脑卒中后的康复护理

2024-06-16

脑卒中后的康复护理(精选8篇)

1.脑卒中后的康复护理 篇一

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分析

毕业论文是每个毕业生都要经过的一道门槛,下面就让我们学习下怎么写毕业论文?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康复护理用于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04月~04月在我院进行康复治疗的92例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运用计算机取样法进行平均分组,对照组46例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干预,干预组46例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干预。结果 干预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康复护理用于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能明显提高患者的吞咽功能,康复效果良好,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关键词:急性脑卒中;康复护理;吞咽障碍

吞咽障碍是急性脑卒中患者最为常见的一种临床并发症[1],如果早期得不到及时的康复治疗,不但会导致营养成分摄入不足,而且还会造成误咽性肺炎,病情严重的患者还可能由于窒息而危及生命安全。所以,一定要及早提高患者的吞咽功能,给予充足的水分及营养,提高机体抵抗能力,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现选择月~2004月在我院进行康复治疗的92例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进一步探析康复护理作用于临床的效果,研究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年04月~年04月在我院进行康复治疗的92例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运用计算机取样法进行平均分组。干预组46例患者中,25例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年龄33~77岁,平均年龄(49.89±5.76)岁。才滕氏吞咽障碍分级:5级者15例,4级者21例,3级者7例,2级者3例。对照组46例患者中,26例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年龄34~75岁,平均年龄(48.49±5.68)岁。才滕氏吞咽障碍分级:5级者16例,4级者22例,3级者6例,2级者2例。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经统计学分析,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试验可比性特别显著。

1.2方法 对照组:46例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干预,主要是常规药物治疗及护理,对吞咽障碍严重且无法进食的患者,进行鼻饲进食。

干预组:46例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干预。①心理护理:脑卒中发病突然、致残率较高,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失语、偏瘫等后遗症,特别是合并吞咽障碍时,患者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受到严重影响,很容易产生悲观、消极等情绪[2]。护理人员应注意观察、勤于沟通,及时疏解患者的心结,加强疾病的健康教育,建立患者治疗的信心。②直接康复训练:对于轻度吞咽障碍可以咀嚼的患者,患者无法用舌向口腔深处吞咽食物,可利用汤勺把少许食物送至舌根处,建议患者吞咽进食时不要说话,不给予任何处置,防止患者由于注意力分散而出现呛咳,或是拒绝进食。对于中度吞咽障碍的患者,进食前让患者保持端坐位,或是侧卧位,先喂一勺温开水,湿润口腔及食管。并且,试验患者吞咽功能,如果吞咽顺利,可先喂四分之一勺稠粥,送至健侧舌后方,鼓励患者用舌搅拌食物,然后抬起舌头,用舌顶住上颚。培养患者先有吞咽意识后进行吞咽动作,患者可以完全咽下食物后暂停10s,等到呼吸平稳后咳嗽,以便清洁食道。患者若出现误吸、喘鸣、呛咳症状[3],可轻叩患者的后背,或是进行体位引流,避免坠积性肺炎的产生。对于重度吞咽障碍的患者,应及早进行鼻饲饮食,并且指导患者摄食前锻炼。

1.3疗效评价 根据才滕氏吞咽障碍评分标准对两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评价[4],分值范围0~10分,分值越高说明吞咽障碍的程度越低,10分表示吞咽功能恢复正常。参考治疗前、后吞咽障碍的改善程度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评价,痊愈:提高至7级,能够正常摄食咽下。显效:吞咽障碍提高了3~5级,但是未达到7级。有效:吞咽障碍提高了1~2级,但是未达到7级。无效:吞咽障碍无任何改善。

1.4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 15.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对于计量资料,应用方差±表示,并使用配对样本t进行检验;对于计数资料,则用百分比(%)表示,然后利用χ2进行检验。当P值小于0.5时,说明试验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2.1才滕氏吞咽障碍评分 干预组患者的才滕氏吞咽障碍评分(5.10±0.79)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71±0.77)分,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疗效对比 干预组患者的总有效率约为89.13%(41/4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67%(32/46),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三、讨论

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患病率约为47%左右,通常是因为吞咽、舌下以及迷走神经核性,或是核下性损伤,导致真性延髓麻痹、双侧大脑皮质,或是皮质脑干束手损造成假性延髓麻痹。一般表现为随意性舌运动时间延迟,与吞咽相关的肌肉的协调性及灵活性明显下降。及时而有效的.康复护理,能够增强肌肉的协调性及灵活性,同时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对神经网络重组、侧枝芽生进行刺激,进而最大可能的恢复患者的吞咽功能。本研究结果见前文详述,这与胡学军等人的试验得出了相似的结果[5]。由此我们不难推断,康复护理用于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能明显提高患者的吞咽功能,康复效果良好,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曾志.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J].当代护士,,23(10):106-107.

[2]钟美容,蔡超群.急性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早期康复护理[J].医学文选,,25(3):457-459.

[3]龚桂平.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早期临床康复护理[J].临床护理杂志,2012,6(6):6-7.

[4]马自萍,杨丽娜,白向东,等.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早期护理干预[J].护士进修杂志,2012,21(1):48-49.

[5]胡学军,比娜,潘淑敏,等.老年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早期功能训练与摄食行为指导[J].中国临床康复,2012,8(10):1940-1942.

2.脑卒中后的康复护理 篇二

关键词:脑卒中,运动功能,康复护理

1临床资料

本院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22例脑卒中患者, 男12例, 女10例, 年龄最小41岁, 最大77岁, 平均61.3岁。病程2 h~5年。其中脑梗死14例, 脑出血8例。在发病48 h即介入康复护理的11例为观察组, 1个月后进行康复护理的11例为对照组。两组的平均住院天数为62 d。

2早期康复护理方法

脑卒中发生后, 应以临床抢救为主。康复护理措施应早期介入, 但应以不影响临床抢救为前提。只要患者神智清楚, 生命体征平稳, 病情不再发展, 48 h后即可进行康复治疗和护理[1]。此期是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关键阶段, 目的主要是预防并发症和继发性损害, 建立主动运动, 同时为下一步功能训练做准备。

2.1 预防并发症

包括预防褥疮、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便秘及深部静脉炎等。近年发展的适合临床应用的翻身床, 交替充气床比较实用。

2.2 重视心理因素

严密观察脑卒中患者有无抑郁、焦虑, 会严重地影响康复进行和功效。

2.3 良姿位变换

急性期患者症状严重, 必须卧床休息, 保持肢体处于正确的、良好的姿势和体位, 防止患肢关节挛缩变形和关节脱位变形。

2.3.1 仰卧位

上肢应采取肩稍上抬前挺, 上臂外旋稍外展, 肘与腕均伸展, 掌心向上, 手指伸展并分开, 整个上肢可放在枕头上。下肢采取骨盆和髋前挺, 大腿稍向内夹紧并稍内旋, 患侧大腿外下侧放置垫物以防下肢外旋, 为避免伸肌痉挛, 膝关节稍垫起使微屈并向内, 踝关节呈90 °, 足尖向上。患者不宜长时间仰卧, 应帮助患者学会与健侧或患侧位交替。

2.3.2 健侧卧位

应在患者胸前放一枕头, 使患肩前伸, 肘伸直, 腕、指关节伸展放枕头上, 不能垂腕, 大拇指与其余四指用布卷或纸卷隔开;患腿屈曲, 踝关节尽量保持90 °, 健肢自然放置。

2.3.3 患侧卧位

患肩前伸, 避免受压和后缩, 肘伸直, 前臂旋后, 手指张开, 掌面朝上;健腿屈曲向前置于体前支撑枕上, 患腿在后, 膝微屈, 踝关节尽量保持90 °。踝关节有明显的跖屈或内翻的患者, 可在足底部放置保持踝关节中立位的足底托。

2.3.4 坐位

床上坐位难以使患者的躯干保持端正, 容易出现躯干后仰, 呈半卧位姿势, 会助长躯干的屈曲, 激化下肢的伸肌痉挛。因此, 尽量不采取半卧位, 仅在卧床患者进食、排泄等不得已的情况下采取。要保持患者躯干的端正, 可用大枕垫于身后, 使髋关节屈曲90 °, 将双上肢放于移动小桌上, 防止躯干后仰, 肘及前臂下方垫枕, 防止肘部受压。

2.4 按摩

可促进血液、淋巴回流, 防止或减轻水肿, 对患肢也是一种感觉刺激, 有利于恢复。按摩要轻柔、缓慢, 有节律地进行, 作用中等深度, 不使用强刺激性手法、对肌张力高的肌群 (如上肢屈肌) 采用安抚性的推摩, 使其放松, 而对肌张力低者如上肢伸肌, 则予擦摩和揉捏, 按摩可配合循经点穴以增疗效。

2.5 被动运动

患者昏迷或其他原因 (如全瘫、严重合并症) 在数日后仍不能开始主动活动者, 应作患肢关节的被动运动, 每天2次以上, 直至主动运动恢复。活动顺序由大关节到小关节, 循序渐进, 缓慢进行, 幅度从小到大, 以牵伸挛缩的肌肉、肌健和关节周围组织。要多做与挛缩倾向相反的活动, 特别是肩外展、外旋、前臂旋后、踝背伸及指关节的伸展活动。切忌粗暴, 因瘫痪早期肌张力低, 关节周围肌肉松弛, 暴力易致组织损伤, 特别是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损伤。被动运动可与按摩交替或配合进行, 并鼓励患者适当地用健肢带动患肢做被动运动。

3结果

前者有效率92.12%, 后者有效率68.1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4讨论

脑卒中后最常见的残疾是表现为运动功能障碍的偏瘫, 但不少脑卒中患者运功能障碍并不都是瘫痪所致, 而是没有早期介入康复护理, 或康复护理方法不正确, 致使产生体位性痉挛、关节畸形、挛缩、肌肉萎缩等残疾。因此, 科学有效的早期康复护理, 能明显减少运动功能障碍的发生或减轻运动功能障碍的程度。在22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观察中, 观察组的康复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的康复护理效果, 两者差异显著, 说明脑卒中的早期康复护理越早越好, 只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无进行性脑卒中的表现, 早期进行康复护理对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减少残障的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余绍卫.康复评定与康复治疗技术规范实用手册.长春:银声音像出版社, 2005:287.

3.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 篇三

【摘 要】目的 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进行探讨。方法 对2011年1月-2012年7月,我科收治的脑卒中患者12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早期康复护理。结果 全部患者在康复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经康复治疗后全部患者的Brunnstrom评分,FMA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优于康复护理前,表明早期康复护理效果较好。结论 早期康复护理有利于患者患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使致残率得以有效降低。

【关键词】脑卒中;康复护理;运动功能

脑卒中(Stroke)又称脑中风或脑血管意外,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1]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常见的难治性疾病,存在着明显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现象。由于接受急性治疗和康复治疗的直接护理费用非常昂贵,因此,一旦发病将会给社会、家庭和经济上带来沉重的压力。[2]因此,加强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康复具有重要意义。我科自2011年1月至2012年月共收治脑卒中患者120例,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2012年7月,我科共收治脑卒中患者120例(脑出血56例、脑梗死64例),患者中男性48例,女性72例,年龄42~84岁,平均62±4.15岁。?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患者有不同程度功能障碍。所有患者在我科接受常规治疗:包括控制血压,使用脱水剂、营养神经的药物。患者常规治疗神志清晰,体征稳定后,早期加入康复护理。

2 康复护理方法

2.1 体位护理。康复体位又称良肢位。脑卒中患者常由肌肉弛缓期向痉挛期转变,如不能及早介入护理,肌体功能的恢复就会十分困难。为此,应及早介入体位护理,常用体位护理有:(1)仰卧位。仰卧位并非是康复护理的理想卧位,因为这种体位常会使下肢伸肌張力增高,同时也容易导致偏瘫下肢外旋引起足下垂。但这种体位对于患者接受治疗比较方便,可要求患者在患侧肩胛下垫一小枕头,将膝关节屈曲,以防足部被褥压迫。②患侧卧位。这种体位对于上肢屈肌痉挛和下肢伸肌痉挛有较好的防护作用,同时对于患肢功能的恢复较为有利。体位摆放时要注意对患者头部的良好支撑,使患者病患一侧上肢尽量前伸,保持与躯干90°角;同时肘关节尽量伸展,十指张开,掌心向上。健腿在前,患侧在后,膝关节略后屈。③健侧卧位。患者半卧于床,健康的一侧在下,病患一侧在上,病患侧上肢下垫一枕头,患者肩膀向前屈90~100°,同时保持肘关节、腕关节、指关节均伸展,髋、膝关节自然屈曲。这种体位可以有效防止患者患侧上肢的屈肌及下肢的伸肌痉挛。

2.2 运动功能康复护理

运动功能康复包括被动运动,被动按摩,主动运动,坐、站、走和生活活动训练。

2.2.1 被动运动。主要是指护理人员帮助患者进行患肢运动,这种护理一般要在发病后3~4d进行,动作应保持轻柔,切忌幅度不宜过大,开始时患肢屈曲幅度可以在10~30°间,以每日3~4次,每次关节作5~6遍为宜,随后逐渐增加患肢屈曲的幅度和重复次数。如患处关节疼痛,可以再训练前对患处进行热敷。

2.2.2 被动按摩。主要是指护理人员对患者患肢进行按摩。按摩可以改善患肢的血液循环,预防静脉炎和压疮,按摩手法要缓慢、有节奏、力度轻柔,一个动作需3~5 s,一般从远端向近端进行。

2.2.3 偏瘫肢体各关节常出现痛、肿、热,即所谓“偏瘫性关节痛”。可用热毛巾敷肩、肘、髋、膝关节,手和足可放在温水中浸泡一段时间,一方面可舒展各关节,另一方面可缓解关节痛,热敷一般在被动运动之前做,可提高疗效。

2.2.4 主动运动。护理人员应协助患者做主动运动,以帮助患者恢复患肢功能。上肢可以做肩上举、外展、外旋、伸肘的伸展练习,尽量不要做屈曲联合动作;下肢则主要作屈曲、内收、踝背伸等屈曲动作,避免出现伸展性联合动作。上下肢也可同时做运动,以加强肌体协调性训练。患者可双手指呈交叉状,用健侧上肢带动患侧上肢做上举、伸展动作,下肢保持双膝屈曲,护理人员应帮助将患者移到床边,从而便于其屈膝伸髋。

2.2.5 大脑反应训练和日常生活训练。让患者大脑发出各项活动指令,进行神经冲动训练,同时,指导患者步行、上下楼梯等项目训练。让患者触摸不同温度、湿度、硬度的物品,以锻炼患肢感觉,还可对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训练如刷牙、进食、穿脱衣服、捡豆子等刺激感觉机能。

2.3 结果

对120例患者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评定运动功能,Twichell-Brunnstrom脑卒中功能恢复阶段评定法评定偏瘫恢复阶段功能;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3]。全部患者在康复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经康复治疗后全部患者的Brunnstrom评分,FMA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优于康复护理前,表明早期康复护理效果较好。

3 讨论

对脑卒中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及早予以康复护理,有利于患者患肢运动功能的恢复,降低了致残率。同时也提高了患者日常生活的能力,从而使患者心情得以保持舒畅,为后期治疗奠定基础。本次所选120例脑卒中患者经早期康复护理后,效果均优于护理前,表明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效果较佳,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 冯社军、刘鸣、李卫征等,脑卒中患者复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9.29(5):123-124

[2] 赵静、姜文浩,罗燕侠,北京市某社区中老年人脑卒中患病风险调查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7):201-202

4.脑卒中的康复诊疗规范 篇四

一、康复住院标准

经急性期临床药物治疗和/或手术治疗(一般约2-4周)后,生命体征相对稳定,但有持续性神经功能障碍,或出现影响功能活动的并发症,影响生活自理和回归家庭、社会,并符合下列条件:

1、神经学症状不再恶化;

2、不出现需手术处理的病情变化;

3、无其它重要脏器的严重功能障碍;

4、CT等影像学检查未见病情变化。

二、临床检查规范

(一)一般检查

1、三大检查常规。

2、常规血液生化检查,尿细菌检查。

3、心电图检查、腹部B超检查。

4、胸片及相关部位X线检查。

5、梅毒血清学、艾滋病HIV病毒抗体、肝炎标志物测定。

6、神经电生理检查(含运动诱发电位)检查。

7、心、肺功能检查。

(二)选择性检查

1、脑脊液检查

适应症:疑有颅内感染,颅内高/低压或脑脊液循环功能障碍等情况。需要了解脑脊液理化性质,观察颅内压力变化时。

2、TCD检查

适应症:需要了解颅内血管闭塞、畸形、硬化、动脉瘤、血液变化等情况及颅内压增高的探测等。

3、脑电图、脑地形图检查

适应症:(1)需要明确癫痫诊断时,(2)需协助其它颅内占位和颅内感染诊断时,(3)出现意识障碍时,(4)需协助鉴别器质性精神障碍或功能性精神障碍时。

4、头颅CT和MRI检查

适应症:(1)入院时需进一步明确诊断,(2)病情发生变化,有加剧或再次出血、梗死等迹象时,(3)合并有脑积水、肿瘤、感染等迹象时,(4)其它情况需要CT和MRI检查才能明确诊断时。

5、诱发电位检查

适应症:需鉴别诊断及判断预后时。

6、心脏彩超、颈部彩超检查

适应症:脑卒中疑为心血管疾病引发时。

7、心、肺功能检查

适应症:疑有心、肺功能减退时,需了解患者运动负荷情况,以指导制定合理的运动处方。

三、临床治疗规范

(一)临床常规治疗

1、基础病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等治疗;

2、延续性临床治疗:调节血压、颅压,改善脑供血、脑社经营养、对症支持治疗等;

3、改善语言、认知、精神、吞咽、运动、膀胱和肠道功能障碍的药物治疗和临床技术选用。

4、中医中药治疗。

(二)常见并发症处理

1、感染:包括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等感染的治疗;

2、痉挛:各类抗痉挛口服药、社经阻滞(或溶解)治疗、矫形器应用或手术治疗。

3、精神障碍:选用精神药物或行为心理治疗;

4、压疮:体位处理、换药或手术治疗等;深静脉血栓:溶栓、抗凝药物应用等。

5、肩痛、肩关节半脱位、肩手综合症:消炎镇痛药物,矫形器配置等。

6、其它合并症的防治:如肌萎缩、骨质松、关节挛缩、异位骨化、体位性低血压、水肿的防治等。

四、医疗康复规范

(一)功能评价

入院后5天内进行初期评价,住院期间根据功能变化情况可进行一次或多次中期评价,出院前进行末期评价。评价项目如下:

1、躯体功能评价

肌力评价、关节活动度评价、感觉评价、肢体形态评价、协调评价、日常生活活动(ADL)评价、疼痛评价、辅助器具使用评价,上肢神经损伤者需进行上肢功能评价、手功能评价,下肢神经损伤者需进行平衡功能评价、行步态分析等。

2、精神心理评价:存在相关问题者进行认知功能评价、人格评价、情绪评价。

3、语言、吞咽功能评价:首先进行失语症和构音障碍筛查,对存在或可凝存在失语症和构音障碍者需进一步进行失语症标准检查和构音障碍检查,必要时需进行吞咽障碍评价、肺活量检查。

(二)康复治疗规范

1.物理治疗

(1)运动治疗:早期主要进行床上良肢位的摆放、翻身训练、呼吸训练、坐位平衡训练、转移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血管舒缩性训练等。

恢复期继续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牵伸训练、呼吸训练等,并进行患侧肢体的运动控制训练,以及各种体位的变换及转移训练,同时进行站立床治疗及坐、跪、站立位的平衡训练和步行训练等。

后期在继续加强前期治疗的基础上,根据患者运动控制能功、肌力、平衡功能等情况,循序渐进地进行减重步行、辅助步行、独立步行等。(2)物理因子治疗:

选用超短波疗法、气压治疗、电磁波疗法、直流电疗法、痉挛肌电刺激、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功能性电刺激疗法、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等。

(3)水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进行水中运动治疗等。2.作业治疗

(1)认知训练:对有认知障碍者根据认知评价结果进行定向、记忆、注意、思维、计算等训练,严重病人早期可进行多种感觉刺激以提高认知能力,有条件的音位可进行电脑辅助认知训练等。

(2)知觉障碍治疗:对存在知觉障碍者进行相应的失认症训练和失用症训练,训练内容根据知觉评价结果可选择视扫描、颜色辨认、图形辨认、图像辨认训练和空间结构、位置关系训练等,得供必要的辅助训练标认和器具,并结合实际生活和工作场景进行训练。

(3)日常生活活动(ADL)训练:早期 可在床边进行平衡、进食、穿衣、转移等训练,情况允许尽量到治疗室进行训练,内容包括平衡、进食、穿衣、转移、步行、入厕、洗澡、个人卫生等方面,并在患者实际生活环境中或尽量模拟真实生活环境进行训练。

(4)上肢功能训练:通过有选择的作业活动来提高运动控制能功,维持和改善上肢关节活动降低肌张力、减轻疼痛,提高手的灵活性和实用功能。

(5)功能训练指导:包括日常生活活动指导,辅助器具使用训练和指导,并对有需要的患者进行环境改造指导和环境适应训练。

3、语言治疗:对构音障碍者进行构音训练、发音训练、交流能功训练等,存在失语症的患者需进行听、说、读、写、计算、交流能力等内容的语言训练。部份患者需进行摄食-吞咽训练等。存在言语失用者需首选进行针对性训练。

4、中医康治疗

(1)针刺治疗:采取分期治疗和辨证治疗相结合,取穴以阳经为主、阴经为辅。(2)推拿治疗:一般在中风后二周开始推拿治疗,以益气血、通经络、调补肝肾为原则,选穴参照针刺穴位,手法以滚、按、揉、搓、擦等为主。

(3)其它治疗:电针、艾灸、头皮针、水针、穴位注射、火罐、中药治疗等。5.辅助技术

早期或严重病例需配置普通轮椅,足下垂或内翻患者需配置踝足矫形器,膝关节不稳定者需配置膝踝足矫形器,平衡障碍患者需配置四脚杖或手杖,手功能障碍者需配置必要的生活自助器具如进食自助具等,预防和治疗肩关节半脱位可使用肩托,部份患者需使用手功能位矫形器或抗痉挛矫形器。

(三)康复护理规范 1.康复护理评估

包括皮肤状况、压疮发生危险因素评分、安全危险因素、二便功能、对疾病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

2.康复护理

(1)体位护理:良肢位摆放、体位变换、体位转移等;(2)膀胱与肠道功能训练、二便管理;(3)康复延伸治疗:根据康复治疗师的意见,监督和指导患者在病房进行关节活动度(ROM)、肌力、日常生活活动(ADL)、站立步行、吞咽、语言交流等延续性训练。

(4)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预防继发性损伤的护理,各类感染的预防及护理,肩痛、压疮的预防及护理,尿失禁护理,预防深静脉栓塞、关节挛缩及用综合症的护理等。

3.心理护理、家庭康复及社区康复护理指导

五、职业社会康复规范

(一)职业康复 1.职业康复评价

进行工伤职工职业调查、就业意愿评估、工作需求分析、主动用力一致性评估、工作模拟评估、现场工作分析评估。2.职业康复

根据不同的损伤水平和个体差异设计不同的康复方案,四肢瘫患者可利用上肢残余功能,以个体化的技能培训为主,必要时须借助辅助器具或改良设备;截瘫患者按需要进行工作耐力训练、技能培训、就业选配等职业康复训练。

(1)职业咨询:协助患者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制订潜在的工作目标。(2)就业选配:根据患者的残疾程度、认知功能、躯体功能、兴趣、教育、技能水平、工作经验等选配合适的工作。

(3)技能培训:具体可根据患者认知、躯体功能状况及兴趣爱好,选择参加电脑操作训练班、手工艺制作培训班等。

(二)社会康复 1.社会康复评价

行为评价、伤后应激障碍评价、社会功能评价、生存质量评价、社区独立生活技能进行评估、家居环境评估。对有需要的患者进行家居环境评估。

2.社会康复

主要采用个案管理的方式进行,由个案管理员(社会工作者或康复治疗师)对工伤职工提供由入院开始直至回归工作岗位或社区生活的全程个案服务。

(1)康复辅导:采取“一对一”或“小组”治疗的形式,对工伤职工进行包括工伤保险政策、合理康复目标的建立、伤残适应、压力纾缓、与雇主关系及家庭关系等的咨询和辅导。

(2)社区资源使用指导:包括向工伤职工提供相关的就业政策及就业信息、残疾人优惠政策及有关的服务信息、社区医疗、社区支援网络的使用等。

(3)长期病患照顾者指导:主要针对长期病患照顾者的情绪压力纾缓、对工伤职工伤残的适应、家庭康复技巧及家庭护理等的指导。

(4)家庭康复技巧指导:一般在工伤职工出院前制订,根据工伤职工的实际情况,给予出院后的家庭康复计划与具体技术的指导。其有别于在康复机构中由专业人员实施的康复计划及技术。

(5)加减环境无障碍改造指导:由个案管理员协同作业治疗师或康复工程师提供咨询或指导,根据工伤职工的身体功能,对其家居和周围环境进行适当改造,尽量消除工伤职工家居和社区生活的物理障碍。(6)家庭财政安排与未来生计指导:协助工伤职工及家人合理安排家庭财政,探讨家庭未来生计,使工伤职工及家人有足够的心理和思想准备,对将来的生活做出调整和安排。提高他们应对未来变化的能力。

(7)工作安置协调指导:在工伤职工能够返回工作岗位前,与其雇主联系协商,对工伤职工原工作场所包括工作环境、岗位安排、同事关系等进行评估、协调,为工伤职工重返工作做准备,在出院后继续跟进,直至其适应工作岗位。或在工伤职工重返工作岗位后的2-3周内到其工作场所给予指导,协助其适应工作岗位。

(8)重返社区跟进协调指导:包括与工伤职工、其家庭成员、劳动保障经办部门、社区、残疾人互助小组等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协助患者适应社区生活。

六、康复出院标准

生命体征平稳,病情稳定,并具备下列条件: 1.已达到康复住院时限。

2、无严重并发症或并发症已控制。

5.出血性脑卒中护理措施 篇五

1.生活起居

生活有规律,不宜熬夜,不过度劳累,不久坐,戒烟限酒。内经有云: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夜晚要保证足够的睡眠。

2.饮食营养

要低盐低脂清淡饮食,荤素搭配,多吃粗粮蔬菜等粗纤维食物,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及腌制食品。一日三餐应按时进餐,进餐不宜过饱,忌暴饮暴食,肥甘厚腻。

3.运动

每天适当的活动,每次至少30分钟。若是老年人或者身体虚弱者,避免剧烈运动,可进行慢跑,散步,太极拳等有氧运动。活动可有效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机体抵抗力。

4.药物

有高血压及糖尿病等疾病要按时服用药物,不可随意增减药物或者擅自停药。高血压是引起脑卒中重要的危险因素,应引起足够的重视。高血压患者应长期服药,同时监测血压,尽量让血压稳定在140/90mmHg以下,若是糖尿病伴随高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服药期间应注意用药的不良反应,如胃肠道不适等,若有不良反应,应及时咨询医生。

5.定期体检

定期体检有利于及时发现脑卒中危险因素,并可以观测药物的效用及不良反应。

6.心理调适

保持心情舒畅愉悦,避免大喜大怒,情绪起伏不定,应使心态平和,情绪稳定。中医学认为:喜伤心,怒伤肝,恐伤肾,悲伤肺,思伤脾。可使用音乐疗法、放松疗法等使心情放松,平静。

7.在人群中普及脑卒中早期识别的知识

脑卒中早期是有一定的征兆的。脑卒中的发病征兆主要有一下几种:

A.一侧上肢或者下肢突然麻木或者无力;

B.双眼不明原因的突然视物模糊或失明;

C.不明原因的剧烈头痛;

D.面部一侧突然麻木和(或)无力,;

E.突然出现的言语不清或者言语不能理解;

F.突然出现的癫痫。如果发现患者有以上症状出现,应立即送到有条件的医院,进行诊治。

8.对高危人群及家属要重点进行健康教育,使其对患者的服药依从性起到督促作用,生活方式的建立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脑卒中的早期症状有一定的识别能力,可以更好的对脑卒中高危人群进行监督和照顾。

9.避免脑卒中诱因的刺激

情绪激动,用力排便,过于劳累,暴饮暴食,气温骤变及季节的变换等都是脑卒中的诱发因素,生活中应注意避免诱因的刺激。

10.脑卒中的季节性预防

有研究认为,冬季因为气温低,血管收缩,血压升高,易发生出血性脑卒中。夏季气温高,血管扩张,血压降低,易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所以,冬季应注意身体的保暖,夏季要多饮水,补充机体损耗的水分,避免因血液浓稠而引起脑血栓。

11.对于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应进行早期的功能锻炼,如采取抗痉挛卧位、患肢关节的被动运动等,以促进患者的受损功能重建和恢复。有研究显示,对通过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功能锻炼,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康复期出现后遗症的可能性,同时降低患者致残率。

12.对脑卒中患者还应应积极预防卒中的复发,脑卒中复发的死亡率和致残率远远高于卒中初次发病,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脑卒中的护理要点一、一般护理:

1、出血性脑血管病:绝对卧床,避免不必要的搬动,患者头部可放一轻枕,抬高15—30度,以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在无呕吐、胃出血和呛咳时给与高蛋白,高维生素,低盐,低脂易消化的流食,必要时给与鼻饲;保持床铺平整,柔软,干燥,会阴部清洁,干燥,大便通畅,预防便秘。高热时给与物理降温。定时翻身,切背,预防褥疮。

2.缺血性脑血管病;为防止脑血流量减少,患者取平卧位,急性期病人需卧床休息,避免活动量过大,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做好大、小便护理。预防褥疮和呼吸道感染,注意观察时结合体征及肢体瘫痪的进展程度。

二、专科护理

1.[床上训练指导]急性脑血管的病人大多意识障碍瘫痪在床,在抢救生命的同时,应重视肢体的功能康复,应教给病及家属:

①保持良好的功能位,良肢位是防止或对抗痉挛姿势出现,保护肩关节及早期诱发分离运动而设计的一种治疗性体位。

②按摩

③被动运动,在生命体征平衡后,无进行性卒中发生,除了注意良肢位的摆放,无论神志清楚还是昏迷病人,都应早期进行被动运动。

④主动运动,当病人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后,可开展床上的主动训练,以利于肢体功能恢复,常见的主动训练方法为:握手,桥式运动,床上进行等,训练由简单到复杂,着重训练瘫痪肢体和软弱肌群。

2.床下训练指导]出面性疾病不能直接由床上卧位到床下站位,而应由一个从[床上平卧到半坐位→坐位→双腿放床边坐位→站立]的过程:

①站立,协助病人双足放平置于地面,两腿分开,与肩同宽,双手相应交叉尽量向前伸直,低头,弯腰,收腹,重心渐移向双下肢,协助人员双手拉病人肩关节协助病人站立;

若病人患肢力量较弱不能踩实地面时,协助人员可以双膝抵住病人患肢膝关节,双足夹住患足,病人将双手置于协助人员腰部,以利于轻松站起,但病人不要用力拉扯其衣服,以防跌倒。站立时协助人员应注意站势,教病人收腹,挺胸,抬头,放松肩,颈部肌肉,不要耸肩或抬肩,腹部伸直,伸髋,双下肢尽量伸直。

②步行,行走前,下肢肌力先达四级,注意姿势,以免产生误用综合症。步幅均匀,频率适中,伸髋曲膝,先抬一足跟部,重心转移,另一脚跟亦先着地,重心又转移之后足,开始下一个步态同期。

③日常生活动作训练,可指导病人进行进食,穿脱衣服,双手交替排球,拨算珠,捡豆子等自理活动,以促进病人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

3.[语言训练]教给病人噘嘴,鼓眼,眦牙,弹舌等,每个动作5-10次,教病人学习发(pa,ta,ka)先单个连音重复,当病人能准确发音后,三个音连在一起重复发音,每日重复训练次数,直到训练好为止,语言训练是个复杂的过程,需病人,家属与医护人员共同努力,循序渐进,由音到词,由词到句,不能急于求成。

4.吞咽训练指导病人进清谈,少渣,软食为主,饮水量呛咳时,应尽量减少饮水,以汤汁代替。进食时抬高床头30-45°,将食物尽量放在腱侧部。

三、心理护理

中风病人因病程长,发病迅速,致残率高以至于引起病人忧郁,紧张,焦虑,烦躁,甚至轻生,这些不良的情绪刺激不但使病人在思想上产生消极对抗,使中风病人失去锻炼的信心,而且对人体各系统产生影响,如使呼吸频率加快,神经功能失调,内分泌功能紊乱等。此时,医护人员应积极主动的给与病人心理疏导,安慰病人,消除不良情绪刺激。实践证明,不良的情绪可引起大脑皮层兴奋,促使去甲肾上腺、肾上腺素及儿茶酚氨分泌增加,以至于全身小动脉出现收缩,心跳加快,血压升高,易导致再中风。而处于兴奋状态和良好情绪时,神经抑制解除,这时神经肌肉调节达到最佳状态,有利于肢体功能恢复。

四、预防指导

①定期复查

②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③忌烟酒

④合理饮食

⑤生活有规律,持之以恒的生活锻炼

⑥及时发现并控制TIA的发作

脑卒中患者的急救

1院外急救措施

院外急救是指急危重病人进入医院以前的医疗急救,目的是使病人得到最有效的救治,原则上要求出诊迅速,首先要挽救病人的生命,维持病人的生命体征,对病人进行适当处置后再进行安全转移。

1.1准确判断病情

脑卒中分为出血性、缺血性两种类型。出血性脑卒中是指脑出血,多为动态发病,病情凶险,易出现脑疝等并发症。主要以突然摔倒后意识不清、剧烈头痛、呕吐为主要表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脑血栓,为静态发病,以肢体功能障碍、失语为主要表现。进行急救时应详细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以及发病情况,迅速作出判断并及时进行正确的处理。

1.2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的变化,尤其是要注意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血压、脉搏、呼吸,同时要注意患者是否有头痛、呕吐等症状,如病人出现双侧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迟钝,血压升高等症状时,根据患者出现的症状,医务人员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进行急救,为院内的进一步救治赢取宝贵时间。

1.3防止病情恶化

昏迷患者应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及时清理口腔内的分泌物及呕吐物,防止误吸或窒息,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氧气吸人。抽搐者应及时给予镇静剂,放置保护性牙垫,预防舌咬伤、舌后坠,大小便失禁应及时清理并保持皮肤的干躁清洁。对于颅内压升高的患者,应迅速给予脱水治疗以减轻脑水肿。

1.4

迅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

建立静脉通路的原则是越早越好,迅速建立1-2条静脉通道。根据病情及时使用各种抢救药物,为保证脑的灌注压,原则上不主张降血压治疗,当血压过高或过低时,可适当选用缓和的升压药或降压药,以防止血压过低,引起脑部供血不足,从而导致脑缺氧加重脑水肿,不利病情恢复。

1.5迅速转运与途中监护

在进行转运前应充分评价患者的情况,对潜在的危险进行预测,给予各种必要措施使病情达到转运状态。在转运过程中应正确地搬运患者。原则上脑卒中病人应尽量减少搬动,危重病人应就地抢救,早期的搬动病人可加重出血加重诱发脑疝形成,在护送途中病人应取平卧位,头部稍抬高,搬动病人应轻微进行移动,尤其注意对头颅的保护,减少振动。但院前急救受现场环境及医疗条件的限制,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应争取尽早将病人转运至医院。转送前向病人家属或随车人员交代病人病情以及途中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同时与医院急诊

2.院内护理措施

2.1心理护理

适当向病人及家属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稳定他们的情绪。病情严重的患者清醒多表现出情绪低落,悲观失望,甚至会对生活失去信心,从而拒绝治疗和护理,而有的患者则由于病情恢复缓慢而焦虑不安,易发怒。此时护理人员应以良好的态度,帮助患者调整心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2保持呼吸道畅通

协助患者翻身、拍背,呼吸道分泌物多时应给予吸痰,以保持呼吸道畅通。吸痰时要严格按操作规程无菌操作,每次吸痰时间不宜太长,不超过15秒。必要时给予氧气吸入,氧流量应控制在2~4升/分。

2.3采取合适的体位

昏迷患者头偏向一侧,预防呕吐时发生窒息。尽量勿摇动患者头部,翻身时动作要轻柔。烦躁的患者可适当给予镇静剂或约束带约束肢体。

2.4严格控制体温

对高热持续患者应采取冰枕、冰帽、冰毯等物理降温,必要时可甩退热药或冬眠疗法。重症脑卒中患者可选择两侧颈动脉处持续冰敷,保护脑细胞,减少死亡率。

2.5正确使用脱水剂

重症脑卒中急救治疗的关键是降低颅内压,控制脑水肿,防止脑疝形成,也是主要的治疗原则。使用脱水剂至关重要,一般采用20%甘露醇快速静脉滴注或静推,每次125-250

ml,半个钟头内滴完,每6-8小时重复使用。但要注意甘露醇可能导致的心肺肾功能衰竭,高龄患者应适当减少用量,合并肾功能不全者可予甘油果糖与白蛋白及速尿交替使用,同时要注意电解质的变化。

2.6其他护理

6.脑卒中后的康复护理 篇六

摘要:目的:分析总结对脑卒中患者进行胃部插管操作失败的原因。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4年9月在我院进行治疗并留置胃管的脑卒中患者364例,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插胃管措施,分析总结插胃管失败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护理对策,以及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同时调查患者及其家属满意率。结果:本次研究中,脑卒中患者364例发生插胃管困难81例,根据病情不同患者分别改用其他插胃管操作,插胃管成功率得到显著提升,更改操作方法后成功率100%;其中,更改1次成功者66例,约81.48%,更改2次成功者12例,约14.81%,更改3次以上成功者3例,约3.70%,脑卒中患者及其家属在插胃管成功后总满意率(280/364),其中更改插胃管方法患者81例,其家属在患者初次进行插胃管护理服务后,满意率为37.04%(30/81),更改后满意率95.06%(77/81)。结论:对脑卒中患者实施插胃管操作时,若操作困难,则需注意细节及相关事项,分析可能出现的原因,如胃管型号不合适等,从而采取针对性较强的护理对策,提高临床插胃管成功率。

关键词:脑卒中;插胃管;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082-02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之一,主要临床表现为延髓性麻痹及昏迷等,进而造成自行进食困难,需要护理人员提供插胃管并留置胃管护理服务,以满足脑卒中患者对食物营养的需求,保证患者体内水、电解质代谢处于平衡状态,以及药物应用效果,降低误吸率,有利于对患者是否出现由应激性溃疡引发的上呼吸道出血进行监控。需要注意的事,临床上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插胃管操作中,部分患者插胃管发生困难,操作失败,甚至因反复插胃管,造成病人出现鼻粘膜损伤以及出血等不良后果,不仅耗费护理人员的时间及精力,还容易降低护患之间关系和谐程度[1]。为了提高该类患者插胃管的成功率,本次研究选择2010年1月-2014年9月在我院进行治疗并留置胃管的脑卒中患者364例,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插胃管措施,分析总结插胃管失败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护理对策,以及操作中的注意事项,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择2010年1月-2014年9月在我院进行治疗并留置胃管的脑卒中患者364例,男251例,女113例,年龄35-81岁,年龄平均(67.60 10.53)岁;按照合并症分类,合并高血压患者188例,合并冠心病患者96例,合并慢阻肺患者73例,合并糖尿病患者58例,两种以上合并症患者55例。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均经CT检查结果,结合临床表现确诊脑卒中,排除心肝肾等重要脏器严重疾病者,以及精神系统疾病患者。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自愿同医院签订知情同意书。

1.2插胃管失败原因及护理对策

脑卒中患者因病情导致无法自行进食时,需留置胃管,以进行鼻饲,并经胃管用药等,但影响插胃管成功率因素较多,需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针对性较强的不同护理对策,提高插胃管操作成功率,保证经鼻饲补充足够营养物质及应用药物效果等[2]。

1.2.1插胃管失败原因

1.2.1.1脑卒中患者自行拔出胃管

部分脑卒中患者在留置胃管后自行拔出胃管[3],其原因主要在于患者未充分认知插胃管时刺激程度,对胃管进入鼻腔充满恐惧,用手阻挡护理人员执行插胃管操作,胃管经过咽喉刺激引起恶心等不良反应,临床约束方法错误,患者处于极度紧张情绪中,感觉痛苦,导致其强行拔出胃管。

1.2.1.2胃管未能顺利通过鼻腔的原因

经过耳鼻喉科医生会诊后,本次研究364例脑卒中患者中胃管不能通过鼻腔病人20例,包括8例存在鼻中隔偏曲,6例鼻甲肥大,6例鼻息肉等鼻腔疾病使鼻腔通过狭窄。

1.2.1.3假性延髓性麻痹

假性延髓性麻痹是由于双侧大脑皮质上运动神经元或皮质延髓束损害所致,最常见病因是脑卒中,典型临床表现为吞咽困难及进食,饮水呛咳。临床护理要求对脑卒中并发假性延髓性麻痹患者在发病1-2天经胃管行营养支持,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失去大脑中枢的控制,患者可出现吞咽反射迟钝,导致插胃管失败。

1.2.1.4舌后坠

部分脑卒中患者由于支配舌、咽部的神经麻痹,常发生舌根后坠的现象。当患者在病床上处于仰卧位时,由于重力的作用,舌根后坠表现更加严重,后坠的舌根堵住了口咽通气道,常使胃管很难插入。本次研究中3例患者反复进行插胃管操作≥10次,但仅1例成功,其他2例患者更改插胃管方法后成功。

1.2.1.5昏迷

据临床调查显示,脑卒中患者约有20%呈昏迷状态[4]。由于昏迷时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插胃管时未能配合吞咽动作。直视状态下食管入口保持关闭。关闭的食管入口为一凸面向背侧的新月形裂隙,此部位为食管最狭窄处。若无吞咽动作,则向食管内插管会遇到阻力,最终导致插管失败。

1.2.1.6痰液较多且粘稠

脑卒中患者常有清理呼吸道无效的护理问题,致使痰液较多且粘稠,咽喉部一但受到胃管插入的刺激,患者及易产生恶心及呕吐反射。由于咽肌的强力收缩,可将胃管尖端推至口腔,盘入口中,致插管失败。

1.2.1.7气管切开

脑卒中患者痰液较多且粘稠,造成气道不畅,影响呼吸时,为防止窒息和吸入性肺炎,常需将气管切开。气管切开术后,由于气管套管的插入,导致食道受到压迫,进而造成胃管插入不畅,并使其弯曲,分散插胃管操作力道,造成插胃管失败。

1.2.2护理对策

1.2.2.1插管前充分评估患者实际情况

护理人员需向患者及其家属仔细解释插胃管的重要性及必要性;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指导病人在插胃管过程中进行正确配合:邀请轻松插胃管体验的患者同即将插胃管的患者进行交流,消除患者恐惧心理。插管前用石蜡油充分润滑胃管,减少胃管与鼻粘膜的摩擦,减轻疼痛。胃管刺激咽喉引起患者出现恶心症状时,应先暂停插管,当患者休息片刻后,再根据操作者的指令执行吞咽动作,操作者同步插入胃管。

1.2.2.2插管前检查鼻腔是否通畅

插胃管中需排出患者鼻中隔偏曲、鼻甲肥大、鼻息肉等鼻部疾病。若一侧鼻腔阻力大,可更换另一侧鼻腔;插胃管时尽量贴近鼻中隔轻柔向内下方向用力,如遇到阻力,则可适当调整方法,避免用力过猛损伤鼻粘膜引起出血,从而增加患者的痛苦程度及对插胃管的恐惧心理。

1.2.2.3饮水插管法

对于有吞咽反射而无饮水呛咳的患者,可在胃管插入15cm时,另一人用小勺喂少许水,使患者进行吞咽动作,操作者配合其吞咽动作,迅速插入胃管,能够有效促进插胃管操作成功率的提升。此种方法是利用患者的吞咽反射使胃管顺利进入食管,同时有水和胃管一起进入,减轻了胃管对咽喉的刺激,普通患者具有足够耐受力,临床效果较好。

1.2.2.4侧卧位拉舌法

此种方法用于深昏迷伴有舌后坠患者。患者取侧卧位,用舌钳子将舌向外拉出,松紧适宜,有的深昏迷患者可使用开口器把口张开,从而加大了咽喉通道,减轻舌后坠,无需患者做吞咽动作的配合,就能顺利插入胃管。

1.2.2.5昏迷病人的注意事项

部分脑卒中患者处于昏迷状态,由于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无法配合插胃管操作,且反复插胃管可导致患者声带受到损伤及水肿[5]。为提高昏迷患者插胃管的成功率,可将胃管自鼻孔插至14―16cm处,再以左手将患者头部托起,使其下颌尽可能靠近胸骨柄,以加大咽喉部通道的弧度,便于管端沿咽后壁滑行,然后徐徐插入胃管至所需长度。

1.2.2.6痰液较多

在插管前吸净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吸痰后休息5―10分钟,选择侧孔小,硬度高的胃管,轻轻插到咽喉部,让患者头部尽量前屈前倾,增加咽喉部弧度,迅速将胃管插入。

1.2.2.7气管导管引导法

该方法适用于采用常规方法不成功患者,特别适用于患者处于全麻或昏迷状态,以及行机械通气时需放置胃管者。患者保持平卧或颈下垫一软枕,使头、颈、躯干尽可能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当胃管置入16~18 cm(相当于气管切开部位),可感到手下阻力增加时,由辅助人员拔出气管套管0.5~1 cm,操作者将胃管顺势往下插入,待胃管通过气管切开部位后辅助人员再将气管套管还回原位,操作者继续将胃管置入胃内。其中,胃管置入50~65 cm(常规长度增加5~10 cm)。

1.3护理满意度调查

对本次研究364例患者及其家属在插胃管成功后进行插胃管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需更换插胃管方法者则在初次插胃管护理操作及插胃管成功后,分别进行满意度调查,记录调查结果。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数据进行处理,应用()表示计量资料,P<0.05,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本次研究中,脑卒中患者364例发生插胃管困难81例,根据病情不同患者分别改用其他插胃管操作,插胃管成功率得到显著提升,更改操作方法后成功率100%;其中,更改1次成功者69例,约85.19%,更改2次成功者9例,约11.11%,更改3次以上成功者3.70%,脑卒中患者及其家属在插胃管成功后总满意率(280/364),其中更改插胃管方法患者81例,其家属在患者初次进行插胃管护理服务后,满意率为40.74%(33/81),更改后满意率92.59%(75/81);更换插胃管方法前后,81例脑卒中患者及其家属满意度数据之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插胃管注意事项

3.1插胃管操作中注意事项

患者发生呛咳、呼吸困难、紫绀,表示误入气管,应立即将胃管拔出,休息后重插。对有颅内压增高的患者,要暂停插管,要在病情稳定后再行插管。以免引起脑疝,死亡。

3.2插胃管后注意事项

避免发生胃管固定不良情况,护理人员均需每日检查胃管插入的长度,每次灌注食物前必须检查胃管是否在胃内,并检查患者有无胃潴留;若胃内容物超过150ml时,应及时通知医生减量或暂停鼻饲。鼻饲前后用温开水20ml冲洗胃管,防止管道阻塞。同时每日口腔护理应保持2―3次,维持口腔清洁状态。对于长期鼻饲患者,要定期更换胃管。结语

脑卒中患者实施插胃管操作时,若操作困难,则需注意细节及相关事项,分析可能出现的原因,如胃管型号不合适等,采取针对性较强的护理对策,能够提高护理工作效率,促使插胃管成功率得到显著提升,减少因插胃管带给患者的痛苦。

参考文献

7.脑卒中患者便秘的康复护理 篇七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的80例中风患者, 经CT和CMR确诊, 男59例, 女21例, 平均年龄60.25岁;脑梗死46例, 脑出血34例, 住院天数18~45d并伴有不同程度便秘的患者。

1.2 原因

(1) 由于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功能受损, 使正常的排便反射被破坏; (2) 偏瘫早期, 因抗脑水肿治疗, 脱水引起便秘; (3) 长期卧床, 胃肠道蠕动减弱, 食量减少或经常只食用细软食物, 容易形成便秘; (4) 腹肌、膈肌和盆腔肌的肌力减弱, 排便动力不足而引起便秘; (5) 生物钟的破坏, 由于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下降, 长期下去可形成习惯性便秘[2]; (6) 心理因素等。

1.3 护理措施

(1) 饮食护理:向患者及家属宣传营养知识, 让他们明白合理饮食的重要性, 建立合理食谱, 不要长期食用产气多的食物;多食用富含纤维的食物;同时保证足够的进水量;无禁忌者可每日晨起空腹喝一杯淡盐水或蜂蜜水[3]。鼻饲和吞咽障碍者可将食物打成糊状或汁从胃管注入。禁食辛辣刺激产气性食物, 吃饭定时定量, 细嚼慢咽, 并注意保持口腔卫生。 (2) 如病情允许, 应作与排便相关肌肉的锻炼, 即有意识地做缩肛动作, 即交替收缩和放松肛门的动作, 每次5下, 每天3~5次, 以锻炼盆底肌和肛门括约肌;进行适度的屏气和腹式呼吸训练, 以练习、增加腹压来配合排便。 (3) 生活护理:建立良好的排便习惯, 如姿势、次数、间隔天数等, 然后指导患者选择适当的排便时间。排便时, 不要看书报, 不宜谈话思考其他问题, 更不要用力排便。卧床患者排便的环境如在病房, 应选择光线较充足的房间, 关上房门, 护士及家属尽量回避。 (4) 心理护理:研究表明, 肠的活动与患者的心理状况有很大关系。因此耐心细致地向他们说明不良情绪对排便的影响以及便秘对疾病的危害性尤为重要。以便使患者保持良好情绪,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排便期间应放松心情, 不要有恐惧心理, 想着排便, 一般坚持3~5min, 有排便更好, 无排便就结束, 但需每日坚持。 (5) 按摩护理:患者应多进水, 每日进水量应在1550~1650m L左右, 每晚睡前视白天进水量情况应饮水300~500m L, 然后指导患者或家属用手由右腹部以顺时针方向环形按摩[4], 时间15~20min, 同时增加腹压, 以增加肠蠕动, 帮助排便。如果患者在清醒和体力允许的情况下, 鼓励自我按摩, 效果更好。 (6) 药物[5]、针灸等治疗:对于便秘者, 除了训练外, 在早期短时间配合药物应用, 待养成良好排便习惯后应及时停用。可供选择的药物类型有:膨松剂 (容积性缓泻剂) 、渗透性缓泻剂、润滑剂/粪便软化剂、刺激性泻剂、促动力药、中药、益生菌和肛门用制剂。较常用的药有:药用氧化镁粉剂、聚乙二醇4000、乳果糖、中成药等;排便灌肠也是常用方法, 一般用生理盐水或肥皂水做清洁灌肠。此外, 针灸[6]对脑卒中后便秘也有一定疗效。

2 护理效果

以上患者进行便秘康复护理训练后, 排便功能大部分良好, 其中68例都能定时排便, 基本能够自我控制, 8例患者经训练后有便意, 3例因经济问题提前出院, 1例效果欠佳。34例脑出血患者住院治疗期间无再出血发生, 营养饮食状况良好, 生活自理能力大大提高, 情绪稳定。

3 讨论

脑卒中后便秘发生率很高, 通过早期的康复护理及指导, 促进排便功能的恢复, 可预防和减轻便秘的发生, 从而减轻患者的生理、心理负担, 恢复机体正常功能。促进患者病情恢复, 减少脑卒中的复发率和病情加重。脑中风的早期康复锻炼及护理, 在整个康复中起着重要作用, 需要护士和患者家属的密切配合, 从生活、心理、功能锻炼等各方面给予正确的指导和精心的照料, 帮助患者减轻因疾病导致的身心创伤。

参考文献

[1]梁运莲.脑血管病患者便秘的护理[J].实用医技杂志, 2005, 12 (10) :2969.

[2]林征.对慢性便秘患者进行生物反馈训练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7 (4) :263.

[3]蔡文智, 李亚洁.脑卒中的康复护理[J].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0, 11.

[4]余立军, 李艳娟, 王青平.运用穴位按摩护理习惯性便秘病人的临床观察[J].护理研究, 2003, 17 (2A) :146.

[5]宋霞, 陈玉秋, 陈瑛.小剂量甘露醇溶液治疗便秘的临床观察[J].护理研究, 2004, 18 (6B) :1103.

8.脑卒中患者的社区康复护理 篇八

护理人员应按时为患者测血压,并做病历记录,系统观察患者的病情,避免发生心脑血管卒中,也给医生下一步治疗用药提供参考。如家属观察到患者有异常情况,应及时与医生联系,或送附近医院检查。

患者首先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生活规律,保持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以保持血压稳定;应保持良好的心境与情绪,防止情绪紧张、急躁等引发的血压升高。饮食上应该避免油腻厚味的摄入,多吃些含碘、维生素C较多的食品等,另外还要限制食盐的摄入,每日要控制在6g以下。

患者可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体育锻炼,如步行,保持120~160步/分钟;慢跑以心率≤120次/分为度,慢跑后休息3~4分,心率恢复正常;患者也可以步行与慢跑交替进行。但注意不要进行高强度的体育锻炼,以防出现猝死。

脑卒中是常见病,全国每年新发病例超过200万,年发病率为217/10万,高于西方国家和日本;致残率为70%~80%。因此,有关社区康复需求日益迫切,在已是老龄化社会的我国,绝大多数患者不可能长期住院,更多患者带着残疾回家康复,他们及其家属缺乏家庭康复知识和技能。从研究现状来看,急性期康复的研究很多,社区后遗症期康复研究还很少。卫生部已把康复作为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功能之一,而社区护理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科委把“脑血管病后三级康复治疗的研究”列为“十五”攻关课题,而社区康复护理是康复治疗的延续;家庭护理的最终目的是使患者达到生活自理或协助自理。逐渐训练患者吃饭、穿衣、洗漱、如厕及一些室外活动,由完全照顾过度到协助照顾,直至生活自理。

脑卒中患者家庭康复存在问题分析

绝大部分患者缺乏家庭康复训练患者遗留有多种功能障碍和后遗症;患者日常生活活动依赖程度较高;部分患者的生活方式不利于康复和预防脑卒中的复发;部分患者有负性情绪;患者的自理能力存在较大缺陷;主要照顾者的照顾能力较差;家庭康复环境未行相应改造。

干 预

制定“家庭康复护理方案”有4个特点,即系统化、标准化、个体化、家庭化。①系统化:根据整体护理原则进行身心两方面康复护理;根据三级康复原则进行疾病知识宣教、生活方式指导、康复环境改造。②标准化:统一规范、措施具体。③个性化:根据病程和病情决定康复重点,后遗症期是ADL:根据患者和照顾者能力决定干预频率。规律性与弹性结合。④家庭化:家庭成员的共同参与;家庭康复环境的改造;家庭资源的充分利用;社区资源的转介。

制定方案

社区护士担任干预者,康复护理理论,按照整体康复护理程序,Orem自理模式。

脑卒中家庭康复护理干预内容:①评估:除一般资料、疾病及诊疗状况、既往疾病史、家庭、康复锻炼情况外,包括生理状况(包括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定向力、语言表达、视野、吞咽、排泄、运动、感觉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心理社会状况、日常生活方式,患者的知识、决策及行为性自理能力,主要照顾者的知识、决策及行为性照顾能力,家庭情况(家庭一般情况、主要照顾者情况、家庭康复环境)。②诊断(护理问题的确立):初次评估后,确立主要的护理問题,分析评估资料,总结(自理缺陷、自理能力、治疗性护理需求),在康复不同阶段每次评估后确立护理问题。③计划:脑卒中相关知识宣教,脑卒中的病因、脑卒中的常见诱因及预防指导、脑卒中常见的先兆症状、脑卒中常见的功能障碍、脑卒中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预防脑卒中再发的方法、脑卒中再发时的家庭应急措施、药物的作用和不良反应及用药的注意事项、脑卒中患者家庭康复锻炼的目的及注意事项等。家庭康复训练指导,正确体位摆放,指导健侧卧位、患侧卧位、仰卧位、俯卧位;床上活动,侧方移动、前后移动、翻身肢体按摩指导、关节被动运动、肢体的主动运动;坐位指导,坐起训练、良好的坐位、姿势指导、床上坐位、椅坐位、坐位平衡训练;站立训练,站起站立平衡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包括饮食动作训练;穿衣动作训练;清洁动作训练;排泄功能训练;如厕动作训练;床-轮椅转移步行训练;上下楼梯训练。语言功能训练、呼吸功能训练、吞咽功能训练、作业技能训练、辅助工具使用指导。卒中患者及其家属还应进行心理护理指导;卒中患者生活方式指导;卒中患者家庭康复环境改造指导,居室通风、消毒,家具和物品的合理摆放,患者床铺的清洁平整,祛除地面障碍物如门槛等,长期卧床患者的床安装床档,卫生间安装扶手等。社区资源转介。④实施:按方案实施,作好记录,患者和照顾者均作为干预对象,照顾者每天协助或监督。

讨 论

社区家庭康复护理干预能促进康复、能预防脑卒中的再发,减轻了家庭社会的负担,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社区护士参与我国脑血管病三级康复提供了依据,为发展家庭康复护理起导向作用。

上一篇: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心得下一篇:乡镇脱贫攻坚工作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