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初高中化学方程式

2024-07-27

答案初高中化学方程式(精选8篇)

1.答案初高中化学方程式 篇一

高中化学化学电源课时训练题及答案

《化学电源》课时练

双基练习

1.(福建高考)研究人员研制出一种锂水电池,可作为鱼雷和潜艇的储备电源。该电池以金属锂和钢板为电极材料,以LiOH为电解质,使用时加入水即可放电。关于该电池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水既是氧化剂又是溶剂

B.放电时正极上有氢气生成

C.放电时OH-向正极移动

D.总反应为2Li+2H2O===2LiOH+H2↑

解析:根据题给信息锂水电池的反应方程式为2Li+2H2O===2LiOH+H2↑,D正确;在反应中氢元素化合价降低,因此H2O做氧化剂,同时又起到溶剂的作用,A正确;放电时正极反应为2H2O+2e-===2OH-+H2↑,B正确;正极周围聚集大量OH-,因此溶液中的阳离子Li+向正极移动,负极周围聚集大量Li+,因此溶液中的阴离子OH-向负极移动,C错误。

答案:C

2.(2011安徽高考)研究人员最近发现了一种“水”电池,这种电池能利用淡水与海水之间含盐量差别进行发电,在海水中电池总反应可表示为5MnO2+2Ag+2NaCl===Na2Mn5O10+2AgCl,下列“水”电池在海水中放电时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正极反应式:Ag+Cl--e-=AgCl

B.每生成1 mol Na2Mn5O10转移2 mol电子

C.Na+不断向“水”电池的负极移动

D.AgCl是还原产物

解析:由电池总反应可知银失去电子被氧化得氧化产物,即银做负极,产物AgCl是氧化产物,A、D都不正确;在原电池中阳离子在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所以阳离子向电池的正极移动,C错误;化合物Na2Mn5O10中Mn元素的化合价是+18/5价,所以每生成1 mol Na2Mn5O10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4-18/5)×5=2 mol,因此选项B正确。

答案:B

3.用铜片、银片、Cu(NO3)2溶液、AgNO3溶液、导线和盐桥(装有琼脂-KNO3的U形管)构成一个原电池。以下有关该原电池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在外电路中,电流由铜电极流向银电极

②正极反应为Ag++e-===Ag

③实验过程中取出盐桥,原电池仍继续工作

④将铜片浸入AgNO3溶液中发生的化学反应与该原电池反应相同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该原电池中Cu作负极,Ag作正极,负极反应式为Cu-2e-===Cu2+,正极反应式为Ag++e-===Ag,因此②对;在外电路中,电子由Cu电极流向Ag电极,而电流方向与电子流向相反,所以①错;没有盐桥,原电池不能继续工作,所以③错;无论是否为原电池,反应实质相同,均为氧化还原反应,所以④对。

答案:C

4.科学家近年来研制出一种新型细菌燃料电池,利用细菌将有机物转化为氢气,氢气进入以磷酸为电解质的燃料电池发电。电池负极反应为( )

A.H2+2OH-===2H2O+2e-

B.O2+4H++4e-===2H2O

C.H2-2e-===2H+

D.O2+2H2O+4e-===4OH-

解析:由题意可知在以磷酸为电解质的燃料电池中,负极电极反应式为H2-2e-===2H+,正极反应式为O2+4e-+4H+===2H2O。

答案:C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碱性锌锰电池是二次电池

B.铅蓄电池是一次电池

C.二次电池又叫蓄电池,它放电后可以再充电,能重复使用

D.燃料电池没有将氧化剂、还原剂全部储存在电池内部

解析:A中碱性锌锰电池为一次电池;B中铅蓄电池为二次电池。

答案:CD

6.银-锌电池广泛用作各种电子仪器的电源,它的充电和放电过程可表示为2Ag+Zn(OH)2鸠舣舣癯涞绶诺鏏g2O+Zn+H2O,在此电池放电时,负极上发生反应的物质是( )

A.Ag B.Zn(OH)2

C.Ag2O D.Zn

解析:判断电池的正、负极,一定要从电极反应中得失电子情况判断。放电时反应为Ag+12O+Zn0+H2O===2Ag0+Zn+2 (OH)2,原电池中失去电子的物质作负极。

答案:D

7.日常所用干电池的电极分别为碳棒(上面有铜帽)和锌皮,以糊状NH4Cl和ZnCl2做电解质(其中加入MnO2吸收H2),电极反应式可简化为Zn―→Zn2++2e-,2NH+4+2e-―→2NH3+H2(NH3与Zn2+能生成一种稳定的物质)。根据上述判断,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锌为正极,碳为负极

B.锌为负极,碳为正极

C.工作时,电子由碳极经外电路流向锌极

D.长时间连续使用时,内装糊状物可能流出腐蚀用电器

解析:由两极反应式可知Zn作负极,碳棒作正极,A项不正确,B正确;原电池工作时,电子由负极经导线流向正极;由于Zn又被溶解,所以易造成内部糊状物流出,D项正确。

答案:BD

8.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废电池必须进行集中处理的问题被提到议事日程,其首要原因是( )

A.利用电池外壳的金属材料

B.防止电池中的汞、镉和铅等重金属离子对土壤和水源的污染

C.不使电池中渗漏的电解液腐蚀其他物品

D.回收其中的石墨电极

解析:废旧电池中含有的Cd、Hg、Pb等重金属离子会对土壤及水源造成严重污染,为防止其污染的发生,必须对其回收,集中处理,这是回收的最主要原因。

答案:B

9.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依据原电池的原理设计出了化学电源

B.原电池是化学电源的雏形

C.原电池输出电能的能力,取决于组成原电池的负极材料的活泼性

D.氧化还原反应所释放的化学能,是化学电源的能量来源

解析:原电池输出电能的能力取决于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所能输出电量的多少,不取于负极材料的活泼性。

答案:C

10.如图所示为氢氧燃料电池的原理示意图,按照图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电极是负极

B.b电极的电极反应:4OH--4e-===2H2O+O2↑

C.氢氧燃料电池是一种具有应用前景的绿色电源

D.氢氧燃料电池是一种不需要将还原剂和氧化剂全部储藏在电池内的新型发电装置

解析:燃料电池中H2为负极,O2为正极,反应分别为H2-2e-===2H+,O2+4e-+2H2O===4OH-。

答案:B

能力提升

11.(2011山东高考题)科研、生产中常涉及钠、硫及其化合物。

(1)实验室可用无水乙醇处理少量残留的金属钠,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清洗附着在试管壁上的硫,可用的试剂是__________。

(2)下图为钠硫高能电池的结构示意图,该电池的工作温度为320℃左右,电池反应为2Na+xS===Na2Sx,正极的电极反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M(由Na2O和Al2O3制得)的两个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铅蓄电池相比,消耗相同质量的负极活性物质时,钠硫电池的理论放电量是铅蓄电池的______倍。

(3)Na2S溶液中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固体CuSO4,溶液pH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Na2S溶液长期放置有硫析出,原因为_____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解析:(1)乙醇中还有羟基可以与金属钠反应放出氢气,化学方程式为2CH3CH2OH+2Na―→2CH3CH2ONa+H2↑;单质硫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CS2,在加热时可与热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因此要清洗附着在试管壁上的硫,可选用CS2或热的氢氧化钠溶液。

(2)由电池反应可以看出金属钠失去电子作为负极,单质硫得电子被还原成S2-x,所以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xS+2e-===S2-x;由于原电池内部要靠离子的定向运动而导电,同时钠和硫极易化合,所以也必须把二者隔离开,因此其作用是离子导电(导电或电解质)和隔离钠与硫;在铅蓄电池中铅作负极,反应式为Pb(s)+SO2-4(aq)-2e-===PbSO4(s),因此当消耗1 mol即207 g铅时转移2 mol电子,而207 g钠可以失去的电子数为20723=9(mol),所以钠硫电池的理论放电量是铅蓄电池的9/2=4.5倍。

(3)Na2S属于强碱弱酸盐,S2-水解显碱性,所以c(H+)最小。但由于水解程度很小,大部分S2-还在溶液中。因为氢硫酸属于二元弱酸,所以S2-水解时分两步进行且以第一步水解为主,方程式为S2-+H2O===HS-+OH-、HS-+H2O===H2S+OH-,因此Na2S溶液中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c(Na+)>c(S2-)>c(OH-)>c(HS-)>c(H+);由于S2-极易与Cu2+结合形成CuS沉淀而抑制S2-水解,因此溶液的碱性会降低,酸性会增强,方程式为S2-+Cu2+===CuS↓。S2-处于最低化合价-2价,极易失去电子而被氧化,空气中含有氧气可氧化S2-而生成单质硫,方程式为2S2-+O2+2H2O===2S↓+4OH-

答案:(1)2CH3CH2OH+2Na―→2CH3CH2ONa+H2↑ CS2或热的`氢氧化钠溶液

(2)xS+2e-===S2-x 离子导电(导电或电解质)和隔离钠与硫 4.5

(3)c(Na+)>c(S2-)>c(OH-)>c(HS-)>c(H+) 减小 2S2-+O2+2H2O===2S↓+4OH-

12.熔融盐燃料电池具有较高的发电效率,因而受到重视,可用Li2CO3和Na2CO3的熔融盐混合物作电解质,CO为阳极燃气,空气与CO2的混合气为阴极助燃气,制得在650℃下工作的燃料电池,完成有关的电池反应式:

负极反应式:2CO+2CO2-3===4CO2+4e-

正极反应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电池反应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原电池的反应原理,就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中有电子的转移。在负极CO失电子,且消耗了CO2-3,在正极得电子的就是O2,再与CO2结合生成CO2-3,正极方程式为O2+2CO2+4e-===2CO2-3,正极与负极生成和消耗的CO2-3的量相等,所以总反应方程式为2CO+O2===2CO2。

答案:O2+2CO2+4e-===2CO2-3 2CO+O2===2CO2

13.航天飞机常采用新型燃料电池作为电能来源,燃料电池一般指采用H2、CH4、CO、C2H5OH等可燃物质与O2一起构成的电池装置。它可直接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甲烷电池以KOH溶液为电解质,其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2OH-===CO2-3+3H2O。

(1)负极上的电极反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消耗标准状况下的5.6 L O2时,有__________mol电子发生转移。

(3)开始放电时,正极附近溶液的pH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解析:由总反应式知CH4失电子被氧化生成CO2-3,一定有OH-参与反应,负极反应为CH4+10OH--8e-===CO2-3+7H2O,正极反应为O2+2H2O+4e-===4OH-。根据正极反应式知1 mol O2消耗时,转移4 mol e-,n(O2)=0.25 mol,故有1 mol电子转移。放电时,正极产生OH-,故溶液的pH增大。

答案:(1)CH4+10OH--8e-===CO2-3+7H2O

(2)1 (3)增大

14.微型纽扣电池在现代生活中有广泛应用。有一种银锌电池,其电极分别是Ag2O和Zn,电解质溶液为KOH溶液,电极反应为Zn+2OH--2e-===ZnO+H2O,

Ag2O+H2O+2e-===2Ag+2OH-

根据上述反应式,做下列题目。

(1)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

A.在使用过程中,电解质KOH被不断消耗

B.使用过程中,电子由Ag2O极经外电路流向Zn极

C.Zn是负极,Ag2O是正极

D.Zn电极发生还原反应,Ag2O电极发生氧化反应

(2)写出电池的总反应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使用时,负极区的pH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下同),正极区的pH__________,电解质溶液的pH__________。

解析:(1)选C。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可以从两个方面:①微观:电子流出的一极是负极,电子流入的一极是正极。②宏观:活泼的一极是负极,不活泼的一极是正极,电子是从负极沿导线流入正极,据此判断Zn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Ag2O为正极,发生还原反应,将两极反应式相加得总反应式,由总反应式知,使用过程中KOH的量不变。

(2)将正、负极的电极反应式合并就可得到总反应式:

Zn+Ag2O===ZnO+2Ag。

(3)负极反应时,消耗OH-,则负极区pH减小,正极反应时,生成了OH-,故正极区pH增大,负极消耗的OH-的量与正极反应生成的OH-的量相等,所以电解质溶液的pH不变。

答案:(1)C (2)Zn+Ag2O===ZnO+2Ag

(3)减小 增大 不变

2.答案初高中化学方程式 篇二

朋友的女儿在初中是佼佼者, 但到了高中, 第一次考试化学竟然只考了46分, 让她及她父母很难接受, 于是找到了我。在对她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后, 我发现她对初高中化学学习的衔接上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而她的化学老师在这方面也没有进行指导, 诸多因素导致了这样一个让人很难接受的结果。

二问题的综合分析

1. 教材的脱节

现行的初三新教材和高中教材存在脱节。如初三新教材删去了电解质、非电解质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等概念和理论, 也没有以选学内容的形式出现。但这些内容属于初、高中相互衔接的知识, 高中讲到就感到突然和陌生, 且高中化学教材在难度和广度上都有了更大的要求, 初中的那些知识、尤其是小字部分, 在初中是不作要求的, 但到了高中就是学生应该把握的, 这使学生感觉无所适从, 从而从情感上加大了对化学的畏惧。

2. 初高中教师的脱节

第一, 初中教师的年龄结构一般都是在四十岁以上, 而高中教师一般都是年轻的, 两者在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上有较大的差距, 学生要有一个适应过程。

第二, 在教学上, 初中教师面对的是中考, 让学生把一些重点知识记住就行, 不需要在能力上有太多的要求, 可以通过一定的练习就能提高成绩, 但到了高中, 学习的深度和广度都有很大的提高, 仅靠做题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于是学生难以适应。

3. 学生的脱节

经过一个暑假的休息, 在高一, 很多学生已忘记了书本上的内容, 再加上很多学生的一种心理:我辛苦了一个初三, 到高一了, 离高考还很远, 可以先休息一下。于是他们在迷迷糊糊中忽然发现, 高中化学是那么难学, 再想努力追赶, 难度很大, 从而在心理上加大对化学的畏惧。

三问题的解决

结合学生目前所面对的具体情况以及教师所能解决的具体问题, 特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1. 尽快让学生完成对高中化学的再认识

化学是建立在实验上的学科, 教材也是这么安排的。可是, 初中刚接触化学就要面临中考, 他们没有时间去享受化学, 只是机械地学习, 于是, 经过一年的学习, 他们掌握了固定的规律和性质、固定的化学模型、固定的以质量为基础的计算、固定的常考题型。在机械的记忆中失去了学习化学、建立化学思维的最佳机会, 反而使他们形成了化学就是记记背背的学科的错误认识。

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相比, 不管是教材、教学要求还是学习方法上都有了更高的要求。这时, 就需要教师在一开始就要求学生及时转变对化学的认识, 不要停留在初中的、浅显的认识上。

2. 教师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学法和学习习惯培养的指导

教师首先应让学生明白初高中化学学法上有很大的不同, 初中化学的学习是记忆式的, 内容简单, 也就是说, 你只要死记硬背就能有一个不错的成绩;但高中就不行了, 因为高中化学具有概念抽象、内容内涵深、联系广、教师上课快等特点。这时教师就要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学法的指导,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 要耐心细致地引导, 教会学生比较学习, 发现相似, 寻找规律, 逐步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严密性。在做和练中, 不断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2) 通过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实验、做作业和复习小结等, 针对每个环节的特点, 加以具体指导, 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 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 让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

第一, 精心备课, 尽可能使课堂生动、活泼、有趣。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 教学中要灵活应用教法, 寻求更有效、更灵活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 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知识, 提高能力。

第二, 激发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化学学习活动。化学学科是一门实验性学科, 中学化学要培养学生的实际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实验探究课有利于培养这些能力, 所以教学中应尽可能地上好实验探究课。现代中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较强烈, 探究实验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为他们提供活动的机会和思维的空间,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答案初高中化学方程式 篇三

关键词:化学;化学反应;化学衔接

对化学反应原理的深入理解,是中考考查的重点,也是以后高中化学学习的重要基础和中心点。在平常的教学中,如果老师在讲解中仅就事论事,只是分析化学反应,只让学生从物质变化的角度去理解,特别是关于金属和酸、碱、盐一类的题,很难让学生真正掌握,达到举一反三,在遇到同类问题时,学生仍然会感觉到非常困难。我们不妨从微观粒子角度让学生去深入理解化学反应,让学生真正理解化学反应的深层次原因,不但能解决学生在中考中遇到的有关化学反应的难点问题,还有助于学生进入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

下面通过几例近几年全国各地的化学中考题的分析,从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和认识。

一、多个化学反应是否有先后顺序

如:(2010年江西南昌[1])往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无气泡产生。根据上述现象,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摇)

A.滤渣中一定有Fe粉 B.滤渣中一定有Cu粉?摇

C.滤液中一定有Fe2+?摇 D.滤液中一定有Ag+、Cu2+

分析此题时,首先学生应该明白溶液中存在的微粒有NO3-、Cu2+、Ag+以及水分子等微粒,其中NO3-在化学反应中是旁观者。反应过程实际上是加入的铁粉失去电子转化成Fe2+进入溶液中,由于铁比铜和银活泼,Cu2+和Ag+都可以得到电子变成原子而从溶液中析出变成固体单质,但是铜比银活泼,生成的Cu原子又被Ag+变回Cu2+,所以,Ag+先得到电子完全转化为原子后,Cu2+才能得到电子,反应有先后顺序。结合题中另一个信息“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无气泡产生”,说明滤出的固体中Fe没有剩余,肯定有Ag,可能有Cu,而且,铁原子已经转化成Fe2+进入溶液中,溶液中只能肯定含有的金属离子是Fe2+。

又如:(2011年四川南充[2])向列选项中的甲物质中逐滴加入乙物质溶液至过量,反应生成气体或沉淀的质量与加入乙的质量关系符合如下曲线描述的是( ?摇)

A.甲:Cu、Zn混合粉末;乙:稀盐酸

B.甲:盐酸和稀硫酸的混合溶液;乙:氯化钡溶液

C.甲:氯化钠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乙:碳酸钠溶液

?摇D.甲: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乙:氢氧化钠溶液

分析此题D答案,混合溶液的盐酸和氯化铜均能与氢氧化钠反应,实质是H+和Cu2+分别与OH-反应生成H2O和Cu(OH)2沉淀,但是,Cu(OH)2沉淀能被H+溶解又变回Cu2+。所以,只有溶液中没有H+时,才会产生Cu(OH)2沉淀,反应有先后顺序。所以D答案与曲线描述相符,而A、B、C都不符合题意。

以上两个例子似乎无任何联系,但是它们涉及到了同一个问题,即多个反应有先后顺序的问题。实际上,有类似原理的中考题还有很多。

二、溶液中离子共存

溶液中物质(或离子)共存的问题在学习时不注意方法,会感觉很困难,但是,如果从微观粒子去分析,“共存”实际上就是离子不会结合在一起生成沉淀、水或气体,问题就变得很简单。

如:(2011年四川广安[3])下列各组物质能在pH=1的无色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摇)

A.K2SO4?摇Ba(OH)2?摇KCl B.Cu(NO3)2?摇NaCl?摇KNO3

C.Na2CO3?摇KNO3?摇NH4Cl D.MgSO4?摇NaNO3?摇KCl

此类题如果单从物质之间是否发生反应去分析,会感觉比较复杂,如果对每一个选项从阴离子入手去判断阳离子,就变得十分简单了。同时要注意题干中给出了“pH=1”的条件,即都含有H+。先由“无色”排除选项B(Cu2+呈蓝色),仔细分析:选项A中SO42-只遇Ba2+产生沉淀,Cl-只遇Ag+产生沉淀,但是OH-遇H+结合生成水;选项C中NO3-全溶于水,Cl-没有遇到Ag+,但CO32-遇到H+会结合生成CO2和水;而选项D中SO42-没有遇到Ba2+,NO3-全溶于水,Cl-没有遇到Ag+。所以,选项D符合题意。

再如:(2011年广东揭阳[4])下列各组离子在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摇)

A.H+、Cl-、OH-?摇 B.H+、SO42-、CO32-?摇

C.Ba2+、H+、SO42-?摇 D.Cu2+、Na+、NO3-

在平常学习中经过长期训练而对离子结合知识很熟悉的学生,直接可以看出,A中OH-与H+结合生成水,B中CO32-与H+结合生成CO2和水,C中SO42与Ba2+结合生成沉淀,选项D符合题意。

三、物质推断

如:(2011年福建福州中考[5])A、B、C是三种不同类别的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三种物质间能在溶液中相互发生反应。若B为纯碱,A、C间的反应为复分解反应,回答下列问题:

①物质A、B、C的化学式是:A B

C ;②物质A和C在溶液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分析此题,从“B为纯碱”入手,关注B含有CO32-,A和C中的阳离子必能跟CO32-结合生成气体或沉淀,再注意到A与C可以相互反应,则A和C可以分别是HCl、AgNO3或H2SO4、BaCl2等等。

再如:(2010年上海市中考[6])不另选试剂,仅利用组内物质之间的相互反应,就能将它们鉴别出来的是

( ?摇)

A.FeCl3?摇NaOH?摇HCl?摇H2SO4

B.HCl?摇KNO3?摇Na2CO3?摇Na2SO4

C.AgNO3?摇HCl?摇NaCl?摇HNO3

D.BaCl2?摇Na2SO4?摇Na2CO3?摇HCl

此类题难度较大,仅利用物质间的反应,很难分析清楚。但是,如果由阴离子去找阳离子连线,将能结合的离子连起来,很容易就能看出能否鉴别出来。请看右图对选项D的分析可以看出,四种物质各有物征:BaCl2产生两个沉淀,Na2SO4产生一个沉淀,Na2CO3产生一个沉淀和一个气体,HCl产生一个气体,选项D符合题意。其他选项也可以如此分析(选项A可以从颜色入手),都不符合。

明显看出,有关酸、碱、盐的推断题本来很难,但是,在平常学习和练习中形成了离子反应的思维方式,从离子入手分析,就变得简单多了。

四、物质除杂

除杂类题目几乎在每一套中考题中都可见到,综合性较强,也有一定难度。

如:(2011年四川雅安中考[7])以下选项中,除去物质所含杂质(括号内为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摇)

A.H2气体(HCl气体):先通过NaOH溶液,再通过浓硫酸

?摇B.NaCl溶液(Na2CO3):加入稀硫酸至不再产生气泡

C.CO气体(CO2气体):通过灼热的Fe2O3?摇

D.H2SO4溶液(HCl):加入AgNO3溶液,过滤

分析此题:选项A中杂质为HCl气体,溶于水变成H+和Cl-,NaOH溶液提供的OH-与H+结合生成水,促进HCl气体吸收,而H2难溶于水,再通过有吸水性的浓硫酸除掉少量水分子,得到纯净的氢分子;选项B中所含的杂质实际上是CO32-,加入的稀硫酸提供H+可与CO32-结合转化成H2O和CO2,但引入了新杂质SO42-,将稀硫酸换成稀盐酸就可以;选项C中灼热的Fe2O3让CO分子得氧变成了CO2分子,不合理;选项D中加入AgNO3溶液提供的Ag+能将杂质Cl-沉淀,但是,Ag+遇量多的SO42-也会产生硫酸银微溶沉淀,同时还引入了杂质NO3-。所以,只有选项A合理。

以上仅列举四个方面供参考,在中考中呈现的相關问题还有很多,如证明无现象的反应是否发生、证明加入试剂足量或过量、溶液质量变化、元素(原子团)守恒等等,此处不一一枚举。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从新课教学到练习讲解,都从微粒角度由浅入深让学生逐步认识化学反应,尽量深入分析练习中遇到的有关化学反应的难点问题。经过长期由简到难的训练,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中考和竞赛中表现非常突出,进入高中后,也表现出了超强的继续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2010年江西南昌中考化学卷.

[2]2011年四川南充中考化学卷.

[3]2011年四川广安中考化学卷.

[4]2011年广东揭阳中考化学卷.

[5]2011年福建福州中考化学卷.

[6]2010年上海市中考化学卷.

4.高中化学练习题训练含答案 篇四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

1.(大同高一检测)下列常用实验仪器中,不能直接用于混合物的分离或提纯的是( )

A.分液漏斗 B.漏斗

C.蒸馏烧瓶 D.容量瓶

解析: A项用于分离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B项用于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C项用于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D项用于配制溶液。

答案: D

2.只用一种试剂就能鉴别Ba(NO3)2、Na2CO3、K2SO4三种溶液,该试剂是( )

A.KNO3溶液 B.稀H2SO4

C.NaOH溶液 D.Na2SO4溶液

解析: 分析四种试剂,KNO3、NaOH溶液与上述三种溶液都不发生反应,无明显现象;Na2SO4只与Ba(NO3)2反应生成白色沉淀(BaSO4)。它们都不能鉴别上述三种溶液,而稀H2SO4与Ba(NO3)2反应生成白色沉淀(BaSO4),与Na2CO3反应产生气体CO2。

答案: B

3.设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A,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多选)( )

A.常温常压下,11.2 L甲烷中含有的氢原子数为2NA

B.标准状况下,0.3 mol二氧化硫中含有的氧原子数为0.3NA

C.常温下,2.7 g Al与足量的盐酸反应,生成H2的分子数为0.15NA

D.常温下,1 L 0.1 molL-1MgCl2溶液中含Cl-数为0.2NA

解析: A项错,11.2 L甲烷常温常压下的物质的量不是0.5 mol,故CH4中含H原子不为2NA,B项错,0.3 mol SO2含有的氧原子为0.6NA。

答案: CD

4.x g H2O中含有y个氢原子,则阿伏加德罗常数为( )

A.9x/y mol-1 B.9y/x mol-1

C.x/y mol-1 D.y/x mol-1

解析: n(H2O)=x g18 gmol-1

n(H)=2n(H2O)=x9mol

又:n=NNA,则:yNA=x9。

所以:NA=9yxmol-1

答案: B

5.在体积相同的两个密闭容器中充分充满O2、O3气体,当这两个容器内温度和气体密度相等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种气体的压强相等 B.O2比O3的质量小

C.两种气体的分子数目相等 D.两种气体的氧原子数目相等

解析: 根据题意,因等温度、等体积、等密度,则两者等质量,B项错;等质量的O2和O3物质的量不相等,则压强和分子数不相等,则A、C两项错;O2和O3都是由氧原子构成的,所以等质量的O2和O3原子数相等。

答案: D

6.将5 molL-1的盐酸10 mL稀释到200 mL,再取出5 mL,这5 mL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

A.0.05 molL-1 B.0.25 molL-1

C.0.10 molL-1 D.0.50 molL-1

解析: 稀释过程:c浓V浓=c稀V稀,即:5 molL-1×10 mL=c稀×200 mL得c稀=0.25 molL-1。

答案: B

7.电影《闪闪的红星》中,为让被困的红军战士吃上食盐,潘冬子将浸透食盐水的棉袄裹在身上,带进山中……假如潘冬子欲从食盐水中提取出食盐,最好采用的方法是( )

A.过滤 B.萃取

C.蒸发 D.蒸馏

解析: 食盐溶于水后,蒸发溶剂,可得到食盐固体。

答案: C

8.下列实验操作:①用50 mL量筒量取5 mL蒸馏水;②称量没有腐蚀性的固体药品时 ,把药品放在托盘上称量;③浓硫酸沾到皮肤上要立即用大量水冲洗;④倾倒液体时试剂不对准容器 口;⑤块状药品都要用药匙取用;⑥固体药品用细口瓶保存。其中错误的是( )

A.①②③ B.③④

C.②⑤⑥ D.①②④⑤⑥

解析: ①误差太大,应该用10 mL量筒;②应在托盘上各放一张质量相同的纸片,以免污染药品,损坏托盘;③正确;④应使试剂瓶口与容器口紧靠在一起;⑤取用粉末状固体用药匙,块状固体一般用镊子;⑥细口瓶盛液体,广口瓶才用来保存固体。

答案: D

9.下列有关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用试管取出试剂瓶中的Na2CO3溶液,发现取量过多,为了不浪费,又把过量的试剂倒入试剂瓶中

B.Ba(NO3)2溶于水,可将含有Ba(NO3)2的废液倒入水槽中,再用水冲入下水道

C.用蒸发的方法使NaCl从溶液中析出时,应将蒸发皿中NaCl溶液全部加热蒸干

D.用浓硫酸配制一定物质的 量浓度的稀硫酸时,浓硫酸溶于水后,应冷却至室温才能转移到容量瓶中

解析: 将已经取出的试剂再放回试剂瓶中,会污染试剂瓶中的试剂,所以取用试 剂时应“少量多次”,避免浪费,A项不正确;Ba(NO 3)2属于重金属盐,是有毒物质,不可以倒入水槽中再冲入下水道,B项不正确;蒸发时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应停止加热,利用余热蒸干,C项不正确;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不能立即注入容量瓶中,否则定容 后冷却的溶液的体积会减小,使浓度偏大。

答案: D

10.相同状况下,20 mL气体A2和10 mL气体B2恰好化合生成20 mL气体C,则C的化学式为( )

A.AB B.AB2

C.A2B D.A4B2

解析: 在相同状况下,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它们的体积之比,等于它们的分子数之比。故参加反应的A2、B2与生成的C的分子数之比为2∶1∶2。据质量守恒(反应前后原子个数相等)得2分子C中含4个A原子、2个B原子,故C的化学式为A2B。

答案: C

11.在除杂过程中要尽量除去杂质,那么,加入的试剂必须稍过量,且最后过量物质可以使用物理方法或化学方法除去。现要除 去NaCl中少量的CaCl2、Na2SO4杂质,下列选用试剂及使用顺序正确的是( )

A.Na2CO3、BaCl2、HCl B.BaCl2、Na2CO3、H2SO4

C.BaCl2、Na2CO3、HCl D.Ba(NO3)2、Na2CO3、HCl

解析: 一般除杂要尽量除去杂质,加入的试剂必须稍过量,加过量试剂时还应考虑下一步要除去过量未反应的试剂。加试剂顺序应是:Ba2+→CO2-3→HCl,加稍过量BaCl2可除去Na2SO4,稍后加入的Na2CO3在除去CaCl2的同时也除去了过量的BaCl2,最后再用盐酸除去过量的Na2CO3,盐酸过量不要紧,可依靠加热挥发而除去。

答案: C

12.配制250 mL 0.1 molL-1盐酸溶液时,下列实验操作会使配制溶液浓度偏高的是( )

A.容量瓶内有水,未经过干燥处理

B.定容时,仰视刻度线

C.用量筒量取浓盐酸时,用水洗涤量筒2~3次,洗液倒入烧杯中

D.定容后倒转容量瓶几次,发现液体最低点低于刻度线,再补加几滴水到刻度线

解析: 根据物质的量浓度公式可知c=nV=m/MV,影响因素为两大方面:溶质的质量和溶液的体积。A项,容量瓶内有水,既不影响溶质的质量,也不影响液体的定容;B项,定容时,仰视刻度线,会造成溶液体积超过容量瓶刻度线,使浓度偏低;C项,量筒在量取液体体积时,已经附着在筒壁上的液体体积考虑在内,所以倒入液体后,不能用水洗涤,这时会造成溶质的质量增多,浓度偏高;D项定容后,摇匀会使一部分液体没及时回流,此时液面虽低于刻度线,但已经配制完成,如果再加水,就使液体体积增加,浓度偏低。

答案: C

13.将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4%的KOH溶液加热蒸发掉100 g水后,得到溶质质量分数为28%的溶液80 mL,此时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A.5 molL-1 B.6.25 molL-1

C.7 molL-1 D.6.75 molL-1

解析: 设蒸发浓缩后溶液中溶质物质的量浓度为x,根据蒸发前后溶质质量不变,则(0.08 L×x×56 gmol-128%+100 g)×14%=0.08 L×x×56 gmol-1,x=6.25 molL-1。

答案: B

14.20 ℃时,饱和KCl溶液的密度为1.174 gcm-3,物质的量浓度为4.0 molL-1,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多选)( )

A.25 ℃时,饱和KCl溶液的浓度大于4.0 molL-1

B.此溶液中KCl的质量分数为74.51 174×100%

C.20 ℃时,密度小于1.174 gcm-3的KCl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D.将此溶液蒸发部分水,再恢复到20 ℃时,溶液密度一定大于1.174 gcm-3

解析: KCl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25 ℃的浓度大于4.0 molL-1;假设此溶液为1 L,则m(溶液)=ρV=1.174 gcm-3×1 000 cm3=1 174 g,m(KCl)=c(KCl)×V(KCl)×M(KCl)=4.0 molL-1×1 L×74.5 gmol-1=298 g,所以KCl的质量分数应为298 g1 174 g×100%,B项错误。此溶液蒸发部分水,再恢复到20 ℃时,仍为饱和溶液,密度仍为1.174 gcm-3,D项错误。

答案: AC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55分)

15.(8分)(1)水资源非常重要,联合国确定为国际淡水年。下列关于水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蒸馏法是海水淡化的方法之一

B.淡水的密度小于海水的密度

C.融化的雪水中矿物质含量比深井水中的少

D.0 ℃以上,温度越高,水的密度越小

(2)分离FeCl3、KCl、BaSO4的固体混合物,应采用的一组试剂是( )

A.水、硝酸银、稀硝酸 B.水、氢氧化钠、盐酸

C.水、氢氧化钾、盐酸 D.水、氢氧化钾、硫酸

(3)下表所列三种物质都含有少量杂质,试在表中相应的.空格内分别除去杂质应选用的试剂和方法,及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

物质 杂质 除去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和方法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NaNO3 NaCl

ZnSO4 CuSO4

(4)如何除去H2中混有的HCl气体和水蒸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水在4 ℃时密度最大。

答案: (1)D (2)C (3)加入AgNO3,过滤、蒸发 NaCl+AgNO3===AgCl↓+NaNO3 加入锌粒、过滤、蒸发 Zn+CuSO4===Cu+ZnSO4 (4)将混合气体通过NaOH溶液除去HCl,然后通过浓H2SO4除去H2O

16.(10分)有一包白色粉末状混合物,可能含有Na2CO3、NaCl、CaCO3、CuSO4、Na2SO4、MgCl2中的某几种,现进行如下实验。请根据实验现象回答各问题。

实验操作 实验结论

(1)将混合物溶于水,得到无色透明溶液 原混合物肯定无__________

(2)取少量上述溶液两份,其中一份加入BaCl2溶液,立即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稀硝酸,沉淀不溶解 原混合物肯定有__________,无________

(3)在另一份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也产生白色沉淀 原混合物肯定有__________

解析: 根据实验(1)混合物溶于水得无色溶液,可推断原白色粉末中肯定没有CuSO4和CaCO3(因为CuSO4溶液显蓝色,CaCO3难溶于水)。根据实验(2)向一份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立即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稀HNO3,沉淀不溶解,可推断原白色粉末中肯定有Na2SO4,肯定没有Na2CO3(因为BaSO4和BaCO3都是白色沉淀,但BaSO4不溶于稀HNO3,BaCO3溶于稀HNO3)。根据实验(3)向另一份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可推断原混合物中含有MgCl2[因为Mg(OH)2是白色沉淀]。

答案: (1)CuSO4、CaCO3 (2)Na2SO4 Na2CO3 (3)MgCl2

17.(10分)实验室要用Na2CO310H2O晶体配制500 mL 0.1 molL-1 Na2CO3溶液,回答下列问题:

(1)应该用托盘天平称取Na2CO310H2O________g。

(2)如图Ⅰ表示10 mL量筒中液面的位置,A与B,B与C刻度间相差1 mL,如果刻度A为8,量筒中液体的体积是________mL。

(3)若实验中如图Ⅱ所示的仪器有下列情况,对配制溶液的浓度有何影响?(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A.定容前容量瓶底部有水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定容时加水超过刻度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最终定容时俯视观察液面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500 mL×10-3L/mL×0.1 mol/L×286 g/mol=14.3 g。

(2)从图中可知,每个小刻度代表0.2 mL,凹液面在7.2 mL处。

(3)A.底部有少量水珠不影响最终溶液体积,所以对浓度无影响;

B.水面超过刻度线,则体积偏大,浓度偏低;

C.俯视液面会使体积偏小,浓度偏高。

答案: (1)14.3 (2)7.2 (3)无影响 偏低 偏高

18.(12分)(1)相同物质的量的O2和O 3的质量比___ _____,分子个数比为________,所含氧原子的个数比为________。

(2)在200 mL 2 molL-1MgCl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________。此溶液中Mg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粗盐提纯”的实验中,多次用到玻璃棒,在溶解、过滤、蒸发三个步骤中,玻璃棒所起的作用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由n=mM,n=NNA计算求得。

(2)由cB=nVaq,m=nM计算求得。

(3)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甚多,各有不同。

答案: (1)2∶3 1∶1 2∶3

(2)38 g 2 molL-1 4 molL-1

(3)搅拌加速溶解 引流 搅拌,防止液体局部 过热,使液体飞溅

19.(15分)在25 ℃,101 kPa条件下,将15 L O2通入10 L CO和H2的混合气体中,使其完全燃烧,干燥后,恢复至原来的温度和压强。

(1)若剩余气体的体积是15 L,则原CO和H2的混合气体中V(CO)=________L,V(H2)=________L。

(2)若剩余气体的体积为a L。则原CO和H2的混合气体中V(CO)∶V(H2)=________。

(3)若剩余气体的体积为a L,则a的取值范围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因2CO+O2点燃,2CO2,2H2+O2点燃,2H2O,故CO与O2消耗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H2与O2消耗的物质的量之比,都等于2∶1;在同温同压下,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气体的体积比(阿伏加德罗定律推论),故不论CO与H2以何种比例混合,10 L混合气体完全燃烧,消耗的O2总是5 L,余下O2总是10 L。

(1)题中燃烧后恢复原状时,水为液体,气体体积为15 L,则CO2为15 L-10 L=5 L,由碳原子守恒得原CO为5 L,则V(H2)=10 L-5 L=5 L。

(2)剩余气体为a L,则CO2为(a-10)L,CO为(a-10) L,H2体积为[10-(a-10)]L,即(20-a)L。

(3)假设起始气体全部是CO时,a为最大值;全部是H2时,a为最小值。a为最大值时生成10 L CO2,剩余10 L O2,所以a为20,a为最小值时只是剩余10 L O2,所以10

5.答案初高中化学方程式 篇五

一、选择题

1.下列物质的水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的是( )。

A.Ca(OH)2 B.CH3COOH C.BaSO4 D.CH3COONa

答案:B

2.下列电离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A.NH3H2O=NH +OH- B.KClO3=K++Cl-+3O2-

C.H2S2H++S2- D.NaOH=Na++OH-

答案:D

3.下列离子方程式中不正确的是( )。

A.碳酸氢钙溶液加足量的苛性钠溶液:Ca2++HCO3+OH=CaCO3↓+H2O

B.二氧化碳通人碳酸钠溶液中:CO2+CO +H2O=2HCO

C.硫化亚铁固体中加入稀硫酸:FeS+2H+=Fe2+H2S↑

D.氯气通人冷的氢氧化钠溶液中:2Cl2+2oH-=3Cl-+ClO-+H2O

答案:AD

4.某固体化合物A不导电,但熔化或溶于水都能完全电离。下列关于物质A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A是非电解质 B.A是强电解质 C. A是离子晶体 D.A是弱电解质

答案:BC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强、弱电解质的导电性只由它的浓度决定

B.强、弱电解质的导电性没有本质的区别

C.强电解质的导电能力强,弱电解质的导电能力弱

D.导电性强的溶液里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一定比导电性弱的溶液里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多

答案:B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凡能溶于水的电解质,在溶液中都存在电离平衡

B.强电解质溶液不一定比弱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强

C.电解质电离成离子的过程都是离子键被破坏的`过程

D.氯化氢是电解质,因此盐酸和液态氯化氢都能导电

答案:B

二、填空题

7.在醋酸溶液中存在着电离平衡:CH3COOHCH3COO-+H+。按表中要求填写有关空格:

加入物质 电离平衡移动方向 溶液中[H+]的变化

少量固体NaOH

固体CH3COONa

同浓度的醋酸

少量硫酸溶液

答案:向右;减小

向左;减小

不移动;无变化

向左;增大

8.对于同一弱电解质来说,溶液越稀,其电离程度越_________,这是因为在稀溶液中_________,温度越高,其电离程度越_________,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大;离子互相碰撞而结合成分子的机会减少;大;电离过程是吸热过程

综合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氯化钠溶液在电流作用下电离成钠离子和氯离子

B.溶于水后能电离出氢离子的化合物都是酸

C.硫酸钡难溶于水,但硫酸钡属于强电解质

D.二氧化碳溶于水能部分电离,故二氧化碳属于弱电解质

答案:C

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①将硫酸钡放入水中不能导电,所以硫酸钡是非电解质 ②氨溶于水得到的溶液氨水能导电,所以氨水是电解质 ③固态的共价化合物不导电,熔融态的共价化合物可以导电 ④固态的离子化合物不导电,熔融态的离子化合物也不导电 ⑤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一定比弱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强

A.①④ B.①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答案:D

3.HClO是比H2CO3更弱的酸,反应Cl2+H2OHCl+HClO达到平衡后,要使HClO浓度增大,可加入( )。

A.NaOH(固) B.HCl(气) C.CaCO3(固) D.NaClO(固)

答案:D

4.用水稀释0.1mol/L的氨水时,溶液中随着水量的增加而减小的是( )。

A. B. C. c(H+)c(OH-) D. OH-的物质的量

答案:B

5.把0.05molNaOH固体分别加入到下列lOOmL液体中,溶液的导电性基本不变。该液体是( )。

A.自来水 B.0.5mol/L的盐酸 C.0.5mol/L的醋酸 D.0.5mol/L的氨水

答案:B

6.某一元强酸X的溶液和某一元弱酸Y的溶液,它们的[H+]相等。将两种酸溶液各取50mL分别与足量镁屑反应。现有如下叙述:①X溶液与Y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 ②开始反应时两种溶液的反应速率相等 ③反应开始后X的反应速率下降较快 ④反应开始后Y的反应速率下降较快 ⑤完全反应后X产生的氢气较多 ⑥完全反应后Y产生的氢气较多。以上叙述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⑤ B.①②④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

答案:D

7.将0.1mol下列物质置于1L水中,充分搅拌后,溶液中阴离子数最多的是( )。

A.MgSO4 B.Mg(OH)2 C.BaO D.SO3

答案:C

8.有两种一元弱酸的钠盐溶液,其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现向这两种盐的溶液中分别通入适量的CO2,发生如下反应:

NaR+CO2+H2O=HR+NaHCOO3

2NaR'+CO2+H2O=2HR'+Na2CO3

比较HR和HR',酸性的强弱,正确的是( )。

A.HR较弱 B.HR'较弱 C.两者相差不大 D.无法比较

答案:B

9.20℃时,H2S的饱和溶液1L,浓度约为1.0mol/L,其电离方程式为:

第一步:H2SH++HS-

第二步:HS-H++S2-

若使该溶液中[H+]减小的同时[S2-]也减小,可采用的措施是( )。

A.加入适量的NaOH B.加入适量的水

C.通人适量的SO2 D.加入适量CuSO4固体

答案:BC

10.用足量的锌粉与稀H2SO4反应制H2时,由于反应速率太快难以控制,为了减慢反应速率,但不影响生成H2的总量,可向其中加入( )。

A.NaOH(固) B.Na2CO3(固) C.CH3COONa(固) D.K2SO4溶液

答案:CD

二、填空题

11.在下列三种溶液中①5mL 0.2mol/LCH3COOH ②5mL 0.1mol/LH2SO4 ③10mL 0.1mol/LHCI

(1)[H+]最大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2)[H+]最小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3)若用0.1mol/LNaOH溶液中和上述三种酸,所需NaOH溶液的体积分别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② (2)① (3)①10mL②10mL③10mL

12.图3—1的图象是在一定温度下,向不同电解质溶液中加入新物质时溶液的导电性能发生变化,其电流强度(I)随新物质加入量(m)的变化曲线,以下四个导电性实验,其中与A图变化趋势一致的是_________,与B图变化趋势一致的是_________,与C图变化趋势一致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1)Ba(OH)2 溶液中滴人H2SO4溶液至过量

(2)醋酸溶液中滴入NH3H2O至过量

(3)澄清石灰水中通入CO2至过量

(4)NH4Cl口溶液中逐渐加入适量NaOH固体

答案:(2); (1)(3); (4)

拓展练习

1.有一实验如图3—2(a)所示:

将30mL0.1mol/L的Ba(OH)2溶液置于烧杯中,然后边搅拌边慢慢加入0.1mol/L某第3周期元素形成的某酸溶液共25mL,加入酸的体积V和电流强度I的I-V图如图3—2(b)所示。

根据上述情况填写下列空白:

(1)此酸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2)处于C点时,溶液中导电的阳离子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处于F点时,溶液中导电的阴离子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烧杯中刚加入酸时,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图b中,从A→E电流强度I变小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H3PO4 (2)Ba2+ (3)H2PO (4)有白色沉淀生成 (5)生成难溶的Ba3(PO4)2和难电离的水,使溶液中离子浓度降低

2.化学实验员给某学生提供下列药品和必要的实验仪器,要求学生设计实验证明乙酸是弱酸,药品是冰醋酸、蒸馏水和pH试纸。此同学思考后认为:

(1)设计的理论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简要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需记录的现象和数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推断与分析,由于__________________说明__________________,所以乙酸是弱酸。

答案:(1)弱电解质稀释10a 倍,pH改变小于a

(2)将一定浓度的乙酸稀释到一定量(如100倍体积)后,测量稀释前后的pH

(3)稀释的倍数、稀释前后溶液的pH

6.答案初高中化学方程式 篇六

一、选择题。

1、下列操作能证明溶液中有SO2-4存在的是( )

A、加入硝酸酸化的Fe(NO3)3,产生白色沉淀。

B、加入BaCl2溶液,如果 产生白色沉淀,则一定含有SO2-4。

C、先加入HCl溶液,如果无明显现象,再加入BaCl2,如果产生白色沉淀,则有SO2-4。

D、向溶液中加盐酸酸化的BaCl2, 如果产生白色沉淀,则一定有SO2-4。

解析:干扰SO2-4检验的离子有CO2-3、SO2-3,所用检验试剂若是BaCl2,干扰离子还有Ag+,故检验时必须排除干扰。

答案:C。

2、氯仿可作全身麻醉剂,但在光照下易被氧化成剧毒的光气:2CHCl3+O2=====光照2COCl2+2HCl,为了防止事故的发生,使用前要检验是否变质,你认为检验使用的最佳试剂是( )

A、溴水。

B、烧碱溶液。

C、硝酸银溶液。

D、碘化钾淀粉试纸。

解析:若氯仿变质,将产生HCl,HCl与AgNO3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

答案:C。

3、焰色反应每次实验都要用试剂洗净铂丝,这种试剂是( )

A、Na2CO3溶液。

B、NaOH溶液。

C、硫酸。

D、稀盐酸。

答案:D。

4、以下是对某水溶液进行离子检验的方法和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A、先加入BaCl2溶液,再加入足量的HNO3溶液,产生了白色沉淀。溶液中一定含有大量的SO2-4。

B、加入足量的CaCl2溶液,产生了白色沉淀。溶液中一定含有大量的CO2-3。

C、加入足量浓 NaOH溶液,产生了带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溶液中一定含有大量的NH+4。

D、先加适量的盐酸将溶液酸化,再加AgNO3溶液,产生了白色沉淀 。溶液中一定含有大量的 Cl-。

解析:A、BaCl2溶液中既有Ba2+,又有Cl-。Ba2+可与SO2-4反应生成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HNO3溶液的BaSO4沉淀;Cl-可与Ag+反应生成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HNO3溶液的AgCl沉淀。B、CaCl2溶液中既有Ca2+,又有Cl-。在溶液中,CO2-3、SiO2-3、SO2-3、SO2-4、PO3-4等离子都能与Ca2+反应生成白色沉淀;Cl-可与Ag+反应生成白色沉淀。C、能在溶液中与OH-反应生成带有强 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NH3)的离子只有NH+4。D、加盐酸使被检验的溶液新增加了Cl-,即便是原溶液里没有Cl-,也会产生白色沉淀。

答案:C。

5、按下列添加试剂的先后顺序,即可将盐酸、硫酸、硫酸钾、氢氧化钠和硝酸钾五种无色透明溶液鉴别开来的是( )

A、石蕊溶液、AgNO3溶液、稀HNO3。

B、BaCl2溶液、酚酞溶液、AgNO3溶液。

C、石蕊溶液、BaCl2溶液。

D、酚酞溶液、BaCl2溶液、AgNO3溶液。

解析:在五种溶液中,遇紫色石蕊溶液变蓝色的是NaOH,变红色的是HCl和H2SO4,不变色的是K2SO4和KNO3。然后再借助BaCl2将HCl和H2SO4、K2SO4和KNO3鉴别开。

答案:C。

6、为了证明长期暴露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浓溶液已部分变质,某同学先取2 mL试样于试管中,而后进行 如下实验,其中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

A、加入少量盐酸,观察现象。

B、加入澄清石灰水,观察现象。

C、加入氯化钡溶液,观察现象。

D、通适量CO2气体,观察现象。

答案:D。

7、能把Na2SO4 、NH4NO3、KNO3、(NH4)SO4四瓶无色溶液加以区别的一种试剂是(必要时可以加热)( )

A、BaCl2。

B、NaOH。

C、Ba(OH)2。

D、AgNO3。

答案:C。

8、许多地区的自来水是利用氯气消毒的,为了检验Cl-的存在,最好选用下列物质中的( )

A、紫色石蕊试液。

B、四氯化碳溶液。

C、氢氧化钠溶液。

D、硝酸银溶液。

解析:检验Cl-的试剂是经稀硝酸酸化 的硝酸银溶液,形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氯化银。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9、某河道两旁有甲、乙两厂,它们排放的工业废水中含有K+、Ag+、Fe3+、Cl-、OH-、NO-3六种离子,甲厂的废水明显 呈碱性,故甲厂废水中所含的三种离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厂的废水中含有另外三种离子,如果加一定量________(填“活性炭”“硫酸亚铁”或“铁粉”),可以回收其中的金属________(填元素符号)。

另一种设想是将甲厂和乙厂的废水按适当的比例混合,可以使废水中的________________转为沉淀 ,经过滤后的废水主要含________,可用来浇灌农田。

解析:甲厂的废水呈碱性,一定含有OH-,与OH-可以共存 的离子有K+、Cl-、NO-3,考虑Ag+与Cl-不共存,所以甲厂废水中含OH-、K+和Cl-,乙厂废水中含有Ag+、Fe3+、NO-3,在乙厂废水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可得到Ag。

答案:OH-、Cl-、K+、铁粉、Ag、Ag+、Fe3+、Cl-、OH-、KNO3。

10、A、B、C、D四种可溶性盐,它们的阳离子分别可能是Ba2+、Ag+、Na+、Cu2+中的某一种,阴离子分别可能是NO-3、SO2-4、Cl-、CO2-3中的某一种。

(1)若把四种盐分别溶解于盛有蒸馏水的四支试管中,只有C盐的溶液呈蓝色。

(2)若向(1)的四支试管中分别加盐酸,B盐溶液有沉淀产生,D盐溶液有无色无味气体逸出。

根据(1)、(2)实验事实可推断它们的化学式为: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解析:因A、B、C、D都是可溶性盐,故Ba2+不能与SO2-4、CO2-3组合;Ag+只能与NO-3组合;Cu2+不能与CO2-3组合。由(1)可知,C为铜盐,由(2)可知,B盐为AgNO3;D盐含CO2-3,而CO2-3与Ba2+、Ag+、Cu2+均不能共存,故D只可能为Na2CO3,余下的阳离子为Ba2+,故A含之;余下的阴离子为SO2-4、Cl-,而Ba2+与SO2-4不能共存,故A只可能为BaCl2,而C为CuSO4。

答案:BaCl2、AgNO3、CuSO4、Na2CO3

11、A、B、C、D分别是NaNO3、NaOH、HNO3和Ba(NO3)24 种溶液中的一种,现利用另一种溶液X,用如图所示方法可将它们依次确定。试确定A、B、C、D、X各代表哪种溶液。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X________。

解析:NaNO3、NaOH、HNO3和Ba(NO3)24种溶液中能和其他物质生成白色沉淀的只有NaOH和Ba(NO3)2两种溶液,能同时与NaOH和Ba(NO3)2两种溶液生成白色沉淀的常见物质是MgSO4,生成的沉淀是Mg(OH)2和BaSO4。Mg(OH)2能溶于HNO3,而BaSO4不溶。

答案:NaOH、NaNO3、Ba(NO3)2、HNO3、MgSO4。

12、(能力提高)实验室里需要纯净的氯化钠溶液,但手边只有混有硫酸钠的氯化钠。某学生设计了如下方案:

如果此方案正确,那么:

(1)操作①是否可改为加硝酸钡溶液?为什么?

(2)进行操作①后,如何判断SO2-4已除尽,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操作②的目的是________,为什么不先过滤后再加碳酸钠溶液?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实质上是考查如何除去NaCl溶液中混有的硫酸钠,解题关键是牢记物质提纯的原则:不增、不减、易分离、复原。NaCl、Na2SO4均为易溶于水的物质,要制取纯净的氯化钠溶液 ,可向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除去SO2-4,但此过程中引入了Ba2+,故需在后续过程中把Ba2+除去,可加入Na2CO3,既除去了Ba2+,又不引入新的杂质。其中操作①不能改为硝酸钡溶液,因硝酸盐均为易溶于水的物质,在后续过程中无法除去NO-3。检验SO2-4是否除尽可用以下方法:取滤液 的上层清液加入BaCl2溶液,若无沉淀说明SO2-4已除尽。BaSO4、BaCO3均为不溶于水的白色沉淀,可在这两种物质沉淀完全后进行一次过滤即可。

答案:

(1)否,因为改用Ba(NO3)2会使溶液中引入新的杂质NO-3,以后操作中无法除去。

(2)取上层清液加入BaCl2溶液,若无沉淀说明SO2-4已除尽。

7.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 篇七

一、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存在问题的原因

1. 教材内容衔接的缺失

初中化学教材体现了“浅、少、易”的特点, 缺乏系统性;高一化学教材内容的编排更多考虑了知识应用性而不是化学学科的逻辑性和知识的系统性。这样, 从教材编排的内容上就存在着高一化学与初中化学难以对接的现象。事实上, 每位高一化学教师都深深感受到《化学必修1》的教学压力, 因其安排的四章内容几乎涵盖无机化学的所有内容, 涉及大量化学方程式、物质性质及化学计算的学习, 内容十分庞杂, 加上缺乏元素周期律理论基础, 这么多信息在短短一个学期里呈现在学生面前, 学习任务之重之难是显而易见的。

2. 教师教学衔接意识的淡薄

高一化学教师的衔接意识势必直接影响初高中教学工作的衔接。调查显示, 大多数高一化学教师备课、上课关注的还是教材及教学内容本身, 对教学主题———学生关注不够。多数教师对高一新生的原有基础和学习状况了解不全面、不深入, 教学时易造成学生知识链和学习能力的脱节。再加上相当一部分高中教师没有教过初中, 对初中的教学方法也知之甚少, 在教学方法上也缺乏衔接意识。这使得高一新生面对高中课堂大容量、快节奏的压力不能适应, 从而产生学习障碍。

3. 学生学习方法的差异

绝大部分初中生习惯于“围着老师转”, 习惯于课堂上由老师总结归纳, 还未完全养成独立思考和自主进行归纳总结的学习习惯。而高中化学的学习要求学生勤于思考, 善于归纳, 逐步实现独立自主学习甚至自学。这些差异导致高一新生未能及时调整改进, 从而产生很大的不适应感。

二、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对策

1. 切实搞好入学教育是基础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为使高一新生尽快适应高中学习, 教师必须做好化学入学教育。首先, 利用开学第一课给高一学生讲清高一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方式及学习方法与初中教学的不同之处, 并推荐一些常态的、优秀的学习高中化学的方法。其次, 利用两个课时专门进行初中与高一的衔接教学, 或将初高中的衔接教学分散到高一化学教学全过程中, 遇到相关内容即补一补, 这样的做法效果更好。

2. 系统把握教材内容和要求是关键

客观上, 初中教材与高一教材存在着各成系统又相互联系的衔接关系, 而且各自教学内容的深广度和教学要求均受制于课程标准。因此, 高一化学教师应吃透初高中教材, 把握好初中与高中的教学要求, 为初高中教学衔接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此, 我们通过对比初中与高一化学教材和课程标准, 将高一化学和初中化学的知识点进行了全面梳理, 并进行对比归纳。教师对初高中教材有一个全局观, 有利于找准初中与高中的知识接口, 对初高中教学的衔接会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3. 更新教育观念, 适时调整教学方法是保障

新课标倡导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 教师应与时俱进, 及时更新并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无论是备课、上课, 教师不能仅仅关注教材和教学内容本身, 而是更要关注教学的主体———学生。切实做到全面了解学生状况, 从学生实际出发, 合理组织教学, 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这样的教学观和学生观必然有利于初高中教学的衔接。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高一化学教师应认真研究教学方法, 尤其要研究初中与高中常用的教法有哪些, 它们之间有何异同, 如何过渡,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讨初中与高中教与学各有哪些特点。通过这些探讨熟知初中与高中化学教与学的特点。在全面、深刻了解初高中化学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基础上, 教师再精心设计, 并多采用“启发—探究式”教学方法, 就能顺利地逐步引导学生完成从初中被动式学习向高中主动式学习的转变。我们的教学实践有力地证明:高一化学教师主动地、有意识地从教学方法上进行衔接, 将会极大地缩短高一新生的适应期。

4. 加强学法指导是促进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高一化学教师除了要不断地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之外, 还应根据学生的特点, 加强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及时改进学习方法, 尽快从初中以记忆为主的学习方法转变到高中以抽象思维为主的学习方法。通过讲述、示范、举例等让学生明白并逐步掌握高中化学学习必备的联想、归纳、总结等自主学习模式。这必将有力地推动初高中教学的衔接。

8.浅析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 篇八

关键词:化学教育;衔接;初高中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主导者,教师的教学观念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其衔接意识和教学能力、教学方式等会直接影响到教学衔接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教师的教学观念与衔接意识

只有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才能有正确的教学行为。教师备课、上课关注的不应只是教材、教学内容,还应对教学的主体——学生,有相当的关注。只有注意了学生的差异,从学生实际出发合理地组织教学,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尤其是高一年级教师,只有对学生的原有基础和学习状况有较深的了解,才能准确地把握化学教学,形成连贯的知识链。

据调查,初中化学教师的衔接意识较薄弱,对高中所用教材和内容基本不了解,平时教学也没注意与高中化学内容有意衔接,只为应付中考。长期担任高中化学教学的高中教师对初中现行的教材和教法也同样不熟悉,与初中教师缺乏交流,从主观上影响了衔接的进行。只有初中化学学好了,高一化学才能入门。

二、教师的教学方法

初中化学以直观教学为主,教学目标层次低,不追求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思维训练度上跨度小,宏观思维多,逆向思维,集中思维多,发散思维少。而高中化学教材则侧重理论认识方法(抽象、类比、假说、数学方法等)。因此,高中化学教学侧重理论,教学方法单一,且直观性差。高一新生对初高中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个性特点、教学方法的变化等难以在短时间内接受,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衔接问题的顺利解决。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一新生应如何在已具备的知识、技能、方法、习惯及兴趣上顺利地尽快适应高一化学的学习呢?

1.学生的学习兴趣与适应能力

从初中步入高中后,化学这门课程很多学生感到不那么好学了。究其原因,高中化学知识难度明显增加,化学现象复杂,要从多方面分析问题,多层次探索研究问题。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些造成了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上的困难,学生在听课、完成作业、实验、自学方面仍停留在初中学习方法的层面上,致使对高中化学学习不适应,造成学习上的困难。同时,课业负担较重也是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教师的讲课方法、化学与生活的联系等都是学生保持浓厚化学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高中教师在这方面应当加强。

相当大的一部分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后,在学习高中化学的过程中,对新的学习环境、新的教师、新的教材、新的教法、课程的难度、教师的讲课进度等方面难以适应。致使学习吃力,不久之后,完全丧失了学习的信心。

2.学生的学习习惯

据调查,很多初中毕业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的主动性差,能主动预习、复习的很少。虽记笔记,但只是照抄老师的板书,分不清重难点,致使听课跟不上教师的节奏,难以适应高中快节奏的学习生活。

3.学习方法

初中生学习主动性、自学能力较差,对教师的依赖性强,不善于独立思考和分析,惯于死记硬背。而高中化学则要求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归纳和总结,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高一新生往往沿用初中的学习方法,致使化学学习出现困难。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在传授化学学科知识的同时,应当适当、适时地对学习方法进行指导。

中学化学教材按照由浅入深、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顺序编排。尽管新的高中教材降低了对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求,解决了部分初高中的知识断层与能力要求。但总体上跨度和难度仍很大,例如“物质的量”“化学平衡”“化学键”等,致使学生学习难度加大。

新课改时期,为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都使用了新的教材。但是初中教师对高中教材不熟悉,反过来,高中教师也对初中教材不了解。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对教材内容进行瞻前顾后。根据高一教学情况,主要应做好以下知识点的衔接。

1.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

初中只要求学生初步了解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的概念。高中要求学生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在学习化学键时要有针对性的讲解。

2.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应当在高一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知识点内加以深化和拓展。

3.氧化物

初中只要求了解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的基本概念及分别和酸、碱的反应。高中增加了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的概念和性质。讲述时应当注意回忆,有利于理解氧化物的概念。

4.电离

初中删去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概念。物质溶于水,离解成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称为电离。高一在此基础上引出電解质的概念,因此,高一应注意对电离过程的教学,这也为后面学习化学反应原理打下了基础。

对于知识衔接,有些教师是在集中上新课前的2~3周时间复习。但此种做法至少有两方面的缺点:(1)不适合高一新生的心理特点,学生进入一个新的学习环境,迫切要学到新的知识,若单纯采用旧知识的重复再现,会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集中复习针对性差,很难将新旧知识点连接起来,只有温故,而没有知新。

还有些教师是采取穿插衔接的方式,在认真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运用类比的方法引出新知识,使新知识很顺利地、自然地融入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当中,完成同化过程。教师深入剖析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揭示新知识的本质,将新问题转化为熟知的旧问题,同时强化和巩固旧知识。

还有些教师是采用延长高一第一学期第一、二单元的学习时间。教学中适当放慢脚步,“低起点,小步子,快反馈”,分解教学过程,分散教学难点,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知识水平上,理解和掌握知识,增加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总之,要做好初、高中的化学衔接,需要做的事很多。(1)指导学生掌握切实可行的化学学习的方法、高中学习的思维方法等。(2)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实施教学策略的衔接。适当调整教学方式、方法,让学生了解教师。(3)改进实验教学,加强实验教学。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进行专门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观察过程中回答“为什么”,从而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李剑萍,魏薇.教育学导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上一篇:浅谈高中地理教学中提升有效性教学方法下一篇:20240530高压理论题库(电气安全技术)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