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建筑设计

2024-10-16

博物馆建筑设计(共8篇)

1.博物馆建筑设计 篇一

博物馆建筑设计

一、设计地段:

A.绍兴柯桥水乡浙东运河沿线“龙舌嘴”。B.曲阜明古城南“新儒学文化区”内。C.喀什艾提卡尔大清真寺西侧。D.北京成贤街国子监南。E.北京建国门外古观象台南侧。

(从以上地段中任选一个;也可以自选地段,但需指导教师认可。)

二、设计内容和使用面积分配:

总建筑面积≤4000m2(允许±5%误差)1.展藏部分:2400m2(占60%),其中: 展览陈列面积:库藏面积=5~6:1 展览陈列部分需包括:(1)100人多功能放映厅

100~150m2

(包括控制室、储藏间,可采用人工照明和空调)(2)临时展厅

≥200m2

库藏部分可为开放库(3)封闭库

≥100m2

需设计一定规模的室外展览空间。

2.观众服务部分:600m2(占15%),需包括: 门厅,咖啡厅或茶座(含食品小卖或吧台)、图书和纪念品销售,以及售票、值班、小件寄存、问讯服务、男女厕所等内容,各项面积可自行掌握。

3.研究、办公和机房部分:600m2(占15%),需包括:(1)研究室或小型研究厢若干

共60m2 共100 m2 30 m2 共60 m2 共30 m2 30 m2 15 m2(2)阅览室及开架库(可对观众开放)(3)学术活动室1间

(4)藏品工作室3~4间(5)馆长室1~2间

C-1(6)小型会议室1间

(7)接待室1间

(8)总务室1间(9)储藏室 m2 共30 m2 30 m2 20 m2 共100 m2(10)消防及安全控制室(11)变配电室(12)其他机房

此外需设内部使用的男女厕所。

三、设计要求和教学目的

(一)设计要求

1.设计规范要求。查阅并严格遵守下列规范中的有关条款:(1)《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50016-2014)》

(3)参考《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JGJ50-88)》 2.规划设计条件。遵守具体建设地段的有关要求:

A地段.建筑退用地红线:各向均后退3m。允许机动车出入口方位/数目:东/1个、西/1个。

B地段.建筑退用地红线:北退20m、西退10m。允许机动车出入口方位/数目:北

/1个、西/1个,且需距离道路交叉口≥60m。建筑控制高度:≤14m。

C地段.建筑退用地红线:北退5m。允许机动车出入口方位/数目:东、北/各1。D地段.用地内需保留≥5000m2的集中绿地。允许机动车出入口方位/数目:南/2个;

建筑控制高度:距用地北红线10m内檐口高度≤3.5m,坡顶高度≤6m;用地其他范围内建筑高度≤10m。

E地段.建筑退用地红线:东10m。允许机动车出入口方位/数目:东/1个。3.经济、技术要求: 建筑造价和结构形式不加明确限制,建筑标准可以较高;展藏部分可采用空调,但提倡自然通风和采光。

(二)教学目的

1.树立较全面的建筑观。进一步学习和掌握中小型公共建筑的设计方法;学习综合把握影响建筑的社会、环境、经济、技术、文化、功能„等诸多因素的能力,建立从限制中创造、从城市、建筑、园林整体的人居环境的角度来进行单体建筑设计的观念和方法。

C-2

2.强调人与环境的意识 从外部环境看,根据不同地段的自然环境(地形地貌、气候等)、人工环境(城市、道路、邻近建筑物等)、人文环境(文化习俗等),进行建筑“场所”的创造。从内部环境看,注重博物馆的展出环境,注重人与展品的关系。根据人的心理和行为模式来进行空间和流线设计,并设计好展品展示的物理环境(如采光、照明、通风等)。提倡考虑无障碍设计。3.强调建筑的类型特色 博物馆作为一类重要的文化建筑,往往具有社会、文化方面的象征意义。应结合具体地段,发掘博物馆在建筑文化和艺术上的特色和潜力。4.强调广义的创造性。广义的创造贯穿设计的始终,设计的任何前提条件,都有可能成为创造的契机。作为较高要求,本课题希望设计者首先要有一个设计观念和构思上的“创意”,并在更广泛的范畴加以体现。例如,对环境条件的不同诠译、功能上的创意、设计方法和表现手法上的创意等等,而不仅仅局限在造型和手法上的创新。

四、图纸及表现要求

1.图纸规格

(1)图纸尺寸:750mm×500mm(误差小于±10mm)。(2)图纸张数:4(±1)张(3)表现方式:

允许使用复印、打印、拼贴。计算机绘图等方式; 允许使用模型照片;

禁用外文字,房间名称禁用编号表示;

全部图纸(包括最后的和剪贴的)均为不透明白纸。

(4)每一套图纸须有设计者统一的图名、图号和图标。2.图纸内容

(1)总平面图(1:500或1:1000)要求:画出准确的屋顶平面,注明层数;画出室外环境布置;注明建筑出入口的性质和位置;正确表现建筑环境和周围道路的交接关系;注指北针和风玫瑰图。

(2)各层平面图(1:200或1:300)要求:首层表现局部室内外关系;画剖切标志;各层平面及同层高差变化应注

C-3

明标高。

(3)立面图(1:200或1:300)要求:不少于两个立面,其中至少一个立面能看到主要入口。

(4)剖面图(1:200或1:300)要求:不少于两个剖面,应该能看到主展区;应注明室内外、各层楼地面、建筑檐口和最高点的标高。

(5)透视图 要求:不能以模型照片替代。

(6)设计说明 包括:A、技术经济指标——总用地面积、总建筑面积、建筑密度、绿化覆盖率、建筑高度等。B、设计构思说明。

C、设计人和辅导教师姓名、交图日期(注于每面纸背面右下角)

(7)在满足前6项要求的前提下,增加的内容不限。

五、设计进度

设计时间总计为8周,从第十一周到第十八周。第十一周,讲题、收集设计资料;

第十二周,设计一草(主要包括总平面和平面图);

第十三至第十四周,设计二草(内容包括总平面、平、立、剖面及必要的分析图); 第十五周,设计三草(正式草图)(所有图纸及技术经济指标); 第十六周至第十七周,绘制正式图; 第十八周集中评图。

六、参考书目

1.《建筑设计资料集》No.1、No.4的有关部分。2.《现行建筑设计规范大全》的有关规范。3.《博览建筑设计》参考资料,邹瑚莹改编。

4.《博物馆建筑形态的历史演变及博物馆建筑设计研究》(硕士论文·韩宝山)

《博物馆与观众》(硕士论文·曲敬铭)

5.《The New Museum Architecture》D.Davis, 1990, Cross River Press 6.Free Spirit in Architecture.Omnibus Volume, Edited by Andreas Papadonis

C-4

7.New Forums: Architecture in the 1990s.Philip Jodidio 8.New Museums.Catherine Donzel 9.Museum Architecture.Justin Henderson 10.The Architecture of Museum.Franciseo Asensio Cerver 11.世界博物馆大观,黎先耀,张秋英 编著 12.贝聿铭传,[美]迈克尔·坎内尔著 倪红卫译 13.贝聿铭的艺术世界,黄建敏著 14.The Museum Architecture of Frankfurt 15.Towards a New Museum, Victoria Newhouse(北图新书阅览室 2-99 TU 242.5 N54)16.Contemporary Museums(北图新书阅览室2-99 TU 42.5 C76)17.《世界建筑》相关资料 18.《建筑学报》相关资料

19.《建筑师》9712第65页“当代博物馆建筑的创作观念及设计手法 曾坚 黄磊” 20.《华中建筑》9903第90页“当代博物馆建筑发展趋向 程世丹”

七、评分尺度

1、平时成绩10%

2、功能关系25%

3、建筑造型20%

4、技术分析10%

5、空间环境15%

6、图面表现20% C-5

C-6

C-7

C-8

C-9

C-10

C-11

2.博物馆建筑设计 篇二

1 历史街区概述

历史街区,是指某一地区历史文化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充分代表了该地区历史发展脉络,且能够充分反映该地区经济、社会及文化等的建筑群及周围环境。历史街区是一个城市成片保存的历史模样,也是构成城市风貌的基础,具有极其重要的遗传价值。

2 历史街区内博物馆建筑价值分析

2.1 历史与文脉价值

历史街区内的博物馆建筑设计包含了我国历史,见证了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是该地区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从本质上来看,近现代历史建筑具有一定历史价值。如成立于1952年的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如今依旧沿用原有官舍,砖木结构,坐北朝南,在上海典型的石库门里弄建筑,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且充分体现了当时的上海特色民居风貌。可见博物馆建筑具有非常明显的历史、文脉价值,能够让当代人更好地了解和认识我国古代、近代史。

2.2 经济价值

历史街区内的博物馆建筑,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节省建造成本。目前,我国城市土地资源相对紧张,利用原有的建筑进行适度改造,能够赋予建筑更多新的功能,促使其积极作用的有效发挥[1]。因此能够节省更多城市改造成本,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不仅如此,在建设时间上,施工周期缩短,在一定范围内仍是最经济的选择。

2.3 社会价值

建筑学作为一门艺术与工程技术深度结合的学科,其巨大的资本投入、成果等都将影响城市、社会未来发展。诸多案例表明,历史建筑改造、再利用能够为城市空间注入新鲜活力,以此来缓解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诸多矛盾。另外,还能够促进城市与资源可持续发展,为我国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更多支持。

3 历史街区内的博物馆建筑设计———以苏州博物馆为例

拥有2500多年历史的苏州古城,其中古街、古巷及古桥等星罗棋布,千百年来,苏州城始终保持着河路并行的格局,显示出舒朗淡雅的水城风貌,成为我国非常别具一格的风景。新苏州博物馆选择在老城东北街与齐门街交汇,占地面积约1万m2,是苏州城发展的缩影[2]。受到周围地理环境的影响,博物馆的设计不但要充分考虑到自身功能,且需要控制好建筑高度,以此来保证古典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在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引入古典园林新理念。对于苏州博物馆的设计,应延续传统苏州建筑风格,在造景设计上,突破传统造园手法,将博物馆置于院落当中,形成园林移景、取景等特色。建成的院落,不仅延续了忠王府、拙政园建筑风格,且将古典园林元素渗透其中,全新打造出现代创意山水园。另外,在空间处理上,对于建筑物的设计,还汲取了古典园林的造园优点,馆中以造山、植树、置桥等设计手法,强调传统建筑特点,向人们展现了江南园林的精髓,且借助开放空间,实现对现代建筑的私密空间设计目标,如图1所示。

2)利用古典图形元素。我国传统建筑中,常常将“方”“圆”作为基本特征进行设计。因此对于坐落于历史街区的苏州博物馆,我们同样可以借助几何图形,采用繁衍、重构等艺术手法,将西方古希腊罗马神庙的几何图形进行整合,应用于苏州博物馆设计当中,以此来规避形式、空间层面上的具象传承。如博物馆屋顶三角形灵感来源于苏州老房子屋顶的比例,竖边与横边比值为1∶2,且技术层面上,采用了江南水乡瓦顶木屋架模数设计[3]。按照这种设计方式形成的几何造型突出了江南传统屋顶建筑特色。不仅如此,生动的几何图形,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博物馆稳固性,增强建筑物外观美观性。

3)传承苏州文化特色。色彩作为影响视觉冲击力的主要因素,苏州历史街区以青白相间的地域色调为主。黑、白、灰是苏州城延续了千年的文化色。因此对于苏州博物馆的设计,我们在色彩上,可以继续采用苏州传统民居的建筑用色,内外墙体将白色作为主基调,空间转折处可以采用灰色线条进行外形设计,以此来实现对空间结构的划分,进一步丰富建筑层次感。博物馆新馆粉墙黛瓦主色调,能够更好地与苏州历史街区融为一体,既具有较强的和谐性,且能够赋予建筑更好的肌理、坚固性,见图2。

4)传统结构设计。我国传统屋顶构造方式,在恒温恒湿方面效果并不好。因此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在对博物馆设计过程中,我们要尽量避免这一问题,采取新工艺、新方法实现对结构的优化设计。如屋顶引入玻璃材料,并结合钢结构,提高建筑采光率,将自然光线引入到博物馆内,符合绿色建筑设计理念[4]。综合整体设计效果来看,屋顶造型看似简单,但其结构非常复杂,表层为石材,并分别设置金属板、木板等材料,实现对博物馆的屋面的良好排水目标,减少对建筑物的侵蚀,更好地延长建筑物使用寿命。基于此,博物馆自身具有的特殊结构,能够将现代理念与传统意蕴完美融合,从而促进博物馆生态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5)创新新材料与新工艺。近年来,我国建筑行业取得了长足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材料、新工艺得到了广泛应用。因此对于苏州博物馆的设计,应积极使用新材料。如屋顶设计延续传统坡顶景观,但是对于材料的选择,采用了内蒙古、山西一带的中国黑花岗石经过切片、烧毛等处理形成的瓦片,此类瓦片具有遇水而黑特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建筑色彩层次,给予人们更加深刻的印象。我国传统建筑多以木质结构为主,在设计中,可以引入开放式钢结构,提高建筑结构整体稳固性。加之几何形态构成坡顶设计,能够突破传统建筑大屋顶采光的约束,且能够引入更多自然光线,真正意义上实现自然与人类社会和谐相处[5]。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中国画、古典哲学思想实现对苏州博物馆的优化设计,为历史街区改造赋予更多活力。随着未来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化,对于历史街区中博物馆的设计我们还要给予更多关注,创新更多设计理念及方法,不断丰富博物馆外观及内涵,从而促使城市的光彩得到更好地展现。

4 结语

根据上文所述,历史街区作为城市化建设及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记载该地区历史的基础,也是城市风貌的构成。因此在实践中,相关人员要明确认识到历史街区改造的重要性,尤其是对博物馆的设计,加强对现代元素与传统文脉的高度融合,赋予博物馆更为深厚的意蕴,不断提高博物馆自身综合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够深度挖掘建筑内涵,进而促进我国建筑持续发展。

摘要:解释了历史街区的概念,分析了历史街区内博物馆的建筑价值,并以苏州博物馆为例,从古典园林理念、古典图形元素、结构设计、新材料及新工艺等方面,阐述了历史街区内博物馆的建筑设计方案,使博物馆的设计达到现代元素与传统文脉的高度融合。

关键词:博物馆,历史街区,建筑设计,古典园林

参考文献

[1]唐西娅,戴向东.建筑历史文脉的延续与现代建筑的自我实现——以苏州博物馆设计为例[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2(9):72-75.

[2]牛玉,汪德根.基于游客视角的历史街区旅游发展模式影响机理及创新——以苏州平江路为例[J].地理研究,2015(1):181-196.

[3]哈艺多.浅谈禅宗美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以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J].艺术科技,2014(2):305.

[4]管宁.文化创意:接续传统与现代——城镇化视野下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J].艺术百家,2014(1):69-75,77.

3.探析博物馆形象设计 篇三

博物馆形象设计概述

形象设计是一种识别系统,因最早应用在企业中,所以它也被称为企业识别系统设计,CI是企业识别系统的简称,它是将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模式、企业文化进行统一的视觉设计,形成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的视觉符号,运用于企业相关的各类载体中,是一套整体的企业营销系统。近年来,形象设计广泛应用于企业运作中,是企业提升竞争力,创立品牌形象,争夺市场的重要手段。在加强员工凝聚力,形成认同感,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传播企业文化理念,树立品牌形象,以极赋亲和力的独特个性,吸引消费者关注,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博物馆作为知识的殿堂、历史文化的缩影,它与企业的运行机制不尽相同,但其运行方式却有很多相同之处。企业要树品牌,竞争市场,博物馆同样要树品牌,竞争观众市场;企业依靠消费者购买产品,博物馆依靠观众浏览博物馆消化精神食粮。由此可见,博物馆要吸引观众,展示其独特价值,就必须像企业一样树立自己的社会形象,使博物馆具有更高的识别性,在新颖而又富有个性的同时,具有概括地传播文化信息的功能。所以对博物馆进行形象设计,这是博物馆在新形势下更好发展的一个值得研究的新课题。

博物馆形象设计源自CI理论,包括MI(理念识别)、BI(行为识别)、VI(视觉识别)三个要素。其中理念识别是博物馆办馆理念的提取,是博物馆文化历史、发展脉络的集中体现,是最内在的东西,它决定了博物馆的行为识别和视觉识别的设计,同时又需要借助行为和视觉设计让观众感知到博物馆的理念。行为识别设计是博物馆理念的动态表达方式,它蕴含于博物馆员工礼仪、员工守则、内部管理规章制度之中。视觉识别设计是博物馆理念的静态表达方式,是博物馆形象设计中最易被观众接受的部分,它包含博物馆的标志、标准字、标准色、辅助图形以及基础部分在各类物料中的应用开发,在观众浏览、欣赏、记忆博物馆形象上具有重要的作用。

博物馆导入形象设计的必要性

博物馆导入形象设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博物馆收藏、研究、教育的功能是应社会需求而产生的,可以说,博物馆是社会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化带来的挑战,社会对博物馆的功能要求更加全面,传统的博物馆办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形势,博物馆正处于从传统博物馆向现代博物馆发展的转型期,面临着从单一的展品展出到多元互动展出、被动接待观众到主动宣传、吸引观众等现实问题,博物馆必将走向“市场”,接受消费者(观众)的检验。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博物馆一直以事业单位的形式承办,致使博物馆对其社会影响及观众数量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面对形势变化带来的观众人数下降博物馆显得无所适从,这不仅对博物馆的发展不利,还有可能造成恶性循环,破坏博物馆的形象。在这种状况下,就必然要求博物馆重塑自身形象,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观众面前,吸引观众浏览博物馆,促进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

博物馆导入形象设计也是博物馆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多的精神文化消费选择,同时,人们的审美情趣日益提高,对文化消费场所的环境、设施、管理、服务、品质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博物馆作为文化交流传播的场所,必须重新审视自己。因此,当前博物馆在满足观众对藏品文化的观赏、学习,也要关注观众浏览过程中的满意度。博物馆应该将观众看做“上帝”,以满足观众在浏览博物馆的过程中的身心愉悦为首要目的,例如:博物馆要做好宣传推广工作,使得观众进入博物馆前对博物馆文化、展品有兴趣;博物馆内的设施、环境要被观众所喜爱;博物馆的服务要到位等,这些都是博物馆在新消费观念下有待解决的问题。

博物馆形象设计思路

主题性:当前博物馆界迅速发展,博物馆的种类趋于多样化,几乎所有的行业都有自己的博物馆文化,许多学科也建立了相应的博物馆,还有许多专题博物馆、露天博物馆等。在对博物馆进行形象设计前,首先要明确三个问题:该博物馆是什么类型的博物馆;该博物馆可以是什么样的博物馆;该博物馆的形象设计应该提取什么相关元素。博物馆的类型不同,因此每个博物馆的主题性也存在着差异,明确了博物馆的主题文化,博物馆的外部环境、内部展馆、视觉形象设计也就呈现出来了。例如中国地质博物馆,作为目前亚洲最大的地学博物馆,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时地导入了形象设计。形象设计的所有元素都是围绕博物馆内藏品文化展开的,在标志形态上表现最为突出,标志是将水晶单晶的横断面图形进行组合,在表现地质博物馆收藏特点的同时,也彰显了博物馆的文化内涵。在标志的色彩方面,选择了光的三原色(RGB:红、绿、蓝),三原色可以组合成千变万化的色彩。整个地质博物馆形象设计的各要素都是围绕博物馆主题开展的,纵使形态、结构不同,却都传达着统一的观念。

美学性:博物馆在人们心中是知识的殿堂,博物馆的形象设计必须符合美的原则,人们浏览博物馆的过程也是获得审美体验的过程。视觉形象在美学原则的指导下更富感染力,这种感染力能使人们在浏览博物馆过程中所获得的满足感加倍。以“美”的形态呈现出的视觉语言,赋予博物馆建筑、展览、标志、色彩等独特的审美效果,使博物馆的历史、文化在人们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对于博物馆的态度、情感,从而促进博物馆的发展。

系统化:博物馆的视觉要素样式要与博物馆的结构形成系统化的整体,能够将博物馆的形象信息按照主次、先后等传递给观众。博物馆内外环境设计是一个整体,在整体把控下每个区域虽然有不同的特点,但在逻辑上要保持一致,另外,每个区域要在不破坏整体的情况下具有相对独立性,既保持整体的高度统一,又要在局部上细化差异,做到在共性中寻找个性。例如故宫博物院的形象设计,不同的传播载体虽然有各自的特点,却都忠实地传递着故宫博物院的文化内涵,在办公用品、信封、书签、小礼品包装等设计中,都与故宫博物院的形象相吻合,树立了故宫博物院良好的品牌形象。

人性化:在对博物馆进行形象设计时,要重视观众的需求,设计上符合人体工学原理,使博物馆形象设计具有更多的人文情怀。在对形象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环境设计不应凌驾于人之上,应该与人的需要融为一体,创造出轻松、舒适的浏览环境。例如:在参观途中设置休息区、讲解人员要掌握多种语言、入口处设置存包区等。其中,最主要的是陈列展示部分要尤为注意,如果陈列的手段、内容太陈旧则无法唤起观众的兴趣,由于陈列展示一旦固定难以经常改变,博物馆可以利用不断变换临时展馆的展示内容来吸引观众,既可以促进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又达到了树立博物馆良好形象的效果。

结语

良好的博物馆形象设计可以吸引观众,促进博物馆的发展,增强博物馆的集体凝聚力,统一的博物馆形象也便于管理、节约支出。博物馆除了做好收藏、教育、研究外,更要改变观念,借鉴企业发展的成功模式,适时地导入形象设计,塑造符合时代发展的博物馆新形象。

(作者单位:河北工业大学)

4.博物馆建筑设计 篇四

第一节 给排水

第6.1.1条馆区内应有完整的排水系统将水就近排入城市的排水管网或水体。污水排放应符合国家及地方的规定。

第6.1.2条中、小型馆雨水管道的暴雨量设计重现期宜采用一年,大型馆宜采用二年。

第6.1.3条应根据结构形式和气候条件选择合适的屋面排水方式。藏品库房和陈列室的屋面应采用外排水系统,当必须采用内排水时应由管道将雨水以最短的距离引至室外。

第二节 暖通空调

第6.2.1条设置空气调节的藏品库房,室内温湿度应满足藏品防护的要求,符合第4.2.2条 的规定。

第6.2.2条藏品库房和陈列室的采暖宜采用热风系统。若使用以水或汽为热媒的采暖装置,应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渗漏。严禁明火采暖。

第6.2.6条空气调节设备宜安装在专门的机房内,并装置防火隔声门。机房内应采取消声、减振措施。

第6.2.7条熏蒸室应设置独立的排风系统,废气排放应符合国家及地方的规定。

第三节 电气

第6.3.1条大型馆的电气负荷不得低于二级,中、小型馆不得低于三级.防火、防盗报警系统应按一级电气负荷设计或设置应急备用电源。

第6.3.2条监视和报警电气线路应与照明和动力电气线路分开设置,并敷设隐蔽。

第6.3.3条藏品库房的电源开关应统一安装在藏品库区的藏品库房总门之外,并有防止漏电的安全保护装置。藏品库房内的照明宜分区控制。

第6.3.4条藏品库房和陈列室的电气照明线路应采用铜芯绝缘导线暗线敷设,古建筑改建可为铜芯导线塑料护套线明线敷设。防火、防盗报警系统的电气线路应采用铜芯导线,并装套钢管保护。

第6.3.5条陈列室内应设置使用电化教育设施的电气线路和插座。

第6.3.6条熏蒸室的电气开关必须在室外控制。

第6.3.7条大型馆的陈列室应设置火灾事故照明和疏散导向标志。重要藏品库房宜有警卫照明。

5.博物馆建筑设计 篇五

关键词:地域文化;建筑造型;建筑空间语言;场所;建筑符号

引言

近三十年是中国建筑迅猛发展的时期,城镇化的推进加之全球化的深入使得越来越多的建筑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拔地而起,一时间,写字楼、商住楼等遍布各地。然而,在建筑业过快的发展中却出现了建筑设计千篇 一律、缺乏一定的辨识度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国内设计环境存在项目设计周期过短的问题,建筑师没有能够深入研究各地的地域文化,缺乏对当地风土人情的了解,设计出来的建筑就显得与周围环境无关,似乎放在哪里都可以,放在哪里都不合适。另一方面是国际文化对于国内建筑设计的影响,例如现代主义国际化范式的滥用。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来往日益密切,现代主义国际化也成为一种时尚潮流,成为了越来越多建筑设计师的审美追求。然而,如果草率地将现代主义国际化的外衣套在建筑上,就不能体现出建筑原本要展示的内涵,建筑千篇 一律,涉及到的文化也就肤浅了。此外,境外设计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不高,他们的设计往往个人风格突出,也使得建筑缺乏辨识度。

1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祖先所创造并得到继承和发展的富有鲜明民族特色和优良传统的文化。本文所关注的地域文化主要是经过历史积淀而存在于当地能对建筑创作产生影响的优秀文化。在设计中,如果将地域文化融入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就能够避免建筑与周边环境格格不入的问题,并解决上文中提到的“建筑没有特色,千篇 一律”问题,提高建筑的辨识度。同时,融入地域文化的建筑,更具有文化传承上的意义。

2中国当代博物馆

6.博物馆展厅设计 篇六

中国文化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书卷气息总是会扑面而来。然而当我们想要挖掘这些文明时,却不得不走进一个地方---博物馆。

博物馆作为收集、珍藏和探究作为环境与人类文化遗产的代表的物品的地方,并对那些具有具有历史意义和科学意义的珍贵艺术遗产进行归类,为人们提供了很多认识这些古老的珍品的机会。每年都会有大量的人们走进博物馆,然而当我们走进博物馆的那一刻时,最先吸引我们的却是博物馆设计。所以博物馆设计已尤为重要。

博物馆的现代文明因素更多的在于如何将一些现代气息合理融合在展厅之中,以最新的设计理念,把各种多美体互动展项、主题与高科技声光电展示手段相结合,将过去的历史、人物、物品等重现,让参观者如同时光倒流,体验耐人寻味的科技文化博物馆。

7.博物馆建筑设计 篇七

在人类居住环境的肌理结构中,博物馆类文化公共建筑大多作为凸显的节点而存在,这类建筑在承载历史文化、社会意识以及个体经验时,往往会以更集中、更浓缩、更强烈、更纯粹的方式。

伴随着中国近年的建设热潮,笔者从业以来在何镜堂院士的指导下参加或主持了一系列当代博物馆的设计实践。何镜堂院士及团队所秉承的“两观三性”建筑理论,是在这段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建设高潮中,设计团队能够保持一贯较高设计品质的理论保证。落实到博物馆系列的具体实践,一种紧扣建筑本体的叙事性意识与思维,成为贯通价值观层面与设计生成过程,在品相各异的设计中实现品质连贯的重要线索。

2 建筑叙事与当代建筑设计

叙事是伴随人类文明肇始而发生的古老文化行为,而叙事学(narratology)是在结构主义影响下产生的研究叙事的理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于1960年代发轫于法国,并迅速扩展成为一股国际性的研究潮流。

叙事学一般可分为“经典”与“后经典”两个阶段。经典叙事学关注文本本身的构成成分、结构形式及运作规律。后经典叙事学转而关注文本结构与读者阐释的相互作用,关注叙述者、文本、受叙者与文化、历史及社会语境的交互作用,注重跨学科研究,并注重对具体叙事作品的意义的探讨。“后经典”叙事学批判总体性与普遍化的世界观,提倡差异性与多元化的态度与视角。“经典”和“后经典”叙事学之间是一种延续、进化、而又有差异的共存关系。

建筑既是真实建造的物质存在,又是传达感受与意义的艺术文本,建筑学之中的叙事意识与思维亦自古有之。随着叙事学的建立、发展和跨领域影响,更重要的是随着现代主义之后,建筑本身以及建筑与文化、社会、个人的关系的多元化、体验化、复合化的发展趋势,叙事越来越成为当代建筑的一种自觉而重要的态度、思维与方法。

叙事在建筑学的意义,或者说建筑中的叙事性的价值,可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一是建筑叙事学的学科建构1);另一个更为广阔的方面则是叙事的意识、思维与方法在真实世界的设计实践活动中显示出巨大能量的事实。

密斯的德国馆(图1)围绕平面流动空间而运用几何统治的方式来建造,体现建筑基本语言的叙事功能,叙事性是建筑本体的属性。

柯布西耶的一系列住宅设计(图2),可从透明性的角度分析其建筑叙事方式,同样表明建筑叙事不是符号性和表层的,而跟空间构成的纵深层次以及人的运动性知觉有关。

海杜克的建筑研究抵达了建筑学的边界,与哲学、艺术装置、绘图法、身体性密切相关,这样的建筑探索展现了思想与观念的叙事力量。

埃森曼的研究对象从早期的建筑内在性逐渐过渡到后期的建筑外在性2),也就是从对建筑本体语言可能性的发掘拓展到对外部资源引入设计后对形式的激发作用的探索。这个过程展示了建筑叙事的对外、对内双向延伸的向度以及二者结合的形式催化作用。对埃森曼来说,建筑叙事已经是自觉运用的一种形式发生机制了。

里伯斯金在柏林犹太人博物馆(图3)的设计中把对犹太民族命运、犹太民族与德意志民族的关系以及生死与希望的哲思作为塑形能量,激发了非同寻常的建筑布局和激烈尖锐的建筑形式,具有复杂性的总体关系来源于不同叙事线索带动不同建筑元素的既独立又叠加的复合。这个建筑不像密斯的德国馆开创了一种单纯的建筑原型,但是其布局构成和场景气氛在叙事线索的激发与掌控下获得了强烈的表现力。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叙事思维一方面帮助设计者获得非常规繁复的建筑手法,同时又有助于构思理念在媒体上传播——其强烈的叙事性使这个建筑在实际建造和亲身体验之外获得了广阔的文化和社会层面的解读空间。

UN Studio的奔驰博物馆(图4)的空间构成体现了当代的连续时空观念,并且达到高度凝练的程度,创造了崭新的空间构成模式。UN Studio一直以来关注对新空间范式的探索,这次能建成一个落地的真实经典,其重要原因正是紧密围绕“传奇”与“典藏”两条奔驰品牌叙事线索来展开建筑形式探索。主题叙事方式与建筑本体语言的高度统一,成就了这个当代建筑叙事的典范。

中国传统建筑的叙事性思维也越来越受到学者和建筑师的重视,成为中国当代建筑设计的重要资源,在本文暂不一一细述。

面对更为复杂多元的需要,当代建筑设计如同生长,需要经过开放吸纳设计资源、转化确定建筑语言和控制建造品质的生成过程。通过上述一系列经典案例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到设计中的叙事思维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整合力和推动产生具有时空纵深感的建筑语言的激发力和塑造力,其作用机制可以描述为建筑本体语言、面向文化历史社会背景的公共叙事、指向人的知觉的个体叙事三条叙事线索的交织互动。

3 当代博物馆系列设计实践回顾

下面从建筑叙事的角度回顾笔者亲历的当代博物馆设计实践案例,对设计的介绍主要从立意构思、建筑构成、建筑体验、建造控制等方面来进行:

3.1 安徽省博物馆新馆

安徽省位于“连南接北、承东启西”的地理区位,省域范围从皖南山区到淮北平原,包含了徽风、皖韵、淮魂等多元丰富的历史文化气质,由此确定具有整合力也包容多元性的设计主题——“四水归堂、五方相连”。

建筑大轮廓为方体,大格局分成三个圈层,外圈由连续转折又暗含变化的实体体量以及实体之间的玻璃虚体镶嵌构成,核心为凝聚意义的大型中庭,两者之间是一系列错动交叠的片墙,组织走道、扶梯、连桥等交通要素连接内外上下各层面。主体建筑通过引桥、基座等接地部件以及竹海、水塘等景观元素锚固于场地。

远眺,主体建筑四面连续,呈现整体的立体构成形态,从一般性建筑的背景中跃然而出;中观,建筑主体为横向展开的悬挑矩形方体,实体表面覆盖的青铜纹理与虚体内透的公共活动场景形成时间与空间交织的纵深感,激发感官思绪的活跃;走向建筑,过程具有仪式感;进入建筑中庭,经历天光倾洒的空间高潮,观众开始在幽暗的展厅与明亮的公共空间之间穿行,反复感受虚实、明暗、历史与当下的交替体验。

在建造控制上,人造石板材表达青铜纹理的沧桑古旧成为建构“面具”表达的重点,青铜纹理、灰色基座及通花墙、玻璃幕墙、木质衬墙四者的品相搭配同样重要。

3.2 宁波帮博物馆

“宁波帮”是国内外各行各业的杰出宁波籍人士的统称,这是个人文主题,具有群像特征和江南水乡的地域背景。

建筑布局水平展开,通过与城市轴线叠合的建筑主轴组织总体,形成船队般的建筑群像;基本建筑肌理基于控制网格生成,在水平方向虚实相间,在竖直方向错位叠合,形成立体构成的宅院相依的建筑空间系统;三个变异的“重器”在节点部位嵌入整体结构肌理,点明宗家祠堂般的礼仪性。

对观众来说,这座建筑的重点不在于整体外观造型,而在于身处其中,体验建筑空间构成塑造的一系列场景,这些情景空间多以水为主题,尺度跨越风景尺度至宅院尺度。

由于建筑水平铺开,庭院相间,建造控制的一个重点是处理繁多的内外界面和不同材料的交接;另一个重点则是控制内外通透、结构与幕墙一体化的玻璃长廊的完成效果。

3.3 洛阳博物馆新馆方案

河洛地区自古称为“天下之中”,伏羲女娲、河图洛书皆与此地有关,称得上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构思立意的主旨不在于突出“十三朝古都”的繁华,而在于建立一处华夏文明朝圣的场所。因此,设计不指向楼堂馆所,而指向与天坛、马丘比丘遗址、金字塔等文明地标等量齐观的文化标志地景。

建筑体量成为河洛大地上隆起的一座高台,其轴线定位及指向与河洛山川形势关联;主体建筑布局为圈层结构,层层包裹,突出核心部位的河洛庭——地面只有黄土和水,顶部向天开敞,象征华夏农耕文明的起源。河洛庭就像从远古保存华夏文明基因至今的秘密容器。

观者通过狭长的龙尾道起伏向前,层层深入,直达中心,人的加入,使河洛庭天地人齐全,这是一个追始溯源的过程,一个重回华夏文明母体的过程。观者从河洛庭向外再次走入室内展厅观展,最后从外圈面向东南方的裂缝离开建筑,完成文化朝圣的全过程。

3.4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世博会可以比喻为一场盛会,中国馆作为主宾角色盛装出场,以具有戏剧性的方式展现中国气质与时代精神——这也许是设计团队面对中国馆设计这个大命题的潜在共识。

建筑总体构成是水平基座平台承托雕塑状主体,主体架空升起,在下部形成开放、公共的大型灰空间;主体外墙构成取意传统建筑木构架,形成层层出挑的形态,可做多义的形象解读;主体内部功能为三层展厅,平面布局为圈层结构——核心是贯通中庭,中间层是展厅,外层是连接各层的公共坡道,把中国馆转化为鸟瞰世博园区的观景装置。基座平台是通用展厅,其顶部是以中国各种地貌风土为题材的“新九州清晏”景观园林,与方整硬朗的主体建筑结合成一个对话与互补的整体。

远观中国馆能得到鲜明的标识形象;走近中国馆,外墙肌理逐渐呈现;上至高层展厅,观众在观展的过程中可鸟瞰世博园和“新九州清晏”的场景。观展后,观众通过自动扶梯下至屋顶平台,身临“新九州清晏”其境,完成整个参观体验。

中国馆的建造控制当然非常重要,设计师全程驻场,直至试运营结束。

3.5 钱学森图书馆

钱学森图书馆建设的主要目的在于展示钱老的科学成就、事业功勋、人生之路和精神品格。通过研究发掘和广泛交流,设计团队最终聚焦在钱老领导下的具有标志性的“两弹一星”成就之上,形成“大地情怀、石破天惊”的设计主题。

建筑主体取意于风蚀岩,为一“方石”,“方石”仿佛因内部的东二甲导弹而迸裂,向城市打开V字型的裂缝,透现内部的空间场景,“方石”的外墙肌理抽象呈现钱老的肖像,与东二甲火箭结合,形成时空对话的场景。

总体构思把事件发生地——戈壁滩的情景塑造与建筑纪念性表达、主题人物的表现与历史事件物证的展览结合一体,使建筑呈现强有力的叙事性。

场地的处理则在拥挤的城市与校园之间开启一个场域,使得建筑叙事获得前序与铺垫。钱老肖像的适度呈现,成为建造控制的重点。

3.6 泰州(中国)科学发展观展示中心

本项目是一个综合性的设计,内容涵盖旧城改造、城市设计、新建建筑、保留建筑更新、传统民居复建、场地景观设计等更个层面。设计思路是整合优化,处理好旧与新、小肌理与大尺度、历史街区与城市道路等各种关系,改善民生条件,提升泰州城市的空间质量与品牌价值。

设计的重点在于新建的展示中心主体,这组建筑连通了东部的城市广场与西面的多尔巷一号展示区,顺接了北面的传统街区小肌理与南面的现代城市大肌理,形成完整的叙事篇章。

在建筑品相层面,新建筑通过现代建造体系体现了传统泰州建筑的特点与气质。

在参观体验层面,展示中心主体如同一个装置系统:通过中央轴线建立了多尔巷一号的主体地位,凸显了礼仪性,延长了从看见多尔巷一号至到达的参观过程。建筑肌理虚实相间,观展过程常常从玻璃廊道、夹院、檐下等建筑空隙融入城市或场地景观的实景,形成一种复合的叙事体验,使科学发展的抽象主题产生现实感。

绿色建筑技术的运用以及绿色三星建筑目标的达成也强化了设计主题。

本项目交接面和收口比较复杂,建造控制难度较高,在投入了大量时间精力之后取得了较好的建造完成度。

3.7 广州博物馆新馆方案

广州具有两千两百多年的建城历史,自古开埠,为物资信息聚散传播之港口,中西文化碰撞交融之都会,具有“得风气之先”的地缘优势和“兼容并蓄”的文化品格。设计主题在于凸显广州的悠久历史、地域特色以及博纳四海的文化广度。

建筑整体架空升起,地面为岭南特色景观园林;建筑主体通过几道长弧线纵向一分为二,朝白云山一侧是横宽的公共大厅,另一侧是展厅;二者之间是一片纵贯整个建筑的红砂岩墙面,形成一份布满历史信息纹理、象征广州悠久历史的长卷;公共大厅拾级而上,从历史长卷上如壁龛一般的开口进入展厅参观展览,展厅插入若干岭南庭院。大厅的端头形成视窗,可远眺白云新城的城市景观,与展览内容形成时空对话。

3.8 南海会馆

项目基地位于南海西樵山下,南海是岭南首郡,西樵山是岭南名山。设计内容包括景区策划与三大建筑设计——飞鸿馆展示武术文化,有为馆是文化中心,南海会堂是恳亲大会会场以及岭南文化展示场所。结合当地政府提升旅游景区价值的意愿,设计定位在于展现西樵山水,营造体验岭南文化必到的场所。

基于参观流线,确定景区总体空间叙事结构,讲述“勇闯海外、荣归故里”的南海故事;基于山水城市格局,确定南海会堂、飞鸿馆、有为馆三大建筑的基本形态:飞鸿馆、有为馆如龙狮拱卫着中央的城市广场,形成迎宾的姿态;南海会堂主体建筑为景区视觉地标,两翼裙房为通用空间,两翼与主体之间形成山水通廊,凸显建筑的开放性与公共性;南海会堂主体建筑的剖面空间被充分发挥,下部是展示岭南文化的水下大厅,中部是容纳两千人的南海大会堂,上部为展现西樵山水的观景楼阁。会堂主体建筑成为引导观众身临其境领略岭南山水和历史文化的体验装置。

4 结语

笔者及设计团队对建筑叙事推动建筑生成的设计方法的运用仍在探索的过程,但上述的8个实践案例已经显示出其设计思维所共同关注的若干要素:历史文化脉络、地域环境特征、人文主题、集体记忆或共同愿景、个体知觉、建筑本体语言、建筑内外空间与展览及地景的一体化。从建筑叙事的角度来看,前三点是建筑叙事的素材或资源,中间两点是建筑叙事与受叙者建立联系的中介,后两点是建筑叙事的本体及其范围。在上述案例的设计过程中,叙事思维都在某种程度上作为有效整合设计资源、构建建筑语言和凝聚深层意义的线索,推动了建筑本体语言与文化、社会、个体叙事的同构共振效应的发生。

建筑的叙事性对内指向建筑本体语言,对外指向如何引入建筑学以外的各种因素来建立和强化建筑与人的丰富联系。建筑叙事思维引导设计者同时关注共时性、逻辑性、结构性的建筑构成与历时性、文学性、戏剧性的体验序列,推动建筑作品获得物质和精神空间双向度的纵深感。

在快速建造的背景下,建筑实践正面临流于程式化、类型化与表面化的压力,建筑叙事的意识与思维正可以作为一种具有穿透力的抵抗力量,对博物馆类文化公共建筑以及其它类型建筑的设计实践都有特别重要的积极意义。

摘要:本文从建筑叙事学的角度,简要考察了若干经典案例,指出叙事思维在现当代建筑设计中的普遍存在和重要价值;然后,本文从同样角度回顾了笔者从业以来所参加或主持的当代博物馆系列设计实践,指出在中国当下快速建造的背景下,紧扣建筑本体的叙事思维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抵抗力量。

关键词:建筑叙事,当代博物馆,设计实践

参考文献

[1][美]戴维·赫尔曼主编.新叙事学[M].马海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美]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M].张志斌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3]陆邵明.当代建筑叙事学的本体建构——叙事学视野下的空间特征、方法及其对创新教育的启示[J].建筑学报,2010(4).

[4]陈洁萍.一种叙事的建筑——斯蒂芬·霍尔研究系列[J].建筑师,2004(10).

8.博物馆如何推动香港时装设计 篇八

[关键词] 博物馆;时装设计;香港;展览;观众拓展

香港时装设计发展背景

时装设计不等同于服装制造,不单单具有保护身体的功能。时装设计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代表着地方的民族性与审美观,也代表着设计师的创意与前瞻性(图1)。要谈到香港时装设计的发展及其重要性,则要简述过去香港五十多年的时装演变。在1960年代以前,香港还没有很具体的时装设计概念。1930年代,一些上海师傅开始在香港设立裁缝店,为客人缝制当时常见于月份牌的长衫款式。到了1950年代,大批内地移民到香港,带来大量人力及资金,大大推动了香港制衣业的发展,其后亦成为香港最重要的经济产业之一。香港的时装设计转折点可说是发生于经济起飞的1960年代。1966年香港贸易发展局成立,致力推广香港对外贸易,翌年举办香港成衣节,正式向外国推广香港时装设计师的作品,吸引了不少来自欧美买家来香港订制时装。往后五十年间,香港的商机增多,加上时装设计学院或学系相继成立,在香港孕育了不少时装设计师及品牌,在国际舞台倍受肯定和关注,使到香港成为亚洲时装设计中心之一。因此,时装设计绝对是香港的重要创意产业,带动了香港经济的同时,更与香港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可见对香港文化影响的重要性。

时装设计与博物馆

博物馆的功能一般定位为典藏、研究、展示、教育等范畴,致力保存及推广地方的文化、历史及艺术。时装设计一直与商业活动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市场方向亦不断改变。但当中一些设计师的心血、创意,带领潮流,沉淀成为时代的经典,代表着人类不同民族文化,不同时代的审美观等等。这些杰出作品很值得好好保存下来,让后世欣赏这些设计师们的创意,了解背后的文化意义,并让时装这门设计艺术得以发扬光大,这正是为博物馆所能担当的角色。在欧、美等国家,有不少著名的时装博物馆,如欧洲有英国国立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院、巴库时装博物馆、巴黎时尚博物馆、安特惠普时装博物馆,在美国有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和服装技术学院博物馆等等,它们专门收藏当代设计大师及历史时装服饰,举办不少大型经典时装展览。至于亚洲,现时专门收藏或展示当代时装设计的博物馆并不多,例如京都服饰文化研究财团、还有最近才成立的河北中国服装博物馆,前者以收藏世界著名设计师为主,后者则以中国古代服饰为基础,同时展示国际时尚设计。

香港文化博物馆

至于香港,过去不论由香港贸易发展局或大大小小商家举办的时装节目,活动频繁,但真正以文化角度去推广或研究香港时装设计的活动并不多。于2000年成立的香港文化博物馆为香港特别行政区康乐及文化事务署辖下的一所综合性博物馆,内容包括历史、文化和艺术。博物馆的其中一项使命为“保存、研究、展示和诠释香港的多元文化,特别是现存文化传统与创意文化”,当中设计为重点项目,亦使这所博物馆成为香港首间致力收藏、研究及推广设计的博物馆。时装设计既然是香港的重要创意产业,也就成为香港文化博物馆的重要收藏之一。在这十多年间,香港文化博物馆一直为香港时装设计、发展和历史研究作出贡献,过去曾获香港著名设计师捐赠其时装作品系列,同时亦先后得到各界人士热心捐赠历史服饰,如长衫、旗袍、民间服饰等等,大大丰富了博物馆馆藏,对研究香港时装设计发展有莫大的裨益。除馆藏以外,香港文化博物馆跟其他廿一世纪的博物馆一样,更着重观众的体验,希望透过积极举办不少跟香港及海外时装有关的展览,吸纳不同的观众,让他们能有机会从多角度欣赏时装设计界的创意经典,了解设计师们的心血结晶及对美学及生活有所体会。在教育方面,博物馆亦不遗余力,与普罗大众及设计学院联系,举办不少导赏、讲座及工作坊,为不同年龄及界别的观众介绍时装设计创作意念与特色,藉以拓展观众层,提升大众对时装设计的兴趣及认识。

博物馆时装设计展览

香港文化博物馆强调以人为本,提供一个全方位的学习经验,致力与不同阶层的观众在个人情感、生活认知,以至社会文化、历史层面上接轨。这正与博物馆学家霍伯·格林希尔(Hooper-Greenhill)提出的论点吻合,指博物馆不同于学校既定的学习环境,观众来自于不同背景。要面对多元的观众层,展览作为博物馆的核心项目,加上配套活动,成为博物馆与观众一个重要沟通的过程。因此,香港文化博物馆定期举办多项与时装设计有关的展览及活动,积极让观众认识时装设计产业。较著者例如2003年的“时装汇演——转变中的香港女性形象”,这个展览由三部分组成,包括以“长衫风华”和“回到阿哥哥”两个主题的时装汇演作为序幕,展出共十五套由1920年代至今的长衫及女装设计,并以录像纪录片介绍不同年代女性时装特色,反映香港的时装潮流。时装虽然变化万千,但长衫作为中国传统女性服饰,经过近百年的时间,依然历久常新,说明香港女性历年来角色不断转变,但对于能散发东方女性美的长衫设计,依旧情有独钟。开幕当天安排了阿哥哥表演及模特儿演绎不同长衫设计,让观众除了参观展品之余,亦能即席欣赏女性时装的不同美态。

2007年,博物馆举办“潮——香港时装设计”,为博物馆“香港设计系列”的节目之一(图2)。当中以展示香港多元创意设计文化为主旨,邀请了著名时装设计师文丽贤担任客席策展人。展览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香港服装过去五十年的发展历史,借着历史图片和文字介绍历年香港纺织制衣业及时装潮流的发展。第二部分则邀请九位元香港当代优秀的设计师参展,当中包括:郑兆良、张路路、伊嘉、刘家强、刘志华、马伟明、邓达智、尹泰尉和杨远振。他们的风格各异,当中有擅长设计高级订制服、上班服,或针对年青人市场,亦有富民族色彩,或将中国传统与现代结合,各具特色,向观众展示香港时装设计多元的一面。

上一篇:圆桌论坛:互联网 时代的创新人才培养下一篇:技术改造借款合同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