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详解

2024-10-06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详解(精选6篇)

1.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详解 篇一

升平社学:清末广州抗英群众组织。1841年南海举人李芳等联名呈请﹐于广州西北郊三元里﹑萧冈一带适中的石井社地方建立升平社学,联合数十村落团练自卫,自发武装抗英。在清朝统治者看来﹐团练的联合不但增强与侵略军对抗的力量﹐而且可藉以管束民众。升平社学的领导者多是士绅﹔团练成员主要是农民﹐此外有手工业者和店员。平时各务本业﹐定期操演﹔有事则保卫地方﹐或听从官府调遣。随著英国加剧入侵﹐广州人民反抗斗争日趋激烈。

领事裁判权:一国通过驻外领事等对处于另一国领土内的本国国民根据其本国法律行使司法管辖权的制度。这是一种治外法权。它的存在,形成对国家属地优越权的例外或侵犯。外国在华享有的这种域外的管辖权,不仅由在中国的领事组成的法庭行使,而且还由专门设立的法院行使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的规定可以说是领事裁判权制度在中国的开端。

租界:租界是指两个国家议订租地或租界章程后,在其中一国的领土上为拥有行政自治权和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的另一国设立的合法的外国人居住地。在中国是指近代历史上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行在中国获取的租借地的简称,多位于港口城市。中国最早的租界在上海建立,租界最主要的特点是内部自治管理,成立市政管理机构。

租借地:一国根据条约在一定期限内为条约所规定的目的租借给另一国的领土。租借只在约定的期限内有效,在租借期内租方取得对领土的使用权。租借期内租借国在租借地内拥有并行使排它的主权,因此租借地具有殖民地性质。这些地区不但允许外国军队驻扎,还由外国人完全掌握当地的行政权。《四洲志》:简要叙述了世界大五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和政治状况,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相对完整、比较系统的地界地理志书。在林则徐的影响下,后来产生出一批研究外国史地的著作。此书实为开风气之死的创举;而作者林则徐也被后人雀为开始睁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辛酉政变:辛酉政变又称祺祥政变或北京政变。慈禧、奕等人于1861年(咸丰十一年,农历辛酉年)发动的宫廷政变。“辛酉政变”是君权与相权的一次大的冲突,它的重大结果是清朝体制的一大改变。经过“辛酉政变”,否定“赞襄政务”大臣,而由慈安皇太后与慈禧皇太后垂帘听政,这是重大的改制。这个体制最大的特征是皇太后与奕联合主政,后来逐渐演变为慈禧独揽朝政的局面。《原道醒世训》:是拜上帝会早期重要文献之一。洪秀全撰。1852年编入《太平诏书》刊行。后改称《原道醒世诏》。作者根据“皇上帝天下凡间大共之父”,提出“天下凡间,分言之则有万国,统言之则实一家。”“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尔吞我并之念?”进而号召“天下兄弟姊妹”,“相与作中流之底(砥)柱,相与挽已倒之狂澜”,努力奋斗,变“乖漓浇薄之世”为“强不犯弱、众不暴寡、智不诈愚、勇不苦怯之世”,以求实现“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理想。《原道觉世训》:是拜上帝会早期重要文献之一。洪秀全撰。1852年编入《太平诏书》刊行。後改称《原道觉世诏》。作者把农民与封建统治者的对立概括为正与邪、神与妖的对立。作者把农民与封建统治者的对立概括为正与邪、神与妖的对立。谴责“佛老之徒”“造出无数怪诞邪说,迷惑害累世人”,说明崇拜偶像,“正是惹鬼”。指出所有牛鬼蛇神,皆“阎罗妖之妖徒鬼卒”。所谓阎罗妖,即指封建皇帝。“天下凡间我们兄弟姊妹所当共击灭之惟恐不速者也。”强调上帝才是“帝”,他人不得以此妄称,进而指责清朝皇帝说,“他是何人,敢腼称帝者乎?只见其妄自尊大,自干永远地狱之灾也”。《原道救世歌》:原道救世歌》 是拜上帝会早期重要文献之一。洪秀全撰。用诗歌体裁宣传天父上帝为独一真神,所有人等应只拜上帝,不拜邪神,并针对社会上颓风日

甚,劝告人们要作正人,要求建立新的社会风尚。

厘金: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内贸易征税制度之一。最初是地方筹集饷需的方法,又名捐厘。厘金制度出现之初,不但可以代替当时因太平天国起义而处于瘫痪状态的国内常关的职能,而且还使厘金具有随战区的变化“因地制宜”设置的灵活性,因而增加了清政府的税收。但由于厘金中商税完全出自华商而不及外商,所以这一制度阻碍着土货市场上的流通,有利于外国洋货的倾销,从而加强了洋货对土货的竞争能力。

江南大营:江南大营是清文宗咸丰皇帝督令绿营官兵在太平天国天京(今南京)城外,驻军围困的正规军大部队;分别驻军两次,皆被太平天国派兵消灭;另有两次驻军称江北大营。与驻扬州城外的江北大营相呼应,围攻天京,阻止太平军东下苏杭。1856年被太平军击溃。次年大营重建,1860年又被太平军摧毁。

江北大营:清廷为了阻击太平军北进在江北扬州建立的军营。1853年太平天国建都天京,4月攻占扬州,清钦差大臣琦善赶到城外建立此军营,堵击太平军,收回扬州。次年琦善死,托明阿继任钦差。1856年为秦日纲所破。清廷随即命德兴阿为钦差,复攻克扬州,重建江北大营。1858年9月,陈玉成、李秀成击破江北大营,10月破扬州,江北大营最终溃散。百工衙:太平天国管理百工技艺的生产机构。设在军中的共九种,负责军需工业生产。设在天京的百工衙种类名目较繁,可考者计有九类39种。各类下属衙多少不等,编制不按军制,人数多寡不一,只设两司马和卒长,其职掌除所典守主管的工作外,兼司收发分配。设在天京的中央各典官,并可统辖各军典官。官督商办:清政府利用私人资本创办近代民用工业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清末洋务派官僚委托商人招募民间资金,采用机器进行民用工业生产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最初是适应“求富”的目的,或为解决军用企业的资金和对原料、燃料、交通运输等的需要创办的。资金来自民间招募的商股,有时政府也预先垫款以做资本.企业已基本属于资本主义性质,但封建因素浓厚。

汉阳铁厂:中国近代最早的官办钢铁企业。它的规模在当时的亚洲首屈一指[1]。汉阳铁厂由湖广总督张之洞筹建。因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为筹措战争赔偿,于1896年4月11日将铁厂改为官督商办,从此,中国钢铁工业蹒跚起步,被西方视为中国觉醒的标志。天津都统衙门:。义和团运动中八国联军对天津人民进行军事殖民统治的机构。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7月,八国联军攻占天津后,经过几次内部争吵,于7月30日正式设立此衙门,疯狂搜捕屠杀义和团。后来又下令拆毁天津城墙、天津至大沽口及山海关的炮台等,破坏焚毁天津的兵工厂、军火库等。另外,它还向天津人民发号施令、征税、判刑、罚劳役等,命居民悬挂所在地段占领国国旗。同文馆:清代最早培养译员的洋务学堂和从事翻译出版的机构。清末自强运动期间中国政府官办的外语人才学校,以教授西方语言为主的官办教育机构,也是中国近代最早成立的新式教育机构。其主要目的一之是为回应天津条约中未来条约需以英语、法语为正本的规定,因此必须培育足够的外语人才来应付外交事务。

黑旗军:十九世纪末的一支地方武装,以七星黑旗为战旗,因以得名。前期主要军事行动为抗击清朝统治。後在中法战争中多次取得胜利,甲午战争中黑旗军奉清政府命令重新编组,仍由刘永福率领,进驻台湾岛。後日军侵台,因战局受困,将士大多战死。

天津教案:1870年6月21日,天津天主堂发生虐死婴儿案,法国领事丰大业开枪射击天津知县刘杰,引起民教冲突。事发后,法国军舰开到天津进行威胁,英、美、德、意等六国军舰亦结集天津一带示威。曾国藩、李鸿章赴津查办,力主委曲求全,避战求和。结果地方官被处分两人,民众被判死刑二十人,徒刑二十五人,赔银49.7285万两,北洋通商大臣崇厚赴法国道歉谢罪。这个交涉结果,使曾国藩的声誉大受影响。产生对于西方传教士不好的谣传及不信任.镇南关大捷:中法战争中,清军在广西镇南关(今友谊关)大败法国侵略者的战役。清光绪十一年(1885)初,法军攻击镇南关。老将冯子材受命驰赴镇南关整顿部队,部署战守。终将法军击退。镇南关大捷使清军在中法战争中转败为胜,振奋了民族精神。法军战败的消息传至巴黎后,导致茹费理内阁倒台

马嘉理案:马嘉理案又称“云南事件”或“滇案”。1875年2月英国驻华使馆翻译马嘉理,擅自带领一支英军由缅甸闯入云南,开枪打死中国居民。当地人民奋起抵抗,打死马嘉理,把侵略军赶出云南。英国借此事件,强迫清政府签订了《烟台条约》。《中外纪闻》: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之后不久,创办了《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是资产阶级早期政治团体的机关刊物,它除选登“阁抄”、译载新闻外,又载“格致有用之书”,探讨“万国强弱之原”,提出言政敷治的建议,在中国近代政治史、新闻史上有一定地位。是中国资产阶级政党报刊的萌芽。《仁学》:1896年底谭嗣同抵南京,开始写《仁学》。《仁学》是一部融合儒、释、道、墨等各家学术的哲学典籍。《仁学》指斥二千年来封建专制制度为“大盗”,并猛烈抨击三纲五常“钳制天下。

《应诏统筹全局折》:1898年1月29日,康有为上了《应诏统筹全局折》,请求光绪帝决定发起戊戌变法。他说要推行新政,就要走明治维新的道路,认为明治维新的要义有三个方面: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曰设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应诏统筹全局折》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改革的要求,也是戊戌变法的施政纲领。

南学会:中国戊戌变法时期成立于湖南讲求新学的团体。由谭嗣同、唐才常等发起,得到湖南巡抚陈宝箴等开明官吏的支持。主要活动是讲演,它既与时务学堂相表里,又有《湘报》配合宣传,思想甚为活跃,影响也相当广泛,对促进湖南推行新政,转变社会风气,起了重要作用。

京师大学堂:1898年戊戌变法,经光绪皇帝下诏,京师大学堂在孙家鼐的主持下在北京创立,京师大学堂具有重要的意义,并受到举国关注,但由于清廷的腐败,政府并没有对大学堂给予充分的投入。京师大学堂成为中国唯一官方最高学府和官方教育行政机构。

红灯照:义和团运动中的女性组织之一。一般说法是她们全身穿著红色装束,手提红灯笼,故称作红灯照。在义和团运动中,妇女的主要参与包括医疗救护、情报的搜集、实际作战、以及在宣传和团员心理上的支持等。红灯照女子虽努力于爱国反帝的运动,但毕竟其没有科学的指导思想,所倚仗的也是迷信的法术,随者义和团和清军的失败而瓦解 廊坊大捷:发生在庚子年初夏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的廊坊大捷,是中国近代史上撼人心魄的一次重大战役,是整个义和团运动期间一件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大事。在这次战斗中,中国人民敢于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勇气概震惊了世界。近百年来,“廊坊大捷”表现出来的民族精神,一直鼓舞着廊坊人民。东南互保:东南互保指中国清朝末年八国联军之役期间,中国南方各省违背中央政府的命令,拒不同外国开战的事件。东南互保运动,保护了河北、山东以外的地区避免于义和团与八国联军战乱的波及;同时亦使地方的政治与军事权力进一步扩张,中央的权威大为下降。政闻社:20世纪初,梁启超等人成立的一个立宪团体。在立宪呼声日益高涨的背景下,梁 启超决定成立立宪团体------政闻社。梁启超创办了《政论》,作为政闻社的机 关报。由于慈禧对康梁的痛恨,所以许多热衷立宪的官员不敢接近政闻社。这种 情况严重影响了政闻社的发展。

张謇: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被称为“状元实业家”。是晚清时期立宪运动的领袖,曾主持发动了三次国会请愿运动。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民族轻工业。他创办了中国近代的第一所师范学校南通师范学堂,预备立宪:清政府在辛亥革命前夕宣布为预备实行君主立宪所采取的一系列措置。资产阶级改良派为抵制革命,展开了要求实行君主立宪的立宪运动,并取得了清廷中央和地方一些汉族官僚的支持。目的在使大清帝国成为君主立宪政体的国家。最终清政府借“预备立宪”欺骗国人,达到贵族集权、镇压民主革命的目的完全暴露,立宪派的幻想随之破灭,民主革命更加高涨。

皇族内阁:1911年清政府在立宪派国会请愿运动的压力下,颁布《新订内阁官制》,实行所谓“责任内阁制”。下令裁撤旧设内阁及军机处,成立由十三名国务大臣组成的新内阁,满洲贵族九人,汉族官僚仅四人,而满洲贵族中皇族又占七人。这是一个以皇族为中心组成的内阁,它的成立表明清政府根本无意实行君主立宪,只是借“立宪”之名集权皇族,抵制革命。

自强军:在新建陆军成立的同时,署理两江总督的张之洞也编练了一支名叫自强军的新军。这支军队也依照西式军队编练,后来自强军由刘坤一接办,到最后被袁世凯所收,被编进其武卫右军。

劝学篇:张之洞在1898年发表的《劝学篇》其基本思想,张之洞认为三纲五常是中学之本原,以此反对维新派的君主立宪。他把西学概括为西史、西艺、西政三部分。他在维新变法前夕再次强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目的在于强化封建君主专制,反对政治改革,因而这一主张具有明显的保守性、反动性。但是,这一教育主张在客观上也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

军国民教育会:清末中国留日学生组织的革命团体。拒俄义勇队被日本政府解放后,中国留日学生会员共计二百余人。以“养成尚武精神,实行民族主义”为宗旨鼓吹,起义,暗杀三种方式进行革命活动。军国民教育会成立后,即分派会员回国开展革命活动,策动反清起义。保路运动:清朝末年掀起的保路运动也称作“铁路风潮”,是广东、湖南、湖北、四川等省人民反对清政府将民办的川汉、粤汉铁路出卖给帝国主义的群众运动。这次保路运动,不仅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清政府的统治,而且为武昌起义的胜利创造了条件,为当时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因而它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洪宪帝制: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宣布接受帝位,推翻共和,复辟帝制,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并下令废除民国纪元,改民国五年(1916)为洪宪元年,史称洪宪帝制。袁帝制自为的行径,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护国战争爆发。袁世凯众叛亲离,被迫取消帝制。

筹安会:1915年杨度串联严复等人联名发起成立“筹安会”。他们打着“学术团体”的招牌,实则是伪造民意,为袁世凯复辟帝制制造舆论。组织各省旅京人士以“公民请愿团”的名义,向参政院请愿,筹安会鼓吹帝制,罪恶昭著,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谴责。共进会:清末由一部分长江中下游和南方几省的同盟会会员组织的革命团体。以参与武昌起义的发动而著名。其自称要以较激进与实际的方式来推动革命,并试图影响同盟会的行事,并仍尊重同盟会在革命中的领导地位,共进会与文学社合并增加了在新军下层士兵中的影响力,促成了其后武昌起义的成功。《江楚会奏三疏》:清末新政的重要文献,是两江总督刘坤

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901年应慈禧改革上谕所奏。庚子事变后清廷宣布实行新政,要求内外臣工献计献策。由刘坤一领衔与张之洞一起上奏《江楚会奏变法三折》。张之洞是该奏折的主稿者,但《三折》稳健、不宜过激的基调则是由刘坤一确定的。

科学补习所:1904年7月3日,宋教仁等人在武昌成立科学补习所,以补习文化、研究科学为名义,实行光复汉族、“革命排满”的宗旨。成员主要是青年学生和新军士兵,着重在新军士兵和低级军官中进行革命宣传和发动工作。

2.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详解 篇二

近代中国一百多年的历史上出现了许多并立的政权。但中国近代史是一段特殊的历史阶段, 由于受到列强的侵略, 中国社会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 近代中国出现的一些政权也带有一些特殊的色彩。

太平天国:是鸦片战争后建立的一个农民革命政权, 1853年定都南京, 改南京为天京, 正式与清政府对峙。尽管它还属于一个旧式的农民政权, 但时代却赋予了它新的内涵:承担着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任务;受西方思想的影响, 利用西方基督教义创立拜上帝教来组织发动起义;其领导人在后期还提出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资政新篇》, 这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与这两个政权并立的还有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建立的殖民统治机构———联军委员会, 为侵略者维护殖民统治秩序的广东巡抚衙门———这是中国最早的地方傀儡政权。

辛亥革命时期:1911年武昌起义后, 革命派成立了湖北军政府, 并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再次建立了与清政府并立的政权, 但这个政府是一个由革命派、旧官僚、立宪派组成的联合政府, 受其影响全国有十几个省区脱离清政府而独立。1912年, 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这个政府的成立意味着在中华大地上出现了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与封建腐朽的清政府的对峙, 是一个代表世界发展潮流的势力与守旧落后势力的对峙。

国民革命运动时期: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 国共两党正式合作, 革命统一战线形成。1925年7月1日在广州成立国民政府, 它以反帝反封为己任, 目标直指北洋军阀, 是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而后随着北伐战争的顺利进行, 革命势力由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 国民政府也由广州迁到武汉, 武汉一时成为全国革命的中心, 国民革命威震全国。这一时期, 孙传芳、吴佩孚被打垮, 张作霖主持北京政府;国共合作潜伏着失败的危机;国民党内部也发生了分化, 形成了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和汪精卫为首的武汉国民政府。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年是特殊的一年, 国共合作破裂后, 大革命失败, 这一年曾出现短期的三个政权并存———张作霖把持的北京政权, 南京国民政府和武汉国民政府。1927年下半年, 中国共产党为挽救革命, 发动了多次起义, 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国共对峙时期。1928年, 国民党宁汉合流, 组成新的南京国民政府, 这年年底统一了全国。值得注意的是, 这时的国民政府也只能是形式上统一中国, 至少有三方面可以说明: (1) 国民党新军阀连年混战, 国民政府的军令、政令不统一; (2) 遍布各省的农村革命根据地, 与国民党政权尖锐对立; (3) 帝国主义还直接占领、控制租界, 成为国中之国, 这是中国社会性质决定的, 这种情况在新中国成立后才得以解决。1931年, 在中国共产党粉碎国民党三次反革命“围剿”后, 在江西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正式形成与南京国民政府对峙的局面。

由于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不到半年时间, 东北沦陷。于是, 1932年的中国形成了三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在东三省, 日本扶植傀儡溥仪成立了所谓的“伪满洲国”, 它是一个傀儡政权;国民党的南京国民政府, 它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共产党的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 它是一个工农苏维埃政权。

抗日战争时期:有四个并立的政权———重庆国民政府 (南京政府迁往重庆后得名) ;“伪满洲国”;南京伪国民政府;延安抗日民主政权。在此期间, 四个政权并不是和平相处。抗战时期, 蒋介石玩弄既想投降又不放弃抗日, 既想反共又不敢与之破裂的反动的两手政策, 制造反共摩擦;汉奸政权为日本帝国主义维持秩序, 屠杀爱国人士;而共产党既要打击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 又要对付蒋介石的反革命两手, 以斗争求团结, 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因此, 这一时期斗争形势错综复杂。

3.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详解 篇三

本刊讯 2009年1月16日,中国古代史名词审定委员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会议室召开成立大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古代史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陈祖武、科研局副局长王正,全国科技名词委副主任刘青、原副主任潘书祥、审定室主任邬江,以及来自全国的三十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由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古代史名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卜宪群主持。

会上,全国科技名词委原副主任潘书祥宣布了中国古代史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名单并颁发了聘书。刘青副主任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以及全国科技名词委工作现状和未来发展等角度,阐述了开展中国古代史名词审定工作的重要意义。邬江讲解了科技名词审定的原则和方法。

中国古代史名词审定委员会秘书长楼劲研究员介绍了中国古代史名词规范化研究情况,包括名词的初选工作、选词范例的制定、词条撰写和英译等。与会专家就后人研究中国古代史时创造的名词术语的收录、交叉学科名词术语的收录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陈祖武主任希望专家要以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完成这项工作,为建立创新型国家作出自己的贡献。王正副局长要求大家认真学习科技名词审定的原则和方法,准确把握名词审定工作的要求,本着严谨、认真、务实、科学的态度广泛开展交流讨论,确保进度、保质保量地完成名词审定工作。

4.中国近代史纲要名词解释 篇四

2、鸦片战争

3、三元里人民抗战

4、《南京条约》

5、《北京条约》

6、总理衙门

7、辛酉政变

8、洋务派

9、洋务运动

10、甲午中日战争

11、《马关条约》

12、“门户开放”政策

13、《辛丑条约》

14、清末新政

15、北洋军阀

16、《海国图志》

17、洪秀全

18、金田起义

19、永安建制 20、《天朝田亩制度》

21、天京事变

22、《资政新篇》

23、公车上书

24、《中外纪闻》

25、百日维新

26、“戊戌六君子”

27、中体西用

28、义和团运动 30、中国同盟会

31、保路风潮

32、武昌起义

33、辛亥革命

34、南京临时政府

3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6、二次革命

37、护国运动

38、张勋复辟 40、新文化运动

41、《新青年》杂志

42、“五四”运动

43、香港海员大罢工

44、南京大屠杀

45、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46、第二次护法运动

47、第一次国共合作

48、黄埔军校

49、冯玉祥北京政变 50、中山舰事件

51、整理党务案

52、北伐战争

53、“四一二” 反革命政变 蒋介石

54、“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张学良

55、宁汉合流 李德

56、南昌起义 王明

57、八七会议

58、秋收起义

59、济南惨案 60、东北易帜 61、九一八事变 62、华北事变 63、卢沟桥事变 64、遵义会议 65、瓦窑堡会议 66、一二九运动 67、西安事变 68、《论持久战》 69、“三三制”原则 70、淞沪会战 71、徐州会战 72、武汉会战 73、平型关大捷 74、皖南事变 75、重庆谈判 76、《双十协定》 77、“五四指示” 78、较场口事件 79、下关惨案 80、第二条战线 81、台湾二二八起义 82、第三条道路 83、《中国土地法大纲》 84、三大战役 85、渡江战役 86、七届二中全会 慈禧太后 李鸿章 曾国藩: 魏源 洪秀全 康有为 梁启超 谭嗣同 陈独秀 李大钊 孙中山 宋庆龄 袁世凯 毛泽东 周恩来 汪精卫

1、虎门销烟:是指中国清朝政府委任钦差大臣林则徐在广东虎门集中销毁鸦片的历史事件。1839年6月3日(即清宣宗道光十九年岁次己亥四月廿二),林则徐下令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鸦片,至6月25日结束,共历时23天,销毁鸦片19,187箱和2119袋,总重量2,376,254斤。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虎门销烟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的气焰,是中国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它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抵抗外国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意志,揭开了近代中国反帝爱国斗争的序幕。

2、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闭关锁国”后的中国落后于世界大潮。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来获取暴利,遭到中国人民的抵制。为打开中国市场大门,英国借口1839年六月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而发动的侵略战争。后因战事不利道光帝派直隶总督琦善与英国议和,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从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日益受到严重的破坏。

3、三元里人民抗战:1841 年 5 月,英军在广州郊区三元里一带的淫掠暴行,激起当地乡民的义愤,英国侵略军在三元里遭到中国人民痛击,损失惨重。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和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

4、《南京条约》:《南京条约》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也是近代中国走向半殖民地的第一个重要标志。条约的主要内容有:中国割让香港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在通商口岸派驻领事;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废除“公行”制度。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英国从中又取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权。

5、《北京条约》:《北京条约》是1860年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后,英、法、俄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的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不平等条约。《北京条约》是《天津条约》的继续和扩大,它不仅承认《天津条约》完全有效,而且攫取了一些新的侵略权益:增开天津为商埠,使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有了大肆掠夺华北经济的侵略据点;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割乌苏里江以东大片领土给俄国,进一步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完整;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增至800万两白银;准许外国人招募华工出国;外国教会侵略势力更加深入和日益猖獗。这些使中国人民的灾难日益深重了。

6、总理衙门:为了适应外国侵略者的需要,清政府于1861年在北京设立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是主管外交,通商以及其他洋务事宜的中央机构。到1901年改为外务部,共存在40年。是半殖民地性质的机构。它的建立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清政府的内政与外交,是清朝中央机构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7、辛酉政变:1861年11月慈禧勾结奕,在外国公使支持下发动政变,处死载垣、端华、肃顺,史称祺祥政变(又称辛酉政变)。从此,慈禧掌握了清朝的统治权。这一政变是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的产物。

8、洋务派: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主张学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兴办洋务。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9、洋务运动:在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和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打击下,清朝中央以恭亲王奕訢为代表,地方上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僚,为维护清朝统治,御侮自强,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宗旨,在“自强”、“求富”的口号下,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了一场名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史称“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包括开办军事工业以自强,兴办民用工业以求富,创办近代陆海军,创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等。洋务运动虽没有使中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在客观上对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

10、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出兵帮助镇压。6月,清政府出兵朝鲜牙山。与此同时,日本则以保护侨民和使馆为借口在仁川登陆并占领了汉城。7月25日,日本海军突然在丰岛海面偷袭中国舰船,进犯驻牙山的清军,日本不宣而战。8月1日,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这一年是中国农历甲午年,史称甲午中日战争。主要经过包括 丰岛战役、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威海卫一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历时30多年的洋务运动至此告一段落。

11、《马关条约》: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直接后果,就是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代表李鸿章与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其主要内容是: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殖民统治;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等。《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最苛刻的卖国条约。它不但规定中国割地、赔款、增开商埠,还使中国为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出敞开大门。从此,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12、“门户开放”政策:为了分享侵略中国的权益,1899年美国政府提出的.其内容主要是美国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已经取得的特权,但在各国的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美国享有均等的权利,并要求中国内地全部开放.“门户开放”政策是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争夺在华利益上的一个妥协方案,从此以后美国在华势力一天天扩大。

13、《辛丑条约》: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清政府战败,被迫于第二年同侵略者签订了《辛丑条约》。条约规定,清政府支付赔款本息近十亿两白银,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外国军队在中国境内驻兵、镇压人民反帝运动、设立使馆界等,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完全变成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14、清末新政:《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了摆脱困境,于 1901年4月成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陆续推行了一些改革。如设立商部、学部、巡警部等中央行政机构;裁撤绿营,建立新军;奖励工商;颁布新的学制,废除科举考试。1911年5月,“皇族内阁”的成立,宣告了“新政”的破产。清末新政不仅没有挽救清王朝,反而加速了它的覆亡。

15、北洋军阀:北洋军阀是在清朝末年由袁世凯建立起来的封建的买办的反动政治武装集团。他们以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作为自己的主要社会支柱,以外国帝国主义作为自己的主要靠山。许多军阀本身就是大地主,并直接经营一些官僚资本企业。

16、《海国图志》:清朝后期魏源著。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巨著。书中系统介绍了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介绍并传播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特别是战舰和火器生产技术;系统地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和辩证关系。是一部研究鸦片战争的经验教训,探寻向西方学习富国强兵之路的维新思想的启蒙书。

17、洪秀全:太平天国革命领袖。他创立了拜上帝教,于1851年领导金田起义,建立太平天国并定都天京,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后与杨秀清争权导致天京事变,太平天国由盛而衰。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是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18、金田起义: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率拜上帝会众两万余人在桂平县金田村正式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军队称太平军,颁布军纪五条,这就是举世震惊的金田起义,它标志着气势磅礴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从此开始。

19、永安建制:1851年9月25日,太平军攻占永安后,洪秀全在永安进行了政治、军事建设,称永安建制。永安建制内容有:第一,封王建制。初步建立了政权,封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等分别为东、西、南、北、翼王,并决定由东王节制诸王(见右图)。同时颁布《太平官制》、《太平礼制》等各项制度,通过永安封王建制,太平天国政权已初步形成。第二,颁行《太平天历》(冯云山创)。第三,整饬军纪。颁行军律《太平条规》、《太平军目》(冯云山编制)。永安建制,初步确立了太平天国的立国规模和军政体制,进一步巩固了起义队伍,增强了太平军的战斗力,为太平天国的胜利进军奠定了基础。20、《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洪秀全颁布了一个以土地和财产分配制度为核心,扩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它是太平天国建设新世界的蓝图,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根据“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它是农民向封建统治全面宣战的总纲领,是革命的农民对未来理想社会的结晶。一方面,从根本上否定了地主土地所有制,直接把矛头指向封建统治的基础,具有巨大的反封建的革命性。另一方面,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是一种空想的农业社会主义思想,根本无法实施。

21、天京事变: 是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发生于1856年的天平天国的都城天京。主要事件包括:杨秀清逼封“万岁”、韦昌辉滥杀无辜、石达开负气出走。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矛盾激化而爆发的一场内乱,它严重削弱了太平天国的领导和军事力量,从此太平天国由盛而衰。

22、《资政新篇》: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到天京主持政务,他向洪秀全提出一个统筹全局的改革方案《资政新篇》。它的主要内容是效法西方资本主义来改革中国社会:在政治方面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方面兴办近代工矿交通事业;在改良社会方面发展近代文化卫生福利事业;在法律方面提出善待轻犯、改革刑罚制度等。《资政新篇》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由于社会历史条件限制,未能实施。

23、公车上书: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联合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举人1300多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因为汉朝时封建政府用车马接送应举之人到京称“公车”,后来人们就用公车作为举人的代称,因此,叫“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是近代知识分子第一次群众性的爱国行动,它冲破了清政府规定的知识分子不得干政的禁令,是资产阶级变法维新思潮转变为政治运动的标志。

24、《中外纪闻》:1895年8月17日(清光绪二十一年六月二十七日),康有为、陈炽等在北京创办《中外纪闻》。内容主要为编译西电西报,介绍“列强政治、经济情况和清廷奏章”,意在广开知识,宣传变法。1896年1月20日被清政府查封,禁止发行。《中外纪闻》是资产阶级早期政治团体的机关刊物,在中国近代政治史、新闻史上有一定地位。

25、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在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的推动和策划下,具有爱国思想的光绪帝终于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包括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和文教方面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令,正式宣布变法。这一年是中国干支纪年的戊戌年,历史上被称为“戊戌变法”。从正式宣布变法开始,到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止,光绪帝发出了100多件维新谕旨,推行新政共计103天,故又称“百日维新”。“百日维新”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的运动,是维新运动的高潮和集中表现;具有爱国进步的意义,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客观上促进了资 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26、“戊戌六君子”:戊戌政变时,由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推动光绪皇帝实行“新政”,结果失败,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大肆捕杀维新党人,维新志士? 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 6 人于 1898 年9 月 28 日被处死于北京菜市口,惨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27、中体西用:就是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

28、义和团运动:19世纪末爆发的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农民反帝爱国运动,是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产物。义和团运动由于没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也没有严密的组织,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也具有盲目性,最终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了。但它沉重地打击了八国联军的侵华活动,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同时它也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70、三民主义: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1905年11月,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的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被成为三民主义。

29、兴中会:1894年底,孙中山在檀香山联合华侨人士20余人,创立了中国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小团体——兴中会。1895年,孙中山回到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在这前后,广州等地,还建立了兴中会分会。孙中山亲自草拟的《兴中会章程》,以“振兴中华,维护国体”为立会宗旨,并制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纲领,第一次向中国人民提出了推翻清朝专制政权,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目标。这个团体的成立是孙中山从事民主革命活动的正式开始,表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在组织上已初步形成,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开端。30、中国同盟会: 1905年8月,在孙中山的推动下,中国革命团体兴中会、光复会、华兴会等在日本东京联合成立中国同盟会。同盟会选孙中山为总理,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创《民报》为机关刊物。同盟会在组织上按照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建设,下设三部,国内外分别建立支部,支部下设立分会。同盟会的主要成员是中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中国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

31、保路风潮: 1911 年 5 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干线收归国有”,并与四国银行团订立粤汉、川汉铁路借款合同,借“国有”名义把铁路利权出卖给帝国主义,同时借此“劫夺”商股。这激起了湖北、湖南、广东、四川四省的保路风潮,其中以四川为最烈。清政府在铁路权问题上采取的政策,进一步激起了民众的愤慨和反抗,保路风潮使人民感到反侵略的迫切性,并加深了对清政府卖国政策的憎恨,加速了革命的爆发。

32、武昌起义:武昌起义由湖北新军中的共进会和文学社两个革命团体于 1911 年 10 月 10 日 晚 联合发动。驻武昌的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起义军一夜之间就占领武昌,取得起义的胜利。武昌起义吹响了辛亥革命的号角,腐朽的清王朝迅速土崩瓦解,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年的封建帝制随之覆灭。

33、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年)爆发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黄花岗起义失败不久,湘、鄂、川、粤四省掀起保路风潮,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线。10月10日湖北革命团体文学社、共进会在同盟会的影响和推动下,发动武昌起义,成立湖北军政府。全国各地相继响应,不到两个月,全国有十四省宣布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12月29日南京十七省代表会议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并于1912年元旦在南京成立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策法令,成立临时参议院,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月12日清帝被迫宣布退位,从此结束了清朝二百六十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中华民国的建立和清朝的覆灭,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诞生和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终结。

34、南京临时政府: 1912 年 1 月 1 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定 1912 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这个政权中占有领导和主体的地位。孙中山领导下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和措施,对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文化教育以及改革社会风气,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3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南京临时政府公布的、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8日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11日公布施行。其基本精神是按照西方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要在中国建立一个实行议会制和责任内阁制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言论、结社、集会、著作等自由,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弹劾总统的权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步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开创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新局面,在中国近代法制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6、二次革命:即“讨袁之役”,又称“癸丑赣宁之役”。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辛亥革命后发动的反对袁世凯独裁专制、维护民主共和的武装斗争。“二次革命”是维护共和制度的一次武装反袁斗争,实为辛亥革命的继续。它的失败使民国初年的历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北洋军阀黑暗统治的时期。

37、护国运动:袁世凯称帝,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慨和反抗,1915年底,爆发了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护国运动”,领导这次运动的是梁启超的进步党。梁启超利用自己与蔡锷的师生关系和蔡锷在云南的影响,要蔡锷回云南发动武装起义,并联络了西南军阀起兵反袁。在这之前,孙中山已派李烈钧等人去云南活动,滇军中下级军官对袁的倒行逆施十分不满。蔡锷回到云南,进一步壮大了反袁力量。他策动云南将军唐继尧于1915年12月25日宣布云南独立,组成“护国军”,出兵讨袁。此后,贵州、广西宣布独立,各地继而纷纷响应,表示讨袁。袁在内外压力下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撤销帝制,企图退保总统地位,但遭到各方拒绝。5月8日军务院在广东肇庆成立,唐继尧任抚军长,与袁世凯政府对峙。6月6日袁忧愤而死,由黎元洪任大总统,宣布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7月14日军务院撤销,护国运动结束。

38、张勋复辟:1917年7月中国清代废帝溥仪在北京复辟12天的事件。由于这次事件是张勋一手策划,史称张勋复辟。1916年袁世凯称帝败亡后,政局动荡不已。张勋遂乘机联络前清遗老遗少及保皇党人康有为等,积极为复辟作准备。1917年5月,因是否解散国会问题,大总统黎元洪和国务总理段祺瑞发生争端。黎元洪被迫召张勋入京调解。张勋便带领他的“辫子军”于6月14日入京,7月1日,把清朝已退位的12岁小皇帝溥仪抬出来宣布复辟,遭到全国强烈反对。

39、护法战争:是孙中山先生发起和领导的一场为维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恢复国会反对北洋军阀段祺瑞反动统治的战争。1918年5月,逼迫孙中山辞去大元帅职务。非常国会的议员也改组军政府,把元帅制改为总裁制,推出总裁7人。实权操在陆荣廷手里,孙中山被迫离开广州去上海。护法运动失败。

40、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发动的文化革命运动。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同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激进民主主义者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初期的新文化运动是一次解放思想的启蒙运动,为马克思列宁主义传播在客观上准备了思想条件,但是,它并未超出旧民主主义的范畴,没有给中国人民指出彻底解放的道路。十月革命后,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中国,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成长起来,赋予了新文化运动以新的方向,把宣传马克思主义提到首要地位,因此,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运动发展成为一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流的波澜壮阔的文化革命运动。

41、《新青年》杂志:《新青年》杂志于 1915 年 9 月由陈独秀创办,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为其主要撰稿人。内容主要是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新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42、“五四”运动:1919年巴黎和会拒绝中国代表提出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正义要求,并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日本,激起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怒。5月4日,北京大中学生三千余人在天安门前集会游行抗议,遭到北洋军阀政府镇压后,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罢工声援,反帝爱国运动席卷全国二十多个省区。终于迫使军阀政府拒签和约,罢免了亲日派官僚,释放了被捕学生。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群众运动,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的结合,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3、香港海员大罢工:香港工人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推动下,为反对英帝国主义压迫,争取改善待遇而举行的大罢工。1922年1月12日,为了反抗香港英国资本家对中国海员工人的奴役,要求增加工资,香港海员在中华海员工业联合总会领导下举行罢工,罢工坚持了八个星期,最后取得胜利。这次罢工,成为党领导下的第一次中国工人运动高潮的起点。

44、南京大屠杀: 1937 年 12 月,日军占领中国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后,展开烧、杀、淫、掠“竞赛”,中国平民和被俘士兵被集体射杀、火焚、活埋及用其他方法处死者达 30 万人以上。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你”。

45、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又称二七政治大罢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923年2月1日,京汉铁路总工会在郑州召开成立大会,遭到北洋军阀吴佩孚的武力干涉。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二七惨案发生后,在反动政府的血腥镇压下,全国工人运动暂时转入低潮。

46、第二次护法运动:1920年11月,孙中山重返广州,再组军政府,再度揭起了护法的旗帜,发起第二次护法运动。1921年4月7日,国会非常会议参众两院联合会议选举孙中山为非常大总统。1921年9月平定广西,统一两广;随后两度发布北伐令,分别计划取道湖南和江西督师讨伐北洋军阀。后因陈炯明的叛变直到导致第二次护法运动的失败。这是孙中山遭受的他一生中最惨重的一次失败,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没落。

47、第一次国共合作:为赢得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决定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的革命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和当时的民主革命派国民党进行合作。合作方式为“党内合作”,即共产党员、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人国民党,把国民党改组成为各革命阶级联盟。1923 年 6 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就国共合作的方针和办法作出了正式决定。1924 年国民党一大的成功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48、黄埔军校:在苏联和中共的帮助下,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立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军校的宗旨是培植军事与政治人才,建立一支革命的武装力量。它在短期内就培养了大批军政干部,成为后来建立国民革命军的骨干,在统一广东和推进北伐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49、冯玉祥北京政变:1924年10月,正当直奉战争激烈进行的时候,冯玉祥率部从前线倒戈回北京举行政变,囚禁了曹锟,并合奉军妥协,合击直军,直军崩溃,直系军阀控制北洋政府的局面顷刻瓦解。冯玉祥将所部改称“中华民国国民军”。

50、中山舰事件:1926年3月18日,由蒋介石的盟弟、孙文主义学会分子欧阳格用黄埔军校驻省办事处的名义,电话命令海军代理局长、共产党员李之龙,调中山舰到黄埔候用。中山舰开到黄埔,阴谋分子立刻散布谣言,说共产党阴谋暴动。3月20日,蒋介石借口“共产党阴谋异动”,宣布戒严,断绝广州市内外交通,调动军警包围省港罢工委员会及苏联顾问办事处和住所,逮捕了李之龙和中山舰中的共产党员,又扣捕黄埔军校及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二师中的共产党员共40余人,强迫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工300多人退出第一军。这一事件是民族资产阶级右翼向无产阶级争夺革命领导权、特别是军权的第一个阴谋政变,是民族资产阶级右翼压制革命的第一个重大的企图。

51、整理党务案:1926年5月15日,国民党在广州召开二届二中全会。蒋介石在会上提出整理党务案。主要内容是:共产党员在国民党各高级党部的委员比例不得占1/3以 上;共产党员不得任国民党中央各部部长;国民党员不得加入共产党;共 产党须将其加入国民党之党员名单交国民党中央保存;第三国际对中国共产党的指示以及中国共产党对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的指示,均须先交国共两党联席会议讨论通过等。“整理党务”即国民党右派为限制共产党人在国民党内的正当活动,破坏国共合作采取的组织措施。整理党务案被通过,一些国民党右派分子取代共产党人充当国民党的部长,蒋介石也乘机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主席、组织部长和军人部长等职。至此,蒋在掌握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以后,继而篡夺了党权、政权和军权。

52、北伐战争:北伐战争于1926年7 月开始,主力是国共合作领导下的国民革命军,以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为目标。北伐军在工农群众的支援下,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先后基本上摧毁了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使革命势力发展到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

53、“四一二” 反革命政变: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的反革命政变。4月12日,被蒋介石收买的青红帮流氓冒充工人,向分驻上海各处的工人纠察队队部发动袭击。随后,国民党军借口调解“工人内讧”,强行解除工人纠察队武装,并打死打伤纠察队员二三百人。13日,上海工人举行总罢工,十万余人、学生、市民举行集会和示威游行。当队伍行至闸北宝山路时,再次遭到国民党军队的屠杀,群众死百余人,伤无数。此后,蒋介石继续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进行捕杀。仅三天内,即有三百多人被杀,五百多人被捕,五千多人失踪。这次反革命政变为蒋介石建立反动的南京政府扫清了道路。

54、“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不顾国民党左派宋庆龄,邓演达等人的坚决反对,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公开背叛革命,疯狂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至此,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国民革命全面失败。

55、宁汉合流:1927年9月,国民党内的蒋介石集团同汪精卫集团在反共的基础上实行反革命合流。1927年“七·一五”政变后,武汉国民党政府迁往南京,与南京国民党政府合在一起,史称“宁汉合流”。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国民党集团建立了与武汉国民政府相对立的南京国民政府,造成“宁汉分裂”的局面。7月15日,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叛变革命,消除了宁汉双方在反共问题上的分歧,使宁汉合流成为可能。冯玉祥几次致电宁汉双方,解决党内争执。7月24日,汪精卫表示愿意“和平统一”,并同意迁都南京。9月,南京国民政府和军事委员会进行改组,并发表宁汉合作宣言,宣布国民党“统一”完成。

56、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在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在南昌举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八月一日,后来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57、八七会议:1927年大革命失败,同年8月7日,在瞿秋白主持下,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选出了以瞿秋白为总书记的中央临时政治局。八七会议使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大大前进了一步,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转折。

58、秋收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等在湘赣边界领导秋收起义。起义军公开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在攻打长沙的计划受挫后,决定向敌人控制比较薄弱的农村转移,开始创建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新的革命道路。

59、济南惨案:日本侵略者于1928年5月3日,在中国济南屠杀中国外交官员和军民的事件,又称五三惨案。从5月3日到11日,日军共杀害中国军民6000余人,造成了震惊中外的济南惨案。

60、东北易帜: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在中国东北将原北京政府的红黄蓝白黑五色旗改为南京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宣布拥护国民政府的政治行动。这样,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

42、中原大战:1930年春爆发的中原大战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军阀混战。

43、三湾改编:9月29日,毛泽东领导湖南秋收起义的部队在三湾村进行改编(三湾改编):将原来的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在部队中建立各级党组织和党代表制度,将党的支部建在连上;在部队内实行民主管理制度,连以上建立各级士兵委员会。“三湾改编”开始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从政治上、组织上奠定了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基础。

44、古田会议:1929年12月。在福建省上杭县的古田村召开了红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毛泽东、朱德作了报告,陈毅传达了周恩来等起草的党中央九月来信。大会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决议,《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既是其中的重要的一部分。决议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制定了正确的建党路线和建军路线,强调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从根本上保证了党和红军即使处于农村环境,在工人成分不多的情况下,也保持了无产阶级思想的纯洁性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统一,从而以新的经验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建党和建军学说。

61、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军炸毁了南满铁路沈阳近郊柳条湖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炮轰东北军北大营,袭击沈阳等地。由于蒋介石下令绝对不抵抗,东北全境沦陷。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危机,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62、华北事变:为了进一步侵略中国,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在华北进行经济侵略的同时加紧策划把华北从中国分离出去,我们把这一系列日本分离华北的活动总称为华北事变。在事变中,日本以各种借口与国民党政府签订了《何梅协定》和《秦土协定》,控制了冀察两省,从而使国民党中央势力退出了平津和河北,同时又策动华北五省自治,成立了冀察政务委员会,虽然名义上隶属国民党政府,但实际已是变相自治。华北事变进一步加深了中华民族危机,也掀起了中国的全国性的抗日救亡运动。

63、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夜晚,驻丰台日均一个中队在卢沟桥以北举行军事演习。日军借口一个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北平西南宛平城搜查。在遭到中国驻军拒绝后,即炮轰宛平城,攻击卢沟桥。在全国人民抗日热潮的影响下,中国驻军奋起还击。这就是卢沟桥事变,也叫“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开始。

64、遵义会议:1935年1月长征途中,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肯定了毛泽东的军事主张,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公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65、瓦窑堡会议:1935年12月,党中央政治局在瓦窑堡召开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之,瓦窑堡会议从理论上和政策上解决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问题,从而解决了遵义会议没有来得及解决的党的政治路线问题,保证了中共在新形势下运用正确的战略和策略团结全国人民迎接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掌握政治上的主动权。这表明中共已经着手总结过去革命成败的经验教训,学会了从中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进行工作。

66、一二九运动: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在中国共产党关于救亡图存、全民抗战的号召和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1935 年 12 月 9 日,北平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示威游,喊出“反对华北自治运动”、“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遭到国民党军警镇压。12月16日,北平学生和市民 1 万多人在天桥召开市民大会。会后,举行了更大规模的示威游行,这就是一二九运动。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67、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1936年12月,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南京国民政府一意孤行,继续调集重兵入陕,并逼迫张学良、杨虎城“剿共”。12日凌晨,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对蒋介石“哭谏”无效的情况下,为了实现停止内战,共同抗日,毅然实行“兵谏”,扣留了蒋介石。这就是西安事变。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大义出发,为了团结国民党共同抗日,确定促成事变和平解决的基本方针,派周恩来等与蒋介石谈判,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它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68、《论持久战》:面对国民党亡国论和速胜论的叫嚣,毛泽东于1938年5月发表了《论持久战》,分析了中日双方的强弱优劣对比,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将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最后胜利必将属于中国。《论持久战》揭示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和战略方针,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对全国抗战及其最后胜利起了极大的指导性作用。

69、“三三制”原则: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政权建设中实行“三三制”原则。即在抗日民主政权的工作人员中,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各占 1/3名额。这样做,可以容纳各个方面的代表,团结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各阶级、阶层,投身到抗日战争中来,并对汉奸和反动派实行联合专政,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根据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70、淞沪会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正面抗战的第一大战役。1932年1月28日晚,日本海军陆战队2000多人攻击驻在闸北的中国军队第十九路军,继而又进攻江湾和吴淞。第十九路军在将领蔡廷锴、蒋光鼐等的统帅下,奋起抵抗,由此开始了一二八淞沪抗战。到1932年5月5日,中日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这个协定实际上让中国撤除了在上海的驻军权,对日本今后的侵略有利。此后,蒋介石也正式将“攘外必先安内”作为国民党当局处理对外对内关系的基本准则。八一三事变后,中国政府为了表明抗战的决心,从1937年8月—11月,组织了淞沪会战,历时三个月。双方投入了大量的兵力,在上海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最后上海沦陷。会战中,中国军队奋勇苦战,虽然负出了沉重的代价,但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幻想。歼灭了大量日军,给敌人以沉重打击。

71、徐州会战:是1938年1月至5月,中国第五战区部队与日军华北方面军、华中派遣军各一部,在以江苏省徐州为中心的津浦(天津至浦口),陇海(宝鸡至连云港)铁路地区进行的大规模的防御战役。在李宗仁将军坚定有力的指挥下,徐州会战历时4个多月,日军虽然打通了津浦线,但妄图打击中国军队主力的目标却未能达成。再次打破日军速战速决的企图。而中国军队将日本主力吸引到津浦线上,暂时转移了日军的进攻方向,为部署尔后的抗战初期最后一场关键大会战武汉保卫战赢得了宝贵时间,尤其是台儿庄大捷大大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意志。

72、武汉会战: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初期发生在武汉外围的一次大规模战役。会战从1938年6月11日日军进攻安庆起,至10月25日中国军队主动撤出武汉止,历时约4个半月。这场以“保卫大武汉”为口号的大规模战役主要在武汉外围展开,日军前后投入武汉作战的兵力达35万余众(是时,日本全国陆军的总兵力约90万人),中国参战的部队则更达130个师,约100万人。整个战事从长江沿线展开,扩及大别山麓,赣北南浔铁路以及武汉近郊,纵横数千里。会战时间之长、参战兵力之多、规模之大,是八年抗战期间任何一次战役所不能比的,也是中国近代军事史上最大规模的战役之一。

73、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115师在林彪,聂荣臻率领下,埋伏于平型关一带作战,当日军进入埋伏圈时,115师发起猛烈进攻,经过一天激战,歼敌1000多人,缴获大量战利品,取得平型关大捷。平型关大捷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56、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1940年8月20日到1941年1月24日,在八路军总部彭德怀副总司令的统一指挥下八路军出动105个团,近四十万大军,向华北各主要交通沿线大小据点之敌同时出击。此战役通过交通总破击、攻坚、反“扫荡”三个阶段,取得了重大胜利。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敌人,振奋了人心,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威信。

74、皖南事变: 1941年1月4日,皖南新四军军部直属部队等9千余人,在叶挺、项英率领下开始北移。1月6日,当部队到达皖南泾县茂林地区时,遭到国民党7个师约8万人的突然袭击。新四军英勇抗击,激战7昼夜,终因众寡悬殊, 弹尽粮绝,除傅秋涛率2000余人分散突围外,少数被俘,大部壮烈牺牲。军长叶挺被俘,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突围后遇难,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是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的高峰。

75、重庆谈判:为了争取和平民主,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于1945年8月28日偕周恩来、王若飞到重庆与国民党进行谈判。10月10日,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是协定,确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76、《双十协定》: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在重庆谈判中签订的《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称“双十协定”.协定确定了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以及和平民主的途径和形式。但国民党不承认中共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双十协定”体现了重庆谈判的主要成果,虽然在关键问题上未达成协议,但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和平的希望,也使得国民党在政治上陷于完全被动的地位。

77、“五四指示”:1946年5月4日,中共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指示决定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耕者有其田”的政策。此后,通过清算斗争和土地改革运动,解放区2/3的农民获得了土地。广大农民自觉地团结在党的周围,踊跃参军支前,为打败蒋介石、建立新中国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78、较场口事件:1946年2月10日,重庆各界人士在较场口举行庆祝政治协商会议成功大会。一个自称“市农会代表”的国民党反动分子刘野樵冒充大会主席宣布开会,被大会主席团阻止。这时预伏在主席台下的国民党特务、流氓蜂拥而上,打伤大会主席郭沫若、李公朴及新闻记者六十多人,这就是较场口事件。

79、下关惨案:1946年6月23日,上海各界人民和平代表团马叙伦等赴南京请愿,要求国民党政府停止内战,实现和平。当请愿代表到达南京下关车站时,国民党反动派预伏的几百名特务,立即蜂拥而上,殴打代表,制造了下关惨案。周恩来闻讯后,代表中共坚决支持人民的正义要求,立即向国民党当局提出严重抗议,并深夜赶到医院慰问受伤代表。

80、第二条战线:国民党政府的独裁腐败统治和反人民内战政策,丧尽了民心,迫使全国各阶层人民团结起来,同它展开你死我活的斗争。国统区的学生罢课游行,工人罢工,人民团体请愿,市民抢粮及各地武装起义,风起云涌,成为配合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条战线,大大加速了蒋介石政权的覆亡。

81、台湾二二八起义: 1947年2月28日,台国民党反动派指挥军警屠杀台北市民,及其全体台湾人民的义愤。台湾人民在这一天举行了武装起义。至3月8日止,起义人民控制了台湾的大部分地区。国民党一面组织“处理委员会”进行“调查了解”,以欺骗群众,一面急调军队进行血腥镇压。起义最后失败,被杀害者达3万余人。部分起义领导人逃到香港,于同年11月发起组织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作为领导台湾人民继续反对国民党统治的政治组织。

82、第三条道路:抗日战争胜利后,某些民主党派的领导人提出在国共对立的纲领之外,寻找出第三条道路,即通过 和平改良,实现英美式的民主政治和改良的资本主义。他们提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实质上是旧民主主义的道路。在当时中国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尖锐斗争中,第三条道路是走不通的。终于,这些持中间路线的人后来发生了分化,分别走上了革命或反革命的道路。

83、《中国土地法大纲》:在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后,为了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进一步激发他们支援解放战争的积极性,1947 年 7 月至 9 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和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敌,由乡村农会接收”,分配给无地或少弟的农民。这个大纲指引着在封建制度压迫下的亿万农民群众,将自己的力量汇入民主革命的洪流。84、三大战役:是解放战争中共进入战略反攻阶段的三大决定性战役,包括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的辽沈战役,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的淮海战役以及1948年12月5日至1949年1月31日的平津战役。三大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154万余人,是中国共产党夺取全国胜利的大决战。其战争规模及其成果,在中国战争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战争史上也是罕见的。这是人民战争的胜利,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胜利。决战结束后,国民党反动集团陷入土崩瓦解之中,中国革命已处于胜利的前夜。

85、渡江战役: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反动政府最后拒绝在国内和平协议上签字。21日,人民解放军先后发起渡江战役。百万雄师强渡长江,彻底摧毁了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23日,解放了国民党22年来的反革命统治中心南京,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此役共歼国民党军43万多人,解放了南京、杭州、上海、武汉等大城市和苏、浙、赣、皖、闽、鄂广大地区。这一胜利,为进军华南、西南创造了有利条件,加速了全国的解放。

86、七届二中全会:为了解决革命面临的重大问题,制定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的总任务和基本政策,中共于1949年3月在河北省平山县西北坡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会议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后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决定党的工作重心从乡村到城市的转移。毛泽东在会上告诫全党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进攻。七届二中全会为中共夺取全国胜利和建设新中国,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论上作了充分的准备。慈禧太后(1835年—1908年),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满洲镶蓝旗人(后抬入镶黄旗)。咸丰二年(1852年)被选秀入宫,赐号兰贵人,后册封懿嫔。咸丰六年(1856年)生皇长子载淳(即同治帝),诏晋封懿妃,次年晋封懿贵妃。1861年,咸丰帝崩逝后,与慈安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又称西太后,上徽号曰慈禧皇太后,后联合恭亲王发动辛酉政变,诛除八大臣。同治帝即位后,首度垂帘听政。自光绪年间,宫中及朝廷开始以“老佛爷”尊称之,光绪帝崩逝后,即日尊为太皇太后,次日崩逝,葬于定东陵,上谥。谥曰: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简称即“孝钦显皇后”,谥号长度超过清朝开国皇后及孝德、孝贞两位正宫,为清代及中国历代皇后之最。

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

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晚清重臣,湘军之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战略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毛泽东曾说:“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表达出对这位已故乡人的推崇之情。

魏源:清朝后期著名学者,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官高邮知州。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鸦片战争时,他在两江总督裕谦幕府,参与浙东抗英战役,痛愤时事,著《圣武记》。他又依据林则徐的嘱托,对照历代史志将林则徐所编西方史地资料《四洲志》增补为《海国图志》。在这部书中,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魏源认为论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开创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新风。他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建议制造枪炮轮船和其他有益民用的机器工业产品,加强海防,抵抗外国侵略,要求改革漕运减轻赋税,兼顾商人利益。他的思想对近代维新变法思想有一定的影响。1853年太平天国军进攻江南,逼近扬州时,魏源组织地主武装进行对抗。1857年,他病卒于杭州。魏源除上述著作外,还著有《古微堂集》《元史新编》《老子本义》《诗古微》《书古微》等。

[1]洪秀全:(1814年1月1日-1864年6月1日,1864年5月26日或1864年5月24日也有可能),是太平天国以宗教名义发动民变的领袖,汉族客家人,原籍广东嘉应州。原名洪仁坤,小名火秀,清嘉庆十八年十二月初十生于广东花县(今广州市花都区)福源水村,后来移居到官禄布村。道光年间屡应科举不中,遂吸取早期基督教义中的平等思想,创立拜上帝会,撰《原道救世歌》以布教,主张建立远古“天下为公”盛世。洪秀全建立太平天国,称天王,1853 年以南京作为首都,改名天京,1864年在天京病逝,太平天国在他死后不久灭亡。洪秀全以一乡村塾师走上武装斗争道路,领导了规模空前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康有为(1858~1927),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晚年别署天游化人,广东省广州府南海县人,人称“康南海”,清光绪年间进士,官授工部主事。出身于士宦家庭,乃广东望族,世代为儒,以理学传家。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信奉孔子儒家学说,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曾担任孔教会会长。著有《康子篇》、《新学伪经考》等。

梁启超: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学者。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谭嗣同(1865—1898),汉族,湖南浏阳人,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1898年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三岁,世称“戊戌六君子”之一。

陈独秀: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安徽人。曾为国民党的改组以及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在国民革命后期,因犯“右”倾错误,主动放弃了无产阶级在大革命中的领导权,最终导致国民革命的失败。李大钊:李大钊是中国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是早期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他先后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和阶级斗争理论作了比较系统的介绍。

孙中山:本名孙文,谱名德明,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广东中山人,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先驱,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陵墓永久迁葬于南京钟山中山陵。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他是一位在海峡两岸都受到敬重的革命家,中华民国尊其为国父、中国国民党尊其为总理,中国共产党尊称孙中山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宋庆龄::伟大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战士,举世闻名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她青年时代追随孙中山,献身革命,在近七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坚强不屈,矢志不移,英勇奋斗,始终坚定地和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站在一起,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妇女儿童的卫生保健和文化教育福利事业,为祖国统一以及保卫世界和平、促进人类的进步事业而殚精竭力,鞠躬尽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受到中国人民、海外华人华侨的景仰和爱戴,也赢得国际友人的赞誉和热爱,并享有崇高的威望。袁世凯:(1859年—1916年),字慰亭,号容庵,汉族,中国河南项城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北洋新军的创始人。早年在朝鲜驻军,击败日军。归国后在天津小站督练新军。清末新政期间推动近代化改革。辛亥革命期间逼清帝溥仪退位,以和平的方式推翻清朝,统一国家,并当选为第一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在位期间积极发展实业,[1]统一币制,创立近代化司法和教育制度。主张建强国、创建强大的中央政府。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中国带来政治和社会的稳定,袁世凯后来效仿同一时期部分世界列强的政治体制,准备建立相较于中国历代君主专制制度先进的君主立宪制,于1916年建立年号为洪宪的中华帝国,因多方反对失败,抑郁而终,卒年57岁。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从1949年到1976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被尊称为毛主席。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周恩来(1898~1976),字翔宇,曾用名伍豪等,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他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威望。周恩来同志的卓著功勋、崇高品德、光辉人格,深深铭记在全国各族人民

汪精卫:汪兆铭·字季新(1883年5月4日-1944年11月10日),笔名精卫,因此历史上多以“汪精卫”称呼。早年积极投身革命,曾谋刺清摄政王载沣,袁世凯统治时期到法国留学。回国后于1919年在孙中山领导下,驻上海创办《建设》杂志。1921年孙文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汪任广东省教育会长、广东政府顾问。曾任武汉国民政府主席。后期思想明显蜕变,于抗日战争期间投靠日本,沦为汉奸。1944年在日本名古屋因“骨髓肿”病死。其夫人为华侨陈璧君。蒋介石:(1887.10.31—1975.4.5),名中正,字介石。浙江奉化人。国民党当政时期的党、政、军主要领导人。1908年留学日本并加入同盟会,1924年回国后任黄埔军校校长,后兼任国民革命军第1军军长。1927年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导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西安事变后接受抗日主张。1948年召开国民大会当选“总统”,1949年1月21日宣布“引退”,同年败退台湾后,历任“总统”及国民党总裁,1975年4月5日于台北去世。

5.中国近代史考研名词总集 篇五

《劝世良言》 《原道觉世训》 拜上帝会 金田团营 永安建制 湘军 《讨粤匪檄》 《天朝田亩制度》 圣库 江南江北大营 厘金 亚罗号事件 西林教案 《天津条约》 子口税 《北京条约》 外国公使驻京 《瑗珲条约》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天京事变 《资政新篇》 安庆保卫战 中外会防局 辛酉政变 借师助剿 常胜军 洋枪队 上海小刀会起义 捻军

合作政策 羁縻政策 总署 海关总税务司 《局外旁观论》 《蒲安臣条约》 阿思本舰队 洋务运动 同治中兴 《校邠庐抗议》 中体西用 同文馆之争 前清流 江南制造总局 福州船政局 湖北枪炮厂 北洋海军 防军 练军 轮船招商局 上海机器织布局 官督商办 幼童赴美留学 《盛世危言》

《伊犁条约》 琉球事件 马嘉理事件 《烟台条约》 观审制度 黑旗军 甲申易枢 《李福协定》 北黎冲突 马江之战 镇南关大捷 《中法新约》 大陆政策 高升号事件 黄海海战 《马关条约》 台湾民主国

三国干涉还辽 《中俄密约》 《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势力范围 门户开放政策 《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 公车上书 强学会 《中外纪闻》 时务报 严复与《天演论》 谭嗣同与《仁学》 时务学堂 南学会 《劝学篇》 《应诏统筹全局折》 保国会 百日维新 戊戌政变 戊戌六君子 反洋教斗争 天津教案 自立军起义 扶清灭洋 己亥建储 东南互保 《辛丑条约》

日俄战争 长沙抢米风潮 满铁 拒俄运动 抵制美货运动 收回利权运动 清末新政 督办政务处 癸卯学制 《钦定宪法大纲》 资政院 谘议局 皇族内阁 政闻社 兴中会 苏报案 华兴会 光复会 中国同盟会 《民报》 《新民丛报》 萍浏醴起义 黄花岗起义 立宪派 保路运动 文学社 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6.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篇六

《名词解释》P2:

旧石器时代、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原始群、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红山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氏族公社、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三皇、五帝、绝地天通、禅让制

远古时代 : 一般指文献记载不清楚或没有记载,而后人知道不多或者无法了解的遥远历史时期。中国的远古时代指夏朝以前的三皇五帝时期及更早的历史时期,相当于铜石并用时代以前的史前时期。中石器时代:介于旧石器时代与中石器时代之间,生产工具仍以打制石器为主,但细石器开始盛行。这时人类生活仍然依赖于采集和渔猎,农业和畜牧业还没有出现。其年代开始于一万年以前的全新世时代,延续时间很长。当黄河和长江流域已经进入新时期时期时,一些边缘的地方如东北、内蒙古、新疆、西藏还停留在新石器时代。目前这个时代的遗址发现的不多,陕西的沙苑文化、河南的灵景文化是其中的两个。

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野蛮时代:中国古代文献,诸如《尚书》、《史记》所记载的中国古代最古老的王朝乃是夏朝,夏朝之前,便是我们常说的远古时代。它包括了中国人类从动物界脱离出来,以至于进入文明社会的漫长年代。历史学者们将之化为原始群时期和氏族公社时期,而考古学上则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所谓旧石器时代,即是说打制石器的时代,原始群时期和氏族公社早期皆属于旧石器时代。

所谓新石器时代,即是说磨制石器的时代,这包括了氏族公社的发展、繁荣时期,直到青铜时代开始前的铜石并用时代。新石器时代始于约距今一万年左右,一直延续到约距今4千年左右,持续了五六千年。它区别于旧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是:磨制石器的使用,陶器制造的开始,农业的出现,居民村落的普及,氏族制度的形成等。这也是人类学和历史研究上所谓的“野蛮时代”,是人类由蒙昧走向文明的过渡阶段。

原始群、血缘婚、血缘家庭:原始群是人类社会最早的社会组织形式,原始人为了生存,十几人和几十人组成一个群体,共同采集和狩猎,以获取生存资料,这种松散的社会组织是以血缘为纽带。原始群在考古学上大致处于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和中期,其早期为“猿人”,晚期为早期智人(即古人)。猿人的婚姻制度尚比较杂乱,等到古人稍有进步,产生了血缘婚,即父母子女不得婚配,婚姻只在同辈中进行,而由此构成的社会组织,称之为血缘家庭。人类社会也在此向母系氏族社会过渡。族外群婚和对偶婚:族外群婚即两个氏族间互为通婚集团,一个氏族的同辈男子做另一个氏族同辈女子的丈夫,反之亦然。这样就杜绝了同胞和旁系兄弟姐妹之间的结合了。等到母系氏族公社繁荣阶段,族外群婚发展到了对偶婚,即一男一女之间的不稳定结合,男方或女方存在一个相对固定的“主妻”或“主夫”。在对偶婚中,男子从妇而居,所生子女归女方所在的氏族,这种对偶婚制度是向一夫一妻制的过渡。族外群婚和对偶婚都是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婚姻制度。

河姆渡文化:为新石器时代繁荣时期的文化,河姆渡文化分布在浙江绍兴与宁波之间,距今约有六千八百年。生产工具有石斧、石凿、骨耜、骨镞等,陶器为黑色,有釜、钵、罐、盆、盘等,都是手制的。河姆渡居民已大量种植水稻,考古发掘时发现有很多稻谷、稻壳、稻茎的遗存,证明了当时的农业已相当发展。此外,还发现一种栽桩架板高于地面的干栏式建筑,可证当时的居地近水低湿,建筑技术已相当进步。

禅让:传说古代实行的举荐贤能之人为首领继承人的一种制度。据文献记栽:有尧举舜,舜举禹,禹先举奉陶,皋陶死禹又举益等历史故事。讲述他们登上部落首领位置后,选贤与能,把贤能者举荐为自己的继承人,并在生前就让他辅住自己处理政务,死后便让他正式登上首领的位置。二、夏商西周

鸣条之战:商汤灭夏之战役。夏朝末年,夏王桀生性暴虐,嗜酒好声色,即住后“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栈有施氏,得美女妹喜,甚得宠。聚敛百姓贵财,建倾宫,修瑶台。民不堪其苦。拒谏而诛杀大臣,任意伐灭诸侯,诸侯多叛夏。商汤在伊尹的协助下,先后诛灭韦、顾、昆吾三个忠于桀的诸侯后,遵出兵伐夏桀。夏商两军在鸣条会战前商汤举行誓师,誓词即《尚书》中的《汤誓》。交战后夏军即溃,桀致进,至南巢被擒流放而死。夏王朝遂被灭亡。古公亶父:周族的杰出人物,受到国人的爱戴,后世尊之为“太王”。由于受到戎族的逼迫,在他的带领下翻过梁山,渡过漆水,来到岐山之下。周人在这里定居下来,开垦农田,建立家室,修筑城郭,完全摆脱了戎狄习俗的影响,经济生活进步很快。同时还设立五官有司,治理人民,周族开始向建立国家过渡。

金文:金文即铸造在或刻凿在青铜器上的铭文,人们往往以青铜礼器中的钟鼎来概括整个青铜器,所以它也被称为“钟鼎文”。青铜器有铭文始于商代中期,商代青铜器铭文一般文字较少,铭文多为铸成,自春秋时期起有刻成的,字体亦随时代变迁而有变化。对于认识商周,特别是西周的历史与文字,全文是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殷墟:殷墟是我国奴隶社会商朝后期的都城遗址,住于河南省安阳市区西北小屯村一带,距今已有三千三百多年历史。因其出土大量的甲骨文和青铜器而驰名中外。自盘庚迁都于此至帝辛亡国,商以此为都。1928年l0月,董作宾主持了试掘,同年12月,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考古组,负责殷墟的发掘工作,先后主持工作的有董作宾、李济、梁思永、郭宝钧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迅速恢复殷墟的发掘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殷墟发掘,是中国考古事业中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考古发掘。该处丰富的出土文物为商史研究中的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实证资料,引起国内外的重视。1961年经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星堆文化:三星堆文化是四川境内迄今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古文化、古城、古国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城西南兴镇。其年代上限距今5000年,下限约2800年,延续时间达2000年之久。遗址最早在1929年就曾发现大批精美玉石器,在1986年发掘的两座大型祭祀坑,出土了1000多件美妙绝伦的珍贵文物,引起了世界轰动,是我国“七五”期间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三星堆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三星堆文化共分四个大的文化期,说明了古蜀文化在距今3000多年至41300多年前曾是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仪礼》:《仪礼》是先秦典籍,共17篇,叙17种典礼。托名周公所作,一般以为它成书于春秋后期,可能经过孔子的改订,主要反映了周的社会风俗、国家关系、军队征伐、典章制度等等内容,而这些制度大体土都由西周延续到春秋,可以作为了解西周礼制的依据。

夏文化:夏人活动区域内夏王朝时期的居民留下来的物质文化遗存叫夏文化。夏文化的探索,是从早于商代的非商文化中去寻找。目前,多数学者认为二里头文化和河南龙山文化是主要研究对象。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在古籍记载的夏人活动地区豫西、晋南一带发现二里头文化,在考古学发展序列上补足中原地区龙山文化和商文化二里岗期中间的缺环。以偃师二里头遗址命名的二里头文化包括四期遗存,不少学者指出:第三或第四期遗存中有商文化因素出现,已进入商代纪年,应属商文化范畴。其中有几种主要的看法:一.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一至四期都是夏文化;二.二里头文化的一至四期都是夏文化,但河南龙山文化晚期不是夏文化;三.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一、二期是夏文化,而二里头文化三、四期属于商文化;四.二里头文化一、二、三期为夏文化,偃师二里头遗址即夏都阳城。大家对第一、二期遗存可能是夏文化的认识比较一致。但它们的年代跨度与夏代积年有差距,为此不少学者认为应从更早的河南龙山文化中去寻找早期的夏文化,因为龙山文化的晚期已进入夏代纪年之内。这时期生产水平有较大发展,已是青铜时代,农业上的发展表现为生产工具进步和专用酒器增多。生产的发展导致贫富分化的加剧,主要表现在墓葬中出现分正常埋葬的人骨,及宫殿基址中庭发现的人殉坑,反映这一时期已经进入阶级社会。对夏文化分歧的解决有待于考古发掘提供更多物证,同时有待于多学科结合研究取得确切数据,对目前推算出的夏商纪年进行验证或修正,将夏朝的绝对年代确定下来,从而为夏文化探讨提供可靠前提。由于缺乏文字等确切的材料作证据,所以目前对夏文化的看法都属推论,也难以统一。青铜文化:即青铜时代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大约从夏代开始,中国进入青铜时代。到了商代,青铜器的应用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由于青铜工具的锐利远胜于石器,加以当时的铸造技术可以制作出适合于不同用途的各种手工工具和农具,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因此,拥有众多人口的都邑出现了。在这些都邑中,建造起巨大的宫殿;修造大型王陵;构筑起城垣与壕沟之类的防御设施。在都邑与各地之间有马车与舟船等交通工具相连结;还出现了契刻的甲骨文,用于记录社会生活中的事件;天文、历法、医学等科学也发展起来。青铜工具用于采矿业,可以采出更多的矿石。冶炼业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使青铜铸造业的发展。这种良性循环,使中国的青铜时代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它所创造的灿烂的青铜文化,在世界文化遗产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夏小正》: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献之一,也是现存采用夏时最早的历书。隋代以前,它只是西汉戴 德汇编的《大戴礼记》中的一篇,以后出现了单行本,在《隋书·经籍志》中第一次被单独著录。《夏小正》由“经”和“传”两部分组成,全文共四百多字。它的内容是按一年十二个月,分别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特别是生产方面的大事。书中反映当时的农业生产的内容包括谷物、纤维植物、染料、园艺作物的种植,蚕桑,畜牧和采集、渔猎;蚕桑和养马颇受重视;马的阉割,染料的蓝和园艺作物的芸、桃、杏等的栽培,均为首次见于记载。《夏小正》文句简奥不下于甲骨文,大多数是二字、三字或四字为一完整句子。其指时标志,以动植物变化为主,用以指时的标准星象都是一些比较容易看到的亮星,如辰参、织女等。缺少十一月、十二月和二月的星象记载。还没有出现四季和节气的概念。《夏小正》记载的生产事项,包括农耕、渔猎、采集、蚕桑、畜牧等,但无一字提到“百工之事”,这是社会分工还不发达的反映。所有这些,表明《夏小正》历法的原始和时代的古老。

三、春秋战国

郭店楚简:又称郭店楚墓竹简,是中国湖北省纪山镇郭店一号楚墓内的竹简,1993年10月出土,是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原装书。郭店楚简共804枚,其中有字的竹简有726枚,字数有13000余个,全部为先泰时期的儒家和道家典籍,共18篇。秦始皇在焚书坑儒中将大量先秦书籍焚毁,而郭店楚简则幸免于难,提供了很珍贵的历史资料

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四、秦汉

上一篇:it行业战略合作伙伴框架下一篇: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与学科教学备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