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鉴赏的习题答案

2024-07-16

音乐鉴赏的习题答案(精选8篇)

1.音乐鉴赏的习题答案 篇一

新月

何其芳

新月弯弯,像一条小船。

我乘船归去,越过万水千山。

花香,夜暖,故乡正是春天。

你睡着了么?

我在你梦中靠岸。

17.诗中写到的“我乘船归去”,“花香。夜暖”;是诗人的现实经历还是诗人的想像之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18.“你睡着了么?” 这里的“你”实指什么?(1分)

19.你最喜欢诗中的那几句?请找出来进行赏析。(3分)

参考答案:

17.想像之事

18.故乡

19、例如我喜欢“花香,夜暖,故乡正是春天”这两句诗用了“花香,夜暖”两个短剧。形象的写出了故乡春天的特点,让人感到温暖。

2.音乐鉴赏的习题答案 篇二

一、音乐鉴赏的内涵

音乐鉴赏就是人们对音乐的鉴定和欣赏, 它是人们通过特定媒介获得对音乐作品的具体感受、体验、鉴赏和鉴别的精神活动。我们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常有感受音乐、欣赏音乐或鉴赏音乐的提法, 但这三种提法有实质性的区别, 从感受到欣赏再到鉴赏是理解音乐从粗浅到深层、感性到理性、被动到主动的一个变化过程。感受, 是指人们接触外界事物得到的影响、体会。它是针对所有事物而言, 不单指艺术作品。它的特点是针对的一切事物都是粗浅的、被动的。欣赏, 是享受美好的事物, 并领略其中的趣味。主要针对文化、艺术而言。比较鉴赏, 意义较初浅, 感性一些, 甚至是较被动的。鉴赏, 是通过特定媒介获得对艺术作品的具体感受、体验、鉴赏和鉴别的精神活动。鉴赏与欣赏相比意义更深一层次, 它不仅是感受、鉴赏的概括, 更增加了鉴别精神和创造性。鉴赏既受到作品本身特性的规范, 又调动了人们的想象力, 而这种想象力本身就具有创造的性质。

二、音乐鉴赏的性质

1. 音乐鉴赏是对音乐的接受与反馈。

在音乐实践的整体活动中, 音乐鉴赏是音乐创作与表演的接受环节。音乐鉴赏是作曲家、演奏 (唱) 家创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另一方面, 音乐鉴赏在音乐实践活动中除了接受环节还以反馈的方式影响音乐的创作和表演。

2. 音乐鉴赏是一种主体性与创作性的活动。

随着对音乐审美实践研究的深入, 现代音乐美学特别把目光转向音乐的接受环节, 从崭新的角度把音乐的接受提高到与音乐创作、表演同等重要的程度来加以审视。音乐鉴赏是鉴赏者意象活动的产物。鉴赏者在鉴赏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把自己的主体意识渗透到鉴赏的对象中, 从而通过自己的意识活动, 填充和丰富音乐作品本身, 使得同一部音乐作品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鉴赏者那里显现出不同的面貌。

3. 音乐鉴赏是审美体验与综合效应的活动。

音乐鉴赏是一项音乐审美活动。它的基本意义是从音乐中获得审美体验, 而音乐鉴赏的综合效应, 是指伴随审美体验所发生的其他效应。人们可以通过对具有高品位的音乐的鉴赏, 唤起对真、善、美的追求;通过对深刻表达各种情感的音乐的鉴赏, 培养起丰富的情感世界。

三、音乐鉴赏能力的结构

1. 感知音乐形式美的能力。

感知是感觉与知觉的统称,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它为知觉和其他较为复杂的认识过程提供了最基本的原始材料。同样, 音乐听觉也是复杂的音乐审美过程的基础。所谓知觉, 则是人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直接反应, 即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综合的、整体的把握。知觉具有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等基本特征, 它是一种更加积极主动的心理活动。所谓形式美是指生活、自然中各种因素的有规律的组合, 是美的形式的某些共同特征, 它所体现的内容是间接的、朦胧的。音乐的形式包括旋律、节奏、力度、速度、节拍、音色、曲式、调式与调性、和声与复调、配器等音乐要素, 这些基本要素之间的有机结合及整齐划一, 构成了完整的音乐作品的形式美。

2. 体验音乐情绪、情感的能力。

情绪和情感作为一种主观体验, 是指人们对于客观事物不仅进行认识, 并且对它产生一定的态度和体验, 这种对于事物的态度和体验就是情绪情感。情绪是和有机体的生物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形式, 如喜、怒、哀、乐等, 是一种外显的体验活动。情感则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系统, 在青少年个性发展中起核心作用, 它是同人的高级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 如态度、需要、信念、兴趣、价值观等, 是一种内隐的体验反映。情绪、情感在音乐审美心理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音乐鉴赏是一种审美的体验活动, 它与一般听觉的认知反应有着本质的区别, 它是一种“审美的聆听”, 它是一个主客体相互交融的过程, 主体是指欣赏者, 客体指的是被欣赏的音乐作品。人们借助客体将自己的某种感受释放出来。人对音乐的体验主要体现在对音乐作品情绪的把握上, 只有当你的意识从日常知觉中摆脱出来, 完全进入到由乐音表象所构筑的感性世界中去, 沉浸在旋律的一起一伏、节奏的一张一弛之中, 用内心无声的歌唱来领会每一个乐句的韵味, 用想象和情感来包容每一个流动的音符时, 音乐的美才会呈现在你的面前。

3. 想象音乐形象、意境的能力。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人脑不仅能形成关于直接作用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形象, 或者回忆过去感知过的事物, 还能想象出从未感知过的新形象。人脑中的新形象不是凭空产生的, 而是在大量丰富的知觉与记忆表象的基础上, 通过人脑的加工改造而形成的。想象作为人特有的心理现象, 是与记忆、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想象能力不仅是人的科学研究、文学、艺术等创作活动所不可缺少的, 也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像任何艺术形象一样, 音乐形象也是以典型化的、概括的, 同时又是具有感性的形式反映着现实的规律性。音乐形象创造的道路是从完整的意识走向个别的、独特的、具有具体感性的表现形式。

四、音乐鉴赏教学的策略

1. 树立鼓励赏识的教育观。

在音乐教育中, 教师要重视赏识, 成为学生的赏识者。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表现, 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 而且要善待学生的意见, 千万不要打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对学生思维的引导要采用“求同”与“求异”并存的方法, 鼓励学生思考与发表不同的意见。教师的赏识会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就音乐的特点而言, 音乐是一种非语义性的信息, 音乐学习是表现个性, 开发思维, 注重个人情感体验的过程。在欣赏音乐和表现音乐的过程中, 每个人都可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 应当允许学生对相同音乐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只要学生所产生的心理反应是有道理的, 而且的确引发了符合其心情的联想与想象, 教师就应给予认可。学生所富有的对音乐的强烈的好奇心、奇特的想象力、丰富的创造性, 往往超出了人们的预期。

2. 教师需要专业化的知识结构。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 必须具备系统的、综合的音乐学科本体性知识。教师应该有丰富的曲目积累, 能从人文层次把握作品内蕴的含义, 有较高的鉴别评价音乐的能力。由于音乐艺术与社会、人文自然等学科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 因此, 音乐教师只有具备了全面的文化基础知识, 才能够从更高的层次、更广的层面赋予音乐教学新的内涵, 正确、成功地引导学生欣赏、表现和评价音乐。教育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科学, 需要音乐教师具备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学、教学法等教育理论知识。教师还应该会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手段和网络来进行教学, 使教学形式多样化,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以流行音乐为切入点, 找到连接民族音乐的纽带。

流行音乐与我们的民族音乐有不少相似点。就民歌而言, 流行音乐中有许多是借用民歌起步的, 于是它们也就有了很多共同之处:首先, 很多流行歌曲的素材来自于民歌。其次民歌是在劳动人民中广为传唱的歌曲, 有人说流行歌曲从某种意义来说就是当代的城市民歌;民歌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是表达爱情的, 而流行音乐中绝大部分是以爱情为题材的;现在流行歌坛出现了一些歌手用通俗唱法演唱民歌的现象, 是民歌演唱的另一形式的体现。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流行音乐发挥其主动性, 学生会越来越认识到音乐不再是一个可望不可及、不可被改变甚至被仰慕和崇拜的艺术品。当学生有了这种意识, 领会到音乐世界是丰富多彩的, 流行音乐只是冰山一角, 他们会主动接近高雅音乐, 这时再引进人类音乐宝库中的精华, 进行更高层次的熏陶与审美感受, 逐步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4. 关注内心情感的体验式教学。

音乐是最擅长抒发情感、最能拨动心弦的艺术形式。在每一个人的生命中, 情感是最丰富、最内在、最复杂的抽象物。音乐中表现的通常不是简单的喜怒哀乐, 即使是“哀”, 它也完全能表达各种情感之间难以名状的微妙关系, 而这些情感, 往往来自于作曲家特有的生活经历和遭遇。因此, 通过音乐体验情感, 是涉世不深的学生了解人生、透视生活、剖析世界的重要窗口, 使他们具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去面对将来可能经受的一切情感考验。

参考文献

[1]张凯.音乐心理.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曹里等著.音乐学科教育学.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3.音乐鉴赏的习题答案 篇三

关键词:高中教学;音乐鉴赏;音乐之美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9-279-1

一、引言

新课标对高中的教学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高中学校不但提高学生的升学率,还要塑造高素质的高中生,能够依据高中生的学习特点,制定合理有效的课程教学。音乐教师要加强音乐鉴赏的教学,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审美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音乐鉴赏教学的策略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总是高高在上,很少能够主动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这种死板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教学效率。所以,教师在进行音乐鉴赏教学的时候,要主动和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在学习音乐上的困难,了解学生的想法,依据学生的意见进行相应的改进。教师首先要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和学生营造良好的师生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鉴赏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进行音乐鉴赏的领悟。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意见和想法,能够聆听学生不同的声音。例如在进行音乐教学的时候,教师首先给学生播放一首有个性的曲目,然后询问学生是否喜欢这首曲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演说,切实表达自己的真实意见,并且说出自己的见解。教师能够对学生的想法进行综合,尊重所有学生的意见。

(二)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

高中音乐鉴赏就是要培养学生鉴赏音乐的能力,所以教师要采取多种方法增加和学生的共鸣。教师注重情境模式的创造,制定一定的教学目标之后,使用多种教学方法营造合适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思维情感。宽松舒适的教学情境能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自觉地接受音乐的熏陶。

例如,很多民族特色的歌曲就需要教师营造合适的情境。在进行《上去高山望平川》曲目的欣赏的时候,很多学生就不能了解西北民歌的特点,对歌曲的深刻含义领悟不了。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仪器,给学生观看很多大西北民族风情的影像资料和图片,让学生能够了解地区的风土人情和地理风貌。学生在了解了相关的背景之后,进行音乐鉴赏自然就容易了很多。

(三)使用多种音乐教学策略

音乐教师在进行音乐鉴赏教学的时候,要提高教学的效率,所以教师要善于使用多种音乐教学策略,让宝贵的课堂时间发挥最真实的效用。由于高中课程紧张,很多学生都把精力放在了高考科目上,根本不重视音乐鉴赏课程,教师要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让学生得到切实有效的学习。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通常都是播放一些音乐曲目,学生根本就不注意听讲。所以教师要善于发挥创造力,让学生体会到音乐鉴赏的乐趣。

(四)增强学生内心情感教学

音乐鉴赏是学生心灵的重要体验,教师要加强学生在进行鉴赏的时候,内心的情感波动。音乐不仅是生活的调味品,更是个人感情的宣泄和共鸣,学生在进行音乐鉴赏的时候,要能够通过音乐的表面形式,感悟音乐本身的魅力,达到音乐情感上的共鸣。音乐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这是抒发作者的感情的重要过程,学生在进行音乐的欣赏的时候,要领会旋律和节奏冲击下心灵的震动,能够产生对生活的共鸣,建立良好的生活情感,带着感恩的心去享受生活。

(五)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中生进行音乐鉴赏的主要形式是课堂的领悟,教师在课堂中利用创设的安静的音乐氛围,为学生提供了轻松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心灵的启迪。学生在进行音乐鉴赏的时候,心灵得到很大的安静,能够产生对人生的思考。教师要注重学生心灵碰撞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在音乐鉴赏中增强实践能力。很多的高中都进行了专业的综合音乐鉴赏实践,让学生在音乐鉴赏活动中增加实践能力,运用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审美的提高。音乐实践能力对于学生而言非常重要,在音乐活动中,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音乐的本质,不但强化了音乐知识,还能够体会音乐的魅力。学生要善于使用文字,将音乐的体会描述出来,加深音乐件鉴赏的魅力和能力。

三、总结

高中音乐鉴赏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教师要认真研究高中音乐鉴赏的方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进行音乐鉴赏的兴趣。教师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进行学习,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提升学生鉴赏音乐的能力。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引下,认真进行音乐鉴赏的学习,升华自己的情感,提高认知感情,增强自身的素质。

参考文献:

[1]吴仁培.提高高中音乐鉴赏课有效性的教学探析[J].歌海,2011,(02).

[2]卢娜.多元素的导入,让高中音乐鉴赏课活起来[J].美与时代:城市,2014,(02).

[3]邵海燕.多元文化在高中音乐鉴赏中的合理应用研究[J].新课程导学,2012,(29).

[4]李伟.新课改背景下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之我见[J].文教资料,2010,(16).

[5]刘依依.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几点思考[J].北方音乐,2010,(01).

[6]田兆丰.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策略浅析[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03).

[7]杨颖.浅谈高中音乐鉴赏教学[J].学周刊,2011,(17).

作者简介:

4.古诗词鉴赏的练习题及答案 篇四

辛弃疾①

夜深残月过山房。睡觉北窗凉。起绕中庭独步,一天星斗文章②。

朝来客话,山林锺鼎,那处难忘。君向沙头细问,白鸥知我行藏。

【注】①作者写作本词时正闲居代湖。②星斗文章:天上的星斗焕发异彩。

⑴从时间和表达的角度看,这首词的上下片有何不同?请对此作简要说明。(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浅层次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答案:①从时间的角度看,上片写“夜深”所见;下片写“朝来”(白天)接待访客。②从表达的角度看,上片描绘幽静的山居生活场景;下片则围绕山居生活与客人对话。

解析:第一问,从上片的“夜”和下片的“朝”可以推知上片是写“夜深所见”,下片写“白天待客”。第二问,由上片的“残月”“凉”“星斗”可以推知上片写景,由“难忘”可以推知下片写情。 每点2分,结合词意说明,意思对即可。

【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解读关键句,包括诗句的含意、色彩、情味、效果等方面,要结合诗句中的词语,尤其是要注意诗句在精当的动词、形容词以及叠词、修饰语的运用,另外还要注意诗句的语法现象以及修辞方法等。解题步骤是:解读诗句内涵―结合诗词内容分析―指出诗句在创设意境、表达情感上的作用,或是蕴涵着怎样的理趣。

⑵结合全词,简要分析“君向沙头细问,白鸥知我行藏”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答案:(4分)作者借主客问答的形式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你要想知道我对“山林”和“钟鼎”的选择,只要问问白鸥即可知道。作者不直说,而是让客人去问白鸥,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淡看富贵功名、乐于过退隐山林的闲居生活的感情。

解析:“朝来客话,山林锺鼎,那处难忘”提出问题,“山林”“锺鼎”要选择哪一个,作者没有直接回答,含蓄的表达了作者人生态度。结合词意说明,意思对即可,4分。

【思路点拨】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①理解词句的意思。要牢固地树立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词义的观念;②把握诗歌的结构层次。一首诗多半是有几层意思组合而成的,即使是绝句、律诗这样的短诗,我们仍可以将其分成几个层次(一般是两句一个层次),分解以后再进行综合,就容易准确地理解诗意,把握诗人的情感。分层后,还应琢磨一下层与层之间诗意是如何转换的,即如何过渡衔接的;③掌握诗歌常用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技巧;④体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

【诗词赏析】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作者写作本词时正闲居代湖。词的上片写“夜深”所见,夜已深,一觉醒来,感觉有点凉,起来到屋外绕着中庭散步,看到天上的星斗焕发异彩,描绘了一幅幽静的山居生活画面;下片写“朝来”(白天)接待访客,作者借主客问答的形式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你要想知道我对“山林”和“钟鼎”的选择,只要问问白鸥即可知道。作者不直说,而是让客人去问白鸥,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淡看富贵功名、乐于过退隐山林的闲居生活的感情。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问题。

暮过山村

贾岛(唐)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

(1)作者在首联怎样描绘了山村景象?(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答案解析】答案:起句从听觉形象写起,诗人路过一个山村,远远便闻到山涧的潺潺流水声;在“数里”的范围内能清晰地听到细微的水声,可见山区的寂静凄冷。次句为视觉描写,映在眼帘的是稀稀落落的人家──“山家少四邻”,生动地渲染出山村的萧索而冷落的氛围,勾勒出一幅荒凉的山村远景。

解析:“数里”就可以听到细微的水声,可见山村的“寂静”,而“水”又是“寒”的,可见环境的“冷落”。映在眼前的是稀稀落落的人家,可见山村的“荒凉”。诗的首联从视觉与听觉点出了诗题“暮过山村”。

【思路点拨】考生解答本题时要从写景的角度来考虑,在此题中主要有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

(2)结合全文看,作者内心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诗人思想情感的能力,能力层级D。

【答案解析】答案:诗的开局以“寒水”“少四邻”写起渲染荒凉景象,给人以寂静清冷之感;三四句以“怪禽啼叫”、“落日恐人”描摹山区萧瑟阴森的景象,给人以恐惧不安之感;五六句写初月高悬,烽火不过秦地,描绘了山区的寂静平安,给人以平静心安之感;七八句隐隐约约地看到山村人家宅边常种的桑柘树和茅舍上升起的袅袅轻烟,先前的惊惧心情渐渐平静下来,转而产生一种欢欣喜悦的感情。(第三点可不答)

解析:起句从听觉形象写起。一个秋天的黄昏,诗人路过一座山村,远远便闻到山涧的潺潺流水声。颔联,重点描摹山区萧瑟阴森的景象。诗人从数里外的旷野走向山村,一路行来,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夜幕悄悄地拉开。颈联转写夜景,然后诗人逐渐走近山庄。尾联即写接近山村时的喜悦感受

【思路点拨】诗人在暮过山村时历经了惊恐到欢欣喜悦的情绪变化。前三联写了夜幕渐黑,作者途径寂静清冷的荒凉山村时感到阴森惊恐,“怪禽”在荒漠凄寂的旷野鸣叫,令人惊惶不安,“落日恐行人”,天色渐暗,孤单的行人更加感到不寒而栗。尾联写诗人接近山村时的喜悦感受,隐隐约约看到山村人家宅边常种的桑拓树和茅舍上升起的袅袅轻烟,不禁感到温暖与亲切,先前的惊惧心情渐渐平静下来,转而产生一种欢欣喜悦的感受。

【赏析】

贾岛以“幽奇寒僻”的风格著称,这一首羁旅诗充分体现了他的创作特色。

起句从听觉形象写起。一个秋天的黄昏,诗人路过一座山村,远远便闻到山涧的潺潺流水声:“数里闻寒水”。在“数里”的范围内能清晰地听到细微的水声,可见山区的寂静凄冷。而映在眼帘的是稀稀落落的人家──“山家少四邻”。这一听觉形象和视觉形象相互衬托,生动地渲染出山村的萧索而冷落的氛围。首联点题,作者用淡墨勾勒出一幅荒凉的山村远景。

颔联,重点描摹山区萧瑟阴森的景象:“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怪禽”大概是鸱^一类的鸟。这种怪禽在荒漠凄寂的旷野上鸣叫,本来就令人闻而惊惶不安;刚好又碰上夕阳下山,山区渐渐暗黑下来,孤单的行人此时此刻自然更加感到不寒而栗。这两句诗写声写色,声色均骇人听闻。诗的境界幽深险僻,自是贾岛本色。

诗人从数里外的旷野走向山村,一路行来,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夜幕悄悄地拉开。颈联转写夜景:“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边烽,指边境的烽火。唐代边烽有两种:一种是报边境有事的紧急烽火,一种是报平安的烽火。秦,指今陕西南部一带。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初升的月亮高悬天空,烽火点燃起来,没有越过秦地,表明这一地区平安无事,山区更显得阒静,安谧。这时候诗人逐渐走近山庄。

尾联即写接近山村时的喜悦感受:“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诗人经过萧疏荒凉的山区旷野,终于隐隐约约地看到山村人家宅边常种的桑柘树和茅舍上升起的袅袅轻烟,内心不禁感到无比的温暖与亲切,先前的惊惧心情渐渐平静下来,转而产生一种欢欣喜悦的感情。结句“烟火渐相亲”,写得极富生活情趣与韵味。诗人对生活的感受相当敏锐,体验深刻,又着意炼句,因此,诗里的心理刻画也显得细致入微而耐人寻味。

这样,诗的格局便显得有波澜,有开阖,寓变化多样于章法井然之中。

诗的形象写得险怪寒瘦,境界幽深奇异,在中唐诗歌中确实别具一格。明胡应麟推崇“浪仙之幽奇”为“五言独造”(《诗薮・内编》卷四)。从风格这一角度上看,这一评语也说得中肯。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和李上舍冬日书事①

[宋]

韩驹

北风吹日昼多阴,日暮拥阶黄叶深。倦鹊绕枝翻冻影,飞鸿摩月堕孤音。

推愁不去如相觅,与老无期稍见侵。顾藉②微官少年事,病来那复一分心?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因获罪被贬分宁县令时所作。②顾藉:顾念。

⑴请对首联中的“拥”字进行赏析。(3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拥”字在句中是“拥抱”的意思,(1分)运用拟人手法,(1分)展示出一幅落叶纷纭紧贴台阶的画面,营造了冬日里阴冷凄寒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愁苦悲凉的心情。(1分)(或:“拥”字在句中有“聚集、堆积”之意,(1分)与“深”字紧密配合,化静态为动态,(1分)描绘出落叶满阶、紧贴阶前的情景,营造了阴冷凄寒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愁苦悲凉的心情。(1分))

解析:3分。字义1分,手法1分,效果1分。先确定“拥”的意思,“拥”有“拥有”“拥抱”的意思,这里“拥有”讲不通,所以应是“拥抱”的意思。确定是“拥抱”的意思,显然这是拟人的修辞方法,再说说拟人的效果即可。

【思路点拨】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⑵请结合全诗,分析“倦鹊”“飞鸿”两个意象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4分)

【知识点】本题赏析诗歌的景物形象,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乌鹊在冬夜里绕枝翻飞,欲求栖息却无枝可依,呈现出疲倦、疲惫的情态;(1分)鸿雁掠过清冷的月亮,投下一声孤独悲切的哀鸣,(1分)诗歌借景抒情(1分),借“倦鹊”、“飞鸿”表现了诗人在贬谪中孤苦无依的处境和困顿失意的心情。(1分)

解析:4分。两个意象解说各1分,手法1分,感情1分。先立足全诗理解这两个意象的具体含义,物象很简单是“乌鸦”“鸿雁”,关键是它们身上所寄托的诗人的情感。抓住“绕”“冻”“堕”“孤”等字,显然诗人表达的情感是悲凉的,寂寞的,凄苦的。

【思路点拨】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常常借助于景物形象,来渲染气氛,烘托情感,这时的景物形象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分析时,逐句抓住景物形象进行概括,后结合意象整体感知意境即可。作用主要从借景抒情、衬托等方面思考。

【诗歌赏析】

这是一首和作。首联写冬日的气候物色。北风劲吹,日色黄昏,白昼多阴。日暮时分,北风刮落的黄叶拥满了阶前。这是一幅黯淡凄寒的冬暮图景,处处显得萧瑟残败。颔联续写冬夜倦鹊、飞鸿的活动。上句化用曹操《短歌行》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倦”字不但写出觅枝的乌鹊困惫的情态,而且表现出其长时间求栖息却无枝可依、翻飞绕枝的孤凄处境。下句写飞鸿高翔,掠过清冷的月亮,发出一声哀鸣。“摩”“堕”分别从视觉和听觉角度着力刻画,不但描绘出声音的自高而下,而且传达出听者心惊神凄的感受。倦鹊与飞鸿象征着贬谪中的诗人孤苦无依的身世。颈联写诗人想要排遣愁绪但愁却像故意来寻找自己一样,无法摆脱,而“老”也渐渐地来临了。尾联写了老来的心境,眷念微官是少年时的事,如今老病交加,已无此心。这里的老、病、愁都与寒冬暮景有内在的联系。这首诗抒写了一个困顿失意的士人在阴冷凄寒的冬日,愁病交加的境遇与心情。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送别杜审言

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①,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②,流落在丰城。

[注]①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②龙泉剑:传说在豫章丰城地下四余丈的地方,曾有一石函,光气非常。中有双剑,一曰龙泉,一曰太阿。

(1).请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颔联寓情于景。(1分)诗人卧病在床,只能想象送别的情景:河桥景色,一如平常,唯有那江边垂柳,临风依依,惜别之情,似无穷尽。友人远去,江边垂柳依依含情,形象而含蓄地写出了不能相送的遗憾和依依惜别之情。(3分)

解析:抓住诗中意象,“桥”“柳”,分析作者情感,

【思路点拨】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①理解词句的意思。要牢固地树立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词义的观念;②把握诗歌的结构层次。一首诗多半是有几层意思组合而成的,即使是绝句、律诗这样的短诗,我们仍可以将其分成几个层次(一般是两句一个层次),分解以后再进行综合,就容易准确地理解诗意,把握诗人的情感。分层后,还应琢磨一下层与层之间诗意是如何转换的,即如何过渡衔接的;③掌握诗歌常用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技巧;④体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

(2)有版本将首联的“嗟”字作“闻”字,你认为好不好?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浅层次是理解句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赏析)。

【答案和解析】答案:不好。一个“嗟”字,直抒胸臆,直贯篇末,饱含了复杂而强烈的感情。(1分)一写与知己离别的怅惘惜别之情。二为故人不得志而抒感伤之情。用孙楚、屈原的典故,写友人仕途之坎坷,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三写对友人的抚慰与希冀,以龙泉剑终被发现喻友人也终将再得起用,于愤懑不平中寄托了对友人的深情抚慰与热切期望。“闻”字则没有这样的效果。(每点1分,共3分)。

解析:解答这类题:①解释“嗟”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思路点拨】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诗词赏析】

杜审言和宋之问均是初唐诗人,又都致力于律诗的创作。他们在文学上志同道合,在政治上也有许多一致的地方。公元6,杜审言坐事贬吉州(今江西吉安)司户参军,宋之问写此诗以赠。

这首诗情真意切,朴实自然,较之宋之问的某些应制诗,算是别具一格的了。诗的前四句通俗晓畅,选词用字,不事雕饰,抒发感慨,委婉深沉。首联直起直落,抒写自如。当时,作者卧病在家,社会交往甚少,自不免孤零寂寞之感;偏偏这时又传来了友人因贬谪而远行的消息,那更是惆怅倍增。“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正如实地反映了诗人作此诗时的处境和心情。“嗟”字用得好,自然而又蕴藉:一是惜别,因同知己离别而怅惘;二是伤怀,为故人被贬而感伤;三是慨叹,由友人被贬而感慨宦海沉浮,宠辱无常。这一“嗟”字,直贯篇末,渲染了一种悲凉沉重的气氛。有的本子误作“闻”字,则肤浅刻露,索然无味了。

别离固已难堪,如能举杯饯行,面诉衷曲,亦可稍慰离怀;但作者又因病不能相送,寂寞感伤之外,又增添一种遗憾之情。“河桥不相送”一语平平道来,作者的思想感情却曲折起伏,波澜叠出。第四句别开生面,写出了想象中的送别情景:友人去远了,送行者亦已纷纷离开,河桥景色,一如平常,唯有那江边垂柳,临风依依,惜别之情,似无穷尽,历时既久而难以逝去。这一笔表明作者身虽未去河桥,而其心已飞往江滨,形象而含蓄地写出了自己与友人的深厚情谊,使“送别”二字有了着落,与第三句对照起来看,又是一层波澜。律诗要求中间两联对仗,这首诗的第二联对偶虽不甚工致,但流走匀称,宛转如意,说明作者于此重在达意抒情,而不拘泥于形式上的刻意求工,这也体现了初期律诗创作中比较舒展自由的特色。

后四句接连用典。此诗用典,熨贴工稳,不伤晦涩,仍保持了全诗自然朴素的风格。第三联用的是孙楚和屈平的典故。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屈平才华卓绝,遭谗被逐,流落沅湘,自沉汨罗而死。贾谊贬长沙王太傅时,途经湘水,感怀身世,曾作《吊屈原赋》。杜审言也是个“恃才謇傲”的人,而眼下面临的却是一种逆境,此番由洛阳流贬吉州,正好取道两湖,浪迹潇湘,沿途恰是前贤足迹所到之处,抚今思昔,能不感慨系之!“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既暗点友人的贬谪,交代其行踪,更是以孙楚、屈原的身世遭遇,喻友人才学之高超,仕途之坎坷,以及世道之不平,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

结尾仍用典。《晋书・张华传》:“斗牛之间,常有紫气。豫章雷焕曰:‘宝剑之气,上彻于天。’华问在何郡?焕曰:‘在豫章丰城。’即补焕丰城令。焕到县掘狱基,入地四丈余,得一石函,光气非常。中有双剑,并刻题,一曰龙泉,一曰太阿。是夕斗牛间气不复见焉。”丰城(今江西丰城县)与杜审言的贬谪地吉州同属江西。作者在此用龙泉剑被埋没的故事,分明是喻友人的怀才不遇,进一步丰富了上联的寓意;但同时也发展了上联的思想:龙泉剑终于被有识之士发现,重见光明,那末友人也终将脱颖而出,再得起用,于愤懑不平中寄托了对友人的深情抚慰与热切期望。

宋之问在律诗的定型上有过重要贡献,但其创作并未完全摆脱六朝绮靡诗风的影响。这首诗音韵和谐,对仗匀称,而又朴素自然,不尚雕琢,可以说是宋之问律诗中的佳作之一,代表了作者在这一诗体上所取得的成就。

五、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8分)

酬李穆见寄

刘长卿

孤舟相访至天涯,万转云山路更赊。

欲扫柴门迎远客,青苔黄叶满贫家。

(1)和三、四两句比,一、二两句的写作角度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知识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答案和解析】答案:一二两句站在访客(远客)的角度写,三四两句从主人(作者)的角度写;(2分)想象访客旅途的艰辛,(1分)暗含对远客的体贴以及对客人来访的感激。(1分,“体贴”或“感激”,答出一方面即可)

解析:此类题目要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来进行分析思考。如关键词“访”“天涯”可以推断出写作角度是站在远客的角度来写的。“孤舟”“天涯”“万转云山”可以让人产生想象访客的中途艰辛,从而产生体贴和感激之情。组织答案时,可以围绕着“体贴”“感激”来组织语言。

【思路点拨】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就是把握文学作品刻画的艺术形象的内涵。艺术形象不仅指人物形象,还包括诗歌中的意象。鉴赏这些艺术形象的内涵,就是要分析、判断作品中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意义。

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主要包括:分析作品语言的形象性、抒情性、含蓄性、精练性,指出语言所表达的具体意义;分析作品运用的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互文、双关等)及其作用与效果;分析作品语言的风格及其艺术魅力(比如清新自然、委婉含蓄、沉郁顿挫等)。

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分析作品在选择材料、安排情节、刻画人物等方面的特色;鉴赏作者运用表达技巧的灵活性、创造性。高考常考查的表达技巧主要有:情景交融、反衬、烘托、运用典故、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象征等。

(2)三、四两句蕴含了怎样的感情?请作简要分析。(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打扫柴门迎接远方的来客,既有对访客的盼望,又流露出有客来访的欣喜,还体现了好客之情。(4分,“盼望”、“欣喜”和“好客”答出其中两方面得2分,结合内容简析2分)“青苔黄叶满贫家”,表明贫居无人登门,颇有寂寞之感,从而为客至而喜。(2分,感情1分,简析1分)

解析:此类题目一定要找出含蓄却富有深意的关键词来推断,想象作者的情感。透过关键词“扫柴门”,“黄叶满贫家”去理解,然后通过想象可以体会出作者对访客的盼望和欣喜之情。

【思路点拨】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①理解词句的意思。要牢固地树立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词义的观念;②把握诗歌的结构层次。一首诗多半是有几层意思组合而成的,即使是绝句、律诗这样的短诗,我们仍可以将其分成几个层次(一般是两句一个层次),分解以后再进行综合,就容易准确地理解诗意,把握诗人的情感。分层后,还应琢磨一下层与层之间诗意是如何转换的,即如何过渡衔接的;③掌握诗歌常用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技巧;④体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

【诗词赏析】

诗题“酬李穆”的“酬”,表明这是一首唱和诗。李穆是刘长卿的女婿,《全唐诗》载其《寄妻父刘长卿》,全诗是:

处处云山无尽时,桐庐南望转参差。

舟人莫道新安近,欲上潺行自迟。

这就是刘长卿这首和诗的原唱。诗中李穆向刘长卿表示了要前来探访老丈人的信息。刘长卿当时在新安郡(治所在今安徽歙县),李穆当时从桐江到新安江是逆水行舟。这一带山环水绕,江流曲折,且因新安江上下游地势高低相差很大,多险滩,上水难行。所以李诗有“舟人莫道新安近,欲上潺行自迟”之句。

酬和诗非常注意格律上的一致,即以律诗和律诗,以绝句和绝句,而且对声律亦有严格的讲究。洪迈《容斋随笔》云:“古人酬和诗,必答其来意,非若今人为次韵所局也。”说的是唐以前文人以古体唱和,重在内容的相同和情感的相通,而不被韵律所局限。刘长卿这首和诗,正是“答其来意”而不“为次韵所局”的,仅在诗体上以绝句酬和绝句,于声律上并不讲究相同,我们甚至可以将其作为回复李穆的诗函看待。

首句“孤舟相访至天涯”指李穆的新安之行。“孤舟”逆江而行,带有一丝凄楚意味;“至天涯”形容行程之远,旅途之艰。不说“自天涯”而说“至天涯”,是作者站在行路者的角度上说的。体贴爱婿的心情,期盼与愉悦的情绪,尽在不言中。

次句“万转云山”,形容千折万转,白云绕着青山,每一转折,都会使人产生快到目的地的猜想。然而一打听,前面的路程总是出乎意料的远。“路更赊”,“赊”即远,这三字是富于旅途生活实际感受的妙语。这两句既是实写路程之遥,也含岳父对爱婿的怜惜之心。不过诗人并未就此把自己的心情作赤裸裸的表露,而是在诗句之中巧妙地隐括了李穆原唱的诗意,毫不着迹,运用入化。

“欲扫柴门迎远客,青苔黄叶满贫家”两句则笔锋一转,进而写主人期盼客至的急切心情。这里仍未明言期盼、愉悦之意,而是展现门前青苔铺路、黄叶满地的景象,末句以景结情,更见精彩,其含意极为丰富。“青苔黄叶满贫家”,既表明贫居无人登门,颇有寂寞之感,从而为客至而喜;同时又相当于“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的自谦,称“贫”之中流露出自甘寂寞的隐士风度。三四句用了倒装句法,按理是“青苔黄叶满贫家”,才“欲扫柴门迎远客”。亲自打扫门前“青苔黄叶”,迎客之举,透出翁婿情深。“欲扫柴门”句使人联想到杜甫“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的名句。可见此诗的“景”是“平常景”,“情”却非同一般,令人感到亲切、自然、温馨。读者从诗句的含咀中自能意会。

5.古诗鉴赏《望岳》练习题及答案 篇五

阅读《望岳》诗,完成22-25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2.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 )

A.由近望到远望 B.由远望到近望

C.由俯视到仰视 D.由仰视到俯视

23.对“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这两句诗对仗工整。 B.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C.作者睁大眼睛望着归巢的鸟儿隐入山中。 D.层云围绕在我的身旁,鸟儿从山中飞出。

24.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C.当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5.在我国文学史上,歌咏泰山的.作品很多,但杜甫的《望岳》诗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下面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气势磅礴。

B.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表达了诗人俯视万物,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

C.诗歌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诗人的情怀。可谓形神兼备。

D.诗歌语言精炼传神,如“钟”“割”,充分体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

6.中国现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篇六

《川江号子》

一、积累运用 1.读写下列词语

呼号 万丈断崖 百舸争流 震荡 沉默无声 凶猛 沥血 2.文学常识填空:

蔡其矫,生于福建晋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50年代曾深入江汉、四川一带体验生活,写出了《 》、《雾中汉水》、《汉水谣》等脍炙人口的作品。

2.川江号子

二、阅读鉴赏

㈠ 阅读蔡其矫的《川江号子》,回答后面的问题。

你碎裂人心的呼号,一支桨四个人; 来自万丈断崖下,我看见眼中的闪电,额上的雨点,来自飞箭般的船上。我看见川江舟子千年的血泪,你悲歌的回声在震荡,我看见终身搏斗在急流上的英雄,从悬岩到悬岩,宁做沥血歌唱的鸟,从漩涡到漩涡。不做沉默无声的鱼; 你一阵吆喝,一声长啸,但是几千年来 有如生命最凶猛的浪潮 有谁来倾听你的呼声 向我流来,流来。除了那悬挂在绝壁上的 我看见巨大的木船上有四支桨,一片云,一棵树,一座野庙?…… 注:本诗写于1958年,那是中国最艰难的年份,饿殍遍野。举国诗人要么沉默,要么昧着良心高唱“形势一片大好”的赞歌。当时诗人正挂职武汉长江规划办公室政治部宣传部长,作为一名从延安走出来的革命诗人,却唱出了那个时代所谓“和谐社会”的不和谐的音符。

3.这首诗是从哪两个角度来表现“川江号子”的特点的?

3.①从听觉的角度直接描写“川江号子”的悲壮、旷远、激越。②从视觉的角度描写悬岩、漩涡、浪潮、眼中的闪电、额上的雨点等意象,侧面烘托“川江号子”带给人的心灵上的震撼。

4.诗的结尾写道:“但是几千年来∕有谁来倾听你的呼声∕除了那悬挂在绝壁上的∕一片云,一棵树,一座野庙?„„”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简要谈谈你对这几句诗歌含义的理解。

4.①这几句诗写出了千年来船夫悲壮的号子无人倾听的孤寂,即使有“云”“树”“野庙”这些同情者和怜悯者,但它们都是没有话语权的。②作者创作这首诗的时候,文坛充斥着粉饰、虚夸、歌舞升平的调子,敢说真话的人不多,所以这几句诗也暗含着诗人在当时的环境下被压抑的内心痛苦。

㈡ 阅读蔡其矫的另一首诗《雾中汉水》,回答后面的问题。两岸的丛林成空中的草地; 只从浓雾中传来沉重的橹声,堤上的牛车在天半运行; 看得见的 向上游去的货船 是千年来征服汉江的纤夫

赤裸着双腿倾身向前 用雾巾遮住颜脸,在冬天的寒水冷滩喘息…… 向江上洒下斑斑红泪。艰难上升的早晨的红日,不忍心看这痛苦的跋涉,1957年

5.这首诗中出现了哪些有相同情感色彩的意象?它们传递出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意蕴?

5.①浓雾、沉重的橹声,纤夫,艰难上升的早晨的红日,斑斑红泪②这些意象都传递出一种现实中的沉重、艰难的感觉

6.请简要分析这首诗塑造的形象和表达的情感与《川江号子》一诗有何异同?

6.相同点:都刻画了江上劳动者的形象,都有一份悲凉的意味。

不同点:①《川江号子》表达了对英雄般的船夫及其生命活力的敬仰之情,号子和船夫两种形象融为一体,共同塑成了一尊强悍而悲壮的生命雕像。②《雾中汉水》则主要塑造了寒冬时节仍在艰难、疲惫跋涉的纤夫形象,表现了对现实生活的沉重痛苦、曲折艰难的慨叹。

三、表达交流 7.“宁做沥血歌唱的鸟,不做沉默无声的鱼”这两句诗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古今中外,历史上不乏拥有这种精神的人物,请你举出一个例子,简要说说你对这种精神的看法。(不少于200字)

7.参考示例:①这两句诗表现了一种即使会遭遇打击、挫折,也要表达自己内心真实想法的精神。

7.音乐鉴赏的习题答案 篇七

一、不受教材的限制, 适当增加民族音乐的内容

课前认真备课, 选择合适的民族歌曲进行欣赏练唱, 如在欣赏土族歌舞曲时, 首先让学生了解土族是一个能歌善舞、勤劳忠厚的民族, 每逢过年过节或举行婚礼和其它喜事, 男女老少都纵情歌唱家曲, 跳着欢乐的“安召”舞, 悠扬的歌声此起彼伏。

在平时, 不论田间劳动、路上行走或山上放牧, 也在哼着曲儿。尤其逢传统的庙会或者花儿会, 男女歌手穿上崭新的民族服装从很远的地方赶来参加, 进行赛歌, 他们很讲究对唱, 不论唱家曲或山歌, 一旦遇上对手, 就互相回答, 问根追底, 有的歌手确实也能触景生情, 随机应变, 对答如流, 他们用歌曲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土族民歌分家曲 (小调) 、野曲 (山歌) 和劳动号子三种。

家曲包括赞歌、问答歌、婚礼歌等。赞歌是土族人款待贵宾时, 宾主之间相互赞颂的歌。如主人赞美客人“德高如蓝天, 恩深似大海”, 而客人称赞主人时, 把普通的餐具说成是金杯玉碗, 把普通食物说成是山珍海味, 主要是赞颂主人的殷勤款待。赞歌的格式一般以三段为一首, 每段长短不等。一般前两段为比喻, 后一段才是实际含义。赞歌的演唱一般是两人, 一人主唱, 一人伴唱。赞歌曲调多种多样, 旋律柔和优美, 词藻华丽, 比喻生动形象。问答歌, 也叫对歌。它是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来互相盘问、交流生活知识和经验等。内容广泛, 天文、地理、历史、政治、宗教信仰、生产生活、风土人情无所不包。其格式一般是三问三答, 主旋律与赞歌基本相似, 以比较简短的词句回答对方提出的问题。如羊的产生、羊的生活习性、羊的生理结构, 及如何宰杀羊、如何用羊肉敬客, 等等。土族举行婚礼是在一套完整的有歌有舞的艺术形式中进行并完成的, 婚礼曲曲调简单, 旋律优美, 土族婚礼仪式是该民族文化、宗教、生活习俗以及民族特性等方面的总体反映, 是该民族在婚姻嫁娶仪式中演唱的风格性民歌和舞蹈歌曲, 它犹如一部辉煌的歌舞剧。宴席曲主要为宴席助兴, 活跃气氛, 曲调细腻热情。

“野曲”即“花儿”, 也称为“山歌”、“少年”等, 也有人称之为“外面唱的歌”。唱“花儿”是土族文化生活中主要的活动形式之一。土、汉“花儿”相比, 旋律上的差异较大。土族“花儿”的旋律由土族情歌发展演变而来, 并吸收了某些藏族情歌的成份。风格独特, 旋律高亢嘹亮, 节奏自由, 多用三拍子。旋律起伏较大, 音域宽广。结构一股为双乐句变化反复体。结束音拖长而下滑, 具有浓郁的土族风味。唱词既生动活泼又风趣朴实。常用比喻手法, 比喻贴切。“花儿”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男女老少几乎人人会唱, 人人爱唱。每年定期举行的群体性“花儿”会, 已成为土族社会的传统活动。在土族传统的“花儿”会上, 土族民歌手常常对唱不绝。演唱者大都能触景生情, 即兴编词, 出口成章, 对答如流。劳动号子主要表现在夏秋季节土族农民打庄廓时用来演唱的曲子。这种劳动号子不仅起着统一劳动节奏和步调的组织作用, 同时也起着调剂劳动者的精神, 鼓励劳动热情, 激发劳动干劲的作用。这类曲子数量很少, 一般没有歌词, 用衬词“夯儿哩夯, 哼儿哩哼”。

二、认真上好音乐欣赏课, 提高学生想象力和赏析能力

音乐的魅力不仅在于音乐本身韵律的和谐完美, 同时还在于它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笔者记得一本书里曾经有这样一句话:“没有想象的人生是苍白的人生, 而没有想象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学生时代正是富于想象的年龄时代, 用音乐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 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 这对音乐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又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捷径。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为主的审美活动, 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感情, 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 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 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在实践中增长知识, 陶冶情操。

前不久, 学校举办了全校学生器乐演奏比赛, 参赛者小的有二年级的同学, 大的有九年级的同学, 乐器的种类有二胡、琵琶、葫芦丝、古筝、笛子、电子琴等, 参赛的曲目大都是民族乐曲为主, 同学们出神入化、精彩纷呈的演奏博得了全场师生的喝彩。最近, 学校又举行了一次“卡拉ok”民歌大奖赛, 来自不同年级的十二名同学获奖,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地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 也为弘扬民族音乐教学工作起了推动作用, 使学生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民族音乐, 针对当前的流行歌曲的冲击, 这显然是一种正确的导向。

在音乐教学中大力弘扬民族音乐, 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 这不仅仅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 而且能使学生认识到它在世界音乐宝库中的重要地位, 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通过土族音乐教学欣赏, 同学们对土族民歌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有部分同学开始搜集民间土族民歌, 尤其是土族学生, 开始注意本民族喜庆宴会大人们的歌舞表演。这对大力弘扬民族音乐,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8.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 篇八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欣赏教学是其中一项比较重要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欣赏各种题材、各种风格以及各种形式的音乐作品,来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丰富学生的音乐情感,并且从音乐欣赏过程中学到更多的音乐知识,提高学生自身的音乐修养,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程,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便成为了音乐教师们不断讨论和研究的问题,如何有效顺利地将学生引入音乐欣赏的境界也是很值得我们教师去探索的问题。

一、积极营造适宜的音乐欣赏模式,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和审美能力

音乐欣赏课无非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中安静的、全身心地欣赏音乐作品。在我们一贯的音乐欣赏课堂中教师也就是惯性地采取这样的教学程序:简单的导入环节——引入新课的环节——整体欣赏环节——分析结构和思想环节——精致欣赏环节——学生讨论环节——深入性完整欣赏环节等。这样的音乐欣赏课程虽然看起来十分全面和细致,但是能否有效地让学生真正地走进音乐作品之中呢?这个问题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例如,我在上欣赏课程《让世界充满爱》时,在刚开始听的时候就有一些学生开始溜号,或是出现了窃窃私语的现象,很多学生皱紧了眉头说不好听。此时我只好无奈地关掉音响。随后灵机一动,便改用其他的教学模式,我首先写给学生讲述一些小故事,当然这些小故事都是赞美爱的,并且一步步逐渐地说到这首曲子中,明确地告诉学生这首曲子的独特之处。当我在每一个感人的事件后哼唱这首歌曲时,学生就开始有了积极的回应,要求我再一次播放这首曲子。这时学生就能够轻松地走进曲子的情感世界中,被歌曲中的歌词和旋律逐渐感动,并于此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了世界间真挚的情感,并且从中了解和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和能力。

可见,我们要是要根据每次欣赏的音乐作品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欣赏方式和策略,根据音乐作品的特点和所包含的的情感来设计比较适宜的音乐欣赏模式,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真正投入到音乐欣赏中来,真正体会到音乐魅力之所在。

二、教师要巧设疑问,充分调动学生欣赏的积极性

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欣赏中来也需要教师的刺激,当学生要聆听一首十分陌生的音乐作品时,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凝聚力,调动学生欣赏音乐作品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展开自己的想象能力,并且主动地去体验和接近作者的情感。而在教学中最有效的激励方式就是教师运用问题的方式来启发、诱导学生主动去欣赏。

在欣赏音乐作品之前教师可以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有目的性的欣赏,这样学生就会被问题的答案“牵制”着,主动的完成欣赏过程,并且在欣赏的过程中会积极的思考和分析。例如,在欣赏《歌唱祖国》这首音乐作品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1.这首音乐作品中有怎样的音乐疾走变化?在音色上作者有采取了变化?2.这首歌曲表达了怎样的真挚情感,我们在学习生活中应该怎样去做?等。并且提示学生要在第一遍听完之后回答教师的问题。这样学生就会特别留意歌曲中的细小变化,并且用心去感受作品中的情感,争取能够最高效率地寻找到教师提出问题的答案。

采用这种巧设疑问的引导欣赏方式,能够比较有效地激发学生音乐欣赏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感受音乐,用真心来欣赏音乐,从而扑捉到音乐作品中最真挚的情感以及最细小的音乐知识。

三、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音乐鉴赏的兴趣,加强学生的体验

兴趣是一切事物的推动力。学生的音乐欣赏兴趣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走进音乐做作品之中。为此我们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足够大的音乐欣赏动力。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教学方式来有效的培养学生音乐欣赏的兴趣。

1.利用抽象化的声音来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初中学生除了拥有牵强的直观感受能力之外,也拥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那些抽象、有趣的声音来刺激学生的感受能力。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其作品的特点来设计出或摘录出比较有趣的声音,用此来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

2.组织学生亲身实践,从而激发学生的音乐欣赏兴趣。初中学生正处于精力十分旺盛的年龄,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都十分好动和活泼。在音乐课堂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特点,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并且在活动中让学生能够调动全身的感觉器官,轻松自由地去体验和欣赏音乐,运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进行表演,发挥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能力。

四、密切联系其他学科,是音乐鉴赏更加多元化

任何学科知识都不是孤立存在和单独学习的,在音乐教学课堂中我们教师也要根据音乐作品的需要向学生传授一些文学知识、美术知识、历史知识甚至是政治知识等。这样不但会有效丰富音乐教学课堂,也能够让音乐知识更加多元化,帮助学生准确的分析和欣赏音乐作品。从而让音乐精神和魅力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同时音乐与那些文学知识、历史知识等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很多音乐作品都是在特点的历史环境中创造的,也是为了能够更好地表现所处历史环境的特点。因此,在欣赏这些作品时教师必须让学生了解和明白当时的历史知识。

总是,我们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让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音乐带给人类的美感和喜悦。

上一篇:四季度思想汇报下一篇:日语留学用的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