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援力量如何提高专业性

2024-09-21

救援力量如何提高专业性(精选5篇)

1.救援力量如何提高专业性 篇一

中国消防在线 | 时间: 2008-12-27 | 文章来源: 重庆渝北消防支队 | 作者: 程兴奎

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在生活当中的不断运用,各类火灾和突发灾害事故日趋增多,事故性质和处置方法日趋复杂,消防工作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近年来,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市场经济的日益繁荣,社会财富不断积聚,各类火灾及灾害事故也随之频频发生。它不仅使我们消防部队的灭火救援战斗行动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同时也给我们消防部队灭火救援战斗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层消防中队作为与火灾作斗争的最基本作战单位,发挥着“打早,打小”的特殊作用。当前全国消防部队强化基层基础建设,大力实施“三基”建设的重要时期,如何做好新时期灭火救援战斗准备,战胜可能发生现代条件下的火灾,提高基层中队“打恶仗,灭大火,抢大险”的能力,担负起法律赋予消防部队的神圣职责,就显得十分重要。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就此问题作一些探讨。

一、影响中队灭火救援战斗力强弱的主要因素

灭火救援战斗力的要素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构成的,同时灭火救援战斗力的强弱又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影响中队战斗力的主要因素有组织管理、队伍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和执勤备战。这些要素,从消防中队的整体来看,都是属于主观方面的内容,然而它还要受到火灾及火场具体情况的影响和制约。因此,不难看出,影响灭火救援战斗力强弱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一)战斗员和指挥员的素质

在扑救火灾时,必须要求所有参加灭火救援战斗的人员要具有灭火救援战斗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热爱本职工作,即科技素质、业务素质、政治素质。基础知识是已经知道和能够得到的认识因素,包括灭火常识、器材的功能等;基本技能则是能够办到和使用的行为因素,包括器材的操作水平、体能素质等。一般来说,认识到的不一定会做,而会做的也不一定就具备了这方面的基本知识。因此,我们需要的是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即不但知道,而且会做;不但会做,而且知道理论依据。尽管具备了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如果没有热爱本职工作的态度,知识和技能也是无法发挥的,而热爱本职工作的态度则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主要有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历史原因等。

人是灭火救援战斗力的主要因素,并起主导作用。要提高基层消防中队灭火救援战斗力,发挥人的因素、充分调动战斗员和指挥员的积极性是关键,所以一定要解决好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方面的问题,使其协调发展,全面提高。

(二)灭火救援战斗组织类型

在灭火救援战斗中,战斗员必定要有一定的排列,要使参加灭火救援战斗的人员排列有序就要通过一定的组织手段。就基层消防中队而言,职能式结构是灭火救援战斗的主要组织形式。简单来说,职能式结构就是按分工负责的原则组成的机构,而岗位责任制就是职能式结构的实施方式。这种结构的主要优点是分工明确,每一

个人都能在职能组织下有自己的岗位,了解自身的任务,使其具有高度的稳定性。但是,也存在有忽视整体目标、不利于决策等缺点,处于这种结构下的战斗员,往往难于了解组织的整体任务,也很难了解个人的工作与整体任务的关系,容易产生本位主义。

职能式结构虽然有缺点,但在灭火救援战斗中还是非常适用的。因为灭火战斗是在艰苦条件下高强度作业,必须要有明确的分工,这就使职能式结构明确、稳定的优点得以发挥,而其缺点则对灭火救援战斗行动影响不大。

(三)车辆器材装备

车辆器材装备是构成灭火救援战斗力的重要因素,也是指战员保护自己、完成作战任务的平台。它主要包括:消防车辆、通信设备、防护器材、灭火器材、灭火剂等。

在灭火救援战斗行动中,车辆器材装备对于灭火、救人和保护战斗员自身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甚至直接关系到灭火救援战斗的成败。特别是在灭火战斗中,灭火剂充足与否,直接影响着灭火战斗行动,一般认为,灭火剂供给强度增大,灭火战斗时间缩短,灭火战斗力增强。

面对现代化工业生产大量运用新工艺、新材料等而引发的群死群伤恶性火灾及其他突发性事故,多数基层中队装备及灭火剂配备显得捉襟见肘,往往因为缺少一次性投入足量灭火剂于火场的大功率、大容量消防车,导致先期到达现场的中队指

挥员因担心供水不足而首先考虑、安排的是后方供水,而不是侦察、救人和灭火。因此,消防器材装备是灭火救援战斗力又一重要因素。为了及时有效的扑救火灾,平时必须加强消防器材装备的管理,充分发挥其灭火效能。

(四)客观条件

灭火救援战斗力是公安消防部队完成灭火救援任务的能力,必然受到客观方面的影响和制约。主要有水源的分布、火灾及灾害事故现场情况、气象条件等。

二、提高基层消防中队灭火救援战斗力的根本对策

(一)积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打牢思想基础

一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官兵的头脑,坚持不懈地开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和我军宗旨教育、光荣传统教育,努力提高官兵的政治思想觉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是开展消防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官兵树立职业道德观念,使每名官兵认清作为消防兵,应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以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官兵的行为。

三是加强灭火救援形势的教育,让所有官兵充分认识到火灾及其他灾害事故发生的频率、种类和危害程度日益上升的趋势,充分认识到灭火救援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与任务,增强官兵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加大部队管理力度,提高正规化建设质量

一是要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依据法律法规结合部队实际,明确各类人员工作职责,细化、量化岗位职责,将车辆器材装备定人定位负责,使其保持良好的战斗状态。同时,制定考评体系,建立激励机制,提高官兵爱岗敬业的积极性。二是按照从严治警方针加大部队管理力度,注重对《共同条令》及《公安消防部队执勤条令》的学习,强化官兵的法制意识,严格思想、作风、行政管理,注重平时的养成教育,提高官兵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三是针对新时期部队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根据正规化建设的特点、规律进行科学分析,研究解决新问题的措施和方法,进行科学管理。

(三)大力开展科技练兵,提高灭火救援工作的效能

一是加强业务理论学习,随着越来越多的新装备配发部队,而这些新装备本身就是高科技的产物,另外,对于消防重点保卫单位复杂的建筑结构和生产工艺流程,不具备相关的科技知识很难真正熟悉情况。因此,应有针对性地抓好科技知识的普及,深入研究业务理论知识,提高各级指挥员的业务理论水平。

二是改革现行技术训练方法,要着力将模式化训练转向实用性训练,彻底改变现有的耗费大量时间、精力,一味追求速度的盲目训练;增加应用性和适应性训练项目,熟练掌握配发的技术装备,做到会用、敢用、善用,不断提高战斗员的实战

能力。

三是大力开展实战演练,走出现行的占水源、摆车辆、铺水带、选阵地的老思路,注重研究如何发挥固定消防设施的作用,实现固定消防设施与移动装备的最优结合。同时,通过制订和贯彻扑救各类火灾的行动准则,提高战斗员的战斗意识和协同作战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基层消防中队扑救火灾和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能力。

(四)进一步加大车辆器材装备建设力度,完善革新现有器材,大力倡导和实施装备战斗力工程

车辆器材装备是消防部队不断提升战斗力的重要武器平台,因此必须着力做好建制中队器材装备规划、选型和配备工作。在装备规划上应当遵循前瞻性、实用性和可行性相结合的原则,采购车辆装备不仅要着眼当前,更要适应未来灭火救援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增加大容量、大功率等特种消防车所占执勤车的比例,完成量到质的转变。采购特勤和常规器材装备可遵循“少投入、多产出”的原则,以常用、实用、有用为标准,结合各中队辖区任务特点,配齐配强中队特勤和常规器材等,适当配备部分高精尖的先进器材装备。中队官兵也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等、不靠、不要,积极开展“小发明”、“小革新”活动,充分挖掘和发挥现有器材装备潜力,真正实现人力资源和器材资源的最佳整合。

基层消防中队灭火救援战斗力的提高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去探讨、研究和总结,才能实现新形势下战斗力质的飞越。

2.救援力量如何提高专业性 篇二

关键词:消防部队,社会抢险救援,能力

如何建立完善社会安全保障体系, 成为了当前全世界人民的一个共同话题。灾害事故的多发性和突发性给人类带来难以置信的危难, 甚至毁灭性的灾难。因此, 人们对安全保障的心理需求也越来越高, 呼唤着安全, 期盼着安全。消防部队作为一支同火灾作斗争的专业化队伍, 也作为处置其他灾害事故, 实施抢险救援的突击队, 被历史推到抢险救援的第一线, 这既是对消防部队的严峻考验, 又是消防部队难得的发展机遇。

1 正确理解社会抢险救援的内涵, 是提高消防部队的社会抢险救援的前提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二十七条第三款规定:公安消防部队除完成本法规定的火灾扑救工作外, 还应当参加其它灾害或者事故的抢险救援工作。这是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但是, 在履行这一光荣使命的过程中, 往往会遇到许多危险情况, 如危险化学品泄漏、爆炸、建筑物倒塌、洪灾、旱灾等, 造成人员伤亡和严重的经济损失及政治影响, 有的甚至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社会稳定。

1.1 社会抢险救援的比例增大

从历年来抢险救援情况来看, 社会抢险救援大约占45%, 由此可以看到, 火灾以外的事故越来越多。消防部队的积极参加, 并实际性地担负起了任务, 收到了明显效果, 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得到各级政府和人民的充分肯定。据调查了解, 每一起事故人们首先想到是拔“119”, 这本身是人们对消防部队的信任。为此, 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到:社会抢险救援, 消防责无旁贷。

1.2 社会抢险救援的内涵

怎样尽快提高消防部队灭火及社会抢险救援的能力, 有效地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已是摆在消防部队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那么, 社会抢险救援的内涵是什么?它涵盖的范围有哪些?本人认为具体包含:一是抢险, 是指正在进行中的灾害事故, 如火灾、爆炸、泄露等;二是救援, 是指已经发生了的灾害事故的援助行动, 如房屋倒塌、交通事故等;三是包括参与重大社会治安案件的救援。总之, 社会抢险救援是指发生各种灾害事故时, 国家和人员生命受到威胁, 影响公共秩序或者在人员遇到急、难、险、阻情况下, 而进行的紧急救助活动。

2 建立完备的社会抢险救援机构, 是提高消防部队社会抢险救援能力的保证

抢险救援体系的建立势在必行, 我们必须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抢险体系, 并与世界同行接轨。我认为应当在当地政府统一领导下建立以公安消防部队为主导的社会抢险救援组织体系。

2.1 建立一个长期稳定的社会抢险救援组织指挥机构

社会抢险救援是一项系统工程, 也是一项社会性工作, 涉及面广、事故突然、情况复杂、任务艰巨, 没有统一的组织指挥, 明确的职责分工, 很难有效地实施科学的处置。因此, 成立以当地公安消防部队为主导, 以当地政府为总指挥, 由当地各行业专家联动社会其它救援力量组成的社会抢险救援机构, 全面负责当地重特大事故的社会抢险救援工作。可采取定时召开会议, 参观事故现场, 进行科学交流, 发放专家津贴等形式, 增加组织指挥机构的凝聚力。

2.2 明确社会抢险救援指挥行动原则

凡参加抢险救援的队员, 要有铁的纪律, 坚决服从现场指挥机关的指挥, 要统一指挥行动。“119”指挥中心在实施重特大事故的同时, 在通知和报告社会抢险救援机构。一些事故来的突然、发展猛烈, 往往给人意想不到的后果, 泄露———爆炸———倒塌———火灾。特别是一些易燃易爆、有毒、放射性、氧化剂、腐蚀剂等物品, 它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泡沫、干粉、二氧化碳、水和英勇顽强、敢打、敢上、敢拼所能解决的。所以, 要尊重科学、慎密策划、因物施救、对症下药。

2.3 要以特勤中队为基础, 辐射本地区其它中队

特勤中队有车辆装备的优势和处理灾害事故的优势, 要把特勤中队办成一所消防特勤知识、消防技能、部队管理的学校, 并不断向其它中队输送骨干, 使整体消防人员的知识、技能都处于一个高水平上。要根据承担任务和常年社会抢险救援的需要, 寻作战体系进行科学编成, 各执勤中队要根据手中武器装备特点, 合理编制灵活、快速、多变、顺畅、机动的独立作战体系。可以一个班、一台车、一个课目为一个体系, 也可联合起来, 成为一个强大的航空母舰。

3 完善装备, 是提高消防部队社会抢险救援的保障

“工欲善必先得其器”, 一方面是指人, 另一方面是指物。消防部队对装备有很大的依赖性, 因此, 完善装备是提高社会抢险救援的保障。

3.1 不断完善指战员装备, 为指战员完成抢险救援任务提供物质保障

执勤中队, 特别是特勤中队 (班) , 应结合当地常年抢险救援事故多发的对象, 瞄准科技含量高的个人防护装备、针对性地配一些适用性、科技性高的个人防护装备。

3.2 加大力度装备特种消防车辆和特勤消防器材

一是尽可能购置一些特种车辆装备到部队, 如防化洗消车、抢险救援车 (牵引、起吊) 、涡喷式泡沫消防车和干粉车等。这些车辆装备往往具有特殊的抢险救援功能。因而对于高楼、地上 (下) 、水上、大型化危场所等发生的事故能发挥特殊作用。二是保证这些装备在指战员的手中完整好用, 并注意对器材的维护保养。

4 科学施训, 是提高消防部队社会抢险救援能力的基础

灭火、抢险救援, 是一项集脑力和体力于一体的高强度和高危险的综合性社会公益劳动。是一项争分夺秒、快速反应讲究科学的应急性技术性工作。因此, 要求指战员科学施训, 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消防基本功, 更要组织系统的理论学习, 开展心理素质训练, 不断拓展和改进技能、体能、理论方面的教育训练。

4.1 强化队伍, 稳定队伍

随着士官制度的改革, 士官要部队中所占的比例增大, 一批训练有素、业务精干的优秀战士队伍得到了保留, 士官队伍相对稳定。其次, 根据其保卫单位的特点, 针对性地组织开展理论学习, 适时开展抢险救援工作理论研讨, 不断研究各种不同灾害事故的处置措施, 掌握不同事故的救援方式、方法, 来提高指战员的心理素质, 培养沉着冷静, 遇事不慌的处事态度。

4.2 强化体能素质训练, 培养指战员强健的体魄

强健的体魄是完成社会抢险救援任务的条件, 随着训练模式的改革, 对指战员个人的体能要求越来越高, 结合消防部队的实际, 开展消防体能训练, 拟定项目, 科学合理地开展训练, 一是设定消防体育训练项目;二是开展消防体育竞赛, 充分调动训练热情;三是全员参与, 覆盖消防部队的每一个角落。

4.3 以熟悉已配车辆、器材为目的的本职操作的技能训练

时下, 随着各级人民政府的社会职能的转变, 政府以消防工作日益重视, 新车辆、新装备、新器材这几年已陆续配置到各执勤中队, 困此, 要使战斗装备转化为战斗力, 实现人与装备的最佳结合, 必须加强和改革对各类装备的操作技能训练和战术应用训练。

4.4 开展对保卫单位的熟悉与训练, 制定适应抢险救援的应急作战预案

“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 对消防保卫对象的熟悉训练, 是消防部队战斗力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熟悉和掌握保卫对象的消防情况, 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 对完成抢险救援任务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主要是“六熟悉”, 但不要一劳永逸, 不能只停留在熟悉的基础上, 要持之以恒, 以制度、规定的形式贯彻全年的始终, 注意单位的动态变化, 和新工艺, 新产品, 新原料所带来的新火灾危险性, 制定新的处置措施。

综上所述, 消防部队要适应新世纪执勤和各项消防保卫任务的要求, 完成《消防法》赋予的神圣使命, 提高消防部队的社会抢险救援能力, 一靠认识, 二靠知识, 三靠装备, 四靠训练有素。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2]《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

[3]《灭火战术》第111面.

3.救援力量如何提高专业性 篇三

民兵预备役应急分队主要依托民兵专业分队、依托地方行业系统组建,是民兵执行应急救援任务的专业骨干队伍。在平时任务上,主要是配合当地应急指挥机构遂行专业性较强的应急抢救及救援任务;在战时,主要是遂行勤务保障和支援任务。

地方应急救援力量一般直接面对各企业,是应急救援体系的基础和关键。目前,虽然各部门根据主管领域的特点,不断建立和完善相对独立的应急救援组织,由于没有完全建立相互协调统一的工作机制,存在着应急救援统一管理和指挥机构等问题。这里就如何进行民兵预备役应急分队与地方应急救援力量一体化训练谈一些体会。

一、认识方面

借助现有资源,把过去各自分散管理通过整合,形成一支统一管理的应急队伍,要站在维护社会治安、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高度,从贯彻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加快军事斗争准备的全局高度,从适应信息化发展趋势、推进民兵建设创新发展的战略高度来抓一体化训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贯彻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强化综合纳入意识,把民兵应急分队队伍建设纳入党管武装的重要内容,纳入地方应急救援力量建设的总体规划;定期对所属民兵应急队伍人员编成、结构布局、装备现状、经费保障等方面进行检查剖析,帮助基层找问题、解难题。

二、编组方面

科学编组是提高一体化训练和应急队伍双应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组织建设的关键一环。要根据形势、任务和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改进编制办法。一是适应能力建设要求对口编,即尽可能将队伍建在工作性质相近、行政管理相融、装备器材想通的企事业单位,依托所在单位的管理和设备优势提高战斗力;二是适应经济社会环境拓展编,即把兵员编组拓展到非公有制企业、行政事业系统、高新技术行业、城市社区等领域,使所编兵员有较高的质量起点。三是适应任务特点就近编,根据突发事件具有区域性和局部性的特点,采取就近的办法,在重点防卫目标周围或附近单位组建,通过缩小兵员分布范围提高动员集结速度。

三、管理方面

一体化应急分队训练,要加强规范化管理,建立正规的学习、生活、工作、训练秩序,建立健全各类规章制度,制定完善应急行动预案,形成一套完整的考核办法。

另外,高效的指挥系统是起作用的根本所在。实践证明,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具有很强的突发性和不确定性,特别是抢险救灾、反恐维稳等,时间紧、节奏快、任务重,必须按照与指挥体制相适应、与保障体制相配套的原则,建立职责清晰的指挥机构,明确隶属、配属、支援和协同等不同类型的指挥关系,防止发生多头指挥的职责不清等现象。

四、内容方面 针对“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任务”的要求,增强“平时能应急,战时能应战”的能力。军事训练作为和平时期最基本的军事实践活动,对民兵“双应”能力的生成和提高起着决定性作用。一是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必须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比如抗雪救灾中的电力设施恢复抢修,抗震抢险中的生命探测、人员救护技术、次生灾害防护、防疫洗消,防汛抢险中的险情探查、处置坍塌,治乱平暴中的法律知识、民族政策、心理攻势等等,这些特殊技能的方法,都需要平时有针对性的 专业训练和实践演练,才能让民兵了解掌握,在遂行任务中才能充分履行好职责。二是加强军警兵联训。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综合性、复杂性、多元性特征十分突出,参与行动的既有军事力量又有非军事力量,既有野战军、武警,又有民兵预备役人员,汶川地震中还有外国政府和组织参与其中。针对复杂开放的遂行任务环境,民兵应急分队地方救援力量之间除了要加强内部协同外,还要联合地方公安、消防、武警、交通、通信、能源、卫生等部门开展针对性的联合演练,使其置于复杂联动和陌生环境中,进行联合指挥、应急救援、维稳处突等课目的演练,提高在各种复杂情况下的应变能力,形成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合力。三是加强心理素质训练。在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中承担着不可预见的风险,伴随着长时间的孤独、焦虑、艰辛、。劳累。恐惧,特别是与自然灾害的搏斗,比战场冲锋陷阵还要困难,是以另一种形式向生命的极限挑战。因此,加强必要的心理素质训练,强化战斗精神,塑造坚强意志与过硬的心理,培养其迎接挑战、不畏艰难、不怕牺牲、不怕 疲劳、连续作战、视国家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革命斗志势在必行。

五、训练方法

4.如何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篇四

提高农村教师队伍专业素养的关键所在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通过视频学习,这是我的一点感悟。下面,结合我校实际,谈谈对这个问题的几点浅薄认识。

一、加强师德建设,引导教师树立职业理想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我们要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广大教师认识到“教师职业不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更应是一种价值追求”。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我校是一所距县城较远的农村初中,随着我市两所改制学校的兴建,我校的主要领导和骨干教师被抽调。新分配的青年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原有的教师思想波动也很大。面对这一情况,新的领导班子,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在广大教师中开展弘扬以“崇尚责任”为核心的学校精神。在学校精神的感召下,广大教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校园又焕发了勃勃生机。

二、开展校本培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我校根据青年教师居多的特点,积极开展校本培训,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理论,开展教学比武,要求教师把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当作课题来研究,每个教研组都有自己的研究课题,人人参与课题研究。广大教师在课题研究中,不仅提升了理论素养,而且锤炼了教学技能。

5.救援力量如何提高专业性 篇五

关键词:公共危机,应急救援,管理模式

近年来,洪水、地震、火灾和交通事故等突发事件不断发生,应急救援任务空前繁重。公安、消防、民政、安监等多部门快速行动,组建了多种形式的救援力量,逐渐形成了分部门、分灾种的应急救援管理模式。由于应急救援工作的综合性不断增强,这种管理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为了提高应急救援效率,优化应急救援管理结构,国内很多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郭铁男对我国城市应急指挥体系的建设模式与发展进行了概述,并对消防部队承担综合应急救援任务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了分析。王秋彧、张光俊、郭其云等在基于消防部队承担应急救援任务的基础上,对应急救援管理体系进行了研究。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逐渐形成了集权式、授权式、代理式和协同式的应急救援管理模式,这些管理模式大多具有较强的临时性,其协调管理力度受到很大的制约。因此,组建一种新型的应急救援管理模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针对目前应急救援管理体系中的问题,搭建了一种条块结合、管理顺畅的组织管理模式。

1 公共危机应急救援力量管理模式现状分析

经过近几年各种突发灾害应急处置的历练和考验,我国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建设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在管理体制建设方面还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成立了多种公共危机应急救援管理机构,管理分散。由于公共危机事件的性质多样,危害程度相差较大,所以单一部门不能完成灾害管理的全部任务。按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务院有关部门依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各自职责,负责相关类别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应急管理行政系统如图1所示。

在这种行政管理机制之下,我国建立了多个应急指挥中心和多种应急救援力量。根据相关资料的统计分析,我国目前应急指挥中心的设置如图2所示。由图可见,我国目前共设置了至少7处国家级应急指挥中心,在每个应急指挥中心下分别设立了相应职能的应急救援队伍。如消防应急指挥中心负责调度指挥消防部队的救援行动,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负责国际救援队的管理,而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负责指挥矿山救援队的救援行动。此外,还有军队应急救援队和交通、医疗、电力等多支救援队伍。

(2)应急救援力量分布在不同部门,条块分割明显。我国长期以来采用分部门、分灾种的单一灾情救援体制和危机管理模式,虽有多种应急救援力量,却分属在多个部门,这种“分而治之”的应急救援体系有两大问题:一是各种设备和人力资源重复投入并且大量闲置;二是遇到紧急状况,因职能交叉而容易造成职责不明,甚至互相推诿,可能由此失去最佳的抢险救灾时机。尤其是在大型灾害事故救援现场,需要公安、消防、驻军、武警、医疗、通信、供水、供电等多个部门协同处置,但由于归口不一,战备等级制度不一,多支职能单一的应急救援力量互不隶属,各自为政,客观上造成遇险求助不便、接警出动迟缓、联动响应滞后、合成指挥不力等问题。

(3)缺乏独立的常设性危机管理机构,各种力量之间协调困难。近几年,我国虽然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取得了一些发展,但是至今仍然缺乏专业化、规范化、制度化和高效的危机管理决策核心机构。一旦爆发大规模突发事件,往往是由某一政府领导牵头,组成一种临时性机构进行组织协调危机处置。这种临时性机构缺乏一定的决策力度,使得多部门之间难于形成合力,致使救援效率较低。同时,由于这种常设性机构的缺失,使得应急救援法制、机制建设进度缓慢,各种应急救援力量建设相对封闭,缺乏必要的联合演练。

由于我国应急救援力量管理体制在运行过程中还存在如上弊端,从目前应急救援力量建设的发展来看,亟需打破这种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组建统一指挥的应急救援管理模式。

2 公共危机应急救援力量体系管理模式建设的原则

公共危机应急救援力量体系管理模式应能较好地发挥各种应急救援力量之间的联合作战能力。因此,在管理模式建设过程中,应本着“政府主导,消防主力;统一指挥,协同有序;平战结合,资源优化”的建设原则。

2.1 政府主导,消防主力

政府主导是指在公共场所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中,要由政府作为统一的领导。应急中心工作范围广,涉及部门多,担负责任大,需要由政府统一领导。这不仅是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需要,也是顺应我国实际情况的必然选择。“消防主力”是指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消防部队作为应急救援的骨干力量,承担包括火灾、地震、建筑施工事故等多种灾害的应急处置。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办发[2009])59号)中明确指出了消防部队作为主力救援力量的法律地位。

2.2 统一指挥,协调有序

“统一指挥”是指由政府负责建立统一的接处警系统,将各种救援力量实现有效整合,进行统一调度指挥,使各机构和部门纵向能对接,横向能联动,达到处置突发事件的快速、高效,最大限度降低成本。“协调有序”是指各种救援力量之间能够实现责任明确,优势互补,保证应急处置的有效性和有序性。目前,我国有各种专兼职救援力量几十种,无论是从职责范围、器材装备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交叉,为了保障应急救援效率,各种救援力量之间必须进行有效的协调分工。

2.3 平战结合,资源优化

“平战结合”就是在平时注重应急准备,加强对风险的识别、监测和预警,加强应急救援队伍的日常训练、培训和演习,做好资源规划和保障工作,保证战时的应急救援效率,并做好战时的危机应对和事后的评估及处置,做好资源协调与调度工作。“资源优化”就是将各种应急救援所需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保障资源的高效使用。我国的应急救援资源分布在不同的部门和单位,为了避免重复建设,保障应急救援所需资源,这就需要充分调度整个社会的资源,通过有效的整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3 公共危机应急救援力量体系管理模式建设的设想

为了从长远的角度统筹规划我国的应急管理工作,需要从国家层面上设立常设性应急救援管理机构,即应急管理委员会,以实现对灾害的全面管理。

3.1 应急管理委员会设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目前,负责我国应急管理工作的机构和部门主要是各级政府部门的应急办和议事协调机构(如国家减灾委员会、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等)。应急办负责协调和督促检查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门应急管理工作。在应急过程中其主要职责是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其处置权力有限,在政府内部权力体系中的影响力较弱,须协助国务院领导处置。议事协调机构是以党政领导为成员的临时性机构,不是常设机构,只是在危机发生时才被启动,无法有效组织各部门开展危机前的预防、演练和储备等工作。因此,常态下协调的权威性不足。可以看出,目前的应急管理体系难以发挥出与公共危机应对需求相称的领导力。所以,在现有的危机应对领导机构的基础上,本着整合危机应对资源、降低内耗和提高效率的原则,设置一种能够整合应急办和议事协调机构功能的常设性机构,从而保证突发灾害的预防预警、应急演练、应急处置、调查评估、信息发布、应急保障和国际救援的统一化和规范化,显得非常重要而紧迫。

3.2 应急救援管理委员会的构建

适应目前应急管理的需求,通过几年的发展,我国应逐渐建立起强有力的常设性国家应急管理机构,即国家应急管理委员会,其组织框架体系如图3所示。

国家应急管理委员会应为应急管理的常设机构,纳入政府机构序列,隶属于国务院。该委员会应采取行政首长负责制,由国务院总理或主管副总理担任第一负责人,由各相关部门的第一负责人组成委员会,联合协商制定应急管理的发展规划和各项政策。在该机构下设立专门应对突发性灾害的职能部门。按照灾害管理流程,应急管理委员会内部可设置灾害预防局、监测预警局、响应处置局、恢复和重建局和灾害处置评估办公室等部门,负责应急管理委员会的正常运行。同时该委员会设置指挥调度中心,作为应急救援指挥的枢纽,与各省之间实现互联互通,并应具有灾害决策辅助系统;设置物资装备保障局,负责整个战备物资的统一调度和管理;应吸收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成立应急管理专家组,为应急管理委员会提供决策咨询和工作建议;设置非政府组织管理机构,组织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设置国际事务管理局,负责国际之间的应急救援事务。在垂直管理上,应急委员会下设置省、市、县三级管理机构。各级应急委员会指挥和协调对应本辖区的应急救援管理工作。

为顺利实现使应急管理工作由条块分割逐渐向集中统一管理过渡,现阶段应急管理委员会可采取双重管理策略,即保证现有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结构不变的前提下,将分散在水利部、农业部、卫生部、国家安监局、地震局、公安、交通、国防、林业等部门的专兼职应急救援力量在人事和财政等方面实行“谁组队,谁主管”的方法,在业务方面要接受应急管理委员会的统一指导,具体对应关系如图4所示。在应急时,各应急救援力量要接受管理委员会的统一调度指挥。应急管理委员会应与军队建立长效运行机制,依照相关的法律、行政法规、军事法规的规定,军队参加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

为了提高应急管理委员会的应急效率,可实施扁平化管理,这样可大大增加基层管理者的管理幅度,减少管理层次,从而在应急过程中简化信息传递环节,直接实现决策者和现场指挥者之间的对接,使应急决策更符合现场实际,提高灾害的应对效率。

3.3 应急管理委员会的特点

(1)有效整合了应急救援力量,有助于形成一个权威高效的指挥系统。

该管理模式是在国家宏观决策层面建立起来的一个全国性的、长期的、固定的危机管理机构,专门负责协调各个部门、地区和组织的协作,以保证信息畅通,反应迅速。

(2)有助于实现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并逐渐向集中管理过渡。

在不改变现有力量分布的情况下,通过管理方式的转移,形成条块结合的管理方式。虽然现有的应急救援力量分布在多个部门,通过应急管理委员会的统筹协调,使各种应急救援力量不仅仅局限在本领域内的建设发展,而是融合在整个应急救援体系中,较好地避免了建设的盲目性和重复性。

(3)职责划分清晰,有利于各管理部门和职能部门作用的发挥。

根据我国自然灾害分类方式进行分灾害管理的模式,有利于形成一支专业化的管理队伍。按照灾害管理程序设置部门,使得灾害管理程序更加清晰,各部门的职责明确,能有效地避免互相推诿、效率低下的局面。

3.4 应急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能

应急管理委员会作为国家层面的应急管理机构,应负责应急救援管理过程中的各项事务。

(1)起草或修改国家应急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逐渐完善应急管理法制体系。

(2)制定应急管理工作中长期发展规划,统筹规划各种救援物资装备。

(3)设置或调整应急管理委员会的组织框架体系,设计规划应急管理运行机制,综合协调国家职能部门在灾害管理中的作用,做好灾前预防、灾害处置、灾害恢复和重建以及总结工作。

(4)编制或修订应急救援预案,制定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的培训和演练计划。

(5)统筹规划各种救援力量的建设发展。

(6)指导各省、市、自治区的应急救援工作,并监督考核各省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

(7)收集、汇总和整理各省、市、自治区的预警信息,并及时向社会发布各种预警信号。

(8)危机事件爆发时,即转为国家应对有关危机事件的具体指挥与协调机构,针对已发生的危机事件权威地分配各种救灾资源,有权调动指挥各种应急救援力量。

4 结 论

通过对应急救援管理模式的研究,得到如下结论:

(1)从管理机构设置和力量分布等方面分析了应急救援力量管理体系的现状,指出常设性权威应急管理机构的缺失是影响应急救援工作发展的关键问题。

(2)结合应急救援工作实践,提出了“政府主导,消防主力;统一指挥,协同有序;平战结合,资源优化”的应急救援力量管理模式的组建原则。

(3)提出了构建应急管理委员会的设想。从国家层面总结了应急管理机构的运行现状,分析了应急管理委员会设立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应急管理委员会的组织框架结构及其应具有的职能。

参考文献

[1]郭铁男.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与消防综合应急救援力量建设[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7,26(1):1-7.

[2]王秋彧.基于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消防战略转型[J].公安研究,2009,(3):19-24.

[3]郭其云,董希琳,夏一雪.依托消防构建公共危机应急救援力量体系研究[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1,30(9):76-79.

[4]宋英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导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上一篇:欣赏别人的感觉作文下一篇:公司财务人员工作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