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跨文化交际

2024-10-22

电影跨文化交际(精选12篇)

1.电影跨文化交际 篇一

了解交际文化差异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由于地理位置、文化历史背景等千差万别的.缘故,中西方文化之间自然而然会在诸如问候语、时间观念、餐饮习惯、亲情观、称谓、赞扬、比喻用语、颜色词的使用等诸多方面产生细微或较大的差异.只有了解了这些差异,我们才能有意识地、在尊重西方民族的社会习俗、生活习惯等的基础之上,实现跨文化交际.

作 者:全辉霞 全凤霞  作者单位:全辉霞(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湖南,长沙,410116)

全凤霞(北京工商大学,北京,100037)

刊 名: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NAN TAX COLLEGE 年,卷(期): 21(5) 分类号:H31 关键词:交际文化   跨文化交际能力   差异  

2.电影跨文化交际 篇二

一、电影片名的特点

电影是当今社会最有力的文化传播途径, 而电影的片名翻译则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具体表现之一。一般情况下, 一部好的电影一定都有一个精彩的片名。但是, 因为中外文化的差异, 不同的民族对电影的观赏也会有不同的角度, 因此, 如何翻译出让观众都能接受的片名, 是翻译人员必须重视的。为了更好的进行电影片名的翻译, 我们对电影片名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带有浓烈的文化性

一般情况下, 电影都是根小说、民间故事等编排的。因此, 其本身就呈现出了一定的文化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电影还是思想潮流与特定的时代文化结合的产物。而电影的片名, 作为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必须能表现出整部电影的文化特点和精神表达。由此可见, 电影的片名应该是能体现影片的文化性的。这一点, 是我们在进行电影片名翻译时必须注意的。

(二) 简洁生动, 但又有一定的总结性

一部电影, 人们对于它的第一映像就是它的片名。因此, 电影片名必须简洁生动, 并能体现出整部电影的基本内容。而我们在进行英文电影的翻译时, 常常会发现直接翻译单词得到的词语往往和电影并不相关, 或不能很好的体现电影的内容。所以, 在进行英文电影片名翻译时, 我们不能完全根据单词翻译, 还必须结合电影的内容。

(三) 艺术性

电影本身就是一门艺术。而片名作为电影的组成部分, 它的艺术性一般表现为修辞手法的应用等方面。因此, 电影的片名往往并不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 它在一般情况下都有内在的含义。所以, 在进行电影片名的翻译时, 我们还应该使用一定的修辞手法, 以便于引人深思或侧面表现主题。

(四) 有吸引力, 使观众有想看的欲望。

电影除了是一门艺术外, 它还是一种产品, 我们必须考虑其经济效益。对于一部电影, 它的票房就是经济效益的具体表现。而片名往往会给观众留下第一印象。因此, 电影的片名必须有一定程度的吸引力。使得观众仅仅是看到片名, 就能有继续观看电影的欲望。

二、文化差异对电影片名翻译的影响

电影片名代表了一整部电影。片名的翻译往往和文化息息相关, 由于中外文化背景的不同, 在进行翻译时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文化空缺。但是, 电影的片名则恰好要介绍和保存国外的文化特色, 以便于观众能对国外的文化有一定的认识。由此可见, 文化差异对电影片名的翻译有决定性的影响。经过研究分析, 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中外语言文字的意义与使用语法差异对电影片名的影响

中外语言文字意义和语法的差异常常会使得电影片名的翻译词不达意。首先, 一般情况下, 一个单词能延伸出多种不同的意思, 而且并不是每个英文单词都有与之对应的中文含义。其次, 英文的语法与汉语语法是完全不同的, 因此, 我们在进行片名的翻译时, 必须先对整部电影的内容有充分的认识, 然后将中外文化进行结合, 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的电影片名。

(二) 中外历史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差异对电影片名的影响

无论是中国文化还是国外的文化都是博大精深的, 而且, 很多中外著名的优秀电影都带有一定的历史色彩。但是, 很多翻译者并不能很深刻的认识到电影中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内涵, 他们对国外的历史和风俗往往都只停留在片面。因此, 在进行电影片名的翻译时, 我们应该提前先对整个电影的历史背景有一个充分的认识。然后再结合其历史背景对电影进行命名。

(三) 国内外地域方面的差异对电影片名的影响

中国和国外其他国家由于所处的位置和社会不同, 其物种和生活习惯往往也有很大的不同。例如, 与中国相比, 西方国家阶级划分明显, 其划分往往从居住区域就可以看出来。因此, 当电影的片名中出现这些东西时, 人们往往会无法理解, 这样在进行翻译时, 就会完全脱离了原著中的含义。因此, 在进行翻译时, 我们还必须, 先对原作中的社会特点和地理位置等有足够的了解。

总结

电影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载体, 它在生活中受到了人们高度的重视。为了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播,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电影片名的翻译。电影的片名应该分根据当地不同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进行翻译, 这样人们往往更容易接受, 并感兴趣。因此, 在进行电影翻译时, 文化差异是我们所必须关注的。

参考文献

[1]李久红.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电影片名翻译[J].新西部, 2010年07期.

[2]贺莺.电影片名的翻译理论和方法[J].外语教学, 2001年01期.

[3]陈晶辉.文化语境下的影视片名翻译[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1年05期.

3.电影跨文化交际 篇三

关键词电影赏析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表达为“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e communication”。他指本民族与非本民族语者之间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因此,在交际中,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做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產生冲突和故障。

今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对外交往日益频繁,国际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国际大片的公映使更多的人了解跨文化交际。时代的变化和要求,使许多人对这种现象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是因为佳片赏析不仅仅是意思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交际能力,给大家提供一个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的平台。但学会一门外语的语音语法规则和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并不意味着学会了这门外语能顺利的进行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的双方若不能融入同一文化背景中。就会产生误解,从而使交际失败。这种错误一旦发现,受话者便会认为说话者缺乏足够的语言知识,因此可以谅解。语用失误却不会被作语法失误一样看待。如果一个能说一口流利外语的人出现语用失误,他很可能会被认为缺乏礼貌或不友好。他在交际中的失误便不会被归咎于语言能力的缺乏,而会被归咎于他的粗鲁或敌意。因此在新教材中就加以介绍了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这也就要求大家要把跨文化教育列入英语赏析一个重要环节。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西方社会的佳作越来越多的走进了我们的视野,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了解西方人侧面接触和交往的机会,这对与加深我们对西方的理解是一件好事,但随之而来的是我们的生活习惯和方式在大片的影响下发生了某些细微的改变,在人与人之间交流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

一、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经常出现的文化冲突

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经常出现的文化冲突有很多种,在日常中较多见的有几种。

(一)隐私方面的冲突。中国人的隐私观念比较弱,认为个人要归属集体,在一起讲究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故此中国人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对方也愿意坦诚相告。但西方人则非常注重个人隐私,讲究个人空间,不愿意过多的提及个人隐私,更不愿意别人干涉。

(二)时间观念方面的冲突。西方人的时间观念和金钱观念是联系在一起的,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深入人心,根深蒂固,所以他们非常珍惜时间。在西方,要采访某人,必须事先预约或通知,并说明拜访的目的、时间和地点,经过商议决定后方可进行。而中国是多项时间习惯的国家,在时间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因此初来的外国人很不适应。

(三)客套语方面的冲突。中国人注重谦虚,在与人交往时,讲究“卑己尊人”,把这看作一种美德,这是中国文化特有的现象。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我们认为西方人过于自信,毫不谦虚:而当西方人听到中国人这样否定自己的成就,会感到非常惊讶,认为中国人不诚实。

(四)就餐习惯方面的冲突。中华民族素有热情好客的传统。在国际交往中,热情的中国人常常相互敬眼敬酒。中国人宴客,即使美味佳肴摆满一桌,主家总要说几句“多多包涵”的话。而在西方,人民讲究尊重个人的权利和个人隐私,所以不会做强人所难的事情。吃饭时,更不会向你碗中夹菜。

二、造成文化冲突现象的原因探究

造成中西方文化冲突现象的原因很多,究其根本是因为中西方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下的人们思想、行为方面的差异,甚至是冲突。

(一)思维模式存在差异。西方文化模式注重逻辑和分析,而东方模式则表现为直觉整体性,这一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特征。

(二)行为规范各不相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时,经常出现的一个现象就是用自身的社会行为规范来判断衡量对方行为的合理性,由于对方行为规范存在差异,常常会产生误会、不快甚至跟尴尬的结局。

(三)价值趋向不同。在中国文化中,集体取向占据主导地位,追求个人发展是一种非常严重的个人主义,必受到谴责。而西方文化则非常崇尚个人主义,“随遇而安”被认为缺乏进取精神,为社会和个人所不取。

三、结束语

4.电影跨文化交际 篇四

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交际-体姿语

本文以非言语交际中的体姿语作为切人点,简要论述了其五个方面一手势、头部动作、臂部动作、身体动作和腿部动作在跨文化交际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说明了学习和了解非言语交际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作 者:杨燕 步国峥 作者单位:洛阳师范学院外语外国语学院,河南洛阳,471022刊 名:科技资讯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34)分类号:HO关键词:非言语交际 体姿语 手势

5.跨文化交际论文 篇五

从电影《刮痧》谈中西文化差异

摘要: 电影《刮痧》赤裸裸地反映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寂

寞,反映了文化与文化相顾无言的寂寞。本文将根据这部电影来探讨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现象和气文化根源。

关键词:刮痧中西文化差异现象渊源

引言: 《刮痧》是上学期上英语课讲道中西文化差异的时候,老师所强力推荐的一部片子,并且在课堂上老师还放了一遍。看了以后真的是感触颇深,感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真是太大了,但也这是这样的差异才构成了我们多姿多彩的世界,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了解、吸纳并且尊重彼此的文化差异。

正文:

其实,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它发生在美国中部密西西比河畔的城市圣路易斯。许大同,一位游戏软件开发公司的菁英,来美八年,事业有成、家庭幸福。在行业颁奖大会上,他激动地告诉大家:我爱美国,我的美国梦终于实现!但是随后降临的一件意外的官司将他推入了旋涡。一天,五岁的丹尼斯闹肚发烧,初来美国的爷爷因为看不懂药品上的英文说明,便用中国民间流传的刮痧疗法给丹尼斯治病,而这就成了丹尼斯一次意外事故后许大同虐待孩子的证据。

刮痧,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治疗方法,尽管这样,在中国拥有上千年历史的刮痧在西方的医学界是不曾提及的,西方世界一直秉承着“用事实说话的原则”,他们认为,科学的依据就是由实验证明的真理,他们相信眼睛,相信的是实践,所以许大同在听证会上的七筋八脉之说,通气之说在法官看来是多么的荒唐和玄乎。法官更愿相信的是儿童福利院提供的所谓许大同虐待儿子的令人发指的图片。他们认为,法院、福利院、医院,有责任有义务来拯救这个处在危险环境下的丹尼斯,因为他有着一个有暴力倾向的父亲,而且此推测又有了佐证:许大同设计的游戏过于血腥,许大同还当着老板的面打过自己的孩子。而关于这些佐证,许大同的辩词恰恰又将我们的注意力拉到了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上来。

也许没有涉足过中国文化的外国人认为孙悟空抡起金箍棒是暴力或是打着正义旗号的暴力,但是许大同只是将惩恶扬善的英雄主义概念带到游戏中,为的是帮孩子们从小就树立是非观,培养正义感。其实西方也崇尚英雄主义,超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将其与中国的孙悟空作比,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的精神是一致的,他们永远站在正义这边。前者(超人)被赋予了超能力,聪明、幽默、身手不凡的银幕形象是所有西方孩童心目中永远的偶像,而后者(孙悟空)顽皮、机灵、百般武艺的正义形象完美阐释了“侠义”之道,他们形象的差异归结于两国的历史文化背景。西方的科技一直比较发达,这亦是他们民族某一层面上超强征服欲的反映,所以他们渴望有超能力去做拯救者引领者。中庸之道,古而有之,孙悟空虽有时“高调”,却无争强好胜之心,他只为伸张正义,保护师父,最终亦有归依佛门的决心,所以说,他还是典型的东方虔诚的西行者。所以,我们对这两者的评价不使用“对”或“错”。再者,关于许大同打孩子一说。这完全是因为两国人在教育孩子问题上的差异,中国人讲礼节,严于管教,许认为,在公众场合,儿子不礼貌和不听劝告的行为应该受到惩罚,再者,对象是老板的儿子,许认为,我出于对上司的尊重,更应该教训儿子以给足你面子。这让老板很诧异,“你打孩子是为了给我面子?”,在西方,父母的姿态要放得比东方要低很多,他们更多地去关心孩子,鼓励孩子,我想,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多沟通,少发威。

尽管经历了很多的困难,在寒冷的圣诞夜,故事还是有了温暖的结局。这一温暖的结局离不开许大同老板的帮助,更离不开许大同一直对作一位好父亲的坚持。我们坦承,看此电影时,流泪了,是被许大同感人的父爱和举动感动的,而对于中美文化的差异,我,抱有积极的心态。万物有统一性亦有差异性,所以中西方文化碰撞时才有火花,我们处于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应以开放者的姿态去探究,去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

因为有差异,随之而来的必然有隔阂,对立与冲突,首先是在医学领域的认识差异。刮痧是故事冲突引发的倒火索,刮痧疗法在中国民间很是常见,也确实能够治愈一些常见病。但是,这种疗法搬到美国,就成了大同对孩子施以暴力的罪证。二是法律观念的不同,美国的法庭及儿童福利院虽被大同的满腔激情,真挚而忘情的诉说所震慑,却仍要求有“爱的证据”,以供法庭判决。这让许大同及广大的中国观众既惶恐又无奈。三是对爱,对家庭的理解的差别。这是《刮痧》中冲突的本质所在。最初,许大同对付美国社会的生活和工作都游刃有余,这并不意味着他在成长中濡染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就已经烟消云散。在许大同的心里,家庭也是他的精神支柱。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家的幸福与团圆。三世同堂,其乐融融,是他奋斗的动力和意义所在。爱就是付出和负责任,可能会表现为严厉,表现为分居,甚至表现为欺骗,表现为劫持„„正是这种爱把孩子和父亲以及这个家和二为一体,这种爱更多的超越了个体的尊严,平等,自由和选择自身幸福的权利。两种文化的相融是需要付出代价的,甚至流血的,我们看到作为个体而存在的许大最后完全有可能“坠楼而亡”。

但是文化也是需要理解精神和博大胸怀的。回避矛盾,放弃自我,相互排斥都不是文明的出路。尊重,吸纳,兼容并蓄才是文化的出路,才是文化的希望。《刮痧》的大团圆结局正是寄寓了这种希望,也阐明了这种道理。

中国文化的特点:

中国文化在西周时期创造出了中华文明的母形。这一时期建立了“余一人“的专制王权思想,敬德与重民思想开始萌芽,西周时期我国宗法社会与宗法文化开始成型,并且对后世中国文化脉络和思潮的演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战国时期,平民观点开始兴起,以孔子、孟子、墨子、老子、韩非子等为杰出代表。我国出现百家争鸣的文化发展状况。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文化的中心。同时法家、道家思想并立。至此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形成了以“谦、恭、信、敏、慧”为核心的文化思想观、以“学而优则仕”的文化价值观。总的来说,中国文化就是细节服务于整体、突出整体效果的文化模式。

西方文化的特点:

西方文化经过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长期统治,阿拉伯文化的融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萌芽的出现,出现了影响深远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经过17世纪的科学革命,18世纪的启蒙运动,现代西方文化到19世纪臻于成熟,并向全世界扩张。西方文化在20世纪面临着来自内外多方面的挑战。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只反映了现代西方文化的一个方面,表现出其躁动不安的情绪,远远不能概括其全貌。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西方文化形成了以“争”为核心的文化思想观、以自然科学和科研为核心的文化发展观。总的来说,西方文化就是突出细节、突出个体效果的文化模式。

西方文化文化的发展态势不同中国文化中整体上来看,属于一种静态文化、一种家国文化。由于中国所处地理环境较为优越,给予了人一个可以长期居住生产的环境,所以,这种长期居住在同一个地方的条件便使家族发展的很快,安居乐业、居安而不思流动,就容易促使静态的文化模式发展。家族繁衍、代代相传,家族纽带越来越复杂,尊老和祭祖现象就必然在这样的发展模式下产生,家族观念,宗法制度也就逐渐形成并根深蒂固了。所以说,中国为什么叫家国,因为,家就是国、国就是家,家和国仅仅是

规模上的差别,于此,这种静态文化和家国文化直接促成了中国仁、孝、礼、信为核心的贵和尚中的中庸思想。

而西方文化则属于一种动态文化、一种斗争文化。西方文化三大起源(古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和基督教文明)均源自地中海沿岸,西方的地理环境、气候促成了流动性较强的文化。并直接促使西方人的家庭观念相对薄弱,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价值观念得以发展传承,由此产生的竞争意识、斗争文化更是西方文化发展的原动力。

中西方文化的文化价值观和文化结构不同

中国文化强调“诗言志”、“文以载道”和“天人合一”的文化价值观和整体综合。中国文化讲究有利于社会、有利于教化民众,中国广大文人苦读孔孟、圣人之学,学而优则仕,为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托物言志”、“诗以言志”成了中国大部分文学作品的特色。同时也是“中国式特色”。现代西方文化倡导“为艺术而艺术”和多元的文化观。从康德提出“美只是形式”开始,纯粹的美感不应渗进任何愿望、任何需要、任何意志活动的说法在西方现代美学中成为占支配地位的思潮。克罗齐主张直觉即艺术,主张衡量艺术只有一个标准,即艺术标准。西方文化中的多元文化观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文化形成的多元性;二是文化构成的多元性。

在文化结构方面,中国以整体综合见长,强调整体的作用;而西方以细节分析见长,突出个体的作用。例如,在时间、地址的书写顺序上,中国习惯按年、月、日,国家、省、市等由整体到部分开始书写,而西方恰恰相反。在姓氏排列上,中国姓氏先是宗族、辈分然后才是名,突出的是氏族整体;而西方姓氏先是自己名字、然后才是父名、族姓,突出的是个人。

在中西方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上,西方文化主张个人荣誉、自我中心、创新精神和个性自由,而中国文化是群体文化,主张谦虚谨慎、关心他人、助人为乐、无私奉献、中庸之道和团结协作。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所说并不是说中国文化相对与西方文化来说是不变的文化,是封闭的文化。中国文化是强调“和平、稳定”;但这不意味着就是不变与封闭。中国哲学强调“天人和一”;而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具有“海纳百川”胸怀和“户枢不蠹”的发展性眼光看待天地;因此,在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中一直强调“兼容”与“动”的观念。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中国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与变化观点——“仁者乐水,智者乐山”便是这种观点的具体体现。

中西方文化中的伦理观念不同

中国文化主张家庭伦理本位,而西方文化主张个人本位。上点已经提到,中国以家国主义文化为核心思想文化,以家族为本位,家庭便有长幼之序,夫妻之分,家庭成员各安其分,各尽义务,即“尽伦”!孟子认为:圣人是“人伦之民”,伦的核心是“绝对服从”,幼服长,妻服夫。使家变得如此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孝”,“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国的国本,国粹,中国自古就有孝的文化,有以孝治天下之说.家与孝原本有伟大的理性意义,但由于过分强调,终成了一种过分的家族意识,而忽略了个人自由的发展,“存天理,灭人欲”,以个人向群体负责为人生宗旨。

而西方的地理环境及种种社会关系导致个人主义的兴起,导致家庭、家族纽带功能相对松弛。“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基督教义充分说明了西方文化中追求人格独立的特点,骑士精神、英雄主义的盛行源自于此。个人权利任何人不得侵犯,信奉个人本位、自我中心,这种个人本位思想使即使亲人间的界限也划分得非常明确,AA制、强调子女独立生活,喜欢谈论一己之所得。伯克哈特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一书中,认为只有个人得到充分的发展才能有社会的充分发展。存在主义把这个基本观念推向了极端,鼓吹“人是绝对自由的”,“他人就是我的地狱”。3.3 中西方文化

对人与自然的基本观点不同杜维民教授认为:“中国文化关注的对象是人”。人与人的关系是中国文化关心的核心与基础问题,战国时期,我国就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所以政治伦理学相当发达。而西方文化较多关注的是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古希腊注重的中心问题,由此衍生出理智和科技。

中国的哲学是一种人生哲学。儒家强调人在社会要有所作为,道家追求长生,佛家强调人的觉悟。同时建立了君臣、父子等一套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学而优则仕成为中国社会主流思想。而科学研究可发现自然规律的探究行为并未得到重视。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文化讲究“天人合一”、“顺天应物”。把自然人格化,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从古希腊泰勒斯的自然哲学开始,探索自然奥秘,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就成为了欧洲思想的主流。西方科学起源与对自然的探索和研究,很早就出现了毕达哥拉斯、阿基米得这样名垂千古的科学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文化认为人与自然处于对立的斗争状态,因而产生了与中国文化不同的对自然的态度,即人可以征服,控制自然。西方人也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首先关注的不是伦理而是竞争,因而出现了“优胜劣汰”的规律。

结论:两种文化的相融是需要付出代价的,甚至流血的,我们看到作为个体而存在的许大同,最后完全有可能“坠楼而亡”。但是文化也是需要理解精神和博大胸怀的。回避矛盾,放弃自我,相互排斥都不是文明的出路。尊重,吸纳,兼容并蓄才是文化的出路,才是文化的希望。《刮痧》的大团圆结局正是寄寓了这种希望,也阐明了这种道理

参考文献:

《跨文化交际》

《中西文化的比较》

《中西科学的不同命运》

6.跨文化交际论文 篇六

语用语言失误缘于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是对交际意图的错误理解;社交语用失误则起因于对话语社交条件的错误认识,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社交语用失误表现在对社交条件的限制过大、不能满足以及滥用、误用上。针对两种语用失误造成的负面影响,托马斯说道“:语法错误可能使人不愉快或影响交际,但至少在规则上,它是一清二楚的,听话人会立即感觉到它的存在,而且一旦意识到说话人的语法能力较弱,对其是容忍的。然而,语用失误则不然,如果一个非本族语说话人语言流利,对方通常不会把其明显的不礼貌或不友好的行为归因为语言缺陷,而会认为是粗鲁和恶意的自然流露。语法错误可能显示出说话人还未掌握一定的语言能力,而语用失误则可能反映出说话人的人格有毛病。”(Thomas1983,参见何自然:206)由此可见,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失误往往被认为是说话人在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方面有所欠缺,比较容易得到人们的理解和谅解;而语用失误由于触及了目标语国家的个人隐私或文化禁忌,不但不能为人接受,其造成的负面影响亦难以消除。譬如,日语专业三年级学生A在日本某公司实习,在她专注于自己工作的时候,上司突然来到身边让她去处理其它事务,由于手边的工作尚未结束,于是A对上司说了句“ちょっと待ってください(请稍等)”。没想到,上司听到这句话后非常生气,而A认为“我正在处理的工作很快结束,而且已经说了请稍等了,上司为什么还要发火?”丝毫不清楚上司发怒的原因。确实,从语法层面看,A使用的日语没有任何语法错误,而这句话翻译成汉语也是“请稍等”的意思,但在语用规则上,这种表达形式在重视纵向关系的日本是不能用于尊长或上司的。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一苇可航,同为汉字文化圈国家。长期以来,中日同文同种的认识似乎成为一种常识。然而,实践证明,这种似是而非的错误常识,正是阻碍中日双方相互理解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个事例也充分说明对目标语国家文化知识、语用规则的了解在跨文化交际中是何等重要,正确的语言形式并不能确保交际一定成功,语用能力的培养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加强。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如前所述,外语学习的最终目的不仅仅在于掌握正确的语言形式,在全球化空前发展的今天,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被置于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怎样才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内实现这一目的,不少学者进行了颇有成效的研究和探索。Billmye(r1990)曾以赞美表达为例,就课堂内教师有关赞美语用规则的指导效果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接受了语用规则指导的学生对赞美表达形式的使用基本接近于母语说话者,从而有效证明教师在课堂内进行语用规则的指导对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大有裨益。Kaspe(r)也在自己的论文中援引了五个事例,说明教师在进行语用规则指导时,明示的教学方法更能有效促进学生的习得。长期以来,我国外语教学一直以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的培养为中心,忽略了对文化知识和语用规则的指导,从而导致学生语用能力低下,语用失误频频。要改变这一现状,首先要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到培养语用能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将文化知识、语用知识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使学生认识到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文化差异与负语用迁移现象,在发展语言技能的同时,提高语用能力、减少语用失误。其次,要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必须得到加强。Bardovi—Harlig(1992)曾向英语教师提示了一种旨在提高教师语用能力的方法。该方法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时,教师研读一些有关语用学的文献;第二阶段时,认真观察自己的语言使用并收集相关数据;第三阶段时,教师们相互交流、发现问题并就此展开讨论,之后重新收集数据;第四阶段,教师以各自着重研究的言语行为为对象,对教材进行分析、评价;最后则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和教材分析结果,对教材加以改进或开发更理想的教材。该研究对教师语用能力的提高提供了一个颇具可行性的训练方法。不难设想,倘若教师不具备相当的语用能力,学生语用能力的提高只能沦为一种空谈。第三,教师要设法消除学生对负语用迁移的恐惧心理,培养学生使用外语的习惯。对不同文化的理解是一个渐进的、动态的过程(Scarcella&Oxford1997:264),只有经过初步适应、产生冲突和重新认识几个阶段才能真正实现对不同文化的理解。由于我们的学生都是在外语环境中学习外语,没有太多接触和使用目标语的机会,这个适应、冲突和再认识的过程会相对较长,学生目标语水平的提高也就相对缓慢。教师要设法消除学生对负迁移的恐惧心理,努力营造宽松、活跃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多用多练,逐步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结语

7.电影跨文化交际 篇七

1 西方电影鉴赏课程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影响

1.1 提高学生了解文化的热情

从以往的实践经验来看, 在语言学习的过程当中, 将语言放在一个特定的环境当中, 能够强化学习者对于语言本身的理解, 这与语言学习的规律也是相契合的。更为重要的是, 这也有利于对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具有画面性的电影在学生语言听力方面具有较大的帮助, 和同样的听力材料相比较, 前者对于学生更加具有吸引力, 在声音与画面的双重作用之下, 学生也能够更好地理解语言当中所蕴含的思想内容。特别是在一些电影当中, 存在着较为夸张的对白和动作, 以及相关图片的辅助性作用, 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强化理解, 激发兴趣。

从英语教学方法这一层面上来看, 教学活动当中的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直观性。开展西方电影鉴赏课程就能够完全符合这一原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音像结合的英语教学方式能够更为直观地展现出来相应的语言信息, 使得学生的感官被充分调动起来。

1.2 帮助学生了解英美文化

从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上来看, 教师对于西方国家文化的介绍相对较少, 即便是能够意识到西方文化对于教学的重要性, 却依旧存在着讲解较为死板、抽象、笼统的情况, 并不能够帮助学生彻底地领悟其中的道理。但是电影当中所反映出来的往往是一个国家或者是民族当中最为直观的生活, 借助于西方电影鉴赏课程, 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了解西方文化, 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当中存在的弊端。因此, 在实际教学活动当中, 需要有效坚持语言和文化并重的原则。通过对于西方电影的鉴赏, 学生在受到感官影响的同时, 在教师的点拨下, 学生就能够更为全面而灵活地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譬如说, 学生对于“你很酷”这句话进行翻译的时候, 往往直接反应成“You are very cool!”, 但是, 可以在英语鉴赏课当中, 学生试看《小鬼当家》中的一个片段, 学生在相应的片段当中, 能够听到“You are extremely cool!”这句话, 这样就能够对于地道的语言产生深刻的印象。

1.3 形成语境化教学

语言教学一旦与语境脱离开来, 那么必然会使得学习者陷入到一个学习的盲区当中, 不能够得到最准确的语言知识。西方电影鉴赏课程当中, 采用的是原汁原味的西方本土电影, 其中所蕴含的知识不仅丰富, 而且在实现语境化教学的过程当中, 其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譬如说在美国电影《欢乐满堂》当中, 一个明显的亮点就是一些笨拙可爱的角色, 所以, 在这种语境之下, 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俚语当中“狗”的意思是褒义的, 譬如说“Every dog has its day.” (凡人皆有得意日) 。

2 西方电影鉴赏课程在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当中的运用策略

2.1 正确看待西方电影鉴赏课程的作用

当前, 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 都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影视方面英语课程, 但是, 从整体上来看, 绝大多数高校对于这一类的课程并没有予以充分的重视。无论是在教学目标的树立方面, 还是教学内容的设定方面, 都有待于加强。而对于一些并非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 即便是有兴趣学习这一课程, 但是由于专业上的限制, 其并没有机会接受系统性的培训。基于此, 学校及教育者应当对于这门课程予以一定的重视, 使得学生能够在这门课程的学习当中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2.2 重视西方电影鉴赏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关联性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西方电影鉴赏课程是为专业课程服务的, 二者共同作用, 促进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的提高。因此, 应当重视二者之间的联系, 尤其是在课程的安排上面, 应当根据传统专业教材的内容, 选择相对应的电影来鉴赏, 二者相互补充。在这一过程当中, 还可以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 创造更为优良的教学环境。

2.3 创造真实情景, 挖掘学生理解力

在西方电影鉴赏课程当中安排相应的教学活动, 能够有效地将西方文化呈现出来, 进一步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当中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具体来说, 教师可以结合电影当中所剖析出来的社会现象或者是人物关系, 让学生进行分小组讨论, 这就能够有效帮助改进学生的语音语调, 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还可以让学生进行部分内容的背诵, 对于其中所涵盖的文化差异进行分析, 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事实上, 影视教学本身就蕴含着较为原始的口音和相对真实的文化氛围, 学生的学习动机得到了有效地激发, 其语音运用能力也必然会提高到一个崭新的层面上来。

3 结语

总的来说, 英语电影当中所蕴含的内容是极为丰富的, 并且具有较为鲜明的文化特色, 在英语教学活动当中, 有效借助西方电影鉴赏课程的优势, 能够极大地促进学生的语言学习。对于教师来说, 可以适当地借助多媒体技术和课堂活动, 加深学生对于电影内容的理解, 潜移默化地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庄章玉, 王庆萍, 戴丽凤, 等.欣赏英文电影培养学生英美跨文化交际能力[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5, 36 (11) :133-134.

[2]常俊跃, 金琳, 刘诗宇.国别文化课程对高职院校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的影响[J].语言教育, 2016 (2) .

8.电影跨文化交际 篇八

电影《刮痧》剧照

2001年的国产电影《刮痧》描述了以我国传统中医治疗手法——刮痧为中心点,铺陈了一场由于中美文化之差异而产生强烈冲突的情节跌宕起伏的活剧。

《刮痧》的故事发生在美国中部的圣路易斯,主角许大同是新媒介公司的电子游戏设计师,与从事房地产工作的妻子简宁和五岁的儿子丹尼斯一家三口幸福和睦的生活在一起。一天,儿子丹尼斯突然肚子疼,来美探亲的爷爷刮痧为孙子治病。几天后,许大同把因不慎头部碰伤的丹尼斯送到医院,医生见到小孩背部紫红色刮痕,断定其在家中受到了虐待,随后联系儿童福利局将孩子监护起来,并把许大同送上了法庭。在特别听证会上许大同落败而归,为使儿子早日回到家中,许大同只得采取了同简宁分居的办法。随后,通过许大同及父亲的努力,使得大同的朋友——公司老板昆兰和儿童福利局的埃韦利女士等人真正了解了刮痧等中国文化,许大同一家得以团聚。

“文化即是人们所思、所言(言语和非言语)、所为、所觉的总和。在不同的生态或自然环境下,不同的民族创造了自己特有的文化,也被自己的文化所塑造。”[1]“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交际。”[2]跨文化冲突是指来自两种文化的双方在内容、认同、关系和过程等方面所感受到的或实际发生的价值观、标准、处理方式、目标上的不相容。在《刮痧》中,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地域、语言、民族、历史渊源等诸多方面的不同,中美文化在一些方面产生了林林总总的冲突和碰撞。但当人们透过这些文化差异的表面现象之后,就会发现一些实质性的东西,这些会使人们能够找到真正的契合点,从而引领人们以寻求和谐交际的步履而不断前行。

在影片中,中美文化差异的重点碰撞是有关刮痧方面的描写。爷爷因看不懂药瓶上的英文说明,采用刮痧的疗法为丹尼斯治病。刮痧作为中美文化差异的一个碰撞点,使许大同被告上法庭。中医有阴阳说和经络说,包含具有丰富临床实践经验和良好治疗效果的刮痧、针灸、按摩、推拿、拔火罐等治疗方法。中医科学认为,刮痧的治疗方法就是通过刮痧所产生的内外合力,把来自血管壁上的淤血赶出来。人体的毒素原本粘在血管壁上,刮痧使带有毒素的淤血变成游离的垃圾,被刮到了血管壁的外面,随即被新鲜的血液重新吸入到血管里进行循环,最后通过尿液排出体外。而西方的医学,注重的是病理学、生理学和解剖学的研究,注重透视、造影、切片、化验等论证手段。中医的七经八脉和气用西医的理论来解释,无论如何是解释不通的。

在听证会上,许大同竭力解释说刮痧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几千年来,中医认为,人的七经八脉就像无数条小溪流入江河,江河又奔向大海。人的身体是一个复杂的生命脉络,气在全身流动,气沉丹田……但他的这些解释,对于美国人来说,他们根本听不明白。“公正的”威兹法官宣布说,要证明刮痧不是虐待,就要请一位美国的医学权威来证明刮痧的合法性,用能看懂的英文证明来说明刮痧的合法性。但这些,在美国根本就是办不到的事情。不同的文化差异,使美国人看到的是孩子后背上表面的刮痕,却不能看到透过皮肤表面的紫痕,实质上却是中医的刮痕疗法帮助丹尼斯排除了病毒,得到了治疗。

霍尔(Hall)作为跨文化交际学的创始人,曾在《无声的语言》一书中指出:“文化存在于两个层次中,公开的文化和隐藏的文化。前者可见并能描述,后者不可见,甚至,连受过专门训练的观察者都难以察知。”[3]和谐交际是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之下的人们共同追求的方向。跨文化交际,是需要各方面的人们共同付出努力的。这点在影片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主观方面,许大同及其父亲是为了让孩子回家而采取的行动。而在客观效果上,他们各自的行动,就是起到了让西方人真正了解了刮痧这种治疗方法的合理性及合法性。许大同在听证会上,滔滔不绝地反复解释了刮痧的方法和作用。而不懂英语的大同父亲,自己找到新媒介公司的老板昆兰,用手比划着设法让对方了解清楚刮痧是他为孙子治病。此时,美国人昆兰为了了解刮痧,专门找到了一家中医诊所,聆听了老中医所讲述的治病原理。同时,他还亲身体验了刮痧的过程。这使他切身感受到,刮痧并不是虐待人的身体,而是在治疗过程中非但不痛苦反而很舒服的一种治疗方法。

“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过去已经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中世纪的欧洲又模仿阿拉伯,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则仿效拜占庭帝国。”[4]美国是由很多不同的文化混合而成的独特的聚合体,“色拉盘”是象征美国这一多元文化社会最恰当的比喻。就像色拉中的不同种类的成分一样,美国社会中的不同群体文化相互平等、独立,相互依存。这是现代美国社会的现实,也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孙悟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英雄,是善良、富有正义感形象的化身。听证会上,控方律师却用所谓的西方文化规范为标尺,只是断章取义地从孙悟空偷吃蟠桃,大闹蟠桃园和吃掉长生不老丹,砸烂炼丹炉的表面情节上,将孙悟空定义为顽劣粗鲁的具有暴力倾向的形象。律师从许大同给孩子讲孙悟空的故事和用孙悟空形象创意电子游戏人物入手,把许大同定义为一个沉湎于暴力文化的人。于是,许大同被迫离家并丢掉了工作。这个律师纠结于表面东西大做文章的做法,引起了控方的社会福利局的有关负责人埃韦利女士的不满,她批评了控方律师为了取得打赢官司的“大满贯”而不顾及事物本质的做法。埃韦利清楚地表明道,她所看到的《西游记》并不是像本方律师所说的那样。同时,她和同她一样追求人类和谐交际的昆兰等人,被许大同冒险爬楼为儿子送圣诞礼物等父爱所深深感动,使得刮痧所引起的不同文化差异的风波得以平息,大同一家得到了美满团圆。

电影《刮痧》通过许大同一家人悲欢离合的故事试图告诉人们,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不应该是停留在不同文化的比较、抗衡之中。人们所应做的是,为了避免不同文化的冲突,增加一些了解,增加一些包容,在看到不同文化差异的表面的同时,应努力去寻找发现一些能够促使人们进行和谐交往的实质性的东西,为促进中西文化的融合,不断迈出和谐交往的步伐。

[1][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17,23.

[3]霍尔.无声的语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65.

9.跨文化交际学作业 篇九

班级:英语1212

姓名:刘佳莉

学号:2012105231

中英文化的不同导致双方对同一句话有着不同的理解,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一个小故事:又一次,一个刚到中国不久的外国留学生有个约会,一位中国朋友从旁边走过,用中文问他:“你吃饭了吗?”这位留学生结结巴巴的用汉语说:“你们为什么老问我吃饭了没有?我有钱。”结果,他的中国朋友再次见到他的时候,吸取了上一次不愉快的教训,用英文向他打招呼:”have you eaten yet?”而这位留学生却说:“虽然我很想和你一起吃饭,但是我待会有课,所以很抱歉,我不能去了。”中国朋友听的莫名其妙。

第一次,中国朋友用中文问外国留学生“你吃饭了吗?”,留学生因为他这样问,是因为怕他没钱吃饭,很显然,这位外国留学生对这种问法很生气,其实中国朋友的话就等于英文中的Hello,但是不了解中国文化的人可能会误解成其他意思。第二次,同样的问话被的翻译成了英文,在中国朋友看来,这还是打招呼的问话,但是外国人听起来就很奇怪,这种打招呼就像是说:“我也没有吃,走吧,我们一起去吃些东西吧。”或者:“如果你没有吃的话,我正要邀请你去我家吃呢。”总之,这样的打招呼被误解成了邀请对方去吃饭。

“你吃饭了吗?”在中国是最常见的一种打招呼的方式,起源于古时候的中国很落后,人们常常吃不饱,故而见面最关心的是温饱。久而久之这句问话就成了打招呼的惯用语,没有什么其他含义,而对方只需回答一下即可。如果外国人不了解中国文化,就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误解,如故事中的那两种误解。

10.跨文化交际与文化身份 篇十

跨文化交际与文化身份

跨文化交际学已经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的历史不长,但是发展速度很快.参与的有心理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及外语工作者,研究角度也越来越宽广.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全球化趋势与本土化的矛盾分析、文化多元与文化霸权已成为探讨的焦点之一,现代性、反思性和文化认同危机等问题正在被广泛关注.国与国之间的界限逐渐消逝,文化界限逐渐凸现,文化身份的问题也进入了跨文化交际研究的视野.

作 者:郭宇飞 GUO Yu-fei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哈尔滨,150080 刊 名:边疆经济与文化 英文刊名: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112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身份   文化身份  

11.电影跨文化交际 篇十一

关键词:语言 文化 交际方式 社会关系 称谓 非语言交际 习语

随着社会多元文化的发展,以及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外交往日益频繁,因此人们愈来愈关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文化交际的知识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体育等领域的交流,跨文化交际的知识与能力都是必不可少,甚至是至关重要的,一旦实际信息被误读轻则双方不悦,重则产生严重后果。我们必须了解并区别使用英语的国家与中国的主要社会价值观和社会习俗,懂得不同社会交往形式的主要差异,获得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知识和技巧,我们必须能够在与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民族交往中避免由于文化差异而导致的各种误解,这样才能拥有成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西方与中国在交际方面的主要差异多数是由不同的价值观引起的,这些差异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 语言、文化与交际

语言从来都是文化的载体,因此文化和语言是密不可分的,尽管人们民族不同,语言不同,但都必须进行思想交流。如果仅懂得对方的语言而不了解对方的文化就不能真正互相理解和交际。我们不可能脱离文化,脱离社会,脱离风俗习惯,单纯地学习语言,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能熟练使用外语,而且还要积累文化素养,同时也要把自己国家的文化与英语国家的文化进行有益的对比。

二、 中西方交际方式的差异

在社会交往中,中国人与西方人有各自的待客方式,尤其是在宴请客人时。在西方国家请朋友吃饭,重在交际而不在宴请时食物的丰盛与否,因此宴请方式比较简单、随意。西方人崇尚节俭,不喜欢铺张浪费,同时尊重客人的意愿,也不强行要求客人多吃多喝,而在中国,请客人吃饭就要有丰盛的菜肴,讲究高水平的烹饪技术,高营养,价值昂贵,这样才能表示主人的热情好客,在酒席上,主人反复劝酒,还为客人夹菜,这些都与西方文化完全不同。

人情往来,送礼物是必不可少的社会环节,送什么礼物,怎样送,如何接受礼物,中国和西方的国家还是有一定的差异,在中国,朋友、同事、上下级都有赠送礼物的情况,中国人常说“礼轻情意重”、而在实际交往中,人们还是很在意礼物的价格和质量的,在中国,礼物样数越多越好,只送一个礼物显得小气,而接受一方要反复推让,然后接受。和中国一样,西方人也送礼,但他们是真的“礼轻情意重”,一般不会送昂贵的物品,如果礼物很贵,接受的人会觉得心里不安,让人觉得另有所图,在西方,礼物不在贵重,而在心意,他们认为亲手制作,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花时间准备的礼物才是最珍贵的,接受礼物的人一般会当场打开,欣然接受,并表示赞赏和感谢,而在中国是不能当面打开礼物的。

三、 中西方处理社会关系的差异

首先是中西方对待个体的观念和对待集体的观念的差异,集体主义强调集体的利益高于个人的利益,强调少数服从多数,个人服从集体。个人主义充分要求个人利益和权利,注重个人的追求,主张自由平等。中国人偏向于集体主义,个人的意志要服从集体的要求,个人也就没有什么隐私可言。在中国的家庭中,孩子依赖父母,父母义不容辞。而在西方国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密空间,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是朋友式的,孩子从小就学会打工挣钱,孩子长大成人后不再和父母住在一起,年老的父母也很少会依赖子女。

四、 英汉姓名与称谓的不同

汉英姓名的排序是不同的,汉语姓名姓在前名在后,而英语国家名在前,姓在后,在中国亲属间的称谓非常复杂,在讲英语的国家,称谓相对简单,如uncle可以表示中国文化中的叔叔、伯伯、舅舅、姨父、姑父等。在中国平辈之间或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可以直呼其名,但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必须有礼貌地称呼,而在西方国家,无论是平辈还是长辈,上级还是下级都可以用名字称呼,在中国,为了表示亲切,常会在姓前加上“老”或“小”,如“老李”“小张”。在英语中,人们不会在名字前加上“老”字。关于职务的称呼,在中国一般都会用姓加上职务,比如张厂长、李局长、陈部长,但在英语国家使用职务称谓远远不如汉语普遍,一般都称某某先生,某某夫人,但是有博士头衔或学术职称的人喜欢别人用学位或职位加姓氏来称呼自己,比如说Doctor Smith, Professor Peter, 而不愿意接受先生加姓氏的形式,因为先生一词是对社会上一般人的称呼,而对于有职称的人来说,用Mr称谓有被贬低之嫌,而在汉语中“先生”一词是尊称,可以用在任何男士身上。

五、 英汉两种语言中,习语、谚语的对比

习语也叫成语,是人类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习语最能反映一个社会的文化,因此习语的使用和掌握,反映了一个人语言水平的高低,如“Pull a person??s leg”是表示嘲弄某人,戏弄某人,而不是中国文化中的拖后腿。谚语是哲理的浓缩,有很深的寓意,同时谚语反映了一种文化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要学好语言,并能成功交际就要好好了解英语谚语。

学习跨文化交际,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知识和技巧,不仅能避免不同文化交往中的冲突,而且是一种愉快的文化享受,这就是成功交际带来的快乐。所以,我们一定要学好跨文化交际,使我们与其它民族的交往更加极积主动,更加卓有成效。

12.电影跨文化交际 篇十二

一、在教学中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跨文化交际是指本族语言和非本族语言之间的交流,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引进来”和“走出去”的范围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也在积极向外交往,和外国人交流已经随处可见,因此,跨文化交际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不同地方的人,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因此不同地方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就必然出现一定的障碍,如何有效地克服这些障碍是跨文化交际成功的关键。

学习一种外语除了掌握语言知识外,还应该了解该语言所在国的文化背景,这样才能够准确地理解外国人想要表达的意思,并且进一步与外国人进行思想感情的交流。

语言教学是指对学生进行跨文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甚至是掌握丰富的跨文化知识,养成一种“海纳百川”的心态,形成一种尊重、平等、宽容、客观的思想,从而提高其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二、英文原声电影在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作用

1. 激发学习兴趣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是一个“视觉时代”,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大学生对视频教学更加喜爱。实验表明,一天之后听觉学习遗忘率高达百分之八十,而视听学习的遗忘率是百分之十八,可见,利用视听结合方式的学习,学习效率能大幅度提升。利用英语电影进行教学,能够从视觉、听觉、口语三个方面刺激学生的神经系统,使学生能够更加具体、形象地接触语言。另外,英语电影中的画面、音乐和背景等都有助于学生了解西方的文化,弥补一般语言课的不足。

电影中一般都是有趣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情节,展现了大量的社会文化知识,传递丰富的信息。电影中的动作、音乐、图画等很容易将学生带入故事情节之中,这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2. 学习地道英语

原声英语电影中的对话是地道的英语口语和纯正的英美发音,对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极为有益。电影是文化与语言的结合,它词汇量大,语言特色鲜明,包含的知识广泛,还有些内容是课本上学不到的。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种简单、快捷、有效的语言学习方式,它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电影人物的喜怒哀乐,感受真正的语言氛围,进而模仿电影中的语言,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

3. 理解文化知识

英语电影中,包含着丰富的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和社会习俗,学生观看英语电影,可以直观地了解西方的文化,了解西方的语言交际方法和技巧,了解西方的风俗习惯以及价值观,这是一般课堂教学无法实现的。观看原声电影是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的重要途径。

4. 培养文化意识

英语电影传播语言和文化,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使用原声英语电影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感同身受,从社会状况、人类情感、风俗习惯及价值观等各方面了解西方的文化。丰富的电影故事,生动的电影语言,使学生轻松愉悦地开启学习之旅,感受语言魅力,培养文化意识。

三、如何进行原声电影教学

1. 教师正确引导学生学习

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而观赏英语电影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外语教学中要强化对原声电影的赏析,以提高学习效率,更好地培养外语人才。

在观赏英语电影之前,必要的准备工作是必需的。第一,要选择合适的电影。要选择健康的、文化信息丰富、故事情节有趣、与课本知识息息相关的影片。二是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老师应当提前观看影片,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案。三是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赏析。老师应向学生讲解影片中的文化背景、主题思想等相关知识,善于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激发学生讨论的热情,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知识。最后,在观看完电影之后,适当布置作业,比如让学生模仿表演,背诵经典对白,针对某一内容收集资料进行评论等,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吸收。

教师在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培养中起主导作用。考虑到学生在校园中实际进行跨文化实践的机会较少,跨文化交际意识薄弱等情况,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时间,除了讲解一些重要的语言知识外,还可以联系课文主题,跟学生一起欣赏一些相关英文电影片段,从而使学生更加系统接触西方文化,使课堂教学更加灵活生动,也更容易唤起学生对跨文化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敏感度。正如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所说:“外语教学如果只教语言而忽视文化教育,任何这类企图都会让学生失去兴趣;而如果能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则可将其对其他民族的好奇心转化成学习该民族语言的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语言的基础。”

2. 学生明确学习动机和学习目的

学习动机是指学生在学习英语时的愿望和动力,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种自觉能动性和积极性的表现。正确的语言学习动机,是为了更好地融入社会,更好地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在观看原声英语电影时,学生应该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对老师布置的课前准备、课中讨论、课后作业等任务,都应该按时按量主动完成,并且有不明白的问题时应主动向老师请教,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加强对自己所学内容的理解。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相互合作,提高自觉性,学会自主学习,从而成为知识的积极构建者。

很多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已经开始了英语的学习,到大学阶段他们的英语学习至少也有十余年的时间,然而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大部分学生学习英语都是为了通过学期考试或是各种国家考试,以期拿到证书,很少以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的。学生更多的是注重语法知识和应试策略的学习,而忽视了文化的学习和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我们应使学生认识到通过英语考试并不是目的,能够在生活工作中充分地掌握跨文化交际技能才是我们英语学习的目的。通过向学生推荐并帮助其赏析西方原声电影,从而让学生对语言学习产生浓厚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有助于清除“聋子英语”“哑巴英语”的弊端,提高我国外语教育的整体效果。

四、结语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在不知不觉的学习中培养的。原声英语电影为大学生提供了真实自然的语言使用场景,直观展示了英语国家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以及价值观等,它是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方法。原声英语电影赏析加深了大学生对英美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使大学生在欣赏英语电影的同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工作者应考虑增加其在高等学校外语教学中的比重。

参考文献

[1]管丽丽.客观看待DVD原版电影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角色[J].电影评介,2007,(12).

[2]郝东平.利用英语电影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J].电影文学,2010,(7):163-164.

[3]李彦.电影视听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J].电影评介,2009,(10):65-66.

[4]莫海文.简论电影的文化性与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电影文学,2008,(4):145-146.

[5]杨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界定与评价[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2009.

[6]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7]Spitzberg B H&W R Cupach.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M].Beverly Hills,CA:Sage.

上一篇:电工履行岗位职责能力下一篇:煤炭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