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模块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2024-07-14

实验模块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精选13篇)

1.实验模块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篇一

2.1产权和市场失灵在会计学领域中的应用

根据上文所述,在微观经济学的原理中,市场理论在理想的假设条件下对市场资源进行最优化配置,以便达到最大程度的收益。但是,在现实情况下,那些理想的假设条件往往是不存在的,所以市场机制也不能够正常运行,也不能达到有效的资源配置,实现最大收益,同时也导致了生产资源配置的市场失灵。一般来说,最严重的市场失灵源于有限的资源不能配置和资源的产权不够明确,产权理论的相关专业研究人员表明市场机制正常作用的基本条件就是明确产权,使产权能够明确并且可以转让。产权是有效利用、交换、保存、管理资源对资源进行投资的先决条件。产权理论表明,私有企业的常人有权享有剩余的利润,并且利用激励机制去不断提高企业的效益。没有产权的社会是一个效率低下、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的社会。当然,能够保证经济高效发展的产权具有明确性、专有性、可转让性、可操作性。

合理利用产权原理,能够清晰分析出企业中会计造假的一定原因。从企业的产权关系来看,我国国有资产处于一种特殊的状态下,整个企业没有明确的投资主体,也没有实现权利、义务和责任的统一,更沒有使资产、人、事之间进行合理规划的管理。由于产权关系界限的模糊,绿色会计理念应运而生,所谓的绿色会计就是将会计要素记录到会计报表中。绿色会计可以根据自然资源的特殊性,利用机会成本、边际成本等理论,采用成本和效益的分析法来进行会计表达。绿色会计的重点在于会计报表的记录上,只有进行严格的绿色会计披露,才能有效的对企业的资本支出和收入进行记录,并且综合分析。

会计市场的交易行为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交易,即会计信息的交易。会计市场出现市场失灵的现象主要有三个原因,包括:会计信息的公共性;会计信息的外在性;会计信息的不充分性。其中,会计信息的公共性,就是指会计信息在一定范围内属于公共物品,可以供所与人使用的东西。会计信息的公共性在证券市场上表现的尤为突出。另外,会计信息的外在性,也叫做外部经济的影响性,是指一个经济行为对其他的经济行为造成的影响。最后,会计信息的不充分性是指市场机制提供的信息,对交易事项能够有所帮助的信息要素。由于会计信息的特点和属性以及市场本身所具有的不完善机制,就要求政府必须进入会计市场并且充分发挥其作用,弥补市场的不足,保证经济的稳定发展。

2.2委托代理在会计学领域中的应用

在会计学领域中,委托代理关系是从事某种活动而产生的一种契约关系。在经济生活中,主体是人们,因此,在互相依存的经济整体中,需要某一个决策者做出相应的决策并且彼此产生影响。而在经济生活中最典型的就是委托代理关系。委托代理关系在会计学领域中的应用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是与财务会计相关的委托代理关系;第二,是与管理会计相关的委托代理关系。在管理会计中,通过各个单位、成员和委托代理关系来充分发挥会计的作用。委托代理在会计理论中的作用主要有两方面,第一是表明了会计学在激励机制中的重要性以及对会计信息方面的能动作用,激励问题在委托代理中处于核心地位,包括了对代理人的激励,也包括了对委托人的激励。只有在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进行合理的激励,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双方的经营成果,达到最大收益,实现双方的共同目标;第二是在会计的相关制度中强调的风险分担的重要性,委托代理具有分享原则,也就是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必须共同承担风险和收益。但是,风险一般具有不确定性,所以很难被人们所预测或者控制,一般都是在人们完全没有预测的情况下发生。所以,当委托人把经营风险交给代理人时,要积极调动代理人的热情,不能对代理人实施压力作用,使代理人心理发生变化。正确的做法就是使风险和收益之间达成科学合理的平衡。另外,委托代理关系在管理会计中的具体应用有责任预算的编制、内部转移价格的确定、间接费用的分配、责任中心的业绩考评。总的来说,委托代理就是将左右着的资产根据其意愿和相关的条件委托给代理人经营,实质也展示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事实。

3结束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稳定发展,对经济的学术研究力度也在不断地加深,不管经济是衰败还是繁荣都属于一种经济现象,并且反映了一定社会的经济程度和经济发展状况。学术领域间存在着相互交融的现象,对于不同的经济情况和现象有着不同程度的融合和相互作用,在新形势下,微观经济学理论在会计学领域中更是相互作用、互相影响,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且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参考文献:

[1]陈淑华.会计信息的经济学分析[J].财会通讯,(06).

[2]王铁林.论会计信息质量研究与信息经济学理论的借鉴与融合[J].财会研究,2010(05).

[3]陈汉文,董望.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研究述评——基于信息经济学的研究范式[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3).

[4]王铁林.基于信息经济学的会计信息价值研究[J].财政研究,(07).

[5]袁立波,冷德穆.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与社会福利的微观经济学分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

2.实验模块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篇二

ATMEGA128是ATMEL公司的8位系列单片机的最高配置的一款单片机,稳定性极高,应用及其广泛。先进的RISC结构,133条指令大多数可以在一个时钟周期内完成,指令系统灵活适用,开发工具成本低,相关资料书籍也非常多,因此得到了广泛应用。虽然所有工科院校都开设了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但是课程教学的质量不容乐观,特别是在实践教学上,其主要问题是:一直以来的单片机教学采用的都是灌输式教学方法,和工程实际应用相脱节,造成学生感觉难学,老师难以讲述的困境,因此非常有必要开发一种新的教学方法。

2. 加强单片机课程的实践环节

单片机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让学生学以致用。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单片机指示的主动性,要在单片机教学过程中引进一些实例化教学环节。“实例化”教学是指把单片机课程中所涉及理论知识分解到实际工程项目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按照项目要求进行有目的的学习,这样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安排实例化内容时要注意循序渐进,各部分内容既要有差别又要相互联系,前面的实例为后续的打基础,后续的实例再引入新的内容、新概念,这样形成一个良性循环,首尾又相互呼应,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模块化单片机实验平台的构建

目前单片机实验主要是在实验箱中进行,所有的电路和模块都集中在一块电路板上,很多同学在做完实验后,甚至连单片机长什么样都不知道,极大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模块化教学刚好克服了这个缺点。所谓模块化教学就是把单片机实验系统分为N个子模块,包括最小系统板、动态静态数码管显示管模块、LED流水灯模块、LED点阵、独立键盘、矩阵键盘、AD模块、DA模块、LCD显示模块、232和485通信模块、继电器控制模块、直流电机和步进电机控制模块等。学生可以按照学习进度,把逐个模块的电路、程序等相关知识弄清楚,进行实验时必须动手连线,这样有利于学生了解单片机的I/O端口情况,通过模块间的组合涉及,也可以锻炼动手能力。这样设计出来的模块化实验,弥补了传统实验只要导入程序即可完成实验的不足。

4. 配套综合性实验的设计

当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基础后,可以做一些综合性实验。运用一门或多门课程中的知识点设计出一个功能完整的项目。针对单片机课程而言,综合实验性实验通常在课程期末进行,此时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单片机内部资源和外围扩展及相关课程的应用,可以运用多个知识点完成综合性实验。

另外,在此过程中,还可以在课本的基础上设计一些更加深入的针对性实验,比如课本通常只有8位AD和DA转化,学生在学习掌握后,教师可以加以引导,提出12位AD及12位DA,精确测量温度压力等信号,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所学的知识,还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充分锻炼。因课时的限制,设计性实验可以不要求在课堂内完成实验。但教师要鼓励学生选择一两个设计性实验,在课后完成,可以组队,形式不限,共同完成实验任务,以此调动学生选做实验的积极性。

5. 结语

本文叙述了单片机机实验教学改革方法,并据此介绍构建模块化实验教学平台的特点。模块化平台具有丰富的基本接口实验模块、扩展接口模块和单片机总线扩展接口,如485、232、CAN总线等,用于控制功能复杂的对象;提供多种通信接口实验模块,如串行口,网络通信接口,有利于系统扩展和组网。大部分实验电路均应用模块化设计,学生在进行实验时,必须根据实验要求设计电路并动手把各个模块连接起来,组成一个完成的应用系统,这样便直观地看到单片机应用系统的构造,又有利于通过不同模块的组合设计新的实验,还可以锻炼动手能力。

实例化的基础实验通过模块化组织起来,可使学生尽快了解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思路,掌握单片机开发工具的使用;平台丰富的系统硬件资源及资源的模块化设计可组合出较多的实验项目,并在实验平台上发挥验证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功能,可根据实验要求任意组合,提高实验平台的性价比;在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的安排上偏向与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符合本校的办学特色。

摘要:本文针对传统单片机教学方法的弊端, 提出了基于模块化的单片机教学思路改革, 具体介绍了以ATMEGA128单片机最小系统板作为核心模块, 扩展外围模块, 共同构建模块化实验平台, 推动单片机实践教学的创新改革, 以期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关键词:单片机,模块化实验平台,实例化

参考文献

[1]苏检德, 何富运, 殷严刚, 王小华.“单片机应用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1 (12) .

[2]倪志莲.单片机课程的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6 (07) .

3.博弈思想在微观经济学中的应用 篇三

自80年代中期开始,博弈论的广泛应用促使经济学经历了一次巨大变革,而且,目前这场变革还在加速进行。正如著名经济学家泰勒尔所说:“如同理性预期使宏观经济学发生了革命一样,博弈论广泛而深远地改变了经济学家的思维方式。”博弈论是数学的一个分支,1951年纳什和1953年的夏普里的文章都是发表在数学杂志上。但博弈论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在经济学上的应用却最为广泛成功。经济学是研究资源如何有效配置以达到或实现既定目标的一门学科。但从现代经济学的发展来看,这种观点将被另一观点所取代:经济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即研究理性人的行为。因此,现在当再翻开欧美名牌大学的微观经济学教材时,你会发现有近一半的内容已与八十年代末大不相同。博弈论在短短10余年对经济学产生的如此深刻的影响是史无前例的。近年来,博弈论的思想和建模方法已渗透到了几乎所有的经济分析领域。而影响最大的便是微观经济学。甚至可以说成为微观经济学的基础。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被授予纳什、豪尔绍尼和泽尔滕三人,以表彰他们在博弈论的发展及应用中所作出的开创性贡献。

博弈论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及决策均衡问题。1944年冯·诺伊曼与摩根斯坦恩合作出版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第一次系统地将博弈论引入经济学中。到20世纪50年代,合作博弈发展到鼎盛期,非合作博弈也开始产生。1950年纳什在《N人博弈的均衡点》、1951年在《非合作博弈》明确提出了“纳什均衡”。奠定了现代非合作博弈论的基石。1965年泽尔滕首次将动态分析引入博弈论,提出了“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和相应的“逆向归纳法”。1967年豪尔绍尼把信息不完全性引入博弈分析,定义了“贝叶斯-纳什均衡”,构建了不完全信息博弈的基本理论。随后,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得到迅速发展,1991年弗得伯格和泰勒尔定义了“精炼贝叶斯—纳什均衡”。

将博弈思想引入微观经济学得到了一些相对独立、体系完整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信息经济学。它被誉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微观经济理论中最活跃的领域。信息经济学的核心是机制设计,即在给定的信息结构下,什么样的制度安排是最优的。在传统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中,对这种问题进行分析是非常困难的,某些方面甚至是不可能的。正是博弈思想方法的应用,为这种经济现实的分析提供了新的分析方法和工具,由此,信息经济学得以迅速发展并形成为一门适用性强、内容丰富、体系完整和逻辑严谨的独立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可以说,信息经济学正是博弈论的延伸和具体运用。

将博弈分析方法引入微观经济学彻底改变了微观经济学的面貌。在瓦尔拉斯世界,厂商视一组市场价格决定自己的产量,消费者根据同一组市场价格做出消费选择;由于单个厂商或消费者的行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小到可以忽略,这些行为个体不必顾及别的厂商的成本函数或消费者的偏好结构即可做出自己的最优选择。在这一模型中,一组有目共睹的市场价格披露了行为个体需要的所有外部信息;这组价格自动地将经济调节到帕累托最优状态,节约信息成本是完全竞争市场的一大优点。但是,在有别于(完全)价格体系的经济环境中,缺乏一组均衡价格作为信息载体,情况会怎样呢?正如前面所说,这依赖于具体问题中的博弈规则。在现实经济问题中,体现博弈规则的可能是某种市场交易法则,或是某种工资制度,也可能是规定了各契约人义务和分配利益的一份文字契约,等等。经济学家发现,某些情形下,虽然委托人不能直接了解代理人的私人信息,但是,他可以通过观察对方一些公开的行为,推断出这些私人信息——这即是示意性模型。在这类模型描述的特定环境中,虽然没有象瓦尔拉斯均衡价格那样直接的信息载体,经济个体却可以发掘某种间接的信息传送渠道。在缺乏直接或间接的信息传递渠道的情形下,还可以通过改变博弈规则,构造信息成本最低的契约——显然,这涉及寻求最优(或次优)的制度安排。

近年来一直处于理论前沿的经济机制设计研究,正是沿着这个思路进行的。一般说来,实际中的机制设计问题会同时涉及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但同时考虑这两个问题是非常复杂的,经济学家选择分别处理它们。对逆向选择问题的研究显示,许多情况下即使设计最优的机制也只能达到次优的结果;但是,设计最优的机制一定可以通过一个使代理人吐露其真实信息的机制实现(显示原理)。另一方面,道德风险模型的一个主要结论是,在一个包含不确定性结果的契约中,对委托人最好的分配制度,一般需要委托人与代理人共同分担风险。机制设计研究框架已用来研究许多重要的实际问题,如制度选择与资源配置效率、公司组织设计和激励工资制度,等等。可以说,慎密的微观分析已渗透到了我们所处的这个复杂的经济系统中的每一部分——从市场的有效性到公共产品的供给,从现代企业制度的各种有关问题到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等等。信息经济学已经真正成为当今经济分析的主流。

将博弈概念引入微观经济学使个体理性公理在经济学中的地位达到了极致。博弈论研究的对象是理性的个体。在完全信息博弈中,理性的参与人的战略空间和最终的支付结构被假定是公共知识。也就是说,每个参与人不仅要首先清理出自己和其他参与人所有可选的战略来,他还得知晓各种情况下自己最终的收益;并且,其他参与人知道他掌握了这些信息……博弈论要求,每个参与人的信念是共同知识;并且,在博弈进行过程中,参与人会根据对过去事件的观察,不断地以贝叶斯法则来修正自己的信念。若说假设参与人自觉或不自觉地按贝叶斯法则的思想行事还有相当的现实基础的话,参与人是否还能胜任贝叶斯公式的计算未免就太可疑了。

从博弈论来说,参与人对世界的状态有一个信念。模型越复杂,这种成本越高。在通常的模型中,参与人这种行为成本并没有计算在最终的支付函数中。在你参加一盘象棋比赛之前,你可以请象棋大师和电脑专家联合为你设计一套克敌制胜的软件;但如果赢得这场比赛带给你的收益不足以抵补你为此支付的费用,而你确实是一个效用最大化者,你绝对不会购买这套“最优”软件。除非寻找最优、次优、次次优等不同战略的不同成本也反映在支付函数中,理性人的效用最大化行为假设才可能走出内在矛盾。遗憾的是,在许多情况下,这往往是不可能的。因为参与人在选择某一特定战略之前无法得知其成本。尽管理性人假设与现实有相当的距离,但它仍不失为分析那些能够长期延续下去的经济行为的良好工具。1982年,尼尔森和温特构建了一种较为“真实”的产业进化模型。他们假设厂商并不按照经济学严格意义上的“理性”行事,而仅只是尽力保证其业绩不低于某个可接受的水平。这种复杂的动态模型在计算机上运行的结果与借鉴于博弈论所作出的理论预测是一致的。不过,也正是从这种论点中我们知道,博弈模型所解释的,主要是人们较长期的均衡行为。对于象尼尔森和温特在他们模型中重点关心的经济进化过程中厂商的非均衡行为博弈论的解释力究竟怎样还不得而知。

4.中级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体会论文 篇四

1课程教学目标与教材的选择

微观经济学是我国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初级微观经济学主要注重经济学基础知识的传授。而中级微观经济学作为培养学生经济学思维和科研兴趣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把握微观经济理论的框架体系,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运用理论知识对现实中的经济现象和问题做出分析和解释。选择一本合适的教材是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重要条件。笔者所在学校的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创新与试验班等多个专业均开设中级微观经济学课程。结合这些专业的学生的知识基础,综合考虑后,笔者选用美国经济学家哈尔・R.范里安编著的《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作为中级微观经济学的授课教材。该教材内容丰富、编排有序、推理严谨,层层深入。该教材还配有课后习题与解答,便于学生自学和巩固知识。

2授课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2.1学生难以理解抽象的模型和理论

中级微观经济学里面有很多比较抽象的数理模型和数学推导,采用了“边际分析、均衡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动态分析”等分析方法,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推理能力,才能充分理解这些经济学模型。不少学生尤其是文科生在学习这门课时感到比较困难。教材里面有几个章节还涉及概率论的知识,比如“不确定性”、“风险资产”以及“拍卖”这三章就涉及均值、方差、期望效用等概念。笔者授课的学生在第二或第三学期就开始学习中级微观经济学,然而学生此时尚未学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课程。如果直接按照教材上的内容来讲授这部分知识,学生就会一头雾水,无法理解。

2.2部分学生缺乏浓厚的学习兴趣

微观经济学里面有一些基本的理论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是一致的。对于这些看似简单的基本理论,学生很可能会觉得早已对其熟知,没有新鲜感,从而学习兴趣不足。对于那些比较抽象而艰深的内容,部分学生则有畏难情绪,不愿深入钻研,也就不能完全理解和掌握。

2.3教材的内容繁多而课时不足

中级微观经济学涉及面广,涵盖的内容很多,但其教学时数一般都是51课时,课时明显不足。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就必须快速讲授,无法保证每堂课都有良好的教学效果;或者是每节课尽量详细讲授且留出足够的与学生互动的时间,却无法完成全部的教学计划,在教学效果和教学进度之间往往顾此失彼,不能保证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知识。

3改善中级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建议

3.1应用“微课”提高课堂效率

“微课”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具有针对性强和时间短的特点。“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围绕某个知识点(重难点与疑点)录制内容短小精炼的课堂教学视频,同时还包含课件、练习测试及师生在线问答互动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学生要学好《中级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程,不仅需要高效的课堂学习,还需要课后复习与做习题进行知识点的巩固与强化训练。微课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补充形式,可以让学生自主利用课余时间来学习,也可以压缩很多知识点的授课时间,给教师在课堂上加强案例教学和师生互动留有更多余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方面,为了让学生能够真正充分利用微课资源,必须加强学习过程的管理,可采用学习情况汇报等方式将微课学习纳入课程成绩的考核。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改进微课课件的形式和内容。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的高校普遍在进行课程建设,如果同一门课程的微课资源不进行有效整合,就会造成教师重复劳动和课程建设成本的增加。因此,高校之间有必要加强微课资源的共建与共享,提高课程建设的效率。

3.2借助案例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级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性较强,学生难以理解那些枯燥的概念和抽象的数学模型。采用案例教学法,以案例引出理论、以案例印证理论,或者以应用理论来分析案例,都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教材中的案例多数是国外的案例,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理解理论,但是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并非密切相关。教师应该多采用那些学生很熟悉的经济现象作为授课素材,并启发学生开拓思路。例如在讲授“拍卖”这一章时,用学生很感兴趣的网上竞拍的案例来导出问题,分析竞拍者应采用什么样的报价策略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又比如在讲授“机会成本”时,首先不直接提出机会成本的概念,而是先让学生讨论“破窗”这种很可能发生在身边的现象。有人认为破坏玻璃窗可以通过乘数效应而创造大量需求,这种观点乍一看似乎有理,但实际上是片面的、似是而非。启发学生思考“破窗理论”的谬误之处,从中引出C会成本的概念。破坏玻璃窗不仅存在机会成本,而且还导致无谓损失。也可以就此开展案例专题辩论,让学生在热烈的辩论中加深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并提高主动分析问题的能力。

3.3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

整本教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教材的不同章节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每一章的教学内容和课堂提问,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将前后章节融会贯通。例如,教材的第七章分析了社会保险金指数化与消费者福利的关系。教材中利用无差异曲线图,根据消费者均衡点的.选择来说明社会保险金指数化为何可以增加消费者福利。若没有继续学习后面的内容,也许学生对该问题就不会有进一步的思考。但实际上还可以用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概念对其作出解释。发生通货膨胀后,社会保险金指数化只是消除了通货膨胀导致的收入效应,但替代效应依然存在,即在实际收入不变的前提下,不同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化引起消费者选择的需求束发生变化。因而社会保险金指数化在保证消费者效用水平没有下降的条件下,保留了物价变动带来的替代效应,由此使资源的配置得到改善,消费者的福利增加。因此在第八章讲授了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之后,就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思考前一章提出的社会保险金指数化问题还能作出何种解释。若学生不能迅速反应,就提示学生用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概念来分析,从而使学生既能加深对两种效应的理解,又能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同一个问题,启发思维的活跃性。

3.4针对不同的专业设计不同的重点教学内容

由于中级微观经济学涵盖的教学内容很多,至少应安排64课时。但实际情况是除了经济学专业,其他专业都不太可能在51学时的基础上再增加课时。在课时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可以针对不同的专业设计不同的重点教学内容,以便学生重点掌握与本专业联系最密切的经济学知识。例如,为财政学专业的学生授课,应将涉及税收和公共物品的章节作为重点来讲授。对于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应重点讲授外部效应等内容。为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授课,则应将不确定性、资产市场和风险资产这些与金融学密切相关的知识作为重点来讲授。考虑到学生尚未学习概率论等数学课程,应先向学生简略介绍相关的数学名词与公式,再讲授对应的章节。由于整体经济的变动源于单个经济单位决策的变化,因此消费者的偏好、选择以及厂商供给决策等关于个体决策的内容,对各个专业都应该重点讲授。

总之,在中级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中,需要采用“微课”和案例教学等各种方式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需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摸索、总结经验和失误,才能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哈尔・R.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第九版)[M].上海:格致出版社,.

[2]谢超峰.中级微观经济学混合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金融教育研究,,(3):8184

[3]邹晓涓,叶洪涛.微课应用于《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反思[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7):203204.

[4]谭赛,罗登辉.“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2):5556.

5.实验模块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篇五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其典型的、核心的观点是将学习看做是个体外显行为改变的历程,学习是被动的,对学习时个体内在的心理历程是否改变一般不予解释,而个体外显行为的改变主要显示在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上,主张人一切行为是由环境决定的,是历史上著名的极端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

华生的一段话话是行为主义的代表引证的最多的,他说:“给我一打健康而又没有缺陷的婴儿,把他们放在我所设计的特殊环境里培养,我可以担保,我能够把他们中间的任何一个人训练成我所选择的任何一类专家一一医生、律师、艺术家、商界首领,甚至是乞丐或窃贼,而无论他的才能、爱好、倾向、能力,或他祖先的职业和种族是什么。”

6.实验模块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篇六

模块教学在涉外旅游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通过广泛的调研,结合岗位要求,把涉外旅游专业英语教学内容中具有同类功能的`知识点或能力项组合成了知识模块和应用技能模块,改交常规的教学模式,建立一种以能力为基础、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的模块武教学培养模式,并用该模式组织教学.

作 者:徐艳丽 李文良 XU Yan-li LI Wen-liang 作者单位:唐山学院,河北,唐山,063020刊 名:唐山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TANGSHAN COLLEGE年,卷(期):21(5)分类号:H319.1关键词:涉外旅游 专业英语 模块教学

7.实验模块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篇七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研究资料来源于以下两个方面:(1)卫生统计年鉴资料:从《××省卫生统计年鉴》中获取该省人口、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医疗资源配置、需求现状;从《××市卫生统计年鉴》中获取样本省省会城市17所三级甲等医院的床位、人员、设施设备和医疗服务数量、质量、效率和效益数据。17所医院中,按隶属关系分为省属医院5所,市属医院12所;按床位规模分为500床位以下医院6所,500~1000床位医院7所,1000~1500床位医院3所,1500床位以上医院1所。(2)中国卫生服务调查数据:从《2008年中国卫生服务调查研究报告》中获取城乡患病率、就诊率、住院率等数据。

1.2 方法

1.2.1 区域规划法。

区域卫生规划法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居民健康状况变化及其卫生服务需求等因素,确定区域内卫生发展的目标、模式、规模和速度,通过合理配置卫生资源,使区域居民得到公平、有效、方便、价廉的卫生服务[1]。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卫生资源配置测算方法主要有4种:卫生服务需求量法、卫生服务需要量法、服务目标法、卫生资源/人口比值法[2]。其中,卫生服务需求量法是应用最多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充分考虑居民真实的卫生服务需求,因而测算出的配置标准能在很大程度上体现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平性。本研究根据2008年我国卫生服务调查数据,采用卫生服务需求量法测算区域内医院床位需求总量,计算公式如下:

区域床位需求量=(人口数×人群需求住院率×平均住院天数)/(360天×标准床位利用率)

1.2.2 微观经济学方法。

经济学理论认为在生产领域存在适宜规模或最优规模问题:一方面规模扩大会带来规模报酬递增,即规模经济现象;另一方面当规模超过一定的限度时会导致规模报酬递减,即规模不经济。目前常用测量医院规模经济和效率的方法有4种:生产函数、成本函数、数据包络分析和随机前沿分析[3]。其中,数据包络分析(DEA)法是近年来分析评价医院资源投入和服务产出效率的常用方法之一。该方法可以对具有多指标投入和多指标产出特点的同类单位的相对效率进行综合评价,恰好符合医院投入产出的基本特征。因此,本研究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医院的投入产出效率进行分析。在投入和产出变量的选择上,投入变量为医院床位数,产出变量包括门急诊量、收治量、手术例次。

2 结果

2.1 区域床位需求量

2.1.1 床位需求总量。

2010年末,样本省人口总数7869.3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767.63万人,占60.60%;农村人口3101.71万人,占39.40%;近10年来,人口年自然增长率2.41%。根据《2008年中国卫生服务调查研究报告》数据,年城乡合计住院率为6.84%;其中城市居民年住院率为7.08%,农村居民年住院率为6.75%,城乡住院服务潜在需求量为实际利用量的18%[4]。根据卫生服务需求量测算公式,计算得出2015年样本省床位需求总量为27.73万张,较2010年实际床位总数26.97万张有2.76%的增长空间。

2.1.2 不同类别医疗机构床位需求量。

根据《2008年中国卫生服务调查研究报告》,城乡居民选择住院时,在卫生院和社区中心住院患者占28.70%,县区医院占4 8.2 0%,地市医院占11.90%,省医院占8.20%,其他医疗机构占3.00%[5]。各级医院的床位使用率标准为省级医院90%,地市级医院80%,县级医疗机构60%,其他医疗机构50%。据此测算出2015年样本省各级医疗机构床位需求量如表1所示。其中,县区医院和地市级医院的床位数量已经达到或者超过了2015年的规划需求数量;而省级医院、社区中心和卫生院、其他医疗机构尚有发展空间,尤其以社区中心和卫生院的发展空间最大,与2015年的规划需求尚存25793张床位缺口。

2.2 样本医院床位适宜规模

2.2.1 样本医院总体规模效益分析。

以样本省省会城市17所样本医院的数据进行投入产出效率分析发现,2005年至2009年,样本医院总床位数由10280张上升至13065张,增长了27.09%;DEA综合效率总得分也由8.71上升至10.52(P=0.0000),说明随着医院床位规模的扩大,样本医院总体上呈现规模效益递增。详见表2。

2.2.2 不同属性医院规模效益分析。

对17所医院按隶属关系划分为省属医院和市属医院进行规模效益分析。2005年至2009年,省属医院平均床位数量由866张上升至1122张,增长29.56%,DEA综合效率平均得分由0.45上升至0.53(P=0.0091),呈现规模效益递增;市属医院平均床位数量由496张上升至616张,增长24.19%,DEA综合效率平均得分由0.56上升至0.70(P=0.0008),呈现规模效益递增。详见表3。

2.2.3 不同床位组别医院规模效益分析。

对17所样本医院根据床位数量进行分组,随着床位数量的增长,800床以下、800床以上两个组别医院DEA平均得分均呈现增长趋势(P=0.0015和0.0003),表明无论是800张以下还是800床以上医院均呈现规模效益递增。详见表4。

3 讨论

3.1 影响医院床位规模测算的因素

在测算区域医院床位总量时,主要依据区域内的医疗服务需求,多方面因素包括区域卫生发展目标、人口数量和结构、转诊体系、经济环境、医院运作模式等的不同都会对测算结果产生巨大的影响,需要综合考虑。在测算单体医院的适宜规模时往往采用微观经济学方法,包括规模经济理论、交易成本理论、范围经济理论等。不同的理论有不同的特色,但关键在于变量的选择。产出变量不同,得出的医院最优规模往往也不相同。鉴于卫生事业的公益属性,在选择产出变量时,除了医疗收入、收益指标外,还要引入服务质量、效率、满意度等指标,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均衡。

3.2 适宜床位规模的确定

对于医院管理者,扩张床位是医院的一项重大经济决策行为,需要在事前进行理性分析,通过微观经济学方法测算医院的规模效益状况。对于政府主管部门,医院是区域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床位规模的多少应该服从并服务于区域卫生规划。一旦规划需求确定,就应该严格执行。以样本省为例,由于县区医院和地市级医院的床位数量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测算的规划需求数量,无论其处于规模经济或不经济状态,都应该对其床位规模扩张行为进行严格限制;而对于社区中心和卫生院而言,由于其床位数量与规划需求数量存在较大缺口,政府应该对其新建和扩张床位的行为给予适当鼓励和扶持。

综上所述,医院床位的适宜规模应当与政府卫生规划相适应、与医院发展状况相吻合,与患者的需求相结合。其中,区域规划法与微观经济学方法是测算医院床位适宜规模的有效方法。

摘要:目的:探索国内医院床位规模的测算方法。方法:选取2010年样本省卫生统计年鉴数据和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资料,分别运用区域规划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对样本省医院床位的需求总量以及所属17所样本医院的适宜规模进行测算分析。结果:样本数据显示,样本省的县区医院和地市级医院的床位数量达到或者接近饱和,省级医院、社区中心和卫生院、其他医疗机构尚有发展空间;样本医院中,不同类别、不同床位数量的医院均呈现规模效益递增。结论:医院适宜床位规模的测算应将区域卫生规划的总量调控和医院微观层面的经济学效益相结合。

关键词:医院床位,规模测算

参考文献

[1]白志勤,饶克勤.区域卫生规划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1:4-6.

[2]倪建,黄高明,宫学林,等.区域卫生规划的方法学应用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08,28(11):47-48.

[3]董四平,方鹏骞.医院规模经济研究述评[J].中国卫生经济,2009,28(9):27-30.

[4]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2008年中国卫生服务调查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9:39-40.

8.实验模块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篇八

关键词:语篇分析 高中英语 阅读教学

语篇微观分析,顾名思义,指的是重点分析语篇的各个组成部分,具体包括:在语境中猜测词义、分析句子结构、分析固定短语和词组搭配等。在英语教学中要不断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目的是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分散的语法知识,加深对全文的理解。

一、语篇微观分析内涵

微观分析主要是对语篇的表层进行理解,为进一步的宏观研究做好准备。但是,关于对语篇内容更深层次的理解,比如文章的主旨或者作者的写作意图等的理解还得依靠宏观结构分析。因此,不能重视一方面的研究而忽视另外一方面,必须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才能较好地理解文章含义,也才能更进一步掌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掌握充足的词句知识是理解语篇的前提,如果没有一定量的词汇和语法知识,那么对语篇的理解也就无从谈起。反过来说,学生如果更好地理解语篇就会促进自身词汇知识的增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利用已经积累的知识来猜测语篇中的词义,另一方面绝对不能忽视对某些能够影响语篇理解的词句的解释。学生只有掌握了这些重点词句,才会更好地理解全篇。

学生如果懂得如何对语篇进行微观分析,会大大提高他们对语篇结构的感知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形成更深层次的语篇阅读能力。

二、语篇微观分析在阅读教学中的实施

在对英语语篇进行分析的时候,微观分析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它既能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快速提高,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对高中学生来讲,语篇知识的掌握程度与分析语篇的能力必须相符,二者有密切联系。语篇分析活动是语篇知识的实践活动,而语篇知识是语篇分析活动的基础。

1.语篇微观分析技巧

对语篇进行微观分析之前,教师应提前安排学生预习语篇内容,并要求学生将预习落到实处,可以采用监督或检测的手段。比如,可以检查学生对生词的理解情况,看学生能不能猜出生词的大概意思,学生能说出大概含义就行,不必过多纠缠于某一词的具体用法。这样做的好处就在于,学生提前熟悉新知识,会提高课堂效率,有利于把课堂时间花在对文章更深层次的理解上。

微观分析时要注意找出关键词语,并在文章中做出标记。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全文内容的理解入手,分析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关系以及衔接手段的应用;接着,在各段落中找出关键的信息,把一些难于理解的句子放在特定的语境中仔细研究它们的含义;然后,教师通过向学生提问一些带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加深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包括语言如何表达、文章的写作背景等。

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要求,指导学生掌握基础词汇和语法知识。词汇在语篇中具有衔接功能,无论是表层还是深层,这虽然使学生对词汇把握的难度加大了,可是却也凸显出词汇学习的重要性。对于那些出现频率比较低的词汇,教师要教给学生如何根据语篇的上下文含义来猜词悟义。

2.语篇微观分析应用于阅读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也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语篇意识的培养,要让学生明白在阅读材料中碰到一些陌生的词汇或是结构过于复杂、难以理解的句子是很正常的。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进行阅读策略的指导,提高他们的猜词能力。比如,在猜测词义的时候可以根据相关词汇的解释或定义来猜;也可以根据上下两个句子的因果关系来猜;还可以运用已有的知识以及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来猜等。

此外,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找到贯穿全文的线索以及一些表示连接的词语,尤其要注意那些表示并列关系、时间关系、因果关系、条件关系以及转折关系的词语。当指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微观分析巩固训练时,教师可以改变以往的传统阅读教学方式,不妨为阅读材料设计一些完形填空题、单词拼写题、翻译句子题、连词成句题等。只有综合运用多种训练方式,才能逐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运用词法、句法的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北师大版新教材中,每单元的LanguagePower部分都是学生进行巩固、训练的最好的阅读材料。

三、结束语

语篇微观分析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词汇和语法的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使学生对语篇的阅读理解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都得到跨越式提高,对阅读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从这一点来出发,教师应该在平时加强对学生阅读技巧的训练,进行语篇微观分析。我们广大一线英语教师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使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英语实践教学中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艾婧元.浅谈语篇分析与阅读教学[J].长春大学学报,2006(5).

9.实验模块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篇九

车工实训论文:模块化教学在车工实训中的应用

作者/张 军

摘 要:技工学校旧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模块化的教学模式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实行模块化教学,解决了旧的教学模式不能解决的问题,普遍提高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训操作水平。

关键词:技工学校 模块化教学 车工实训 教学改革

一、前言

随着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技工学校如何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已成为学校面临的主要问题。旧的理论、实训间双周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并且问题很多。

技工学校的学生多为初中毕业生,多数学生对学习理论课存在厌烦情绪,对实训课却热情很高,但理论知识的匮乏又影响了实训教学质量的提高。由于实行的是间双周理论、实训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教学进度无法协调,往往会造成实训在前而理论知识滞后的情况,给正常的实训教学增加难度。由于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由三年改为两年,缩短了总的教学时间,使有些课程不能进行,不能全部完成教学计划。为了与社会需求接轨,满足培养各种层次水平技术工人的需要,旧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要求,模块化教学模式的应用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二、模块化教学的特点

1.目的明确

模块化教学是一种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教学活动,是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围绕特定主题或内容的教学活动的组合,是一个在内容与时间上自成一体的教学单元。模块内容可以是单一课程,也可以是相关课程的组合。模块化教学的目的在于用最短的时间和最有效的方法使学生熟练掌握某项技能。

2.灵活组合

模块化教学可以根据学校教学改革的需要将教学块灵活组合,如笔者学校在车工专业推行模块化教学,将中级车工模块分为车削基本知识、车外圆柱面、车内圆柱面、车内外圆锥、表面修饰和车成形面、螺纹加工、车偏心工件、复杂工件的车削和车床的调整及故障排除等九个模块。车工教研室根据教学大纲制订教学计划,将与实训课题有关的理论知识合理地融入到各个模块中去,使教学内容规范、实用、够用、灵活和必需,使各模块衔接有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学生容易理解,老师容易讲解、容易实施。

3.对实习教师提出新要求

模块化教学的实施使实训老师面临全新的课题,不但要有过硬的技术,还要有丰富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还要根据模块化教学的要求能书写出高质量、高水平的教案。实训老师要根据模块化教材,结合学生的知识技术水平、心理特征、兴趣爱好,确定教学的内容、教学重点和教学目的,要合理安排学时,突出模块化教学的特点,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完成实训教学任务。

4.质量的好坏主要看教学的实施过程

实行模块化教学其教学质量的好坏主要看教学的实施过程。

第一,突出老师的主导作用。理论知识的讲授要清楚、简单、明了,时间不宜过长;要紧密结合实训课题,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示范操作演示动作要准确、清晰,使学生能看到连贯的动作且看懂、看会,便于学生自己实训操作。

第二,要合理划分学习小组。(职教论文 )根据学生的思想表现、平时成绩、性格爱好等采用互补方式对学生进行分组,成绩好的和成绩差的学生分开,遵守纪律好的和纪律观念不强的分开,便于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

第三,各模块教学内容要适合班级的学生水平。由于技校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在确定模块内容时,要加入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使知识与技能紧密结合,相应降低教学难度,为学生学习好技能提供便利条件。

第四,教学任务的布置和实施。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根据每小组具体情况的不同,选择不同难度的练习模块进行实训练习,老师在学生操作之前要强调安全文明生产的重要性,提出实训要达到的目的和要求。教师在学生实习时要认真地巡回辅导,做到“五勤”,规范学生的动作。对差生要加强个别辅导,并对学生实训中出现的问题和各个学习小组的实训情况做好记录,为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价准备好资料。要使学生在练习时有明确的练习目的,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争取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第五,对学生完成模块化任务的评价。学生在完成模块化实训任务之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实训工件和整个实训过程给出客观准确的评价。评价可采取学生自评、小组评议、集体评议和老师评议相结合的方法。老师在评议时要多表扬少批评,表扬能够熟练掌握技能的学生,指出存在的共性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办法,做到抓两头带中间,使全体学生的实训成绩共同提高。学生的期末成绩根据每个模块的成绩确定。

第六,模块化教学过程问题反馈。老师要对模块化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到教研组,教研组根据反馈的情况调整模块化教学内容,使其更贴近于实际,更好地为实训教学服务。

三、模块化教学的优点和作用

实行模块化教学,其优点和作用是十分突出的。第一,模块化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比较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训操作的同一个模块当中,使学生学习时更直观,更容易。第二,模块化教学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理论教学和实训脱节的情况,将理论知识和实训操作紧密结合,给实训老师讲课和学生学习提供了方便,优化了教学资源,避免了重复教学。第三,模块化教学方式灵活、实用性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同模块的实训在时间上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先后顺序,使教学过程更加灵活。第四,实行模块化教学可以节省大量的教学时间,相应增加了学生的实训时间。由于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训操作中,大量的理论课学时可以节省,为按教学大纲要求完成整个教学计划提供了保障。第五,由于采用了新的学生考核办法,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第六,由于实行了模块化教学,促使理论课老师加强了实操的训练,实训课老师加强了理论知识的学习,使老师的整体教学水平得到了提高。

但在实行模块化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模块化教材的专业性强且与实际结合紧密,编写时难度大。二是实行模块化教学以后,增加了实训教学时间,缩短了理论课教学时间,使实训场地和设备数量及实训老师都相应增加,造成学校投入增加和部分理论课老师闲置。三是实行模块化教学,对实训课老师的要求提高了,不但要有扎实的技术还要精通理论知识,造成了合格实训老师的短缺。

总之,学校在车工专业实行模块化教学以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实训时间,缩短了整体教学时间,满足了当前社会求职市场的多样化需求,有利于教师充分发挥其专长进行教学,能及时地将一些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补充到教学模块中去,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大幅度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训操作水平。模块化教学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在学校会得到大力的推广,也会成为技工学校最主要的教学模式。

10.实验设计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篇十

一、实验目的明确,有针对性

化学教学实验的内容、范围和难度等,由化学教学目标所规定。抓住化学教学的重、难点设计化学实验,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概念、原理和规律。对于通过实验要求学生掌握哪些基础知识、培养哪些技能技巧、哪些方面的能力、明确解决哪些主要问题、突出观察哪些实验现象、重点示范哪些基本操作、应概括出哪些结论,教师在让学生设计实验时要特别清楚,做到心中有数,避免顾此失彼。

二、实验现象明显、形象、直观

现象明显、形象、直观的化学教学实验,能更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师在让学生设计实验时,尽可能地选择那些现象明显、形象、直观的实验,以保证实验所达到的效果。比如说,反应有气泡、有沉淀、溶液颜色发生变化等。实验装置力求简单、整齐、美观。

三、实验内容安全、简洁、可靠

危险而不可靠的实验不仅危害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会对学生心理造成恐惧,从而不敢再去设计实验,动手去做实验。教师在选择、准备和实验操作过程中,应尽量避免使用有毒药品和具有危险性的实验操作,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四、实验过程、结论具有启发性

所设计的化学教学实验,应该在实验过程中或所得结论中具有一定的启发性,有助于学生对化学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教师要善于运用教学艺术,将讲与演示有机结合起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有效培养学生能力。通过化学教学实验,使整个化学教学过程充满积极的思维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

11.模块教学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篇十一

【关键词】模块教学 高职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40-02

高职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而为社会和企业培养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模块教学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显著的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以便于学生更好的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显著的提高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质量和效率。

1.模块教学的概述

模块教学指的是按照从上而下的顺序,将课程划分成若干模块,该种教学模式是由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国际劳工组织研发出来,基于岗位任务确定相应的教学模块,教学活动以技术培训为核心,以完成某种岗位工作为主线,模块教学强调内容的系统性和知识的应用型,其核心是应用技能的培训。以技能应用为核心的模块教学,通过有的放矢的设置每一个教学模块,能够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自主学习,显著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实践应用能力,既能够满足课程教学要求,又能够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显著的提高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质量和效率。

2.模块教学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文章以计算机专业为例,高职院校作为培养计算机教育的重要力量之一,承担着向国家和社会输送计算机专业型、应用型人才的重任,但是,许多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学生面临毕业就失业、从事其他专业的尴尬局面,学生计算机实践应用能力较差,不能够满足岗位实际需求。模块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有效的解决该种问题,具体应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教学模块的设置

高职计算机专业采用模块教学时,应该对教学模块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既应该满足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需求,又需要符合技术领域以及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具体的教学模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1通用操作模块

计算机通用操作模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利用网络进行资源访问、信息传输;(2)具备操作和维护计算机通用软件的能力;(3)使用常用通信软件、办公软件进行日常辅助管理;(4)安装计算机常用软件、操作系统以及硬件等。

2.1.2数据库开发和管理模块

(1)具备小型数据库、关系数据库的开发和应用能力;(2)根据系统分析结果,进行数据库程序的设计、安装以及调试;(3)利用相关数据库开发相应的软件;(4)掌握设计和管理数据库的方法;(5)掌握SQL语言的使用方法。

2.1.3网站设计模块

(1)具备使用和维护数码产品、多媒体设备的能力;(2)具备网站设计和制作能力;(3)具备制作简单动画的能力;(4)具备平面设计以及图像处理能力;(5)具备设计和制作动态、静态网页的能力。

2.1.4程序设计模块

(1)掌握各种程序设计语言;(2)使用程序设计语言进行程序设计;(3)具备可视化编程语言编程能力;(4)具备维护软件的能力。

2.2 模块实施

在实施模块教学时,应该做好行动导向教学,即在进行教学时,应该结合教学过程和职业行动,使学生的个体学习和外界的职业发展动态的结合起来,不断的扩展学生的行为空间,这样能够实现教、学、做的一体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布置相对独立的教学项目,并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指导、以及解疑答惑的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做好案例教学和岗位实习,模拟相应的教学情境进行岗位模拟,当学生掌握了相应的理论知识后,在企业的实际岗位进行实习,能够让学生掌握实际工作过程中所需的能力,并对岗位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以便于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实例分析:以Flash教学为例,Flash为计算机专业教学的重点,模块教学在Flash教学中的应用,设计以下模块:位图图像、矢量图形、关键帧动画、补间动画,由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每一个关键帧的内容,例如跑步动画、走路动画以及表情动画等,既能够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又能够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以便于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Flash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三、结束语

现阶段,许多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困境,并且计算机专业已经成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这就要求对现阶段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模块教学在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更好的满足社会和企业对学生的实际要求,被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在高职教育中。

参考文献:

12.实验模块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篇十二

一、实验过程 (约40分钟)

1、情景准备 (约5分钟)

为学习比较优势理论, 教师设置的场景为甲乙两个邻国, 两国的居民均只生产两种产品———面包和牛肉, 两国居民习惯将面包和牛肉搭配成牛肉汉堡作为食品, 1单位面包配1单位牛肉。

将学生分为两组 (如是合堂教学, 可按照行政班级划分) , 一组扮演甲国居民, 一组扮演乙国居民。甲国生产效率相对较高, 生产1单位面包需要1.5小时, 生产1单位牛肉需要1小时;乙国生产效率相对较低, 生产1单位面包需要2小时, 生产1单位牛肉需要3小时。

在两国开始进行生产、交易和消费活动前需使学生理解:任何一国居民在生产和交易后, 最终收益取决于其所拥有的面包和牛肉中数量较少的, 因为多余的面包和牛肉无法制作成汉堡以供消费。

2、两国无贸易条件下的生产消费情况实验 (约15分钟)

教师宣布, 两国处于自给自足的生产和消费状态, 并不开展贸易活动, 给予各自20小时的生产时间, 请学生安排自己的生产时间, 以获得最大收益。

经过思考, 学生在具体操作过程中, 会以经济人的思维, 按照利益最大化原则, 结合本国国情进行生产。最终结论如下。

(1) 甲国的最优产量。因为甲国生产1单位面包需要1.5小时, 生产1单位牛肉需要1小时, 以a代表面包数量, b代表牛肉数量, 则甲国的生产函数为1.5a+b燮20, 假如甲国只生产面包, 则最大产量为13.33单位, 若只生产牛肉, 则最大产量为20单位, 根据已有的经济学知识, 学生以 (0, 20) 和 (13.33, 0) 为两个端点, 绘出了甲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如图1所示。图中, 生产可能性曲线上各点意味着甲国居民充分运用了资源, 又因为衡量收益大小的牛肉汉堡由1单位面包配1单位牛肉构成, 故最优生产组合点为 (8, 8) , 即用12小时生产8单位面包, 用8小时生产8单位牛肉。这样, 甲国居民在无贸易情况下, 能获得的最大收益为8单位牛肉汉堡。

(2) 乙国的最优产量。乙国生产1单位面包需要2小时, 生产1单位牛肉需要3小时, 以a代表面包数量, b代表牛肉数量, 则乙国的生产函数为2a+2b燮20, 假如乙国只生产面包, 则最大产量为10单位, 若只生产牛肉, 则最大产量为6.67单位, 同理, 学生以 (0, 6.67) 和 (10, 0) 为两个端点, 绘出了乙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如图2所示。并能找到最优生产点为 (4, 4) , 即用8小时生产4单位面包, 用12小时生产4单位牛肉。这样, 乙国居民在无贸易情况下, 能获得的最大收益为4单位牛肉汉堡。

3、两国有贸易条件下的生产消费情况实验 (约20分钟)

这一阶段的实验为该课程的重点, 教师宣布假定两国居民仍有20小时的生产时间, 但允许两国进行自由贸易, 各国居民需合理安排面包和牛肉两种商品的生产时间, 并提醒学生, 生产和贸易的目的是使收益最大化。教师扮演贸易主管部门, 主管进出口贸易, 学生可根据其生产的两种商品的数量 (四舍五入计算) 到主管部门领取面包票和牛肉票以用于贸易。

学生在进行交易前, 需要考虑两种商品的交易价格, 即多少单位的面包与多少单位的牛肉等值。为简化操作过程, 教师在此将两种商品的比价定为1单位面包=1单位牛肉。

本阶段的实验可进行多轮, 使用表1来记录学生的交易过程。在一轮交易结束后, 教师查看每个交易者的情况, 如果学生手中还存有额外的无法相匹配的面包或牛肉, 则意味着浪费 (因其无法组合成牛肉汉堡) 。之后, 教师宣布本轮交易获得的票据在下一轮中失效, 开始第二轮交易。与此类似, 第三轮、第四轮……直至学生手中多余的面包和牛肉很少时, 第二阶段的实验结束。

第二阶段实验结束后, 要求学生将收益情况与第一阶段封闭状态进行比较, 会发现第二阶段的收益较之前有所增加。

二、理论讲解与讨论 (约20分钟)

1、基本理论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 在逐利动机的驱使下, 很快就发现若想使同为经济人的两国居民均增加收益, 每个国家应集中生产自身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如何确定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可以通过一国某种商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来衡量。如:

面包的相对劳动生产率=面包的劳动率/牛肉的劳动生产率

如果一国面包的相对劳动生产率高于另一国, 则该国在面包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甲国面包的相对劳动生产率=面包的劳动生产率/牛肉的劳动生产率

乙国面包的相对劳动生产率=面包的劳动生产率/牛肉的劳动生产率

这就表示, 甲国生产1单位牛肉的时间仅能生产0.67单位面包, 而乙国生产1单位牛肉的时间则可以生产1.5单位面包, 故乙国在面包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甲国牛肉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牛肉的劳动生产率/面包的劳动生产率

乙国牛肉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牛肉的劳动生产率/面包的劳动生产率

同理, 甲国在牛肉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由于在交易中两种商品的比价为1∶1, 故一个甲国居民将20小时全部生产牛肉, 可得20单位牛肉;一个乙国居民将20小时全部生产面包, 可得10单位面包。经过交易, 一个甲国居民可获得10单位面包和10单位牛肉, 构成10个汉堡的收益;一个乙国居民可获得5单位面包和5单位牛肉, 构成5个汉堡的收益。结论是, 按照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并交易, 甲乙两国居民的收益较之封闭状态下均有增加, 验证了“贸易是无烟的工厂”。

2、适度展开

如果课堂时间允许, 教师还可以提出两种商品的其他比价以供学生讨论, 如1单位面包可兑换1/2单位牛肉、1单位面包可兑换2单位牛肉。

当1单位面包可兑换1/2单位牛肉时, 甲国居民可将20小时所生产的20单位牛肉中的6单位, 换回12单位面包, 与剩余14单位牛肉组成12个汉堡, 获得12单位收益。此时, 甲国收益比封闭条件下要好, 而乙国收益比封闭条件下要差。

当1单位面包可兑换2单位牛肉时, 甲国居民可将20小时所生产的20单位牛肉中的14单位, 换回7单位面包, 与剩余6单位牛肉组成6个汉堡, 获得6单位收益。此时, 甲国收益比封闭条件下要差, 而乙国收益比封闭条件下相对要好。

出现这样的结果原因正在于, 甲国在牛肉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乙国在面包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1单位牛肉对面包的比价越高, 对甲国越有利;比价越低, 对乙国越有利。

在对实验结果进行讲解时, 教师应该重申比较优势理论成立的假设条件, 如:存在两个国家;生产相同的两种产品;只有一种生产要素 (劳动) ;两国的在同种产品上的劳动生产率不同;由此导致的相对成本差别;两国的技术水平不变;要素可在国内流动但不可跨国流动;规模报酬不变;交易成本为零等。

三、进行经济学课堂实验需注意的问题

将实验经济学带入课堂, 可以很好地将传统“旁观式”教学转变为“参与式”教学, 以上述比较优势理论的实验为例, 它将以往教师在黑板上单一的演算, 学生被动接受, 转变为学生自觉思考、主动参与, 对于启发学生的经济学思维并尝试在现实生活中加以应用大有裨益, 将经济学变为真实生动的科学。但在进行经济学课堂实验时, 有一些必要的准备值得注意。

1、教师能够统筹安排

课堂实验能否顺利开展, 取决于教师对整个实验过程的统筹把握。实验各阶段的时间控制、必要的道具准备、各阶段要取得的结果和意义以及实验最终结果和意义, 都需要教师在课前充分准备并在课堂上全局掌控。只有这样, 才能确保学生在实验中的探索始终沿着一条主线进行, 真正体现课堂实验的价值。

2、课堂实验应相对简单易行

很多高校并没有专门的实验经济学专用教室, 课程的讲授通常在普通教室进行, 客观条件决定了课堂实验的选择应该简单易行, 便于操作。实验的时间、环节、道具和学生的活动线路, 都应该围绕日常的教学条件进行设计, 这也是将课堂实验推而广之的前提。

3、合理控制课堂实验数量

经济学课堂实验的目的有很多, 但哗众取宠绝不是其中之一, 不能结合整体教学计划, 随意安排课堂实验, 效果只能适得其反。根据笔者的经验, 在课程刚开始的几周, 学生需要对本课程的内容有所了解, 课程临近结束的几周, 学生往往又会因考试而分心, 在课程的中段进行实验效果最好。

参考文献

[1]张耀辉、卜国琴:实验经济学教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13.实验模块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篇十三

当前处于“互联网+”与大数据的风云时代,智慧城市、智慧学习无处不在。对于大多数人,通过淘宝推荐即可直接体会“互联网+”与大数据带来的巨大影响。这种推荐是淘宝建立在大量的用户浏览以及浏览过程的互联网数据基础上进行大数据统计与分析的结果。

大数据的智能统计与分析不仅在商务运作中表现出色,同时让跟踪每一个人的数据成为可能。在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成熟的基础上,研究者和教师可以跟踪获取学生的数据,使考试、课堂、师生互动、校园设备使用、家校关系等只要技术达到的地方,都将渗透大数据。通过技术手段可以为学生建立管理数据库,从而在其中挖掘出有价值的数据。通过多种考量,发现学生行为背后的逻辑关系与之间的内在联系,最终教育者做出适当的教育决策。就是大数据为教育领域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影响,学校拥有可用的、高质量的海量数据逐渐成为现实,通过智能诊断,教师也将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发展中的学生,从而做到对学生的个性化分析与辅导教学,达到真正的因材施教的目的。

本文以已实现电子书包在课堂中的常态化应用的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为例,论证说明笔者作为一线教师成功借助电子书包中的大数据的力量,挖掘学生的信息,定位学生知识盲点,应用到教学诊断过程中,最终达到辅助教师在授课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课教学的目的,为其他一线教师提供经验借鉴。

二、电子书包中的大数据

正如我国专门负责电子书包教育教学的教育技术协会专家组张杰夫教授所提:电子书包是一个富含丰富资源支持各种学习形式共存、支持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协作互动的可移动学习终端设备。它含有丰富的可以共享的学习资源,以计算机网络为平台,支持学校与家庭之间、教授者与接受者之间、学生与合作小组成员的同步和异步的互助交流。其以学生为主体、基于网络学习资源、以信息终端为载体,覆盖备课、上课、辅导、测试和作业五大教育环节。通过云计算这样一个开放式的平台,电子书包能够有效实现资源的共享以及教学互动的良性教育方式。学生和教师的关系也打破了传统的隔阂,做到实时互动。

对于教师来讲,随着教育方式的变革,教师主导变为学生主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这也就意味着教师在备课时要投入更多的精力,需要详细地了解学生已经会什么,还需要会什么,哪些新知是学生可以通过迁移获取的,哪些知识是教师必须要教授而不能通过学生交流获得的,也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教学诊断的过程。这样的教学诊断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是靠教师的经验进行预设。而现在教师能够利用电子书包推送课前练习、课中互动习题与课后测评,其中智能试卷系统对学生进行实时考试测评并实现试卷的自动批阅,有效地节省教师时间减少教师的机械劳动。电子书包对学生练习作业数据的统计与分析,能够帮助教师根据大数据反馈适时调整教学目标,定位学生知识盲点,进行有效的教学诊断过程,实现授课前的针对性备课。电子书包的数据统计功能以及智能试卷系统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实时考试测评并实现试卷的自动批阅,有效地节省教师时间减少教师的机械劳动,实现对班级学生学习成长情况的整体掌控。

三、电子书包在教学诊断中应用案例

对于电子书包在教学诊断中的应用实践,本文以笔者目前所带四年级电子书包实验班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计算工具》一课的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大数据统计为例进行说明分析。

由于学生已经在二年级学习过算盘的相关知识,与本次教学相差一年时间,因此对于学生到底还有多少知识储备教师并不清楚,且学习这部分知识的信息量又巨大,想在课堂上面面俱到显然不现实,在以往的课堂中可能更多的是通过PPT的演示以及讲解进行授课,教师讲,学生听,课堂多数为灌输式。

但信息化的今天,教师先根据授课内容的不同,将需要掌握的知识通过视频录制,制作成微课,发布到课前导学,同时配以一套课前导学单发布给学生。学生通过进入电子书包,下载微视频并依据导学单的提示进行学习,随后完成导学单中的相应的习题并发布。老师在此过程中充分利用互联网,通过班级论坛构建一个微小的网络课堂,组织学生针对自学时的疑难问题进行讨论,借此观察学生掌握的程度,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反复研究的兴趣,提升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教师还可以在平台的统计一栏中看到导学单中学生各题回答的数据统计情况,针对错误率较高的题目给予诊断性的评价,真正实现课堂上学生会的不教,学生不会的通过引导、交流、释疑的方法突破,实现课堂从学生需求出发。大数据的智能统计与迅速反馈,更好的协助教师调整授课中的重难点,使课堂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有效提高课堂效果。

教学完毕以后,学生究竟掌握了多少,重难点是否全部理解与消化,只能通过批改作业,运用经验进行判断,这种判断往往是不准确的,有些学生可能就在教师的估计中遗漏了。

而通过利用电子书包对该实验班的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大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教师可以从全班正确率中发现各章节内容掌握总体情况(如图1所示)。

图1为一个月全班学生完成相应学习任务之后的课后作业的正确率,其中有两个章节的正确率是63%和67%,这两个章节的内容均涉及解决问题,且有一个章节是有关面积的相关知识,同时也能看到与面积相关的单位公顷的知识,学生掌握情况比较好,这意味着学生在计量单位换算中问题不大,在运用面积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中是没有完全理解和掌握的。再通过调取此章节,通过观看相关习题可以准确“把脉”,依据“把脉”的症状,开出相应的药方,也可以根据不同孩子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出3个层次的题目,对于失分率较高的这部分学生以夯实基础知识点为主,考查基础知识是否过关,针对灵活题出错的孩子,推送一些变式练习,针对掌握较好的孩子,推送一些综合性练习题目,提升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3个层次的练习是基于智能诊断基础上的,针对性强,不同层次的学生真正做到有需要,学生做的有兴趣,也有成功感,更为后面的教学奠定坚实基础。

在日常教学中,“专家坐诊”恐怕是教师最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以目前的智能数据统计来看,针对问题的追根溯源,可迎刃而解。通常先观察全班正确率(如图2所示),看看哪些章节或哪套习题掌握地不好,再调用数据统计习题的错误率(如图3、图4所示),寻找问题症结集中处,最后针对问题,追根溯源。

当通过电子书包发现第一题正确率很低时,能够查看问题出现在哪些学生身上并对问题原因进行分析(如图5所示)。

将同一套题目中同类型的题目对与错的学生统计名单进行调用,教师一眼就能发现同时错误的学生。

因为往往出现同样错误的学生,就是在该知识点的理解上出现了问题。借助电子书包的智能统计,教师对于学生未能掌握的知识一目了然,再进行巩固、讲解,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束语

上一篇:小学综合实践教学总结下一篇:读十万个为什么有感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