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寡老人的生活状况调查

2024-07-28

孤寡老人的生活状况调查(共9篇)

1.孤寡老人的生活状况调查 篇一

城市老人生活状况调查

调查时间:20xx年寒假

调查地点:xx省xx市xx小区

调查对象:社区内居住的退休老人

根据国家统计局20xx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我国2008年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0045万人,占总人口的7.69%。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的生活状况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寒假期间,我在小区居委会的帮助下走访了百名老年人,对他们的生活状况进行了简单的调查。

调查显示89%的老人物质生活良好,他们的要求不高,退休金及其子女的赡养费足够平时花销,然其精神生活堪忧。

63%的老人感觉生活孤单,平日子女们忙于工作,根本无暇顾及老人的感受,即便有空余时间也是尽数放在孩子身上;而孩子们也忙于学习,并且走在时代潮流前端的他们也无法耐下心来与老人们交流;于老人本身,他们更无法融入这个变化巨大的社会,面对众多的新事物,他们不知道是该努力学习还是固守,例如多数老人不会使用手机,一些小家电也成了生活中的难题。诸多原因导致他们与社会脱轨,生活寂寞。

值得一提的是近56%的老人认为自己是家庭的累赘,他们的存在毫无价值。他们多数劳作了半辈子,每天忙忙碌碌,而如今儿身上没了担子,女们不让他们帮忙做家务整天闲在家里磨时间,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在心理上老人们都感到十分空虚。

然而仍有37%的老人对现在的生活感到满意甚至非常满意。其中有些老人十分体谅儿女养家的辛苦,不愿过多影响他们工作,只要儿女懂得孝顺便心满意足;有些老人为寻找生活乐趣,主动接触高科技产品,网络更成了他们与社会交流的重要工具;还有一些老人则是自发的组织成某种小团体,遛狗、逗鸟、唱戏、书法、下棋------花样百出;条件优越的还会结伴外出旅游,既锻炼身体又愉悦心情。

虽然每位老人的生活状况各不相同,但是根据调查统计客观地说,当代城市老人的生活并不乐观。自古以来,百事孝为先,在当今这个强国林立的世界,我们更要秉承孝道,面对诸多问题我们要做出更多的努力,让所有老人都能够安享晚年。

首先,身为儿女的应该多关心老人的生活状况,不能单单用金钱来衡量孝心,平时要注意多与老人进行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内心活动和需求,让他们时刻感受到家的温暖。

其次,社会各界应该向老人们伸出援助之手,不仅要尽快解决部分贫困老人的基本生活问题,还应全面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新闻媒体也应发挥其本职功能,利用舆论的力量引起社会对老人的关注,加强保护他们的权益。

最后,我们更要注重改变老人们的某些观念,努力让他们接受新事物,适应时代的变化,尽快融入社会,感受生活的美好。

2.孤寡老人的生活状况调查 篇二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外出务工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增加, 农村出现了大量空巢老人。作为弱势群体, 空巢老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况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目前, 学界对农村空巢老人的界定还没有统一的标准, 学者们往往根据自己的研究对空巢老人进行界定。梁艳把农村家庭子女成人后独立生活居住留下来的夫妇认为是农村空巢老人。李锋清则认为农村空巢老人是年龄超过65岁, 且与子女居住在不同的村庄的老人。黄羿友把农村空巢老人界定为年龄在65周岁及以上, 且子女或孙辈不在本地工作、生活, 或孙辈虽在老人身边, 但仍需照顾的农村老人。本文采用廖和平对农村空巢老人的界定, 即空巢老人是指年龄在60周岁及以上, 子女长期在外求学、务工和定居的农村老年人, 或者是子女虽然与自己居住在同一村落, 但不共同生活的农村老年人。

现阶段大部分学者对空巢老人的研究多集中于对“空巢”老人群体的某一方面研究, 综合性不强, 如赵华硕等人对空巢老人日常生活状况的研究;孟昉等人对空巢老人养老现状的研究;金霞等人对农村空巢老人心理状况的研究, 以及陈星宇等人对农村空巢老人家庭关系及社会适应度的研究等。在此基础上, 本文通过对农村空巢老人经济情况、养老问题、精神状况等各个方面进行研究及阐述, 力求比较全面了解和反映农村空巢老人的生存现状。

二、农村空巢老人的基本情况

1.空巢老人数量庞大且将持续增长。

在本文调查的湖北省26个县 (县级市) 869份对老年人进行调查的有效样本中, 共有200个空巢老人, 占有效样本的23.0%。按照湖北省统计年鉴, 2009年湖北省农村常住人口为3088.8万人。以此推测, 湖北省农村空巢老人数量约为710.4万人。考虑到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流动仍然在增长阶段, 因此在两种力量即人口老龄化加重和农村外出人口增多的同时作用下, 未来一段时间湖北省空巢老人将处于快速增长阶段。

2.大多数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偏差。

在提供有效信息的124个样本中, 当问及空巢老人的收入水平是否能满足日常生活需要的问题时, 认为生活收入够用有余的比例为17.4%, 认为收入大致够用的比例为27.3%, 认为一般的比例为19.7%, 二者合计为47%。表示收入有些困难和十分困难的分别占28%和7.6%, 二者合计占35.6%。由此可知, 目前能够维持正常生活水平以上的空巢老人仅有6成多, 超过3成空巢老人的生活存在困难。

3.空巢老人患病率高, 高龄老人身体状况最差。

关于空巢老人健康状况的调查, 有124位被访者提供了信息。其中病重/高龄生活不便者有9人, 占7.3%;有病需要适当照顾者共30人, 占24.2%;有病但不影响生活者42人, 占33.9%;3者合计得到身患疾病的空巢老人共占65.4%。无病可以自理和身体健康可以照顾家人的分别有28人、15人, 占比分别为22.6%和12%。再具体分析年龄结构可以发现, 随着年龄的增长, 病重/高龄生活不便者的比例从6.1%增长到13.6%, 有病需要照顾的人群比例从21.4%增长到31.8%。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因数据缺少, 趋势不明显, 但有理由推测这一部分的老年人医疗负担更为严重。

4.新农保的普及水平低。

数据显示, 在153位空巢老人样本中, 有40位处于新农保试点县, 享受新农保养老金的老人有28个, 占空巢老人数量的试点县空巢老人数量的70%, 占样本空巢老人数量的18.3%。农村老年人大部分积蓄不多, 务农收入有限, 又缺少非农就业机会, 子女的补贴仅能起到有限的补充养老作用。随着年龄增长, 当空巢老人进入高龄后, 如果没有稳定的社会养老保障提供持续的收入流, 这部分人群的养老问题就将面临极大的困境。

三、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意愿和需求

1.超过半数空巢老人担忧养老问题, 生活来源无保障成最大忧虑。

当问及对未来养老问题的看法时, 担心自己养老问题的老人有69人, 占有效样本的比重为55.2%;不担心自己养老问题的为56人, 所占比重为44.8%。在回答了对未来担忧的具体问题的73人中, 担心生活来源无保障的有26人, 占总数比重为35.6%;担心子女不在家的有18人, 占24.7%;担心不能继续干活的占21.9%;担心生活孤单的占17.8%。由此可见, 超过半数老人对自己的养老问题不持乐观心态, 物质生活的无保障和精神生活的孤单是这些空巢老人的最大困扰。

2.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成为家庭一大负担。

在123个有效样本中, 认为自己的养老问题给家里带来很重、较重负担的分别占5.7%和31.7%, 认为较轻负担的占12.2%, 三者共计占49.6%;没有负担的仅占8.1%, 表示一般的占42.3%。可见, 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都给家庭带来不同程度的负担, 因为近7成的空巢老人都身患疾病, 既需要照顾又需要大量的医疗开支, 这就加重了儿女的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

3.依靠社会保障养老得最大认可。

关于“哪种养老方式最好”的问题, 在提供有效信息的124个样本中, 选择“依靠储蓄”的占6.5%, 选择“依靠自己”的占22.6%, 选择“依靠子女”的占25%, 选择“依靠社会养老保险”的占46%, 对社会养老保险的认可率远远高于其他养老方式。认为依靠子女完全能解决养老问题的占总数的22.4%;认为“部分能”的占60.8%;认为“完全不能”的占7.2%;另有9.6%的人表示说不清。当对受访者提问“您觉得国家立法规定子女常回家看看能够解决子女不关心老年人的问题吗?”在122名提交答案的受访者中, 有81位回答“不能”, 占66.4%, 41人回答“能”, 占33.6%。可见老年人对家庭养老的信心大大减少。

4.物质生活得到保障后, 空巢老人对精神生活的期待更高。

在提供有效信息的122个样本中, 当问及让老人感觉最高兴的事情时, 28.7%的老人选择了“家庭和睦”;33.6%的老人认为是“身体健康”;其次是选择“生活水平提高”的占17.2%;选择“子女工作顺利”的占10.7%;5.7%的老人选择“养老有保障”。说明对于空巢老人来说, 物质生活得到保障后, 家庭和睦, 能经常得到子女的慰藉, 享受天伦之乐是最重要的。

四、空巢老人养老问题

(一) 空巢老人经济收入不足

数据分析表明能够维持正常生活水平以上的空巢老人仅有60.4%, 有高达4成的空巢老人反映其生活“有些困难”或者“十分困难”。

1. 务农收入较少。

空巢老人生理上走向衰老, 逐渐丧失劳动能力, 无其他赚钱的途径, 在家务农所得收入是空巢老人主要的生活来源。在空巢老人的来源调查中, 49%的老年人仍需要依靠务农来获得收入。但由于空巢老人通常采用传统耕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体力及技术上制约了规模化经营土地, 难以取得较大的收益。

2. 子女补贴较少。

从数据上看, 仅有56.2%的老人得到子女补贴。在回答子女补贴金额的80名受访者中, 每年得到子女1000元及以下的有38人, 占47.5%;子女补贴1000元到2000元的有17人, 占21.3%;2000元到3000元的有8人, 占10%;3000元以上者有17人, 占21.3%, 其中达到或超过10000元的仅有4人, 占5%。

3. 家庭积蓄不足。

34.6%的空巢老人的生活来源之一为家庭储蓄。尽管没有取得空巢老人家庭积蓄的具体数据, 但可以推测, 经过为儿女成家、建房的大额支出后, 农村老年人的家庭积蓄不会太多, 在物价上涨的今天, 以前的储蓄并不能满足老年人生活之所需。因此大多数空巢老人的收入水平较低, 生活状况偏差。

4. 缺少养老保险。

养老保险能够为老年人提供稳定持续的收入, 是大多数老年人最为重要的养老保障所在。而从调查数据看, 湖北省空巢老人中能够领取新农保养老金的仅占18.3%, 大部分人没有参加过商业养老保险, 缺乏养老保障。

(二) 空巢老人生活负担较重

1. 劳动负担较重。

空巢老人的子女外出务工, 农忙时节子女回家成本较高, 很少回家帮忙, 家庭所承包的农田劳动便落到老年人身上。老人自身劳动能力逐渐降低, 劳动负担较以前加重。从数据上看, 农忙时节不回家帮忙者占31.7%, 较少回家帮忙的占35.8%, 两者合计占67.5%。回答“一般”和“较多回家帮忙的”分别占18.4%和13.3%, 回答经常回家帮忙的仅有1人, 不足1%。因此, 空巢老年人的农活负担是比较严重的。另外在家照顾孙辈的劳动也是一个较大负担。已经孕育有子女的外出务工青壮年劳动力大多数会将未成年的子女留在家中给老人照看。虽然我国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 但在家与老人一起生活的孙辈日常生活仍然需要较大精力进行照顾, 这无疑加重了空巢老人的劳动负担。

2. 医疗负担重。

老人寿命在不断延长, 患病率却在不断上升, 需要得到更多的照料, 据测算, 老年人消费的医疗卫生资源一般是其他人群的3~5倍。从数据上看, 6成多空巢老人患有某种程度的疾病, 且随年龄增长, 患病比例增高, 医疗支出加大。虽然调查显示新农合的参与率达到94.3%, 但考虑到目前新农合的政策设计上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只保大病, 不能报销日常的医药费用, 报销手续烦琐, 定点医院数量有限, 老年人的医疗保障仍然不容乐观。因为子女在外务工, 当空巢老人生病时往往得不到子女的及时照顾, 无疑加重了生活负担。调查显示仍有4成农村空巢老人表示生活存在困难, 当他们遇到病痛时更加难以解决医疗支出问题, 这部分人群的生活风险非常大。

(三) 空巢老人精神需求少但面临压力较大

1. 空巢老人精神生活要求较少。

在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后, 湖北省农村空巢老人对于精神生活的要求较低, 比较容易满足。儿女家庭和睦、子孙承欢膝下是大部分空巢老人最基本的精神需要。从调查可知, 35.1%的老人认为“家庭和睦”是生活中最让自己高兴的事情。29.8%的老人认为“身体健康”是最让自己高兴的事情。空巢老人对精神生活提出的要求较低, 是精神上最容易得到满足的群体。

2. 空巢老人精神压力大。

虽然空巢老人对精神生活要求较少, 但仍有不少让老人感到痛苦与忧虑的事情。当问及空巢老人生活中“最担心什么”时, 35.6%的空巢老人担心生活来源无保障;担心子女不在家的比例为24.7%, 二者占了近7成;不能继续干活的占21.9%;担心生活孤单的比例也达到17.8%。由于务农收入较少、子女补贴较少、农村养老机制不健全使老人无法获得社会接济等多方面原因, 农村空巢老人的收入较少, 因此对收入的担忧的比例最大。空巢老人的子女外出务工或经商, 在家居住的时间较少。外出务工子女打电话给老人维系感情或回家看望老人的次数也都较少, 老人无法获得来自子女的亲情抚慰。如果老人的老伴还在, 精神状况还较好。一旦丧偶, 失去老伴的沉重打击会给老年人带来严重的精神创伤, 儿女不在身边不能为其排解压力。而由于空巢老人交往圈子较小, 大多数老人在农忙之余多会选择与邻居聊天、或者看电视报纸及打牌等活动。老人的精神压力较大。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生活呈现出对现在不安、对未来担忧的特点。

(四) 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社会养老保障缺失

1. 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家庭养老是仍是我国各地区最主要的养老模式, 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农村劳动力流动人口增多, 大量空巢老人的出现, 对于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提出了较为严峻的挑战。根据调查可知, 认为依靠子女完全能解决养老问题的占了总数的22.4%;认为“部分能”的占60.8%;认为“完全不能”的占7.2%;另有9.6%的人表示说不清。家庭养老面临巨大的压力。关于“哪种养老方式最好”的问题, 在提供有效信息的124个样本中, 选择“依靠储蓄”的占6.5%, 选择“依靠自己”的占了22.6%, 选择“依靠子女”的占25%, 选择“依靠社会养老保险”的占46%, 对社会养老保险的认可率远远高于其他养老方式。明确表示自己的养老问题给家庭带来负担的占49.6%。甚至66.4%的受访空巢老人认为国家立法要求子女常回家看看也无法解决老年人的关爱问题。可以看出, 家庭养老面临巨大挑战。空巢老人已经认识到家庭养老的功能正在弱化, 对社会养老的认可度高, 需求强烈。

2. 社会养老保障缺失。

空巢老人对社会养老保险提出了极大的需求, 但目前的社会养老机制仍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不能满足大部分空巢老人对社会养老提出的期望, 大部分农村空巢老人无法享受到社会养老方式的好处, 养老机制覆盖范围较小。除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较多外, 空巢老人在农村养老保险、各种商业保险方面的参保人数都较少。空巢老人中享受新农保养老金的比例仅为18.3%, 没有享受新农保的老人多达81.7%, 领取养老金的空巢老人不到两成。湖北省位于中部地区, 是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输出大省, 农村空巢老人数量逐渐增多, 社会养老压力较大。因为空巢老人本身经济较为拮据, 没有额外的收入来投保, 商业保险基本未能进入农村。

摘要:本文依托华中师范大学“百村十年观察”数据采集平台, 通过分析湖北省26个县869位农民的调查数据, 对空巢老人的物质及精神生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现阶段农村空巢老人问题较为严重。空巢老人存在经济收入不足, 生活负担严重, 精神压力较大, 社会养老保障欠缺等问题, 空巢老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亟须得到关心。

关键词:空巢老人,物质生活,精神状况,养老问题

参考文献

[1]梁艳.农村空巢家庭老人精神赡养状况分析[D].山东大学, 2007.

[2]李锋清.老龄化趋势下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思考[J].沈阳大学学报, 2009 (2) .

[3]黄羿友.弘扬传统美德关注“空巢老人”[J].经济师, 2009 (3) .

[4]廖和平.社会转型背景下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6) .

[5]赵华硕.徐州市农村空巢老人生存质量调查[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9 (8) .

[6]孟昉, 黄佳豪.农村空巢老人生存状况亟待关注[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 2009 (2) .

[7]袁金霞.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思考[J].青海社会科学, 2009 (3) .

[8]陈星宇.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和政策建议[J].前沿, 2009 (7) .

3.关于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现状的调查 篇三

关键词:农村 留守老人 老人 生活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日益加大。由于农村人均可耕地面积的减少,农民从自己原有土地上获得的收入赶不上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入城市打工。大量农村青年进城打工,将孩子、老人留在家里,即所谓的“留守人员”,留守人员中的老人就称为留守老人。在江西省南康市麻双乡的调查中,我们共对收回的185份有效问卷进行了分析,我们发现随着这个群体的不断增大,留守老人的生活现状并不理想。

1 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现状

1.1 家庭条件较差。这体现在住宿条件和家庭关系上,在农村,特别是在山区,大部分留守老人居住的房子已经相当陈旧,年久失修,外加子女常年在外务工,老人自己因年纪大无法对房屋进行修缮,甚至有些留守老人住在山腰上,房屋已经破陋,居住环境较差。在调查中发现:30.81%的留守老人已住上新建的楼房,45.41%的留守老人居住的是修补过的老屋,23.78%的留守老人居住的是从未修缮的房屋。在问及家庭关系时,57.84%的留守老人子女一年只回家一次;22.16%的留守老人子女半年回来一次;只有9.19%的留守老人子女经常回来,10.81%的留守老人子女两年甚至多年才回家一次。留守老人的子女回家次数偏少,直接导致留守老人的心灵孤独,以及老人生病时无人照顾等一系列问题。

1.2 养老没有保障。目前,家庭养老在我国农村养老体系中仍然占据着主体地位。农村老人很少有自己购买养老保险等,所以在老年的时候都是靠自己年轻时的积攒下来的钱以及子女们孝顺给的生活费等生活。据调查得出:18.38%的留守老人购买了养老保险,44.86%的留守老人是依赖子女给的生活费,36.76%的人留守老人使用的是自己积攒下来的或是自己劳作而赚取的生活费。

1.3 医疗条件落后。对于贫困的患病老人,“无钱看病”、“看病难”、“因病致贫”的问题仍普遍存在。“生不起病、拿不起药”,有病不医的情况不在少数,“小病扛、大病挨”仍是留守老人的普遍心理。据调查得出:43.24%的留守老人在生病后在小诊所医治,31.9%选择不看病,隐藏自己的病情,24.86%选择到医院检查医治。

1.4 精神生活空缺。在子女外出后,留守老人代际关系淡薄,精神慰藉需求不高,家务活及农产劳动缠身,无暇顾及对子女的思念,想子女的时候也仅限于电话交流,并且因为打长途较贵,说不上几句便挂了。老人普遍比较担心没有生活来源、生病没钱治、没有人照顾以及子女不孝顺,而对生活单调不太担心。并且老年人的娱乐活动显然过于单调,除了看电视、聊天,老人基本上没有别的消遣方式。据调查得出:40%的留守老人在平常生活最主要的娱乐方式中选择了看电视,30.27%选择了串门聊天,15.14%选择了散步,14.59%选择了打牌。

2 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经济条件落后,农村老人的经济来源不稳定。从个体来看,由于农村养老以家庭为主体,老年贫困首先源于家庭贫困。老人家庭贫困既可能是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从所处环境来看,一地农村地区青壮年人口的外出,阻碍了当地农村致富的步伐,进而加剧了农村的贫困和人口的老化,致使农村的贫困往往与老年人相伴相随。

2.2 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近年来,由于二元型的社会结构,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起步较晚,国家还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对全国的农村老人实行普遍的社会保障。并且新农村建设也刚刚开始,因此,家庭养老仍是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缺乏社会保障的农村留守老人因此更为艰辛。

2.3 医疗制度的不完善。疾病是留守老人的致贫因素。农村老年人整体生活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大多数老年人都或多或少地患有诸如风湿、类风湿等慢性疾病,或是高血压、心脏病等突发性疾病,体弱多病和生活无依靠,因病因老致贫成为老年人难以回避的窘境。有个别老人甚至因为贫困而不投医疗保险,一旦生大病,往往给这些留守老人带来巨大的负担。

2.4 传统的思想观念。养儿防老、家庭养老,是千百年来中国农民传统的养老观念。但家庭养老实际上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如家庭关系是否和睦等。对于有些老人来说,他们需要的不仅是儿女们给物质上的帮助,更需要精神上的安慰。即使短暂的聚会,老年人会很满足、很快乐。年轻人常回家看看老人,回家后帮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可以使老人心灵上得到一些安慰。但是,缺乏这些家庭养老、家庭聚会,往往给留守老人留下心理阴影。

3 关心留守老人的对策

3.1 发展经济。针对当地经济落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现象,政府在考虑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应以发展区域经济为着力点,大力实施“以城带乡”战略,增强财政实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保障。在经济布局上应尽可能考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近就业,大力发展本地经济,充分发挥本地非农产业务工成本低以及打工和务农可以兼顾的优势,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3.2 精神抚慰。针对留守老人生活单调,精神上孤独,应该着重兴办农村养老福利事业,建立农村老年人休闲中心,老年人互助协会,老年人交流中心,让留守老人重新找到幸福感,不再感到孤独。在老年人组织内部,可以实施老年人互助机制,低龄老年人为高龄老人义务服务,等将来自己需要这方面时,可以免费享用所积累的义务服务。对于年龄较大,行动不便的留守老人,可以考虑由其子女出资,使其搬进托养所,进行社会化养老,促进诸如个别留守老人无人看管的问题解决。

3.3 亲情关怀。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加

强农村年轻人孝道的教育,对在敬老爱老方面做得好的应

该给予表扬,对表现不好的年轻人应该给予批评指责。在外

子女要经常和自己的父母保持联系,按时给老人寄送物品,架起亲情的桥梁,家中大事要征求父母的建议加强彼此的沟通。

3.4 社会保障。应该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并尽快在

全国实施农村养老保险,扩大农村最低生活保证范围,提高就医报销比例,根据留守老人不同的家庭情况来制定报销标准。

3.5 社会帮助。建立农村老人志愿服务队,诸如大学生志愿者,为留守老人做些日常琐事,陪他们聊天谈心,保持经常的联系。留守老人的问题很多,全社会都应该关注,关注老人也就是关注我们自己的未来,如果留守老人的难题得不到解决,将会影响他们的晚年生活与身体健康。要想真正解决留守老人面临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各界的努力。只要更多的人来关注、关心留守老人,留守老人的生活才会更幸福,农村才会更和谐。

参考文献:

[1]叶敬忠,贺聪志.静寞夕阳——中国农村留守老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邬沧萍,杜鹏.中国人口老龄化:变化与挑战[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6.

[3]戚晓明.“家庭养老”概念的重申与中国农村养老[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

[4]蔡蒙.劳务经济引致下的农村留守老人的生存状况研究[J].农村经济,2006.

4.空巢老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篇四

空巢老人是指没有子女照顾、单居或夫妻双居的老人,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剧,“空巢老人”越来越多。

据全国老龄委统计和信息工作座谈会公布的数字显示,目前,我国有2340多万65岁以上的“空巢老人”。全国城市空巢家庭已达到49、7%,个别老城区的 “空巢老人”家庭已达到80%以上。据了解,我市空巢老人在常住老人中的比例也不小。近日,本报记者带着一份关注走访了部分“空巢老人”。

空巢老人

精神空虚大于物质匮乏

很多空巢老人都面临一个同样的问题:也许不缺吃不缺穿,但是每天都觉得无所事事,要么在家静静守着空荡荡的房子,要么在养老院里等待吃饭的时间。

在西江南路居委,已独居生活了的黄伯昌老人跟其他空巢老人一样,无法与儿女共享天伦之乐,只有闲时与社区工作人员开开玩笑逗逗乐,才是他一天最开心的事情。

住在清宁坊的梁秀霞说,自己今年七十七岁了,退休也已二十七年了,本来可观的退休金足以支撑日常的生活,但是儿子下岗,儿媳妇又身患重病,昂贵的治疗费用致使家里生计困难,后来儿子不得不外出打工,二十年来自己独自生活。平常打扫自己门前的街道和摘晒鸡蛋花是唯一的乐趣。随后,记者走进梁秀霞的家,粗糙的水泥地,破旧的瓦片屋顶,窄小的客厅里摆放着掉了漆的破旧的桌椅,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只有瓶瓶罐罐摆放得整整齐齐。

城西街道办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像梁秀霞这样的空巢老人,很少跟周围的老人聊天,即使城区有亲戚也很少走动,因为他们一个人生活惯了,没有什么事,不愿意去麻烦“别人”。

生活依靠

热心乡邻及时相帮

由于没有电话,梁秀霞基本上联系不了自己的儿子,“有什么特别的事,只能去邻居家里‘借打’。”梁秀霞说,附近的街坊人都很友善,平常有什么事情,也是邻里互相帮助。

邻里的帮助也许是空巢老人解决一些困难最快捷最有效的办法了。城西街道办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我们的上班时间,许多事情居委会可以帮老人家解决,但是晚上或者周末就很难了,而且老人的病痛发作大多在夜晚,邻里间及时的帮助是最有效的办法。”

而对于黄伯昌老人来说,邻居都是些上班族,所以他只能求助于乡里,倔强好强的他说:“认识的一个乡里住得离我家不近,偶尔他会问我要不要帮忙,有没有困难,但真是有困难了打电话过去,等他赶过来,恐怕也不及了。”

问卷调查

过半空巢老人孤独感强烈

现代生活节奏较快,许多子女忙于工作,对家中老人的关心不够,老年人很容易感到孤独,不良情绪找不到宣泄渠道。“作为子女的我们即使再忙,也应该抽空看望父母,多聊天,多交流感情,尽孝要及时。”市老龄办工作人员说道。

在记者开展的问卷调查中发现,我市的“空巢老人”中,58、6%的老人感到孤独或非常孤独,精神缺乏慰籍;在与子女的交流方面,子女偶尔探望或者很少探望的为37%;在人际交流与健身娱乐参与方面,很少参加或者不参加的达50、6%。由于与子女来往交流不多以及对外互动活动参与率不高,超过半数的“空巢老人”感到孤独,精神生活缺乏慰籍。在入户走访几位“三无”空巢老人时了解到,端州区政府雇请专人每天为其提供免费上门搞卫生、买菜等服务。但是,政府提供的免费服务目前仅限于“三无”老人,绝大部分有此需求的困难“空巢老人”未能享受该项服务,居家养老服务未能全面铺开。

外地游子

儿女不在家,健康是牵挂

“高中时候的愿望,就是尽自己的能力考一个远一点的大学,越远越好。结果就在这个地方扎根了,结果远离父母了”,20来到肇庆学院念书的陈女士,如今已经是孩子的妈了,来自山东的她乡音未改,却已经离开家乡年了,每逢佳节,陈女士总会在电话里给父母道一声节日快乐,因为现在也有了固定的工作,只能是过年的时候回家看望二老,陈女士的孩子已经5岁了,可每次见到外公外婆仍感到很陌生。

“我不在家了,爸妈菜都少吃了几个,炒一次菜要吃上一天”,的哥李永生是河南人,来肇庆工作有3年了,他说自己是家中独子,父母对他的牵挂特别强烈,经常打电话要他回家,“现在父母还能自己照顾自己,我出来想多赚点钱。”李永生说他每个月都会寄钱回去给父母,让他们生病了也能够放心去看病,因为不能陪在老人身边,老人健康是他工作时最大的牵挂。

龙应台这么比喻:“父母亲,对于一个二十多岁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栋旧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为你挡风遮雨,给你温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会和房子去说话,去沟通,去体贴它、讨好它。”记者接触过许多在肇庆定居的外地人,他们其实是很关心家中老人近况的,可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父母与游子们的距离也许是一条河、一座山、一条路,身在外地的他们,也许因为种种原因而不能常伴父母左右,可只要听到父母在家乡过得健康平安,就是他们最大的安慰。

机制探索

健全制度是“老有所养”的根本

高龄老年人口的急剧增长,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以及老人空巢化的进一步凸显,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市老龄委副主任、市民政局jú长黄学武在<2019肇庆市老龄工作目标责任考核情况汇报>中提到,如今全市总人口422万人中,60岁以上的常住老年人口就有 50、5万人,占常住总人口的12、9%;到2019年末,60岁以上老年人将达到58万人,约占常住总人口的13、8%;80岁以上老年人将达到6、5 万人,占常住老年人口的13、8%,空巢家庭老人已经超过30%。

在市第十一次党x会上,把“老龄事业”列入了“十大民生工程”之一,明确提出了“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要求。2019年,全市共投入老龄工作经费104万元。全市城乡贫困老人共有1200多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2019年全市已把年人均收入低于2200元的农村家庭纳入低保救助范围,全市城乡人均月低保标准273元、226元;人均月补差173元、108元,能够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全市各级共投入老年福利事业建设资金1500多万元,全市现有老年活动中心(站、室)151个、门球场48个、敬老院110间、星光老年之家 118间、光荣院6间、老年公寓1间,新成立的市安老康复中心,设置床位有100张,对缓解城区养老床位紧缺问题起到一定的作用。

一位从事民政工作多年的工作人员认为,建立健全关注空巢老人的制度,是实现“老有所养”的根本所在。

记者手记

在采访中,许多老人总是说“很怕生病,怕自己走不动路,到那时一边怕远在外地的孩子担心,一边怕自己不能再两地跑”。虽衣食无忧,但亲情的别离让他们的生活总徘徊在一句古话中:“相见时难别亦难”,这诗句在空巢老人的生活中不是形容爱情,而是作为现在生活最真实的写照。不管儿孙身在何地,总让老人们牵肠挂肚。其实每一位空巢老人都是这样,心里非常渴望儿孙陪伴左右,思念的煎熬是无法言语的,在外的游子们常回家看看吧。面对这些曾经为儿女奔波辛苦的老人,我总是在想他们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如果我们今天不做好养老工作,那明天我们自己又如何养老呢?

5.城市空巢老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篇五

现如今,社会老龄化的程度越来越深,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在《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中可以了解到,自起,我国已正式进入到快速老龄化阶段;未来,老龄人口的平均增长速度将超过3%;到2050年,中国的老龄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人,老龄化水平将超过30%以上。空巢老人这个问题引起强烈的关注。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是未来国家的主人,有责任和义务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并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提出建设性的建议。但是,我们能力有限,所以,就以常熟市颐养山庄这个点进行调查,希望通过这个“点”可以延展到城市甚至省这个“面”,通过颐养山庄里的空巢老人的生活来反映现如今常熟等经济较快发展的城市的空巢老人存在的问题。希望能引起社会各个阶层的关注,给老人们提供一个安详的晚年。

方法:

调查过程:在调查中,我们首先搜集了一些关于空巢老人的资料,并加以筛选。然后,根据资料和现实存在的问题,设计调查问卷(参考了网上的一些调查问卷的样板),根据常熟市的现实状况,确定目的地。最后,到已确定的目的地进行调查。

调查时间:20XX年12月1号

调查地点:常熟市颐养山庄

调查对象:常熟市颐养山庄的老人们

调查方法:样本抽取,随机对颐养山庄的一定数量的老人们(精神正常)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问卷的形式:访谈法,即通过和老人的聊天,有目的的交流

调查人:

报告正文:

周六的颐养山庄之行之总的来说还是比较顺利的。深入老人之中,通过和老人的聊天,让我们更进一步的了解他们所想,所感,所愿。

虽然住在同一所养老院之中,但是老人们似乎也不自觉的分成了两个“非正式组织”,也就说,他们因为兴趣和爱好而自觉的组织在一起,“组织“与”组织“之间的联系不是很密切,几乎是没有交集。

先来说说我调查的第一种类型吧。

他们不会打麻将,不会下棋,更不会唱歌跳舞。通过了解,在空余时间里,他们就坐在一间房间里聊聊天。虽然隔壁就是锻炼的地方,里面也有各种健身的器材,但是在他们眼中,那是个陌生的地方;站在他们的角度,那里就是摆设。其实,他们并不是不想锻炼,而是在他们之中,70%到80%的老人腿脚都不利索,特别是阴天和冬天,两条腿的膝盖更是疼的厉害,有时要靠拐杖才能走路。20%的老人身体都有各种不适,比如心脏,有的还装有心脏起搏器,比如气管炎,都不能进行剧烈的运动。而且,据老人们说,颐养山庄里面没有医生,生病都要到市医院里。虽然他们没有说其他,但是我感觉老人们深感其中不便。问即平时除了聚在一起聊天,还有没有其他的活动。95%的老人都说没有。除了吃饭聊天,他们大都在宿舍睡觉。90% 的老人表示,虽然宿舍里有电视,但都看不太懂。所以,只能睡觉。

接下来,就是第二种类型了。

颐养山庄的阿姨把我带过去的时候,室的人不是很多。那时候3点半多,阿姨告诉我还有一个小时就要开晚饭了,所以老人们都陆续回到自己的宿舍了。这群老人会打麻将,会下棋,早晚还会出去溜达溜达。和上面的老人相比,他们生活的就比较丰富一些。在调查了解中,一位老奶奶还很遗憾的告诉我,今天没有打麻将,因为2点钟的时候阿姨帮他们洗澡。老奶奶还信誓旦旦的说:明天一定要去打麻将。旁边还有两位老爷爷正在下象棋。其中一位老爷爷的棋艺貌似有点不精,还悔棋,硬把刚被吃掉的棋子抢回来。两个人就像老小孩一样,固执还很要面子。走过他们的宿舍,一些行动不方便的老人还在兴致勃勃的看电视,听戏曲。

这里的老人大都都有子女的,而且90%都不是独生子女。但是子女工作都很忙,没有时间与精力去照顾他们,所以,他们只能以颐养山庄为家。谈子女的时候,他们的脸上有喜悦,有骄傲,夹杂着落寞,孤寂。98%的老人都没有老伴,独自一人。他们表示要是有老伴都不会来颐养山庄。但比起生活在家里,90%的老人都愿意生活在颐养山庄。主观上,这里人多,热闹。客观上,儿女没有空,无暇照顾自己,担心自己成为儿女的负担。但是100%的老人内心深处还是希望和子女生活在一起的。血浓于水的感情始终都是很浓厚的。虽然把老人寄养在颐养山庄,80%儿女都会在一个星期看望老人一次,平常都会通通电话,20%的老人儿女给他们配备老人手机,为了方便联系。但是还有5%的子女只有在老人生活遇到困难的时候才会来一次,5%的甚至数载才来看望老人一次。

99%的老人谈及在颐养山庄的生活,都会比较满意。无论是在吃还是住的方面,都会有人照顾。一位老人说自己是生活在农村的,所以饭食还比较的满意,没有那么的讲究。但是1%的老人认为一位工作人员要同时兼顾许多位老人,不能做到家里的“一对一“照顾,所以不能照顾好每一个老人的方方面面。

据调查了解到,这里的老人99%的都是有退休金的。50%的老人:没有退休金,就不能住进来。颐养山庄的一般费用是20元/天,对于老人来说,尤其是生活在农村的老人来说,退休金除了支付自己在颐养山庄的费用外,所剩无几。100%的老人都希望自己的退休金可以增一些。

在和老人聊天的过程中,有老人向我们提及“十八大“。老人早上都会看报纸,每天上午还定时学习”十八大“的内容。在这位老人的影响下,周围的60%的老人们也渐渐开始关注国家动向。老人们说,“十八大”,他们很满意。他们希望在新一代领导人的领导下,中国可以发展的更好。他们知道在,人民的收入会翻一翻。但是,他们担心自己会等不到那一天,所以希望地方政府可以尽早实现这一目标。关于“十八大”虽然他们并不都很理解,但是老人说了,这是关乎于民生的问题,关系到自身的利益,关系到下一代。他们还谈到了反腐朽的问题。老人们说,中央政府做的已经很好了,但是地方执行却太让人失望。老们人强调一定要反腐朽,要落实,中国才能兴旺。“十八大”令老人们鼓舞,但是他们又担忧这只是一场空欢喜,要把加强对老人的关注落到实处。

在我去调查的时候,老人们把我们当成了义工。原来,在他们心中,他们很喜欢义工的到来。这样,他们的生活会更加充满生机。敲背,揉肩,理发......虽然事情很微不足道,但是却温暖了他们的心。95%的老人希望义工天天来。99%的义工都是我们常熟理工学院的学生。所以,我希望,我们学校可以多组织一些义工去看望老人,而且排练一些节目,给他们的生活增添一些色彩。老人们的语言有时候也有障碍,希望多号召一些本地的大学生去加强沟通与交流。

在这个寒冷的冬天,没有政府或社会组织机构给他们送去御寒之物。其中,有一位老人围着我们学校义工送的围巾,但是整个颐养山庄只有10条。我们给老人的关注实在是太少了,而正是他们,我们才拥有了今天。但是,他们正逐渐老去。

经过这次的颐养山庄之行,我感触很深。真的很诚挚的希望,这个社会能多一点给老人的关注,不在是大学生,是社会各个阶层。空巢老人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需要我们的关注。政府要多加采取措施,切实了解老人们所需要的,而不是大放厥词,那样会伤害到他们的。我认为,作为政府,应采取以下措施:

1. 加大对养老院的建设,使无子女的老人或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有所依靠。

2. 强化老年维权工作

3. 加强与社会组织的合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敬老的氛围

4. 提高老年人的退休金,使他们有资金可以养老

6.孤寡老人的生活状况调查 篇六

养老问题,尤其是空巢老人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新津县空巢老人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是三个方面的问题:生活保障、日常照料服务、精神慰藉问题。针对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我县对城市社区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与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并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通过调查,了解城市社区空巢老人的基本生活状况及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为社区开展空巢老人关爱服务提供背景资料和依据;另一方面了解社会不同群体对于空巢现象的观念和态度,探讨让空巢老人生活更幸福的出路 。

一、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

(一)在生活来源和医疗保障方面

空巢老人大都年轻时候在某企业上班,退休之后享有退休金,其生活来源63.2%来自退休金(只有剩下的极少部分是来自子女负担和自己的积蓄),大致在1000-3000元左右,但退休老干部或者公务员的退休金一般都较高,在-4000元左右,部分较贫困的空巢老人享有国家的200-400元不等的低保金。而在医疗费用问题的解决上,有56.1%是来自医保,但每个月的医保费用只有90元;29.8%是单位或者街道社区部分报销;极少部分是由子女负担的。空巢老人们普遍觉得医疗费用高,生不起大病。

(二)在生活开支和经济压力方面

空巢老人们生活开支总体处于中、低等水平,除了害怕生病,大部分空巢老人不觉得有什么经济压力。但部分空巢老人们经济压力相对较大。

(三)在生活照顾与子女关系方面

1、在生活照顾方面。因调查的绝大部分是中低龄空巢老人,其生活自理能力较好,调查中87.9%的空巢老人能自己照顾自己。且因被调查的空巢老人有62.1%配偶健在,故在其生病的时候,有39.7%的空巢老人是由老伴照顾,36.2%的是由子女照顾,另有8.6%的是由医疗护理人员照顾。在此基础上,数据显示,78.6%的老人不愿意住在养老机构,其原因主要有:主观方面来讲,受传统养老模范影响,入住机构养老的观念没有改变,怕别人说,没有自由,且照顾和伙食也有所欠缺;客观方面的原因,有的是因为养老机构花销太大,经济上无法负担,有的是因为子女不同意。剩下的21.4%的老人愿意住在养老机构,大都认为住在那里的都是老人,可以聊天做伴,且这部分老人认为养老机构的伙食比自己现在的状况要好。

2、在与子女关系方面。空巢老人们的子女一般是生活在本地的,只有极少数的生活在外地或者国外。数据还显示,造成空巢老人与子女分开住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是同子女相处方面,52.7%的空巢老人是因为与子女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有差异,为避免造成冲突而与子女分开居住,同样的47.3%的老人空巢是因为子女学习工作忙,压力大无暇照顾老人。二是综合各方面原因,37.9%的空巢老人是因为自己希望独立生活,还有26.5%的空巢老人是因为子女住房条件紧张等约束而与子女分开居住,而19.2%的老人空巢是因为子女在外地求学或工作需要在异地就业就职,只有9.1%的空巢老人是因为子女婚嫁在异地成家而与子女分开去住,剩下的7.3%的老人空巢是因为子女具备所需物资条件,但赡养老人观念淡薄所致。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老人与子女分开居住大部分是客观原因造成的,只有极少数老人是因为自己的主观原因想自己独立生活而与子女分开居住的。从调查中我们还得知,空巢老人们的子女很少与其联系的比率占37.9%,而空巢老人们经常主动和子女联系的比率占44.8%。这说明很多空巢老人迫切希望与子女保持更多的联系,尽管大部分空巢老人理解并习惯了子女不在身边。

(四)在社区服务设施与其休闲娱乐方面

1、在社区服务设施上。从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在硬件设施方面,社区针对老人们的休闲娱乐设施很少,老人们提到的休闲活动场所主要是公园、广场之类的,但离老人们生活的社区有一定的距离,身体好且喜欢运动的老人们会去走走,绝大部分的老人们觉得太远了不想去。另外,城市社区都没有安装类似求救门铃、求助遥控器之类的针对空巢老人在紧急情况下呼叫帮助的系统;而在软件设施方面,是依靠社区或社会志愿者给空巢老人提供服务。大学生为空巢老人提供的志愿服务较多,但大部分老人对大学生的服务感到不习惯。问到其原因,空巢老人们表示,因为自己的生活基本上可以自理,不需要大学生提供服务,且大学生提供的服务一般都是打扫清洁之类的。除此之外,还有些老人希望过安静的生活不希望被别人打扰。

2、在空巢老人的休闲娱乐上。73.2%的空巢老人们的休闲娱乐方式是聊天串门,有60.7%的会在闲暇时间看看电视和报纸书籍,同时,50%的会选择打太极,散步之类的放松方式,还有33.9%的空巢老人喜欢聚在一起打牌,只有极少数的约为1.8%的空巢老人会选择出远门旅游。

二、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

整体上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程度达到66%,处于中等水平。有约42.4%的老人估计今后的生活无法预料或变坏,34.5%的老人有时感到孤独,7.1%的老人经常感到孤独,59.4%的老人感到生活无目的,老人们的总的幸福满意度为69.4%。其中,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和生活幸福满意度明显低于非空巢老人,且受教育程度高的空巢老人其心理健康状况和生活幸福满意度明显高于受教育程度低的空巢老人。

(一)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与心理健康状态的关系

1、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直接影响其心理健康状况。空巢老人的整体生活状况处于能基本上满足需要的水平,因生活困难而产生的悲观、焦虑、无望等心理问题较少,但这种因为生活得不到保障而影响心理健康状况的现实还是存在于一部分空巢老人身上。

2、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间接影响其生活状况,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会促进其生活质量的提高。从我们调查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的空巢老人在与我们的交谈中表现得很积极、乐观、豁达。谈到子女不在身边,都表示很理解;在谈到对现在生活的满意度上,都觉得自己是很幸福的了;而谈到未来生活的变化时,都持较乐观的态度;最大的愿望是一直淡然、平静而从容地生活着。但这部分的空巢老人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

(二)预计未来空巢发展趋势

7.孤寡老人的生活状况调查 篇七

一、城市空巢老人调查样本及生活状况分析

(一) 城市空巢老人调查样本分析

此次调查, 选取常州市工人新村社区和河海社区两个典型社区, 随机抽取20户 (总共) 空巢家庭。调查对象为60岁以上独居或与配偶居住的空巢老人, 每一户空巢家庭采访一人, 以防止数据混乱。以入户访谈结合问卷调查的形式, 了解空巢老人的相关情况。

1. 性别组成:男性8人, 占40%;女性12人, 占60%。

2. 婚姻状况:已婚且有配偶7人, 占35%;已婚且丧偶10人, 占50%;未婚3人, 占15%。

3. 年龄结构:60~69岁老人3人, 占15%;70~79岁老人4人, 占20%;80~89岁老人12人, 占60%;90岁以上老人1人, 占5%。

(二) 城市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

空巢老人平日生活中依靠自己一个人或者是配偶, 因此稳定的生活保障极为重要。通过调查发现, 空巢的老人的生活状况大致受经济来源、医疗保障、生活照料、精神状况等因素影响。

1. 经济来源。

在实地调查中发现, 市区的空巢老人每月养老金在1 500元~2 000元左右, 地处城乡结合处的空巢老人每月退休金只有400元~500元, 区域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老人们表示退休金足以维持日常生活, 不需要子女的接济和照料, 但是遇上重大疾病等突发情况, 经济方面就无法负担了。

2. 医疗保障。

80%左右的空巢老人都患有各种各样的慢性病症, 需要长期的休养和药物治疗, 这对于老人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一般来说, 城市空巢老人有一定的经济基础, 但是重大疾病带来的高额费用还是令人担心。截至“十一五”时期, 常州市城市社区的老人基本纳入医疗保险, 对于城镇中未覆盖医保的区域以及未参保职工医疗保险的老人, 目前也参与新型农村医疗保险, 尽管如此, 但对于有重大疾病的空巢老人来说, 只是杯水车薪, 不能起到决定性作用。

3. 生活照料。

大约60%的老人是可以生活自理或者是夫妻互相照料, 其他大多数由子女照料, 极少数会请他人照料或是生活照料缺乏。随着年龄的增加, 身体机能的不断衰退, 许多老人的行动逐渐迟缓, 同时由于缺乏安全意识, 家中和外出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安全隐患, 比如在家中忘记关煤气、出行时摔跤、被车撞等, 由此可见, 笔者认为子女应当给予空巢老人更多的生活照料。

4. 精神状况。

通过对数据分析可知, 65%空巢老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内心孤独, 而并非照料问题。子女因求学、工作离开家, 老人缺少依靠的对象, 孤独折磨着空巢老人们年迈的身心。子女和父母居住在同一城市的空巢老人, 相对来说, 心理能得到更多的关爱, 解决问题也更为积极;少数空巢老人与子女分居在不同城市, 他们往往只能向老伴倾诉烦恼和忧虑或者默默承受, 长此以往, 他们更加感到孤独无助, 在生病时会更加落寞孤单;部分空巢老人较为乐观洒脱, 对家庭具有奉献精神, 他们通常会自我排解, 增强同社会的交流, 如参加一些社区活动等, 在各种活动中发挥余热;孤寡空巢老人往往心态较差, 没有子女可以依靠, 经济也没有支持, 面对紧急情况时, 应急能力较差。

5. 最佳养老方式。

从问卷调查中可以得出, 老人大多数愿意独居, 只有极少数的老人愿意和子女居住或住养老机构。在生活能够自理的情况下, 老人都愿意独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 老人和子女的观念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有着不同生活习惯和不同观念的人生活一定会产生摩擦, 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幸福感。而且一般城市里的老人没有农村“养儿防老”的思想, 相反老人的思想比较开明, 他们理解并支持子女为了理想、事业外出打拼, 如河海社区河海街道的一对夫妇:爷爷82岁, 奶奶70多岁, 他们心态非常好, 理解子女, 更倾向于独居。他们强调:“老人要多为子女着想, 他们也有自己的生活, 而且国家要快速发展就离不开年轻一代, 他们身上肩负着更重要的重任。”

二、城市空巢老人养老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人口快速老龄化, 老人家庭空巢化, 中国的政治、经济、医疗、文化等方面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为了满足不同阶层空巢老人的需求, 多种养老模式应运而生。加快对养老模式的进一步探索, 找到适合老人的最佳养老模式, 让他们安度晚年已是解决城市空巢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的关键。经实地调查显示:目前常州空巢老人养老模式以居家养老为主, 机构养老为辅。

养老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 现状

1. 常州市最近十几年一直在大力发展养老事业, 最终形成了“以居家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目前, 常州在两个县级市和五个区已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点, 如新北区燕兴社区的助餐点、送餐点较为成熟。由此可见, 社区能够提供家庭力所不能及的照顾、帮助以及种种服务, 同时能够积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如新北区的晋陵互助社、一加爱心社等。自古以来, 人对家有种特殊的感情, 如同幼婴对母亲的依赖, 对老人也不例外, 特别是空巢老人。通常情况下, 只要有自理能力, 他们就不愿离开家, 都会选择居家养老而不愿去养老机构去养老。居家养老根据老年人需求和自身条件, 积极开展短期供养、日间照料以及助餐、助医等生活服务, 同时兼顾老年人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精神关爱等多种需求。2012年, 常州市创建23个省级示范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05个, 城市社区小型托老所床位500张, 农村老年关爱之家床位500张。

2. 由于观念的影响, 很多老人不愿居住养老机构, 心理无法适应养老机构的生活, 虽说大多数老人不愿居住养老机构, 但也有老人说在不能自理的情况下会选择居住养老机构。常州一直在推进公办养老机构的建设, 重点扶持社会投资兴办的护理型养老服务机构, 2012年末, 常州市各类养老机构110家, 拥有各类养老床位24 678张, 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32张。

(二) 存在的问题

1. 资金短缺:

在一定程度上资金短缺限制了养老模式的发展, 没有充足的资金意味着不能提供更好的设施。如有了足够的资金, 就可以提供更好的设施, 同时给服务人员提供培训的机会, 提高服务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水平。充足的资金来源是稳定的养老服务系统正常运转的保障, 大到政府正常运营养老服务事业, 小到可保障社区空巢老人每月有固定的资金援助。

2. 社工人员短缺:

每1 000户家庭才有4位社工, 对于老社区来说, 社工数量远远不足, 社区主任希望能够有更多的社工帮助他们, 来满足空巢老人的需要, 像陪他们聊聊天等。社工人员工资低、学历要求高、工作量大等原因是造成社工人员的流失及匮乏的主要原因。据我们调查发现现在的社工一般都是大学生, 若非大学生, 必须是大专学位且有二年工作经验, 他们的工资一般在1 000元左右, 微薄的薪水, 除了不能保障基本的生活外, 心理也会产生巨大的落差。

3. 养老机构设施不完善, 生活环境比较差:

与居家养老存在着同样的问题, 服务人员短缺以及服务人员的不专业等因素无法给予老人更好的生活照料及精神慰藉。此外, 饮食方面与居家养老相比也存在着不足, 无法满足老人味觉上的需求。由此可见, 无论是从精神上还是生活照料上都无法完全满足空巢老人的需求, 当然, 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毕竟众口难调。

三、完善城市空巢老人养老模式措施及建议

(一) 完善养老体系

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信息服务为辅的养老服务系统。在一个完善的系统下发挥社区、养老机构的作用, 重点发展居家养老服务, 加强养老服务专业队伍建设, 为老人提供优质的服务, 为老人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经我们调查常州养老服务中心的覆盖面比较狭小, 因此扩大其覆盖面至关重要, 让更多的老人享受居家养老带来的幸福感。为了提高居家养老服务质量, 全市应积极开展其星级评定工作, 使常州居家养老服务达到更高层面。

(二) 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力量

资金是发展老人事业的灵魂, 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以及养老事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投入。如果要更好地解决老人的养老问题就需要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力量, 吸引更多的资金, 在养老方面投入更多的财力、物力。为了把市场作用发挥到最大, 常州市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 积极鼓励养老机构和养老事业的发展。这样做也可以让更多的人关注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 因为养老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家庭问题, 而是一个社会问题, 它的发展状况会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政府应该根据中国的国情, 督促企业制定完善的职工养老保险制度, 做到员工在位时应保尽保, 为员工的养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调查显示, 大多数城市社区空巢老人的经济来源都是退休金, 它足够维持空巢老人的基本生活开支。然而, 如果遇到重大疾病时, 他们的退休金就显得捉襟见肘, 大多数空巢老人面临着“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因此, 完善和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我们解决养老问题中的关键所在。

(四) 关注空巢老人的精神需要

根据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可把人类的需要按其重要性和产生次序分为五个层次, 也就是五个等级, 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生理需要对城市空巢老人已不再是问题, 当生理需要有了一定的保障, 空巢老人就会关注和追求精神方面的需要, 如安全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等, 由此可见, 养老问题最终回归到精神养老上。可以尝试在社区建立专门的心理顾问团队, 定期对空巢老人进行心理疏导,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积极的心态, 幸福地度过晚年。

参考文献

[1]常州市2012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Z].2012-07.

[2]刘晗.城市空巢老人生活状况与养老模式分析[J].中国城市经济, 2010, (11) .

[3]谢金楼.常州市区居家养老模式研究——以常州市天宁区为研究样本[Z].

[4]常州市人民政府文件[Z].2012-05.

[5]陈建兰.空巢老人的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基于苏州的实证研究[J].人口与发展, 2010, (3) :29.

[6]花月圆.社区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和社会支持初探——以江苏省A市B社区为例[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 2012:1-6.

[7]刘晓霞.城镇空巢老人的社区照顾研究[J].价值工程, 2010, (2) :8.

8.中国同妻婚姻生活状况调查 篇八

【关键词】同妻;婚姻生活

1 调查背景、目的及意义

有一群人,她们很早前就已经存在,然而近几年她们才渐渐出现在世人眼前,却不为世人所理解,也有很多人至死也未摆脱这份痛苦,她们被称为——同妻。

同妻,男同性恋的妻子的简称。尽管古代一度盛行男风,然而在绝大多数的时期中,中国的主流文化认为男男是有悖于伦理道德的,因而同妻的产生充满中国特色。据张北川教授的统计推算,我国现处于性活跃期的男同性恋至少在2000万,尽管其中不少人受过高等教育,但是为了尽孝道,约80%的男同志选择进入“同直婚姻”或已在婚内,由此可推出我国的同妻数量至少1600万。

因为丈夫的性取向,同妻在看似正常的婚姻中受到“非正常”的待遇,比如无性、无爱,丈夫的暴力以及世俗的有色眼光,煎熬在难以言表的身心摧残。正如采访中的GW1说:“这(指同直婚姻)是一个地狱,只希望别那么多人走进来”。同妻是一个生活在社会边缘,隐蔽而庞大的弱势群体。

2 调查结果分析

2.1 同妻的婚姻生活现状

2.1.1 同妻基本情况

在已知的同妻中,年龄主要在18~75岁,学历不同,职业各异,经济能力独立的不在少数,遍布全国。然而她们的痛苦鲜为人知,且不為世人所理解。

对于同妻来说,婚姻和家庭是名存实亡的。同妻要承受着社会和家庭的压力,他们在无奈中纠结着,却不知该作何选择。同妻还要承受来自丈夫的冷暴力,在没有性,没有爱的家庭生活中备受折磨,承受着心理上和生理上的压力和痛苦。

在与取得联系的同妻公益类型的QQ群中,对149名成员的一些基本情况做了简单的统计。已获知身份并在网上寻求帮助的同妻大多是80后,刚进入婚龄的90后出现了同妻,甚至出现了96年的同妻,然而这个数据还在不断刷新。由于经济、孩子、感情、名誉等原因大多数的同妻选择继续名存实亡的婚姻,只有一部分能走出阴影。据调查显示选择走出阴影的同妻年纪相对较小,年纪越大则更容易选择“认命”。

2.1.2 同妻对待婚姻的状况

据观察分析,在接触到的同妻中,对于知晓丈夫性取向后,她们对于婚姻的态度也有所不同,我们进行了归纳,主要有以下几类:

(1)坚决离婚型,同妻发现丈夫是同性恋之后,尽管挣扎,但还是选择离婚。在我们的采访中,她们提到离婚后,感觉自己更快乐,也渐渐走出来了。不少人再婚,也坦诚才发现原来婚姻生活也可以很幸福,“开始新生了,觉得很幸福,也觉得自己值得拥有,能快速果断结束上一段是多么明智”。

(2)一味忍受型,这类同妻往往舍不得离婚,或是孩子,也有是经济依赖,甚至是对同性恋丈夫产生感情,丈夫的冷淡,让其有苦无处说,面对的压力更大。然而其数量是最大的。

(3)怨妇型,这类同妻会在一些互动平台反复诉说自己的不幸,言语间对于丈夫,家庭充满了谩骂。抱怨自己遭受的不公,但又不能离婚,所以向社会寻求帮助。

(4)绝望型,近年来也有报道有同妻因为承受不了社会和生活的双重压力选择自杀,对家庭的绝望又不想离婚,选择独自去承受,最后导致了自杀。

(5)知性型,即其知道丈夫性取向后,不大吵大闹,而是比较理性看待,与丈夫商量解决的办法。在同妻群里,我们了解到有一些夫妻正是如此。但目前而言,这类同妻相对数量较少。

2.2 影响同妻走出同直婚姻及其心理阴影的因素分析

每一位同妻都是一个特殊的个案,有些人依然弥留在婚姻的痛苦中挣扎,不知何去何从;有些人走出婚姻,重获幸福;有些人走出婚姻,却未曾走出阴影。在受访的8位同妻中,GW1、GW2、GW3、GW8已经离婚,GW4、GW5、GW6、GW7还续存着婚姻关系。以下通过在婚与已离婚同妻的比较分析,探寻她们能否走出婚姻的原因。

2.2.1 离婚与在婚同妻比较(一)

在8位同妻中,已离婚的四位要比未离婚的四位要表现出更多的独立性格,相对比较外向;在同妻与丈夫父母的关系情况中。在已离婚的同妻中,与双方父母的关系形成两种极端,非常好以及非常恶劣;在未离婚的同妻之中,除GW5外,均表示和丈夫父母关系一般,GW5与丈夫的母亲关系良好。在对丈夫的感情中,尽管只有部分同妻说明,但显而易见,情感的依赖也是同妻无法走出婚姻的枷锁。

2.2.2 离婚与在婚同妻比较(二)

在经济状况中,年龄、孩子、孩子的年龄、职业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未离婚的四位同妻比已离婚的年龄相对较大。在离婚的4位同妻中3位没有孩子,而在未离婚的4位同妻中仅1位没有孩子。在已离婚的同妻中,4位中只有1位的经济独立性不强,而未离婚的同妻4位中有2位的经济独立性不足。显而易见,在未离婚且经济独立的2位同妻都有稳定的工作,其中1位没有孩子,而1位的孩子已经成年,因而没有过大的经济负担。综上可知,子女及经济状况是同妻能否走出“同直婚姻”的最直接,也是最现实的的原因。

2.2.3 离婚与在婚同妻比较(三)

已离婚的同妻在选择离婚是获得较多来自身边的人的支持,尽管在支持声中不一定了解她们的真实情况,只有极少数的亲人、朋友知晓她们婚姻的实质,因为她们的实际情况相对比较乐观,在婚姻抉择问题上,群里的其他同妻都支持她们摆脱婚姻;然而未顺利离婚的4位同妻,身边的亲人、朋友以及同妻公益群中的其他同妻基本不了解她们真实的婚姻,而且因为她们现实的情况,并不支持她们走出婚姻。通过网络等方式与其他同妻进行联系,主要通过同理心得到一定程度的心里痛苦缓解,并不能得到根本性的作用,属于典型的治标不治本。可见影响8位同妻对待婚姻生活的因素中,除了同妻的个性外,同妻们获得的社会支持也十分重要。经济上独立,家人朋友的支持,网友的鼓励等等都能够给予同妻走出同直婚姻及阴影的正能量。

3 结语

同妻,作为同性恋亚文化的衍生群体,是特殊的弱势群体。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她们无法接受自己,面对社会。本调查通过对某同妻公益QQ群149名同妻的聊天观察,对其中8名同妻进行深入访谈,通过对8位同妻婚姻生活经历的详细比较,了解影响同妻婚姻抉择的因素,研究认为,除了同妻的个性外,同妻们获得的社会支持也十分重要。没有足够的社会支持,心理上也就无法获得足够的正能量,同妻很难走出婚姻及带来的阴影。只有同妻的权益获得法律上的保障,她们才能从根本上得到庇护;公益组织的规范化、社会舆论的客观评价是同妻走出阴影的重要支持;同妻在“非常态”的婚姻生活中所遭受的心理创伤,需要专业人员进行辅导及重建。

由于同妻群体的特殊性及隐蔽性,本调查报告收集资料难度大,导致样本比较小,部分结论的数据支撑力度不够,只能对此群体的婚姻生活状况进行一个初步的探究。

参考文献

[1]张碧慧,赵述通.浅析同妻权利保护[J].青年与社会,2013(19).

作者简介

黎冰(1994-)女,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人。 现为桂林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工作2013级大学本科学生。

作者单位

1.桂林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 541006

9.农村老人养老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篇九

一、目前澧县农村养老的现状与特点

(一)家庭养老是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

94.14%以上的老人依托家庭养老,入住敬老院及靠集体供养的老人仅占农村老人总数的5.86%左右。老年人绝大部分与子女居住在一起,且三代同堂家庭居多。少数不与子女居住在一起的老年人,其居住地与子女家也相距较近,在生活和感情上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部分老年人的供养还停留在柴米油盐等实物支付为主的传统供养方式上。

(二)社会养老为补充形式。

目前,澧县农村社会养老主要形式为五保供养。我县共建成了高标准的乡镇敬老院32所,达到了“一乡一院”的目标,集中供养五保对象1650人,年供养标准为2160元。各敬老院均配套了厨房、餐厅、活动室,购置了电视机等娱乐工具,院内修建了猪舍,开辟了菜园,有的还建了鱼塘。对另外分散供养的3450人,年供养标准为1000元,并采取包扶扶养责任制,使其基本生活得到照料。目前为止,我县还建成了15所农村五保之家,为146名分散供养五保户解决了住房困难问题。从XX年起,五保户全部纳入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体系,取消了住院费起付线,合作医疗报销之外的部分由民政部门大病医疗救助金中解决。同时,还建立了五保户丧葬互储金制度,为全县五保老人建立了吃、穿、住、医、葬全方位保障网。

综上可得出如下结论:(1)近几年,虽然我县农村养老事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农村老年人绝大多数还停留在家庭养老的传统模式阶段。(2)目前开展的社会化养老方式虽然服务对象不多,但却是农村养老方式的巨大进步,对今后不断建立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意义重大。(3)农村个人、家庭、社区(探索阶段)、政府在农村老年人供养体系中互为补充,但个人和家庭的作用较为显著,政府作用较为薄弱。因此,探索建立符合我县实际的养老模式,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二、农村养老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一)农村社会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的变更促使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亟待转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镇和沿海发达地区流动。据统计,我县农村留守老人总数近5万人,占老人总数的52%以上,这部分老人的供养方式以自我供养和子女现金供养为主,大部分人生活上得不到照料,精神上孤独寂寞。年轻人的离家离乡,势必对传统稳定的家庭、对老年人的供养产生负面影响。

(二)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和家庭养老带来沉重的负担。澧县目前总人口91万人,其中老年人口占11.7 %,人口老龄化给经济社会带来沉重的压力,也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三)农村社会养老事业起步较晚,底子较薄,发展合力不足。农村老年人的经济供养体系及良性运行机制还没真正形成,除五保供养稍微面宽力足外,其他诸如居家养老、养老储蓄或商业保险等供养形式力度明显不足,没有形成“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发展合力。

三、对策措施

(一)巩固和支持家庭养老。在我国,社会成员的家庭观念较为牢固,老年人则更是爱家、恋家,愿意在家中享受天伦之乐。根据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力发展状况,目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老年人的生活照料问题主要还是得依靠家庭及其成员解决,家庭在养老方面具有社会服务所不能替代的功能,其基础地位还是得长期坚持。要通过道德教育、舆论宣传和制度规范,最大限度地发挥家庭在养老中的作用,决不能因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而将本应由家庭承担、家庭又有能力承担的责任推向社会。

(二)继续加强社会养老。要根据需要,逐步扩大敬老院的规模与容量。全县敬老院可供集中供养的床位只有1780个,仅占五保总数的29%。五保人员入住尚且难满足,社会老人更加没有入住的机会,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资金。目前县、乡财力都十分有限,除了县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要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外,各乡镇要克服等靠思想,积极争取外援支持;要加大投入,逐步缓解敬老院运行资金缺口。据调查,一所乡镇敬老院要保持正常运转至少需要5—6万元。而我县财政为每所敬老院补助仅2—3万元工作经费,要保证敬老院的正常运转还存在一定困难。在调查过程中,各乡镇普遍认为,乡镇敬老院是社会公益**利机构,应该按“七站八所”对待,纳入县财政统管范围,彻底解决敬老院运转困难问题;要全面提升敬老院的管理服务水平。目前,各乡镇敬老院的管理基本上规范有序,但在丰富老人精神文化生活上有待加强,应想方设法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社会交往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的渠道。

(三)积极探索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居家养老是传统家庭养老和社会化上门服务相结合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2010年元月二十九日,全国老龄办等10部委联合签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不断加大工作力度,积极推动居家养老服务在城市社区普遍展开,同时积极向农村社区推进。力争“十一五”期间,全国城市社区基本建立起多种形式、广泛覆盖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农村社区依托乡镇敬老院、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等现有设施资源,力争80%左右的乡镇拥有一处集院舍住养和社区照料、居家养老等多种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老年福利服务中心”。《意见》认为:“各级政府要统筹考虑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队伍建设和运营管理等问题,合理配置资源。有条件的地区可针对性地设立专项资金,开设资助项目。”2010年,中共常德市委办公室、常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各区县(市)政府按照当地老年人口数每人每年3元标准,逐步筹措资金,建立老龄事业发展基金。各级财政要合理安排老龄工作经费,保证老龄工作的正常开展。”近年来,县民政局结合农村社区建设和乡镇敬老院改扩建,加大了农村社区老年服务工作力度,对居家养老有了初步探索。建议县政府结合我县人口老龄化现状,根据《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意见》精神,建立老龄事业发展基金,支持居家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

【孤寡老人的生活状况调查】推荐阅读:

关爱孤寡老人活动总结06-23

三年级上综合实践第二单元 关爱孤寡老人06-30

上一篇:诗歌一样的卷首语下一篇:小班美术剪纸《彩纸变变变》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