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少年中国说教学反思(精选8篇)
1.部编版少年中国说教学反思 篇一
本节课通过赏美食、说美食、吃美食的故事,引导学生欣赏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感受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培养民族自豪感。使学生感受到中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食文化的兴趣。
优点之处:
1、切合了学生学习的心理需求,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并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课堂气氛一直很热烈;
2、学生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老师的帮助,及与同学的协作、交流,同时利用学生已知信息为基础,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取认识,符合教学规律。
不足之处:
1、识字课,识记字形没有贯穿与课堂当中。
2、写字时间不够10分钟。
整改措施: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也深刻认识到: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实际需要、实际能力出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才能让学生真正做到快乐学习、高效率学习!
2.部编版少年中国说教学反思 篇二
一、中国古文学教学改革反思
中国古文学教学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实现教学的感染力, 做到温情感人。要实现上述目的就需要研究中国古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针对实际情况进行系统性分析。例如, 高校课程教学体系在不断的进行改革, 导致中国古文教学课时量大量的减少, 许多高校存在严重的课程内容信息量大, 教授课时少且课程日期经常改变, 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 笔者提出下面几点建议。
第一, 高校进行教学改革的初衷是为了更好的实现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对人才的需求。从古文教学方面来讲, 许多高校选择的教材多为《中国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总计6册) , 这种情况就很容易导致教学信息量大与教学课时量少两者之间的矛盾。另外, 针对高校教学中存在的课时变动且少的问题, 可以通过抓重点的方式带动学生自主学习, 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思路, 鼓励学生多参加学校开设的古文选修课程, 增加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第二, 现在许多学校在进行古文教学时, 多采用“满堂灌”的方式, 即教师教授完本节课内容之后, 很少和学生进行现场交流沟通便离开。针对这种问题, 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 例如教师在讲授古文学时可以采用分组讨论法、理论讲授法以及学科论文等方式。所谓分组讨论法是教师在讲授教学内容时, 针对某名家经典作品进行分组讨论, 最后选取小组代表进行发言;所谓理论讲授法指的是教师可以借助教学辅助设备, 图文并茂的对某些理论知识、基本知识进行逐一讲解, 这样有利于帮住学生理解文章的重点内容;所谓学科论文法指的是向学生提供必要阅读书目, 有目的的引导他们进行课外知识的学习, 养成记读书日记的习惯, 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以及独立写作的习惯。
二、突出古文教学古为今用的特点
中国古文教学课程所包含的的内容多为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优秀部分, 能给予人精神层面的诉求, 具有鲜活的时代意义, 例如其中包含的爱国主义精神、独立自主的观念以及独树一帜的爱情观等, 是古人和现代人在精神层面的交合点。
教师在讲授古文教学时, 可以将古文学中合理的优秀的内容和现代社会中的实例联系在一起, 做到学以致用。例如教授屈原、杜甫等人诗词时, 可以对屈原、杜甫两位名家的爱国主义精神进行对比, 并将之引申到当代人的爱国主义精神;讲授李白的诗词时, 可以强调他诗词中积极进取的精神意识, 如“天生我才必有用”, 借此可以鼓励学生遇到困难时要努力进取, 用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讲授庄子、陶渊明等人时, 可以分析他们在人性、尊严、自由以及不畏权势等方面的闪光点。而当下社会, 很多人被利欲熏心, 早已忘记自己本来的面目, 为了权势阿谀奉承, 不惜牺牲自己的尊严和人格, 进而借古人之精神, 唤醒当下人的民族气节和尊严;讲授诗经中的《关雎》时, 可以对比古今人们的选美和择偶标准, 突出德美的重要性。
通过这种古今对比的方式, 将教学内容和社会现实相联系不仅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感染学生, 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设备的改进
当今社会是计算机信息化时代, 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已然来临, 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 并且逐渐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时下不论哪个行业的发展基本都离不开网络, 中国古文学是社会学科的一个分支, 在教学中自然也离不开计算机的使用。
和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较, 多媒体教学不仅包含的信息量大, 形象内容生动具体, 给人以直观感受以及有效的表现力, 还能够节省教师板书的时间, 活跃课堂氛围, 为古文教学注入新的生命力。但在多媒体教学时也需要注意下面几点:第一, 应合理安排多媒体教学课件, 对幻灯片中表述的内容要清晰明白, 图文并茂且安排合理;第二, 要有一定量的精美图片供学生欣赏, 从古至今留下了许多名家的经典画迹, 通过合理的图片展示, 能够更加吸引学生的眼球, 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力。同时, 加以适当的音乐作为主体背景, 更能渲染氛围。另外, 如果能在文件中加入电视剧或者电影的改编短片, 则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结语
综上所述, 中国古文学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 是当今社会不可缺少的精神文化内涵, 提高古文教学的质量已经成为时下高校教学继续解决的问题, 我们应该行动起来, 进行深刻的反思, 提出不同的宝贵意见, 为提高古文教学的质量做出应尽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鲍元, 文庚.提高师专古文教学质量浅探[J].上饶师专学报, 2009 (02) .
[2]黄永达.提高古文教学效率方法谈[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9 (32) .
[3]席晓峰.古文教学应加强四个方面的工作[J].语文教学之友, 2010 (11) .
3.《中国龙》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三
1.《中国龙》一课以“欣赏、评述”为主,融“设计、应用”“造型、表现”于一体的美术课,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激励学生创造,表现的良好契机。
2.本课分4个课时,前两个课时是“欣赏,评述”。内容与风格上主要体现中国龙源远流长的文化气息。后两个课时集中反映“造型,表现”的内容。作品注意营造舞龙的热烈气氛,注意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的特征以及民间有画龙的诀窍。
教学目标:
1.认知领域:初步了解中国龙的文化历史。通过观察感受龙奇特造型上的变化,以及在中华民族传统中龙的特殊地位,知道龙的各部位的动物原形与象征意义,体会龙的精神。
2.操作领域:能自己创作一幅龙的绘画作品,并与同学们合作完成(抓住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特征)一件舞龙的道具,在舞龙的过程中塑造龙变化的造型,感受舞龙的乐趣。
3.情感领域:体会人们对龙的尊重、崇拜之情,感受作为龙的故乡、自己是龙的传人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
1.搜集有关中国龙的资料,初步了解中国龙的历史。
2.了解龙的象征意义,欣赏其造型。
3.抓住龙的特点,制作一条龙或集体创作一条龙。
4.表现龙的精神,气势,龙的造型特点及动态。
5.欣赏作品时体会龙的精神和象征意义。
课前准备
有关中国龙的资料,彩笔,布,手工纸,卡纸,剪刀,双面胶,以及可以利用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动画导入,探究龙的形象
播放《小金鱼和小鹿》片段
学生:观察:小鱼和小鹿在外形上分别有什么特点?你能尝试着把这两种动物的形象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新的形象么?
出示课题:《中国龙》
同学们很有想象力,也很聪明,我们的祖先也很有想象力呢!为什么把这些形象和龙放到一起?你发现了什么秘密?播放课件(龙的起源)。
学生:河流里哪种动物最凶猛?丛林中谁的角最美观?谁是百兽之王?草丛中哪种动物的身体又长又灵活?飞翔的鸟中谁的爪最锐利?
二、信息交流,欣赏分析
学生:向同学们展示,介绍自己的资料,实物等,互相学习关于龙的知识。你们知道的可真多呀!关于龙的知识,你还想知道哪些?看一看,从书中的图片上你能发现多少龙的知识?
学生:分析,寻找,发现:龙在哪里?龙的动态----升龙,降龙,蟠龙,行龙等。看看自己的实物资料它属于什么龙呢?播放课件(龙与民俗)。
学生:欣赏百姓喜闻乐见的与龙有关的民俗活动。
三、合作体验,设计制作
引导小组进行不同主题,不同方式的探究,并制作不同风格的舞龙形象。
学生:各组选择材料,小组探究。
1.龙头---龙头主要有哪几个部分组成?哪些颜色搭配在一起显得更威武?
2.龙身----哪些形状可以表现鳞片?你能把龙身装饰的更漂亮吗?
3.龙尾---观察资料,你能发现多少种龙尾造型?你能想出更新颖别致的么?
教师及时巡视辅导,给予适当的点播。龙头和龙尾分别有每组的两个同学来画,龙头画什么样很重要,是昂首、张口、露齿、睁眼,这样才有精神,各小组其他组员制作龙身,然后每个小组的部件连接到一起,就是完整的一条舞龙道具,时间允许可做游戏同时播放(龙的传人)歌曲。
四、评价交流,拓展延伸
学生:
1.在设计制作过程中,谁对小组的贡献最大?
2.哪组作品最富创造性?
3.你今天最满意自己哪一点?
4.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龙文化?
我们的班级就是一条龙,有组织、有纪律、有气势、有向心力又有凝聚力。
教学反思:
《中国龙》一课的教学中“欣赏、評述”的学习领域:我利用课件中龙的古今不同造型的形象图片、龙的不同的艺术品图片等为载体,学生们在比较直观的过程和方法中,更进一步的认识了龙的形象构成、理解了龙的造型特点和寓意、欣赏了龙的各种生活物品以及艺术品,了解了一些有关龙的节日,体会中华人民的创造智慧与表达的美好愿望,走进中国的龙文化,感悟中国龙的昂扬精神,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浓厚。
“造型,表现” 学习领域。用彩色卡纸制作龙(利用纸卷制作龙头、龙身)这个活动形式,以点带面,学生们能根据制作的需要去主动的观察龙的特征,对用彩色卡纸制作的立体的龙的形象充满了好奇。并且在老师简单有效、各种不同做法的引导下、鼓励下,学生们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来,激发了学生对中国龙文化艺术的兴趣。
通过本课学习,全班同学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锻炼,课堂氛围特别好,我们每个小组成员做了舞龙道具的一部分,小组组合在一起就变成了一件完整的舞龙道具,它是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精诚合作、团结一心创作的作品。
(责任编辑 刘新蕊)
4.部编版《绝句》教学反思 篇四
我一直觉得诗歌是教学的难点。我跟曹校说起此事,曹校说:“那你不如借这个机会,好好备一下,尝试一下,说不定会得到进步。”于是我便决定试一试。
以往的诗歌课,会给学生讲解意思,板书通常以文为主,这次曹校建议我将其用简笔画来展现!故这课的板书设计成为简笔画。不过上完之后,我觉得有许多的不足:
首先谈谈我自己的感受吧:
1、在变诗这个环节,我自己在上的时候,觉得有些生硬,过渡把握得不是很好。自己讲着讲着就有些生硬了。
2、我总是觉得自己有个毛病,那就是在上着上着课加入一些原本教案中没有的东西-,导致这个问题出现的原因,我分析有两个:(1)、自己在设计时没有考虑周全;(2)、我还没有全面把握学生的学情。这也变成我好几次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原因。这次就加入了生字分类。
3、没有把握好时间,后面有明显拖延时间的嫌疑。
然后,谈谈张老师的意见:
1、张老师认为我在范读方面还需要加强。这次我没起到范读的作用。没有提醒学生应该注重的停顿。
2、在学生寻找完景物之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在写字中可加入学生的修改环节,让学生体会到写字进步的乐趣。
曹校同样给了我很多意见:
1、基本功方面:(1)、要多与学生进行眼神交流;(2)语言要抑扬顿挫,起伏变化,这样才能更有吸引力。
2、识字应是先自读,然后指名读、分类,最后测读,教学一定要遵循先会再测的规律。
3、在描绘寻找景物时要学会渲染,不要太干瘪。
5.部编版《海上日出》教学反思 篇五
《海上日出》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绘了作者乘船时看到的海上日出的美丽景色,抒发了作者对海上日出景色的赞美之情。
第三自然段共有五句话,具体描述了“无云时日出”这一动态景观,是课文的重点。那么,如何去突破这一难点呢?采取多种手段,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日出的景色。能够透过提示,启发学生想象,如提示学生把文字想象成头脑中的画面,提示学生想象太阳、云的形状、色彩、亮度的变化。还能够让学生读文作画,就是先让学生读通这个段落,从整体感知上这一段的语言,然后把学生分成若干个五人小组,一个小组读一个句子,并根据所读的句子资料作画读文作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还原的过程,即由文字符号还原成图画的过程。透过这一还原过程,能够引导学生再造事物的形象和课文的意境,从而比较深入地感知课文的语言。借助图画这一中介帮忙学生背诵课文,从而积累规范的语言。积累语言还不是我们的目的,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地、熟练地运用语言,变消极的语汇为用心的语汇。
6.部编版一封信教学反思 篇六
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学习识字是非常重要的,在这篇文章中,有学生容易弄混的字,比如“修”和“鲜”这两个字,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将两封信的内容画出来并完整的读出来。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谈话趣味导入法,问大家有没有写过信,你们一般会告诉亲人什么事情来揭示课题。接下来就是引导学生学习生字,不足的是,在教学生字时,我只是让个别学生起来分享他的识字方法,说完之后就一带而过了,也没有让大家一起重复。后来我请教了师傅,他告诉我说好的方法应该一起分享,一个人说出了不一定其他同学都会,一定要让学生多说这样才能记忆的更牢固,我想了想确实是这样,熟能才能生巧,让学生动嘴给自己深刻印象在以后的书写过程中会立即反应出来这个字的构架。
在讲到“珠”这个字的时候,我引导学生可不可以换一个偏旁组成一个新的字的时候,有一个学生说出可以换成“铢”这个字,我当时直接说了一句没有这个字,就过去了,下来我查了查字典确实有这个字,顿时发现自己备课的时候不够充分,没有认真查阅相关资料,自己的语文功底也不是很足所以犯下了这样的错误。这也给我了一个警钟,应该多阅读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在备课的过程中要进行充分的预设和生成。
7.部编版少年中国说教学反思 篇七
一、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是现在中国高校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体现出的是一种全员参与学习的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是国家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一种有效途径, 可以让学生在铭记历史的过程中感受到祖国的伟大, 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意识。
(一) 课程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根据我国国情和高校学情制定出来的一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2]。
随着高校教育的不断发展, 国家需要德才兼备的学生为社会作出贡献。现在的美好生活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史是分不开的, 这就需要大家铭记中国的历史, 近现代史更显得尤为重要, 它记载着中国人民与敌人抗争的历史。再加上现在社会中存在一些不良风气, 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学习近现代史方面的知识, 强大内心, 达到知识与素质的均衡发展, 成为社会所需要的真正的高素质人才。列宁曾说:“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毛泽东说:“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中国的一个发展。”[3]足以看出历史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性。
(二) 课程教学的现实性分析
虽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成为各大高校的基础课程, 但在实际教学中, 思想政治专业和非思想政治专业的老师对其的重视度存在差别。情形是:思想政治专业学生的专业课, 必须进行专业系统的学习, 才能达到学习目的, 教师对其的要求比较严格;对于很多非政治专业的学生来说, “中国近代史纲要”只需要考试及格便可, 不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学习, 教师对其的要求相对较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但在此教学中很少有教师能控制整个课堂, 让所有学生跟着自己的思路走, 他们对待非思想政治专业的学生一般得过且过, 只要完成教学任务, 并没有做到让学生爱上这门课。
高校“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一般都是大班教学, 这样学习很大程度上是靠学生的自觉性, 而在中国这样一个大环境中, 刚入学的大学生就像刚飞出笼子的鸟, 自觉学习的能力有一定的退化, 这就造成了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局面。
二、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过程与方法
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和现代的发展历程, 主要是对事件和人物的把握[4]。
(一) 教学过程分析
高校教师首先要确定教学的重难点, 逐个突破, 而历史人物的教学则是重难点, 需要教师对其有着全面的把握;其次是理清教学中历史发展的脉络,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再次是课堂教学, 高校课堂主要靠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 教师只是传授者, 学习效果则主要取决于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与接受能力;最后, 是课后教师的反思, 一个是对自己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反思, 另一个是对课堂的反思, 主要包括课堂的气氛和学生的听课效果、学生作业的反思, 在作业及论文中发现学生的薄弱环节及新颖观点。
(二) 教学方法分析
在中国这样的大的教育背景环境下, 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采取的是大课堂、讲授式的方法, 主要遵循的是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方法, 在很大程度上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对于大学生而言, 他们的思想意识已经基本成熟, 有自主思考的能力。但由于高校教学条件的限制, 一般采取的是大班教学的方式, 几百个学生一起上课, 不利于教师与学生课堂的沟通。
虽然现在倡导的是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紧密相连, 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 通过课件和视频的展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的。特别是视频片段的展示对“中国近现代教育史纲要”教学效果的强化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多媒体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但其还是忽视了学生参与的重要性, 学生只是单方面地接受知识, 而很少对知识进行再加工。
三、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这与某些相关的政策、高校的教师分配、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有关系。
(一) 学生对课程思想宗旨的理解不到位
中国的近现代史, 是指中国自1840年以来直至现在的170多年的历史。中国近现代史, 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 是中国一代又一代人民群众和仁人志士为救国存亡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是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伟大艰苦的斗争, 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 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是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 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5]。高校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了解中国历史的基础上感受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提高其社会责任感。
对于一些高校而言, 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主要是对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改进的一种支持。只是将其作为一门课程来教学, 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关注学生的学期成绩, 学期考核主要采取的是书面考核的方法, 是对知识的简单迁移, 而不是从思想上教育感化学生, 没有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思想内涵。
(二) 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的滞后性
我们现在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 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6]。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 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主要采用的是教师讲授式的方法, 一般课堂上很少做到全员参与, 这样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校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但在中国这样的传统教学方式占主流的社会中,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是比较弱的。虽然教师在培训中学到很多理论上的教学方法, 比如:案例法、讨论法、演讲法、互换角色法等, 但很少运用到实际教学当中。
四、对教学过程中问题的反思
高校在开展“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 虽然目标本着提升学生的价值观和历史观, 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但是由于高校环境、教师素质、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影响, 其没有发挥出最大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学中吸取经验教训, 对教学过程进行一定的反思。
(一) 课程思想宗旨的深入
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并不是为了进行简单的知识传授, 而主要是思想意识的灌输。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的奋斗史、血泪史、发展史, 我们开展此门课程主要是让高校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历史,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历史观。但在一些实际教学中, 主要是简单的知识传递, 将其作为一门基础学科, 在实行过程中往往照本宣科, 没有让学生真正理解其中的思想实质。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简单地进行知识的传递, 更重要的是精神的传播。在开学的第一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上, 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 而是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扭转, 使其对我国历史有正确的导向认识。教师可以提前播放视频, 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对中国的历史事件产生一定的认识, 如播放抗日战争时期的战役, 可以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 并体会到广大人民的伟大。也可以提前让学生准备相关的演讲材料, 进行演讲比赛, 激发学生兴趣。这些都是进行思想渗透的重要途径。
(二) 教学方法的新颖与实用化
由于中国国情和高校学情的因素, 我国高校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采用传统讲授法教学的比较多, 这也是大班教学最常用的方法。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应该从学生的情趣出发, 合理应用现在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现代教学所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 更多注重的是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的师生关系发生转变, 教师只是引导者, 更多的是发挥学生的作用。可以实施“翻转课堂”, 将教师与学生的位置互换, 学生进行讲解, 教师进行听课和评课;通过“演讲”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行演讲比赛,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激情;通过“视频”对历史时间进行再现, 这样可以让学生对历史事件有更深刻的认识。
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通常, 案例教学要经过事先周密的策划和准备, 要使用特定的案例并指导学生提前阅读, 要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或争论, 形成反复的互动与交流, 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案例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让学生提前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识。讨论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可以说出对历史事件或者人物的独到见解, 可以拉近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在高校教学中应该采用新颖、实用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 让学生更好更真切地感受到历史的伟大。
(三) 辩证、公正看待历史人物
历史的发展离不开历史人物, 对待历史人物, 我们不能有片面的想法, 应该运用辩证方法, 要理清其功与过。历史人物是贯穿整个历史长河中的, 他们有自己的发展轨迹, 但是我们不能歪曲历史, 应公正看待, 将其功与过分开, 认真对待, 不能对历史人物进行神化, 对待人物分析我们应该辩证地看, 从实际出发,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对事件和人物的分析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历史观。
总之, 我们应该关注高校中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 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培养其热爱祖国历史的优良品质, 并能够辩证地看待中国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本文主要通过对现代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过程和现状进行详尽分析, 并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学生的学情发现其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实际的问题, 对教学过程、方法、人物分析等进行辩证看待, 这是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趋势的。我们应该以学生为主导, 发挥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并运用现代新颖、实用的教学方法, 尽力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接班人, 为国家的发展壮大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静.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方法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43:205-207.
[2]朱志敏.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几个问题[J].教学与研究, 2007, 05:61-66.
[3]亚力坤.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若干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7, S1:204-205.
[4]李希影.试论设问—探求—反思—创新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1, 03:168-171.
[5]王海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几点反思[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02:193-195.
8.部编版少年中国说教学反思 篇八
关键词:少儿美术教育;中国画教学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画艺术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画中蕴含了丰富的民族语言,它历史悠久,有着优良的传统与很高的造诣,在世界艺坛上独树一帜。
一、少儿学习中国画的意义
在少儿时期开展中国画教学,是让孩子们在笔墨游戏中感受传统艺术,学习传统艺术的精髓。另外一方面,中国画的核心精神是写意,画中的线条变化、墨色丰富、落笔成型等特点,以及构图透视不受空间的限制束缚,造型又是在似与不似之间,这些特征都与少儿自主创作的绘画特点十分相似。因为儿童作画不追求创作价值,只是单纯的、没有负担的抒发感情的活动。因此,少儿学习中国画就是在接受教育的同时,将自己纯真、稚嫩的感情融入笔墨之中,把少儿的纯真、童趣与中国画的高雅和深奥相结合,让少儿的童真与传统艺术相碰撞。
二、中国画教学在少儿美术教育中的现状
现在的少儿美术教学中,大多运用的是色彩斑斓的水彩笔、油画棒、铅笔等,真正使用毛笔作画的为数不多。许多学校或者美术培训机构教给学生的绘画方法也多是一些西画的绘画语言,很少对学生们进行中国画艺术的教学与熏陶。因此,与其他少儿美术门类相比较,中国画教学显然是弱项,形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画工具的特殊性
中国画传统的技法要求笔、墨、纸、砚和绘画场地一应俱全,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学校几乎都没有配备相应的国画教室,就算在班级里进行国画课教学,课前准备也是十分繁琐,课后教室清理工作量较大。其他画种的学习,工具要求简单、方便,与国画教学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舍弃中国画教学也就成了必然。
(二)学校对国画教学的改革不够
首先,学校美术教学中弘扬传统的观念比较薄弱。一般学校的中国画教学,错误的参照和移植西方美术教育的方法,注重技能训练的教育,不是以民族文化的素质教育为基础,或同步地予以重视,结果导致学生对中国画中与文学有关的气息及书法有关的笔墨法度方面问题茫然不知。其次,当前的少儿美术教师系统不完善,缺乏相应的美术理论、专业技能和教学经验。
(三)社会对少儿国画教育的关注度不够
在发达国家,美术教育同其他课程一样受到学校和教师的重视,国画教学作为中华文明,同样需要关注。而在我国,少儿的国画课堂常常被其他课程取代,这样一来,国画课程甚至其他美术课程就会变得可有可无。
(四)家长对国画教育的认识不够
家长对传承传统艺术的意识有偏差,认为送孩子学习画画,就是要看画的像不像,是否能够学会自己画各种造型的物体,通过绘画作品来评判孩子的学习成果。甚至还有些家长认为,如今的信息化时代,像国画这种老套的画种对少儿来说可有可无。
三、如何开展少儿国画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合现代人才的培养,我们在学习中国画时要树立正确的文化立场,教师要对中国画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对中国画的教学有正确的指导方法和方向。加大社会影响力度,家长共同参与,给少儿构建完整的中国画学习体系。
(一)在中国画鉴赏教学中提升少儿的审美能力
鉴赏课上,我们应该引导少儿观察中国画作品,感受最基本的笔墨设色等特点,通过简单易懂的语言描述让少儿了解和感知中国画的意境美。在学生们欣赏国画作品时,让他们了解到中国画分类包括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中国画工具有笔、墨、纸、砚等;在鉴赏水墨画时,让学生了解黑白颜色的恰当运用可以概括任何颜色的特点;在鉴赏山水画时让学生了解中国画不受空间和透视关系限制的构图特点;在鉴赏人物画时让学生了解到人物画墨线交错回旋、疏密有致等特点。另外,在教学方法上加以文字和音乐欣赏相结合,让少儿的情感体验有所增强,同时激发少儿对中国画课程的向往和对学习的欲望。
(二)学校改变教育方法,提高教师的专业艺术修养
学校应该重视国画教学,文化课成绩的重要性不能作为美术课程被其他课程取代的借口。中国画教学应当顺应时代的要求,打破传统国画教学观念,推出新课程、新课标,在弘扬传统艺术形式的基础上,结合更广泛的艺术语言,提高新一代的文化艺术修养。
教师的艺术修养、美学修养直接影响着美术教学。教师是要培养少儿从小就对本民族传统艺术的兴趣和爱好的教育者,作为教师本身要有一定的对国画艺术的理解和欣赏水平,并且需要掌握中国画基础的笔墨技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只要拥有和孩子一样的好奇心和热情就是最理想的。
(三)社会加大对国画教育的关注力度
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根基,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同时也是民族文化荣辱兴衰的关键。中国画教育对促进少儿身心发展,完善少儿人格,弘扬优秀的民族艺术语言有着积极地推动作用。所以应当落实国画教学的实施,将国画课程与其他文化课程摆在同一高度,只有国家加强重视程度,学校、教师、家长对国画的重视程度才有可能得到逐步提高。
(四)家长重视中国画教育
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在日常生活中熏陶少儿对传统艺术的兴趣和鉴赏,提高少儿的审美观。因此,对于少儿学习中国画,家长要关注的不应是他画的像不像,形准不准,而是应该尊重少儿的天性和创造,更不应拿自己孩子的作品与其他孩子相比较,评判孰好孰坏会打击少儿的积极性,更会在少儿眼里形成一种标准,这样会严重阻碍少儿的学习。解放天性,继承传统,这些应该成为少儿学习中国画的重要原则。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传承文化。在少儿时期开展中国画教学,是鼓励少儿通过简单有趣的国画课堂,拉近与传统文化艺术的距离,感受传统艺术,接受传统艺术的熏陶。在这种环境影响下,少儿的天性可以得到解放和尊重,传统文化艺术也得到继承和拓展。所以,要想把弘扬传统的想法变为事实,就必须把弘扬传统的信念变为可操作的对策。
【参考文献】
[1]胡萍.中国画主干课程教学实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徐建.成剑,有效教学:小学美术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部编版少年中国说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部编版中国历史 八年级上册 教学反思10-17
《中华少年》的教学反思07-17
渡河少年教学反思欣赏10-23
大班教学反思大中国07-20
《我的中国心》教学反思08-04
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反思10-21
少年中国说歌词11-04
中国梦,少年梦08-29
少年中国说全文拼音09-15
少年中国说原文朗诵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