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国外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

2024-08-27

著名国外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共4篇)

1.著名国外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 篇一

国外著名企业的企业精神

企业精神又称“企业文化”,它表明了企业的追求和志向,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通过借鉴国外著名企业的企业精神,对我国国有企业增强国内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奔驰”精神

奔驰公司成为世界汽车工业中一颗明星,是与其所具有的下列精神分不开的。

1.整体质量精神。奔驰汽车公司提供给顾客的产品不只是汽车本身,还包括汽车的质量、造型、功能、维修服务等。该公司全面贯彻产品整体概念,保证顾客买的舒心,用的放心。

2.创新精神。奔驰公司自从戴姆勒1883年发明第一辆摩托式汽车以来,车型不断变换,新的工艺不断应用到汽车上。奔驰公司生产的车辆从一般小轿车到255吨重大型载重车共有160多个品种。“以创新求发展”,不断开发研制新产品是奔驰公司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3.优质服务精神。奔驰公司有一个庞大而完整的服务网络。这个网络由销售服务系统和维修服务系统组成。销售网点分布广泛,顾客在选购产品时可随时看到各种车型图样,了解汽车的性能特点,还可以提出自己的要求。奔驰公司非常重视维修服务系统的工作,在德国国内设有1200多个维修站,在公路上平均不到12.5公里就设有一个维修站,在国外设了近4000个维修站。维修人员技术熟练、态度热情,车辆检修速度快,保证了顾客在产品使用中无后顾之忧。

IBM精神

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简称IBM,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公司之一,它在计算机和电动商用机器领域占有绝对的优势。它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得益于其独特的企业精神。

1.最佳服务精神。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把服务视同商品一样重要。它设有咨询服务中心,根据顾客的需求状况替顾客选购产品,并代用户培养维修技术人员,对售出的产品提供调试、维修服务,真正体现出“顾客至上、服务第一”的宗旨。

2.完美主义精神。IBM公司在产品的设计、试制、生产、销售、服务过程中都追求完美,做到精益求精,想用户所想,急用户所急。他们教育员工追求尽善尽美的目标,以“择善固执、贯彻执行、获得最佳成果”为宗旨。

2.著名国外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 篇二

人力资源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资源。《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 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可见, 高等职业院校是培养高级技能人才的重要渠道, 高职人才素质的高低关系着人力资源竞争力的强弱, 也关系着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 全国高职高专院校近1300所, 在校生近760多万人, 高等职业教育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1]。

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2008-2020年) 提出的产业转型升级战略, 对珠三角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能否主动适应并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标识。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和用人单位满意度是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途径。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影响着学生的就业情况, 也影响着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质量, 更关系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从企业需求的视角来研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企业需求与高职人才培养现状的差异

针对企业对高职人才的素质需求和高职人才培养现状这两个问题,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形式, 对珠江三角洲经济区 (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和肇庆) 的41家企业和184名高职院校毕业生进行了深入调查。

1.1 企业用人需求的调查

问卷要素设计以文献资料分析和可行性论证为基础, 从企业用人需求与满意度、对高职教学的意见、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人才供需差异四方面选取了16个客观题和主观题。样本企业为8家国有企业、19家民营企和14家外资企业, 选取样本时主要考虑: (1) 近4年内录用高职毕业生2人以上; (2) 了解高职院校订单班模式。调查回收有效问卷34份, 回收率为82.9%。调查结果见表1。

通过调查发现: (1) 许多企业对高职应届毕业生的期望值不高; (2) 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知识技能要求同时存在共性与差异。流水线生产企业的要求依次是技术熟练度、重复操作的准确性与耐心程度、相关职业岗位经历和专业理论知识, IT及文化相关行业则要求毕业生能快速掌握新事物、独立解决问题、技术熟练度高、专业理论知识好, 机械加工行业依次要求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关职业岗位经历、专业理论知识和掌握新事物的能力; (3) 企业招聘时主要关注人才的综合素质, 优先考虑的是应聘者的工作态度与责任心、团队合作精神、职业道德与职业操守等基本素质, 其次考虑的是应聘者的人际沟通与交往能力、语言文字水平。目前, 新一轮国际产业正在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智力密集型产业转移[2], 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正体现了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企业内部生产经营对人才素质的必然要求; (4) 许多企业对应届高职毕业生的专业技能不满意, 多反映学生技能明显落后, 跟不上岗位技术更新; (5) 许多企业对实训实习、订单教育、职业资格证的评价不高, 说明实践教学还很薄弱, 亟待进步。上述结果说明:高职教学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教学模式过于传统、专业教学与企业需求相脱节。

1.2 高职人才培养现状调查

问卷要素设计主要以文献资料分析和专家访谈为基础, 从个人技能、个人素质、教学质量、岗位适应四方面选取了13个客观题和主观题。调查样本为12所高职院校21个专业近3年内的184名毕业生 (2012届毕业生47名, 2013届毕业生39名, 2014届毕业生98名) 。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50份, 回收率为81.5%。调查结果见表2。

通过调查发现: (1) 高职学生认为企业看重复合型人才, 普遍认为工作胜任能力排序为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新事物的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术熟练度; (2) 高职学生普遍认为胜任工作最重要的素质依次是语言文字水平、人际沟通与交往能力、英语水平和计算机水平, 对于工作责任心和团队合作精神的认同度一般, 对职业道德与职业操守认同度最低, 这说明学生一方面具有很明确的学习目标, 另一方面可能受利已主义影响, 缺乏诚信品质, 不重视职业素质的培养。 (3) 许多学生不适应工作岗位, 主要表现在工作技能复杂、技术熟练度低、人际交往不善等方面。其余的开放性题目对高职通识教育、专业教学、素质培养课程进行了调查。英语、应用文写作、专业课等普遍受到重视, 大多数学生对明显过时的课程表示反感, 突显专业、技能与实际工作同步更新的课程广受好评, 很多学生认为专业课程可以少、专、精, 学生较为期待实践操作、趣味性强的职业技能培养课程。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珠三角经济区高职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 知识技能与企业需求差距明显。很多高职院校仍按学科设置专业, 多沿用了“学科知识+实践”的组合模式, 方法落后, 知识老化, 课程无法准确对接企业多样需求。一些高职院校在选择教学内容时, 未参照社会实际需求的岗位能力, 未按照职业教育的规律、理论和方法来选择教学内容和课程, 而是采用普通高等教育的“缩小版”, 力求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造成实际需求与能力培养的分离, 缺乏一致性[3]。

(2) 实验、实训、实习力度不够。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 理应受到重视。可是由于企业与学校未建立校企互相促进、互惠互利的“双赢”机制, 缺乏合作的动力, 使得校企合作只是浅层次的, 只停留在学生实习层面上, 所以校企只是名义上联合[4]。学生的实践机会少, 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落后, 实践设施缺乏职业技术发展更新, 实践教学对提升学生个人素质的帮助不大。

2 高职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的原因

近年来, 许多行业出现技术应用型人才“招工难”和高职毕业生“就业难”并存的矛盾现象。从调查中可以看出, 企业对高职人才的满意度不高, 供需矛盾突出。从外部环境与内涵建设两方面可以分析出高职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的真正原因。

2.1 配套制度不完善

2.1.1 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不完善

目前, 职业能力标准多由劳动和人事部门牵头制定, 与教育部认可的学历证书缺乏有效衔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新的职业工种不断产生, 部分职业工作内容出现变化, 从业 (执业) 标准却没有及时更新, 无法准确监控劳动力质量;部分职业资格标准出台较早, 而相应行业技术飞速发展, 职业资格证书无法准确反映职业技能与道德, 不能帮助企业粼选人才。

2.1.2 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缺位严重

企业作为用人单位, 对人才培养最有发言权。企业对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建设、“双师”队伍建设、教学质量监控的促进作用尤为明显。目前国家在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中对企业的参与高职人才培养没有具体的鼓励政策, 缺乏税收、贷款等优惠。企业以营利为目的, 以生产经营为主要活动内容, 对见效时间长、精力投入大的人才培养工作缺乏投入动力。

2.1.3 教育经费与资金投入不足

长期以来, 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来自地方政府和学校自筹, 其他渠道的支持力度不大。多数职业院校发展资金不足、教学设备较差、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不足、学生承担成本较高, 导致了“办学条件差-师生素质提高难-学生就业难-招生情况不理想”的恶性循环。

2.2 内涵建设滞后

2.2.1 人文素质教育不够

人文素质是高职学生各项素质的基础。职业技术教育强调“做事”, 人文素质教育强调“做人”, “做人”是“做事”的基础。许多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技术教育, 忽视人文素质教育, 培养的学生往往缺乏团队精神、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理念, 职业道德与职业操守不高, 必定难以适应企业需求。

2.2.2 人才培养方案脱离生产实际

部分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和课程、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 既没有深入分析职业岗位的素质需求, 也不熟悉行业的具体工作标准, 必然会导致教学脱离企业的实际需要。高职专业与课程设置趋向老化, 严重滞后于地区经济技术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 不能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不符合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行业企业现状和地区经济要求。

2.2.3 师资队伍不能满足需要

一方面, 高校扩招使得学校扩张速度快于教师数量增长的速度, 教师数量相对不足, 师生比例失调, 造成教师超负荷工作, 教学质量下降;另一方面, 多数教师理论基础好, 实践技能差, 缺乏企业生产一线的操作经验, 教师实践教学质量不高导致了学生技能落后。企事业单位的兼职教师也因生产经营任务在身, 只能进行若干次讲座, 无法真正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3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构想

校企合作是破解高职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脱钩的最佳路径。美国开办不同层次类型, 不同形式合作教育的高等院校达1100多所, 参与全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单位多达5万多家, 《福布斯》评选出的全球500家大企业的前100家中, 有近80%参与了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项目[5]。

3.1 坚持教育与需求对接

高职院校要深入企业调查, 把职业岗位 (群) 需要的素质和能力作为课程设置的依据。专业教学要紧贴生产经营实际情况。学校要根据企业人才需求与行业发展情况, 与企业一同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更新教学内容。坚持让企业专家参与课程开发、教材编写、教学质量监控, 保证兼职教师的课时量。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深厚的人文修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满足企业对人才的知识技能需求与综合素质需求。

3.2 坚持师生入企锻炼

重视与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或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增加学生在企业的实习时间, 缩短毕业生就业适应期, 快速实现角色转换, 使学生在生产和服务过程中熟悉企业的要求, 了解企业用工意向, 及时掌握就业信息, 实现学生就业和企业用工的顺利对接。经常派教师到企业学习锻炼, 积累一线生产、管理经验, 可以促使教师更新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3.3 推进项目优化合作

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 探索师生与企业共同开展科学研究、服务咨询、技术开发和生产合作等项目, 既解决了企业实际的利益问题, 又锻炼了师生能力。高职院校可成立培训中心或技能鉴定中心, 为企业员工提供继续教育培训, 对工程技术人员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可以承接企业的科技开发或服务项目, 为企业提供专业咨询或进行技术难题攻关, 实现企业、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合作共赢。

4 结论

近年来, 高职教育为社会培养了大批高技能专门人才, 但在人才培养质量上有待提高。许多行业出现技术人才“招工难”和高职毕业生“就业难”并存的矛盾现象, 高职人才并不能准确适合企业的实际需求。本文从企业需求视角出发, 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与高职人才培养现状的差异为切入点, 通过对珠三角经济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抽样调查, 从外部环境与内涵建设两个方面分析高职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严重脱节的原因所在, 由此提出通过校企合作路径来变革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想。

参考文献

[1]陈光洪.高职人才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路径和方法[J].中国成人教育, 2013 (13) :69-71.

[2]李霓虹.产业转型背景下武汉高职人才培养策略探析[J].职业教育, 2012 (2) :68-70.

[3]张士.社会需求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职教论坛, 2013 (19) :34-36.

[4]王兴凤.基于从企业需求的视角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 (26) :177-178.

3.著名国外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 篇三

1. 专业会展人才缺乏。

天津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城市, 随着经济的开放式发展, 天津举办会展的数量、规模、水平有了明显提升, 会展效益也不断增加。会展业成为经济发展的助跑动力。但是, 近年来, 专业会展人才相对缺乏, 无法顺应经济发展带来的人才需求, 成为阻碍会展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2. 缺少复合型人才。

会展企业对复合型、技能型以及创新型人才有着迫切需求。会展策划的涉及面越来越广, 操作性越来越强, 因此, 许多会展企业都缺少复合型人才。所谓复合型人才是指同时兼具会展管理、会展营销、会展设计等方面的专业型人才。有数据显示, 会展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高达88.3%, 这充分证明复合型人才是会展企业的最大缺口。

3. 会展专业人才的实战性较差。

“拿来即用”的会展人才并不多见, 往往都是对会展知识一知半解的毕业生来参加应聘, 甚至有些应聘者连一套完整的会展方案都很难写出来。会展企业要进行展台设计靠挖人、要做策划靠自学、要写文案要从汉语言文学专业招人。因此, 如何增强会展专业学生的实战经验是企业和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会展人才的培养现状

1. 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

目前, 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会展专业都是在其他相关专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据了解, 有的是在原旅游类专业基础上开设的, 有的是在国际贸易类专业的基础上开设的, 还有的是在设计类、外语类以及艺术类专业上开设的。很少有学校是从会展专业直接起步, 定向培养综合性人才的。对会展专业没有明确的定位, 在培养人才上没有明确的目标, 对会展所需人才没有明确的标准, 影响了会展专业的长远发展。

2. 课程教学体系大而全。

会展人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体系的构建。由于很多院校对会展设计所需人才定位不明确, 在课程的构建上往往倾向于“广撒网”的方法。课程既包括展览、会议方面的学科内容, 又包括经济贸易、旅游学科、酒店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这个策略的出发点是好的, 但从实际层面上讲, 学校追求的大而全往往会导致全而不专, 最终使降低学生的竞争力。

3. 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我国会展专业师资短缺是制约会展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目前, 我国高职院校的会展老师基本上都是从其他专业转型过来的非专业教师, 具备会展操作经验和企业工作经历的人很少。虽然有些教师参加过专业机构组织的会展活动, 但只是专业培训性质, 其所取得的成效并不显著。教师的业务经验并不丰富, 对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并没有太大帮助。

三、调查设计

1. 提出问题。据以上分析, 无论是从当下中国会展专业型人才的现状, 还是着眼于会展人才的培养工作, 都存在诸多问题。为解这类问题, 首先要调查清楚企业对会展人才的需求情况, 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策略。

2. 研究任务。

本次调查的主要任务是了解企业对会展人才的具体要求, 不仅包括专业素养、相关边缘专业知识、实战经验, 还包括其他各个方面的综合素质, 如职业道德素养、学习能力、交际能力等。

3. 研究对象。本次研究对象主要是一些需要会展策划的企业, 以及专门负责会展策划的公司。

4. 研究假设。本次研究假设企业对会展策划及管理人员的能力素养要求主要有三个方面:专业能力、社会能力以及方法能力。

5. 研究方法和工具。

第一, 问卷调查法。本次问卷调查是从5个不同公司、不同职位的100名员工, 利用问卷的形式, 了解他们对此问题的看法。问题一:您认为会展策划人员应该具备哪三种专业能力?问题二:您认为会展策划人员应该具备哪两种社会能力?问题三:您认为会展策划人员应该具备哪两种方法能力?第二, 访谈法。通过和会展企业部门经理、人事经理、总经理的交谈与提问, 得到对本次调查有用的信息。

6. 检测和数据分析。通过整理这次问卷调查以及访谈内容, 大致归结了一下数个会展策划人员应具备的能力, 如表1所示。

四、优化高职院校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1. 科学评测会展人才需求。

目前, 全国范围内对会展人才都没有一个权威的、系统的评测标准。高职院校在培养会展人才时没有针对性, 并且对全省会展所需人才的质量以及数量概念模糊。会展各个环节所需人才的技能侧重点以及所需人手的多少都要有一个明确的评测标准, 在这种评测标准的指引下, 高职院校才会有明确的培养目标, 不至于浪费教学资源和人才, 从而实现学校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对接。为此, 要针对会展行业的特点以及会展人才多方面需求做出科学的分析和统计, 以便调整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结构, 减轻就业压力。

2. 建构多层次会展教育体系。

我国主要的会展教育体系有两个:高校和培训机构, 其中高校承担了大部分的教育内容, 培训机构则主要负责职业资格考试的培训。其实行业协会和企业等部门和团体也应该承担相应的教育责任, 从而使会展教育体系向着多层次化发展。建构多层次的教育体系, 高职院校应该成为主要阵地, 肩负起课程规划、学历学位教育和科研中心的责任。针对会展项目的基本操作进行培训, 训练受教育者实际操作能力, 为企业输送应用型会展从业人才。

3. 加强院校与会展企业的对话机制。

为使会展专业的教育能够适应市场需求, 各院校必须建立健全与会展公司的对话机制。学校与企业的对话基础是建立在完备的实习方案上的。实习是一个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过程, 首先, 学校应该同企业进行商议, 制订合理有效的实习计划, 使学生上好“最后一课”。其次, 学校应该安排教师专家跟踪学生的实习情况, 并随时与企业保持较高的配合度, 及时调整实习方案, 保证实习的高效进行。最后, 要注意对每个学生自身特点的观察, 保证每个学生能够尽早找到自身优势以及兴趣所在。

4. 课程设置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近几年, 会展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 大多数会展公司不愿意接受刚毕业的学生。究其原因, 是由于现在高校会展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围绕会展策划和会展管理, 而会展公司需要的是一些会实际操作的人员, 如展台搭建和招展招商。会展营销固然重要, 然而会展接待、会展服务以及会展营销都是会展专业人才的必备技能。会展的实际操作中, 并没有太多“高、精、尖”的理论知识, 更多的则是实际操作技巧。因此, 高校会展专业必须正确把握市场需求,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如发挥MOOC的优势来有效弥补课堂教学资源的不足。

五、结语

本文从当下中国会展专业人才存在的问题以及会展专业存在的教育问题入手, 找出高职院校会展专业教育漏洞。通过分析得出高职院校会展教育与企业需求相脱节, 并根据此问题组织调查活动, 获得企业对会展专业人才的各方面要求条件, 据此总结出高职院校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新模式。

参考文献

[1]瞿立新, 张岩岩.高职院校会展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江苏商论, 2013 (1) .

4.著名国外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 篇四

随着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小微企业作为一股新生的经济力量开始崭露头角并不断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税收, 融资等多个方面, 国家及各个地区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增强,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小微企业发展潜力的增强与规模的扩大。苏州地区是小微企业的一个聚集地, 其数量每年都在不断增长。

但是, 小微企业的发展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第一, 尽管政府及社会对小微企业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 但是同外资及股份制企业相比而言, 仍有一定的差距;第二, 部分小微企业的经营状况不容乐观, 由于其规模较小, 资金较少, 因此抵御风险的能力不高, 受国内外经济波动的影响较大, 难以获得长远的发展;第三, 各大银行的贷款主要流向大中型企业, 而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较大, 融资困难, 资金缺乏, 制约了其生产规模的扩大;第四, 小微企业要与大中型企业缴纳相同比率的税收。

纵观国内各大高校对商务英语学生的培养方案, 其合理程度有待加强。以苏州某高校外语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为例, 尽管学院开设了国际商务谈判, 国际商务单证实务等商务类课程, 但其开设课程数量和质量上远远不符合企业的需求。此外, 偏重理论, 忽视实践的问题也对于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不利。

二、问题调查分析

在调查的过程中, 对学生层面主要是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而对企业负责人层面主要采取面谈和电话访谈的形式进行调查。其中共发放了50份调查问卷, 其中回收48份, 有效调查问卷45份。另外共走访了苏州地区共计5家小微企业, 和它们的负责人或人事部经理进行了访谈。通过对信息的统计与分析, 发现以下问题:

首先, 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愿意进入小微企业工作。通过对45份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发现, 其中65%的同学表示希望进入外资, 国企等大中型企业工作。当问及是否有兴趣进入小微企业时, 超过30%的学生表示小微企业规模较小, 工作时间不明确, 会有不定时的加班以及待遇方面欠佳等, 因此没有意愿。此外, 很多小微企业需要身兼多职, 自己目前无法达到其要求。

其次, 在对小微企业的负责人进行采访时, 其中3人表示公司规模及盈利状况的限制, 不能为毕业生提供一个较为理想的薪水;很多企业本身没有条件开拓海外市场, 而且大学扩招导致的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检验。很多应届毕业生进入公司后不能很快进入工作状态, 实践经验严重缺乏, 不能很快为企业创造效益。在这些原因下, 很多小微企业老板没有意愿招聘应届毕业生, 而是更乐意选择有一定相关工作经验的大专或中专以下毕业生。

三、调查反馈

笔者带着调查的数据及分析结果咨询了该校就业处的负责教师师, 了解到学校一向重视学生就业问题, 对于进入小微企业工作也采取了很多措施。例如, 大一新生进入学校时, 会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目的是让大学生在校期间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及人生目标, 制定学习计划及职业发展计划, 以及为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指定的措施和方案, 督促每位学生要充分认识自我。此外, 学校已经与当地大学科技园共建实习就业基地。而且学校每年会欢迎小微企业进入学校开展招聘宣讲会。例如, 2011年以来, 陆陆续续有苏州地区多家小微企业进入学校招聘, 相当一部分学生积极应聘, 进入小微企业工作的毕业生也逐年增加。可以看得出学校所做的努力已经初见成效。当问及商务英语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时, 就业处老师表示今年的高考录取有了很大的变化, 增加了商务英语专业的录取人数, 这表明学校根据社会整体需求调整专业设置, 今后会开设更多的商务课程, 也会更加学生的实践环节, 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便利。

四、调查总结

此次调查让我们在原来的基础上更加了解小微企业, 对其发展特点及各方面也有了更深的认识。通过实际的走访及问卷调查, 自己的调查, 分析及沟通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作为商务英语专业学生, 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多的认识, 也进一步意识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 也有了更加清晰的职业认识。希望能够通过此次调查, 对小微企业发展及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提供帮助, 促进小微企业与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双赢局面。

参考文献

[1]毛伟.地方高校培养民营企业外贸英语人才模式研究[J].武汉技术学院学报, 2010 (2) .

[2]张蔚.企业商务英语人才需求实证调研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52) .

[3]丁红朝, 刘春林.高职商务英语人才需求问卷调查[J].番禹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6 (2) .

[4]陆倩.常熟市中小型外贸企业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素质要求[J].科教文汇, 2014 (271) .

上一篇:成本会计传统与变革下一篇:顶岗实习生导师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