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课第2课时

2024-07-13

练习课第2课时(共10篇)

1.练习课第2课时 篇一

高一经济生活第四课第一课时练习题

1.2003年我国人均GDP首次超过1000美元,人们的消费需求开始升级换代,对住宅、汽车、环境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高。这说明()A.消费具有生产功能

B.生存消费的比重逐渐增大

C.消费结构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发展决定的 D.消费结构的变化推动了生产结构的进步 2.我国居民对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巨大需求带动电信行业的蓬勃发展说明()A.消费方式决定生产方式 B.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C.消费结构决定生产结构 D.生产水平决定消费水平

3.人们现在可以通过3G手机进行视频通话、宽带上网、观看手机电视等。手机新功能带来生活和娱乐方式新变化,这说明()A.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B.新的消费热点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C.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和水平D.生产是消费的动力和目的4.目前全国至少有90%新迁住户要装修,装饰业全年生产总值突破500亿元,其中家庭居室装修成了消费主体,也成了新经济增长点,这一情况表明()A.消费决定着生产发展B.国爱要指导消费,才能刺激经济增长 C.一个新的消费热点能带动一个行业的成长 D.国家应提倡适度消费,反对铺张浪费 5.下面对生产与消费认识错误的是()A.生产决定消费,包括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以及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B.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C.消费决定生产的方向和规模,是生产的目的 D.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说明消费对生产具有决定作用

6.对于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的相关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样相互独立的四个环节

B.分配是生产的目的,消费的动力 C.消费是生产和分配的前提、基础

D.生产决定分配和消费,分配和消费影响生产 7.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B.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进行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

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D.社会主义无产阶级与资本主义的矛盾。8.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B.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

C.消灭资本主义经济,实现国民经济公有化 D.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断缩小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 9.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反作用。下列选项中,体现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反作用的是()

A.数字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视听效果更完美的产品

B.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C.网上购物方式不仅方便了消费者,而且降低了企业成本

D.人们对健康的关注,推动了绿色食品业的迅速发展

10.社会和谐稳定、百姓安居乐业是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建设和谐社会,首先要发展生产。只有蛋糕做大了,分给每人的才能更多更好,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才能提高。这说明()

A.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B.主观愿望决定消费需求

C.消费观念与生产力水平密切相关D.只要生产发展,社会就能和谐

11.2009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的主题为“消费与发展”。这一主题体现()A.消费对生产具有决定作用B.经济发展是消费的目的C.消费是经济发展的动力D.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首要环节

12.十几年前,为满足人们对彩电、冰箱的需求,彩电业、冰箱业迅猛发展;近几年,由于人们对健康和休闲的需要,美容、健身、娱乐、旅游业随之兴旺发达起来。这表明()A.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B.消费决定生产的质量和水平

C.生产对消费起决定作用D.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导向作用

2.练习课第2课时 篇二

八年级美术上册教案第2课(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山水画法 上课时间:9月13日 课 型:综合课 教学方法:讲解、启发、示范与创作练习相结合。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创作山水画,提高学生的绘画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和想象力。 2、用绘画的表现 形式,抒发自己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平时从多种传播媒介接受和贮存的视觉审美信息和各种知识,创作一幅山水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山水画的创作步骤。 2、难点:勾、皴、染、点的运用。 三、教具和学具的准备 1、教具:几种山石的皴法挂图一幅。 山水画创作步骤图一幅。 2、学具:国画工具-------笔、墨、纸、砚。 四、教学步骤 1、导言: 山水是离不开树、山、石的。上堂课我们已学过树木画法,本堂课我们将学习山石画法,并结合上堂课学的知识,创作一幅山水画。画山先画石,那么我们就从画古一讲起。 2、石头的画法: 古人画石起手有:石分三面“之说。(边讲边示范)所谓”三面“无非是说,画石开始勾勒轮廓,就要分出它的阴阳向背,凹深凸浅的基本形态,即石头的体积感。(示范画石,要画群石。石的穿插在于大小高低,聚散得宜。) 3、介绍几种山石的皴法。(将几种山石和皴法的挂图挂出讲解) (1) 斧劈皴:如刀砍斧劈,故称为斧劈皴。这种皴法宜于表现质地坚硬,棱角分明的岩石。作画时,常用中锋勾勒山石轮廓,而以侧锋横刮之笔画出皴纹,再用淡墨渲染。 斧劈皴图片 折带皴图片 荷叶皴图片 (2) 折带皴: 用侧锋卧笔向右行,再转折横刮;向左行可逆锋向前,再转折向下。画出的墨线如“折带”,故以名之。 (3) 荷叶皴: 皴笔从峰头向下屈曲纷披,形如荷叶的筋脉,故名。 4、创作步骤 (1)构思、构图。以平时见过的山水风景(影视、画页等都可以)大胆构思,运用学得的画尖技法和皴法,加以变通和发挥,创作一幅全新的山水画。 (2)勾线:(在上幅石头示范画的上面加山、作主体。)凡能用线概括的.地方,要分出主次先后。用重墨(相对于整体来看)线尽量明确、肯定地勾出来。遇到有部分败笔也不要怕,不要中途怯场退却,要一直把整体画面的线都勾完后,再根据整体进行调整。 (3)皴擦:皴擦要在大的线的骨架基础之上加以补充,以进一步表现山石的脉络、转折,使画面逐步丰富起来。“皴”和“擦“是一个意思,只是笔触的大小与轻重略有差别。 (4)点染:在勾、皴的基础上进一步以不同笔法的点加以充实、丰富,逐渐形成画面的整体效果。染,放在最后进行。染,是以水分较多的笔触去画,但不可大面积地瞎涂。当留出的空白,要留出来,不可统统堵死。 五、作业要求 1、作业用纸,最好用生宣纸或毛边纸。 2、提倡自己运用“勾、皴、染、点”的画法去变通表现,创作一幅山水画。(不定题)

3.练习课第2课时 篇三

第2课时发展的需要

一、学习目标

二、导入新课,导学学习目标。(2分)

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15分钟)(组内按照自学、对学、群学方式完成。积极参与并完成任务每人按1分计入小组。)

自学教材74-75页,完成下列问题的思考,把 1、2、3、、题的答案在书上勾划出来。

1、()是人类自身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和()都离不开交往。

2、个人发展离不开交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过程实质就是通过()的过程。

3、正常的交往活动对中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哪些重要意义?。

4、阅读74页两段材料,这两段材料说明了什么?

5、说说你在与同学的交往中有什么收获?

四、分组汇报展示探究学习各题。(13分钟)(各组汇报展示,给予分数奖励;教师点评学生表现和问题的补充升华。)

五、练习与检测。(10分钟)(独自完成。根据完成情况给小组加分。)

背诵下列各题,有时间就抽默写:

1、思考并归纳:与人交往的重要性是什么?

4.练习课第2课时 篇四

第二课时(总 课时)

上课时间: 月 日 课型:新授课

一、学生“学习释疑”——教师“点难拨疑”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8课《《神奇的克隆》》。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二)学习5自然段

1.默读这几个自然段,思考:这几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2.交流:写人类克隆出第一只克隆羊“多例”及其产生的意义。3.作者又是怎么写的呢?1.高等动物可不可以克隆呢?自读第五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4.第一只克隆羊叫什么?名字是怎样得来的?“多利”的诞生有什么意义?

(三)学习第5-8自然段

1.读第5-8自然段,想想写了什么? 2.怎么写的?

克隆技术是怎样造福人类的?你读懂了什么?除书上的,你还了解哪些?(小组讨论交流)

随机引导理解、感情朗读:

从“„„可以„„也可以„„”体会克隆技术在培育优质、高产的粮食、蔬菜新品种,培育品质优良的家畜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从“„„还可以„„,从而„„”体会克隆在保护生态方面的重要意义。从“„„能够„„能够„„,一旦„„就能„„”体会克隆技术在医学上的意义。

2.教师引读

(四)学习第9自然段

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示它诱人的前景,那么,它在哪些方面,有什么样诱人的前景呢?请你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像。(小组讨论交流,再在全班交流)

二、学生“反思学习”——教师“反思教学”

回顾课文,贯穿学法。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 1.课文内容。2.阅读方法。3.写作方法。4.问问题的方法

三、教师“引导实践”——学生“迁移创新”

1.总结提升:

课文运用了下定义,举例子,分类别(分植物、低等生物和高等动物三类介绍)等说明方法向我们介绍了克隆,同时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介绍事物或说明事理等。

2.学习建议:

小练笔《假如我是克隆专家》 板书设计: 7

奇妙的克隆

写什么 怎么写 为什么写

克隆是什么 下定义

“多利”

诞生 了不起

爱科学

造福人类

列举

学科学

5.练习2第二课时教案 篇五

教学内容

练习2

拟 3课时

累 计

第 62课时

第 2 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按从左到右的笔顺规则练写生字“们、叶、红”。

2、理解儿歌的意思,充分体会父母的爱,在此基础上背诵儿歌。

3、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提高书写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 掌握从左到右的书写规则。

难点:理解儿歌中最后一句的意思。

教学简要过程及重、难点的突破

一、学习第二题;学写铅笔字

1、仔细观察3个字的左右两个部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重点指导“红”的写法:教师范写,注意两个撇折的写法。

1、看图理解儿歌的意思

图中画了些什么?

儿歌中把“我”、“爸爸”、“妈妈”各比作什么?

“我是一只快乐的小鸟,在两棵大树间飞来飞去”告诉我们什么?

实施修改意见

扩展(做小诗人):爸爸是一朵花,妈妈是一朵花,我是一只蝴蝶,------

精搜彩集创信意息

精彩创意:

看图理解儿歌的意思

图中画了些什么?

儿歌中把“我”、“爸爸”、“妈妈”各比作什么?

“我是一只快乐的小鸟,在两棵大树间飞来飞去”告诉我们什么?

实施修改意见

做小诗人

作实业践设活计动

必做

在作业本上练写“们、叶、红”

把儿歌背诵给家长听。

实施修改意见

6.练习课第2课时 篇六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有较简洁的语言写出自己家的住址和走法,并画出示意图,养成处处留心的好习惯。

2、了解自家附近的地名及其由来。教学重点、难点及对策

重点:学会画出示意图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对策:指导认识图标,弄清楚方向,学会估算距离。教学准备

练习2中的小芳画的示意图。教学过程设计 设计意图说明 教学第一题(处处留心)

一、教学第一部分

1、创设情景:开学了,新换的班主任李老师要去家访,请同学们各自写一下家庭住址,并写一写从学校到自己家的走法。我们来看看小芳是怎样写的。

2、学生自由读题目。

3、看了示意图,你能找到小芳家吗?指名说说。

4、如果你是小芳,从家走到学校,你能帮助她说说走法吗?同桌试说。

二、教学第二部分

1、审题,明确要求。

2、小组讨论:怎样写住址才能让别人明白?写从学校到自己的家的走法要注意些什么?

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写住址要注意区域名称的大小顺序,先写大的,再写小的,要把住址写具体,别人才能找到你的家。写走法时要弄清方向,必要的时候可以用数据具体说明,语言要简洁通顺。

4、如果自己的家离学校较远,该怎么办呢?再次组织学生讨论。教师补充小结:如果家离学校较远,可适当变通,从大家熟悉而又离家较近的标志性建筑写起。

/ 4

5、和好朋友交流自己家的住址,方便时可以邀请好朋友到自己家做客。

6、学生试着写出自己家的住址和走法,并画出示意图。(请丁柏宁说一说自己家的住址和走法。)

7、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只有平时处处留心观察事物,才能更好地完成本题。

8、学生修改。

三、教学第三部分

1、审题。

2、教师适当介绍一下本地的一些地名的由来和古今的变迁。

3、学生四人小组互相交流自己课前找到的资料。

4、小组里推荐一名学生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评议,对说得详细具体的学生进行表扬,对说得有问题的同学给予纠正和指导。创设情景,学生读题目明确要求,自然地引入本课的学习。

讨论交流,明确写出自己家到学校走法的具体要求。通过与同学交流,再次明确写法,尝试写一写,画一画。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熟记八个成语和两句名言。

2、写好钢笔字,注意“木”的字形变化。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对 策重点:熟记八个成语。

对策: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熟记成语。难点:写好钢笔字,尤其是“寨”。

对策:引导学生观察“木”在不同的位置,字形要有变化。

二、教学准备

小黑板上准备词语、生字卡片。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第二题(读读背背)

(一)熟记成语

/ 4

1、审题。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成语(要求读准字音),同桌互相读成语。(2)指名朗读,注意纠正字音。全班齐读。(3)理解成语的意思:你了解哪个成语的意思?(4)小结成语的共同点:都是歌颂英雄人物高尚气节的。

3、练习背诵。

4、反馈。

1、你能用这些成语来赞一赞我们本单元课文中的一些爱国英雄吗?

2、全班交流。

(二)背诵名人名言。

1、(出示名人名言)现在我们来学习两位历史人物的名言。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试读,相机正音。

4、理解名言的意思。

1、教师讲解后再次示范朗读这三句话。

2、学生自由朗读,指名读。

3、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4、检查背诵情况。

二、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审题。指名读题目,明确练字的重点。

2、指导。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三个字。

(2)引导学生观察字形,发现它们都有共同的偏旁“木”。可是在不同的位置要发生变化。

(3)指导书写“寨”。

3、练习

学生按照要求认真练习描红、仿影和临写,教师进行个别辅导,注意保持安静,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写字。辅导时,还要注意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写字姿势。

/ 4

4、反馈。

第三课时

练习口语交际,学会向爸爸妈妈得体地介绍自己朋友的情况。教学重点:得体地向父母介绍自己朋友的情况。对策:组织讨论明确介绍要点和方法。教学难点:组织评议。

对策:介绍的内容是否合适,考虑表达是否准确、简练,姿态是否大方。事前了解清楚自己好朋友的相关情况。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一、审题。

1、上节课我们和好朋友交流了各自的家庭住址,并邀请他到自己家做客。那么第一次把朋友带到自己家中,应该怎样向爸爸妈妈介绍他们的情况呢?

2、自己读题目要求。

二、指导。

1、四人小组讨论:你准备向爸爸妈妈介绍朋友的哪些情况呢?怎样介绍?

2、交流。教师指点:我们可以介绍一下朋友的姓名、年龄、爱好等自身情况以及曾经和你之间发生的趣事,还有他的家庭情况、做客原因等。

3、那么作为好朋友,你第一次到同学家做客,该注意什么呢?集体讨论。

三、小品表演。

现在就请你们自由组合成一个小组,分角色演一演做客的情景。

四、反馈。教师邀请学生上台表演。

7.练习课第2课时 篇七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友情表述正确的有()①友情是我们特别渴求的一种心理需要 ②生活离不开朋友,人生离不开友情

③友谊的力量让我们得到成长 ④结交到对自己成长有益的挚友是我们一生中的幸运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

2.小美说:“我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能独立自主,不用结交新朋友。”下列对这种说法的认识正确的是()A.这种说法正确。因为孤独的人照样能生活 B.这种说法错误。因为初中学生做不到独立自主 C.这种说法正确。因为能力强的人不需要别人的帮助 D.这种说法错误。因为友谊能使人分享更多的快乐和幸福

3.小雯的父母离婚后,她失去了家庭的温暖,内心受到极大打击,学习成绩下降。同学们了解后主动接近她,在生活上关心、帮助她。同学们的友情使小雯从郁闷消沉的阴影中走出来,学习成绩不断提高。这一事例说明()①因为朋友,我们减少了孤独,活得更加温暖 ②友情有助于排解烦恼和忧愁

③友情一定能使人提高成绩 ④朋友同我们一起走过生活的岁月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4.“友谊是我们哀伤时的缓和剂,激动时的舒缓剂;是我们压力的倾泻口,灾难的庇护所;是我们犹疑时的商议者;是我们脑子的清新剂;是我们思想的讲台;也是我们沉思和锻炼的平台。”这段名言告诉我们()

A.有了朋友就有了一切 B.朋友带给我们温暖,给我们支持和力量 C.交友是一个平等互惠的过程

D.朋友之间要以诚相待

5.刘晶是八年级的一名女生。最近她感到了一些困惑:凡是集体的活动,她都没有兴趣,情愿一个人独自玩耍;许多事情她总是爱一个人独来独往,和同学难得讲上一句话。刘晶要解除这些困惑,需要()A.发奋苦读,把学习成绩提上去 B.自尊自立、自信自强

C.听父母的话,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D.认识到友谊的重要性,和同学友好相处

6.被称为个人电脑软件之父的比尔· 盖茨,在中学时结识了比他高两个年级的保罗·艾伦,两人很快成为朋友,他们一起钻研计算机技术,一起创办了微软公司,取得了惊人的成就,这说明()A.友谊能调节情感 B.友谊是相互理解 C.友谊给人以朋友 D.友谊给人智慧和力量

7.俗话说:玻璃与金子相合,便有宝石的光辉;愚人与哲人接近,也同样会变得聪明。这句话的寓意是()A.真正的友谊对人的成长有重要作用 B.真正的友谊是建立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的 C.同学之间应该亲密无间 D.选择朋友要看这个人对自己是否有用

8.九年级女生王梅不喜欢“抛头露面”,和男生说话会更紧张,班级活动也因此经常不参与。三年来,她的)A.与父母交流沟通,要他们出面帮助自己 B.向人民法院起诉,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C.要多交朋友,多参加集体活动 D.从此封闭自我,保护自己,不与他们交流沟通

9.《论语》中写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唐代诗人王勃写下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诗句。现代作家巴金写道:“友情在我过去的生活里是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朋友。”上述诗句告诉我们()

①人生离不开交往,每个人都需要结交朋友 ②交朋友要有选择

③友情是宝贵的,它是我们一生的财富 ④遇到困难时必须要得到获得朋友的帮助 A.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 10.“友谊是天地间最可贵的东西,真挚的友谊是人生最大的一种安慰。”这说明()

①友谊能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精彩 ②友谊不需要彼此结交和了解

③我们应该珍惜成长中的友谊 ④友谊能使我们进步得更快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1.刘晶是八年级的一名女生。最近她感到了一些困惑:凡是集体的活动,她都没有兴趣,情愿一个人独自玩耍;许多事情她总是爱一个人独来独往,和同学难得讲上一句话。刘晶要解除这些困惑,需要()A.发奋苦读,把学习成绩提上去 B.自尊自立、自信自强

C.听父母的话,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D.认识到友谊的重要性,和同学友好相处 12.友谊对个人成长、成才的积极作用表现在()

①能使我们的行为和价值取向上互相影响 ②有助于我们增长智慧和才干

③能帮助我们认识和改正自己言行中的缺失 ④能让我们获得更多的幸福和快乐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3.“友谊是我们哀伤时的缓和剂,激动时的舒缓剂;是我们压力的倾泻口,灾难的庇护所;是我们犹疑时的商议者;是我们脑子的清新剂;是我们思想的讲台;也是我们沉思和锻炼的平台。”这段名言告诉我们()

A.有了朋友就有了一切 B.朋友带给我们温暖,给我们支持和力量 C.交友是一个平等互惠的过程

D.朋友之间要以诚相待

14.一位著名的英国作家做个这样一个比喻:“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人就有了2个思想,甚至多于2个思想。”这个比喻主要说明()A.友情能促进个人进步 B.友情是相互交换思想 C.友情是一种比物质财富更宝贵的东西 D.友情是生活的乐趣 15.每个人都需要友情,这是因为()

A.友谊的力量让我们得到成长 B.友情能使我们的生活充满和谐,没有矛盾 C.没有朋友,会被别人看不起 D.拥有朋友,可以显示自己的人缘好

16.“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诉,你将被分掉一半

”培根的这就话说明()

A交往可以帮助我们养成热情开朗的性格 B.友谊让人分享快乐,排解忧愁 C.交往可以促进个人的进步和事业的成功 D.友谊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所有困难

17.“一个缺少友情,长期得不到心理满足的人,容易产生心理异常。”这句话说明的道理是()

①友情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求

②拥有了友情就拥有了健康

③同学之间应该发展正常的友情

④心理疾病都是由于缺乏友情导致的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8.“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诉,你将被分掉一半的忧愁。”培根的这就话说明()

A.交往可以帮助我们养成热情开朗的性格 B.交往可以促进个人的进步和事业的成功 C.友谊让人分享快乐,排解忧愁 D.友谊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所有困难

19.俗话说:玻璃与金子相合,便有宝石的光辉;愚人与哲人接近,也同样会变得聪明。这句话的寓意是()A.真正的友谊对人的成长有重要作用 B.真正的友谊是建立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的 C.同学之间应该亲密无间 D.选择朋友要看这个人对自己是否有用

20.“友谊不但能使人走出暴风骤雨的感情世界而进入和风细雨的春天,而且能使人摆脱黑暗混乱的胡思乱想而走入光明而理性的思考。”培根的这一名言告诉我们()A.只有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才需要友情 B.我们常常会遇到困难,遭受挫折

C.朋友的帮助会激励我们去克服困难,战胜挫折 D.困难和挫折面前,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 21.有人说:“得不到友情的人将是终身可怜的孤独者;没有友情的社会只是一片繁华的沙漠。”这句话说明的道理是()A.孤独是安静的代名词,安静也是一种幸福 B.友谊对任何人来说都是生活必需的

C.友谊是可有可无的 D.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每个人都要冷漠地对待生活 22.有人说:“友情像一把伞,晴天能遮蔽火热的太阳,幻化出最美好的情感;友情是水中悠闲的小舟,是树枝上跳跃的鸟儿发出的鸣叫;友情是伸出的一只手、坚实的肩膀,抑或一句温暖的话。”这段话说明()A.友情只是一部分人的需要,孤独的人不需要友情 B.友情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没有友情的人会死掉

C.友情是我们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人生离不开友情 D.友情只有青少年需要

23.在成长的道路上,每个人都难免会有缺点和不足,有时甚至会犯错误。这时,来自好朋友的忠告、劝诫就成了一剂良药。它能使人清醒觉悟,并产生幡然改进的决心和力量。这说明()A.友情能促进个人进步 B.友情能使集体更有力量 C.友情能使人受伤害 D.友情能使人拥有更多的快乐

24.“友谊不但能使人走出暴风骤雨的感情世界而进入和风细雨的春天,而且能使人摆脱黑暗混乱的胡思乱想而走入光明而理性的思考。”培根的这一名言告诉我们()

A.只有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才需要友情 B.我们常常会遇到困难,遭受挫折

C.朋友的帮助会激励我们去克服困难,战胜挫折 D.困难和挫折面前,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

二、简答题

25.小军的成绩很优秀,可他从小就不喜欢与人交往,老师多次找他谈话,也总不见效。新学期开始了,班里举行“一助一”活动,老师安排小军帮助学习困难的小舟提高成绩,小军开始主动跟小舟接触,帮他借书,解答问题。期末考试,小舟前进了十几个名次,小军的心里比吃了蜜还甜。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材料的理解。

26.七年级(2)班的小华在新的班集体中遇到了烦恼:他不知道怎样交朋友了!妈妈说:“你应该只和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交往,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小学同学说:“你要结交一些‘厉害’人物,这样就没人敢欺负你了。”刚认识的同学说:“朋友一定要多,‘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最要好的朋友说:“朋友一定要‘少而精’,真心实意的好朋友,一个就够了。”……小华一时陷入迷惑之中,甚至不敢交朋友了。(1)小华不敢交朋友,打算放弃交友。他的想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2)请你写几条名言警句帮助小华认识交友的重要性。

参考答案

1-24:ADBBD,DACDD,DBBAA,DADAD,BCAC 25.①朋友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我们的言谈举止、兴趣爱好甚至性格等都或多或少地受到朋友的影响。朋友正在做的事情,我们会关注;朋友觉得有趣的事情,我们会去尝试。与乐观开朗的朋友相处,我们会变得豁达;与乐于助人的朋友相处,我们会变得富有爱心。②朋友,见证了我们一起走过的成长历程,我们需要真诚友善的朋友。因为朋友,我们少了几分孤独,多了些许温暖,活得更加自在;因为朋友,我们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多了一份对自己的欣赏;

8.练习课第2课时 篇八

第2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P89~90练习十九第4~11*题。【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熟练运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能根据底、高、面积三个量中的任意两个量,用算术方法或方程计算第三个量。

过程与方法:通过猜测、验证、比较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底和高的直接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及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学重、难点】

重 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应用题。难 点:逆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学方法】:学练结合。

【教学准备】:多媒体、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长方形。【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复习回顾: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探究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谁来说说要求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怎样求?教师板书公式。

2.你能想办法求出下面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P89练习十九第4题)动手操作:画出已知底的高。

指名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请其余学生作点评。教师在以上图形中填入底和高的数据,学生口答。

3.只列式不计算:选择合适的底和高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学生先独立解答,再小组交流。

在解答中,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找准对应的底和高。

二、指导练习

1.补充题:

一块平行四边形的麦地底长250米,高是78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l)学生先独立列式解答,然后集体订正。

(2)如果问题改为“每公顷可收小麦7000千克,这块地共可收小麦多少千克”,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学生先独立列式,然后集体讲评: 先求这块地的面积:250×78÷10000 =1.95(公顷),再求共收小麦多少千克:7000×1.95=13650(千克)。

(3)如果问题改为“一共可收小麦58500千克,平均每公顷可收小麦多少千克”,又该怎样求?

将(3)与(2)比较,从数量关系上看,哪里相同?哪里不同? 讨论归纳后,学生列式解答:58500÷(250×78÷10000)(4)小结:上述几题,我们根据一题多变的思想进行练习,尤其是变式后的两道题,都是要先求面积,再变换成积后才能进入下一步计算,否则就会出现问题。

2.练习十九第6题。

(1)组织全班学生讨论这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否相等。(2)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是多少?

学生观察得出:这两个平行四边形的底都是2.8 cm,高都是1.5 cm。(3)启发学生得出: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3.练习十九第7题。

让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正方形之间的关系。(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等于正方形的边长。)

4.练习十九第8题。

让学生观察、讨论什么不变,什么发生了变化(四条边的长度不变,底边上的高发生变化),从而得到它们的周长不变,但面积变小了。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89页练习十九第5题。(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讨论:根据哪两个条件可以求出这块麦田有多少公顷? 要求平均每公顷收小麦多少吨,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3)让学生自己列式,再全班集体订正。2.教材第90页练习十九第11*题。

(1)议一议:把两个小三角形拼接在一起,会有什么新的发现?(2)拼摆的平行四边形和小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 引导得出:拼摆的平行四边形和小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因此面积都是大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48÷2-24(cm2)。

四、课堂小结

组织学生认真回顾这节课的知识,说一说自己的收获。

五、作业:教材第90页练习十九第9、10题。

【板书设计】:

练习课 S=ah

9.桥公开课第一课时 篇九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咆哮、狞笑、拥戴”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从文中的句子描写中体会出洪水肆虐、人们惊慌失措,当时情况的紧急。

3、体会到这座桥不仅仅是一架普通的桥,而是一架承载着无数生命的桥。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同学们最近看过什么书?说一说。

2.今天,我们一起来读读小说,认识小说。请一位同学来读读上面这篇小说:

敲门声

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是忽然想起了敲门声„„ 读了这篇小说,你有什么疑问?

3.小说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微型小说(小小说)4.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微型小说,就是谈歌的《桥》,板书课题。

5、谁来读课题。(指名读)我们一起来。(齐读)

6、质疑课题:读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这个问题非常有价值。对啊,课文为什么以桥为题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读一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要求:①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②思考:课文只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课文主要写了„„

三、感受人物

1、可见主人公是——老汉,那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画出描写老汉的句子,说说你的眼里出现了一位怎样的老汉?(指名回答,出示)

2、交流 你能结合句子说说你眼中出现了一位怎样的老汉? ①“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冷静。

哪里尤其让你感受到老汉的冷静?“一座山”

你知道山有什么特征吗?(高大、雄伟、稳、有安全感„„)像一座山,为什么把老汉说成一座山?(写出了老汉的镇定)

对呀,镇定的老汉虽然不说话,可是此时心里却是满腔言语,你能猜想他在想什么吗?

此时的老汉冷静是因为他的责任(板书),因此他像——一座山。(引读)谁能读好这个句子。指名读。老汉多冷静。

齐读。你瞧,老汉一心为百姓,镇定如山,责任如山,形象高大如山。过渡:除了这一句,还有那一句让人看到了一位冷静的老汉? ②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

我看到了一个以身作则,大公无私的老汉。为什么呢?(老汉也是党员啊。排在了后面就意味着离死亡更进一步)

你发现老汉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吗?(冷静、声音响亮)

指名读:你能读出老汉的冷静、声音响亮。你再来读读这句。

对比感受:老板沙哑地喊话:“这个桥非常窄!我们要排成一队,有秩序地过桥,请大家不要拥挤,所有的党员要排在后面呀!”

你觉得哪一句更好?为什么?(课文语言的简洁,更能突显主人公的形象)当时情况是紧急的,话能多嘛!对呀,不能。你很会根据实际情况来分析人物的语言,很有洞察力,不错!

对呀,语言的简洁,更能体现老汉的冷静、镇定,我们一起来。一声声指令犹如镇定剂一般安抚着人们,体现了超越自我的大爱啊!(齐读)

而语言简洁也是微型小说的一个主要特点。(板书:语言简洁)过渡:你还看到了怎样一个老汉? ③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哪里尤其看出来老汉的特点? “冲、揪、吼”你看出了什么?

不错,一冲,一揪,一吼,将老汉的品质表现的淋漓尽致。

下面,我们男生读老汉的动作,女生读老汉的语言,来感受老汉的特点。

对呀,老汉的大公无私让他看起来似可怕的豹子。

④你瞧,通过大家的交流,我们看到了一个冷静的、有着责任感以及以人民利益为重的大爱。

四、感受环境描写

1、文章除了写老汉,还写了什么?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用~~~~~画出直接描写暴雨、洪水的句子,你觉得哪一处的描写最好?

过渡:你喜欢哪个句子?

①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写得十分简洁。

谁能读好这个句子。真好,读出了雨下得急,让人措手不及。让我们一起来感受。

对啊,雨那么急,那么快,那么猛,那么狂,带给村庄的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灾难呀!

过渡:你还欣赏哪句暴雨或洪水的描写? ②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什么是“狞笑”?凶恶地笑。洪水在狞笑,你感受到什么?洪水的肆无忌惮,洪水的可怕!而随之而来的还有——死亡。人们的生命岌岌可危呀!过渡:多处的拟人,让洪水看上去就像是一个可怕的魔鬼,正慢慢吞噬着这个村庄。文中还有哪里写洪水的?

③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你觉得哪个词用得特别妙? “舔”。从这个舔字你体会出了什么?水慢慢侵蚀着人们,从脚已经及腰了,形象地写出了水的姿态。面对大自然的在灾难,人们畏惧但又无奈。

④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此时,水,已经到了人们的胸膛,直逼村民的性命,而文字却不动声色地用了哪个词?——“爬”。

水,悄悄地爬上了老汉的胸膛,人们的胸膛。你读出了什么?

对呀,人们的生命时刻存在着威胁啊!情况是多么的危急,谁能把这种紧迫感给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⑤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你感受到什么?洪水的凶猛。从哪里感受到?什么是“势不可挡”?来势迅猛,不可抵挡,洪水怒吼着,奔腾着,是多么让人可惧可怕。

谁能读出洪水的来势汹汹,指名读。对呀,洪水的来袭让人难以预料,又难以抵挡啊,齐读。

⑥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你最欣赏这句话的哪个词?跳舞。

为什么用得好?你读出了什么?洪水时兴奋的,水势是逐渐高涨,而人们却无能为力,人们处于恐惧中而又无可奈何。

3、你瞧,这就是文中描写山洪和暴雨的几个句子。你发现了什么?(语言简短)

正是暴雨、洪水的句子简短如诗,老师将它变成了一首诗,我们一起来读读,感受其中的韵味。

五、1、文章明明要写的是老汉,为什么写那么多洪水呢?

(环境烘托)对呀,突显一个人物,可以正面描写,也可以侧面描写来烘托。今天,我们第一次接触了微型小说,也让我们感受到微型小说的两大亮点——语言简洁、环境烘托,透过这短小精悍的文章,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了一位镇定如山,责任如山,形象高大如山的共产党员的形象,告诉了我们怎样才是以为人民的好公仆。

2、现在你知道为何以“桥”为题了吗? 老汉不禁筑起了一座生命之桥,更筑起了一座连接共产党员与老百姓之间的心灵之桥,更我们读懂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共产党员!

10.练习课第2课时 篇十

1.“剪刀”胜“布”、“石头”胜“剪刀”、“布”胜“石头”,若两人所出手势相同,则为平局。人们制定这个游戏规则遵循了()①人为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②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 ③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 ④自在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③④

解析:选A。游戏规则是人制定的,故是人为事物的联系,①正确,④错误;胜与不胜作为矛盾的双方是对立统一的,②正确。所以该题选A。

2.“我国航母事业牺牲第一人”罗阳曾说,研制战机,要么是零分,要么是一百分,没有中间分!从哲学角度看,“没有中间分”突出强调了()A.事物的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 B.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C.矛盾双方相互分离和排斥的属性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解析:选C。“没有中间分”即要么对要么错,矛盾双方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故答案选C。

3.2014年5月8日,李克强在第24届世界经济论坛非洲峰会致辞中表示,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至关重要。我们将侧重绿色低碳领域的中非合作,促进在非的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这是因为()①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②事物总处在渐进的和不显著的变化中 ③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 ④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A.①②

C.②④

B.①③ D.③④

解析:选B。“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体现了在矛盾的对立统一中分析解决问题,①③正确指出了其哲学依据。②否定了事物质变的存在,观点错误。④不合题意。

4.右面漫画告诉我们,看不出问题是最大的问题。这说明()

A.承认矛盾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B.必须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 C.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D.矛盾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解析:选C。“看不出问题是最大的问题”,说明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故答案选C。5.2014年3月5日,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稳中向好基础还不牢固,增长的内生动力尚待增强。财政、金融等领域仍存在一些风险隐患,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宏观调控难度增大。这表明()①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 ②矛盾贯穿每一事物发展的始终 ③不同事物有不同矛盾

④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矛盾 A.①②

C.②④

B.①③

D.③④

解析:选B。前进道路上存在各种不同的矛盾,一方面说明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另一方面也说明不同事物有不同矛盾,①③符合题意。②④与题意不符。

6.与“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蕴含哲理相一致的是()A.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 B.一滴水可以反映出太阳的光辉 C.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D.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解析:选A。“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表明矛盾具有特殊性,A项蕴含哲理与之相同。B项体现矛盾的特殊性不能离开矛盾的普遍性,C项体现矛盾的普遍性,D项没有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均不合题意。

7.“依依袅袅复青青,勾引春风无限情。白雪花繁空扑地,绿丝条弱不胜莺。”这是白居易对一种树的描写,其中蕴含的哲理是()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的现象与本质是有区别的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解析:选D。这首诗咏春日杨柳娇弱的姿态,说明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8.扬州人喜欢吃有馅的食品,由此衍生出国内闻名的扬州包子、蒸饺、春卷、烧卖等

各色美味食品。尽管形式不同,内容上都有一个共性——用淀粉类食品和其他食品搭配,制作出可以替代饭菜的“一餐饱”食品。其蕴涵的哲学道理有()①矛盾的普遍性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②共性在个性之外独立存在 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转化 ④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③④

解析:选B。“尽管形式不同,内容上都有一个共性”,说明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①④符合题意。②观点错误。③与题意不符。

二、非选择题

9.近年来,中国地方省份和城市兴起一股“精神名片”评选、发布的热潮,各式各样的“地域精神”表述语相继出炉。对此,有专家指出:各“地域精神”体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个性和独特的价值追求,同时,各“地域精神”都具有中华民族精神的共性特征。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各“地域精神”应该从本地区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道理,谈谈你对专家观点的认识。

解析:本题考查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基本内容及方法论要求,然后据此审读材料,找出其中有效信息。答题时,不仅要分析专家观点如何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还要答出依据此原理在实际生活中应如何做。

答案:(1)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中华民族精神寓于各“地域精神”之中,通过各“地域精神”表现出来;另一方面,各“地域精神”再独特,也都具有中华民族精神的共性特征。

上一篇:春节的年夜饭作文下一篇:校青年志愿者服务站暑期社会实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