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安全技术培训应注重四个结合

2024-08-19

煤矿安全技术培训应注重四个结合(精选3篇)

1.煤矿安全技术培训应注重四个结合 篇一

审前调查应坚持四个注重

审前调查是编制审计工作方案和审计实施方案的基础,是增强审计工作计划性、科学性的重要环节。因此,审计人员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开展好审前调查工作。那么,如何搞好审前调查呢?个人认为,必须坚持做到四个注重,即:

第一、注重把握好审前调查的内容。审计组不仅要掌握审前调查应当了解被审单位哪些基本情况,而且还要根据需要,制定出相应的审前调查表格。这样既可以将被审单位个性情况调查清楚,也可以通过调查表格汇总出被审单位的总体情况,便于搞好审前分析性复核。审前调查的内容主要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要调查了解被审单位的基本情况。包括被审单位的经济性质、管理体制、机构设置、人员编制情况,财政财务隶属关系或者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关系情况,职责范围或者经营范围情况,财务会计机构及其工作情况,相关的内部控制及其执行情况等。在此基础上,认真制发和填写好有关基本情况调查表,及时收集基本情况资料。其中,重点要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相关的内部控制及其执行情况,找出薄弱环节,防范审计风险。具体来讲:

一要调查是否建立了内部会计管理体系和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了解有否设置会计工作岗位,会计人员的分工是否明确,职责是否清楚。

二要调查是否建立了内部牵制制度,了解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是否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牵制,特别是要了解单位出纳人员有否做到钱账分开、有否存在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登记工作;单位有否存在一人办理货币业务的全过程(如提款、付款、购物及其记账全过程);单位预留银行印鉴有否做到分开保管,有否存在一人保管支付款项所需的全部印章;财物保管与会计记录是否做到分开控制。单位的重大对外投资、担保、资产处置、资金调度和其他重要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程序是否明确,有否存在因个人决策失误造成损失以及暗箱操作等违规行为。

三要调查单位是否建立了规范的会计账务处理程序及其内部结算管理制度,了解单位的会计核算是否规范合法,有否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报告的处理程序,建立完善会计档案保管和会计工作交接办法,有否存在做假账、报假账行为;对各项收支和往来款项是否明确了结算报账办法和规定,确保各项收支及时入账,了解有否存在收支及往来款项长期不入账、不结算,财产物资不登记、票据不清缴等问题。

四要调查单位是否建立了定额管理制度,制定相应的增收节支管理办法。针对单位重点收支项目调查分析,了解有否建立了有关如招待费用控制管理办法,公用经费预算定额包干办法、小车费用管理控制办法、各项收费征缴管理办法等等,有否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收支预算目标的完成。

五要调查单位是否建立了财务审批制度,了解有否明确财务收支审批人员和审批权限,财务收支审批程序,财务收支审批人员的责任等,超越权限的有否实行集体研究审批制度。

六要调查单位是否建立财产清查制度,了解有否明确财产清查的范围、组织方法、处理办法和奖惩办法,是否做到了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各项财产物资进行盘点清查,如固定资产清查登记管理制度、现金盘点制度、银行存款及时核对制度等,以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账账、账实、账款相符。

七要调查单位是否建立内部审计或内部稽查制度,特别是要检查主管部门有否正常开展内审工作及其实质效果情况。对重大工程项目决算有否明确先审计后结算的制度等等。

八要调查主管部门内部设置的会计中心管理规范化运作情况,防止会计核算统管流于形式。首先要调查会计中心是否按照《会计法》及《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有关会计核算管理制度要求,及时、真实、准确、完整地搞好统管部门单位的会计核算,认真做好记账、算账、结账、报账工作。对结报事项不合规、手续不完备、内容不完整,附件不齐全的会计凭证,是否做到及时清退,严格把好核算关。其次要调查会计中心是否严格执行各项财经管理制度,确保部门单位结报的各项收支真实、合规,财务活动规范化、制度化,真正把好监督关。比如:有否督促部门单位严格执行部门预算,检查有没有存在无计划、无预算或者超计划、超预算拨款行为;有否督促部门单位严格执行政府采购制度,检查有没有存在属于政府采购范围的支出,未经过政府采购就给予列支结报行为;是否督促部门单位管好用好各项专项资金,检查有没有存在专款不能专用,挤占挪用专项资金行为;有否督促部门单位搞好固定资产和往来款项的清理工作,检查有没有存在因账物、款项管理脱节造成管理混乱和往来不清等行为。再次要检查会计中心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及执行情况,确保部门单位资金在会计中心运行安全完整。

二是要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近几年资产负债及财务收支(或利润)增减变化情况。运用分析性复核方法,找出影响被审计单位家底和收支(或利润)变化的主要因素,剖析增减变化的原因,以便为编制审计方案,确定审计步骤、时间、范围和重点内容,收集相关可靠的资料。审计组应认真制定和审核分析填写好资产负债和财务收支增减变化情况调查表(或利润表),力求抓住本质,注重宏观,了解总体,真正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突出重点。同时,还要对被审计单位审计期末的往来款项进行调查,填好往来款项情况分析表,掌握往来款增减变化及其结构情况,从中进一步了解发现被审计单位财务管理中的违规违纪问题。

三是要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现行的财经法规政策及其执行和变动情况。着重收集了解被审计单位有关行业财务会计管理制度及其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吃准吃透有关政策要求,以便在审计实施中,检查被审计单位是否严格执行到位,查找执行政策的偏差和漏洞。注重了解被审计单位部门预算执行情况,政府采购制度执行情况,预算外资金收支两条线政策执行情况等等,从中调查发现被审计单位执行政策和财务会计管理及预算管理中的不足。与此同时,审计组还应认真制定和审核填写好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调查表和政府采购执行情况等相关情况的调查表,以便及时收集相关调查资料。

四是要调查收集与审计项目有关的其他资料和信息。如被审单位有关重要会议记录和有关文件,以往接受审计情况,财政及其主管部门核发的有关预算文件、银行账户核定文件,有关监管部门及其主管等部门所收集到的信访线索,以及其他需要了解的情况。

第二、注重确定好审前调查的方式。根据上述审前调查内容,审计组可以根据需要

选择不同的调查方式。一是到被审计单位直接调查了解情况,实地进行观察和询问,收集相关调查资料。有关调查表格可事先发给被审单位填列,以提高审前调查工作效率。二是对被审计单位进行试审或符合性测试,查阅相关资料,计算填列审前制发的有关调查表格,充分运用分析性复核方法,全面了解被审单位的基本情况,发现具有潜在风险的审计领域,从而为项目审计实施工作服务。三是采取座谈走访。召开被审单位财务、业务部门或下属单位及其相关人员座谈会,听取多方面的意见,拓展审计工作视野;走访上级主管部门、有关监管部门、组织人事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制发审前信访协调函,全方位收集与审计有关的线索,挖掘审计重点,规避审计风险。四是其他调查方式。

第三、注重落实好审前调查的时间和人员安排。审计组在开展审前调查时,必须确定审前调查的时间,明确参加调查的人员,搞好审前调查的工作分工,确保审前调查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一是审前调查的时间要安排到位。审计组必须根据每个项目业务工作量大小,被审单位财务状况以及审计人员对被审单位熟悉程度,来确定审前调查时间的长短。审前调查时间既不能太短,否则就是走过场,达不到预期的目的,也不能太长,否则就会影响审计实施工作。一般而言,审前调查时间应控制在项目总工作量的百分之十五之内。二是审前调查的人员要明确到位。审计组要落实专门人员,搞好审前调查工作,特别是项目组长、主审人员必须认真参与,以掌握项目审计工作的主动权。三是审前调查的工作分工要分解到位。审计组在开展审前调查时,对每位参加调查人员,都要明确调查目标和任务,将审前调查的内容一一细化分解给各个人,并落实调查的步骤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审前调查的效率和效果。

第四、注重掌握好审前调查的效果。审前调查虽然是项目审计的前期准备工作,是项目审计全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审前调查不能等同于审计实施工作,不应当是直接实施实质性测试程序。因此,审前调查必须注重调查效果,突出调查重点,讲究调查方法,不能面面俱到,或以调查代替审计。一是要抓住重点。审前调查应当集中在调查了解被审单位的财务、经营情况,掌握被审单位收支业务流程和经营范围,着重分析其财务收支的变动差异及其原因,重点是对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合理性和有效性的调查。二是认真搞好分析和评估。在掌握大量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审计调查人员要进行初步分析性复核,确定重要性水平,评估审计风险,以确定审计策略,审计的范围、内容和重点,规划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程序。只有这样,审前调查才能取得实效,才能为编制审计方案奠定坚实地基础,才能进一步增强审计方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才能有力地促进项目审计工作有的放矢地开展。

2.历史教学应注重“史论结合” 篇二

中学历史教学必须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史实与理论的有机结合,这不但是《中学历史教学大纲》的要 求,而且在高考历史科考试说明中也明确规定:考生应能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 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的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在“历史阐释”中要做到“史论结合”。但是,高 中学生的“史论结合”能力却正如刘péng@①所说:“第一,有史也有论,但史论貌合神离;第二,以理 论当问题,从原则出发去组织史实,又把理论当作一种结论,言之无物,空洞乏味;第三,史实充实,但理论 很单薄,不能解决对历史现象规律性的认识,语言表述缺乏深度。”这虽然主要说的是学生在运用知识过程中 出现的问题,但实际上也反映了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那么,怎样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史 论结合”能力?

一、要深化对“史论结合”的认识

首先,要正确理解史与论的相互关系,这是解决好史论结合问题的前提。“史”作为历史材料,是反映历 史本体的内容,其突出的特性是客观性,它是进行历史理论思维的基本素材和对象,离开了这些基本的历史材 料,历史理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历史理论教学也只能是空谈。学生以此得来的理论只能是僵死的教 条,而不是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武器。“论”是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而得出的观点和结论,是有关历史本 体的认识论内容,是对史料的分析、概括达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这里应突出的是理论性。正确的历史理论直接 来源于史料,又指导着对史料的研究。可见,对史料的研究也只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才能真正认识历史发展 的内在规律,实现历史教学、研究的真正价值。

其次,要提高对史论结合重要性的认识。对于“史论结合”,教学大纲有明确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落实 得如何,反映了对教学大纲的贯彻程度,实际上也关系到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关系到素质教育的成败。对考试 而言,既然考试说明对此也有明确的要求,那么对史论结合问题落实的状况,就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科能力。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就必须在研究教学大纲与考试说明要求的基础上,拓宽、挖掘教材内容,并采取科学的 教学方法,把具体史料的学习与历史理论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教学效果,落实能力培养。

二、注重理论教学,史论有机统一

重史轻论,理论分析不到位,是目前中学历史教学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此,国家教委考试中心在《高 考历史命题思路探讨》一书中指出:“我们感到目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和能力的培养还未得到 普遍的重视,亟待加强。”这就要求中学历史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必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 义的观点、方法去分析研究历史材料,剖析教材的具体内容,采取科学可行的教法对学生进行历史理论教育、强化史论结合的教学。这里的关键问题是自觉地、经常地和有针对性地,而不是被动地、偶然地和盲目地。决 不能仅仅停留在历史材料的表面现象去就事论事,而必须体现出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和观点和方法。

刘péng@①先生在《历史学科考试测量的理论与实践》中指出:“中学历史教师必须用历史唯物主义 观点统帅教学,必须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将教学中的各个知识点贯穿起来,这就是历史教学的系统性。如果 说高考在一定程度上也测量教学水平的话,那么对历史教师这种教学系统性的评价和测量,显然也包括在历史 高考之中。”这一要求应当引起中学历史教学界的充分关注,并在教学实践中得到落实。首先,在宏观的知识 体系与历史发展规律的教学中,要注重理论分析,使史论有机结合,且以理论统帅教学。如对中国古代史知识 系统的教学应贯穿的基本观点是:中国古代社会是由低级社会形态向高级社会形态不断发展进步的,奴隶制度 、封建制度在它们建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都曾经是很先进的社会制度,都曾经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 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中,生产力的发展起了最根本的决定作用,阶级斗争作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表现形 式,也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处于一个社会统一体中 。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和斗争,是社会物质、精神财富的源泉和社会进步的基本动力。著名人物如秦始皇、汉 武帝等对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等等。其次,对具体历史知识的教学同样要注重理论分析,突出理论的统帅 作用。如对世界近代史上日本和俄国改革的教学,应以矛盾的共性和个性关系的原理去分析问题:近代日本和 俄国都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的,都是在商品经济发展受到封建制度严重阻碍、社会矛 盾十分尖锐的情况下,统治者自行宣布改革而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而且资本主义发展都比较迅速,改革都保 留了大量封建残余。但由于俄国在改革前没有形成像日本那样强大的改革势力,没有经过像日本倒幕运动那样 剧烈的社会动荡以对封建顽固势力形成足够的冲击,因而改革中发展资本主义的措施显然没有日本明治维新那 样系统和全面。从而决定了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没有日本那么快。上述分析虽然没有出现矛盾的共性和个 性之类的字眼,但思维过程显然是在这一理论指导下进行的。这就使学生对两次改革的本质有所认识,而且学 到了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坚持理论从史料中来,再到史料中去的方法

史论脱节,是中学历史教学最常见、也是最实质性的问题。从表面上看,学生对有关题目作答时既有史也 有论,尤其对高中生而言,结合政治学科背背理论条文是没有多大困难的。但是,学生对某些理论条文往往是 死记硬背,而对其精神实质不甚了了。在答题中,真正需要这些理论时,他们往往只能从做题的操作方法上加 以利用,而不是从思维方法上进行使用,更谈不上运用这些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有关题目的答案中, 史与论往往是“骨肉分离”,而不是“水乳交融”。正如人教社出版的《历史学科考试测量的理论与实践》一 书指出的:“对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有关内容,学生也可能背得滚 瓜烂熟,而我们所要讨论的是:用什么样的思维使这些经典的理论和方法变成个人的东西,变成有个性的思维 ,使这些经典理论成为培养创造性思维品质的有力武器。”这的确是历史理论教学的“瓶颈”问题,是史论结 合的焦点所在。

1.从史料中来。即向学生展示某些理论观点从史料中得出的过程。任何理论体系,往往只是体现了一种 认识的结果,并没有展示出这种结果得出的思维过程。教学实践中,我们如果只是把这种高度概括的理性认识 的结果简单地搬给学生,他们是很难做到真正理解的。“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仅仅当作纯知识来传 授,要化为精神和灵魂。这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也是考试能力要求的原则。”可见,理解是教育的一个重 要原则。坚持理论从史料中来的教学方法,正是这一原则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要 尽量挖掘史料中蕴含的理论因素,结合对史实的讲述有意识地阐发这些理论内容。例如,中国近代史上“抗日 民主运动的兴起和高涨”一节中,有“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分析问题的能 力”这一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应逐步引导学生,从西安事变和中日民族矛盾的激化与抗日民 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的关系中,理解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具体地说,就是引导学生思考:西 安事变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但能不能说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如果学生感到不好回 答,可以作进一步的诱导,即如果没有西安事变,随着中日民族矛盾的激化和抗日民主运动的不断高涨,抗日 民族统一战线最终是否也会形成?回答显然是肯定的。可见,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决定因素是民族矛盾的 激化。由此让学生明白,民族矛盾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必然性因素,而西安事变是偶然性因素。那么统 一战线为什么没有通过别的事件形成,而是通过西安事变形成的呢?因为西安事变也是民族矛盾激化的一个结 果。民族矛盾激化这个必然因素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是通过西安事变这个偶然因素表现出来的。以 此让学生懂得,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因素要通过偶然性的事件表现出来,偶然性也不是不可捉摸的绝对偶然,偶 然性中有必然性。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发动的西安事变对于结束十年内战,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起了关键作用,直接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以此让学生知道偶然事件有时对历史发展产生巨大的,甚至是 改变历史进程的影响。类似的问题还有虎门销烟(偶然性)和英国侵华政策(必然性)对于鸦片战争的爆发;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实行“无限制潜水艇战”(偶然性)和美国的争霸政策(必然性)对于美国的参战等。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了解到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是较具体的、生动的,有感性认识为依托,因而是便于理 解和运用的。

2.到史料中去。即让学生把学到的历史理论用于对历史材料的科学分析,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让 学生掌握历史理论,本身并不是教学目的,目的是让学生运用理论去正确分析材料,解决问题。作为加强“史 论结合”教学的方法,到史料中去突出的是实践性和应用性。要提高能力,就要实践,因为知识可以传授,但 能力却必须通过训练去获得,即必须让学生亲自动脑、动口、动手,反复操作。“到史料中去”的训练途径主 要有两个:其一是讲课过程中,教师在涉及某一理论观点的时候,要求学生尽量多地举出史实例证,学会举一 反三。例如:在讲到“时势造英雄”这一观点的时候,可以启发学生举出秦始皇统一六国、拿破仑掌握法国政 权、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共产主义理论等事例。同时,在讲述具体史实的过程中,必然涉及理论知识,就 应该讲清史实中蕴含着什么理论内容。如,讲英国资产阶级专政的建立对其工业革命的影响时,就应该训练学 生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的观点作出解释。其二是利用练习题目进行口头的或书面的练习。题型可以是 问答题,也可以是材料解析题或选择题等。例如,有如下材料解析题:材料一:假如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那 么他的角色是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的。这点可以由下面的事实来证明,即每当需要这样一个人的时候,他就会 出现:如恺撒、奥古斯都、克伦威尔等等(恩格斯《致瓦・博尔吉乌斯》)。材料二:当时为恢复秩序,就要 有如西叶斯所说的那样一支“宝剑”,起初大家认为这种宝剑使命可以由茹伯尔将军来担当。但当他在挪威会 战中阵亡以后,大家便提到莫罗・麦克唐纳和贝尔多纳等人了。拿破仑这个名字,还是后来才被提起的。如果 他像茹伯尔那样阵亡了,那么大家根本不会谈到他,而会提出另一支“宝剑”来(普列汉诺夫《论个人在历史 上的作用问题》)。在隐去上述材料出处的情况下,让学生评论材料中的观点,就可以训练学生运用“时势造 英雄”、“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及其关系”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再如,有如下问题:瞿秋向认为: “文学只是社会的反映,文学家只是社会的喉舌。只有因社会的变动,而后影响于思想,因思想的变化,而后 影响于文学”。试结合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主要成就评述这一观点。通过这一问题的解答,就能够训练学生理 解和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理论观点的能力。在这类题目的训练中,一般不要求学生作纯理论的阐述 ,但必须体现出理论观点统帅史料,史料表述中有足够的理论含量。

总之,中学历史教学必须重视史与论的有机结合,这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问题,只有在思想上 高度重视,在方法上深入探索,在实践中下大力气,才可望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字库未存字注释:

3.煤矿安全技术培训应注重四个结合 篇三

一、心育对增强高职德育实效性的探索

1.1结合心育开展德育工作,促进学生的道德内化,提高德育的实效在德育的过程中,长期以来忽视了对学生道德心理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内在心理。学生在道德内化过程中遇到的心理矛盾不能得到很好解决,以致出现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相脱节的现象。如果结合心育开展德育工作,在客观上有利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缩短心理距离,使学生易于接受,主动内化,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出学生的行为倾向。

1.2以心理需要为切入点,把德育渗透在日常管理和服务之中首先,满足学生想要得到尊重的心理需要,营造民主、和谐的育人氛围,组织学生参与讨论如何修改、完善现行的学生管理规章制度,让学生感受到规章制度是保护学生权益的一种手段,从而配合学校进行管理。其次,满足学生想要公正的心理需要,在评比奖学金、先进荣誉以及发展党员等工作中,让学生全程参与,公开透明,达到评出的先进可激励全体学生的目的。在处理学生违纪事件时,要坚持一视同仁,不偏袒任何一方,使受处理的学生心悦诚服。再次,满足学生想要得到关爱的心理需要,要坚持学生利益高于一切的服务理念,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或兄妹,在学习、生活、工作和活动等方面对其给予关心和指导。

1.3通过加强心育与学科教学的渗透,提高德育的效果强化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的心育,将心育作为思想道德修养课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前,学生存在的问题中,大多属于心理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懂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学与研究方法,还要清楚学生的心理特点,加强自身的心理健康素养,掌握心育的规律,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的新观念,掌握心理问题的调适方法。同时,将心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内容,如在基础课教学中引导学生钻研难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注意力;体育课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刚毅品格和挫折承受力。另外,教师的心理状况也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变化,人性化的教学过程为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创设了良好的情境。

1.4将心育渗透在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丰富高职德育工作方法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易发心理问题开展系列专题讲座。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的心育内容一般在一年级就已完成,而学生的心理问题将持续高职生活的始终,因此,按年级有针对性地开设心理辅导系列专题讲座是完全有必要的,同时,还应寓心育于丰富多彩的文化和实践活动中。仅仅向学生传授一定的道德知识和心理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品德的养成和人格的完善必须通过体验才能实现。因此,将德育和心育的内容共同融入学生喜闻乐见的演讲、演出、板报、校报、广播、网站以及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发展。

1.5以健全人格的建构为德育与心育有机结合的最佳切入点健全人格的建构和培养是德育与心育的共同目标。心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形成健康的人格,而德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出既具有坚定信念、高尚情操,又具有主体意识、健全人格的人。健全人格的建构和培养是德育与心育相结合的重要基础,心育通过发展学生的各种人格特质为学生的品德发展奠定基础;健全人格的建构和培养是德育与心育相结合的主要途径,人格教育讲究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强调遵循个体的.心理规律,注重个体的心理需求和个性差异。无论是德育的内化机制,还是心育的内化机制,都与人格塑造这一内在接受机制不谋而合。

1.6开设心理健康指导课,凸显高职德育目的心理健康指导课不同于纯心理学课程,纯心理学课程向学生系统地传授心理学基本知识、心理卫生常识和心理卫生问题的预防以及解决措施等,有步骤、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提高学生对压力和挫折的忍耐力以及灵活应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等。而心理健康指导课有意识、有目的地针对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启发、引导,解决他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实现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的同步发展。

二、高职德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2.1德育对心育的正向作用

(1)以高职德育为引导方向,提高心育的效果。自从心育引起了社会的普遍重视以来,许多教育工作者往往把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任何问题都简单归结到学生心理健康本身,责怪学生缺乏心理承受能力、心理素质差,单方面采取心育的方法来解决,结果导致学生的心理障碍越来越严重。实际上,学生身上有许多心理障碍表现为心理问题,但其根源却在德育方面。因此,心育要采用德育的视野和思想方法,主动在心育实践中渗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从而使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具有更坚实的后劲。

(2)高职德育可以推动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促进其心理健康。长期以来,我国德育十分强调社会性功能,因而导致德育在人格塑造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比较单一。从横向上看,在政治、思想、道德等品质要素方面,德育功能往往多表现于政治品质的培养方面;从纵向上看,即从个体不同层次反映形式看,德育往往重视在较高层次的意识层面发挥其功能,如使学生掌握较为系统的理论,形成较为自觉的思想观念等,而较少注意在其他层次,如形成正确的社会心理倾向、塑造健全的心理素质和性格等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2德育对心育的负向作用

(1)德育的问题有时会使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患。虽然德育和心育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塑造完美的人格,但相对于德育而言,心育的目标属于基础层次的目标。二者的不同层次性,即德育中的促进道德发展目的与心育中的维护心理健康目的存在着不统一、不协调性。

上一篇:入职协议和劳动合同下一篇:高三月考总结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