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前预习探讨论文

2024-07-24

高中数学课前预习探讨论文(共14篇)

1.高中数学课前预习探讨论文 篇一

数学课前预习体会

新课程的标准下,想必每位教师教都想着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方法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那么,课前预习是否列为您的妙策之中?我认为课前预习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课前预习的好,课上同学门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就会有一种想学、想问、想练的良好心理,课上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有目的性地听老师讲课,这样课上老师所讲的重点难点就会被同学们所领悟,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探索和求知欲望。实验证明,课下经常预习的学生在上课中表现的很积极, 提出的问题也很是他们在预习中没理解的,更是教学中的重点。

那么如何进行课前预习呢?先介绍几种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 读一读定义法则 预习时要认真读一读这些定义法则,要逐字逐词逐句的阅读,用笔把重点画出来,重点加以理解。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作出记号,教师讲解时作为听课的重点。

二 想一想例题 对于例题,它是我们学习数学的一个关键,例题理解不理解就决定你会不会做这种类型的题,预习中遇到的例题要好好想一想它与前面的知识有何关系,可以先用以前的知识看看能不能弄通,然后理解每一步怎么得到的。如果不理解,可以记下来课上认真听讲,通过积极思考去解决。这样有利于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养成学习数学的良好思维习惯.三 说一说难点 预习时可能感到认识模糊,可以与父母或同学进行讨论,通过合作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别人验证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同时听取别人的见解,在探讨中找到正确的答案。这样即增加了学生探求新课的兴趣,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在这过程中学生可以学到很多课本学不到的知识。

四 写一写笔记 预习笔记在课前预习中也是很有必要的,预习时要适当做学习笔记,主要包括看书时的初步体会和心得,读明白了的问题的理解,对疑难问题的记录和思考等。在教学中要建议学生做好笔记,可以是“错题集”。

五 做一做练习预习完例题,可以用自己的理解方法去做一做课本中的练习。这样能验证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增强预习的信心。

六 补一补旧知识 数学课新旧知识间往往存在紧密的联系,预习时如发现学习过的要领有不清楚的地方,一定要在预习时弄明白,并对旧的知识加以巩固和记忆,同时为学习新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 提一提疑问 在预习中记下的难点,在上课时可以向老师提出来,让老师给予合适的解释,这样即给老师提个醒,哪些是学生不易掌握的,又解决了自己的疑难问题。

总之,课前预习是学好数学这门学科必不可少的,做好课前预习,不仅可以明确新课的重点和难点,发现不懂的问题,使自己在课堂上有针对性的学习,而且有益于培养自学能力,增强创新意识。数学学习重在发现、探索、创新和应用,要学好数学,就要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2.高中数学课前预习探讨论文 篇二

关键词:高中数学,预习,有效性

与初中阶段相比较而言, 高中阶段的学习任务加重, 知识体系更加复杂, 特别是对数学学科而言, 其知识深度的增加会让学生在学习中常常感到无所适从, 一些初中时期的学习佼佼者在高中数学的成绩甚至是一落千丈, 使得学生逐渐失去了信心和斗志。预习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是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养成的主要途径, 重视预习在高中数学中的作用, 能够使得学生逐渐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 取得较为理想的学习效果, 对数学成绩的提高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一、高中数学中学生预习的重要性分析

课前预习是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学生发挥自身主体地位的重要体现, 也是形成高效课堂的前提基础, 高中数学中学生预习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很多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习惯了教师的灌输式教学迷失, 而课前预习能够使得学生在导学案的帮助下, 对数学教材进行独自阅读和完成任务, 使其在课堂上的被动地位有所改变。

第二,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惑通常就是教材中的重点或难点,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就会更加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将注意力集中在这些问题之上, 使得听课效率实现了提高。

第三, 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合作意识。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以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为重心, 有效的课前预习有助于学生合作意识的养成, 在给其他同学进行答疑解惑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是对知识内容的再一次巩固。

第四, 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高中生的求知欲是较强的, 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现阶段, 对于预习中所存在的疑问, 学生可以主动的去查阅资料, 在丰富了学生课外知识的同时, 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二、高中数学中学生预习有效性的方法探讨

第一, 确保预习内容的全面性。要想保证学生课前预习的有效性, 最重要的就是要确保预习内容的全面性, 摒弃走马观花式的阅读方式,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 概念预习:对数学知识概念当中的关键字进行准确的找出, 对这些关键字的实际作用进行思考, 实现对概念的完整理解; (2) 定理预习:对定理的条件和结论进行剖析, 对定理使用环境的证题类型进行明确, 特别是要对定理条件的严密性加以注意; (3) 公式预习:对公式的结构特点、使用条件、求解对象以及变形等内容进行掌握; (4) 例题预习:对教材中例题所考察的知识点进行明确, 掌握不同类型例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第二, 提高预习步骤的科学性。高中生在对数学学科进行课前预习的时候, 提高预习步骤的科学合理性是保证预习有效性的措施之一。按照预习的时间和内容, 一般将高中数学预习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 整体预习:学生要对数学学习内容实现全局性把握, 在暑假或者寒假较为集中的时间对教材进行通读, 了解知识前提下, 在心中维持一个概括性的印象; (2) 阶段预习:学生应以单元为单位对相关知识内容进行阶段预习, 对章节中的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进行系统的把握, 从而增强在课堂学习中的目的性; (3) 及时预习:对教师在第二天所要讲授的内容进行及时的预习, 具有时间短、印象深、见效快的特点, 使得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能够更加得心应手。

第三, 坚持预习方法的正确性。坚持预习方法的正确性是保证学生预习有效性的根本, 主要可以从以下几种方法进行着手: (1) 读:学生要对数学教材中的法则、定理、性质、例题等内容进行逐条阅读, 对解题步骤的关键点加以注意, 并掌握其规范解答格式; (2) 划:是用不同的符号对预习中所遇到的不同问题进行标记, 但是划时要有重点, 切勿面面俱到; (3) 批: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对自己想法的体会要在旁边写出来, 并在课堂学习中对其加以验证; (4) 写:学生要将预习中对问题的理解和对知识的拓展等写出来, 对预习的经验进行总结和反思, 为日后的复习提供帮助。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课前预习是提高高中数学学习成绩的有效方法之一, 学生积极做好课前预习, 不仅能够对新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知识进行明确, 在课堂中实现有针对性的学习, 而且对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 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 高中生在对数学学科进行预习的时候, 要从概念、定理、公式、例题和要点几方面进行着手, 并做到及时预习、整体预习和阶段预习的统筹, 采取读、划、批、写等策略, 在最短的时间内去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

参考文献

[1]谢明茹.浅谈预习在高中数学学习中的作用[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5, 02:64-65+68.

[2]刘青.良好的准备是成功的一半——高中数学预习作业设计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 (下) , 2014, 12:131.

[3]王才云.论预习和高中数学课堂的和谐之道[J].考试周刊, 2014, 30:60.

3.小学数学课前预习指导 篇三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前 预习

一、有的放矢,注意目的性

练习是为教学服务的。设计的练习是为了学生掌握什么知识?培养哪方面的能力?突出什么重点?攻破哪个难点等教师都要通盘考虑。因此,设计练习时必须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为主,使学生掌握基本功;以知识与技能训练相结合,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目标。

二、抓住重点,注意针对性

设计练习不但要从教材和学生两方面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且要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思维特征和知识水平。既不能拔高,又不能降低要求,更不能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和理解所及的程度。既做到设计突出重点和抓住难点的强化性练习,又要注意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专门的练习,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通常来说,重点内容反复练,难点地方着重练,揭示本质变式练,关键部分集中练,沟通知识系统练,易混地方对比练,错题集中辨析练。

三、细读内容,理解主要数学知识

这是预习的主要环节。学生在对数学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就要指导学生怎样“消化”这些知识。(1)动手实践来感受数学。《课标》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在预习时,也应该指导学生动手实践来理解数学知识。例如学习《三角形的面积》,课前预习使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面积=底×高÷2”这个结论,这就给学生推导公式的形成提供了时间前提。在课堂上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来验证这个公式,从而透彻地理解公式的形成过程。从表面上看,好像为了一个公式的推导花费了一节课的时间。但实际上,学生在充分活动的过程中提高了实践能力,形成了应用意识,感觉到数学发现的乐趣,增进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对学生学习面的知识作了铺垫。实践证明,正是由于学生在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时积累了经验和方法,轻而易举就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了。(2)列举身边熟悉的事例来理解概念。数学概念并不是无中生有,而是从具体的例子中抽象出来的。让学生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概念,可以帮助学生形象理解概念。表面上看,是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实际上学生是在用具体的例子理解概念。当量达到了一定的标准就会有质的飞跃。(3)大胆尝试解答例题来思考问题。在小学数学课本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的设计是以解答数学问题的形式出现的。如果不指导学生怎样预习这样的内容,就很有可能造成学生读完题后便看答案的习惯。学生在似懂非懂的情况下不劳而获,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发展。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碰到这样的内容,先将课本上的解答方法用纸盖住,自己尝试审题、解答。解答后与课本上的方法对照,不会解答再看课本上的。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过程,就会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四、预习要“因师而异”

学生事先了解了学习内容,到了课堂之后已不是“白纸”一张,这对授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深入理解教材编写意图,创造性使用教材,大胆重组教材,以保持学生预习之后对新知仍有新鲜感,保证其学习新知的热情。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设计教学流程,合理调度课堂教学进程,因材施教,使学生预习与课堂学习两种不同层次的思维活动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具备这种能力的教师,在预习之后的课堂教学中,能与学生进行更高层的精神交流,碰撞出新的思维火花,师生交流互动相得益彰。反之,对于还不能深刻理解教材并灵活掌控课堂的教师,如果在学生预习之后仍按“照本宣科”,不仅会使学生学习兴趣荡然无存,还易造成“好学生吃不饱,后进生没吃好”的现象。

五、及时对课前预习进行小结

在课前预习的初始阶段,预习的习惯尚未形成,方法还没有掌握,预习的效果还不十分明显,及时地进行课前预习的总结非常重要。一般情况下,每节课后5分钟的回忆和讨论,回忆这节课的内容,对比自己预习中所了解的、弄懂的、掌握的问题还存在哪些差异,预习中的问题是否彻底解决了。同没有预习时有什么不同,预习过程的认真与否在听课中有什么影响?通过预习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提高了等等。以此来认识课前预习的重要性,产生预习的无形动力,自觉地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逐步培养自学能力,为今后的继续学习奠定基础。

总而言之,教师只要对学生学习数学的课前预习指导得法,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会更浓,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就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维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有利于实现新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1]庄士娴.课前预习之我见[J].小学语文教学, 2010,(20)

[2]尹爱梅.预习在小学数学自主学习中的应用分析[J].新课程(教研版), 2010,(04)

[3]赵新利.如何做好英语课的课前预习[J].科技创新导报, 2010,(36)

[4]胡金锡, 阎东丽.有效指导预习方法 提高学生英语自学能力[J].教学月刊(中学版), 2002,(12)

4.高中生课前预习技巧 篇四

一、明确预习目标

很多同学还不知道预习到底要到达一个怎么样的目标,如果不清楚,同学们的预习将会毫无意义。预习,就是我们的课前准备,我们可以先熟悉一下新课的内容,尝试自己理解知识点,目的就是为了在第二天上课的时候,能够准确、快速跟上老师的进度之余,还能向老师提问一两条有深度的问题,让自己的学习不再停留于表面。

二、具体的预习技巧

明白了自己为什么要预习之后,同学们就要开始正确的预习了。不懂预习究竟要做点什么才能达到效果要注意以下的内容啰!

1. 列提纲

通常我们在浏览了一次课本内容之后,再次浏览时,我们可以试着按照自己的思,为课文的知识点列一个简单的提纲,自己梳理一下这一课的主要内容。这样做的效果就是,第二天在听讲的时候,条理会更加清晰,对于课本的内容会有很强的逻辑理解。

2. 注意标记

当我们在阅读课本的时候,尽量要做到在课本上对不理解的内容或者重点的内容作出相应的标记。在第二遍读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些标记进行相应的阅读理解,查阅资料,自己尝试弄懂其中一些问题,如果发现还有不懂的,就可以留到课上看老师会不会有相应的解答,也可以在课后跟老师进行探讨。这样我们的学习中就有了重点。

3. 课前习题

5.小学数学课前预习必要性研究 篇五

题目:小学数学课前预习班级:教育科学院小学教育(理)必要性研究

姓名:姜世兰 学号:***

目录

目录…………………………………………………………………………………… 摘要…………………………………………………………………………………… 1前言………………………………………………………………………………… 1)预习的重要性…………………………………………………………… 2)预习与学习的关系……………………………………………………..3)预习有无必要…………………………………………………………… 2课前预习的作用…………………………………………………………………

1)提高课堂听课效果…………………………………………………… 2)能够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3)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4)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3怎样做好课前预习………………………………………………………………

1)预习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 2)课前预习要做到“三动“…………………………………………..a)动口……………………………………………………………………… b)动手……………………………………………………………………… c)动脑……………………………………………………………………………….4预习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1)预习是一种学习能力…………………………………………… 2)学习能力得到提高………………………………………………..5预习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摘要:小学数学是小学阶段重要的一门课程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课前预习尤为重要。小学数学课前预习不仅能够促进小学生更好的进行课堂知识的学习,还能够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好与学生进行沟通。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转型,教育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提倡新型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那么预习就是一种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前预习/必要性

前言:“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句话强调的是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培养学生预习习惯和提高预习能力,正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有效途径,预习是上课前对即将要上的数学内容进行阅读,了解其梗概,做到心 中有数,以便掌握听课的主动权。由于预习是学生独立学习的常尝试,对学习内容是否正确理解,能否把握其重点,关键,洞察到隐含的思想方法等,都能在听课中 得到检验,加强或矫正,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养成自学的习惯,所以它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一环。小学数学课前预习对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发挥学生主体 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课前预习的作用

1、能够提高课堂听课效果.通过预习,学生对下一次课要学习的内容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哪些地方看懂了,哪些地方没看懂,已经做到了心中有数,在听课时会轻松的跟上老师的思路.这样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听课,变盲目听课为带着问题听课,无疑是大大增强了听课效果.在预习中已经看懂了的知识再经过老师讲解,印象会更深,没看懂的地方自然就成了听课的重点,在老师的帮助下,这个“拦路虎”会轻而易举的搬掉.听课质量的提高又会让学生节省课后复习和做作业的时间,腾出时间再进行下一次课的预习,从而形成良性循环.2、能够培养自学能力.到了中学阶段,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往往是因为自学能力差.如果学生学习知识全靠老师讲解,离开老师这根拐棍儿就寸步难行,是不可能取得好成绩的.课前预习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好机会,课前预习使学生减少了对老师的依赖,增强了独立性,能够锻炼培养阅读、理解、分析、综合等多种能力.自学能力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如果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培养出这种能力,不但会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成绩,而且会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脱离开老师指导时,能够独立的学习,不断更新知识,跟上时代的步伐.3、能够提高学习兴趣.一个班级的学生除去一部分上头生以外,大量的是中差生.他们在听课时经常感到很吃力,这样长期下去,差距会越来越大,有的学生会发展到听课像听“天书”,哪里还有兴趣可言.但经过课前预习情况就大不一样,通过预习,有的地方学生自己已经弄懂了,从而产生一种自豪感.有的地方尽管一时还没弄懂,但是带着问题听课能够听到点子上去,能听出“门道”,听课就会津津有味,学习的兴趣随之产生.4、能够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在课前预习中,经过学生亲自探索,能体会到学习中的苦与乐,成功与失败,从而磨炼坚忍不拔的学习毅力,培养严谨细致的学习作风.。

一、预习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

预习—研习—复习,是学习过程的三个环节。预习是求知过程一个良好的开端,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那么,好的预习就是教学成功的一半。预习是学生能力的一种很好考验和锻炼的过程,在学生进行语文学科的课前预习过程中,通过自己结合自身的语文学科素养和学习方法,对于马上要接触的新知识进行提前了解,从而锻炼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预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新的知识,就会竭力地运用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去了解、分析和吸收。首先,有利于对旧知识的回顾和复习,乃至运用;其次,能够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现代教育强调的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先课前预习课文内容,把握文章大意,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够如鱼得水,发挥自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一点即通,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节省了教学时间,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磨刀不误砍柴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课前预习要做到“三动”

我们都清楚,新课改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把学生调动起来。这里所说的“三动”是指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三结合。

1.“动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一种情感再现,是语文学习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学生在朗读中把文章读顺时,可以进行深层次的挖掘,这样容易让学生拓展延伸,既丰富了语言,又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动手”。在预习过程中,学生肯定会遇到不认识的字词,或有疑难问题出现。这要求学生做到三个方面:一是结合注释,查找工具书,排除阅读障碍。二是查找资料,解决疑难问题,及时了解课文作者及相关信息,这样不仅能丰富知识,拓展视野,还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动脑”。即学生学会思考。课文无外乎就是写人、叙事、写景、通过写人、事,说明简单道理,要想预习确实起到作用,还需教师正确引导。

三、预习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

著名教育大师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确实,对学生来说,读书不仅仅能学会一些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预习是一种最强的学习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教师的指导。在课前,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活动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主要途径。综观国内外各种学习理论,无不强调“预习”这一环节。利用课前预习这一环节,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方法就可以得到充分的运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长此以往,学生的自学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四、预习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了加强学生课前自主预习的能力,培养自主预习的习惯,教师应教给学生正确有效地预习方法。正如叶圣陶先生说:“预习原本通行,但要收到实效,方法必须切实,考查必须认真。”这个“必须切实”的方法,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是简易、实用、有趣、有效的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让学生受益终生,在学生教育上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才是学生受益终身的技能,就像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语文学科语文预习习惯的养成,为学生终身语文学习能力的形成一定会有较大的影响。

由此可见,预习是学习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要途径。因此,预习这个环节不但不能淡化,而且要大力强化,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6.初中数学的课前预习方法 篇六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发现许多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往往比较被动,一堂课下来他们疲惫不堪,而且效果不佳.究其原因,原来好多学生没有进行课前预习;有的虽然预习了,由于方法不当,或者预习不到位,结果也不理想。

初中数学课前预习方法如下:

一、任务落实预习法

即教师布置预习任务,同学带着明确的预习任务去进行预习。

让同学带着任务去预习,能做到有的放矢,针对性较强。

例如我在教学《比较小数大小和小数性质》一课时,就以提问的形式让学生去预习,问题如下:

1、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时,首先要看什么部分?如果整数部分相同,怎样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

2、小数的性质是什么?

3、什么叫做小数的化简?

这种方法要求教师先要对自己提出高标准严要求,对相关学习内容要进行了认真研读,提出既有一定的价值,又有吸引力的,能促使同学产生浓厚的学习、探索兴趣的预习任务。

教师布置任务时,可以采取表格的形式或者提问的形式,让同学去预习。

布置预习任务时一定要注意难度适中,具有诱发性和趣味性,预习要求要明确,可操作性要强。

二、笔记预习法

如果预习内容是关于教学概念、公式、定理时,可以采用这种预习方法。

开始,可以让同学在书上圈点,或者做简单的批注,在阅读课本后,把自己的理解、体会或独特见解写在书上的空白处;其次,可以让同学做摘录笔记,

就是预习后,在笔记本上摘抄重点概念、关键语句等等,以加深对重要知识的记忆、理解,并简单地记下预习过程中的疑惑和不解之处,也可以记录自己在预习中的收获。

例如我在教学《循环小数》时,就让学生运用笔记预习法来预习新课。

先让他们通过预习,在课本中找到什么是循环小数;什么叫无限小数,什么叫有限小数;然后让他们把自己对这三个概念的理解或者不解写下来,

在第二天新课前的交流时,我发现有的学生在书上写道为:“2.1756756……中的1并没有循环,那么这个数是循环小数吗?”还有的学生这样写:“我觉得如果在一个数的后面加上了省略号,那么这个数一定就是无限小数了。

”总之,不管是记下体会还是疑问,对于新知识的接受来说,都是有益的。

不过,这种预习方法在开始时教师都要抽出一定的课内时间带着同学进行,在要求、步骤、方法、格式上均要给以细致的指导,然后再放手让同学独立预习、做笔记。

另外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同学,还可以要求他们做思维含量较高的反思型预习笔记。

三、自主质疑探究法

问题是学习的源泉,没有问题的学习就如一潭死水,因此问题意识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预习中学生难免会出现搞不懂的问题,我们可以培养学生记下自己不明白的问题,这样等第二天老师讲解时,学生就可以带着问题听课,听课就有针对性,听课效率自然得到提高。

这一方法和上一个方法有类似之处,但并不完全相同,自主质疑法主是在记录自己在预习时弄不清楚的问题。

如在教学《角的度量》时,我让学生采取自主质疑的方法来预习,第二天我把学生感到疑惑的问题收集起来,大约有几下几种:

1、量角器上的数字有两圈,要怎么看?

2、有些角画得不正,怎么样量它的度数?

3、角的边太短,够不着量角器的刻度线怎么办?

4、量角器和角怎样才能对齐?

老实说,学生的有些问题我原以为很简单,可以不用讲或者一略而过,但是当我看到了他们预习中的质疑时,我才觉得原来我对学生的了解还是那么不全面。

有了这些问题,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就给找准学生的“脉象”,而学生也可以做到有目的的听课,课堂效率就会提高很多。

四、温故知新预习法

这是新旧知识联系的预习法。

在预习过程中,一方面初步理解新知识,归纳新知识的重点,找出疑难问题,另一方面复习、巩固、补习与新知相联系的旧知识。

要求预习新内容时要与学过的.旧知识联系起来,做到“温故知新”,联系旧知,学习新知,使知识系统化。

在教学《小数乘整数》时,我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先回忆“小数点的移动可以引起小数的大小有哪些变化”这一个知识点,再让他们在这个基础上预习新课的内容,这样一来,既可以使知识系统化,又可以降低新知识的难度,使学生容易接受新知。

五、尝试练习预习法

对于比较简单的学习内容,例如计算类课程,学生往往预习后提不出问题,觉得自己都会了,可是真正动手做题时,却是漏洞百出。

在提纲中设计 “自我检测”栏目,预习时先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题目进行尝试练习,比如在学习《小数加减法》时,由于本课知识比较简单,绝大部分学生在看完课本之后都能看懂,所以我让他们在预习完之后,做一做自主练习的第2题——计算并验算。

结果在做题的过程中,又出现了一些问题:10-0.8=0.2,26.81+5.29=31等等一些细节的问题,当他们通过验算得知答案不对时,会再重新从课本中找答案,然后再练习。

通过尝试练习,可以检验学生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

数学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大特点就是要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同学经过自己的努力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要让他们通过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

既能让学生反思预习过程中的漏洞,又 能让 老师发现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较集中的问题,以便课堂教学时抓住重、难点。

六、动手操作预习法

对于公式的推导等操作性较强的知识,要求同学在预习过程中亲自动手去实践,通过剪、拼、折、移、摆、画、量、观察、比较等活动,体验、感悟新知识。

因为课堂中有动手操作的内容,自然少不了要通过熟悉教材,了解操作过程中所需要用到的工具、材料等,在课前准备好。

同学只有亲历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才能知其所以然。

7.初中数学课前预习策略初探 篇七

一、课前预习的意义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 预习是一种学习的心理准备, 为上课打好思维定向的基础。课前预习一是能够使学生率先闯入知识的新领域, 预知学习的内容, 发现一些新问题和疑难问题, 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二是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通过独立思考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三是通过布置预习, 有的学生理解了知识, 同时还能提出不同的见解, 满足了成就感;有的学生虽然一知半解, 甚至还有的可能一无所知, 但通过这样的过程, 学生产生了学习的欲望。四是教师可通过检查预习情况, 做到心中有数, 就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预习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 在预习阶段, 存在许多不足、空白乃至误区, 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1.内容空, 不具体。很多教师在布置学生预习时只要求学生看教材, 而不要求查阅与文本有关的其他资料, 学生只会走马观花, 这就是说预习时没有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 不能深挖文本的内涵和外延, 不能对新知进行外围的全方位包抄, 使预习缺少深度与广度。

2.目的虚, 不明确。有的教师虽然布置学生预习教材第多少页到多少页, 实际上对学生该预习什么、怎样预习、为什么要预习, 并没有仔细琢磨, 当然也谈不上布置明确的预习任务, 看书是学生唯一的选择。其实看书, 只需要学生花几分钟时间而已, 学生根本不知道要看到什么程度, 更谈不上自己将通过预习达到什么目的。教师也没有办法去检查, 也就谈不上预习质量了。

3.形式单, 不灵活。有些教师布置学生预习, 所设置的内容都千篇一律。既不涉及对内容的整体感知, 也不涉及对难点的质疑问难, 更谈不上通过一些有趣的活动来带动或促进预习。一般都只停留在完成课后的练一练等习题上。这种预习既没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 也没有灵活多样的形式, 学生当然没有兴趣。这种预习, 教师是例行程式, 学生是应付了事, 收效不大。

4.预习杂, 无章法。预习也是一种学习活动, 既是如此就得有指导。学生预习的内容涉及不同的知识点以及不同的类型, 例如, 有的是概念型、有的是实践操作型、有的是定理揭示型的等等, 但是每一类型的内容都有特定的预习规律。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一定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 使学生形成自学能力, 以后碰到同类内容就可以自主独立预习。其实, 预习作为一个学习过程, 与其他学习过程一样也具有双边性, 教师要参与其中才能对学生预习的内容、预习的方法、预习的方向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否则, 就很容易走向形式。

三、提高预习效果的策略

重视课前预习, 可使学生对学习新课心理上有所准备, 养成自己动脑、探索的习惯, 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不可忽视的一环。

(一) 重视方法指导

要达到预习的目的, 就要教给学生一般的预习方法, 对概念性的数学知识就要让学生通读所学内容, 动手操作、圈出知识要点, 了解主要内容。学生在通读内容的过程中, 从整体上了解了新的数学知识。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结论画一画、圈一圈, 使得新课中的主要内容显现出来, 为理解和掌握知识做准备。对于具有探索性的知识, 就要求学生通过动手实践, 先感知知识存在的必然性和可知性,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针对性预习题布置给学生, 如七年级数学 (下) 中“7.1探索平行线的条件”, 可布置这样几题预习题: (1) 请你按课本P5中的插图, 将三角形ABC的边AC所在的直线绕点A按逆时针方向旋转, 与边BC的延长线相交, 你能发现哪些角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2) 度量∠BAC与∠ACB、∠BAC1与∠AC1B、∠BAC2与∠AC2B、∠BAC3与∠AC3B, 并分别求它们的和。你发现了什么? (3) 当直线AC绕点A旋转到AC′, 使AC′∥BC时, 猜想∠BAC的度数, 并用量角器量一量, 检验你的猜想。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课文, 并能按课文内容, 自己动手实践, 有不懂的地方标上记号, 通过预习, 学生在上课时对要学的新知识已有所了解, 知道疑难所在, 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细读内容, 理解主要数学知识。学生在对数学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 就要指导学生怎样“消化”这些知识。

(二) 重视效果检查

目前的预习检查, 往往站在预习的“零起点”, 老师“牵”着学生, 把学案涉及的内容再逐一进行“拉网式”的检查, 等于在课堂上“烫学生预习的剩饭”。学生感兴趣的是新奇事物, 这样单调的重复, 不仅学生“学”之无味, 而且耗时低效, “预习成就高效课堂”也变成了一句空话。我认为, 预习检查不应是预习的重复, 也不仅仅是对预习知识点的巩固。检查内容应是源于学案而又高其一个层级的训练, 应是将预习所获取的知识创造性地进行理解、运用、实践的过程, 也是形成学生能力的过程。

(三) 重视习惯培养

1.要注意预习内容难易适度, 采用先扶后放, 循序渐进的培养措施, 逐步提高学生预习的能力, 引发学生预习的兴趣。

2.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 及时表扬和鼓励, 让学生感受预习成功的喜悦, 诱发学生的预习兴趣。

3.注意观察每位学生的自学能力, 对基础较差的学生给予适当的指导, 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困难, 逐步让学生体会到预习的乐趣, 养成自觉预习的良好习惯。

8.浅析高中物理课前预习 篇八

关键词:高中物理;预习;弊端;对策

中圖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8-0012

一、课前预习易产生的问题

1. 不利于发现学习

一位教师在演示反冲运动实验时,为增强悬念,事先将透明水槽中的弯管遮住,让学生只看到水注入锥形容器自动旋转起来的现象,然后再让学生猜测被遮住部分的设计。话音刚落,马上就有学生回答:下面接有“之”字形两端开口的弯管。问该生是怎么想到的,回答说是预习时从课本上看到的。谜底已揭,其他同学也就不愿再去思考,一次很好的思考机会就此丧失了。其实,类似情况在教学中并不鲜见,若任其发展,将会削弱教学效果,不利于培养学生发现和思考问题的习惯。

有一种发现学习模式,是运用探究的方法去发现学科的基本原理。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学习首先在于创设一种问题情境,学生通过对问题的研究与解决获得发现,再把发现的知识加以内化形成认知结构。通过发现学习,学生可以更多地经历发现的过程,更多地体验发现的快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和创造能力。

2. 不利于猜想

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明和发现。将猜想引入教学之中,将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培养创新意识、促进能力的提高。猜想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自由创造的广阔天地,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让各种方法自由发展。一旦学生经过预习直接获得了问题结果,猜想的情境就会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学生的思维活动就得不到充分展开,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失去了主动探索和发现的机会,猜想的源泉也因此而枯竭。

譬如《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这节课,如果学生课前进行了预习,必定知道加速度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显然会抑制学生的思维,学生所做的猜想也就只能局限于课本的几种情况,想象的翅膀又如何伸展得开呢?

3. 不利于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研工作者开展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以小组合作形式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与同伴的共同努力,提出问题、确定目标、制订方案、收集信息资料并进行分析处理、寻找问题的答案或结论。尽管高中生的学习活动不能等同于科学家的研究工作,但两者在组织形式和探究过程上的相似,又为学生获得与科学研究相似的体验提供了基础。然而,一旦学生在课前进行了预习,了解了结论,小组合作学习就将无法开展,学生也就不能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二、如何应对

课前预习——带着预习中出现的问题听课——课后复习巩固,这是传统学习的“三部曲”和宝贵经验。如今,这种预习方式对于高中物理这门实验性和探究性极强,特别需要创新思维的学科,却产生了诸多流弊。这是否意味着学习高中物理就完全不需要预习呢?在预习环节利弊并存的情况下,教师这一教学的主导者又应该采取哪些有效的对策呢?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预习是必要的,但并非所有的内容都适合预习。一般来说,概念课、了解性内容、整理和复习课,学生可适当预习。而那些以探究为主的内容,像“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和实验,一般不宜让学生预习。因为这类知识预习后反而失去了探究的意义,不利于学生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的培養。

其次,预习要有针对性。具体说来,预习的设计要考虑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高一年级学生应侧重培养其预习兴趣和习惯,高二年级以上的学生重在训练其物理思维、引导其掌握物理学习方法。必要时,还可给学生提供预习提纲,以增强预习效果。指导预习方法也不可忽视。一般而言,物理预习可采用如下步骤:初读教材,了解主要内容;细读教材,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精读难点内容,思考、标注疑点;尝试练习,检验预习效果。

第三,根据预习的成果“以学定教”,高效演绎课堂教学。作为物理教学的起始环节,预习对于后续的物理课堂教学具有特殊重要的影响。总的说来,预习后的课堂教学需要把握以下原则:

1. 教师应注重倾听

例如,有这样一个“思考与讨论”: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可以看出,两个力F1、F2的合力的大小和方向随着F1、F2的夹角而变化,分别考虑:当夹角等于0°和180°时,怎样确定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

这是在引入平行四边行定则后学生所做的工作,待解决的问题是:学生要根据解决矢量问题的经验,尝试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进而运用平行四边形的知识进行分析论证,得出结论。这样的问题学生预习后基本上能够解决,教师应尽可能少说或者不说,让学生汇报自己预习后的收获。

2. 教师应注重点拨

有些知识学生预习后似乎懂了,但是又说不出其中的缘由,觉得这样或那样理解都可以,这时教师可以适当给学生一些提示。

3. 教师应及时补充

学生的“视力”毕竟有限,有些知识是隐性的,学生在预习时难以看透教材,体会到教材中所蕴涵的物理思想和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适时“补充”,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综上所述,预习是探究教学中的重要手段,但在教学过程中这一手段应慎用,特别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是否需要预习。需要学生以发现学习的形式去学习的内容,就不需要布置预习;需要学生以接受学习的形式来学习的内容,则可布置预习。布置预习,不可笼统,应提出具体要求,列出思考提纲;对前后联系较为密切,不一定非要预习下一课的内容,可提供课后思考题,让学生课前研究,同时引导学生树立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的预习态度。

9.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课前预习教案 篇九

一、导入:咏 荆 轲

风萧萧兮易水寒,秦王纵横平赵燕。

男儿有志纾国难,太子无奈求圣贤。

家国重任擎一身,樊首舆图封两函。

始皇幸存统四海,荆轲忠勇高云天。

二、背景介绍:《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灭赵是在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但事与愿违,荆轲刺秦王失败,秦大举进攻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复习关于《战国策》的知识:课文节选自《战国策•燕策》。《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东周一篇,西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共245年。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土谋臣的策略和言论,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丈学价值。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①根据“思考和练习”一的提示,将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段:自“秦将王翦破赵”至“遂发”写行刺准备;

第二段:自“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至“终已不顾”,写易水诀别;

第三段:自“既至秦”至“秦王目眩良久”,写秦廷行刺。

10.高中数学课前预习探讨论文 篇十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以生为本,以学定教,让学生根据课标要求,微课是随着“微时代”、“微学习”的发展所产生的一个新的教学方式,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投入到微课的研究之中,微课成为了各学科关注的焦点。本文主要阐明了课前预习式微课的理论基础,并举出了相应的案例帮助读者进一步理解课前预习式微课的初步概念。此外,本文还为后面初中数学课前预习式微课的实施提出具体建议,以便于微课教学设计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前预习;微课;教学设计;研究

1前言

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教育领域的课堂教学不再只是局限于学校课堂的教学,而是随着“微学习”的到来,微课逐渐通过网络的学习进行传播。手机、电脑成为承载教学视频的载体,微课随之进入移动学习和在线学习的环境。因此初中数学课前预习式微课的教学设计研究试图基于微课、课前预习、教学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研究,通过初中数学课前预习式微课的教学设计研究让初中学生更好的理解为什么要进行课前预习、怎么进行课前预习、课前预习对自己有什么好处、以后自己应该如何去进行课前预习,并根据初中学生对于课前预习式微课的评价来相应的改变教学设计,让教学设计满足多数学生的需求。

2课前预习式微课的基本认识

2.1课前预习式微课的概念

由于各门学科的不同,研究方向和研究环境的不同,目前对于微课的概念众口不一,笔者将相关课前预习式微课概念进行梳理综合分析。“课前预习”,初中数学课前预习是主要指一种学习方法,指在课堂上真正通过老师讲解某个知识之前,学生自主的去为下一节而准备的课程预习,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数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通常是指学生自己或在其他人的帮助下通过书本对即将讲解的新知识一种自学准备。相比之下笔者将“课前预习式”认定为它是一种新的课前预习的学习方式,是在微课的基础上构建的。它是一种辅助进行课前预习的教学手段,具有完整的课程结构,并通过生动的课堂语言等吸引学生的课前预习式兴趣,帮助学生培养课前预习习惯,掌握课前预习方法,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2.2课前预习式微课的主要用途

课前预习式微课的主要用途课前预习,微课通常是在课前的一种自学。一般情况是指在老师讲课之前,学生独立自主地通过微视频来进行自学新课的内容,从而对新内容做到初步了解,并将不清晰的地方加以重视,做好上课的知识准备的过程。

3《探索勾股定理》课前预习式微课设计实例分析

3.1《探索勾股定理》课前预习式微课的信息(1)选题意图

本节课是对探索勾股定理一课的课前预习式微课,在学生进行《探索勾股定理》预习之前发给学生方格纸,让学生在方格纸上通过计算面积的方法探索勾股定理的由来,让学生切实的体会观察、实验、猜想的过程,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出勾股定理,本课程坚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原则,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2)适用对象:初中数学,八年级学生

(3)教学目标:1)知道勾股定理是怎样验证出来的;2)了解勾股定理的历史背景;3)经历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热情。4)理解并掌握勾股定理,用它解决简单的问题。5)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善于独立思考,敢于克服困难和创新精神。6)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励学生的爱国热情。(4)教学用途:通过课前预习在大力发展“翻转课堂”的教学环境下,让学生课前观看此微视频,并在教师上课时进行合作讨论。

(5)制作方式:录屏,演示文稿,动画,录音 3.2《探索勾股定理》课前预习式微课的设计 3.2.1《勾股定理》微课设计

(1)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引入勾股定理

1)教师:请同学们欣赏一课“美丽的树”,它的名字叫“勾股树”。2)再请同学们观看在北京召开2002年的世界数学家大会的会徽的图片,它是经过艺术处理的古代炫图,这两个图形中蕴藏着反应自然界规律的一条重要结论,这个结论岁数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也有极其广泛的意义——勾股定理(引出本节课课题)(2)设计意图

创设“美丽”而又“神秘”的情境,能够充分调动不同层次学生“有意识的注意”及积极主动性,激励他们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体验“数学的美”。3.2.2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 1.观察、发现、类比、猜测

(1)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察毕达哥拉斯家的瓷砖

(2)提问:是否任意的直角三角形三边都存在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的这个关系?引导学生由特殊到一般。

从观察现实生活情境中的地砖入手,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的身影,它与我们形影不离。(课件展示探索勾股定理)。在展示的过程中本设计拟采取间歇展示的方式,让学生能够逐步了解,起到升华作用。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际操作,对图形进行不断尝试,将“L”型进行拼接,从而得出a2+ b2=C2。

2.实验探究,证明结论

为了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展示,要求学生有两块面积为a2、b2组成的图形由割补变为c2。如下图:

即:a2+b2=c2

3.变式练习,展示提升 一天,一棵大树被狂风吹断了,从地面到折断处有4米,折断后树梢落地点距树根有3米,这棵树原高有多少米。

此微课的主要目的是在播放过程中引起学生注意力,突出媒体的播放效果。3.3设计亮点

微课的教学设计考虑多数学生只是知道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关系的情况从而选取了美丽的“勾股树”和被孩子们觉得很“高大上的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徽”作为情境引入,现在的初中学生很多都不愿意动笔去计算和验证,因此笔者选择了学生喜欢的动画和图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自己去探索勾股定理的推理过程,体会数学史的乐趣,并且教师会提前给学生发放方格纸通过这种简单的实践,让学牛体会自己解决问题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放开思维,自己不断开阔自己的想法,这就做到了微课教学设计的“开放性原则”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结束语

预习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环节。只有教师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总之,初中数学教师要想有效指导学生的课前预习,不但要把握学生的学情,设计相应的预习任务,以便能够有效完成前置性作业,同时,教师还要在课堂上不断跟进,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预习方法。教学设计又根据初中学生性情好动不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的特点,将课程制作在十分钟以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消化吸收。教学设计多采取动画形式吸引孩子眼球,让孩子发现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预习效果。

参考文献

11.浅谈初中数学课前预习 篇十一

关键词: 初中数学 课前预习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

结合自己的科研课题进行了一节《多边形的内角和》的公开课展示,我提前设计好了预习提纲,让学生进行了充分的预习,整节课前后连贯、重点突出、探究充分,整体效果非常好,下面我就结合这节课谈下我对课前预习这一有效教学环节的实践与运用。

一、做好充分的预习准备

要想预习好必须做好充分的预习准备,不仅仅是学生准备,对教师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在进行《多边形的内角和》这节公开课前,我首先要求学生课前必须通读本节内容,如此安排的意图是要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让学生自主学习,同时作为教师的我需要针对本节课的内容精心地设计出适合学生学习的预习提纲,提纲的内容要能够做到引导学生在预习中完成本节课知识点的探究,预习中鼓励小组讨论,通过预习使学生能够抓住重点的同时分散难点。

二、要将预习和课堂教学进行有机地结合

本节课我在预习提纲中涉及的问题很具有针对性,从特殊到一般,学生已经自主学习完成了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在教学中,探究一:任意一个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我先让学生复习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以三角形内角和为已知,然后再为后面探索四边形的内角和、五边形的内角和、六边形的内角和---n边形内角形公式的推导作铺垫,这些都是让学生在预习中通过动手实验,合作探究中已经发现了的归律,课堂上再让学生展示结论,张扬个性。通过图形的复杂性,再一次让学生经历转化的过程,加深对转化思想的理解。同时在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类比三角形内角和的推导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推理表达能力,这样就很好的将预习和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后给出问题:任意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学生很快通过交流得出任意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从而获得了新知。整节课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效果很好。

三、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预习,学生可以初步了解新课的基本内容,找到重点、难点和疑点,上课时就可以带着问题、需要去探究。通过预习能够扫清旧知识的障碍,为学习新知识铺平道路,使听课变得容易、轻松和愉快。对预习中理解不深或不理解的问题,学生会集中精力听,能进一步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动态性的发展,构建正确的知识网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本节公开课中我就给学生提供了这样的时间和空间,课前的教学采用预习提纲,设计中尽量围绕学生展开。课堂上采取了小组合作学习、组与组之间交流等形式,使学生在动手实验中感受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前预习”在许多学生的脑海里一直认为是针对文科类的学科而言的,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学生似乎不习惯于预习,其实预习在数学学科的学习同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课前预习到底有什么好处呢?

1.课前预习可以改变学生听课的被动性。一些学生上数学课时感到吃力,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听课太盲目,不能把握听课的重点和难点,这样的学生会逐步陷入学数学的困境,之后不得不彻底放弃,而成为学困生,甚至“双有生”。如果学生课前通过预习了解了知识点、明确了教学目标,上课时就可以变被动为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预习中,学生会肯定地发现知识的盲点、盲区,从而激起学习的兴趣、好奇心和探究心理,引起学习欲望,使自己的学习更明确、更主动积极,对疑难问题的思考也更积极、更深入。

2.预习提高了学生的听课效率

本学期结合我本人的科研课题我进行了一节题为《多边形的内角和》的公开课展示。在教学中,探究一:任意一个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我先让学生复习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以三角形内角和为已知,然后再为后面探索四边形的内角和、五边形的内角和、六边形的内角和---n边形内角形公式的推导作铺垫,这些都是让学生在动手实验,合作探究中发现归律,展示结论,张扬个性的。通过图形的复杂性,再一次让学生经历转化的过程,加深对转化思想的理解。同时关注学生用类比的方法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推理表达能力。最后给出问题:任意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学生很快交流得出任意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从而获得了新知。整节课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效果很好。

虽然现在很多老师和学生已经意识到了课前预习的重要性,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还是有一部分老师往往忽略课前预习的作用,因此课前的预习的缺位或不到位,消耗了学生大量的课堂时间,造成了教学效率的低下。那么,怎样做数学课的预习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布置预习作业

布置预习作业,一方面可以明确预习任务,可以让学生有目的地去预习。另一方面,布置预习作业也可以促使每一个学生都去预习,从而自觉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当然,作业的布置量要少,要求要低,一般课本中一两道练一练、试一试比较适合作为预习作业。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的预习效果存在差异,对预习效果不要强求学生都到达相同的水平。

二.学会看重点、圈难点

在预习中,要动动笔,哪些问题看不懂,有点懂,完全懂了,自己学会圈圈点点做些标记。学生在预习新课时,会有不懂的内容,这属于正常現象。课本中看不懂的地方,往往就是教材的重点、难点,或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弄懂这些不明白的地方,恰好是学习深入的关键所在。预习时可以把这些看不懂的地方记下来,上课时特别注意听老师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这样,听课的目的非常明确,态度积极,注意力也容易集中,听课效果肯定会好。

三.课前预习的调查交流

学生作为学习个体,本身就存在着差异,预习后的课堂面临学习差异可能更大。那么预习后的课该如何组织?首先,对学生的预习过程或是结果,教师应采取多种方法及时地检查、评价、反馈,注重发扬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思考的主动性。比如可以通过课前提问、小老师等形式检查预习成果,及时给予评价激励。同时教师可以掌握学生知识起点,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对没有预习习惯或预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帮助,使其尝到课前预习的甜头。其次,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预习成果改变。

12.如何指导小学生在数学课前预习 篇十二

一、概念课的预习

课前预习,学生首先要知道预习的内容和目标是什么,通常可以让学生把要预习的内容快速通读一到两遍,了解教材的内容,再根据内容制订学习目标。其次要让学生大体了解这节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是什么。把自己看懂的数字信息画出来,或者在旁边写上批注。对于弄不明白的内容做好记号,等教师上课时专心听讲,争取把它弄懂。掌握概念,最重要的就是要结合例子理解概念、识记概念、活用概念。对于概念课的预习,首先要把概念通读几篇,知道概念论述的内容是什么;其次要把概念中的重点词标记出来,再结合具体的例子理解概念所表述的意思;再次就是把概念运用于要解决的数学问题中去。概念教学和计算教学一样,都是学习数学的基础,所以学生必须掌握好概念,重视概念课的预习。例如:小学数学第六册“年、月、日”一课时,让学生从以下四个步骤由浅入深预习这一内容:(1)初读课本内容,了解主要内容。(2)细读课本内容,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把不理解的句子划上线。(3)想一想,新知识新在什么地方?与旧知识有什么联系?(4)试一试,课本上的练习会不会做,这样做的道理是什么?先留20分钟给学生自学。

二、计算课的预习

计算是学习数学的基础,计算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数学学习的各个过程中,只有具备一定的计算能力,才能把数学知识学好。要提高计算能力,课前预习也是有必要的。计算课教学重在让学生懂算理,明算法。计算课预习时,就是要弄清几个问题:(1)观察算式,弄清计算的步骤,懂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2)理解算理,懂得每一步计算的依据是什么。(3)再次观察算式,归纳计算方法。懂算理、明算理之后,还可以模仿算式,做几道类似题型的练习,或者把课本例题下面的做一做练习完成。对于细心的学生,计算课的预习是最容易完成的。计算能力也是学习数学的基础,计算过关了,才能把其他数学知识学好。

三、操作课的预习

操作课是比较难上的课型之一。在操作课预习时,很多学生不懂要预习什么,怎样预习。如,在预习测量时,就要先阅读文本,初步了解学习内容;其次明确要测量的对象是什么,需要准备哪些学习用具,如测量时要准备好测量的工具尺子,还要准备好测量的对象,如身份证,1分硬币,回形针,铁钉等等;再次要从阅读的文本中了解到测量的方法和顺序;最后还要了解测量结果后所带的单位名称,如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等。做好充分的预习,准备好相关学具,上课时才能通过操作活动,总结方法,掌握新的知识。

四、解决问题课的预习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是新课标提出的要求。数学教材在编排时,多数会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新知。在情境中,教材提供了具体的数学信息和问题让学生解答。在解决问题课预习时,学生要关注以下内容:(1)阅读教材,明确学习内容;(2)制订学习目标;(3)仔细观察教材中的主题图或认真阅读文字材料,从题中找出相关的数学信息和问题;(4)分析题意,明确解题思路;(5)根据解题思路,列式计算;(6)写出单位名称和答语;(7)回顾与反思,检测答题是否正确合理;(8)完成课本中的“做一做”练习;(9)提出一两个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自己解答或者上课时考考同学。

总之,教无完法,学无定法,预习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一种学习方法。对于不同的课型,预习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学生只有带着兴趣与目标,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轻松愉快地学习,才能事半功倍,学有所成。预习更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把预习引入课堂且长期坚持下来,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真正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3.高中数学课前预习探讨论文 篇十三

课前预习是很重要的,好的课前预习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反之,则挫伤学生学习的热情,压抑学生的情感.那么在数学上如何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呢?

一.教师做好预习设计,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预习其实就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初步探究过程,它是通过学生对学习产生需要开始,调动学生对学习进行不断的尝试.良好的预习设计,就是让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研究学生学习知识的途径、方法和规律.从而杜绝教师把预习流于形式,增加学生学习的压力.好的预习设计成就好的学习效果,好的学习效果又会激发好的预习设计,如此反复,必然形成教学的良性循环.

比如:把下列各数进行分类:

预习要求:看看谁分得准,分得细,说说你的理由.

设计说明:分得准是第一层次,让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正、负数,会进行数的识别与分类;分得细是第二层,让学生在感知的前提下,理性地理解正、负数的概念,这样学生才能把它们细分;说出分类理由,则是让学生理解分类标准后,才能说出自己分类的依据.如此的预习设计,不仅让学生对学习的目标有了一定的把握,还对学生后继的学习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确保学生的参与权,强化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升华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课前预习的设计,教师必须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对所学知识总体把握,这样才能高屋建瓴,设计出独具匠心的预习.

二.教师督促好预习过程,强化学生自觉预习

有了好的计划,就得付诸行动,不然预习就会半途而废.教师是教学的管理者,是教育理念的实施者.学生的预习,教师得做好督学的工作,强化学生自觉预习的意识.在预习过程中,教师不能站在旁边支配学生,得与学生一起参与预习的过程.教师可以把新课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与新课有关的旧知识,通过代表性的预习题展示给学生,督促学生在做题的`同时,自觉完成教师安排的预习任务.学生在预习中发现问题,教师应该主动帮助.通过适当的提示和引导,让学生对知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从而减少学生学习的难度,增强学习的信心.如北师大版七年级“1.4从不同的方向看”,教师要求学生做课前准备的立体图形时,也应该参与其中,亲自做做,与学生一道在预习中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做多大的立方体才好?怎样做更能节省时间?这样教师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帮助学生一同完成课前准备.学生才会在思想上认同教师,与老师的步调一致.我们给了学生充分动手创作的同时,也成功的督促学生完成了预习的作业.

三.教师传授好的预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学习中既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的指引,又要有详实的学习方法的指导,才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中好的预习方法,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设疑,就是让学生带着疑问去预习.教师应该立足于教材,围绕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设疑.这样学生才能在预习中把握好学习的方向,增强学习的信心.其次做标记,让学生把不明白的地方标记下来,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这样课堂教学的效率就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最后是尝试,鲁迅先生说过,“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最勇敢的人”.我们要培养学生有这样的精神,敢于去尝试,让学生通过大胆的尝试做练习,来检查预习的效果,同时提高自己的解题速度和解题思维.

14.高中数学怎么预习 篇十四

2. 课前自学要讲究质量,不要有依赖老师解决问题的思想,而应力争在老师讲课以前把教材基本或大部分弄懂。实践证明:这种指导思想可逐步使学生获得自学能力和自学效果。反之,如果带有依赖老师解决问题的思想进行自学,就会失去自学的信心,自学能力就不容易培养起来。

3. 反复阅读新教材,运用已学的知识、经验以及有关的参考资料,多问几个为什么;进行积极的独立思考,发掘新旧教材的联系,掌握新课的基本内容,尽力弄懂新教材中的每一个新概念,找出重点和难点,明确新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4. 将新教材中弄不懂的问题和词语记下来或在课本上做记号,使自己的大脑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为接受新知识做好思想准备。

5. 不懂的问题,经过独立思考(包括运用参考资料)后,仍然得不到解决的,可以请教老师、家长、同学或其他人。

6. 结合课前预习,做些自选练习题,及时验证自学效果。还可以进行一些必要而又可以做到的某种实际操作、现场观察、调查研究,以丰富感性认识,加深对新教材的理解。如利用课余时间制作数学和物理模型,做小实验,参观各种展览等,这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手脑结合,大大提高自学能力、自学效果和兴趣。

7. 新教材和学过的旧教材是连续的,新知识是建筑在对旧知识理解的基础之上的。课前自学若发现与新课相关的旧知识掌握得不牢时,一定回过头去把有关得旧知识弄懂。补习旧知识,可以结合某一个不懂的问题进行。如果旧知识缺漏太多,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系统地补习。

上一篇:军地共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情况总结下一篇:客服工作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