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学类

2024-08-28

高中教学类(精选8篇)

1.高中教学类 篇一

内容摘要:高质且有效的戏剧教学能够令学生拥有理解戏剧和编制戏剧的思维,在语文课程中,完成戏剧教学可培养学生的多样性思维。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第一目标,文章将简单分析当前语文课程戏剧教学进程中出现的误差现象,而后将根据现状分析具体的高中语文戏剧教学可选策略。望文中研究结论可为教学人员提供些许参考资料。

关键词:高中语文;戏剧类内容;教学策略

高中语文课文中存在一些以戏剧为主的内容,这些课文的选定是为了配合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教育的需求。学生们需要接触各种文化背景、各种题材的课文,这样才能开拓他们的视野,令他们可提前了解大多数的文学体裁。虽然在教材中加入课文属于可行举措,但如何通过调整教法来提升戏剧内容教学的有效性,真正做到令学生理解戏剧、看重戏剧,则仍然需要教师对具体的教学策略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高中语文背景下戏剧教学的特征

1.与传统课文题材不相同

高中课文中,节选自文学作品的课文内容比较常见。虽然文学作品具有阅读和分析的价值,但高中生接触碎片化文学作品多年,他们的心理层面上明显对不不同题材的课文有着更加强烈的阅读渴求性。戏剧作品与常规课文不同,戏剧作品的人物形象定位将更加清晰,会令高中生更加具有参与兴趣和个人代入感。高中语文教师开展教学的主要行为即为,令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进入到作者视角中,以理解作为踏板,深刻理解作者创作的意图和所用技巧。而既然学生对于戏剧类内容拥有更强烈的参与诉求,那么当教师开展戏剧教学,学生在课堂中的所学所得必然会优于其他时间。

2.具有更自由的发挥空间

在高中教学环境中,校方必然会强调“学生主位”等教学元素。而教师要实现这一点,就会在课堂中加入大量的师生互动环节。传统的课文题材中,教师若要与学生进行密切的交流,基本只能够使用课堂提问的方式。而大多数的高中生对于提问都比较抵触。因此如若教师可以变换形式与学生进行互动,那么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便可持续提升。戏剧类课文本身就以戏剧为前身,通过阅读学生们即可获得一种参与感。而教师设计课堂活动也将更加自由,发挥空间将无限增大。故综合上述两点,戏剧类课程内容对于高中语文教学而言,具有提升学生语文理解实力,增强教师教法有效性的综合作用。

二.当下高中语文戏剧类课程内容教学中的误差现象

1.戏剧类课程教学定位偏移

戏剧类课程内容与其他课文有明显区别,同时也正是因为这种区别,才令教师在开展戏剧教学时,需要格外注重对学生进行科普。科普重点在于传递戏剧形式要点、戏剧成型概念等等,令学生能够在内心的历史时间线中记忆不同的戏剧产出时间,从而更加深刻的理解中国文学文化。但当前多数教师在教学进程中都未能做好对理论知识的教学准备,他们认为直接为学生分解课文中的技巧才是唯一的核心重点。也不会在课堂中设置较多的课堂活动,仅有的活动中仍旧在以提问作为主要形式。对于学生而言,这种定位与其他课文无疑,基本无法令学生产生对戏剧学习的兴趣。甚至对于一些本身就拥有丰富兴趣的学生而言,这种定位会降低他们的积极性,加大课堂走神现象的出现概率。

2.教师所选教法落后且低效

在当前的高中课堂中,学生们因时代发展因素导致他们对于一些偏陈旧的教学方法往往没有过多的反应。高中生小时候即接触手机和电脑等电子设备,如若在日常教学进程中教师仅用书本进行教学,那么学生的注意力就很容易被转移。而当下高中教师中,年级较大的教师数量相对较多。这些教师因教学习惯原因,往往不会过多的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于是他们即使使用戏剧类教学内容,也很难真正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同时戏剧教学的核心重点应在在于学生的“演出”行为,而这些教师也基本不会在课堂中安排类似的情节,学生们在课前的演出性期待往往无法得到回应,参与积极性自然会持续下降。

3.教学并为培养学生戏剧审美

当前国内的电影电视剧领域中,乌烟瘴气现象明显,影视作品无论质量和题材都能够进入到展出层面内,从而导致高中生所接触的戏剧基本都不具有观赏价值,直接影响了高中生形成正确的戏剧审美观。针对此,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师责任感便应该被调动,教师应该承担起重新塑造学生正确戏剧审美观的责任。而当下多数教师在开展戏剧教学课程时,都会将传授技巧作为核心,不会注重于从心理层面上对学生进行干预。或者是在进行干预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不对,进而令学生仍旧对一些无质量的戏剧拥有极大的兴趣,无法理解中国传统文学戏剧作品的价值。

三.高中语文戏剧类课程内容的教学策略

1.重塑定位、将教学方向彻底归正

教学定位决定着教师的教学方向,因此校方和高中语文教师都应该审查当前所选定的教学定位,适当调整教学计划,直至令戏剧类课程的教学定位能够满足国家教育部所提出的教学要求。首先,教师应该自行学习与中国戏剧、世界戏剧相关的理论概念,争取以精炼的语句和熟练的时间线叙述技能,为学生高效的科普戏剧类理论知识。其次,教师可以重新审视校方提供给教师的教学素材。教师择选教学课文时,不要只将眼光放置在必修课本中,对于一些以阅读为核心的选修课本,教师也应该进行查看,而后根据理解和表演的难易度选择不同的课文实践时间。尽量以循序渐进的形式引导学生理解戏剧、参与戏剧,进而对真正有价值的戏剧艺术产生深刻的理解。

2.以阅读为主,感知戏剧文学文化内涵

高中生在语文文学技巧方面的能力实际上已经拥有了相对成熟的经验,因此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时,便无需一字一句的为学生传授理解性的知识。教师可以在课前或课堂中要求学生阅读课文,重点在于要求学生鉴赏戏剧课文的句子美感。同时教师也要为学生铺设一些阅读类的问题,例如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罗列出可定位主人公性格和形象的语句。或要求学生找出文章中所有带有“隐喻”意味的语句。这样一来,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就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课文内容。当学生完成第一阶段的阅读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感受主人公的情绪变动,进而令学生逐渐将自己与戏剧角色融合,理解角色所想,“经历”作者的心路历程。如此,学生便可深刻的感知和理解中国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内涵。

3.使用现代技术,加强学生参与意识

实际上,当学生完成阅读后,就会有一部分学生已经想要扮演书中的角色。但部分学生的参与意识并不是语文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针对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与戏剧课文对应的音像素材,提升学生对于戏剧的观感体会,继而激发学生的参与情绪。在播放影片后,教师可以先要求学生在心中自行表演书中内容,进而减少一些性格比较内向学生的抵触情绪。教师应该先以自己为主,邀请一个性格相对外向的学生与自己一同表演,为其他的学生做出示范。表演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字正腔圆,语句正确,如此便能培养学生对于戏剧作品的尊重性。

4.使用课内外同步策略,培养学生戏剧理解能力

课本中的戏剧课文虽然具有专业性和绝对的文学价值,但毕竟课文数量较少,难以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针对此,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为学生提供一些剧本类和小说类的戏剧素材,引导学生在课下进行观看和理解。同时,教师也可以将课堂分割开一部分,即单独罗列出几节课程,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将自己在课下阅读的戏剧内容加以呈现。这样一来,学生便可以在准备表演的过程中充分揣摩主人公心态,进而深刻理解课文内涵。这种方法实际上也能够被应用到正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不在课堂中讲解课文,而直接要求学生在课下进行准备,在课堂呈现出完整的表演。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充分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综上,文章以高中语文教学作为背景,选择语文教学范畴中的戏剧类课程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教师应该重新审视戏剧教学的教学定位,并且需要使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将课内课外阅读同步处理,这样才能做到高效教学和有效教学。教学进程中,教师若要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直接精细筛选教学素材即可。综合而言戏剧教学具有多样性优势,应在语文教学体系中被着重处理。

参考文献

[1]张蓉.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戏剧教学策略探讨[D].贵州师范大学,2017.[2]李敏.浅议高中语文戏剧教学策略[J].好家长,2017(50):122.[3]王静.人教版高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策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7.

2.高中教学类 篇二

1.文言文教学内容的现状分析

1.1教学内容改革不足

文言类教学在教育改革中是很少发生变化的,一般都是传承原来的教学内容,教师对文言文逐字逐句的进行讲解, 学生逐字逐句的识记,教师、学生在思想上都认为学习文言文就应该是这样的,从而导致文言文的教学内容改革不足。 这样的教学内容也使得学生对文言文枯燥乏味的印象根深蒂固,学习文言文不是一件值得兴趣盎然的事情,也没有探索传统文化的精神,只是在学习一门需要完成的功课而已。

1.2教学内容的功利性

在高中阶段学习文言文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符合高考的考试要求,为了完成这一目标,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学生需要储备大量的文言类词汇和基础知识。在储备词汇和积累知识的过程中,通常教师会对文言文进行精讲、细讲,把文言文学习变成古代汉语学习,这不仅加深了文言文的难度, 而且使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方面高度依赖教师的讲解,离开教师的讲解,学生对于文言文还是懵懵懂懂。同时为了应对高考的语文考试,大量练习文言类习题也是现在文言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题海战术在学生并未娴熟驾驭学习文言文方法的时候,无疑是一种学习负担。

2.优化高中语文文言类教学内容的策略

2.1优化识记方式

在文言文的学习中,识记文言文的知识点,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学习文言文,可以通过位置记忆、简化章节、统一划归、对比分析、记录笔记等识记方法让学生记忆文言文的知识点。在文言文中具有难点的多义词、 通假字、实词、虚词等可以经过归纳、对比的识记方式进行记忆分析,对学生学习的知识进行活学活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对文言文的作家作品识记、理论知识识记、文学鉴赏识记都可以根据时代背景、事物背景等进行理解识记,对知识点记忆的准确性将会很有帮助。在学习文言文中使用这些识记方式,可以在课程结束时,使所学的文言文知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是学好文言文的基本前提。

2.2优化理解领会能力

在高中的课程标准中,理解领会文言文的意义是一种情感价值观的体现,是传承传统文化的表现,在学习中,理解领会能力更是学好文言文的保障。在高中语文文言类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提升学生对文言文的领会理解能力,培养学生领会理解能力的手段不尽相同,教师可以在讲解文言文时投入适宜的感情,引起学生的共鸣,也可以带领学生大声诵读文言文,在诵读中让学生自主体会其中的意义。

2.3优化知识的运用

文言文是古人智慧和传统文化的结晶,学习文言文,不应只以考试为目标,而应把传承运用文言文作为学习目标。 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文言知识的能力, 可以适当让学生进行文言文创作,学生运用文言文的能力得到提高,那就说明着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识,也是学习成绩的一种检测指标。运用文言的同时,也是对学生记忆的加深,对学生文言文学习水平向更高层次发展的有效手段。加强文言文知识的利用,才是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才是学习的精髓。

2.4优化文言文的分析

在现在不少高中进行文言文教学中,对文言文的分析都采用一字一句解读的方式,这样虽然让学生在老师的讲解下,对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能理解,但不结合整篇语境分析的方式只是让学生在学习古汉语的字句意思,并不能掌握文言文的意情景、故事。这样教学内容会让学生感到文言文枯燥乏味、晦涩难懂,长此以往,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会大大降低,学习文言文的主动性不够,同样会导致文言文学习水平的下降。因此,优化文言文讲解分析的内容是对提高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文言文的必要手段,生动活波、有内涵、富有故事性的分析讲解,将对文言文的先学习具有不可否认的效果。

2.5优化文言文的评论总结

评价总结是语文学科的一个特点,评价总结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文言文的学习也要进行评价总结,在学生接触的借景抒情、怀才不遇、抨击当时社会、真情流露、实景展现等类的文言文中,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评价总结,可以让学生融入其中,产生强烈的共鸣,对文章的记忆、理解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结束语

对文言文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会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开始,经过科学的识记、理解,合理的运用,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水平的作用。这对整个语文学科都将是一种提高,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是一种优化。

摘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的教学占有很大的比重,同时也是使学生能够阅读文言文,继承传统文化的必要手段。由于文言文不同于现在学生普遍接受的白话文,又与生活联系不紧密,所以造成文言文教学工作进行的举步维艰,如何通过优化文言类教学内容,从而使教学变的更加有效,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研究的重要问题。文中通过对文言文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并结合实际情况,阐明优化高中语文文言类教学内容的策略。

3.浅议高中田径类教学内容的改革 篇三

【关键词】田径教学 内容改革 身心健康

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开展一切活动的前提。高中阶段,学生身心渐趋于成熟,在巨大的学习压力下,很容易忽视锻炼,若没有健康的体魄支撑,必将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必须重视体育锻炼。田径运动作为一种基础体育项目,成了融合长跑、短跑、跳高、跳远、铅球、标枪等于一体的综合项目,在促进身心健康、加强师生交流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但从教学现状来看,尚存在有很多不足,亟需改进。

一、高中田径类教学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学生缺少兴趣

从教学模式来讲,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较大,重视田径技能和竞技技术的培养,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常用的方法就是反复训练,且体能训练量大,对专业运动员较为适用。然而,高中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育时期,相对来说各方面还不完全成熟,如情绪波动较大、心理脆弱等,加上学习压力,超负荷的训练不但容易损害身体,而且对心理也会造成伤害,学生多会产生不满情绪,从而失去对田径教学的兴趣。

从教学内容来讲,设计方面有很大的不合理性。从现状来看,高中田径教学多是以某项目为重点,要求学生学习相关技能,并能够达到考核要求。当前提倡素质教育,除了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更重视学生人格品质和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而如此设计,显然与其不相符。

从教师自身来讲,高中生的奋斗目标是高考,所以体育教学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体育教师资源不足,甚至在某些高中,体育教师是由其他学科教师代替。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不高,学生必然不会真正认识体育。加上体育教师的失职,学生对体育比较冷漠。

2.教学效果不明显

田径运动既能锻炼身体,又可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并且在教学训练中有利于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从理论上讲,田径具有诸多优势。但在实践中其积极作用并不明显。高中有专业体育生,教师十分重视,却忽略了普通学生。以至于在体育课上,教师的教学内容缺乏技术含量,而学生更注重娱乐,最终导致体育课程虽能正常进行,但效果不明显。另外,部分学生会认为田径学习与其日后的工作没有必然联系,这说明田径教学并不能真正为学生的未来服务。

二、高中田径教学内容的拓展方向

1.教学内容选择

田径包括多个项目,如中长跑、接力跑、跳远、跳高、铅球、掷标枪等。多数高中生都比较喜欢长跑、短跑、接力跑以及跳远,因为它们受场地条件限制小,且比较容易。而跳高、掷标枪、跨栏跑等选择的人数较少。教师教学中也以接力跑、耐力跑、短跑和立定跳远为主,有一定危险且竞技性较强的项目很少纳入教学范围。

2.拓展方向

首先,在高中开展田径运动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若专业性和竞技性过强,学生难以接受,不但对身心无益,还有可能带来伤害。因此,应由竞技性向健身性发展,如跨栏跑、中长跑转变为健身跑、定时跑。而跳远则可换成快乐轻松的健身跳,配合相应的音乐,保证学生身心健康。

其次,因高中生并非专业体育生,所以不妨将体育游戏化,予以该学科一定的趣味性。学生在学习之余,可在体育课上释放压力。这就要求田径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改变传统强调技术规范性的做法。通过多种游戏活动,使体育课堂变得活跃开放,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

第三,田径项目并不仅仅是对身体素质和技巧的考验。新形势下应加强拓展训练,在项目挑战中,对体能、心理素质、团队精神、人格力量等都有涉及。而高中生在体育中重视个人参与,且喜欢体验运动带来的乐趣,这种改变容易满足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心理需求。拓展训练具有以下特点:体能消耗最佳,心里挑战最大,参与性强,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形式。在高中适合教学的项目有空中单杠、穿越电网等。

第四,应加强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重视。当前的田径教学是从西方引进来的,而我国传统的运动项目越来越不受重视。因此,建议在以后的田径教学中,引入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如丢花包、扔沙袋等。在锻炼学生身体的同时,也保护、继承了传统文化。

三、高中田径教学的内容改革策略

1.注重生活化教学

教学是师生交流的过程,教师应抓住学生心理需求进行相应的安排。改变以往教学为教学大纲服务的模式,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如果田径教学对生活没有益处,学生很难对其产生兴趣,经常是考试时能够及格就很满足。可见,在当前新形势下,必须将田径教学内容生活化,使其价值得到充分发挥,以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为基础,实现体育教学与学习、生活的完美结合。

2.加大硬件设施的建设力度

硬件设施是田径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部分高中在此方面的资金投入较少,硬件设施不足,而且极为简陋。如此很容易令学生失去兴趣,甚至会因器械的质量不合格而出现安全事故。因此,学校应增加对硬件设施的财力投入,同时做好相应的后勤管理工作,及时检查维护,减少损害率,延长器材的使用寿命。

3.完善课程考核标准

田径教学的考核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考核结果是否公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积极性,在新的田径教学改革中,努力营造一种高质量、轻负担的教学氛围,学校既要注重学生健康的短期效益,又要兼顾终身体育素养。这就要求必须对学生的运动技能及掌握情况做出客观的评价,还应就其学习态度制定考核标准。高中生的学习压力大,容易出现精神疲劳,所以教师应创设轻松有趣的课堂环境,减轻学生负担和压力,评价内容要全面,并充分考虑每一个学生,不能以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通过科学合理的考核,学生可发现自身的长处和不足,能分析不足的原因并加以改进。或令学生彼此之间互相评价,在相互借鉴优点的同时,还有助于加深友谊。

四、结束语

田径运动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升学生人格魅力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然而在当前高中教学中,田径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应以传统为基础,剔除糟其粕,并结合新元素,根据新的教学要求制定适宜的教学方法,以取得更好效果。

【参考文献】

[1] 薛全忠. 普通高中田径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 田径,2013.24 (12):145-146.

[2] 顾雪芳. 中学体育田径教学内容改革与开发策略[J]. 当代体育科技,2013.20(24):167-168.

[3] 侯建辉. 高中田径教学改革之见[J]. 新课程研究,2012.28(5):109-110.

4.高中教学类 篇四

1、一般论述类文本以以理性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论述类文章一般以议论文的面目出现,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阐述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辩驳旧说、介绍新见等为主要内容,它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所以阅读此类文本要主要把把握住议论文的文体特征:论点、论证、论据和文章的结构。

2、本考点为必考内容,分值一般为9分,考查题型分为两种,一是客观题,二是主观题,湖南卷2012年高考二个客观题,一个主观题。

3、考查侧重于逻辑思维能力,主要让考生借助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捕捉语言信息,主动获取知识,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科技知识,更不是从专业知识理解的角度来考查。

4、考纲说明

(1)理解B

⑴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⑵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C

⑴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⑵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⑶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⑷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教学安排4教时

三。教学方法例题引路、探究规律、练习巩固

第一教时

教学内容:理解(客观题型为主)

教学目的:正确理解重耍概念的含义;正确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

教学重点难点:熟练掌握设误类型并迅速正确答题。

教学过程:

一。真题体验 见听课手册第96页。

二、探究规律

高考对处理信息能力的考查都要落实在语言上,因此高考题设置选项,往往具有迷惑性,善于识破选项陷阱,无疑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命题者常将选项的干拢点设置在以下九大对应关系上。

1.部分与整体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程度深浅、范围大小上有意混淆。

[对位信息]溴甲烷,又称溴代甲烷或甲基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它具有强烈的熏蒸作用,能杀灭许多有害生物,是一种高效、广谱的杀虫剂。

【试题】(四川卷第5题)根据文意,下列对溴甲烷最受农民欢迎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溴甲烷是一种能杀灭各种有害生物的高效、广谱的杀虫剂。

剖析:根据原文,溴甲烷能杀灭许多有害生物,而A项却将其表述成了能杀灭各种有害生物,这就犯了将部分表述为整体的错误。

【有效阅读信息】图腾制度产生于氏族之前,而氏族形成后,继续沿用过去形成的图腾制度。所以在氏族社会,尤其是母系氏族社会,普遍实行图腾制度。

【试题】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08山东卷8题)

C.氏族形成后,继续沿用图腾制度,所以在氏族社会全都实行图腾制度。

明确:原文是普遍,选项是全部。

设题常涉及的重要词语:

与程度范围相关:一些、某些、凡是、几乎、全部、大多、所有、一切、到&&为止、除&&之外等。

2.已然与未然

已然是事物已经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未然是事物尚未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命题者故意把尚未发生的事情转述为既成事实。

[对位信息]医学研究委员会遗传学分部的布朗博士说:表面看人类和老鼠显然没什么可比性,但其实它们像我们一样常常生病,而且显示出同样的症状。在一个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类似的计划之下,构成老鼠基因组的两万种基因都已经排出序列。

【试题】(福建卷第3题)下列对欧盟已经认识到老鼠遗传研究之中的无穷潜力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老鼠遗传研究将排出构成老鼠基因组两万种基因的序列。

剖析:根据原文,构成老鼠基因组的两万种基因都已经排出序列,而c项却将其表述成了将排出构成老鼠基因组两万种基因的序列,这就犯了将已然误作为未然的错误。

3.或然与必然

事物从发展的趋势来看,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或然,即有可能而不一定发生;另一种是必然,即事理上必定发生。命题者设计干扰项时,常将或然的趋势表述成必然的趋势。

【有效阅读信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能源消费需求量越来越大。由于我国对石油进口的依存度较大,所以国际油价上涨、中东政局变化等因素,都会对我国石油能源安全构成潜在危险。

【试题】下列关于我国煤变石油工程实施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四川卷5题)

A.我国石油消费依赖进口,需求量不断增大,导致石油能源供给出现危机。

明确:原文是潜在危险,选项是出现危机。

[对位信息]如果每一个人都按个人的经济理性从事市场经济活动,它的结果很可能是集体的或整个社会的经济行为的非理性或无理性。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发生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就说明了这一点。当时许多产品卖不出去,以致发生将生产出来的牛奶倒进大海这类事件。事实上,这并不是因为整个社会的经济繁荣导致了商品的绝对过剩,而是由于整个社会的经济无序导致了市场萧条的恶果。

【试题】(广东卷第7题)根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因为每个人都按个人经济理性从事市场经济活动,所以社会经济的无序竞争导致了商品的绝对过剩。

剖析:根据原文,按个人经济理性从事市场经济活动,它的结果很可能是集体的或整个社会的经济行为的非理性或无理性,从而可能因社会经济无序而导致商品的绝对过剩。这里说的是可能,但A项的推论却把这种可能说成是必然,因而导致了推断的错误。

设题常涉及的重要词语:

表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的词语:已经、正在、目前、将来、预计、如果、可能、或许、一定、必然等。

4.原因与结果

5.高中作文材料名言类 篇五

2) 生活呆以是甜的,也可以是苦的,但不能是没味的。你可以胜利,也可以失败,但你不能屈服。

3) 向你的美好的希冀和追求撒开网吧,九百九十九次落空了,还有一千次呢

4)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训俗遗规》

5) 坚志而勇为,谓之刚。刚,生人之德也。——《练兵实纪·刚复害》

6)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7)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8) 丈夫不报国,终为贫贱人。——陈恭尹《射虎射石头》

9)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

10)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戎登程口占示家人》

11) 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渔夫》

12)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刘备

13) 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魏徵

14) 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诸葛亮

15) 命为志存。——朱熹

16) 只会在水泥地上走路的人,永远不会留下深深的脚印

17) 生命力的意义在于拚搏,因为世界本身就是一个竞技场

18) 海浪的品格,就是无数次被礁石击碎又无数闪地扑向礁石

19) 忍辛负重的耕牛,留下的脚印最清晰。

6.高中英语图表类作文 篇六

1. As is shown by the graph,(in the table.)… (概述图表)

正如曲线所示,最近54年来该国人口飞速增长。

As is shown by the graph,there has been a rapid increase in the population of the country in the past five years.

2. It can be seen from the table that(shown graph/concluded figures/estimatedstatistics) … (得出结论)

A. 从表中所给的统计数字可以看出,从1985年到1990年中国的人均收入迅速提高。

From the statistics given in the table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average personal income of the Chinese people increased (grew 、rose) rapidly from 1985 to 1990.

B. 从曲线图可以得出结论,最近5年来中国人口的出生率已经大大下降。

It can be concluded from the graph that there has been a great decline in birth rates in China in the past five years.

3. …amount to … (数量总计)(add up to/come to/sum up to)

全部费用合计200美元。

All the expenses (costs) amount to (= add up to) $ 200.

4. …increase from …to … (数量增减)(decrease/rise/fall/drop)

A. 这个工厂生产的彩电已由1986年的5000台增加到1990年的21000台。

The number of colour TV sets produced by the factory increased (rose , grew , climbed) from 5000 in 1986 to 21000 in 1990.

B.参加者的人数增加到30万。

The number of paticipants grew up to 300000 persons = increased , reaching 300000 persons

C. 这个学校的教职工人数已减少到700人。

The number of teaching staff members in this school has decreased to 700 persons.

5.(be)three times as + 形容词+ as

上升17% rise by 17percent

日产量the daily output

导致产量下降result in a diminished output

现在我们地区的粮食产量相当于1970年的3倍。

The grain production (= output)in our area now is three times as great as that of 1970.

6.There is (was) a rapid rise in …be on the rise (有了一个较快、较慢、较稳定的上升、下降)

has been sharp increase on the increase

sudden decrease on the decline

steady decline

gradual fall

slow drop

最近几年来这个地区的产量有了迅速增长。

The output in this area has increased rapidly in the past few years.

精彩常用词汇

significant changes 图中一些较大变化

noticeable trend 明显趋势

during the same period 在同一时期

grow/grew 增长

unequally 不相等地

average平均

no doubt 无疑地

overall 总体上讲

except 除外

in the case of adv. 在…的情况下

in contrast 相反,大不相同

in conclusion adv. 最后,总之

in comparison 相比之下

in general 通常,大体上,一般而言

rang from 从.....到...

lower v.降低,跌落

7.高中教学类 篇七

教材的难点不等于教学的重点

以《网络通信的工作原理》一课为例, “OSI参考模型”、“TCP/IP协议体系”是其中的两个小点, 却占了教材的大部分篇幅, 尤其是前者, 因其繁复的“七层结构”成了众所周知的难点。可能基于此, 在这九节课中, 我发现多数教师都非常重视这两个内容的教学, 讲解、演示, 提问、练习, 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本来是难点的内容就这样顺理成章地成了教学的重点。重点、难点是教学中需要准确把握的两个要点, 而且在常态教学中, 也确实存在许多教学重点与难点相重叠的情况, 但未必都是如此。笔者并不认同教师们在这节课中的做法, 反而认为原理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力求让学生去理解技术原理与方法, 而对于其中所涉及知识点的掌握, 尤其是专业性过强的知识, 只是第二位的。以本课

王志忠

为例, 在开头处提出的首要目标是“理解网络中数据传输的过程”, 然后才是“了解OSI模型、TCP/IP协议的基本知识”。

笔者认为这样把握更加科学、理性, 不妨让我们深入到这节教学的内容构成中再作一些思考:“在协议约定下的分层合作”是网络通信的基本原理, 也是建构OSI参考模型、建立TCP/IP协议体系的基本方法, 很显然, 它是一条贯穿全课内容的主线。顺着这条线索, “网络通信问题的源起—通用概念模型的确立—实用协议体系的应用”这条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脉络就显得愈加清晰了。准确把握这条主线, 我们的教学就能突出重点, 对OSI参考模型、TCP/IP协议体系的教学才会走出“记住一些名称、功能”的低层次, 迈向指导学生通过具体的技术现象去体验和理解背后蕴涵着的技术方法、原理的更高层次。关于“信息技术原理”这一类型的教学中, 孰轻孰重, 笔者的观点非常明确, 而且认为这在原理类教学中是有一定的普适性的。

教学的难点要突破, 不一定要突出

原理类教学难就难在所谓的“原理”, 放置到教学中去考量, 要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内, 将这些复杂、抽象的原理分析清楚并让学生完全理解, 更是难上加难。这也是许多教师的想法, 这本无可厚非, 关键是如何面对“难点”。在这个问题上, 多数教师都选择了突出、强化的办法。例如, 对于OSI参考模型这个难点, 多数教师都作了充分准备, 在课堂中逐层讲解每一层的名称、功能, 详细描述数据在每个层次的传输与交换过程, 教师讲得特别细致、卖力, 但是结果并不完全是学生对这个模型的理解。我常常发现, 随着这个冗长、费解的讲解持续, 学生表现得越来越“不理解”, 要么漠然发呆, 要么低头小憩, 令我这个听课者都感到这样的课实在无趣。笔者认为, 在这样的教学中, 难点依然还是难点, 不仅没有得以突破, 而且因为过度强化, 对于教学的负面作用也被同步放大, 加剧了教学的无趣、枯燥, 减弱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内驱力, 进而对后续学习产生负面影响。许多课从这个环节往后, 学生多是一声不吭, 教师只能自说自话地唱着独角戏, 在沉闷与失败的氛围中结束, 对教学的整体效益造成了损害。

我们常说, 教学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这二者虽然是一字之差, 但如果搞混了, 就常常会出现上面所列举的尴尬。心中没有对教学难点的化解之道, 只是机械地、反复地强调, 不仅于事无补, 也常会落得一个“越描越黑”的结局。但在这次赛课中, 面对OSI参考模型这个难点, 也有一位优秀教师成功地“突围”了。

教师先前已成功地组织学生通过模拟快递过程, 初步体验了网络通信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师:刚刚我们模拟的就是网络通信的基本流程, 大家从中可以发现它也是借鉴了现实生活中的协作与标准, 技术源于生活。当然这只是最基本的流程, 实际的情况要比这复杂一些, 接下来, 我们看一个由专家们设计的模型: (出示OSI参考模型的结构图) 。在大家初步认识了网络工作模型、原理之后再来看这个OSI, 就会觉得也没什么了。只不过它分的层比刚才的多, 层层之间的协议也多了而已。

要求学生短时间阅读文本后, 进行简单的交流互动。

师:你会发现个模型, 本质上是基于什么样的理念构建的?

生:分层协作和标准。

师:非常好, 这就是网络的基本工作原理。现在我们通过一个Flash动画来完整地看一下整个工作流程。

笔者认为, 他的成功首先在于他精准地把握住了教学的主线, 指导学生从自己的感性认识入手, 从思想方法层面去看待、认识这个模型, 而没有过分纠缠于细节。其次, Flash动画用在此处画龙点睛, 它对网络通信过程的表现、基本原理的阐释是任何言语无法比拟的。笔者认为, 这确实是我们突破“信息技术原理”类教学难点的一大利器。

活动化是教学的良策, 但不一定都有效

在这一类型的常态教学中, 大多数教师拘泥于教材中关于原理的介绍与说明, 教学只是对说明的再说明。更有甚者, 紧扣省级会考中的考点不放, 在教学中强行灌输, 要求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学习, 这更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因此, 针对教学的核心目标, 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再开发, 尤其是指导学生通过系列体验活动, 从活动中获得的感性体验着手去认识、理解技术原理, 这也是这一类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之一。因为这是一次赛课, 参赛教师也都意识到了体验活动的重要性, 他们在设计阶段也都认真研读教材, 设计了各类活动。这其中, 有通过活动对网络通信原理心领神会的, 更有越加“找不着北”的。为此, 笔者认为有必要以此为例, 对信息技术原理类教学活动化的设计与开展作一些探讨。让我们先来看几个例子。

缘木求鱼式。教师出示OSI模型图, 以快递为例, 逐层讲解后, 要求学生在Word文档中画出这个模型图。画的过程大约持续了5分钟, 至于画得怎么样、通过画达到了什么效果等, 全都不了了之。我们也不妨替学生设想一下, 这个活动中学生能得到些什么?也许学生大概知道模型图中每一个层次的大体名称, 但画的过程给学生最直接、最真切的感受应该是:怎样用Word中的一些工具来制作流程图。

照猫画虎式。等教师将全部内容讲完后, 学生终于盼来了一个活动。教师要求学生将OSI参考模型每一层的名称与各自对应的功能进行连线。这个“连线活动”能让学生对网络通信原理产生感性体验吗?不能!这只是帮学生记忆的“变式”, 显然是“为活动而活动”。

南辕北辙式。为了让学生理解网络通信的分层结构, 教师请四个学生当众模拟快递的过程:填写快递单→包装物品→运输物品→签收验货。殊不知, 这仅呈现了一种线性结构, 很难将其与分层的U型结构对应起来。这样的“活动体验”对于学生的认识与理解, 不仅没有起到应有的支持作用, 还混淆了视听, 起了反作用。

正因为信息技术原理比较抽象、专业, 所以需要通过活动得到一种感性的体验, 然后在后续的研究与思考中上升为一种认识, 进而真正理解这种技术原理。因此, 这种活动的核心所指就是基本技术原理, 而非其他琐碎的知识点;这种活动的主要作用在于让学生获得体验, 而非画图、连线这类操作;这种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 促成学生将感性体验与对技术原理的理解发生“联结”, 在思考中提升认识。所以, 一个成功的活动就应该能有效地促成学生由体验转向深入思考。例如, 还是模拟快递的过程, 另一位教师组织学生一边模拟, 一边思考和研讨:由于角色行为规定, 快递的过程是怎么样的?在只有用户自己知道快递目标的情况下, 各个角色是怎样配合, 实现正确传递的?这些问题非常贴切地“映射”出了网络通信的基本工作原理, 很成功地启迪了学生。

8.高中教学类 篇八

【关键词】高中新闻类作品;媒介素养;教学实施原则

1 当下高中新闻类作品教学中的问题

根据笔者分析,新闻类作品的教学理论研究较少,新闻类作品在高考语文中占比重过小和新闻类作品的跨学科特性是导致新闻类作品的教学问题的三大原因,从而致使其缺少传统文学体裁(如诗歌、小说、议论文、散文等)教学的系统性。笔者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归纳整理。

1.1 新闻类作品内容过于陈旧,有待更新

新闻类作品到底在教什么,是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笔者根据前人的研究和课堂实地考察,发现教学内容主要是新闻结构(标题,消息头,导语,正文,结语等)的掌握,并辅以内容的分析和探究。这种脱离了文本的知识教学真的有效吗?况且新闻文体是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变化的。对所谓主题内容的分析实质上是对作品的肢解。笔者归纳了其中几个问题:

(1)新闻材料陈旧,没有与时俱进。

经典的新闻报道和稿件确实经受得起时间的考验,也具备永恒的历史和时间价值。然而高中教材中的经典新闻作品的类别过于单一,内容过于陈旧,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态度和价值观念。同时,材料的陈旧也使得教学方式僵化,不利于教学方式的创新。要想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就必须向师生提供新鲜的、多样的、有适当难度、有组织的新闻材料。

(2)把新闻作品当成一般的文章来教。

把新闻作品阅读课当成议论文、记叙文阅读课来教,分析其中心思想、修辞手法、艺术技巧等,或将其当成新闻理论课来教,分析新闻的结构。

1.2 新闻类作品教学中媒介素养教育的缺失

在高中教学阶段,新闻类作品教学是媒介素养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即新闻类作品教学的目的之一便是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何为媒介素养呢?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给的定义为“人们对于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的能力以及制作和生产媒介信息的能力”。笔者归纳得出在媒介素养教育环节出现的几个问题:

(1)高中语文教材中媒介素养内容太少,其形式仅为图片和访谈,如为图片写解说、看照片写故事等。网络素养都是在课后链接中体现出来的。

(2)媒介内容不成系统,媒介教育内容大多放在课后练习,并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同时网络媒介仅体现在超链接,被视作查阅资料的手段,而这并非真正的网络媒介教育。

(3)媒介教学形式陈旧。在考察实地教学时,注意到很多教师仍热衷于分析新闻要素如题目为何这样设置,如何分段,中心思想,于媒介素养影响甚微。

1.3 新闻类作品教学的简略化和习题化

在笔者看来,新闻类作品概念的外延是实用类文本,而实用类文本在高考中的比重也远小于散文、小说等体裁,因而反映在教学中的问题主要为:“简略化”和“习题化”。

简略化表现为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新闻类作品的教学时间往往被压缩至教学末尾,教学时数也被减压。在教学设计上,也少有教学研讨会,较少进行思考和讨论。

而习题化表现为不少教师在教授实用类文本时,往往采用做习题的方式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识,并认为这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2 高中新闻类作品教学的实施原则

2.1 语言层面——内化新闻语言规律

在语言层面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指向新闻作品的语言事实(字词句)”这是因为在新闻的阅读中,学生总是从语言事实的感受出发——事实信息是新闻诉诸阅读感知的物质外观,包括汉字、词语、句子和篇章等不同层级。

新闻类作品在语言层次的教学,不是让学生获取表层的事实信息,而是形成普遍的语言经验,不是让学生揣摸文本的语句内涵,而是获得对新闻语言规律的认识。新闻和一般文学作品最明显的差异便是语言的差异,教师可以通过对比教学或者逆向思维,让学生体味新闻的语言。对新闻语言规律的掌握,是学生媒介素养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形成自觉阅读图式的必经之路。

2.2 语意层面——深化新闻意识

在语意层面,中学语文课需要教的,是把学生提升为理性而具有批判意识的阅读者,这也是公民新闻意识及媒介素养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学内容不再是由教师单方面呈现的所谓主题,而是引导学生去发掘在新闻的叙述中乃至报道的背后所隐藏的信息。因此,语意层面的新闻阅读教学内容应是分清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辨析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

2.3 语用层面——重视新闻写作实践

在语用层面上,新闻的教学内容首先应落实到“为什么这样写”,这决定着学生对新闻写作中诸种问题思考的广度和深度,决定着学生把思考付诸新闻写作行动的方案与措施。比如,在教授《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的写作环节时,先完成这篇消息与前一篇通讯《落日》的对比,明确消息的语言表达特点,如标题的写实与“落日”的含蓄,避免形容词副词的过度修饰与铺垫渲染的通讯描写等。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才会对消息独特的表达有自己的理解。语用层面上新闻的另一个重要教学内容应是“怎样写”,这并非只是单纯的形式问题,它实际上属于思维方式范畴的问题。仍以《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为例,充分利用课内资源,让学生在完成对比后,当堂将《落日》改写为消息,要求形式上具有完整性,内容上具有思辨性,避免主观意识的介入等,学生在改写过程中逐渐明白“不该这样写”,而是“应该这样写,这比要求学生走出课堂进行采写,更能直接有效地落实新闻类作品的语用价值。

3 小结

语文改革的呼声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不断升温,在反思中我们不断推陈出新,只是新闻类文学作品在新课改中一直滞后。究其缘由,新闻材料和内容的陈旧、作为实用文体的新闻教学方式的缺乏针对性、高中阶段新闻媒介素养的缺失和高考的功利性。而反思其解决之道,本文提出要从语言学理论中的语言、语意和语用三个层面去对症下药,即要内化新闻语言规律、深化新闻意识、重视新闻写作实践,将新闻阅读、新闻意识和新闻写作内化到课堂中,真正还原新闻的真实场景,让学生体会新闻材料的独特魅力,深挖它丰富的语言矿藏和意义宝库。

参考文献

[1]袁枚.新闻例话——从初中语文第四册《新闻两篇说起》[J].江西教育,1983(02).

[2]杜莉.实用类文本教学应重视整合与实践一从执教《访李政道博士》一课所想到的[J]. 语文月刊,2011(06).

[3]刘荣文.高中语文新闻阅读教学的新思考[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8.

作者单位

安徽省庐江第二中学 安徽省庐江县 231500

上一篇:传统媒体与电子竞技下一篇:英语专业四级必备语法 第3期(动名词)【卧龙雪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