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

2024-07-04

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7篇)

1.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 篇一

湖北省基层科普服务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一、目的意义

“湖北省基层科普服务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坚持创新、提升、协同、普惠的科普服务理念,按照“保基本、补短板”的工作方针,以提升基层科普服务能力为重点,通过实施 “基层科技馆免费开放(试点)行动计划”、“城镇社区科普能力提升行动计划”、“中小学校科普能力提升行动计划”等三个子项目,强化基层科普公共产品服务供给,注入提升基层科普能力新动能,着力解决基层科普公共服务能力薄弱等问题,努力构建普惠共享的基层科普服务体系,为实现“十三五”湖北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目标厚植基础。

二、申报条件

(一)基层科技馆免费开放(试点)项目

基层科技馆免费开放项目以增强县(市、区)科技馆科普展教能力为核心,进一步加强县(市、区)科技馆科普展教内容建设、科技馆科普队伍建设、科技馆基础设施建设等,努力将科技馆打造成科普工作主阵地,为湖北特色科技馆体系建设夯实基础。

基层科技馆免费开放(试点)申报条件为:

1、科协系统所属的公益性科技馆(已纳入中国科协科技馆免费开放名单的不在此列);

2、原则上要求常设展厅面积达到800平方米以上,常设展品达到50件以上,全年开放日不少于250天。

3、已纳入2017年基层科技馆免费开放(试点)开放的县(市、区)科技馆。

4、未纳入2017年基层科技馆免费开放(试点)开放、但通过改造和功能建设后,达到免费开放条件的县(市、区)科技馆。

(二)城镇社区科普能力提升项目

围绕提升社区居民科学素质,实施城镇社区科普能力提升项目。对符合条件、科普工作成效显著的社区,由省科协命名为湖北省科普示范社区。湖北省科普示范社区须具备如下条件:

1、科普示范社区经当地民政部门登记、成立3年以上、已被命名为市(州)级科普示范社区的社区。

2、组织机构建立健全。社区重视科普工作,有科普工作领导小组、科普协会、科普员。明确分管领导,有相对固定专兼职人员,有一支20人以上、相对稳定的科普志愿者队伍,科普工作有计划;

3、科普设施基本完善。加强科普益民服务站、科普学校、数字化科普网络建设。有50平方米以上科普活动室(站),有10延米以上的科普橱窗(画廊),并每季度更换科普宣传内容不少于1次,有科普图书专柜且科普图书的数量不少于1000册;

4、科普活动特色鲜明。围绕科学素质纲要主题,广泛开展贴近居民生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科普活动,每年开展活动不低于5次。每次活动有方案、有总结、有记载、有新闻报道。

5、社区科普成效显著。建立健全社区科普社会动员机制,社区科普入栋、进户,科普工作的覆盖面和实效性显著增强,形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无愚昧迷信、伪科学、反科学和邪教活动。

(三)中小学校科普能力提升行动项目

围绕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实施中小学校科普能力提升行动项目,对符合条件、科普工作成效显著的中小学校,由省科协命名为湖北省科普示范学校。湖北省科普示范学校须具备如下条件:

1、我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批准设立的中、小学校。

2、将青少年科技教育列入学校总体发展目标,制定工作安排,并将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纳入本校学年(学期)工作目标考核、奖励体系。

3、建有与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相匹配的科技活动室(馆)、科技工作室、实验室和图书室、计算机室等,面积不小于150平方米。

4、坚持开展以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科技教育,具有特色鲜明的科技教育项目。学校在科技教育内容和特色方面在全国、全省或市范围内有一定影响,能够起到辐射、引领作用。

5、积极发挥科普示范作用,积极支持和帮助其他学校或社会组织等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有较强的辐射带动能力。

三、报批程序

(一)基层科技馆免费开放(试点)

县(市、区)科技馆免费开放(试点)采取审核制的动态管理,对审核、绩效考评中不符要求的,取消免费开放资格。各市州科协对本地区纳入2017年基层科技馆免费开放(试点)县(市、区)科技馆,按照基层科技馆免费开放(试点)条件组织检查,进行绩效评估,向省科协提交各免费开放(试点)县(市、区)科技馆绩效评估报告和纳入2018年免费开放(试点)县(市、区)科技馆建议名单。省科协根据评估报告,在抽查和核实的基础上,提出2018年基层科技馆免费开放(试点)县(市、区)科技馆建议名单,经公示无异议后报省科协党组审定。

对新申报免费开放的县(市、区)科技馆,则按程序申报、审批,对符合免费开放试点条件的县(市、区)科技馆,经公示无异议后报省科协党组审定。

(二)城镇社区科普能力提升项目

2018年,省科协将扶持建设一批科普示范社区。每个市州可按照条件申报5个城镇社区,直管市和神农架林区可分别申报1个城镇社区。

省科协普及部根据申报条件,对各市州推荐上报的科普示范社区进行复核、评估、审查,提出拟命名的科普示范社区名单,经公示无异议后报省科协党组审定。

(三)中小学校科普能力提升项目

2018年,省科协将扶持建设一批科普示范学校。具体由省科协普及部会同省青少年科技中心组织实施。省青少年科技中心结合科普示范学校创建实际,提出具体办法并报省科协普及部核准后实施。省科协普及部对省青少年科技中心按照程序(含公示)产生的拟命名的科普示范学校进行复核、评估无异议后,报省科协党组审定。

2.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 篇二

为贯彻落实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重要讲话精神,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2011计划”。“2011计划”是继“211工程”、“985工程”后,中国高等教育战线又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举措,对于大力提升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意见》提出,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为根本出发点,引导高校围绕国家急需的重大问题,组织和集聚一流团队,创造一流的成果,培养一流的人才,形成一流的创新氛围,推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围绕重大科学问题和国家重大需求,增强三者之间的协同与互动,增强创新要素的有效集成,增强高校创新能力发展的导向性,增强投入与产出的效益;以协同创新中心为载体,构建四类协同创新模式;以创新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深化高校机制体制改革。《意见》要求,通过大力推进高校协同创新组织管理、人事制度、人才培养、人员考评、科研模式、资源配置方式、国际合作以及创新文化建设等八个方面的改革,推动实现高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工作由学科导向向需求导向为主转变;创新组织管理要改革个体、封闭、分割方式,逐步向流动、开放、协同的机制转变;创新要素与资源要突破孤立、分散的制约,逐步向汇聚、融合的方向转变。

5月7日,教育部、财政部召开“2011计划”工作部署视频会,要求各学校准确把握以全面提升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建立健全协同创新机制为工作重点,不断深化机制体制改革,大力推进高校协同创新。(2012年3月15日)

3.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 篇三

【关键词】 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保障能力;提升途径

【中国分类号】 E2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486-01

在开展关于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研究方面,我军的起步比较晚,在理论体系建设与机制设置方面还需要经过反复的实践验证和不断摸索前进。例如,我军目前物资保障、应急组织、应急训练以及应急教育方面还没有达到制度化和系统化的程度;在非战争军事行动中的人力资源保障、财政资源保障方面还没有完善和健全的制度和机制给予保障;在非战争军事行动中的信息获取方面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需要采取综合措施保证信息获取和传播途径的畅通,保证突发事件信息获取的及时性,保证信息沟通机制运行的有效性和高效性;在部队和地方的配合与协调能力方面还有待提升,同时需要构建相应的制度予以贯彻落实。面对这种局面,我们需要充分发挥的智慧,在综合考虑我国国情和我军军情的基础之上,利用各种措施和途径来提升我军在非战争军事行动中的后勤保障能力。

一、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后勤保障的特征分析

关于非战争军事行动,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为了有效地维护国家的发展利益以及国家的安全,一国的武装力量可以对非传统安全威胁(例如:战争威胁、武装侵略等)采取直接的军事行动,但是该军事行动被限制在不直接构成战争的范围之内。对于我国的武装力量(解放军、武警以及民兵等)而言,需要经常应对的非传统安全威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维护社会治安和稳定的行动、反恐行动、国际维和行动、处置边防/海防/空防的突发事件的行动、抢险救灾的行动以及其他维护国家权益的行动等等。最近比较大的非战争军事行动,最为典型的便是汶川地震的救援行动。非战争军事行动在现代社会中意义重大,只有充分掌握新形势下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后勤保障的特征,我们才能够让提升后勤保障能力的相关措施更加有针对性。其特征主要是:

第一,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许多非传统安全威胁(例如洪水、地震等等)的发生具有非常大的突然性,要求部队的后勤部门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在最短时间内调动大批物资,时间紧、任务重表现得非常明显;同时这些突发事件几乎没有任何的预警时间,需要后勤保障部门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进行充足的后勤准备,其难度非常之大。在物资和人员的动员方面,要求决策果断、迅速反应,这些物资运抵突发事件发生地的时间越短,则后勤保障能力越高,其动员的时效性要求就越高。

第二,部门多、协调难、指挥复杂。非战争军事行动中通常涵盖了部队、政府、消防、公安乃至地方企业,有时还会出现跨省、跨区域动员,其后勤保障的头绪多、环节多,需要充分的沟通和协调。并且,突发事件处于经常不断的变化之中,任务种类、行动方式均有可能不同于预定方案,相应地,后勤保障也必须要进行及时有效地转变,在组织协调和指挥协调方面不仅复杂而且困难。

第三,物资数量大、种类多、筹措难度高。应对突发事件所需要的物资数量大、种类多,这一点不管是在南方雪灾还是在汶川地震救援当中均得到了充分地体现。首先,通常参与救援的部队人员数量比较堵,并且出动紧急,需要后勤保障部门及时跟进,我一线士兵提供充分的物资;其次,灾区也必然缺乏各种物资(例如,饮水、食品、电力、帐篷、药品、油料、服装等等),并且通常数量巨大,需要后勤部门进行紧急的调拨,及时前送。在极端的是时间内充分调动数量巨大、类型多样的物资,这样的难度可想而知。

二、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后勤保障能力的提升途径

第一,加快构建应急保障机制的进步,强力提高后勤保障部门的快速反应能力。首先,建立应急指挥机构。应在各级国防动员委员会的框架内,建立非战争军事行动应急指挥机构,保证军政一体指挥、上下联动保障、各种力量密切配合、保证军地协同配合、職责任务落实,全面提高组织指挥协调和快速保障能力。其次,科学编制应急预案。省军区后勤系统应针对非战争军事行动突发性强、保障任务不确定等特点,加强对本地区水文地理、气候特征、道路状况、交通运力、物资储备等的调查统计、研究分析,本着配套实用、切实可行的原则,进一步修订完善医疗救护、运输保障、生活保障、物资器材供应等应急保障预案。

第二,科学运用多种保障方法,提升整体保障能力。首先,紧贴任务保障。根据抗震救灾、反恐维稳、突发事件、防汛抗洪等多样化任务的不同,分别研究制定针对性强的保障方案,组织好方案计划的协同和对接。形成上下衔接、左右配套的保障方案计划体系,做到保障内容、保障方式和保障手段等,与执行非战争军事任务的具体行动相适应。其次,紧随情况保障。针对同一任务的不同情况做好多手保障准备,并紧随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做到以变应变,确保在任何时间、任何条件下都能适时跟进、保障有力。最后,紧跟需求保障。着眼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后勤保障需求,坚持“怎么快就怎么组织,怎么有效就怎么保障”的原则。灵活运用不同的保障方式和手段,适时、精确地组织各种勤务保障。

参考文献

[1] 李汉兴,刘力,李端端. 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保障社会化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 军事经济研究,2010,(02):125-126.

[2] 陈国富,张大伟. 借第三方物流提升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保障能力的思考[J]. 军事经济研究,2010,(03):133-135.

[3] 巴文卿. 论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保障能力建设[J]. 军事经济研究,2010,(06):203-204.

[4] 中央党校第52期总装分部班课题组. 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若干问题研究[J]. 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学报,2010,(03):229-231.

[5] 王冬雷,朱雪平,王敬华. 美军非战争军事行动研究[J]. 科技信息,2010,(01):188-189.

4.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篇四

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范文1

现今社会的职场变幻莫测,虽然有无数机会,职场竞争压力也是很大的。将自己培养成为一个专业素养高,综合素质好,适应公司高速发展的员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平日工作中对自我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确定计划目标,并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达到与实现个人目标,为自己订下工作计划,筹划未来。加入狼海公司有半年多的时间,接下来的工作中,我应该培养自己的管理能力和创造思维的能力和开拓精神。

一、自身能力建设

1.加强专业技能的学习,把学习到的新东西运用到工作中去,在工作中不断的实践和总结。

2.学会思考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自己多想多问,跟大家多多交流,在交流和沟通中解决问题。

3.态度决定一切,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

4.在工作中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公司的立场和同仁的立场上思考问题

5.文明形为,礼貌用语。见到公司的同仁基本的礼貌要有。

6.勇于展现自己,抓住机遇把握机遇。

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对大家做的好的地方加以学习,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

8.阶段性目标,完成本月公司制订的100万目标。

9.每月写工作总结,总结上个月有什么好的经验和收获。

二、团队建设

1.根据每个人的工作职责安排大家的工作,完成公司制订的销售业绩。

2.努力促进团队精神,让大家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努力完成工作目标。

3.大家在工作中做的好的地方给予鼓励,做的不好的地方指出来,让大家去修改,把工作更好的完成。

4.积极与其它小组进行工作交流。

5.打破惯性思维,在工作中要创新,实现共赢。

三、管理建设

1.加强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方面的能力

2.绩效和考核方案带大家学习,让外推人员知道考核哪几个方面,每个方面具体实施要求是什么;每个月小组完成目标公开化。

3.分析网站各个方面的数据,竞争对手的数据。通过这些数据来安排下一步的工作方案。

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范文2

忙碌而充实、疲惫却喜悦。是啊,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又将在这忙碌、疲惫中充实、喜悦、收获着。我将吸取遗憾的教训、收获的经验,脚踏实地,不断学习。现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计划:

一、思想道德素质

在本职工作上,注重个人道德修养,严于律己,关心同学的学习、生活,在与同学的相处中,注意加强团结,与同学相处融洽,合作愉快,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组成一个团结协作的大家庭。

二、个人学习素质

作为一名学生,除了要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高尚的道德情操;还需要具备较高水平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本学年我将注重开拓视野,仔细研读各科知识,搜集最新的知识信息,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学习成绩。经常上网浏览教育教学相关网页,随时记下可借鉴的优秀案例等材料,以备参考。不断为自己充电,每天安排一定的时间扎实提高基本功,努力使自己成为能随时供给别人帮助的人。

三、课堂学习素质

1、注重日常教学常规的扎实与提升。

精心准备每一堂课,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教学常规,做到课前有预习、不迟到、不提早下课、不挖苦讽刺同学等。

2、勤于反思,完善自我。

每堂课都应该有新收获新启发,课后及时反馈。记下

学习中的成功点和失败点,及其改进方法。

3、练就自己扎实的基本功。

4、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学习。

四、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指表现在每个人身上的那些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我要努力将自己的心理素质调整好,力争达到以下表现:(1)广泛的兴趣。(2)高尚的道德情感。(3)坚强的意志。表现为明确的目的性;一贯的坚持性;处理问题的果断性;克服困难的勇气性。(4)良好的性格特征。要热情开朗,耐心细致,沉着冷静,诚实正直,与人为善,温和宽厚。(5)发达的认知能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

五、身体素质

健康标志可分为:(1)精力充沛,能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2)身体各部分发育良好,功能正常;(3)随机应变的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等。为了能更好的工作,我会努力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

六、工作能力

1、提高应变能力。应变能力是当代人应当具有的基本能力之一。在当今社会中,我们每个人每天都要面对比过去成倍增长的信息,如何迅速地分析这些信息,是人们把握时代脉搏、跟上时代潮流的关键。它需要我们具有良好的应变能力。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人们所面临的变化和压力与日俱增,每个人都可能面临择业,下岗等方面的困扰。努力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对保持健康的心理状况是很有帮助的。

2、沟通协调能力。沟通协调是通过情感、态度、思想、观点等各种信息的交流,来控制、激励和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之相互配合,从而建立良好协作关系。沟通协调贯穿于工作的各个环节,无论制定计划、做出决策,还是进行监督、控制和处理各种人际关系,都离不开沟通协调。沟通有利于我们在工作中获取信息,发挥出自身的潜能,而协调是一种黏合剂,也是一种组织力,有利于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发挥出单位的整体效能。要提高沟通协调能力,一是要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只有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下,才能充分发挥职工的积极性,为各项工作开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和支持。二是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确保沟通协调的顺利进行。借助语言这一工具传递信息、表达情感,进行良好的沟通与协调。三是提高非语言表达能力,增强沟通协调能力。非语言表达能力也就是体态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自身的体态语言达到沟通协调的效果。四是提高行政沟通能力,就是提高理解别人的能力和增加别人理解自己的可能性。

3、改善表达能力。要想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首先,要敢说话。就是说在讨论问题中,无论你的回答的正确与否,都应该敢于说话;其次,要学知识。能不能善于表达,敢于表达,主要还取决于你的文化知识程度;第三,加强锻炼。平时应该多学习各种问题的表达方式,包括语气高低灵活运用。

说到底首先要全面提高个人的素质,只有提高了个人的素质,才能更好地培养能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创新人才。做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我会有计划的努力提升自己的个人素养。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于我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我压力很大,但我将变压力为动力,无论工作还是学习中都保持一种脚踏实地的作风,胜不娇、败不馁的健康心态,锐意进取、追求卓越的精神,我也坚信我的付出会有收获。在以后的工作当中争取做一个各方面全面发展新时代人才。

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范文3

为全面提升公司全面质量管理和公司ISO体系维护,结合目前的工作特点,从以下几方面来谈我的个人提升计划:

一、自身现状分析

(一)优势分析

1、熟练精通电源行业品质管理和项目管理,精通ISO品质管理体系。

2、有较强的团队组织能力和部门间沟通能力,大局观强(凡事依公司的利益为第一原则,依维护公司形象和公司制度为基础)。

3、遇事积极主动,凡找自身不足,不推诿,有担当。

4、有较强的处理客诉能力,有丰富处理海外客户事务经验。

(二)不足剖析

1、品质宣传不够,品质培训不够,公司体系制度推行不够。

2、忍性不够,有时计划实施不能自始至终,造成结果不算完美。

3、表达能力有待加强。

4、制程监督不彻底,标准化推行不够。

5、问题追踪不彻底,品质纠正预防措施实施有待进一步提升,执行力还须加强提升。

6、部门工作品质有待进一步提升,人员素质提高、工作技能提升还需进一步加强。

二、个人能力提升具体方案实施

(一)、加强产线各级品质意识培训、加强品管部门品质技能培训、加强公司品质体系全面推广。

自2014年春节后,待公司人员稳定,将计划安排2次/月的品质意识培训(含品质技能培训和品质体系推广实施)。

(二)提升公司品质提升计划实施力度。

按管理循环PDCA(计划-实施-检查-改进)体系推行公司品质提升计划实施,确保所有活动推行做到有始有终,和循序改善。

(三)表达能力的提升

在工作中,自信、大胆、积极、主动地多与他人沟通交流,勤学好问,谦虚求教;熟练掌握思维的程序化策略,在工作生活中,把自己置身于问题之中,善于发现问题,多思考、多总结,多运用。

(四)产品制程监督提升,配合技术部推行标准化

根据公司发展计划,在品管部设置专职制程巡检人员,并对巡检人员定期培训,使所有产品生产中制程问题得到彻底改善;督导和协助工程技术部门全面推行标准化作业,确保产品遵照精益生产流程得到全面提升(包括生产效率和生产品质)。

(五)品质改善活动纠正预防措施执行力提升

依据ISO品质管理体系要求,遒照8D处理原则,对所有品质改善活动的纠正预防措施做全面跟踪,并做彻底执行,确保所有改善活动完善解决。

(六)品质工作品质提升

强化部门员工对公司的忠诚度,加强部门凝聚力,积极推动部门各成员与其他部门在工作协作中得到有效沟通,培训部门人员工作素养和工作技能。

三,个人成绩:

1,主导并协助技术部门推行产品评审作业程序

2,强化各产线作业指导书执行力(推行规范作业指导书,摈弃之前所有手写作业指导书)

3,针对公司缺失或不完善的管理规范,已做部分修订和增补:供应商来料管理规范、成品检验规范、品质部门制度规范、成品合格率管理规范、产品评审规范、设计变更管理规范等

4,全面优化和修订进料检验规范(针对之前检验缺失项做增补,不合理项做优化)

5,制订PCBASMT首件确认管理流程,制订PCBASMT检验标准、制订PCBA三防漆工艺/检验标准。

6,对公司重要产品制程问题做了全面分析和提出改善建议,并提交产线主管和组长进行改善;产线老化流程执行力有较大提升。

7,售后维修工作做了重新部署和优化,维修品产量较之前有10%提升。

总而言之,在以后的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发挥自己特长,定期检讨自身不足,不断提升个人能力!为公司的业绩成长和品牌提升发挥我的一份光和热。

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范文4

从建委到区委办公室,自己的工作资料,工作性质,服务对象都发生了变化,应对的将是一个压力大、竞争性强的工作环境,要适应新的工作需要,按照新形势下办公室工作的要求,优质、高效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只有不断加强学习、加强锻炼,全面提升自身的素质与潜力,为此,制定个人工作计划,促使自己进步。

一、近期目标

20__年是在新的工作岗位工作的第一年,是熟悉工作,用心参与,认真履职,探索方法,积累经验的一年,这一年中务必做到一个转变,一个明确,即转变工作主角,明确工作职责。

转变工作主角:参加工作近十年了,但是自己从事的工作一向都相对单一,以至于对其他行业的工作所知甚少,以至陌生,区委办公室作为全区的核心机构,工作涉及到全区各行各业,对此,在思考问题,处理事情时,务必跳出以前在部门的思维方式,摆正自己的位置,树立全局意识,切实转变工作主角。

明确工作职责:按照办公室对自己工作安排,尽快熟悉自己的工作和职责,一是熟悉区委办公室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工作要求;二是熟悉区委办公室总体工作及相关业务年初工作目标,明确工作任务;三虚心听取办公室其他同志的指导,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在干中学、学中干,明确工作的运行和处理问题的程序;四要认真与科室其他同志总结前期工作,明确工作努力方向。

二、中期目标

在明确工作职责、工作任务,熟悉工作方的前提下,20__年,务必进一步加强自身锤炼,做到政治素质、业务潜力、工作绩效三个提升。

提升政治素质:一是要善于从政治角度看问题。无论面临的状况多么复杂,要坚持从政治角度分析决定问题,持续清醒头脑。二要持续政治敏锐性。密切关注时事、了解时事,透过网络、报刊、电视等,敏锐把握各项方针政策动向,持续工作的主动性。三是要树立高尚的政治品格。做到眼界宽广、胸襟广阔、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坚持原则。

提升业务潜力:一是提升写作潜力。加强理论学习,注重平时公文写作中的锻炼,注意办公室其他同志撰写材料的学习,能较好完成交办的新文件拟稿任务。二是提升语言表达潜力。加强说话训练,做到汇报工作准确、简洁、清楚。三是提升办事潜力。准确领会工作资料,勤于思考,能按照工作职责或领导交办事项要求,较好的完成任务。

提升工作绩效:虚心听取领导、同志、部门等对自己工作的意见和推荐,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工作效率,优质的完成各项工作。认真做好调研、信息报送等工作,能超额完成办公室下达的工作目标。

三、远期目标

加强学习,确保思想上的先进和作风上的优良;加强锻炼,促进服务意识和业务水平进一步的提高。服从组织、领导安排,善于思考、用心创新,能独立且出色完成各项工作。

四、工作措施

1、加强学习。学习是历史使命,选取学习就是选取进步,忽视学习就是忽视进步,放下学习就是放下进步,要把学习作为终身任务和长期实践的行为,要透过学习到达身强体健。一方面要加强马列主义、思想、理论和重要思想的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改造主观世界,端正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学习贯彻的深入、深度和深化上下功夫,增强贯彻党的指导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另一方面要加强办公室业务知识的学习,做到守纪律、知程序、明资料、讲方法,学于用、知与行、说与做的统一。

2、踏实工作。只有踏实工作,才能创造业绩,只有艰苦奋斗,工作才会不是一句空话。坚持两个务必是一个党员的根本作风,无论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艰苦奋斗,都要坚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不论什么时候都应以饱满的热情,充沛的干劲,投入工作中,切切实实履好职,认认真真服好务。

3、善于调研优秀个人发展计划范例优秀个人发展计划范例。调研是保证自己头脑清醒,认识超前,工作进步的有效途径。在繁忙的事务工作中,自己应合理安排,抽出时间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进行调查研究,从不同的途径了解自己的工作状况,针对实际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改善工作方法。要善于调研,乐于调研,透过调研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加强自己对全县社会经济发展和方方面面工作的熟悉,提高处理工作的潜力。

4、勇于创新。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事业发展的动力;创新,使人始终充满活力与朝气。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办公室工作人员,在方针政策、规章法纪、制度程序范围内,为提高工作效率、工作质量,更应在工作方法等方面用心作出新的探索,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新的工作、新的挑战,新的起点、新的机遇。我相信,在单位领导的指导下,在办公室其他同志的帮忙下,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必须会正确应对挑战,把握机遇,使自己不断进步,成为一名新形势下合格的办公室工作人员。

5.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 篇五

“2011计划”助添地方院校创新新活力

——东北农业大学的探索与构想

东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校长 徐梅

2012-06-04 19:39:12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006年党中央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中又首次提出,要在“积极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同时“积极推动协同创新”。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创新的内在客观规律,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日前教育部、财政部正式启动实施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该计划的实施必将对大力推动高等院校协同创新,全面提高高等教育办学质量,加快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产生极其重要而又深远的影响。

一、地方院校的机遇与选择

“2011计划”作为一项国家层面、“不限定范围”、“不固化单位”、“面向各类高校开放”的重大项目,对数量已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95%的地方院校和行业特色院校而言,绝对是一个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2011计划”的实施,在国家政策层面,为地方院校特别是行业特色院校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绝好的机会,有助于地方院校特别是行业特色院校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2011计划”的实施,有助于从根本上改变当前地方院校特别是行业特色院校在创新方面普遍存在的“分散、封闭、低效”的现状,通过整合资源,集中优势力量,协同开展攻关,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地方院校特别是行业特色院校的创新能力和办学质量。

“国家急需、世界一流”是“2011计划”的总体要求。对于地方院校特别是行业特色院校而言,谁抓住了区域和行业发展中影响和制约国家发展战略的突出瓶颈问题和重大特殊需求,谁就抓住了“国家急需”;通过努力,谁能有效解决这些瓶颈问题和特殊需求,构筑和凸显别人难以模仿、难以企及的优势和特色,谁就能创造“世界一流”。拿农业院校来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就是“国家急需”,谁能在保障解决13亿人口吃饭问题上,有所作为、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就像袁隆平院士那样,谁就创造了“世界一流”。

因此我们认为,地方院校特别是行业特色院校只有深入理解和领会“2011计划”的精神和要求,牢牢把握“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根本原则,牢固确立“面向国家急需,发挥优势特色”的指导思想,紧紧围绕区域和行业发展中影响和制约国家发展战略的突出瓶颈问题和重大特殊需求,找准符合自身实际的切入点,坚持走“政、产、学、研”大联合、大协作之路,不好高骛远,不盲目出击,不“胡子眉毛一把抓”,才能不断激发自身人才、学科、科研的创新潜能和活力,才能在“2011计划”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东北农业大学的已有探索 作为省属农业院校,近年来东北农业大学以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为着眼点,卓有成效地开展了一系列“政、产、学、研”间的合作,为今后协同创新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2011年12月我校正式迈入省部共建大学行列,成功赢得了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与农业部对学校发展特别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全方位支持,并以此为契机与黑龙江省农业科学研究院开展了全方位的战略合作,为协同创新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是主动联合省内外相关行业骨干企业及科研院所,先后牵头组建了国家大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国家乳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黑龙江省优势农产品生产与加工研发平台、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科学研究院,重点建设了东北农业大学科技创新大厦、东北农业大学科技园(省级大学科技园),并与北大荒集团、九三集团、哈药集团、蒙牛集团等近百个行业骨干企业,建立了多层次、多角度的合作关系,为深入推动协同创新提供了宝贵经验。

三是作为全国9所首批试点高等院校之一,率先启动开展了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按照“政府+学校+企业+合作社+农户”“五位一体”的模式,重点建设了“北菜南运”露地绿色蔬菜生产基地;与大庆市委、市政府合作,在全国高校率先建立了“校地联动、团队挂职、覆盖乡镇、全面服务”的支农新模式。不仅有效推进了学校办学模式、培养模式、管理模式及服务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更为探索建立协同创新的机制与体制提供了有益借鉴。

四是积极开展国际间的科技交流与合作,与日本鸟取大学联合建立了干燥地研究中心,与加拿大农业部中央研究院签署了联合开展中加农业示范基地建设的合作协议,并正在牵头筹建中国东北及内蒙古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大学联盟,为实质性地开展国际间的协同创新合作提供了良好基础。

三、实施“2011计划”的初步构想

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国家最重要的战略需求。黑龙江省2011年粮食产量已达到1114.1亿斤,总量、增量、商品量、调出量均居全国第一位,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并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支撑作用。黑龙江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到2016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达到1500亿斤。而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根本出路在于大力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在于进一步提升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水利化、机械化、科技化、合作化、产业化、市场化、城镇化、生态化(简称“八化”)建设水平。

为主动适应国家和黑龙江省的重大战略需求,按照“面向国家急需,发挥优势特色”的指导思想,东北农业大学在谋划实施“2011计划”过程中,始终将立足点放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上来,始终将着力点放在服务黑龙江省现代化大农业发展上来,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对“2011计划”的实施进行了初步构想:

一是充分发挥学校“北方现代农业”的科研特色,坚持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根本面向,以服务黑龙江省现代化大农业发展为主要任务。

二是主动联合地方政府、行业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多方汇聚国内外优质资源,积极推动“政、产、学、研”的大联合、大协作。

三是找准并针对制约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突出瓶颈问题,凝炼协同创新方向,确定协同创新课题,牵头组织省内外乃至国内外优秀人才,组建协同创新团队,联合开展攻关。

四是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八化”要求,全力打造“北方现代化大农业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重点牵头组建若干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积极培育一批校级协同创新中心。

五是积极探索建立“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相关支柱产业骨干企业为支撑、国内外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为基础”的“风险共担、互利共赢”的协同创新体制。

六是深入推进学校人事聘用、职称评聘、津贴分配等制度及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科研管理等模式改革,健全完善有利于协同创新开展的良好保障机制。

七是努力成为促进黑龙江省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人才学术高地、研发服务基地、创新引领阵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更大贡献。

6.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 篇六

教育部副部长 杜占元

(2012年5月7日)

同志们:

为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精神,今年3月,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上,教育部、财政部正式印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即“2011计划”),刘延东国务委员对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组织实施好“2011计划”发表了重要讲话。按照延东同志讲话精神,教育部、财政部加快了“2011计划”实施方案的制定步伐,经多次修改完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今天与大家正式见面,这标志着“2011计划”正式进入实施操作阶段。下面,根据会议安排,我就“2011计划”实施方案和今年工作安排作点说明。

一、关于实施方案的形成过程

实施方案形成过程大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2011年10月到质量工作会议前,在制定“2011计划”的同时,按照“边完善计划、边细化操作”的思路,教育部、财政部进行了大量调研,听取了40余所中央直属高校、30余所地方高校和20个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意见,教育部先后召开了5次部党组会和部长专题会进行研究。第二个阶段是质量工作会议后,按照延东国务委员、贵仁部长指示和要求,两部集中精力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多次组织专家学者和管理人员进行研讨,并听取了教育部科技委、社科委对实施方案的意见建议。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目前发布的实施方案。

“2011计划”实施方案充分体现了“2011计划”的核心思路和根本要求,充分吸纳了近些年来高校改革的成功经验,充分考虑了高校创新发展的实际需求,进一步突出了改革要求与管理创新,提高了计划实施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在实施方案制定过程中,得到了多方面的大力支持,在此向财政部、向参与和支持此项工作的有关部门、专家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二、关于实施方案的主要内容

实施“2011计划”应站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充分发挥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

第一资源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发展中的独特作用,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为根本出发点,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以协同创新中心为载体,以创新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通过构建面向科学前沿、文化传承创新、行业产业以及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的四类协同创新模式,深化高校的机制体制改革,有效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并在贡献中同步实现高校创新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目的。

全国高教质量工作会上,教育部、财政部共同发布的《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和管理实施几个方面,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计划的总体要求。以此为依据,实施方案在计划实施的基本要求、实施原则、计划管理、实施方式、支持措施和文本格式等六个方面进行了细化,形成了一个总体指南。实施方案强调了“2011计划”实施要与国家教育、科技、人才和文化发展规划以及国家“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地方重点产业规划结合;明确了“统筹部署,分层实施;分类建设,择优支持;广泛聚集,多元投入”的实施原则;界定了四类协同创新模式的基本边界;并对申报方式与条件、评审程序与认定标准、运行管理与评价监督、支持措施与计划管理等方面的内容提出了比较全面和明确的规范和要求。

为便于更好地理解和指导下一步工作,下面我就实施方案的几个基本特点,也是“2011计划”实施中需要把握好的几个关键问题,作以简要说明。

1.以机制创新为特色的基本要求

“2011计划”是以机制创新为特色的一个改革性计划。可以说,机制创新改革既是计划的根本特点,也是计划的本质要求和成功关键,同时更是实施操作的难点。

做好机制体制改革应把握好以下几个要点:

一、要有改革的思路,只有改革才会有创新,只有以改革为动力,不断改革创新才能推动高校创新能力的提升。沿袭以往老的做法和办法是难以真正突破内部机制障碍和外部体制壁垒的。

二、形成协同创新的新机制是机制改革的重点。协同创新与传统科研合作相比,在创新要素有机结合、形成有效创新载体、建立长效创新机制、构筑新的发展优势等方面有着更加深刻的内涵和更高要求,是合作的提高与升华。机制创新贯穿于创新的各个环节和全过程,“2011计划”重在解决创新链条和创新管理各方面存在的不协调、不适应、不配套、封闭、分散的问题,这是对高校自主创新内涵的丰富和深化,也体现了教育、科技和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

三、机制体制创新要紧紧围绕提高创新能力这个核心目标来开展,同时,又要深入探索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统筹推进机制。“三位一体”的目的就是围绕重大科学问题和国家重大需求,增强三者之间的协同与互动,概括起来就是以人才为根本,以学科为基础,以科研做支撑,形成有效的平台和创新机制,形成新的发展优势。只有通过“三位一体”的机制创新才能真正实现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

2.以“协同创新中心”为载体的基本实施方式

“2011计划”提出了构建协同创新平台、建立协同创新机制体制两项重点任务,实施方案将二者有机统一在协同创新中心这一载体上,也就是说,“2011计划”实施的直接载体就是重点建设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应坚持“多元、动态、融合、持续”的运行机制,中心研究人员可以采用新的选聘机制,来源可以是多元的,研究方向可以按需进行动态调整,创新资源和要素应实现高度汇聚与深度融合,通过机制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协同创新和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协同创新中心作为载体突破了一般科技计划项目、基地建设的设计思路和理念,也不同于普通的专项改革试点项目,在操作上具有相当的挑战性,特别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中心的组建必须由高校牵头,中心定位为依托高校管理的相对独立实体,依托高校具有管理自主权,但不要求组建法人实体。二是虽然四类协同创新中心的名称一样,但组建形式可根据发展和创新要求探索多种有效形式,既有四类协同创新模式之间的不同,也有同一模式中的不同特色。支持和鼓励高校、地方,先行先试、积极探索不同模式、积累改革经验,不固化形式。三是计划重在鼓励协同创新、共同发展,中心的单位组成既可以是强强联合,也可以是优势互补,参与单位数量不作限制,但要求是实质性参与和发挥作用,绝不搞凑数和拼盘。同时,也应注意参与单位不是越多越好,不是要搞大联盟,不需要大而全。四是从实施和管理角度,原则上要求中心推选出一所牵头高校,牵头高校要积极吸纳相关优势单位,并能形成协同创新的有效运行机制和协同创新的新优势,要坚决避免成为一个要钱工程,防止演变成联合申请,分灶吃饭。

3.以开放、择优为原则的基本遴选机制

实施方案对计划的评审和评价机制,进行了重大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全面开放的原则。“2011计划”面向各类高校开放,不限定身份,不固化单位,不搞论资排辈,只要具备协同创新基础、具有强烈的改革意愿、能够解决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符合计划申报相关条件的高校均可参加。

二、建立专家参与、择优支持的机制。计划的实施将分为培育组建、评审认定、绩效评价三个实施步骤,特别是突出体现了要在前期培育组建的基础上,再进行申报、认定和择优支持的程序,也就是说,要先做后支持。在评审程序上明确了专家评审、专家咨询委员会综合咨询和领导小组审议认定三个评审环节,以教育部科技委、社科委为主,引入了相对独立的第三方评审、监督机制,减少行政干预,充分发挥国内外管理、技术和经济方面专家的作用。在实施环节上,除了坚持“高起点、高水准、有特色”的准入条件,还将引入绩效评价和动态调整的机制。

三、在计划实施的全过程中充分发挥地方、相关部门的作用。不仅鼓励地方、相关部门在培育组建过程中加大投入和组织力度,在前期初评、推荐和后期运行管理、绩效评价中也将积极发挥地方、相关部门作用。同时,还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相关部门和行业以及高校设计建立自己的相应计划,以强化推进协同创新。

四、加强宏观指导和顶层设计。

“2011计划”一方面要对高校开展协同创新统筹推进,另一方面也将对国家支持的数量进行总体把握,采取分级负责、择优推荐方式,分组织推荐申报和认定工作,逐年进行落实。在国家支持中,不搞平均主义和照顾,不在同一领域重复立项,鼓励大家在协同的过程中,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实现更大发展。

4.以资金、政策为重点的基本支持方式

实施方案突破了单纯经费支持的方式。一是要求学校、地方要加大投入,确定了在充分、有效集成现有资源、积极吸纳多方投入和支持基础上,国家再给予支持的基本原则。同时对于批准认定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要求在教育部和财政部支持的同时,各个方面,包括地方、行业和学校要继续加大支持力度。二是构建了资金和政策的组合支持方式,除资金稳定支持外,强调政策在机制创新中的支持作用。三是明确了国家支持的主体是支持高校开展协同创新,支持高校的改革发展。

在资金支持方面,首先要赋予高校在合理范围内经费使用的主动权,给改革创新留出空间。其次是资金支持将重点用于推动改革的成本上,主要包括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国际国内合作交流、人才选聘以及协同创新与运作管理等方面。三是强调在国家资金支持同时,必须加强地方、行业、企业投入,也包括高校自身资源的优化配置。在政策支持方面,首先是优先支持高校在人才聘用、考核评价、人才培养、交流共享等改革方面进行先行先试,计划的实施为改革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只要是符合改革发展要求的积极举措和合理要求都有可能作为支持的范围予以统筹考虑。其次是对认定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将重点研究在人才选聘、研究生招生、留学生交流资源开放、共享等相关资源配置和组织推荐国家相关任务方面予以重点倾斜支持和先行先试。

三、关于今年的主要工作安排

本次会议标志着“2011计划”正式进入实施操作阶段,做好今年的工作,是“2011计划”实施的一个关键环节,意义十分重大。今年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启动首批中心认定工作。今年是“2011计划”启动实施之年,首批中心的认定工作是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家务必充分认识到计划启动实施的重要性和挑战性。首批中心的质量,对下一步计划实施具有典型示范带动作用。

今年工作的时间进度初步考虑如下:本次会议后,教育部、财政部将于近期联合下发2012评审认定的通知。各地、相关部门和高校,要在前期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细化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方案,加大投入、加强资源汇聚,推动开展实质性的工作。9月份前,根据计划实施方案总体要求和申报条件、评审标准,对已开展的工作进行评估并提出审核意见。符合条件的协同创新中心,按照推荐名额要求,由牵头高校通过上级主管部门进行推荐。其中,所有面向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的协同创新中心均须通过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和推荐,教育部直属高校推荐的面向科学前沿、文化传承创新、行业产业重大需求的协同创新中心可直报。10月至11月,在专家评审和咨询基础上,经领导小组审议确定认定名单并完成财务审核和批复工作。

首批中心认定,将按照“数量从严、质量从优”的基本原则,并采取总量控制方式。具体推荐名额初步考虑为:每个省推荐地方高校牵头申报的四类协同创新中心,推荐总数控制在2项以内;中央部门直属高校牵头申报的四类协同创新中心,推荐总数控制在平均每个高校约为1项。其中,中央部门直属高校牵头申报的面向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的协同创新中心不占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推荐名额,高校作为主要参加单位不受推荐名额的限制。具有典型示范和带动作用、改革和支持力度大、前期培育组建成效明显的协同创新中心将作为今年认定支持的重点。今年认定数量初步考虑为面向科学前沿、文化传承创新、行业产业重大需求的协同创新中心总量在20个左右,面向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的协同创新中心总量不超过15个。各地、相关部门和高校要在前期培育组建的基础上择优进行推荐,实事求是,示范推进,宁缺毋滥,避免盲目性。

2.推动地方和高校共同推进。“2011计划”强调和突出了改革,计划提出的机制创新、改革措施许多都是新的,做法也同以往不同。教育部、财政部将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解读和座谈交流,指导高校、地方准确理解和把握。高校和地方要按照计划要求,加大工作力度和投入力度,统筹部署本校、本地区的协同创新工作。据了解,目前已有少数省市和高校,已经或正在制订本省市或学校的“协同创新计划”,今年启动实施。

在今年的工作中,地方和高校要注重总结前期改革探索的成功经验和好的做法,加强相互间的交流学习,根据“2011计划”的要求加以巩固和提升,更好地体现优势和特色,积极探索协同创新的新模式、新机制。在凝练协同创新方向时要充分了解区域、行业产业发展需求,充分分析科学前沿的发展趋势和国家需要,体现出战略性和前瞻性,根据需求、目标等确定适合的协同创新类型;在组建协同创新体时要突破自身的局限性,充分体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和分工协同,要根据方向和任务需求汇聚资源;在构建创新环境氛围时要紧密结合目标和任务要求,紧密结合高校发展,整体考虑各项改革之间的有效衔接;在整体方案设计中要突破单纯按学科发展或科研课题进行设计的思路,更要避免为申报而设计,要把实际培养作为工作重点,而不是把编制报告当作工作重点。

3.逐步完善相关制度和规范。在“2011计划”和实施方案基础上,教育部、财政部还将充分吸收大家的工作经验,进一步研究制定“2011协同创新中心”运行管理办法、资金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加强内部机构的协同,也将尽快完成评审专家体系的建设工作,完善细化第三方评审和监督机制。

4.为今后工作做好准备。“2011计划”是一项长期工作和逐年实施的计划,明年和今后的工作将会正常化、规范化,要结合本校、本地区发展安排部署好工作。随着工作的深入,明年和今后计划认定的中心数量将较今年

有较大增加,在机制创新上有进一步的深化。大家要正确处理好前期培育和国家认定的关系、今年申报与今后申报的关系,切实做好前期培育,把握好申报的节点,提早做好明年申报的准备。

7.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 篇七

问:为什么要组织开展“春潮行动”?

答:目前, 全国有2.6亿农民工, 农民工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但农民工职业能力素质整体偏低, 制约了农民工的就业稳定、收入增长和职业发展。李克强总理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加强农民工职业培训工作, 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年) 》也将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马凯副总理在国务院农民工领导小组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对统筹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提出了新的要求。为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 按照中央领导同志指示精神, 我部制定出台了《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春潮行动”实施方案》。“春潮行动”是专门面向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开展的一项重要的职业培训活动, 旨在提升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职业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 促进其实现就业和稳定就业, 有力促进国家新型城镇化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问:“春潮行动”的目标任务是什么?

答:“春潮行动”的目标是:通过开展培训, 将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培养成为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劳动者。到2020年, 力争使新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都有机会接受一次相应的就业技能培训;力争使企业技能岗位的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得到一次岗位技能提升培训或高技能人才培训;力争使具备一定创业条件或已创业的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有机会接受创业培训。我们制定的培训任务是:每年面向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和拟转移就业劳动者开展政府补贴性就业技能培训700万人次, 培训合格率达到90%以上, 就业率达到80%以上;每年面向在岗农民工开展政府补贴性岗位技能提升培训300万人次, 培训合格率达到90%以上;每年面向有创业意愿的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开展创业培训100万人次, 培训合格率达到80%以上, 创业成功率达到50%以上。

问:如何切实提高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质量, 确保“春潮行动”取得成效?

答:一是面向不同类型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开展各具特色的个性化服务。对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和拟转移到非农产业务工经商的农村劳动者开展专项技能或初级技能培训, 使他们达到上岗要求或掌握初级以上职业技能, 着力提高培训后的就业率;对农村未继续升学并准备进入非农产业就业或进城务工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农业户籍退役士兵开展储备性专业技能培训, 基本消除农村新成长劳动力无技能从业现象;对新录用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开展岗前培训或学徒培训;对已在岗农民工开展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对具备中级以上职业技能等级的在岗农民工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对有创业意愿并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开展提高其创业能力的创业培训。二是落实职业培训补贴资金。按照有关文件要求, 对参加职业培训符合条件的农民工, 严格执行职业培训补贴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政策, 落实补贴资金;加大政府用于职业培训的各项资金的整合力度, 具备条件的地区, 统一纳入就业专项资金,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大投入, 调整就业专项资金支出结构, 逐步提高职业培训支出比重;指导企业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足额提取职工教育经费, 增加企业在岗农民工培训经费投入。三是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和培训过程管理。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严格按照程序和标准遴选优质培训机构, 承担政府补贴性职业培训任务。建立和完善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培训实名制信息管理系统。加强资金监管工作, 确保任务按时完成。

问:为什么把新成长劳动力确定为“春潮行动”的重点?

答:就业结构性矛盾的解决, 关键在于新生劳动力职业技能水平的提高。年轻而有活力的新生代农民工已逐渐成为农民工的主体, 是我国产业工人中活跃的生力军, 是未来10~20年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在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时期,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不仅是加快生产方式、管理方式的转变, 更重要的是加快劳动力要素流动、提高劳动力素质, 即促进农民工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合理布局与转移、从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 以支撑产业结构升级和“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但在现实中, 新生代农民工参加职业培训比例低、技能水平低, 甚至无技能, 这导致他们不仅就业稳定性差、流动性高, 而且难以成长为现代产业工人和融入城镇。因此, 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缺乏问题是当务之急。开展“春潮行动”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的重点任务, 它是面向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的职业培训, 我们把农村新成长劳动力作为培训重点, 根据他们的不同知识结构、技能基础和就业意向等情况, 分类组织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

问:下一步, 你们将从哪些方面做好“春潮行动”的贯彻落实工作?

答:徒法不足以自行。“春潮行动”实施方案印发后, 我们将重点指导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大力抓好舆论宣传引导工作。充分运用各类新闻媒体, 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深入开展宣传活动, 扩大“春潮行动”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宣传各地经验做法和先进典型, 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和导向作用, 并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关心尊重技能人才、重视支持职业培训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二是指导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科学制定培训规划, 完善政策措施, 整合培训资源, 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和人民团体共同推动“春潮行动”的实施。三是进一步开展农民工情况摸底调查, 指导农民工用人单位制定并适时组织实施农民工培训方案, 强化培训责任, 确保农民工享受和其他在岗职工同等的培训待遇。四是加强资金监管, 确保各项补贴资金合理合法使用, 严肃查处违反相关规定的各类行为, 切实维护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各项合法权益。

上一篇:观察熊猫日记下一篇:用理性之光照耀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