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多媒体教学的论文(精选8篇)
1.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多媒体教学的论文 篇一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40分)
1.判断灭菌是否彻底的标准是()
A.繁殖体被完全消灭 B.芽孢被完全消灭 C.鞭毛蛋白变性 D.细胞壁被破坏
2.对外界抵抗力最强的细菌结构是()
A.细胞壁 B.细胞膜 C.荚膜 D.芽孢
3.脊髓灰质炎的传播途径()
A.呼吸道传染 B.粪口途径 C.虫媒叮咬 D.接触传染
4.人类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是()
A.骨髓 B.胸腺 C.腔上囊D.脾脏
5.真菌的繁殖方式不包括()
A.出芽 B.形成菌丝 C.产生孢子 D.复制
6.细菌个体的繁殖方式是()
A.有性繁殖 B.菌丝断裂 C.细胞出芽 D.无性二分裂
7.患传染病后获得的免疫是()
A.主动免疫 B.自然主动免疫 C.被动免疫 D.自然被动免疫
8.外毒素的特点之一是()
A.多由革兰阴性菌产生 B.多在细菌裂解后释放
C.可制备成类毒素D.化学组成是脂多糖
9.正常情况下机体无菌的部位是()
A.外耳道 B.皮肤表面 C.眼结膜 D.血液内
10.外科辅料使用前宜采用的灭菌方法是()
A.干烤 B.紫外线照射 C.高压蒸汽灭菌法 D.焚烧
11.阴道滴虫的致病作用在于()
A.机械损伤作用 B.免疫病理作用 C.毒性作用 D.改变阴道环境的PH
12.流行性斑疹伤寒的传播媒介是()
A.蚊 B.螨 C.人虱 D.鼠虱
13.导致人类传染病最常见的微生物种类是()
A.病毒 B.细菌 C.衣原体 D.真菌
14.病毒的增殖方式是()
A.二分裂法 B.有丝分裂 C.减数分裂 D.复制方式
15.破伤风特异性治疗应用()
A.抗生素 B.抗毒素 C.类毒素 D.细菌素
16.用于人工被动免疫的制剂有()
A.活疫苗 B.抗毒素 C.类毒素 D.外毒素
17.决定病毒具有感染性的是()
A.血凝素 B.衣壳 C.核酸 D.包膜
18.下列细菌繁殖速度最慢的是()
A.链球菌 B.大肠埃希菌 C.破伤风芽胞梭菌 D.结核分枝杆菌
19.肺炎链球菌的致病物质是()
A.内毒素 B.外毒素 C.荚膜 D.菌毛
20.引起肾盂肾炎最常见的细菌是()
A.变形杆菌 B.葡萄球菌 C.大肠埃希菌 D.真菌
21.属于非细胞型微生物的是()
A.病毒 B.衣原体 C.放线菌 D.支原体
22.异嗜性抗原属于()
A.完全抗原 B.共同抗原 C.自身抗原 D.半抗原
23.免疫稳定功能异常可引起()
A.反复感染 B.肿瘤发生 C.免疫耐受性 D.自身免疫性疾病
24.数量最多的免疫器官是()
A.肾脏 B.胸腺 C.淋巴结 D.骨髓
25.中枢免疫器官是()
A.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B.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
C.免疫细胞发育分化成熟的场所 D.是人体的神经系统
26.预防超敏反应的皮内试验,阳性结果是()
A.红晕大于5厘米 B.红晕大于2厘米 C.红晕大于1厘米 D.红晕大于0.5厘米
27.属于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的是()
A.药物过敏性休克 B.接触性皮炎 C.输血反应 D.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
28.在体内不能增殖的疫苗是()
A.活疫苗 B.类毒素 C.死疫苗 D.抗毒素
29.伤寒的并发症常发生在()
A.病程第1周 B.病程第2周 C.病程第2—3周 D.病程第4周30.破伤风梭菌主要引起()
A.菌血症 B.败血症 C.毒血症 D.脓血症
31.流行性感冒病毒的传播方式是()
A.病毒经皮肤传播B.病毒经 呼吸道传播
C.病毒经消化道传播 D.病毒经血液传播
32.区别甲型肝炎与乙型肝炎的主要指标是()
A.临床症状 B.病毒抗原抗体检测 C.肝功能检查 D.潜伏期短
33.梅毒的主要传染方式是()
A.性接触传播 B.呼吸道传播 C.虫媒传播 D.消化道传播
34.下列与原发性肝癌发病有关的是()
A.灰黄霉素 B.黄褐霉素 C.青霉素 D.黄曲霉毒素
35.放线菌常用于()
A.制造抗生素 B.食品生产 C.农业生产 D.遗传工程
36.由内源性真菌引起的是()
A.致病性真菌感染B.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
C.真菌超敏反应性疾病 D.真菌中毒症
37.对人致病的病毒形态多数为下列哪种()
A.杆形 B.球形 C.砖形 D.蝌蚪形
38.引起大叶性肺炎的病原菌是()
A.军团菌 B.肺炎支原体 C.肺炎衣原体 D.肺炎链球菌
39诊断伤寒可用()
A.肥达反应 B.抗O试验 C.血浆凝固酶试验 D.外斐试验
40.我国城市饮水卫生标准是()
A.1000ml水中大肠菌群数不超过10个B.1000ml水中大肠菌群数不超过3个
C.100ml水中大肠菌群数不超过5个D.100ml水中大肠菌群数不超过30个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微生物:
2.消毒:
3.免疫:
4.抗原:
5.菌落: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生长现象有()、()、()。
2.霍乱弧菌主要通过污染的()或()经口传播。
3.病毒的增殖周期包括()、()、()、()和()五个阶段。
四.判断题(共10分)
1、病毒不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2、真核细胞型细胞核分化程度较原核细胞型高。()
3、B细胞可以对抗原进行识别并产生免疫应答。()
4、外毒素的毒性比内毒素的毒性弱。()
5、IgM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一类抗体。()
6、免疫应答其结局对机体总是有益的。()
7、青霉素皮试属于I型超敏反应。()
8、人工主动免疫的免疫力维持时间较短。()
9、细菌培养基按其物理性状可分为液体、半固体和固体培养基三类。()
10、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五.简答题(共15分)
1.乙肝的传播方式有哪些?如何预防病毒性乙肝?(5分)
2.革兰氏染色的临床意义有哪些?(5分)
3.人被动物咬伤后,应采取什么样的预防措施?(5分)
六、论述题(10分)
某男青年因为病情需要长期注射抗生素治疗,不幸成为HIV病毒的感染者,在不知情饿情况下传给了共同生活的妻子,更不幸的是怀孕并产下一个携带HIV病毒的女婴,请分析HIV病毒所致疾病的名称,分析这一家人成为病毒携带者的传播方式,并说明如何预防此病?
4.效应性T细胞主要包括()和()两个亚群。
5.B细胞的抗原识别受体是(),其识别的抗原无需()细胞进行加工处理。
6.细菌的基本结构有()、()、()和()。
7.细菌经过革兰氏染色,可讲细菌分成()和()两个细菌。
2.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多媒体教学的论文 篇二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3年11月-2014年11月期间准备接受《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学习的学生86名采用数字分组法将其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43名;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学习;而观察组则给予多媒体课件学习。其中对照组男29例, 女14例, 年龄19-24岁, 平均年龄 (23.2±1.2) 岁;观察组男27例, 女16例, 年龄20-25岁, 平均年龄 (24.3±1.1) 岁。研究中所有学生的一般资料、性别和年龄等均无显著差异,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学生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即老师在课堂上对所有学生进行常规教学;观察组学生给予多媒体课件学习, 同时在上课期间加强课堂上的交流。同时在学习完之后, 对两组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定。
1.3 观察指标
学生成绩分为优、良、差三个标准, 其中:优:成绩为80-100分;中:成绩为60分-80分;差:60分以下。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在经过不同的教学方式后, 观察组学生优22名、良17名、差4名, 观察组学生的优良率为90.7% (39/43) ;对照组学生优18名、良8名、差17名, 优良率为60.5% (26/43) , 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差异显著。见表1
3. 讨论
针对于《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这门学科而言, 所学的知识相对较为枯燥同时传统的教学模式又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从而使的学生的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因此对传统的授课进行改良则将成为必然的趋势[1]。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社会的发展, 不断将先进的教学仪器和多媒体设备应用于课堂常规教学早已成为了一种趋势, 值得大力推广。同时在当今的教学中, 在传统教学中应用多媒体也成为了一种较好的教育模式[2]。
将多媒体设备应用于该门学科的教学中, 能够充分发挥出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的优势, 在授课前老师可根据课程需要加入图片、动画以及文字等, 同时配以明亮的背景图案, 从视觉上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学生的只是掌握情况, 方便自如的播放幻灯片, 适时停顿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也可边操作边说明, 对于难懂或难以理解的地方还可边操作边详细说明, 反复讲解, 从而使课本中较为抽象的事物更加的具体和生动, 特别是在免疫学基础以及病原生物的教学过程中, 充分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清楚的了解真菌、细菌等, 同时也进一步的加深了学生对真菌和细菌的了解, 这样便加深了学生对课本上的认识[3]。除此之外, 将多媒体设备应用于多媒体的课件中, 可以有效提升和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从而培养了学生们的创新思维, 这样也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其他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相关知识和理论发展较快, 更新速度十分迅速, 通过多媒体设备的使用能够更好的呈献给学生[4]。因此, 在对《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课件是非常有必要的, 值得大力推广使用。
综上所述, 观察组学生的优良率为90.7% (39/43) ;对照组学生的优良率为60.5% (26/43) , 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差异显著。进一步说明了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 将多媒体课件应用于《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学中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掌握率, 学习效果优于传统教学, 值得广泛使用。
参考文献
[1]罗天春.多媒体课件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学中应用效果探讨[J].健康必读 (中旬刊) , 2012, 11 (5) :121-123.
[2]李妍.浅谈多媒体课件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 2011, 15 (2) :116-118.
[3]卢芳国.《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2015, 25 (3) :128-129.
3.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多媒体教学的论文 篇三
关键词: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德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41-0142-02
《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生命规律、致病性、诊断和防治的学科,《医学免疫学》是一门内容多、涉及面广、内容更新快等特点的生物学科和医学应用科学,是免疫学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等学科交叉与渗透的一门前沿学科,都是重要的基础医学课程,专科层次二者合为一门课程《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是医学类和相关医学类专业的必修课程。在高职高专医学生中开展德育教育既是医学生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医学专业的特殊研究对象和特殊服务对象的需要。本文仅就笔者在多年的《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教学过程中,结合人文素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职业能力培养,谈点肤浅体会。
一、从专业课内容中挖掘德育内容进行德育渗透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培养人的任务主要通过教学活动来完成。教学不只是单纯地传播知识,总伴有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带来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因此,找出专业知识中的德育部分对学生进行正面宣传教育十分重要。
1.爱国主义的教育
在学习某一专业内容时,联系我国在该领域取得的世界领先成果,以增进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例如,我国人痘接种预防天花是人类免疫学诞生的重要标志。上个世纪初叶我国学者发现旱獭可作为鼠疫耶氏菌的储存宿主,并在世界上首先用鸡胚培养立克次体等。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学者汤飞凡等在世界上首先成功地分离出沙眼衣原体;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学者又分离出流行性出血热病原体,同时在全国范围内较早地消灭了天花,有效地控制了鼠疫、白喉、结核、霍乱、脊髓灰质炎等传染病,控制或基本消灭了曾肆虐多时的五大寄生虫等。结合免疫生物学现象和学科发展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唯物辩证法思维方式的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攀登医学高峰的教育
在专业课中,常常穿插讲述世界前沿医学,使学生在学医的早期就能树立攀登医学高峰的信念。如在讲HLA的功能、结构时,介绍世界上器官移植的先进技术;讲病原微生物的变异时,新的病原体不断出现,引发新的(新现,emerging)传染病。原流行病原体也因变异、耐药等可能重新流行,导致了再现(reemerging)传染病再度回升,给人民群众造成了极大的危害等,使学生从中领悟到医学的高深及学无止境的道理,下定献身医学奋斗不息的决心。
3.救死扶伤的医德教育
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素质教育尤为重要,其教育主要是在学校教育和教学期间来完成的。医生是人类最神圣、关乎人的健康和生命的职业。毋庸质疑,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必须恪守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正确履行医务人员的权利与义务。良好的医德,表现在对病人的深切地同情、关怀与爱心,医者以无私奉献的精神来医治疾病。例如,讲授“MHC”和“移植免疫”时,宣传骨髓捐赠、无偿献血,介绍白求恩毫不犹豫献出自己的鲜血、抢救八路军伤员的英雄事迹,董奉的“杏林佳话”等。这些会使学生受到生动的德育教育。
4.人文素质教育
笔者坚持将传授专业知识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并贯穿于教学工作的始终。例如:结合艾滋病的教学内容,提倡青年人加强自律,以及提高医德、善待患者;结合“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和“器官移植”的教学内容,宣传并鼓励学生无偿献血、捐赠骨髓和脏器,给他们讲为什么献血无损人体健康,为什么捐献有限的可再生的骨髓可以救活别人;通过介绍免疫学发展史,深化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认识,等等。这种专业课教师从医学专业角度进行医德教育和对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宣传,易被学生接受,是开展人文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有效方式。还可以用免疫学领域诺贝尔奖得主的经历启发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人文素质教育在《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在于,人不只是自然的人,还是社会的人。
5.爱护教学设备的教育
上实验课时,除了要求学生保持实验室的整洁、安静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求他们爱护标本、仪器设备。例如,观看细菌鞭毛时,介绍其制作过程,让学生在明了标本片制作的同时,也知道每一张标本片的来之不易,须多加爱护,减少损坏,使他们养成爱护教学设备的习惯。
6.良好职业形象的教育
人的长像是遗传决定的,很难更改,但言谈举止、着装打扮等外在气质是可以塑造、培养的。针对部分新生腼腆、胆小、“一说三低头”的举止,可经常举办演讲会、辩论会,让学生有出面说话的机会,既可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又可锻炼表达能力。对高年级学生,教育他们谈吐文雅、举止端庄大方、打扮得体。对于女生,教育她们摒弃浓妆艳抹、奇装异服的表现,尽可能用课外时间,讲授一些服饰、发型、美容等仪表知识。体育课可增设形体训练的内容,可以改广播操为形体操(或轮流去做),这样既生动美观,又使学生多学会了一门知识。
总之,专业课知识中蕴藏了丰富的德育内容,靠教师做有心人,把它精心挖掘出来再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去,使二者有机结合,让其发挥出巨大的德育育人的作用,且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从教师的榜样中展示德育内容。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的榜样作用,是在心灵上对学生的征服,是学生自觉自愿模仿的一种巨大精神力量,是向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活教材。因此,教师要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成为学生政治上的向导,思想上的良师,道德上的楷摸。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思想基础、年龄、经历与青年学生相近,思想容易沟通,更应注意发挥自己的积极影响,发挥榜样作用。
1.教师期望的德育渗透力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是一种无形的环境因素,包含着对学生的关怀与爱心。教师的情感最易感染学生,从而引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通过教师的殷切希望,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真、善、美,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友爱,以此陶冶学生的情感,启迪学生的智慧。
2.教师美好人格的德育渗透力
教师的人格包含着教师的思想、品德、对教学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以及对学生充满的热爱之情。从社会学的意义上说,教师代表了社会年长的一代,是一定时代与社会意志的代理人。社会期望教师成为道德准则及人格的楷模。要从教师身上反映出现实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这样才能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影响和教育,这也是教师人格的德育渗透力之所在。师爱,是一种无私纯洁、合乎理智的情感,是一种“不是父母、胜似父母”的高度责任感,这种爱越深厚就越具感召力和教育力。任课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培养这种师爱。当学生有过失或学习上有困难时,能理智控制自己,不嘲笑,不挖苦,不对学生发脾气,以诚挚的情感、科学的教育去温暖与激发学生美好的上进心。
3.教师丰富知识的德育渗透力
教师应具有丰富的知识。要教给学生“一滴水”的知识,教师必须具备“一桶水”的知识,而知识又来源于勤奋的学习中。首先,教师必须是学习者,只有博学才能不断充实自己。除了精通本学科专业知识外,相关学科的知识也应熟悉。做到课中随时能联系,运用自如。有着丰富知识的教师,必然为学生所崇拜,教师的威信便油然而生,并发挥出潜移默化的德育育人作用。
4.教师多方面才能的德育渗透力
教师的能力应是多方面的,且在德育渗透中占有重要地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能力,表现在能通晓教材,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并能恰当选择和灵活运用行之有效的教育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的语言表达能力。首先要坚持讲普通话,语言要准确、完整、有条理、有趣味、生动活泼,易于被学生接受;教师的板书能力。要字迹工整清秀,提纲挈领;教师在文体艺术方面的能力。能在学生的课外文化活动中,起指导作用。教师多方面的才能,必然会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信任感,成为学生模仿的榜样,并以此来完善自己、充实自己,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地发展。
因此,根据课程特点和医学生学习要求,着眼于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在《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学中倡导与渗透德育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发展史以及蕴含在课程中的科学精神、科学方法与医学人文内涵,都有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熏陶。
4.《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作业 篇四
一、名词解释
1、抗体
2、超敏反应
3、人工主动免疫
4、人工自动免疫
5、消毒
6、灭菌
7、无菌
8、无菌操作
9、中间宿主
10、感染阶段
二、简答题
1、简述抗原的概念、特性及分类(根据抗原性能)。
2、列出医学上重要的抗原有哪些?
3、免疫应答根据效应机制可以分为哪几类?其过程包括哪几个阶段?
4、简述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5、注射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属于哪一型的超敏反应?简述其发生机制。
6、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区别。
7、简述脑膜炎奈瑟菌的形态和致病性(致病机制和所致疾病);链球菌感染后引起的超敏反应性疾病有哪些?
8、简述破伤风梭菌的感染条件、致病机制及防治原则。
9、简述结核菌素试验的原理、方法、结果分析及临床应用。
10、简述病毒的结构、基本特性、感染途径和感染类型。
11、简述脊髓灰质炎病毒的防治原则。
12、简述HBV(乙型肝炎病毒)抗原抗体检测结果及其临床意义。
13、简述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传染源及传播途径。
14、简述狂犬病病毒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及防治原则。
5.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多媒体教学的论文 篇五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在本科教学中分属于两门课程,两门课程共占140学时左右,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为2年,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学习理论知识,因而《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这两门基础课所占的课时不能太多。结合医学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明确学习不是以研究高深的理论知识为目标,而是以“必需、够用”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我院将这门名课程精简为《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一门课程,占用36个学时。针对课时少的特点,为了让学生在相对短的时间学到相对多的知识,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
以模块教学为中心的课程指导思想
目前,全国绝大多数中医药院校医药学相关专业均开设了《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这两门基础课,但是大多数还是停留在以基本理论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且这两门课程是新生刚入校就开设的课程,这时学生对大学生活还不能适应,学习方法仍然停留在中学水平,以死记硬背为主,总希望教师能像中学教师那样手把手地教,一个题一个题地练。本院结合这些特点,提出以教学模块为中心进行教学。例如,微生物学的教学内容分为细菌、病毒及真菌三个模块,三个模块的教学从平时生活中常见的微生物入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免疫学的教学内容分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个模块进行教学,可从学生最熟悉的计划免疫着手,一步一步引入教学。
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水平
为目标的教学方法改进
传统教学方法的改革 改革后的《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与以往的《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不同在于更新了教育观念,改进了教学方法,即尽可能采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诱导式教学,诱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方法通常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以文字、模型及图表形式叙述医学现象,这种教学模式信息容量传输通道少、速度慢、效果差,学生很难掌握,因而运用直观教学方式,利用模型、挂图、标本等资源以及电教、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组合进行教学,使教学更加形象、逼真,利于学生进入情境教学境地,便于接受理解。免疫学内容中理论知识较多,诸如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难以理解和掌握。而多媒体可使教师与学生之间以文字、声音、图像及形象动画等进行交流,将黑板、语言难以描述的、微观的教学内容以视频和声频的形式表现出来,运用图形处理技术能够把抽象问题具体化,静态问题动态化,微观问题宏观化,从而降低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顺利突破,使学生理解透彻、掌握准确,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到抗体的产生时,插入疫苗种植全过程的录像,立即使学生精神为之一振,加深了印象,增进了理解。在这里,要提出的是,如果一味地强调课件的作用,教学手段单一,让学生从头至尾见到的.都是大屏幕上的图像,这就成了典型的电脑“满堂灌”,教师成了机械的电脑操作者,丢掉了主导者的地位,这种单一的教学手段并不见得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演示与讲解相结合。媒体演示是为主或是为辅,是先演示后讲解,还是先讲解后演示,或是边讲解边演示,教师要心中有数。不要将教学的内容全打进课件里面,这样学生根本就没有任何兴趣,甚至有可能把教师的课件拷回宿舍学习,不来课堂学习。
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对医药高职高专一年级新生开设的一门课程,学生这时还沉浸在考入大学的幸福之中。如果一开始进度很快,很多学生还局限于中学的学习方法,在课堂上跟不上教师讲课的思路,就会被这突如其来的快节奏打懵,从而自信心受挫,对以后的学习影响很大。所以,课程刚开始时进度一定要慢,使学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然后再逐渐加快速度。
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预习,逐步提高自学能力应安排学生做好课前预习,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培养自学能力,拓宽视野,增长人文知识,发展个性。21世纪是信息爆炸、知识爆炸的时代,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知识飞速增加,教材也相应更新,课程内容将会不断深化、拓展。要使学生逐步认识到科学发展日新月异,只记住课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一定要养成掌握新知识、新方法的能力,在大学里不仅要学好课本上的知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掌握自学能力,这就需要从低年级就开始进行自学能力的培养。预习是培养自学能力的第一步,通过预习和独立思考,学生在教师讲课前就已经掌握了大部分内容,一些不懂的关键问题在课堂上经教师一点,不仅理解,而且记忆深刻,这样逐渐地通过自学也能掌握应学会的内容。每节课结束时,教师都要布置下节课的预习内容,下节课开始时进行提问,逐渐培养学生预习和独立思考的好习惯,这样才能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适应今后知识更新的需要。医学基础课普遍存在内容多、课时少、易懂难记的特点,结合这个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坚持教师为主导,另一方面要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教师要导在方向上,导在关键上,导在提高学习能力上,让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
要培养学生系统归纳和总结的能力归纳总结是人们深化认识的过程和升华知识的重要手段。每学完一个阶段,先把所需掌握的重点难点,列在一张大纸上,然后再逐条归纳提炼,做到一目了然,一看到某几个字,甚至是某几个符号就可以回忆起每一节每一段的内容。平时可以经常看看加深记忆,最后复习时就会省时省力,事半功倍。在病毒这个教学模块,教师可以给学生示范一下其中一个病毒知识的学习方式,例如:上网查找乙肝病毒相关知识,总结和归纳内容,然后再讲述给学生听。接下来,给学生分配任务,将其余的几种病毒按上网查找→几个学生讨论→归纳总结这个模式让学生练习,既让学生学会了怎样利用网上资源进行学习,也锻炼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实操能力的培养在实验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对显微结构的绘图和细胞病毒的辨认能力,显微镜和解剖镜的使用技术、临时制片等技术和技能,以及消毒、防腐、无菌等操作技能。在免疫学教学方面,有抗原抗体检测技能。
综合评价成绩 各科的成绩不能仅以期中、期末成绩评定,必须综合评价,结合课堂纪律,平时学习态度,实验课的操作能力、协作能力,考试的考纪考风等综合打分。
以上是我院将《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两门课程改为《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一门课程时所做的改革,此项改革受到学生的一致欢迎,教学效果得到很大的提高,真正地提高了学生的实操能力,达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金路.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胡淑珍.教学技能[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3]陈晔,陶劲松.多媒体技术在植物学教学中应用的探讨[j].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3:94-95.
[4]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5]张德良,程荣福.整合课程,强化实训,创建高职人才培养新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4,(8):42-43.
6.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多媒体教学的论文 篇六
摘要: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我院的一门主要的基础医学主干课程,也是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理论与实验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理论课的教学已经比较成熟,实验课的教学更应重视,在课时少、任务重的情况下,只能根据学校的教学目标、教学对象特点,突出教学重点,抓好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本文在此谈实验课教学体会。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实验课;教学方法;探索
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 以下简称微免学)是我院的一门必修的基础医学课程,它是一门与临床医学和感染性疾病密切联系的基础学科[1]。
同时微免学也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让学生掌握微免学的基本知识,将这些理论知识运用到医疗实践和科研当中去才是我们的主要目的,毕竟医学教育是要培养医学专业人才,应让学生尽早接触临床信息,更好的掌握将来从事临床工作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 2]。所以动手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实验课是提高动手能力的最好途径,在近几年中,我们一直在优化实验课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在此浅谈几点体会。
1实验课内容选取上
实验课在内容的选取上,应遵循既锻炼基本技能,又能突出学科特点、实践性强的、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应用广泛的实验。
如革兰染色法,因在微生物的理论课学习中我们了解到细菌很小,肉眼看不到,并且由于细胞壁的不同,用革兰染色法把细菌分为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两大类。这样染色分类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染色后便于观察,二,从分类学上来说,把不同的细菌根据染色结果的不同分成两大类;三、从临床用药上来说,知道属于哪类细菌后可以针对性的用药,防治药物滥用。通过观察革兰染色结果让学生也学会了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显微镜是以后临床工作的基本工具,所以必须熟练使用。综上,革兰染色是首选的实验内容。
微生物实验离不了养细菌培养,细菌培养肯定用到消毒灭菌的设备,在消毒灭菌的方法中,最常用也是最彻底的方法就是高压蒸汽灭菌法,所以这个方法应该让学生会熟练操作,我们在理论课中就要给学生讲,但是毕竟没有实物,所以要带学生去实验室看高压蒸汽灭菌锅,还要从最普通的高压蒸汽灭菌锅讲起,要让同学们知道这个设备的实用性和危险性,一定要告知他们首先保证锅内有适量的水,没水不可能有蒸汽的,还要让学生知道放进该设备灭菌的东西不同材质的该怎么包装,放气的阀门什么时候开,什么时候关,消毒灭菌完后一定要先放气,等压强、温度都降下来之后才能打开盖子,取出里面的东西;倘若在压强降下来之前打开盖子,后果不堪设想,会打伤人,可能会伤的很严重。知道了普通灭菌锅的用法,那么目前比较自动话的就更容易用了。
再如细菌的培养实验,在理论课中已经学习的细菌的生长以所需的条件、培养基的制备、消毒灭菌等,在实验课中,可以让学生亲自操作制备不同状态培养基,如,固体、液体、半固体,调PH值,消毒灭菌,倒平皿等,然后接种细菌。在这些操作中,不但让学生学会了高压蒸汽灭菌锅的使用,也让学生掌握的无菌操作以及不同状态培养基中接种细菌的注意事项。
还有药敏实验,目前由于抗生素的不规范使用等原因,耐药菌株日渐增多,所以在选用药物是,只靠经验可能不够,就需要针对性的做药物敏感实验,找到致病菌的敏感的药物,有针对性的用药,一方面药物疗效显著,另外也可防止由于滥用药导致的菌群失调。所以药敏实验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应该安排在实验内容中
另外免疫学中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即ELISA实验,此技术在目前的临床和科研中都应用广泛,比如乙型肝炎五项的测定,其他的一些抗原抗体的检测等,都可以用此技术。虽然理论课中学习了其原理即抗原抗体在体内外可发生特异性结合,也说了操作中的注意事项,但是还是要实际操作才能牢固掌握,在实验中,肯定有学生实验失败的,让他们根据理论课中的知识,自己找到实验失败的原因,时间允许的话,让他们再做一次,可以加深印象,更能掌握规范的操作步骤。比如用双抗夹心法检测一抗原,抗体已经包被在固相支持物上,加进去待测样品反应后,再加标记的抗体反应,然后一定要反复洗涤,倘若没洗彻底,那么无论有无抗原,加显色剂后最终都会有显色反应,出现假阳性,即检测失败, 所以此实验的关键步骤不但是抗原抗体的结合,洗涤也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这些实验让学生意识到微免学基本理论和知识在临床和科研中应用的广泛性。在实验课教学中,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独立操作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且将实验成绩纳入学科总评成绩中。通过全方位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为临床科研工作打基础。
2时间的安排上
在实验课的时间安排上更要注意:实验课是理论课的复习巩固,是把理论课中讲到的理论应用在实际操作中,在本校,一般是一周一次课,那么实验课一般安排在相关的理论课下一次课,这样学生对相关的理论知识记忆比较深刻,做实验的时候思路就会比较清晰,相隔太远,难免遗忘,实验课上再把基本理论在复习一遍,会占用宝贵的实验操作时间。 所以,实验课时间的安排也相当重要。
如革兰染色实验,应安排在学习完细菌的形态结构之后。因在理论课中学习了革兰阳性细菌和革兰阴性细菌细胞壁成分的区别与联系,且了解革兰染色的意义和重要性,学生肯定很想知道到底怎么操作,所以通过让学生在实验课中亲自操作染色过程,加深印象,以便应用在临床的病原菌的检测中。
细菌的人工培养实验,应安排在学习过细菌的生理、消毒灭菌之后,在理论课中学习了培养基的配置,及消毒灭菌的方法,操作起来就会心中有数; 而ELISA实验和血型鉴定实验,应该安排在学习完免疫学在医学中的应用之后,因这两个实验应用的原理都是理论课中的抗原抗体的结合。这样,通过实验课的亲自操作,让学生既能把学过的理论知识加以应用,也掌握了熟练的实验技能,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就会游刃有余。
3教学方式的选取上
实验教学也可以用多媒体教学的模式,制作一些实际操作过程的图片或动画给学生看,更直观的让学生学习规范操作过程。老师也可以边讲边给学生示范操作要领,如想液体培养基中接种细菌,试管要倾斜45度,一方面为了方便接种,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防止污染;又如想半固体中接种细菌验证细菌的动力,在倾斜45度的基础上,接种针一定要原路返回,以免影响结果观察。又如,在示范革兰染色的步骤时,一定要给学生讲到冲洗染料时要小心,水流要小、要缓,防止水流过大,冲击力过大,把细菌冲洗掉,导致实验失败等。
在实验操作时,最好分成几人一组的形式,毕竟同学们没做过相关实验,难免会手忙搅乱,几个人一组可以相互学习,相互监督,做到规范操作。对做失败的实验可以讨论,找到失败的原因所在,重新再做,争取实验成功,这样在以后的自己操作过程中就会印象深刻,不易出错。对各组学生的实验要做小结,总结他们经验教训,使他们得到提高。实验完成后,要求学生用理论知识解释实验结果,然后教师归纳总结,分析各自实验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4实验报告的书写
在每次实验结束后,要要求学生写出规范的实验报告,实验报告要写的内容包括实验的目的、方法、步骤、结果等,实事求是的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另外,在实验课中,经常会观看示教片,也要求学生画出图形,这样一方面通过调节显微镜,熟悉一般的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及注意事项以及油镜的使用,并且更直观的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加深同学们对某些微生物及其特殊结构的印象。
5教师对实验报告的分析
课后老师批改实验报告后,在新的实验课前,老师应该把上次实验结果及实验报告的书写中的问题归纳性的提出来,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要进行分析讲评,使学生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尤其是要分析实验失败原因,并且强调一下正确的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让同学们知道,同样的实验步骤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实验结果,原因就是实验中关键步骤的细节没把握好,稍不注意就会出问题,让学生从本科就要树立严谨认真的实验态度,事实求实的实验作风。
总之,教师应该在精选实验内容,把握好实验课时间的编排,并把现代化教学方式应用到实验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加速实验教学改革和发展进程,提高医学院校实验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贾 文 祥. 医学微生物学.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3.
7.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多媒体教学的论文 篇七
一、浓缩理论课教学内容, 精简知识点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经重新修订后, 总课时调整到48课时, 其中实验课增加到12课时, 理论课36课时, 在这相对有限的学时内, 要学完本门课程的从免疫学到病原微生物学再到寄生虫学的三大部分内容, 任务量很大, 因此课时要合理安排, 教学内容更要适当精简, 这就要求高校在教材选购、教学章节安排、每章节课时具体安排、知识点讲解详略上做好精细的规划。
1. 理论教材选购
针对中医护理专业特点, 选择内容精简但能基本覆盖主要知识点的教材版本。老师只讲解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和重点知识, 即大纲中明确要求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和部分与临床结合紧密的知识点, 剩下的大纲中只要求熟悉的和了解的内容留给学生自学, 并把部分自学内容纳入学生年终考核的一部分。在理论教材的选购上, 比如王易、袁嘉丽主编的《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 (2012年8月第三版,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范虹、卢芳国主编的《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 (2003年8月第一版, 科学出版社) 等版本的理论教材内容既全面又较精简, 可作为选择参考, 合适的教材选购是搞好理论教学的第一步。
2. 理论教学章节学时与内容调整
在教学过程中, 要对这门课程的全部章节的教学学时进行整体合理的安排, 哪些章节要重点讲解, 哪些章节要简略, 哪些章节留给学生自学, 都要有完整详细的规划。我们考虑:免疫学部分安排12个课时, 每次3学时, 共4次课, 老师分四次分别选讲免疫学基本概念与免疫细胞激活物、免疫分子、免疫细胞和免疫应答四部分内容, 免疫学应用留给学生自学并在实验课时结合操作讲解。病原生物学部分安排21学时, 每次3学时, 共7次课, 第一次课主要讲解病原微生物的基本概念、人体微生态系、正常微生物群与机会性感染、感染的影响因素、消毒与灭菌等基础知识。第二次课主要讲解细菌的形态与结构、染色鉴别方法、细菌的人工培养、细菌感染机制与临床表现、细菌的传播方式等方面的知识。第三次和第四次课主要讲解一些重要的致病细菌, 包括化脓性球菌 (链球菌、葡萄球菌) 、肠道杆菌 (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 、放线菌等比较常引起人体健康危害的细菌, 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放线菌等内容留给学生自学。讲解内容包括病原菌的生物学性状、传染源与传播方式、临床表现、检测与防治等知识, 病原菌致病机制等内容留给学生自学。第五次课主要讲解病毒总论部分, 知识点包括病毒的基本形态与结构、病毒的类型、病毒的培养、病毒感染的类型与传播方式等。第六次课具体讲解几种常见的病毒, 包括流感病毒、疱疹病毒、乙肝病毒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同样主要介绍它们的生物学性状、传染源与传播方式、临床表现、检测与防治这四部分内容, 其他的致病病毒留给学生自学。第七次简要介绍真菌病害知识, 包括真菌形态以及浅表感染真菌 (几种常见藓类) 和两种深部感染真菌 (白假丝酵母菌和新生隐球菌) , 其他内容留给学生自学。寄生虫学部分安排3个课时, 共1次课, 老师讲解寄生虫的基本概念、流行与危害, 并讲解医学蠕虫中的似蚓蛔线虫和日本血吸虫, 它们的形态、结构、生活史与致病性, 其他的寄生虫留给学生自学。
通过这样安排, 在有限的时间里, 老师基本讲解了本门课程的重要基础知识, 通过老师讲授使学生掌握了主要的知识点, 学生通过自学熟悉与了解了剩下的知识点并扩充知识面。这样既完成了本门课程的学习, 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并且使学生的学习充满灵活主动性, 为其他医学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实验课教学改革
1. 实验教材选择
实验课改革后扩充为12课时, 每次3学时, 共4次实验课。实验教材可选择与理论教材配套的教材, 如伍参荣、卢芳国主编的《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实验教程》教材 (2014年1月第一版,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罗晶、关洪全主编的《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实验》教材 (2012年6月第一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等版本的教材比较合适。
2. 实验内容教学改革
实验课时调整后, 第一次实验安排免疫学实验与细菌学的革兰染色实验, 学生主要操作免疫学凝集反应、沉淀反应和细菌学革兰染色实验, 老师给学生示教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巨噬细胞吞噬实验等免疫学实验内容。第二次实验课, 安排细菌总论实验, 学生主要操作细菌分布 (人体皮肤、咽喉部、空气中等) 、细菌基础培养基的制备、高压灭菌锅的操作使用和药敏实验, 老师介绍细菌培养基组成、常用消毒灭菌方法和细菌的生理生化特性等实验内容, 这些实验相对于护理专业学生来说很重要, 许多院校也把它列为护理专业主要操作实验之一[3]。第三次安排细菌各论实验, 内容主要包括化脓性球菌和肠道杆菌, 学生操作化脓性球菌的划线培养、分离鉴定操作, 肠道致病菌的血清学鉴定 (肥达氏反应) 实验, 老师讲解示教化脓性球菌菌落特征及血清学鉴定方法、肠道杆菌菌落特征及生化鉴定方法等内容。第四次安排病毒学实验和真菌与寄生虫学实验, 学生做流感病毒的血凝实验, 老师展示讲解常见致病真菌的菌落特征标本、常见寄生虫卵标本, 最后学生参观学校寄生虫标本馆观察人体常见寄生虫大型标本。通过实验教学内容改革, 让学生在比较有限的时间里掌握病原生物学基本实验操作, 提高了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 并加深了其对于理论课内容的理解, 特别是培养了学生无菌操作意识、药敏反应常识和处理最常见的病原菌感染的能力。
三、知识点精简后的教学安排
中医护理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课时缩减、知识点精简后, 在有限的时间里, 学生要完成本门课程免疫学基础、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三大部分内容的学习, 老师只能讲解课程中的最基础和最重要的内容, 学生自学其余内容, 这样安排、使护理专业学生既可以了解本门课程基本知识构架, 又可以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同时又给予了学生极大的学习自主权, 使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和护理专业特点进行针对性和选择性学习,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拓宽学习思路。并且从大学阶段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素质的角度讲, 对这门课程中不常见的微生物、寄生虫等内容, 只有精简和留给学生自学以后, 才能在时间、精力和资源上保证其他专业课程以及与护理学特点有关的心理、人文等知识的学习[4], 最终使培养出来的中医护理专业学生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
对这门课程中不常见的微生物、寄生虫等内容, 只有精简和留给学生自学以后, 才能在时间、精力和资源上保证其他专业课程以及与护理学特点有关的心理、人文等知识的学习。
摘要:为了适应中医护理专业课时调整的需要, 湖南中医药大学对“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课时相应进行了缩减, 本文从学时调整后的理论课与实验课教材选购、教学内容精简调整、讲授内容和学生自学内容合理分配等方面做了系统阐述, 目的是使中医护理专业学生既能掌握本课程基础理论知识, 增强动手能力, 又能拓宽学生的视野,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关键词: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精简,调整
参考文献
[1]卢芳国, 伍参荣, 陈燕, 等.中医院校护理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的教学现状与改革思路[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 (08) .
[2]李珊, 卢芳国.护理专业《免疫学基础和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改革尝试[J].中医药导报, 2009 (04) .
[3]谢国武.护理专业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尝试[J].卫生职业教育, 2007 (05) .
8.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多媒体教学的论文 篇八
关键词: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教学; 德育
近几年,由于人文精神的消退,道德缺失,医学领域的各种矛盾层出不穷,其中以病人与医生的纠纷为最。近几年出现了多起恶性伤害医护人员案件。据中国医师协会统计,90%以上的医患纠纷实际上是由沟通不当导致的,当中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医护人员“不会说话”加剧了医患矛盾。这就意味着医学高校将“医学教育,德育为首”的办学思想已经成为必然,目前课堂教学渗透已经被公认是一个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方法[1]。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是护理专业的基础课程,护理学生就业后有更多的机会和患者及其家属接触,能否和患者及家属取得有效沟通是避免医患矛盾发生的关键之一,而提高护理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显得更为突出,笔者作为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的老师,在讲授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此浅谈。
1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在讲解微生物总论和免疫学总论的过程中,引入一些我国古今的案例,如人类免疫学诞生的重要标志是我国在16世纪的明朝就开始人痘接种预防天花 。此法比英国医生琴纳所发明的“牛痘苗”预防天花早了800年。
我国是世界上首先用鸡胚培养立克次体等。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学者汤飞凡等在世界上首先成功地分离出沙眼衣原体 ;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学者又分离出流行性出血热病原体 ,同时在全国范围内较早地消灭了天花 ,有效地控制了鼠疫 、白喉 、结核 、霍乱、脊髓灰质炎等传染病 ,控制或基本消灭了曾肆虐多时的五大寄生虫等。结合免疫生物学现象和学科发展史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在校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对学生正确的引导至关重要。讲解微生物总论中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时,让学生思考讨论,微生物对我们人类是有害?还是有益?再如学习免疫防御的功能时同样让学生思考,是否免疫防御的功能强就一定对我们人类有益?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分析、讨论,让学生认识到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并逐步培养学生全面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3培养学生高尚的医德
“医以德为本,无德不为医”,在讲解的过程中把医务人员的医德贯穿始终,比如目前结核病人增多,特别是耐多药感染病例的增多与医务人员的不规范用药有必然的关系。在讲到菌群失调时,让学生意识到滥用抗生素的后果,而不能一味的追求经济利益,给病人带来经济和身心的双重负担。除此我们也要让学生意识到保护患者隐私的重要性,如艾滋病、淋病、梅毒等患者,一定要做到不歧视、不泄露病人信息。医生不妨把年长的病人看做自己的长辈,年龄相仿的看做平辈,年幼的则看做晚辈,设身处地地从患者角度考量会如何处置?改变生硬、命令式的沟通手段,讲究沟通的方法技巧,尽最大可能与患者取得有效沟通。
4培养学生认真工作的态度
护理工作琐碎繁杂,需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认真、责任心是对护理人员最基本的要求。结合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中消毒灭菌理论的讲解,并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培养空气中、自己手部消毒前后细菌培养,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在讲到微生物各论时,强调在给患者留取检验标本时一定要耐心告知注意事项,是空腹采集还是餐后,采集的标本要正确处理并及时送检,保证检验前标本质量要求,以免影响检验结果,以致临床医生诊断错误,给病人带来痛苦,避免医患纠纷。如在输血前需要进行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而有的病人由于血管不容易找到,以致给用于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的血标本的采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有些年轻的护理人员就从静脉输液的管口抽取标本,这样采集的标本中混入了大量的正在输注的药物,不能真正反应患者的真实病情,给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带来了困难,甚至把血型鉴定错误,轻者错过了最佳输血时机,延误治疗,重者造成以生命为代价的医疗事故。所以要时刻提醒学生,医务工作者的服务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不能有半点马虎,一定要做到认真。
综上所述,德育教育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的教学中无处不在,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传道的优势,把德育渗透、融入到日常教学中,给予学生深刻思考,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的人文素质,尽可能的减少医患纠纷,为营造一个和谐的就医环境而努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