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复习

2024-06-24

《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复习(通用8篇)

1.《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复习 篇一

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复习题一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产品生命周期

是指产品从进入市场开始,直到最终退出市场为止所经历的市场生命循环过程。产品只有经过研究开发、试销,然后进入市场,它的市场生命周期才算开始。产品退出市场,则标志着生命周期的结束。

2.环境容量 指某一环境对污染物最大承受限度,在这一限度内,环境质量不致降低到有害于人类生活、生产和生存的水平,环境具有自我修复外界污染物所致损伤的能力。

3.沙漠化 指原由植物覆盖的土地变成不毛之地的自然灾害现象。此处所指的“沙漠”多数强调土地不适合植物生长或发展农业,而非因为地域本身干燥所造成的沙漠气候。不过,没有植物生长的土地由于不能蒸散分配水分,结果也可能反而导致干燥气候。4.自然环境 是人类目前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即阳光、温度、气候、地磁、空气、水、岩石、土壤、动植物、微生物以及地壳的稳定性等等自然因素的总和,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自然现象的总体”,有时简称为环境。

5.水体污染 水体污染是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了该物质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和自净能力即水体的环境容量,破坏了水中固有的生态系统,破坏了水体的功能及其在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功能的现象

二、选择题:

1.从全世界范围来看,用水量最大的依次是 A

A .工业、农业、生活用水 B .农业、工业、生活用水

C .生活、工业、农业用水 D .农业、生活、工业用水 2.使用下列哪种燃料一般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C

A .汽油 B .液化气 C .氢燃料 D .煤炭

3.在我国,目前大气污染物中的二氧化硫绝大部分来自于燃烧 D A .石油 B .天然气 C .核燃料 D .煤炭

4.一次能源可分为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但目前可再生能源还远未得到开发利用。世界各地都可以利用的一种可再生能源是 C

A .地热能 B .风能 C .太阳能 D .潮汐能 5.使用下列哪种交通工具对环境的影响最小? D

A .小轿车 B .摩托车 C .公共汽车 D .自行车 6.下列哪项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 B

A .可持续发展 B .环境保护 C .科教兴国 D .希望工程

7.垃圾填埋是废物处置的一种方法。但是,垃圾填埋也可能带来新的环境问题,主要有 D

A .占用大量土地 B .可能污染地下水和地表水

C .可能污染土壤 D . A、B、C 都对

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试题

8.为了身体健康,要注意植物性食物和动物性食物的科学搭配。与生产植物性食物相比,生产动物性食物需要: D A.更多的土地 B.更多的水 C.更多的能源 D.A、B、C 都对 9.水污染源可分为点源和非点源(面源),水污染的主要来源有: D

A.农业径流 B.工业废水 C.生活污水 D.A、B、C 都对

10.一次能源是从自然界直接获得,并不改变基本形态的能源;二次能源是一 次能源经过加工,转换成新的形态的能源。电能属于 B A.一次能源 B.二次能源 C.可再生能源 D.不可再生能源

三、判断题:

1.用水量的持续增加、水资源短缺,完全是由人口的增长引起的。(×).太阳能是对环境最安全的能源之一。(√)3.火力发电和水力发电是生产电能的重要方式。火力发电会对大气产生污染,水力发电则不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4 .高空的臭氧层对人和其他生物起到保护作用。但是,近地空气中臭氧浓度过高则会诱发“光化学烟雾”,对人和其他生物造成危害。所以空气质量报告中才将臭氧列为主要污染物。(√)5.环境污染主要是工业生产造成的。因为个人生活排放的污染物数量小,危害程度轻。(×)6.从水循环的角度来讲,地球上的总水量是不变的,因此地球上可供人类使用的水是取之不尽的。(×)7.地下水可以通过水循环得以补充,因此尽管人们不断地开采地下水,但地下水的供应量总是保持不变。(×)8 .有些节能措施或设备,如节能灯,虽然购买时价格较高,但从节能降耗的角度来核算,是物有所值的。(√)9.人人都讨厌噪声,但为了实现个人的目的而制造噪声时,可以暂时不考虑他人的利益。(×)10.循环利用废物可以节能。因为一般来说,再生一种产品所消耗的能源比从原材料开始制造这种产品所消耗的能源要少。(√)

四、问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清洁生产强调的三个重点是什么?(1)清洁能源(2分)。包括开发节能技术,尽可能开发利用再生能源以及合理利用常规能源。(1分)

(2)清洁生产过程(2分)。包括尽可能不用或少用有毒有害原料和中间产品。对原材料和中间产品进行回收,改善管理、提高效率。(1分)(3)清洁产品(2分)。包括以不危害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为主导因素来考虑产品的制造过程甚至使用之后的回收利用,减少原材料和能源使用。(2分)2.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答:大气被污染后,由于污染物质的来源、性质、浓度和持续时间的不同,污染地区

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试题 的气象条件、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差别,甚至人的年龄、健康状况的不同,对人均会产生不同的危害。(2分)

大气中有害物质是通过下述三个途径侵入人体造成危害的:(1)通过人的直接呼吸而进入人体;(1分)

(2)附着在食物或溶解于水,随饮水、饮食而侵入人体;(1分)(3)通过接触或刺激皮肤而进入到人体。(1分)大气污染对人的危害大致可分为一下四种:(1分)(1)引起急、慢性中毒;(1分)

(2)部位及呼吸系统急慢性炎症增加;(1分)(3)污染对人群免疫功能的影响;(1分)(4)污染的致癌作用。(1分)

五、论述题:(共20分)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答: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们的衣、食、住、行及物质文化生活的许多方面都与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密切相关。(2分)

(1)首先,生物多样性为我们提供了食物、纤维、木材、药材和多种工业原料。我们的食物全部来源于自然界,维持生物多样性,我们的食物品种会不断丰富。人民的生活质量会不断提高,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3分)

(2)生物多样性还在保持土壤肥力、保证水质以及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分)。黄河流域曾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在几千年以前,那里还是一片十分富饶的土地。树木林立,百花芬芳,各种野生动物四处出没。但由于长期的战争及人类过度地开发利用,这里已变成生物多样性十分贫乏的地区,到处是黄土荒坡,遇到刮风的天气便是飞沙走石,沙漠化现象十分严重。近年来由于人工植树,大搞“三北防护林”工程,生物多样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沙漠化进程得到了抑制,森林覆盖率逐年上升,环境不断得到改善。(3分)

(3)生物多样性在大气层成分、地球表面温度、地表沉积层氧化还原电位以及PH值等方面的调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分)。例如,现在地球大气层中的氧气含量为21%,供给我们自由呼吸,这主要应归功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在地球早期的历史中,大气中氧气的含量要低很多。据科学家估计,假如断绝了植物的光合作用,那么大气层中的氧气,将会由于氧化反应在数千年内消耗殆尽。(3分)

(4)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将有益于一些珍稀濒危物种的保存(2分)。我们都知道,任何一个物种一旦灭绝,便永远不可能再生。今天仍生存在我们地球上的物种,尤其是那些处于灭绝边缘的濒危物种,一旦消失了,那么人类将永远丧失这些宝贵的生物资源。而保护生物多样性,特别是保护濒危物种,对于人类后代,对科学事业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3分)

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试题

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复习题二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环境容量

指某一环境对污染物最大承受限度,在这一限度内,环境质量不致降低到有害于人类生活、生产和生存的水平,环境具有自我修复外界污染物所致损伤的能力。

2.沙漠化 指原由植物覆盖的土地变成不毛之地的自然灾害现象。此处所指的“沙漠”多数强调土地不适合植物生长或发展农业,而非因为地域本身干燥所造成的沙漠气候。不过,没有植物生长的土地由于不能蒸散分配水分,结果也可能反而导致干燥气候。3.产品生命周期 简称PLC,是指产品的市场寿命。所谓产品生命周期,是指产品从进入市场开始,直到最终退出市场为止所经历的市场生命循环过程。产品只有经过研究开发、试销,然后进入市场,它的市场生命周期才算开始。产品退出市场,则标志着生命周期的结束。

4.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这种多样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物种的遗传与变异的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5.环境监测

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代表环境污染和环境质量的各种环境要素(环境污染物)的监视、监控和测定,从而科学评价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趋势的操作过程。

二、选择题:

1.我国环境保护法公布的时间是 A。

A.1989年12月26日 B.1986年12月26日 C.1989年9月1日 D.1986年9月1日

2.我国《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规定城市居住区的环境噪声最高限值为 B。A.昼问55分贝夜问45分贝 B.昼问60分贝夜间50分贝 C.昼问60分贝夜间的分贝 D.昼问70分贝夜间55分贝 3.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五大问题是 A。

A.人口、粮食、能源、资源、环境问题 B.人口、经济、能源、资源、环境问题 C.人口、经济、发展、粮食、资源问题 D.粮食、能源、人口、环境、发展问题 4.汽车尾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是 B。

A.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 B.一氧化碳、铅化合物 C.二氧化碳、二氧化硫 D.一氧化碳、二氧化硫 5.联合国于 A 年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A.1972 B.1973 C.1974 D.1975 6.夏季使用空调时,将温度设置在 D 度最好。

A.17-20度 B.18-20度 C.20-25度 D.26-28度

7.工业三废是指 C。

A.废水、废料、废渣 B.废水、废气、废料 C.废水、废气、废渣 D.废气、废料、废渣 8.酸雨是指pH值小于 A 的降水。

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试题

A.5.6 B.5.8 C.4.3 D.4.6 9.水污染带来的后果是(A)

①加剧水资源的短缺 ②危害人体健康 ③增加酸雨的次数

④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0.大气的臭氧层对人体是有益的因为它能 A。

A.吸收紫外线 B.吸收红外线 C.阻挡微波辐射 D.防止酸雨 11.环境污染按污染产生的来源分为 D。A.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运输污染、水污染等 B.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等 C.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大气污染、生活污染等

D.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运输污染、生活污染等

12.造成英国“伦敦烟雾事件”的主要污染是 C。A.烟尘和二氧化碳 B.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 C.烟尘和二氧化硫 D.烟尘和氮氧化物

13.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中主要是 C 外泄造成严后果的。

A.化学物质 B.细菌 C.放射性物质 D.热 14.我国城市地下水下降的主要原因是_____D____。

A.降雨减少 B.城市化过程中不透水地面的增加 C.森林植被被破坏 D.过量的开采地下水

15.我国流经城市主要河段中,对其污染贡献最大的污染物为___A____。A.有机污染物 B.重金属 C.三氮 D.酸性污染物 16.以下不属于污水处理技术物理法的是 D。

A.重力分离 B.过滤法 C.离心分离法 D.混凝

17.1987年通过的《蒙特利议定书》是保护 C 的历史文件。A.动物 B.植物 C.大气臭氧层 D.水

18.颗粒污染物中,粒径在10微米以下的称为___B____。

A.TSP B.飘尘 C.降尘 D.烟尘

19.造成全球气候的温室气体,主要为_____D____。A.一氧化碳 B.甲烷 C.氮氧化物 D.二氧化碳 20.世界环境日为每年的 A。

A.6月5日 B.4月22日 C.9月16日 D.11月15日

三、问答题:(共40分)

1.城市污水处理级别有哪些?并说明每一级别的用途和主要采用的技术。(10分)答:废水处理分为一、二、三级处理 :(2分)

一级处理是指除去水中的悬浮物、胶体、浮油。经常采用中和、沉降、浮选、除油等方法。(2分)

二级处理主要除去可以分解和氧化的有机物及部分悬浮固体。目前主要采用生物处理方法。(2分)

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试题

三级处理是除去难以分解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处理方法有吸附、离子交换、化学法等。(2分)

用途:通常城市污水处理以一级处理为预处理,二级处理为主体,三级处理很少使用。(2分)

2.大气污染中的颗粒污染物可分为哪几类?(10分)答:颗粒污染物按颗粒粒径可分为:

①降尘:粒径大于10μm,尘粒、粉尘;(3分)

②飘尘: 粒径小于10μm,粉尘、烟尘;(3分)

③液滴:由蒸汽凝结、液体喷雾、雾化以及化学反应形成,粒径小于100μm,如水雾、酸碱雾、油雾。(4分)

3.根据我国城市垃圾的特点,谈谈综合防治对策。(20分)答:防治对策:

应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加强对垃圾产生的全过程管理,从源头减少垃圾的产生。对已经产生的垃圾,要积极进行无害化处理和回收利用,防止污染环境。(2分)

卫生填埋、焚烧、堆肥、回收利用等垃圾处理技术及设备都有相应的适用条件,在坚持因地制宜、技术可行、设备可靠、适度规模、综合治理和利用的原则下,可以合理选择其中之一或适当组合(2分)。在具备卫生填埋场地资源和自然条件适宜的城市,以卫生填埋作为垃圾处理的基本方案(1分);在具备经济条件、垃圾热值条件和缺乏卫生填埋场地资源的城市,可发展焚烧处理技术(2分);积极发展适宜的生物处理技术,鼓励采用综合处理方式(1分)。禁止垃圾随意倾倒和无控制堆放。鼓励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投资多元化、运营市场化、设备标准化和监控自动化。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垃圾减量、分类收集和回收利用。

垃圾减量:

①限制过度包装,建立消费品包装物回收体系,减少一次性消费品产生的垃圾。

②通过改变城市燃料结构,提高燃气普及率和集中供热率,减少煤灰垃圾产生量。

③ 鼓励净菜上市,减少厨房残余垃圾产生量。垃圾综合利用:

① 积极发展综合利用技术,鼓励开展对废

纸、废金属、废玻璃、废塑料等的回收利用,逐步建立和完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

② 鼓励垃圾焚烧余热利用和填埋气体回收利用,以及有机垃圾的高温堆肥和厌氧消化制沼气利用等。

③ 在垃圾回收与综合利用过程中,要避免和控制二次污染。

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试题

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复习题三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环境:是指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野生植物、水生生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生活居住区等。

2.水体自净作用:在环境容量范围内,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排入水体的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降低,称为水体的自净作用。

3.光污染:人类活动造成的过量光辐射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环境形成不良影响的现象称为光污染。

4.温室效应:地球大气中存在一些微量气体,如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水蒸气、甲烷、氟利昂等,它们能让太阳短波辐射通过,同时吸收地面和空气放出的长波辐射(红外线),从而造成近地层增温。我们称这些微量气体为温室气体,它们的增温作用为温室效应。

5.土壤污染:指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通过不同的途径输入土壤环境中,其数量和速度超过了土壤的净化能力,从而使土壤污染物的积累过程逐渐占居优势,土壤的生态平衡受破坏,正常功能失调,导致土壤环境质量下降,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作物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随之下降,并产生一定的环境效应(水体或大气发生次生污染),最终将危及人体健康,以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称之为土壤污染。

二、选择题:

1.环境污染按污染产生的来源分为 D。A.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运输污染、水污染等 B.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等 C.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大气污染、生活污染等

D.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运输污染、生活污染等 2.造成英国“伦敦烟雾事件”的主要污染是 C。A.烟尘和二氧化碳 B.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 C.烟尘和二氧化硫 D.烟尘和氮氧化物

3.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中主要是 C 外泄造成严后果的。

A.化学物质 B.细菌 C.放射性物质 D.热 4.我国城市地下水下降的主要原因是_____D____。

A.降雨减少 B.城市化过程中不透水地面的增加 C.森林植被被破坏 D.过量的开采地下水

5.我国流经城市主要河段中,对其污染贡献最大的污染物为____A___。A.有机污染物 B.重金属 C.三氮 D.酸性污染物 6.以下不属于污水处理技术物理法的是 D。

A.重力分离 B.过滤法 C.离心分离法 D.混凝

7.1987年通过的《蒙特利议定书》是保护 C 的历史文件。A.动物 B.植物 C.大气臭氧层 D.水

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试题

8.颗粒污染物中,粒径在10微米以下的称为___B____。

A.TSP B.飘尘 C.降尘 D.烟尘

9.造成全球气候的温室气体,主要为_____D____。A.一氧化碳 B.甲烷 C.氮氧化物 D.二氧化碳 10.世界环境日为每年的 A。

A.6月5日 B.4月22日 C.9月16日 D.11月15日 11.我国环境保护法公布的时间是 A。

A.1989年12月26日 B.1986年12月26日 C.1989年9月1日 D.1986年9月1日

12.我国《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规定城市居住区的环境噪声最高限值为 B。A.昼问55分贝夜问45分贝 B.昼问60分贝夜间50分贝 C.昼问60分贝夜间的分贝 D.昼问70分贝夜间55分贝 13.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五大问题是 A。

A.人口、粮食、能源、资源、环境问题 B.人口、经济、能源、资源、环境问题 C.人口、经济、发展、粮食、资源问题 D.粮食、能源、人口、环境、发展问题 14.汽车尾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是 B。

A.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 B.一氧化碳、铅化合物 C.二氧化碳、二氧化硫 D.一氧化碳、二氧化硫 15.联合国于 A 年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A.1972 B.1973 C.1974 D.1975 16.夏季使用空调时,将温度设置在 D 度最好。

A.17-20度 B.18-20度 C.20-25度 C D.26-28度

17.工业三废是指 A。

A.废水、废料、废渣 B.废水、废气、废料 C.废水、废气、废渣 D.废气、废料、废渣 18.酸雨是指pH值小于 A 的降水。

A.5.6 B.5.8 C.4.3 D.4.6 19.水污染带来的后果是(A)

①加剧水资源的短缺 ②危害人体健康 ③增加酸雨的次数

④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0.大气的臭氧层对人体是有益的因为它能。

A.吸收紫外线 B.吸收红外线 C.阻挡微波辐射 D.防止酸雨

三、问答题:(共40分)

1.生物多样性减少的防治对策是什么?(10分)答:(1)就地保护(2分):建立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禁伐区、禁猎区、国有森林、自然主物区等,通过保护各种生态系统的途径来保护野生动植物。(3分)(2)迁地保护(2分):通过建立动物园、植物园、树木园、野生动物园、种子库、精子库、基因库、水族馆、海洋馆等不同形式的保护设施,对那些比较珍贵的物种、具有观赏价值的物种或其基因实施由人工辅助的保护。(3分)

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试题

答:为了可持续发展,人类必须依照下列原则来使用各种自然资源:

(1)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要(粮食、衣服、住房、就业等)和给全体人民机会,以 2.你认为应该如何在生活中做到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要求?(15分)

满足他们要求较好生活的愿望;(3分)

(2)人口发展要与生态系统变化着的生产潜力相协调;(2分)

(3)像森林和鱼类这样的可再生资源,其利用率必须在再生和自然增长的限度内,使 其不会耗竭;(2分)

(4)像矿物燃料和矿物这样不可再生资源,其消耗的速率应考虑资源的有限性,以确 保在得到可接受的替代物之前,资源不会枯竭;(2分)

(5)不应当危害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如大气、水、土壤和生物,要把对大气质 量、水和其他自然因素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小程度;(3分)

(6)物种的丧失会大大地限制后代人的选择机会,所以可持续发展要求保护好物种。环境与发展是不可分割的,它们相互依存,密切相关。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已成为当代环境与发展关系中的主导潮流,作为一种新的观念和发展道路被人们广泛接受。(3分)

3.从我国水污染和水资源现状,请你谈谈可行的改善措施。答:对于污水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1)资金、行政、法律保障措施(1分)

资金支持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政府的支持是后盾;污染治理需要法制。(2分)(2)工程保障措施(1分)

必须实施彻底截污、污/雨分流 ; 对老平房区进行搬迁改造。(2分)

(3)市政管理措施(1分)

1)加强城市卫生综合管理 2)环卫部门应提高管理水平3)合理布置垃圾处理站点、公共厕所 4)拆除一切造成污染的违章建筑。(2分)(4)水资源调控措施(1分)

加强水源调配方面的研究 水资源不足是影响水质的重要因素,河水不流,水质就会恶化。应加强水源调配方面的研究,如何既节约水源又保护水环境是必须研究的课题。建设一批污水处理厂,应加强处理水的应用,处理厂与输水管道应同时规划、同时设计,将处理后的洁净水引入河道,这样既节约水资源又可保护水环境。(2分)(5)公众参与措施(1分)

让公众参与河道环境管理 ;搞好大众教育。(2分)

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试题

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复习题四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生态破坏 是指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造成森林、草原等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从而使人类、动物、植物的生存条件发生恶化的现象。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等。

2.可持续发展

是“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需求又未损害别的地区或国家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3.环境规划 是人类为使环境与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而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空间和时间上的合理安排。其目的是指导人们进行各项环境保护活动,按既定的目标和措施合理分配排污削减量,约束排污者的行为,改善生态环境,防止资源破坏,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促进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温室效应 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

5.清洁生产

是指既可满足人们的需要又可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并保护环境的实用生产方法和措施,其实质是一种物料和能耗最少的人类生产活动的规划和管理,将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或消灭于生产过程之中。同时对人体和环境无害的绿色产品的生产亦将随着可持续发展进程的深入而日益成为今后产品生产的主导方向。

二、选择题:

1.节水措施有哪两大类? D

A.减少用水量,减少水污染 B .减少用水量、重复用水

C.减少水污染、减少废物排放 D . A、B、C 都对 2.我国的煤炭储藏量居世界 C

A .

多样性的含义? B

A .地球上动植物的分类 B .地球上生物种类的多样化

C .地球上已灭绝的生物物种数量 D .人类已知的生物种类 8.饮用水的来源主要有哪些? D

A.地下水 B.江河 C.湖泊 D.A、B、C 都对

9.“温室效应”可导致地球变暖,引起全球气候变化,引发更多的自然灾害,使生态环境恶化。引起全球变暖的主要污染物是 B

A .氮氧化物、臭氧 B .二氧化碳、甲烷

C .二氧化硫、二氧化碳 D .氯氟烃、臭氧 10.为了减少能源使用对环境的影响,我们应该 D

A .节约能源 B .使用清洁能源C .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D . A、B、C 都对

三、判断题:

1.被污染的地表水比被污染的地下水更难以净化。(×)

2.大量燃烧化石燃料会导致全球变暖,使用地热能也是全球变暖的原因之一。(√)3.垃圾分类收集是实现垃圾回收利用和资源化的有效方法。(√)

4.尽量不使用一次性的、不能回收利用的物品,尽可能不购买过度包装的产品,这样能为减少资源浪费和保护环境作贡献。(√)

5.保护环境的行动就在我们身边,只要人人都把它当成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周围的环境就会越来越好。(√)

6.一般来说,非点源(面源)造成的水污染要比点源更难控制。(√)7.燃烧天然气引起的空气污染比燃烧煤更严重。(×)8.被污染的水看起来一定很脏。(×)

9.森林和野生动物具有再生性,属于可再生资源。因此无论如何是不会枯竭的。(×)10.在我国,只要控制人口增长就能降低煤炭、石油等的消耗量,从而也就能够控制空气污染。(×)

四、问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的 答:是要使社会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使人类在地球上世世代代能够生活下去(2分)。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模式(2分)。自然系统是一个生命支持系统,如果它失去稳定,一切生物(包括人类)都不能生存(2分)。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因此,对资源的节约,就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本要求(2分)。它要求在生产和经济活动中对非再生资源的开发和使用要有节制,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速度也应保持在它的再生速率的限度以内(2分)。

2.温室效应对环境的影响有哪些? 答:(1)气候转变:‘全球变暖’;(2分)(2)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2分)

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试题

(3)海平面上升;(2分)(4)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2分)(5)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2分)

五、论述题:(共20分)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答: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们的衣、食、住、行及物质文化生活的许多方面都与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密切相关。(2分)

(1)首先,生物多样性为我们提供了食物、纤维、木材、药材和多种工业原料。我们的食物全部来源于自然界,维持生物多样性,我们的食物品种会不断丰富。人民的生活质量会不断提高,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3分)

(2)生物多样性还在保持土壤肥力、保证水质以及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分)黄河流域曾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在几千年以前,那里还是一片十分富饶的土地,树木林立,百花芬芳,各种野生动物四处出没。但由于长期的战争及人类过度地开发利用,这里已变成生物多样性十分贫乏的地区,到处是黄土荒坡,遇到刮风的天气便是飞沙走石,沙漠化现象十分严重。近年来由于人工植树,大搞“三北防护林”工程,生物多样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沙漠化进程得到了抑制,森林覆盖率逐年上升,环境不断得到改善。(3分)

(3)生物多样性在大气层成分、地球表面温度、地表沉积层氧化还原电位以及PH值等方面的调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分)。例如,现在地球大气层中的氧气含量为21%,供给我们自由呼吸,这主要应归功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在地球早期的历史中,大气中氧气的含量要低很多。据科学家估计,假如断绝了植物的光合作用,那么大气层中的氧气,将会由于氧化反应在数千年内消耗殆尽。(3分)

(4)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将有益于一些珍稀濒危物种的保存(2分)。我们都知道,任何一个物种一旦灭绝,便永远不可能再生。今天仍生存在我们地球上的物种,尤其是那些处于灭绝边缘的濒危物种,一旦消失了,那么人类将永远丧失这些宝贵的生物资源。而保护生物多样性,特别是保护濒危物种,对于人类后代,对科学事业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3分)

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试题

2.《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复习 篇二

【考点整理】

【方法点拨】

进行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思路如下:

1.从自然因素角度分析农业区位。首先, 综合考虑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因素, 从当地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因素入手, 逐个分析, 并确定影响当地农业区位的最主要的自然因素。其次, 了解农作物的生长习性, 根据农作物的生长习性选择适宜种植的地区。

2.从社会经济因素角度综合分析农业区位。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 进而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也很大。在进行农业区位选择时, 应从社会经济因素入手, 并着重考虑市场和交通运输条件这两个最富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最终确定比较合理的农业区位。

【典例导航】

(2012年高考海南地理卷) 下图中甲地出产的小枣因核小肉厚、含糖量高而成为优质红枣品种。据此完成 (1) ~ (3) 题。

(1) 甲地因地制宜种植该品种枣树, 主要是因为其

A.耐旱B.耐涝

C.抗病虫害D.占耕地少

(2) 对甲地枣树生长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是

A.干旱B.洪涝

C.台风D.冻害

(3) 甲地小枣品质优良, 主要是因为该地

A.光照强, 气温日较差大

B.气温日较差小, 降水多

C.降水少, 地形平坦

D.绿洲广布, 土壤肥沃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和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根据经纬度可以大致判断出该区域位于我国西北的河西走廊, 甲地年降水量为100~150mm, 气候干旱, 所以要考虑农作物的耐旱特征。甲地位于河西走廊, 由于其特殊的地形与位置 (是冬季寒潮南下的通道) , 所以对枣树生长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是冻害。甲地小枣品质优良, 主要是因为该地气候干旱, 降水稀少, 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 光照强, 便于作物的光合作用, 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弱, 气温低, 导致气温日较差大, 便于作物养分的积累。

答案: (1) A (2) D (3) A

易错点击:易误认为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就是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与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是有区别的, 如影响河西走廊农作物分布的主导因素是水源 (甲地有河流水) , 而非光热条件。光热条件优越是河西走廊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 而气候干旱、水资源不足是其发展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 是进行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

二、农业地域类型的种类

【考点整理】

【方法点拨】

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 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称为农业地域。同一农业地域内, 农业生产的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由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 世界上形成了多种农业地域类型。如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形成是因为降水、温度、水源等自然条件为发展小麦种植业和牧羊业提供了必要条件, 并在早期形成了以牧羊业为主的农业, 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又逐渐演化为以小麦种植、牧羊为主的混合农业。因此, 澳大利亚混合农业是当地居民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 适应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 逐渐发展而来的。自然条件是基础, 而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起了主导作用。

【典例导航】

(2012年高考福建文综卷) 气候生产潜力是指一个地区光、热、水等要素的数量及其配合协调程度。下图示意中国东北地区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的空间分布。读图完成 (1) ~ (2) 题。

(1) 影响甲处等值线向北凸出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位置B.大气环流

C.地形因素D.海陆分布

(2) 在中国东北地区, 与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的指标是

A.≥10℃积温B.日照时数

C.太阳辐射量D.年降水量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区域环境与玉米带分布的关系。读图可知甲地区等值线向北凸出, 又根据等值线分布与变化的规律可知甲地区玉米气候生产潜力比同纬度其他地区高, 说明生产条件优越。玉米气候生产潜力要根据光、热、水等要素综合分析。结合该地区地形分布对气候的影响可知, 甲地区为平原, 相对于东、西两侧的高原与山地来说热量充足。在中国东北地区, 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的空间变化规律是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且同纬度平原比高原和山区高, 这一变化与≥10℃积温变化规律相似, 所以与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的空间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的指标是≥10℃积温。

答案: (1) C (2) A

易错点击:农作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自然条件, 因此考生易误认为自然条件是影响农业区位的决定性因素。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技术条件的地位和作用是不一样的。自然条件是农业区位选择的基础, 是重要因素, 但不是决定性因素, 人类可以利用技术条件对自然条件进行改造;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是决定性因素。

三、农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考点整理】

农业生产涉及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 也影响着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循环。它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体现在很多方面, 而这些方面又是相互联系的。

对气候:农业生产对气候有利有弊, 过度开垦、盲目扩大耕地面积会破坏气候, 但合理耕作有利于气候的保持。

对水文:为满足农业生产用水, 人类建设了很多水利工程, 改变了径流的时间与空间分布, 这往往对水文和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破坏。另外, 农药与化肥的大量使用也可能导致水污染, 围湖造田等也会破坏水域环境。

对地形:农业生产活动可以改变地表形态。在地形起伏大的地区进行陡坡耕作, 易导致水土流失, 使地表更加崎岖不平。如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的形成。但平整土地, 在缓坡修梯田, 可以减少水土流失。

对土壤:不合理的耕作易导致土壤肥力下降, 甚至可能导致土地荒漠化。如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引水灌溉且只灌不排, 其在提高土壤表层含水量的同时, 也提高了土壤的盐度, 在蒸发量大、降水量少的情况下, 盐分在土壤表层不断析出和积淀, 造成土壤盐碱化;在半干旱、半湿润的农牧交错带开垦农田, 或过度放牧、不合理用水, 都会破坏天然植被, 减弱环境对风沙的抵御能力, 导致土地荒漠化。

对植被:扩大耕地面积往往以破坏植被为前提, 甚至导致珍稀物种灭绝。

对社会:农业是第一产业, 民以食为天, 农业的稳定发展、粮食的稳定供应是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的基础, 同时也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对政治: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也是一国屹立于世界的基础。

注意:“刀耕火种”不一定会产生严重的环境问题。“刀耕火种”的种植方式对环境的影响取决于当地的人口数量多少, 以及耕地的压力大小。如果人口数量少, 所需的耕地面积小, 每次焚烧的森林面积也不大, 则被放弃的地块有充足的时间恢复地表植被, 就不会产生环境问题。反之, 如果人口增长过快, 所需的耕地越来越多, 迫使“刀耕火种”的频率加快, 被放弃的地块没有充足的时间恢复地表植被, 则会造成森林退化, 进而引发其他的环境问题。【典例导航】

(2012年高考四川文综卷) 发展农业需因地制宜, 亦需科技创新。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某区域耕地分布图 (图1) 。

材料二:某大型农场生产用地随海拔高度分布示意图 (图2) 和该农场农业生产联系示意图 (图3) 。

(1) 分别归纳图1中甲、乙两地形区种植业地域分布特点, 并分析各自特点形成的自然环境原因。

(2) 简要评价该农场的生产经营优点。

解析:本题考查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读图可知, 甲位于我国的青藏高原, 由于海拔高, 导致热量不足, 而河谷地区由于热量条件相对较好, 故种植业分布在河谷地区;乙为塔里木盆地, 由于距离海洋远, 加上地形的阻挡, 气候干旱, 降水稀少, 而山麓冲积扇地带灌溉水源充足, 故种植业沿盆周山麓地带分布。读某大型农场生产用地随海拔高度分布示意图和该农场农业生产联系示意图可知, 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 经营方式也不同, 该农场充分发挥了自然资源 (土地) 的综合效益, 使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形成了一个良性农业生态系统。经营方式多样化的优点, 一是可以合理安排农业生产的时间, 二是可以适应市场的变化。

答案: (1) 特点:甲地形区分布在河谷地区;乙地形区分布在盆周山麓地带。原因:甲地形区是青藏高原, 海拔高, 气候寒冷, 制约种植业发展的主要条件是热量, 河谷地区热量条件相对较好, 故种植业分布在河谷地区。乙地形区是塔里木盆地, 深居内陆, 气候干燥, 制约种植业发展的主要条件是水分, 山麓地带灌溉水源充足, 故种植业沿盆周山麓地带分布。

(2) 农业与旅游业结合, 发挥了自然资源的综合效益 (或农林牧立体利用土地, 发挥了各类土地的生产潜力) ;种植业、畜牧业与土地之间形成了良性农业生态系统 (或利用海拔差异多层次发展农林牧, 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冬季从事旅游经营, 利用了劳动力的农闲时间;多种经营, 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灵活性及对市场的适应性。

能力提升

下图为“中国农业综合开发示意图”, 读图回答1~3题。

1.造成我国各地农业生产发展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A.水源、土壤B.劳动力、技术

C.气候、地形D.市场、交通

2.与 (1) 区相比, (3) 区粮食总产量和人均产量都呈下降趋势, 下列原因中不正确的是

A.耕地被占用

B.农业结构的调整

C.劳动力价格上涨

D.水利工程设施的建设

3.下列选项中既体现因地制宜又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农业生产活动是

A. (2) 区进行盐碱地改良, 发展节水农业

B. (3) 区充分利用光照优势, 发展大棚农业

C. (4) 区加速开发热带森林, 扩大种植园面积

D. (6) 区增加牲畜数量, 扩大畜牧业规模

图甲为某地牧草成长、乳牛草料需求量关系图, 图乙中为该地气候资料。读图回答4~6题。

4.甲图中阴影部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热量不足B.降水偏少

C.牧草生长旺季D.鲜草供应偏多

5.该地区所在国家以乳畜业为主,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高温多雨, 雨热同期

B.农业机械化水平高, 商品率高

C.最大限制性因素是土壤盐碱化

D.种植业和畜牧业矛盾突出

6.一般而言, 乳畜业最主要的产品是牛奶, 以供应市场, 但该地最主要的外销产品却是不易变质的其他乳制品。与这种现象有关的因素最可能是

A.人口的多少B.牧草的数量

C.气候的特点D.市场的距离

由于区域环境的差异, 世界上形成了多种农业地域类型。下图为四种农业地域类型的景观图片, 读图完成7~8题。

7.甲、丁农业地域类型的共同特征有

A.机械化程度高

B.水利工程量大

C.投入劳动力多

D.受市场影响大

8.下列四个地区的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要素影响最明显的是

A.甲B.乙C.丙D.丁

参考答案及解析:

1.C

2.D图中 (1) 区是东北商品粮基地, (3) 区是长江中下游“两湖” (鄱阳湖、洞庭湖) 商品粮基地。 (3) 区粮食总产量和人均产量都呈下降趋势, 主要是其他产业的发展、耕地被占用、农业结构的调整等导致粮食播种面积减少, 而水利工程设施的建设对粮食生产有积极作用。

3.A图中 (2) 区为黄淮海平原, 土地盐碱化现象突出, 春季淡水资源缺乏, 所以进行盐碱地改良、发展节水农业既体现因地制宜又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

4.A本题主要考查判读统计图的能力。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牧草生长不能满足乳牛的牧草需求量。结合气候资料统计图可知, 此时降水多, 但气温偏低, 热量不足。

5.B本题主要考查空间定位能力。根据气温与降水判断该区域位于南半球温带海洋气候区, 由于该国以乳畜业为主, 所以可能为新西兰, 其农业机械化水平高, 商品率高。

6.D本题主要考查乳畜业的主要特点。由于鲜牛奶保质期短, 如果距离消费市场远, 则易变质, 所以若要扩大消费市场, 就要生产不易变质的其他乳制品。

7.D甲与丁农业地域类型的共同特征是都属于商品农业, 所以受市场影响大。

8.B四个地区中, 乙地区发展梯田, 因此对地形的影响大。

3.《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复习 篇三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是联系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纽带,是对高中地理教材的高度总结和概括,旨在引导我们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对于人类的行为以及生活态度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复习和应试过程中要牢同树立“一个观点两张地图”,一个观点即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两张地图即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并重点掌握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解决措施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一、疑难解析——关注4个细节

在二轮复习时,我们要特别关注每一章的知识细节,突破教材原有结构,将重点知识通过小问题加以优化,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对于本章内容我们要着重思考关于“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等4个方面的问题。

1如何理解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环境与发展的核心问题。没有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无法实施,因为环保需要大量的资金。而只顾经济发展,不注意环保,对人类来说是一种危险行为,会带来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在回答这一问题时,可以这样考虑:①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②不合理的利用资源、不合理的发展方式,会破坏环境和资源;③环境保护不力,会反过来制约经济的发展。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协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如何辩证分析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发展问题四者之间的联系,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

4如何理解可持续发展的阶段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推进的过程,由于世界各国、各地区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不同,在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及承担的责任也不同。

发展中国家处于可持续发展的初级阶段,仍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并开始关注资源与环境问题。发达国家处于可持续发展的高级阶段,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协调发展成为其主要目标,在资源与环境的保护方面应承担更多的责任与义务。

二、适度拓展——联系社会热点

1关于政府工作报告。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3月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坚定不移地推进自主创新和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坚持不懈地推动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在2009年主要任务中又再次指出“毫不松懈地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工作”。重点包括节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能源、健全节能环保各项政策、开展全民节能减排行动,加强石漠化、荒漠化治理,实施重点防护林、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如何理解这一部分政府工作报告?其实就是要把我们所学习的书本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答案就在书上。目前我们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有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以及资源短缺等,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就是节能、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以及加强生态治理、实施防护林保护工程,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

2什么是绿色GDP?绿色GDP是指现行GDP总量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的保护服务费用后剩下的部分,即“绿色GDP”=GDP总量-(环境资源成本+环境资源保护服务费用)。

绿色GDP的提出,是因为传统的发展模式关注的只是经济领域活动,其目标是产值和利润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在这种发展观的支配下,人们采取了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其结果是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绿色GDP能更加真实地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真实财富的变化和资源环境状况,可以促使决策部门和公众观念的变化。今后五十年,我国将面临人口和城市化的双高峰,因此必须响应国家战略,坚持“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两大基本国策。

三、牛刀小试——增强实战能力

从近几年的高考地理试题来看,虽然每年的试题内容各异,都是新背景新材料,但“年年岁岁花相似”,对地理主干知识的考查不变,走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不变,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和训练过程中要努力体会地理学科的思维特点,总结解题规律和技巧,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提高新情景的融入能力,提高解题能力。 2008上海卷第37题(下题),就是围绕可持续发展思想命制而成的典型试题。

图2反映的是人口与环境发展的一种关系模式。读图分析人口数量变化与环境诸要素的相互关系,并运用可持续发展观点对“如何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提出自己的看法。

解析: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生态和社会持续发展,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该题属于开放性题目,可以结合图表从人口数量、资源储量、环境污染程度以及经济发展等方面来分析。

参考答案:一个地区随人口增加,工业产值、粮食产量也随之上升,但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有所上升;当工农业生产上升,资源急剧减少,环境污染加剧,人口增长趋于平缓;当人口增长缓慢,资源的消耗与环境污染问题得到缓解。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应该与该地区的自然资源与环境、工农业生产水平等相适应,从而促进地区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或者: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开源节流,合理利用各种资源;防治污染,保护环境与生态;发展绿色农业,储备足够粮食;发展节能型、环保型工业,实现产品升级换代等。)

下面是“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中几个典型问题:

1我国能源资源短缺的原因以及发展措施是什么?

答题指导:能源资源短缺的原因:①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能源需求量大;②我国耗能大的工为发展快,加剧了能源紧张;③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④能源勘探、开采跟不上国民经济需求⑤睡际石油价格上涨:⑥我国石油储备体系不完备。

调整措施:①采取多元化战略,进口石油;②完善石油储备体系;③加大能源勘探、开采,增加能源产量;④加快西电东送、西氣东输工程建设;⑤稳妥发展核电;⑥因地制宜地发展沼气、太阳能、水能、风能、海洋能等;⑦加大技术革新,提高能源的利用率;⑧加强宣传,提高公民节约能源的意识;⑨实现产业升级,适当限制耗能大的工业发展。

小贴士:关于“……原因”,回答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关于“……资源的发展措施”从开源、节流、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来回答。

2应对全球变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答题指导: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约能源;开发利用新能源;努力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小贴士:针对臭氧层破坏、各类环境污染等问题

其实也可以从开源、节流、减少排放等方面来回答。

3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一个地区今后的发展可以从哪些方面挖掘潜力?

答题指导:优化产业结构,促使单一产业向多元产业转变;立足本地区区位优势,培育优势产业:发展旅游业:培育和引进人才;优化环境等。

4如何分析生态农业或者发展生态农业的优势?

答题指导:充分利用了自然条件,挖掘了生产潜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综合利用等方面。

5试一试:读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示意图,回答问题。

(1)图中A→B阶段的主要产业可能有_________。

A航天工業

B煤炭工业

c钢铁工业

D微电子工业

(2)人类社会处在A→B阶段时,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①_________;②_________;③_________。

(3)一些发达国家的环境污染水平于B点以后发生转变,其原因是_________。

①增加环保投入②科学技术进步③产业结构调整④工业发展迅速减慢⑤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A①②⑤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⑤

(4)当进入c阶段后,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真正实现了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可持续发展。

(5)列举你日常生活中符合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具体做法_________、_________(列举两例)。

答题指导:(1)Bc(2)人口压力巨大 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从人口、资源及经济发展三个方面分析,答案合理均可)(3)B(4)经济生态社会(5)(只要合理均可)

世界海洋深处在哪?

4.人与环境的复习计划 篇四

一、复习目标

1.了解世界和我国人口增长状况,并学习查询资料的方法

2.了解人口增长对环境、资源和生态平衡造成的影响,认识控制人口数量的重要意义

3.举例说明农村环境、城市社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4.举例说明家居环境主要污染物的来源

二、复习提纲

1.人口增长过快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有:粮食、淡水、土地、能源问题。当前世界面临的危机也是人口增长过快、粮食短缺、环境污染、不合理的开发资源。

2.人口增长所面临的问题有:粮食短缺、水资源贫乏、升学就业困难增大、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社会福利事业增加压力等。污染主要是指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气物污染、噪声污染等。

3.粮食问题:粮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最基本的物质条件。我国等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紧缺,原因主要有人口增长和粮食生产、消费不均等,还有气候变化和土地荒漠化及人为破坏和战乱等因素,所以我们中学生要人人养成节约粮食的习惯。并且节约粮食也可以减少粮食的种植面积,对环境保护有一定的作用。还要发展基因技术,改良农作物新品种,增加产量。

4.水资源问题:水是农业的命脉,更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基本的环境条件。中国的水资源分布很不均均,总量不少。特点有: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夏秋多,冬春少。记住:水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养成节约用水,科学用水的好习惯。避免水资源的`污染!

5.随着人口增长,人类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人口激增会加速消耗能源物质,使有限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矿产资源等不可再生资源越来越耗尽。

6.如何解决地球里产生的巨大的矛盾呢?实施计划生育是控制人口增长的有效方法。

7.人口数量增加的原因: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医疗条件的提高,营养条件的改善。降低出生率是控制人口的唯一选择,实行计划生育可以有效地降低人口出生率,控制人口的增长,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计划生育的中心内容: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具体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实行

8.农药的危害:危害人类健康、破坏生态平衡、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环境污染等。所以要控制农药的使用量。防治害虫可以用化学庄防治和生物防治。

9.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沼气发酵:是利用一些微生物,在无氧环境下,将农作物的秸秆以及人、家禽、家畜的粪便等有机物投放在一个密闭的池内进行发酵,获得沼气的过程,(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是一种清洁的能源,燃烧后可以产生光和热,可用来做饭和照明。发酵后的渣水也是一种有机肥料。生态农业使用的优点:减少资源的浪费,减少污染,减少农药污染。

10.举例说出人对生物圈的影响

森林遭到滥砍乱伐后,导致水土流失,沙尘暴等自然灾害;

人为排放过多的废水废料到湖水中,导致湖水里藻类等浮游植物因营养物质丰富而疯长,影响了水中其他生物的生活;排放过多的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到大气中,容易导致酸雨的产生,对各种生物和各种建筑物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过多的二氧化碳的排放还会导致全球的温度的提升,形成“温室效应”。

含有贡、银、镉的固体废物和工业废水,会引发各种疾病:水俣病、痛痛病等。

11.常见的污染物和有害物质有:苯并芘、一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氮氧化物,甲醛、苯、甲苯、氯仿、氨气、氡气等,植物性纤维、花粉、孢子、动物的毛发也可以引起人发生哮喘、皮疹等过敏性疾病。所以室内要通风透气,保持新鲜的空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维护我们的健康。详见课本P110。

三、基础知识巩固

1、现在地球上的人口已经超过 ___。据专家推测,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超过___ 。人口剧增,造成对___等的需求不断加大,给___造成沉重压力,同时也制约___的发展。

2、为了___,我国已经把计划生育列为一项___,具体要求是___。

3、发展___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它可以提高___,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化肥和农药的用量,改善农村___质量,增加物质财富和经济效益。

4、城市生态系统是以___为主体,与自然环境、 相互作用的统一体,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以人为主导、高度开放、易污染等特点。

5、城市环境的污染主要有: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水污染、光污染和噪声污染等。(酸雨:二氧化硫含量过高)

6、厨房污染主要是指___等。

7、装修材料中含有___ 、___ 、___ 等挥发性气体,具有一定的___,有些还有___。

5.08春资源与运营复习提纲 篇五

考试形式:开卷,时间:90分钟。考试题型及分值分布: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案例单选题(每题2分,共20分。);实务题(每题20分,共30分。)要求掌握的知识点:

1、简答题涉及的知识点

盈亏平衡分析(上册P104)

盈亏平衡分析的概念:销售收入等于成本是的销售量就是盈亏平衡点,低于盈亏平衡点就是亏损;高于盈亏平衡点就是盈利。一般说来资本密集型的企业盈亏平衡点较高,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盈亏平衡点较低。头脑风暴法(下册P168)

头脑风暴法是通过多人集体讨论,相互启迪,激发灵感,从而引起创造性思维的连锁反应,形成综合创新思路。是美国BBDO广告公司创始人奥斯本与1938年提出首创的。

在使用头脑风暴法时要遵守下面几条重要原则:暂不评价——事后对各种方法进行仔细的评估;自由发挥——让思绪尽情飞舞,越与众不同越好;数量至上——可选择的机会越多;综合改进——尝试借鉴他人观点来形成自己的想法;无须评论——不要就其他人提出的观点进行争论和评价,迅速说明自己的想法即可。鱼骨图的概念及绘制(下册P52、P165)

鱼骨图也叫因果图,因为看起来像一条鱼的骨架,它对解决问题来说是一种非常有用的、直观的工具。绘制的方法:画一条线,代表鱼脊椎骨,头上是一个方框,方框中写明结果(就是要分析的问题);大鱼刺上画出几个主要原因;尽量查找问题的更具体的原因,用带箭头的小鱼刺画到大鱼刺上。

简述变革的三阶段模型。(下册p114、116)

变革的三个阶段是解冻、变革、再冻结。

冻结是第一阶段,是要动摇人们的习惯性思维和行为方式,让他们意识到变革的必要性。首先要展示变革的目标和溢出,然后与人交流使七融入变革,这样可以帮助人们改变习惯和放下顾虑,让人们在意识上支持变革,参与变革。

变革的实施第二阶段,在此阶段让人们进入理想中的新状态,确定新的工作方式,加强培训交流,强化支持与参与的力量转变他们的思想和态度,转变他们的思想和态度。

再冻结是第三个阶段。在这个阶段需要使团队成员能够坚持新的工作方法,强化巩固变革,通过实施、监控和核查,沟通取得的成绩、碰到的困难,提出改正措施,以免人们再回到过去的***惯中去。工作描述(上册P8)

工作描述是人力资源部门最重要的文件,它是关于某个职位所从事工作目的和应该承担责任的详细总结。工作描述必须包括下面几个要素:该项工作的主要目的,该项工作的主要任务,该项工作的范围。工作描

述要保证是新的,另外还必须要考虑到在不远的将来可能发生的变化,这样可以减少对自己和别人带来的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选择供应商的标准(上册P211、P262)

在选择供应商时要考虑以下因素:产品质量;数量;价格和付款期限;产品的兼容性;供货速度;可靠性;弹性和选择余地;交付质量;售后的技术支持;供应商的地址;供应商的声誉;供应商的财务稳定性和对顾客的重视程度等等。

PDCA循环(下册P47)

持续改进作为一个永无终止的过程常被描述成一套重复活动的循环。戴明发明了一种展现这个过程的方法,叫做PDCA循环,或者叫做“戴明轮”。循环始于规划阶段,其中包括调查研究和分析问题,之后是执行阶段,执行规划的内容,下一步是检查或检测阶段,按照预期来评价结果,最后是采取行动纳入操作或巩固阶段,将变化予以标准化或者从中汲取经验教训,然后重新开始循环。是一中系统化的管理方法。根据需求的变化,制定资源计划的方法一般有哪些?每种方法的适用范围是什么?(上册p209、210)一般有三种方法:等产量计划、需求跟随计划、控制需求计划。

等产量计划适合于那些需求相对稳定以及能够以合理的成本维持库存的公司。在需求较少时库存增加,而在需求较高的时期又可以解释放库存,其产量可以在整个时期内取得平衡。

在需求跟随计划中,产量要满足需求的变化,所以产量要尽可能富有弹性,以满足不断变化的需求水平。对于季节性服务组织,以及存在突发性需求的组织是非常合适的。

在控制需求计划中,组织力图把需求高峰加以转化缓和,以使得需求与产量相匹配,从而消除波动。项目验收时需要考虑的问题(下册P279)

项目实现了它所有的目标了吗?它特定的结果和好处是什么?还有什么没有实现吗?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清楚吗?已经记录下来了吗?所有的成本都计算进去了吗?所有的项目资源都已经移交了吗?还有什么遗留问题需要解决吗?项目干系人对于项目进展的情况和结果的满意度如何?

招聘程序(上册P4)

评估员工需求、建立工作描述、草拟人员规范、吸引合适的候选人、选出最终的候选人、面试最终候选人、决定招募哪些人、新进人员就职、总结招聘选拔过程。

全面质量管理(下册P9页)

TQM的关键概念和主题:满足内部和外部客户的需要和期望——这是TQM的目的;把所有的人都包括到组织内——将质量管理活动延伸到更大的范围;持续改进——TQM不是 一次性的行动,必须持续改进;团队工作——动员员工参与是一个关键的主题;高级管理层的参与——这是至关重要的,很多实施TQM不成功的原因,往往就是由于这个环节没有做好;完善质量管理系统、标准、检测和工具——基于标准、性能检测和计量工具系统的方法是TQM的核心。

变革领导者如何赢得团队成员对变革的支持与参与?(下册P112)

变革领导者要想赢得团队成员对变革的支持与参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让员工明确变革目标,向员工展示变革的理由和利益;遇见反应和反抗,准备好应对的方法;为每个干系人列出利益清单;引导干系人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变革,需要告诉他们变革为其带来的诸多利益;接受反馈,进行商讨,确定变革的最佳时间,让团队成员参与到变革的计划过程当中;让每个人了解计划;直面反抗;对变革充满热情。变革过程中,团队领导如何减轻员工对变革的抵触情绪(下册P96)

减轻员工对变革的抵触情绪的关键是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作为团队的领导要了解团队成员的心理,从他们的角度理解问题。具体的做法有:提前与员工商议,解释变革的理由和变革所期望的结果;不要施加过大的压力,在早期的拒绝阶段不要试图以事实和数据来说服人们接受变革;了解团队成员和干系人,并预见他们的抵触情绪,提前准备好如何对付他们的消极态度,倾听抵制者的意见,并要找到其担忧的原因;使团队完全融入变革,尽可能地让团队参与变革的计划和实施,让他们有归属感;沟通、沟通、再沟通,让人们了解变革的每个阶段减少谣言,以免人们陷于愤怒;为了确保变革的有效实施,采取行动前减少抵制情绪。另外领导要给员工精神上的支持,帮助他们应对变革带来的负面影响。

导致预算与实际结果之间差异的原因(上册P119)

造成差异的原因:业务级别的改变——直接成本可能回受次影响;价格成本的差别——价格(成本)的预测与实际成本(价格)之间的差别;效率或生产力因素——在假定的效率或生产力基础上建立预算成本;预测销售的预测逆差;意外支出和计划外支出。除此之外还有可能仅仅是计划不周密而导致预算与实际结果之存在间差异。

2、案例选择题

案例题难度与课程网页上案例相近

3、实务题:考察学员运用教材知识,要求联系实际,字数不少于300字,否则扣分。可能涉及的知识点:

(1)运用鱼骨图法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以你工作或生活中遇到的某个问题为例,用因果图(鱼骨图)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要求:绘制因果图,并用文字加以说明。)(下册P52、P165)

(2)SWOT分析法(以你的团队(或者你自己)为例,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你的团队(或者你自己)所具备的优势和劣势,以及你的团队(或者你自己)所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在此基础上考虑如何增加你的团队(或者你自己)的优势和机会,减少劣势和威胁。)(参考)

(3)招聘广告的制作(参考网上、报纸上的招聘广告)

6.川农水资源规划与管理复习提纲 篇六

1.按供水水源分类,供水系统包括:(P93)地表水源、地下水源、其他水源 2.影响可供水量的因素有:(P94)

来水条件、用水条件、水质条件、工程条件 3.水功能区一级区划

保护区、缓冲区、开发利用区、保留区 4.地表水资源量R的计算方法有几种

3种:代表站法、等值线法、年降水---径流函数关系法 5.水资源规划的类型:(P19)

流域水资源规划、跨流域水资源规划、地区水资源规划、水资源专项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

6.在进行需水预测时,需水量的影响因素: 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

7.水资源系统分析目标确立的原则和标准(P149)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8.影响水功能区纳污能力大小的因素:(P126)

水体特征、水体功能定位、污染物特性、污染物排放方式 9.地表水资源的构成与类型:降水、径流、蒸发

10.水资源系统分析中,经济分析的优化准则主要包括(P150)净效益最大:一般用于投资、效益均不受限的情况 效益最大:多用于费用一定的情况

费用最小:多用于效益一定或方案等效的情况

派生准则:效益费用比最大、净现值最大、年费用最小、投资回收期小于规定回收期等

11.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内容包括(P52)

补给量、排泄量、可开采量的计算和时空分布特征分析,以及人类活动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分析 12.水资源(狭义)(P2)

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可直接为人类利用的有一定数量和质量保证,并能在不长时间内恢复和更新的淡水量 13.水功能区纳污能力(P125)

在满足水域功能要求的前提下,按给定的水功能区水质目标值、设计水量、排污口位置及排污方式,功能区水体所能容纳的最大污染量,以吨/年表示

14.干旱指数:是反映气候干旱程度的指标,通常定义为年蒸发能力和年降水量的比值,即:r=E0/P 15.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P175)

分析水资源供需现状,查找当前存在的各类水问题;针对不同水平年,进行水资源供需状况分析,寻求在将来实现水资源供需平衡的目标和问题;最终找出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方法和措施。16.水资源系统特征(P145)

水资源系统是一个自然与社会相结合、开放性的复合系统。①水资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受自然规律的影响和制约。②水资源系统的正负效应受人类意识和活动的主宰和支配。

③水资源系统是连接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桥梁,是协调自然与社会系统良性发展的不可替代的必要条件。17.水资源评价的内容与技术原则。(P47)

内容:水资源数量评价、水资源质量评价和水资源开发利用评价及综合评价

原则:①地表水和地下水统一评价

②水量水质并重 ③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④全面评价与重点区域评价相结合

18.水资源规划与水资源管理的联系与区别。(P25)

联系:具有相同的出发点、具有共同的研究对象、包含相似的研究内容、采用相近的研究方法

区别:工作的侧重点不同、技术手段的运用不同、工作的时效不同、对工程的意义不同 19.需水预测的主要内容(P83)

各水平年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分析、经济社会需水预测、不同保证率年需水预测、提出不同方案下的需水预测成果、需水预测汇总,并进行需水预测成果的合理性分析等。20.水功能区划分的目的与意义。(P121)目的:①确定重点保护水域和保护目标

②科学地计算水域的纳污能力 ③排污口的优化分配和综合整治

意义:①水功能区划分是应对当前水资源保护严峻形势的迫切需要

②水功能区划分是贯彻落实《水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明确要求③水功能区的划分是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 21.可供水量(P93)

指在不同水平年、不同保证率或不同频率情况下,通过各项工程设施,在合理开发利用 的前提下,可提供的能满足一定水质要求的水量。

22.水环境容量(P125)

在水环境功能不受到破坏的前提下,水体所允许容纳的污染负荷量上限。

23.节水潜力(P103)

以各部门、各行业(或作物)通过综合节水措施所达到的节水指标为参考标准,分析现状用水水平与节水指标的差值,并根据现状发展的实物量指标计算的最大可能节水数量。24.水资源系统(P145)

水资源系统是以水为主体构成的一种特定系统。它是指处于一定范围或环境下,为实现水资源开发目标,有相互关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若干水资源工程单元和管理技术单元组成的有机体。25.水资源保护(P118)

通过行政、法律、工程、经济等手段,保障水资源的质量和供给,以防止水源的枯竭、水流阻塞、水环境的污染、水生态的恶化和水土流失,限制不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行为,并尽可能地满足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

26.供水能力

指区域供水系统能够提供给用户供水量的大小。它反映了区域内由所有供水工程组成的供水系统,依据系统的来水条件、工程状况、需水要求及相应的运行调度方式和规划,提供给用户不同保证率下的供水量大小。

27.规划水平年供水预测的主要内容(P98)

综合调查分析现有供水设施的布局、供水能力、运行状况,以及水资源开发程度与存在问题等,在此基础上分析水资源开发利用前景和潜力,结合不同水平年的需水要求,拟定多种增加供水的方案,提出不同水平年、不同年型、不同方案的可供水量成果。28.水资源规划方案的比选需要考虑的因素(P73)①要能够满足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的需要

②要协调好水资源系统空间分布与水资源配置空间不协调的矛盾

③要满足技术可行的要求

④要满足经济可行的要求,使工程投资在社会可承受能力范围内,从而使规划方案得以实施。29.水资源规划的基本原则(P20)

①全局统筹、兼顾局部的原则

②系统分析与综合利用的原则 ③因时因地制定规划方案的原则

④实施可行性原则

30.水功能区纳污能力与水环境容量两者的区别和联系(P125)水功能区纳污能力是指在满足水域功能要求的前提下,按给定的水功能区水质目标值、设计水量、排污口位置及排污方式,功能区水体所能容纳的最大污染量,以吨/年表示;水环境容量是在水环境功能不受到破坏的前提下,水体所允许容纳的污染负荷量上限。

主要区别: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要考虑排污口和排放方式,水环境容量一般只考虑水体自身特性,而不考虑排污口情况。联系:通常将给定水域范围、水质标准、设计条件下的水域最大允许纳污量近似看作水环境容量来处理。一般而言,我国环境保护领域多采用水环境容量,水利领域则习惯采用水功能区纳污能力。在实际工作中,水功能区纳污能力就是用于计算在特定排污口位置下的水环境容量,此时水环境容量与水功能区纳污能力所表达的概念一致。

31.中国的水资源管理体制(P40)

三条红线: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严格控制取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坚决遏制用水浪费;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三条红线”的目标要求,是国家为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各个环节划定的管理控制红线。

四项制度:用水总量控制制度、用水效率控制制度、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这“四项制度”是一个整体,其中用水总量控制制度、用水效率控制制度、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是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的具体内容,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是落实前三项制度的基础保障。32.需水预测内容与计算(P83)

内容:各水平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标分析、经济社会需水预测、不同保证率年需水预测、提出不同方案下的需水量预测成果、需水预测汇总,并进行需水预测成果的合理性分析

方法:

1、定额法;

2、基于统计规律的预测方法。33.中国水资源自然条件的优劣因素(P9)

优势:水资源总量丰富;雨热同期,利于农业生产;山区产水量大,利于水资源调蓄;大江大河多,利于整体调配;北方平原地区地下水赋存条件好。

劣势:单位国土面积、人均、亩均水资源量少;年内年际分布很不均匀;南北方、东西部分布不均匀;与耕地、矿藏等经济要素分布不匹配;西南、黄河等地区水资源开发难度大。34.水资源综合管理方法对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的意义(P214)水资源综合管理是以公平的方式、在不损害重要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条件下,促进水、土及相关资源的协调开发和管理,从而使经济和社会财富最大化的过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生活用水、生产用水在整个水资源利用总量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加,地方政府及相关供水部门为了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对水资源开发利用时常常会忽视其行为可能对同一流域内其他临近区域的影响。针对这一问题,在水资源综合管理模型中,纳入不同取水方案进行比较,通过不同取水方案对流域内其他区域生态、经济等的影响分析,来指导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较实现流域和区域的综合。

35.地区或城市水资源管理主要措施,问题及改进(P215)(1)管理体制与公众参与:①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对水资源管理起主导作用②加强宣传,鼓励公众广泛参与,是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的基础③水资源管理法制建设及执法能力建设(2)经济运行机制:①以水价为经济调控杠杆,促使水资源有效利用②依效益合理配水,分层次动态管理③明晰水权,确定两套指标,保证配水方案实施(3)水资源管理方案及实时调度 36.国内外水资源规划或管理案例

37.节水规划资料收集及如何开展

7.《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复习 篇七

1 传统水资源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1.1 未能正确对待环境保护

为了大力推动经济的发展, 环境保护工作由于会阻碍到经济收益而被忽略, 从而使得许多自然环境资源得不到有力保护。在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 我国的环境变化受到了水资源建设的影响, 生态平衡逐渐遭到破坏。尽管许多项目都针对性的开展评估水资源影响的相关工作, 不过制定的保护措施相当于一纸空谈, 为了保护经济利益而得不到切实的落实, 这样便使得水资源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丧失原有的价值。

1.2 过度单一的评价结果

无论是对污染物的处理方法进行预测还是对污染物给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 虽然它们都是传统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环节, 但仅仅依靠这些有限的分析评价, 并不能客观地准确描述社会经济发展中水资源环境污染带来的影响。

1.3 没有充分重视水资源价值

水资源之所以未能得到充分的利用, 是由于水资源的价值始终并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然而作为可利用资源, 对水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将有效提高工程项目的社会收益。

2 可持续发展战略对水资源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

在我国自然环境遭受到以往水资源工程的严重影响的大背景下, 我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一方面对我国环境进行有效改善与保护, 另一方便让我国的自然环境服务于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的环境评价是水资源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 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其影响力都是水资源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关注内容。为了让社会发展需求不超过水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 不能一味无限制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 还应该让水资源始终保持在良好的循环状态, 保持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的双向健康发展。

2.1 环境承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判断依据

尽管对环境的污染状况进行分析是环境承载力的基本内容, 但借助于相关的数据指标, 水资源工程建设与资源环境结构之间的关系还能通过环境承载力得以体现, 因此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工作代表着可持续发展下水资源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2.2 能够促使水资源工程判断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除了分析环境的影响要素之外, 水资源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作用下, 还会对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科学的判断工作, 诸如当代的水资源污染问题对人类的未来造成的长远影响, 保证环境评价的客观性与长远性, 让水资源工程能够在有力的环境数据帮助下进行建设决策的制定, 确保决策的科学性与实用性。

3 保障有效评估的措施

3.1 建立健全的法律责任制度

不断完善改进相关的法律条例, 明确各个环节的审批者、建设者以及评价者的工作内容与权利, 将对应责任与义务落实到每个人。对于违法违规行为, 一经发现, 严惩不贷, 严厉打击水资源评价众多不法行为。

3.2 建立系统的环境影响评价法体系

由于外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呈现出日益严重的趋势, 因此急需针对水资源环境制定相关的法律体系, 通过提高其立法层次, 让社会各个领域都能够对水资源环境保护给予充分的重视。

4 结语

综上所述, 改革开放以来,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的大力推动下, 我国的城市化建设进程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社会方方面面都得到了不断的完善。然而, 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 我国的环境保护未能跟上社会的发展脚步, 环境污染成为了我国当前最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它不仅仅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还会对社会大众的身体健康产生长远影响。为此, 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下, 水资源环境影响评价应运而生, 它要求水资源工程建设能够从科学客观的角度出发, 正确对待资源环境问题, 切实保障经济与自然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摘要:可持续发展战略各项工作在我国的不断深入, 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注意力集中到环境发展问题上, 近年来, 低碳环保观念在我国得到了极大的普及, 更大力推动着水资源工程的可持续建设。不断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工作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我国环境可持续发展工作的核心内容, 而这两者恰恰又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为此给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压力。本文从以往的水资源工程角度出发, 深入分析了其对周边环境质量的影响, 从而论证了水资源工程可持续发展建设对于我国环境的重要性, 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将为我国的水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起到指导作用。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水资源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参考文献

[1]闫醒宇, 蒋琳.基于可持续发展策略的水资源工程环境影响评价[J].科技风, 2014, 03 (24) :55-57.

[2]张腾, 陈芳.水资源工程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 02 (65) :28-33.

[3]蔡亚军, 武凤翔.从环境影响评价角度看我国的水资源管理[J].河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 06 (43) :44-46.

8.《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复习 篇八

一、农业的概述

1.农业的概念

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生产是人类有意识地利用动植物生长机能,以获得生活所需要的食物和其他物质资料的经济活动。由于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密切,因而农业是受自然环境影响最大的产业。农业又是发展历史悠久的产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社会环境对农业的影响越来越大。

2.农业生产的特点

①地域性。

②季节性。

③周期性。

3.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有利影响

合理的农业生产使土地等资源为人类持续利用,并且为人类提供衣食住来源。

(2)不利影响

①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会给地理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如过度放牧会导致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等。

②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也会对生态环境带来某些负面影响,如大量施用化肥,会使土壤板结;广泛使用杀虫农药,会导致土壤遭受污染。

二、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农业区位的含义

(1)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

(2)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2.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①气候

A.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的种类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的关系最为密切;不同生物的生长发育要求的水分条件不同。

B.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适当的农作物品种和耕作制度。

②地形

A.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坡度过大不利于发展种植业;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使农作物的分布随海拔有所不同。

B.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坡度大于25°的山地不宜发展种植业,适宜发展牧业或者林业;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

③土壤

A.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土壤的酸碱性、肥力、土层的厚度等对农业生产有影响。

B.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发展适宜生长的农作物。

④水源

A.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水源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影响因素。

B.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一般农业生产布局在水源丰富的地区。

(2)社会经济因素

①市场

市场的需求量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②交通运输

A.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主要影响商品农业的生产。

B.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园艺业、乳畜业应布局在交通运输方便快捷的地方。

③政府政策

A.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直接干预农业生产。

B.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应该响应政府政策,在政策规定的范围内发展农业生产。

④技术水平

A.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a.机械

机械代替了人力和畜力,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

b.化肥

促进了农业的产出。

c.良种

使单产量提高等。

d.冷藏

扩大了农业产品的销售范围。

B.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应根据农业生产对技术的不同要求来合理选择。

3.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及影响

(1)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变化较快

通过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等技术改革可扩大某种农作物的种植范围。可对不适宜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使之适宜发展农业。

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尤其是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规模和地域的变化。例如:伴随城市和工矿业的发展出现的城郊农业。

(2)影响

由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从而影响自然环境,影响农业的区位选择。

【农业地域】

一、农业地域的定义与特征

1.农业地域的定義

农业地域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自然、社会、经济和科技等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2.农业地域的特征

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二、农业地域的类型

主要有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混合农业、热带迁移农业、热带种植园农业等。

(一)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

1.主要分布区

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产国。

2.主要农作物

水稻。

3.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优势

(1)自然区位优势

①气候

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或终年高温,水热资源丰富且雨热同期。

②地形

集中分布在平原地区,地形较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③水源

主要分布在河流中下游平原,灌溉水源充足。

(2)社会经济区位优势

①精耕细作

人均耕地少,但由于精耕细作,水稻单产高。

②种植历史

种植水稻的历史悠久(季风区水稻的种植约有7 000年历史),有丰富的传统经验。

③饮食偏好

稻米是当地人们喜爱的主要粮食。

4.季风水田农业的生产特点

(1)小农经营

①原因

人均耕地少,每户耕种的田地很少。

②发展措施

适度规模经营。

(2)单产高,商品率低

①原因

精耕细作,单产高;但由于生产规模小,人口多,所产稻谷以自给为主。

②发展措施

控制人口数量。

(3)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

①原因

田地规模小,劳动力丰富,机械化水平低。农业生产主要依靠传统经验,现代科技水平低。

②发展措施

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机械化水平。

(4)水利工程量大

①原因

水稻生长需水量大,季风区水旱灾害频繁,对水稻生产的威胁很大。

②发展措施

兴修水利。

(二)商品谷物农业

1.主要分布区

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乌克兰等国,我国的东北、西北地区也有商品谷物农业分布。

2.主要农作物

小麦、玉米。

3.基本特征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4.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优势

(1)自然区位优势

①地势平坦开阔。

②土壤肥沃。

③气候温和。

④降水丰富。

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作物的高产稳产;地势平坦开阔,为机械化生产和大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

(2)社会经济区位优势

①交通便利

便于商品集散,有利于降低运费,提高经济效益。

②市场广阔

促进了商品粮的大规模生产和农业的现代化。

③人口稀少

人口稀少,土地广阔,有利于规模经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商品率。

④机械化水平高

为大规模经营创造了條件,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⑤农业科学技术先进

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促进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

5.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

(1)地位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其小麦、玉米等农产品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2)美国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优势

美国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分布在中部平原。

①地势

地势平坦广阔。

②土壤

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③水源

水源充足。

④气候

气候温和。

⑤交通

密西西比河航运与发达的公路、铁路相衔接,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

⑥人口密度

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竞争优势大。

⑦工业

工业发达,为农业生产提供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及电力、化肥和农药。

⑧科技

农业科技水平高,科技成果推广快。

⑨市场

市场广阔。

【点拨】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比较

(1)季风水田农业

①主要农作物

水稻。

②生产目的

自给—商品农业。

③经营方式

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机械化水平低。

④主要分布地区

亚洲季风区。

(2)商品谷物农业

①主要农作物

小麦、玉米。

②生产目的

商品农业。

③经营方式

家庭农场、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④主要分布地区

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乌克兰等国。

(三)大牧场放牧业

1.主要分布区

主要分布在美国、阿根廷、澳大利亚、南非等国。

2.主要特点

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

3.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

(1)区位特征

①气候

气候温和。

②草场

草类茂盛,是世界上优良的天然草场之一。

③人口密度与土地

地广人稀,土地租金很低,为牧场的大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

④交通

距海港近,促进了牧场的商品性经营。

(2)发展措施

①修建铁路

该措施便于肉牛外运,扩大销售市场。

②围栏放牧

该措施能合理利用草场,使草场不退化。

③划区轮牧

该措施能合理利用草场,使草场不退化。

④种植牧草

能弥补天然牧草不足,保证饲料供应。

⑤打井取水

在草原上打机井,保证了牧场人畜饮水和牧草生长用水。

⑥培育良种牛

能保证牛肉的产量和质量,提高经济效益。

⑦加强病害研究

能保证牛肉的产量和质量,提高经济效益。

(四)乳畜业

1.概念

乳畜业是随着城市发展而形成的面向城市市场的商品化、集约化畜牧业地域类型,其主要生产对象是奶牛,产品是牛奶及其制品,如奶粉、黄油、奶酪。

2.主要分布区

主要分布在北美洲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我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周围也发展了乳畜业。

3.主要特点

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

4.区位特点

由于牛奶及大部分乳制品不耐贮藏,且运输不便,故乳畜业的分布地区紧邻市场,多分布于大城市的郊区。

5.西欧乳畜业形成的区位优势

(1)西欧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有利于牧草和精饲料作物的生长。

(2)西欧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气候温凉潮湿、多雨多雾、日照少,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

(3)西欧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食物结构中乳畜产品所占比重大,乳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大。

【点拨】乳畜业和大牧场放牧业的比较

(1)乳畜业

①气候

温和湿润。

②分布

城市人口密集地区。

③产品

牛奶、奶制品。

④市场

以本地市场为主。

⑤机械化程度

机械化程度高。

(2)大牧场放牧业

①气候

半干旱、干旱气候。

②分布

地广人稀的地区。

③产品

肉、皮、毛。

④市场

以外地市场为主。

⑤机械化程度

机械化程度较高。

(五)混合农业

1.混合农业的概念

混合农业主要是以耕作业和畜牧业相互结合为特征的农业地域类型。

2.主要农作物

小麦、玉米等。

3.饲养的牲畜

猪、牛、羊等。

4.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

(1)主要分布区

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和西南部,以墨累—达令盆地为主。

(2)经营方式

种植小麦和牧羊混合经营。

(3)区位优势

①自然因素

地势平坦、灌溉条件较好等。

②社会经济因素

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交通便利;有固定的销售市场;机械化程度高;政府扶持鼓励;等等。

(4)发展优势

①属于良性农业生态系统。

②能有效利用时间安排农事活动。

③农业生产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六)迁移农业

迁移农业是土地和住所均不固定的一种原始的农业地域类型。热带迁移农业主要分布在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非洲刚果盆地等地广人稀的热带森林及其边缘地区。

(七)热带种植园农业

热带种植园农业以大种植园和农场为主,专门生产热带经济作物,产品大量进入國际市场,专业化和商品化程度很高。

【重难点剖析】

一、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限制性因素

1.主导因素

主导因素是指影响某种农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也就是说,该因素对某种农业的影响最大,没有这种因素就不可能有该种农业在该区域分布的可能。

例如,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是在特有的地形条件下形成的,因此地形是它的主导因素。

2.限制性因素

某一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缺乏条件就是该地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例如,我国西北地区光照、热量等条件优越,但水资源缺乏,因此水就成为西北地区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3.举例(以我国为例)

(1)东北地区的商品粮基地

①主导因素

地形、人口密度、土壤(地势平坦、地广人稀、土壤肥沃)。

②限制性因素

热量(气温低)。

(2)南疆的长绒棉生产基地

①主导因素

光热条件。

②限制性因素

水源(水源不足)。

(3)青藏高原的河谷农业

①主导因素

光照、气温日较差(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②限制性因素

热量(热量不足)。

(4)华北平原

①主导因素

地形、土壤、光热条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光热充足)。

②限制性因素

水源和自然灾害(水源不足,旱涝、盐碱、风沙灾害严重)。

(5)南方地区

①主导因素

地形、水热条件(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水热条件优越)。

②限制性因素

自然灾害、土质(水旱灾害较为严重、丘陵地区土质较差)。

二、农业区位的合理选择

1.大范围地域农业区位的选择

首先根据经纬度位置及其他信息确定各地的气候特征,然后根据等高线等信息分析各地的地形特征,最后结合各种作物的生长习性进行区位选择。

(1)种植业

湿润、半湿润气候影响下的平原和盆地。

(2)林业

山地或丘陵。

(3)畜牧业

干旱、半干旱地区。

(4)渔业

湖泊、水库、沿海海域。

(5)甘蔗

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地区。

(6)甜菜

气候温凉的中温带地区。

(7)棉花

光照充足、夏季高温的平原地区。

(8)水稻

水分条件较好的平原地区。

(9)柑橘

亚热带、热带地区。

(10)苹果

暖温带地区。

2.小范围地域农业区位选择应考虑的因素

(1)农业类型单位产值

从单位产值看,一般花卉业、乳牛业要比种植业产值高。

(2)地价

离城镇越近,地价越高,农业生产成本越高。城镇周围只能布局单位产值高的农业类型,如花卉业、乳牛业、禽蛋业、蔬菜业等。

(3)需水量

需水量大的花卉等应接近河流、湖泊等水资源丰富的地方。

(4)交通运输

鲜花需要保鲜,鲜奶容易变质,乳牛、花卉等生产应布局在靠近城镇和交通方便的地方。

三、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与我国农业地域类型的比较

1.美国商品谷物农业与我国东北商品谷物农业

(1)相同点

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雨热同期,水源充足;地广人稀,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2)不同点

①美国商品谷物农场一般是家庭经营,高度发达的工业、先进的科技等条件是其特殊的区位条件。

②我国东北商品粮基地一般是国营的,有大面积可开垦荒地。

(3)我国可借鉴之处

①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

②发展先进的科技和一流的科技服務体系。

③加强农业一体化经营,延长生产链,提高经济效益。

2.我国畜牧业与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

(1)相同点

草类茂盛,有优良的天然牧场;地广人稀;等等。

(2)我国西北牧区现状

①经营方式落后,“靠天养畜”,生产方式单一。

②草场管理、建设差,退化、沙化严重,生态恶化。

③畜产品的商品率低,经济效益差。

(3)我国可借鉴之处

①加强人工草场建设,减轻天然草场的压力,改善牧区生态环境。

②改善牧区交通运输条件,培育优良品种,开拓市场。

③完善畜产品加工体系,积极推进畜牧业产业化进程。

3.我国乳畜业与美国五大湖区乳畜业

(1)我国乳畜业的分布及特点

①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周围,产品主要是鲜牛奶。

②自然条件相对较好,但分布范围较小,呈零星分布,机械化程度低。

(2)美国五大湖区周围乳畜带分布的区位条件及特点

气候适宜多汁牧草的生长,城市、人口分布密集,机械化程度高。

(3)我国可借鉴之处

上一篇:夜,夜文天祥,夜的意思,夜赏析下一篇:5S现场管理会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