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学生教育

2024-10-05

农村留守学生教育(共8篇)

1.农村留守学生教育 篇一

关注农村留守儿童 农村教育的社会实践

教育科学系

10级心理咨询

李玉伟

时间又回到了六月份,我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匆忙收拾行李回家。而是默默的回到寝室,准备接下来的社会实践。回到寝室,已经只剩下我一个人了。突然感到一阵心酸,是不是不应该选择离开。但既然已经做出了决定,还是走一步说一步吧。一个人躺在床上,没有回忆,没有思想,没有记忆,只是静静地的等待社会实践的到来。

我们在6月28日开始了社会实践,去的是大榆林小学。在车上我还开玩笑说,我也当老师了,也可以管教一下学生了。但内心还是有一点的紧张。毕竟第一次在讲台上,会有点心跳加速的感觉。我们下车又走了大约几十分钟,我们大家都在抱怨,天这么热,累啊。。但还得持走下去,要不然对不起当老师啊,为人师表呀。到了离学校还有二十米的地方,看到一群小孩跑过来迎接我们,当时我都惊呆了,非常非常的感动,刚才的累都消失了,去哪也没有这么多的孩子亲自出来欢迎啊。心里默默地说,不管再累,在苦。也不会放弃,就冲着他们的热情,与渴望的眼神,我都必须的坚持下去。

这个学校的条件还算可以。有自己的二层教学楼,贴着瓷片。当我们进教室,我们不再这样认为了。教室内的桌子椅子都是非常的旧,而且很多都是坏的。电扇还有一个风叶都已经扭曲了,窗户还是原来的那种,不是现在的大玻璃,推拉的。这样的条件,这样的环境,这样的地方,实在与现在的经济发展无法比拟。

我们在这的几天,真正的体会到了当老师的不容易。孩子们在这个年龄就是爱玩、爱闹、爱打架。不可避免的。而当老师却要处理它们之间的各种矛盾,各种纠结。在那的第一天,嗓子便哑了,因为他们实在是调皮,声音小了根本管不住他们。也许是我们不太合格吧。教他们的游戏,他们学的非常的快。而且做得也比较好。让他们在这个游戏当中既体验到了快乐,也知道了合作的重要性了。在给他们发奖品的时候,在我们看来都不值钱的东西,在发给他们的时候他们却挣来抢去,生怕自己的少,由于上午的准备不充分,所以只给了获奖的几对人员,而没有获奖的,他们却抱怨没有他们的。而且很不高兴。拿到奖品的却因为有的多有的少而不高兴。说实话,这些东西都不值钱。我们的一顿饭也许就可以给他们发过来一遍。我们看来不好的东西,没有用的东西他们却那样的珍惜。我们大

手花钱的时候,哪考虑过这样的事情。当我们在舒适的环境中上课,却睡觉,玩手机、不好好听课。为什么越是好的我们越不能珍惜。我们没有经历过,却很难学会去珍惜的。他们那么早就面对那样的现实,却没有自暴自弃。仍然快乐的生活着。我们惭愧。

在这几天与他们的生活中,我感受了很多一直没有感受过的东西,农村的留守儿童实在太多,他们无法享受父母的关爱,很小就要学会自己独立的生活。他们的爷爷奶奶无法照顾他们太多。完全寄托在学校的身上。哪里的孩子真的很懂事。在几天结束之后,在和他们在路上交谈,能看到他们对城市学校的向往。我们在去留守儿童的家里探访的时候,也了解了许多。他们这样的生活却没有抱怨。却没有一丝丝的气馁,虽然他们的性格有点内向,却很有礼貌。我们无法把他们与城市的学生相比。城市的条件就比他们优越,但他们却比城市里的孩子更加朴实、善良、纯洁。在城市建立小学花费那么多的同时,为什么不拿出一小部分来看看农村的学校,来改善一下他们的学校。也许这其中的问题有很多,我们作为学生无法去探讨,去说那么多。但国家一直在关注留守儿童,关注农村的教育问题。可有没有人下来好好地视察一下。这样的效果有没有。必须切实把责任落实到个人,资金能够真正的到位。条件才会有改善,否则政策再好,下面的学校还是老样子。

在结束了大榆林小学的实践后,我们到了大杨庄小学,这里的条件我们更加无法想象,校长的办公室和学生的教室一样,都是瓦房,也许有的人还没有见过瓦房是什么样的,但他们却一直在这里上课。他们的桌子椅子都是非常的破,后面的玻璃没有一块完整的。无法想象他们冬天是怎样的。我无法理解,为什么这样的小学没有人来重建一下,他们的周围都是很大的企业

,还有像立白、新飞这样的大厂。按道理来说,这么集中的工业区的学校应该是很好的,可他却与这个工业园格格不入。这么多企业,拿出他们半天的工资就可以让这些学校更好一些,比现在的强许多倍。农村教育问题一直都是一个社会热点问题,但一直没有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

这次的实践实践不是太长但却给我们留下了太多值得深思的东西,只有亲身体会了,我们才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老师这个职业的确很伟大,承受了许多我们不知道的压力,我们曾经经常抱怨老师、感觉老师不好、偏心、太严厉。2

但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就会明白老师的苦衷。那里的教育设施却需要改进,也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帮助与关心,不要把他们置身于经济发展的背后,被人遗弃。我们应该让他们和城市里的孩子们一样,享受同一片蓝天下的教育制度,国家的西部大开发让老师去那里教书育人。但是农村里的老师却不够,条件太差,没有人愿意去那里教学。无人问津。希望我们在发展经济的时候不要忽视教育的重要性。切实履行国家对留守儿童的各项政策。解决他们的上学问题,只有这样才会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希望在今后的发展同时不要忘记还有农村的教育问题,农村致富,国家富强,民富国强。因为国富民强早已不适合这样的一个时代。关注留守儿童,农村教育,从我们每个人的小事做起。

2.农村留守学生教育 篇二

案例二:我校初2005年学生谭××, 父母均外出打工, 爷爷成了他们的监护人, 在校养成了大手大脚用钱的坏习惯, 父母由于自觉对孩子缺失关爱, 遂用金钱来弥补, 孩子对钱的要求, 几乎是有求必应, 该生的心思遂不放在学习上, 整天想的是如何吃好、穿好、玩好, 他的一次生日邀约了十几个同学到饭店大搓一顿, 完了还去卡拉OK, 一晚上消费近千元, 家长经过近二年的苦苦支撑后, 终于忍受不住儿子的盘剥, 只好让儿子辍学打工。

案例三:我校高2006级女学生曾××,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 形成了封闭, 孤僻的性格, 自卑、胆小, 不愿接近同学、老师, 经受不住任何的刺激, 一次与同学为一句话而起争执, 遂赌气不上课, 辍学回家, 我作为她的任课教师, 了解到她的情况后, 去到她的家, 把她各业回学学校, 我主动找她谈心, 许诺可解决她生活上的所有学习, 生活上的问题, 并在三年中时时留心、注意, 从细节入手来感化她, 改变她。如:她的每个生日总是把她请到家中过, 按当地风俗, 给她煮红鸡蛋, 节假日班上的留守学生总能收到我的一些小礼物:如一只笔、一个本子、一包糖等, 经过三年的生活学习, 逐渐改变了以前哪些不好的性格, 变得开朗自信, 也不会因一点小挫折而自闭、赌气, 也喜欢接近同学、老师。

以上案例均呈现出一个共同点:“留守学生”因严重缺失父母关爱、管教, 而在性格、道德、学习等方面出现了畸形发展, 他们都是十几岁, 处在人生各方面成长的关键时期, 如何正确引导他们, 使他们不至迷途, 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教师是和学生打交道最多的人, 就应在此新问题上多动脑筋, 多下功夫来研究、思考, 以下是我对“留守学生”问题的现状原因的思考, 及对农村中学校老师对“留守学生”教育的一些建议, 望能抛砖引玉, 引起更多的有识之士共同来应对“留守学生”问题。

一、留守学生的现状

1、心理方面:多表现为自闭、孤僻、嫉妒、依赖, 应对挫折能力极差, 报复脆弱, 自卑、胆小、不愿接近同学、老师。

2、道德方面:由于不能得到父母正确的引导, 加之社会上丑恶东西的熏染, 表现为传统道德缺失, 不能明辩是非, 同学间比的不是学习成绩、思想品德、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吃苦耐劳、助人为乐, 比的是谁的钱多, 吃得好, 穿得好, 玩得好。

3、生活习惯差:大多生活不能自理, 虽然身上穿的是名牌, 全身都散发出难闻的臭味, 有钱时大吃大喝, 有了上餐不管下餐, 无钱时忍饥挨饿, 只能趴在食堂窗口望着别人吃饭。

二、“留守学生”问题产生的原因

1、监护、管理不力:父母外出, 监护人员通常是祖辈、年迈的祖辈大多是文盲, 既无精力又无体力, 更无教育能力, 易受“留守学生”的哄骗, 常常拿他们没有办法。

2、父母对“留守学生”的教育误区:相当部分的父母素质不高, 自感对子女欠下了亲情债务, 遂用金钱来弥补亲情的缺失, 少年又没有正确的金钱绝, 遂纵容, 滋生出享乐主义等一系列恶习, 不思进取, 自由散漫。

3、学校对“留守学生”教育力度不够:由于“留守学生”问题是一个新鲜事物, 大部分学校、老师还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和研究, 故在针对“留守学生”的管理、教育上还显力度不够, 加之现今学校着重的是少数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的学习, 并不注重所有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培养, 心理问题的引导。

4、社会环境对“留守学生”教育几乎是空白:由于“留守学生”问题还刚处在研讨阶段, 社会环境对“留守学生”教育几乎还是一片空白, 近日从新闻报道上看到湖南某社区开展的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 认识到社会也能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发挥重大作用。

三、农村中学校对“留守学生”教育的几点建议

1、学校要高度重视“留守学生”的教育。应专门制定出针对“留守学生”的教育计划, 讲清“留守学生”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 并制订出三年或一年的阶段性计划, 制订“留守学生”挡案, 档案中应详细罗列出各项资料, 方便对他们进行管理。

2、设立“留守学生”班。我校2006年全校初中生1550人, 其中“留守学生”有698人占45%, 如此多的“留守学生”, 完全可考虑设立“留守学生”班, 选派最负责任、最具爱心的教师作班主任, 科任教师, 班内同学形成平等互助的氛围, 班间同学进行竞争, 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

3、教师应更多思考调研“留守学生”教育问题。教师是和“留守学生”接触生活在一起时间最多的人, 也肩负着最神圣的使命, 针对农村“留守学生”教育问题责无旁贷。教师应在此问题上多下功夫, 多动脑筋, 给更多的关爱, 从细节入手, 把“留守学生”问题纳入学校的常规管理, 有针对性地开展关爱教育活动, 最好能成为“留守学生”的“爱心爸爸”“爱心妈妈”, 以弥补他们所缺失的父母关爱, 学校应多开展一些课外活动, 督促“留守学生”参与进来, 以培养他们团结互助, 自信乐观的健康心理, 教师应随时随地从细节入手, 如:节假日能给予他们一些小礼物, 生日能吃到一个约鸡蛋, 能听到学校广播上点的一首歌等, 以弥补他们严重缺乏的父母关爱关, 也应在“留守学生”犯错误的时候加以重视, 认真对等, 严加管教, 以弥补父母外出所缺乏的管教。

4、学校应组织“留守学生”家长进行学习、培训、沟通、建立畅通的流通机制。学校应利用春节打工者回家探亲这一契机, 召集“留守学生”家长进行培训、学习、沟通, 以纠正普通存在的“金钱弥补亲情”的做法, 引导“留守学生”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观, 以自身的艰苦奋斗经历来激励子女的学习热情。

另学校应建立完善的“留守学生”档案, 建立起与家长进行顺畅沟通的联系机制, 随时通报“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双管直下, 共同完成对“留守学生”的教育。

5、学校应建立“爱心通讯”小屋。保证父母子女间能顺畅地沟通, 解决距离上的阻隔, 一定程度上缓解父母子女间亲情的传递。

3.农村留守学生的现状与教育 篇三

关键词:留守学生;现状;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1-132-01

一、“留守学生”的现状和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乡人口流动性的增强,留守人群的数量逐渐增加,“留守学生”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群体。留守,带着无奈,透着心酸。每次看到那些眼巴巴盼着父母回家的孩子,听到那一声声渴望亲情的呼喊,作为教师,我们心底最柔软的部分总会被触碰到。特别在许多比较偏僻的农村,这种现象十分严重。这毫无疑问给“留守学生”造成了诸多不利因素。

现在,“留守学生”的监护人多是他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父母的亲戚朋友。且他们多是“独生子女”,监护人对其想吃什么,想要什么等等,几乎百依百顺,担心晚辈们受冻、挨饿。当然,他们也担心其父母回来后埋怨自己对其子女不好。于是,这种娇生惯养,过分溺爱的教育方式无疑给“留守学生”们套上了这一类型的性格:固执、倔犟。还有的监护人根本没有监护的能力,他们管不了,无法与“留守学生”产生沟通,产生感情;再加上教育方法不对。使得“留守学生”们的性格过早的形成一种逆反、孤僻、我行我素的性格。

再有,就是出外打工的父母们觉得自己常年在外,在心里上或多或少亏欠了自己的孩子,为了弥补,往往在零花钱上大加弥补。久而久之,使得孩子养成了好逸恶劳、好吃懒做的坏习惯。

二、学校教育应为“留守学生”教育的平台

当前“留守学生”的教育重任几乎全落在了教师的肩上。如此以来,面对这种“留守学生”“打不得,骂不得”的尴尬教育,教师只能说服教育,那么又如何更好地教育这些学生呢?

1、首先,提高家长或监护人意识的素质

家长或监护人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是不一样的,这与他们的文化素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学校要千方百计改变家长或监护人的教育理念和提高教育水平。可利用“留守学生”家长或监护人空闲的机会,把他们集中在一起来学习好的教育方法以及改变他们错误的教育方式,提高他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水平。还可以组织老师家访做各种宣传指导等,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教育念。

2、爱心传递,让真情润泽“留守学生”心田

“明智的爱孩子,乃是我们教育素养、思想和情感的顶峰”这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名言。学生要求老师的关爱,这是一种心里机动。教师的爱和金子一样,无论在何时何地,对哪一类不同的学生,都不会失去光泽。所以,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在对“留守学生”的生活上、思想上、感情上多关心、理解、爱护和帮助。这是解决“留守学生”问题的前提条件。

3、对“留守学生”进行灵活多样的思想教育

学校要充分利用班会课、团队课、思想政治课等加强对留守子女的道德教育、理想教育、法制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明确学习目的,明辨是非。帮助他们学会做人、学会生活,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都是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学生”问题的关键所在。

4、为“留守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倡赏识教育

学校成立“留守学生”兴趣小组,让留守学生在老师们的带领下,借阅图书,借用体育用品开展体育健身活动……。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开阔了他们的视野,陶怡了他们的情操,还强健了他们的体魄。它的建成为“留守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娱乐、交流的平台,为促进“留守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提供了有利条件。日常兴趣活动的开展为“留守学生”营造了浓厚的亲情氛围,让留守孩子真切地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并借此机会鼓励他们一定要加倍努力学习,早日成才,回报社会。同时,作为教师也要提倡“留守学生”的挫折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顽强的意志。人的一生不可能不经历风雨,没有良好的心态是不行的。所以既要给“留守学生”们发展的自信心,充分赏识他们,又要培养“留守学生”承受挫折的心理,在挫折的痛苦中寻找自己的人生之路。

总之,在实际的“留守学生”的教育活动中,不要把“留守学生”的教育过程简单化了,不要以为对他们的生活上嘘寒问暖,学习上语重心长地提几点要求就是进行了情感教育。实际上,这只是一种浅层次的理解,这种方式对认知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尚未完全觉醒的“留守学生”往往能起到比较好的效果,但他们生理发育开始日趋成熟,心理上也呈现出新的特点,明显地感到"我"是大人了,并由此产生了强烈的民主、平等要求;在人生的追求中强化了自主管理和个人实惠观念;产生对现实的不满情绪。这些生理心理特点就要求教育者必须及时洞察“留守学生”的内心世界,准确把握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教育,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正如古人所说:"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因此,我们作为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主动亲近这些“留守学生”,细心体察、全面深入细致地了解“留守学生”们的内心世界,为他们摆脱烦恼、化解困惑,真正做到让“留守学生”的生活充满阳光!

4.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篇四

外国语学院2011级2班彭丹20110541138

前言: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然而,由于受到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体制和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这些农民在自己进城就业的同时,他们的大多数却无力解决孩子进城就读问题。于是,他们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并委托亲戚代养或寄养形成了农民工父母和子女长期处于两地分离的局面。从此,我国农村许多地区出现了一个特殊弱势群体——“留守儿童”。学术界一般将“留守儿童”概念界定为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需要他人照顾的16岁以下的孩子。大量的农民工父母“别家离子”,常年漂泊在外,无非是为了家里能过上更好的生活、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但是,事与愿违,就是因为他们长期在外,孩子因无法享受到家庭正常的抚养、教育和关爱,受教育权受到了严重的侵害。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流动儿童数量急剧增加,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才得到各方关注,专门针对其教育问题解决的政策法规也相继颁布。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问题上升到法律层面,适应了当前乡城人口迁移的态势。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仍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学校没有纳入常规管理,社会只停留在呼吁的层面。

关键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建议

正文:

一、我国留守儿童基本现状及其在教育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留守儿童基本现状

1)农村中小学父母外出打工者众多。依2000年普查的人口数据推算,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指14周岁及以下的儿童)约为1980万,流动儿童为农业户口的约有1000万。

2)低年级学生家长比高年级学生家长打工人数多。小学生家长外出打工的比初中家长外出打工的要高出10到30个百分点,而小学低年级学生家长外出打工又比高年级学生家长外出打工的多10到20个百分点。

3)农村留守儿童在各地的分布很不均衡。主要分布在四川、江西、安 徽、湖南等经济比较落后的农业地区,在重庆、江西、安徽 等省市,留守儿童在当地全部儿童中所占比例高达20%左右,此外经济比较发达的广东、海南、江苏、浙江也存在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

(二)农村留守儿童在教育上存在的问题

1道德教育危机。留守儿童大都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但是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的外出务工,孩子往往就成了家中的“孤儿”。如果是由祖辈隔代教育往往意味着过多的溺爱,这样容易形成孤僻、任性等不良的人格特征,无论是对当前的学习生活还是对将来的人生,都会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如果是托付亲戚监护,由于中国农村的特殊情况,亲戚们普遍认为不便过多管教。由于长期缺乏管束,一部分留守儿童的道德状况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甚至一些留守儿童成了一系列让人难以置信的“恶性事件”的主谋或被害人。

2智力教育下滑。根据《2005年中国农村情况报告》表明:从总体上看,留守儿童现在成绩和父母外出打工以前相比呈现了下滑的趋势,在班上排名上等和中等的人数有所减少,而中等和下等的人数则增加了一些。由此可以看出,在父母外出打工之后,部分儿童的学习成绩出现了下降。

3情感教育缺失。青少年正处于情感教育的关键期,可是在这个时候留守儿童却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人格发展不健全。周宗奎等人(2005)的研究发现:相当一部分孩子在父母外出有失落感,有寄人篱下的不适 感,他们不爱说话、不爱和别人交往,性格上变得自卑,这种心态在父母外出的女生身上有相当的代表性。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制度缺失和相关法规不合理。

以户籍制度为主要标志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资源配置,客观形成市民与农民的发展机遇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同样体现在农民工子女教育上,农民工虽然进了城,找到了工作,但他们的子女却不能享受城里人同样的受教育权利,由于他们的户口没有迁移,他们的子女教育问题仍由原住地教育部门负责。他们的子女若在城里就读要缴名目繁多的各项费用,如择校费、赞助费、借读费等。大部分农民工面对如此高昂的费用,只能无奈地将其子女留在老家接受教育。涉及农民工子女上学相关的全国性的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及其《实施细则》;1998年3月2日国家教委、公安部发布《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2003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等。这些法规虽然为保障农民工子女入学提供了支持,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规定存在明显不合理的地方。

(二)经济因素由于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城乡教育发展很不平衡,城市教育主要以政府投资为主,义务教育在农村基本成了农民自己的义务。税费改革前,农村教育统筹农民直接承担义务教育费用,改革前总数100亿元左右,改革后,实际这部分资金合到了农业税中,表面上是政府预算,实际上仍来自农民,因为乡镇财政收入的相当一部分来自农民交纳的农业税。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目前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的分配比例是中央和省13%,县级9%,乡镇78%。2006年虽然取消了农业税,但这里有一个如何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制度的问题。多年来,广大农村依靠农民自己的力量办学,农民经济力量有限,农村义务教育在基础设施建设、师资力量、教育教学质量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城市。而政府投入农村的教育经费严重不足。2007年已经在全国农村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使农村1.5亿中小学生家庭普遍减轻经济负担,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向实现教育公平迈出了重要一步。但过高的高等教育费用,加上大量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残酷现实,使大多数农民们望而生畏。目前,西部地区一个大学生每年平均支出7000元,相当于贫困地区9个农民1年的纯收入。1个4口之家的西部农村贫困户家庭,即使有3个身强力壮的劳动力,1年的纯收入还供不起1个大学生。

(三)“新读书无用论”。

李庆丰认为:由于他们的父母打工照样能够挣钱,出现了“新读书无用论”。这些因素使得部分农村家长对孩子上学前途缺乏信心,同样导致学生厌学情绪滋长蔓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很多学生中途辍学,过早地踏上社会的现象。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问题对策与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可能是相当长时期都会村子的一个现象,是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现实问题,这不单单是其一个方面的问题,而是需要社会各个层面的关注和切实可行的措施。从教育的角度分析,要从根本上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需要政府、社区、学校、以及家庭之间的协调合作。

向东梅认为需要从以下方面采取措施:

1加快户籍制度的改革,消除城乡差距。

我国农民的贫困,根源在于城乡社会的“二元结构”,这种结构的户籍制度安排,把大部分的福利分配给了城里人。根据世界银行对38个国家城乡居民收入差别的研究报告称,世界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比超过2:1的国家十分罕见。国家统计局的一位官员指出,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应该是是5:1,甚至是6:1。中国创了城乡收入差距的世界之最。改革户籍制度的核心并不是在于完全取消户籍管理制度,而是要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制度相联系的城乡分离的各种制度,从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政府应制定、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让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利益。同时,逐步实现户籍制度改革,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引导农村富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政府主动承担相应的教育责任,以实现社会关怀。

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需要各个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协作才能完成。从横向来看,各部委应尽本部门的责任。从纵向来看,中央、省市和地方政府协调政策和统整资源来有效解决农村的留守儿童问题,不能等问题非常严重的时候才采取补救性措施,因应提前做好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针对你农村打工人群所引起的社会问题及其子女的教育问题,国家有关部门已经提出要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采取多种形式,依法保障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政府应主动承担相应的责任,提前做好教育的应对。建立农村社区少年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

儿童少年的教育历来是家庭、学校与社区的共同责任,但是,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基层没有相关的的社区教育组织,使得我国农村社会在儿童少年的教育与成长方面与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孩子在学校的时候只有不到去不时间的1∕3,而其他时间大部分实在家庭和社会。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建立和完善农村地区的教育就到了非常迫切的地步。同时,也具有了建立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的可能性和基础。一是因为基层党务机关人员有大量富余人员,中小学校有大量退休人员,他们中有大批人能胜任中小学生的监护、教育和生活料理等工作。二是有部分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经济相对比较富裕,他们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建立某种机构,来管理和监护其子女,使他们能安心在外务工。因此,在农村建立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可以有基层是个区域、学校和共青团三家牵头,联合妇联、工会、村委会和派出所,共同构建农村中小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这必将对留守子女的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同时,也有利于全面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切实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与管理。农村中小学普遍寄宿条件很差,甚至很多没有寄宿条件,这使得农村留守学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不能也能够有效的发挥。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学校的建设力度,并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要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我儿童提供住宿便利。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以对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同时,学校要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在学校教育中增设相关课程。

在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知识和教育的同时,我们应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尤其是生对生活在特殊状态下的儿童,我们更给予更多的关注。我们应该呼吁所有学校要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引导我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学校要专设心理教育教师,让他们和其他任课教师一起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帮助儿童健康和和谐的发展。

6从家庭教育的角度看,有必要改变家长外出的方式和亲自沟通方式。

父母外出务工时,如果孩子已经上学,而又没有相当可靠的人作为监护,做好就留一个在家监护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保持家庭教育与影响的存在于完整,这样家长可以跟学校经常保持联系,共同承担起教子责任。另外,如果父母都外出,则要改变亲子之间的沟通方式,时间不能距离太久,保持与孩子经常性联系。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学习,其他方面也应该询问,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更有更多的关心。在沟通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这方面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非常有帮助。学生一般通过日记本方式来抒发和宣泄自己内心的秘密与不满,如果父母以书信与子女交往,子女就可以把父母作为一种倾诉的对象。同时,父母与留守儿童的的老师应保持经常性联系,向老师请教教育子女的方法方法,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

小结: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存在许多问题,包括基本权利难以保障、学习问题、生活问题、心理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户籍制度矛盾和家庭教育缺位造成的。从教育的角度看,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社区、家庭的协调合作。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政府主动承担相应的教育责任;建立农村社区少年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加快寄宿制学校的建立;在学校教育中增设相关的课程;改变家长外出的方式和亲人共同方式。

参考文献

[1]林艳.浅谈“留守儿童”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2006.[2]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1).

[3]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7).

[4]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1).[5]李真.流动与融合[M].团结出版社,2005:42-57.[6]吴兴陆.农民工定居性迁移决策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7,(1).[7]周宗奎,孙晓军,刘亚.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1):72—80.

[8]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7).

[9]时伟,谢振荣.农村留守儿童家庭道德教育缺失的思考[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5).

[10]李庆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影响.上海教育科研.2002(9).[11]刘纯根.关心农村留守儿童也是农村建设内容.2006.[12]苏明.国民经济转型时期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和国民收入分配关系的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3(49).

[13]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7).

5.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篇五

我镇相对而言是一个经济发展较落后的乡镇,于是广大农民们为了脱贫致富,纷纷走上了到广东、深圳等外省务工的道路,家里留下的均是读书的孩子和年迈的老人,孩子的爷爷奶奶在这种情形下义无反顾地担当起了父母亲的角色:照顾孩子的起居饮食、接送孩子上学读书。还有的孩子是被寄养在亲戚家,同时在亲戚家的学校读书。这一类父母亲外出务工,孩子被留在家里读书的孩子,我们称之为“留守儿童”。我校存在着60%的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无法得到父母对其的教育与关爱、人生观的指引和辅导,把一切责任都留给了学校和老人,这给本已滞后的农村小学教育带来了新的难题。要破解这一现实难题,我们必须回到现实社会生活中,对留守儿童的现实状况进行全面了解,然后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教给他们做人的基本道理,会学习、会做事、懂生存,从而成为社会合格的、有用的人才。现在结合本校“留守儿童”的教育,谈一些做法,供大家参考。

一、我校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习状况一般。由于这些孩子在留守期间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重养轻教,致使孩子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自觉性差,纪律不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成绩较差。

2、心理情感不健全。“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

3、道德行为差。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和教育,留守儿童往往对事物分不清好坏和是非,不能正确地看待问题,容易受社会上反面现象 的影响,容易养成一些不良行为。例如:经常说谎,爱说脏话,不服管教,悄悄拿同学的东西等。

4、打工父母的一些观念存在负面影响。认为自己下苦力挣的钱比文化较高的人挣钱还多的“打工”父母,在他们心目中滋长着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于是对子女没有明确的要求,顺其自然,从而“能读书就读,读不好去打工也能赚钱”的观念在儿童思想中普遍存在。而一些没有挣得什么钱的打工父母,认为是命运不好,整天怨天尤人,对子女的一切不闻不问,不负责任。使“留守儿童”幼小的心灵上背上了父母沉重的情绪包袱,承担着很大精神压力,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

二、教育“留守儿童”的基本策略:

1、多亲近、关爱“留守儿童”。

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隔代抚养或者托付在亲戚家,不能同长辈进行有效沟通,在情感上缺乏关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有的儿童性格内向孤僻、敏感多疑、不合群,他们不愿与别人交往,生活在狭小的自我空间里,对外界的一切都漠不关心,对他人和集体的情感冷漠,甚至经常违犯纪律,所以教师要给予“留守儿童”学生特殊的关爱,并使他们切实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减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缺憾。同时,教师要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亲近他们,经常与他们促膝谈心,谈学习、谈生活、谈人生、谈理想、谈未来,在谈心中使自己成为“留守儿童”最信任的朋友,同时也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如何生活,如何为自已的明天奋斗,并引导他们学会体谅父母,知道父母亲为了挣钱而出外务工,那是不得已的事情,挣钱回来也是为了养育孩子,也是为了供给孩子们读书用;引导孩子们学会感恩,感谢父母的辛劳;引导孩子有什么心事或不愉快向老师或同学倾诉,多多与老师、同学沟通,不要把不愉快埋在心里;引导他们明白现在要以学习为主,学生时代就要把学习搞好,学习好了,纪律好了,其他事就好办多了;还有学校老师再多组织一些文体娱乐活动,让“留守儿童”在活动中感受快乐,受到教育,以此来弥补亲子关系的缺失

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总之,作为老师要用自己的行动、爱心、真情去感化“留守儿童”,让他们感到学校的温暖,感到老师对他们的深爱。这样他们就会把老师当作自已的“父母”一样,老师的话就是“金”,句句记在心上。我校很多教师能认识到这一点并认真去做好,因而每个班上的学生与老师都是好朋友似的,特别是那些“留守儿童”,他们更是一有空就围得老师团团转,说心事,谈学习,谈生活,他们都不用老师愁心呢!

2、多给“留守儿童”学生以表扬和赞赏,让他们在快乐中成长。表扬,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事情,每个孩子都想得到老师的表扬;表扬,也是孩子成长和进步的动力,一句表扬,能让孩子一天的学习充满动力,精神饱满;而一句批评的话,所起的作用则相反,所以老师要多给学生以表扬,特别是“留守儿童”,他们平时在家里所得到的赞赏、表扬就不多,因为父母亲不在身边,所以老师能多给“留守儿童”以肯定、表扬、赞赏,对促进“留守儿童”的进步作用非常大。表扬时,要善于抓住“留守儿童”的每一个闪光点,实事求是地给予表扬肯定,那么他们就会在老师的一点点肯定、表扬中不断前进,获得成功。他们的学习生活也就充满了快乐,乐于回学校,乐于与老师交流,这是孩子快乐成长的催化剂。我校有一个学生叫莫城江,是一个典型的“留守儿童”,父母亲都去广东打工并且常年不回家,他的班主任在学习和生活上都非常关心他,经常挖掘他的闪光点给他以表扬,他得到老师的表扬后,非常高兴,学习也很自觉,也经常来和老师聊他的心事,问学习的问题,现在他的进步更快了,是表扬促使他的学习充满了干劲与快乐。

3、多包涵“留守儿童”学生非故意的过错,让“师爱”伴随他们健康成长。

大多数“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心理承受能力差,“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更为突出。别人要他这样做,他偏偏不听话。由于常年与父母相隔,许多学生在感情上与父母产生了隔阂。由于亲情的缺乏,“留守儿童”们普遍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缺乏交流;

学习行为习惯不良,课堂中容易违反纪律。他们年纪小自我控制能力弱,放学回家几乎没有看书写字的习惯,很多学生不按时写作业、上课睡觉等,浪费了不少宝贵的时间。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家长或不管或根本管不了,他们经常三五个一群,到处游玩,有的甚至去游戏室玩,因而他们对各种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存在很大的障碍,而且较严重的影响到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作为老师,我们要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这些行为的起因,这些是缺乏亲情关爱的行为表现,我们老师要给他们补上这方面的情感需要,要用伟大的“师爱”关心他们,关心他们的学习,关心他们的生活,指导他们没有父母在身边该怎么样去面对生活,面对学习,让老师的“师爱”满足他们缺乏的“父母亲的爱”。对于“留守儿童”的一些不良的学习、生活行为,作为老师要多多包涵,要有耐心地帮助教育他们,有些过错,不是他们故意的,是因为他们长期缺乏必要的亲情而反映在行动上造成的,老师了解了这一点,就不会轻易地责骂他们,批评他们了。同时,老师要对他们以更多的包涵,更多的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改正不良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及生活习惯,指导他们多看书,勤写日记,把开心与不愉快、把成功与失败、把周围的人和事等都写在日记上,从中也是练字的好方法;多练字、多画画、多参加有益的文体活动,从而把行为不好的“留守儿童”转变成快乐、向上、有理想、有奋斗目标的好学生,从而自然的让我们的“师爱”伴随他们健康成长。

4、多与家长联系,家校同心,引领“留守儿童”全面成长。很多留守儿童的父母人在外,却很少打电话与孩子沟通,总认为孩子吃好穿好就行了,对于孩子的内心由于爱的缺乏造成的困境不了解。更有不少家长常年一个电话一封信都没有。他们漠视孩子的心理成长过程。对于留守儿童的这种家庭背景,老师要了解,并想办法去补救,老师要充分利用现代通讯的便利条件,定期向家长汇报学生的在校表现,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学习状况。暑假,最好建议家长安排孩子去城市与父母团聚,了解城市的发展,开阔孩子的视野;春节或长假日或农忙时,建议家长尽量回家与子女团圆,让他

们享受家的温暖;平时,老师要建议家长多与孩子交流沟通,一封信、一个电话就会促使孩子不断进步,从而形成一股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力,引领“留守儿童”全面成长,而不要留下有任何心理缺陷,只有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能全面发展的学生,才是一个全面成长的学生。因而作为教师应定期与班里“留守儿童”的家长电话联系,向家长汇报他们孩子的学习情况,或叫家长打电话回来给他们的孩子,询问孩子的学习。在向家长汇报学生的学习情况时应遵循一个原则:只汇报学生好的方面、进步的地方,即使有学生做不好的地方也作为对他们的希望给与家长提出;同时指导家长要多表扬孩子,多鼓劢孩子努力学习,遵守纪律,争取进步。让所有的“留守儿童”学生都能做到遵守纪律,努力学习,师生融洽,笑脸迎人,愉快生活,对明天充满希望。

6.农村留守学生教育 篇六

东湖开发区豹澥中学程福军

“留守学生”是指父母双方长期外出务工,将孩子交给长辈或亲朋好友抚养教育管理的未成年学生。国家经济建设发展提速必然导致农村外出人员增多,留守学生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一个独特而重要的社会问题。由于这些学生缺少父母在身边,存在隔代监护—溺爱,寄养监护—偏爱,无人监护—失爱。因而不少留守学生的学习成绩较差,人格形成缺陷,心理情感复杂。这一现实问题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及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1020年)》明确提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促进教育和谐发展。”学校、有关部门也积极行动,开展关爱工作。我校自2007年9月启动关爱“留守农村留守学生”工作以来,围绕解决留守学生学习、生活、成长中的突出问题,通过“三支队伍、四项制度、五项行动”,拓展留守学生教育管理途径,建立考核、评价、激励机制等一系列措施,此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建立“三支队伍”,落实关爱责任。

我校在开展留守孩子关爱工作中,建立了三支关爱队伍:一是建立以班主任或科任教师为主的“代理家长”队伍,以师爱关怀弥补亲情缺失。每学期开学,校长亲自带领老师们“领养”留守孩子1-2名,担任“代理家长”,并让每一位“代理家长”明确代理职责,要求每个“代理家长”必须做到“常规六个一”: 即指导“留守学生”每周与父母通过电话交谈一次;指导“留守学生”每月通过书信向父母汇报一次;每月邀请“留守学生”在家聚餐一次;每年给“留守学生”过一次有教育和纪念意义的生日;鼓励“留守学生”每周为他人或集体做一件好事;每周与“留守学生”至少有一次不少于15分钟的交谈。努力为“留守孩子”营造了一个充满亲情、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使孩子们在活动中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激发了他们爱生活、爱学习、爱亲人的热情。二是班干部、团员、优秀学生等与“留守学生”结对子,让“留守学生”感受集体温暖,要求同“留守学生”结对子的同学要做到“四多四少”:即多一些交流,少一些独处;多一些热情,少一些冷漠;多一些赞扬,少一些讽刺;多一些耐心,少一些急躁。集体的温暖可以消除留守学生的孤独烦恼,我们要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功能,让他们与同学交朋友,做知己,建立友谊,使“留守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老师的关爱,同学的友爱。

三是利用社会教育资源,联系关工委等群团组织,以老教师、老干部、老党员等为主的帮教队伍,给“留守孩子”送温暖,献爱心。

二、落实“四项制度”,建立关爱机制。

关爱“留守孩子”工作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的工作,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长效机制。我校在实践中,形成了关爱留守学生“四项制度”,以制度的落实为切入点,通过落实、考核、奖惩、研究等,形成此项工作的评价、激励、导向机制,保证正常化、高质量开展关爱工作。

一是建立“代理家长”两卡一站联系制度。为了加强与“留守孩子”监护人的联系,并对“留守孩子”进行长期的跟踪教育,我校提出“两卡一站”的管理模式。通过建立留守学生“电子信息卡”,使得学校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和掌握留守儿童的各种情况,便于对他们的成长情况予以跟踪,其内容有:学生的姓名、性别、生日、爱好、心理状况、父母务工情况等等。通过建立“爱心联系卡”,便于留守学生在有困难时或在需要时能第一时间找到“代理家长”,学校将每位“代理家长”联系方式、家庭住址、亲情提示、温情祝福等也印制成卡片,送到每一个留守学生手中。通过建立留守学生“亲情电话站”,方便了学生与父母沟通,学校在三个年级组各安装了一部程控电话,供留守学生免费拨打,孩子们每次打电话都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向父母汇报学习、生活、思想情况。

二是“关爱留守孩子”工作评比表彰制度。有些老师由于工作很忙,家庭负担重,一段时间忽视了所代理的留守学生。为了让每一个留守学生都得到关爱,我们发出“有承诺就要有行动”的号召,我们每个月搞一个代理家长满意度问卷调查,对于落实“六个一”较好的代理家长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于没到位的,我们为留守孩子重新找代理家长。每一学期末,开展一次“留守孩子”工作评比、交流、表彰活动,表彰关爱“留守孩子”工作先进集体、优秀“代理家长”、“十佳留守孩子”。目前,这个工作已经转化为老师们的自觉行为,学生对代理家长满意度达90%以上。

三是“留守孩子”生活保障制度。留守学生中部分离校较远,在学校寄宿,他们缺少家长的管理,易造成学生自由散漫、生活饮食随便,对身体健康影响极大。因此学校不遗余力的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寄宿条件,让留守学生在学校能感受到家的温暖。学生食堂学校自主经营,成本经营,饭菜质量高,价钱低,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家长的赞扬。我们对贫困留守学生,免去生活费。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舒适安全的住宿环境,生活老师

和值日班主任全天候关心留守学生的饮食起居和宿舍管理,让学生感受家一般的温暖。四是“留守孩子”教育研究制度。为了提高关爱“留守孩子”工作的质量,我校经常开展“留守孩子”关爱工作校本研究,在“留守孩子”的家庭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情感教育、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特别突出心理健康教育与法制教育,突出“问题学生”转化的个案研究等。开展以“心语笔谈”的方式搭建“留守孩子”与“代理家长”之间心理沟通的桥梁,让孩子们能够向“代理家长”敞开自己的心扉,并且也愿意接受老师的教导。定期举办“留守孩子”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举办法制教育讲座,召开“代理家长”经验交流会,编印关爱“留守孩子”工作论文、案例等在全校交流。

三、开展“五项行动”,打造关爱特色。

为了形成我校关爱“留守学生”德育教育特色,让这项工作持之以恒地做下去,我校每学期必开展五项行动,使之成为常态。

一是每学年初举行一次隆重的“代理家长”认领“留守孩子”仪式。“代理家长”与“留守孩子”结对子一年一次,学年初,我们将本学年的“留守学生”登记造册,并建立成长档案袋和信息卡,信息卡上详细注明“留守孩子”的姓名、年龄、爱好特长、性格特点、家庭情况,供“代理家长”认领,认领完成后学校举行隆重的仪式,留守学生代表、代理家长代表、学校领导都要发言表态,气氛热烈,感人至深。

二是学期末举行一次“留守学生”工作评比表彰活动。让优秀的代理家长、进步明显的留守学生和关爱留守学生的研究成果和在全校得到展示和交流,以此推动该项工作的持续发展。

三是一学期开展一次“关爱留守孩子,真情访万家”活动,特别关注“留守孩子”双休日、节假日在家的表现。采取“查、访、导”的方式,走进“留守孩子”教育的“真空时段”。查,调查了解“留守孩子”在双休日、节假日期间生活、学习、活动情况;访,走入学生家庭,通过家访掌握“留守孩子”在双休日、节假日的表现;导,有针对性地对“留守孩子”的节假日、双休日活动进行指导。

四是一学期开展一次大型的“两地书,寄亲情”书信活动。学校买来信封和邮票,由班主任、语文老师、帮扶老师对“留守学生”的书信进行指导,然后把学生的书信连同学校写给“留守学生”家长的公开信一起寄到外面工作的父母手中。70%的“留守学生”家长接到书信后都给班主任打来了电话或者写了回信。在回信中,家长们对学校的活动予以了高度的评价,有家长说:“学校对我们的孩子如此关心,解决了我们工作的后顾之忧。”

五是一学期开展一次“留守学生”爱心回报社会活动。学校政教处、团委每一学期要利用一个时间或一个纪念日,组织“留守学生”参加一次公益活动,通过公益活动,让留守学生受到教育,回报社会。

关注留守学生的成长,唤醒留守学生的道德生命,激活他们的生命力量,使道德生命能自由和谐发展,通过师爱、同学的友爱、社会的关怀来弥补学生亲情的缺失,消除学生孤独无援的感受,解决家庭教育脱节问题,矫正他们不良的心理、行为、习惯,才能成为具有生命价值的人,这是我校连续四年开展关爱“留守学生”的目的。我们在全面推进这项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与困难,有的教师认识不高,主动性不强,工作力度不大;有的老师虽然担任留守学生的“代理家长”,但工作不细致,不深入,不能够走入学生家庭;学校也缺少必要的经费支持,制约了工作的深入开展。

7.农村留守学生教育 篇七

本课题立项以来, 我校课题组成员遵照执行《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办课题管理办法》的一系列要求, 扎扎实实开展各项工作, 取得阶段性的成果。

1、认真撰写开题报告, 按时举行开题论证会。

2012年1月4日上午, 在县教委大院底楼会议室举行了重庆市教育科学立项专项课题《农村留守剖儿童教育培养个案与对策建议研究》开题会。课题的研究者参与了开题报告会, 课题主研之一的渝港小学教科主任陈秀阐述了课题研究的总体思路、课题研究的目标、课题的实施步骤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中心校负责人就课题的经费落实情况、实施目标做了表态发言。重庆市教科院的专家张宏、县教研室留守儿童专项负责人之一的徐大都就课题的准备和实施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2、制定切实可行的课题实施方案。

从课题开题以来, 课题组在撰写方案前, 在辖区两所学校 (渝港希望小学、中嘴小学) 58名留守儿童中 (一至六年级) 随机抽取了31名留守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首先我们对这些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 了解了他们在学习、生活、心里等方面的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 写出了问卷调查报告。2012年3月初, 我们根据留守调查报告, 根据实际情况, 课题组制定了《农村留守剖儿童教育培养个案与对策建议研究》转化考核方案。其次课题组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 再根据课题研究的要求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在方案里对课题研究的目的、主要内容、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以及课题的研究的具体步骤都做了详细的说明, 并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 要求每个课题组成员都必须读懂读透课题实施方案。

3、切实有效地开展培训、交流, 提高教师科研水平。

(1) 课题研究, 提高教师素质是关键。为了使课题组成员深入了解课题研究的意义、目的、原则、过程、方法等, 我们于2012年2月10日在巷口镇中心校会议室召开了留守儿童课题实施会, 参与课题的十三位一线教师参加了会议, 会上负责人魏冬就课题预期成果和完成时间做了总体的安排, 参会教师就课题的实施内容和实施过程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提出了非常有建设性的建议, 形成了课题分工一览表。我们通过多次召开课题研究培训会, 帮助课题组成员学习课题研究的基础知识, 了解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 帮助教师掌握调查法、个案跟踪法、行动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等研究方法。 (2) 定期召开课题交流会。课题实施以来, 我们召开了4次课题组全体成员的会议, 了解课题实施的情况;学习个案研究表的填写;学习如何进行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每两月一次的课题专题研讨会, 我们着重研讨、交流课题研究过程中孩子们在学习、生活、心里等方面出现的闪光点, 以及存在的问题。比如有的老师在第一次访谈中, 就敏锐地发现问题:学生生活习惯不好, 铺张浪费乱用钱的习惯;代理家长, 特别是奶奶、爷爷对孩子放任自流, 过于溺爱导致孩子冷酷、任性、自私;对孩子的生活、学习从小就缺少指导和监督, 到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时, 父母毫无办法约束和管教了。课题成员老师在访谈中针对这些问题, 对应地提出了怎么教育的建议。

4、做好个案研究, 开展各项活动, 形成关爱留守儿童的合力。

(1) 为了更好地掌握留守儿童的信息, 以便对他们实施更多的关心、关爱。我们建立了留守儿童个人信息档案, 这些信息库里面收集了留守孩子和家长的各种基本情况。我们针对每个孩子的不同情况, 制定了《留守儿童个案研究记录》表册, 《留守儿童成长记录卡》, 表册的制定为教师们提供了方便, 便于教师们记录, 了解访谈的情况。这样, 让实施过程更好操作, 更适宜教育。 (2) 通过各项活动加强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联系, 我们设计了《留守儿童典型活动》这一内容, 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与父母的感情。在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中我们邀请了在外工作的爸爸妈妈来参加, 没有父母来参加的孩子请老师带着她们进行活动;在三八节活动中爱心妈妈和孩子们一起共同庆祝节日;再比如春天来了, 万物复苏, 景色怡人, 多数孩子在休息日可以在父母的带领下领略家乡的自然风景。为了弥补留守儿童的缺失, 2012年的春天, 学校组织了一次留守儿童春游活动, 不仅使这些留守孩子畅享了家乡的风光, 激发了他们爱家乡的情感, 更多的是享受了集体的温暖。

5、培训代理家长, 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

在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上, 我们充分利用代理家长这一优质资源, 加大对代理家长的培训力度, 坚持每学期给他们进行1-2次讲座, 教给他们科学的知识与方法, 让他们知道孩子的父母不在家, 做为亲戚和祖辈, 不但要让他们吃饱、吃好, 更重要的是心理发展及知识技能水平, 要与普通孩子同步发展。通过本项活动的开展, 有效地提高了代理家长科学育儿的水平。

二、课题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由于课题管理、研究务实到位, 课题组的每个成员都能认真负责。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 指导老师与个案家庭关系融洽, 家长积极配合, 一起共同合作、共同探讨、共同进步。个案跟踪家庭有了较大的进步, 家长的教育观念也有较大的转变, 前期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1、提升了课题组教师的课题研究能力。

通过定期辅导交流、校本课题理论培训, 自学一些先进的理论, 使课题组教师深入了解本课题研究的意义、目的、过程、方法等, 从而大大地提高了课题研究教师的理论水平。同时在课题研究中, 教师们能做到理论联系实施、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 从家访的过程、教师的访谈记录和反思以及对个案学生的指导。我们不难看出, 教师们无论是理论水平、文字表达、口才和交际能力, 还是实际的指导能力、与家长的交流沟通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个人素质、科研能力得到提升。

2、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跨上新台阶。

该课题实施一年多来, 课题组成员在开展对留守儿童个案的调查分析、教育实验和行动研究的过程中, 积累了大量的感性材料。同时也从中找出了许多共同性和规律性, 创造性地实施了一系列的教育对策, 总结出了好的经验, 丰富了教育教学理论, 使学校的教风学风焕然一新。

3、更新了家教观念, 密切了家校关系。

当然, 孩子的变化同样离不开家庭的支持, 通过我们与家长的不断联系与合作, 很多的代理家长现在能够积极参与到学校组织的活动中, 有时遇到问题还能积极与老师进行沟通寻求解决的方法, 即使远在外打工的父母还经常电话与老师联系, 比以往更关心了孩子了。

4、个案跟踪家庭的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变。

8.谈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 篇八

留守儿童 教育现状 儿童成长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在户籍地以外的地方谋生,把未成年的子女留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大多与一方父母或者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甚至是父母的亲戚、朋友等。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较之其他孩子而言,他们的成长环境是不够健全的,他们从小缺乏父母亲的关爱,使得他们极易在认识、价值观等问题上产生异常。

一、留守儿童受教育现状

1.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

由于留守儿童大多是属于隔代监护,尤以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来抚养为主导,由于农村老年人文化素质低下,思想教育落后,或者是年事已高,很大部分老人已经无法承担留守儿童的学习教育问题。还有的老年人重男轻女思想较为严重,他们总是认为,让女孩子上学是“花钱给别人家教育孩子”,所以,留守儿童中女童的受教育权利往往总是很轻易地就被剥夺了,加上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各方面的监管不够严格,很多孩子无法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他们中有的读完小学就得外出打工,打工的过程中结婚生子,他们的孩子再一次成为留守儿童,悲剧再一次重演。

2.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

对于现在的留守儿童来讲,他们的父母有大部分是现在所谓的“80后”,而他们的爷爷奶奶大部分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由于年纪太大,加上思想水平的落后,很多老年人根本无法履行他们的监护责任,或者是用他们曾经教育子女的思想来教育孙子女,这种隔代教育的结果往往无法满足现代孩子生理、心理发展的需要。

3.学习能力不强

存在于留守儿童身上的一个最普遍的问题就是学习能力较差。由于他们从小缺乏家庭教育,较之其他的孩子,他们起步较晚,用一句通俗的话讲叫“输在了起跑线上”。不够自觉、缺乏自律、心不在焉等都是现在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问题。或者由于家庭原因,他们的父母长年在外打工,整个家庭缺乏学习的氛围,导致留守儿童对学习的兴趣不浓,甚至厌学、逃学等。

二、影响留守儿童成长的因素

1.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是孩子学习的主要阵地,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而对于留守儿童而言,他们从小就缺乏了这样一位“启蒙老师”,在他们的生活中,从来就没有人教育他们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什么事情是对的,什么事情是错的。在遇到一些他们自己没法解决的问题的时候,由于缺乏父母的知道,他们往往是迷茫的。加上农村教育意识的淡薄,总认为孩子只要吃饱穿暖,就万事大吉了,而不管孩子心理上的教育,总觉得“那么小的一个孩子,他懂什么”,不懂得关注孩子的心理需要。

2.农村教育条件的制约

城乡二元化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农村小学教育条件较之城市的学校来讲,要落后得多。这种贫瘠落后的农村文化以及严重的小农意识的影响严重地阻碍着先进文化的传播,很大程度地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意识,使得农村小学教育难以得到健康的发展。

三、如何加强留守儿童的教育

对于农村小学而言,留守儿童占了一个相当大的比重。那么,如何加强对留守儿童语文教育的监督力度,如何让留守儿童跟其他儿童一样,享受一个健康的受教育环境?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

1.多一份关心,多一点爱

留守儿童大多是缺乏关爱的,他们的内心较多缺乏安全感,自卑心态比较容易产生。在一个课堂上,留守儿童往往比较胆小、不敢当众讲话、不善于表现自己、羞怯等。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上,就应该多多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尤其是那些特别胆小特别害羞的,应多给他们一些关照,让他们有受重视的感觉,让他们不断克服自卑心态,敢于在公众场合大胆地展现自己。例如,在课余时间可以多和留守儿童交流,让他们把自己内心的想法表达出来,课堂提问的时候,多提问那些比较害羞的学生,并在适当的时候给予适当的鼓励,让他们敢于在课堂上表现自己。

2.尽可能地和留守儿童父母沟通

作为一名教师,面对如此多的学生,其精力总是有限的,因此,和留守儿童父母沟通,让他们多抽时间关爱自己的子女,也不失为一个比较好的办法。例如,对于大部分留守儿童而言,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他们大部分不会去买课外读物,从而减少了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渠道。而在儿童时代,他们获取知识的能力和速度是相当强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和留守儿童的父母沟通,告诉他们孩子在这个阶段学习的重要性以及他们的孩子哪些方面有所欠缺,让他们多花心思在孩子身上,就算通过电话沟通也可以,让父母更多地参与到留守儿童的教育过程中来。

3.重视留守儿童心理教育

一个人的价值观往往决定未来的选择,所以,在儿童时代,价值观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对于留守儿童而言,缺乏学习氛围的家庭往往导致他们对学习的热情不高,由于他们的父母长年在外打工挣钱,所以,在他们的生活中,对打工的理解也许比对学习重要性的理解多得多,并且还容易产生“读书无用论”的观点。因此,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已经成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例如,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给他们灌输知识才能改变命运、读书才能改变未来的思想,告诉他们,只有好好学习,将来才不会重演他们父母的悲剧。

当然,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仅仅靠教师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比如,城乡二元化,政府户籍制度的限制,导致人口不能很顺畅地在各个地方流通,这是留守儿童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我国户籍制度不那么严格,农村儿童可以在父母所工作的城市就学,留守儿童也许就不会成为影响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除此之外,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关爱、学校对于留守儿童的照顾等,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

上一篇:母亲节洗脚之前的解说词下一篇:4x100加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