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部电影的观后感(精选5篇)
1.看一部电影的观后感 篇一
《雷锋的微笑》在三月绽放,《雷锋的微笑》感动着每一个人,《雷锋的微笑》让我们更加忠于这位偶像英雄。“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每当我听到这首动听的歌曲时,我就情不自禁地想起——雷锋。
雷锋有着和我们截然不同的童年生活,遭遇了种.种的不幸。雷锋幼年时妈妈被吊死,弟弟被活活饿死,哥哥被饿死而爸爸被残忍地杀害。全家上下就只剩下雷锋一人艰难度日,但他始终坚定自己的信念,对生活充满了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面对再大的困难也永不言退,发誓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报效祖国。
他不计得失的帮别人搬砖,把这项工作当成了一场比赛,让原本枯燥无味的工作变的五彩缤纷,所有人都加入进来,整个工地上上演着一首“劳动进行曲”。不到几个小时,就全部完工了,正当人们想问请这位小伙子的名字时,他却早已离开……
他不畏狂风暴雨,护送年迈大妈和幼龄孩童,当安全抵达到家时,他连一口水都没喝就走了……雨虽大,却浇不灭心中那一团团热情之火。这,就是雷锋!
但是这位年轻的同志也有累的时候。在一次任务的途中,因公殉职,当时才20多岁。雷锋同志终于可以安稳的睡了……
雷锋并没有死,他已经永远地活在了人们的心中。雷锋助人为乐,勇于奉献的精神还活着,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作风还活着,积极乐观,尊老爱幼的精神还活着,严于律己,热爱集体的精神还活着!正如雷锋所说的一句话: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电影个人感悟
2.看一部电影的观后感 篇二
绝活野营1
《霍比特人2:史矛革荒漠》
彼得·杰克逊特别钟爱把几个小矮人丢在惊险重重的群山峻岭之间,让他们享受生命攸关的野外探险求生。所以“野营训练”才是《霍比特人》系列的终极目的!抱团跟一个巫师踏入幽林,不畏恶龙的伏击,还得有惊人的脚力和毅力,当然个子也不能太高,关键还得多带点儿吃的,假如你具备以上条件,那么也许就能走进中古时代的奇幻天地去大展身手。野营的乐趣,就在于此。
绝活行骗2
《美国骗局》
别以为骗子的人生不彪悍,其实唯有行骗才是真正凝聚人类智慧的职业,大卫·O·拉塞尔执导作品《美国骗局》群星云集,光是让扮演巨骗的克里斯蒂安·贝尔改邪归正,加入反腐倡廉的卧底工作的设定就让人大跌眼镜。在这一过程中,观众将学会如何布设骗局、哄住妻子、骗得情人,顺带把忽悠的技术提升至“艺术”的高度。最重要的是,一群戏骨的联手出击,让我们深深明白了一个道理:演技好才能骗得好!
绝活炒股3
《华尔街之狼》
马丁·西科塞斯带着他的“冲奥健将”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再次拼杀大银幕,这一次他抓住了一个全民热议的点—炒股。你想让自己不再傻呼呼地中圈套吗?你想用成捆的钞票绑在比基尼美女身上展览吗?你想一夜之间翻身做土豪吗?你想知道要怎样玩转花样才能真正登上“股神”宝座吗?只要你不怕伤天害理兼牢底坐穿,那么这部《华尔街之狼》是你最佳的“炒股指南”,上世纪美国传奇股票经纪人乔丹·贝尔福特用自己纸醉金迷的经历,传授观众诸多关乎发财的灵感之道。
绝活养老4
《旗鼓相当》
谁说养老必须是宅家养花弄草晒太阳!这部喜剧片《旗鼓相当》里,两个年过六旬的好莱坞老男星以一身松驰下垂的肌肉告诉大伙儿,其实他们还能把老胳膊老腿奉献于先进的拳击视频游戏。由此,“养老”就成了一边赚钱、一边赌气、一边强身健体、一边还能上电视出名的精彩大戏。如此养老酷不酷,观众最明白。
绝活武士刀握持技法5
《四十七浪人》
美国人也爱武士道,所以基努·里维斯才在这部根据日本真实历史改编的忠勇武士片里以各色姿态握持武士刀,整出了一派刀光剑影的彪悍范儿。一刀流进击、近身对决、杀阵突围、取敌首级,乃至切腹自尽,无一不在展示武士刀的斩杀魅力。观众即便学不会刀术精妙所在,起码比划的手势也够丰富了。
3.看一部电影的观后感 篇三
虽在开头就用极具简单粗暴的形式设下一个坑,男主失手将一位警察推下了楼身亡,身边目睹现场的小弟,开始被他一手黑化……男主因为需要照顾重病卧床的老婆不得不做市长的一只“狗”,为他“清理”各种阻碍,而另一边的检察官也盯上了他,手握他杀害警察的视频证据,要他推翻市长,拿到录音证据……两面相胁的他,无疑是在深陷一个修罗场……
一切的打斗都是如此的直接、残暴,市长为了演戏,直接将头往刀片上割;小弟为了跟大哥比谁更牛逼直接开车将检察官碾死,反复的碾压与逼真的音效一直在放大这种政治斗争的暴力与手段残忍……
最后的结尾是装逼的小弟终于死在了大哥手上,终于成功领盒饭……最后的恶人被一枪直中眉心,血浆崩裂慢动作大快人心。结尾的这一场戏,总是让我想起《火锅英雄》,同样封闭的场地,斧头血拼,让人听着就肉疼的剁人音效,最后的了断,一场屠杀……只是这次,没有人能够笑到最后。
总之,7分出头的评分并不过分,人物塑造的情感不够到位,不够生动,情节安排上总有点觉得都有刻画,却不够能入戏。
4.我最喜欢的一部电影 篇四
今年上半年,一部小成本的电影横空出世,记得当时看到这部电影名的时候,我竟然直接的想到了美国的夏洛特市,觉得应该也没有什么有意思的事情吧。于是怀着一颗因无聊便去消磨时间的心态走进了电影院。刚开始放映时,一看拍的画质,清晰度 都不怎么样,便觉得自己这次肯定买亏了,还不如买当时在热映的《九层妖塔》《解救吾先生》《港囧》等几部有巨星参演的电影来。但是随着故事情节的开展,发现原来这并不是那么无趣嘛 故事情节就是说在学生时代的初恋秋雅的婚礼上,毕业后吃软饭靠老婆养的夏洛假充大款,出尽其丑,中间还被老婆马冬梅戳穿暴捶。混乱之中,夏洛意外穿越时空,回到了1997年的学生时代的课堂里。他懵懵懂懂,以为是场真实感极强的梦,于是痛揍王老师,强吻秋雅,还尝试跳楼让自己醒来。当受伤的他从病床上苏醒时,他意识到自己真的穿越了时空。既然有机会重新来过,那不如好好折腾一回。他勇敢追求秋雅、奚落优等生袁华、拒绝马冬梅的死缠烂打。后来夏洛凭借“创作”朴树、窦唯等人的成名曲而进入娱乐圈。
他的人生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变,但是内心某个地方却越来越感到空虚„„得到了自己前生最想要的,但却失去了本属于内心的纯真,觉得自己生活的越来越枯燥乏味,这样的生活更不是给自己想要的,于是夏洛便渴望回到被属于自己原有的生活,现在的生活终究不属于自己,于是回到了现代,回到了那个在平淡中可以抓到幸福的地方,那个地方便是自己的家„„
是的,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个可以重新开始的机会,这样的话自己的人生便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便会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这部小成本的电影便是抓住了人的弱心态,加之中间喜剧情节的设定吸引了大部分人的眼球,让人们心中觉得自己想像中的生活也并不是那么的美好,自己的美好生活需要自己去奋斗,去拼搏。这样在以后才能有值得自己回味的东西„„
5.看一部电影的观后感 篇五
等了两年,《黑镜》终于要回归了!
先温习一下——《黑镜》有两季,每季3集,外加一集圣诞特别篇,讲的全是独立的故事。2011年在英国电视4台播出,经过一大波观众检阅后,被列为“神剧”,豆瓣评分都在9分以上。
这是部“致郁剧”(导致观众心情抑郁,情绪低落的作品),它一直致力于将大众习以为常的事物放大到极致,让它一发不可收拾,从而引起反思。
《国歌》和媒体传播
《黑镜》一共三集,毫无联系,互相独立。
在第一集《国歌》里,睡梦中的首相接到了政府部门的电话,于是穿着睡袍立马起床,原因是王室的公主被绑架了。这位悲催的首相与一群办公室手下一起观看了绑匪上传的这段视频,公主泪流满面地哭诉绑匪的要求,居然是要首相在下午四点与一头猪做爱,并进行全球直播。
众所周知,社交媒体传播信息的速度极快。绑架事件刚爆出,公众就呈现出了极其狂热的状态。绑架视频通过Youtube上传,仅仅一小时,保守估计有五万人次观看量。讽刺的是,接受信息的不设限,使得绑匪也能在第一时间快速知道首相动向。
团队计划用色情片演员浑水摸鱼,然而,片场某个白痴似乎认出了指定的替身演员,把照片发到了推特上。随后绑匪立刻给电视台寄了一根断指。
进行了一系列营救措施而不得后,首相挡不住王室与公众媒体及手下的压力,不得不违背心意进行了全球直播的活动。而后一周年,公主风光依旧,首相支持率提升了,但回家后的首相也是凡人一个,妻子无法面对这位与猪make love的首相。全剧完结。
那么,传播速度快,到底是好还是坏?社交媒体还有一个特点,用户除了能即时接收信息,还能自由反馈观点。但这样的自由,有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转化成舆论压力。在断指出现后,公众就开始觉得首相应当以公主的人身安全为重,网络民调显示,86%参与者认为首相应该满足绑匪的要求。
除了狂热的用户,剧中的另外一部分时间,聚焦在首相身上。他就是开始反思媒体利弊的那一方。从一开始自以为得势,看着舆论一步步倾斜,最后一发不可收拾地坠入深渊。你不知道何时会突然被置于舆论的对立面。
《国歌》的灵感,源于2010年英国前首相戈登·布朗的“失言门事件”。
大选前夕,布朗在社区拉票造势。活动结束之后,布朗在车里跟助手抱怨刚刚遇到一位难缠的女士,还说她是“偏执狂”。车门还没关上,画面就传出布朗的声音,“简直是灾难”。由于身上的无线麦克风没关,布朗的整段抱怨都被直播了。
该事件快速传遍全球,媒体纷纷作出报道。后来,布朗多次向达菲女士道歉。即便如此,他还是在竞选里落败了。
剧集的制片和编剧查理·布鲁克说:“我当时就在想,这是谁的错?”毕竟每位候选人一定都曾偷偷画过圈诅咒别人,布朗当时也以为自己处在私人空间里。
所以我们能从《国歌》看到,查理着力在描绘社交媒体和大众本身的恶意上。这也是贯穿《黑镜》两季的重心,但,这还不足以构成《黑镜》的“神剧”标签。
《黑镜》的主角是屏幕
黑镜,就是指生活中无处不在、大大小小的屏幕。每面墙、每张桌子、每只手掌间都能找到的东西:电视、显示器和智能手机。也就是,带屏幕的科技产品。
《黑镜》的主角不是人,是屏幕。
剧中有不少篇幅都在表现发达的科技,各种“花式秀屏”。屏幕出镜率比主角还高:一开场的仰拍,就确定了屏幕的地位,主角在画面占比只有一丁点;醒来后,第一眼看到的是屏幕投影的闹钟;起床走向洗手间,面对的还是屏幕;挤牙膏,都是在屏幕上扣费;开场2分钟,除了特写,每个镜头都有屏幕出现,出镜率99.9%。
另外,屏幕对推动故事发展也起了关键作用。
在《白熊》(White Bear)里,人们把“屏幕”变成一种刑罚。女主角醒来,睁眼就看到屏幕,紧接着女主角莫名其妙地被人举枪追杀。这一切都发生在众目睽睽之下,但所有人都冷眼旁观,还举着冰冷的手机屏幕追拍。
无论怎么躲,都躲不过那台手机。对屏幕拥有者而言,他们在屏幕这头里看的是场戏。对女主角而言,她在屏幕那头看到的全是拿着“武器”的人。
《黑镜》一直在强调屏幕两头间的关系。当你一直习惯利用屏幕消费娱乐,怎会想到有一天你也会成为受害者?这些貌似友善的屏幕,一旦伤害起人来,就是“黑镜”。
冰冷和黑色的一层,并不是单纯的镜面反射,而是连接了屏幕两头不同的世界。
查理的预言
你可能会疑惑,编剧跟屏幕有什么仇什么怨?来看看这位查理·布鲁克是何方神圣——他是记者出身,在英国的纸媒圈、电视圈都很有名,而他更显著的标签是——愤青。
年轻时的查理·布鲁克,大学毕业时因为修读传媒写的却是电子游戏,论文不得教授心未能毕业,但他却引以为荣。他行事固执,思考方式超常规,之所以写出《黑镜》,是因为他对科技有自己的一套见解。
早在2011年,siri刚推出,查理试用了这个功能,那是他人生中第一次体验跟一台机器对话。这次对话后,查理写下这么一句话:“可以预期的是,在我的余生,我都要与机器对话。今天是 siri,明天是一辆会说话的轿车,后天,我就得跟一个会说俏皮话的奶昔纸杯打情骂俏了。”
显然,这样的对话体验,没让他惊喜,反而让他非常不安。他提出了这样的疑问:科技发展带来惊喜和便利,但是过于迷恋科技会将我们引向何方?
《黑镜》整个系列,其实都是查理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对他而言,科技产品是冰冷的。冷漠,不带任何人味。
比如《你的全部历史》(the Entire History of You),记忆能被永久储存的设定。两夫妻吵架可以一次又一次回放记忆,“炒冷饭”变得何其轻易,对方还无法抵赖。妻子回放着丈夫骂自己“你就是个婊子”的片段。科技泯灭了人的本能,我们失去了遗忘的能力。
比如《圣诞特别篇》(Be Right Back),屏蔽拉黑可以实体化,科技可以全面隔绝人与人的交流。
可以说,查理是个预言帝。当时看这部剧,观众可能觉得编剧有“科技妄想症”,过度放大科技对人的危害。但很不幸,他的不少“妄想”,都成了现实。自以为支配着手中工具的人,其实也潜移默化地受到工具摆布。低头族、网络暴民等群体高频出现,不理智运用科技,使得一桩桩可悲的事情发生。
从这个层面说——如果你一辈子只看一部英剧,必须是《黑镜》。
在即将上架的《黑镜》第三季里,编剧依然想要探讨社会问题。查理在接受采访时谈到新一集的主旨:我们想讲的是,社交媒体年代,对个人身份的社会性讽刺,俏皮,又让人毛骨悚然。
【看一部电影的观后感】推荐阅读:
电影《活着》的观后感07-19
爱国电影的观后感10-04
电影快乐的大脚观后感09-03
大鱼海棠电影的观后感10-18
关于功夫熊猫电影的观后感08-06
初中十月围城电影的观后感08-16
电影《简爱》的观后感800字11-02
关于太行山上电影观后感的11-03
九年级关于八佰电影的观后感08-27
《小小的愿望》青春喜剧电影观后感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