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抢险救援报告

2024-10-05

事故抢险救援报告(共8篇)

1.事故抢险救援报告 篇一

垚志达煤矿水灾事故 应急预案演练报告

垚志达煤矿有限公司 二0一二年六月

垚志达煤矿水灾事故 应急救援预案演练报告

一、演练时间:2012年6月20日

二、演练地点:105回采工作面

三、演习灾害性质:水灾事故

指 挥:段五红(矿长)

总 指 挥:崔先虎(生产副矿长)

郑保书(安全副矿长)张军宏(机电副矿长)付水良(防治水副总工程师)杨旭彪(矿长通风助理)程玉珍(安全指挥中心主任)权马义(驻矿安监站站长)

员:郭 宁(防治水科科长)

崔丁丁(安监科科长)杨鲁平(安全技术科科长)杨彦科(生技科科长)陈文凯(机电科科长)张怀真(综合办公室主任)

四、应急领导小组成员:总常务副总指挥:吴俊伟(总工程师)副成

崔建荣(保卫科科长)杨建斌(供应科科长)驻 矿 安监员:王素来、郭育斌、杨旭东、赵 云、孙志栋

五、当日值班领导:杨旭彪

六、当班带班领导:吴俊伟

七、演练前准备工作:

1、首先由崔丁丁同志组织重新学习《垚志达煤矿水灾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演练方案》。

2、由通风队、机电队、监控维护队负责,检查井上、下所有通讯线路及瓦斯监控系统,保证井上下通讯畅通。

3、由通风队负责,检查井下通风设施、装置是否完好。

4、由机电队负责,检查井下所有机电设备是否完好。

八、演练经过:

1、首先由矿长段五红同志下达演习开始命令。

2、然后由调度室主任程玉珍同志介绍井下生产情况并核对下井人员情况。

3、9时30分,调度室值班员王强接到105综采工作面跟班队长王国平打来电话,说105工作面顶板垮落,工作面淋水加大,气温降低,空气变冷等透水症状,调度员王强作好记录后,将此情况向值班矿领导杨旭彪同志作了汇报,杨旭彪得知这一情况,立即命令105综采工作面作业人员按避 3 灾路线紧急撤离,通知防治水科人员,让其去现场做水源调查与水量测定,通知中央泵房司机启动备用水泵,加强排水,同时并通知其他矿领导和相关科室人员,要求其尽快到调度室集合,进行会议商讨。4、9点40分,矿领导与各相关科室负责人已经到达调度室,等候派遣,10点整,公司领导都到达调度室,等候地测防治水科技术人员现场调查汇报。5、10时20分,地测防治水科人员已经到达105综采工作面涌水现场,据目测涌水量已达50m/h左右,并有加大的趋势,并初步判定为老空积水,调查后,司俊营立即向调度室汇报,称水量增大,并很有可能造成事故,建议启动水害事故应急预案。6、10时25分,调度室正在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对策时,值班调度员王强接到地测防治水科现场技术人员汇报,称水量突然增大,已经达到70m/h左右,此时,矿井防治水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启动“水害事故应急预案”,并成立水灾救援抢险指挥部。7、10时30分,105综采工作面跟班队长王国平再次往调度室打来电话,称水量继续增大,涌水量已超过105综采工作面水泵排水量,涌水流向105运输巷,105运输巷即将被淹。调度室立即通知105综采面区域人员,按避灾路线紧急撤退。通知105综采面区域人员,在东回风大巷临时集结,根据水情发展态势,决定下一步撤退命令。105变电所及泵房做好排水工作准备。

4 8、10时35分,救护队赶到事故现场,根据现场指挥部制定的救灾方案,制定出具体的行动计划和安全技术措施,完成对灾区遇险遇难人员的救援和事故处理工作。9、10时45分,根据入井人员的挂牌和领取矿灯情况,已查清入井人员的人数和姓名,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救护队营救方法。

10、救援指挥部成员在矿井平面图上明确透水地点,要求各单位按照应急救援预案要求开展施救工作。救护队、矿安、通科人员迅速下井赶到事发地点,查明井下发生事故的性质、原因、范围、遇险人员数量和所在位置,以及巷道通风、瓦斯情况,为制定救灾方案提供可靠依据。保卫人员在副井口拉起了警戒线,调度员每隔十分钟汇报一下井下人员数量,并及时向指挥部汇报下井施救人员反馈的信息,为指挥部制定救援方案提供准确的数据。

11、12时10分,井下救护成员全部升井,演习结束,工人重新下井工作,恢复正常生产。

八、演练工作总结。

1、救灾指挥部能够迅速成立,并制定了切实可靠的救援方案。

2、救灾指挥部能正常把握救灾要点。

3、井下遇险人员接到指挥部指令后能够迅速组织人员迅速全部撤退。

4、整个救灾演练过程有序开展,演练顺利。

5、演练从上午9:20开始到中午12:10结束,历时2

垚志达煤矿有限公司

年6月20日 小时50分钟。

2012

2.事故抢险救援报告 篇二

1 龙卷风的成因及特点

1.1 主要成因

龙卷风是一种雷云相伴出现的具有近于垂直轴的强烈空气涡旋,通常呈上大下小的漏斗状,“漏斗”上接积雨云(极少数情况下为积云),下部一般与地面接触并且常被尘土或碎片残骸等包围。龙卷风的形成与低气压和旋转之风向有关,主要有4个因素:一是大气的不稳定性产生强烈的上升气流;二是上升气流与垂直方向上速度和方向均有切变的风相互作用,在对流层的中部开始旋转,形成中尺度气旋;三是随着中尺度气旋向地面发展和向上伸展,在气旋内部形成龙卷核心;四是当龙卷核心中的高强度涡旋发展到达地面高度时,地面气压急剧下降,地面风速急剧上升,形成龙卷风。

1.2 灾害特征

(1)范围小,中心气压低。龙卷风分为陆龙卷和水龙卷两种。当发生在水面时,吸水上升如柱,称为水龙卷;当出现在陆地时,称为陆龙卷。一般水龙卷的直径在10~100m,陆龙卷的直径稍大,在100~1 000m。据估算,龙卷风中心气压低至40kPa,还有的低达20kPa。

(2)季节性强,生命周期短。龙卷风出现的季节一般在5~9月。一般只有几分钟,最长也不超过几小时,它们常以难以置信的力量和难以捉摸的诡秘行踪,严重危及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盐城“6·23”特大龙卷风仅持续了半小时,阜宁、射阳县受龙卷风钩状回波影响,重灾区域整体呈斜“7”状。

(3)风力大,破坏力强。龙卷风中心区域的风速可达100~200m/s。龙卷风所到之处,经常狂风呼啸,电闪雷鸣,飞沙走石,将大树连根拔起,建(构)筑物及供电、通信等设施毁坏,人畜伤亡,危害十分严重。盐城“6·23”特大龙卷风造成99人死亡、1 000余人受伤,30 115间房屋受损,是2003年以来造成人员伤亡最严重的一次。

1.3 易发地域分布

据统计,2003年以来我国共发生龙卷风35起,多位于中东部地区,沿海沿江(长江)各省居多。其中,广东9起、安徽8起、江苏3起、湖南3起、江西3起、黑龙江2起、上海2起、浙江1起、重庆1起、广西1起、海南1起、河南1起。

2 盐城“6·23”龙卷风冰雹特大灾害救援情况

2.1 救援难点

(1)通信中断、交通受阻,部队挺进困难大。灾害造成境内通信基站严重损毁,电力中断,通信瘫痪,特别进入灾区后,手机、3G网络均无信号,无法使用。树木、电线杆倒塌,交通受阻,救灾队伍携带重型车辆装备,行进受到严重影响,大部分路段只能徒步前行。

(2)水网密布、居住分散,搜救行动难度大。阜宁县地处水网地区,河流纵横交错、蜿蜒曲折、湖荡众多,射阳河、通榆河、苏北灌溉总渠、淮河入海水道等40多条河流,金沙湖、马家荡等10多个湖荡遍布境内。各个受灾自然村零星分布,居住分散,村落之间河流阻隔,全面搜索救援难度大。

(3)天气恶劣、损害严重,老旧民房危险大。阜宁地区老旧房屋较多,村民建筑大多砖混结构、依河而建,抗风等级低。仅陈良镇丹平村9个组中,90%以上的村民房屋受损严重,几近垮塌。加上救援现场天气持续恶劣,危房再次垮塌的风险极大,现场抢险救援工作危险加剧。

(4)厂房坍塌、危化品多,次生灾害风险大。阿特斯协鑫阳光电力科技有限公司受灾严重,厂房几乎全部坍塌,厂区内储存有三氯氧磷、三甲基铝、硅烷、氨气、笑气等高危化学品,且分散储存、残留在多个仓库及车间内。特别是遇空气燃烧爆炸的硅烷、遇空气和潮湿燃烧爆炸的三甲基铝、遇水燃烧且剧毒强酸的三氯氧磷等,处置难度大,风险高。受龙卷风侵袭,危险化学品的本质安全难以保证,一旦处置不当,极易造成更大险情和次生灾害。

2.2 抢险救援过程

灾害发生后,公安部消防局立即启动重大灾害应急救援响应机制,先后调集江苏省消防总队和公安消防部队士官学校1 300余名消防官兵、138辆消防车,全力投入搜救和抢险。截至26日15时,共从废墟中搜救、挖掘出生还人员94人,搜出遇难者遗体68具,疏散转移被困群众1 100人。

(1)第一时间紧急调集力量驰援灾区。阜宁县消防大队及中队第一时间就地展开救援,盐城市消防支队调集200余名官兵、34辆消防车赶赴阜宁增援;江苏省消防总队接报后,总队全勤指挥部立即赶赴灾区,先后调集淮安、扬州、连云港、徐州、南京、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泰州等消防支队及总队培训基地,共3个重型搜救队、10个轻型搜救队及1个搜救犬队,93辆消防车、900余名官兵,携带生命探测、破拆、顶撑、救生等专业救援器材和搜救犬增援。公安部消防局接报后,第一时间派出工作组指导救援工作,指示江苏省消防总队“就地、就近”最大限度地调集力量施救的同时,紧急调派位于南京的公安消防部队士官学校200名干部学员增援,命令浙江、上海、安徽、山东等省(市)消防总队做好跨区域增援准备。

(2)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搜救疏散群众。在地方党委、政府及公安机关的统一领导下,现场消防指挥部始终坚持“第一时间救助人员生命”的原则,制定“以支队为作战单元,分片包干、由近及远、梯次推进”的搜救方案,将受灾较重的陈良、新沟、硕集、板湖镇和经济开发区作为救援重点区域,确保消防救援力量全覆盖。消防救援力量分成220个作战组,每组编配5名消防官兵和1名当地村(居)民委员,抢抓“黄金72h”救援时间,不放过每一个乡镇、村庄,不放过倒塌、损毁的房屋等建构筑物,走村入户,拉网排查,昼夜轮班作业,采取呼喊、敲打、询问知情人等方式,利用生命探测仪和搜救犬交叉验证搜索,逐一确认,通过破拆、顶撑、挖掘等全力搜救失踪人员,并及时疏散大量被困群众。

(3)消除安全隐患,防止次生灾害事故。在全力组织开展生命搜救的同时,组织消防官兵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建筑构件、电线杆、树木、裸露电线、高空悬物等进行排查、切割和清除,防止发生伤人情况。特别是得知经济开发区阿特斯协鑫阳光电力科技有限公司厂房坍塌,且厂区内储存三甲基铝、氢氟酸、氨气、硫酸、氢氧化钾等10种危险化学品后,现场消防指挥部立即调集专业处置力量,设置警戒区域和洗消点,组成4个攻坚组深入厂区内部逐一排查,及时关闭罐体阀门,并会同厂方技术人员制定输转方案,落实侦检警戒、全程监护、化学洗消等措施,确保输转、转移安全。

2.3 救援中暴露出来的主要问题

从这次罕见的龙卷风救援实践来看,虽然消防部队应对及时、行动高效、成效明显,但也暴露出来一些不足。在装备保障携行方面,由于受灾面积大、水网密布、行动难,灾情信息掌握较为困难。从现场实际来看,解决问题较好的做法是通过无人机先行侦查,快速获取信息,但实际上各增援力量几乎都没有配备无人机。在力量部署方面,各搜救点和其他搜救部队协调不够,仅依靠村政府组织和知情人提供的信息,存在多支队伍重复搜索现象。在救援保障方面,运兵手段单一,消防车荷载人员仅几个人,面对这样的灾害,最好使用速度快、载客多的大型客车进行运输,且在气候恶劣情况下,还可供战士休息使用。此外,消防部队增援力量没有餐饮保障车靠前保障,也没有搭建临时厕所,主要依赖地方政府和志愿者提供饮食和卫勤保障,这也是消防部队跨区域增援中容易忽略的“短板”。

3 龙卷风灾害抢险救援的对策

3.1 加强特殊灾害专题研究

近年来,地震、泥石流、山体滑坡、龙卷风等重大自然灾害时有发生,作为承担专业救援任务的消防部队,应对此类灾害事故的实战经验不多,能力有待提高。应该组织专家力量和行业资源开展深入研究,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救援理念、经验和技术,并结合我国实际,分类编制重大特殊灾害救援行动规程、方法及标准,总结形成一套相对固化的技战术理论,为实战提供科学依据。

3.2 扎实做好应急救援准备

(1)及时研判预警。龙卷风虽然生命周期短,但所经路线往往难以捉摸,且通常夹杂雷电、暴雨、冰雹、狂风等恶劣气象。要加强与气象、水利、国土等部门的联系,及时跟踪了解龙卷风动向及可能发生的次生灾害,及时组织研判,发布预警信息。盐城“6·23”特大龙卷风期间,部局、总队、支队指挥中心实时掌握灾情动态和道路交通情况,每2h发布一次灾情预警和交通信息,重点时段、重要信息随时发布,为救援工作提供了有力信息保障。

(2)加强专业队伍建设。从此次救援实践来看,消防部队搜救队伍在人员结构、装备配备等方面应进行提档升级,以满足各种特殊环境和复杂条件下遂行多样化、专业化应急救援任务需要。参照国际救援队伍能力评定标准,组织对轻型、重型搜救队的主要任务、作业时长、携行装备等进行研究论证,适当调整救援人数,遂行编配结构评估、危险化学品检测、医疗急救等专业人员;加强配备地震救援模块车、成套救援装备、消防无人机、卫星便携站、卫星电话等特种装备,并立足救援需要合理选配工程吊装、破拆切割、结构监测、土工木料、人力推车等民用装备,提高装备建设的针对性、实用性和系统性。同时,积极探索依托6个国家陆地搜寻与救护基地、公安消防部队高等专科学校和士官学校建设国家级专业应急救援队,依托部分沿江(长江)、沿海总队建设区域性专业应急救援队。

(3)完善预案体系。立足辖区灾情实际,针对龙卷风、台风等重大自然灾害,分类制定完善部局、总队、支队、大(中)队四级应急救援预案,建立与政府应急、气象等部门的信息共享、会商研讨、联勤联动机制,明确组织指挥、通信保障、战勤保障等工作职责,规范应急响应、等级调派、力量投送、救援作战、信息报送等程序、方法及标准要求,结合灭火救援形势需要,每年定期开展区域性拉动演练,反复检验和修订预案,切实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4)强化训练演练。部队各级要加快模拟训练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搜救犬基地建设,强化开凿破拆、顶升支护、倒塌斜楼、狭小空间救援、水域救助、废墟搜救等专项技术训练。沿海、沿江等龙卷风多发地区要认真分析辖区灾害特点,掌握灾害发生规律,提前做好灾情预警研判,在灾害多发季节和区域有针对性地开展以跨区域作战、信息化手段运用、野外生存等为主要内容的实兵实装演练。加强与政府应急、地震、气象、医疗急救等部门和社会专业救援力量联勤联动,完善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和联动响应机制,不断提高应急救援综合处置能力。

3.3 科学实施救援战术部署

(1)全面收集灾情信息。灾情发生后,及时与本地政府和部门响应机制相对接,获取地方公安派出所、村委会等联络信息,及时掌握准确灾情,确保救援队伍快速到达灾区并展开救援。在灾害现场,充分发挥消防无人机作用,搭载空中喊话系统、红外热成像系统、三维成像系统、微波系统、气体检测系统等设备,实施高空全局巡察,传输灾情视频图像,掌握全面灾情态势,为作战力量宏观部署提供科学依据,开展生命侦察、搜救,提高救援成功率。

(2)正确运用技战术措施。坚持“救人第一、科学施救”和“确保重点、兼顾一般”原则,充分利用72h黄金救援期,集中优势兵力和精干力量,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搜索、抢救被困人员和疏散、转移遇险群众。以学校、医院、宾馆、体育馆、工厂等为重点,采取呼喊、敲打、询问知情人等方式,利用生命探测仪和搜救犬交叉验证搜索,逐一确认;通过破拆、支撑、顶撑、挖掘等手段全力搜救失踪被困人员,确保不遗漏1处、1人,全覆盖、无盲点。根据救援进展科学调整作战部署,适时由搜救遇险遇难人员向搜寻、救助、排险转变,重点搜寻可能遇险的外来经商、旅游和途经人员,帮助受灾群众抢救粮食和财产,排险清障、开辟道路,充分发挥消防部队快速、高效、专业的优势,竭尽全力协助灾区人民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3)强化作战安全。组织官兵认真学习《公安消防部队抢险救援勤务规程》、《公安消防部队作战训练安全要则》,强化安全防范意识,熟悉掌握抢险救灾和安全防护常识,严格落实各种操作规程及行动要求。在出警途中和参与抢险救援行动时严格落实各项安全措施,有效规避各种次生灾害,避免发生人员伤亡和装备损毁。组建战时装备保障小组和医疗小组并开展巡查巡检,及时发现隐患,确保部队官兵安全和救援行动的顺利开展。

3.4 优化完善联勤保障体系

(1)强化战勤保障。建设区域性战勤保障中心,采用模块化存储方式,分类集中存放帐篷、睡袋、被装、雨衣等装备物资以及装备抢修、饮食保障、油料供给、淋浴等保障车辆,满足第一时间快速调派需求。依托各级政府,充分整合资源,健全社会联勤保障机制,及时调集挖掘机、铲车、吊车等大型工程机械协助开展救援,与大型超市、快餐店、加油站等签订协议,有效开展油料供应、装备抢修、饮食供应、医疗卫生等技术和生活保障。同时,要牢固树立“灭火和救援”的主业意识,加强与交通、水电部队的密切配合,提升多部门、多兵种联合作战能力。

(2)确保通信畅通。组织开展重大灾害和公网瘫痪等特殊情况下的应急通信保障能力专题研究,加强与供电、通信等单位的联勤联动,进一步丰富灾场信息通信手段和方法,有效提升极端环境、恶劣条件、复杂情况下的通信覆盖和持续保障能力。加强重大灾害易发地区主战中队和特勤中队轻量化、便携式应急通信装备配备,开展各类复杂条件下的测试性训练,优化通信编成,固化通信模式,提升应急保障能力。

(3)搞好宣传报道。重大灾害现场,要成立战时政治工作机制,组织政工干部和心理咨询师随警作战,紧跟灭火救援战斗进程,开展思想鼓动,跟进心理疏导,激发参战官兵斗志。树立“大宣传”理念,对外,协调、保持好与宣传主管部门、主流媒体的关系,畅通宣传渠道,特别是要抢占央视、新浪微博等主流媒体,对内,整合战训、政工、后勤等业务部门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摘要:通过介绍江苏盐城“6·23”龙卷风冰雹特大灾害救援过程,分析了龙卷风灾害事故的救援特点和难点,剖析了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消防部队做好特大龙卷风灾害事故救援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龙卷风,消防部队,抢险救援

参考文献

[1]范茂魁,陈松.公安消防部队如何做好重大灾害事故抢险救援[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1,30(9):837-840.

[2]孙伯春.以消防救援为基础组建国家综合应急救援队伍的迫切性[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0,29(8):691-694.

[3]李汉旗,陶其刚,王谋刚.加强和改进消防战训工作的思考[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9,28(5):357-360.

[4]陈家强.在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建设中充分发挥公安消防部队的突击队作用[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5,24(5):614-618.

3.事故救援扩大伤亡谁之过 篇三

10月5日,黑龙江省宝兴煤矿发生瓦斯爆炸事故,一名值班领导在下井查看过程中失踪。倘有不测,将成为又一名事故扩大伤亡的牺牲者。据国家安监总局透露,今年以来全国已发生25起类似事故,有59名救援人员献出了生命。

生产事故夺人性命已属不幸,救援过程中扩大了伤亡,并且导致施救者牺牲是更大的不幸。如果说,许多生产事故本来可以避免,那么,事故伤亡扩大则根本不应该发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事故伤亡的扩大?谁应该为此承担责任?

国家安监总局负责人对伤亡扩大事故列出了应急管理水平低、应急人员素质低、应急装备差、施救指挥措施不当等几个原因,归结起来还是个领导重视与否的问题,是人的问题。

企业生产经营,安全是重中之重。如果企业领导者为了追求效益、业绩,忽视乃至无视安全,发生事故造成伤亡是必然的。这其中自然包括管理混乱、培训缺失、装备落后等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应急救援的低水平和措施不当也就不足为怪了。因此,伤亡扩大事故往往是起初事故的直接延续。

当然,也有安全生产抓得尚可,发生事故同样扩大了伤亡的情形。这就不能不说到在安全生产问题上的侥幸心理。由于发生伤亡事故的概率不高,安全措施又比较到位,因而使某些企业领导者心存侥幸,对应急处置缺乏必要的准备。一旦发生事故便措手不及,匆忙救援,导致伤亡扩大。思想不到位,工作怎能落实?

4.事故抢险救援报告 篇四

一、事故报告

1.事故发生后,事故当事人或发现人应立即向安全管理部门和分院领导进行报告。

2.属上报政府部门的事故,应立即将事故发生时间、地点、经过情况、造成后果、原因初步分析、已采取的措施等情况,以电话、传真或电子邮件方式报告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等主管部门。

3.发生事故先兆、设备安全隐患和重大未遂事件时,事故发生部门应及时向单位安全管理部门和领导进行报告。

二、事故现场处置

1.事故发生后,单位在进行事故报告的同时迅速组织实施应急管理措施,立即撤离现场施工人员,防止事故蔓延、扩大,并负责对现场实施保护。

2.事故发生后导致人员伤亡时,应在撤离现场施工人员,组织实施应急管理措施的同时,迅速组织对受伤人员的救护。

3.保护好事故现场,积极配合事故调查组调查、取证,为调查组提供一切便利。不得拒绝调查,不得拒绝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若发现有上述违规现象,除对责任者视情节给予通报批评和罚款外,责任者还必须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

三、事故处理

1.事故处理要坚持“三不放过”的原则,即事故原因没有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没有严肃处理不放过;防范措施没有落实不放过。

2.在进行事故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事故责任单位应根据事故调查报告中提出的事故纠正与预防措施建议,编制详细的纠正与预防措施,经公司安全管理部门审批后,严格组织实施,事故纠正与预防措施实施后,由单位安全管理部门实施验证。

3.对事故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由公司依据事故调查报告中对事故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的处理意见和建议,进行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触犯刑律构成犯罪的交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4.对事故造成的伤亡人员工伤认定、劳动鉴定、工伤评残和工伤保险待遇处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处置。

5.事故调查处理结束后,安全管理部门应负责将事故详情、原因及责任人处理等编印成事故通报,组织全体职工进行学习,从中吸取教训,防止事故的再次发生。

6.事故处理结案后,安全管理部门应负责将事故调查处理资料收集整理后实施归档管理。

5.事故抢险救援报告 篇五

主题词:农机应急救援调研报告

内容概要:全市农机安全应急救援体系初步建立,救援演练初见成效。但是,救援设备落后,联动效率低,救援效果差,没有和整个社会的安全应急体系相配套。怎么办:一是加强应急法制建设,构建农机事故应急救援法制体系;二是加强联动机制建设,构建高效快捷的农机事故社会救援体系;三是提高救援演练认识,构建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体系;四是努力配齐救援设备,构建农机事故应急救援的物资保障体系;五是推进应急能力建设,构建以监理为主干的专业化农机事故应急救援队伍;六是加强联合执法,构建农机安全生产监管体系。

为了促进农机安全生产,保障农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提高农机系统应对农机安全突发事件的能力,根据泰安市政府和省农机办有关要求,我们于2008年初认真构建了全市农机安全应急救援体系,初步具备了应对各类农机安全突发事件的能力。通过一年多的运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也有问题和不足。近期我们对全市农机安全应急救援体系进行了调研,报告如下。

一、全市农机安全应急救援体系的现状

(一)农机安全应急救援机构健全。去年初,根据泰安市政府和省农机办的安排,全市成立了应急处理机构指挥中心,构建了市县乡三级农机系统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体系,制定实施了《泰安市农机安全生产应急预案》,明确了应急处理机构及其责任、重特大农机事故监控预防、报告制度和应急处理程序,形成了全市农机事故应急救援机制。

(二)农机安全应急救援队伍初具规模。全市农机安全应急救援工作,以市县两级农机安全监理站和乡镇农机管理站为依托机构,以农机监理员为主要救援力量。目前,全市共有市县两级农机安全监理站7个,乡镇农机管理站84个,有监理员120人,监理专用车21辆,以及其他必要的救援装备,分成21个监理中队展开农机安全救援技能培训和救援活动,对各类突发农机事故,能够做到及时报告信息、启动预案、现场救援、医疗救护、事故调查、善后处理等工作,全力控制事故灾难发展态势,防止次生、衍生事故的发生。

(三)农机安全应急救援演练初见成效。自去年以来,在全市农机安全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的统一领导下,市县两级农机安全监理站和各乡农镇农机管理站都分别举行了2次以上的农机安全应急救援预案演练,锻炼了队伍,提高了应急反应能力。从演习情况看,各级农机部门都能在规定时间内及时报案、赶赴事故

现场,现场勘查、伤员救护、询问记录、证据保全以及善后处理等工作基本符合要求,这反映了农机各部门安全生产意识较强,具备一定的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与安监、交警、保险等部门的协作能力较强。

二、全国社会应急救援体系的发展趋势

2006年1月8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防患于未然”是总体预案的一个基本要求。从全国情况看,目前各省市由政府统一指挥的应急救援协调机构、专业化的紧急救援队伍、精良的应急救援装备、完善的应急预案等等,已成为社会公共安全救援体系的基本运作模式,正在日趋完善,农机安全应急救援已经成为社会公共安全救援体系的基本运作模式的重要一环。许多省市的农机事故应急救援工作都走在了我们的前头。2003年4月12日江苏省农机管理局颁布了《江苏省特大农机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山西省于2006年8月下发了《山西省重特大农机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荆州市也于2007年制定实施了农机安全应急救援预案,他们都建立了包括紧急救援法规、管理机构、指挥系统、应急队伍、资源保障等方面的紧急救援管理体制,并且每年举行预案演练,其行动均早于我们,效果也好于我们。实践证明,这种应急救援机制在减少和控制农机事故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维护农民群众生命财产和广大农村社会稳定、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常进行的的重要支撑体系之一,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急起直追。

三、全市农机安全应急救援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是认识不到位。个别县(市、区)不重视农机安全生产应急预案演练,认为演练可有可无、浪费时间。

二是联动效率低。农机安全应急预案演习,仅仅侧重于综合协调农机部门内部各单位的力量进行预案演练,与安监、公安交警、消防、120急救和保险等协作部门的作用发挥不足,没有建立统一的固定的联动机构和长效联动机制,农机应急救援组织多是临时机构。

三是救援设备落后。大部分救援队伍仅仅具备救援车辆、通讯工具等,现场勘查工具不全,没有检测勘查的工具箱,警戒线、测量工具、担架、急救箱等设备和必要的救治药品配备不齐全。

四是救援效果差。今年上半年,全市发生道路内农机事故10起,死亡2人,直接经济损失达33万元,农机事故救援,却表现出救援分工不明确,救援程序

不熟悉,面对事故现场紧张忙乱无头绪,不熟悉事故处理的技术要求,现场勘查测量、伤员包扎救护、证据收集保全等的技术能力不强等诸多不足,救援效果差强人意。

四、农机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的改进措施

一个完整的应急救援体系应由组织体制、运作机制、法制基础和应急保障系统4部分构成。其中事故应急救援系统的组织体制包括管理机构、功能部门、应急指挥、救援队伍四部分。应急救援体系组织体制建设中的管理机构是指维持应急日常管理的负责部门;功能部门包括与应急活动有关的各类组织机构,如消防、医疗等;应急指挥包括应急预案启动后,负责应急救援活动场外与场内指挥系统;而救援队伍则由专业和志愿人员组成。农机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属于传统的“分地区、分部门、分灾种”的灾害应对机制,没有和整个社会的安全应急体系相配套,在整个社会安全应急体系中仍处在一个比较被动的地位,缺少必要的机动性和灵活性,暴露出的问题与不足十分明显,已不能适应日渐增多的农机突发事件处置的需要,应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强化。

一是加强应急法制建设,构建农机事故应急救援法制体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和《山东省农机化促进条例》有关规定,结合农机部门的实际,争取尽快出台全省农机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法律法规,从法律上明确明确主管部门和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在救援工作中的职能、权限、责任和义务,把农机事故救援工作纳入社会紧急救援工作的大范围,纳入法制化轨道。

二是加强联动机制建设,构建高效快捷的农机事故社会救援体系。农机与安监、公安交警、消防、120急救和保险等协作部门要建立建立统一的、固定的联动机构,理顺职能,整合资源,形成科学完善的联动型救援体系,而不是临时机构,做到救援机构固定、救援队伍固定,物资常备不懈,确保供给。要与社会救援机构融为一体,善于运用全社会的力量进行农机事故应急救援,共同构建全市农机事故应急救援网络,形成长效联动救援机制,统一指挥,协调配合,职责明确,规范有序,反应灵敏,运转高效,使农机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及时、妥善处理重大农机事故,最大限度地减少农机事故损失。

三是提高救援演练认识,构建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体系。国务院发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强调,“防患于未然”是总体预案的一个基本要求,“预测和预警”被明确规定为一项重要内容。因此,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安

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事故应急与预防工作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对农机安全生产应急预案演习意义的认识,战靠练,练为战,演习是提高能力、锻炼队伍的重要手段,是搞好事故隐患排查、确保安全生产的必要措施,是确保对突发事件迅速反应、妥善处理的有效方法。要加强对机手和群众的安全生产知识教育和培训,提高其遵章守法意识和安全意识。要加大宣传教育资金投入,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横幅、展版、标语等形式广泛宣传《安全生产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农业机械法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充分利用《山东农机化》等报刊阵地及编辑的安全生产资料,做好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开展免费给机手和群众送图书杂志和安全生产资料活动。要在各乡镇和重点路段设置好安全警示标志和书写安全标语。同时,要在观念上变事故的抢救为事故的预防,强化重点事故源头的管理,加强对群众的安全教育,通过各种媒体普及应急救援和自救知识,增强抗灾救灾的意识。纳入法制化轨道。

四是努力配齐救援设备,构建农机事故应急救援的物资保障体系。担架、急救箱等急救设备和检测箱等检测勘查工具要齐全,逐步配置举高、消防、排烟、照明、破拆等特种车辆和堵漏、防化、侦检、热像和生命探测仪等适用于各种抢险救援场合的抢险救援装备器材,保证应急装备的设置处于完好、有效状态。应急救援指挥中心要有专用车辆和设备调度权,遇到危急任务时,可以直接指挥和快速调动人员和车辆,能够保证就近、就快的赶赴现场,及时处理事故,为抢险救援工作赢得宝贵时间。120急救、指定医院布点合理,要具备良好的医疗条件和过硬的抢救力量,伤员运送距离要最短,道路条件要有保障等。

五是推进应急能力建设,构建以监理为主干的专业化农机事故应急救援队伍。监理站作为农机事故应急救援机构,要设置专门的农机事故处理中心,配备专门事故处理的监理人员,明确分工,责任到人。监理员队伍是全市农机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的主力,要不断加强培训与演练。注意培训好专门救援人员,保持人员队伍相对稳定,做到事故处理规范化,人员训练有素,业务技术良好,切实提高事故处理能力。遇有重大农机事故,要争取消防部队和120急救中心的支援展开救援队伍,有利于避免在人员和装备上的重复投资,符合当今社会节约运行成本、效率优先的原则。各救援中队要确保农机事故应急救援演练每年不少于4次,安监、公安、消防、120急救、保险等各部门配合的联合应急救援演练每年不少于2次。通过演练,积累经验,提高素质、改进作风,努力提高实战本领,进而赢得社会的赞誉和信任,真正做到“有警必出、有灾必救、有险必抢、热情

服务”,“首战用我,全程用我,用我必胜”,开创农机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的新局面。

6.常见灾害事故抢险救援要点 篇六

目录

第一类 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救援

一、液化石油气泄漏事故处置要点

二、氯气泄漏事故处置要点

三、氨气泄漏事故处置要点

四、城市燃气泄漏事故处置要点

五、易燃可燃液体泄漏事故处置要点

六、油气井喷事故处置要点

七、放射性物质事故处置要点

八、沙林事件处置要点 第二类 交通事故救援

一、公路交通事故处置要点

二、铁路交通事故处置要点

三、船舶事故处置要点

四、飞行器事故处置要点

五、公路、铁路隧道事故处置要点 第三类 建筑物垮塌事故救援

一、地面建筑垮塌事故处置要点

二、地下建筑坍塌事故处置要点

三、施工中建筑倒塌事故处置要点

四、火灾情况下建筑倒塌事故处置要点 第四类 自然灾害救援

一、洪涝灾害处置要点

二、地震灾害处置要点

三、台风灾害处置要点

四、海啸灾害处置要点

五、雪灾处置要点

六、地质灾害处置要点 第五类 公共突发事件救援

一、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处置要点

二、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要点

三、城市给水管网爆裂事故处置要点 第六类 群众遇险事件救援

一、水域事故处置要点

二、井下事故处置要点

三、高空事故处置要点

四、电梯故障处置要点

六、山地事故处置要点

七、孤岛遇险事故处置 第七类 群众求助救援

一、居民家中取钥匙救助要点

二、摘除蜂窝救助要点

三、关闭居民水、气阀门救助要点

四、锅炉事故处置要点

常见灾害事故抢险救援要点

第一类 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救援

一、液化石油气泄漏事故处置要点

灾害特性:1.液化石油气是常见的易燃易爆气体,发生泄漏极易导致燃烧爆炸和人员中毒;2.扩散迅速,易向低洼地区流动和积聚,形成大面积危险区;3.爆炸下限极低,极易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火源发生燃烧爆炸;4.燃烧猛烈,爆炸速度快,处置难度大,要求高。

处置措施:1.侦检重点查明泄漏容器(储罐及罐区)储量、泄漏部位、速度以及周边单位、水源、道路等情况;2.划分重危区、轻危区、安全区,疏散和严控人员、车辆、物资出入,消除火源,落实防静电措施;3.利用单位固定消防设施或移动消防装备,驱散防爆并采取关阀堵漏、输转倒罐等措施处置;4.必要时具备可靠点燃条件下可实施点燃。

特别警示:1.严格警戒,禁绝火种,采取严格的防爆措施; 2.车辆、人员进攻要选择上风或侧上风方向;3.设立现场安全员,确定撤离信号,实施全程检测;4.输转倒罐注意采取接地措施;5.进入重危区人员必须实施二级以上防护,并采取水枪掩护;6.严禁作业人员在泄漏区的下水道或地下空间的顶部、井口处、储罐两端等处滞留;7.组织事故单位和石化、气象、环保、卫生等部门专家技术 人员提供技术支持和医疗保障。

二、氯气泄漏事故处置要点

灾害特性:1.氯气是强氧化剂,具有强刺激性和腐蚀性,易溶于水和碱溶液;2.日光条件下与易燃气体混合会发生燃烧爆炸;3.属剧毒物质,易造成大量人员中毒伤亡;4.扩散迅速,向低洼处漂移易形成大面积染毒区;5.污染环境,洗消困难。

处置措施:1.侦检重点查明泄漏容器(或储罐及罐区)储量、泄漏部位、强度和遇险人员的位置、数量、营救路线和周边单位、水源、道路等情况,查明是否有能与氯气发生剧烈反应的危化品;2.划分重危区、轻危区、安全区,疏散和严控人员、车辆、物资出入,转移现场内危险物品;3.启用固定设施或利用雾状射流稀释降毒;4.采取关阀堵漏的方法堵漏,不能堵漏时,采用烃泵倒罐、惰性气体置换、压力差倒罐等方法进行输转倒罐;5.利用碳酸氢钠等碱性物质进行化学中和,较小的液氯钢瓶损坏可采取浸泡水解措施;6.采取简易排毒法,物理和化学消毒法措施对人员、装备、场地进行洗消。

特别警示:1.车辆、人员进攻要选择上风或侧上风方向;2.严格警戒并设立现场安全员,确定撤离信号,实施全程检测;3.进入重危区作业人员必须专业精干,实施一级防护,采取水枪掩护;4.对救援人员的身体状况进行跟踪检查,防止二次污染和伤害;5.要以事故单位专业人员为主采取工艺措施和技术手段进行处置;6.组织事故单位和石化、气象、环保、卫生等部门专家技术人员提供技术支持和医疗保障;7.尽量减少水域或环境污染。

三、氨气泄漏事故处置要点

灾害特性:1.氨具有强刺激性和腐蚀性,易溶于水、乙醇和乙醚;2.扩散迅速,危害范围大;3.易发生爆炸燃烧;4.毒性强,易造成人员伤亡。

处置措施:1.侦检重点查明遇险人员数量、位置、营救路线和泄漏容器(或储罐及罐区)储量、泄漏部位、强度以及周边单位、水源、道路等情况;2.划分重危区、轻危区、安全区,疏散和严控人员、车辆、物资出入,消除火源;3.利用固定消防设施或雾状射流稀释降毒并采取关阀堵漏、输转倒罐等措施;4.可利用稀盐酸溶液进行化学中和,较小的液氨钢瓶可浸入稀盐酸溶液中和,或浸入水中。

特别警示:1.严格警戒,车辆、人员进攻要选择上风或侧上 风方向;2.设立现场安全员,确定撤离信号,实施全程检测;3.进入重危区人员必须实施一级防护,使用喷雾水枪掩护,并适时观察参战人员身体状况;4.要以事故单位专业人员为主采取工艺措施和技术手段进行处置;5.组织事故单位和石化、气象、环保、卫生等部门专家技术人员提供技术支持和医疗保障。

四、城市燃气泄漏事故处置要点

灾害特性:1.城市燃气主要有天然气、石油气和煤气。煤气、天然气爆炸下限低,极易发生爆炸燃烧;2.泄漏事故通常发生在城镇,突发性强,易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3.城市燃气尤其是煤气中含有CO,易造成人员中毒死亡。

处置措施:1.侦检重点查明泄漏容器(或储罐及罐区)储量、泄漏部位、强度、浓度、范围、方向、遇险人数和位置以及周边单位、水源、电源、火源和道路等情况;2.划分重危区、轻危区、安全区,疏散和严控人员、车辆、物资出入,消除火源和电源;

3.利用固定消防设施或开花、喷雾射流驱散并采取关阀堵漏、输转倒罐等措施处置。

特别警示:1.严格警戒,禁绝火种,采取严格防爆措施;2.车辆、人员进攻要选择上风或侧上风方向;3.设立现场安全员,确定撤离信号,实施全程检测;4.进入重危区作业人员根据泄漏物质性质,必须实施相应等级防护,并用喷雾水枪掩护;5.以事故单位专业人员为主采取工艺措施和技术手段进行处置;6.报请政府启动应急预案,调集公安、燃气、供水、供电、卫生、环保、气象等部门力量协助处置;7.保持现场足够用水。

五、易燃可燃液体泄漏事故处置要点

灾害特性:1.具有易燃性、蒸气的爆炸性、受热膨胀性、易爆炸燃烧;2.大都具有毒害性,或刺激性和腐蚀性,易造成人员中毒伤亡;3.具有流动性、带电性,泄漏后能造成大面积地面、水体和物品污染,不易洗消。

处置措施:1.侦检重点查明泄漏容器(或储罐及罐区)储量、泄漏部位、强度、浓度、流淌扩散范围、罐体、遇险人数和位置以及周边单位、水源、电源、火源和道路等情况;2.划分危险区和安全区,疏散和严控人员、车辆、物资出入,消除火源和电源;3.利用固定消防设施或开花、喷雾射流稀释防爆;4.采取关阀堵漏、筑堤围堰、泡 沫覆盖、注水抬高液位、输转倒罐等措施处置;

5.水上泄漏事故采取堵漏、圈围、拦截、吸附、输转、降解驱散等措施处置,或确保安全时点燃。

特别警示:1.严格警戒,禁绝火种,采取严格防爆措施;2.车辆、人员进攻要选择上风或侧上风方向;3.设立现场安全员,确定撤离信号,实施全程检测;4.进入重危区人员必须实施二级以上防护,并采取水枪掩护;5.要以事故单位专业人员为主采取工艺措施和技术手段进行处置;6.建立可靠供水线路,保证供水不间断;7.报请政府启动应急预案,调集公安、安监、石油、化工、供水、卫生、环保、气象等部门和事故单位力量协助处置;8.洗消和处置用水排放必须检测,防止二次污染。

六、油气井喷事故处置要点

灾害特性:1.压力大,一般在20-90Mpa;2.噪声大,救援现场指挥联络困难;3.毒性大,钻探、开采天然气产生剧毒H2S;4.点火能量小;5.野外作业,水源缺乏,保障困难。

处置措施:1.准备要充分,做好“持久战”思想准备,及时侦检,划定警戒范围,实施交通管制;2.共同拟定作战、供水方案,明确现场联络方式,进行模拟演练;3.供水要充足,选用大功率消防车、大口径胶里高压水带,筑堤或挖渠引水,保障供水;4.若只发生井喷,应用水枪对井场进行冲洗、驱散、溶解喷出的H2S和CH4气体,含量低于爆炸下限50%,且无泄漏,在确保安全的条件下,方可实施点火泄压和封井;5.若发生井喷、窜气、井口燃烧,要在抢救人命的同时,组成梯队,轮流作业,清理井场,换装井口装置后,适时灭火、封井;6.实施压井或封井作业,井口为保护重点,压井作业进入稳定阶段,要注意保护,压井成功后,要严密监护。

特别警示:1.严格警戒,严控人员、车辆出入警戒区;2.设置CH4、H2S气体检测点,全程检测;3.进入警戒区人员必须实施二级以上防护,并采取水枪掩护,不要接近高压高温管线,不得盲目对其出水冷却;4.作业人员要少而精,应从上风方向进入事故现场,调好车辆朝向;5.设立现场安全员,全体人员掌握警报信号、撤离路线和联络方式;6.采用雾状射流形成水幕墙,防止泄漏物向重要目标或其它危险源扩散;7.及时调整力量部署,定时轮换;8.不要轻易灭火或点燃。

七、放射性物质事故处置要点

灾害特性:1.放射性物质具有放射性、毒害性、不可抵制性、易燃性和氧化性,发生事故隐蔽性强;2.易造成较大面积放射性污染、危害周期长;3.易造成辐射性生物效应;4.处置技术要求高。

处置措施:1.应配合参与处置,严格按程序作业;2.侦检重点查明放射性物质储量、泄漏量和时间、位置、性质、剂量、范围,受辐射人数、状况,以及周围单位和居民分布、有无污染等情况;3.调集核生化侦检车、防化救援(洗消)车等车辆装备;4.划分重危区、轻危区、安全区,疏散和严控人员、车辆、物资出入;5.对可能或已受到污染的食物或饮用水进行控制,协助消除体表的放射性污染;6.按照控制泄漏和回收方案进行处置;7.进行现场洗消和清理。特别警示:1.严格警戒,对救出人员登记、标识;2.设立现场安全员,实施全程检测(辐射量达0.25mrad/H时必须撤离);

3.以专家和事故单位专业人员为主进行处置,如果泄漏伴有火灾发生,尽量不能用水灭火,防止放射性物质向外扩散;4.进入重危区人员必须携带辐射报警测量仪、剂量笔,佩戴隔绝式呼吸器,穿着防核防化服,并使用正确防护方法,缩短停留时间;5.报请政府启动应急预案,调集核工业、公安、安监、卫生、环保、气象、驻军防化部队等部门参与处置。

八、沙林事件处置要点

灾害特性: 1.沙林是神经性军用毒剂,反应强烈,作用迅速,易造成大量人员中毒伤亡;2.突发性强,危害大;3.易造成交叉感染;4.政治影响大,影响社会稳定;5.救援难度大,需要多方力量参与。

处置措施:1.应配合参与处置,并严格按照侦察检测、警戒疏散、安全防护、疏散救人、全力控毒、洗消处理、清理现场的程序作业;2.侦检重点查明毒源位置、浓度、范围、风力和风向,中毒人员数量、位置,以及周边单位、居民分布和可能受到的毒害等情况;3.调集核生化侦检车、防化救援(洗消)车以及检测、输转等车辆装备;4.划分重危区、轻危区、安全区,疏散和严控人员、车辆、物资出入;5.以毒源为中心,设置水幕或喷雾水枪稀释降毒;6.采取吸附、中和、密封、转移等方法,全力控毒;

7.对现场洗消和清理。

特别警示:1.必须坚持“划定区域,疏散救人,有序处置,确 保安全”的处置原则;2.严格警戒,严防染毒人员走散,酿成交叉中毒事件;3.救援人员要严格落实防护措施,且不得擅自操作任何放射性装置和设备;4.保护毒源现场,做好标志;5.进入重危区人员必须实施一级防护,并严守毒区行动规则,不准随意坐躺,禁止饮食;6.报请政府启动应急预案,调集公安、安监、防疫、卫生、环保、气象、驻军防化部队等部门参与处置。

第二类 交通事故救援

一、公路交通事故处置要点

灾害特性:1.易造成群死、群伤和严重交通堵塞,社会影响大;2.危险化学品车辆易造成爆炸燃烧、人员中毒、环境污染,易形成次生灾害;3.车辆损毁严重,救援技术性强、难度大,易造成救援人员伤亡。

处置措施:1.了解伤亡人员位置、数量,有无燃烧爆炸危险,查明危化品车装载量、性质、安全阀、紧急切断阀、液位计、液(气)相管、罐体等情况;2.视情调派公安、交通、安监、卫生等部门协同处置;3.制定救援方案,合理使用救援工具进行生命救助;4.危化品泄漏时,应根据情况采取稀释降毒、泡沫覆盖、关阀断料、筑堤导流、器具堵漏、输转倒罐、洗消、清理等措施进行处置。

特别警示: 1.处置高架路(桥)交通事故时,同一消防站出动的车辆应从不同的入口进入,相向驶向现场;2.处置高速公路事故,应在交警和交管部门的引导下反向占用车道,快速抵达事故现场;3.一时无法接近事故现场时,应先携带轻便装备,迅速赶赴现场; 4.在远离事故区域前后方处设置明显的警戒和事故标志,并由交管人员实施交通管制;5.车辆燃油泄漏,破拆时应采用喷雾水枪实施掩护或喷射泡沫覆盖泄漏区域;6.必须设立观察哨,及时提醒人员作业,防止造成伤亡。

二、铁路交通事故处置要点

灾害特性:1.人员伤亡多,财产损失大;2.极易造成次生灾害;3.影响铁路、公路正常交通秩序,影响社会稳定;4.救援难度大。

处置措施:1.侦察了解人员伤亡情况及是否有发生次生灾害的可能性;2.破拆车厢结构,救助被困人员;3.列车与汽车之间相撞,可利用牵引设备将其分离;4.造成危险化学品泄漏、爆炸、燃烧的,按照化学灾害事故处置程序实施救援。

特别警示:1.事故现场有易(可)燃气体或液体泄漏,在使用起重、扩张、牵引等器材时,应采用喷雾水枪进行掩护;2.造成次生化学灾害时,应在石油化工和环保专家的指导下进行处置。

三、船舶事故处置要点

灾害特性:1.事故危害严重,容易造成大量人员伤亡;2.船舶类型、结构复杂;3.救援难度大;4.次生灾害危害大。

处置措施:1.侦察了解遇险人员数量、位置,掌握危险化学品数量、泄漏程度,扩散范围;2.有条件时尽可能牵引至码头再行处置,对靠岸的事故船舶,应架梯开辟救援通道,疏散人员,无法靠岸时,组织遇险人员向消防艇或其他船只疏散;3.若船舶在水域中发生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应设法组织堵漏或转移剩余物质;4.发生原油泄漏,应使用围油栏围堵或采取回收措施。

特别警示:1.如为外籍船舶,必须在该船舶提出救援请求并得到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登船救援;2.潜水队员施救时,应两人以上编组下潜,必要时应有保险绳进行引导和保护;3.消防船(艇)必须在上风方向停泊,保持安全距离,发现异常情况应迅速撤离;4.合理选择射流,防止因射水过量,导致事故船舶倾斜翻沉;5.施救中应按照就近、伤病员、老弱妇幼先救的原则进行。

四、飞行器事故处置要点

灾害特性:1.人员伤亡严重;2.飞行器坠落、解体、起火、爆炸;3.失事地点不确定,救援困难;4.易引发次生灾害。

处置措施:1.侦察了解事故飞行器情况、规模、危害、性质和可能出现的问题;2.以坠落点为中心,组织内外两个搜索圈,内圈由内向外搜索,外圈由外向内搜索;3.若飞行器已变形,人员被困时,要在水枪掩护下破拆、疏散救助被困人员;4.若飞行器已解体,应扩大范围搜救。

特别警示: 1.飞行器有燃油外泄时,应禁绝现场火源。视情向飞机和地面喷射泡沫进行覆盖; 2.飞机紧急迫降时,在飞机可能迫降区域预先喷洒泡沫;3.进入内部救助被困人员时,不得随意破拆飞行器结构,要选择正确的破拆位置和营救手段;4.对于涉外飞行器的救援要严守国际公约,避免引发争端。

五、公路、铁路隧道事故处置要点

灾害特性:1.导致交通中断;2.易致人员伤亡;3.易发生连锁 爆炸;4.易引起隧道结构损坏或垮塌;5.救援难度大,参战力量多,处置时间长,运送救援器材困难。

处置措施:1.侦察了解被困人员位置、数量及次生灾害发生的可能性;2.设法在第一时间进入隧道,接近事故点,救助被困人员;3.视情利用清障车将事故车辆牵引出隧道进行处置;4.对于发生垮塌的事故现场应采取撑顶、支撑等措施;5.对伴有危险化学品灾害发生的事故,应视情向隧道内注水降温防爆,并按照化学灾害事故处置程序进行处置。

特别警示: 1.救援车辆一时无法接近事故现场时,救援人员应先携带轻便装备,迅速赶赴事故点;2.进入隧道内的救援人员一定要精干,并使用开花或喷雾水枪掩护;3.要随时观察隧道构件变化,防止突然垮塌; 4.进行等级防护,设置现场安全员。

六、地铁事故处置要点

灾害特性: 1.救援行动难以展开;2.易引发大量人员伤亡;3.协调配合困难、装备利用受限。

处置措施:1.侦察了解被困人员位置、数量及次生灾害发生的可能性;2.应选择上风方向或靠近事故点一端的车站为主攻方向;3.视情在出入口处利用排烟设备排烟;4.设法在第一时间接近事故点,救助被困人员;5.施毒事件时,应关闭所有通风系统,控制毒气扩散范围并进行全面洗消。

特别警示:1.进入内部的救援人员,要随时观察隧道变化,防止垮塌;2.伴随有化学灾害事故时,应按照化学灾害事故处置程序进 行;3.发现可疑物品时,不得擅自移动;4.疑为爆炸物品时,应迅速覆盖防爆毯,设置警戒线。

第三类 建筑物垮塌事故救援

一、地面建筑垮塌事故处置要点

灾害特性:1.突发性强,人员逃生困难,易造成人员伤亡;2.易发生二次倒塌,易引发次生灾害;3.内部设施损坏严重,救援行动困难、持续时间长;4.不利于大型救援装备作业。

处置措施:1.利用各类探测仪器,搜索遇险人员被困位置及大致数量,了解各类燃、毒气和自来水管道泄漏及停电等情况,判断现场内其他建筑结构整体的安全程度;2.成立现场指挥部,划定警戒范围,实行交通管制;3.制定总体处置方案,合理分配任务,科学实施救援行动;4.消除障碍,开辟进攻通道和救援平台;5.采取救援气垫、方木、角钢支撑保护,防止二次伤害。

特别警示:1.坚持“先救人后救物,先伤员后尸体,先重伤后轻伤”的原则实施救援行动;2.设置安全员,全程观察建筑结构变化情况,发现危险征兆,立即撤离现场人员;3.处置危险化学物品泄漏灾情时,必须做好个人等级安全防护,针对复杂现场应在专家指导下实施处置措施;4.密切与社会救援力量配合,视情启用大型救援装备和各种切割器材;5.加强统一指挥,严格救援程序,确保救援行动安全;6.战斗结束必须清点作业人员。

二、地下建筑坍塌事故处置要点

灾害特性:1.塌落物,堵塞通道,缺少照明,遇险人员逃生困 难;2.易发生爆炸、毒害、水淹等次生灾害,增大救援难度。

处置措施:1.运用各种侦检手段,查清遇险人员数量和大致被困位置;2.了解坍塌部位与地面的通道情况;3.划定警戒区域,设置警戒线,实行交通管制;4.成立现场指挥部,科学制定处置行动方案;5.组织经验丰富、处置能力强的人员,实施处置措施;

6.深入内部作业人员要精干,且要在地下出入口附近安全地方设置前沿阵地、通信基地和移动照明输送点;7.协同社会救援力量,预防或控制次生灾害的发生与发展。

特别警示:1.坚持“先救人后救物,先伤员后尸体,先重伤后轻伤”的原则实施救援行动;2.设立安全员,全程监控建筑结构变化和次生灾害事故发生情况,发现危险征兆立即撤离现场人员;3.深入内部作业人员,要严格做好个人防护,轮流进行作业、稳步推进、科学实施营救行动;4.视情启用大型救援装备和各种切割器材,危险救援行动应在专家指导下进行;5.加强现场指挥,严格救援程序,确保救援行动安全。

三、施工中建筑倒塌事故处置要点

灾害特性:1.工程内安全通道少、施工人员多,易造成大量人员伤亡;2.废墟内破碎建筑构件及脚手杆、板纵横交错,救援行动困难。

处置措施:1.实施各种侦检手段了解遇险人员数量及被埋压的部位,了解倒塌建筑面积、程度及施工格局等情况;2.清理倒塌建筑及杂物,建立救援通道和平台;3.划定警戒区域,设置警戒线,实行 交通管制;4.成立联合指挥部,共同拟定处置方案,做好应对次生灾害准备;5.征求专家处置意见,密切配合开展救援行动;6.针对处置行动需要及现场条件,适时启用大型救援装备。

特别警示:1.施工中建筑构件连接不稳固,救援时要预防相连部分二次倒塌;2.设置现场观察员,全程观察建筑结构的变化情况,发现危险征兆迅速撤离现场人员;3.分析现场情况,及时运用有效措施,营救被脚手架、沙浆等塌落物埋压的人员;4.视情启用大型救援装备和各种切割器材,危险救援行动应在专家指导下进行;5.加强现场指挥,严格救援程序,确保救援行动安全。

四、火灾情况下建筑倒塌事故处置要点

灾害特性:1.现场烟雾浓温度高,易造成人员伤亡;2.废墟情况复杂,救援行动困难;3.事故突然,难以预防,严重威胁救援人员生命安全。

处置措施:1.侦察了解倒塌前灭火力量部署情况,查明遇险人员数量和被困位置;2.判断建筑结构的安全程度及次生灾害发生的可能性;3.划定警戒区域,设置警戒线,实行交通管制;4.成立联合指挥部,共同拟定处置行动方案,科学实施灭火与人员救助行动;5.适时启动社会应急处置预案,共同完成救援任务。

特别警示:1.在不能确认压埋人员已无生还可能时,禁止使用大型装备施救;2.救援人员遇险时,指挥员要沉着冷静处置避免发生更大危害;3.设立安全员,全程监控现场情况,发现危险征兆立即撤离现场人员,危险程度高的救援行动应在专家指导下进行;4.消灭残 火时,灭火用水不宜过多,防止大量积水造成坍塌;5.加强现场统一指挥,严格救援程序,确保救援行动安全。

第四类 自然灾害救援

一、洪涝灾害处置要点

灾害特性:1.涉及地域广,人员伤亡重,财产损失大;2.损坏道路桥梁,中断交通;3.易引发次生灾害;4.救援困难,危险性大。

处置措施:1.按照抢险救援指挥部指示,请领任务,展开救援行动;2.利用冲锋舟、橡皮艇等装备进行生命救助,疏散人员、转移物资;3.与其他救援力量一起固堤排险、修复毁坏的道路、清除障碍;4.及时有效处置危险化学品泄漏等次生灾害;5.协助医疗急救人员抢救转移伤员。

特别警示:1.水上突击队必须由干部带领,实施救助行动必须使用水救生交通工具并穿救生衣;2.按照便于撤退的原则,选择救援人员、车辆、物资的集结地;3.准确掌握人员、装备情况,防止发生意外事故;4.在河流、危险地段救援作业时,必须用安全绳做固定、导向、牵引、保护。

二、地震灾害处置要点

灾害特性:1.瞬间发生,破坏力强,人员伤亡重;2.易引发次生灾害;3.受灾范围广,社会秩序混乱;4.基础设施损坏严重,救援特别困难。

处置措施:1.按照抢险救援指挥部指示,请领任务;2.侦察确定被困人员的具体位置及数量,了解是否有次生灾害等情况; 3.运用各种救人手段和器材装备,全力抢救遇险人员;4.对漏气、漏水、漏电等进行关阀断源;5.对易垮塌的建筑堆垛进行打桩顶固,防止塌落伤人;6.采取中和稀释、堵漏排险、筑堤引流等措施排除化危品泄漏等险情;7.报请政府启动应急预案,调集各种力量和装备到场。

特别警示:1.险、重地段优先,待救者多的地域优先,重伤、病患者及老弱妇幼优先;2.消防车辆停放要远离建(构)筑物和树木; 3.要注意防止二次垮塌和次生灾害的发生;4.在被埋压人员仍有生还可能时,不得直接使用大型机械清理现场;5.了解地震信息,掌握防震技能;6.在地震、医疗、建筑等专业人员的指导下,救人排险。

三、台风灾害处置要点

灾害特性:1.破坏力量强,危害程度高;2.灾害面积大,次生灾情多;3.预防能力弱,人员伤亡多;4.救援难度大,持续时间长。

处置措施:1.参加地方政府抢险救援总指挥部,接受救援任务,积极实施抢险救援行动;2.成立消防救援指挥部,拟定处置对策,制定具体行动方案;3.组织灾情侦查,了解受灾面积、危害程度,掌握遇险人员数量及所处位置,判断次生灾害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等;4.使用检测、破拆、救生、起重等器材装备,搜寻救助在建筑倒塌、溺水、悬空、触电、中毒、交通事故等险情下的遇险被困人员;5.协助其它救援力量加固堤坝、疏排水道、堵截决口、管涌、漏洞,及时排除险情;6.协同社会救援力量,预防或控制次生灾情的发生与发展。

特别警示:1.遵循确保“危、急、险、重”的原则,科学实施 救援行动;2.加强个人安全防护,不得擅自盲目行动,避免发生意外伤亡;3.及时掌握气象信息,切实做好各项保障;4.远离建筑,停放车辆,有效控制次生灾害。

四、海啸灾害处置要点

灾害特性:1.突发性强、破坏力大;2.易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3.灾情危害持久,救援时间长。

处置措施:1.参加地方政府抢险救援总指挥部,接受救援任务,积极实施抢险救援行动;2.成立消防救援指挥部,拟定抢险救援对策,制定部队行动方案;3.侦查灾情破坏程度,了解遇险人员数量和危险化学品泄漏情况,判断次生灾害发生的可能性;4.积极搜寻遇难人员,救护躲避在建筑内、高处的被困人员;5.会同其它救援力量,修复道路,加固堤坝,消除泄漏、排除险情;6.协同社会救援力量,预防或控制次生灾害的发生与发展。

特别警示:1.按照确保“危、急、险、重”的原则,科学实施救援行动;2.针对任务需求,合理编配行动小组,相互配合,稳步行动,避免发生意外伤亡事故;3.水上救援队必须由干部带领,行动时必须穿着救生衣;4.加强统一指挥,严格抢险救援程序,确保救援行动安全;5.适时开展防疫工作,严防疫情在部队内传播。

五、雪灾处置要点

灾害特性:1.覆盖面积大,附着力强;2.环境温度低,持续时间长,危害程度大;3.极易阻断交通,救援行动困难。

处置措施:1.参加地方政府抢险救援总指挥部,掌握灾情状况,接受统一指挥;2.成立消防救援指挥部,制定部队行动方案;3.侦查灾情危害程度,了解遇险人员数量和被困具体位置,判断次生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4.划定区域,设置警戒,局部实行交通管制;5.调用驻军、工程施工单位的大型机械清理积雪和障碍,建立救生通道和平台。

特别警示:1.做好生活、物资、医疗和通信保障;2.执行远距离救援任务时,必须落实好个人和装备的防冻措施,并组织好预备力量;3.冰雪路面行车要加强车辆防滑措施,选择经验丰富的驾驶员承担驾车任务;4.实施登高清雪,要严控作业人员,并做好安全保护。

六、地质灾害处置要点

灾害特性:1.主要以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形式出现;2.暴雨致灾,突发性强;3.崩塌滑坡,破坏力大;4.危害面广,伤亡严重;5.交通中断,救援困难。

处置措施:1.参加地方政府救援总指挥部,掌握灾情状况,领受任务,积极实施救援行动;2.设立消防救援指挥部,制定具体行动方案;3.侦察了解灾情危害程度、遇险人员数量及所处的位置,判断次生灾害事故发生的可能性;4.设置现场安全员,对现场实施全程观察,发现危险征兆,立即撤离现场人员;5.协调各种救援力量,营救遇险人员和控制次生灾害事故的发生与发展;6.视情报告政府启动预案,进行联合作战。

特别警示:1.救援车辆停放、人员装备集结要选择在安全地方,并按程序操作;2.加强个人安全防护,以组为单位开展救援行动,避 免造成意外伤害;3.确保现场通信联络,有效推进救援行动进程;4.救援初期,不得直接使用大型机械清理现场。

第五类 公共突发事件救援

一、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处置要点

灾害特性:1.突发性强,可致大量人员患病甚至死亡;2.污染环境,洗消困难;3.社会影响大,造成公共秩序混乱。

处置措施:1.按照“救人第一,先控制后处置,有效防护,彻底洗消”的原则开展灭火救援;2.从警戒区域救出的人员应迅速移交卫生、防疫部门;3.采取中和稀释污染源的办法减轻污染,使用围堵导流的方法控制污染源排放;4.运送的饮水要选定经过卫生、防疫部门检测合格的洁净水源;5.报请政府启动应急预案,调集公安、环保、安监、气象、卫生、防疫等部门协助处置,请求驻军防化部队支援。

特别警示:1.灭火救援行动必须在环保和卫生防疫部门指导下进行。2.灭火救援结束后,要立即进行洗消,应经卫生、防疫、环保人员检测后方可撤离。3.归队后密切观察人员健康状况。4.在污染区域使用的装备不得带入生活区域,进行再次洗消后方可使用。

二、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要点

灾害特性:1.传染性强,易致人死亡;2.污染环境,洗消困难;3.社会影响大,易造成公共秩序混乱。

处置措施:1.掌握疫区灾情和防护办法;2.设置警戒区域,及时开展灭火救援行动;3.从疫区救出的人员应迅速移交现场医疗急救部门进行救治;4.运送的饮水要选定经过卫生、防疫部门检测合格的 洁净水源;5.报请政府启动应急预案,调集公安、卫生、防疫、气象、环保等部门协助处置,请求驻军防化部队支援。

特别警示:1.灭火救援行动必须在卫生防疫部门指导下进行;2.进入警戒区人员必须实施二级以上防护;3.灭火救援结束后,要立即进行洗消,经卫生、防疫、环保人员检测后方可撤离。

4.归队后密切观察人员健康状况。5.在污染区域使用的装备不得带入生活区域,进行再次洗消方可使用。

三、城市给水管网爆裂事故处置要点

灾害特性:1.突发性强,瞬时喷涌;2.局部区域有“洪水效应”,易形成积水;3.造成缺水停水,影响社会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处置措施:1.查明管网爆裂程度和泄漏范围;2.划定警戒区域,实施局部交通管制;3.配合供水部门工程技术人员关闭供水线路阀门,疏散区域内的危险化学品;4.利用下水道、污水井、消防车或手抬机动泵排除积水;5.为缺水区域提供安全卫生的饮用水;6.视情报请政府启动应急预案,调集公安、供水、环保、城建等部门协同处置。

特别警示:1.救援车辆不宜停靠离管网爆裂处较近的地方; 2.防止强水流携带冲击出的物体砸伤人员;3.利用下水道、污水井排除积水时应在井口设置明显标志。

第六类 群众遇险事件救援

一、水域事故处置要点

灾害特性:1.遇险人员自救能力差,易造成伤亡;2.残留痕迹少,需大范围、长时间搜寻;3.落水人员丧失理智,易造成救援人员 伤亡;4.深入河水或冰窖救人时,救援危险性大。

处置措施:1.侦察查明溺水者溺水时间、地点、人数,水文情况及周边环境;2.实施警戒,疏导围观人员,严禁无关人员和船舶进入救援区;3.在多人落水需要施救,应按“先近后远,先水面后水下”的顺序进行救援;4.潜水员下水施救时,应以两人(含)以上编队;5.冰下救援时,适当扩大开口面积;6.车辆坠水,先救人,后调用大型机械牵引吊升;7.现场医疗人员确定溺水者死亡后,应移交公安机关处理。

特别警示:1.加强个人防护,确保安全措施落实。2.水下作业时,定时进行联络。3.进行准备活动,防止肌肉痉挛。4.徒手救人时,要稳定被救者情绪,从侧面、后面接近被救人员。

二、井下事故处置要点

灾害特性:1.空间狭小,救援行动展开困难;2.井下供氧不足,可能存在有毒或可燃气体,增加救人难度;

3、环境复杂,器材少,救援行动受限。

处置措施:1.侦察询问落井人员自然情况、周边及井下情况;2.落井人员未受伤或神智较清醒,直接提升;3.受伤或已昏迷,井体无垮塌危险,可下井救援;4.空间仅容一人上下时,可倒置下降提升被救者;5.井口狭小不能下人或已垮塌时,调集挖掘机到场,从侧面挖道或打井穿洞救人;6.现场医疗人员确定被救者死亡后,应移交公安机关处理。

特别警示:1.加强个人防护,支撑固定井壁作业;2.井口周围 人员要少,防止踩塌井口或掉落物品;3.救援三角支架固定必须牢固;4.井口人员与下井人员保持联系,随时掌握情况;5.通过送风机、氧气瓶或空气呼吸器及时向井下送风输氧。

三、高空事故处置要点

灾害特性:1.事发高空,救援行动危险性大;2.立足点狭小薄弱,随时可能发生坠落;3.围观群众多,社会影响大。

处置措施:1.自杀倾向、精神不正常或债务纠纷人员高空救援,应通知被救者亲属、朋友、同事等到场配合救援;2.高空作业意外受困者救援,要不断稳定其情绪;3.设立警戒,疏导人群、车辆、障碍物,严禁无关人员和车辆进入;4.选择最佳位置设置救生气垫、登高车辆、器材;5.救援任务完成后,将被救者移交公安机关、被救者单位或亲属。

特别警示:1.必须采用双重保险防护。2.救生气垫未充装完毕,不得采取行动。3.与被救者对话时,语气应尽量委婉、真诚,可请心理专家参与。4.行动中尽量隐蔽靠近被救者。5.调集公安、医疗急救等部门协同。

四、电梯故障处置要点

灾害特性:1.电梯空间小,被困人员情绪紧张,精神压力大;2.电梯突然停止运行后,施救工作难以确定纵向位置;3.坠落后易造成人员伤亡。

处置措施:1.迅速调集相应的救援人员、装备和电梯公司、物业运营、特种设备管理部门技术人员到场协助救援;2.侦察确认故障 后电梯停靠位置,和被困人员数量,与被困人员对话,稳定情绪;3.快速利用电梯钥匙或液压扩张工具营救被困人员。

特别警示:1.液压扩张器等工具在第一时间必须到达现场。2.现场必须稳定被困人员的情绪,防止因过度紧张而发生意外事故。3.确认被困人员有生命危险等情况,要及时通知医疗部门到场救护。4.要防止盲目破拆,进入停止在电梯井空间营救时必须落实安全防护措施,防止轿箱坠落伤人;5.因停电造成电梯中断,应及时通知电力部门恢复运行。

五、沼气池事故处置要点

灾害特性: 1.沼气属易燃、易爆、有毒物质,易造成人员中毒死亡;2.沼气池往往建在较为隐蔽或远离人群的地方,人员落入,难以发现。

处置措施:1.侦察了解落池人员数量和危害情况;2.检测气体浓度和扩散范围,划出警戒区域,消除周边火种;3.落实防护和救护措施,从上风或侧上风方向实施快速营救;4.利用喷雾水驱散可燃有毒气体。

特别警示:1.防爆救护装备、医疗急救人员必须在第一时间调至现场。2.车辆停靠和进攻路线必须选择在上风或侧上风方向。3.救援人员必须穿带防护防爆器具,落实自我防护措施。

六、山地事故处置要点

灾害特性:1.没有通车道路,人员难以到达;2.被困高山、峭壁,救援环境复杂、行动受限,施救难度大,时间长。处置措施:1.问清事故地点,就近调集相应救援人员、装备,及时通知当场治安、医疗急救部门;2.侦察了解被困人员地点、人员数量及危及状况;3.稳定被救人者情绪,要求被救者配合救援行动;4.被救人多,且行动自便时可固定绳索、引导被救者自救;5.被救者不能自救时,应用多功能担架和躯体固定气囊救助。

特别警示:1.保险绳索、多功能担架、驱体固定气囊等救援装备和治安、医疗急救部门必须第一时间调至现场。2.一时难以救出的应提供药物、食品、衣服;3.必须充分利用地形地物救援;4.安全设施必须牢固可靠,救援人员必须采用双保险措施。

七、孤岛遇险事故处置

灾害特性:1.人员被湍流包围时极易造成人员伤亡;2.舟船难以靠近,救援行动艰难;3.环境危险复杂,被救者心理压力大。

处置措施:1.问清事故地点,了解被困人数量和危害情况;2.快速调集冲锋舟、橡皮艇、抛绳枪和相应的救援力量到场;3.用抛绳枪将引绳射到孤岛,建立救生通道;4.用较大船舶靠近孤岛,再施放冲锋舟或橡皮艇救人;5.也可采取徒手携绳游至孤岛救人。

特别警示:1.相应的救援人员、救护装备必须在第一时间调至现场; 2.实施救援行动前必须制订安全可靠的营救方案。3.救援人员必须经过专业训练,穿戴救生衣,佩戴安全绳、保险绳。4.利用安全绳建立救生通道时,绳子两端必须固定牢靠。

第七类 群众求助救援

一、居民家中取钥匙救助要点 灾害特性:1.群众求助多,出警频繁;2.车辆难靠近,登高器材用不上;3.窗外攀爬危险性大,要求高。

处置措施:1.问清地点和门牌号码,侦察了解进入室内的途径和现场可利用的设施以及室内有无可能造成的险情;2.确定进入室内的途径和方法,选择安全绳的固定点;3.尽量不要破拆,确需破拆时,须经求助人同意或由社区民警、居委会人员在场,并告知破拆的大致范围;4.不同意破拆时,可提供开锁公司服务信息或在条件允许情况下,采取悬吊等方法由邻近房间进入或使用登高车等方法取钥匙。

特别警示:1.施救前要核对求助人身份,施救时要有见证人在场,施救后要有户主及见证人签字确认。2.选择施救方案时要征得户主同意,涉及左邻右舍必须事先打招呼,必要时可提供专业开锁公司服务信息。3.对装备器材进行安全检查,落实安全措施,确保救援行动万无一失。

二、摘除蜂窝救助要点

灾害特性:1.蜂多群集,易危害附近人员安全;2.蜂窝所处环境复杂,处置条件受限;3.蜂警觉性高,攻击能力强,摘除不当人员极易受伤害。

处置措施:1.侦察蜂窝地点、大小及蜂巢所依托的物体;2.设置警戒范围,疏散围观人员,关闭邻近房屋的门窗;3.落实防护措施,采用袋装、火攻或水攻的方法进行处置;4.摘取下的蜂窝要采用火烧或掩埋方法处理。

特别警示:1.车辆停靠位置和行动路线要安全可靠;2.救援人 员进入现场必须着防蜂服或隔热服,进行全封闭防护;3.事先要准备好消灭散蜂的药剂和被蜂蜇伤的解毒药品;4.救援人员出现过敏等急性反应时应立即送医院救治。

三、关闭居民水、气阀门救助要点

灾害特性:1.易造成水患或漏气;2.易有精神失常或自杀者被困;3.易形成燃烧爆炸、毁灭现场和证据。

处置措施:1.问清事故地点、灾害特性及门牌号码;2.调集供气、供水、供电相应救援力量到场参与处置;3.关闭室外阀门和开关,采取工艺措施;4.如果漏气,进入室内要开窗通风,禁止开关电气设备;5.经侦检后,由水枪掩护进入室内处置,且尽量不要破拆;6.室内有中毒者,要立即进行抢救、送往医院治疗,且保护好现场。

特别警示:1.及时通知物业、治安、医疗、燃气、供电或供水等相关人员到达现场。2.首先关闭室外水(气)总阀。3.登高或现场处置必须落实安全防护措施。4.燃气现场在侦检、警戒,禁绝火种,疏散人员后,关阀断气,并用水雾或通风方式驱散燃气。5.有可疑迹象时要注意保护现场。

四、锅炉事故处置要点

灾害特性:1.锅炉爆炸、影响生产、生活秩序,易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2.爆炸威力大,易造成建筑垮塌,人员伤亡;3.救助时间长、难度大。

处置措施:1.侦察锅炉类型、位置,使用性质、燃料,险情变化和处置环境等情况;2.划定警戒区域,设置警戒标志,实施交通管 制;3.确无爆炸危险时,立即疏散救助靠近锅炉建筑物内的被困人员;4.及时切断燃烧,扑灭地上、地下室(沟)火焰,停止锅炉加热;5.利用水炮、开花水枪或高压喷雾枪冷却锅炉,降低温度;6.爆炸后的现场,按处置油、气、建筑(构)物事故的程序实施。

7.交通事故伤害的现场救援 篇七

交通事故伤害的概述

交通事故 (Traffic Accident) 是指车辆在道路上因过错或者意外造成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件。而由于交通事故对人体造成的伤害称作交通事故伤害。

道路交通事故俗称“车祸”, 包括火车、汽车、摩托车、自行车、地铁等交通工具造成的意外事故。飞机事故称为“空难”, 船舶事故称为“海难”。

特大交通事故一次伤亡人数达十几人、几十人以上, 属于国家法律规定的突发事件的第二类。交通伤中青壮年、儿童占75%左右, 具有死亡率高、伤残率高的特点。

1886年德国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辆汽车“奔驰”, 3年后的1889年发生了全球第1起道路交通事故。目前, 全世界因道路交通事故平均2s就有1人致伤, 每50s就有1人致亡。交通事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世界第1大公害。

根据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发布的信息:

2007年, 我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32万7 209起, 造成8万1 649人死亡、38万0 442人受伤。

2008年, 我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26万5 204起, 造成7万3 484人死亡、30万4 919人受伤.

2009年, 我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23万8 351起, 造成6万7759人死亡、27万5 125人受伤, 与2008年同期相比, 分别下降10.1%、7.8%、9.8%和10.7%。但道路交通事故仍是伤亡人数众多的意外事故。

发生道路交通事故主要原因有超员、超载、酒后驾驶、恶劣天气等。

交通事故伤害的现场救援

由于交通伤的发生过程和损伤的类型非常复杂, 危重伤发生率高, 死亡率高。同时车祸发生的地理环境、气象条件、受伤人数等客观因素给现场评估和现场救护带来很多困难。因此, 了解交通伤的类型与特点, 对现场开展及时急救, 降低伤残和死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交通伤分类

撞击伤:是由于车辆或其他钝性物体与人体相撞导致的损伤, 多为钝性损伤和闭合性损伤。

跌落伤:因交通事故导致人体从高处坠落造成的损伤。可造成多处骨折和脊柱损伤。

碾压伤:由于车辆轮胎碾压、挤压人体造成的伤害, 轻者仅有软组织伤, 重者则可导致严重的组织撕脱、骨折、肢体离断等损伤。

切割刺入伤:在交通事故中, 由于锐利的物体对人体组织的切割或刺入造成的损伤。可能造成内脏、血管、神经的损伤。

挤压伤:人体肌肉丰富的部位, 在受到重物挤压一段时间后, 筋膜间隙内肌肉缺血、变性、坏死, 组织间隙出血、水肿, 筋膜腔内压力升高, 因此造成以肌肉坏死为主的软组织损伤。

挥鞭伤:是指车内人员在撞车或者紧急刹车时, 因颈部过度后伸或过度前曲产生的损伤。易造成脊椎的脱位尤其是颈椎和脊髓的损伤。

烧伤:在交通事故中, 由于热、电、化学等因素对人体造成的损伤。车辆燃烧产生的有毒烟雾还可造成中毒。

爆炸伤:因车辆起火爆炸引发的对人体的损伤, 主要是冲击波和继发投射物造成的损伤。

溺水:是指车辆翻车坠至河水里、池塘、湖里, 人员落水造成的溺水。

交通伤的危害

交通伤几乎涉及人体的各部位, 由于受伤特点, 易发生大出血、窒息、休克等危及生命的严重状态。由于受力大、受伤突然, 伤情变化快, 早期易出现休克、昏迷等危重症。

骨折是最常见的损伤。特点是:各个部位骨折均可发生;可同时发生多处骨折;易发生颈椎、腰椎、胸椎骨折。其次一些人体的重要部位也易受到伤害, 如:颅脑外伤、胸腹部外伤、腹部脏器伤。另外还容易发生穿通伤、致命伤;严重的皮肤擦伤、软组织挫裂伤;肢体毁损伤、离断伤;烧伤。

各种车辆乘员的交通伤特点

轿车驾驶员及乘员常见伤情特点

1.驾驶员可因膝部、小腿胫骨撞在仪表盘上导致挫裂伤和骨折;胸部撞在方向盘上, 造成胸部损伤、胸骨、肋骨骨折, 骨折端可刺伤心肺, 俗称“方向盘胸”。驾驶室变形后可造成挤压伤导致内脏破裂等。

2.副驾位的人员可发生挤压、骨折和胸腹伤。

3.后排的乘员发生颅脑伤、胸腹伤得多, 脊柱及下肢伤得较少。

摩托车驾驶员及乘员伤情特点

1.少数的驾驶员会在骑座上受伤, 多数被抛至一定距离摔落致伤。

2.致死的驾驶员和乘员中80%有颅脑损伤和颈椎骨折, 四肢伤也很常见。

骑自行车人的伤情特点

1.自行车互撞时主要是发生摔伤, 如擦伤、皮下出血、骨折, 四肢伤常见, 其次为头部、胸部的损伤。

2.与汽车相撞时, 人体主要发生冲撞伤、碾压伤和摔伤, 易受伤部位第一是在头部和上下肢, 第二为胸骨、肋骨和锁骨。

行人的伤情特点

行人在交通事故中发生伤情的情况偏多且较严重, 死亡和重伤所占的比例高, 少年儿童和老年人比例高。损伤多为机动车、摩托车、自行车等撞击、碾压、拖挂所致。易导致重伤和致死伤的部位依次为头部、胸部、腹部、骨盆和四肢。

交通伤的现场急救

评估现场安全性

1.迅速估计现场情况。观察车辆是否处在制动状态, 应注意所有肇事车辆的发动机熄火情况;漏出的燃油是否会着火, 当心其他易燃物品;尽可能防止燃油泄漏;当心危险物品, 慎防危险性液体、尘埃及气体积聚。

2.如果伤员处在车轮下或汽车旁, 或被撞至几米、十几米或几十米远的现场, 不要移动伤者, 就地对其进行初步检查。除非伤员处在危险的境地或不利于急救。

3.汽车起火或伤员被困在车内, 请消防部门的破拆车协助伤员脱险。

评估事故类型

1.是否为重大事故。重大交通事故是指1次事故造成死亡1~2人或重伤3~10人。

2.是否为多车连环碰撞。事故涉及的车辆, 受伤人员数量及状况。

3.是否为公共交通工具的事故。如大客车、中型客车、地铁、旅客列车。

事故原因:碰撞、翻转、坠落、起火爆炸。

4.事故现场所处环境:交通条件、距离急救站点的远近、距离三级医院创伤中心的远近。事故现场是在高速公路、山区、旅游景点还是城市道路。

5.交通事故是否为自然灾害的次生灾害。如发生地震造成的建筑物塌方、山体滑坡、泥石流, 暴雪、暴雨、台风导致的交通伤。

迅速报警呼救

发生交通事故, 有人员伤亡, 一定要及时向120急救中心报警;同时向122交通事故台报警, 及时处理事故、维持交通秩序, 在进行正确的事故评估后, 情况特殊还应向119报警中心报警, 以便相关部门及时进行破拆、消防、山地救援。

在山区、高速公路由于手机信号不好, 可利用路边的报警电话。有的区域还有可能依赖海事卫星电话进行报警, 尽快得到专业救援。

对个体伤员初步检查评估伤情

1.对伤者进行评估伤情前, 要先了解受伤经过, 明确在车中或现场的位置;是否系有安全带、戴有安全帽;车辆是否发生翻转、燃烧、爆炸, 伤者是否被抛出车外, 有无二次撞击等。

2.首先查出危及生命的伤情, 并给予及时救治。依次检查气道、呼吸、循环、意识、伤势情况。判断伤者气道通畅与否, 气道内有无血液、痰液等阻塞物。观察呼吸情况, 检查有无开放性气胸和反常呼吸;检查有无体表或肢体的活动性大出血, 如有应立即处理;观察伤者的意识情况、瞳孔大小、对光反射情况、肢体有无瘫痪, 有无高位截瘫情况;重点检查头部、胸部、腹部外伤, 判断有无颅脑损伤、有无脊柱损伤、颈椎损伤、内出血等, 根据受伤情况采取初步的救护方法。

对重大交通事故成批伤员进行检伤分类

如果现场有多名伤员, 不要急于处理某1名重伤员, 而应在现场迅速评估所有伤员的伤情, 分清轻重缓急, 先救命后治伤, 先救重伤员, 优先解除威胁生命的伤情, 争取挽救尽可能多的伤员。

1.按照国际分类标准, 以醒目的标识卡对伤员进行分类。红色伤员表示有生命危险, 必须立即处理;黄色伤员表示病情严重但相对稳定, 允许在一定时间内进行处理;绿色表示伤势较轻, 不需要紧急处理;黑色表示无救治希望或者死亡者。要特别重视那些沉默不语的患者, 因为有可能是红色伤员, 应该及时给予处理。

2.发现窒息、休克、活动性大量出血, 怀疑有颈椎或胸、腰椎损伤, 多发骨折的危重患者, 必须现场救治。充分发挥现场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的急救技术, 以稳定生命体征, 减少继发性损伤, 尽早尽快向医院转运。

3.对生存希望不大的濒死者, 应视当时具体情况而定;对轻伤者在条件许可时予以一般处理即可或送到医院再处理。

4.合理分流伤员, 红色、黄色伤员尽快用救护车送医院治疗。必要时动用救护列车、救护飞机。

正确移动伤员

发生交通事故, 由于碰撞等原因, 极易造成人体颈椎、胸腰椎的骨折、错位, 导致脊髓损伤。正确地移动伤员, 可有效防止加重损伤或二次损伤。

8.事故抢险救援报告 篇八

关键词:电梯事故;应急救援;应急救援协调机制

1.引言

近年来,我国高层建筑建设数量急剧增加,同时电梯的安装数量也实现同步增加,以满足人/物流的输送需要。据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09年年初,我国电梯拥有量超过110万台,且此增速持续加快。与此同时,电梯事故的发生也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关于电梯事故,我国《特种设备安全监督条例》(2009年修订版)规定:电梯轿厢滞留人员超过2h属特殊设备事故,责任单位应罚10万元~20万元,同时未依法履行职责的负责人应罚当年年收入的3/10。可见,我国政府部门对电梯事故的关注度相当高。据调查结果显示,常见的电梯事故有超速、火灾、进水、停电及运行故障等,而任何电梯故障均有可能造成社会恐慌或危害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此,本文笔者结合实践经验,浅析如何实现高层建筑电梯事故的应急救援,以期把电梯事故所造成的损失降至最低。

2.高层建筑电梯事故应急救援

高层建筑电梯事故的种类较多,而比较常见的有超速、停电及运行故障等。本章节着重就此三类电梯事故的应急救援进行研究讨论。

2.1停电或运行故障的应急救援

电梯运行过程,任何停电事故均会造成乘客被困,此时乘客应保持冷静。此外,电梯轿厢的应急灯会被立即点亮,即《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GB7588-2003)规定:电梯轿厢内应设自动再充电的紧急照明电源,且此照明装置至少能供1W灯泡照明1h。若高层建筑电梯的正常照明电源发生故障,则紧急照明电源会被自动接通,此时乘客应立即拨打轿厢内内线电话或按响轿厢内报警按钮,并静待救援。若电梯运行过程突发故障而造成乘客被困,乘客必须清楚认识到此乃电梯控制系统检测到异常状态而呈现出的安全保护状态,而非危险状态。若乘客因停电或电梯运行故障被困,切不可盲目进行扒门自救,而应该由电梯维保单位派遣专业的操作员实施救援,即切断电梯主电源,以防电梯被意外启动→依据对讲电话或楼层显示或平层标记等来判断电梯轿厢的停靠位置→若电梯停靠位置与某平面层位置的距离<±5m,则可直接打开该平层的厅门及电梯的轿厢门,并帮助被困乘客安全撤出轿厢;若电梯停靠位置超出某平面层位置±5m,则需借助松闸扳手及盘车手轮把轿厢移至平层区。

2.2电梯超速的应急救援

电梯超速包括上行超速和下行超速两种。就超速故障,电梯普遍设有超速保护装置,因此乘客切勿惊慌。GB7588-2003规定:轿厢内应就电梯下行超速安装安全钳,以便电梯速度达到限速器动作速度或悬挂装置断裂时夹紧导轨,从而制停载有额定重量的轿厢及使轿厢保持静止状态,抑或说若电梯因制动力或曳引力不足、控制装置故障及曳引钢丝绳断裂等而导致轿厢坠落或下行超速,电梯机房内装设的速度监控装置(限速器)会立即动作,即电气开关动作→安全回路断开→电梯制动→若制动器无法停止电梯,则待速度升至限值后,限速器机械动作或拉动安全钳,以此夹紧导轨并制停轿厢。待轿厢停止以后,被困乘客仅需报警并静待救援。就此类故障,操作员往往采用“释放安全钳→恢复限速器→开门救人”的救援方法。另外,GB7588-2003规定:曳引驱动电梯的轿厢内应安装上行超速保护装置,且该装置应设速度监控及减速元件,以便及时掌握轿厢发生上行超速的信息,同时能实现轿厢制停或使轿厢速度降至对重缓冲器的预设范围,注意轿厢速度的上/下限分别为对重安全钳限速器的动作速度、电梯额定速度的115%。

3.讨论

前文仅就某些常见电梯事故的应急救援进行介绍,且此应急救援多以各应急救援装置正常运行为前提。考虑到电梯事故的应急救援过程时常出现轿厢内紧急报警装置失灵或缺失、施救不及时、被困乘客采取不当自救方法、施救人员采取不当救援方法、施救过程设备损坏等问题,因此本文笔者认为有必要建立起完善的电梯事故应急救援协调机制,以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若高层建筑电梯发生事故, 则应依据下列程序实施应急救援协调机制:①事故单位应及时电话联系电梯维保单位实施自救,同时稳定被困乘客的情绪,以防因非专业自救而发生事故;②若难以实现自救,则应及时拨打110报警,以便及时派遣专业人员实施救援;③注意此派遣任务应坚持就近、及时原则,此外派遣辖区内专业救援人员赶往事故现场开展救援工作,并安排辖区内民警做好事故现场秩序维护工作;④待专业应急救援人员抵达事故现场后,应及时设警示围栏,同时作出正确的应急救援方案;⑤若无法施救或施救困难,应及时联系110指挥中心,以便及时派遣消防人员赶往事故现场增援,注意救援人员施救过程,应注意对事故现场的保护;⑥质监部门应及时赶往事故现场协助应急救援工作的开展;⑦待应急救援工作结束后,电梯维保单位应就事故电梯进行全方位的检查与维护,以排除电梯故障;⑧应急救援结果应及时告知110指挥中心,同时做好相关总结工作,此时方可序撤离事故现场。

实践表明,电梯事故救援协调机制的建立实现电梯维保单位专业救援与社会公共救援体系的联合作业,同时实现高层建筑电梯事故应急救援的快速性与专业性。除建立完善的电梯事故救援机制以外,本文笔者认为完善高层建筑电梯安全保护装置及普及电梯事故安全应对知识也非常必要,如此使电梯事故所造成的损失降至最低。

参考文献:

[1]孔刚,刘磊,赵青等.谈高层建筑电梯事故的应急避险及救援[J].中国物业管理,2013,(12):64-65.

[2]刘键,王吉成.电梯的事故种类及应急救援方式[J].科技资讯,2012,(7):250-250.

[3]刘志刚,徐琰.电梯困人事故的应急救援机制探讨[J].中国科技博览,2009,(23):186-186.

上一篇:幸福作文950字下一篇:天若有情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