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层管理人员激励机制

2024-11-20

中层管理人员激励机制(精选8篇)

1.中层管理人员激励机制 篇一

中层管理人员管理制度

1、目的

为了深入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加强河北航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领导中层管理工作,构建中高层管理人员队伍,科学有序的配置与公司经营发展战略相适应的人力资源,推进公司中层管理工作的制度化和精细化,以适应公司战略发展需求,确保公司的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此规定。

2、范围

本管理办法所指的中层人员是指由公司统一管理的人员,包括:

2.1各职能部门、中心、事业部正、副职中层人员和公司聘任的中层中层人员; 2.2xxx分子公司总经理和副总经理等中层人员;

2.3经公司总经理办公会或人事部门研究决定,其他需纳入领导中层管理范畴的人员;

2.4按照选拔标准和选拔程序,选拔出公司范围内德才兼备、综合素质高、有培养前途和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为补充上一级中层人员而准备的后备人选。

3、内容

为加强中层人员的集中统一管理,凡涉及中层人员的配备、职务、职级、待遇等政策性规定,均由公司中层管理部门统一提出,总经理办公会审批。

4、中层人员结构与任职资格

4.1公司从不断改善中层人员的知识、专业、能力、经验入手优化经营管理队伍结构。各部门、中心、事业部及分子公司中层人员所需的专业知识,应与本单位的性质、任务和发展方向相适应,使领导中层管理团队成员各尽其能,充分发挥整合能力。

4.2公司管理的中层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4.2.1具备较好的职业素质。具备本职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管理知识、实践经验和组织领导能力;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熟悉相关市场经济知识和法律法规,遵纪守法、廉洁从业、勤勉尽责,团结合作、品行端正、诚实守信、作风正派;

4.2.2具备较强的经营管理能力、决策分析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有大局观念,能正确履行领导职责;

4.2.3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身体健康,能够承受工作压力; 4.2.4具有担任下一级管理职务的经历,并取得了突出的业绩;

4.2.5一般应具有大学本科或研究生以上文化程度,应按照公司培训体系要求完成相应管理类培训课程并考评合格;

4.2.6一般还应具有跨部门、跨地区、跨专业工作的经历,能够胜任复合型的管理工作。

4.3中层人员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水平必须达到相应的级别水平。

4.3.1学历或专业技术条件。原则上要求具备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或中级及以上职称,能力特别突出者,可破格选拔。

4.3.2资历条件。担任分子公司经营班子成员或总部关键岗位2年以上,在公司内担任跨专业、跨部门、跨地区职务2个以上,工作业绩突出;同等条件优先选用后备干部。

4.3.4总部新任的中层人员年龄原则上正职不超过50岁,副职不超过45岁。4.3.4分子公司新任的中层人员年龄原则上正职不超过45岁,副职不超过40岁。

4.3.5特别优秀的或工作特殊需要的人才,可适当放宽任职条件。面向特殊岗位招聘的人才,根据需要明确特殊的任职条件。

5、中层人员职数和任期

5.1公司根据所属各单位规模大小和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并严格控制领导干部人数。

5.2中层人员的职数。5.2.1分子公司

原则上分子公司设置总经理1人;职数设置标准如下: 1.人员编制在30人(含)以下的,职数2人;

2.人员编制在30人以上,50人(含)以内的,职数3人;

3.人员编制在50人以上,按照公司绩效考核口径实现毛利润指标1000万元以上的,职数4人。

5.2.2总部所属各部门、中心、事业部,职数设置标准如下: 1.部门编制在8人(含)以内的,职数1人;

2.部门编制在8人以上,15人(含)以下的,职数2人; 3.部门编制在15人以上,30人(含)以下的,职数3人; 4.部门编制在30人以上的职数为4人。

5.2.3对于业务性质较为特殊的分子公司、涉及2个以上专业且专业跨度较大的部门,经总经理办公会议审批后,可适当增加中层人员职数。

5.2.4各级中层人员实行任期制。

(一)公司中层人员,每届任期1年,任期届满,经考核合格可以连任;

(二)聘任中层人员人员的劳动合同应按照公司人事管理制度中劳动合同条款规定协商变更劳动合同期限等相关内容。

6、选拔任用

6.1公司管理的中层人员的选拔任用,主要采取组织选拔、公开招聘、竞争上岗、主管领导或中层管理部门提名、委托专业人才机构推荐等方式进行,并逐步加大公开招聘和竞争性选拔中层人员的力度。

6.2公司中层管理部门根据实际情况提出需考察的单位和职务,采取不同的形式进行考察、任免。

6.3新任命、聘任的中层人员的程序。6.3.1前期的酝酿与考察;

6.3.2通过民主推荐或民主测评等方式确定考察对象; 6.3.3组织考察;

6.3.4民主测评、个别谈话等方式征求被考察单位意见; 6.3.5征求业务主管部门和主管领导等相关意见; 6.3.6综合分析,提出干部任用建议方案; 6.3.7总经理办公会会议讨论决定; 6.3.8对拟任用中层人员实行任前公示;

6.3.9公司主要领导或主管领导或其他授权人与拟聘任中层人员谈话(含廉洁从业谈话);

6.3.10按有关规定任职。

6.4中层人员公开招聘及竞争选拔一般经过以下程序:

6.4.1公开招聘:在本单位公布招聘职位、职责、任职条件及其他要求; 6.4.2竞争选拔:在一定范围内发布竞争选拔职位、职责、任职条件及其他要求; 6.4.3接受报名并进行资格审查;

6.4.4知识、能力、素质、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测试; 6.4.5征求相关方面意见;

6.4.6对拟任中层人员实行任前公示;

6.4.7公司主要领导或主管领导或其他人获授权人与拟任中层人员谈话; 6.4.8按有关规定任职。

6.5选拔中层人员,应对拟任人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公示期不少于7 天。

6.6对新提拔担任领导职务的,实行任职考察期制度,考察期为3-6个月,考察期满后,经考核胜任该职务的,正式聘任;不能胜任的,免去该职务。与公司初次签订劳动合同,有试用期的,考察期与试用期同时开始计算。

6.7非试用期的考察期内待遇与正规聘任后相同。

6.7.1新任中层人员考察期与试用期的考核,按照《薪酬与绩效考核管理制度》执行。

6.7.2公司管理的中层人员的任免,要经过管理会议集体研究决定。6.8公司管理的中层人员任免时,任免的中层人员需配合中层管理部门及时向公司报送备案材料:

7、考核评价

7.1公司中层管理部门应不断完善符合现代管理理念的中层人员综合考核 评价体系,各部门、中心、事业部、分子公司等也应遵照原则开展下属部门、后备干部及关键岗位的考核评价。

7.2对中层人员的考核主要评价其业绩、素质、能力和廉洁从业等方面的情况,采取定量考核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实行分层分类考核评价。

中层人员考核评价结果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等级。对考核结果为基本称职的中层人员,由公司主管领导进行诫勉谈话;对考核结果为不称职的中层人员,公司根据情况由主管领导进行诫勉谈话或免去其中层人员职务,采用诫勉谈话的下一考核结果仍为不称职的,免去其中层人员职务。

7.3对各类中层人员的考核评价,按公司相关绩效管理办法执行。

8、激励监督

8.1对公司中层人员的薪酬激励,严格按照《薪酬绩效考核管理制度》执行。除经公司审核同意外,中层人员不得在所属企业领取薪酬及福利方案所列收入之外的其他任何收入,不得在兼职单位领取薪酬、奖金等任何报酬。8.2对做出特殊贡献的中层人员,根据国家及公司有关规定可进行表彰奖 励。

8.3中层人员应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依法经营,廉洁从业,切实维护国家、公司、股东和员工的合法权益,严格自律。

8.4中层管理部门应通过考核评价、诫勉谈话、管理审计等方式加强对中层人员的日常监督管理,坚持预防为主、事前监督为主。8.5监督管理的途径与方法。

8.5.1加强经营班子对中层人员的内部监督。对中层人员要加强民主集中制教育,提高贯彻民主集中制的自觉性。加强对中层人员在体制改革、资金运作、科研生产经营、采购招标、收入分配和选人用人等重大问题上的监督,做到廉洁自律,遵纪守法;

8.5.2充分发挥各级工会、职工代表大会的民主监督作用: 8.5.3通过中层人员任前谈话,实行廉洁自律告诫制度。8.6建立中层人员责任追究制度。

中层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按照管理权限和有关法律法规给予经济处罚、组织处理或党纪处分。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8.6.1接受不正当利益,或者利用职权谋私利的;

8.6.2泄露国家秘密个企业商业秘密,损害国家安全和公司合法权益的; 8.6.3违反财政金融制度或者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的;

8.6.4违反公司规章制度、工作程序或办事规则,给公司造成重大损失的; 8.6.5因经营决策失误造成公司重大损失的; 8.6.6因用人失察、失误造成恶劣影响或重大损失的;

8.6.7对安全、质量、环保等重大及以上责任事故和重大群体性事件负有领导责任的;

8.6.8拒不执行公司有关决策、决定的; 8.6.9其他应当追究责任的情形。

9、退出机制

9.1建立健全中层人员退出机制,逐步完善中层人员免职(解聘)、撤职、降职、辞职、退休制度。

9.1.1降职。存在下述情况的,予以降职: 9.1.1.1.发生重大工作失误的。

9.1.1.2.考核中被确定为不称职的或不能胜任现职。

9.1.1.3.降职的管理层,在新的岗位工作一年以上,实绩突出,符合提拔任用条件的,才能重新担任或者提拔担任管理职务。

9.1.2辞职

9.1.2.1.自愿辞职。中层人员个人原因或者其他原因,自行提出辞去现任职务。9.1.2.1.1中层人员自愿辞职需提交书面申请,按照人事制度相关离职规定办理审批手续。未经批准,擅自离职的,按公司相关规定处理。

9.1.2.2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提出辞职: ①在涉及公司机密等特殊职位任职且不满解密期限的; ②重大工作尚未处理完毕,须由本人继续处理的; ③其他特殊原因的。

9.1.2.2.引咎辞职。中层人员因自身能力不强、自身行为不当或严重工作失职,无法完成重大任务、造成重大损失、酿成重大事故,或产生恶劣影响,不宜再担任现职的,由本人主动提出辞去现任职务。

9.1.2.3.责令辞职。属于引咎辞职情况,本人不提出辞职的,公司将责令其辞去职务。

9.1.3免职。有下列情形之一,可启动免职: 1.因工作需要或者其他原因调动的;

2.因工作失职给公司造成损失、负面影响,或对事故负有重要领导责任,经诫勉仍无改进的。

3.因工作需要调离现任领导岗位(因公辞职)的;

4.因健康原因不能坚持工作(一年内病假累计超过6个月的,或任期内病假累计超过一年)的; 5.中层人员本人因个人原因自行提出辞去现任领导职务(自愿辞职)的。6.中层人员劳动合同终止或解除后,其所任原单位领导职务自然免除,不再另行办理免职手续。

2.中层管理人员激励机制 篇二

关键词:高校,中层管理人员,绩效考核

一、高校中层管理人员绩效考核的相关理论概述

(一)绩效考核的内涵。

1.绩效考核是在工作一段时间或工作完成之后,对照工作说明书或绩效标准,采用科学的方法,检查和评定员工对职务所规定的职责的履行程度、员工个人的发展情况,对员工的工作结果进行评价,并将评定结果反馈给员工的过程,以此判断他们是否称职,并以此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依据,切实保证员工的报酬、晋升、调动、职业技能开发、激励、辞退等项工作的科学性。2.它是对员工的一种评估制度,它是通过系统的方法、原理来评定和测量员工在职务上的工作行为和工作效果。3.绩效考核是指主管或相关人员对员工的工作做系统的评估,是一种衡量、评价、影响员工工作表现的正式系统,以此来揭示员工工作的有效性及其未来工作的潜能,从而使员工本身、组织及社会都受益。

(二)绩效考核的方法。

早在几十年前,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就提出了目标管理(MBO)的概念。MBO,是指让下级与上级一起参与目标的制定过程,上级注重对下级工作成果的考察,下级在工作中实施自我控制,并努力完成工作目标的一种管理方法。之后在对员工绩效考核方面又出现了诸如:关键绩效指标法(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 KPI)、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Card,BSC)、360度反馈(360°Feedback)等。KPI的精髓在于绩效管理指标的设置必须与组织的战略挂钩,围绕对组织战略的实现起关键作用的那些问题进行指标设置与考核。BSC是站在战略管理的角度,从财务、顾客、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方面来衡量绩效。360度反馈又称全视角反馈,在对管理人员或员工实施绩效考核时,由其上级、下级、同事、顾客对被考核者作出评价,考核结果由专业机构进行分析,以便对他们进行全面的考核,保证考核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二、高校中层管理人员绩效考核现状

高校中层管理人员绩效考核是以高校中层管理人员为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采用科学的方法检查和评定中层管理人员履职尽责的程度,以确定其工作成绩。考核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中层管理人员的全面评价,判断他们是否称职,并以此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依据。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高校管理人员考核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考核指标体系,摸索出了一套较为有效的考核办法,为正确使用和选拔干部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依据。

我国高校中层管理人员绩效考核工作取得了丰富经验但同时还存在明显不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考核体系缺乏创新。

高校管理人员考核体系大多沿用政府行政管理部门的考核体系,各部门运用一个体系、一个标准、一套方法进行考核,没有体现高校的特点。高校的中层管理部门涉及各职能部门和各院系的负责人,他们所处的工作环境、岗位和自身条件等千差万别。因此,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之间、各院系负责人之间、各职能部门与各院系负责人之间的考核与测评要点应各有侧重,既体现共性又体现差别。

(二)考核定位模糊,指标设置较为笼统,缺乏刚性。

绩效考核的核心问题是考核的定位。不少高校绩效考核的目的出现了偏差,不是对中层管理人员的管理行为进行激励和控制而是着重于年底发奖金评等级,演化成为年终“分红算账”。现有考核指标体系,虽然包含“德、能、勤、绩、廉”五个类别,但具体到这五项考核类别的如何分解、细化和量化却存在明显不足,考核指标柔性有余而刚性不足,中层管理人员的考核实际上仍停留在以定性考核为主的层面,进而由于参与考核人员的感性认识出现“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致使考核结果无法达到客观、全面、真实的要求。

(三)考核方法简单,不够科学。

一是在考核时间上,高校中层干部的绩效考核通常采用年底一次性的集中考核,缺乏平时绩效考核。忽视对中层领导的日常管理过程的控制,不能及时了解掌握中层干部的思想动态,进行及时有效的批评教育,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另外在考核形式上,偏重于听述职报告、民主测评、个别谈话、查看资料等静态考核方法,缺少实地的、跟踪的动态考核,使考核者对干部情况的了解还是较多地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缺乏应有的深度和广度。

(四)对考核认知上存在偏差,考核激励机制缺失。

在高校中层考核工作中,参与考核人员存在消极态度,普遍存在着意见“提了也没用”的思想,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上级怕丢选票,同级怕伤感情,下级怕穿小鞋”的顾虑,当面听取意见的方式,越来越难以收集到真实、全面的评价意见。同时,考核结果与干部的任免情况脱节。由于对考核结果相对保密,缺乏对表现优秀、政绩突出和正面典型的宣传和对问题严重、影响恶劣的反面典型的剖析,导致考核激励机制缺失。

三、科学构建高校中层管理人员绩效考核机制的对策

(一)运用科学发展观,创新合理设置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首先应明确高校的发展总体战略规划,中层管理人员的考核是支撑整个高校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环节。制定“德、勤、能、绩、廉”这五个一级考核指标和细分二级指标的评分标准以及相应的权重要与高校的发展战略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对中层领导的考核情况的分析可以体现高校发展战略意图的实现。其次,还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要依据对象,考核侧重不同。根据组织中领导的不同类别、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干部所履行职责的不同,在设定考核目标时各有侧重。二是考核目标全面综合,重点突出。考核内容要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出考核客体在考核工作期内的目标、任务完成及岗位职责履行情况。同时要重点突出工作实绩的考核,设置关键绩效指标(KPI),赋予较大分值和权重,确保考核指标能突出重点。三是运用科学考核评价方法。运用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建立绩效考核评价系统,兼用定性和定量两种评价方法。具体方法包括:对校级领导、中层干部、教职工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座谈会等方法建立二级指标项目池;发放问卷来调查各项二级指标的重要性;采用特尔非法来获得指标重要性的排序;综合评价得出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等。

(二)严格程序、创新考核形式

高校可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中层领导干部绩效考核工作方案,就指导思想、方法步骤、时间安排等内容做详细安排。同时要广泛征求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意见或建议,公开考核办法和考核结果,增加考核透明度。对于考核主体采用独立、分类、立体考核,较全面地反映干部的实际情况,使考核结果较客观、公正。独立考核,是指年度考核时高校的中层领导干部从教职员工中独立出来,单独进行考核。分类考核,是指按中层领导干部所在的工作岗位分类,把同一岗位或岗位性质比较接近的归为一类一起考核。立体考核的方法(360度反馈),将领导评价、同级评议、下级评议与其他人员评议结合起来,全面地了解一位被考核者的人品、组织协调、办事能力、工作实绩、群众威信等。在考核周期上,使干部考核经常化、规范化。加大对领导干部的日常考核力度,定期考核与平时考核相结合。为确保考核客观公正,采取届中考核、干部试用期满考核、年度考核等多种形式,全面了解每一位中层干部的德、能、勤、绩、廉等方面情况。

(三)创新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建立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

我国《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暂行规定》第三十三条明确规定:“考核结果应作为领导干部选拔、职务升降、奖惩、培训、调整级别和工资等的重要依据”。具体运用为:(1)将绩效结果作为中层管理干部选拔任用的依据。体现公平效率原则,坚持考核结果与中层管理干部的使用挂钩,以保证学校整个管理机构的高绩效运行。(2)作为中层管理人员绩效问责的依据。通过绩效考核,可以对高校中层管理干部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岗位职责,造成工作失误或绩效损失的,进行绩效问责。(3)作为中层管理人员薪酬奖励的依据。要充分发挥收入分配的杠杆作用,在绩效考核的价值导向中发挥引导、激励与约束作用。对于岗位津贴与绩效挂钩的高校而言,必须根据中层管理干部绩效考核结果兑现其岗位津贴。(4)作为中层管理干部教育培训的依据。通过绩效考核,可以了解到其工作不到之处以及其能力发挥和潜力状况,从而制订出有针对性的中层管理干部教育培训及发展计划。

参考文献

[1]胡武平.创新高校领导干部绩效考核机制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6(7).

[2]李玉华,冯秀玲,苗晋英.建立科学可行的高校中层管理干部绩效考核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2005(10).

3.学校中层管理人员的“四力” 篇三

一、提高理解力

1.理解教育规律

教育作为一门学科有一定科学性及规律性。作为一名教育管理者必须要对基本的教育规律有所理解,要在追寻科学道理的道路上践行规律、宣传规律、发现规律,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真正实现践行教育规律的要求。

2.理解学校定位

本部门的工作都是在学校的场域内展开,对学校的发展历史有了解,更要站在学校发展定位的角度审视工作的定位以及突破的可能。尽可能站在学校发展的时间节点上看问题,坚守文化传统,革除积弊,开拓新领域,找到新的增长点,推进工作。

3.理解上级意图

要做到工作的自主创新,首先要将上级的意图领会好、执行好。认真学习每学期的教育行政会议精神,将教育行政相关部门的工作思路及时纳入到本部门工作计划中,减少工作的盲目性。教育家办学不是校长一个人办学,而是校长领着一班人(包括中层管理人员)一道前行,那么对于校长办学思想的理解程度就决定了中层在教育家办学中的贡献额度。理解主管副校长的指示精神,和实践相结合,明晰工作路径。

二、提升策划力

每学期的工作计划都要认真对待,重复他人固然不可取,重复自己也会给工作带来封闭、低效的弊端。在围绕中心、围绕大局定好位以后,主要思考如何创造性落实、呈现新的思想、新的载体、新的举措、新的制度。

学校中层工作中有大量的文案工作要做,策划文案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培养对文字的敏感度,将思想通过精准的文字表达出来,选题、立意高远一些,以推进部门工作的常态。在承认活动推进前提下,主要要在活动的策划上做到将每个该考虑的环节都尽量考虑进去,形成完善的策划方案。

三、提增执行力

“校长出思想,副校长出思路,中层去落实”,作为中层就是要去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中层管理人员执行力的大小直接关系工作的质效。

1.执行文件不走样

学校工作还是以听从上级安排为主,那么按照层级管理的原则,上级来文一般由校长批给副校长或者是直接给中层,最后都还是中层去落实。文件是有一定严肃性和强制力的,要对文件中所涉及到的事情有全面深刻的把握,结合本校、本部门的实际予以贯彻落实。主要是要做到领会执行,不是有选择和逃避的。

2.执行决议不打折

学校里有些事情会交由部门或者是中层个体去完成,要摸清意图,将这个决议不折不扣地实施好。做好学校内部的事情不比完成上级布置的工作次要,因为这些事情才是最贴近于本校实际,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将这些事情办好就能使学校的工作向前再推进一步。

3.执行方案不出错

对于学期工作计划、活动策划方案要细致斟酌,力求在考虑细致的基础上更具有操作性,进入到实施阶段,要按照方案一步一步、一件一件认真落实到位,把事情办好、办实。

四、提振反馈力

这种能力是在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管理过程中提出来的,也就是说从策划、发动到执行、反思,应该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回路,然后再进入下一轮的循环。如果缺少了最后一个环节,就可能使后面的行为平面、低效。

1.自我反馈———增强效能感

一件事情做完了,要反思得失,形成经验,这样既能使自己坚定信心,产生效能感,又能及时发现工作中的缺漏,以便改进工作、获得进步。

2.领导反馈———增强支持感

这里面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主动向领导汇报征求反馈意见,另一种是被动反馈。不管是哪一种方式都能让领导对这件事情作出正面或者是负面的评价,巩固领导对该领域工作的重视程度。交流和评价对于后面工作的开展有很好的支持和支撑作用。

3.教师反馈———增强策应感

一个中层能力再强如果失去了群众基础那也是做不好事情的,兼听则明,让大家都来想事情、做事情,那么事情圆满的可能会大大增加,老师的响应程度也会提升。

4.中层管理人员绩效管理办法 篇四

QG/ZFLY/ZBDC 02·02·03·12-2009

中层管理人员绩效管理办法总则

1.1为了加强干部管理,通过绩效考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励和发掘中级管理人员的潜能,有效提高厂基础管理水平,实现我厂工作目标;同时为中级管理人员的合理使用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特制定本办法。

1.2绩效管理范围包括:

1.2.1各车间班子。

1.2.2厂中级管理人员。其中厂直接考核厂副总师、各车间正职、部室负责人;对车间副主任、部长助理等分别由车间正职和部室负责人进行考核。绩效管理内容

2.1对各车间班子绩效管理主要指各车间承担的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以“自备电厂****年关键绩效指标考核表”确定的指标和绩效管理办法为标准,采取厂有关部室提供考核依据、车间和厂绩效管理领导组分别研究评定的办法确定。

2.2对中级管理人员绩效管理主要是个人承担的绩效目标完成情况,以“自备电厂****年关键绩效考核表”确定的指标和绩效管理办法为标准,采取厂有关部室提供考核依据、车间和厂绩效管理领导组分别研究评定的办法确定。厂只考核厂副总师、车间部室负责人;车间副职和部室副职由车间正职和部室负责人进行考核。

2.3厂副总师、车间正职、部室负责人的绩效考核内容有区别,各有侧重点。车间正职主要考核硬性指标的完成情况;部室负责人除考核完成挂钩指标外,主要考核管理职能的履行情况、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厂副总师的绩效考核则在硬性指标和重点工作完成情况之间进行平衡。绩效管理的程序

3.1绩效计划的制定

绩效计划是进行绩效管理的基础和依据。绩效计划是在绩效管理期间()的初期由厂与各车间,直接上级与被考核者之间直接下达或共同制定的绩效契约,是对绩效期间结束时各车间和中级管理人员所要达到的期望结果的共识,这些期望结果是通过关键绩效指标的方式体现。绩效计划的制定程序如下:

3.1.1厂目标和任务的确定:

3.1.1.1根据厂“三会”确定的任务目标和集团公司、兆丰铝业公司下达的生产经营指标,通过内外部环境的分析,研究确定厂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并以“三会”报告的形式予以确认。

3.1.1.2业务部室将厂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分解为关键绩效指标,并以党政联席会议等形式予以确认。

3.1.1.3厂研究确定每一项关键绩效指标的权重和具体工作标准。

3.1.2车间、部室目标和任务的确定

3.1.2.1厂以车间、部室绩效目标任务书(既安全、经营、廉政责任状等)的形式,对各车间部室下达工作任务和关键绩效指标。

3.1.2.2各车间、部室将厂下达的工作任务和关键绩效指标进一步分解,形成本车间部室的工作目标和任务。

3.1.3各级管理人员目标和任务的确定

3.1.3.1厂确定厂副总师、各车间正职、部室负责人的关键绩效指标、标准和权重,形成管理人员绩效目标任务书。

3.1.3.2各车间将确定的关键绩效指标落实到每一位班子成员,成为班子成员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各车间党政主要领导组织制定每一位班子成员的关键绩效指标、标准和权重,以班子会议的形式与班子成员进行沟通和确认,形成车间中级管理人员绩效目标任务书,并报厂审核。

3.1.3.3各部室负责人依据本部门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制定副职的关键绩效指标、标准和权重,兆丰铝业公司自备电厂2009—07—01发布2009—07—01实施

经过双方沟通和确认,形成部室中级管理人员绩效目标任务书,并报厂审核。

3.1.4绩效计划的审核与确认

3.1.4.1厂绩效管理领导组召开会议,对各车间部室以及厂副总师、中级管理人员的绩效目标、标准、权重进行研究、审核、调整、确认。

3.1.4.2最终确认后以签订绩效责任书的形式下发给个人。

3.2 绩效的实施与管理

绩效计划是否能够落实和完成依赖于绩效实施和管理,绩效评估的依据来源于绩效实施与管理。绩效实施和管理的目的是帮助被考核对象最终完成绩效目标,因此需要考核者对被考核者的工作进行指导、支持、协调、约束和激励,并观察、记录有关的信息和行为。

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2.1绩效指标的调整与管理

3.2.1.1为适应环境变化的需要,可以适时地对年初制定的绩效计划进行调整。

3.2.1.2调整的内容可以是指标,也可以是标准或权重。

3.2.1.3每一项内容的调整必须在考核期结束时两个月前完成。

3.2.1.4由于厂方面的原因需进行的调整,由厂统一进行,并及时通知厂副总师、车间部室和个人;由于本车间、部室或个人的原因需进行的调整,需报请厂绩效管理领导组进行审批和确认,否则不予认定。

3.2.2绩效计划的监督与管理

3.2.2.1厂每年对各车间部室以及厂副总师、中级管理人员的绩效计划完成情况进行督促和检查,会同每年的综合考核一并通报。

3.2.2.2各车间部室要建立例会制度,定期对本车间部室绩效计划完成情况及本车间部室负责人的绩效计划完成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并进行有效的沟通,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

3.2.3绩效信息的收集与管理

3.2.3.1为保证绩效信息的客观、真实,建立绩效信息的收集制度和责任制度。

3.2.3.2收集绩效信息的部室职责分工参照厂考核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

3.3绩效的评估

3.3.1绩效评估的内容:

3.3.1.1领导班子绩效评估的内容为班子承担的目标任务。

3.3.1.2中级管理人员绩效评估的内容为个人承担的绩效目标任务。

3.3.2绩效评估的形式:

3.3.2.1绩效评估的形式为自我评估、直接上级评估、业务分管部室评估等方式,以直接上级评估为主要方式。

3.2.2.2自我评估指各车间班子以及中级管理人员根据年初确定的考核项目和考核标准进行自我评估打分。直接上级评估、业务分管部室评估过程中,要参考被考核单位和个人的自我评估,进行比对核实。

3.3.2.3直接上级评估:各车间部室以及厂副总师、各车间部室负责人的绩效评估由厂绩效管理领导组负责;其他中级管理人员的绩效评估由所在单位、部室的党政主要领导负责,厂绩效管理领导组负责审查把关,并拥有调整权和最终决定权。

3.3.3绩效评估的方法:主要采取绩效考核(占70%)与职工信任度(占30%)两种方法。

3.3.3.1绩效考核:对车间部室以及厂副总师、各车间部室负责人年初确定的关键绩效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采取百分制。根据年初确定的每一项绩效指标的完成情况,对照考核标准,确定该项绩效指标的得分。每项绩效指标的累计得分,为该单位部室以及厂副总师、各车间部室负责人绩效考核最后得分。

3.3.3.2职工信任度:通过下发意见征求表和职工代表、管理人员互评、厂领导评议的形式进行测评。具体做法为:

1)职工代表评议(40%)。全厂各单位和机关分别召开职工代表大会对各车间领导班子、中层管理人员进行民主评议。会前,职工代表将问卷调查表由本人直接投入票箱,会上,厂考评领导组来到就此次考评工作进行动员,由各党支部书记主持会议,并就有关事项作出说明安排。

2)中层管理人员评议(25%)。在民主评议的会上,给各中层管理人员单独多发一张评议表,各车间领导班子、中层管理人员对进行测评后一并投入票箱,分别记票。

3)厂领导评议(35%)。厂领导召开专门会议,在认真阅读车间班子、中级管理人员述职报告,听取工作考评组的考查汇报后,结合自己平时掌握的情况,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测评。其中

对车间部室副职的评议,直接上级的评议占10%,厂领导的评议占15%。

3.4绩效加分:对厂副总师、各车间正职、部室负责人获得省、市、集团公司的荣誉,在绩效分值外额外加分。厂副总师、各车间部室负责人取得集团公司荣誉称号的加3分,取得市级荣誉称号的加6分,取得省级荣誉称号的加10分。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

4.1绩效反馈

4.1.1绩效反馈的形式:绩效反馈的形式有会议反馈和单独反馈两种形式。绩效评估结果确定后,厂要以会议的形式将单位和个人的评估结果进行通报,并在厂网站上公示。直接上级还必须与被考核者进行单独反馈,进行有效的沟通,既要肯定成绩,又要指出问题和差距,并提出下一步的要求。

4.1.2工作改进计划:被考核者要端正态度,针对考核评估中指出的问题和差距进行认真的检查和反思,并提出工作改进的具体计划。

4.2对领导班子和中级管理人员绩效考核、综合考评结果的运用,分组织定格、组织(岗位)调整两个方面:

4.2.1组织定格:按绩效考核占70%、职工信任度占30%计算综合得分。对班子综合得分在90分(含90分)以上的定格为好班子、在80-90分(不含90分)的定格为较好班子、70-80分(不含80分)的定格为一般班子、70分(不含70分)以下的定格为差班子;对个人综合得分在90分(含90分)以上的定格为优秀、在70-90分(不含90分)的定格为称职、在60-70分(不含70分)的定格为基本称职、在60分(不含60分)以下的定格为不称职。

4.2.2组织(岗位)调整:对组织定格为一般班子的,对班子成员进行适当调整,差班子的对班子主要领导进行调整;对个人评定为基本称职的进行诫勉谈话、评定为不称职的免职。绩效管理的组织领导

5.1厂成立绩效管理领导组

组长:厂党总支书记、厂长

副组长:厂党总支副书记

成 员:总工程师、副厂长、厂长助理、各副总师

5.2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成员由厂机关部室负责人。办公室设在管理信息中心。

5.3领导组全面负责绩效管理工作,负责审定班子和中级管理人员的绩效计划,决定最终考核结果;办公室负责制定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和框架,负责起草厂副总师、各部室车间负责人的考核标准和具体考核,负责收集考核资料信息,提出考核的初步意见。

5.4逐级管理规定:厂绩效绩效管理领导组直接考核副总师、车间单位正职、机关部室负责人;车间正职考核车间副职;机关部室负责人考核部室助理(副职);厂绩效绩效管理领导组对中级人员的考核有最终决定权;被考核者在确定的指标、标准下自行考核,同时提出意见和建议。相关规定

6.1要求各单位要建立本单位副职的绩效考核档案,厂管理信息中心负责建立厂领导、各车间部室负责人的绩效考核档案,所有内容将作为年底考核的依据。

附则说明:

本标准由厂管理信息中心起草。

本标准由厂各中层管理人员归口。

5.公司中层管理人员考核办法 篇五

一、被考核人员范围

1.各分支机构的部门经理级、副经理级人员;

2.隶属于分支机构的分公司经理级、副经理级人员;

3.岗位重要的科级人员。

二、考核程序

1.各分支机构的部门经理级、副经理级人员;隶属于分支机构的分公司经理级、副经理级人员考核人为总经理;

2.岗位重要的科级人员第一考核人为部门经理,总经理为考核成绩调整人。

三、考核方法

1.所有被考核人员均采取自我述职报告和考核人综合评判的方法,每季度、年终进行一次;

2.述职报告:须按规定时间要求交书面述职报告给所属考核领导;

3.上级评价:采用级别评价法,即直接领导初评打分、考核领导复评打分的方法。

四、考核时间

1.季度考核:于每季度的倒数第四天前将个人本季度的工作述职报告及下季度的工作计划交直接上级,直接上级于下季度的3日前完成上级评价并交所属考核人总经理审核终评后,报管理小组并交本机构人资人员处备案;

2.考核:于每年12月25日前将个人全年工作述职报告及下个人工作计划交直接上级,直接上级于12月30日前完成上级评价并交所属考核人总经理审核终评后,报管理小组并交本机构人资人员处备案。

注:由分支机构的人资人员将考核资料整理归入员工个人档案。以考核成绩为准核发年终奖金。试用期员工不参加年终考核。

五、考核内容

1.岗位职责考核

指对被考核管理人员要担当本职工作、完成上级交付出的任务中所在地表现出的业绩进行评价。基本要素由工作目标、工作质量、工作交期和工作跟进等构成。

2.能力考核

指对具体职务所需要的基本能力以及经验性能力进行测评。基本要素包括担当职务所需要的理解力、创造力、指导和监督能力等经验性能力以及从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工作效率、方法等。

3.品德考核

指对达成工作目标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工作责任感、工作勤惰、协作精神以及个人修养等构成。

4.学识考核

指对达成工作目标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相关知识进行测评。基本要素包括担当职务所需要的管理学识、专业知识以及其他一般知识等。

5.组织纪律考核

指对达成工作目标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纪律性以及其他工作要求等进行测评。基本要素包括遵纪守律、仪表仪容、环境卫生等。

六、考核等级

1.a级(优秀级)95—100分 工作成绩优异,有创新性成果;

2.b级(良好级)85—94分工作成果达到目标任务要求标准,且成绩突出;

3.c级(合格级)75—84分工作成果均达到目标任务要求标准;

4.d级(较差级)60—74分工作成果未完全达到目标任务要求标准,但经努力可以达到;

5.e级(极差级)64分以下工作成果均未达到目标任务要求标准,经督导而未改善的。

七、考核结果的应用(工资指基本工资)

1.季度绩效考核

季度考核成绩将作为被考核管理人员年终评比以及职务和工资升降与奖金的重要依据。当本分支机构编制内各级岗位遇有空缺或扩编增加员工额时,凡考核成绩优异人员将予先递补。

1.1考核成绩为a级者,当月工资额多发原有工资的5%;

1.2考核成绩为b级者,当月工资额多发原有工资的2%;

1.3考核成绩为c级者,享受全额工资;

1.4考核成绩为d级者,当月扣除工资额的50%,并给予留用三个月处理。如下季度考核不合格,给予辞退处理;

1.5考核成绩为e级者,当月扣除工资额的100%,并给予留用一个月处理。如仍不合格,给予辞退处理;

1.6连续3个季度考核成绩为a,或全年累计3个a者,下年工资额增加5%;

1.7全年业绩考核成绩达到4个a者,下工资额增加10%。

2.绩效考核

考核成绩主要应用于被考核管理人员职位升降使用,公司原则上每年进行一次升降考核。

2.1考核成绩为a级者,享受a类年终奖;

2.2考核成绩为b级者,享受b类年终奖;

2.3考核成绩为c级者,原有职务、工资不变,享受c类年终奖;

2.4考核成绩为d级者,给予留用察看二个月处理,不享受年终奖;

2.5考核成绩为e级者,辞退,不享受年终奖。

八、考核纪律

1.考核人考核时必须公正、公平、认真、负责,不可对相关部属予以过高评价;考核人不负责任或利用职务之便考核不公正者,一经发现将给予降职;

2.各部门负责人要认真组织、慎重打分。凡在考核中消极应付、敷衍了事者,一经查实,将给予免去全月奖金;

3.考核工作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按时完成。被考核管理人员未按时交总结及计划者扣除考核总分的10%;不按时报送考核表考核人,扣其考核总分的15%;

4.扣分必须要有依据,做到认真、客观、公正;

6.中层管理人员述职报告×× 篇六

××××××××××××××××有限公司××××部××

×× ××××

一年的光阴在弹指一挥间悄然离去,××××部的工作得到了公司领导的正确领导和支持,得到了全公司所有员工的全力配合、热情帮助和真心理解,得到了本部门人员的鼎力帮助,有了各位领导、员工的支持、帮助、理解和配合,才使得公司的××××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在此我向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回顾这一年的工作,艰辛而快乐、忙碌而充实、平凡而实在。我们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完成的工作主要体现在:××××的合理配置、工资基金的合理调配和发放、基本养老保险业务的顺利接续有序进行及各项统计报表的填报以及其它突发性和临时性工作任务等,现就各项工作的完成情况述职如下:

一、端正工作作风、努力提高个人素质

××××工作者既是公司形象的代言人,又是公司利益的维护者,××××工作是一项经常性、持久性的烦杂工作,需要高度的责任心和良好的思想品质,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细心,尤其当涉及员工薪资福利、培训发展等员工切身利益时,××××部门往往成为矛盾的焦点。针对这种情况,本人注重人性化、高超技巧的待人处事方式的提升,本着服务和协调的态度妥善地解决问题,化解矛盾,急员工之所急,从保险、薪酬、签署劳动合同到 1

新员工入职教育,从老员工的传帮带到员工升职晋级的岗位异动单的发放,都要求细化程序规范,细腻周到,态度和蔼,维护公司和员工的双重利益。

因此,在工作中我对自己提出“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工作原则,以较高的要求来约束自己。平时,要求部门人员做到的,我一定要自己率先做到;不仅要做到,而且要尽可能的做到更好。同时做到尽职尽责,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不徇私情,注重“二个文明”协调发展,起到应有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二、××××的合理配置

1.××××部积极谋划,合理调配××××,岗位调整异动 33人次,办理中层管理人员的考察、选拔、聘任工作9人次。

2.加强各项保险及住房公积金管理。通过学习上级文件掌握政策、及时了解社平工资的调整情况和加强数据维护,保证各项保险及住房公积金基数的调整顺畅进行。

3.加强对HR系统的掌握,完善系统中基础信息的维护,共完成306个字段的维护工作,同时,注重基础数据的积累,保证薪酬保险和年金等模块数据按要求报出。

4.有序开展职工补充医疗保险报销工作,××××部积极梳清相关政策,积极有序的开展工作,从药费收据、药品种类等方面作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

三、人才评价工作

组织了××××职称申报工作。本着对职工负责的态 2

度,××××部积极与各部门沟通,认真开展申报工作。共评审和组织初级和高级职称人员各3名。下一步,××××部将尽最大努力为员工的申报作指导,保证上报材料的质量,为员工服好务,争取提高申报的通过率,同时提高我公司的人才密度和好的企业形象。

四、高标准的完成了本部门业绩考核工作按时完成率、薪酬发放及时性、××××信息化系统维护完成率和社会保险及住房公积金及时准确性等6个业绩考核指标。充分调动了本部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了执行力、履职力、创造力。

五、完成的其他工作

1.完成全公司员工体检工作。积极与××××中医院和××××××××医院协调,周密计划、细心安排,按计划圆满完成体检工作。

2.人事档案整理工作。工作中认真按照标准,将每一份档案分类、每页填写上页码、编号、复印件加盖公章、填写日期、填写目录表、逐条的将每一份文件名字录进文件目录、打印案卷脊背、粘贴案卷脊背、打印文件目录、不符合规定的纸张还要托裱、打眼、装订等,使原本杂乱的材料变得有序、整齐。同时,积极与××××或集团的人事档案整理人员和兄弟单位沟通,使人事档案的整理符合××××的各项要求。共整理、装订档案69卷,收集资料108份,复印、补充资料139份,打印卷内目录约345份,托裱资料73份。

3.加强劳动防护管理。按时为员工配置羽绒服、皮手套、春秋夏工装和雨衣、雨靴等劳动防护用品。

我知道,以上成绩的取得,付出的是大家无私的汗水。这一切,我永远不会忘记,也无以回报。因此,我把一颗感恩之心付诸于我的工作,用我的工作业绩来报答公司领导和全体员工的助人之美,爱人之心。

但是,人无完人,金无赤足,由于我本人性格使然,遇事不冷静,处理问题缺乏艺术。或许在言语上无意间伤害到大家,在此,诚挚地表示歉意。

六、××××年工作思路

1.××××××××公司在不断的发展,对我们××××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对公司的业务深入了解,熟悉公司经营管理工作的每一环节,最重要的是要知道××××和这些环节的关系是怎样的,同时要关注公司的生产、经营指标,这样才能提出一些实质性、前瞻性建议。

2.目前我国的劳动保障政策日趋完善,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职工休假条例、劳动仲裁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已实施,劳动者的维权意识也越来越强,因此作为××××工作人员要转变学习思路与学习方式,加强相应的劳动法律知识政策学习与领悟,掌握××××和各种保险的国家法律、行业和企业等法规以及相关的政策,努力为公司内决策提供政策依据,同时依据法律和政策规范办事程序,减少不必要的劳动争议。

一份春华,一份秋实。在工作的道路上,我虽然付出了艰辛 4

和汗水,但是我却收获的是一份份的充实,即大家们的信任、支持和帮助。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扬长避短,不断查找自己的差距和不足,努力摒弃自身为人的不足,做到尊重他人、信任他人、理解他人,遇事多进行换位思考,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处世艺术。

谢谢大家!

7.论中层管理人员绩效素质模型 篇七

传统的绩效管理系统关注从事该工作的结果是什么, 关注短期的绩效, 属于结果导向;基于素质的绩效管理更加强调的是如何发挥人的潜能, 利用人的优势, 在扬长避短的前提下提高绩效, 实现人岗匹配。因此, 关注的是从事该工作的素质是什么, 关注当前与未来的绩效, 属于能力导向。同时, 素质模型分析为绩效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基础:首先, 基于素质模型的绩效管理在绩效标准的设计上既要设定任务绩效目标, 又要设定素质发展目标;绩效标准的设计应对员工的贡献和素质发展、目前的价值和对组织长远发展需要的重要性、短期绩效和长期目标做出适当的平衡;其次, 素质特征分析应用于绩效管理可以更好地指导绩效考核, 企业在绩效评估时应从目标的完成、任务绩效的提高和素质的发展三方面来进行;再次, 沟通是绩效管理的一个关键环节, 基于素质模型的绩效管理为绩效沟通增添了新的内涵, 同时也为绩效管理确立了新的发展方向。

2 素质模型的提出

素质是驱动员工产生优秀工作绩效的各种个性特征的集合, 它反映的是可以通过不同方式表现出来的员工的知识、技能、个性与内驱力等。素质是判断一个人能否胜任某项工作的起点, 是决定并区别绩效差异的个人特征 (见图1) 。

在图1中, 作为冰山水面下的部分, 就是我们通常所指的人的“潜能”, 从上到下的深度不同, 则表示被挖掘与感知的难易程度不同。在水下越深, 通常越不容易被挖掘与感知, 是其潜在业绩。而水面上的表象部分, 即人的知识、技能与行为, 则易于被感知。

素质是个体完成任务, 形成绩效和继续发展的前提。任何一个个体的成就与发展, 都离不开其良好的素质。绩效与素质的关系是表与里的关系。素质是绩效的内在条件, 而绩效是素质的外在表现。由此, 我们可以认为:如果把影响绩效的素质加以量化, 使之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 就可以把它运用到绩效管理中, 帮助员工获得更好的绩效。

以素质为基础的绩效管理的根本在于素质是区分绩效优秀与绩效一般人员的最好依据。而要根据素质来衡量员工的绩效水平, 就需要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这个标准由一套保证从事某类工作的员工能够取得高绩效的素质及其素质等级所构成。这个保证员工能够取得高绩效的标准体系就是素质模型。

3 素质模型的建立

3.1 选择研究职位

在本研究中, 选取C企业中层管理者作为研究职位。这些管理中层人员可能属于不同的部门, 如生产部、运行部、后勤部、财务部、办公室等。

3.2 选择标杆

C企业实行绩效考核已有多年, 基本上都以目标考核和职工代表大会测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为此确定绩优人选应达到如下标准:①在该单位该岗位上任职三年及以上;②连续两年厂部年度目标考核均为称职;③连续两年全厂职工代表大会中测评称职分大于60分且称职和基本称职总分大于90分;④最近三个月月度工作完成绩效考核均为B级及以上。

根据上述四个标准, 最终从C企业选定了9名中层管理人员作为绩优组研究对象, 另外15名中层管理人员作为普通组研究对象, 进行行为事件访谈。

3.3 关键事件访谈

通过对绩优员工以及一般员工的深度访谈, 获取与绩效相关的素质信息的一种方法。该方法不仅能够提取知识、经验、技能等信息, 更为重要的是它能有效提取冰山之下的素质内容。对这两组研究对象分别进行关键事件访谈, 将访谈录音转换为文字。

3.4 素质模型框架

对各访谈报告的事件描述进行主题分析, 切入点是观察行为事件访谈过程中绩优人员与一般人员对关键事件的描述, 以及问题回答的差异, 发现决定绩效优劣的关键行为, 并按该关键行为在访谈中出现的频次进行排序, 同时将相近行为进行归类, 以便确定对应的素质, 从而建立素质模型的框架。 (如表1)

3.5 建立研究模型

请专家小组采用5点法进行重要性打分, 确定该C企业中层生管理人员最终的绩效素质模型。

专家小组成员由五位来自部门经理和两位来自人力资源部正副主任担任, 由于他们对该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工作内容、任职要求、绩优结果和绩优表现都有比较深入全面的了解, 工作当中都有过密切的配合, 并在现在的工作中参与对这些岗位的考评, 所以由他们组成专门小组来评价该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绩效素质模型具有较高的信效度。

在对各素质进行释义后, 请专家小组成员采用投票法对各素质项打分, 即每位专家小组成员给各项素质要素根据重要程度从1-5打分, 1表示不重要, 5表示非常重要, 将各素质要素的所有成员的打分累加, 得出这个素质要素的最终得分, 找到最关键的绩效素质, 构建成该C企业中层管理人员最终的绩效素质模型。

经过专家小组与任职者及企业领导进行讨论和分析后, 确定沟通能力、团队合作、正直诚信、专业知识、领导能力、事业心、计划执行七项为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核心素质, 并以此搭建中层管理人员绩效素质模型。

4 中层管理者素质模型在绩效管理中的应用

该C企业的做法是:中层管理者个人业绩考核考虑以下三个方面:日常岗位职责执行情况评估;业绩完成情况评估;能力素质要求达成情况评估。

根据业绩评估结果和能力素质要求评估结果, 运用业绩与能力素质评估矩阵可将管理人员划分归入四个区域, 见图4。针对位于不同象限的人员, 采取不同手段 (如培训、内部流动、晋升、淘汰) 将个人素质与其岗位和预期业绩结果进行最优匹配, 从而提升组织效率。

(1) 象限1——不合格者:对于此类在素质和业绩都有欠缺的管理人员, 首先与其沟通业绩情况, 讨论确定短期救治性业绩目标;然后提供1至2个月的培训, 帮助其获取满足该岗位需求的管理技能;培训后, 根据观察期业绩的好坏, 最终确定该管理人员是否被淘汰, 或是否需要调换岗位。

(2) 象限2——努力工作者:位于该象限内的管理人员工作业绩不错但素质尚有欠缺。将他们发展成为业绩最优者可能需要一个较长期的过程, 为其设计一个长期的培训课程以达到提高其管理者所要具备的七项核心素质, 并通过轮换管理岗位提高其管理能力。

(3) 象限3——具有潜力者:该象限内管理人员有素质但业绩不佳。由于业绩不佳的原因多种多样, 我们建议企业多与此类管理人员进行沟通, 找出表现不佳的原因, 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并向其告知企业的期望, 鼓励发挥自身优势, 创造更优业绩。

(4) 象限4——优秀人才:该象限内管理人员有素质同时也拥有优良的业绩。此类管理人员属于企业佼佼者, 是提升组织能力的有生力量, 企业应该对其进行保留、投资和发展。我们建议企业通过提供升迁机会, 让他们在更具挑战的工作职位上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

摘要:当今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 对企业的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传统的绩效管理模式的局限性日益明显,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探索基于构建素质模型的绩效管理体系来激励员工。从胜任素质模型的构建出发, 将中层管理人员工作业绩与能力素质相结合, 为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绩效管理提供了更广阔的视角和新的技术。

关键词:绩效素质,素质模型,绩效管理

参考文献

[1]彭剑锋, 荆小娟.员工素质模型设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2]付亚和, 许玉林.绩效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8.国有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培训的思考 篇八

关键词:国有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培训;思考

近段时期以来,我国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提高了建设内部管理人才队伍的重视程度,国有企业的培训对象逐渐由高层管理人员转变为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怎样才能打造一支综合素质高的国有企业中层管理人员队伍,对中层管理人员开展有目的的培训就显得非常关键。本文就国有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培训所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

一、培训的重要性

(一)能够进一步提高企业竞争能力。近几年来,国际金融大环境有些动荡、新技术发展较快,再加上我国经济增速缓慢和劳动力及原材料成本的上涨,我国很多企业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严峻挑战。尤其是作为国有企业,需要面对的是人民币升值、企业缺乏绝对的核心技术,同时还要应对劳动力及原材料成本不断上涨等诸多考验。如何在复杂的经济背景中加速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为企业长远健康发展注入新鲜动力,加大对国有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其综合管理能力是必然途径。

(二)能够进一步节约人力资源成本。众所周知,从国有企业内部培养和选拔管理人才,成本要远远低于从外部企业高薪聘请。从企业外部聘请管理人才,不仅薪金成本高,而且会因文化存在不同导致难以做好企业管理工作,绩效不理想。所以,国有企业必须加大中层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拓展晋升渠道,较好的替代从外部招聘。

(三)能够进一步激励全体员工。当前,有很多企业面临着人才流失的问题,导致了企业人力资源资本持续上涨。实事求是讲,与高薪酬相比,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看中的是工作带来的成就感、职位的持续晋升和完善的职业培训体系。所以,构建系统、科学、全面的企业职业培训机制,是激励国有企业员工的重要途径,也是能够留住国有企业中层管理人员乃至关键人才的重要条件。

二、培训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一)认识上存在误区。有一些国有企业的领导者把培训简单的理解为花大价钱请名人去讲课,去购买精品课程内容,不依据企业工作内容的实际,盲目跟风。因为有的培训课程的内容没有经过实际的调查研究,没有针对员工的工作实际,直接买来就由授课老师讲授,而授课老师也不能完全掌握企业和员工的实际情况,难以针对实际进行讲授,培训效果不理想,浪费了企业的部分培训经费。

(二)培训与实践严重脱节。很多国有企业的管理者认为,人事部门主要负责员工的培训工作,业务部门和企业管理者不需要参与。在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过程中,人事部门难以全面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如果没有业务部门和管理者的参与,人事部门只能凭想象去制定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这样就可能导致培训方式难以满足参训人员的需求,激发不了员工学习的热情;培训的内容与生产经营的实际不相符,导致培训与实践严重脱节,培训效果就会明显下降。

(三) 缺乏连续性。虽然当前很多国有企业大都宣传培训非常的重要,要纳入绩效考核体系,但在实际的工作中,一旦领导提出了培训的要求,提高了重视程度,人事部门就会立刻组织培训;如果领导没有提出培训要求,或者没有布置培训任务,国有企业的人事部门就互相推诿,将培训工作放在一边。这种培训缺乏连续性,也不全面、系统,必须要持续进行。

(四)缺乏专职培训人员。在当前的国有企业中,大多是缺少专职负责培训工作的人员,很多情况是兼职的培训老师,即便是有的企业配备了专职培训人员,也常常是因人设岗,对培训工作的实际要求知之甚少。当他们组织员工培训时,会因为不懂得培训要求或培训内容与形式,将工作年限不同、管理经验不同、岗位不同的中层管理人员集中在一块,一起参与培训,导致培训针对性不强,参训人员不能从培训中得到提高,培训效果不理想。

(五)培训方式相对单一。当前,国有企业对中层管理人员采取的培训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参加社会上举办的公开课,二是在国有企业内部参与内部培训。这两种培训方式基本上采取的都是课堂讲授,相对缺乏实践活动和人员之间的互动交流。结果往往会导致中层管理人员接受了太多的理论知识,完全脱离了企业的生产经营实际情况,在短时间内还可以记忆老师教授的知识,时间一长就会忘记,收效不佳。

三、如何选择培训内容

(一)要以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为导向。选择国有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培训内容,需要以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为导向,培训内容的设计者要以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为依据,与企业管理者相互交流沟通,深刻理解企业战略目标,把握企业发展所需要什么样的整体知识结构、需要何种技能,如何通过培训提高中层管理人员的技能和知识,如何才能将知识与技能成功输送给企业中层管理人员。这样才能保证培训取得良好效果。

(二)必须兼顾专业理论知识和职业能力。要确保国有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职业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就必须加大管理能力的培训力度,同时还要学习管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不断提升专业素质,从而延伸其知识深度,拓宽知识广度。管理能力的培训内容包括团队建设、谈判与沟通技巧、如何有效授权等;素质提升的培训内容主要有角色认知、压力管理、时间管理、语言艺术、创新思维等内容。

四、如何选择培训方式

(一)实践培训。给国有企业中层管理人员提供具有挑战性的具体工作,使其能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升专业技能、管理能力和协调沟通能力;在实际的工作中,安排其在部门之间交叉任职、定期进行岗位轮换;安排企业内部管理经验丰富、管理水平高的资深管理人员和中层管理人员建立帮扶关系,在实际工作中以老带新,教学相长,共同提升。

(二)课堂培训。在企业内部建设实训教室等基础设施,将经营管理、销售管理、绩效考核等实战課程引入培训内容,让国有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在游戏般的受训过程中体验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从实际参训体验中领略经营理念、管理方法、组织能力、沟通技巧和团队之间的互相合作等。

(三)在线培训。当前已经是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我们能够面对很多的网络信息,对国有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在线培训,可以采取网络在线方式,在确保其不耽误工作的前提下,自主选择培训时间和培训内容,实现培训的常态化和长效化。

五、完善培训体系

国有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培训体系的完善,需要在组织结构上设置专门的培训机构,为培训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专门负责设计与开发培训项目、培养培训师资队伍、搭建学院学习的平台;在资源配置方面,要确保培训经费稳定、足够,同时还要配备专门的培训管理人员;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要在企业内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六、结束语

国有企业中层管理人员是企业的核心力量,综合素质越高才能保证核心竞争力越强。构建完善的培训体系,是提高人才队伍综合素质的根本途径,是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潘文贵.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培训定制项目实施与评估[J].中国培训.2010(01)

[2]李侠.构建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培训体系[J].企业导报.2009(08)

[3]胡庆国,芮丽红.加强基层管理人员培训适应企业发展[J].中国金属通报.2010(32)

上一篇:18年知识产权自考试题下一篇:光伏电站竣工报告(运行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