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一分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024-10-13

16《一分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共15篇)

1.16《一分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一

《16.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桥》是一篇微型小说,以洪水、村民、老汉三个词贯穿全文。课文讲述了面对凶猛的洪水来临时村民的表现、以及村里的老支书临危不乱、镇定地指挥村民有序过桥,并让自己的儿子排在最后,为村民搭起了一座跨越死亡的生命桥,而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吞没了的事。为了增强表现力,文章大量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结构安排与句式上也很有特色,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体会领悟。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咆哮、狞笑、放肆、势不可当等,并理解“咆哮、势不可当”等重点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通过品读关键句子与词语,感受洪水的可怕与村民的惊慌,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3、引导学生抓住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一个老共产党员在生死关头,舍己为人的光辉形象。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点:

1.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词语来感受老汉无私无畏、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2.体会课文在结构安排、句式、语言描写上的特点。教学难点:

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在生活中你们一定见过各种各样的桥。能不能说说,你们都见过什么桥?(板书:桥)

2、(出示图片)比较两组不同的桥,进入课文学习。

二、学习字词(课件出示词语)

1、全班齐读

2、个人指读

3、小组接龙读

4、全班读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学完生字词,我们接着课文的学习,请大家默读课文,思考并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本文到底讲了一件什么事?(出示课件提示)

2、指名汇报,教师点拨。

四、再读课文,感受洪水的可怕与村民的慌张

1、让老书记跟他的儿子都丢失了性命,这究竟是一场怎样的洪水呢?请在课文中画出描写洪水的句子,并做好批注。

2、个人回答,教师相机点拨。

●举例品读“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比喻的手法。“咆哮”—说明洪水来势凶猛,“狂奔”说明洪水从山谷里冲下来的速度特别快,“势不可当”说明洪水气势汹汹,不可抵挡,十分可怕。要读出洪水速度之快和气势汹汹)

3、出示描写洪水的相关句子,找出句子的特点(运用修辞手法),并进行品读。

五、质疑探究,回归课题

1、小组讨论:课文明明以桥为题,为什么多处出现关于洪水的描写?

(课文运用大量的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突出洪水的凶猛和可怕,通过环境描写衬托危险紧急的气氛,为人物的出现做铺垫)

2、小组汇报,教师点拨。

3、想象一下,睡梦中的人们面对突袭的洪水,会是怎样的反应?(惊慌失措)请用喜欢的符号找出相关句子。

4、惊慌失措的人们你拥我挤地逃跑,寻找生路!他们找到了吗?然而这窄窄的木桥能否承载一百多号人毫无秩序地逃生?

六、总结铺垫

面对这狂奔而来的洪水,以及惊慌失措的人们,在这危急关头,谁出现了?他的出现是否能扭转村民的命运呢?课文又是怎样具体描写的呢?我们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七、板书设计

16、桥

洪水 村民 老汉 凶猛可怕 惊慌失措

2.16《一分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二

《影子》是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本课以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 向学生介绍了“影子”和“人”总是“形影不离”的特点, 读起来朗朗上口, 活泼生动, 非常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因此, 教师要以“读”与“说”为主线, 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中心, 创设多种朗读的途径, 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教师要注重学生间的交流互动, 引导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 用“心”去思考语言文字, 体味课文语境, 在交流中理解课文, 在实践中丰富生活经验。

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 导入新课

1. 猜谜语:“你走他也走, 你停他也停, 晴天里有他, 阴天里没他。” (影子。)

2. 讨论。在哪些情况下物体可以产生影子?

3. 观察。 (多媒体课件出示不同地方、不同时间, 阳光下、月光下、灯光下、水边的不同物体的影子图片。)

4. 导入新课。同学们, 影子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影子》, 看看物体在太阳下的影子是什么样的。 (板书“影”字。)

5. 认识偏旁“彡”。 (用红笔画出“影”的“彡”, 这个新偏旁叫“三撇儿”。)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借助“猜谜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学生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 识记生字

1. 自读课文。要求: (1) 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2) 用圆圈把本课的生字圈出来, 多读几遍。 (3) 标出课文的节号。

2. 检查自读情况。 (1) 课文共有几节? (2节。) (2) 指名读。

3. 认读生字词。 (1) 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开火车读、齐读。 (2) 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 指名读, 齐读, 男女生赛读。 (3) 出示生词, 指名读, 开火车读, 齐读。

4. 探讨记字方法。 (1) 小组合作, 用不同的方法记忆生字。 (2) 集体交流。怎样记住本课的生字。 (3) 认识两个新偏旁“犭”和“宀”。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自学, 采用多种方式认读、识记生字词, 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 从而落实识字目标, 扫除阅读障碍,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和自主识字的能力, 提高识字效率。

三、熟读课文, 理解内容

1. 看图读文, 讨论交流。 (学习第一节。) (1) 自主学习。看图读文, 从这一节诗中你知道了什么, 想一想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同学之间互相讨论解决。 (2) 集体讨论:什么情况下物体的影子在前?什么情况下物体的影子在后? (课件出示:太阳在小朋友前面, 他的影子就在后面。太阳在小朋友后面, 他的影子就在前面。小朋友走到哪儿, 影子都跟着他走。当太阳和人的位置发生变化时, 人的影子也随着变化。) ⑶朗读第一节。 (要读出对影子喜爱的语气来。)

2. 小组合作, 学习第二节。

3. 汇报交流, 理解内容。 (1) 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2) 物体的影子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3) 讨论:为什么说影子是我们的“好朋友”呢? (4) 你觉得影子有趣吗?有趣在哪儿?找出你认为有趣的句子读一读。 (课件演示情景:只要有太阳, 小朋友无论走到哪, 影子都会跟随着他, 与小朋友形影不离。)

4. 比赛朗读, 熟读成诵。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分的时间, 让他们带着问题读书, 在读中思考, 在读中感悟, 在交流中理解, 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 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四、利用资源, 实践探究

1. 认识“前、后、左、右”。出示儿歌《东西南北》 (齐读) “:早晨起来, 面向太阳, 前面是东, 后面是西, 左面是北, 右面是南。”

2. 说说在你座位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都是谁?

3. 巩固练习。⑴出示图片:大象的前面是兔子, 后面是长颈鹿, 右边是小狗, 左边是小鹿, 耳朵上面是小猴。请学生根据图画内容填空:大象的_____面是兔子。大象的_____面是长颈鹿。大象的_____边是小鹿。大象的_____边是小狗。大象的耳朵_____面是小猴。⑵提问:什么时候物体的影子最长, 什么时候物体的影子最短?物体影子的长短、位置与什么有关呢?

4.引导探究。引导学生仔细分析两份不同记录表的内容, 说说从这些内容中发现了什么? (实物投影展示两份不同记录表的内容。 (1) 找自己的影子位置记录表; (2) 测自己的影子位置记录表。)

5.根据学生的回答, 得出结论。 (1) 人的影子与身高和太阳的方位有关。中午, 太阳在我们头的上方, 这时人的影子最短, 早上和下午, 太阳在我们的前方或后方, 这时人的影子最长。人的身高不同, 影子的长短也不一样。 (2) 影子的方向和太阳光照射的方向相反。当太阳光从后面射来, 影子出现在自己的前方;相反, 当太阳光从前方射来, 影子出现在自己的后面;当太阳光从左边射来, 影子就出现在自己的右边;当太阳光从右边射来, 影子就出现在自己的左边。 (3) 光源与影子的长短、大小有关。越靠近光源, 影子就会越短, 离光源越远, 影子就会越长。还有, 早上和傍晚时, 物体在太阳下的影子长, 中午时, 物体在太阳下影子最短。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打破课内外的界限, 合理利用课程资源, 一是培养学生初步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二是激发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五、回归整体, 总结全文

1.看动画。教师边放动画边旁白:同学们, 太阳在动, 影子也在动。看看影子有什么变化呀?太阳在左, 影子在右;太阳在前, 影子在后。影子就像可爱的小黑狗, 跟着主人走。主人走到哪儿它就跟到哪儿。影子紧紧跟着人, 不分离, 就像好朋友一样, 常常陪着我。

2.感情诵读。通过表情和动作诵读课文。

3.总结: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发现、了解了影子就像调皮的小黑狗, 常常跟着你。影子又像是个好朋友, 常常陪着你。你走到哪里, 影子就跟你到哪里, 与你真是“形影不离”。课后同学们可以通过游戏进一步感受影子的变化。

4.课外作业。 (1) 把生字读给家长听, 把课文背诵给你的好朋友听。 (2) 继续观察。 (1) 除了在太阳下能见到影子外, 我们还能在哪儿看到影子。 (2) 你有办法把你的影子甩掉吗? (3) 读成语故事《杯弓蛇影》。

3.《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三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并背诵;学会抓住春天景物的特点,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描绘春天美景;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的运用;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有感情地诵读,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流利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难点:

揣摩作者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导入语

同学们,大自然是美丽的,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魅力,不少的作家都记录下了他们心中的四季美景。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古人对春天吟咏和称赞的诗句很多,如“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是剪刀”等,你还能说出描写春天的古诗句吗?(学生回答)古人对春天的描绘可谓是细致入微、形象生动,那么,我们来欣赏“春天”的几幅画。(多媒体展示)在畅游春景之后,我们来欣赏一下著名的文学家朱自清写的散文《春》。

2.检查字词、作者简介的预习情况

多媒体展示字词、作者简介。

二、整体把握文章

1.配乐范读课文

朗读时注音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读时展示几幅春天的图画)

问题:

(1)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

(2)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

(3)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

2.师生互动,共同讨论以上问题

(1)作者对春天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

(2)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总写——盼春。表达出人们对春天的盼望和兴奋喜悦的心情。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到第七自然段)具体写——绘春。把景物和感受结合,全面细致地描绘出春景图。

第三部分:(第八自然段到第十自然段)总写——颂春。赞美春天,点出了春天的特点:新、美、健。

(3)学生说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

三、探究质疑

1.第一部分

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盼望着”;“近”) 为什么这句“盼望着,盼望着”要连用两个“盼望着”呢?(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

2.第二部分

春天来了,走到了作者的面前,作者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朗读 课文。

(1)看到了山、水、太阳。(可以看出这是对春天的——描绘)

(2)从这一段开始,作者已经开始在描绘春天了,既然它已经来到了作者的面前,为什么作者不开始从最细小的一草一木写起呢?

明确:这一段是对春天的一个整体的描绘。为什么会先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呢?因为这是一种视觉的规律。

(3)“一切”这个自然段是怎样描写春天的?(师生讨论交流)

(4)这段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运用拟人,勾勒出春天的生机勃勃。

(5)为什么作者在描绘春草图中要穿插这些小孩的画面呢?

提示:小草和小孩子具有哪一個共同点?(小,说明他们都处在生命中最富有生气、最活泼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生命力最为旺盛。) 在春草图中,作者将小草的画面和小孩子的画面组合在一起,也就是将两个最富有生命力的景象组合起来,交相辉映,使得整个春草图显示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四、总结

全文从盼春到绘春,到颂春,到以追求与春天一样美好的生活作结尾。构思何等精巧,结构多么严谨。从这篇文章还可以看出,作者通过对事物的细致观察,抓住春的特点,用鲜明、生动、准确的语言来描绘春天的景色,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通篇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使读者如观其景,如闻其声,真是品尝不尽,其味无穷。这些写作上的特点,值得我们好好体会和学习。

五、布置作业

1.积累摘抄优美句子。

2.推荐美文,在下一节课前朗读,感受美的意蕴。

3.面对美丽的春景,你想怎样赞美它?(可以说一段话,可以诵一首诗,也可以唱一支歌)

4.16《一分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识字。

教学难点:学习课文,使学生由此想到“分秒必争”,年年如此,一生坚持。教学准备:课件等。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在朗读中识字,读准字音。

教学难点:会写8个字。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准备: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展示课题。

1、【出示课题:7 一分钟】孩子们,你们知道一分钟有多长吗?(60秒)对,像这样,1、2、3、4、5、一下一下的数,数到60就是1分钟。孩子们,你们有没有注意到在一分钟的时间里你可以做哪些事?(刷牙+洗脸...恩做事真有效率;真能干)如果我把下课十分钟改成下课一分钟,你们开心吗?不开心为什么?(时间短)

一分钟可以说很长,也可以说很短。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七课,题目就是一分钟。学完以后相信你对一分钟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请看老师写课题。(板书课题:注意钟字是这节课不仅要会认还要会写的字,写的时候要注意左窄右宽,伸出你们的手跟老师一起写写这个字。)

2、谁来读课题(钟:翘舌音后鼻音)、全班齐读

三、初读课文,理解插图,整体感知。

1、【播放课文录音】(边听边分析每段的内容为公开课做准备)边听边观察课文里的两幅插图,待会老师请同学来介绍介绍这两幅图

【出示问题1:第一幅插图的大意是什么?】课文也听完了谁来介绍第一幅插图,谁在做什么(元元在追汽车,可是汽车开走了。)

【出示问题2:第二幅插图的大意是什么?】那么第二幅图呢?(大意:老师对元元说:“你迟到了20分钟。”。同学们都在看着元元。

【出示问题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故事?说完整】(元元多睡了一分钟,却迟到了20分钟。)

二、小组合作,认读生字。

1、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请同学们自己再读读课文,注意画出这节课的生字,多读几遍。

2、要想读懂课文,首先就要读准字音,孩子们看看这些词,你能不能把它读准。

2、【出示本课:生字】小老师带读

zhōnɡ línɡ nào hā qiàn chí tàn jué huǐ

钟 零 闹 哈 欠 迟 叹 决 悔 要注意读准翘舌音“钟、迟”,后鼻音“零”,鼻音“闹”。还应注意“欠”在“哈欠”一词中读轻声。

4、总结识字规律,引导学生自主识字。

哪些字是自己已经认识的?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认识记住的?

(1)【出示熟字加偏旁识字:钟(中)、哈(合)、迟(尺)零、闹、叹、悔】(2)【出示猜谜语识字:“市场外边有大门”(闹)走了一尺远(迟)。】

5、比一比。

【出示:找找说说】可以看电脑上的课件,也可以翻开P33。你能用找找说说中的偏旁和字组成新字吗,看你们信心满满的样子,谁来试试?(闹、哈、吹、种迟进问)

6、扩词训练。

【出示:我会认】现在你能选其中的几个生字进行组词吗?

四、巩固识字,指导写字。

【出示我会写的字】我们的生字不但要会认还要大家会写。现在跟老师一起来学习这节课要求我们会写的生字

1、写前把部件笔画看清楚P33(元、包、叹、哈、迟、闹)

2、教师分析以上汉字的结构以及汉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

3、全班齐读以上汉字,要求读得准确。

4、生字组词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的生字你们都掌握了吗?【出示:生词】(这是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齐读。“叹气”:不用解释了你已经用动作告诉我们了,这是再好不过的方法了)

希望同学们回家后,认真地多读一读课文。想一想:元元只多睡了一分钟,怎么会迟到20分钟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六、布置作业。

1、认真书写本课生字新词。

5.16《一分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五

●从容说课

《桃花扇》是清代戏曲作家、诗人孔尚任的代表作。孔尚任是孔子第六十四代孙。曾受到康熙赏识,授为国子监博士,踏入仕途。在江淮治水期间游历了扬州、南京的一些古迹,结识了一些廉洁之士、明末遗民。写成《桃花扇》,上演之后引起了明朝故臣遗老的亡国之痛和康熙的不满,第二年因文字祸罢官。

《桃花扇》写的是明朝末年“南京近事”,是一部“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历史剧。主要内容是,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一见钟情,侯方域以一把宫扇赠香君。阉党余孽阮大铖辗转资助香君妆奁之费,想以此结纳侯方域及复社之士,以解自己为正直知识分子所不齿的困境。香君怒斥阮大铖,退还妆奁,阮大铖怀恨在心伺机诬陷侯方域,侯方域连夜逃出南京,投奔史可法。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自缢。奸臣马士英、阮大铖在南京迎立福王。昏君奸臣不理朝政,沉醉于腐化享乐的生活,并伺机报私仇,强逼香君嫁与他们的亲信为妾。香君不从,撞破头颅,血溅宫扇。友人杨龙友在宫扇上略加勾画,画成一枝桃花。李香君将此扇寄与侯方域。福王贪恋声色,香君亦被选入宫中,她在筵前痛骂奸佞,被幽闭宫中。侯方域也被阮大铖捕入牢中。清兵南下,扬州城破,史可法殉难,南明颠覆,侯李出狱相遇栖霞山,取出桃花扇共叙旧情,张道士以国恨家仇喝断爱情,两人分别入道。

这部历史剧集中地反映当时民族的、阶级的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的复杂而又尖锐的矛盾,暴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谴责了弄权误国的权奸。歌颂了民族英雄和维持民族气节的人民,总结了一代兴亡的历史教训。《哀江南》选自该剧的最后一出《余韵》。明代宗室苏昆生目睹南明的兴亡。南明灭亡之后,他故地重游,抚今追昔,百感交集,唱出这套沉郁、悲怆的曲子。《哀江南》由七支曲子组成。这套曲子先铺写景物,寓情于景;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中间六支曲子以苏昆生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从城郊写到孝陵,从故宫写到秦淮,从板桥写到旧院,描写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分析抒情的表现手法是学习的重点,欣赏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是难点。可组织学生在课内与课外反复诵读课文,结合重点曲子、重点语句进行课堂讨论。有条件的学生可课外阅读《桃花扇》全剧,或观看影片《桃花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反复吟诵,揣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积累有关知识,为自行欣赏戏曲打下良好基础。能力目标

1.品味准确、形象、生动的戏曲语言,提高对戏曲文学的鉴赏能力。

2.认识超现实的联想和想象、借景抒情等中国戏曲重要的艺术手法对表现优美意境的作用。

德育目标

1.深刻体会剧中真挚、深沉的故国情思。2.领略中国戏曲文化那感人的艺术魅力。●教学重点

1.品味优美感人的词语的表达作用。2.揣摩、体会蕴藏在曲中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运用借景抒情等艺术手法表现优美意境的作用。

用心

爱心

专心

明确:三部分。第一支曲子是引子,写苏昆生重到南京所见的战后郊外的凄凉景象,为全文定下浓郁、悲怆的基调。第二支曲子至第六支曲子,写苏昆生凭吊昔日国都的各处地方,抒发亡国之痛。第七支曲子是尾声,为写苏昆生总吊南京,慨叹南京今昔景象的变化,痛悼南明的灭亡,唱出强烈的亡国之痛。

(2)苏昆生凭吊了哪些地方?是按什么顺序进行的?

重点突出了明孝陵、明故宫、秦淮一带的板桥和旧院。苏昆生按自己览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描写了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

(3)课文中哪些语句能点明全篇的主旨? 明确:“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

(4)请找出曲词中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并简要说明其效果。

提示:曲词中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是对偶和排比。如对偶句“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横白玉八根柱倒,堕红泥半堵墙高”“碎琉璃瓦片多,烂翡翠窗棂少”“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排比句“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等。这些对偶句、排比句的运用,使曲词抒情浓郁,节奏优美,声韵铿锵。

(5)曲词第二部分依次写了孝陵、故宫、秦淮、板桥、旧院,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提示:寓情于景。这几支曲子随着作者行踪依次写来,集中笔墨写景,一气呵成,并且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怀念故国的无限哀思。不言情而情自在景中,为第七支曲子的抒情蓄势。

(解说:让学生在自由阅读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在阅读中的“困惑”提出质疑,在多向交流、探究中解决问题。这种课堂活动方式充分体现主体性教学的精神和“以生为本”的思想。)

2.自然点拨

重点:欣赏准确、生动、形象的戏曲语言。(1)“山松野草带花挑,猛抬头秣陵重到。”此句的重点是“猛抬头”,这三个字不仅可以使人想见苏昆生心怀亡国之痛,低头沉思的情形,而且陡然一转,表现了感情的急剧变化,使人仿佛看到他突然发现“秣陵重到”的情态。“重到”的“重”字提起全篇,表明了南明灭亡之前和灭亡之后,往昔与今日的时间界限,引出苏昆生目睹的南明灭亡之后南京城的凄凉景象,定下了全篇今非昔比、怀旧伤今的写景抒情基调。

(2)“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这是苏昆生第一眼看到的景象,四个修饰词“残、废、瘦、空”非常形象,以“残”修饰“军”,使人想见败军溃逃的情形,这是虚写,是因“废垒”这一眼前实景而引起的联想;“残军”与“瘦马”也是虚实相对,前者为眼前之未见,后者为眼前之所见。昔日用于战争的“垒”“壕”如今已“废”“空”,又衬之以卧躺在空空荡荡的城壕中的瘦弱战马,更显凄凉。这些描写生动具体,寥寥数字就真切地呈现了南京城郊战后伤痕累累的凄凉景象。

(3)“横白玉八根柱倒”一句中,一个“横”字,一个“倒”字,写出了景象的凄凉。“横倒”是无顺序地乱倒,可见是遭受战争创伤的见证。又加上“倒”的是白玉柱,又隐隐可见当年的繁华。由眼前景联想到当年景,自不免悲从中来,亡国之恨顿生。

(4)“舞丹墀燕雀常朝”,一个“舞”字写出燕雀在丹墀上跳来跳去、自由自在的情形,一个“朝”字,又把这种情形与臣子拜见天子的庄严礼仪联系起来,给人以今昔对比的联想,表现了昔日神圣宫廷今日却极端衰败的景象。

(5)“剩一树柳弯腰”,一个“剩”字,意味深长,表明柳树不仅只有一株,是孤独之柳,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使人想见当年丝丝绿柳夹岸垂翠的美景,饱含今非昔比、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

(6)“直入宫门一路蒿,住几个乞儿饿莩。”苏昆生一路行来,早又到宫院门前,此时的苏昆生虽是樵夫打扮,直入宫门,再也不会有禁军前来喝问,一个“直”字写出了苏昆生当

用心

爱心

专心

中国人的欣赏观念,与孔尚任同时代的顾彩就把本剧的结尾改为大团圆。抗日战争时期著名剧作家欧阳予倩又改为侯方域做了清朝的官,穿着清朝官服去庵中寻找香君,被香君斥骂而走的结局。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

讨论明确:悲剧性的结局,打破了古代戏剧大团圆的程式,给读者和观众留下了更大的思考余地,同时又把个人的情爱同国家的兴亡结合起来。更有力地突出了“借离合之情,抒兴亡之感”的创作意图。

改为大团圆的结局,虽符合人民的愿望,但流于俗见,缺乏艺术力,同时也削弱了主题的深刻性。

欧阳予倩所改的结局,符合历史真实,同时也适应当时抗战的大背景,弘扬民族气节,批判汉奸行为,和原剧有异曲同工之妙。

3.《桃花扇》一剧表现了很强的民族气节,但在清王朝却屡演不禁,广为传唱,你如何理解清政府这一做法呢?满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你又是如何理解文中的爱国思想的?

(解说:以上三题的设计在于拓展学生思维,把学习引向深入,答案不求一致,只要言之成理皆可,尤其是最后一题,学生回答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只要思想上不出现偏差,皆可加以肯定。)

五、课堂小结

这套北曲语言准确、生动形象,多用对偶和排比,句式整齐,骈散结合,错落有致。读起来一气贯通,急促有力,令人慷慨击节,且寓情于景和直抒胸臆相结合,感情充沛,真正为全剧留下了不绝如缕、耐人寻味的“余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曲。

2.任选一角度,写一篇评析文章。●板书设计

哀江南

孔尚任

●延伸阅读

读元杂剧《墙头马上》第一折中女主角李千金的一段唱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哪吒令】本待要送春向池塘草萋,我且来散心到荼縻①架底,我待教寄身在蓬莱洞②里。蹙③金莲红绣鞋,荡湘裙鸣环佩,转过那由槛之西。

【鹊踏枝】怎肯道负花期,惜芳菲;粉悴胭憔,他绿暗红稀④,九十日春光如过隙⑤,怕春归又早春归。

【寄生草】柳暗青烟密,花残红雨滴。这人人和柳浑相类:花心吹得人心碎,柳眉不转娥眉⑥系。为甚西园陡恁景狼藉?正是东君⑦不管人憔悴。

【幺篇】榆散青钱乱,梅攒翠豆⑧肥。轻轻风趁蝴蝶队,霏霏雨过蜻蜓戏,融融沙暖鸳鸯睡。落红踏践马蹄尘,残花酝酿蜂儿蜜。

1.这四支曲子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物?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情? 2.作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来表达人物情感? 参考答案:

1.这四支曲子描写的是暮春时节的景象,表现了主人公渴望获得幸福爱情的心情。2.作品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表现人物情感。

用心

爱心

6.《一分钟》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篇六

1.理解课文,积累语言。

2. 在读中体悟到时间的重要,不能因为个人的喜好而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要做遵守纪律的孩子。

3.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在读中体悟到时间的重要,不能因为个人的喜好而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要做遵守纪律的孩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用一分钟的时间复习本课字词,让学生感受一分钟,导入新课。

二、朗读理解课文

(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二)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用“—”画出元元难为情的句子?。

2.请看图,用手指给同桌看哪个小朋友是元元,。

3.猜猜此时此刻的元元,内心什么感受呢。

4.齐读最后一段。

5.元元后悔什么呢?请读1—4自然段,找出能表现元元后悔的句子,读一读。

6.根据上下文理解下面两句话,并读出相应的语气。

a:他叹了口气,说:“我要是早一分钟就就好了。”

b:他又叹了口气,说:“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

7.自由练读,指名来读,挑战朗读。

三、拓展课文,实践体悟

1.你们有没有和元元类似的经历?(也许也是起床耽误了一分钟,还可能是什么情况耽误了?)

2.读拓展资料。

3.写一写:你想对元元说些什么呢?

四、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完成小作家

板书设计:

? 句子

1分钟 = 20分钟

反思:

《一分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二组课文中的一篇课文,他讲述了元元多睡一分钟迟到二十分钟的故事。本节课的导入,我采用了用一分钟复习字词的方式导入,这样做既复习了字词又让学生感受到一分钟的长度,起到了一石二鸟的作用。在授课中我抓住元元说的两句话来展开教学,他叹了口气,说“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他又叹了口气,说“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通过看插图来体会元元路焦急的等待和不停的叹息,体会元元深深的后悔。但在这一环节中我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味的牵着学生往前走,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是很好,没有真正体会课文的内容,尤其在朗读句子时学生读得直白,断句,错词时有出现,读了两三遍还是较差,在时间的催促下,我只好匆匆的结束了本堂课的教学。

7.《海底世界》第一课时教学 篇七

《海底世界》是一篇浅显的知识性课文, 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个“景色奇异, 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我们透过作者对海底世界的描绘, 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整个自然、对生命的热爱。

教学目标:

1援学会10个生字, 认识9个生字。

2援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援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把海底动物的活动写具体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课文对海底奇异景色的描写, 了解海底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的特点, 在语言文字中感受、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 积累和运用语言。

教学对象分析: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 海底世界是一个陌生的世界, 特别是对海底动物发出的声音及海底的丰富矿产更是知之甚少。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多媒体激趣

1援演示海底世界视频片段, 激发兴趣。

2援教师导入课题, 板书课题。

【多媒体运用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引导学生通过多媒体提供的丰富的图像及声音信息, 快速进入到学习的最佳状态。】

二、合作探究, 整体感知

1援学生自由读课文, 感知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海底世界的。

2援理解景色奇异、物产丰富。

三、进入海底, 感受奇异

师:你最喜欢哪个方面?能当海底导游向我们进行介绍吗?

教学预设

学习景色奇异部分:

师:把喜欢的景色描写画出来多读几遍。试当海底导游向我们作介绍。海底除了景色奇特, 还有什么也很奇特呢?说说自己对词语“窃窃私语”的理解。 (指导朗读)

课件出示其余声音。想象海底动物还会发出什么声音, 能用上“有的……有的……还有的……”造句吗? (演示声音视频)

四、深入旅游, 感受丰富

指导学生自学第四、第五、第六自然段。

相机指导, 引导学生理解动物、植物与矿产资源的丰富。

教学预设

1援出示描写动物活动的句子。 (视频演示)

2援延伸:课文为什么只写了这几种呢? (指导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3援学习文中对海底植物的描写。 (板书:色彩多样形态各异) 除了动物、植物, 海底还有什么呢? (引导学生理解矿产资源的丰富, 配乐展示丰富的海底矿产资源的图片。)

4援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多媒体运用意图:通过声音的播放, 视频展示海底世界的物产丰富, 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激发学生学习课文和语言的兴趣。】

五、结束旅游, 回归主题

1.神秘海底之旅结束了, 此时此刻, 你最想说什么?

2援欣赏海底世界视频, 当导游介绍海底世界的神奇。

【多媒体运用意图:教学不应只拘泥于教材, 利用多媒体资源的优越性将教材适当拓展、延伸, 以引导学生的想象、思维向更深的层面发展。】

六、作业拓展, 升华延伸

运用网络搜集有关海底世界的图片, 写一段说明文字。

8.《恐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八

(映示视频、解说)同学们,大约两亿年前,地球上到处是大片大片的沼泽地,深谷里、山坡上都覆盖着茂密的森林。有一种庞然大物,它们到处漫游,足迹遍及整个世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恐龙》。(板书课题)

二、学习生字词

1. (课件映示“漫游”)谁来读读这个词?什么叫“漫游”?你知道它的意思吗?是啊,自由自在地随意地游玩,想走到哪里,就走到哪里,这就是——漫游。

2. 齐读第1自然段。要求:注意读准文中带拼音的几个生字。

3. 刚才,我们读的这段话,它向我们介绍了两亿年前恐龙生活的环境。(板书:生活环境)

4. 分别读课文第2—6自然段,要求:边听边思考:课文第2-6自然段介绍了恐龙的哪些知识?

5. (出示“型”)谁再来读一读这个生字?(强调后鼻音要读准)“型”字是上下结构,土字底,上面这个是“刑法”的“刑”字。

6. 文中用“型”字组成的词语有两个,(出示:脸型、轻型)这个“型”是类型的意思。比如,脸有不同的类型吧,有圆脸、方脸、国字脸等,各具特点。像飞机根据它的结构重量等特点可分为轻型和重型的。

7. 同学们,课文中还有一个字也读“xínɡ”呢,是哪个字?(出示:形态)这里的“形”字,就是形状的意思。

8. (出示:匕首、利剑)谁会读这两个生词?匕首和利剑都是武器,(课件映示图片)这两张图片中,哪一把是匕首?剑有长短之分,短而锋利的剑或者刀,就称为

“匕首”。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学,采用“以一带串”“画面比较”“联系语境”等方法,指导学生正确识字,联系实际、联系文本,准确理解、积累、运用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让学生感受汉字的魅力,感受汉字学习的趣味。

三、学习第2自然段

1. 快速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想一想:这一自然段作者是围绕哪句话写的?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恐龙?(相机板书:雷龙、梁龙、剑龙、三角龙)

2. 下面老师请四位同学,来读一读描写四种恐龙的句子,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这些恐龙的形态各有什么特点?

▲雷龙。(映示图片及文字)雷龙有什么特点?谁来说说?

① 雷龙是个庞然大物。(理解“庞然大物”)(板书:大)

② 还有什么特点?(重,板书:重)从哪些词句看出它的重?“比六头大象还要重”究竟有多重?(师说明:一头成年大象约重6吨,那6头大象重36吨,相当于1500多个像你们这样的学生加起来的体重)作者在这里把雷龙与大象作比较,写出了它的重,这样的说明方法叫作“比较”。(板书)一起来读出它的重。

③ 播放雷鸣,感受雷龙步伐之重。作者把雷龙走路时,发出的声音比作雷鸣,多形象生动啊。这个说明方法叫——“打比方”。(板书)我们一起来读好这句话,感受雷龙又大又重的特点。

▲梁龙。(映示图片及文字)雷龙又大又重,作者通过打比方、作比较,把它的特点写得形象生动。那么,梁龙的形态有什么特点呢?

① 体长“足有二十多米”:有五间教室连起来这么长。(板书:长)

② 哪里还写出它的长?“它走起路来,好像是一架移动的吊桥。”(映示吊桥图片)梁龙的身体就像是悬吊在半空中的一座巨大的桥梁,所以,给它取名为——梁龙。

▲剑龙。(出示图片及文字)雷龙、梁龙的特点与众不同,所以,人们给它们取的名字和它们的特点紧密相关,剑龙又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呢?剑龙背上长着像剑一样的板和尾刺,非常奇特,所以,科学家根据这一形态特点,给它取了“剑龙”这个名字。

▲三角龙。(映示图片及文字)三角龙的外形奇特是什么呢?

① 演示一米的长度,感受角的气势。

② 看着三角龙这样的脸型,你心里觉得怎么样?(害怕)一看到它就害怕,这叫“望而生畏”。哪个字是“害怕”的意思?(“畏”,课件变红色)“畏”是一个会意字,上面的“田”在古时候,人们用它表示“鬼的脸”,下面部分表示“老虎的爪子”,鬼脸虎爪的样子,你见了肯定“害怕”吧。

③ 指导读好“望而生畏”及所在句子。

3. 小结:课文第2自然段围绕着第一句中心句,向我们介绍了四种恐龙的形态特点,它们真是千奇百怪呀。在说明它们各自特点的时候,作者用了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这样一说明,就非常形象、生动、具体了,这种表达方式值得我们好好的学习。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一是紧扣教材特点,选准“语用”训练的内容:1. 典型的总分结构形式;2. 精巧生动的句式表达;3.形象生动的说明方法。二是激活学生思维,丰富“语用”训练的形式。

四、指导写字

1. 出示本课10个生字,(亿、漫、吊、剑、型、畏、猛、齿、匕、谜)这10个生字按字的间架结构特点,可以分成哪几类?(上下结构、左右结构、独体字)每一类字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2. 重点指导:“畏”和“齿”这两个字的长横写法。

“畏”:一横写得舒展些,从横中线下方起笔,到横中线上方收笔。

“齿”:一横要写长些,从横中线上方起笔,向上略斜收笔。

与此同时,还要注意:“畏”字上部的“田”字,书字写时要注意上宽下窄。“齿”字下半部分写的时候,要注意先写中间一个“人”字,捺改成点,最后写竖折竖时也要从上往下收紧。

3. 教师示范、学生临写,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汉字的学写字和教写字的过程不是“一对一”的,可以是“以一带十”,即举一反三。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字的间架结构特点进行分类后,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畏、齿”两字,正确把握“横”在不同的字中的布局和书写要领,从而把字写得更为端正、美观。

9.16《一分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九

课题 处处留心 教学时间

教学

目标 1、能通过动物标牌学习生字,懂得生活中处处可以学习语文;

2、认真读小芳写的日记,并能正确修改,懂得写文章不能重复罗嗦。

3、养成处处留心生活的好习惯,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教学重

难  点 懂得生活中处处可以学习语文,养成留心观察的好习惯。

教  具 投影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计 第一题

1、组织学生自学,展开讨论。

2、交流汇报。

第二题

投影出示这几个动物标牌,指导学生认识这几种动物,记住它们的名字。

第三题

1、指导读题,明确题意。

3、组织讨论:这段话中主要的毛病是什么?

4、投影出示正确的修改答案,并进行讲解。

自学课文,思考:

(1)小芳是如何搞清楚“水獭”中“獭”字的读音的?

(2)从这个小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只要我们留心生活,生活中处处可以学到语文知识。)

生通过读拼音认识这几种动物的名字,并互相交流。

2、生自改小芳的日记,并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各抒己见谈观点)

5、更正自己的错误

教学

后记

第一单元       练习一       第二课时

课题 读读背背 教学时间

教学

目标 1、读读背背八条成语和李峤的诗《风》;

2、初步理解这些成语和古诗的意思。

3、增强语言积累,养成在生活中勤于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

难  点 读读背背八条成语和李峤的诗《风》

教  具 投影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计 一、学习八条成语

1、投影出示八条成语

师巡回指导,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3、指名交流,集体评议。

二、学习古诗《风》

1、投影出示古诗

师巡回指导,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3、听取学生的汇报

4、教师适当点拨指导

三、读背指导

教师点拨

(1)生自由朗读

(2)全班齐读

2、小组合作学习探究:

(1)通过朗读,你了解了哪些成语的意思?

(2)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每组两个成语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1)生自由朗读

(2)全班齐读

2、小组合作学习探究:

通过诵读,你知道这首诗主要讲的是什么意思吗?

各小组分别汇报自学情况

1、同桌互相朗读

2、同桌互查背诵读

教学

后记

第一单元       练习一       第三课时

课题 口语交际--学会赞美 教学时间

教学

目标 1、懂得我们应该对帮助过我们的人表示感谢;

2、通过活动,使学生懂得应当如何向别人表示感谢,语言要朴实,语气要诚恳。

教学重

难  点 懂得应当如何向别人表示感谢

教  具 投影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计 一、导入课题。

1、小朋友们,你得到过别人的帮助吗?你是否想到过要向他们表示感谢呢?为什么要向他们表示感谢呢?

今天我们口语交际的话题就来谈谈你是如何向别人表示感谢的。随机板书课题:学会感谢

二、小组交流。

1、投影出示:当父母踏着晨钟送你上学去,当同学为你解决了学习疑难,当医生为你解除了病痛……你应该如何向他们表示感谢呢?

三、小组汇报。

1、师:每组推荐一位小朋友,上台讲讲自己是如何向别人表示感谢的?其他小朋友请认真听,看看台上哪位小朋友说得清楚、明白,哪位小朋友表示感谢的话用得最合理?

4、提建议:你认为哪些小朋友还可以用怎样的语言表示感谢更恰当些?

四、表演小剧。

1、师:大家能不能把自己在生活中发生的故事用小剧的形式表演出来,让大家来看看你是如何向别人表示感谢的呢?

五、教师小结。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感谢每一个向我们伸出援助之手、奉献真诚之心的人。学会感谢,要从现在做起!你曾经得到过谁的帮助?如果你还没有向他表示感谢的话,请你设法去向他当面道谢,好吗?

(自主交流,谈谈自己在生活中得到过哪些人的帮助,是如何向对方表示感谢的,为什么要那样做)

2、学生可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小组内谈谈自己是如何表示感谢的。

2、各组推荐的同学上台讲述自己的故事,重点讲清自己是如何向对方表示感谢的。

3、学生评价:你认为谁把自己的意思说清楚、明白了?你认为谁的表示感谢的话讲得最合理?

5、台下小朋友有自己的不同看法,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

2、分组编排小剧,并上台进行表演

3、观看表演后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板书

设计 学会感谢

1、为什么要向别人表示感谢?

2、如何向别人表示感谢?

教学

后记

10.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类比(建筑物的层次、结构)的方法举例说明人体的构成。2.能借助工具(显微镜或放大镜)观察微小的物体。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与其他同学一起分析各种细胞的外形有什么区别。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归纳出绝大多数生命体是由细胞构成的。

2.能用自己的话说明人体的系统、器官、组织和细胞之间的关系。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细胞是怎样为人体的生命活动不断提供物质和能量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类比等方法初步认识人体的组成。教学方法:

教师引领、点拨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课前准备:

多媒体设备,人体结构与建筑物结构对照图,显微镜,各种细胞装片:植物(洋葱)表皮细胞,动物表皮细胞,人口腔粘膜细胞,人血细胞,人的神经细胞......课时建议: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知识前测 导入新课(了解学生的已知知识经验,很自然的引入新授)

 谈话:三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习了人体的组成,谁还记得,我们的身体由哪几部分组成?(学生交流)对,从外部形态上看,我们的身体由头、颈、躯干、四肢这四部分组成,那我们人体内部又有哪些器官呢?这些器官又是如何构成我们人体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人体的组成(板书课题)。

二、活动感知 探究新知 活动1:认识人体的组成

◆提问:你知道我们人体内部由哪些器官组成吗?把你所知道的人体内部器官画出来或写出来。

学生活动:将自已知道的人体内部器官画出来或写出来,并把自己所画的内部器官与教材第20页插图进行比较.然后对照插图将人体内部的主要器官在自己身体的相应位置指出来。(熟悉人体内部主要器官在自己身体里的大致位置)

◆结合P20页插图介绍人体的主要器官和系统(教材中的每幅图都表示一种系统)的名称并板书。(让学生了解人体主要器官和主要系统名称)

主要器官:心脏、肺、肝脏、胃、小肠、大肠、肾脏、脑等 主要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运动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泌尿系统)◆教师讲述:在第一单元《常见的建筑》一课中,我们已经认识了建筑物的组成,它和人体的组成有哪些相似之处呢?请大家观察P21页图片,通过比较、分析,说出图中细胞相当于楼房结构中的哪一部分,组织、器官和系统分别相当于楼房中哪个部分。(理解人体的系统、器官、组织和细胞之间的关系,理解人体的结构层次与建筑物的结构层次之间的相类似关系。)

学生活动:同学间相互交流分析结果。班级交流。

◆教师适当小结:细胞相当于“砖结构楼房”中的砖;组织(由许多细胞组成)相当于墙(由许多砖砌成);器官(由不同的组织组成)相当于房间(由不同的墙面围成);系统(由不同的器官组成)相当于单元(由多个功能不同的房间组成);人体(由八大系统组成)相当于楼房(由多个单元组成)。所以,人体的构成是这样的: 人体的构成:

各种人体细胞——各种人体组织——各种人体器官——各种人体系统——人体(使学生加深理解人体的系统、器官、组织和细胞之间的关系和人体的结构层次与建筑物的结构层次之间的相类似关系。)知识延伸:人体的结构除了与建筑物的结构有一定相似外,与植物和机器的结构也在一定的相似之处。(让学生理解构成人体、其他生物体和物体的结构层次都是相类似的)学生活动:小组讨论交流并适当记录。班级交流。教师小结: 植物体的构成:

各种植物细胞——各种植物组织——各种植物器官——各种植物系统——植物 机器的构成:

铁分子——各种形状的铁块——各种零件——各种操作系统——机器

引领归纳:通过分析,我们认识了人体的结构,说说构成人体的基本结构是什么?(为下节课做铺垫)学生回答:细胞。

三、达标测评:(课件)

四、课堂总结(引领学生对本节知识进行整合,加深印象。)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板书设计:

人体的组成

人体的主要内部器官:

心脏、肺、肝脏、胃、小肠、大肠、肾脏、脑 人体的主要系统:

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 人体的构成:

各种人体细胞——各种人体组织——各种人体器官——各种人体系统——人体 第二课时

一、承上启下 导入新知

导言: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构成人体的基本结构就是细胞,那么细胞究竟是什么样子?细胞是怎样构成人体,并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承上启下,自然引出本节要探究的内容)

二、活动感知 探究新知 活动2:观察细胞

谈话:与人体一样,构成其他动物、植物生命体的基本单位也是细胞。那么,关于细胞你都知道些什么?又想知道些什么呢?(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

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教师点拨:细胞非常小,我们用肉眼是看不见的,那么我们用什么工具观察它们呢?(自然引出本节探究需要用到的仪器名称)学生回答:显微镜。

出示显微镜,教师介绍显微镜的构造及使用方法。(使学生在了解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方法的基础上熟练操作)(1)显微镜的构造:

目镜、镜筒、物镜、镜臂、载物台、镜座(2)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①将细胞的装片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②调节显微镜,直到能看清楚细胞为止。③观察细胞,并描述自己看到的细胞形状。

学生活动:用显微镜观察各种细胞的装片,并把自己的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教师引领:刚才我们借助显微镜观察了一些细胞,你观察的是哪种细胞,它们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汇报交流观察结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教师提升性引领:不同类型的细胞在外形上有什么区别?细胞是怎样构成人体的?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不同类型的细胞外形各不相同。绝大多数生命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有的结构简单,只有一个细胞;有的结构复杂,由数亿个细胞构成。人体内的细胞不断地吸取氧气和养料,排出二氧化碳废物,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源源不断地提供物质和能量。(加深学生对细胞的进一步了解)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的学习到这里就结束了,你想说些什么?(不但培养了学生总结问题的能力,也是对所学知识更好的整合。还可以把课上的知识延展到课外,让学生去探索更为有趣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四、板书设计:

人体的组成

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细胞 显微镜的构造:

11.第一课时教学策略谈 篇十一

[关键词]第一课时 语文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8-065

语文阅读教学中第一课时作为第二课时深入解读文本、体验文本形式、提升表达能力的基础,有着自身所承载的独特价值。没有第一课时铺垫的基础,第二课时的风景也就无法呈现。那如何才能提升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益,更好地为第二课时的教学服务呢?

一、扫除朗读障碍,读通文本

读通、读顺课文是阅读教学的保底工程,也是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的基础保障。因此在第一课时中,教师应将读通、读顺课文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

例如,在教学《雾凇》这篇课文时,教师在教学伊始就为学生示范诵读了一遍课文,给予学生榜样性的节奏划分,为学生的自主诵读形成了基本的情感基调。在随后的朗读指导中,教师特别指出学生容易出错的“缀”“镀”等读音,为学生通顺朗读扫清障碍。随后,教师考虑到学生对雾凇形成过程的科学原理并不熟悉,又着重指导朗读了课文第二自然段中科学性术语较多的语句。教师通过示范朗读、学生练读、指名朗读、集体齐读等一系列方式,力求让学生读准每个字、读好每句话,确保学生读通、读顺课文。

初读课文是学生与文本的第一次接触,必须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长此以往才能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有效提升。

二、链接原始经验,理通字词

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借助课文学会生字、理解字词、体悟形式,最终形成表达能力,是阅读教学的根本性追求。而这一切的基础都必须依托于第一课时中对生字词的疏理与认知。

例如,在教学《公仪休拒收礼物》一文时,教师出示了三排生字词:

鲁国 宰相 鲤鱼 鲜美

盛情 腥味 呕吐 拒收

无可奈何 心满意足 恍然大悟

其中,第一行紧扣“鲁、宰、鲤”的读音,引导学生借助原有认知,明晰平舌音和翘舌音、边音和鼻音之间的区别;而第二行则紧扣“盛、吐”两个多音字,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积累的词语出发,了解其不同读音下的不同意思;而在四字词语中,教师通过“恍然大悟”拓展联系了“豁然开朗、茅塞顿开”等词语。

学生学习生词之前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能力积累。因此,教师要激活学生的认知期待,拓展学生的认知渠道,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从而夯实学生的自主意识,提升学习效益。

三、把握思路脉络,疏通结构

很多教师误认为第一课时的教学就是要引领学生反复地朗读课文。但在读通、读顺课文之后,教师必须要引领学生从文本内容出发,对文本的基本结构与脉络进行梳理,形成文本内容和框架的基本认知。

例如,在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这篇课文时,教师引领学生从文本的题目入手,将课题拆分为“青海高原”“一株”“柳”三个层面,并要求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这三个层面的文字段落。在交流碰撞的过程中,学生渐渐意识到:课文围绕“青海高原”描写了辽阔广袤的高原环境;围绕“一株”展现了青海高原之上就独此一株的神奇;围绕“柳”则将笔触聚焦在对柳树的外形描写上。

这样一来,原本“形散”的一篇散文却因为课题立马形成了“神聚”的效应,更重要的是学生借助课题与文本的对应关系,实现了由点到面的辐射,不仅概括了文本的基本大意,更厘清了作者的创作思路。

四、激发阅读期待,融通内涵

纵观阅读教学的课时划分,第一课时是第二课时的基础工程,只有在融通文本、了解课文的来龙去脉的基础上,才能为第二课时的深入解读奠定基础。

例如,《祁黄羊》一文就借助祁黄羊分别推荐自己的仇人和亲人继任中军尉的故事,将一个“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如何让学生在第一课时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就形成对文本的融通认知,并为体悟内涵服务呢?教师紧扣文本最后一个自然段中总结性的语言,引导学生思考:“外举”为什么会选择自己的仇人?“内举”为什么会选择自己的儿子?由此看出,祁黄羊的选人标准是什么?当学生依据故事内容说出自己的初步体验之后,教师则顺势进行阅读期待的营造:作者又是以怎样的策略描写祁黄羊的这一特点的呢?下节课继续探究。

显然,教师依据文末的总结删繁就简,剥离了其他语言,直奔中心,在第一课时就预览了文本内涵的风景,为第二课时的深入体悟奠定了基础。

总而言之,第一课时是基石,教师只有帮助学生真正打通了文本,文本解读才能迈上四通八达的境界,促进教学效益的整体提升。

12.《在家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二

《在家里》是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识字 (一) 的第三课。这是一组充满生活气息的识字内容, 从课文插图、要求学生认读的词语以及课文内容都反映了学生的家庭生活, 拉近了识字与学生生活的距离, 容易让学生喜欢识字, 愿意运用汉字。教师在教学中要适当渗透一些识字的方法。如按“字理识字”方法进行识字, 既符合汉字构形规律、儿童的认知心理和识字教学规律, 还能有效减少学生错别字的产生。在“字理识字”的基础上还可以借助已有的知识采用“加一加, 减一减, 换一换, 猜一猜”的方法进行识字, 倡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在情境中识字, 能认识“沙、灯、纸、果、笑”等14个生字, 会写“上、下、土、个”4个字。认识笔画“、”和偏旁“火、扌、氵”等,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词语和短文, 学做尊敬长辈、热爱劳动的好学生。

教学过程:

一、复习拼音, 夯实基础

1. 复习音节。请大家和我们的老朋友打声招呼, 一起来读这些音节。 (jia denɡdian zhonɡzhi)

2. 导入新课。学好拼音能帮我们认识更多的汉字, 今天学习第三课《在家里》, 请大家一起读课题。 (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在家里》一课是学生学习拼音后的第二课识字内容, 通过复习音节, 让学生进一步掌握音节的拼读, 为本课借助拼音识字奠定基础。

二、结合插图, 识记生字

1. 观察插图。

(出示插图) 一个叫欣欣的小朋友邀请大家到她家做客, 你们观察一下她的家里都有什么呢? (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插图, 回答问题)

2. 同桌交流。

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 向同桌介绍欣欣家都有哪些摆设。 (要求学生看课文插图介绍客厅的摆设, 引导学生看图说话时按一定的顺序进行介绍, 并用上一些方位词)

设计意图:插图内容是学生熟悉的家庭生活, 要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进行观察, 力求识用结合。

3. 读准字音。

(1) 出示无拼音词语, 学生试读。 (2) 借助拼音认读8个词语。 (3) 检查: (1) 指名领读。 (2) 同桌读, 齐读。 (3) 去掉拼音读。

4. 游戏“找名字”。出示图片, 为图片上的物品找名字。 (学生找到后领读, 齐读)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识记生字, 并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识记生字, 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5. 认清字形。

(1) 出示生字, 齐读, 开小火车读, 指名读。

(2) 学习“沙”字, 认识“氵”。想一想, 哪些字宝宝也是三点水?

(3) 学习“灯”字, 认识“火”字旁, 给“灯”找朋友。

(4) 学习“纸”字, 摸摸语文教科书, 它是用什么做的?给“纸”找朋友。

(5) 学习“报”字, 认识“提手旁”, 给“报”找朋友。 (6) 齐读。

6. 猜一猜, 连一连。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多种记字的方法, 如提示学生沙漠里面有水吗?缺少水就是“沙”, 既记住了生字, 也理解了这个字的意思。

老大天天演戏 报纸

老二每日作文 电灯

老三千里传声 电视

老四送来光明 电话

三、连词成句, 训练说话

1. 出示图片, 说一说欣欣家里各种摆设的名字。

2. 同桌交流, 介绍自己家里的摆设。

3. 用“我家有______, 有______, 还有______”说一句完整的话。

4. 指名交流, 介绍自己家里的物品。 (教师学生互动, 评价)

5. 说说你在家里会做些什么事情。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说一句完整的话, 让词语不再是一些碎片, 让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词语和短文, 学做尊敬长辈、热爱劳动的好学生。

四、课外拓展, 激发兴趣

13.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三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的: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森林、郁郁葱葱、湛蓝、甜润、盖房、裸露、扩大、一栋栋、各式各样、应有尽有、锋利、喘气儿、黎明”等词语。

2、了解课文的内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领会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会认9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生词。

三、教学难点:了解课文内容,领会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

四、教学准备:幻灯片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共同生活在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大自然给予了我们舒适的生存环境。回想一下,第二单元都有哪些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是什么?对,我们要爱护动植物,保护环境!这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1、板书:小村庄。上课前,老师先带领大家到一个小村庄看一看。(课件背景音乐)怎么样?美吗?谁能用你优美的语言描绘一下这美丽的小村庄?你们说的太美了!我也说一说:早先„„你们喜欢它么?(PPT1)

2、现在老师再领大家到另外一个小村庄看一看,(课件背景音乐)请你把看到的画面跟大家说一说!同学们,其实,这是同一个小村庄!为什么我们喜欢的那个美丽的小村庄会变成现在这种可怕的样子呢?想知道答案吗?(PPT2)

3、那好,就让我们走进这个小村庄,看看它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板书)好,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从大家的眼神可以看出你们都很想了解这个小村庄的故事,不用着急,咱们先把文中的字词读准,把课文读通了,这样才能更清楚的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现在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认真读一读课文。

2、老师发现大家读书时都很认真,那么下面这些字词你们能读准么?通过预习,你对它们有哪些了解?学生从音、义分析。(PPT3)

3、大家刚才读字词时,准确、流利,那你们能不能也准确、流利把课文读出来呢?下面我们分自然段读。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请其他的同学认真听一听,看看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谁能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课文围绕着这个小村庄讲了一个什么故事?(PPT4)

5、说得真好,说明这位同学认真读书并动脑思考了。大家掌声鼓励一下!读书就要这样,边读边想。

6、下面老师想提问题,你们有信心答对吗?要想答对我的问题,你们就得好好再读课文,使劲儿钻研,钻研的越透彻越好!看我的问题是:(课件问题)

现在请再读读课文吧,动笔画出你认为重点的句子。问题想好后到小组内讨论一下。我们看看,哪个小组合作学习的最好!

7、小村庄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板书:村庄美丽 树木减少 土地裸露 什么都没有了这也是这篇课文的思路,谁发现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以后,我们再写事儿的文章时,就可以按这种写作顺序来写。(PPT5)

8、(1)小村庄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那么发生这样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哪个组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明一下?

(2)谁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对,乱砍滥伐造成了这个小村庄出现这种可怕的后果。其实,这也是威胁我们人类生存的一个大问题。老师课前查阅了资料:(课件)像这样的情况离我们远么?不远了!(PPT6-8)

9、除了我们刚才讨论的两个问题之外,如果还有什么问题的话,就请你们把有关书籍带来,利用中午的读书时间,和大家互相交流一下,从中找到答案!

10、教师小结:

我们再来看看这个小村庄,这些村民们只为了满足一己之私,用手中的一把斧头砍到了树木,破坏了美好的家园!这是多么低级的错误呀!洪水过后,原本美丽而恬静的小村庄已成为一片废墟。我想经过这里的人和听过这个故事的人都会为此叹息道:目光短浅!说上一句更严重的话那就是:罪有应得呀!同学们,现在你的心里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呀?如果用酸甜苦辣来说的话,是哪一种味儿呢?是呀!你们的心情我能理解,就请你们通过朗读中表达你们心中的滋味吧!全体读第1自然段,男生读2、3自然段。女生读4、5自然段。

(三)、写生字:

1、出示这节课要会写的字,全班齐读。从字形上看,你有什么发现?

2、教师范写。

“葱、黎、裸、森”很多独体字,在做偏旁时,具体的形状要发生变化。

3、学生仿写。强调写字姿势。

(五)、总结全文。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令人遗憾,引人痛惜,它向人类敲响了警钟:地球妈妈只有一个,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人类将别无去处,再不行动起来,最终受害的是我们人类自己。所以我们要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从而保护我们的家园。俗话说,心动不如行动。面对如此怵目惊心的环保问题,我们小学生能做什么呢?请课下认真思考,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理解课文。

(六)、板书

7、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村 庄 美 丽

树 木 减 少 土 地 裸 露

什 么 都 没 有

14.《语文园地一》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四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习《汉语拼音字母表》

教学重点:

1、趣味识字,了解自然现象,正确认读7个生字,以及相关词语。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熟练掌握《汉语拼音字母表》

教学难点:

学习《汉语拼音字母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今天的天气是()(出示图片)昨天的天气是(),前几天的天气是()(在学生回答后教师依次出示这几种天气情况对应的图片)

二、从图片认识天气现象,识记生字。

1.师:其实我们的自然界中还有许多天气现象(出示图片)请大家说说这是什么天气时出现的现象?(教师引导学生说出“雾”“雷电”“阵雨”“冰雹”等词语。)

2.解决读音(提醒:“阴”“电”“阵”为前鼻音,“冰”“冻”为后鼻音)

3.识记字形

4.说一说:你还知道那些和天气有关的词语呢?(如:天气晴朗、电闪雷鸣、雷声滚滚、毛毛细雨、倾盆大雨、狂风暴雨、冰天雪地等。)

三、学习《汉语拼音字母表》

1.导入学习:同学们,我们上学期学的汉语拼音总共有26个字母,瞧!它们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了!(出示《汉语拼音字母表》)它们组成了《汉语拼音字母表》。

2.播放《拼音字母歌》歌,教师教唱,学生跟唱,边唱边记忆顺序。

3.火眼金睛找一找:

(1)找出大写字母和小写字母写法一样的9个拼音;

(2)找出大写字母和小写字母有小小的差别的8个拼音;

(3)找出大、小写完全不同的9个拼音。

四、总结

15.《画杨桃》(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篇十五

师:今天咱们的新课既不是来吃杨桃, 也不是来画杨桃, 咱们要来有滋有味地读一读《画杨桃》这个故事。俞老师先读, 好吗?

生 (齐) :好!

师:俞老师有滋有味地读, 你们有滋有味地听。 (读课文第1自然段) 你能学着老师的样子来读读这一个自然段吗?

生 (齐) :能!

(生读该段。师板书:叮嘱)

师:读的时候不必那么整齐, 每个人自己读自己的。 (读课文第2 自然段) 像老师这样读, 会吗?

生 (齐) :会!

(生自由读该段)

师:很多同学的表情告诉我, 你是在用心读, 有滋味地读。 (继续读课文第3~9 自然段) 学着老师的样子有滋有味地读。

(生自由读第3~9 自然段。师板书:审视)

(师继续读课文第10~16自然段)

师:好, 像老师那样有滋有味地读。

(生自由读课文第10~16自然段。师板书:半晌)

(师读第17~18 自然段)

(生自由读。师板书:和颜悦色教诲)

二、读词写字

师:刚才趁同学们读书的时候, 俞老师在黑板上写了几个词语, 这几个词语是课文里的新词。想不想有滋有味地读一读?

生 (齐) :想!

师:自己先念一遍。

(生自由念词语。师指导学生读准黑板上的五个词语。)

师:这些词当中, 有四个生字, (在“叮“”审“”晌“”诲”字下面用红色粉笔标“·”) 其中有两个生字特别难写, 也特别容易写错, 到底是哪两个生字?你自己决定, 好不好?

生 (齐) :好!

师:哪两个字你认为很难写、很难记住, 就请你把它们写在语文书上, 看谁写得最端正!

(生开始写)

师:注意写字的姿势。看看你的字能不能超过俞老师的字, 是不是比俞老师的字写得更好。 (巡视, 及时表扬或提醒。)

三、带词通读

师:大部分同学都写好了, 请把笔放下, 一起读这个词。

生 (齐) :叮嘱!

师:课文当中, 父亲是怎样叮嘱“我”的?请你找出课文中的话。

(师指名读后出示:他对我要求很严, 经常叮嘱我:“你看见一件东西, 是什么样的, 就画成什么样, 不要想当然, 画走了样。”)

师:来, 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这段话)

师:读了这段话, 你能告诉大家, 什么叫“叮嘱”吗?

生:有些嘱咐的感觉。

生:总是跟“我”说这件事要怎么样做。

生:叮嘱, 就是一直盯着“我”对“我”说。

师:是盯着“我”对“我”说吗? (其他生笑) 如果是盯着“我”, 还是口字旁吗?

生 (齐) :是目字旁的。

师“:叮嘱”这两个字都是口字旁, 说明是用嘴巴跟我说, 是吧?

生:提醒。

生:叮嘱就是告诫。

生:唠叨。

师:不是唠叨。

生:教育。

生:我还看出他的爸爸非常关心他。

师:关心他的学习, 这是对他学习上的严格要求。如果现在你是我的父亲, 我正在画苹果, 你会怎样叮嘱我?

生:现在对你说?

师:对对对, 你叮嘱我, 就对我说。

生:你看见苹果是什么样的, 就画成什么样, 不要想当然, 画走了样。

师:非常好!如果我现在正在画香蕉, 我的父亲走过来看见了, 他会怎么样叮嘱我呢?

生:你看见香蕉是什么样的, 就画成什么样, 不要想当然, 画走了样。

师:如果我现在正在画杨桃, 我的父亲走过来看见了, 他又会怎样叮嘱我呢?

生:你看见杨桃是什么样的, 就画成什么样, 不要想当然, 画走了样。

师:我的父亲对我说这番话不够严肃, 不像叮嘱的样子。我换一个父亲, 换你, 你自告奋勇, 来!

生:你……你……你看见杨桃, 不要画成五角星。 (生笑)

师:你看见杨桃是什么样的———

生:就画成什么样的, 不要想当然, 画走了样。

师:“我”的父亲说话不是很清楚。

(生笑)

师:来, 最后那个角落的。

生:你看见杨桃是什么样的, 就画成什么样, 不要想当然, 画走了样。

师:父亲对“我”的要求是严格的, 是严厉的。那么“我”在学校图画课上画杨桃的时候, “我”有没有忘记父亲对“我”的叮嘱呢?

生 (齐) :没有。

师:找出来。你发现了, 来, 你读一读!

生:“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 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我认认真真地看, 老老实实地画, 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师:非常好! (课件出示: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 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我认认真真地看, 老老实实地画, 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我们一起看大屏幕。预备读!

(生齐读该句)

师:谁来认认真真地读一读?就像“我”画杨桃那样的认真。这位女孩儿, 你来!你认认真真地读, 咱们认认真真地听!

(生读)

师:很好, 嗯, 非常好, 向你学习!谁来老老实实地读一读这段话, 没有半点虚假?请你。

(一生读)

师:嗯, 老老实实地画, 当“我”把这幅画画完的时候“, 我”的心情怎么样?

生:高兴!

生:兴奋!

生:满意!

师:对自己充满着———

生:信心!

师:充满着自信!那么谁充满自信地来读一读这段话?

(一生读)

师:来, 同学们, 我们带着充分的自信, 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读这段话!

(全班齐读该段)

师:同学们, 我认认真真地画杨桃, 老老实实地画杨桃, 充满自信地画杨桃, 可是“我”的图画被同学们看到了, 他们却是———

生 (齐) :哈哈大笑。

师:有一个人没有笑, 是谁?

生 (齐) :老师。

师:老师没有笑, 老师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动作, 什么动作?

生:让他坐到“我”的座位上。

师:不够惊人!

生:“老师看了看这幅画, 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 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 然后回到讲台前……”

师:好, 我把你这句话显示出来, (课件出示:老师看了看这幅画, 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 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 然后回到讲台前……) 告诉我们, 是什么动作?

生:审视。

师:我们一起读这个词语。

(生齐读)

师:审视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动作呢?谁能到上面来做这个动作?假如, (指着大屏幕) 这就是讲桌上的杨桃, (手里拿着画) 这是我画的画, 谁来做老师?看看审视是一个怎样的动作。那个女孩儿, 上来, 大家欢迎!

(生鼓掌)

师:欢迎老师!老师, 这是我画的杨桃, 请您审视一下。 (生做“审视”的动作) 看看她的表情。

师:好, 你跟同学们说说, 你是怎么审视的?

生:就是对着这幅图画, 然后看看那个杨桃。

师:哦, 既要看桌上的杨桃, 又要看我画的图画, 两者进行———

生:对比。

师:看得很仔细呀!还要比较, 对不对?这才叫作———

生:审视。

师:好, 谢谢你!我们带着那份认真、那份仔细, 一起读一读刚才那段话!

(生齐读该句子)

师:很仔细的。我们再来看第三个词语。

生 (齐) :半晌。

师:再读。

生 (齐) :半晌。

师:读读课文当中的那句话。

(生读。师出示:老师的神情变得严肃了。半晌, 他又问道“:画杨桃画成了五角星, 好笑么?”)

师:谁告诉大家, “半晌”又是什么意思?

生:半个小时。

师:半个小时?还有吗?在这里是半个小时吗?

生:半分钟。

师:半分钟?

生:很长时间。

师:对, 表示时间很长。听老师读课文中的句子:老师的神情变得严肃了。 (停顿时间较长) 半晌, 他又问道:“画杨桃画成了五角星, 好笑么?”是这样读的吗?

生 (齐) :是。

师:这就是半晌。老师为什么要停顿那么长时间才说下面的话呢?

生:因为“半晌”的意思是很久嘛!

师:他为什么要隔那么长时间才说下面这句话呢?再好好想想。

生:停顿的时间长, 更能体现出老师当时的神情很严肃。

师:老师当时为什么很严肃啊?

生:因为这几个同学都没有从作者画杨桃的角度看。

师:嗯, 这些同学都没有从作者画杨桃的角度看, 还嘲笑同学, 所以老师的神情变得严肃了, 他半晌之后说的那句话好像又有点———

生:好像有点生气。

师:尤其是这个反问句, 更加让我们感觉到此时老师真的生气了。来, 咱们严肃地读一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咱们再看这个词, (指着板书) 一起读———

生 (齐) :和颜悦色。

师:谁告诉我们什么叫“和颜悦色”?

生:不是很严肃, 脸上带着笑容。

生:就是有耐心的。

师:有耐心地说后面的话, 有耐心地等待孩子们, 是吧?

生:和和气气!

师:那种感觉让你觉得很亲切。

生:和蔼。

师:这个“和”就是和蔼、和气、和善的意思。

生:心平气和。

生:语重心长。

师:老师和颜悦色说的那段话, 就是语重心长的呀。同学们, 刚才老师还是神情严肃, 还是生气的, 可是现在却变得和颜悦色了, 他的面容变得愉快、喜悦, 变得和蔼可亲了, 怎么突然间有了这么大的变化呢?

生:因为老师叫那几个同学轮流到“我”的座位上看桌上的杨桃, 当他们看到杨桃像五角星的时候, 犹豫了, 心里感到惭愧了, 觉得自己刚才不应该嘲笑别人。

师:哦, 他们看到了杨桃的真实面目。老师对第一个坐下的同学说, 现在你看看那杨桃, 像你平时看到的杨桃吗?

生1:不……像。

师:那么, 像什么呢?

生1:像……五……五角星。

师:好, 下一个。现在你看看那杨桃, 还像你平时看到的杨桃吗?

生2:不……像。

师:那么, 像什么呢?

生2:像……五……五角星。

师:好, 下一个。现在你看看那杨桃, 还像你平时看到的杨桃吗?

生3:不……像。

师:那么, 像什么呢?

生3:像……五……五角星。

师:这里的省略号表示———

生:说话断断续续。

师:好, 咱们再来读读老师和颜悦色、语重心长说的那一段话。 (课件出示:提起杨桃, 大家都很熟悉。但是, 看的角度不同, 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 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因此, 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 不要忙着发笑, 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 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自己先练一练。

(生练读)

师:好, 谁来和颜悦色地读一读老师说的话?

(一生读)

师:这段话是语重心长的, 下节课我们还要继续读。来, 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该段)

师: (指着板书) 最后一个词语, 一起读———

生:教诲。

师:一起读读这句话, (课件出示:这位老师的话同我父亲讲的是那么相似。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生齐读)

师:老师的这段话当中, 哪一句话与父亲说的话是那么的相似?

生:“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 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师:你读得还不够自信。

生:“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 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师:父亲说的话跟老师说的这句话是那么的相似, 他们说的话是对“我”的教诲。“教诲”是什么意思?现在你应该感觉出来了吧。

生:教育。

生:对“我”的谆谆教导。

师:孩子们, 父亲说的那句话和老师说的那句话还有一个共同的相似点, 他们说的话, 他们的教诲, 都是那么的简洁, 那么的朴素。可是“我”却觉得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如此简洁的话语, 如此朴素的教诲, 为什么会让“我”一生受用呢?咱们给它打个问号, (在“教诲”后打上问号) 咱们下节课一起去学习, 好吗?

生 (齐) :好!

上一篇:课堂提问随笔下一篇:志愿者活动开幕式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