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江宁实验小学

2024-10-12

南京江宁实验小学(精选8篇)

1.南京江宁实验小学 篇一

南京江宁滨江敬老院工作总结

江宁滨江敬老院成立于2011年初,由原江宁、陆郎、铜井三家敬老院合并。是江宁街道和滨江开发区共同投资兴建的一所现代化多功能敬老院。全院占地面积57亩,一期建筑面积1.47万平方米,床位400张。在江宁街道党工委和区民政局的正确领导下,我院狠抓规范化管理服务,提高五保老人的幸福指数。经过两年的努力,敬老院的建设与发展已初见成效。全院现有五保老人192名,员工46名。五保老人和工作人员关系融洽,生活满意度提高。

一、设施(硬件改善)情况:

1、自江宁街道2012年3月启动安全社区创建以来,我院为每个五保老人房间安装了2个扶手,共计安装了200个扶手。防止老年人洗澡和上卫生间时摔倒,造成意外伤害。

2、自江宁街道2012年3月启动安全社区创建以来,我院为老人居住的3栋楼每层安装扶手。防止腿脚不便的老年人在走廊行走时意外摔倒,也可帮腿脚不便的老人进行康复训练。

3、自江宁街道2012年3月启动安全社区创建以来,我院为防止雨雪倒灌进走廊造成的湿滑以及可以预防老人的坠楼安全,特地把3栋楼中间的走廊进行封闭,共计550平方米。

二、安全管理情况:

1、对五保老人实行分级分类服务,加强特护区建设。对五保老人实行分级分类服务,对患慢性病的五保老人进行康复训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院根据现实情况,为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在总结去年经验的基础上,对五保老人健康评估后实行了分级分类护理。加强特护区建设,抽调了8名能吃苦耐劳,工作经验丰富的护理员照顾着35位介助、介护老人(介助19位、介护16位)。工作人员每天为老人喂饭、喂水、喂药,替老人剪指甲等。炎热夏天,护理员给每个老人洗澡、洗衣。对于大小便失禁的老人,护理员们忍着刺鼻难闻的气味为他们处理污物,用热水为他们清洗干净身体,垫尿不湿。并做好病危老人的临终关怀,为病危老人抹身、喂饭、喂水、喂药、定时翻身,嘘寒问暖。在医生的指导下帮助他们解除病痛,尽量让每位老人走得安详。

2、加强五保老人的伙食管理与服务。

民以食为天,院领导特别重视敬老院的食堂工作,院长总负责,书记具体分管。食堂工作人员重视饮食卫生质量,严格进货渠道关,物品进库验收关,操作程序规范关,饮食卫生安全关,食品存放储存关。同时让五保老人代表参与,做好监督,责任到人,检查到位,记载详实。在食物储存上,严格做到生熟分开。在餐具消毒中,落实到人,每天进行检查与记载。为了谨防食物中毒,除加强自身的操作和检查外,还防止外人投毒,不允许食堂以外的人员进入食堂,杜绝意外的发生。由于制度落实,分工明确,检查到位,工作扎实,记载详实,上级部门在多次来院检查中均给予好评。食堂还经常开展安全大检查,主动排除水、电、气使用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因此,从建院以来,食堂工作无任何安全事故发生。平时组织老人民管会成员和敬老院食堂负责人每周制定菜谱,尽量做到荤素搭配,营养均衡。在食堂伙食满意率测评中,五保老人对食堂的满意率达到98%。3、2012年6月,我院制定了安全管理应急预案,由院长陈平任组长,书记孙旺桥、副院长程萍、陈建芳、朱佳芳为副组长的安全工作领导小组。针对院民私自外出未归或走失、院民急重病、火警、院民食物中毒、院民死亡、院民摔伤这六类紧急情况处理,做了详细规定。

三、宣传教育情况:

1、每年定期为养老院所有员工进行消防知识培训,使他们懂得如何使用灭火器,并且在火灾发生时怎样组织老人逃生。

2、所有护理人员均持证上岗。

四、环境改善情况:(指通过减少环境危险因素降低个体受伤害的可能性。)

1、院食堂为老年人每天就餐的地方,容易产生油污,造成老年人意外滑倒,因此院食堂每天安排人进行清洗。

五、提供安全产品情况:(指制造及提供对人们更安全的产品。)

1、为腿脚不便的老年在卫生间放置洗澡椅,防止老人在洗澡时意外摔倒。

2、为每个老人床头安装呼叫器。

六、安全检查情况:

1、每周院领导和院民主委员会成员都要到每个老人房间安全检查,看有没有违禁电器和安全隐患。

2.南京江宁实验小学 篇二

由于各地区的工业经济发展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之处。因此分析某一地区工业经济的特点,发现问题并找到其相应的对策,是实证研究的重点。本文在对江宁区工业经济的分析中也体现了这一点,力图通过这样来揭示江宁工业现状, 防范工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从而促进江宁工业的发展。

1、江宁区工业整体状况

从工业企业规模、企业类型、轻重工业比例、所有制形式来分析地区的工业结构,可以发现该地区工业企业之间的力量对比,从而能全局性地揭示这一地区工业结构的状况。对江宁区工业状况的分析,也从上述指标切入。

2004年江宁全区工业企业(见表一)总计创造了456亿元的产值。江宁的工业结构展现出区别于其它地区的特色。

1.1 规模工业企业占主导

从企业规模看,产品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其数量只占企业总数的12%,人员数也只占全部从业人员总数的65%,但其各项经济指标占总计的比重基本都在90%以上,其中,04年江宁工业产品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工业总产值为425亿元,占总计额的93%。说明江宁的工业经济是以规模以上企业为支撑的,不同于其它地区(如温州)的家庭作坊式的小型私营企业占主导的模式。小规模企业对江宁工业经济的贡献有限。

1.2 大中型企业占支配地位

从工业企业不同类型看,江宁区的大中型企业和规模以上企业类似,尽管其数量只占企业总数的1%,比重值几乎可以忽略,其从业人员数也只有总数的三分之一不到。表面上看,似乎大中型工业企业已丧失了其优势地位,被小型企业(其数量占总数的99%)所覆盖和包围。但从各项经济指标分析,其值均超过50%,所创造的工业产值占62%。江宁的大中型企业以绝对少的数量,创造出占绝对优势的工业产值,展现出了活力和存在的必要性。

1.3 重工业发达

从轻重工业比例来看,江宁区重工业企业创造的工业产值占总产值的80%,达到364亿元,处于主导地位。其资产和收入总额也占80%左右,其规模相较轻工业来说也是压倒性的,重工业在江宁的发达程度可见一斑。

1.4 外资经济的利弊

从所有制形式看,外商港澳台企业对江宁的工业产值贡献巨大,273家外商港澳台企业创造了295亿元的工业产值,占总值的65%。相比较而言,4034家内资企业创造的工业产值为161亿,几乎只有前者的一半。这说明外资的引入确实壮大了江宁区的工业经济规模。但对于企业来说利润才是首要的。只有充足的利润,扩大企业规模才有坚实的基础,江宁的工业经济才能持续健康的发展。外商港澳台企业以绝对的资产优势和制造能力,以比内资企业还要高的主营业务收入,却创造了远低于内资企业(17亿元)的利润(10亿元)。结果令人难以置信。实际情况显然相反,因为具有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外资企业比内资企业普遍具有竞争力,在相同的资产规模下能创造更多的利润。唯一可解释的是外资企业转移走了大部分利润,而留在江宁的只是极少部分。这样,万一投资环境改变,外资被抽走,江宁工业将大受影响。这就要求对待外资经济要两手准备。

2、江宁区行业工业状况分析

由表一可知,江宁区工业产品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下的企业其产值占全部产值的7%。比重很小,因此分析行业工业状况将侧重于规模以上行业企业。

由于涉及产值问题,故计划用回归方法分析江宁区不同行业工业产值状况。生产函数可定量表示这种关系。一般说, 决定产出量的主要投入要素有技术、资本与劳动力, 其数学表达式为y=f (A, K, L, …) 。式中y为产出量;A、K、L分别表示技术、资本、劳动力。上述生产函数为模型的建立提供了依据,本文拟选取决定工业总产出(工业总产值)的因素为:作为劳动力投入的从业人员年平均数;作为设备投入的固定资产本年折旧额(本年折旧可看作该年的设备消耗);作为资本投入的流动资产年平均余额(资产除去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作为资本投入)。利用EVIEWS软件,根据表二,回归分析可得工业行业产值模型

工业总产值=-3.265+1.94流动资产+0.87人员人数+8.25本年折旧

上述模型中,R-Sq=96.0%R-Sq (adj) =95.5%,说明用工业企业从业人员年平均数、固定资产本年折旧金额、流动资产年平均余额三个投入要素来拟合工业产出,效果很好。可以得到:1、江宁工业总产出对以上三个要素的依赖程度都很大。在目前发展水平下,各要素的投入并没有过剩,加大各要素的投入可以促进江宁工业行业的发展。2、各要素的投入效率是有差别的。这反映在模型中各要素的系数上。在其它投入要素不变的前提下,作为资本投入的流动资产年平均余额每增加1亿元,相应的工业总产值增加1.94亿元;作为劳动力投入素的工业企业从业人员年平均数每增加1万,工业产值增加数大约是作为资本投入的流动资产年平均余额增加数的一半,为0.87, 而作为设备投入的固定资产本年折旧金额在增加一个单位的情况下,可以使工业产出增加8.25倍。表明在各项要素增加的单位数相同的情况下,劳动力的单位增加量对工业产值的增加影响较小,说明在江宁这一地区,劳动力人数并非是制约江宁工业的瓶颈因素。作为设备投入的固定资产对工业总产值的提高,作用不容小觑。企业的机器化水平仍然是江宁工业快速发展的保证。这客观上要求加大对能操作复杂机器设备的劳动力的培训,即对劳动力的素质而非数量加以改善。资本投入的效率也很显著,它可以加倍提高江宁的工业发展速度,同样是不可低估的因素。

在各行业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以创造193.06亿元的工业产值遥遥领先于其它行业,比排名第二的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多出160多亿元。是江宁区的优势产业。本着扬长避短的原则,应该完善该行业的配套措施,大力发展这一行业。

3、工业总产值的预测

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再收集2001-2004年的江宁工业产值数据。并对其做出预测。

江宁工业总产值是历年上升的。尽管采集的数据不多,但自2000年底,江宁才撤县设区,成为南京三大新市区之一。故仍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之上,预测2005年、2006年的工业总产值。可得江宁工业总产值随时间变化的模型:

从上述模型,得2005年工业总产值为511.6亿元,2006年为569亿元,到2014年,江宁工业产值将突破1000亿元。有研究显示:至2010年,江宁汽车工业总产值将突破1000亿元。除非江宁汽车工业有突破性进展。比如国内外诸如福特、菲亚特、南汽等为代表的汽车整车厂的大量涌入,否则这一数据的真实性值得怀疑。

4、江宁区和南京各区县工业产值比较

表四中,04年其工业总产值的增幅为10.9, 仅处于南京市的中间水平。根据边际收益递减理论,在投入相同单位要素的前提下,江宁区的工业产出应该比其它各区都要少,这一增幅还是比较正常的。江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在南京市下辖的各区中名列前茅,其工业经济是发达的。这还是跟江宁的以开放型经济为先导,大量引入外资的格局密切相关。

5、结论

从目前来看,外资企业虽然在促进当地工业发展方面功不可没。但外源型(外向型)经济依赖程度过高,将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地方经济的发展,不利于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江宁形成目前这样的经济规模和实力,应该说主要是靠经济开发区优势,大力发展外源型经济发起来的,今后仍要坚持。但是一般来说,一个区域的经济基础要稳固,要有较强的发展后劲,应靠自身内在的经济力量,即内源型经济。私营及个体经济植根当地,资金、技术、人才、品牌、销售等各种资源掌握在自己手中,基础牢固、抗风险能力强。江宁区要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进程,要解决区域协调发展问题,要实现从经济大区向经济强区跨越,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私营及个体经济。对此,全区在继续招商引资,发展提高外源型经济的同时,应毫不动摇地推进私营及个体经济发展。加大扶持力度,推动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形成公有制经济、外资经济、民营经济三足鼎立的态势,共同奠定全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经济基础。另外,江宁区还应提高工业劳动力的素质,加大对他们的培训力度;并增加对固定资产的投入,对江宁来说,生产用固定资产对工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太显著了,作为江宁区政府,不应忽视设备投入的重要性。全区还要集中精力发展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一批优势产业。本着上述原则,江宁区的工业经济必会加速向前发展。

摘要:以南京市江宁区2001-2004年工业总产值为依据, 本文分析了南京市江宁区工业经济的整体状况, 采用线性回归的方法对该地区各行业工业总产值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并预测其工业总产值发展趋势, 最后, 对南京市各区县工业产值加以比较, 并得出结论。

关键词:工业总产值,回归,趋势,预测

参考文献

[1]、蓝斌, 李晓青著, 《厦门市工业总产值时间序列分析研究》, 《厦门理工学院学报》, 2006年, 01期:11-14

[2]、张德茗, 谭元发著, 《我国国内工业总产值动态分析》, 《矿冶工程》, 2005年, 04期:89-92

[3]、周国利, 易可著, 《贵州省工业生产总产值的趋势分析和预测》,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1年, 03期:1-4

3.南京江宁实验小学 篇三

产品名称 发行机构 产品期限 产品类型 投资起点 投资方式

兴业银行华光南京江宁大学城债权类项目 天弘天方 24 个月 集合资管 100 万 其他 100 万元≤认购金额<300 万元:10.8%/年;产品状态 资金投向 发行规模 预约 房地产 34000 万

预期年化收益 10.8 至 11.8% 收益类型 固定类

收益详情

300 万元≤认购金额<600 万元:11.3%/年;600 万元≤认购金额:11.8%/年。

销售平台 发售日期

南方财富网 2013-08-26 本计划将委托资金中的 1600 万元用于受让南京恒发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即融资方)10%的股份,

资金用途

剩余资金委托上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分行向南京恒发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发放委托借款,用 于融资方建设项目的开发建设、融资方及其关联方偿还借款及其他财务安排等。(1)土地抵押:抵押率不高于 50%:项目公司持有的南京市江宁区“宁江国用(2012)第 01240 号” 地块(目标项目地块)抵押,基于第三方评估,抵押率不高于 50%;

风控措施

(2)入股项目公司 10%的股份:项目公司剩余股份质押,拥有项目公司全部股份的处置权;(3)南京华光银河湾置业有限公司、南京华光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江苏华光银河湾房地产开发有 限公司及其实际控制人钱菊生提供连带责任保证担保。


4.南京江宁实验小学 篇四

以“三位一体”工作法打造卓越江宁统战

今年以来,我们按照市委统战部的总体部署,紧扣“标杆品牌年”确定的全年目标任务,创新实施统战文化、标准管理、绩效评价“三位一体”工作法,突出统战文化的核心引领作用,注重内化于心;突出标准管理的基础规范作用,注重固化于制;突出绩效评价的支撑保障作用,注重实化于行,将全区统战干部的个人潜能转化为岗位工作显能,将全区统战成员的个人智慧凝聚成现实发展动力,努力打造“全市率先、全省一流、全国知名”的统战工作先进区,进一步提升了统战服务科学发展和自身科学发展水平。

一、创新实施“文化统战工作法”,建立内在动力机制

我们提炼整合全区统战干部、统战成员所共有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建立、传播、深植江宁统战文化,发挥统战文化在“三位一体”工作法中的核心作用,注重内化于心,努力达到内外部高度和谐、个人组织共同发展的文化统战境界。一是不断丰富和挖掘基层统战内涵,提炼统战理念,把“以人为本、和谐幸福、团结凝聚、合作共赢、创新卓越”等基本价值观,作为我部开展统战工作的基本理念,融入广大统战干部、统战成员的日常工作和言行之中;二是不断拓展统战文化阵地,集体创作了统战之歌——《在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在江宁广播、电视、报纸开设统战之声、统战视线、统战专栏等栏目,开通统战成员博客,《江宁统战》季刊、《统战参考》、江宁统战网站等统战文化宣传阵地的辐射效应不断扩大;创建湖熟回族老年学校,举行全区首届少数民族大团结文艺汇演;开展“感恩行动”,举办助学赠岗圆梦行动、对全区少数民族扶贫扶智捐赠和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情系民生、爱心奉献”捐赠等活动,注重走廊文化、洗手间文化建设,营造温馨和谐的氛围;三是编印《统战基本知识读本》、《统战工作手册》,以诗歌、民谣、漫画等通俗易懂的形式,宣传统战政策,让广大社区干部、群众了解统战,认识统战;四是在行政服务大厅、医院等专门开设统战成员服务窗口,构建统战服务绿色通道;五是加大组织关怀,为全体统战干部包括退休老干部生日赠送蛋糕、鲜花,赠阅杂志,通过短信、OA信息系统等平台,送上电子贺卡和全体统战干部的祝福;组织统战干部参加机关运动会,开展登山、拔河、跳绳等文体活动,参加机关党建知识竞赛,不断扩大统战社会影响力。

二、创新实施“标准管理工作法”,建立过程管理机制

我们坚持用制度、机制来反映文化理念,形成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导向和制度化规范,发挥标准管理在“三位一体”工作法中的基础作用,注重固化于制,努力提升统战工作规范化、高效化、科学化水平。一是进一步修订完善机关工作管理制度,从工作规范、文档管理、后勤保障等方面,修订完善16项统战工作制度,使机关科学管理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二是注重管理创新,把“GB/T1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GB/T2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GB/T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三标一体”标准化管理理念、方法引入机关自身建设。邀请标准化专家进行辅导、培训,做好文件编写、内审、管理评审和第三方认证,我部成为全国首家通过“三标一体”标准化管理体系独立认证的区县级统战部。在区级机关标准化管理体系管理评审大会上,我部作为唯一的党群部门代表作大会发言。三是针对“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社区工作特点以及社区统战难开展的现状,我们积极探索社区统战新途径,在全国首家把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引入社区统战,试点社区甘泉湖社区通过认证,正式实施运行。四是狠抓宗教场所规范化管理,把“三标体系”引入宗教场所管理。标准化管理对部机关、社区统战工作站、宗教活动场所等工作岗位,在任职条件、工作要求等方面,都作了明确规定;每个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对每一项具体工作运转流程,从目的、适用范围、工作程序、控制要点、完成时间、支持文件、相关记录等方面都作了详尽示意说明,把“为何做、何时做、何地做、由谁做、做什么、如何做”进行了标准化、格式化的规定。标准化管理推动了统战工作由“按习惯”向“按程序”、“经验式”向“标准化”、“被动管理”向“主动预防”的转变。

三、创新实施“绩效评价工作法”,建立导向激励机制

我们坚持重激励、严考核、硬约束,建立科学的江宁统战绩效评价体系,发挥绩效评价在“三位一体”工作法中的保障作用,注重实化于行,增强执行力,确保文化落地、制度落实,提高服务科学发展、服务统战成员的能力。一是实施统战工作绩效管理,做到“责任、监控、评价”环环紧扣。责任就是通过编制全年重点工作目标质量计划书,明确目标、措施、步骤、责任和时限;监控就是建立督办机制,对列入、季度重点工作和重大事项,按照时限要求进行督办;绩效评价就是制订《机关人员绩效评价办法》,以职责履行、基础管理、满意度调查和科学发展为重点,对机关人员“德、能、勤、绩、廉”实行百分制评价,并增设创新奖、合理化建议奖、重点工作奖、成果奖和信息调研奖等加分指标。二是开发运用统战绩效考评软件系统,并覆盖到街道(园区),规范每月计划的申报、审批和工作绩效的审核、督办。绩效评价系统实现了计划审批、督办、评价、申诉、查询等网上办理,规范流程步骤,进行动态、实时的过程化管理,避免了人为因素,保证了绩效评价透明、公正,绩效评价效率和效果得到显著提高。我们运用系统的查询、统计、分析等功能,达到了提高效率的目的;运用系统引入工作流程和评价方案自定义的功能,适时修改评价指标体系,达到了激发创新的目的;运用系统“业绩排行榜”的功能,达到了加强自省的目的;运用系统设定绩效关系人和相互衔接的功能,达到促进协作的目的。三是根据部机关、街道、园区、民族宗教、侨务、党外干部、非公经济人士、基层商会等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由各条口牵头制定相应的管理评价体系,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和反复修订完善,制定实施了全区统战工作、民族宗教工作、非公经济代表人士、基层商会工作、侨务工作等管理评价体系,树立科学评估导向,不断提高统战工作科学化水平。

“三位一体”工作法的建立和实施,使我区统战工作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初步实现了以人为本、管理规范、服务高效、科学发展的和谐机关建设目标,推动了统战部门、统战干部和统战成员的共同发展,也为铸造江宁统战符号,培育江宁统战品牌,打下深厚坚实的基础。

第一,组织绩效得到提升。今年以来,各条口、街道、园区,积极申报、组织举办具有突破性、带动性的工作15件,达到申报创新奖标准的有4件;在社区、宗教场所首创性地开展了标准化引入工作;党派党外工作也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主动牵线搭桥,帮助开发园区引进2个超亿元的重大投资项目;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举办现场观摩会和专家辅导讲座,1家会员企业被中国文化管理学会授予“全国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称号;成立街道、园区商会,商会组织建设实现全覆盖;成功创办2个省级民族产业发展基地、2个民族团结小康示范村;承办全市少数民族扶贫帮困工作现场会,宣传推广我区经验做法;举办“法律进宗教活动场所”启动仪式,开展科技、健康知识、文明、环保等进教堂;做好民族宗教领域“三项排查”工作,妥善处置湖熟、汤山、高尔夫国际花园等统战领域的矛盾纠纷,确保不发生一起影响全区大局的事件。

第二,干部素质得到提升。全体统战干部把统战事业视为人生发展的组成部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自觉提升岗位绩效,提出合理化建议82条,申报创新奖26项,重点工作全部完成,促进了统战科学发展;统战干部学历创历史新高,机关干部25人,本科以上学历人员21名,占机关干部总数的84%(其中研究生5名,在读研究生1名);工作表现好、群众认可程度较高的同志,绩效评价结果成正态分布,名次位居前列,先后有5名评价优秀的同志进入中层干部岗位或得到提拔使用,让想干事、多干事、干成事的同志得到成长和发展。

第三,机关形象得到提升。实施统战“三位一体”工作法,提升组织绩效和队伍素质,最终目的还是让服务对象和统战成员满意。在统战工作中处理每一件事情,我们都会关注服务对象的所思、所想、所急、所需,想方设法方便服务对象,积极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增强了工作的预见性和超前性;通过江宁统战网站、江宁统战季刊、江宁新闻、江宁广播电视等多种形式,为服务对象提供政策咨询和信息服务;在街道、社区专门开设统战成员服务窗口,统战服务更加规范高效,提高了服务对象的满意度,在“千人评议机关”和“人民满意机关”评比中,我部办事效率、工作质量、勤政廉政等方面的满意率都在95%以上,名列党群口前列。【专家点评】

统战文化建设的带头人——丁圣荣

统战工作是我国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它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经济的发展。现任政协南京市江宁区副主席丁圣荣在这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丁圣荣在统战工作中能作出卓越贡献的关键是他理论结合实践创造地提出了实施统战文化、标准管理、绩效评价“三位一体”的工作法。其中统战文化是核心,起引领作用,注重内化于心;标准管理是基础,起规范作用,注重固化于制;绩效评价是支撑,起保证作用,注重实化于行。这样,就使统战工作实现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服务高效;作到了以文化人,并使文化与管理、文化与绩效紧密结合,起到了用制度规范人,用绩效激励人的目标。

5.南京江宁实验小学 篇五

(一)开放对象

1、本校学生、教职工和注册的学生社团

(二)开放项目

1、羽毛球、乒乓球、网球、健身器械、跆拳道、体操、瑜伽等项目

(三)开放场地

1、体育馆主馆与副馆

(四)开放时间

周一至周四:12:15-13:30;15:30-18:30

周五:12:15-13:30;15:30-21:00

周六:9:30-11:30;14:30--21:00

周日:9:30-11:30;14:30-20:00

(五)收费标准

另行制定。

(六)开放办法

1、体育部负责体育馆开放的日常管理,体育部场馆中心为具体负责部门。

2、体育馆的主馆场地主要用于教学、训练、竞赛和校内外大型活动,体育馆的副馆主要用于教学、训练和对校内外师生的活动开放。

3、周一至周五的12:15-13:30,副馆对校内教职工免费开放,网球场因为场地稀缺,只有一片,故采取预约加收费的模式进行对外开放;周六和周日的9:30-11:30,副馆对全体师生免费开放,网球场的管理同上。同时考虑到安全等因素,健身房的使用不在免费开放之列。如遇锻炼人员较多时,将采取限人数限时间的办法进行管理。

4、师生员工进馆锻炼持校园卡刷卡进入,由管理人员分配场地,不接受现金支付。

5、进馆锻炼的师生须服从管理人员的管理并遵守体育馆的管理规定。

6、如开放场地、时间和教学、训练、竞赛以及大型活动相冲突,必须保证教学、训练、竞赛和大型活动的需要。

6.南京江宁实验小学 篇六

关键词:水稻,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江苏南京,江宁区

南京市江宁区国家级水稻标准化示范区于2011年10月顺利通过验收。项目承担单位南京市江宁区人民政府, 参加单位南京金陵优质米公司、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江宁分局、南京市江宁区农业局。立项以来, 江宁区政府高度重视, 加强水稻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的组织领导, 相关部门街道和稻米加工龙头企业通力协作, 紧密配合, 按照示范区建设内容认真组织实施, 使水稻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有条不紊地进行。通过水稻标准化示范区建设, 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1 南京市江宁区国家级水稻标准化示范区概况

江宁区位于南京市南部, 从东西南三面环抱南京市主城区, 地理坐标为北纬30°38′~32°13′, 东经118°31′~119°04′, 总面积1 558 km2。示范区位于江宁区东南部秦淮河圩区, 该圩区是由秦淮河冲积而成的秦淮河平原, 土地平整, 土壤肥沃, 水资源丰富, 无工业污染, 自然条件优越, 环境质量优良。全区水稻常年种植面积为2.33万hm2, 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面积1.33万hm2, 其中淳化街道0.33万hm2、湖熟街道0.40万hm2、禄口街道0.33万hm2、秣陵街道0.27万hm2。

2 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情况

2.1 建设核心示范区

在淳化街道五城和大埝2个圩区建核心示范区733.3 hm2, 新建硬质沟渠23 km, 农田水泥道路11 km, 农田砂石路14.2 km, 新建西埠焦头湖及中圩北山2座大型排灌站及8座小型灌溉站。平整土地, 格田成方20 hm2, 农田林网绿化植树7万株, 实现了沟渠硬质化, 机耕道路灰石化, 田园林网化, 农田标准化;田成方, 林成网, 沟渠配套, 排得出, 降得下, 达到了百日无雨保灌溉, 日降雨量200 mm排得出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标准化良田。

2.2 建立良种基地, 推广优质高产抗病良种

2004年与南京农业大学合作, 在土桥五城圩新建南京农业大学国家水稻改良中心南京分中心水稻分子育种基地6.7 hm2;配套办公、科研、实验室、仓库等设施建设。2006—2007年与江苏省农科院合作分别在滨淮、远景建立13.3 hm2南京16号、南粳43等水稻良种繁育基地, 为项目区推广种植优质、高产、多抗的水稻良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引进、示范种植南粳43、南粳44、南粳47、宁粳1号、苏香粳14、苏沪香粳等优质、高产新品种400 t;由街道农业服务中心统一供种, 种植户凭企业原粮订单卡购领种子, 示范区水稻品种优新率达100%。

2.3 扩大龙头加工企业生产规模

南京金陵优质米公司成立于1992年, 年加工大米量仅0.5万t, 加工设备简陋。2002年在土桥104国道旁新建厂房, 扩大了企业规模, 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精洁米加工设备, 形成了年加工能力3万t的精洁米生产流水线, 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 提高了大米加工质量, 降低了加工成本。为适应水稻生产基地发展规模和市场对优质大米的需求, 2005—2007年企业投入逾850万元, 扩建仓库1 600 m2, 新建办公楼320 m2、水泥晒场2 000 m2, 新建烘干厂房、购置烘干设备, 分别在东山、滨淮地区新增2条先进的年产5万t精洁米加工生产流水线, 企业年加工量达8万t。

2.4 完善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

建立标准体系, 实行标准化管理, 做到有据可依、有据可查, 切实提高广大种植户、技术人员、职工及管理人员的标准化意识, 在水稻标准化示范区建设过程中, 由南京金陵优质米公司牵头组建标准制定小组, 依据国家、省相关标准, 收集、整理水稻生产、加工、检验方法、包装、储存、运输等相关资料, 走访咨询有关院校、质监、农林部门的专家和领导, 起草并制定了《无公害农产品珍珠米 (DB3201/T009—2009) 》南京市地方标准, 根据国家农业行业标准《无公害食品水稻生产技术规程 (NY/T5117—2002) 》, 制定了《无公害农产品珍珠米原粮生产技术规程》企业标准。在建立技术标准体系的前提下, 制 (修) 定了相关配套标准, 即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和操作标准, 制定了《南京金陵优质米管理职责》《质量管理制度》《不合格产品控制制度》《纠正预防和改进措施制度》《设备管理制度》《绿色、无公害生产记录管理》等管理制度。

2.5 努力做好土桥珍珠米品牌建设

1.33万hm2标准化示范区水稻生产已全部通过国家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土桥牌珍珠米是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 2002年以来连续被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南京市名牌产品, 2007年被评为江苏省名牌农产品。生产企业荣获江宁区委、区人民政府颁发的“十佳农业龙头企业”称号, 2004年被评为“南京市星火计划优秀企业”, “土桥牌珍珠米无公害生产技术体系研究与产业化开发”荣获2005年度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江宁区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7年被江苏省食品质量监督检验站评为江苏省创食品诚信安全企业。土桥珍珠米米色晶莹似玉, 品味清香松软, 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2004年出口到意大利、澳大利亚和非洲一些国家逾6 000 t, 2005年出口日本1 000 t。

3 标准化工作的贯彻与实施

3.1 加强示范区建设的领导和管理

成立以分管区长为组长, 区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区质监局、农业局主要领导为副组长, 有关部门技术人员、街道分管领导、稻米加工龙头企业负责人为组员的江宁区国家级水稻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行政组、技术组和办公室。按照实施方案和年初制定的工作目标, 分工负责, 并实行百分考核, 确保将工作落到实处, 使示范区建设顺利进行。

3.2 加强标准化工作宣传

加强示范区标准化建设的宣传工作, 一是通过电视、报纸、杂志、广播、网站等新闻媒体宣传, 几年来, 先后在中央电视台七套、江苏电视台、南京电视台、新华日报、南京日报、扬子晚报等10多家媒体上宣传报道60次以上, 录制各类录象带6盘, 在《江苏名牌农产品》《江苏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南京农业》《南京名牌产品集萃》《金陵暸望》等多本刊物上进行专版宣传。二是积极参加国家、省、市、区农产品展示会, 2005年土桥牌珍珠米参加法国巴黎农产品展示, 宣传展示标准化建设成果。三是开展相关的宣传活动, 采取组织送科技下乡、进村、入户, 放心农资咨询会, 品牌宣传专场会等活动形成广泛宣传。四是通过在公共场所散发宣传材料、在包装物上印刷宣传材料、在主要道路两侧印写标语和挂横幅等进行宣传, 扩大示范区示范效果。

3.3 组织开展标准化技术培训

水稻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技术培训工作, 聘请了8名具有一定资质的专家和领导作为指导老师。示范区建设以来, 已开展“农业标准化知识”、“优质高产水稻品种推广”、“水稻生产新技术推广”、“无公害水稻生产技术规范”、“无公害农产品珍珠米全程质量控制”等内容的专题培训, 做到区培训到街道、部门及相关企业, 街道培训到社区, 社区培训到户, 层层培训, 真正使培训工作落到实处, 使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工作家喻户晓, 人人皆知。近年来, 共举办区、街道、社区各类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班67期, 培训18 570人次。

3.4 发挥中介组织在标准化建设中的平台作用

土桥稻米协会成立于2003年, 协会成员220人, 2007年由南京金陵优质米公司、淳化农业服务中心牵头成立了南京市土桥稻米合作社。协会和合作社是生产、经营者自愿自主的社会团体组织, 以服务为前提, 以市场为导向, 在标准化建设工作中, 产前做好标准化、优良品种推广的培训与宣传;产中引导农户按照绿色、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进行生产;产后严格按照企业签订的订单履行协议, 踊跃交售订单粮。同时, 组建农机、育秧、植保、灌溉等专业服务队, 使家庭剩余劳动力从事第二、三产业, 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3.5 加强标准化生产过程质量关键点控制

实现水稻全程标准化生产, 确保各项标准和制度的贯彻实施, 示范区建立质量管理手册, 明确水稻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品种、栽培技术、农业投入品、原粮标准质量、产品加工质量、产品检验和标识的管理7项关键质量控制点, 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 并在江宁区质监局、农业局等部门的监督和指导下, 建立标准化生产监督制度, 落实水稻生产、加工、包装、贮运等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生产环节的质量控制, 确保示范区的产品合格率达到100%。

3.6 逐步建立质量安全溯源体系

示范区建立1.33万hm2以上的种粮大户田间生产档案, 即时录入到南京市农产品质量安全IC卡监管系统软件的数据库, 从产地环境控制、投入品使用、农事操作、产品包装与销售的全程质量控制。配备专门工作人员, 以南京市农产品质量安全IC卡监管系统为平台, 建立“产地准出, 市场准入、标识溯源、实时监控”的试行模式, 配套充实农产品质量IC卡智能化管理材料文件档案。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要求, 绿色食品、无公害优质大米产品包装印贴农产品质量安全“IC”、“QS”标志, 建立了以农产品标识为载体, 用IC卡号作为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溯源或查询的条码, 逐步实现产品质量溯源[1,2]。

3.7 以项目支撑标准化建设

2005—2009年南京金陵优质米公司、土桥稻米协会在上级有关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 承担了南京市农林局“优质农产品订单生产”、“超级优质水稻规模生产基地建设及技术推广”招标项目和“土桥牌珍珠米产业化体系建设”、“土桥牌珍珠米品牌建设”、“千亩精准农业技术示范项目区建设”等项目。与南京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合作承担了江苏省科技厅“稻米副产物高效利用技术和功能食品的开发”科技攻关项目, 以及江苏省农林厅“江苏省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试点项目建设”、“粮食高产增效创建万亩示范区建设”和南京市农工部“土桥珍珠米品牌及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等项目。通过项目的支撑, 加快了江宁区水稻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步伐。

3.8 坚持标准, 实施订单生产

建立农业标准化体系, 发展壮大优质稻米产业, 提高土桥牌珍珠米质量, 企业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机制, 实施订单生产, 订单内的粮价按高于市场同期粮价8%收购。做到统一供种、供肥、供药, 统一技术规程操作, 统一订单、收购、加工, 统一品牌、包装、销售。在原粮生产过程中, 规定优质水稻品种选用和投入品 (农药、化肥等) 的使用, 农户购买种子、农资时建卡登记签章, 使用时建立水稻生产田间档案, 示范区质量监督员、街道农技人员在水稻生产管理的关键时期, 深入到户到田头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抽查, 对不按规定要求生产管理的, 取消订单资格, 确保原粮生产的质量[3,4]。

4 效益分析

4.1 经济效益

一是按照绿色、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水稻, 2008—2010年1.33万hm2水稻3年平均总产11.3万t, 比2007年增产8 932 t, 稻谷按2 000元/t计算, 农民总增收1 786.40万元, 平均增收1 339.8元/hm2;二是2008—2010年企业订单生产2.00万hm2, 收购原粮15万t, 粮价高于市场同期粮价8%, 则农民增收2 400万元;三是南京金陵优质米公司于近3年内收购无公害稻谷15.0万t, 销售土桥牌珍珠米10.5万t, 按纯收益400元/t计, 累计获得经济效益4 200万元。

4.2 社会效益

保证了农产品质量安全, 满足了城乡居民对优质、安全、营养农产品的强烈需求, 有效提高了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 增进人们的健康水平, 有助于全面推进当地农产品质量建设[5]。

4.3 生态效益

严格控制农药、肥料品种及使用数量, 严禁使用高效、高毒、高残留的农药, 按照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管理模式, 进行优质化生产、加工, 使农业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和提高, 全面提升农业整体发展水平, 促进江宁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古广胜.农业标准化与农业产业化[J].农村经济, 2002 (9) :37-39.

[2]夏伍孝, 夏兴波.优化种植措施开发绿色稻米[J].上海农业科技, 2000 (2) :82-83.

[3]夏丽华, 夏兴波, 王久龙, 等.无公害“土桥牌”珍珠米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J].上海农业科技, 2006 (5) :61-62.

[4]于金华, 彭大志, 徐丽.强力推进国家级绿色食品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J].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9 (4) :100-101.

7.南京江宁实验小学 篇七

《江宁区年鉴2010》、《2010年江宁区政府报告》

走访记录

学生:江宁电大2011年春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熊先松

南京市江宁区秣陵街道新农村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阶段,为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所采取的重大战略举措,是继农村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税费改革之后的又一次“革命”。新农村建设实施两年多来,南京市江宁区秣陵街道根据上级统一部署,按照中央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结合实际,做出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一、村级现状及示范村建设情况

1.村级情况。经过新一轮行政区划调整和城市化进程,秣陵街道目前共有30村、社区,人口40多万,其中常住人口21.5万,流动人口24万,是全区人口规模最大的街道; 秣陵街道地处江宁区中部,2006年区划调整由原秣陵、百家湖、方山三个街道合并成立。

2.示范村建设情况。两年多来,秣陵街道设施农业建设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和流动人口剧增,带来蔬菜瓜果等新鲜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日益增加,推动秣陵街道种植结构调整。目前,蔬菜瓜果等作物的种植面积达万亩以上。其中,双龙大道沿线的周里、西旺、东旺为草莓、葡萄、西瓜种植集中区,双金、火炬为蔬菜种植区。作为农业增产增效的载体———设施大棚面积每年以1000亩的速度增加,目前已达6500亩。为引导农户增收致富,街道在火炬村建设2000亩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一期已投入600多万元,建成了500亩设施钢架大棚。项目全部建成后,将在新品种引进和新技术示范方面为农户提供有效的服务。同时三清”工作为突破口,大力整治村容村貌。一是配齐保洁队伍,新建垃圾屋73个,垃圾集中站4个,做到天天保洁、日日清运。二是清淤整治当家塘56面,清淤土方152万方、道路护肩4150立方米,块石护坡1109立方米。三是绿化、美化、亮化社区,拆除猪圈197个,征地3亩进行集中建造,清运杂物597多吨,清除粪坑145个,新建改建排水沟、渠6650米,新建村中水泥道路1900米,兴建停车场1600平方米;新建绿化带4200米,居民休闲广场2100平方米,种植樟树800余棵、杨柳900棵、水杉1030棵。新架设路灯296盏,粉刷墙面4500平方米。四是普及卫生户厕,改造户厕1055座,新建公厕9座,方便群众生活。五是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两社区集居民健身、休闲、娱乐、卫生保健于一体的活动中心全部实行免费开放。

二、当前开展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工作量大、覆盖面广的庞大系统工程,是需要多部门、长时间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任何一个方面出现偏差,都可能使建设工作进度缓慢或者停滞不前。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秣陵街道在开展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由于现状与目标的反差,观念与要求失衡,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村级经济十分薄弱。就秣陵街道目前的情况而言,经济整体水平不高,尤其村级差距大。部分资源丰富,企业多的村经济状况较好,村级人均可支配收入可以20000元,如和进社区经济基础较好,但更多的村(社区)仅仅停留在要靠争取资金维持“生活”的水平上,这种“乞丐”经济离新农村所要求的标准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二是基础建设投入不足。从秣陵街道现有的农业生产条件看,农业基础设施仍较落后,对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投入远远不够。虽然近两年,秣陵街道积极争取土地整理等项目,但相对于全镇4.5万多亩的农田面积,效果不明显,部分村(社区)的农田水利设施严重老化,得不到改善,与现代化农业的建设标准和要求相差甚远。

三是现代农业发展滞后。秣陵街道的农业总体上还是依靠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虽然秣陵牌大米已获得绿色食品认证,南京盐水鸭等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但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发育阶段。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真正的种植和养殖大户很少,多以零散种养为主,仅限于自给自足,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产业化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使农业生产很难获得较高的收益。

四是群众素质普遍偏低。当前,农民思想的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新农村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在文化素质方面,由于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导致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比较低下。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

苦力不能靠智慧,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质方面,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也有逐步淡化的趋势,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仍然存在。

五是队伍建设还需加强。一方面,创新意识不强。多数农村党员、干部沿袭于传统工作思路,习惯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另一方面,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目前,一些农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发展的路子不宽,工作方法不多,在群众“盼富”的要求面前显得力不从心。

三、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事关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伟大工程,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不能一蹴而就。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结合秣陵实际,我们认为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加快发展速度,狠抓项目建设。要紧紧抓住发展的“牛鼻子”,加速推进项目建设速度。在项目引进上,要把招商引资与招商选资有效结合起来,主攻优势产业,逐步确立主导、特色产业地位,使项目引进在数量上形成集群、在体量上大幅提升、在质量上充分保证、在结构上实现优化。在载体建设上,要从提升工业集中区承载力出发,加快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在项目服务上,要严格把握好项目“投量、投向、投速”的节点要求,细化服务工作流程,保证项目迅速投产。同时,要激发本土企业创业活力,加大对重点企业扶持力度,提高产品质量,实现结构提升。

二是加大农调力度,打造农业特色。要进一步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培大做强主导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一方面,要选准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对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进行全面的优化升级。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实现农产品由产量型向质量型发展。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促进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化、规模化发展,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养殖业和种植业。同时,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把优势项目做大,做出影响力,尽快形成区域性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增强农业生产的市场竞争能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三是坚持多管齐下,促进农民增收。要打破街村分割的二元格局,加快城市化步伐,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乡镇企业、集镇和城市转移,逐步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实现工业与农业、集镇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一方面,要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健全集镇的居住服务、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功能,增强集镇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大劳动力培训力度。以劳保所牵头,成教为劳动力培训基地,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力度。

四是完善社会事业,改善群众生活。要按照村庄总体规划,使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积极争取农田水利项目,组织实施好中低产田的改造、庄河庄塘的疏浚整治工作及其配套设施和绿化工程建设,并探索建立长效的管养机制。认真落实好区委、区政府新八件实事。认真做好农危桥改造工程。稳步推进农村低保工作,密切关注弱势群体,加大扶孤济残、扶贫济困力度。加速推进有线电视户户通工程。实现文化、教育、卫生、水利等工作协调发展。

五是加强培训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将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一方面,要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要进一步加大教育资源的整合力度,切实保证义务教育阶段学费减免政策落实。二是要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积极开展“文明家庭”、“文明户”和“文化中心村”等创建活动,提倡移风易俗,反对封建迷信,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同时,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办好社区活动室、文化广场等,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8.南京江宁实验小学 篇八

正当大家惊叹这些新技术、新装备带来的伟大变革时,接踵而至的是大量设备维护保养、维修升级的问题, 这是一个必须在购置设备时就要同步考虑的问题,未雨绸缪才能物尽其用,物尽其用才能推波助澜。为此,南京江宁区教育局进行了教育技术装备维护维修管理工作的探索和尝试,联合南京市教育装备与勤工俭学办公室和技术软件公司,开发了“江宁区学校后勤管理与教育技术装备维护维修服务平台”( 以下简称“平台”),并进行了试点运行和推广。

一、平台开发的背景

自“十二五”开年,江宁区教育局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和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投入了大量财力、物力、 人力,大幅提高了我区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水平,对加快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实现教育公平,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提高教育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经费投入方面,招标采购项目的金额逐年提高,从2011年的4 536万元至2014年的7 000余万元,共计2.4亿元。

经过调研发现,随着应用的加强以及时间的推移, 学校配备的设施设备逐步老化,出现了各种故障及问题。 为了应对设施设备的维修维护工作,各学校逐年增加维修维护费用,操作的方式方法也不尽相同:有的按年度整包给企业,有的借助产品原厂商,有的交给地方区域内的个体维修户,有的求助教育局相关直属职能单位。 在维修经费来源上也是各不相同:有的请求教育局拨款, 有的寻找周边单位援助,有的是学校自筹支出。

以上种种,带来的问题也是五花八门:有的因技术专业性强而无法准确核实维修的价格,有的“关系户” 造成维修费用明显过虚、过高,有的因标准规范的不一致而导致维修效果不满意,还有拖欠费用、以权谋私等债务纠纷和矛盾,大量的设施设备损坏流失严重, 维修维护成本逐年递增,给学校、教育局带来不少的棘手难题。

二、平台实现的方式

为了做好我区中小学教学设施设备和信息技术装备建设、应用、维护、管理等各项工作,我区教育装备和勤工俭学管理中心于2011年暑假开始,着手谋划借助网络数字化的集中报修管理系统,进行市场化运作模式, 规范维修行为,降低教育成本,提高教育技术装备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1.服务范围

我们通过分析数据发现,在每年教育装备投入中, 55% 以上是信息技术类装备,也就是计算机、投影机、 网络教室、监控、广播、数据中心等设备和集成。这些技术性强、使用频率高、淘汰周期短的先进设备,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维护保养、维修更新、升级扩充,短短几个月后将会变成一堆电子垃圾。鉴于此,维修维护平台服务的项目范围,主要定位于信息技术设施设备和传统教学设施设备 ( 包括后勤设施设备 ) 两大类。经过相对集中与细化,分为多媒体系统、网络系统、安防监控系统、 计算机设备、办公设备、电器设备、食堂设备、音乐器材、 美术器材等14类,分包后进行招标。

2.运作流程

维护维修平台的运作流程分三步:第一,做好维护维修服务商的征集工作,通过项目招标的方式,确定各项目模块的优质服务商,约定维护维修的响应和约束机制;第二,区教育装备和勤工俭学管理中心作为具体项目的监管、实施部门,做好管理工作,坚持“统筹管理、优质服务”的原则,对学校申报的维护维修请求进行审核,对服务商所提供的相应时间、服务内容、 配件价格等进行审核评价;第三,各学校加强对教学设施设备的使用管理,制订相关的报修制度,指定专人负责。

平台运行之后,主要由各学校教育技术室主任和总务主任集中上报、校长审核;结算采用上门计次收费的方式,合同中约定费用包括上门费 ( 依据路程远近分三档 )、服务费 ( 招标时谈判约定 ) 和配件费 ( 不得高于同期市场价且公示 );所有报修项目,分为质保期内和质保期外两种情况。

3.经费保障

在经费安排上,为促进城乡学校教学设施设备维护维修服务工作的均衡协调发展,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区教育局统筹安排,集中使用专项经费 (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费 ),整体推进全区中小学教学设施设备的维护维修服务工作。

同时,随着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的逐步提高,学校改善办学条件的能力逐步增强,将各中小学教学设施设备的维护维修以及运行所需资金纳入义务教育保障经费预算,保证教学设施设备的正常运行与维护的经费来源,确保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所有维护维修等服务项目产生的费用,采用“学校配比 + 教育局补贴”的方式 ( 区管学校:自付1/3,教育局补贴2/3;街镇学校:自付1/4,教育局补贴3/4), 由区教育局根据协议或招标合同条款,联合中小学校, 在验收合格后,统一支付给服务商。

在教育局财务部门的配合下,上述经费政策得到顺利实施,各项操作规范、共同监管。

4.实现目标

平台开发的目标和方向,决定了其基本原则:规范操作行为、降低维修成本、保障使用效益、便于分析决策。 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1) 对中标供应商产品质量的跟踪与监控,尤其是硬件设备类,实时监控与跟踪、评估。

(2) 规范学校的维修行为,杜绝违规操作等现象。

(3) 通过企业竞争及公开透明的市场化运作,节约维修维护成本。

(4) 依据行业标准和规范,科学有效地对设施设备进行合理的维修维护,延长使用寿命。

(5) 对全区、各学校、各项目、各供应商以及经费使用等多对象、多要素进行多样化的统计汇总,及时了解掌控相关数据,为相应的决策分析提供科学依据。

三、平台运行的效果

该平台从2011年暑假开始筹划、设计,后逐步导入我区内学校、人员、设备以及近两年市招标采购项目的信息;2012年2月,通过招标方式确定服务商,4月平台试运行;2013年5月,全市推进使用。

1.平台操作流程

(1) 平台业务流程图

(2) 主菜单

1维修审核,主要用于区县管理中心对学校申报的报修单进行查看、审核和打印“维修流程记录表”,通过审核之后的维修项目即开始计入经费结算。对不符合规定的问题报修项目,可以退回学校重新发起或修改。

2维修监控,将学校上报的维修单分为等待审批、 等待确认、等待响应三种状态,实时跟踪监控流程中的项目。

3维修报警,包含维修监看和报警统计两个子栏目,主要用于对响应不及时的项目、企业进行跟踪监管。

4费用统计,对审核完结的报修项目进行汇总统计, 并能按日期、学校、项目和企业分类查看、汇总,生成报表。

5后台管理,主要用于对用户、单位的添加、删除、密码重置等相关操作。

6公共事务,主要用于公告发布、系统通知、功能帮助等项目。

7个人事务,主要用于用户个人信息的修改、工作安排等服务。

2. 利用平台进行数据分析

数据的权威性、准确性。设备信息资料来自于资产监管网,每一条报修信息都经过主任申报、校长审核、 企业确认和区县核准。

数据的多维分析、对比统计。所有报修信息,可以按项目、按学校、按企业、维修次数、报警情况等,分别进行统计汇总,能发现维修量的大小、企业的响应情况、费用的比例情况、设备的质量情况等,便于对比和分析。

四、平台深化的过程

在平台运行过程中,通过不断调整,完成了几大实质性改进。

第一,平台实现了通过调用“教育资产监管网”和“资产与装备管理信息系统”的底层基本数据,共享学校的设施设备购置日期、品牌、型号、供应商等信息,只需输入设备条形码,即可显示。

第二,“学校后勤”模块功能进一步完善,所有校内教师可以网上申报自己使用的设施设备,由学校相关后勤保障部门进行维修维护等处理,无法解决问题的, 再向区级申报,进一步细化了学校资产管理工作,做好师生的后勤服务保障工作。

第三,平台针对不同区县的不同需求,增加了更多功能,在公用平台基础数据的前提下,可以运行不同的报修流程、查询汇总及结算方式,既满足了大多数区县的个性化需求,又能实现数据共享互通。

鉴于以上三点,必须要有更大的用户群体、更多的项目资料、更全的底层数据以及更便捷的查询统计功能, 才能体现平台的实用性与科学性,规模化的运作,整体推进,更好地为市、区级的后勤管理与教育技术装备维护维修提供服务。

五、结束语

平台自2012年4月试运行,至2013年7月第一次费用结算,共有50所学校报修1 587次,逐渐成为学校使用最为频繁的系统平台,得到了教师的肯定和认可。 平台开发的初衷也基本实现。

上一篇: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下一篇:中铁华东推介会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