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措施

2024-06-16

研究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措施(共11篇)

1.研究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措施 篇一

《农业推广学》论文

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创新中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学院:理学院

班级:应用化学114班

姓名:陈领航

学号:2011014974

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创新中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理学院应用化学2011级陈领航2011014974

[摘要]

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总人口70%以上的发展中农业大国,农业从业人员占社会从业

人员的比重高达46.9%,但是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却仅有15.2%。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农业领域的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迅速,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连续迈上几个新台阶,农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深层次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三农”问题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制约因素。而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发展农业经济,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未来农业的发展将更加依赖科技进步。中国每年约有6000~7000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但是科技成果问世,但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仅为30%~40%,多一半的科技成果不能为经济建设作贡献。为了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必须把三科(科研与推广单位、农业教育机构以及国外的科研成果)与三农(农村、农业、农民)之间的“桥梁工程”高标准的建好。“桥梁工程”指的就是农业科技推广。农业科技推广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中国现行的农业推广是以政府农业推广机构为主体的单一推广模式,现已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农业科技体系和技术推广体系,其优点是具备一定的推广条件,能较好地执行国家农业总体发展计划。但是中国以政府推广机构为主体的农业推广体系“线断、网破、人散”,存在着科技推广机制不活,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科研、推广、生产三者之间衔接不紧密,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推广人员素质偏低,农民组织化程度差等诸多问题,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新型农业推广体系势在必行。

[关键词]

推广体系创新和改革新技术扩散理论诱致性创新原理软科学中国农业推广体制创新体系的构建、运行

[正文]

一、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理论中的新技术扩散理论和制度创新原理中的诱致性创新原理

1、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理论中的新技术扩散理论

农民对农业新技术的采用是指新型农民从获得农业新信息到最终采用新成果的心理、行为变化过程。众多农业科技推广学家从心理学和行为学的角度分析,认为农民采用农业创新的过程大致分为如下五个阶段:认识阶段(感知阶段)、兴趣阶段、评价阶段、试用阶段(尝试阶段)、采用阶段(接受阶段)。

“新技术的扩散”可以使由少数人向多数人的扩散,也可以是由一个单位或地区向更

多的单位或地区扩散。新技术在农民群体中扩散的过程,也是农民的心理、行为变化的过程,是“驱动力”与“阻力”相互作用的过程。当驱动力大于阻力,创新就会扩散开来。研究表明,典型的创新扩散过程具有明显的规律可循,一般要经历突破、紧要、跟随和从众4个阶

段。

2、制度创新原理众的诱致性创新原理

1987年,舒尔茨提出这样一个理论:只有通过技术变革,提供新技术、新品种、新动力等,才会有可能实现农业部门的增长。因此,新的有利技术供给是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装便的一个必备条件。而速水佑次郎和拉坦进一步发展了舒尔茨的理论,建立了诱致性创新理论。诱致性创新理论由诱致性技术创新与诱致性制度创新相结合的理论,它反映了资源禀赋、文化禀赋、技术与制度的一般均衡关系。技术创新是诱致性创新的核心,在经济子系统中,资源禀赋的变化会诱发技术变迁。技术创新理论和制度创新理论需要结合在一起,同时它需要产权制度的支持,需要公共支持的农业研究和推广体系。

二、中国农业科技推广的需求与供给分析

1、需求分析

(一)新农村建设对推广体系的需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问题是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不能真正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它要真正转化为生产力,必须加强农村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要不断优化农村聚才、育才、用才环境,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科技应用水平,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早就一大批直接为农村、农业和农民服务的农业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对科技需求分析

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整体文化素质偏低、效益低、规模小、惧风险、秩序不规范造成的积极性低下、资金不足等问题的约束,农民对科技需求和技术来源要多样化、专业化,并且当取消农业税后农民对科技需求相对不足。

(三)新阶段对农业推广理念、制度、方式与方法变革的要求

①要求农业科技推广组织明确职能、科学定位。

由于市场经济的利益主体多元化,要求必须明确划分政府、涉农企业、社会组织、农业专业技术协会各自的职能。国家推广体系的主要职责是重大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提高农民素质,引导农民科学经营。不断增加收入,以及开展直接为履行这些职能服务的技术质量监测等基础工作。

②要求农业科技推广组织面向市场和农民,自下而上开展工作。

长期以来,中国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都是自上而下的工作模式,科技推广是执行上级政府下达的任务,新时期推广工作必须实现目标和重点的转移,即从以增加农产品产量和数量为主转向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主,因而必须根据市场和农民的需求开展推广工作,诱导农民自觉走上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素质发展农业和农村的道路。

③要求推广的方式和方法创新。

中国农业科技推广在工作方法上不能继续完全沿用传统计划经济的“技术师范+行政推动”的老办法,要按照诱致性制度变迁的原理,积极探索引导弄饭胡和带头人,加强对农民的培训,重视培养农民科技示范户,加强对农民专业协会的工作指导与合作,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从而帮助农民不断增加收入,改善生活。

④要求用世界的眼光来认识和改革中国的农业科技推广。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提出:中国将积极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加强农业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扩大农产品国际贸易,加强涉农国际磋商谈判和国际规则制定,提升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重点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增加对农业科研、教育、推广领域的资金投入,使农业生产的面貌有个新的转变。

2、供给分析

现行农业推广体系的主要特点:①政府直接领导;②狭义上的农业技术推广;③以国家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为主,多部门协作。供给状况的特点:①科技需求与供给脱节;②取消农业税后供给能力进一步下降。

(一)中国农业推广体制弊端分析:

① 科研、教育、推广严重脱节。

中国农村公共品的供给长期以来是由上级部门来决定,而不是由农民来决定。这样使得农村公共品的供给有时候并没有完全调查当地的现状和经济发展状况。这不仅阻碍了适用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农业新技术不能迅速地传播到农民手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科技普及难度加大。

② 投资机制不健全,资源供给渠道单一,供给量严重不足。

长期以来,中国农业科技推广是国家出钱,农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进行研究和开发,农业企业、社会、农民无偿或抵偿使用和手艺。这就使得投资渠道单一,总量不足。另一方面,“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农业科技推广投资减少的直接后果就是人才流失,造成农技人员从事推广事业时间减少,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受到较大的破坏。

③ 管理体系不顺,职能发挥不平衡。

中国是农业打过,农业科技推广属于官办形式,这种推广体系有利于发展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科技成果项目的推广,符合中国国情。但是,新中国成立50周年推广工作的实践证明,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方面,比如推广工作受政府机构变动的影响较大,管理体系不顺畅,这些有问题的地方还需要加强和改善。

④ 资源配置结构性失衡

中国的资源推广比率严重低于国际标准水平(详见国际公认黄金分割率比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性研究),用于技术开发的资金明显不足,而技术开发则是提高科技推广率的关键,中国农业科技的开发投资需要加大,此外,推广重点过分偏向农业产中技术指导,而产前、产后和加工技术指导薄弱。

⑤ 农业推广率低

⑥ 推广人员数量庞大、队伍不稳,文化素质低、知识结构老化。

解决这一弊端的有力途径就是加大对推广员的审核程度,对推广队伍进行筛选优化,达到减少人员,稳定队伍,提高全体推广人员素质的目的。

⑦ 经费严重不足,开展工作困难

(二)对于这些弊端问题的解决对策

① 加强对农民的素质教育

② 加大资金投入,控制一些不法政府官职人员从中抽取利益。

③ 将推广人员队伍进行统一培训、优化、深造。

④ 增加管理人员,开展多渠道的管理机制,并多发展、沟通农民,及时将从农民那里得到的问题反馈给推广人员。

三、创新过程中应关注的问题及创新体系的构建、运行

1、创新过程中应关注的问题

(一)机构改革与设置

①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强省、县级农业推广机构的建设。

②乡镇级的政府农业科技推广职能实行社会化,组织管理职能由乡镇政府承担。

③根据需要,县级机构可派设跨乡镇的专业中心站。

⑤ 充分发挥村干部、新型农民、涉农企业和各种农民企业合作组织及协会的作用。

(二)人员配置和用人机制

对于进入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的专业人员,应当进行类似于公务员的资格考试,考试由省级部门统一安排。农业推广机构用人制度的改革,海英包括实行聘任制和辞退制等配套措施,提高推广人员的学历标准等。

(三)经费收支制度和管理体系变革

在实行职能重新定位和机构改革的基础上,农业推广部门实行统收统支制度和全额拨款。管理体制与经费问题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需要中央农业管理部门负责管理,并负担相应的经费支出,所需经费总量并不是很大。所以需要我们变革收支制度和管理体系。

(四)非政府机构的参与

逐步扩大允许非政府机构服务的范围,将那些不一定非由政府机构完成不可的职能向非政府机构开放,形成在一些领域中政府农业推广机构与非政府农业推广机构并存的竞争局面。

2、创新体系的创建与运行

(一)创建的内容

①建立科技试验、示范体系

②建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体系

③建立信息传播体系

(二)基本框架

在政府支持下,以农业高校、科研院所、涉农企业为依托,以市场为引导,联合涉农企业、农业专业技术协会,根据农业区域资源和产业特色,创建农业先进实用新技术示范推广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转移的新型推广体系。主要包括信息、培训和转化体系三个平台。其体系的建立以管理平台为基础,以成果转化平台为核心,以信息和培训平台为支撑,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三)农业科技推广创新体系的运行机制

①管理机制:创新管理机制,结合事业单位改革推行专业人员全员聘用制、技术职务竞争上岗制、目标责任考核追究制和激励约束机制,报酬、荣誉与绩效挂钩,奖勤罚懒,促使科技人员加强学习与时间,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服务质量。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对涉农企业进行改制并组建新的企业,确保农业科技推广创新体系的顺利实施。

②人才机制: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广大农民各种社会需要的提高,社会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立和完善农业高效、科研院所、涉农企业、农业专业技术协会科技推广专家(科技人员)数据库。在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以项目、基地为纽带,吸纳基层技术推广人员和涉农企业优秀人才,充分发挥可教人员、涉农企业、农业专业技术协会和基层科技推广人员等多方面的积极性。

③保障机制:a.经费保障。农业科技推广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离不开国家在政策和经费上的支持,所以要切实加大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b.组织保障。实行产学研、农科教相结合,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同的运行机制。c.人员保障。稳定现有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同时创新人员使用机制,实行一套能激发推广人员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的人才使用机制。

④激励机制:在所有推广主体中,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科技推广奖励制度,更好地使用机制,重奖直接从事推广体系的有功人员。对那些取得重大成绩、创造显著经济效益的人员要给予

重奖,并且调整科技成果鉴定和奖励的评价取向等。

四、中国农业科技推广创新体系创建的政策建议

1.通过制度化的程序,进行改革中创新

2、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科技推广的经费投入

3、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职农业科技推广队伍

4、建立科技示范、农民培训和网络平台

5、与现行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结合起来进行

6、体系建设中应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组织的作用

7、产学研紧密结合,完善现代农业科技供给体系

8、重视软科学研究成果的推广转化,提高软科学研究成果的推广水平

五、结语

农业推广学作为实践的科学和发展的科学这一学科性质决定了中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断发展和创新的历史过程。农村改革以来,中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经历了几次创新和变迁。总体讲,尽管农业推广体系的建设在发展理念、组织体系建设以及推广内容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突破和拓展,但是与农业技术创新体制的改革相类似,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行政化的组织架构,公共科技推广的基本地位并没有得到解决。新型农业推广体系的建立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要把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放在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的框架中统筹考虑,这还需要很长时间的努力才能见到成效。

[参考文献]

[1] 黄天柱,陈心宇.三农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J].中国农学通报,2001,6(20)

[2] 沈伟桥.21世纪中国农业科技的发展趋势与对策 [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0,(3):220~224

[3] 翟雪凌,范秀荣.中国当前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存在的弊端及改革思路 [J].中国农技推广,2000:34~35

[4] 窦铁岭等.中国农业技术推广现状与改革的思考 [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1,(3):65~67

[5] 丁振京.中国农业科技推广制度创新研究 [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博士论文,2001

[6] 速水佑次郎.发展经济学——从贫困到富裕 [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7] 黄天柱.中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 [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8] 王慧军.农业推广学 [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9] 何静,农贵新.论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中的政府职能 [J].农业经济问题,1999,(4):57~59

2.研究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措施 篇二

为正确引导广大农民选用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 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应用, 加大优良品种推广力度, 引导农民科学选用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 提高农民农业科学种养水平, 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渠县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新技术, 通过强化科技引领、强化项目整合、强化主体带动等细节性工作引领, 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开拓新的天地。但是, 考虑涉农项目的天然滞后性,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还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文章分析问题, 指出改革建议, 以供参考和借鉴。

2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长久以来, 国内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形成发展与计划经济体制之下, 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发展, 市场不断变化的发展格局, 对国内农技推广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严重滞后与农业经济的发展, 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农业技术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一句话,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目前存在不小的问题, 额待我们去探索解决。这其中, 第一个问题——推广资金投入不足, 很大程度制约推广力度。世界农技经费投入, 统计调查:发达国家农技推广经费, 约占农业总产值的0.6%~1%;发展中国家农技推广经费, 约占农业总产值的0.5%;而国内农技推广经费, 占有比例不到农业总产值的0.2%。第二个问题——农户接受新技术能力差, 中国农民综合素质低, 技术接受能力差。而且, 新技术需求的动力性不强, 直接影响到农业技术推广的成果转化。除农户本身文化素质低之外, 还有一方面原因, 在农业内部, 作为市场主体的农户更加懂得比较科技投人的成本和预期收益, 只有当他们认为预期收益高于预期成本时才会选择新的生产技术, 农业科技使用的高风险性又使得他们在有限的资本和劳力的投向上显得更为谨慎, 农户对可替代的新技术选择反应迟钝, 缺乏内在的需求动力。第三个问题——传统农技推广, 无论自推广项目、推广技术等, 都难以满足农户的生产需求。较长一段时间内, 国内农业科研、推广工作, 以提升农产品数量为主要目标。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积极性不高, 影响农技推广效率。在现行农业推广制度下, 农业技术推广及开发的速度, 效果, 服务质量, 最后效益不能和推广主体的努力程度或付出挂钩, 农业制度对农业科技进步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此外, 农村村落分散居住, 组织化程度低, 村委领导能力受限, 农技推广渠道单一, 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 都导致农技推广的高成本, 导致技术推广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割裂。

3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进一步发展建议

3.1 确立农户主体地位, 农户自主选择农业新技术

今后农业技术推广中, 应确立农户的主体地位, 调动农户采纳新技术的自觉性。今后农技推广, 我们必须要意识到, 农民始终是农业经营的主体, 始终是农技需求的主体, 更是农业市场参与的主体。由此, 农业技术的推广, 不能单纯的变为政府的单行推广行为, 应注重农户的自主参与, 改革创新农户参与机制。同时, 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主体部门, 应及时把握市场需求动态, 选择正确的供求信息, 切实调动农户自主选择的积极性, 引导户主选择最新的农业技术。

3.2 农技推广与中介组织结合, 提升农技推广的效率

创新农业推广体系, 发挥政府农技推广队伍的骨干作用。由政府建立一支履行公益职能的农技推广队伍, 不但是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客观需要, 也是绝大多数国家农业发展的共同经验。政府的技术推广可以委托协会等为农服务的组织来进行。农技、农经、农机等站所可以划归协会等组织管理。各级推广机构在切实履行公益性职能的前提下, 可以兴办经营实体, 实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新的管理运行机制。

鼓励科研、教育单位及企业、农业技术协会、种养大户等参与农技推广, 大力培育多种成分、多种形式的农技服务组织, 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体系。把技术推广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密切结合起来, 提高推广效率。通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形成“技术推广站 (农业科研单位等) ——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农户”的推广模式, 使农业专合组织成为联接农技推广主体和农户的桥梁, 降低推广成本和技术交易成本, 有效提高新技术的推广效果。这样的技术转移过程, 一方面合作制度保证了农民获取技术获的费用较低, 另一方面保证了农民能够自主选择技术, 还增强了农民接纳高新技术的能力, 从而实际效果更为显著。

3.3 发展引导农技推广, 规范农技推广行为

政府专项财政支持, 酌情增加资金投入, 设立专项农技推广基金, 通过完善制度增加财政支出, 用于农技推广的金额支出。今后资金的支出, 应逐渐转向科研、推广等领域, 至少确保达到国际化平均投入的水平标准。

注意农户知识更新, 加强农户技术培训, 将科研、教育、推广等紧密结合起来。今后农技推广的基本目标, 在于提升农户的综合素质, 切实提升农户驾驭新技术的能力。同时, 注意调动农户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注意创新技术培训的方式和方法。

注意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技术培训, 在技术推广的实践工作中, 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始终服务于“三农”一线, 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有必要重视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 通过不断培训更新期专业知识, 提升其综合素质, 适应农业产业发展技术推广的发展需求。

注意规范农技市场, 规范农技推广行为。

参考文献

[1]程玲, 黄智敏.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7, (11) :107-108.

[2]宋斌, 王强.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07, (9) :82-84.

3.研究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措施 篇三

计(论文)

(2019届)

我国殡葬服务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我国殡葬服务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XXXXXXXX学院:XXXXX

指导教师:XXXXX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观念的不断改变,殡葬服务行业也随着走进人民的视野。在新的趋势和形式下促进和提高我国的殡葬服务的体系和建设对于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殡葬寒夜的发展需要不断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市场的监管,规范殡葬行业的服务行为,满足目前国内日益增长的殡葬消费需求。本文分析了我国殡葬服务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积极探索和研究我国殡葬服务改进的方向,促进我国殡葬行业更加合理和更加的健全发展。

关键词:殡葬服务;问题;对策

一、殡葬文化

殡葬作为人类处理尸体的一种方式和礼仪,也是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社会现象,殡葬主要受是人们的行为和思想支配的,属于民俗文化和民族风俗的范畴。殡葬活动作为人类特有的文化活动,涉及到生态资源、精神文明、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而殡葬文化则是由社会经济、政治、意识形态、风俗习惯、人情世故等因素共同影响和制约下形成的。

二、我国殡葬服务的现状

生命的规律是生、老、病、死,这也是生命的常态,殡葬服务是对死者的尊重,也是对死者进行哀悼的方式,这样也是安慰死者家属的一种特殊社会服务的行为[1]。

在我国由于人口基数大,老龄化加快,人均国土面积小,且传统土葬的方式不仅污染环境且不利于土地的规划使用,且我国政府密切关注殡葬行业的发展对我国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影响。随着我国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的一系列深刻变化,殡葬的行业也不断得到社会和人民的认可。在我国殡葬行业的不断建设过程中,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且在殡葬行业发展和实施的过程中不断的取得良好的效应,对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自1949年以来,随着社会体系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民的观念不断的趋向理性化和环保化,且我国政府也在对殡葬服务的发展建立起法律体系,但由于我国的历史原因和部分人民的思想固化,导致殡葬的普及和服务大众化受到阻碍。但在目前不断和谐和深化发展建设下,加上政府的引导作用,殡葬改革中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全面推进绿色殡葬改革,需要不断推进建设我国现代特色的殡葬服务体系。

虽然在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由于我国人口的基数大,人口也众多,人口增长速度快,且目前我国的老龄化水平也在不断的增加,以及科学文化不断深入人心,人们对殡葬的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所采用的殡葬方法也在不断的更新和改近。但总的来说,目前我国对于过世者的处理方法仍以土葬和火葬为主。

从整个我国国家的角度来看,当前对于土葬的改革主要有以下不足:一是火葬在目前还不够普及,当前全国的火葬率只达到60%,对于完成从土葬,火葬的转变的阻碍还是很多。二是即使使用火葬,其骨灰仍采用土葬的方式处理,将骨灰和棺木一起埋葬,这样的反式处理骨灰就不能体现出火葬的环保性,这与传统的埋葬方式便无区别。三是在管理和建设殡葬体系的过程中仍存在不足,如层次过低、分布不合理;存在不良竞争经营的问题。

随着我国殡葬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入,服务水平也在殡葬行业不断提高,殡葬行业的设备建设也在逐渐优化,对于人民群众的殡葬消费需求也基本满足了[2]。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加上殡葬服务行业的需求随着增长,随之而来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如法律法规的建设对于葬礼服务体系反面还不完善,对殡葬服务缺乏市场运作和监督,专业人员的短缺等问题。

二、我国殡葬服务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的殡葬服务发展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发达国家的殡葬服务水平更高差距还是很大,主要还是有观念上的不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于目前,我国殡葬服务存在的问题是由法律法规、政府职能、人们的认知和习俗等因素造成的。

(一)殡葬法律制度不完善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的,且我国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在不断推进,经济的发展导致需求的增长。当对于目前殡葬行业的法律建设还很滞后,且法律法规的建设还不够的完善。加上殡葬服务的改进的困难重重,需要克服民族、文化的障碍,且在执法上的工作也是困难的。

(二)殡葬服务市场经营管理不善

在目前的殡葬服务中,市场的经营管理还不够明确,在殡葬市场运营监管体系上,存在市场秩序不够清晰,对于政府部门的规范没有具体的落实到位[3]。因此需要提高殡葬的服务质量和经营管理。

(三)缺乏专业的殡葬服务人才

随着我国殡葬业的需求不断增加,加上殡葬行业的特殊性,使得众多的人才远离此行业,所以行业的发展缺乏人才的建设。我国殡葬业的人才建设已经无法满足我国发展现代殡葬服务的需要,甚至无法满足公众的需要。

(四)政府职权过重

在殡葬服务的具体过程中,实行殡葬服务过多的由行政部门、社会团体、政府机构,葬礼承办人及其相关人的参与,且政府部门优先的现象也私时有发生,政府职权的干预过大导致现有殡葬资源无法得到充分的利用[4]。

三、构建我国殡葬服务体系的对策

按照当下殡葬行业的需求,对于殡葬寒夜的改革必须重视其系统性、完整性和协调性的发展,殡葬改革应该承担的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生态文明。

(一)加强顶层设计,推进殡葬综合改革

服从殡葬改革,让殡葬服务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促进土葬向火葬的转变,消除葬礼习俗,培育新的文明节俭的葬礼,加强改革顶层设计组合资源,对于殡葬行业需要全面推进改革,推动完善殡葬改革决策科学化,广泛促进殡葬改革的顶层设计。

(二)建立我国殡葬制度的法律框架

由于我国的历史复杂性导致殡葬制度的建设相对受阻,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促进殡葬业在我国得到更好的实践。根据我国的法律和对殡葬行业的制度建设的不同意见,多方面参考,推动殡葬服务与社会经济发展协调,努力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殡葬服务系统。

(三)加强殡葬服务机构管理,规范殡葬市场

根据公众的需求,需要对殡葬服务进行深入、详细的研究,将殡葬行业和相关其他资源进行整合管理,构建葬礼服务机构,规范殡葬服务市场,建立不同级别的规定,完善殡葬服务机构的设置和丰富服务项目,加强殡葬服务的市场管理。

(四)推进殡葬职业教育,加快人才培养

在殡葬行业中极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和建设专业的殡葬技术人才队伍,构建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创造有效的激励。根据市场经济和社会的消费需要,殡仪业者必须提高竞争意识,改变服务观念,不断提高职业培训水平,为大众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五)明确政府在殡葬工作管理中的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的职能需要转变,需要加强对殡葬行业的管理,通过行政、经济、法律等直接干预殡葬活动[5]。

(六)建设科学文明的殡葬文化

建造科学文明的殡葬文化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科学文明建立的文化起点必须是抵制迷信。第二,科学文明的文化建设必须建立在意识形态和政治教育、行政立法、企业组织以及对科学文明的埋葬文化的深化之上。

总结

我的殡葬服务市场发展正在慢慢走向成熟,目前我国的殡葬改革也取得有效成果。且我国对殡葬服务的需求正在上升。目前,我国殡葬工作还面临着意识形态上的差异、殡葬制度的不完美、城市和农村发展中的不平衡、改革与发展的不协调、殡葬相关法律和规则的不完善等等的矛盾。需要可持续发展符合我国国情和市场需求的新制度,监管殡葬市场,不断提高殡葬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民发[2009]170号).[C].2009

-23.[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民发[2012]211号).[C].2012

23.[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国民政统计年鉴》(中国社会服务统计资料).[G].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4]李伯森,肖成龙.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2014

-2015).[R].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1

4.研究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措施 篇四

摘 要:农业作为我国的第一产业,其技术水平的提高,对于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需要通过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力度,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科技发展问题。本文探讨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对策

一、引言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立国之本,所以农业的发展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发展。中央财政在2015年下拨了26亿元农林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推广的资金,用于支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因此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农业技术推广概述

1.农业技术推广概念。农业技术推广就广义上来说,是在农村社会的范围内,面向农民的,以家庭农场、农家为中心,以农民实际需求为内容,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为最终目标的农村社会教育。现代的农业推广是将有用的信息传递给人们,而且帮助这些人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和正确观点,以便有效的利用这些信息和技术(教育过程)的一种动态过程。

狭义的农业技术推广,主要是指把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有针对性的研究成果,通过不同的方式向农民推广,使农民在实际的劳动生活中得以应用,有效的提高农民的收入。

2.贵州省农业现状。贵州省的农业发展推进,预计其第一产业的增加值可达到78.56亿元,同比增长约6.8%,非粮产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比重达84.3%。粮食总产量68.3万吨,蔬菜、茶叶、中药材、精品水果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22.5万亩、44.1万亩、33万亩、50.7万亩,收购烤烟18.1万担,粮经比调整为34:66。省级重点农业示范园区从8个增加到13个,完成投资32亿元,实现总产值35亿元。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4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275个,农机化综合水平45%。

三、目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

1.推广经费不足。在我国事业单位条例中,规定推广经费由政府财政划拨,但是目前很多地区重视工业的发展,对农业的投入比例非常低,导致基层乡镇农业部门经费少,难以开展推广活动。有的基层在农业技术推广上的人员、设备投入也较低,影响了推广工作的积极开展。

2.推广体系不健全。在农业技术推广实际运作中,由于缺乏健全的管理体系,会导致农业技术推广出现阻力,一些农业技术研究与技术推广之间衔接不到位,科技、教育与农业没有良好的互动关系,使许多农业新技术在基层推广中难以落到实处。

3.科研成果与农业生产需求不符。许多科研成果往往难以推广和实用,导致农业应用科研工作未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研发直接、实用型生产技术。科研成果只有使用到实际生产中才能真正转化成真正生产力,农业生产对技术的需要日益多样化和高效化,对农业生产和管理技术的专业性和综合性要求较高,而当前推广技术较为单一,供求不平衡。

4.推广理念和手段落后。目前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中,老观念、旧方法仍被沿用,缺乏新的、现代化的理念创新。例如,制定推广的项目和研究成果基本脱离实际,导致农民参与性不高。新技术推广方式依赖于行政手段,而不是真正通过试验、示范,令农民满意,造成推广部门和农民越来越远,缺乏有效的监督双向机制。

5.农民文化程度与推广效率低。农业技术推广最终在于农民,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直接决定推广效率的好坏,而我国大部分农村接受过教育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从事农业生产基本都是50多岁的中年人,他们的文化水平很低,对科技成果的认识也不到位,接受新技术能力较差,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

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对策

1.加大投入。为保证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和科研项目的专项经费,各级政府部门要正确认识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性,加强站房和科技示范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广站可以购置必要的办公用品和仪器设备,公益性的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增加资金的投入,出台法律法规限制其他部门不得挪用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的资金。

2.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1)健全人事管理机制。应当重视农业技术推广人事管理漏洞与不足,找出解决办法,同时进行必要的人事制度改革,以推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深入,可全面推行全员聘用制;(2)完善考评制度。建立当地领导、上级主管部门、职工共同参与、共同考核的评价体系,并加大考评奖罚力度,奖优罚劣;(3)创新分配机制。要打破“大锅饭”、平均分的分配制度,实行与绩效挂钩的工资机制,按业绩大小适当拉开档次,用新的分配体制来调动职工工作的积极性。

3.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科技兴农。可以在推广站,安装宽带、配备电脑等现代化设备,利用互联网对一些新兴农业技术进行学习,同时对内部信息进行联网,收集、整理符合当地农业发展实际的先进的农业项目、农业种养方法以及农业实用设备,还可以利用互联网传播速度快、传播面广的特点,把一些实用的农业技术放在网上,供人浏览学习。全面推动农业技术科技的普及,使农民生产经营的能力得到提高,实现我国农业的振兴。

4.建立农技成果评审机制。建立农技成果评审机制,增强知识产权保护,同时可以将动植物的科研新品种,也纳入科研专利,鼓励农业科研机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研发实用的、易推广的产品,以解决科研和实际生产脱节的情况。对于研究和开发示范结合的项目,及偏重开发性的项目,在评审中可将技术创新和经济性分离,以提升科研成果的实用性,使其更为迅速的转化成实用技术。

5.要加快成立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效益。成立专业合作社,通过租赁经营、股份合作等方式把一些散户的土地或水产养殖区集中到养殖大户手中进行规模化经营。为了节省成本和提高效益,必须接受一些农业实用新技术,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普及。例如,普定县城关镇党委、政府依托资源优势,大力推广精品水果种植技术,建立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己经发展精品水果种植户数88户,建成示范推广面积超过4200亩,农民从水果种植中人均纯收入达2500多元。

6.培养农民素质和技术

(1)通过夜校、成人学习班,帮助农民提高文化程度,使他们能够了解新的农业技术,并掌握这些技术的方法;(2)积极开展各类专业技术的培训班、指导班,为他们提供咨询服务,例如举办专题讲座、培训班等,帮助提高农作物种植、水产养殖、农作物加工等的生产水平;发展具备高中文化程度的青壮年农民参加农业函授班学习,培养他们成为使用农业技术科学生产模范;(3)在对农业技术进行大力的科普,要创新方法,不能局限在一个领域,使科普活动的形式与内容更加有意思。

五、结语

做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可以在帮助农民脱离贫困的同时,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应当积极重视技术推广,政府应加大投入,健全推广制度与体系,加强农民技术培训,采取多元化的推广方式,从而提升推广效率,推进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5.研究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措施 篇五

1.1.1 客户方面存在的问题

客户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查新委托过程中。客户在《查新项目委托书》填写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一是对查新的目的不是很清楚,委托内容未能突出查新的技术要点;二是出于对项目的技术保密,不能如实填写具体内容,对主要查新内容表述含糊或采取回避;三是用户对委托过程不够重视,委托人不是课题主要负责人或主要参与人员,对技术关键把握不准,无法与查新员准确交流。

1.1.2 查新员方面存在的问题

查新工作要求查新人员不仅要具有专业的查新、检索技术,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各种检索工具,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还必须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对中医药文献查新人员来说,还必须具有一定的中医学、中药学专业知识。然而目前仍然存在着如下一些问题:查新队伍良莠不齐,查新人员年龄老化,知识陈旧,现代化设备运用的技能缺乏,外语能力与现实需求相差甚远;部分中医药查新人员知识结构单一,未能全面具备中医药学专业与计算机网络专业知识,或有欠缺。

1.1.3 检索数据的滞后性和不完整性

由于我国科技体制、制度和习惯的原因,许多在研或刚结题的科研课题文献,以及未公开发表论文和出版书籍及部分研究生毕业论文均不在被使用的数据库内,因此,检索所获得的数据相对来说是滞后的和不完整的,由此在做分析和结论的时候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1.4 对专利查新和新产品开发论证查新的忽视

由于专利查新和新产品开发论证查新的高难度和高复杂性,我国中医药科技查新人员的专利知识和专利检索技能较为不足。目前,国内对于专利查新和新产品开发论证查新这两种查新形式的研究和报道比较少。这与我国现阶段的科研创新性程度不高,科研人员的专利意识不强有关,同时也说明科技查新人员的专利检索水平和意识有待提高。

1.2 对查新报告作用大小的争议

查新报告仅是从有无文献报道的角度来报道项目的创新性,而立项和评奖需要考虑的是科研成果的实用性、推广应用情况及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另外,项目管理者和项目审批者对查新报告本身不够重视,审批的时候不是以项目的查新点为标准,因此,很多时候查新只是一种形式,不能在立项和成果申报时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

1.3 中医药查新的规范化问题

6.研究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措施 篇六

1 我国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农业自然灾害频发制约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近年来全球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 自然灾害频发, 对社会生产和人类经济生活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而我国又是传统农业大国, 气候复杂多变, 因此对生态基础脆弱的农业生产影响很大, 同时说明了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抵御气象灾害能力差, 天气预报时效不够长, 预报也不够精细, 预测预报准确率仍有待进一步提高;也反映了我们防灾减灾意识不够, 储备不足。

1.2 农业对气象的依赖度过高, 农村局地性限制了气象信息的有效传播

农业是受气象条件影响最大的产业, 农民是气象服务最广大的对象, 气象服务的成功与否切实关系到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收入, 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和气候复杂多样, 相对城市而言, 农村是气象服务工作最广阔的领域, 同时也是气象灾害防御最为薄弱的地区。尽管目前农村基础设施有了一定改善, 但受地理和交通条件限制, 一些农村偏远山区还存在互联网不通、覆盖率低和农民信息化程度不高等突出问题, 导致了获取气象信息的渠道匮乏、信息面较窄, 绝大多数农民只能通过收看电视上的天气预报, 一些时效性强的气象预警信息缺乏快速、有效的传播途径, 信息的传递与广大农民对气象信息的迫切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增加,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气象信息的服务。

1.3 农业气象服务能力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不适应

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气候的不断变化和各地农业生产格局的不断调整, 农业气象服务能力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具体表现在:气象服务工作内容逐渐由单一的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扩展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特色农产品气象保障服务、粮食安全气象保障等多方面, 传统农业气象信息服务覆盖面窄、产品单一、信息不够丰富, 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和农业生产多样化的需要;农业气象业务与天气气候预测业务衔接不够紧密。缺乏与关键农事季节、重要农业生产活动相关的农业气象服务为代表的业务工作;农业气象服务产品的缺乏指导性和针对性, 由于受传统观测技术和通信、传输手段的限制, 气象服务产品的时效性较差, 往往存在一定的盲区和滞后性, 同时服务方式过于传统, 服务内容简单、服务产品用语模糊、长年不变, 其深度和水平也远远不够。

1.4 农业气象业务的科技支撑能力尚待加强, 人才队伍现状令人堪忧

目前农业气象预报预测方法多以常规统计方法为主, 农业气象服务产品的针对性不强, 丰富度和精细化程度不够, 科技含量不高, 主要以定性分析为主, 定量化、模式化程度不高;农业气象现代化建设落后, 缺乏先进的监测手段和对农业生产全方位的调查, 观测仪器设备陈旧、布局不够合理, 保障体系不够健全, 观测手段和方式简单落后, 观测工作费时费力, 观测技术缺少突破性创新;从事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的人才队伍状况令人堪忧, 近年来, 由于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农业气象服务在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导致农业气象队伍整体建设相对缓慢, 大量专业技术人员流失, 基层农业气象人员紧缺, 从事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的力量明显不足, 现有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无法适应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工作发展的需要。

2 我国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发展思路与措施

2.1 依托科技进步, 加强突发性灾害预报预警

面对复杂的天气形势, 气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局地性、突发性、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和预报预警, 避免出现重大灾害性天气分析研判的疏漏;要充分发挥现代化效益,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 用好各种观测资料, 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度, 强化预报手段, 使气象服务更有针对性、更加人性化。

2.2 拓宽农业气象服务领域, 使其呈现多元化趋势

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未来应不断拓宽农业气象服务领域, 根据当地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需求, 扩大农业气象观测品种, 及时调整农业气象监测内容, 并逐步实现业务多元化发展趋势。积极开展粮食安全保障的农业气象服务, 发展动态农业气象产量预报、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灾害评估以及人工影响天气业务, 为粮食高产稳产和防灾减灾服务。

2.3 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 提高农村气象信息的针对性

依靠科技进步, 因地制宜, 构建适应农业防灾减灾、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等需求, 以及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的农业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农村气象灾害预警应急体系、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评估和防减灾决策服务系统、粮食安全农业气象服务系统和设施农业气象服务系统, 提高农业气象预报的针对性、特色性和精细化程度, 为社会稳定农业生产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优质气象服务。

2.4 建立和完善农业气象监测网络系统

按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发展新需求, 建立分层次、分区域的农业气象观测网络系统, 完善现代农业气象指标体系。

2.5 建立健全农业气象灾害防御机制

积极探索气象灾害应急救援工作机制, 加强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加强农业灾害的气象监测预报、预测预警、评估及控制技术, 实现与天气、气候密切相关的重大农业灾害的灾前预警、灾中跟踪、灾后评估及其减灾控制, 逐步发展防御灾害的信息系统, 提高关键农事季节和具体农业生产活动的防灾减灾服务能力。围绕现代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和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具体需求, 开展关键农事活动气象预报和农业重大病虫害气象等级预报。

2.6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增加基层农业气象经费投入

加强农业气象基础设施建设, 适当增加农业气象基本业务经费投入, 制定适当的奖励、激励机制;加强农业气象业务和管理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工作, 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 更新现有知识结构, 全面提升各级农业气象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增强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的发展后劲。

2.7 探索气象服务的有效途径, 完善新农村建设的气象服务

不断拓宽面向农村的气象服务信息发布渠道, 以网络、广播、电视、电话、报纸等为载体, 将各种气象信息及时传递到广大农民手中, 最大限度地避免减少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 同时做好信息反馈工作, 了解广大农民对气象服务产品的满意程度, 以便第一时间做出改进。进一步加强农村气象服务体系建设, 通过建立农村气象服务信息站、农业气象信息专栏等形式, 提供丰富的公共气象服务产品, 定期不定期地为农民群众开展培训讲座和气象技术咨询服务, 使他们了解气象相关知识, 提高使用农业气象新技术的能力与水平, 增加农民防灾减灾意识, 以促进新农村建设、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3 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农业气象服务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更为突出, 如何开展多元化、精细化、全方位、全程化的优质农业气象业务服务, 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需求, 是新形势下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发展必须重点解决的问题。健全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体系, 提高农业气象灾害预测和监测水平, 在深化传统农业气象服务工作的同时, 积极、稳妥地向生态环境领域拓展, 为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持。

参考文献

[1]蒋运志, 唐熠, 唐桥义.关于做好农业气象服务的几点思考[C].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 2009, 132-136.

[2]陈彩霞.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农业气象服务水平[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24) 2:62-63.

[3]苏娟, 张宇.新形势下农业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业信息, 2013, 15 (04) :64-66.

[4]田家波, 宋杰, 张前东.针对农业气象服务工作的现状需求和措施[J].科技信息, 2010 (05) :807, 817.

[5]贺宇.农业气象服务现状与发展趋势[J].现代农业科学, 2009, 16 (02) :129-130.

[6]马树庆, 王春乙.我国农业气象业务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J].气象科技, 2009, 37 (01) :29-34.

[7]党修伍, 张学贤, 张永芹.气象服务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调研与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 (7) :2119-2120.

7.研究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措施 篇七

河北省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现代农业主要由农业产业化、乡镇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3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部分组成.对河北省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述了解决农业现代化的`出路在于如何以现代科技及其应用技术装备崭新的农业产业.

作 者:李英 侯建军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河北石家庄,050061刊 名:安徽农业科学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年,卷(期):35(26)分类号:P320.1关键词:现代农业 农业问题 发展对策 河北省

8.研究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措施 篇八

关键词 第三方物流 企业 运作模式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及问题

1.1 第三方物流企业市场需求严重不足

在现阶段的我国,对第三方物流有着切实需求的企业仍然主要是一些外商投资企业、一部分新兴的高新技术、连锁经营、电子商务企业和极少数国有大中型工商企业,绝大多数企业仍然保留着“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方式,习惯于自己干物流,不注重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忽视或不愿意采用供应链管理的模式。即使有许多工商企业将运输业务外包给运输企业,仓储业务外包给仓储企业,但也只是企业间简单的、不稳定的业务联系,而绝非供应链管理意义上的合作。

1.2 资源浪费严重,第三方物流效率不高

目前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组成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传统的物流类企业,如那些从运输、储运企业拓展业务转化而来的企业;二是外资来华投资新设立的物流企业;三是工商企业的物流部门转化而来;四是某些内资因看好物流市场而投资新设立的物流企业(包括由网络公司转化而来的第四方物流公司);五是中国邮政、铁路空运这一类特殊的垄断性物流供应商。以上几类企业依托各自的优势,正在积极开拓现代物流服务领域,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在已有的众多物流企业中,普遍表现出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物流服务机能比较原始和单一;物流运作的效率不高;有效服务网络不足;社会化程度较低等。

1.3 缺乏系统性管理,装备标准化程度低,无序竞争扰乱整体市场秩序

物流业不但涉及公路、铁路、航空、水路甚至管道运输方式,还涉及多种业务种类。物流涉及的行业主管部门不但有交通部、铁道部,还有邮政局、海关等,这些部门各有各的规定,各作各的规划,缺乏统一的大物流构想,因而在物流管理缺乏系统性,在发展物流设施设备上,缺乏前瞻性,标准化程度低,很难与国际物流对接。

由于缺乏系统性管理,物流市场上的无序竞争严重,“劣质”物流企业扰乱整体市场秩序。我国的运输市场还比较混乱,成本的畸形降低使得某些不规范经营的“劣质”物流企业可以在拓展市场时给出很低的报价,而很多物流需求企业出于成本的压力,在外包物流业务或某些物流功能时将价格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很多企业明知很多“劣质”物流企业的报价是建立在违法基础上的,但仍然经常选择将运输功能单独外包给那些不规范经营的物流或运输企业。这样不但影响了工商企业将物流整体外包,还出现了很多“胆量大”的“劣质”物流企业在竞争中将合法经营的“优质”物流企业“打败”的现象。

1.4 第三方物流平台构筑滞后,信息化程度低

根据信息化系统的应用范围与广度,目前的物流行业IT应用系统大致划分为以下几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单点应用。针对个别功能的各种软件工具和单点系统的建设。第二层次是流程优化。针对物流企业的个别业务流程或管理职能,实施部门级的信息系统建设。第三层次是综合管理。针对整个企业的综合管理,实施企业级的信息系统建设。第四层次是公共平台。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整个物流行业的信息化问题,如物流信息的发布与共享,物流行业与其他相关机构的信息交互。这些信息化需求不可能由某一家物流企业单独承担,而应该由外部的服务供应商或政府部门负责满足。这一层次的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物流公共信息交换平台、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EDI网络服务中心等。而我国在提供基础信息和公共服务的平台发展缓慢。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服务在大型企业的应用

比例为23%,在大型物流企业的应用仅为12.5%,在中小企业基本是空白。基础技术服务应用比例过少,整个行业的整合就相对困难。

据不完全统计数据表明,目前,仅有少数规模较大的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已经达到第二层次,占中国物流企业总数的18%左右。达到第三层次的物流企业则更少,仅占物流企业总数的5%左右。而上升到第四层次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信息化程度低,极大制约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

1.5 国内企业的物流管理观念仍然十分落后

传统物流思想根深蒂固。目前,我国多数企业还奉行一种“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管理思想,从采购材料到销售商品全部由生产企业自身完成。特别是对于那些财务状况还令人满意的企业来说,他们不愿改变现状,不愿通过物流外包的方式来改变现有业务的经营模式。

抵制变化。企业内部设有物流部门的企业,由于仓储、运输等工作技术含量相对较低,所以容纳了不少冗员,企业如果将这些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则意味着大批员工被解雇。在企业存量得不到妥善解决,职工未被安置的情况下企业是不会去选择第三方物流服务的。对第三方物流缺乏认识。第三方物流行业相对来说还很年轻,许多企业还没有认识到第三方物流的重要作用。他们担心如果失去内部物流能力,会在与客户交往和其他方面过度依赖第三方物流而失去主动权,这种担心在那些从来没有进行过物流外包业务的企业尤为普遍。第三方物流企业自身方面原因,实力尚弱。国内第三方物流行业发展水平较低,绝大多数还是传统意义上的运输公司、仓储公司,只不过在名字前面加上了“物流”二字。这些企业交通能力不能满足现代运输要求,仓储设施落后,物流管理人才匮乏,再加上反映第三方物流公司能力的数据相对较少,从而使得一些企业对第三方物流服务存在戒心。完善我国第三方物流的措施

2.1 更新观念,树立现代物流理念

作为物流业的新兴领域,第三方物流在国外的物流市场上已占据了相当可观的份量,欧洲目前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比例约为76%,美国约为58%,日本约为80%;同时,欧州有

24%、美国有33%的非第三方物流服务用户已积极考虑使用第三方物流;欧洲62%、美国72%的第三方物流服务用户认为他们有可能在未来几年内再增加对第三方物流服务的需求。据统计,1994年美国第三方物流的收入为150亿美元,1996年为250亿美元,预计在未来第三方物流将以15%~20%的速度递增。实践证明,第三方物流服务的营运成本和效率,远远优于企业自营物流。它可以帮助企业精干主业,减少库存,降低成本,提高核心业务的竞争力。因而,作为后发物流产业和物流市场大国,应树立新观念,立足于高起点,力争实现我国物流业跨越式发展。

2.2 积极培育物流市场

首先,强化物流市场主体即物流企业准入制度建设;同时规范各种物流行为。物流企业经营规模小,市场占有率低,致使现代物流技术在这些企业中难以得到有效发挥。各类物流公司繁多,规模、水平参差不齐,妨碍物流资源的优化整合和结构上的协调发展,影响大型专业物流服务的拓展。实行并规范市场准入制度,规范各种物流行为,可避免皮包公司和“图章公司”扰乱市场,进而提高资源利用率。

其次,建立和完善现代物流市场管理体系。培育完善的物流市场,必须推进物流市场管理体系的建设,明确政府在物流市场管理中的职能,切实加强政府对现代物流市场发展的宏观管理。根据国家有关政策的要求以及我国物流市场的现状,我们认为必须建立政府统一领导和指挥的、跨地区、跨部门的现代物流工作协调委员会。该机构应设在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中,从而可以建立统一完整的大物流市场,实现物流向网络化、信息化和现代化转变。

最后,加快人才引进与培养,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针对专业物流人才缺乏这一现实,各级政府以及各个企业应该加大力度培养专业的物流人才队伍,加强人才引进和培育,抢占物流人才制高点,建立一套强有力的现代物流业发展人才支撑体系。因此要做好以下几点:引进物流人才,优化物流人才结构;广泛开展岗位培训,尽快满足物流企业急需人才;抓好物流人才的基础教育,发展物流专业高等教育。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培育物流人才。

2.3 加大物流需求开发力度

开发物流需求是培育物流市场的关键。具体来讲,要积极引导工商企业在强化自身物流管理的基础上,确立物流职能,剥离低效的物流部门及设施,逐步实现企业物流活动的社会化,为现代物流产业发展培育广泛而又坚实的市场需求基础。同时,物流供给的形式、质量以及能否给企业带来成本节约的经济效益是决定企业是否会参与到物流市场的重要影响因素,可以说供给会从另外的角度促进需求,所以要提高物流企业的服务质量和水平。例如:开展对现有物流资源进行服务功能的集成和延伸,开发库存融资、质押监管、物联网等服务项目。应尽快建立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主导的社会化、专业化的物流服务体系,培育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和企业集团,使之成为我国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示范者和中小物流企业资源的整合者。

2.4 采取积极措施,推进物流信息化、标准化进程

物流的标准化和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生命线。政府应指定国家技术标准管理机构针对物流基础设施、装备制定基础性和通用性标准,如统一的计量标准、技术标准、数据传送标准等;对物流安全和环境制定强制性标准,如清洁空气法、环境保护责任法等,以保证物流业的顺利进行和安全进行。同时,支持并敦促行业协会制定物流作业和服务的标准,统一物流用语以及物流从业人员的资格标准。加快、强化物流信息网络的建设,以物流信息化带动物流现代化。

据预测,未来几年,中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数量将以每年16%~25%的速度发展。中国物流企业不仅要面对国内同行小、乱、杂的竞争环境,同时又要面对国外巨头大、精、专的竞争。而利用信息化实现差异化的服务竞争已经成为面对挑战、提升实力的最有效的手段。

2.5 优化物流运作软硬件环境

近年来,我国在物流设施和设备等硬件方面建设取得显著成绩。为了应对全球新经济的到来,我国加紧对基础设施和基础项目的建设。比如:港口码头、铁路公路和航空港建设正有步骤地进行。公路通车里程2003年比1997年增加47%,其中高速公路增加5倍多。按照“十五”规划的要求,正在加紧建设“八纵八横”铁路主干线、“五纵七横”公路国道主干线,以及45个公路主枢纽、130个公路集装箱中心站和中转站、18个铁路集装箱中心站、43个主枢纽港口。日新月异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政府对软件要素的提升也在不断做出努力,制定和完善许多法律法规。具体有:简化物流企业登记注册程序,取消经营国内铁路货运代理、水路货运代理和联运代理的行政性审批,取消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经营资格审批,制定相关物流法律法规等。物流法律法规对保护物流活动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规范各种物流行为,促进了物流业健康发展。尽管目前物流行业仍存在诸多法律空白,但我们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只有建立了行业规范标准,才能使一批劣质的物流企业被淘汰出局,为优质企业的进入扫除障碍,优化整个行业的运作,提高行业的整体效率效益。因此,软硬环境优化是物流系统正常运转的重要支撑要素。结 语

目前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水平还很低,但需求量会越来越大,需求的层次也越来越高。正因为如此,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空间是很大的。现在处于多数的小型物流企业应该本着优势互补、资源整合的原则,运用兼并、资产重组等形式,重新合理地配置资源和健全网络,把企业做大做强。第三方物流企业只有具备了一定规模后,才有可能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才能实现低成本扩张,实现规模效益。

9.研究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措施 篇九

关键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问题,措施

1 基本情况

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南部、黄河前套。下辖11个乡镇185个村, 总人口40.6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25.1万人, 6 877 km2, 其中耕地面积5.17万hm2;全沙坡头区农技推广机构在编人员共83人, 其中乡镇在编在岗人数40人, 占48.2%, 11个乡镇设立11个乡级农技服务站。

2 存在的问题

2.1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体制不顺

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隶属沙坡头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和各乡镇政府双重领导, 乡镇领导只重视乡镇重点工作, 对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淡化,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主要忙于乡镇的包村及中心工作, 再加上部分乡镇农技人员在编不在岗情况突出, 造成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得不到有效开展。

2.2 缺乏良好的培训体系

由于农业技术推广知识不断更新, 造成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知识老化, 在技术推广过程中, 技术推广人员得不到专业的技能培训及更新, 难以在第一时间接触到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不能满足当前农技推广的业务需要。

2.3 农业技术推广形式方法单一、陈旧

目前农业技术推广主要依靠自上而下的行政指令, 缺乏技术导向;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 缺少信息传递, 缺少服务手段, 缺少技术支撑, 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没有真正深入到农户, 部分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建立不全, 技术推广服务工作方法简单。

2.4 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投入不足

由于投入资金不足和关注度不够, 一些新的农业技术推广、新的产品的引进, 得不到落实, 这就导致技术推广工作的正常开展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3 采取的措施

3.1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

要正确认识到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性, 针对科技工作建立科学导向机制, 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采取垂直管理模式;要想方设法在基层稳扎稳打地推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实施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职业资格准入制度[1];进一步健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技术培训机制, 培养高精专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加强对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的引导。

3.2 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工作

农业技术培训工作要超前谋划, 在农闲时节及时制定培训计划。首先, 利用“科技之冬”大力开展各类农业技术等多项培训, 使广大农民熟练掌握农业技术的应用;其次, 把农业技术培训贯穿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 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 深入农业生产现场, 进行实际操作技能演示与指导, 让农民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 真正掌握技术要领, 提高农民的农业技术水平。

3.3 全面广泛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

农业技术要全方位服务“三农”建设, 不但要做好农业示范园区、项目区、科技示范户的技术指导服务工作, 而且要做好广大农民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 组织农民外出到科技含量高的示范园区、项目区实地参观学习, 打消顾虑, 才能以点带面, 加速农业技术推广;加强与农民的沟通, 收集整理反馈信息, 及时进行改进和更新;让农民及时了解农业技术政策与法规, 以及信贷、运输、销售等方面的信息, 激发农民对科学技术的应用兴趣[2]。

3.4 加大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资金的投入力度

要认识到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的重要性, 在资金投入上给予大力支持, 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事业的投资比重;协调农行、信用社, 明确支农职责, 在农业技术推广开发项目、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农业技术培训上予以扶持, 为农业技术的全面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来源。

参考文献

[1]刘加莲.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中国农业信息, 2016 (18) :29.

10.农业科技推广中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篇十

一、农业科技推广存在问题

业科技推广作为农业生产的关键性环节,其根本目标是为了实现农业发展团场增收职工致富,实现团场效益最大化。在实际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存在着众多问题,例如,目前团场农业推广模式过于单一,主要是团场农业部门的农业技术推广站,将农业技术向广大农民进行推广;农业推广体系不顺畅,极易受到团场各部门的行政干预;农业推广人员素质不高,农业推广人员结构不合理,知识无法得到有效更新,人才布局呈现倒金字塔结构;农业推广资金缺乏,农业推广资金严重不足,农业推广设施落后,农业推广服务质量低,严重影响农业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农业科技推广创新策略

2.1创新农业科技推广体制

团场要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创新,首要环节是要不断创新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对于农业科技推广体制的创新,主要可以从2大方面进行入手:第一,创新农业科技推广价值链。农业科技推广需要进一步改善自身组织形式,尤其是对推广资源,需要进一步做好资源整合。不仅要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而且还要做好农业科技推广价值链的重新组建。在进行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组建和完善过程中,农业科技推广部门需要做好与教育单位、涉农部门、农业科研等部门的沟通与合作,激励团场各部门广泛参与。目前来看,兵团有2大农业高校,这2大高校不仅拥有较强实力的科研,而且还有较广的工作经验。做好农业科技推广,必须要将这些资源充分利用起来;第二,创新执法和行政管理职能。农业科技推广部门要以身作则,将农业科技推广责任和创收区分开来,将农业科技推广作为一种责任,满足广大职工的实际需要。

2.2提升农业科技推广团队质量

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高能力以及负责任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是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农业科技推广需要对新型农业技术人才进行培养和引进,以提高他们的农业科技推广能力。对于加入到农业科技推广队伍中的人员,需要进行资质考核,以提高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资质标准。同时,做好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培训,尤其是农业科技推广知识、经验的介绍与培训,建立完善的业绩考核制度,有关部门根据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工作业绩进行奖惩与选拔。对于资质考核合格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还需要加强其职业道德以及社会公德意识培养,根据实际工作需求,提高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基本工资,解决好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在实际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而激发其进行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3增加农业科技推广资金投入

农业科技推广资金是团场开展农业科技推广的坚强后盾。农业科技推广不同于其他工作,其资金来源主要是上级部门和团场。因此,上级推广部门和团场才是科技推广站的最坚强后盾与力量。有关数据曾经表明,团场目前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的资金投入极少,几乎没有。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农业科技推广资金的利用率上,其成果转换效率也极低。为此,有关部门需要因地制宜地做好农业科技推广调查工作,尤其是对于资金的投入力度应进行严格的审核和控制,逐步增强农业科技推广资金的投入,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在农业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同时,在向上级有关部门申请农业科技推广资金时,需要预留部分资金,保证农业科技推广拥有足够资金,以提高农业科技推广的成果转化率。

2.4完善农业科技法律政策保障

目前,我国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的法律法规主要是《农业技术推广方法》。但是,《农业技术推广方法》是在1993年制定实施的,由于时间过久,《农业技术推广方法》早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的新形势。无法满足当下农业科技推广的实际需求。作为农业部门,需要进一步做好农业科技推广的法律法规修订工作,建立完善的农业科技推广法律法规体系。同时需要根据农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制定出一些新的农业科技推广法律、政策等。例如,,团场要鼓励一线推广部门,加强对农业科技推广技术研发科技成果的转化,实现团场组织多元化,保证农业科技推广的力度以及实效性。

三、总结

11.研究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措施 篇十一

摘要:对农业技术推广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我国原有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已无法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的要求,存在推广资金不足、推广人员素质较低、农民吸纳新技术能力差等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搞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对策。关键词:农业推广;现存问题;对策研究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现代农业技术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要实现农业现代化,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搞好农业技术推广,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但是,随着农村综合改革的逐步推进和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基层农业技术服务体系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难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对农业技术服务的现实需求。因此,改进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打破不适应农业经济发展的科技推广格局,为农业科技成果有效转化为生产力,建立有效、高效、长效农业科技推广机制已迫在眉睫,搞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基层农业推广体系建立的主要问题

1.1 资金短缺,工作手段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根据法律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在则政预算内应当保障用于农技推广的资金,并应当使该资金逐年增长。”但实际上,农技推广经费问题长期得不到妥善解决,经费严重短缺,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无站无址,更谈不上科技设备。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农技推广工作的开展,也使一些新的综合配套科技无法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大量的试验、示范不能正常开展,整体工作长期置于弱势的低谷中,使农技推广人员有心无力,有能无力,严重制约了科技的推广和应用。而且,基层行政某些领导轻视农业推广体系建设,具体表现为经费不到位,人员虚拟,不注重在岗人员培训,更无从谈到深造,从而导致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科技素质老化,不能适应农业经济高效发展的要求。1.2 农技推广人员及农民的素质亟待提高

部分农业推广体系科技人员缺少农业科技素质,甚至缺乏农业常识,因各种关系和原因而强塞在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占其位不谋其事。对于新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这类所谓的科技人员简直是雾里看花,不知所云,无所适从。这无疑使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农业科技推广能力大打折扣,最终极大地影响农业科技成果在农业一线的有效应用。另外,由于农技推广工作待遇低,工作条件差,过去多年培养起来的农业科技人员有些离开了工作岗位,使从事农技推广的专业人员逐年减少,高学历、高职称的人员不愿从事农技推广工作,使农技推广人员队伍整体素质得不到提高。农民群众是农业推广的受体和基础,农民素质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民学习和应用科技的能力。近几年,由于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老弱妇幼,文化素质不高,接受新科技能力差,农技人员下乡组织培训班都存在一定难度,农技推广处于尴尬的境地。1.3管理、激励机制不到位,难以调动农技人员工作积极性

乡镇站编制被挤占、挪用,农技人员经常被抽调搞各种工作,业务工作形成了多头指挥、多头竹理,工作随意调整性大,加之农技推广经费的不落实,农业生产现状的低格局,使其根本无法安心从事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致使部分人员对本职业务工作丧失责任心,不能很好地经营自己的服务网络,不能很好地运用现有的资源,壮大自己的服务网络和经济实力。另外,农业主管部门对乡镇农业推广服务中心未进行目标管理考核,取而代之的是对乡镇政府的考核,业务指导也只停留在层面上,对乡镇农技人员技术职称的评定也只是注重成果和论文的数量,而没有考虑实际工作的成效等因素。同时因受聘用名额的限制,部分农技人员的工资和职称无法挂钩,某种程度上也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1.4 基层农业推广体系基础设施不全

信息和科技是当前农业生产中最活跃的生产力,按农业和农业技术推广法的相关规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必须具有由当地政府提供的相应一定规模的土地,以用于农业科技的实验、示范、推广。由于农技推广经费不足,部分地区农技推广设施设备严重滞后,现代化的信息设备无法配备,最终导致基层农业推广体系形同虚设,推广工作毫无主动性,更无针对性,也无创造性,进而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加快基层农业推广体系建设的对策措施

2.1 树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思想基础

领导的思想行为影响一个地方的行政方向,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中,部分基层领导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支持力度不够,使新的先进农业技术在农业一线得不到有效推广应用,形成生产和科技的极大浪费。因此,只有解决了领导的思想问题,也才能更进一步推动农业科技成果在农业一线的推广应用,为有效促进农业经济的高速发展奠定强而有力的技术基础。

2.2 加强科技培训,提升农民技术应用水平

今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重点强调了科技创新、科技推广和人才培养。根据日前农村经济和农民素质现状,加强农民科技培训应突出层次性和实用性。坚持多措并举,加快培养新型农民,要加大骨干农民的培训,加大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力度,鼓励和支持进城务工农民返乡当职业农民。对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的农民,可根据农事季节的特点,采取办培训班与现场示范相结合的办法,以增强他们的科技意识,提高运用农技进行自我服务的能力。同时,要注重加强对那些没有正规学历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学历教育,通过多种渠道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

2.3 创新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方式,提高推广水平

农技部门要充分利用队伍专,人才多,分布广,信息灵的优势,将产前的项日筛选、产中的科技指导和产后的销售服务作为自己的全程配套服务范围。在产前,要搞好市场调查和预测,为农民提供准确的信息服务和科技准备。产后则可以采取独营或联营的方式,开展农副产品的购、加、储、销等服务,切实为农民解除后顾之优。对量大面广的主导产品,农技部门要及时推广系列加工、包装、储运等方面的新科技,以实现农副产品的多层次增值,让农民从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2.4 优化体系运行机制,改革农技部门推广模式

良好的运行机制是搞活农技推广工作,增强实力的关键所在。因此,农技推广部门要改革旧的推广模式,在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结合,科技开发、推广与经营结合等方面走出一条新路。要遵循“立足推广搞服务、搞好服务促推广”的原则,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要立足推广工作的优势,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开展良种统繁统供、化肥统测统配、植保统防统治和农产品贮运加销一条龙的系列化服务,开拓农技推广产业化服务领薪。农机人员要走出机关大院,深入基层,发挥各自的科技特长,开展科技承包,实行科技推广与经济报酬挂钩,调动农技人员推广农业科技的积极性,增强农技推广机构的经济实力,使基层推广机构不断巩固和提高。2.5 抓好科技示范工作,引导农民科技经营

由于大多数农民是现实主义者,不愿花资金去应用自己尚不完全了解的新科技,所以,每一项新科技推广的初期,农民大都抱观望态度。为此,农技推广要着力抓好科技示范工作,对增产潜力大、效益高、推广面大的农业科技项日,区、镇、村、组都要有日的、有重点地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户,为农民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学习样板,用活生生的事实,教育和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应用科技致富。2.6 提高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

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是农业推广系统中的主体能动因素,其状况、素质、功能和趋向等特征、特性,均影响着农业推广系统的效率和功能,决定着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成效。现代农业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质要求总的来说,一是有科学工作者的严肃的科学态度,有勇于吃苦,献身农业的工作精神;二是有广博的业务知识,有一定的社会经验;三是有较强的业务实践能力,有组织群众工作的经验和良好作风。总之,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应是德才兼备、一专多能的综合型人才。

2.7 建立基层农机推广人员绩效考评制度

建立和健全对乡镇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绩效考核制度,建立由县农业局、乡镇政府、农户三方共同参与的农技推广绩效考评机制。县农业局主要考核农业技术推广业绩,乡镇政府主要考核德能勤廉等综合情况,农户直评主要反映对农技员的满意度。农技人员的工资报酬、晋级、业务培训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挂钩,加大对优秀农技人员的表彰和奖励力度。2.8 加大农技推广宣传力度,提高农民采纳积极性

把农技推广工作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效结合,致力于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和尽快改变农业弱质产业的形象,促使人们自觉地加大农技推广工作的力度,实实在在地为农民增收致富服务。同时,要加强宣传舆论导向,采取寓教于乐、形式多样的宣传手段,激发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兴趣和热情,要改变行政命令型的农技推广职务模式,通过说服引导、签订科技承包合同等方法,将农户和农技部门的责权利结合起来,形成双方自愿、利益同享、风险共担的约束机制,提高农民采纳推广部门建议和科技措施的积极性。

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科技应用程度不断提高,农业正逐渐从传统农业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现代农业成分不断沉积,基层农业推广体系建设必须加强,更好地为农业、农村、农民有效服务,为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更卓有成效的运行。

参考文献:

上一篇:朦胧月下抒情散文下一篇:第四单元作文:我学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