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工作的总结与反思(精选6篇)
1.课改工作的总结与反思 篇一
课改回顾与反思
课程改革实验以来,我校坚持贯彻各级教育部门的文件精神,联系本校实际,加强组织领导,注重校本研究,边学习边实践,及时反思调整,认真积累总结,使课改实验扎实、有序地开展。现将我校课改以来各项工作开展情况作如下总结。
一、加强教研,提高教师素质。
我校结合课程特点和教师任课情况,成立学科教研组,各教研组每期四个研究子课题,每月一个,围绕每个子课题每月集中组织四次活动,分散活动不限,月末结题,由教研组长写出结题报告,每学期开展十六次组内集中活动。
每月一个研究子课题的研究过程是:
(1)围绕子课题的理论学习一次,可在教育报刊、杂志中查找。参与教师业务笔记记录每次不少于五百字。(2)围绕子课题的听课或观摩优质课教学光盘两次,要求有听课记录、公开课评价表、评课材料。(3)围绕子课题经验交流活动一次,要求口头交流后上交经验材料一份。
为了确保研究的有效性,我们加强了课题研究过程的管理力度。每学期初,教研组认真梳理整合教师的教学困惑,组织教师进行课题征集。各教研组针对所征集课题初订计划,期末交总结。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求教师课课有反思;每学期撰写一篇教学论文。每周教研组活动让教师针对困惑,深入反思,精心准备发言,谈经验、说方法,交流感受。此外,学校还多次组织了课题研究专题研讨课观摩活动,教师通过观摩研讨,交流心得,反思总结,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二、互助听课,集体备课
推进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是关键,管理制度是保证。上课、听课、评课是学校常规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校本教研的一种形式。
结合我校实际,我校成立互助听课小组4个,学校每月初对互助听课活动作出具体的安排,要求每人每周组内相互听课评课两节,以小组为单位落实互助组的各项活动的开展。每月结束时有小组长综合教师评课中存在的问题,写出月小结。
我校对互助听课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组长组织听课、评课后,要做好活动记录。
评课前,执教者先谈自己教学设计思路或介绍授课后的体会,然后由评课者对课堂教学情况作深入讨论分析。评完课后,组长应对执教者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的指导。
评课要以课程改革理念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做指导,从执教者对课标的学习和理解,对教材的钻研与把握,对学生的关注与了解,对教法的选择与应用,对学法的指导与训练等方面对课堂教学进行全面的评价,且能抓住重点,说在点子上,评在要害处。各组可以结合每次活动的研究重点进行专项评课与研究。
集体备课,立足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以学科备课组为单位进行,在充分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前提下,集体商讨教学方法,共同研究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同时兼顾学生的基础和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组内每位教师在每次活动前熟悉当次备课活动的教材,并在主备教师说课后,各抒已见,充分讨论,统一认识。集体备课时,除主备教师作主题发言外,其他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教学设想并阐述理论依据,经过“争鸣”,形成比较一致的意见和实施教案。课后记录好教学反思,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
三、构建模式,优化课堂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提高课堂效率,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展示、学会交流,学会发现,学会创造,掌握一套适应自己的学习方法,做到在任何时候学习任何一种知识时都能“处处无师胜有师。”结合校情、师情、学情,生情我校全体师生在长期不懈的教学研究活动中探索出了一套“预习、展示、点评、检测的四环节教学模式”并逐步完善这一教学模式,要求每位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落实“四环节”教学模式,力求打造优质课堂,提高课堂效率。
四环节教学模式将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大体分为四个基本环节:第一步、充分预习,第二步、交流展示,第三步、点评升华,第四步、当堂检测。
第一步、充分预习
课前教师出示学习目标,预习提纲,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学生按照要求,认真预习新知识,低段读、说、演、练。中高年级要求记录预习笔记。每天做为家庭作业来布置。变过去那种布置当天所学知识的书面家庭作业为对新知识的预习作业,严格要求学生,使学生养成主动预习,积极学习的好习惯。各学科预习内容根据学科特点各有侧重。
数学学科:知识储备,复习与新知识点相联系的旧知识点;知识衔接,前后知识过渡,巩固练习;知识呈现,预习新例题;知识理解,巩固所学新知;知识总结,理解定义概念,总结数学规律;知识迁移,学生命题练习;知识疑问,据学质疑,课外拓展。
英语学科:复习旧知,巩固新单词、对话、句型;听录音,跟读,自学新词,拼读,识记;听录音,跟读,自学对话,情境表演;单词,对话达标测评,巩固练习。
综合学科:科学课,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动手探究,搜集相关材料,提前实验验证;品德课,多渠道搜集社会信息,自主整理;省情礼仪课,提前阅读了解,搜集相关知识,动手实验或操作;书法艺术课,提前进行仿影或描红,初步把握字的间架结构,熟练写字方法。
预习形式:课外自主预习与课前合作预习相结合,课外家庭做业自主预习,认真记录好预习笔记,整理汇集相关资料。课前合作预习,小组或班级内部相互交流,完善预习笔记。
第二步、交流展示“水尝无华,相荡乃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才生灵光。”在学生课前全面预习的基础上,课堂上以组为单位分解学习目标,明确展示任务,小组展示,在展示交流中学生的感性知识相互碰撞。通过比较、质疑和反思,不断优化个人和小组的学习成果,直至达成共识。各小组以自己所展示内容为契机,引领大家向纵深学习,促使学习内容的提高与生成。展示方式多样:语文学科,朗读,讲述,评说,演讲,表演,歌唱等;数学学科,学生讲题,点评解题的关键和解题用到的知识点,点评自己和其他同学在解题中出现的失误和错误,总结由题目的解答得出的规律;英语学科,创设活动型课堂,学生听,说,读,写,画,唱,演,玩,在乐中学,在学中乐;综合学科,讲述、评说、动手操作,情境模拟,实验验证,书写比赛等。在各种方式的展示中探讨学习重难点,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会不可避免地暴露出学生的不足与困惑。
交流展示要面向全体,使每一个学生都展示,每个学生都发展;重视过程,在每个发展点上,让相当一部分学生都有与人交流,沟通的机会。
第三步、点评升华
课堂上穿插于学生交流展示的过程当中或学生交流展示之后。第一阶段:学生点评。让学生互相点燃思维的火花。小组展示,组员补充、点评,提出自己正确的意见,更深一层的理解、体会与看法。疑难问题,小组合作,讨论、发表,全班同学交流点评,生生互动,在各种观点的交流碰撞中,启思明智,达成共识,内化升华。
第二阶段:教师点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帮学生拔开心头迷雾。针对交流展示环节暴露出的问题进行恰当,及时的参与、引导与解疑:
当学生展示不到位时,教师可采用追问的方式进行点评,从而得到圆满的解答。当学生展示由于受自身学习水平,生活经验局限而出现失误,困惑或理解缺乏深度时,教师及时引导,点拔,纠正,在适时的调控、总结中,让学生展示活动更有序,有效,使学生的学习更深入。
尤其是针对班内均不能解决的问题,针对学生理解上的难点、教学内容的关键处、以及学生争论不休的问题更要进行重点点评,点拨、解惑,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得出结论,从而引领学生在对知识的梳理归纳中,内化升迁,达到学习上豁然开朗的更高层境界,提升自学效果,全面达成预期的学习目标。
第四步、当堂检测
课堂教学之末,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学习重难点,易混点,易错点,设计题组,可通过问答,书写,小组竞赛,演练等不同形式检测本节学习效果。当堂完成、当堂反馈、当堂矫正。
四、新课改中的困惑与反思
通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的教育观念得到了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得到了改善,课堂教学的模式有了突破,改变了学生评价,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但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存在着诸多困惑:
1、合作讨论的时间与完成教学任务的矛盾。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无疑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符合现代的科学教育思想。但实际教学中,对于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往存在顾虑,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学习主体,充分发挥学习积极性,教师往往精心安排合作探究活动,但精彩的课堂活动之后,必要的练习量却受到了一定影响,虽然有形式多样的练习,但在练习的数量,题目类型的丰富程度上较以往稍有差距。大量的练习只能排在课堂之外。怎样既能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又能按时完成每一课时的教学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在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上下大功夫,不能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
2、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地位的矛盾。新课标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在一些示范课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活动、游戏等掌握了教学内容,整堂课生动有趣,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良莠不齐,教师既要重视优等生的发展,又要关注学困生的学习需要,难免使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不到充分体现,今后,应当为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精心设计探索的空间与环境,逐步调整教学思路,放弃一些形式上的东西,满足他们的学习需要,提高学习兴趣。
3、教材内容与考试之间的矛盾。本次课程改革的教材内容较老教材相比改动较大,图文并茂,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教材深度变小了,教师教起来得心应手,学生学得兴致勃勃,但有些必考课程中的试题出现了超纲现象,部分知识面稍窄的学生不善于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差,造成考试成绩下降,影响了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给予因势利导和激励,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学习知识,多给学生提供机会,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热爱学习。
总之,课程改革以来,我校按照各级课改实验计划进行了积极、认真地探索与实践,各年级学科教师,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和谐发展,已逐渐适应了新课改快速发展的步伐,教学理念日趋先进,教学方法更加灵活、成熟,今后,在上级领导的正确领导下,我们要上下将继续努力,全力以赴,推动课改工作向纵深发展,为教育再做新贡献。
2.课改工作的总结与反思 篇二
一、对于新课程的探索和尝试
课程改革刚开始时, 我参加了一系列的培训学习, 对我影响最深的是北京四中张毅老师的学生自教自学的方法和魏书生老师的班级管理。
张毅老师将下学期的数学教材在放假前, 分章节安排给学生, 要求学生自己备课, 开学后根据教学进度学生自己讲课, 并将学生自己证明的定理, 以学生姓名进行命名, 如甲定理。由于这种方法让学生有了极大的成就感, 学生年龄、学识结构、理解能力相差不大, 学生在备课、讲课时, 能清楚地知道其他学生的困惑之处, 因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魏老师将班级事务细化到了每一件事, 每一分钟, 有专门负责花草的, 有专门检查日记的……全班学生轮流当班长, 对班级出现的各种情况在班会上进行汇总, 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进行表扬和量化评比, 这种班级管理方式, 让每个学生都成了班级的主人, 在行使主人翁权利的同时, 也具有了强烈的责任感。“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起来, 这比班主任和几个班干部管理效果要好得多。在这样的班级管理中, 一切好的习惯都会养成。无论是张毅老师的教学方式还是魏老师的班级管理, 都是以学生积极主动为出发点的。这让我想起了那句话:“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 而不是为了教。”这为我课程改革的尝试提供了借鉴。
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让语文教学更有效、更适合学生的实际?”回顾自己的学习生涯, 我发现除了字词外, 语文中, 我记住的更多的是经典的篇目, 而对这些篇目, 教师当时的讲解我已经忘得一干二净了。我不禁思考:教师在课堂上喋喋不休地分析段落、归纳主题, 讲解写法, 这些究竟有什么用呢?教学是教学生的, 不是练教师的。教学主要看学生学会了多少, 不是教师教了多少。于是, 2004年的秋季开始, 我打破了原来逐课教学的方法, 进行了这样的尝试:先让学生集中识字, 再诵读课文, 最后写感受, 整单元推进, 课内外阅读结合。集中识字的具体做法是:将一个单元的生字词, 由学生归类、整理在一起, 说出自己识记的方法, 然后练习书写、组词、造句。需要提出的是, 书写也是非常重要的。要时常开展一些书写比赛、展示, 可以评一些班级小书法家, 激励学生。每月组织一次听写比赛, 看谁写得又对又好看, 评出书写之星。在识字的基础上大声朗读课文, 自己朗读有困难的可以请教师或小组长领读。基础要求是熟读, 背诵教师指定的课文或段落。拔高要求是另外背诵自己喜欢的课文或段落。基础要求是要经过达标和检查, 熟读就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准确、流利地读完文章, 不加字, 不少字, 不重复, 不漏句。诵读这一环节完后, 就是写感受, 也要有专门的写话本, 可以写对某一人物的喜欢及原因, 也可以写对某一句子的喜欢, 凡此种种, 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就行。由于没有对课文进行分析和讲解, 节省了大量的时间, 我把节省的时间用于课外书籍的阅读, 每一周, 我都从图书室借来书籍, 引导学生自己确定阅读计划, 读后写写阅读心得。每过一段时间, 教师针对这段时间阅读的书籍, 出一些题进行竞赛或抢答, 评出每月的阅读之星。我布置的语文作业也就成了这三块———识记、写话本、写心得。
二、对课程改革的一些反思
(一) 校长应该是课程改革坚定的决策者、实施者
人们常说:“一个好校长, 就是一所好学校。”试想, 如果没有崔其升校长的坚定执行和强力推进, 杜郎口中学能否取得课改的巨大成功?一个好的校长, 就应关注教学, 有魄力地支持教师的课改实践, 对于有益的经验和做法要推广, 不能瞻前顾后、前畏后惧。崔其升校长在改革之初, 就果断地将讲课超过10分钟的教师赶下了讲台, 我想, 他还是承担了很大压力的。
(二) 一切探索和尝试的出发点都应该是学生
我想, 这次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目的, 主要还是更好地培养创新型人才、技能型人才。所以在探索和尝试的时候, 心中一定要记着学生, 凡事多问问:这种方式是否更适合学生?这么做是否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综观改革成功的案例, 没有一个不是把学生发展放在首位的。
(三) 改革不能完全摒弃传统
我国有几千年的教育历史, 许多教育经验都是前人实践的成果, 就我个人感觉, 传统的儒家教育, 在内容设置和思想教育上甚至优于现代教育。现代教育, 尤其是基础教育过于侧重文化知识的教育, 而弱化了生活技能的培养, 许多初中毕业生成了“残疾人”———近视眼、罗锅, 而古代似乎礼、乐、射、御、书、数齐全, 以知书达礼作为读书人的标志, 虽然现代教育同样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但体、美、劳在课程中能占多大比例, 在评价衡量中又有多少分量呢?这也许就是有那么多“高分低能人”的原因吧!
儒家的思想教育一度被我们称为奴化的教育, 是让人们顺从, 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教育。我要说的是, 如能将人奴化, 就这种教育方式本身而言是成功的。当今的中国, 如何才能让我们在物质不断富裕的同时, 精神水平不断提升呢?古人的教育方式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他们将行为准则和为人处世的方法 (德育内容) 用孩子喜闻乐见的方式 (押韵对偶的短句) 编进教材, 如《三字经》, 既教文化, 又教做人, 等孩子长大了, 这些规范也在他们的思想深处根深蒂固了。这就好像心里暗示一样, 当这种规范存在于他们内心深处的时候, 就如中了心理暗示一样, 他们自然而然地按照规范做事。否则, 他们就会很痛苦。不像现在, 德育缺乏一种能种植在孩子思想深处的规范及方法, 虽然有守则有规范, 但又有哪个孩子能完整地说出守则和规范的内容呢?
3.对课改工作的实践与反思 篇三
关键词:集中识字 诵读 整单元推进 反思
2003年2月,刚登上讲台的我,正好赶上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课改热潮。作为工作在西北农村一线的教师,课改经历也许能反映农村学校课程改革的些许历程,以下是我的一些尝试与反思,但愿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
一、对于新课程的探索和尝试
课程改革刚开始时,我参加了一系列的培训学习,对我影响最深的是北京四中张毅老师的学生自教自学的方法和魏书生老师的班级管理。
张毅老师将下学期的数学教材在放假前,分章节安排给学生,要求学生自己备课,开学后根据教学进度学生自己讲课,并将学生自己证明的定理,以学生姓名进行命名,如甲定理。由于这种方法让学生有了极大的成就感,学生年龄、学识结构、理解能力相差不大,学生在备课、讲课时,能清楚地知道其他学生的困惑之处,因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魏老师将班级事务细化到了每一件事,每一分钟,有专门负责花草的,有专门检查日记的……全班学生轮流当班长,对班级出现的各种情况在班会上进行汇总,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表扬和量化评比,这种班级管理方式,让每个学生都成了班级的主人,在行使主人翁权利的同时,也具有了强烈的责任感。“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起来,这比班主任和几个班干部管理效果要好得多。在这样的班级管理中,一切好的习惯都会养成。无论是张毅老师的教学方式还是魏老师的班级管理,都是以学生积极主动为出发点的。这让我想起了那句话:“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而不是为了教。”这为我课程改革的尝试提供了借鉴。
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让语文教学更有效、更适合学生的实际?”回顾自己的学习生涯,我发现除了字词外,语文中,我记住的更多的是经典的篇目,而对这些篇目,教师当时的讲解我已经忘得一干二净了。我不禁思考:教师在课堂上喋喋不休地分析段落、归纳主题,讲解写法,这些究竟有什么用呢?教学是教学生的,不是练教师的。教学主要看学生学会了多少,不是教师教了多少。于是,2004年的秋季开始,我打破了原来逐课教学的方法,进行了这样的尝试:先让学生集中识字,再诵读课文,最后写感受,整单元推进,课内外阅读结合。集中识字的具体做法是:将一个单元的生字词,由学生归类、整理在一起,说出自己识记的方法,然后练习书写、组词、造句。需要提出的是,书写也是非常重要的。要时常开展一些书写比赛、展示,可以评一些班级小书法家,激励学生。每月组织一次听写比赛,看谁写得又对又好看,评出书写之星。在识字的基础上大声朗读课文,自己朗读有困难的可以请教师或小组长领读。基础要求是熟读,背诵教师指定的课文或段落。拔高要求是另外背诵自己喜欢的课文或段落。基础要求是要经过达标和检查,熟读就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准确、流利地读完文章,不加字,不少字,不重复,不漏句。诵读这一环节完后,就是写感受,也要有专门的写话本,可以写对某一人物的喜欢及原因,也可以写对某一句子的喜欢,凡此种种,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就行。由于没有对课文进行分析和讲解,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我把节省的时间用于课外书籍的阅读,每一周,我都从图书室借来书籍,引导学生自己确定阅读计划,读后写写阅读心得。每过一段时间,教师针对这段时间阅读的书籍,出一些题进行竞赛或抢答,评出每月的阅读之星。我布置的语文作业也就成了这三块——识记、写话本、写心得。
二、对课程改革的一些反思
(一)校长应该是课程改革坚定的决策者、实施者
人们常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试想,如果没有崔其升校长的坚定执行和强力推进,杜郎口中学能否取得课改的巨大成功?一个好的校长,就应关注教学,有魄力地支持教师的课改实践,对于有益的经验和做法要推广,不能瞻前顾后、前畏后惧。崔其升校长在改革之初,就果断地将讲课超过10分钟的教师赶下了讲台,我想,他还是承担了很大压力的。
(二)一切探索和尝试的出发点都应该是学生
我想,这次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目的,主要还是更好地培养创新型人才、技能型人才。所以在探索和尝试的时候,心中一定要记着学生,凡事多问问:这种方式是否更适合学生?这么做是否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综观改革成功的案例,没有一个不是把学生发展放在首位的。
(三)改革不能完全摒弃传统
我国有几千年的教育历史,许多教育经验都是前人实践的成果,就我个人感觉,传统的儒家教育,在内容设置和思想教育上甚至优于现代教育。现代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过于侧重文化知识的教育,而弱化了生活技能的培养,许多初中毕业生成了“残疾人”——近视眼、罗锅,而古代似乎礼、乐、射、御、书、数齐全,以知书达礼作为读书人的标志,虽然现代教育同样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体、美、劳在课程中能占多大比例,在评价衡量中又有多少分量呢?这也许就是有那么多“高分低能人”的原因吧!
儒家的思想教育一度被我们称为奴化的教育,是让人们顺从,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教育。我要说的是,如能将人奴化,就这种教育方式本身而言是成功的。当今的中国,如何才能让我们在物质不断富裕的同时,精神水平不断提升呢?古人的教育方式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他们将行为准则和为人处世的方法(德育内容)用孩子喜闻乐见的方式(押韵对偶的短句)编进教材,如《三字经》,既教文化,又教做人,等孩子长大了,这些规范也在他们的思想深处根深蒂固了。这就好像心里暗示一样,当这种规范存在于他们内心深处的时候,就如中了心理暗示一样,他们自然而然地按照规范做事。否则,他们就会很痛苦。不像现在,德育缺乏一种能种植在孩子思想深处的规范及方法,虽然有守则有规范,但又有哪个孩子能完整地说出守则和规范的内容呢?
课程改革系关教育的大事,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要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结合个人的教学经历和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我认为:教师培训是前提;实践尝试是关键;总结反思是保证。
4.新课改英语教学工作总结及反思 篇四
二、认真钻研课标,研究教材,积极参加市区教研。
研究新课标,并与教学大纲相结合,利用假期将所教的教材通备,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教学内容,三、教学方式的转变。
1、重视课前准备。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以便在课堂上能根据学生接受程度和实际教学活动灵活的调整教学方法。在上新课之前,首先明确教学目标,分析学生达到这个目标的难点是什么,反复钻研教材,确定本节课重难点,设计可行的教学方法。每节课进行复习和强化口语训练。这种做法丰富了教学内容,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2、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随着教学观念的更新,英语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的教学方式。
(1)坚持课前热身活动。(2)课堂上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3)关注学生情感,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
5.新课改高一英语教学反思与总结 篇五
转眼间,新学期已经临近一半,回顾这两个月在广西希望高中的教学历程,发现体验颇深,这包括在教学上以及和学生的交流相处。总的来说,感受最深的两点是:高中英语教学要一气呵成,不能忽视其中任何一个环节;要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密切注意学生的思想变化。下面从几方面谈谈这两个月来的反思。
一.教学方面
常规教学中求创新
1、注意高一年级与初中的衔接过渡
高一新学期伊始,我们及时给学生弥补初中的缺漏知识。利用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从语言、词汇、语法、句型等方面帮助学生系统复习。尽快使学生适应了高中英语教学。
2、高中英语教学要始终贯彻交际性原则,强化学生主体意识 “让游泳者到水中去。”这是交际语言教学理论的思想核心。语言学家毛鲁(KE Morrow)曾说过:“To learn it, do it… only by practising communicative activities can we learn to communicate.” 意思是,要学,就得实践。贯彻交际性原则亦就是要把教学活化为实际。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只有通过辅导学生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发挥。我的具体做法是: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各种方法掌握英语基本知识的能力、学生自己整理所学知识的能力。另外,自学能力的提高还得益于学生课外大量的独立的阅读,于是高一我们就求学生人人尽量买本英汉词典、高考必备作为工具书,让他们勤查字典,熟悉解题方法及加强预习。
4、每周实行周测制度,对每周所学的知识点进行针对性的练习和巩固。
5、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才能避免在以后的学习中产生两极分化。我的做法是把语言教学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上课时有目的讲解一些西方背景知识和趣事。课后我还多和学生交流接触,了解学生的需要,适当和学生一起参加活动。
6.实行“周周清”教学方法。由老师检查科代表、科代表检查各小组组长,然后由各小组组长检查本小组的其他同学,这样层层过关,层层检查,有利于合作学习的开展及学习气氛的创造。
二.备课方面
我们高一备课组共5位老师。其中有两位是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而且有着带过几届高中班经验的高级教师。这给我的学习带来很大的便利及好处。我们在个人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加强集体备课,发挥群体优势,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重点解决怎样教会学生,突出教法。每堂研讨课突出一个主题,让学生在高一起始阶段打好基础的问题。尽量摈弃老的,不符合潮流的教法。尽量激发学生的学 1习兴趣,使每一位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结构,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课后写好教后感,不断总结得失。我们将再接再厉,创造更好的教育教学成绩。
三.教育教学中的几个转变
根据我们学校的情况,同于这届学生的基础比较好,所以在平常的教育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为达到上述目标,我们应该 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改变教学观念,注重教师角色的转变,运用合作式手段进行教学,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大脑的功能由单纯的“仓库”变成知识的“加工场”。如果能做到,我们就会实现有效教学,达到课堂教学它应有的目的。
(一)英语课程改革教师观念的转变
1.从学习的内涵来看,应该转变“课堂中学英语”为“生活中学英语”。
语言来源于生活,英语是一门语言,因此,英语来源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和生活,语言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赋予活性和灵性。语言强调“communication and conversation”,因此,我主张在生活中学英语,在活动中用英语,在英语教学中去体验英语,做到“教中做”、“做中教”、“学中做”、“做中学”,“教、学、做”统一的教学思想。即英语教学应该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变传统中“单一的课堂中学英语”为“生活中灵活学英语、用英语”。
2.从学习的形式上来看,变“传统的灌输式”为互动式“。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特别重视学生课堂上英语知识的消化,讲究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教学中重视课内知识的封闭传授而轻视课内外方法的开放学习,这种传统的灌输式使学生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在课堂上极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机会,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再现。在听、说、读、写、思维、表达等方面进行训练,力求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一律放手,使学生能自学、自答、自测、自做、自评;凡是学生能够参与活动的,学生必须参与,如:对话训练、短剧表演等,因此,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教会学生学习英语的方法,让学生“会学”英语,培养学生和老师互动式学习,这是当今英语教学中重要的方法。
(二)英语教学改革与教师角色的转变
1.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情境的设计者、策划者”
在课堂活动开始之前,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策划者,他应当确定好教学内容,对于重点和难点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他还必须了解对象,并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来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好各种教学活动。一般来说,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比单一不变的灌输更具有吸引力,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和知识水平的不同而给学生设计难度不同的任务,不使基础差的学生因为活动难度太大不能完成而产生挫折感,又不能让基础好的学生因为任务简单而失去兴趣,尽量让所有学生都能从实践活动中受益。应当说,整个教学活动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策划。
2.从“学习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学习互动的导演者、参与者、创造者”
在教学中,我们也可以把学生比作演员,教师比作导演。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领导学习活动。在宏观上要根据教学大纲的精神进行正确的导向;在微观上要在每一个教学步骤上进行演示,保证活动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
四.不断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创造更为有效的英语课堂教学 在英语课堂改革中,对老师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因此教师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情感素养。
要使学生有饱满的热情和乐观向上的学习态度,教师就应该注重自身情感素质的培养,不能把自己生活中的烦恼和不如意带到课堂中,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灵活运用教材,活化教材内容。
6.语文课改三年的教学总结和反思 篇六
安徽新课改三年一路风尘仆仆地走过,从一知半解到实践领会,多少也有些感受与收获。与多少年来教师已经形成的传统教学相比,新课程下,新的课程标准,教材文本的全新出现,学生学习的强烈需求等等,都要求我们既要保留传统教学的经验,又要求我们不断创新,开发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根据最近三年的教学总结,当前,构建和追求生态和谐的语文课堂,正能够产生所谓“和谐产生美,美在和谐中”的美丽教学。和谐的语文课堂追求的则是师与生、人与文、情与理、导与放、思与悟等方面的一种自然、和谐、创新的语文课堂。
钻研文本— 夯实和谐课堂基础
在我的映象中,拿到一本教材教师总是先翻阅单元的训练重点、每课的课后练习,查阅手上的教学参考书,然后在各类教案集上寻找合适自己的教案;现在又允许资源共享了,更多的教案是在邮件的传递中或者网络的下载中实现的。平日里繁重琐碎的工作几乎成了我们不用认真解读文本的最有力的借口。孰不知,一个语文教师若没有对自己手中的文本进行一番详尽的解读,那课堂的和谐生成几乎是空谈,甚至可能连基本的预设都很难达成。尤其面对课改后的教材,课后要求宽泛了,练习少了,参考的教案集少了,连跟踪试卷也少了,留给教师更多的是对教材的整合与超越,是对大量教参的钻研与探究,是对教学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应用。解读好文本,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就能利用教材,创设情境,以自己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指导学生将自己的人生体验、情感与课文交融在一起,与作者、老师同悲同喜,同歌同泣,从而实现师生情、作者情的和谐共振,在美与智的融合中形成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因此,我可以这样说:教师对文本解读的深度与宽度直接影响了语文课堂的生态和谐。
比方说原来在教授《我有一个梦想》这一课时,认真钻研教材和相关资料之后我走进文本、解读文本进行教学时我欣喜地发现了许多令我们忽略的东西如“平凡”“伟大”一词的内涵,这些不正是语文课堂所倡导的,不正是学生所需要的吗?我们的教学如果仅限于课文的内容、文字的本身,很难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丰富的精神内在,从而导致我们的教学依旧停留在蜻蜓点水的层面上,这样的局面难道说不是和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有密切的关联?类似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但就在这不胜列举中我们也感到深深的愧疚。
掌握命脉—走好和谐课堂之路
语文是教学,又不仅仅是教学,作为教学一部分的语文课堂的命脉是什么?这是一个让人深思的话题,它应该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能力,是让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偏离了这条航道行驶中的船只也许就会南辕北辙。反思我们的教学,把语文课上成行尸走肉的教育课、自然课、科学课,比比皆是。反之,把握语文的本质,于读书处尽情地读,于写字时认真地写,于品位时深入地品,于交流时大方地交流,于背诵积累时朗朗地诵,大胆地表达,无疑能给学生一个多层次、多角度的语文学习空间。瞧必修一《诗两首》的教学,一个简单的却又反复出现的意象“丁香”能让学生品出诗歌中所蕴涵的思想情感清凉、凄凉、悲凉,字字真情,而教师也惜字如金不放过任何一个值得推敲的字眼,把语文教学的真谛诠释得淋漓尽致,也让我们不得不惊叹,抓住语言文字,把握语文的命脉,原来课堂可以如此精彩,学生的学习可以如此出彩,教师与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可以如此程度的和谐与灵动!
教学反思—和谐课堂不走弯路
新课程下的教学反思是教学设计的主要组成部分,加强教学反思,及时总结教学的得与失,非常必要。下面是我认为的几点和谐课堂应该把握的一些地方。
1.教师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得益彰: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彼此交流,才能创造出新的东西。因此,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重点、难点、亮点以及最精妙的地方予以关注、欣赏、品位、思考。
2.追求语言与精神的紧密相连:文章不是无情物,语言与精神是合二为一的,相辅相成的。语文课堂应努力追求语言训练与人文感悟的最佳平衡点,既不因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机械枯燥训练,肢解了课文;也不因重人文熏陶而只让学生去感悟,虚化了语言的学习。
3.诗情与创意的珠联璧合:语文课堂在某种程度上是充满诗意的,但除了追求诗意外,教师和学生的创意更可以让课堂成为智慧的课堂、学习的乐园。尊重学生阅读实践中的多元感受,呵护他们在语文实践中闪现的智慧火花,给予他们自主发表独特见解的机会,多设计一些生动活泼有趣的语文活动,诗意的语文课堂可以让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身心放松,思想驰骋。
语文课堂的和谐,是教师和学生必须面对的、无法逃避和躲藏的问题。就让我们为了自己,为了学生来认真钻研文本,把握语文教学命脉,加强教学反思,共同追求生和谐的语文课堂吧!
结合高考的几点认识
语文教学当务之急,不是埋头拉车,而是抬头看路。特别是广大高三教师,要以和谐课堂为基础,认真引导学生研读安徽新考纲的精神,吃透考纲所提供的各类试题示例。比如,在基础部分,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板块训练,并结合个人实际进行重点突破,坚持做到,日积月累,集腋成裘;在阅读部分,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做好自然科技、社会科学、文学类包括诗词曲等文体的专项训练,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意识和判断整合能力。在写作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近几年话题作文的小天地,在材料作文,命题作文等方面做相应的定向拓展训练,同时努力培养考生鲜明的文体意识和相应的应试技巧。
【课改工作的总结与反思】推荐阅读:
个旧二中2006年课改工作总结07-16
2011年秋季教研课改工作总结11-20
郴州市十二完小2013年上期课改工作总结06-16
高一地理课改反思11-07
新课改下语文教师的三点反思09-04
教学反思论文生物教学论文:对我区初中生物新课改的反思07-12
向阳小学课改工作计划09-12
小学英语课改教学反思06-29
新课改下地理教学的困惑与心得08-16
课改十年回顾------我的收获与心得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