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重点

2024-08-19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重点(通用8篇)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重点 篇一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认真参加业务学习,了解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知道了语文课程标准的性质、基本特点、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提高了思想认识,转变了教学观念。现从以下几点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通过学习,我体会到语文课程标准是根据时代的需 要,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新的语文教材既是教本,又是学本。这体现在个关注学习内容的客观性的同时,更关注情感态度、过程方法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关注智力因素的同时,也关注非智力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积极鼓励和引导学习者主动地去探索所学知识,能主动地、有个性地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

二、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在教学中应坚持学生本位,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紧密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和丰富的想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因而在语文教学中,应以关注学习者的发展为核心,将学习主体——学生作为主体,精心设计,合理安排,使教学活动符合学生学习语文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设计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实施教学活动。

三、学习后,我体会到在教学中注意学习习惯和学习方 法的引导使很重要的。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材应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会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在组织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学习活动中,注意观察、学会倾听、指导交流。在教学中,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调控教学活动,能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就能尊重学生的个性表现,发挥学生的特长;教师与学生积极通过语言、动作、表情等的交流,既能达到知识水平的认知交流,又能达到情感价值方面的情感体会,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四、通过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使我正确认识了新的学习方式的学习。新课程标准中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新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学生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人,不受他人支配,自主学习和掌握知识。它主要体现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中为完成学习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学习。它体现了学习的交往性和互动性。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和确定学习专题,探究学习知识。它突出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而在教学中,应准确选择合适的教法和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掌握知识。

总之,通过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我提高了自己的思想

认识水平,转变了自己的教学观念,增强了自己的业务知识和教学技能,为自己的教学关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今后的工作中,自己不能满足于现状,要继续加强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钻研业务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争创佳绩,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重点 篇二

一、识字写字量减少, 体现学业负担减轻

此次2011版课标的修订, 降低了一二年级和三四年级识字、写字量的要求 (见表1, 2) 。一二年级的识字量减少了200个, 写字量也减少了200个。三四年级会写汉字减少400个, 2011版课标降低了小学生会写汉字的要求。从此次修订中可以看出, 在教学的建议上提倡“多认少写”的教学原则, 同时也是为了扭转曾让学生每学一字必达“四会”要求的局面, 这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如今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 一直备受政府和全社会的关注。这些年, 各地区也都纷纷出现“减负令”, 但效果并不明显, 甚至出现了学生课业负担越来越严重的现象。小学低学段, 尤其是一年级的家长反映, 课程进度快, 每周平均三课时, 每课时都有很多生字, 因此教师每天都会布置大量识字、写字的作业, 每个字要写十几遍甚至几十遍。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 他们的动作技能发展还未完善, 写字又慢又差, 如果写不好的, 可能第二天老师还要求重新写, 所以小学生在识字、写字上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而有的农村地区, 识字条件差, 老师只能从识字、写字的量上来强化, 何况还有其他的作业, 简直压的孩子喘不过气来。

在识字、写字教育这一块, 对于孩子而言, 确实是一种负担。2011版课标在识字、写字上的减少是为了给孩子减轻负担。识字、写字量的减少, 必定先从教学的根源处对孩子减负, 随之新课标的修订, 教材也被改编, 识字、写字量的减少在教材中会呈现得非常清楚, 那么孩子的书写作业负担必然减轻。要想提高小学生的书写质量, 不是增加孩子的识字写字量、给孩子留过多的书写作业, 而是给孩子减轻负担, 让孩子更有效率地认识汉字和书写汉字。首先从动作发展特点来看, 小学低年级学生在身体发育上处在平稳发展时期, 心率、血压、肺活量和其他生理指标都不稳定, 且与成年人的指标有较大差距, 骨骼肌肉发育都不完全, 尤其小肌肉动作的调整性较差。所以, 一年级的小学生在写字时, 不仅速度慢而且不工整。因为这一学段的儿童, 不宜做强度大、时间过久的小肌肉运动的动作, 那么在训练学生写字时, 就必然要注意动作的规范性, 因此在低学段降低写字量是很有必要的。修订后的课标对不同年级学生写字量适当地做了调整, 低、中年级减少了写字量, 而高年级相应地增加了写字量。实际上, 小学阶段识字写字总量保持不变, 仍然要求认识常用汉字3 000个左右, 其中2 500个会写。高年级学生对于适当增加的写字量, 并不能造成写字负担。其次从言语发展特点来看, 小学生对口头言语中语音的细微差别逐渐掌握, 并开始进入书面言语发展阶段。所以在教师教学影响下, 小学生的词汇增加很快, 对词义理解越来越精确, 言语表达更加连贯、生动和多样化。这也符合“多认少写”这样的教学原则, 并且低、中年级儿童还具备“多认”的能力。有人说, 这样一来减负似乎只是做了一个形式上的小变动, 因为小学识字写字总量还是没有变化的。其实, 这才是减负, 减负是让学生在每个阶段做适合、喜欢、适量、有意义和有效率的事情。科学的减负, 不完全是学习负担的减少, 而是追求学习效率的提高, 它也是依据小学各阶段不同年龄语言发展特点和认知特点, 让孩子轻松地学习汉字, 体会汉字的优美。

二、塑造学生独立识字, 提高阅读与写作能力

2011版课标在评价建议中的具体建议中增加了“第三学段要重视考察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两个版本课标都提到在每个学段需学生运用工具书达到学习独立识字。2011版课标在第一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提到, “学习独立识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 学会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 这与2001版没有多大出入, 只是在语序上做了调整;在第二学段目标与内容中2011版增加了“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 也就是补充了运用字典的方法, 更强调了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独立识字能力。第三学段目标与内容中2011版课标仍然提到要“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这里强调了汉语拼音的工具性, 它作为一种识字学习的工具, 并借助这种工具让学生用音序和部首查字典, 最后达到独立识字的目的。

过去对中小学的各个学段识字、写字字数的要求没有明确规定, 不同版本教材在选字问题上也有很大差异, 两表修订在这方面给出了明确的建议。此次课标修订中, 专家编制了《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两个字表成为小学语文教师和语文课堂识字与写字教学的有利工具。《识字写字教学基本表》的推出, 规定了学生在初级阶段熟练掌握300个“基本字”。这些字是专家对儿童认字写字做的专门的字频研究, 是从语文生活角度提出构形“简单、重视率高”, 其中大多数字能成为其他字的结构成分。2011版课标在“具体建议”中强调“本标准附有‘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 建议先认先写字表中的300个字, 逐步发展识字写字能力。”并提出“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这些变化目的就是通过教师的教学辅助, 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形成独立识字的能力。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 是语文学习的基础。识字的多少直接体现了学生阅读能力, 而随着阅读量的增加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独立识字能力, 所以说识字离不开阅读, 阅读也离不开识字, 他们是密不可分的。此次2011版课标要求小学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推荐背诵的优秀篇目又增加了6篇, 推荐了课外阅读科普科幻作品, 还有历史、文化读物和传记等, 学生可以从更多阅读中认识汉字, 阅读成为学生认识汉字的工具, 这样不仅不会让学生觉得识字枯燥, 还会增加学生识字兴趣, 进而掌握汉字, 对写字也产生兴趣。写字和阅读也是密不可分的, 识字写字是为阅读打基础, 阅读又是对识字的巩固, 也是为学生口语表达、作文提供源泉。所以具备独立识字的能力对于阅读和写作是有很大帮助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生院马艳云教授说, 多背诵能增加词汇量, 提高工作记忆广度, 大量阅读、背诵优秀篇目和诗文能有意识提高学生词汇量, 识字写字与阅读结合了起来, 也为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正是语文的回归, 实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三、培养写字兴趣, 确保书写正确

2011版课标在评价建议中的具体建议中增加了“第一、第二学段应多关注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 第三学段要重视考察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并增加了关于“写字兴趣”的评价。通过强调培养写字兴趣来让学生掌握常用汉字, 做到书写正确。2011版课标中对第一学段的识字写字要求是“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 2001版课标中只强调了识字的兴趣, 此次修订增加了“写字”的愿望, 强化了写字兴趣的培养。这其实就是告诉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写字的兴趣。

东莞市教育局曾对中考学生的语文卷做了随机抽查, 抽查176份试卷, 整个卷子没有错别字、无语病、用词恰当的仅有3份, 占抽查总数的1.8%。错别字超过5个以上的有121份, 占68.8%。这个数据显示, 学习祖国文字近十年的中学生在掌握汉字上有半数以上的学生没有过关, 可见小学生的汉字书写更是一个让人深思的问题。所以说, 仅仅有识字的愿望是不够的, 出现错别字的罪魁祸首还是学生不愿意写字造成的。学生只有对写字产生兴趣, 才不会对书写汉字感到枯燥和负担, 只有学生对学习汉字有了兴趣, 才能促进他们去探索识字、写字的方法, 才能做到书写正确。以往教材注重学生大量识字, 然而汉字数量多, 既难认又难记, 根本不可能让一个六七岁的孩子喜欢学习汉字, 没有了兴趣, 又怎能保证孩子能正确地书写汉字, 又何以实现让孩子在生活中主动写字的愿望?这也是2011版课标在识字量上减少的一个因素。然而在“量”上减少了, 却增加了“主动写字的愿望”, 即是对写字的兴趣培养的重视。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 就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 要想使学生上好课, 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

四、强调书写习惯, 提高写字效率

在这个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 使人们进入了无纸、少纸时代, 电脑打字要比我们用笔写字便捷, 既方便又速度, 而且电脑的功能足以替代人们在纸上写字, 所以电脑要比书写有着诸多的便利和优越, 因此人们忽视了用笔写字, 忽视了传统的笔序、偏旁、部首。也因为观念上的忽视, 对于教师、家长和学生而言, 学习成绩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说写字教学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成了可有可无的多余, 更谈不上关注学生写字姿势正确, 书写习惯规范。再就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传统式的满堂灌、题海战术使得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认认真真写好字, 学生只好为完成任务写作业, 字写得越来越糟糕, 错别字就更难避免了。教师的书写能力也越来越差, 城市地区用多媒体课件讲课成为一种趋势, 板书越来越少, 粉笔字差的教师甚至根本就不在黑板上写字。如此一来, 学生的字出现笔顺错误、字迹潦草、不整齐, 更谈不上美观了, 孩子的写字习惯培养更加被忽视。

2001版课标只在第一学段中提到“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写字姿势正确, 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写字教学在2011版课标中被加大分量, 此次修订中在第二学段和第三学段分别增加了“写字姿势正确, 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并在评价建议中提到“义务教育的各个阶段的写字评价都要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

我们不难看出, 书写习惯对于小学生影响很大。现在的小学生的写字姿势、握笔姿势普遍不正确。学生写的字, 歪歪扭扭, 大小不匀, 涂改、错别字普遍, 甚至简单的字也不会写。面对这种现象, 一些教师视而不见, 批改作业时只着眼于对或错, 对书写质量毫不评判。如此下去, 学生便养成不良的书写习惯, 出现近视、斜肩、驼背、脊椎弯曲等现象, 严重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 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因此, 写字习惯的养成不论对于哪个学段的学生都很重要。

书写习惯的强化, 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写字效率, 做到书写规范。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做到以下几点保证, 我们相信书写习惯的养成不是一个难题, 也能达到书写规范的目标并会提高写字效率。首先做到时间保证, 每节课安排10 min写字时间 (2011版课标具体建议) , 保证学生在课堂上基本完成写字任务, 作业设计要少而精, 便会提高写字效率, 达到规范练字。其次, 心理保证。因为儿童心理容易受暗示的影响, 所以书桌要整理干净, 减少因分散注意力而造成的错字、别字、漏字等现象, 运用自我提醒和自我命令排除外界的干扰, 延长儿童有意注意时间, 从而养成规范的书写习惯。再次, 不断强化。在写字之前, 把写字姿势的要领写在黑板上, 然后逐个讲解示范。有了具体的操作办法, 学生很快就能掌握正确的书写姿势。

最后, 笔顺的规范、运笔的规范、间架结构的规范和写字过程的规范的指导对书写习惯的养成也起到决定作用。

五、重视书写质量, 继承传统文化

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 在生活中我们离不开手写, 比如签名、写欠条、好多应聘单位要求的手写简历, 人们都说“见字如见人”, 写一手规范美观的汉字是社会的需要, 因此, 写字不仅是一种实用技术, 也是一种文化。对于每个人来说, 都愿意看字迹清秀的汉字, 它能给人一种心情舒畅、赏心悦目的感觉。2008年开始, 教育部规定“高考作文错一字扣一分”。从这样的严格规定中可以看出, 教育部正在用高考这个指挥棒来挽救学生写字逐年下滑的状况, 促使学校、家长和考生重视书写的规范、美观。不仅仅是高考, 中考和小考对书写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了, 均有一定的卷面分数, 卷面字迹的整齐美观与否也直接会影响试卷成绩。有一则这样的报道, 有两个大学生参加重庆某单位招聘, 因为手写招聘简历字迹潦草, 无人看懂, 失去了招聘机会。可见, 汉字书写不仅仅是人的脸面问题, 更大的意义还在于陶冶情操, 培养审美能力, 提高文化修养, 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继承。

2011版课标与2001版课标相比在第三学段目标与内容中增加了“力求美观”;在具体建议中增加了“提高书写质量”, 并强调在每个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 min, 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 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 讲究练字效果”。2011版课标还明确强调“在小学每天语文课都要求安排随堂练习, 天天练字”。1~3年级培养学生硬笔书写能力, 即能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 从三年级再开始过渡到硬笔软笔兼学。3~4年级还要会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5~6年级能用毛笔写楷书, 并强调书写“美观”。这些建议的提出, 都是重视书写质量的体现, 书写质量提高了, 达到了书写“美观”, 那么我们便不会担心丢失我们的艺术瑰宝——书法了, 我们的传统文化得以继承, 从中体现出我们的民族精神。

几千年的中国文明, 历史悠久, 它能传承至今是靠古时候写在简牍, 后来发展的纸张上的一个个文字所记录下来的。汉字是我们中国艺术的瑰宝, 是世界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也是中国人最引以为傲的传统文化之一。还记得,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 张艺谋导演设计在中国画卷上展现中国汉字的优美, 这让全世界人都记住了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不管科技如何发展, 中华民族的文化财富我们绝不能舍弃, 要将它传承下来, 并发扬光大。汉字书法作为我们宝贵的文化, 它会让你体会错综复杂、疏密得宜、全神贯注, 书写之中时而疾厉、徐缓、顿挫的笔法, 表现出来的不仅是一种文化, 更是一种艺术, 是中国人内心世界的体现。而今能利用计算机软件做出各种创新的汉字效果, 但是, 如果汉字文化断代流失, 那么汉字艺术将被断送。身为中国人, 我们更应重视电子信息环境下的汉字教育, 让博大精深、充满生命力的汉字文化发扬光大, 让它放出最独特和耀眼的光芒, 继续做世界文化的一朵奇葩。

总之, 新课程标准的修订对于识字写字教育的改进起了很大的引领作用, 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不仅仅要知道它变动的地方, 更主要的是, 要做一名研究型的教师, 在努力提高自己的写字技能时, 不断钻研、改进和创新识字教学方法, 让学生不再感到识字写字是一种枯燥乏味的学习, 激发、培养小学生的识字写字兴趣, 让孩子轻松熟练掌握教材中需要掌握的汉字, 并做到书写优美。这是一项坚持性的训练, 持之以恒, 必能实现目标。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版) 的修订在识字写字方面做了很大的调整。汉字教育, 如今出现很多问题:错别字情况严重;书写质量普遍降低;有的地区小学低年级识字写字负担过重等等。针对出现的问题, 本文只对小学识字写字教育, 从识字写字量的变化、《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两表的编制、写字姿势和习惯以及独立识字等方面与2001版课程标准做对比, 进而分析和解读这些新变化。

关键词:课程标准,小学语文,汉字教育

参考文献

[1]陈玉邦.低年级识字写字的指导[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 (8) :35.

3.谈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语文备课 篇三

备教材亦即写教案。教师是“知识型的主持人”,当然要“备知识”,充分地占有多种资料,还要备“知识的呈现形式”,这里的知识不是孤立静态的知识,因为新课程标准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不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如《秦兵马俑》一文,有关课本的知识自然要备,但如果仅止于此可能不够。我借助工具书,网络来了解有关秦兵马俑的历史背景,这样在教学时就能做到高瞻远瞩,游刃有余,使知识的形成有利于学生的接受。

备好教材并不是备课的结束。教案的内容体现一位教师驾驭课文的能力,是一位教师语文教育思想的表现形式。所以,我觉得教师应具有独特的语文感悟,深入思考的独到见解,沉潜人生的传达体验,独辟蹊径以立风范。这些都对学生的良好素质的形成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备好教材后还要备学生,因为大纲和教材一经确立就相对稳定。所以备学生永远最关键!备学生应该是我们备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怎么才能备好学生呢?了解学生的思维呢?

了解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对什么有兴趣,对什么没兴趣。了解他们的已知和未知等等。但是,我们教师都忽略了这一点,以为对学生的成绩,性格,家庭状况有所了解就可以了。其实不是这样。著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这样的话“如果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所有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我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弄清了这一点后,进行相应的教学。”(施良方《学习论》,人民教育出版社)这里的“已知”不仅应理解为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还应包括学生的认知结构。教师不清楚或不甚清楚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还不知道什么,他们怎样知道的,是很难有效地帮助学生从已知走向未知的,自然也就谈不上新的“意义建构”了。除此之外,还要了解学生的思维习惯、学习兴趣。谈起兴趣,都会想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如备《夜莺的歌声》这课要分析课文中人物的性格,不如把自己当成学生的知音,问:“如果让你和小夜莺交朋友你喜欢吗?为什么?”这实际上是变换角度,使学生真切地进入问题的情景。而对这样具有亲和力的问题,学生有兴趣思考。所以在备课时设计好切入点和提问方式,以悦学生。

除了以上说的之外,我觉得教师的环境设置也应该成为备课的对象,传统的教师都把教师定位在讲台上,教师站着,居高临下,仿佛真理在握,是一个管理者的形象。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最好能让自己的视线与学生保持在同一平行,可以走到学生中间去,也可以坐下来,即使有讲台也不要那么高。备环境也是备课的一部分。这是从空间上来说,备课时间也是有始无终的:对整体教学活动的预设是备课的开始,而在目标达成的实际操作中对预设的调整、修正,对课堂新情况的随机应变上备课可以继续和提升,课后的总结则是对备课的缝合和沉淀,是备课的后续和攀升,并且还将在新的备课活动中继续,再上升。

另外,在信息社会的今天,学生往往和教師拥有着同样的信息源,所以,我们决不能轻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如果我们备课时能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观活动性,鼓励引导和组织学生借助网络等现代媒体参与备课,那么课堂的空间将会开掘延展得更加深广,教学效果将会更佳,这也是落实新课标“逐步培养学生探索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精神的主要举措。

以上仅仅是我对新课程标准下的备课的看法,也许有不当之处望指正,这也是语文教学的出路。

4.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考试试题 篇四

一、填空。(40分,每空2分)

1、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和()的统一。

2、语文课程总目标第五条是“能主动进行()学习,在()中学习,运用语文。

3、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资源和()资源。

4、语文教学应在师生()的过程中进行。

5、()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

6、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7、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和()的重要方式,写作能力是()的综合体现。

8、1——4年级从()、()入手,是为了降低起始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和()。

9、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判断。(20分,每小题4分,正确的在括号里打对号,错的打×)

1、语文能力是学生学好其他课 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3、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4、识字与写字的要求相同,1——2年级要多认多写。()

5、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6、综合性学习应强调独立进行,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三、选择。(20分,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横线上)

1、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的整体提高。

A、语文知识B、语文能力C、语文素养

2、()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A、学生B、教师C、学生和教师

3、阅读是学生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 的阅读实践。

A、个性化B、整体化C、综合化

4、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A、学习态度B、学习方式C、学习目的四、简答。(20分)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答: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测试卷二

一、填空。

1、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的形成与发展,语文课程的()功能和()作用,决定于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2、()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和()性。

3、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应该以()和(为主,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

4、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和()。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游览。

5、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

6、能用普通话()、()、()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和()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

7、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的()精神和()意识。

8、语文课程总目标第四条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二、判断。

1、陶行知:“社会即学校”的基本观点是反指学校要与社会统一,把社会办成一个大学校,要求学校与社会建立密切联系,打破学校在时间和空间与社会隔绝的状况。()

2、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观点是说教学做三者是不可分割的,做是教与学的中心。()

3、陶行知的“六大解放思想”的内涵是:解放儿童的双眼,解放儿童的大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思想。()

4、“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奉行的格言,也是他在教师对待学生的师德方面所提倡的师德规范。“师爱”是陶行知师德思想的核心。()

5、亲历性、真实性是教育叙事的基本品格。()

6、案例是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典型性事件或故事,把这些事件或故事记录下来,加上作者的反思或感悟,就是案例研究。()

7、苏霍姆林斯基在论课堂教学时提出的分层教学是说把一个班学生明显划分为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让学生都知道自己在哪一个层次中。()

8、苏霍姆林斯基说:关于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

9、加德纳提出每个人至少有五种智能。()

10、每节课中应同时应用加德纳的全部智能来教,并同时训练全部智能。()

三、选择。(把正确的序号填在括号中)

1、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论”的核心观点是()

(1)活即教育(2)社会即学校(3)教学做合一

2、陶行知创造教育的目标是()

(1)养创造性人才与真善美的人(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与创造性人才

3、陶行知实施创造教育的条件中()是最利于创造力发挥的首要条件。

(1)因材施教;(2)实践与思考;(3)民主化;(4)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和能力。

4、(②)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点,也是我们本次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

(1)探究精神和合作能力;(2)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自主意识和探究精神;(4)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5、苏霍姆林斯基主要的教育思想是()

(1)建构主义理论;(2)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目的论;

(3)多元智能理论;

6、所谓“自我反思”是指()

(1)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之间的交往、互助与合作;

(2)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

(3)是指教师把自己日常所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作为思考和研究对象;

7、校本教研的核心要素是()

(1)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

(2)教育叙事、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

(3)案例、自我反思和同伴互助;

8、为了提高学生的记忆力,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和独立学习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创造了()等教学方法。

(1)记忆法、思维法和研究性学习方法;

(2)观察法、思维法和探险性学习方法;

(3)复习法、检测法和研究性学习方法;

9、()是多元智能理论确立的直接教学目标。

(1)深刻理解并学以致用;(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3)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10、建构主义理论中阐述学习的四大要素是()

(1)理解、记忆、协作、交流;

(2)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

(3)自主、合作、探究、记忆;

四、简述题。

1、你是怎样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

答: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用适应实际需要的训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2、你在教学中是怎样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

答: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5.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五

教书和读书生活,使我感受到:教师的人生,应该有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而我们的学生亦是如此,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在组织教学中把整体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学生们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儿,但每一颗都有与众不同的可人之处。因此便更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法去浇灌、呵护,才得以使他们健康成长。

常读书和常思考,能使我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要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把读书和教书结合起来,创新教、创新读、创新用,在用中创新。

当然读书需要认真的态度,更需要坚决的毅力。一天爱读书容易,一辈子爱读书不易。任何人都可以使梦想成为现实,但首先你必须拥有能够实现这一梦想的信念。有信念自有毅力,有毅力才有成功。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就将停止教学。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

我深深地知道,只有乐学的教师,才能成为乐教的教师;只有教者乐学,才能变成为教者乐教,学者乐学,才能会让学生在欢乐中生活,在愉快中学习,这就是我最大的追求。因此,我首先得让自己再度成为学生,才能更有深度的去体会我们的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求所好。我愿把追求完美的教学艺术作为一种人生目标,把自己生命的浪花融入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之中。

6.新课标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篇六

时间:2012年9月7日

地点:上郢小学办公室

参加人员签名: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是适应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是语文教学的必然回归。然而,在新课标和新教材广泛实施与推行的今天,仍有不少语文教学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他们用固定的教学内容和陈旧的教学方法,隔绝了学生与生活、与社会的联系,压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和个性张扬,使得语文学习如同“纸上谈兵”“画饼充饥”,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因此,我们必须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努力构建开放性的语文教学,充分挖掘教学中的开放因素,创设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环境。同时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拓展教学时空,有意识地增加语文课本内外的联系,加强语文课堂与生活的沟通,注重语文和其他学科的融合,变封闭为开放,使得语文教学成为一泓活水。笔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与实践,总结出了开放性教学的比较成功的模式

一、向课前开放实作好铺垫

1、查阅相关资料

语文学习在充分利用好课程资源即课本的同时,还应该引进相关背景材料,作为文本的有利补充,如作者简介、写作时代、课外资料等。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内容查找相关的资料,阅读相关的文章,这样既可以增加信息量,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以提高他们搜索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和总目标中指出:“学生要具有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在查找课外资料与阅读过程中就拉近了和文本之间的距离,因而在课堂上就能更好地激发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

2、提出研究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我们在语文课教学中应尽可能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问题的设计。可以要求学生在预习的时候提出几个自己不懂的问题或认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在上课之前提出来,教师根据学生的质疑问难选取有价值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探讨。

二、向课内开放,活化课堂

1、营造开放的教学氛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的对话中进行。”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创设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建立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求新求异,大胆发表意见。教师要放下架子,做学生的“大朋友”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用平等的口吻与学生展开讨论。同时,《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阅读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同一个文本,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因此我们要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有自己的分析与判断。

2、选择开放的教学内容

(1)活用教材,重组教学内容《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因此,在开放性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灵活选用教材,根据教学所需,适当地对教材进行删补增减。这样,既体现了课标提出的教材要避免烦琐、加强整合的思想。又便于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2)分析教材,自主选择内容

语文课的教材是一篇篇课文,学生在学习这些课文的同时,掌握字、词、句、篇等语文知识。但由于课文的范例性,往往许多课文章节相似,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留给学生较为宽松的选择范围。放手让学生自由选择课文中的一个段落来学习,从而形成人人都可以参与、个个都乐于参与的局面。《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小语口语交际的编写及教学策略

时间:2012年20月11日 地点:上郢小学办公室 参加人员签字:

一、口语交际的意义与地位

重视口语交际的教学是《标准》的一大特色。所谓“口语交际”是以口语为中介,有目的、有对象的双向互动的信息交流活动。信息的传递、处理和交流是可以采用多种的形式,而口语是最便捷最基础的交际手段,能使用口语交际是人类求生存、求发展,顺利融入未来社会的首要条件,培养基本的口语交际能力,是更好地进行人际沟通、社会交往和发展合作精神的需要,也是一个人学习知识、经验的第一渠道。综上所述、可见口语交际的重要性所在。

二、口语交际的教学目标

《标准》对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口语交际教学的要求是:“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标准》在“阶段目标”中对(3—4年级)口语交际教学提出了4条目标要求:

1.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意见与人商讨。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复述。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4.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话语打动他人。

上述各项目标,大致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 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

倾听能力:把握主要内容(包括材料和观点),体会情感态度及交际意图。表达能力:讲述见闻,讲述故事,说出感受和想法,并能打动他人。

应对能力:积极反馈,作出反应,能复述、转述,向人请教,与人商讨。

口语交际的基本素养——注意文明态度,提高语言修养。

三、“国标本”(苏教版)中年级上册口语交际部分的编写体例与意图 三年级上册共安排6篇教学内容

练习

一、小小读书交流会;练习

二、当有人敲门的时候;练习

三、学会求救; 练习

四、说笑话;练习

五、介绍我的小制作;练习

六、小小展销会; 四年级上册共安排7篇教学内容:

练习一:学会感谢;练习二:介绍我的朋友;练习三:学会赞美;练习四:说漫画; 练习五:帮他出主意;练习六:做做说说(属“综合性学习”,含有“口语交际”); 练习七:小小讨论会——用好压岁钱。

《小小读书交流会》《介绍我的小制作》是让学生体会情感,说说内心感受和想法,是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当有人敲门的时候》《学会求救》既是对学生安全意识与自救能力的培养,更是学生表达能力和应对能力的训练,而《介绍我的小制作》与四年级中《介绍我的朋友》《说漫画》是陈述自己对具体对象的感受、意见,以说明影响他人的交际行为,不同的是《介绍我的小制作》、《说漫画》陈述的对象是物,《介绍我的朋友》介绍的对象是人——朋友,但是不论是哪一类,我们教者都必须先对要陈述对象有足够的了解或理解,而后才能组织运用语言,运用一定的表达方式进行具体生动的介绍。四年级上册的练习一学会感谢和练习三学会赞美则是人际间回应性的交际行为,前者是对他人给自己的帮助,支持鼓励等使自己受益的友善行为的回应,后者是对他人有积极意义的美好行为的回应,必须先弄清需要感谢和赞美的具体行为和其意义价值然后才好组织运用语言采取恰当的表达方式,实施有理有据的感谢和赞美活动。

“帮他人出主意”、“小小讨论会”是就某一事件或话题进行切磋和商讨的交际活动。前者是针对他人碰到的难题阐说自己的主见,后者是就某一焦点话题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必须先弄清所谋事件和所议话题的是非利弊、轻重缓急,然后才能全面、得体地说出正确可行的意见和方法。

综上所述,三四年级上册口语交际教材的特点,有如下几点:

1、实践性

学会赞美、学会感谢、介绍朋友等话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关,通过训练学生一旦掌握就能在日常生活中熟练运用懂得如何赞美感谢别人,赞美时态度要诚恳,介绍时要能知道抓住重点,让人易于明白接受自己的观点,善于表达自己的看法。

2、开放性

这两册教材中,所编排的交际材料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学生在语言表达时,可以无拘无束、畅所欲言,说真话,诉真情。

一、教学策略

口语交际与听话说话的本质区别是突出了语言的交际功能,交际活动是在具体的交际情景中进行的,是听说双方的互动过程,在交际互动中,学生进行着相互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经验成功展示,情感态度的表达等语言往来,在口语交际过程中,既有口头语言,又有包含表情语言和动作语言,因此口语交际的课堂应该是一种开放的、富有生命活力的、充满尊重与沟通,张扬着个性与智慧的课堂,因而在口语交际中,一般可采用以下几种基本策略。

(一)创设交际情境,激发表达的欲望。

口语交际是特定的环境中产生的言语活动,这种言语交际活动,离开了特定的环境就无法进行,只有在具体的情境中,才能唤起学生的情感期待和情感冲动使学生进入一种渴望情感表现和交流,希望投入到情感活动中去的跃跃欲试的积极状态,因此,在实施训练时,教师巧妙地创设符合学生实际的交际情境,有效地调动他们内在的情感体验,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带着自己的情感和兴趣,走进交际情感去体验,领悟。

例如教学《学会赞美》一课时,可先创设互送赞美之花(小红花)的交际情境,激发表达的欲望,让学生想想同学身上有哪些优点?再分发赞美之花,并且告诉学生在花上写一些赞美的话(爱劳动、助人为乐、关心集体、字写得好等方面去评价)、然后送时还要把这些话说出来。接着再受花人说说都收了哪些花?你将对送花人说什么?

(二)、尊重学生个性,构建“无人不说”的语场

陶行知认为;教师必须解放孩子的头脑,解放孩子的嘴,这样孩子才会具有创造力的前提,在口语交际中,教师只有做到“以人为本”,构建无人不说的语场,积极营造民言,宽容,和谐的交际氛围,学生才能真正获得身心的解放思想的自由,语言的表达。这样,他们在交流时才会毫无束缚,畅所欲言,并且不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因此,教师首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天性与个性,在言语和情感上与学生平等相处,使他们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说真话,诉真情,同时可采取“心理暗示”的方法,克服学生心理紧张、畏惧等不良情绪,以放松的心态,自然的表情,畅达的语言大胆交流,在充分展示自己的同时获得自信与成功的乐趣。例如教学《当有人敲门的时候》,除了让学生要弄清楚来访人是谁外,我们就可以这样设计:把教室演变成家里,让学生分别扮演角色自导自演,这样学生可在无拘无束的气氛中学习说话,表达自己的意思,待人接物。

为配合第五册练习1中的口语交际“小小读书交流会”,事先布置学生制作一种读书卡片。内容和口语交际的要求结合,包括最近读了一本什么书,书的作者是谁,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和书中的一些精彩片断。开展读书交流会后,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拓展延伸,组织各种竞赛活动,如:故事会、佳作欣赏会、知识竞赛、诗歌朗读比赛、背诵比赛、评选“小小读书迷”。开展活动的目的是让更多的孩子与人大胆交流。

(四)、走进生活,增加口语交际的实践机会

生活即课堂,培养学生具有日常的口语交际能力,必须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反复历练,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累积起来,才会形成一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教师要打破课堂内外的界限,按《课标》的精神,树立整合性课程的理念,明白生活处处皆语文的道理,将口语交际的教学延伸到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之中,让他们在养成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良好习惯的基础上,积累知识,掌握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学会求救”,我们可以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讨论交流,演一演如何求救:急病求救、失火求救、遭遇歹徒求救,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口语交际的重要性。

再以“小小展销会”为例

在活动的开始阶段,教师激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请买过东西的同学说说怎样去买东西,再说说营业员是怎样把东西卖出去的。教师梳理学生的话出示本课中对交际角色的要求。再让学生把在练习三中准备的小制作拿出来进行推销、文具盒推销起来:从文具盒的外观、内部构造、使用方法、价格优惠、式样新颖独特,功能齐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如果推销书:可让学生从内容、插图等方面介绍。活动展开阶段,两方同学分别推荐己方的推销员和小顾客,代表己方和对方合作表演。表演后请双方同学和评委团评议。活动结束阶段,教师扮演不法推销员向学生推销赌博卡和泡泡胶,引发学生在另一层面的交际活动。

(三)分清角色关系、展开交际过程

口语交际不是单向的“信息传递”,而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话语交流。交际中主客体是随时变换的,所以,交际者要及时调整自己听说应对的角色位置与活动方式。要让学生分别充当不同的角色身份,学会换位思考,及时调整话语内容和表达方式。该倾听时,除了认真听取对方的话语,捕捉有效信息、把握主要内容之外,还要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对方的动作表情、手势体态等非话语的内容表达,随时注意对方的态度变化和话题转换,认真揣摩其真实意图;该应对时,随时注意灵活应对,及时有效地发出反馈信息,进行言语沟通。总之,应尽量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锻炼,获取多种角色体验,全面提高交际能力,丰富交际经验。

(四)注意策略手段。提高交际效益

要增强环境意识,活用交际方式,善于利用交际环境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大家知道,学校、课堂所能提供的交际场景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模拟自然、社会或家庭的小环境。要让学生明白表达方式必须与所处的交际场合和环境相匹配,要注意根据不同的场合和情境,决定采取或使用哪些辅助手段。此外,还要增强对象意识,必须尊重对方,处处为对方着想。要注意交际对象的年龄、身份、心理特征等,以便根据不同对象,考虑选择与组织语言。交际时,除了要考虑怎样把话说得简捷明快之外,还包括适当控制音量,使用体态语言,注意文明礼貌和态度等,以期收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五)善于总结反思。积极吸纳建构

古人说得好,“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口语交际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仅仅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为孩子拓展更为广阔的、自主参与口语交际的空间。为此建议:

第一,尽量拓展小学生习得规范口语的渠道。如让他们多听广播、多看电视、多听发音标准的录音磁带等。

第二,尽力搭建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舞台,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创设口语交际的实践机会。比如,请小学生主持集体活动,组织他们参加演讲、讨论、辩论,让他们充当小记者、小导游等。总之,凡能让小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教师、家长以及其他的成人绝不要包办代替,使他们真正成为实地进行口语交际的主人。

第三,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课堂教学本身便是师生之间的言语交往过程。在平时教学中,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对学生在口语交际中出现的毛病或问题进行必要的及时矫正。不光语文老师,所有的任课老师都有责任和义务做口语交际的表率和“语言的医生”。

第四,要积极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口语交际的氛围(包括学校、家庭乃至整个的社会),让小学生勇于、乐于、善于与人进行交际。

五、口语交际课的基本模式:

创设意境

激发情感

丰富内容

提高兴趣 凭借教材 善于启发 结合实际

巧妙引导

教给方法

深入语训

扩展想象

7.小学语文重点段教学的路径探寻 篇七

一、重点段教学的“情境路径”

儿童理解世界的方式是感性的。因此, 重点段的教学, 就可以创设情境, 走情境路线——从“情感预热”到“审美味读”, 从“进入意境”到“回应中心”, 最后“刷新情境”。情境路线, 能够很好地实现语言和情境的自然链接, 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完美结合。传统课文《桂林山水》的第二自然段主要描写了漓江水静、清、绿特有的美。李吉林老师在教学这一重点段时, 采用的就是情境路径。

1. 变化重点词的表达形式, 增强情感力度。

让学生抓住静清绿这三个重要的词语, 展开句子的变式练习:用三个“又”来连接 (“漓江的水又静又清又绿”) ;重点词的AA式转化 (“漓江的水静静的”) ;回到原文的感叹句 (“漓江的水真静啊”) 。如此, 由关联式到叠词式再到感叹式, 不断提升学生对甲天下的漓江水的情感温度。

2. 引读重点段的语言图式, 读出美的意味。

李老师采用引读的方式, 凸显漓江水的三大特点, 定好美丽的基调, 然后再导出排比句中具象的后半部分, 从而让学生在明晰段落中先概括后具象的语言图式, 实现文字的图像化。同时, 李老师引导学生注意读出美的意味。因此, 儿童形成的关于漓江水的整体意象是奇美的。

3. 采用匹配性的入境方式, 进入真实意境。

李老师运用遐想旅游、哼小曲等儿童喜欢的方式来创设情境。她聚焦漓江水, 采用近距离审美的方式, 不断地拉近镜头, 特别是抓住“无暇的翡翠”这个词组, 实现漓江水的美丽清晰化, 帮助学生进入真实的意境。

4. 品析衬托性的修辞手法, 回应全文中心。

李老师以“写漓江为何要写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这一问题激发学生的内在冲突, 从而体味出衬托这一手法的妙用。在比较中巧妙地证实了“漓江水美甲天下”这一评价。

5. 运用发展性的语言知识, 盘活关联语言。

这一重点段中, 排比的语言知识极具表现力和发展性价值。李老师巧妙运用重点段内的语言资源, 让学生尝试运用排比的方式来改写第二自然段的首句。 (我爱波澜壮阔的大海, 我爱水平如镜的西湖, 我爱静清绿的漓江水。) 李老师这一设计, 真正达到了让学生掌握语言的目的。

二、重点段教学的“演读路径”

重点段的教学, 如果总是以段为单位来展开教学, 兼顾的方方面面太多, 眉毛胡子一把抓, 重点段重点教就会落空。重点段总有几个决定事情发展的关键点, 如果我们能够发现这些节点的内在关联性, 就能够提取出节点型词语, 链接成词串。如此纲举目张, 就能轻松把握重点段的内涵。

《小稻秧脱险记》这篇课文中写“小稻秧的遇险和脱险”是文章的重点。于永正老师是采用演读路径来展开重点段的教学的。

1. 提纲挈领, 网联词串。

故事的发展, 总有它的节点。于老师慧眼识珠, 敏锐地捕捉到课文重点段中的节点型词语, 精心建构了两类词:一是“遇险类”词串, 由“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组成;二是“脱险类”词串, 由“警觉”、“收拾”、“有气无力”、“纷纷”组成。于老师扣紧这两组节点型词串来理解课文的重点段, 可谓化繁为简、以轻驭重、击中要害。

2. 幽默演释, 整体理解。

对于已经形成的词, 既要采用整体理解的方式, 也要采用儿童的方式来理解。于老师选择了极其幽默的方式, 和学生合作表演“抢营养”、“喷洒除草剂”这两个主体片断。这两个表演片断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为整体理解两组词提供了可能性。于老师为了充分利用上述表演的理解性功用, 选用儿童生活中的浅语, 精心抛出了三个连贯的设问句 (杂草厉害不厉害, 凶不凶?这就是“气势汹汹”。杂草野蛮不野蛮, 讲理不讲理?这就叫“蛮不讲理”。杂草让小稻秧发言吗?这就叫“不由分说”) , 把第一组词自然地勾连起来, 达到了整体性理解的良好效果。

3. 整体合成, 把握情节。

回到上课初始时的问题:“小稻秧遇到了什么危险?后来是怎样脱险的”, 让学生简单地说一说。这样, 学生就对重点段的主要内容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

三、重点段教学的“主题路径”

对于文章的重点段来说, 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重点串讲。要避免这一程式化的倾向, 除了变序教学之外, 还有什么路径可走呢?那就是主题路径。教师可以认真研读重点段, 提炼出其中内蕴的主题, 然后围绕这个主题来设计重点段的教学。窦桂梅老师在《秋天的怀念》一文的教学中, 就是采用了“主题路径”, 紧紧围绕“好好儿活”这一主题来展开重点段教学。

1. 引读, 关注主题背景。

窦老师通过引读史铁生高位截瘫后脾气变得反复无常的句段, 让学生知道, 正因为作者当时自暴自弃的心理非常严重, 所以他的母亲才有必要用动作和语言去说“咱娘俩, 好好儿活”这句话。也就是说, 这样的引读既铺展了主题的背景, 又从相反的方向引发出主题。

2. 劝说, 搭建主题支架。

有主题背景抵达主题的生成, 这中间需要弥合一下其中的缝隙。窦老师为了实现主题生成的软着陆, 用心搭建了主题支架。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为作者着想, 试着劝一劝他。这就为下一环节细读母亲想方设法让儿子“好好儿活”这一文本作了很好的铺垫。同时, 也让学生的情感进一步贴近作者, 贴近课文的重点段。

3. 细品, 催发主题生成。

窦老师抓住三个“悄悄地” (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她又悄悄地进来……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 在心理还原中体味母亲的心细如发、谨小慎微———为了让作者好好地活而竭尽全力。为了增强主题生成的力度, 窦老师还独具匠心地设计了对比的环节:母子同样面对绝症, 却有着不同的态度、不同的反应。这样的对比, 使得“好好儿活”这一主题呼之欲出。

4. 升华, 凝结主题意蕴。

8.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重点 篇八

【关键词】语文实践;随文练笔;有效性

朱敬本说:语文实践,最重要、最关键的是“用”。学习语文必须有足够的“积累”,这是不容忽视的规律;但是,“积累”是为了“用”。由此可知:在课堂进行有效的、循序渐进的练笔训练就显得相当重要!我们在学习课文时,不仅仅是学习故事,体味情感,更重要的是让课文成为学生模仿练笔的范例,充分发挥课文对习作的指导作用。立足课文特点,及时进行随文练笔,引导学生运用阅读中积累的语言材料和表达方式,运用阅读中获得的体验和感受,丰富自己的表达。在阅读教学中适时练“写”,能促进“读”得实、“读”得活、“读”得深透。课堂随文练笔的主旨是以读代写、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它以其“篇幅小、形式广、出手快”等特点备受教师的青睐。

随文练笔形式多样,读写结合点如果选择得好,将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将给学生的学习留下深刻的体验,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地结合。朱作仁教授说:“大量读写,读写结合是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张田若教授也曾说:“阅读教学要把‘写挤进去。”那么,怎样激起学生随文练笔的欲望与热情呢?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作文离不开阅读,作文得益于阅读。阅读为作文提供了怎样写的范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文章的整体框架。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继续和发展。因此,结合课文特点,适当地设计随文练笔,能让学生在练习中运用并掌握课文中的词句及一些写作方法。学生在随文练笔中不仅提高了写作能力,同时促进、锻炼并提高了多方面能力。

通过教学探索和实践,我结合具体的设计,从不同的侧面谈谈如何进行有效的随文练笔策略,希望能引起更广泛的关注和思考。

一、仿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仿写”是指依照课文的写作方法,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同时达到训练作文的目的。仿写的训练方式主要有仿句、仿段、仿篇。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个体的学习一般总是由模仿学习逐渐过渡到创造性学习的。宋朝朱熹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善学之既久,自然纯熟。”学以致用,可先从仿形起步,学有样本,练有规格;但是,模仿不能拘泥,仿笔不可生搬硬套。

二、续写——阅读余韵,悠悠飘香

续写就是在原有素材的基础上,将内容继续延伸,成为一篇完整的文章。在课堂中,我经常运用续写这种方法让孩子进行练笔,凡是遇到那种不完整的故事就请学生把不完整的故事继续补充完整,它有助于培养孩子们合理想象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些课文的结尾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给学生留下无限想像的空间。教师在指导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要启发学生深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还可以想象如果故事继续发展可能是什么样的一种情况,并让学生延伸情节,补充结局,起到理解、感悟、想象、提高写话水平的作用。

三、改写——成竹在胸,下笔有神

小学语文教材所选入的课文,大多是结构严谨、语句优美的文章,或重在情感熏陶,或重在说明事理,但都运用了优美的词句。教师指导学生对这类课文进行恰当的“改写”,主要目的是通过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理解,运用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改写要针对课文的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方法。

四、扩写——言语张力,光彩尽显

扩写是给材料作文的一种写作训练。一般情况下,它是将一个故事梗概或一篇只有主要情节而少描绘语言、少细节描写的短文,按一定要求,展开丰富的想象,扩展成一篇较长的文章。扩写可以培养想象力和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能力。

扩写,表面上看是“死”的,刻板的,人物、事物、景物,似乎也是一成不变,其实多探究探究,多咀嚼咀嚼,就会发现变化无穷,写起来不但“灵活”,而且写“活”了,要想把扩写“写活”,就要“活写”,就要认真读懂原文,抓住扩写重点,展开合理想象,才能将扩写舒展得满篇锦绣。

五、补写——品茗问松,意在苍穹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强调学生自启入境,自学探究,主张学生在读中感悟。那么,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到底“理解”了哪些?“感悟”到了什么?教师可以假设情节的延伸、发展,让学生有感而发,动心动情地写出“眼中景,心中情”,加深对课文的自悟自得。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有些内容或比较简略,或叙述描写留有余地,从而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这也是很好的读写训练点。因此,教师可借助教材中的内容,适时地引导学生推测、构思,以练笔的形式在这些“空白”处加以补充。

六、创写——淡中有娱,新品合成

小学生是一个感情丰富的群体,在接触文本中,他们的头脑中都会创造出许多生动、鲜活的形象,自然而然地产生独特的感受。这时老师轻轻点拨,这些感受就会越来越深,像汩汩的泉水喷涌而出。在这时设计练笔让学生直抒胸臆,既能升华感情,又能拓展文本。故事新编就是一个好方式,它是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想象和联想,简言之,就是旧瓶装新酒。针对小学生而言,从孩子的年龄特点来考虑,年龄小的孩子,总喜欢听故事、编故事,特别是童话故事、神话故事之类的,对故事中的人物充满了好奇,也充满了幻想,孩子们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常常能想到一些成年人无法想到的非常有趣的情节,让人大开眼界。因此,“故事新编”这种练笔形式非常适合学生在学习完故事性课文后予以适当的发挥。

总之,课堂随文练笔最突出的优势在于所学的课文内容为学生习作提供了特有的情境,为学生动笔做了极好的铺垫,打开了思绪的大门。这种练笔也深化了理解、升华了情感,学生有共鸣,有话可写;随文练笔更多的是想象写话,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极好途径;这种从读到写的转换与调节有利于增强学习效果,不失为“阅读与学习的中介”,“接受与创造”的桥梁,是达成“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提高写作能力”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有个十分精彩的比喻: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在这里我想说: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孩子写的积极性,设计丰富、有效的练笔形式,使学生爱上练笔,爱上写作。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师大出版社2012.1

[2]肖川主编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2

[3]叶圣陶教育与人生[M]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2008.6

上一篇:公司员工员工合同下一篇:《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