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改中与新数学同行

2024-06-17

在课改中与新数学同行(精选2篇)

1.在课改中与新数学同行 篇一

在工作中与责任同行

纳雍一小邓家春

“太阳像一块畸形的红炭,从云堆中射出光来。这一切都悬在森林、燕麦田上空。一派欢乐景象。于是我想:不,这个世界不是一场玩笑,不是走向那个永恒天堂的苦难深谷,而是那些美好世界之一,它美丽、欢快。我们不仅能够,而且应当使它更加美丽、更加欢快,为了我们的同时代人,也为了以后的世世代代。”

读了托尔斯泰的这句话,我想起了教师这个职业。教师职业是神圣的,肩负着传承文明、培育下一代的重任。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崇高使命,正是有了教师的工作,世界才更加美丽。

然而,在这个神圣的工作岗位上,却存在着以下两种天壤之别的情况: 第一种人认为:教师的工作是一件“平凡”的工作。平凡到只是每天早上到学校上课,批改作业,解决学生发生的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然后回家;平凡到每天都只是在那一片狭窄的空间徘徊;平凡到每天面对的都只是那几十张相同的面孔;平凡到知道自己明天要做什么,明年要做什么,甚至几十年后要做什么„„于是,在这样的想法之下,他们只是机械地重复着每一天的工作。在他们心中,不知道自己是在做什么,应该怎么做。他们认为教育都是学校的事,跟自己关系不大,自己之所以要做,因为学校要我做,至于自己,是能不做就不做,越轻松越好。

是的,身为教师,此生注定平凡,但是,平凡并不是平庸。在我们身边,还会存在第二种老师。他们对自己的工作充满激情,虽然看起来他们一天忙忙碌碌,但是他们活得意气风发,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充满阳光。从教师的职业中,他们实现了人生的价值,体现了生命的意义。在他们身上,我们看

到的更多的是工作的责任。

有人说过:从我们来到人世间,到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我们每时每刻都要履行自己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对工作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对生命的责任。在第一种教师身上,我们看不到丝毫的责任的影子。他们的工作已不是平凡,而是一种碌碌无为、虚度光阴的平庸。对第二种教师而言,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很平凡——但却是称得上伟大的平凡。

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位从大学毕业的新老师被分配到一所乡村小学,学校安排他上一年级的数学。刚过了四五个星期,他来到办公室问校长还有书没有,校长问他书哪儿去了,他告诉校长说已经全部上完了……我们无法想象,四五个星期就上完本该一个学期才能上完的内容,这样的课堂学生能学到什么?这样的老师又是否具备当老师的素质和拥有一个老师应有的责任感?难道上课的过程中他就不会去了解一下学生到底学得怎样吗?

请和我一起相信这句哲人的话:“一个人的工作态度可以说就代表了他这个人。”积极的态度就有积极的富有意义的人生;消极的态度就只能收获庸庸碌碌的无为人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应该有着不愿虚度此生、想要获得人生价值体现的强烈愿望,这样的人是值得敬仰的。作为老师,我们就要做这样的人。

很多人也许会想,做这如一潭死水、天天一样的工作也能让人敬仰吗? 对于我们的工作而言,每天所做的事情的确就是这样一些小事:早上到学校,走进班级,看看学生是否到齐,谁没来,是什么原因;要上课了,准备一下这节课要用的教学用具;收作业时,看看谁没有交,为什么;批改作业,留心一下谁错了,是什么原因;下课了,利用课间和几个学生交谈几句;在办公室静坐时想想明天的课怎样上,或者准备下一节课;有学生吵架,去调解一下;放学了,提醒学生回家注意安全,别忘了写作业……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做的,就是在学生遇见困难时给予帮助,遭受委屈时进行安慰,产生疑惑时予以点拨,取得进步时及时表扬,出现错误时帮忙纠正……我们的一次简短平和的谈话、一个举动、一个眼神、一个期望、一个微笑,其间饱含着教师浓浓的真情,传递出师生间短距离心灵交流的火花。

正是这些小事,将一个教师深藏内心的责任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对于每个有责任感的老师而言,教育就是这样的一些小事,把这些小事琢磨透,处理好,就是教育艺术。处理好这些小事,我们就不会有多余的时间去计较个人得失;处理好这些小事,我们的工作就不会单调,人生才不会乏味;处理好这些小事,我们的生命才会精彩无比。

老师们,无论你当初选择教师这个职业的想法是什么,无论你以前从事教师这个职业的态度是什么,无论你现在面对教师这项工作的情况怎么样,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请在工作中与责任同行吧,对孩子的发展负责,对祖国的教育负责,也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2.与新课改同行,关注孩子的成长 篇二

我县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从2003年开始的,到目前为止,新的教材我们已经使用了十几年,这十几年来,我们感受着新教材带给我们的新鲜、变化与惊喜,同时也在默默地优化着自己的教学方法,更新着自己的教育观念。但因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现在的课堂总有一种“出力不讨好”“付出与获得不成正比”的感觉,教师感到非常困惑。为了寻求“高效课堂”,2011年至2012年,我校先后派教师去山东、江苏、上海等地学习他们的课改经验,看到他们的课堂后,的确感觉到自己课堂的落后。为了尽快缩短这种差距,2012年9月,学校从师资力量、学生年龄特点等诸多因素考虑,将四年级定为课改实验年级。本次课改,我校领导非常重视,在开学初,成立了学校课改领导小组和课改实验小组,校领导亲临一线听课指导,不仅如此,学校在财力、物力方面更是给予大力支持,不仅为实验教师配备电脑、打印机,而且为四年级230多名学生免费印刷语、数、英、科学课的学案。我们的实验教师更是付出了诸多辛劳,他们利用寒假备好教案,做好课件,在教学过程中还经常为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冥思苦想设计学案,又为孩子们掌握新知而苦想良策。令人欣喜的是,经过一学期的实验,我们的付出有了回报,孩子们在课堂上动起来了,他们敢于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敢于争着展示自己,看得出,他们脸上洋溢的是无比的自豪感和幸福感。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也擺在了我们的面前,孩子们的两极分化愈加明显,有些孩子学习兴趣不但没有提高,反而下降。产生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如何才能缩短孩子们的这种差距,课后教师进行了反思,发现了存在这个问题的原因。

一、不良的学习习惯是导致学生两极分化的直接原因

从上学期开始,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精心设计学案,在学案中明确提出本节课学习的目标,学习的方法和需要完成的任务,以便在课堂上交流,但是一些孩子缺乏预习的目的性和自觉性,无视预习,没有认真完成学案,为此到课堂上他不自信,不会说,也不敢说,所学内容也似懂非懂,感到吃力。

二、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

不同的孩子对学习的关注、学习的感悟存在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有些孩子认知程度较高,接触新的知识较多,从而有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在学习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而有些孩子基本上处在“自由放牧”的状态。除了在学校里拿书看看以外,没有其他学习的条件和机会,慢慢地这部分孩子在课堂上成了合作学习的旁观者!

三、家庭条件的制约也是产生分化的原因

孩子们因为家庭条件的不同,摄取信息,新知识的渠道受限制。比如,语文课、科学课需要相关资料,家庭条件好的,有电脑可以上网查阅,查阅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时间久了,这部分孩子的知识储存量越来越大。但是另一部分孩子没有这些条件,完成学案有关内容就有困难,渐渐养成依赖心理,变得学习不主动。

以上几点是造成两极分化的根源,虽然两极中的一极是我们教学成功的见证,如果能有效缩短或是消除两极分化,我们的教学才是真正的成功。差异是避免不了的,只能通过办法去缩短距离,让这些孩子尽可能地离得近些,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学校及时召开实验班级的家长会,要求家长做到:(1)经常与教师“互通情报”,及时向教师提供可能影响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状况,帮助教师更全面、深刻地熟悉和了解学生。(2)要及时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业,还要帮助孩子认真完成学案内容。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对预习的价值认识不足,教师可以拿出时间精心备课,有备而教,学生却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心备学,这样,无论教师的课讲得多么精彩,都无法引起学生积极而有效的思想和情感的共鸣。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把学案纳入教学中,让学生提前预习,通过预习,了解本节课的知识重难点通过查阅资料,进行知识的积累,这样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心理上学习目标就有了定向,在新授课时,对教师的问题,学生也已心中有数,这样他就可以自信地回答教师的提问,因此,家长要积极帮助孩子查阅相关资料,完成学案内容和家庭作业,避免出现知识累计差。(3)创设良好的家庭育人环境。家长尽量抽时间与孩子在一起,多与孩子交流,多关注孩子的学习,询问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

冬去春来,走进新课程已有几年了。回首这几年的课改之路,感慨万千。我坚信:只要大胆尝试,不断创新,新课改定会迎来灿烂的曙光。我衷心地期待着。

参考文献:

上一篇:父亲的作文下一篇:初中化学学困生成因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