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活着分析

2024-06-21

电影活着分析(9篇)

1.电影活着分析 篇一

用蒙太奇的角度分析电影《活着》

《活着》转变了以往我们关于人类存在的种种思考,它抛弃了传统意识中的那些崇高的使命,把活着的目的从外面拉回来,将其转而指向了活着本身。作品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不是为了除去活着本身之外的任何目的而存在,而只为活着本身而活着

张艺谋导演将《活着》拍成电影,但该片一直被禁止上映。许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旧认为这部片子是张艺谋最为成功的影视作品之一,也是中国电影史上不可多得的经典影片之一。本影片大量使用了蒙太奇的拍摄手法,具体可见以下几个例子:

当福贵把钱都输光了,家珍抱着凤霞离开了他,徐老爷子去世,福贵他娘重病在床,福贵搬出徐府之后在街上没要到钱,为了表现福贵当时痛苦绝望的心情,天下起了皑皑白雪,地上积满了厚厚的雪,福贵坐在雪地上靠着柱子发愣,这里使用了隐喻式的蒙太奇,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气氛。

福贵从徐府搬出来后,家珍听说福贵再也不赌了,便带着凤霞和在娘家生下的友庆回来,福贵大受感动,去请求龙二帮忙借钱打算开个小店好好过日子,只是这龙二并不想真的帮他,只是给了他自己以前用的皮影。从此,家珍在家里带孩子,照顾生病的娘,福贵唱皮影戏讨生活。这里用的是平行式蒙太奇的拍摄手法,以家珍,福贵,还有蒋介石军队进军这三条线索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交代了所发生的事。

当福贵去跟龙二借钱时,龙二边敲着边说:你们家这房子的木头可真好啊。后来,福贵投奔解放军,回到家后听说龙二因被戴上地主的头衔,又因舍不得那大宅就动手打了干部,又烧了老宅,所以成了反动阶级。村长对福贵说到:你们家那房子的木头可真好啊,整整烧了五天呢。这里使用了对比式蒙太奇的拍摄手法,用同一句话把龙二在赢得老宅子时的得意和被共军当成地主阶级时的失意形成鲜明的对比

由于区长来校检查,福贵为了在大炼钢全民动员中不落后,不得不背着几天没睡觉的友庆去学校炼钢。在路上,福贵对友庆说:“等鸡长大了就变成了鹅,等鹅长大了就变成了羊,羊长大了就变成了牛,牛长大了,就是共产主义了。”在影片的最后,福贵给外孙馒头买了几只小鸡,跟他说了同样的一段话。这就是重复式蒙太奇的拍摄手法。

从影片一开始,福贵在赌场里赌钱时,嫌弃龙二手下皮影戏唱得不好,只为了露两手而去唱皮影,从此,皮影跟他结下了缘分。福贵还债后为了生活而去唱皮影戏;福贵投奔共军时为了活着回家,给解放军唱皮影戏;五十年代大跃进时,每一家都献钢铁,福贵和家珍舍不得那一箱从乱战中活着带回来陪了大半辈子的皮影,就提议给炼钢工人唱皮影;福贵因友庆惹事很生气,就动手打了友庆,却不知友庆是为了保护他姐才将含许多辣子的面倒在欺负凤霞的那个孩子的头上,福贵心里愧疚,就给友庆唱皮影;六十年代,大家反对旧的东西,福贵本想留住皮影,和家珍想了个法子,成立一个毛泽东思想皮影宣传小组,却遭到反对,因那箱皮影都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被认为是典型的四旧,福贵见留不住了,便叫凤霞将其烧毁。这其中运用的是连续性蒙太奇的拍摄手法,以皮影戏为单一线索,按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叙述情节。

福贵从徐府搬出来后,家珍带着孩子们回家,福贵看着自己的儿子充满欢喜,问家珍孩子取什么名,家珍赌气的说:叫不赌。当凤霞生孩子时,福贵和家珍在外面焦急等待着,为了使紧张的心情平稳下来,福贵提议给即将出生的孩子取名字,福贵打趣地说:叫不赌。一个相同的名字,却在两代都提及,但是其中的酸甜苦辣却截然不同。这也是应用了重复式蒙太奇。

影片中从四十年代、五十年代、六十年代、最后,这几个环节都出现了一个相同的画面:一个铺就石块路面的巷子。但是在巷子中的人却改变了,用巷子作为切换的镜头,体现了时代的转变,这也是应用了重复式蒙太奇。还有影片中那首相同却播放了好几遍的音乐,每一次播放都营造了不一样的感情气氛。这也是重复式蒙太奇。

这部影片也是导演张艺谋最为朴实的影视作品之一。后来张艺谋也曾说:“用最通俗的方式叙事,这是第五代导演们或者说我本人过去最不屑于做的,可我认为我们总得甩掉过去的拐杖。”“从《活着》中再也找不到张艺谋,张艺谋躲到了幕后”它没有华丽的场面,只是恰当地选择了恰当的演员饰演了恰当的人物,给这部影片还原了作品本来的哲学元素。葛优以其细腻的演技,真实再现了余华笔下的主人公富贵。对诸事小心谨慎,却不乏对生命博大的包容。唱皮影时,刻意夸大的表情,令观众觉来滑稽,又不失凄恻。枪毙龙二时,吓破胆尿裤子的背影,洞穿了观众的心灵,似乎有颗子弹集中了屏幕前面的你我。穷困潦倒的生活里,他竭力为家庭制造安宁。在特殊年代下,他拙劣地周旋着家庭与外界的关系。另外,巩俐饰演的妻子家珍也还原了一个由旧社会转变而来的平常妇女。她代表了新时代下,随遇而安的拥有旧思想的普通老百姓。

总之,《活着》小说自身和由其改编的影视作品(另有电视剧《富贵》),是一部发人深思的作品。它消极沉闷,以黑色幽默讲述历史,没有激烈的言辞,没有过于暴力的场面。也正是这部作品,因为它内在的不同,给观众对于“活着”的不一样的思考。

2.电影活着分析 篇二

关键词:《活着》,小说,电影,改编

《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 也是导演张艺谋的代表作之一。电影和小说的双重成功, 体现出了这部作品的艺术成就和社会影响。小说的作家和电影的导演分别用自己的专长讲述了同一个主题, 并且都取得了成功。然而小说和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样式。小说是使用语言文字来完成对于人物和情节的创作, 而电影是用画面和声音来讲叙故事。所以, 这也决定了在小说到电影的改编过程中, 需要进行的多方面修改。

小说《活着》于电影《活着》在情节的构建上有着不小的差异。作家和导演是通过哪些方面对作品进行了改编而使其均获得成功呢?总的来说, 情节的变动不外乎三个方面, 那就是删、增、改。

一、删

删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主题, 使主要线索更加明晰。小说《活着》是由“我”—一个民歌采集者的所见所闻展开故事情节的。“我”因职业需要, 经常下乡采集民歌, 碰到了形形色色的人, 听到了各种各样的故事, 偶然碰到一名叫福贵的老人, 他幽默的话语, 奇怪的行为引起“我”的好奇, 因而有机会听老人讲述自己一生的经历。在他的讲述过程中, 还穿插了“我”与福贵的对话, “我”与村民们的互动, “我”一路的所见所闻所感。而“我”这一人物形象在张艺谋的电影中是不存在的, 因此, 凡有“我”参与的一切场景都被删除了。这是电影和小说的本质差异造成的, 小说可以反复被阅读, 而电影则不行, 电影通常被称作“一次过的艺术”。

悬念大师希区柯克认为电影是把平淡无奇的片段切去后的人生。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 原小说中, 开篇余华七千字左右的情节被张艺谋大刀阔斧地删除了。影片一开端就是福贵在乌烟瘴气的赌场与龙二豪赌的场景。另外, 在后续发展中, 原作也有不少情节被删减了, 如因家贫把女儿凤霞送人, 儿子有庆喂羊补贴家用, 妻子家珍得了软骨等。删的对象不止有情节, 还包括人物, 因为人物和情节是密不可分的, 在删掉某些情节的同时, 可能也把人物删掉了。有些人物在表现广阔的生活画面的长篇小说中是必要的, 但是在只有两个小时左右的电影中, 就没有他们的位置了。

二、增

增加情节往往是为了影片内容和形式的需要。在对小说进行改编时, 张艺谋主要采用的是删。唯独古老的民俗艺术皮影戏, 被他增加了分量。一方面, 皮影戏让观众产生了无尽的遐想, 另一方面, 人是玩偶的操纵者, 人却如同玩偶被一种不可知的强大力量所操纵。皮影的寓意与导演所要表述的主题意蕴结合得严丝合缝却又避免了一览无遗之憾, 达到了一切尽在不言中的艺术妙境。

影片里皮影第一次出现是在赌场, 福贵赌输了钱, 为了解乏, 兴高采烈地唱起了皮影, 这时的皮影是福贵的玩物。输光家产之后, 为了生计, 走投无路的福贵操起了皮影这一行当, 走街串巷卖唱挣钱, 由观赏变为表演, 皮影见证了福贵的落魄。随后在国民党军队中, 被拉壮丁时, 靠表演皮影戏使他远离战争的最前线, 避免了充当炮灰的危险, 皮影成了他的护身符。虽然历经九死一生, 福贵也没有抛下这箱皮影, 他始终坚持着一个简单的信念“这是借人家的, 还得还回去, 以后还指着它养家呢”, 并且靠着这箱皮影, 福贵换回了一张全家人的“护身符”―解放军开的参加过革命的证明。这箱代表着福贵希望的皮影最终也没能保住, 在文革破四旧中被付之一炬了。它的最后一次出场是在影片结尾, 尘封己叹的皮影箱被拿来装外孙馒头的小鸡, 福贵一家人生活的希望再次被点燃, 一家人团聚在一起, 边吃饭边闲话家常。从某种意义上说, 皮影箱这个道具成了福贵一生苦难命运的象征, 几经坎坷, 只剩下了一个空壳, 也依然盛放着希望, 尽管这希望是那么的微小脆弱。皮影的灯灭影消, 象征了福贵不由自主的人生历程。整部影片以皮影贯穿始终, 显得含蓄蕴藉, 具有十分感人的艺术魅力。在张艺谋的影片中, 皮影戏里的皮偶受人操纵和生活中福贵受命运操纵相互映衬, 演绎了人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的境况, 表现了人类如同被操纵的玩偶, 无法抗拒命运的主宰这一主题思想。

三、改

删和增从广义上来说, 也属于改的范畴。而这里所说的改是指对小说中原有情节的改编。小说比较注重生活场景的描写, 而电影则将其作为背景来处理, 而更加凸显对生活场面的描绘。小说中死亡的气氛一直笼罩在读者的心头, 我们不知道下一个死的是谁, 在这种忧虑的气氛中读者感到非常压抑。而在电影中虽然仍是沉闷和阴郁的气氛, 但在这灰色的气氛中还是有一些欢乐明亮的色彩。家珍好像一直比较健康, 虽然福贵曾提到过家珍身体不大好, 但影片中大部分没有显示, 只是最后才见她躺在床上, 并且要吃药, 但看上去精神还是很好。“大锅饭”和自然灾害造成的生活的艰辛, 特别是饥饿的场面也被导演删掉, 代替这些痛苦场面的是喜剧化的表现。有庆要报复欺负姐姐凤霞的小孩儿, 在公社大食堂吃饭的时候将拌满辣椒的面条一声不响地倒在那个小孩的头上。有庆闯祸之后, 那个小孩的父亲很不高兴, 很生气地抓住有庆, 并且责备家珍和福贵不会教育孩子, 当家珍和福贵辩解时, 他甚至说“谁知道你们知道不知道这事就是搞破坏, 就是破坏大食堂。对破坏大食堂就是破坏大跃进, 反正, 孩子干不出这种事来。”这说明导演虽然在表现生活, 但这生活已大异于小说, 而更多涵盖着时代的政治气息, 连小孩打架这种事也要跟政治联系起来。增加的这些细节都表现了那个时代的特色。另外与小说里有庆形象相比段, 电影中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更聪明、有正义感又顽皮淘气的可爱男孩, 在这之后有庆的死更能引起观众的巨大同情。

3.电影活着分析 篇三

《活着》是当代著名作家余华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一部中篇小说。作家以朴实无华的现实主义手法,讲述了小人物——福贵曲折的人生经历,悲惨的命运串起了一个个死亡的故事,呈现了半个多世纪动荡不安的历史。1994年,由张艺谋导演的同名电影,在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巨大成功,荣获评委会大奖、人道精神奖和最佳男主角奖。由此《活着》引起国内外影迷的广泛关注,并成为新时期电影的经典之作。

以往对于历史的讲述,更多的是采用书籍、图片和口授等方式,难以体会曾经的鲜活,流逝的时间和严谨的史实,就像一堵冰冷而坚硬的墙将人们阻挡。20世纪以来,电影以其特有的魄力和艺术手法,诠释着波澜壮阔的历史,成为人们记录和解读历史与政治的一种新型工具,电影与历史如此的密不可分。

电影《活着》就为我们呈现了一部血肉丰满,荡气回肠的民族生命史。

一、多舛的命运史

电影《活着》的主人公福贵是位纨绔子弟,没有太多的理想和抱负,只想过安逸日子。然而他的一生就如同一曲咏叹调,经历了太多坎坷,接二连三地失去亲人,每次都给他带来沉重的打击,但是并没有失去生活的勇气和信心,仍然坚强地活着。两个多小时的电影,死亡就像轻烟似的雾霾笼罩着他,亲人的离去深深地刺痛着他的内心,这种感触来自于电影的讲述:

电影《活着》剧照

福贵这位地主恶少,灯红酒绿,沉溺于赌场,气走老婆,气死老爹,就这样在倾家荡产中拉开了命运的大幕,接下来就是一个又一个的天大“玩笑”。在帮一个孩子敲门时,阴差阳错鬼使神差的被抓了壮丁,从此背井离乡,杳无音讯;在战场上,亲眼目睹了牺牲的战兵黑压压一片,战友老全也中弹身亡;死里逃生回到家中,发现老娘思儿过度而病死,女儿因高烧导致聋哑;赌徒龙二因赢得了自己的全部家产,被定为恶霸地主而枪决;刚刚当上区长的春生,几天几夜没有合眼,开车撞到了墙,砸死了儿子有庆;没有了“牛鬼蛇神”的妇产科,小红卫兵们没能留住产后大出血的女儿凤霞;春生被打成走资派,忍受不了折磨而自尽。电影的最后,姥爷福贵背着馒头说:“小鸡长大了是鹅,鹅长大了是羊,羊长大了就是牛。”“牛长大了是什么?”“牛之后,馒头就长大了,日子就会越来越好了……”作品在一老一小相依为命中结束了。

福贵一家人似乎被一双无形又无情的魔掌控制着,主宰着他们的生死,一步步将他们推进了苦难的深渊,真是叫人欲哭无泪、欲喊无声。

活着本是一件多么简单而又容易的事,但对于福贵来说,变得如此奢侈。承受磨难、忍受孤老,拼尽全力才能活下来,但一直都积极乐观,没有放弃生命,用“好好的活着,来对抗死亡”,这种对生命的敬畏和生活的热爱,给人以极大的震撼。作品是以近乎残忍的死亡方式来探求人生价值,诠释生命的真谛。

二、宏大的民族史

电影《活着》用曲折人生的历程来折射出近半个世纪的民族史:

传统的宽宅大院,昏红灯光,女仆将福贵从赌场上背回家,这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士兵的尖刀刺破皮影大幕,被抓了壮丁,在血肉横飞的战场上受尽煎熬,之后被解放军解救,临行前一张支援解放军的证明,又成了他日后的护身符,这是解放战争时期;恶霸地主龙二的辉煌与得意,最终也没逃过“五发子弹”。击毙龙二的枪声,犹如打在福贵的身上,吓得魂飞魄散,这是土地改革时期;为了煮一口饭,全家人站岗放哨,那飘出的轻烟,还是没能逃过生产队长和村民的眼睛,这是人民公社时期;镇长带人挨家挨户的收缴钢铁,铁铲、铁勺制造成打蒋介石的飞机、大炮,这是大跃进时期;春生被打成走资派,来到福贵家做了最后的诀别,几个馒头和一缸子开水把王大夫撑晕,凤霞只好遗憾地离去,这是文化大革命时期。

这三四十年的跨越,每一个时间点上都有清晰的参照物,让人一目了然。灾难的始作俑者,正是人们既无兴趣,又无概念,却能把握历史脉搏的——政治运动。当灾难到来时,坚强的人们别无选择,只能以自己的血肉之躯默默地承受着,甚至被吞噬着。无数个福贵的悲剧都源于政治的动荡与高压,它虽不是悲剧的直接制造者,但它却促成了悲剧的发生。生命在政治面前不堪一击,如此脆弱,人们只能在夹缝中苟且偷生。

尽管政治无情,甚至打压人性。但福贵还是冒着极大的风险把撞死儿子的春生请到屋子里,以自己淳朴和宽容化解了多年的恩怨,家珍的一句“记得,还欠我们家一条人命”成为鼓励他活下去的唯一动力。在这凄风苦雨的政治高压下,仍然闪耀人性美和不可泯灭的光芒。在令人窒息的死亡中,看见了一丝希望。

4.电影《活着》赏析 篇四

——观《活着》有感

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

活着的确是一个很纠结的问题,因为生命里总会有令人难以忍受的残酷,会有令人欲哭无泪的人生况味。尽管一切都会与善良人们的愿望相反,但却能提醒人们从绵延不绝的苦难中懂得珍视生命,懂得坚强地活下去。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活着》就是要演绎这种“坚忍”的活着。

该影片是根据余华同名小说《活着》改编的,主要讲述了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中国那段刻骨铭心的岁月中一个家庭的生活经历。影片主角是没落地主徐福贵和他坚毅的妻子陈家珍。30年的历史进程——国内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两次政治运动——每一次历史事件都直接撞击到这个家庭的生活神经。余华在小说中曾说: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就是这样的命。年轻是靠着祖上留下来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破落了,这样反倒好。看着身边的人,龙二和春生,他们也只是风光了一阵子,到头来命都丢了。做人还是得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性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接着一个死去,可我还活着。福贵在经历了家道败落、女儿变哑、儿子被车撞死、妻子去世、女儿难产而死„„一系列生命的陨落之后,我想他比我们任何一个人都懂得活着的意义。

电影《活着》里面许多细节都能传达出“苦也好,乐也好,活着就好”这种思想。

福贵被国民党抓壮丁逃回来再之后,看着女儿凤霞对他笑,只是笑,没有说话。当他得知凤霞因病变哑之后,这时候来了一个特写镜头,福贵也只是咧开嘴,对着女儿貌似十分轻松的笑了一下,然后赶紧避开她的目光,低下头去,就像一个十恶不赦的罪犯躲避威严的法官的目光一样。表面上看福贵的一笑一低头十分简单,但他的内心深处情感的波涛是怎样的汹涌澎湃啊!孩子的目光是纯洁无知 的,她不知道自己以后将会受到怎样的歧视,不知道自己以后如何在社会上立足;而此时福贵也许在想作为一个父亲,由于命运捉弄人,他无法听到这么可爱的孩子叫自己一声“爸爸”,无法听见她银铃般的笑声,她无法放声歌唱,这对一个孩子来说是多么的残酷,但是还好,在这样一个乱世里,妻子儿女都还好好的活着,他们的家还在,这多多少少给了他一点安慰。父女两的相视一笑包含了如此多的辛酸与无奈,而生活就喜欢捉弄人。除了福贵之外,这种“活着”的哲学也体现在儿子有庆身上:姐姐凤霞在社会上作为弱者受欺负,他毫不含糊的跳出来拼命,甚至在吃大锅饭的时候还把面条倒那人一头,为此挨父亲打,他极不服气。影片中有这样一个镜头: 家珍:你爹让你去看戏呢!

有庆:不去!(头也不抬,继续写作业)家珍:就当是姐让你去的,好不好?(亲切的)

有庆:好!(听到“姐”,带着几分幼稚、几分认真,严肃而顺从)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姐姐是不幸的,一个不幸的人就不能让她在受到伤害,此时“活着”就是这样一个孩子的哲学。

在影片中伴随福贵“活着”出现的代表性道具是木箱和皮影。

关于那个木箱,那是别人送他的,是用来装皮影物品的,这也是他最珍贵的财产。影片中四次出现木箱,分别具有不同的意义。第一次,国名当军准备扔掉箱子的时候被福贵救下,福贵说:“这是借人家的,还得还,以后还得指它养家呢。”当福贵被国民党军队掳去时,他都不肯扔掉这木箱。富贵遇到共产党军队进攻,惊魂失魄的逃走的时候,仍然回过头来捡起携之而窜。这些都表现富贵不会放弃他的家庭,就像一位真正的战士不会放弃他的武器一样。第二次:在大跃进期间,有庆出于孩子般的热情和天真试图把木箱上的钉子取下来交给牛镇长,幸好家珍和福贵反应灵敏才得以保存了下来。有庆的行为,成为集体化的政策和伴有强力动员全民的大跃进是如何抬高国家利益从而危及到社会结构中单一家庭的表现。第三次:文化大革命期间,此时木箱差点被焚烧,这可以理解为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的家庭造成了伤害,而木箱得以幸存也象征着家庭的有利因素足以抵挡任何社会变局。第四次:福贵把馒头喂养的小鸡放进木箱,福贵说:“馒头以后长大就不骑牛啦,就坐火车坐飞机,那个时候日子越过越好啦„„”可见不管生活如何变化多端,福贵的心里始终是怀着活下去的信念的,并且对未来有美好的憧憬。电影中的木箱仅仅是一个普通平常的物体,但它很结实,这就像一个家庭一样很普通话很平常但却很稳固。家庭在个人的生活中既是最平常也是最平淡的,平淡寻常却又令人陶醉,正是这样一个家庭给了福贵活下去的动力。

关于皮影,那是富贵活下去的本钱,但富贵的一生也像皮影一样令人悲哀。

人如玩偶是由来已久的比喻,由悬丝或木杖受人控制的玩偶用来比喻面对命运无能为力的人是再恰当不过的了,张艺谋导演似乎也有这种想法,皮影戏在福贵一生的关键时刻反复出现就是证明。影片开头在主人公福贵尚未出场皮影戏就作为开场戏先期出现在赌场中作为背景,这为人生如同皮影埋下伏笔。还是花花公子的福贵在抱怨赌场手气不好之后,皮影就被推到前台,这绝不是为了热闹,而是张导在向观众强调福贵就像那受人控制的木偶一样对自己的命运无可奈。的确,当他在皮影戏班主的鼓动下加入到皮影艺人中声嘶力竭的吼唱时,全然不知改变他一生的一个阴谋在向他袭来。皮影班主龙二为了得到福贵百年的祖居正窜通赌场老板让福贵一步步落入他的圈套,最终福贵输尽家产,变得一文不名。命运无常,祸福相依,有失就有得。在福贵输掉祖居,气死老父亲之后,先前气回娘家的妻子家珍却回到他身边,生活的磨难让他明白要活下去的道理,让他决心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可以这么说,是灾难让这个曾是行尸走肉的浪荡公子成为一个真正了解生活意义的人,懂得为什么而活着。如果把这一情节理解为一个巧合,那就大错特错了,往往许多电影中都会出现这种巧合,但这又不仅仅是巧合。想必古代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大家已熟识于心,所以福贵输光家产未必就是件坏事,他这貌似败家的行为却最终变成了救命之举。他输了家产同时也输了几年后本该戴在他头上的地主恶霸的帽子。电影中龙二在被枪毙前对福贵说:“福贵,我是替你去死啊!”突然地,我感到命运是多么的变化无常,谁知道今天的福就不会是明天的祸呢?除了正面表现皮影之外还有一些侧面的例子,有庆被春生的车撞死(如果不是福贵非在儿子疲倦时催他去上学可能会避免这样的悲剧),凤霞生产大出血得不到救治而死去(如果不是福贵给饿了七天七夜的王教授吃馒头,就不会闹出噎得不能动弹这回事)„„,这些都体现福贵像玩偶一样被命运控制,命中注定,无可奈何,永远不能摆脱。

生活本来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但是因为有这么多的不确定因素,它才变得困难。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理想是生活的全部,因为我们往往用生存去作为达到理想的手段,而残忍地现实一次又一次把我们拍死。因此当我们的理想似乎遥遥无期的时侯,它只能给我们一种美丽的幻觉,一个让我们继续生活下去的理由。有时候想想人活一辈子,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让这个世界知道你,让自己的价值在别人的认同里实现,这就是活过的证据吗?我不知道。轰轰烈烈的人生是大多数人向往的,但世界上大多数人是凡夫俗子,当我们平庸的时候不要以平庸为耻,平庸未必是个贬义词,也许这部片子教给我的是:我们应该学会坦然的活着。

5.《活着》电影影评 篇五

首先从这部电影的结构来看,每一段落之间用明显的字幕分隔,赫然的“四十年代”,“五十年代”……以及那些完全是关乎国家大事的小字背景资料,一次次地将福贵等人在故事还没发生之前,就将他们都放置在一个沉重的背景下。并且该片恰当运用了转换、平移和平衡蒙太奇的艺术手法。

然后从这部电影的内容上看,在这部影片中,张艺谋似乎暂时放弃了他对表现中国民俗本身的热衷,而转向用中国民俗去表达他对人在世上的命运关注。福贵一家在电影中的悲惨遭遇只是层面上的故事,影片的主旨却是在演绎人在世上和命运抗争却无能为力的境况,去再现张艺谋欲表现的人生观。

贯穿整部电影的皮影戏是我们理解这一主旨的最重要依据。皮影在电影的开头、剧中的几个转折点和末尾(皮影箱)都有所出现。从艺术角度分析,皮影与秦腔的搭配确实起到了一定的艺术效果,增强了影片的美感和大时代小人物的情感氛围。皮影供人把玩、戏说的皮影似乎是作为一个尘世的玩物,被命运摆布而颠沛流离的象征,也就是如福贵、家珍等芸芸众生的象征,影片涉及皮影这个意象还有一处暗示,到了结尾,福贵把尘封着的皮影箱拿出,帮孙子放入小鸡,这个空空的箱子寓意着孙子的崭新命运。当孙子问起他“小鸡长大后变成什么”这个似曾相识的问题时,他不再像当年回答儿子有庆的问题时那样回答“鸡长大了就变成了鹅,鹅长大了就变成了羊,羊长大了就变成了牛,等牛长大了,共产主义就到了。”而是改为“等牛长大了,馒头也就长大了”。这个细节可以说是导演的一种暗喻:告别激情岁月的宏大理想,回归踏实的生活。如果我们认为张艺谋人生观是宿命的,完全是负面和消极的,那是不公平的。《活着》中还是有很多积极的成分的。这我们可以从小说和电影的比较中看出。余华让福贵的家人全数死去,似乎让人感到生活过于残酷。张艺谋让家珍,万二喜和馒头都活下来,意义十分重大。中国人讲究家庭和亲情,所以电影中福贵不断的说老婆和孩子比什么都好。让他们三人都活下来,家庭得到了保留,亲情可以延续。而馒头活下来,意义犹为重大。馒头代表了年轻一代,代表了未来。馒头活着象征着生活还会继续下去。尽管福贵一家遭受了如此多的苦难和不幸,张艺谋还是在影片结尾表达了他对生活的希望,福贵告诉馒头“日子会越来越好。”

我觉得这里的“活着”并不是指“好死不如赖活”,不是纯粹地为了活着而活着。而是因为有这些感情的联结,一个人的活着,不仅仅是他个人在活着,也是因为他是其他人赖以活着的精神动力,而他又因别人的活着而活着。有了为别人而活,别人也因我而活的信念,这“活着”就不是“赖活”。

春生的故事特别能说明这点。片子着重写的是福贵等人对他们的在精神上的理解与帮助。尤其是福贵的妻子家珍,本来因儿子之死而很痛恨春生的,始终不能原谅他,她最初说那句“你要记得你欠我家一条命”是充满了怨恨与报复之情的。但当她看到春生被迫害得意志崩溃,想自寻短见的时候,本来这是她最方便落井下石,报儿子之仇的时候,她却主动地表示和解,再重复那一句话也是因为了激发他求生的意志。这一场景里,普通人的博大与宽容,以及人与人之间普通而纯真的感情对“活着”的意志的激励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动容。

6.电影《活着》影评 篇六

《活着》影评

学号:2010940136班级:10财务管理(3)班姓名:徐家辉

内容提要:

从《活着》中我体会到了导演想传达给我们的两个理念——“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活着就好”。影片围绕着主人公富贵身边的人一个个的死去来展开故事。先是富贵与父亲,因为好赌输掉家产把父亲给气死。接着是内战时跟富贵一起被抓壮丁的人。紧接着富贵与债主皮影戏班主,因为富贵祖上的房子,皮影戏班主被批斗死。儿子有庆被当年一同患难的兄弟春生的汽车撞死„„身边的身一个个离去每次都给富贵带来刺激,也正是因为此“活着就好”深埋在富贵心中,使他在解放初期能放下少爷身架积极的可以说是诚惶诚恐的去完成村长给他的任务;也正是因为此,在撞死有庆的春生要去死的时候,富贵不计前嫌的去劝说他。努力活着,活着就能过上好日子是富贵一直坚持的,女儿死后他对孙子说的话深刻的体现出了这一点,富贵不算幸运的一生也终于算是迎来了转折点。影片中还给我们提出了一个让人有点沉重的话题,就是尊严,活着的尊严。我认为富贵是有尊严的,他的懦弱,他的胆小,恰恰就是他的尊严,他为了家人活着的尊严。

正文:

《活着》这部电影首先吸引我的是主演葛优,一直都很喜欢葛优的表演,幽默风趣,低调中往往给你想不到的爆发,一直以来都觉得他是一个很成功的能把人逗笑的喜剧演员。而《活着》这部电影确是完全不一样的一种风格,它所反映描写的是中国早期的社会情境,可以说是一部社会题材的悲剧。两种风格的反差之大是我静静的投入到了电影中去,细细琢磨每一个人物,每一个事件所能给我的提示和教育。

影片开始主人公富贵给我的印象用今天的话来形容就是富二代,每天赌博喝酒抽鸦片。过着纸醉金迷,荒淫无度的生活。悲剧就从这时开始了,富贵身边的人开始一个接一个因为种种原因的死去,民国失去了父亲,在内战中母亲逝去,在“大跃进”中失去了儿子,在“文化大革命”中死了女儿。每死去一个人富贵

1都是感叹一番,虽然由于关系的不懂,富贵的悲伤程度不同。但通过这一个个死去的人很好的从侧面映画了富贵活着的不宜。我想这也是这部电影想向我们表达的:乱世中,普通百姓的生活是多么的不宜,被各种势力剥夺着,压迫着,牵制着。同时普通百姓也在做着自己的抗争。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富贵败光父亲留下的家产,靠唱皮影过日子。解放后,得到富贵房子的皮影戏班主却因此被划为地主阶级受到迫害,而富贵虽在别人的算计下,输掉了财产,却赢回了自己后半生的性命。富贵知道后一直大喜,感慨自己当初输的好。还有一幕就是,富贵从部队回来后,村上要搞阶级划分,富贵就很着急的去找身份证明,找到后让家珍用境况裱起来挂墙上。由此可见,在当时的社会在当时的大环境下普通百姓对政治的畏惧,对革命工作的畏惧。也让我体会到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因好毒输掉了房子时哭的稀里哗啦的富贵在日后却会感慨自己输的好。

新中国成立后的富贵,早就没有了大少爷的派头,十分小心谨慎,为了不至于被别人误会,他硬拉着想睡觉的富贵去学校参加区长视察。在路上福贵背着睡眼朦胧的有庆说:“鸡长大了变羊,羊长大了变牛,牛长大了到共产主义了„„ ”看着可爱的父子对话,在朴实中渗透着那个年代的特殊印记。但到学校后想不到由于区长的开车失误,而导致儿子送命,而这位区长就是当年与他一起被俘虏,共患难,即使死也想开上汽车的兄弟春生。我真的无法体会富贵此时的心情,本知道区长就是自己共患难的兄弟后会有的高兴,却因为儿子的死怎么也高兴不起来,本应该去深深怨恨的凶手区长,却又是自己当初共患难的兄弟,这该是多纠结的一种复杂心情。这件事情到这还没有完。六年后,曾经害死自己儿子的兄弟,因为惨遭批斗,失魂落魄的站在门前要寻死上吊,而富贵抛下了害子的仇恨,跑到他门前,大声的对春生喊道:“人活着,就比什么都强,我们都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你可不能去寻死啊!”而这句话也喊出了富贵一生的写照。喊出了电影的主题——生着容易,活着容易,想要生活却不容易!说到这不能不提富贵的大女儿凤霞,看似不出彩的一个人物却经历了电影中的每一个情节,年幼见证祖上家业被父亲败光,和妈妈一起经历了女人一生中最耻辱的事情--在夫婿家过不下去而回娘家。因为一次高烧从此成了一个失聪孩子,被同伴欺负,在弟弟因为自己被冤枉时也不能替他说话。凤霞长大后遇到了属于她的爱

情,本以为她会过上幸福的日子,可是却在生下儿子后大出血死了。看其一生无不是悲惨与不幸的化身。又让我想感慨那句话,生着容易,活着容易,可是生活太难了。

在影片中,导演张艺谋也一直给我们灌输着一种思想“活着就好”,古人有话——好死不如赖活着。回看整部电影,有几处能让我深深的体会到“活着就好。第一处:内战时期,富贵被抓壮丁,国民党大撤退。富贵的战友都被打死了,没有吃的没有喝的什么都没有了。富贵只想跑回家,和孩子老婆相聚。遇到红军,富贵什么都没想,直接举手投降。他只想活着回家看老婆孩子。第二处:皮影戏班住因为富贵祖上的房子被枪毙。富贵吓得尿了裤子。回家后就高兴地像个孩子似的。抱着老婆就笑,我想他是在感慨活着真好。第三处:撞死有庆的春生被打成反革命,要自杀,来找富贵道歉,富贵原谅了他。过去的都过去了,能活着就好。第四处:凤霞生下儿子后难产死了,富贵对孙子说,“你是赶上好时候了,将来这日子就好过了”富贵经历了太多,虽然身边的人一个一个的离他而去,但他终于熬过了最苦的时候,他还活着能去过上好日子。

电影中另一个想要突出的点就是——尊严。对于富贵有没有尊严很多人有不同的看法,我记得观影后有位女生的回答是说富贵活的很没有尊严,当时她用了一个词苟且偷生。我很不认同这种观点。第一遍看电影时,富贵好赌输光了钱财还要去低声下气的向老板借钱继续赌时我觉得他很没尊严;因为好赌被人合伙骗走家产还得气的老婆跑回娘家,父亲被气死时,我觉得富贵很没尊严;被抓壮丁,靠唱皮影维系生活时,我觉得富贵很没尊严;沦为溃兵,见人就举手投降时,我觉得富贵很没尊严;惶恐村长怪罪,背着瞌睡的儿子去学校时,我觉得富贵很没尊严。等等一系列的表现,我完全看不出富贵的尊严。贪生怕死,胆小如鼠,不像个男人,是我对富贵的第一印象。

可当我一遍遍的去细细体味影片中的情节以及富贵的所作所为时,我觉得的这些却恰恰是富贵活着的尊严。富贵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没有那么多强加于人的主义,理想,信念,意思形态„„在生与死的时候,富贵只需按着生,只要能活着,做什么都行是富贵的理念。这不能不说富贵选着活着的时候本身就是一种伟大。“人之所以活着,人之只好活着”这一句话道出了人活着的无奈和悲哀。关于偶然和必然、命运与意志、生与死、理性与情感、价值与非价值,在这里都变

成无意义。人活着就是活着,只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的。福贵告诉了我们怎样去理解生命的尊严,告诉了我们面对苦难应该怎样坚强地活下去。他放弃所有的尊严,低三下四,低声下气,一而再,再而三的苟喘偷生,福贵分不清自己的行为到底是在做什么,什么是革命,什么是走资派,什么是尊严,他都不知道,这个人,就只求生存。在中国,每个人都在喊着过幸福生活,但却有大部分的人都只是在努力着如何生存,和残酷的现实做激烈的斗争,没有尊严的事情做的太多,也渐渐麻木,以至于后来他自己也想不起来初衷却只是想过个安稳日子。这就是富贵的尊严,一种活着的尊严。可以说他是小众的尊严,不被人认同的尊严。但这却是人最初的尊严。为家人活着,为自己活着,为以后能过上好日子活着。

7.活着(电影观后感) 篇七

—————《特洛伊》观后感

男人是战争的牺牲品,女人是男人的牺牲品;男人征服不了世界,女人也驯服不了男人。我不崇拜饮血的英雄,并且鄙视一切以各种借口组织形成的邪恶势力,尤其是交战双方。

阿喀琉斯,不论他是为生命的荣誉而战,还是为布里赛伊斯的爱情放下屠刀,又或者为帕特罗克洛斯的亲情重新拿起武器,说到底,都不过是为他自己当下的追求(也可称作欲望)所作出的一种临时性选择。这个世界的大错误,是由每个人自以为合情合理的小错误融合而成的。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阴差阳错,命中注定。但是,其实命中从未注定,只是人性古今中外一直大同小异,所以,历史惊奇地相似,因为太过相似,人性演变成了自我安慰自我开脱的命运。

赫克托尔,被动地主动交战的悲剧英雄。理智告诉他,不能为了帕里斯和海伦两个人的爱情赔上整个特洛伊;情感驱使他,哪怕是牺牲自己也不能放弃父王和兄弟。等到大势所趋,既然不能阻止风雨的到来,就只能尽力为自己所爱的人遮风挡雨;预知大局已定,既然不能扭转将成事实的乾坤,就只能选择视死如归并慷慨就义。等到昔日的英雄成为对手的刀下亡魂,英雄的逝去就是对这个悲惨世界最好的惩罚和警告。

布里赛伊斯,特洛伊之战中,最纯洁神圣的精神领袖。所有凭美貌而产生的一往而深不可自拔的爱情,说到底不过是两只美丽的畜生先顾 1

影自怜后惺惺相惜,所以,海伦和帕里斯的爱情再惊天动地也给不了我任何感动和美丽;当布里塞伊斯满头乱发深受羞辱却恳求阿喀琉斯不要为了她伤人性命时,我觉得任何一个男人如果不被她征服那就证明他不是真正的男人而只是男性。男人们毁灭了世界,女人们却义无反顾坚持不懈地教会男人放过这世界;如果男人依旧冥顽不灵蠢蠢欲动伺机而发烧,世界就会将他们自己的血液凝固成冰砸得他们遍体鳞伤像动物一样哀嚎。战争永远是恶性循环的代名词,无论在战争之前加上怎样的修饰语,都改变不了人吃人的本质。

人们常常谈论,战争如何残酷又是怎样毁灭着人性。人性是什么?战争从来都是人们自己挑起的,所以战争从来没有毁灭过人性,而只是体现了人性的一面,或者说发展了人性的另一种可能。只是,世界那么乱,天灾那么蹿,风云还来不及预测,人又何苦为难人?与其宣传战争的危害,不如静思己过,有过则改,把所有的美德变成稀松平常的对白。

至于此,只想说,人要对人好。得到的终会失去,失去的不再回来。人的追求永远无止境,可是这世界上的所有东西不过都是暂时借给人类用一会儿而已,一辈子之后,当初赤裸裸地来了,那时也得赤裸裸地走。人对一切外在的执着从来无意义。

8.《活着》原著与电影改编 篇八

小说《活着》主人公福贵生活在南方的一个农村,是一个地道的农民,生存的依靠就是土地通过“土地”把农民的生存状态和农民对土地的细腻感情表达地非常完美。背景放在农村这个贫穷落后的边远地区,仿佛这样更能衬托出小说中人物的悲惨。

电影《活着》福贵则是生活在北方的一个城镇,变成了一个以表演皮影戏为生的普通市民。使得皮影戏成为贯穿始终的线索:

(开始皮影是福贵的玩物——输光家产之后操起了皮影这一行当——被拉壮丁时,靠表演皮影戏使他远离战争的最前线——靠着这箱皮影,福贵换回了一张全家人的“护身符”一解放军开的参加过革命的证明。——皮影最终也没能保住,在文革破四旧中被付之一炬了。——影片结尾,尘封的皮影箱被拿来装外孙馒头的小鸡,福贵一家人生活的希望再次被点燃。)

二、叙述方式不同

小说是由“我”一一个民歌采集者的所见所闻展开故事情节的、小说采用了循环叙事的方式。小说以“我”在夏日的阳光下听福贵老人讲述他的人生之旅起笔,归于黄昏时老人的故事终结。而福贵老人的故事本身是也一个完整的回环。这种循环的叙事方式,把整部小说串连了起来,同时在故事里面又有故事的循环,层层循环,增强了文学的艺术欣赏性。(小说中,作者采用“无我的叙述方式”。从“我”到富贵(小说开头,由“我”引出主人公富贵),又从富贵到“我”(结束全篇之目的),富贵异常平静地将自己悲惨的一生娓娓道来(从容地,很自然地述说);作者刻意排除主体对苦难人生作明确的价值评判和情感渗透,好像站在“非人间的立场”,客观冷静地叙述人间的苦难。小说中压抑灰色的笔触,使人几乎屏住呼吸视听。)(另一种表达)

电影删去了“我”这条线索,采用第一人称的方式来展示人物命运,使观众只能看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进入身临其境的逼真状态。而在张艺谋的电影里被改成仅仅从第三者的角度观看福贵的故事,看这一家人的悲欢离合。这样的直奔主题的安排让人觉得突兀,没有了艺术的欣赏性。

删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主题,使主要线索更加明晰。有些人物在表现广阔的生活画面的长篇小说中是必要的.但是在只有两个小时左右的电影中。就没有他们的位置了。

三、言语视角不同

小说语言平实、生活化,富于对生命、人性本真最朴素的表达。

电影中语言的政治历史色彩浓重,与布景、声音等配合,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如“小鸡长大了就是鹅,鹅长大了就是羊,羊长大了就是牛”“牛之后了呢?”“牛之后就是共产主义了。”等反应社会环境、历史事件的句子不胜枚举。

四,人物形象的不同

小说中的家珍在读者的眼中是一个瘦弱、娇小,尘满面鬓如霜,被苦难折磨得面黄肌瘦的女人 电影中家珍的形象被改变了,变得强壮。巩俐的白皙的皮肤也丝毫表现不出家珍的苦

五、人物命运不同

1.小说中,福贵身边的亲人都一个一个地死去,而最终只剩下他与一头与他一样老的老牛相依为命。小说中死亡的气氛一直笼罩在读者的心头,我们不知道下一个死的是谁,在这种忧虑的气氛中读者感到非常压抑。单留下他仿佛是为了验证人对苦难的承受极限,但老汉并没有就此否定生活。他不是一个命运的反抗者,而是一个命运的承受者,他的存在证明了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电影中,最后家珍富贵二喜和小孙子在一起生活了团圆结局,这样更符合人在现实生活中正向思维和心理,也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死亡的人数减少了,可能是他想留下一点希望,在经历了种种悲苦之后,福贵、家珍、二喜、馒头还是活着,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虽然有残缺.但是三代同堂的画面多多少少地让观众感到了一丝安慰。)

2.小说中的有庆是因为输血时被抽空而死的,而他输血是为了就县长的女人。这是把时代较典型的事件集中到了一个人身上表现,作者批判了官僚主义和特权阶级的丑恶,表现人们的麻木,不看重底层的人的生命,医生无医德无人性的做法。而电影中有庆是被春生用车撞墙塌掉压死了。淡化了原著中更为残酷冷漠的人性展现。

六、立意主题的不同

小说注重个体生命对命运的承受力与承受的态度,小说更突出个人坚强的魅力,更关注人性层面。

然而电影注重小人物的命运在历史大潮中的不由自主。电影更多地表现了对旧时代的批判,着眼于社会历史层面。但中心都一样是福贵的受难过程和他的人格提升的过程。小说和影片分别通过不同的意象不同程度的诠释了活着的两层含义。不同的原因:

小说是语言文字的创作,而电影是声音与画面的艺术,这决定了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修改。改编归根到底是导演的再创造,是导演在对原著充分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影像赋予作品新的解释。从客观方面来说,电影与文学作品在形式、解释手法等方面有诸多的不同;从主观方面来说,作者与导演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读者和观众更是如此。

余华童年的孤独与不幸给他留下了沉重的创伤,使他深刻地洞悉出人生充满了悲观、绝望、孤独、无奈及丑恶,所以他的作品基本上都是以表现死亡为主题,一直就用死亡的气息笼罩在读者的心头,结局时候所有的人都偶然性地死去,只剩下了福贵一个人和一头老牛一起生活。而张艺谋一直与底层劳动人民有着密切的接触,喜欢在电影中表现小人物在时代洪流中的生存状态,将他们的累和苦展现在观众的面前,但是导演最终还是要表现对小人物的终极关怀,所以在福贵、家珍经过了一系列苦难之后,他们还是坚强地活着,而外孙“馒头”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希望。意义:

电影改编原则:尊重原著;追求表现形式的创新。一方面要站在原著作者的创作背景下,充分理解和消化原著,领会原著的神韵,另一方面又不要拘泥于原著的具体细节,用电影的独特手段去表现原著的精神内涵。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电影的发展离不开对文学的改编,同时电影对文学的改编还可以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更加深刻,促使文学作品在更广的范围内流传;两种艺术观的冲突可以激发更多的创作灵感,使得小说和电影更加完美地向前发展。小说的不断创造能够为电影改编提供更多参考的素材,不断充实和提高电影改编水平;而电影改编也能为文学名著提高知名度,扩大接受面,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能够使得优秀作品有更广的阅读群体,从而提高公众的审美水平和提升整个社会对文学的关注度。从理论来说,电影由于具备了故事影像与人声叙述的同时性,因而可以产生文字叙述所不能达到的叙事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也呈现出电影叙事反哺文学叙事的倾向。文学和电影虽然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艺术,但影像的介入使得文学内容更加丰富而直观,形式更加多变,并且通过电影的探索,我们能更深切体会到语言艺术的内核,领略到那深广而丰盛的力量。重要的是,电影不是小说的附庸,但改编最终应该遵循原著中的精神精髓和内涵,演绎原著的灵魂而不是故事躯壳,这才是改编的终极目的所在。

9.电影《活着》观后感 篇九

汉语0902 孔祥昕 1501090205

对苦难的承受力

张艺谋用一只悲悯和满溢着黑色幽默的笔,在中国的历史大背景下,将小人物风雨飘摇、悲欢离合的一生展现出来。历史浓缩为个人命运,个人的苦难和时代的荒谬像一支悠远的牧歌,没有控诉,没有反抗,没有埋怨,只是一种隐忍的生活,默默承受,努力生活。

《活着》讲述了中国人对苦难的承受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主人公福贵无论是回答“鸡长大了就变成了鹅,鹅长大了就变成了羊,羊长大了就变成了牛,等牛长大了,共产主义就到了”,还是自言自语“活着真好”,更有这一家子为了生活所做的种种努力,都有一种坚韧的向上的力量。

一位诗人曾这样说过:“人类无法忍受太多真实。”尽管有许多丑恶的事物总在身边,尽管对此我们有那么多的不自觉,但希望之光却永不泯灭。明知无论走过多么漫长的岁月,最终都指向消亡,明知生命有欢乐,更有无尽的劳作与苦难,但仍迈着沉重而踏实的脚步走下去,并尽可能地使这过程充实,辉煌,充满创造的荣耀。于是,活着就被赋予了无限的力量,这种力量不是来自于生命的张扬,不是来自于喊叫和进攻,而是一种忍受,一种踏实,关于生命的责任,关于庸俗的生活,关于千万次单调的重复,关于那些巨大的苦难和小小的幸福。

时间的方式

宋代词人蒋捷有词《虞美人》云:“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刻舟中,江阔云低,断燕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活着》就是用“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的方式来展现福贵的一生。

一切故事都在时间的延宕中展开,也可以说一切都是被时间创造。时间创造了诞生和死亡,创造了幸福和痛苦,创造了记忆和感受,创造了生命和激情。就像那首小诗和那个美丽苍凉的故事“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没有什么比时间更有说服力,因为它无需通知我们就可以改变一切,创造一切。对此,余华曾说:“《活着》表达了时间的漫长和时间的短暂,时间的动荡和时间的平静。时间的方式就是福贵活着的方式。福贵一生窄如手掌,但也宽若大地。” 还记得余华在散文随笔集《灵魂饭》中的一段话,似乎可以拿来阐释主题:“我十岁时展望2000年,我显然是奢侈了|而现在回忆十岁时的情景,我充满了伤感|这是时间对我的迫害| 同样的距离|展望时是那么漫长,回忆时却如此短暂。”这段话也是在讲时间的力量,时间对人的迫害正是在它对生命对人生对世界的创造,时间是意味深长的雕刻家。或许爱与生活不是热情,不是怀念,不过是岁月,不过是时间,年深日久成了生命的一部分。

上一篇:我的心愿优秀作文400字下一篇:《遣悲怀》的全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