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备考策略

2024-10-31

2018高考备考策略(共8篇)

1.2018高考备考策略 篇一

2017高考作文分析及2018作文备考策略

等闲识得东风面——2017高考作文分析及2018作文备考策略天星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共有9套,包含10道大作文题,3道小作文题。其中,3道大作文题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5道大作文题分别由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等省市单独命制,剩余2道大作文题和3道小作文题均由北京市单独命制。虽然作文题的数量不多,但题型却丰富而多元。命题作文全国卷Ⅲ,请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北京卷,①请以“说纽带”为题,写一篇议论文;②请展开想象,以“共和国,我为你拍照”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材料作文全国卷Ⅰ、全国卷Ⅱ、江苏卷、浙江卷、上海卷、山东卷话题作文天津卷,围绕“重读长辈这部书”写一篇作文总体来看,2017年的高考作文题,着眼于社会现实生活、文化传承、人生态度和哲理思辨等层面,在传承中创新,既鲜活又厚重,体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与活力。

一、直面社会现实,关注当下,感悟生活“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现实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引导考生从时代生活和社会现象中体察人生,并在思考的过程中涤荡自己的灵魂,是历年高考作文的一贯指向。如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的作文题,要求考生从材料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就非常贴近时代生活。在这道作文题中,命题者提供的12个关键词,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除“大熊猫”“长城”“京剧”“美丽乡村”这4个关键词外,其余的大多数都是当下中国社会热点的关键词。题干要求考生“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作文,这样既使作文的立意具有选择性,又为考生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同时,也对考生思考认知的深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考生必须“选择两三个关键词”,要懂得分析所选的关键词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社会上与之相关的问题做出自己的判断、推理。如选择“一带一路”“京剧”“高铁”这三个关键词作文时,考生可畅谈“一带一路”倡议可以推动中国“高铁”的对外出口,可以扩大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全世界的影响等。难能可贵的是,在12个关键词中,命题者并不回避现实生活中的负面现象,如“空气污染”“食品安全”。如何将正面现象和负面现象结合起来?这就要求考生去深入思考其中的因果关系,去探寻解决这些负面现象所带来的问题的方法。2017年高考语文江苏卷作文题的命题者同样将目光投射到鲜活的“时代”上。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我国正逐渐成为一个“车轮上的国家”,车虽然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但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问题。2017年高考语文江苏卷的作文题直指这一社会热点,明确提出:生活中离不开车。车,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车来车往,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载了世间的真情;车来车往,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该作文题立足于现实生活,引导考生关注时代发展,抒写真挚情感。“车来车往”既可以指现实中的车辆来往,又可以虚化为与车有关的记忆、思考和体悟等。两个“车来车往”后的四个分句,分别提示了四种不同的写作角度:①从古至今,勾勒时代发展。如过去家庭以拥有自行车而自豪,到现在汽车进入千家万户。②以小见大,捕捉人间真情。如父母用车接送孩子上下学的亲情故事、出租车司机见义勇为的感人故事等。③观往知来,提倡绿色出行。如人们出行从追求方便快捷到重视环保,讨论生活观念的变迁。④由表及里,探讨人生哲理。如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车既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又带给人们许多新的问题,我们应以辩证的眼光看待车。

二、梳理文化源流,融古通今,启迪心灵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的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要继承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2017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在多个方面聚焦文化传承,彰显文化自信。如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Ⅱ在材料中提供了六句脍炙人口的名句,要求考生“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所给的六句名句,分别来自我国不同的历史时期,有诗词,有随感;或豪放,或温婉;有的抒怀,有的思辨,但都有丰富的内涵,这些内涵分别是“自强不息”“思乡之情”“内心美,从容自信”“听取意见,树立开放意识”“敢于正视问题、面对困难、实践、担当”“豁达自信”。乍看起来,这道作文题与传统的哲理名言类材料作文题无异。但该题中有一个特殊的要求,那就是“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这就要求考生将这些名句并列齐观,从中找到共同的主题。细心的考生不难发现,题干中还有“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一句,显然命题者希望考生能够从文化的传承这一角度进行作文。从《周易》中的名句到毛泽东诗词中的名句,本身就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传承有序和生生不息的特点。考生在审题立意时,要学会梳理这些名句间的内在联系,既可以集中论述其中两三句名句的内涵,又可以辩证思考由两三句名句组合而生发出的新含意,在感受文化的同时,启迪心灵,照亮未来。再如2017年高考语文天津卷的作文题,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深入思考,围绕‘重读长辈这部书’写一篇作文”。这道作文题,应该说延续了天津卷一贯的“以小见大”的作文考查传统,通过“重读长辈”来引导考生关注传统文化的代际传承及人文素养的培育提升。“长辈”既可以是父母,又可以是其他年长的亲友或师长等。依据材料,考生可以通过“长辈”的人生经历去思考过去的时代,思考家族传统和民族传统方面的文化积淀,思考“长辈”的人生智慧和经验教训。当然,也可以在长幼的互动中,以“长辈”为镜,发现与认识自我,从“我”的视角观照“长辈”在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中的成长。

三、激活写作欲望,贴近实际生活好的作文命题应该贴近考生的实际生活,让考生有话可说,2017年高考语文的作文命题在这方面做得较好。如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Ⅲ要求考生“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高考作文写高考,极为新鲜。这道作文题对于正在经历高考的考生来说,几乎是感触最深、最有话说的题目了。题目提供了两个副标题,也就是提供了两个写作方向。如果选择“我看高考”,考生就要写出自己在恢复高考40周年这一特殊的时期对于高考的认识。可以从高考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等角度切入,也可以从高考的不断改革,为国选材,推动社会进步这一角度切入。写作时,考生可以谈古论今,调动自己从长辈那里听到的经验或从书上看到的相关知识,从高考的发展和改变很多人的命运的角度出发,写成指点江山的深度思考类作文,但要注意避免装深沉,伪博学。而如果选择“我的高考”,则可以讲述一个自己与高考之间的故事,在故事中表达自己对高考的感受和看法,也可以从自己的高考体验入手,回忆自己或身边人的故事,写成抒情类文章,但要避免单一的自我情感抒发。当然,如果能联系时代大背景,写出具有时代冲击力、表达真情实感的文章,就更好了。再如2017年高考语文北京卷为考生提供了两则材料,一则材料要求考生以“说纽带”为题,写一篇议论文;一则材料要求考生以“共和国,我为你拍照”为题,写一篇记叙文。“纽带”是能够起联系作用的人或事物,诸如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历史传承等都需要纽带,考生自然有话可说。“共和国,我为你拍照”一题,则要求考生根据所给材料,展开想象。选择此题,考生不但要立足当下,纵情想象共和国32年后的大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要大胆想象自己的未来,这就能很好地激活考生潜藏的写作欲望。

四、重视理性思维,辨别是非,分析事理。从对考生思维能力的考查来看,2017年高考语文的许多作文题都为考生的写作内容提供了丰富的逻辑关系与思考层次。如2017年高考语文上海卷的作文题是有关“预测”的材料作文,试题引导考生结合社会时代背景,对生活中长期而广泛存在的预测行为进行思考。题干内容关乎生活实际,而思考的方向则指向理性精神。对于多变的生活,是否接受预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和选择。但在做出其中一种选择的时候,也要思考另外一种选择,这样的思考才能更为严密。再如2017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的作文题倡导多元思维,着重加强对考生思辨能力的考查。分析材料可知,“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三者和谐共融,在人的成长历程中,缺一不可。总体来看,“有字之书”“无字之书”是“心灵之书”的基础,“心灵之书”是“有字之书”“无字之书”的升华,但是“有字之书”“无字之书”里又或多或少地蕴含着“心灵之书”的内容。如何全面理解并深刻领会这三者的辩证关系,将直接决定着文章的思想深度。当然,对于这“三本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同一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也会有不同的感悟。它引领考生掠去浮华,去探寻现象背后的实质。如果考生没有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等哲学知识作为支撑,文章的深度和广度恐怕就无从谈起。同时,它也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任何绝对化的结论都有可能使文章出现偏颇。从这点来说,2017年高考作文题的设置是颇具匠心的,它们不但要求考生具有丰富的生活积累,而且还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对事物的判断能力。这种理性思辨,是以往高考作文命题所缺乏的,这样的命题更有利于培养考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理性素养。根据以上对2017年高考语文作文题的分析,2018年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策略如下:策略1:立足生活层面,注重多“筹”善感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感悟是写作的关键。如果考生对日常生活熟视无睹,没有激情,那么就不能很好地再现生活、表现生活。所以,在生活中,考生要做到“四个关心”:1.关心自然。如春的姹紫嫣红,夏的火热浪漫,秋的硕果累累,冬的冰清玉洁,对一些典型的自然景观,能入眼入心,考场上便能俯拾仰取。2.关心社会。了解社会热点,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带一路、广场舞、京剧、高铁、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等。这些社会热点,随时看了,细心听了,有一定了解了,写起文章来现实的针对性就强了。3.关心人生。思考人生,了解不同的人对人生的不同态度,还可以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寻找几个持不同人生观的人,了解他们的生命历程。4.关心自我。关心自我的思想、学习、生活,关心自我的成长,体察自我的内心世界,并能对自己做出理性的评判。在“四个关心”中悟情悟理,才会有主题思想的升华。许多考生的文章内容空洞、虚假、矫情,根本原因就是“强为无米之炊”。因此,考生在备考阶段应对相关素材进行精心的准备,除了要备生活,还要备思想,备知识。素材的来源非常广泛,有教材上的、报纸杂志上的、自己经历的、从别人那儿听来的等。既要搜集积极向上、鼓舞斗志的正面素材,又要搜集有深刻教训的反面素材,还要特别注意搜集新素材。同时,在梳理素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感悟,以便能够得心应手地活用素材。策略2:注重理性思辨,锤炼思维品质理性地审视生活,就会发掘出生活的意义,体悟出生活的内涵,进而使文章有内涵;理性地分析生活,就会发掘出生活所折射的生命内核,使文章立意深刻;理性地观照生活,更能使文章具有敏锐的触角,发掘出独到的理念,把读者带入新的思想和情感境界。理性认识标志着人们对事物整体、本质和内在联系的正确把握,而要达到对事物的理性认识,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人的良好的思维品质。中学生的写作虽然不同于科学研究,但它应当而且必须靠近理性,表现理性,表达思考之所得,展现出写作者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品质,这是一个人日后发展潜力及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尺。因此,语文教学要培养考生“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的能力:严密性思维要符合一定的逻辑顺序,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律,既不混杂,又不跳脱深刻性目光犀利,思想新锐,能见人之所未见,言人之所未言批判性对任何一个观点,都不应该盲目、不加分析地照单全收,而要经过大脑的思考之后做出自己的判断,或认可赞同,或暂时存疑,或部分否定此外,考生还要在平时注重培养自己思维的灵活性、辩证性和创造性:灵活性不拘泥于形式,不认死理儿,学会变通,常换角度辩证性能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眼光来观照事物,避免偏执、片面、僵化创造性要有自己的创见只有在平时做到注重理性思辨,锤炼思维品质,才能在考场上得心应手,写出富有思辨性的佳作。策略3:筑训练网,强化重点训练首先,要确立高考作文复习的总思想:以写作能力的训练为纵线,以文体的训练为横线,构筑一个既有助于发展思维能力,又有助于提高表达能力的训练网。沿着写作流程(审题→立意→选材→谋篇→修改→定型)一步一步地练习,把每个能力点的训练融入不同的文体写作中。其次,在整个作文的训练中,要突出以下几个重点:文章体裁方面,要突出记叙文、议论文等;文章构成方面,要突出内容、语言等;文章表达方式方面,要突出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最后,要强化八项重点训练,即强化审题训练、立意训练、拟题训练、文体训练、结构训练、表达训练、特长训练、书写训练。审题训练,要立足准确,追求深刻;立意训练,要立足平稳,追求创新;拟题训练,要立足醒目,追求靓丽;文体训练,要立足稳妥,追求独特;结构训练,要立足完整,追求巧妙;表达训练,要立足通畅,追求文采;特长训练,要立足沉稳,追求灵动;书写训练,要立足规范,追求美观。策略4:养成良好习惯,练好基础内功好的习惯是成功的一半。事实证明,平时有良好写作习惯的考生,在考场上一般都能沉着冷静,应对自如。所以,考生在全面的备考复习中,切莫忘了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1.先列提纲。平时训练时,有的考生不注重写作文提纲,写出的文章往往前紧后松,头重脚轻。由于高考作文的书写量较大,写作文时,考生一般都不打草稿。这样先列一个详细的提纲,然后按照提纲行文,就显得尤为重要。2.迅速入题。迅速入题就是开门见山,迅速点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有时考生会分几层说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时也要做到“开篇点题”,然后再层层推开,把主题说清楚,那些“客套话”“过场话”大可不必说。如写议论文,要尽快开始说理,不能大量复述材料内容,或过多陈述现在社会存在的问题。因为“以叙代议”往往会冲淡说理的内容。3.依题行文。不论是命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考生一定要在题目涉及的范围内行文,做到“符合题意”。如果自拟标题,考生更要想方设法暗合或明点题目,在行文中只要扣住标题,一般就不会偏离话题;同时,尽可能在开头点明题目,表明主旨,结尾再画龙点睛,照应开头,构成首尾圆合之势,这样基本上也能扣住题旨;此外,为避免行文中偏题,考生可在文章中反复书写主旨句。4.认真书写。书写潦草、乱涂乱改、字迹难辨直接影响着作文内容的表达和阅卷老师的情绪,因此可能导致作文的分数很低。而整洁的卷面、端正的字体、规范的标点,本身就给人以美的享受,往往会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所以,考生平时就应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考场上更要认真对待,打造一个给文章增色的卷面。5.遵守规则。考场作文是一场有规则的比赛,每一个参赛者都必须遵守规则。比如字数,要求不少于800字。作文字数超过800太多会给人“臃肿”之感,少了会按规定被扣分。再比如文体,有的专门限定考生写议论文,考生就不能写记叙文;在文体不限的情况下,一旦选定了某种文体,就必须遵守这种文体的写作规范,否则就会被扣分。策略5:增强创新意识,彰显独特个性创新是时代之精神,时代之需要。作文无创新,很难登上峰顶塔尖。高考作文要尽最大可能在某一方面有新意,或观点新,或体裁新,或素材新,或构思新,或语言新。当然,就高考作文而言,“新”是相对的,考生可以自己不去创新,但一定要借鉴别人新的东西。借鉴新东西也是一种创新。考生既要把握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发展趋向,又要敢于和善于创新。只有善于创造作文训练的新形式,开拓思维训练的新空间,才能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高考作文命题。亦步亦趋式的训练方式,很容易在考后留一些遗憾。所以,考生在平时的训练中,要勇于突破陈旧的作文模式,打破立意、取材、语言、结构等毫无新意的“八股”模式,善于追求特色鲜明的个性化表达,经常性地训练立意的新颖、结构的巧妙、语言的脱俗和表达方式的多样,努力使自己的作文既有创造性的发现,又有创造性的表现,力求绽放个性,彰显个性,展示个性,张扬个性。

2.2018高考备考策略 篇二

那么, 在以后的高考作文备考中, 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一.加强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的训练

命题作文首先要强调准确审题, 防止偏题。如重庆卷“我与故事”不能写成“我的故事”, 虽一字之差, 但相差万里。必须注意“我”与“故事”二者之间的关系。材料作文内容体现人为因素, 弘扬个性, 鼓励创新, 注重培养考生品质, 强化责任意识。备考中首先要关注社会生活, 关注人生感悟, 关注人格教育。在具体选题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社会热点、探索创新、责任爱心、诚信爱国等;其次要注意培养考生的思维能力、思辩能力。对一个全面发展的中学生而言, 不但要有鲜明的个性, 还要有明辨是非和阐明事理的能力。第三要注意考生思想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高考作文将在鼓励考生表现自我、张扬个性的同时,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积累一定量素材, 特别是有新意的素材

高考满分作文往往材料充实、厚重、新颖, 阅卷者偏爱那种积淀丰厚的文章。作文要做到内容充实, 材料丰富, 应注意以下几点: (1) 重视平时积累。可以分门别类地收集、整理、归纳, 构筑自己的知识仓库。可以从这几方面积累, 即“我与自然”、“我与社会”等。 (2) 学会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例如先从正面再从反面;或先说必要性, 再说可行性, 最后说效果;还可以从结构、过程、功能的角度分层思考;可以从个人、集体、社会的角度思考。平时要多进行相似联想, 对比联想等, 拓展自己思考问题的角度。 (3) 树立正确的写作观。我们平时忙于学习, 很少有时间思考人生, 思考社会, 回忆亲情, 感受友谊。借作文备考之机, 认真想一想那些让人感动的生活片段, 整理那些给人启迪, 让我们觉醒的事件。这是提高生命质量的一个过程, 要珍惜练习机会。 (4) 要学会恰当地使用材料, 有对历史的回顾, 对现实的思考, 还可以展望未来, 拓展思维空间。

三.有个性, 有创新

作文尽可能做到有个性, 力求在某个方面有所创新。个性是作文创新的基础, 说真话、写真情、写出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力求写出自己的个性。举例来说, 主题方面, 逆向思维, 标新立异, 变换角度, 跳出小我, 大气高远;体裁方面, 旧瓶新旧, 与时俱进, 论坛网络, 编述故事, 大胆想象;结构方面, 时空迁移, 对照比较, 抑扬变化, 误会波澜;语言方面;讲究修辞, 细节传神, 绘声绘色, 名句点缀, 词语锤炼, 句式灵活, 注重情趣等等。

四.关注现实, 思考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

写作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的表达需求, 也要引导他们关注现实生活, 不回避焦点、热点问题。今年高考题中, 江西卷“圆明园兽首拍卖”、天津卷“我说90后”、辽宁卷“明星代言”、江苏卷“品味时尚”等题目, 均引导考生考生密切关注现实生活, 思考社会现象。平时要注意关注观察积累这方面的材料, 并注意认真思考, 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

五.善于为作文设置亮点

3.高考英语备考策略 篇三

1. 在词汇上,注重考查学生在特定的、实际生活中存在的语境里接受、掌握词汇的实际运用能力。

2. 在句法上,注重常用句型及常用句型所适用的具体场合、语境和话题,考查学生日常交际和实际生活的英语运用能力。

3. 语篇理解能力考查学生的语篇聚合能力,指导学生改变以往重语法、轻意义、重语句、轻语篇的学习策略和习惯。同时考查学生语篇语义的概括能力、对语篇内部结构的逻辑分析能力,以及对逻辑用语的有效把握能力。

4. 新增学生说的能力的考查,体现语言的交际功能,让学生学以致用。

二、夯实基础知识,提高应试能力

进入高三以后,首轮复习侧重帮助学生全面且系统地掌握高中所学英语基础知识,重点是词汇,语法,模块的复习,夯实学生基础,抓住中等生,促进学困生,进一步提高优等生。二轮复习侧重于学生专项解题能力和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应试技能。三轮复习侧重于查漏补缺,通过高考模拟调适心态,学生能掌握一定的应试策略。

第一轮英语复习重在打好学生的基础,同时注意能力的培养。在平时的考试中,学生普遍反映很多题目一看就会,但一做就错,原因就在于基础不牢。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只有扎扎实实地抓好基础,才能遇到题目一看就会,一做就对。基础知识包括词汇、语法和句型等。在词汇方面,按照大纲要求,高三学生参加高考时,要求掌握3500左右的词汇及相关词缀。词汇量的多少直接关系到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强弱。

英语词汇分三类:(一)基础词汇,就是写(writing)的词汇,约占总词汇的三分之一。每单元的基本词汇、短语,在书面表达中有可能用到的词汇,学生必须会写并正确使用。没有拼写错误,作文才会高分。(二)中等词汇,就是一看就懂意思和用法的词汇。这部分词汇的熟练掌握是完型填空和阅读理解得高分的保证。历届高考题中完型填空选项中的词汇是很好的材料,老师整理后让学生掌握。注意一词多义中的较不常见的用法,如head(v.率领,朝某方向走)和value(V.尊重)的动词用法。(三)“高分”词汇,就是不常见、较难的词汇,包含前缀后缀的词汇扩展。分层施教,共同提高。帮助学生掌握常见的构词法,有效扩大词汇量,提高猜词义能力。

笔者认为,近年高考的变化注重了对学生语法知识的考察。动词的谓语和非谓语形式,状语从句、定语从句和名词性从句等是高中学生必需掌握的语法。在语法填空题中,与之相关内容的题目就占到了近一半。五种基本句型是写的基础,所以英语句子都是基本句型的展开。复习过程中从短句入手,到长句的理解和掌握。英语特级教师,北京四中英语教研组组长李俊和老师在备考经验介绍会上说, 高三学生读懂和分析50个英语长句是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选读高考真题长句,或让学生把阅读中的长句摘录下来加以分析理解都是可行实用的方法。例如:These are times when nothing is important but the bottom line, when you can do things any old way as long as it “pays”, when, in short, people look on work as a path to ever-increasing consumption(消费) rather than a way to realize their own abilities.( NMET2006广东卷.B篇)

新增对学生说的能力的考查体现了语言的交际功能。让学生把英语说出来(get your English spoken)是听说人机对话考试成败的关键。对所有考生来说,高考英语听力测验需要的不再是“听见了”就行,而还要“听得懂”且“说得出”。Part A (reading aloud)要求考生进行模仿,朗读时要与原声及画面一致,不能使用任意的语速朗读,超前或滞后都会影响成绩。科学使用《高考备考指南》《百朗英语听说风暴》等英语听说材料很重要。每节课安排学生说的机会,既可以让学生开口,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听说材料中Part A模仿朗读单独进行,用时不长,训练到位。学生一问一答,进入Part B(role play)的角色。每个学生堂上一分钟英语演说,针对Part C(Retelling)训练学生连续说的能力。训练学生说出来是人机对话考试的关键。

三、优化备考资料,提高训练效率

训练材料的质量直接影响高考成绩。正版图书、品牌复习资料是备考材料的首选。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编写的《高考备考指南》、黄自成的《朗声高考英语复习》从纵向(按课本顺序)和横向(分24个话题)对高中英语进行了很全面的复习。刘景军的《百朗英语听说风暴》是广东高考英语听说考试备考很好的资料。中山大学出版的《高考连线》、学生双语报、英语周报等都是很好的被选复习资料。笔者认为,近五年各地高考真题也是很好的高考备考材料,应当归类分类(如完型填空,阅读理解)选辑使用。因为那些试题的质量很高。在备考复习中,应侧重于高考解题技巧的点拨和解题思路的提高,让学生熟悉题型,进行强化分类练习。在读的方面,要注意选材。所选材料要有前瞻性、时代性,应选择不同体裁,如记叙文、描述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以及不同题材如科普知识、人物传记、历史文化、新闻报道等时效性较强而且学生感兴趣、难易度与高考相近的文章,让学生限时阅读。因为学生在限时阅读时,精力集中,思维积极,理解效果好,可以提高阅读速度。限时阅读后,老师要及时讲评,并告诉学生要尽量根据上下文推测词义,帮助学生分析长句、难句,并介绍一些文化背景知识,还要指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来进行判断、推理、归纳、分析,从而选出最佳答案。

在写的方面,在学生写对句子(五种基本句型)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发挥。书法和长度是训练的重点,同时让学生熟悉高考中常见的几种体裁,如记叙文,夹叙夹议和议论文等文体,进行经常性的课堂限时训练。这样当堂做,当堂改,学生印象深,效果好。可充分调动学生通过比对参考范文,同伴互改(找三个好句,找一个错误),共享同学美文。在互改中进步。学生只有不怕写,乐意写,才能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在高考限定的时间内保质保量完成答题。最后二、三个月左右的时间里,教师可结合外地信息和资料,精心编写难度与高考试卷基本相同的试卷,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提高学生的临场发挥能力和应试心理素质,提高解题技巧和熟练程度,合理地把握分配在各题上的时间,从而提高解题速度,进一步查漏补缺。

责任编辑 邱 丽

4.2018年高考政治备考建议 篇四

复习时间安排

一轮复习:2017年6月—2017年12月

经济:2017年6月—7月

政治:2017年8月—9月中旬

文化:2017年9月下旬—10月

哲学:2017年11月—12月

二轮复习:2018年1月—2018年4月

分专题结合热点复习和练习

三轮复习:2018年5月:热点复习及模拟训练

二、基础知识方面:

①考点——所有的学生能准确说出考点所在的单元以及课和框,考点所包含的的内容并能谈出对考点的理解;在深度上不做过多要求,但是面上必须兼顾,以便为二轮打下坚实基础。

②范围——对每个模块的基本体系能够熟练画出关系图,这对于调动、选取知识特别重要。③理论——对基本理论知识能够熟练准确说出他们的内容以及适用范围。(从模块的角度尤其是哲学——微观题)

具体要求:

(1)明确基本概念:

理解概念内涵和外延部分,扫清易错易混点,相近概念的区分。比如:按劳分配与劳动收入、出口与走出去、消费结构与消费方式、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等等。

(2)弄清基本关系:

例.经济:价值与使用价值;价格与供求、价格与价值、消费与生产、公与非公经济、企业与劳动者、企业与消费者、效率与公平、财政收入与支出、财政与人民、税收与人民、税收与国家、市场与宏调、主题与主线。

(3)熟记基本理论:

教材理论是做题的依据和工具,虽然现在突出考查能力,但基本都以教材内容为载体,所以我们要牢记,但不是死记。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使其成为自身知识储备的一部分,内化为自己的学科素养。

具体做法:

巩固知识: 如:财政——含义、构成、本质、作用、收入、支出、关系、税收、宏调相关;市场——作用、优点、秩序、体系、规则、征信体系、失灵、后果

扩展知识:

第一、教材有的内容,但教材讲的是最基本原理和观点,而现实情况却在不断变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第二、考点上有的,教材上不明确的。如企业兼并,供给侧结构改革,五大发展理念。

第三、教材上有的,但不全面的。如解决就业问题、如何维护劳动者的权益,严密关注与国家政策、时事相关的动态信息。

整合知识:如:矛盾的对立统一观点;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关系,相关类似知识要对比整合,不能让学生含糊。

三、能力技巧方面:

①熟练运用解题技巧、避免低级失误,做题效果得到提升。(这几年的高考题,在选择题里几乎一半的选择题靠准确的基础知识能够排掉错误选项,就能得分。)

②会用政治术语、政治思维解决政治学科问题。近些年主观题小切口基本居多,所以学科术语与学科思维的准确性和针对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高频考点及命题预测

《经济生活》高频考点:

•影响价格的因素;价格变动对生活、生产的影响;

•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

•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企业的经营与发展;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财政的作用;

•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科学发展的主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

•对外开放政策

命题预测

①重视发挥消费的作用:扩大内需,内生动力

②企业发展方式的转变: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推进供给侧改革,树立品牌,走出去战略

③宏观调控:财政、税收,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释放市场活力

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

《经济生活》以企业经营的内容(微观经济)、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知识(宏观经济)、民生问题(立足点)的考察最为频繁。近年的高考试题都是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观这一主题来设置情境的。考查的形式更加灵活,思维深度进一步加深

《政治生活》高频考点:

•公民的政治生活(民主决策、民主监督);

•政府的性质、职能、依法行政、接受监督;

•人大的权力和人大代表的权利;民主集中制;

•中国共产党的地位、执政方式;我国政党制度的内容;

•人民政协的性质和职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我国的外交政策。

命题预测

①公民的政治参与(参与意识)

②政府改革及职能转变(理性精神)

③民主政治建设-基层民主、依法治国(法治意识)

④加强和完善党的建设(政治认同)

⑤我国的外交政策,世界的中国声音

《政治生活》的考察以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为主线,政府、人大、党为主体信息呈现方式,突出主干知识的考查

《文化生活》高频考点: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的作用;文化对人的影响;

•文化的多样性;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文化创新的源泉、作用和途径;

•中华文化的特征和包容性;民族精神的发扬;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思想道德建设。

命题预测

1.文化的本质意义——命题的立足点;

2.文化的功能定位——命题的惯性思维;服务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塑造功能、凝聚功能、创造功能„„ 3.文化的运行规律——命题的基本要求;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文化的自身传承性、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文化继承与发展的统一、文化创新与借鉴交流、融合的统一

4.传统文化的精华——命题的主要切入点;

5.文化创新的途径——命题的落脚点;

6.爱国主义和时代精神——命题的新思路;

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命题的重中之重。

近年来,在命题工作中更加注重渗透核心价值理念,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应用能力考查;不断创设新题型,丰富题型的考核功能;创新开放性试题的评分方案,提高能力考查的准确性和公平性;合理控制试卷难度,发挥区分选拔功能等,通过多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工作有效地保证了国家教育考试的科学性、导向性和规范性。

文化生活的分值比例配置随着高考改革的步伐而水涨船高。

《生活与哲学》高频考点: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实践与认识关系;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联系普遍性和客观性;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及系统优化方法;

•量变与质变关系及方法论;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及方法论;

•辩证否定观及方法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历史的主体;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命题预测

1、《生活与哲学》这一模块涉及考点较多,分布较广,照顾到了哲学的四大板块知识,但第一单元基本不作为命题资源,试题的设置也体现了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如意识、实践、真理、联系、矛盾、社会意识、价值判断与选择等。

2、从近几年全国卷的命题来看,认识论与价值观的考查密度和频率也在加大,而且试题设问角度向着微观化、具体化的方向发展,背景材料信息丰富,情境设置巧妙,从答案设置角度越来看,注重理论论证分析。

3、近年来,哲学试题尤其青睐‘分析说明’,强化能力目标的考查力度,题型活、答案活,应用性较强。

五、关于复习备考的反思:以学定教

哪些知识和能力难以落实?为什么难以落实?

在落实过程中,我们主动尝试过哪些变革?效果如何?学生自主性发挥有几成?

哪些教学活动(特别是训练)是富有意义的?哪些成效不大?哪些纯属多余?

六、学生答题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答非所问

问:我国生产企业应如何应对?

答:①国家应加强对财政赤字控制。②环境保护绿色消费。③避免盲从,理性消费。④加强对市场和对外进口的管理。提高人们正确消费观念。

第二,词不达意

语言表达能力存在严重的缺陷:或者写半堆截子话,不能完整地表达一个意思,或者没有对材料进行归纳概括,而是不加分析地简单抄袭材料,或者不加选择地简单罗列教材观点,或者字写得歪歪斜斜,错别字连连。

第三,知识错误

主要表现在:

专有政治术语表述错误。如,“一国二制”或“一国两治”等。

学科基本观点表述错误。如,“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等。

学科基本知识理解错误。如,“企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

第四,要点重复

如,五个要点:①文化对人有深刻的影响;②中华传统文化对人有重要影响;③中华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④中华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⑤中华文化能免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五个要点表述的其实是一个意思,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产生重要影响。

第五,按图索骥

如,“套路”:世界观——方法论——结合分析。

第六,思路混乱

如,第40题第(1)问:《中国诗词大会》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功案例,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其成功的原因。(10分)

根据试题情境材料的层次:诗词涵盖范围和来源——诗词主题和内涵发掘——舞美设计和传播手段——选手来源、观众反响,答案相应为:通过选择诗词,展示艺术魅力;通过发掘文化内涵,引导向美向善;通过现代传播技术,增强趣味性和感染力;通过激发文化情绪,引导民众参与。

每个要点的构成基本采用“手段+目的”的呈现方式。

七、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

第一,没有用心去审设问

高考试题的设问:鲜活、灵巧、致思、有价值意义。

第二,没有用心去读材料 高高考政治试题的情境材料均源于具体生活,而试题设问则内生于情境材料。

第三,没有用心去学知识

很多学生把用心去学知识简单理解为死记硬背教材观点。

第四,没有用心去讲道理

政治主观题答题的过程,说穿了就是一个根据设问要求,依据一定的理论逻辑和事实逻辑,摆事实、讲道理的过程。

八、从中获得的教学启示

1、注重培养阅读能力

具体情境是表现能力考查的“舞台”,学科知识只有与具体情境相融合,才能真实地体现出它的内在价值。我们只有凭借这个舞台,运用学科知识应对各种复杂的、不确定的问题和挑战,才能表现个体的能力与品格。因此,设置恰当的情境,是高考能力考查不可或缺的维度,也是学生答好高考试题的基本前提。

教学中,我们就十分重视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这里的阅读能力不仅仅指通识性阅读能力,而且是指思想政治学科阅读能力,即运用政治学科思想、学科知识、学科方法进行阅读的能力

2、注重知识综合运用

每道题,哪怕是一道选择题,也可能会考查一个“知识群”,有的选择题或主观题的某一问中甚至考查了跨学科模块的知识。

如,40题的第(2)问,表面上考的是哲学——社会历史的主体知识,但实际上需要考生围绕“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树立人民群众的文化主体意识、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说明。

3、教会学生简易逻辑

学点逻辑。不单指逻辑学中的概念、判断、推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关注情境材料中的事实逻辑和相关学科知识的理论逻辑。

事实逻辑主要隐藏在情境材料之中。高考的情境材料都有其独特的逻辑结构,认真分析每段材料、每层意思之间的逻辑关系,我们便可以准确找到试题给我们提供的事实逻辑。

理论逻辑主要交织在教材的知识体系之中。按照一定的理论逻辑疏理相关知识,就能形成合符逻辑的知识结构,就能有效地结构化学科知识。

5.2018高考备考策略 篇五

(二)人民日报新知新觉: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王利中

魏顺庆

2017年08月07日05:5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完善激励机制,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我国是技能人才大国,也是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当前,我国正处在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培育和弘扬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对于建设制造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为此,要以树匠心、育匠人、出精品为抓手,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为推进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树匠心是弘扬工匠精神的根本。工匠精神,匠心为本。有没有工匠精神,关键是看有没有一颗安于默默无闻、执着于追求卓越的匠心。树匠心,就要坚守初心、执着专注,秉持赤子之心,摒弃浮躁喧嚣,在本职岗位上坐得住、做得好。怎样才能坐得住、做得好?关键是要做到专心专注、追求至精至善,将产品的每个细节都尽可能做到极致。树匠心需要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我国历史上的工匠精神源远流长,从古代的鲁班雕木成凰、庖丁解牛,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都是工匠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动彰显。树匠心既要弘扬优良传统,又要紧跟时代步伐、勇于开拓创新。应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让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成为社会共识,让工匠精神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育匠人是传承工匠精神的基础。工匠精神,匠人为基。广大技能人才是工匠精神的主要传承者、实践者、创新者。拥有一支技艺超群、敬业奉献的技能人才队伍,是建设制造强国的坚强保障。近年来,随着职业技能培训事业快速发展,我国技能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人社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全国技能劳动者达1.65亿,其中高技能人才4501万人,分别比2004年提高了89%和142%。但也应看到,与世界制造强国相比,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科技含量总体不高的问题依然突出,技能人才队伍仍然存在总量不足、结构有待优化、供需矛盾突出等问题,技能人才的发展渠道偏窄、待遇偏低,社会上重学历、轻技能的观念还没有根本扭转。实践证明,只有培养大批技能人才,才能有力支撑制造强国建设。培育技能人才既要激发其内在动力,又要构建有效激励机制。应在健全制度、落实措施方面做好顶层设计,建立健全培养、考核、使用、待遇相统一的激励机制。在实践中,应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技能人才培育方式,完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政策,为技能人才成长搭建平台、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大国工匠脱颖而出。

出精品是践行工匠精神的目的。工匠精神,精品为重。精品就是优质产品。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弘扬“工匠精神”,精心打磨每一个零部件,生产优质的产品。只有打造更多的精品、优质产品,塑造更多的“中国品牌”,中国经济发展才能进入质量效益时代,中国制造业才能在做大做强中跻身世界前列。出精品要以精益求精的追求,从创新上找动力,在产品和服务两方面下苦功。在产品方面,应注重改进制造工艺、产品性能。在服务方面,应努力提升管理服务水平,不断满足用户对产品和服务品种多样化、品质高端化的需求。出精品要以品质为保证,在品种、品质、品牌等方面深耕细作,着力解决质量稳定性、消费安全性等问题。当前,应严格执行工序标准,普及卓越绩效、精益生产、质量诊断等先进生产管理模式,加强从研发设计、物料采购、生产制造到销售服务的全过程管理,让工匠精神体现到一件件精品、优质产品上。(作者单位:中华全国总工会组织部、人民日报社计划财务部)

《 人民日报 》(2017年08月07日 07 版)

人民日报思想纵横:力戒浮躁顽疾

赵晋泰

娄冠华

2017年08月08日04:5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浮躁祸国殃民,贻害无穷,必须戒此顽疾。”习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语》一书中的告诫,今天读来仍令人警醒。何谓浮躁?性情不定曰浮,性子急切曰躁。浮躁是一种不够理智的情绪,也是一种不够健康的心态,还是一种不够良好的精神面貌。党员、干部一旦染上此顽疾,症状表现主要有三:心态上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总想一鸣惊人;学习上静不下心、安不下神,只想立竿见影;工作上闭门造车、拍脑袋决策,甚至热衷于投机钻营。

浮躁之所以成为一些党员、干部身上的顽疾,是因为受到三种“病毒”的侵蚀。一是贪慕权力。有的党员、干部出主意、做事情,不是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而是瞄着心仪的职位,一味考虑出“政绩”,为个人升迁添“筹码”。二是患得患失。有的党员、干部不缺抱负,但志大才疏,缺底气、少信心、无定力,经常患得患失,总怕被落下,总怕得不到。三是缺乏韧劲。有的党员、干部步入领导岗位后意志衰退,不愿蹲在基层搞调研,不再扑下身子抓落实,工作能躲就躲、能拖则拖,怠惰因循、敷衍塞责。

党员、干部染上浮躁顽疾,根源在于思想不正、党性不纯。力戒浮躁顽疾,关键是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解决好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问题。人们常说:“有什么样的权力观,就有什么样的地位观、利益观。”综观马克思主义的权力观,一言以蔽之,就是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党员、干部不论在什么岗位、从事何种工作,都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都要把群众利益放在最高位置,把人民满意作为行使权力的根本标准,自觉做到公道用人、公正处事,绝不能陷入计较个人名利和地位的泥淖之中。《尚书·周官》记载:“以公灭私,民其允怀。”意思是说,用权力谋公利而不谋私利,百姓就会信任拥护。党员、干部如果把权力当作谋求私利的工具,千方百计为个人谋取利益,那就背离了权力姓“公”的属性,就一定会遭到人民群众唾弃。

身染浮躁顽疾,注定影响个人前途事业。党员、干部不能走“终南捷径”博取所谓的“政绩”,因为捷径常常是歧途,甚至会让人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欲速则不达是至理名言。实践也一再证明,急于求成往往达不到预期目标。这是因为,工作成绩与事业成功需要一个长期积累和奋斗的过程。高楼大厦是一砖一瓦盖起来的,参天大树是一尺一寸长起来的,这是客观规律使然。看到他人获得荣誉、得到提拔,难免会心生羡慕,这是人之常情,但更应看到他人成功背后付出的辛劳和汗水。没有付出就想得到回报,或者刚刚付出就急于获得回报,这样的想法本身就是不切实际的、有害的。

“三严三实”是共产党人的修身之道、言行之则、成功之方。“严”和“实”的炉火能冶炼真金,“松”与“虚”的泡沫则会断送前程。力戒浮躁顽疾,广大党员、干部应当时时、事事、处处“严”字当头、“实”处着力,把好用权“方向盘”,系好廉洁“安全带”,让为人民服务的“公车”行稳致远。

《 人民日报 》(2017年08月08日 07 版)

人民日报评论员:讲好生态文明的中国故事

本报评论员

2017年08月07日05:5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伟大的时代孕育动人的故事,精彩的篇章需要精彩的讲述。

从臭水沟变身为湿地公园,“全流域治理”是怎样修复城市生态的?曾经寸草不生的“矿洞子”,又是如何实现精彩转身、澎湃起“绿色动力”?让绿色成为生产生活的底色,我们每个人能做些什么?作为“砥砺奋进的五年”重大主题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大媒体记者近期分赴全国各地,用脚步丈量大地,将笔触伸进基层,记录生态文明的中国觉醒,创作了一系列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砥砺奋进的五年”专栏以“绿色发展 绿色生活”为主题,为大家捧上一道道美丽中国的“新闻大餐”。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这五年,是生态文明建设逐渐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的关键五年。从修订《环境保护法》,让法律长出能制裁违法行为的“牙齿”,到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搭建起生态文明体制的“四梁八柱”;从出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层层传导环保压力,到开展中央环保督察,落实生态环保“党政同责”,五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壮士断腕的决心、一抓到底的韧劲,清除生态环保领域的沉疴顽疾,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生态文明建设按下“快进键”,绿色发展驶入快车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逐步深入人心。这几年,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力度最大、举措最实、推进最快、成效最好的时期。广泛深刻的变革,看得见、感受得到的成就,为广大新闻工作者提供了最生动鲜活的新闻素材。

纸上春秋,见证时代进步历程;笔底波澜,推动历史车轮向前。“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如何进一步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如何推进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如何让“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成为人们的自觉?媒体的力量不可或缺,舆论的作用不可替代。各大媒体集中展示这五年的绿色转型成果,总结各地绿色发展的成功经验,把脉问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就是要为建设美丽中国进一步凝聚共识、汇聚力量,让绿色种子根植每个人的内心,让人人都成为生态文明的支持者、实践者、建设者,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你看到我的时候,我在报纸上;你看不到我的时候,我在路上。”广大新闻工作者牢记职责使命,以心灵感受时代脉搏,用好媒体融合的“十八般武艺”,就一定能写好生态文明的精彩故事,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凝聚起磅礴伟力。

《 人民日报 》(2017年08月07日 01 版)

人民日报评论员:坚定不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八论学习贯彻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

本报评论员

2017年08月07日05:5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取得的重大成果,深刻阐述了加强党的领导、推进党的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明确提出了继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要求,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思想指南,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根本遵循。

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对党的执政基础威胁最大的突出问题,形成了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更加巩固,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五年来,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党心民心为之一振,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赞誉。全面从严治党成绩值得充分肯定,经验值得深入总结。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实践使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管党治党不仅关系党的前途命运,而且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只有进一步把党建设好,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我们党才能带领人民成功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今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我们党必须完成的历史使命。“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勇气、更大的气力抓紧抓好管党治党,毫不动摇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我们党才能团结带领人民更好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历史性成绩,但我们决不能因此而沾沾自喜、盲目乐观。现实警示我们,全面从严治党依然任重道远,管党治党一刻也不能松懈。要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始终绷紧从严从紧这根弦,落实好管党治党责任,不断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矛盾和深层次问题,使全面从严治党的思路举措更加科学、更加严密、更加有效,确保党更好经受住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更好战胜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在历史性“赶考”中交出优异答卷。

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全党要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坚定不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引领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进,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人民日报(2017年08月07日 01 版)

人民网评:爆款“军装照”,举国同怀军队情结

晓 夕

2017年08月03日19:44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每个人的眼睛,都认真地盯着镜头,喀嚓一声,定格,手机愣了一两秒,刷,一个英姿飒爽的军人跳进你的手机——你甚至可以选择,是穿越到井冈山时的红军,还是赶着去参加南昌起义,或是把海陆空最新军服都试一遍„„手机上的军人,像你、且比你更年轻更帅气更美丽,英姿飒爽到你不敢自认,又无比自豪,赶紧“炫”进朋友圈,圆一圆此生没有实现的军人梦。

对,就是人民日报客户端开发的H5产品《快看呐!这是我的军装照》,其火爆程度甚至远超开发者预料。

“做新闻的终于把自己做成了新闻”。7月29日晚推出,截至8月2日17时,“军装照”H5的浏览次数累计达8.2亿,独立访客累计1.27亿,一分钟访问人数峰值高达41万。

也许,这将是一款有人类历史以来,短时间内浏览人次最多的融媒体产品。难怪主创人员笑称要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了。

对这样的现象级产品,值得业界和学界严肃对待甚至研究。我们不妨先从“军装照”流行引发的几声惊叹,来捋一捋思路。

其一,现在的网友很难“哄”哎,这么“正能量”的作品凭啥火成这样?

嗨,那是低估了国人的家国情怀好嘛!尤其是在建军90周年的日子口儿,在朱日和大阅兵带给国民满溢的豪迈和自信的日子口儿。在朱日和,各兵种炫目登场,新式武器纷至沓来。看着神情坚毅,仪态从容的子弟兵,看着令世界耳目一新的军容军姿,看着极具威慑力量以歼20为代表的中国军力,不管是对青春的还是苍凉的记忆,这一幕都将刻骨铭心。恨不得自己就在朱日和,恨不得那身军装就穿在自己身上。于是乎,想啥来啥,公众正想有个渠道表达对人民军队的热爱和向往,人民日报客户端的“军装照”便贴心地送到你手机里,轻轻一点,阁下就英姿飒爽,多出无数战友——火,是必须的。无怪在网友跟贴中,“穿上军装,致敬人民解放军”、“解放军的军装,是最美服装”等,是最多被排队表达的想法。

其二、这样一款体贴且新潮的产品,居然出自“不苟言笑”的人民日报?

如此惊叹的读者,怕是OUT了。“军装照爆款”的新闻,其意义之一,就在于再一次“更正”了人们对人民日报的认知。作为“媒体融合的标杆和示范”,历数一下,人民日报爆款产品层出不穷。

这款“军装照”作品的主创,原本都是在人民日报浸润多年的资深党媒记者。人民日报记者向来以“站在天安门上想问题,蹲在田头找感觉”自我鞭策,最不缺的就是“顶天”的视野、“立地”的敏感,加上强大的技术支撑,才能让融媒体这样的“金刚钻”,一举揽下旁人难以置信的瓷器活儿,让端庄严谨的中央党报和千万网友着迷的H5和谐统一。事实上,从井冈山根据地和长征路上的标语、解放区的大秧歌,到十八大后的领导人活动微博播报、今年全国两会的党媒集体“卖萌”,再到今天火遍天的“军装照”,都一以贯之地摸准了敏感的社会心理脉搏,用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创新政治传播。从这个意义上说,让融媒体作品来解构曾经高高在上的党媒表达,让民间语系进入党媒语境,是一种从俯就到蹲下、从俯视到对视的有益尝试。

其三,有人不屑,说“军装照”不过是迎合了网友的自恋心理。其实,“自恋”碍着谁啦,恋自己的军装照,恋自己军队的威猛刚强,党媒“迎合”一下,又有何不妥?

当然,“军装照”只是与民同乐的热闹花絮。对主流媒体来说,也只是小试牛刀。在舆论场上,作为压舱石的央媒,不变的是正确导向、客观叙述和理性分析,而传播载体和表达方式仍会继续与时俱进。毕竟,作为网络原住民的青少年一代,正在成为网络受众主力军,能否争取到他们的关切,是衡量影响力的关键所在。

需要提醒的是,“卖萌”绝不是卖破绽,不能通过透支权威媒体长期积累的公信力来实现。像“军装照”之所以“萌”得健康,也因为背后有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和强大的技术团队在支撑呢!

人民网评:将传销连根拔掉

裘勉

2017年08月07日16:53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悲剧再次发生。李文星之死还未水落石出,天津再次通报了25岁男子张超在静海误入传销组织并死亡的案情,实在令人痛心。

这两天,传销组织犹如一个幽灵,在人们的视野中徘徊,所听所闻几乎都是悲剧。更令人痛心的是,传销并不是一个新事物,它在很多年里都在以各式各样的方式存在着,变换着花样骗人骗财,甚至害人性命,可是为何还能存活并显得更加肆无忌惮?传销及其传销组织的危害性尽人皆知,但是打击传销的行动和效果不尽如人意,这个需要深刻反思。

为逝者悲恸,更要用行动铲除传销的土壤,刻不容缓。刚刚过去的周末,天津市相关部门开展了行动,抓捕了一批传销人员,包括李文星案在内的犯罪嫌疑人也落入法网。很多人为之拍手称快,但是赞美只是暂时的,毕竟“发现传销窝点301人,清理传销人员63名”,单从数字看也总显得有些苍白。这就意味着,清理行动不能停步,打击传销刚刚起步,任务繁重,永远在路上。彻底拔掉传销的“根”,政府责无旁贷。如何拔掉、如此铲除,政府相关部门可能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但离人们的期待还有距离,需要做的还有更多。希望全国各地行动起来,深入调查,摸清底数,坚决清除。比如,对传统的传销活动,从街区开始摸查,从日常开始排查,应该成为基本工作;对信息时代的传销,要跟上其发展的特点,掌握规律、瞄准弱点。再如,打击传销活动应该“稳、准、快”,而不是像有些地方“未见行动,先闻其声”,一不小心打草惊蛇,看似有力的打击行动,效果可能有限。传销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传销危害的漠视,可怕的是对传销放松警惕,可怕的是在行动上的纵容,只有持续地打击,才能让其无处藏身。

打击传销等违法犯罪活动简单,但能否关照其背后的社会病灶才堪重要。传销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活动,不仅建立在一些人用歪门邪道来赚钱的基础上,而且也利用了一些人投机取巧想暴富的心理。实际上,人们对财富和金钱的渴望,对人性弱点的利用,对社会发展的偏见,才是传销能够得逞的关键。政府需要用驰而不息的行动打击已有的传销组织,让其少危害社会;政府更需要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让老百姓有更多获得感,让更多人能通过诚实劳动获得生活尊严,这样便能少些组织传销的“群体基础”和“心理基础”。

一个健康的社会,必定是一个诚信、法治的社会。对传销而言,恰恰是对诚信和法治的极大反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府依法打击,势在必行;政府用行动来重塑法治和诚信,也更待急迫。因此,我们需要牢牢掌握依法治理的主动权,也需要始终掌握发展的主动权,为更多的人创造发展的机会,同时清扫阻碍。

6.2018高考备考策略 篇六

(五)共享是个“筐” 但并非什么都能装

作者:夏振彬

忽如一夜春风来,共享经济百花开。在共享雨伞、睡眠舱等火过一轮之后,衣服、手包、珠宝这样的个人物品也被共享经济瞄上了,比如有共享珠宝平台宣称“高端珠宝不再遥不可及”、换戴轻奢品牌珠宝“零压力”,分分钟戳中爱美这一人类的天性。

不过,细看其“共享模式”:有的需缴纳数额不菲的押金,就能暂时拥有珠宝;有的可以将手头闲置的大牌珠宝寄给平台,以换取佩戴其他珠宝的资格。要么交钱,要么以物抵押,其实说白了不都还是租赁吗?古时就有租旗袍、租首饰的生意——这种古老的行业如今傍上了“共享”的概念,想往“风口”上凑一凑,再翻红一把。

当前,在共享经济的“大筐”里,东西越装越多。出行有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共享停车,手机没电了有共享充电宝,下雨了有共享雨伞,甚至冰箱、纸巾、书店、篮球„„一夜之间好像所有的物品都可以拿来共享,而“共享”二字几乎成了灵丹妙药,各方资本、各种产品都想抱一抱大腿——一种经济现象火了,可喜可贺,但如果产生新问题,还是值得警惕。

先看“虚火”。据媒体报道,“共享旅游”在厦门悄然流行,手机下个单就可以找当地人陪玩,享受一系列服务——这不是和“网约导游”差不多吗?不久前,共享睡眠舱猛刷存在感,见多识广的网友表示,这不过是换了“马甲”的胶囊公寓;还有书店打出共享的旗号,但其押金借阅的玩法和租书并没有太大不同„„去应用平台上看看,大大小小的共享类APP加起来有近百款,其中很多早已存在的生意不过是改头换面,新瓶装旧酒,换个包装蹭热度。

黑格尔说过,“存在即合理”,任何存在的事物都有其必然性。共享经济火热,各路人马及时“跟进”,以图分一杯羹,这无可厚非,甚至其探索精神值得嘉许。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当前也有一些商家热衷“包装”,痴迷于炒作概念,他们举着“共享经济”的旗号一哄而上,制造声势、圈占市场,有的为了获取融资“强行”共享,进而“赚一笔就跑”——他们助长了市场里的浮躁之风,模糊了共享经济的探索方向,稀释了其正面效应,值得警惕。

再看骗局。针对共享经济,有人为蹭热点竟不断秀下限,以共享之名,行不轨之实。“段位”低的如一些共享产品,用户使用竟被强制安装软件甚至窃取隐私,相当霸道!“段位”更高的,比如媒体曝光的“共享红酒”,商家打着共享的旗号揽客,宣称“既能免费喝红酒还能赚到钱”。其实呢?不过是吸引用户投资以集资理财,诱导用户层层发展“下线”从而 获得奖励,其“模式”不仅是假共享,而且有犯罪之嫌。类似这样打擦边球、无节操的所谓“共享经济”,应予以规范或清理。

此外值得一提的,还有资源浪费。最开始,共享经济只是“陌生人之间闲置物品使用权的暂时转移”,其初衷是淡化所有权、侧重使用权,以此增加闲置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浪费。但当前,很多“共享经济”只是实现了互联网化租赁,一旦管理不当、无序竞争还可能造成资源浪费,与共享经济的初衷背道而驰。比如共享单车,今年3月,上海市交通委已约谈相关企业,要求暂停在中心城区投放;最近,海口、杭州等城市也要求暂停投放,因为局部共享单车已经过剩,甚至过度占用公共资源。据了解,杭州市城管部门为搬移乱投放、乱停放的单车已花费财政经费22万余元„„

共享经济是热点,但也不能随便“蹭”;共享经济火热,更应该提防虚火。对于这块金字招牌,我们要避免其鱼龙混杂,更要打击“挂羊头卖狗肉”——如果“共享”被泛滥化、被玩“坏”,只会过度消费这一经济模式的声誉,其危害不可谓不大。

生活并不是一场物质竞赛

作者:付小为

这几天,一篇题为《北京,有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的文章刷屏朋友圈,短时间内累积数百万点击量,争议也不可避免地随之而来。

有反驳直接指向文内的最大硬伤——老北京人手五套房。有网友笑言:我不仅有五套房,还有故宫、颐和园、香山。作为创造出现象级话题的网文,带有明显个人倾向,甚至一定程度地迎合读者口味、激起争议并讨论,站在传播角度都属正常。但如果仅仅将目光盯在文章里的戏剧化表述上,很容易陷入毫无意义且推波助澜的泥潭。

所谓“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便有种高高在上的审判姿态。农人忙于耕种,职场忙于打拼,学生忙于学业,年轻人为买房而积累,也有人频频出入时尚圈、名流圈、艺术圈,这些都是真实的人生,而人生有不同的轨迹,无所谓假装不假装。

“假装在生活”、“鄙视链”、“逃离北上广”,一次次制造出爆款文章,无非是刻意迎合了某种情绪。有些情绪往往是潜意识的,但经过了提炼放大,仿佛就变成了一种“共同感受”。社会有万千百态,城市里有无数命运的交集,但是在今天,手机上我们看到的,往往只是千人一面的“焦虑”。

这些所谓的“焦虑”,并不是想说奋斗多么不容易,其实是在阐述奋斗毫无意义。他们在感叹高企的房价、超强的工作节奏、产业生活功能区隔带来的出行时间成本等等,这确实是现代城市生存无法避免的压力;然而,如果更细致的观察爆款话题,不难发现,他们并不是想批判压力,而是将人生看成了一场丛林竞争,一场人与人之间的物质竞赛,是竞赛就会有输赢。

他们描述的画面,是一不留神就会被踩在脚下。与此同时,诸如“五套房”这类社会“真相”甚至提醒你,有些努力有时是枉然的,因为最终有一些人含着“金钥匙”出生,而另一些人永远徘徊在金字塔的最低端。

客观来说,经历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国家社会经济活力得到极大的释放,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也相应拉开。我们一方面要看到,人类社会,社会差距是一定会客观存在的,但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制度的完善弥补差距,尤其是防止差距扩大。现在的问题在于,当社会价值追求过于单一,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那么这些差距就成了人心中的一堵墙,不是过不去,而是不想过去,选择了主动停留,活在了自怨自艾之中。

奋斗并不是仅仅为了物质,如果只是为物质而活,“鄙视链”永远改变不了,“人手五套房”的老北京人,天生就在金字塔尖。这难道是我们看待社会公不公平的视角?打拼、奋斗的目标挤在了物质、身份的窄桥上,许多人也就不由自主地卷入“抱团焦虑”的漩涡之中,这是一种被刻意渲染和放大了的情绪漩涡,它整合了那些渴望奋斗、努力打拼、积极向上的声音。

生活的美、生命的美是参差多姿、五颜六色。一个人不会因为没有“五套房”而无法过上想要的生活,却可能在一味追逐“五套房”中失去原本拥有的生活。事实上,当你正不安焦虑,准备踏上追逐“高尚”生活之路,或许恰恰也是你与真正的生活擦肩而过的开始。

中青报:知乎与快手非要争个鄙视链的上下游吗

杨鑫宇

2017年07月26日08:14 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知乎与快手非要争个鄙视链的上下游吗

快手和知乎,常被视为运行在完全不同轨道的两类产品。

7月,普通的一天,当知乎用户还在兴致勃勃地讨论着“如何优雅地品鉴一杯红酒”时,快手官方运营悄悄注册了一个知乎账号,并回答了一个平淡无奇的问题:“在快手公司工作是一种怎样的体验?”绝大多数知乎用户都没有注意到这件事,但是,冲突很快就发生了。

知乎的大多数用户不仅不使用快手,还对快手怀有强烈的鄙夷和排斥情绪。在他们眼里,“快手”这个符号象征着低俗、庸俗、媚俗,所谓的“草根精神”不过是不思进取者的自我安慰。快手火遍全国所依赖的“喊麦”文化,在知乎也屡遭批判,粗糙、空泛、脱离实际、歧视女性„„快手入驻知乎,为自己及其用户辩白,但很快这种辩护就变成了知乎用户眼中的挑衅和嘲讽。

本来不过是知乎社区“内部矛盾”,发酵成了一场互联网事件。在事件的漩涡中,两个用户群体之间的冲突,扩大成了自认“精英”者与自认“草根”者之间的冲突。双方都努力暴露着对方的“丑陋”一面。

代表“精英”的知乎和代表“草根”的快手之间的冲突,象征着两大相互隔离、缺乏接触、鲜有理解的社会群体之间的矛盾。在外在层面上,它是群体趣味与价值观的冲突,而在更加基础的层面上,这种冲突则来自于两个群体生活环境的本质差异。

当知乎用户坐在县级以上重点高中课堂复习备考时,快手用户可能正在工厂里做学徒帮工;当知乎用户在大学的社团或球场上挥洒青春之时,快手用户可能正在台球厅里享受属于他们自己的闲暇时光„„这些人生不同阶段累积起来的差异,导致前者浏览知乎上最酷的趣事新知时,后者理所当然地在出租屋里打开快手,好好听一首《一人我饮酒醉》。

两个不同的人群,精神生活被一道无形的边界线分割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其中一个世界以文明、理性和格调为捍卫自身阶层的城砖,为所有自诩精英者建成了一座理想殿堂,让他们安然地自我陶醉;另外一个世界则奉行绝对的实用法则,顶着“庸俗”与“堕落”的骂名营造出了一片狂欢的秀场,夜以继日地生产着廉价而畅销的精神食粮。绝大多数时候,两个世界相安无事,因为从来不产生任何交集。然而,这种无知与漠然带来的“和平”并不真实。

其实,两个世界不像自己标榜的那么完美和模范,也不像对方所误解的那样龌龊不堪。归根结底,彼此之间有所不同,实在是件再正常不过的事。仅仅因为不了解对方,就倾泻出鄙夷、敌意,无论如何都是错的。文化和艺术领域或许有着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差别,高雅与低俗之间也确实存在某种界线,但选择不同文化生活形式的人与人之间却是平等的。谁也不该以经验盲目地对别人作出判断。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是那个年代最有知识的人之一,4 但他却说:“我唯一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这种态度既是对浩瀚无涯的知识本身的谦卑,也是对他人的尊重与包容。

在过去,我是一个“典型的知乎用户”,从不关注快手,也对那个“另一半中国”缺乏重视。我对那个世界有过许多不堪的想象,并把这些想象当成保护自己的精神壁垒。但当我真正睁开双眼了解那个世界时,我终于明白了自己犯下了多么低级的错误:仅用想象定义一群素不相识的人,却不曾对他们做些最起码的了解。当然,自以为是的精英应当自省,反过来说,那些认为一切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都是“装腔作势”“故作高深”的草根,又何尝不该如此呢?人们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恐怕就是知道的并不多,却太过自信,以至于忘记了自己的无知。

因此,我们应当反思两个世界之间的冲突,或许这场纷争正是一个提醒和一次契机,让双方放下彼此之间的冷漠、成见与敌意,重新看待那些和自己不同的人,这或许是社会能从此事中得到的最大收获。

治理共享单车:政府的角色应该是什么

作者:胡印斌

据当地媒体报道,日前,武汉交警联合各共享单车企业,制定出台共享单车“黑名单机制”细则,目前已有216人被列入“黑名单”,其中有28人受治安处罚,被终身禁止使用共享单车。无独有偶,近日,深圳也发出首批共享单车“禁骑令”,1.3万宗涉及非机动车交通违法行为当事人,将在一段时间内失去使用所有品牌共享单车的权利。(《经济日报》7月25日)

事实上,共享单车使用中的无序、混乱乃至种种交通违法行为,已经成为这一新生事物当下最大的痛点。甚至有些学者建议,政府应适时进入共享单车市场,建立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并规范管理。

市场准入、政府管制,就能终结共享单车无序竞争、乱停乱放、交通违法高发等乱象吗?尽管问题多多,但当下共享单车的蓬勃发展,恰恰依靠的是市场的自发力量,是在简政放权、放管服改革大背景下的产物。一味强调政府介入,很容易把共享单车管死、管绝迹了。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政府部门不应该介入管理。毕竟,在市场已经初具规模的情况下,强化监管、明晰规则并厘清权责,本来就是公权力的责任。此前的混乱、无序,正是监管缺位的必然结果。

任何新业态、新模式,都应该有基本的规则与边界意识,这不仅是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其与这个社会其他公共机构完美对接的生命线。此前,屡屡被吐槽的无序停车问题,随着各地政府在市政规划方面的调整、跟进,正逐步得到解决。比如,在条件允许的路段和场所合理规划停车区域;又如,启用共享单车“电子围栏”等等。

与此同时,共享单车用户也应遵循起码的规则。而与约束、规范企业相比,这一点显然更为困难,破坏力相对也要大得多。一段时间以来,诸如损坏共享单车、破坏环境和扰乱交通等行为,触目皆是,在个别地方已经成为一种公害,有必要明确相应的规则,采取常态化的监管措施,使之趋于规范。

从操作层面看,以往看似繁难的执法处置问题,也不再困难。当下,数据共享已经实现,每一辆共享单车都对应一个具体骑行人。无论是设置“黑名单”,还是发出“禁骑令”,均能做到令行禁止。

因此,只要政府管理部门和共享单车运营方能够取得共识,明确监管部门、企业、个人的相应权责,完全可以在现行法律的框架内,从限制使用人权利层面入手,迫使、激发其遵纪守法。某种意义上讲,这实际上也是一种管理创新、放管结合。

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共享单车不仅给民众带来诸多便利,也推动政府部门转变以往的行政思路,积极主动作为,履行好“守夜人”“看门人”的职责。必须明白,良好的治理并不意味着放任不管,也不意味着把所有的事情都管起来,而是要依法制定规则,并通过监督、惩治、规范,使得市场主体和公民个体都能恪守规则。惟其如此,才有可能走出“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

别把变相示众羞辱说成“劝导体验教育”

作者:于立生

7月23日,南昌市交管局透露,即日起调整满分教育内容:凡在一个违法记分周期里被记满分(12分)及以上的司机,都必须先去参加为期两天的交通文明劝导体验教育;在集满8小时的“交通协管”经验后,才有资格前往车管所报名剩余的5天满分学习班。目前已在一次记分周期内被记满分的8459名司机,将全部适用新规。(7月25日《江南都市报》)《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23条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机动车驾驶人的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除给予行政处罚外,实行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累积记分制度,记分 周期为12个月。对在一个记分周期内记分达到12分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扣留其机动车驾驶证,该机动车驾驶人应当按照规定参加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学习并接受考试。考试合格的,记分予以清除,发还机动车驾驶证;考试不合格的,继续参加学习和考试„„”5天的满分学习班,授课内容包括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交通安全文明驾驶常识等等,即源于此,有着明定的法律依据。

而开始两天所谓新增的“路面交通文明劝导体验教育”,则是出诸南昌市交管局独出机杼的“自创”。

相关机动车驾驶人可以不去、不按预约时间到指定地点找带班责任民警报到,按要求参加为期两天、每天两班、每班两小时的所谓“路面交通文明劝导体验教育”吗?如果不去,机动车驾驶证被扣在那,满分教育无法通过,记分得不到清除,驾驶证就无法领回。完全就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根本没办法拒绝,除非机动车驾驶证不想要,车不想开了。这已体现出了权力的支配性,强制性。

可是,众所周知,在“在私权利,法无禁止即可行;在公权力,法无授权即禁止”,要相关机动车驾驶人参加所谓“路面交通文明劝导体验教育”,并无法律依据。权力行使,得有法律依据,得遵循法定程序,不得越出轨道“法外施罚”,这本是常识。

鉴于要求相关机动车驾驶人参与所谓“路面交通文明劝导体验教育”的强制性,这其实已异化为一种行政处罚措施。可是,无论是《行政处罚法》第8条所规定的行政处罚种类,还是《行政强制法》第9条所规定的行政强制措施种类,都无此接受强制性“路面交通文明劝导体验教育”一项;当地交管局又岂能独出机杼,对相关机动车驾驶人“法外加码施罚”?

说是相关机动车驾驶人须接受所谓“路面交通文明劝导体验教育”,其实是让他们干起了临时交通协管员的活;但他们与一般的交通协管员又有不同。一般的交通协管员是在工作,是自愿、有偿的;而他们则是在受罚,是被迫、无酬的。尤其是在“南昌市交警施行机动车驾驶人满分教育新规,8459名‘满分司机’将上路体验教育8小时”被大肆宣扬的背景下,这些机动车驾驶人密集上街充当临时交通协管员,一望而知都是怎么回事———都是因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在一个记分周期内被记满12分的。与其说是在让他们去接受所谓的“路面交通文明劝导体验教育”,毋宁说是在对他们进行变相的示众。恐怕这些机动车驾驶人被迫走上街头充当临时交通协管员,面子上也会十分挂不住,感觉如受折辱。所以,此独出机杼“自创”做法,十分不妥。

近些年来,各地交管部门推出的执法“创新”可谓层出不穷,花样百出,不过,颇有一些越出法律轨道的。以最近的来说,一周前,武汉市交管局治酒驾推出“酒后驾驶,同车、同桌也须接受强制教育”新规,就也受到法外施罚、没有依据的舆论诟病。

一些地方交管部门在推出执法新规前,最好还是先将新规送呈当地政府法制办进行合法性审查,审查通过了再推行,通不过就搁置,以免贸然推行后,侵犯公民权利,招致舆论指摘,并给自身形象带来权力颟顸的“差评”。

光明日报:物化女性的土壤更应铲除

王子墨

2017年08月02日08:40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物化女性的土壤更应铲除

据媒体报道,近期,一则奥迪二手车广告惹众怒:一名婆婆冲向举行婚礼的夫妇,检查媳妇鼻子、耳朵、牙口„„最后做出OK手势,随后出现奥迪二手车介绍页面,配音“官方认证才放心”。网友愤怒:“这不就是检查牲口吗”。

其实奥迪的二手车广告还有一个男版:一男子对女子说“我爱你”,于是两人一路狂奔回房间,女子给男子戴上了一整套测谎设备,让他再说一遍。

这两则广告,剥离了人性尺度,将人等价于可以进行质量检验的产品,对女性人格的蔑视格外明显。很难想象,这两则广告出自一个知名的国际品牌,或至少也是一个声誉颇佳的中外合资品牌。它们本不至于展示如此粗鄙的一面。然而,这种广告依然堂而皇之地出现了,这是值得深思的。

奥迪有着男性的符号意味,正如网络段子所说“为了我的奥迪你的迪奥”,将奥迪与女性背包相对称,其隐含意味不言而喻。因此,广告所取悦的对象是很明确的。广告的设计者,或许以为这类群体与此种认知是重叠的,高质量的产品与低格调的理念可以很自然地结合。

很显然,广告方低估了当前民众整体理性的水平,观众的反感铺天盖地而来。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拿物化女性作卖点,在今天显然是不高明的营销手腕。不过对事情的思索当不止于此。当年辜鸿铭在北大课堂上,面对学生嘲笑他的小辫子时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诸君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批评一个广告,是剪掉一根有形的辫子,那么心中的那根呢?

在不少社交平台,关于这则广告的讨论常有这样的声音出现:这难道反映的不是一种现实?某种程度上说,这则广告并非完全不着边际,它恰恰触摸到了时代的热点:婆婆代替儿子“检查”媳妇的情节,或许并非如此露骨与拙劣,但类似一幕大概不少人都经历过,这则广告隐约照见了部分现实。人们之所以出奇愤怒,不仅是广告让人不快,而是把生活中的不快津津乐道地展示出来了。

不妨回想一下新闻,几年前关注颇高的所谓“富豪相亲”也是如此,富豪们用着林林总总的量化标准,作为女性入围的门槛。这些富豪们,或许正与奥迪用户有着交集。再回想一下前段时间,所谓“相亲鄙视链”也一度喧嚣,只不过物化的不止女性。由此可见,这则广告的产生,源于一个欠考量的方案,也源于创作者对社会土壤的探测。

康德提出过“人是目的,而非手段”,这是值得我们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今天我们对一则广告不留情面地批判,这是值得欣慰的。同时也要清醒,产生这则广告的土壤依然存在,我们依然需要通过对个例的否定,汇聚起改变社会不良风气的力量。

(作者:王子墨)

光明日报: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

胡发贵

2017年08月01日08:21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

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干部的党性修养、思想觉悟、道德水平不会随着党龄的积累而自然提高,也不会随着职务的升迁而自然提高,而需要终生努力。成为好干部,就要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加强党性修养、加强品格陶冶。要时刻用党章、用共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要有‘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的精神,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努力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

“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从辞源上看出自《尚书·伊训》:“呜呼!先王肇修人纪,从谏弗咈,先民时若。居上克明,为下克忠,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以至于有万邦,兹惟艰哉!”文中伊尹讲述商汤始修为人纲纪,有过则改,从谏如流,必先贤之言是顺的美德,要求居上则明,居下则忠,对于别人不求全责备,对自己则严加检敕,感叹如此才能拥有天下万邦,这一切得之不易。

“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这两句话蕴意丰富。其一是宽以待人。正如前述,“与人不求备”的本意就是不要苛责于他人,换句话说,即要以包容和豁达的心胸来与人相处。这一点是中国传统伦理所十分看重和强调的,如孔子所说的“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薄责”,正是要求“无求备于一人”,亦是“与人当宽,自处当严”。这种“不求备”,还内蕴了对他人应有厚德载物的同情心与同理心。“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应宽容他人的过错,“不念旧恶”,并时时处处考虑他人的处境与感受,“不以所能者病人,不以人之所不能者愧人”。后来荀子以“以绳”“用枻”的对比,更为生动地阐释了孔子的“薄责于人”之意:“君子之度己则以绳,待人则用枻”。文中之“枻”本意为舟楫,“用枻”比喻为与人方便,体恤、照顾他人;而“绳”意指墨线之直,它是刚性的,不可弯曲,不可通融,故所谓“度己以绳”,即不求自我方便,而严格照章办事。

其二是严以律己。和“与人不求备”相对应的“检身若不及”,就包含有“检敕其身,常如不及”的谨严束己之意。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十分推崇的美德。前引孔子所说的“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厚”,就突出了一种高标准的自觉的责任担当,即事事求责于己,而非诿过于人,即“反求诸己”,亦如孔子所说:“攻其恶,无攻人之恶”。中国古代哲人曾再三致意于此。如“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公孙丑上》)又如:“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孟子·离娄上》)再如:“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孟子·离娄下》)文中的“如射”“求诸己”以及“自反”,均是“躬自厚”的具体表现,其宗旨都是主动与自觉的“处己严”,坚持从我做起,从自身找原因,而且向着更高的目标不断自加压力。

其三是超越自我中心。旧注“检身若不及”,特别强调其“不自大以卑人,不恃长以陵物也”的谦和品格与忠恕精神。其实,这也是中国古代伦理一贯的鲜明价值取向,在立身处世与人际交往中,非常着意对自我中心的超越,倡导以一种平等心尊重和体谅对方,凡事多替他人着想,要从“他者”的立场来反思自己的欲求是否合理与妥当,“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也含蓄地表达了这一指向,而孔子所强调的“忠恕之道”,则突出地宣示了此意。所谓“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而所谓“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显然,不论是“忠”抑或“恕”,其所倡导的都是在人际交往中突破唯我独尊意识,以实现利人利己的双赢,而其着力点则是强调对他人的存在、感受和利益的关切,而不是目中无人,更不是恣意妄为。从这个角度来看,忠恕之道其实包含了一种对他人的礼敬之心,“与人恭而有礼”(《论语·颜渊》),一种对他人的“忠敬之心”:“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显然,不论是忠敬之心抑或礼敬之心,既体现出一种审慎戒惧的持己态度,更显示出一种对“他者”的敬重以及自觉的谦逊,而绝不是自以为是的飞扬跋扈,其底蕴正如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原毁》中所说的:“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鲜明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一种律己、担当和追求精神。总书记借此两句话,深刻表达了党员干部的自省意识和敬畏意识,以及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的奉献情怀。

(作者:胡发贵,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

人民日报思想纵横:不良文风要害在“假”

欧阳辉

2017年07月31日05:2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文风与党风政风紧密相连,直接影响工作开展和社会风气。近年来,党中央以落实八项规定精神为抓手,弘扬优良文风,狠刹不良文风,改文风成效显著。但纠正不良文风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当前,文风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综观不良文风的各种表现,其要害在“假”,也就是不实。有的领导干部喜欢开长会、念长稿,短话长说,看似面面俱到,实则离题万里。正如群众所言,“这样的讲话有数量无质量、有长度无力度”。有的领导干部热衷于发文章、出专著,但所言既不触及实际问题,也不回应群众关切。他们之所以要弄出一点动静来,无非是为了显示自己“为官在为”“为官有为”,显示自己有水平、有政绩。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开会,作报告,做决议,以及做任何工作,都为的是解决问题。”领导干部关于工作的讲话和文章如果不是为了解决问题,那就有沽名钓誉之嫌,在文风上就很容易假。而且,那些由于不良文风而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的领导干部,往往没有心思和工夫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这样的领导干部在工作中都很容易弄虚作假,文风又岂能不假?

一些领导干部在文风上弄虚作假,损害了自身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背离了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生动体现,是我们党制定和贯彻执行正确方针政策的思想基础,还是全党加强思想作风建设、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坚持实事求是,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讲真话、讲实话。坚持讲真话、讲实话,文风自然就实了,党风和政风也会实起来、强起来。领导干部千万不能因为讲空话、套话、假话一时获得名利而沾沾自喜,因为这样的文风最终必然会遭到“报复”。现实生活中,对不良文风的“报复”主要是出现信任危机。个别领导干部写文章“空对空”不着边际,作报告空喊口号没有实际措施。对这些,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久而久之就不会把这样的领导干部说过的话真当回事,领导干部也将因此丧失领导权威。

“假”的文风违背党的性质和宗旨,不利于工作开展和事业发展,必须坚决纠正。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转作风、改文风的深入推进,很多领导干部的讲话、文章明显短了,但是否都是个人深思熟虑后的真知灼见,还得打个问号;大话、空话、套话明显少了,但所讲所 写的内容有没有建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有多强,值得深究;是个人所思所写还是写作班子代为捉刀,明眼人一看便知。从这个意义上说,改文风永远在路上。

习近平同志指出:“文风问题上下都有,但文风改不改,领导是关键。”根治不良文风,领导干部应带头示范、以上率下。还应看到,文风实际上是思想境界、工作作风的表现。领导干部的思想境界高了、工作作风实了,讲话、撰文的水平自然就高了,干部群众自然就爱听爱看了,实际工作也就会有效开展起来。

7.2014年高考英语备考策略 篇七

英语在高考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毋庸置疑。同学们经过多年的英语学习, 都渴望在高考中取得优秀的成绩, 拿到走进心仪大学的敲门砖。但是, 由于各种因素尤其是学习方法上的不到位而导致成绩不理想的情况时有发生。其实, 高考英语的各种常见题型是有规律可循的。笔者通过对2013年全国各地高考英语卷进行分析总结, 预测2014年高考英语的命题趋势, 特别从每种题型的不同特点出发, 指导同学们注意方法, 掌握规律, 击破高考英语的各个难点, 以帮助同学们取得更好的成绩。

一、2013年高考英语分析和2014年高考英语预测

(一) 难度合理, 符合考纲的要求

纵观2013年全国各地高考英语卷, 总体来说试卷难度适中, 接近历年平均水平, 符合“大纲”和“课标”的要求。考题整体比较灵活, 同时选材广泛、贴近生活, 具有较强的时代感。预测2014年高考英语在难度上不会有大的变化, 可能会略作微调, 难度基本与2013年保持一致, 力求“稳中求变, 变中求新”。同时, 试卷的题型结构基本会保持稳定, 题量适中, 梯度明显, 选材更丰富、更富时代感, 具有较高的区分度、可信度和有效度。

(二) 点面结合, 注重双基的考查

高考作为一种选拔性考试, 虽然有一定的难度, 但主要考查的仍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这一点从2013年各地高考英语卷中就能得到很好的印证。从词汇的覆盖率、考查的语法点、完型填空的排除干扰项能力、阅读理解获取信息和简单推断的能力等, 考到的内容既全面又突出主干, 点面结合, 能够较好地体现考生的水平。因此, 2014年高考英语卷将继续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考查的重点。

(三) 突出语篇, 强调应用与能力

从2013年全国各地高考英语卷中, 我们不难发现, 很多考题更倾向于把考点放在充分的语境当中, 更重视实际生活中的语言运用。在词汇上, 更注重常用词在生活中存在语境的实际应用;在句法上, 更关注常用句型所适用的具体场合、语境和话题;在语篇上, 更重视语篇的整体理解能力, 增强语篇的聚合能力, 特别重视语言的情感因素, 强调对特定语境的情感接受力, 强调对不同的语篇有不同的情感体验。不难预测, 2014年高考英语卷也必将强化语境, 突出语篇, 以更好地考查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四) 适度开放性命题, 渗透新课改精神

随着新课改的逐年推进, 高考在考查学生语言知识的同时, 也注重考生创新思维能力和价值观的体现。例如2013年各地高考英语卷中的作文命题, 越来越倾向于半开放式作文和开放式作文, 能够让考生置身于真实和开放的语言情境之中, 更自由、更充分地展示他们的表达能力, 同时这样的命题也更具有选拔功能。相信2014年高考英语卷将更充分地体现新课改的精神, 通过适度开放性的命题, 注重对考生价值观的渗透, 引导考生关注人文, 养成积极向上的品格, 形成健康健全的人生观。

二、各个题型的备考策略

(一) 听力

在高考英语试卷中, 听力占有不小的分值, 提高英语听力水平对取得理想的高考英语成绩至关重要。听力属于语言运用方面的内容, 要求考生能听懂所熟悉话题的简短对话和独白, 强调对语言材料的整体理解和细节掌握, 具体要求考生能理解主旨和要义、获取具体的事实性信息 (如考查时间、地点、数字、人物身份或关系等) 、对所听内容作出推断、理解说话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 (如考查行为方式、因果关系、观点看法、态度立场、结局等) 。听力命题对所选语言材料的难易度把握较好, 内容简单易懂, 设题突出对事实细节的理解能力和简单的推理判断能力的考查。材料语言优美, 录音音质上乘, 语速适中, 符合听力教学的实际水平。此外, 高考英语听力测试是建立在实用语言的交际场景的基础之上, 其考查的重心是语言交际, 所涉及的话题均为考生熟悉的情景和内容, 符合考生的认知水平。

备考建议1

反复演练真题。平时的训练中要研究历年高考试题的设计特点, 最好找出真题的原磁带和语言材料, 争取把真题中的每一个问题和句子都弄清楚。建议考前至少保持每天30分钟或一套试题的听力练习量。

备考建议2

多做跟读训练。反复的跟读训练可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听力中听不出来的语音现象, 熟悉常见话题和相关词汇, 熟悉英语口语的节奏及语音语调, 比如连读、弱读、重读、英式发音和美式发音等, 培养对语言的敏感性。这不但能帮助同学们提高英语发音的准确性和连贯性, 对提高听力水平以及整体英语水平也有很大的帮助。

备考建议3

保持良好状态。做听力测试, 一定要调整好心态, 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紧张、焦虑、不安等都不利于捕捉声音信息。遇到简单的题目不可大意, 碰到听不懂的地方不要紧张, 其实个别地方不清楚并不一定影响答题。

备考建议4

听前策略技巧。做听力前, 一定要充分利用好试音时间, 抓紧时间浏览听力试题, 迅速捕捉每个小题题干和选项所提供的信息, 抓住关键词, 预测短文或对话可能涉及到的大概内容, 确定听的重点和方向。带着问题听, 可集中注意主要的信息, 提高做题的正确率。同时, 做完每个小题后, 两题之间都有几秒钟的停顿, 尽量争取将下一个对话的问题看一下, 预测语境和抓关键词。

备考建议5

听时策略技巧。做听力时, 要特别注意听材料的首句和尾句, 因为往往首句是全篇理解的线索, 尾句是全篇的结论或结果。高考听力第一节只放一遍, 所以一定要集中注意力, 听清楚对话双方的内容, 必要时可速记一些关键词和重要信息;第二节放两遍, 可以利用第二遍听到的信息补充前面漏听或者有疑问的信息, 并对听前、听中的预测、判断加以分析修正, 使理解的准确性更高。听力材料大部分是以对话形式出现, 要注意从第二人的答话中获取重要信息, 因为设题时往往会根据答话人所说的内容来提问。而关于人物关系、职业、身份等信息在对话中不会直接表明, 要从对话所提供的称呼、语气等特定情境进行推理判断。有时对话双方并不坦率表明自己的态度, 也要通过语境、语意、语调领会弦外之音, 判断说话人的真实意图。许多同学习惯边听边选答案, 其实听力材料往往不是这么简单, 这样做很容易造成错选, 所以要养成好的习惯, 坚持听完整后再作答。

备考建议6

听后策略技巧。每一个小题听完以后如果不确定或是卡住, 先凭感觉选择一个答案, 千万不能纠结于一个题目, 因为下面的听力已经开始, 如果不快刀斩乱麻, 主动放弃该题, 就会形成恶性循环, 得不偿失。应该要跟上听力的节奏, 认真准备下一题, 学会有舍才有得。等到全部听力都完成以后, 要仔细检查并把所选答案填到答题卷上,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没有十足的把握, 千万不要凭记忆轻易改答案, 往往会越改越错。

(二) 单项填空

单项填空属于语言知识方面的内容, 要求考生掌握并能运用词汇、语法基础知识以及所学的功能意念等。考纲中要求的词汇都是英语学习中最常用、最基本的词汇, 其中动词是王牌考点。历年高考中动词的考查尤为明显, 考查形式多样, 覆盖面广泛, 包括动词 (短语) 辨析、非谓语动词、动词的时态和语态等。而考纲附录中语法项目表和功能意念项目表中所列的条目, 也是高考单项填空命题的重要内容。单项填空命题突出综合性和语境化特征, 在相对真实的微型语言交际情景中考查考生灵活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近年来单项填空的题干越来越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 语言更加灵活, 考点较为明确, 淡化对语法知识机械记忆的考查, 强调语法的交际功能, 既考查考生对英语语法知识、词语知识的记忆、理解、掌握和运用能力, 又考查根据题干所给的语境条件进行分析、对比, 灵活地运用各项英语基础知识的能力。单项填空题目设置非常灵活, 看似简单, 却不容易答对, 设有很多的陷阱使考生容易出错。

备考建议1

重视考纲要求。要高度重视考纲词汇的范围, 尤其是新增高考词汇, 要明确考纲中的语法、功能意念等项目, 每项内容都要复习到位, 确保知识的覆盖面不留死角。

备考建议2

整理历年考点。要研究历年高考卷中的题目, 抓住重点, 突破难点, 如动词时态、非谓语形式、情态动词、动词或短语动词的词义辨析、从句的引导词以及交际用语等, 做到复习备考有的放矢。

备考建议3

重视词汇应用。要根据考纲词汇表了解和掌握单词的基本用法, 掌握它的固定搭配和特别用法, 尤其是动词及与此相关的词汇、语法和固定用法等, 还有要注意近义词的辨析、一词多义、一些拼写相似词的区别以及音节偏长、拼写偏复杂的单词等。在平时学习中, 要加强对固定短语、句子结构、习惯用语的记忆、理解和应用。

备考建议4

分析语境句意。近年来, 单项填空题淡化了所谓纯语法和纯词汇的考查, 而是设置特定的语境对语法和词汇进行考查, 因此准确理解语境句意就成了成功解题的钥匙。在平时的练习中, 要强化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辨析能力, 正确理解词义, 要提高语法运用能力, 切忌死记硬背语法条文。在做题时, 要特别注意整体把握、理解句意, 注意语境、捕捉信息, 找关键词、锁定考点。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做题的正确率。

备考建议5

还原句型句式。除了注意语境、利用信息, 还要学会分析句子结构、正确判断句型句式, 特别注意疑问句、感叹句、定语从句中的句子成分还原等。做题时, 把题干还原为自己熟悉的结构可以降低解题的难度, 如将感叹句、倒装句、疑问句的题干改为陈述句, 将被动句改为主动句, 将强调句式、从句、插入语去掉, 或者是将省略句补全等。

备考建议6

学会选项对比。做单项填空时, 有时候会觉得几个答案模棱两可, 似乎都可以。这种时候, 就要从语法、句型、固定搭配等多个方面入手来对比选项以排除干扰项, 从而选出正确答案。如对题目的备选答案没有把握, 利用“如果A对, 那么B也对”进行判断和推理, 排除A、B两个选项。同时, 还要学会灵活运用知识, 善用类比的方法总结知识, 把新学的知识和过去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与联系, 使知识得到有效巩固。

备考建议7

积累日常交际用语。高考英语必然会考查日常交际用语方面的内容, 因此在平日的学习中要注意积累、了解两个不同民族的交际习惯, 熟悉中、英两种文化的差异, 掌握各种情景中的交际应酬用语, 要排除思维定势的干扰, 避免出现中式英语。

(三) 完形填空

完形填空属于语言知识兼语言运用方面的内容, 要求考生掌握并能运用词汇, 同时要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高考完形填空大都是一篇具有一定故事情节的记叙文, 或是一篇叙议结合、富有哲理的议论文。完形填空命题突出语境对选项的制约作用, 着重考查考生对语篇、语境和语意的深层理解能力。近年来的高考命题越来越注重考查通过对上下文的理解来选择最佳答案, 要求考生在掌握文章主旨大意的基础上, 正确理解上下文语境和逻辑关系, 准确把握词汇在语篇层面的意义。因此, 考生在解题时一定要注意通览全文、抓准主旨, 细读全文、透析文意, 全面验证、理清逻辑, 才能提高做题的正确率。

备考建议1

做前通览全文。通读全文, 理顺大意, 是做好完形填空的重要技巧之一。因为完形填空不同于单个句子的选词填空, 其空白处是位于一篇文章之中, 因此必须纵观全文、通篇考虑。第一遍通读带有空缺单词的短文时, 可能一时把握不住短文内容、弄不清头绪, 这是很正常的。此时要注意克服畏难情绪和急躁心理, 应稳定情绪, 先明确大意。读题时切勿一看到空格就急着选出一个答案, 这样做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由于缺乏全局观念, 极易导致连续选错。只有纵览全文, 有了高度才会有清晰度。通读全文时, 可能会发现与题干有关的信息词汇或句子会反复出现, 提示正确答案。

备考建议2

充分重视首句。完形填空的短文通常没有标题, 且文章的首句和尾句一般不设空格。考生要特别注重对首句的理解, 因为它往往是全文的中心句, 提示或点明文章的主旨。通过研读首句, 大致把握全文的大意和作者的意图, 利用它作为解题的突破口。

备考建议3

学会联系上下文。完形填空的整篇文章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 而上下文则是营造语境的基础, 也是逻辑推理的依据。近年来, 完形填空的命题设计正朝着深层化和语境化方向发展, 逐渐淡化单纯的语言分析考查, 因此考生也应摒弃单纯从语法角度来解题的思维模式, 养成主要靠对语境的分析和语意的理解来解题, 同时要善于运用逻辑推理能力, 把握文章走向, 加强深层次理解。做一篇完形填空时, 肯定会有几处答案难以确定, 在推敲疑点时, 要联系上下文展开逻辑思维, 寻找线索。选择哪一个最佳答案肯定能够在上下文语境中找到支撑它的线索, 只不过有些线索不是很明显, 需要推理判断才能确定。

备考建议4

做好词汇储备。要做好完形填空, 就必须具备较大的词汇量。每篇完形填空所设的空多以实词为主, 所提供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其他三项均为干扰项。而干扰项也多半与前后的句子或词组可以形成某种联系。考生要侧重词汇的活用, 要加强对词汇合乎情景需求的判断, 加深对基本词汇的感受能力和应用能力, 如单从语法角度判断无法确定, 还可从语篇意义上加以鉴别。此外, 尤其是对一些词义丰富的动词、名词、形容词等, 还有形近词、近义词、一词多义等都必须在平时加以关注。

备考建议5

记忆固定搭配和习惯用法。做完形填空时, 一定要记住先易后难。先完成容易、有把握的答案, 这样可以增强自信心, 然后再集中精力解决难点。要解决疑难点, 就要熟练运用常见的英语语句, 记忆和积累一些习惯用法和固定搭配, 丰富词汇知识和提高词汇辨析能力。

备考建议6

把握作者观点态度。每篇文章都有特定的意图和目的, 作者在表达自己感情时会选择特定的词汇。因此, 在解题时, 要把握住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辨析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 留心捕捉作者的情感信息, 把握住文章的脉络与方向, 才能选出最佳答案。

备考建议7

做完后通读检查。全部做完后, 结合自己所选的答案, 再把全文通读一遍, 检查是否还有不妥当之处, 从整体上看结构、语义及逻辑是否一致, 上下文衔接是否合理。值得提醒的是, 发现因粗心、看错等原因选错答案或是找到上下文中有明显的提示而修正答案外, 其他情况如无十足把握, 不要轻易修改答案。

(四) 阅读理解

阅读理解属于语言运用方面的内容, 要求考生能读懂书报、杂志中关于一般性话题的简短文段以及公告、说明、广告等, 并能从中获取相关信息, 具体要求考生能理解主旨和要义, 理解文中的具体信息, 根据上下文推断生词的词义, 做出判断和推理, 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 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等。阅读理解历来都是高考英语卷中分值比重最大的一部分, 而且阅读材料情境真实、信息量大。文章体裁丰富, 题材多样, 话题新颖, 有应用文、说明文、记述文和议论文等, 大都贴近学生生活, 语言地道, 原汁原味, 颇具人文和社会气息, 融知识性、趣味性和思想性于一体, 突出了鲜明的时代特点。近年来文章篇幅加长、词汇量增加, 考查事实细节的题目略微减少, 而分析判断、逻辑推理、归纳概括方面的题目增加, 突出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查层次整体上有所提高。试题不仅考文章大意, 也考事实细节;不仅考具体事实, 也考抽象概念;不仅考字面意思, 也考作者意图;不仅考文中的词、句、段的意思, 也考全文中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此外, 阅读理解在考查学生对语篇整体理解能力的同时, 还考查考生的快速阅读能力、跨文化交际意识和阅读策略的掌握等。

备考建议1

掌握六类题型的做题技巧。高考阅读理解一般考查4~5篇阅读材料, 文章体裁不同、题材丰富, 而考点也具有多样性, 概括起来主要考查的有事实细节、词义推测、主旨大意、推理判断、文章结构、作者意图等六大类。想要做好阅读理解, 就必须在平时的训练中掌握对六类不同题目的阅读技能和解题技巧, 如通过略读、精读、跳读、寻读、抓主题句、猜测词义、推理判断、预测下文等来获取所需信息。

备考建议2

做到文题对应。做阅读理解时, 是先读题后看文章找答案还是先通读文章后再看题目?一般来说, 应根据文章的体裁和篇幅来确定。有故事情节的记叙文应先通读文章掌握大意, 而信息类的文章则应先看题干, 这样阅读时针对性更强。考生也可以按照“读题→阅读→解题→选择性阅读→再解题”的步骤解题, 先浏览问题, 带着问题去阅读, 解决表层理解的题目;对于深层理解的题目, 在读懂题目的前提下, 确定设题范围, 然后依据设题范围回归文章, 重读相关部分, 对应选项逐个判断, 排除与设题范围和原文相关表述不吻合的选项, 做出合理的再度推理与判断。尤其是对于广告、图形、表格或是有小标题的长篇幅文章, 更应该做到先看题干再读文章, 这样能够在短时间内就找到答案, 做到文题对应。

备考建议3

找出全文主旨。掌握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者主旨大意对于整篇文章的理解起着关键的作用。通过找出全文主旨, 可以把握方向, 弄清体裁。记叙文一般会先交代人物、时间、地点等, 然后详细叙述前因后果, 要注重把握中心思想和对细节的理解;议论文要先找出论点, 摸清作者的态度和意图, 论点一般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说明文要抓住说明的顺序等本质特征来领会文章大意;新闻报道类文章的第一段往往就是主旨大意。总之, 在阅读时要通过仔细阅读首尾句找到topic sentences或conclusion sentences, 抓住key words等来把握文章的中心与主旨, 揣测作者的态度和意图。

备考建议4

学会深层推理。一般来说, 大部分考题都能直接从文章中找到答案, 如对某一个词、某一句话、某一个段落的理解, 都能回到文章中去核实。但是, 也有一部分题目是不能直接从文中找到答案的, 这就需要考生自己去归纳与概括、推理与判断。做这一类的深层理解题时, 考生要通过语篇逻辑关系和细节暗示来推敲作者的态度, 理解文章的寓意, 如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给文章加标题或考查推理判断题等。考生做题时一定要以文章提供的事实和线索为依据, 立足已知, 推断未知, 决不能凭空想象。

备考建议5

加强限时训练。近年的高考阅读理解一直保持着较大的容量, 根据高考试卷的要求, 考生应限制在30分钟内读完4~5篇文章并完成20小题的选择。考生要掌握好时间, 答题速度保持在6分钟左右做完一篇。因此, 考生在平时一定要坚持有针对性的大容量的限时阅读训练, 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形成一定的阅读策略, 掌握有效的阅读技巧, 既要提高阅读速度, 又要保证答题的准确率。在阅读过程中, 考生应整体把握文章, 重点捕捉与题目有关的文章细节, 有把握的题目一次通过, 不太确定的题目再仔细推敲、以求突破, 逐渐提高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这样才能兼顾阅读速度和做题准确度。

备考建议6

注重文化意识。高考阅读理解会出现有关文学、科普、生活、时事、广告等各种题材的文章, 因此考生要在平时拓宽阅读面和知识面, 多关注社会热点、生活常识、文化信息等各个领域的相关报道, 多了解国内外的时事、新技术、科技发展, 多学习英美等西方国家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文化知识, 以提高对不同题材和体裁文章的熟悉度。同时, 考生还可以在大量的语篇中体验其他国家丰富的文化内涵与背景知识, 欣赏语言的美感, 增强自己的文化意识。

备考建议7

备战任务型阅读。高考中的任务型阅读是能够争取得满分的一个题型, 考前一定要强化训练, 积极备战, 要求考生掌握一定的解题步骤和技巧。一方面要通读全文、领悟大意, 另一方面要分析结构、注重逻辑。考生应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 分析文章主干部分设空的位置和类型, 理清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及文章的逻辑结构, 如主旨概括句, 考查的是对文章整体内容的理解;过渡性句子, 考查的是对文章结构的把握;注释性句子, 考查的是对上下文逻辑意义的理解。考生在做题时要通读全文抓文章结构, 明确文章大意;详读段落抓主题句及小标题, 明确段落大意;定位选项结合其关键词代入文章, 对照关键词与上下文语意关系做出合理选择。

(五) 短文改错

短文改错属于语言运用方面的内容, 要求考生能在难度与书面表达水平相当的英语短文中识别语言错误并予以纠正, 其中的错误涉及语法、词法、句法及行文逻辑等, 重点考查与衡量考生对书面语篇的校验能力, 把握如何在语篇中综合运用英语知识的准确性。短文体裁以记叙文为主, 词数与书面表达一致, 100个词左右, 其语言、篇章、结构难度不大, 错误类型一般是考生在书面表达中常犯的典型错误。考生必须在充分理解语篇内容和逻辑关系的基础上, 运用所学语言知识发现并纠正其中的10处错误, 尤其是短文中会出现较长的复合句或并列句, 考生应在平时的训练中弄清复杂的句子结构, 掌握语言运用的灵活性和准确性。

备考建议1

整体掌握语篇。做短文改错前, 要先通读全文, 弄清文章大意, 然后以语篇为整体, 根据短文大意和上下文逻辑关系, 对文章进行逐字逐句的分析, 从词汇句法等语言运用的正确性和上下文行文逻辑等方面来识错纠错, 根据不同的错误分别进行改词、加词或删词。

备考建议2

分析句子结构。做短文改错时, 注意要以句子为单位, 一句一句地读和改, 千万不能以旧模式来一行一行地改。每看一个句子, 都要学会分析句子结构, 检查这个句子的结构是否完整, 有没有出现双谓语或者零谓语。尤其是面对较为复杂的复合句, 一定要弄清词性和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 多从语法的角度来考虑句法的正确性和语言运用的准确性。

备考建议3

灵活运用词汇。短文改错这一题型考查了考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要求考生能够把握语言灵活运用的多样性, 多从句意和语意等方面来考虑语言运用的正确与否。常见的考点有:名词单复数的错误、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的混淆;动词时态和语态的错误、非谓语动词的误用;形容词和副词的混用;介词的多余、缺失或错用;冠词的多余、缺失或错用;序数词和基数词的误用;代词的格与数的错用;连词的错用;常用短语或固定搭配的错误等。

备考建议4

注意前后呼应。做短文改错除了要注意每个句子的完整性以外, 还要特别注意上下文的前后呼应, 如前后主谓是否一致、前后人称是否一致、前后时态是否一致、前后指代是否一致、前后平行结构是否一致、前后语气是否连贯、起承转合是否符合文意等。

备考建议5

检查规范答题。一般来说, 每份高考试卷的短文改错都有其答题规范与特点。如浙江卷的短文改错10处错误包括8个错词、1个多词、1个少词。如果考生注意到这些特点, 就能在最后检查时提高答题的正确率。此外, 考生在答卷上一定要严格按照题目的指导语和指令来规范答题, 注意改错的正确格式, 减少失分。

(六) 书面表达

书面表达属于语言运用方面的内容, 要求考生能够有效运用所学语言知识, 准确运用语法知识, 使用一定的词汇和句型, 清楚连贯地传递信息、表达自己的意思。在写作时, 要注意内容要点的完整性、应用词汇和语法结构的准确性、上下文的连贯性和语言的得体性。考生容易出现的问题有结构不明、要点不全、语言应用能力欠缺、出现词汇错误或语法错误、出现不完整的句子结构、惯用中式思维与表达或是使用不地道、不合习惯的表达等。

备考建议1

认真读题, 仔细审题。无论是那种形式的作文, 拿到手后, 一定要认真仔细地进行审题, 明确体裁、格式、标题、时态、人称等要求。首先要弄清体裁, 保证格式正确。然后确定使用的人称和时态, 要不要写标题、字数要求是多少等。一般来说, 说明文和议论文多用一般现在时, 记叙文和日记多用一般过去时, 也有记叙加上议论的作文要求使用过去时和现在时。最后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 数清要点、确定内容, 要根据提供的信息, 紧扣主题写作, 切记文不对题、偏题跑题。

备考建议2

列出框架, 写下提纲。对一篇书面表达来说, 结构和框架是非常重要的。动笔之前, 一定要先架好文章的框架, 注意篇章结构, 合理布局, 包括整篇文章分几段写, 每一段的主题是什么, 要涵盖哪些要点等。常见的书面表达结构有总→分→总、先叙述后议论、提出现象→分析原因→解决措施 (what→why→how) 等。

备考建议3

写出要点, 解决难点。有了文章的框架结构, 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 尽量在草稿纸上列出写作的要点。事先写下要点, 一方面能够提炼信息, 避免写作时遗漏要点, 另一方面能够预先写出较难表达的词汇和要点, 解决“拦路虎”, 使考生在正式写作时更流畅、更顺利。

备考建议4

遣词造句, 连句成文。一篇书面表达, 第一段要认真写好, 力争出彩, 不要出现错误。除了写好开头, 还要组织行文, 完善结尾。在遣词造句时, 要注意语法正确、考虑措辞、选词恰当;在组句成篇时, 要注意巧用过渡、行文流畅、衔接连贯。为了确保语篇结构的衔接和连贯, 考生应在写作过程中运用恰当的关联词把句子组合起来, 如使用表示递进、让步、转折、因果、承接、并列、总结、对比等关系的过渡词, 使段与段、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清楚、过渡自然、前后呼应、有条有理。

备考建议5

检查推敲, 加工润色。对于考生来说, 书面表达想要拿到高分是不容易的。除了基本的结构、要点、关联词, 还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多样性。在自己有把握的前提下, 考生应多使用一些较为复杂的句型句式和一些高级词汇。和简单句相比, 复合句或是长短句结合的表达使文章显得更加生动、更加丰富。因此, 书面表达的长分点就是多使用一些高级词汇, 多使用一些复合句, 如插入语的使用、非谓语动词的应用、三大类从句的运用、一些惯用句型句式的运用, 包括倒装句、强调句、it句式、虚拟语气等。

备考建议6

查漏补缺, 卷面整洁。最后, 考生一定要留出几分钟时间仔细检查, 查漏补缺, 看看文章是否紧扣主题, 有否遗漏要点, 文章的体裁、人称是否符合试题要求, 时态语态是否有差错, 主谓是否一致, 句子结构是否正确, 语法运用是否得体, 篇章结构是否完整, 字数是否符合要求。此外, 分段、拼写、书写、修辞、标点等方面也不容忽视。为了给阅卷老师留下好的印象, 考生要做到严格按照试卷的答题要求, 规范地写到答卷上面。书写时一定要注意工整美观, 尽量避免涂改, 以增加印象分。

8.高考化学备考复习策略 篇八

【策略一】重视课本知识  灵活处理情境问题

近年浙江高考理综试卷第7题是考查学生化学素养能力,第8题是考查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其试题内容(选项)大多取材于考纲规定的化学必考教材。

例如2014年第7题中出现的“光催化还原水制氢和电解水制氢”问题,“氨氮废水(含■及NH3)氧化法处理”问题,“燃料的热值”问题等均是教材中的内容。第8题中“金属汞洒落在实验室地面或桌面”的处理问题,pH计问题,电子天平问题,茚三酮试剂检验氨基酸等问题也是教材中的内容。

但是第7题C选项要求判断“某种光学检测技术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可检测到单个细胞(V≈10-12L)内的数个目标分子,据此可推算该检测技术能测量细胞内浓度约为10-12~10-11mol·L-1的目标分子”,这是情景处理问题。如果我们假设单个细胞(V≈10-12L)内有N个目标分子,则细胞内浓度为N/(6.02×1023)/10-12 mol·L-1,当N约为1~6个分子,细胞内浓度则为10-12~10-11mol·L-1,即说法正确。第8题D选项为:“向某溶液中加入茚三酮试剂,加热煮沸后溶液若出现蓝色,则可判断该溶液含有蛋白质。”因为茚三酮这种化学试剂,它主要用于检测氨、一级和二胺、尤其是氨基酸,但不能用于检验蛋白质。因此,向某溶液中加入茚三酮试剂,加热煮沸后溶液若出现蓝色,不能证明含有蛋白质。

以上试题告诉我们,高考试题的取材来源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如“光学检测”技术取材于前沿科学领域题材,用假设法计算是高中化学常用的方法,体现了高考题对化学素养的考查。对茚三酮试剂应用的考查,突显了高考试题知识点横向延伸的特点。

我们复习的策略是一定要重视课本知识,尤其是《拓展视野》的栏目内容是考查学生化学素养和实验素养的最好题材。例如“人体中极少量的NO会促进血管收缩,防止血管扩张”和“ 广范pH试纸和精密pH试纸测量范围相同,但精密度不同”这两个选项均来自教材,学生要能分析其中错误所在。瞄准2015年理综必考的《化学1》、《化学2》、《化学反应原理》三本书和模块《有机化学基础》、《物质结构与性质》两本书。指导学生通读和理解相关内容,课堂上对相关内容要进行必要的延伸和拓展,则一定可以突破第7题和第8题的思维障碍。

【策略二】核心考点归纳整理   倡导微专题复习

近年浙江高考第9题是考查元素周期表和物质结构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利用所学化学知识推理分析的应用。例如2014年第9题主要考查元素周期表结构以及元素周期律的应用能力。试题如下: 如表1所示的五种元素中,W、X、Y、Z为短周期元素,这四种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2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X、Y、Z三种元素最低价氢化物的沸点依次升高

B. 由X、Y和氢三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只有共价键

C. 物质WY2、W3X4、WZ4均有熔点高、硬度大的特性

D. T元素的单质具有半导体的特性,T与Z元素可形成化合物TZ4

首先要突破元素推断的问题。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推出X为N,Y为O,Z为Cl,W为Si,T为Ge。A选项考查了N、O氢化物的氢键对沸点的影响。B选项考查了N、H、O三种非金属元素也可形成离子键。D选项考查了Si和Ge同主族元素半导体的相似性,GeCl4、SiCl4化学式的相似性。C选项因为四氯化锗是分子晶体,熔点低,硬度小,把SiCl4分子晶体镶嵌于SiO2、Si3N4的原子晶体中,增加了解答的困难。

这个试题告诉我们:考查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物质结构知识,可以涉及氢键、化学键、晶体类型及物质性质、元素周期律等化学考点。

鉴于上述理由,我们复习的策略是采取微专题的复习。

例如复习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物质结构等考点时,首先要理清这些知识点脉络关系,例如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可以编织如图1的脉络。

其次,分析归类本专题常考的考点:①微粒中各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之间的数量关系;②核素、同位素概念的辨析;③较为复杂的电子式书写;④氢键对物质熔点、沸点、溶解性的影响;⑤共价键、离子键的判断和分析;⑥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方法;⑦物质不同性质变化时化学键变化的分析和判断;⑧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方法;⑨物质熔沸点高低的判断;⑩气态氢化物稳定性的判断。

再次,研究特例是复习的重点。如金属晶体的熔点可能比离子晶体高,也可能比分子晶体低,汞和钨就是典型的例子;HI、HBr、HCl其水溶液的酸性是依次减弱的;有的分子不存在化学键,如Ne;N和H两种非金属可以形成离子化合物NH4N或(NH4)3N;金属性Pb>Sn,但金属的活动性是Sn >Pb。

预测2015年的周期表和物质结构高考题仍然以推断元素入手,结合微粒半径比较、氢键、同素异形体、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化学键的破坏、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碱性的比较等考点进行考查,同时还要关注元素性质及其化合物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策略三】考点内容问题化   深层思维提能力

近年浙江高考试题特别重视知识点的细节性和深层次考查,学生只有表层浅显的知识点是很难正确解答高考试题的。例如2014年第10题D选项要求考生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CH3COOCH2CH3与CH3CH2COOCH3互为同分异构体,1H-NMR谱显示两者均有三种不同的氢原子且三种氢原子的比例相同,故不能用1H-NMR来鉴别。”许多学生认为是正确的,理由是CH3COOCH2CH3与CH3CH2COOCH3属于同分异构体,1H-NMR谱显示两者均有三种不同的氢原子且三种氢原子的比例为3∶3∶2。而试题要求学生知道核磁共振氢谱中乙酸乙酯和丙酸甲酯峰的位置是不同的。而第三个层次要点如果老师没有拓展细化归纳,学生就很难正确答题了。endprint

以上试题告诉我们,复习策略是要对考纲涉及的考点,要尽可能设计成问题对其细化和深化,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通过日积月累的强化训练,使学生思维提高到较高的层次。而细化深化的问题在每个考点中均可以找到实例。

例如,一种反应微粒与多种反应微粒反应前后顺序问题是化学的难点。我们可以用NH4Al(SO4)2溶液与Ba(OH)2溶液反应为例设计以下问题。

(1)向NH4Al(SO4)2溶液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共有几对离子会发生反应?

(2)OH-能沉淀Al3+,也能与■反应,也会溶解Al(OH)3,它们反应的先后顺序是怎样的?

(3)含有1mol的NH4Al(SO4)2溶液中,加入含多少mol Ba(OH)2溶液时生成的沉淀的物质的量最大?

(4)含有1mol的NH4Al(SO4)2溶液中,加入含多少mol Ba(OH)2溶液时生成的沉淀的质量最大?

(5)当NH4Al(SO4)2与Ba(OH)2溶液等物质的量反应时,对应的离子方程式怎么写?

(6)NH4Al(SO4)2溶液与Ba(OH)2溶液反应时,为什么说2Al3++3■+3Ba2++6OH-=3BaSO4↓+2Al(OH)3↓是错误的?

(7)NH4Al(SO4)2溶液与Ba(OH)2溶液反应时,分析离子方程式Al3++2■+2Ba2++4OH-=2BaSO4↓+Al■+2H2O是否正确?为什么?

(8)NH4Al(SO4)2溶液与Ba(OH)2溶液反应时,分析离子方程式■+Al3++2■+2Ba2++4OH-=2BaSO4↓+Al(OH)3↓+NH3·H2O是否正确?为什么?

这种问题式复习,可以解决一种微粒与对应微粒反应的前后顺序的难点,也解决了离子方程式中各离子数的配比问题的难点,还解决了生成沉淀时涉及的定量分析问题。

预计2015年高考化学试题设计,一定是考深层细化的内容,在思维方面突破两个层次障碍是常见的试题,较难试题要突破三个层次障碍。建议在复习时多多采用这种问题深化式复习策略,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策略四】文字表达图像化   定性定量相结合

浙江化学高考试题历来重视图像题的定性和定量考查,因为图像题能很好地考查学生利用所学化学知识分析推理的能力。例如2014年第12题:氯在饮用水处理中常用作杀菌剂,且HClO的杀菌能力比ClO-强。25℃时氯气-氯水体系中存在以下平衡关系:

Cl2(g)?葑Cl2(aq)                        K1=10-1.2

Cl2(aq)+ H2O?葑HClO+ H++Cl-       K2=10-3.4

HClO?葑H++ClO-                         Ka=?

其中Cl2(aq)、HClO和ClO-分别在三者中所占分数(α)随pH变化的关系如图2所示。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Cl2(g)+H2O?葑2H++ClO-+ Cl-        K=10-10.9

B.在氯处理水体系中,c(HClO)+c(ClO-)=c(H+)-c(OH-)

C.用氯处理饮用水时,pH=7.5时杀菌效果比pH=6.5时差

D.氯处理饮用水时,在夏季的杀菌效果比在冬季好

值得一提的是,A选项是盖斯定律在电离和化学平衡中的应用迁移,属于定量内容。将题意中三个方程式相加,得到Cl2(g)+H2O?葑2H++ClO-+ Cl-,就有K=K1K2Ka,根据Ka=c(H+)c(ClO-)/c(HClO)=10-7.5×0.5 /0.5=10-7.5,所以K=K1×K2×Ka=10-12.1。B选项是电荷守恒式的灵活应用,属于定性内容。根据电荷守恒:c(OH-)+c(ClO-)+cCl-)=c(H+),c(H+)-c(OH-)=c(Cl-)c(HClO)+c(ClO-);因为c(HClO) 不等于c(Cl-),B选项错。C选项是读图能力的考查,由图知pH=7.5时,HClO浓度比pH=6.5时低,则pH=7.5时杀菌效果更差。D选项是化学平衡移动问题,夏季温度高,HClO浓度比冬季低。

该题显著特点是体现了图像特殊点的应用,关于图像特殊点解题是浙江化学卷多年考查不衰的一个技巧。其实2014年浙江高考26题也是有关图示定性与定量分析的试题。

这个试题告诉说明:我们复习策略是要花更多的精力来关注图示图像问题,因为图像问题既要定性分析又要定量分析。为了迎合高考复习,我们模仿2014年浙江高考第26题风格编制了一道试题,该试题传承了近三年浙江高考第26题的用实验手段研究物质、由信息推断物质、重在考查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精髓,试题难度与高考相当。

[例]某不含结晶水的无机物质X仅有四种元素组成,为了探究其组成和性质,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实验:

另取56.8g固体X在空气中加热分解得40.0g固体2,并生成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96 g/L的气体A和另一中性物质B。请回答下列问题:

(1)A的结构式为      ,B的电子式为      。

(2)X的化学式         ,固体X在空气中加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endprint

(3)若固体2与NH3在加热过程中出现砖红色固体,其原因是        (用化学反应的方程式表示)。

(4)一定条件下,气体A与溶液2反应生成溶液3的溶质有多样性,若溶液3溶质有三种时,除必定含有的一种溶质外,其中另两种溶质的组合可能是         ,        。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固体3中二种溶质的阴离子        。

本题的亮点是以图像为呈现方式,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灼烧得固体2黑色,则固体2为CuO,中性物质B为H2O。定量计算:通过气体A密度计算相对分子质量为44,则A为CO2, 40.0g固体2含CuO为0.5mol。设CuCO3为m mol, 另一化合物Cu(OH)2为n mol。则m+n=0.5,124m+98n=56.8。得m=0.3,n=0.2。X的化学式2Cu(OH)2·3CuCO3或Cu5(OH)4(CO3)3。另外,溶液2通入气体CO2,因CO2的量不同,可能生成NaHCO3或Na2CO3。最后若固体3只有两种溶质,一定是Na2CO3和Na2SO4,不可能是NaOH 和Na2SO4或NaHCO3和Na2SO4,因此只要检验硫酸根离子和碳酸根离子即可。

预测2015年高考元素化合物试题将以这种图示方式出现。试题将以化学新物质为背景,让考生通过定性定量分析推断具体的化学物质。然后考查电子式、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氧化还原、离子检验等相关知识。

【策略五】有机复习抓转化   分类比较要重视

2014年高考有机化学考选择题和推断题。其中选择题考查了有机物乳酸薄荷醇酯的化学性质,同系物的判断,淀粉和纤维素酸催化下的水解产物判断,CH3COOCH2CH3与CH3CH2COOCH3中1H-NMR谱的识别。大题考查了普鲁卡因分子的性质,反应试剂的选择和反应类型的判断,有机反应式的书写,有条件限制的同分异构体推断。HN(CH2CH3)2分子的合成路线。其中难点是流程图中的各种有机分子的推断。

以上试题告诉我们:有机化学复习策略要抓住重点内容分类复习。如烃的通式研究,要对比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求同找异;有机物燃烧时要对耗氧量、CO2和H2O的量进行对比分析;对有机反应式各种类型(包括条件、产物)进行深化比较;有条件限制同分异构体的判断要突出分类思维和有序思维;高分子化合物生成的类型要归纳,单体判断的方法技巧要归类比较;石油的炼制、苯和煤的综合应用进行相似对比和辨析;乙醇、乙酸、乙酸乙酯、油脂和糖类主线转化要对比细化。

例如酯化反应可以进行以下分类对比:(1)发生酯化反应时羧酸脱羟基,醇脱去羟基氢原子,同时要注意断键部位。(2)酯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产物是醇和羧酸盐而不是羧酸。(3)羟基酸分子发生酯化反应时,可生成链状酯,也可生成环酯,还可生成高分子酯,解题时要看清题意。(4)酯化反应实验时,蒸出的成分有乙酸、乙醇、乙酸乙酯和水,饱和碳酸钠溶液能中和乙酸、溶解乙醇、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5)酯的反应中物质的量的关系:酯化反应中,生成的酯基个数等于生成的水分子个数;酯水解时,水解的酯基个数等于消耗的水分子个数。酸和醇的反应的量等于生成酯和水的量。(6)酯化反应的各种类型也要深化:①一元羧酸与一元醇之间的酯化反应;②一元羧酸与多元醇之间的酯化反应;③多元羧酸与一元醇之间的酯化反应;④多元羧酸与多元醇之间的酯化反应,可得普通酯、环酯和高聚酯;⑤羟基酸自身的酯化反应,此时反应有三种情形,可得普通酯、环酯和高聚酯;⑥无机酸(硝酸等)与醇之间的酯化反应;⑦其他含羟基类物质(葡萄糖、纤维素等)与含氧酸(或酸酐)之间的酯化反应。

2015年高考理综化学不考《有机化学基础》,只考《化学2》有机化合物的获得与应用。预测有机试题的题量和分值均会减少,其考试范围也有所缩少,但仍然是考查深层次有机化学问题。

【策略六】实验题抓综合   类比迁移重应用

高考化学实验题综合性强。2014年的化学制备实验题中,集实验装置、试题信息、流程图示、数据分析于同一试题中,则实验考查题综合程度高,考查学生的知识面更为丰富,考查学生能力水平更为突出,考查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也更高。

试题给出了葡萄糖酸钙制取的两个方程式。给出了葡萄糖酸钙、葡萄糖酸、溴化钙、氯化钙相关物质在水中和乙醇中溶解性表格。又给出了实验流程:

第(2)问CaCO3固体需有剩余的目的和本实验中不宜用CaCl2替代CaCO3的理由。加入过量的碳酸钙,可提高葡萄糖酸反应转化率,是化学平衡原理的迁移应用。氯化钙与葡萄糖酸难以反应,是强酸制弱酸原理迁移的应用。第(4)问第④步加入乙醇的作用,用乙醇洗涤既可避免葡萄糖酸钙损失,又有利于葡萄糖酸钙析出。这是盐析原理到醇析的迁移。

以上高考试题说明,实验试题主要考查:能合理选择实验条件;能用化学原理解决问题;善于应用知识点的迁移;所学知识在新情景中的应用。

因此,实验内容的复习策略是:一定要强调以下五个方面的强化落实:①明确实验原理: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结合已有化学知识,通过类比迁移、分析,明确实验原理;②选择仪器药品:根据实验目的和原理,反应条件,选择合适的化学仪器和药品;③设计实验步骤:在明确实验原理及所需仪器和药品的基础上,设计出合理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步骤;④实验现象描述:实验现象主要从发光、放热、颜色变化、出现沉淀、生成气体几个方面描述;⑤实验数据处理:要根据实验所用仪器的精确度去记录,去除无效数据,取几次平均值计算;⑥实验结论: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和记录的数据,通过分析、计算、列图表、推理等处理,得出正确结论。

预测2015年实验题仍以新物质的制备或性质为背景考查实验方案设计的步骤、实验流程的分析、评价等内容。这类试题重在对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验能力的考查,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上一篇:叶芝经典英文诗朗诵下一篇:全国2010年4月高等教育法学自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