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导式教学法(精选8篇)
1.学导式教学法 篇一
谈学导式教学法
[摘要] 学导式既是课堂教学的具体方法,又是适用于中小学各科教学的指导思想。学导式教学法突出以学生自学为主的“自学——解疑-—精讲一演练”四个环节,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学导式教学法强调师生之间的相互启发,是对启发式的发展与创新;学导式教学法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同时,提出教师的指导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运用学导式教学法,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关键词]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学可促导
学导式教学法近30年来在我国教学改革中得到广泛应用。学导式教学法提倡学生自学、教师的指导贯穿其中,[1]其本质特征是:教学重心从“教”移到“学”上,学生自主地、直接地、快速地参与教学全过程,课堂上几乎三分之二的时间是由学生主动进行的“自学——解疑——精讲——演练”活动,个体和群体相结合,变“讲”堂为“学”堂。这是对传统习惯的以教师为中心、重教轻学、同步教学和学生被动依赖的注入式满堂灌的彻底否定和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启发而“不启不发”乃至“启而不发”,的“启发与注入并存”的重大突破。
学导式重视学生学的方法与理念,强调以自学为主体的“自学——解疑——精讲一演练”这四个环节,学生直接从教材中获得知识,掌握学法,形成学力,学生的知识、技能、智力、能力和品行得到生动活泼地主动开发。学导式同时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关注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基础之上教师的恰当指导。
显然,学导式既是课堂教学的具体方法,又是适用于中各科教学的指导思想。
一、学导式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
注入式教学法是不顾学生认识过程的客观规律及其知识水平与理解力,把现成的知识结论灌输给学生,教师主观地决定教学进程,并强迫学生呆读死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注入式教学法习惯于以“教师中心论”为指导思想,主要从传授知识出发进行教学,以“教”为出发点,以“教”为重心,是为“教”服务的。这种教学法实质上仅仅是“教”法,必然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很少有独立钻研交流思想的机会。所以,这种教学法必然带有划一性、机械性和强迫性,总是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忽视学生智能的培养。毛泽东同志1964年仍然大声疾呼:“反对注入式教学法,连资产阶级教育家在五四时期就早已提出来了。我们为什么不反?”“你们的教学就是灌”[2],他反对“满堂灌”“抱着走”,使学生“立于被动,消磨个性”。
很可惜,直到目前,我国从中学到大学仍然有很多教师还是从上课讲到下课,把知识嚼烂喂给学生:学生已经懂的东西,教师还讲;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还不放手,一切由教师包办代替。课堂时间都是教师在“自我表现”“自圆其说”。
学导式教学法突出学在导前,先学后教,让学生“学”在前面,积极进行“自学——解疑——精讲——演练”,这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让学生充分利用“已知、已会、已能”去主动获取“未知、未能”。事实上,从小学算起,学生独立自学的潜力是很大的,有不少自学成才的人,开始自学时仅有初中甚至小学水平。他们在校外能如此,在校内的学生当然更能这样,何况又有教师指导和各种有利条件。教师用学导式,学在导前,先掌握学情,才能以学定教。但关键在于唤醒激励学生肯“学”会“学”,学导结合,给学生发展独立自学的能力提供了广阔的时空。这是学导式取得成功的内因和根本途径,也是对注入式的根本否定。
二、学导式是对启发式的发展与创新
启发式教学法是教师在教学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自觉掌握知识的教学理论和方法。我国中小学教学一直把启发式作为指导思想和指导原则。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旧的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启发式教学总是在教师为中心的前提下,使学生一直处于“不启不发”甚至“启而不发”的被动地位。
至今仍然可以看到:由于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师素质的局限,启发式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往往不一定是学生面临的真正问题;教师在黑板上写的内容,书本上都已存在。这种重复的无效劳动,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和练习的机会,出现了讲与练脱节、师生脱节、课内外脱节的现象。往往学生课内没听懂、旧知识未消化,新知识又压下来;课外作业多、负担重,迫使学生加班加点,搞疲劳战术,严重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这不仅是学生的痛苦,也是教育的悲哀。
学导式突出学生学、教师导的思想,即“学导思想”。体现“学导思想”的各类教学模式,即为“学导式教学模式”;体现“学导思想”的各类教学方法,正是“学导法”[3]。现在,学导式教学模式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同时也把学好这门课的责任交给了他们。学生在自学时精神振奋,因为他们要能够自己阅读教材,必须先进行自学并自己思考。这应该成为教学常规,违反这条常规,也就违反了常情。
现在,学导式课堂上整个学习过程“自学一解疑(讨论)——精讲——演练”由学生自己掌握,教师只相机引导,因为学生凡是读了教材可以领悟或无师自通之处,教师就不需重复讲解,可由学生复述或答题、演练,而由教师检查验收;只有在学生力不胜任时,才由教师提示、点拨、演示、精讲。学生自学,特别是能得到教师指导的自学,强化了学生与教材的直接联系。在解疑等环节又采取个体与群体相结合、横向联系相互讨论的形式,多人异步,这完全适用于学生基本独立学习的整个教学过程。
学导式使师生形成了多方向探讨、多层次交流、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注入式不能这样作,启发式也难作到这一点,因为它们的立足点在“教”上,尚未转移到“学”上。而学导式已把这种合情合理的要求,贯串在以学生独立学习为主的“自学——解疑(讨论)——精讲——演练”这四个环节组成的教学过程中。这样,学导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多人异步、提出的问题完全可能超出教师备课的范围,学可促导,凸显学生的创新精神,完全能够一题多解,师生可以相互启发。所以,学导式是对启发式的发展与创新。
三、学导式强调有指导的自学
多年以来,各地中学和大学的毕业生大多只学到一些现成的书本知识,不会自学,不会独立探索求知,没有养成独立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很难迅速形成独立探索创新的真本领。“要自学,靠自己学”,这是毛泽东同志的明确主张,他充分肯定自学对于培养人才的重要作用。
学导式教学法充分扶植和积极利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并在学生普遍自学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他(她)们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每个学生的智能都能获得积极主动地有效开发。事实上,已经有许多初中生自学了高中课程,并取得了好成绩——其中有些课程还是比较难学、需要教师教的数学、外语等。此外,那些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也常常在课外读一些比课内的分量更重的书籍,并且基本上能掌握其内容。所以,高中生自学高中课程是完全可行的。遇到了困难和障碍,只要教师加以引导、点拨,就能解决。学在导前、出现奇思妙想进而自主创新的实例不胜枚举,不是也有不少学生能运用自学得到的知识和技能制造出一些“产品”来吗?例如哈尔滨第三中学女生孙五一,由于受父母的熏陶,上小学前就已读了几百本儿童科普读物和多部中外名著,养成了速读速记的技能。10岁那年她感冒了,头痛、鼻塞、记忆力明显下降。她把电子玩具改制成一个简易装置,把游戏机控制手柄上的导电橡胶拆下,做成两个鼻腔电极,竟解决了感冒引起的鼻塞,因而头脑清醒了,记忆力也好多了。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的指导建议下,她申报了第一项国家专利“嗅神经治疗仪”。如今,17岁的她于2007年9月获得了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追求创新的她已获得八项发明专利、两项获国际发明大奖,其中三项被高科技企业成功转化为生产力。
学导式不仅适用于中小学,也适用于职业教育、高等学校、干部学校和成人教育。学导式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到了学生手里,这是它同注入式、甚至同启发式根本不同的质变。当然,这一质变需要经历一个渐进的过程:从多教少学到少教多学,最后达到不教自学的境界。同时,需要逐步完善配套的工作:变教学大纲、教案为自学大纲、学案,变教材为学材——学生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要求定出自学方案、变课本为开放型自学型,变“教参”为“学参”——变成学生的自学参考资料;努力改善自学条件,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智力、能力、品行在课堂教学中交互作用、相互促进。这样,学导式教学法必将取得人才培养与开发的良好效果。
四、学导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导式强调以学定教、学在导前,学中求导,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毛泽东同志曾一再警告:把学生置于被动地位、压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是不利于培养青年们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的”;他一贯主张创造条件,尽最大努力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精神和习惯。
学导式把“学”摆在先头,突出“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把学习和质疑、一题多解标新立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它完全符合现代教学理论和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积极地探索未知,同时得到教师恰到好处的诱导启发,教学生学会学习、掌握认知的手段。人人充满自信,变课堂为尽情展示自己学习潜能和个性的舞台,绝不满足于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更要同时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并且优化品行,使智能各项元素获得普遍发展。
学导式让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还要运用知识,还要会动手、动脑,形成熟练的语言技能、逻辑数学技能、空间成像视听技能、人际沟通技能、自我认识技能等心智技能与绘画制图技能、身体运动与操作技能等操作技能。
学导式锻炼能力,广义的会做事的能力主要包括自学——探索能力、表达——表演能力、健体——操作能力、社交——管理能力、革新——创造能力、情感——审美能力、意志——调节能力七项要素及其各自的深度、广度、精度、强度、敏度、效度等有机统一的表现。学导式锻炼的能力是智力结合知识、技能解决实践问题的不同活动方式、水平、层次的能动的现实行为。
学导式优化品行,包括实践表现的品质和人生价值取向、思想意识、态度习惯等个人品行德性。
总之,学导式教学法以学生勤奋好学、主动发展为本,最大限度调动学生自我发展的积极性,不断在自学中增强自信心,把内在的潜能转化为现实的能动力量,充分展现主体的能动、独立、探究的创新特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学生自觉成长为能跨文化沟通的、适应国际化竞争需要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持续贡献力量。[参考文献] [1]张人杰,大教育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15 [2]毛主席论教育革命[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 [3]刘宏武,课程改革教师岗位培训资源包新课程的教学方法选择[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4
2.学导式教学法 篇二
1.1 传统的体育课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不仅有局限性, 还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产生对体育课的恐惧。
在体育教学中还必须更大范围地借鉴其他科学成功的教学经验。教师鼓励学生不仅动手, 还要动脑, 合理利用自身多种感知途径感受技术。运用科学的手段促进学生对技术的掌握。人体对技能知识的掌握有一定规律, 遵循这些规律就能事半功倍, 按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 对学生掌握技术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教法, 可有效促进学生对技术的掌握。
1.2“学导式”教学法, 即先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某些技术的自学实践, 然后请学生自己总结, 教师给予指导, 形成有一定程度的理论, 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为将来进行新知识学习奠定基础。
“学导式”教学法, 不仅注重教学中教授学生打羽毛球技术, 而且注重对学生的情商和逆商能力的培养,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3 情商就是让别人信任你、喜欢你的能力。
被人信任的前提是具有讲诚信的人品、人格, 待人诚恳。同时, 学会分享、互相帮衬也是情商至关重要的内容。情商 (emotional quotient简写成EQ) 是表示认识、控制和调节自身情感的能力。情商的高低反映着情感品质的差异。情商对于人的成功起着比智商更加重要的作用。首先, 智商和情商反映着两种性质不同的心理品质。智商主要反映人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能力、观察能力、计算能力、律动的能力等。也就是说, 它主要表现人的理性的能力。它可能是大脑皮层特别主要是主管抽象思维和分析思维的左半球大脑的功能。
逆商 (Adversity Quotient) 就是面对困难、挫折和失败时的抗打击能力和自我鼓励能力。学校和家庭应通过鼓励的方式让孩子从失败中站起来, 勇往直前, 让孩子在鼓励中获得成就感。[1]
1.4“身体不强何谈栋梁”!这是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3年有关体育的讲话。
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 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 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体育课程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
基本目标是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基本要求而确定的, 分为五个领域目标。运动参与目标: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基本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 能够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 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2]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011年和2012年入校新疆大学本科生, 南校区羽毛球选项课6个班学生共181名 (其中女生65人, 男生116人) ;校本部7个羽毛球选项班210人学生 (女生147人、男生63人) ;北校区羽毛球选项课4个班学生143人 (女生79人、男生64人) 通过新疆大学教务系统, 网上选课的方法选择羽毛球课, 在每个校区分成二个组, 一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一组采用“学导式”教学法进行教学;有四位教师进行羽毛球教学 (其中一位教授、一位副教授、两位讲师) 。
2.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调查访谈法、数据统计法。
3 现状与分析
3.1 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主要以竞技项目为主, 强调技术能力和身体能力, 目的和任务都反映要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技术能力, 体育课程内容是体育课程目标与体育教学实施的中介, 但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们感受到, 决大部分大学生尽管从小学到大学修了一千多学时的体育课, 但到结业时, 无论是在体育观念、体育意识、体育知识还是在运动能力、体育兴趣、体育习惯等方面却只达到了令人遗憾的地水平, 他们对体育各个项目的学习基本上仍处于泛化阶段。因此, 课程内容专一化是提高教学质量掌握一项技能的关键所在, 也是个性化培养的必要途径。对实现“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 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等”目标要求大有益处。
3.2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过程中, 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要求教师提高课堂的控制能力, 学生是处于次要从属位置, 学习是被动型的。“习惯真是一种顽强的力量, 完全可以主宰人生, 习惯伴随影响着每个人, 并在人生道路上显示出巨大的力量”。[3]养成良好习惯是一个人极为重要教育理念。而终身锻炼习惯的实现靠的是对体育的兴趣及必要的体育技能。体育技能与个人兴趣及良好习惯养成有着必然的联系, 只要有了这个兴趣, 他必然能够在这方面掌握一定技能, 同样有了技能也便产生了兴趣, 特别是大学生, 他们有着个人表现欲望, 有着参加锻炼的氛围和群体, 技能成为兴趣的集中体现。我们知道体育课是建立技能的物质基础, 提高体育课的质量、完成体育课的教学目的是至关重要的。师生在良好的沟通、交流基础上, 都能以极大的热情和求知欲望体现在每一节课中, 积极促进了专项技能的形成。[4][5]
3.3 当代大学对体育文化不够了解, 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也缺乏运动的基本常识, 在自己进行运动过程中, 容易造成运动创伤, 需要我们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上多讲解有关运动的常识。心律是测课堂的技术指标, 是以学生身体的反应为主。看学生一堂课技术的掌握程度。手段相对单一、方法简单, 学生运动的强度和密度, 简单套用运动训练的方法, 没有考虑学生身体的实际情况和个体差异。
3.4 因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多为竞技项目, 技术复杂, 难度大, 要求学生达到相对专业运动的水平, 教学课时数达不到, 无法完成教学任务,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压力过大。时间一长, 产生了对体育课的恐惧, 就出现了学生喜欢体育, 但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
3.5 教学与考评脱节。传统的体育教学在一学期的时间里有很多的教学内容, 但到期末考试只考一项内容, 而且是一考定终身, 我们考试的教学内容只占一学期的很少一部分的教学时数。造成有些学生为了通过考试非常痛苦。例如, 老的大学生《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测试内容之一铅球, 是一项技术难度非常大的项目。因为我们安排的教学时数少, 有很多学生尤其是女生, 根本无法掌握要领, 考试成绩不理想, 对学生的心理打击非常大。
3.6 体育教学改革首先从教学内容入手, 将一些新兴时尚的深受学生喜爱的项目引进课堂。如羽毛球、轮滑、跆拳道、网球等这些新项目给体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
3.7 在羽毛球课教学过程中, 新的教学内容采用了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课前认真备课, 精心设计。为了发挥学生最大的能动性, 每节课都给学生提出一个适合的目标, 这个目标不能定的过高, 要让学生通过努力能够做到。在教学过程中, 导入“学导式”教学法教学, 即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某些技术的自学实践, 然后请学生自己总结, 教师给予指导, 形成有一定程度的理论, 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在进行羽毛球打后场高远球过程, 就采用了“学导式”教法, 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就能掌握羽毛球打后场高远球技术。根据羽毛球打后场高远球技术的成功经验, 在羽毛球挑后场球技术教学过程中, 也采用了“学导式”, 教法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3.8 新的教法的注入, 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它激发了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学生带着问题来上课, 通过老师的指导和示范教学, 有针对性的去解决每个学生存在的不同问题。学生练习的目的性更强, 羽毛球运动技能提高的更快。对建立学生的自信心是非常有帮助的, 学生也非常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去练习, 课余时间学生分成若干组进行练习, 每周练习3-4次, 每次60-120分钟。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更愿意和老师交流, 课堂气氛非常好。而且也愿意主动去帮助同学, 愿意在公开的场合展示自己的技能。
注:期末考试, 实验组学生和传统组学生进行团体赛, 分男女单打、混合双打、三对三比赛等, 胜队加分5-10分.
3.9 在羽毛球教学过程中, 还采用了让每位学生轮流组织准备部分, 每位学生简单进行自我介绍, 分成若干组进行课外练习等方法。通过这些方法, 主要锻炼学生组织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 沟通能力, 团结精神。还要通过羽毛球选项课培养学生的情商EQ和逆商AQ指数的提高。现在很多高校都取消田径课, 学生更不愿意参加长跑锻炼, 通过羽毛球选项课设置考试内容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 羽毛球选项课的学生自愿组织起来, 利用课余时间坚持常年进行跑步练习, 从羽毛球选项课学生考核成绩对照表的成绩看, 学生不仅全部能够跑完全程, 而且达到成绩的要求。近年有很多大学生在进行体质健康测试时发生猝死的现象, 不能因噎废食, 还是要坚持长期进行跑步锻炼,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通过不断改革, 创新, 找到能够激发大学激情的方法, 制定一些适合大学生的政策, 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4 结论和建议
4.1体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不仅在内容方面, 尤其在政策上面, 要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们的体育课改, 其它方面改革也应该跟上。应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 让学生真正参与到体育教学过程中来, 逐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
4.2“学导式”教法导入羽毛球教学中是成功的, 有效的, 体育教学引入新的教法, 可以给体育课带来新的活力。体育教学应该是多种教法并用, 主要激发学生的能动性, 才能有更好的效果。
4.3体育教学改革应是多方面全方位的。不仅在目标内容、教法还应该在教学效果和考核体系上多下功夫, 建立起新的动态体育教学体系, 把体育课成绩分解成若干项 (课堂表现是否积极、理论课作业是否有创新、教学比赛的成绩、期末专项考试等, 同时还要看学生之间互助交流沟通的情况来综合评定) 。
新兴时尚的体育项目, 应该用更新的方法吸引学生来参与, 使学生能够充分释放自己的激情, 展现自己的风采, 使学生在全部教学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走出教室, 投入更多的时间去锻炼身体, 通过体育运动, 不仅可以强身健体, 还要体育活动中发展自身的综合素质, 把体育活动变成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通过体育活动, 储蓄我们的健康, 让大学体育成为“快乐体育”的记忆。快乐体育的内涵概括地说, 包括“过程的快乐”与“目的的快乐”两种界定。我们应该特别追求的是过程的快乐。使学生的课余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摘要:当代大学生在大学学习过程中, 更偏重自身智商IQ发展, 而不注重情商EQ和逆商AQ的培养, 长期发展形成了当代大学生三大商数呈现一高两低的现状。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首届全运会上, 以54′4秒的成绩打破了400米栏的全国记录, 为什么现在的大学培养不出来“钟南山”?清华大学曾经提出一个口号“每天锻炼一小时, 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 幸福生活一辈子”。通过研究“学导式”教法在羽毛球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总结经验, 发现问题进行分析, 对体育教学中教法采用更多的新的教法, 将传统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主导地位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 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体育课更加丰富精彩, 为时尚体育注入新的活力。改变以应试教育为目的的方法, 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情商和逆商能力, 从而达到让学生从老师让我练到学生自己要参加锻炼的转变, 给体育教学改革带来新的、更多的思考。
关键词:“学导式”教法,注入,羽毛球教学
参考文献
[1]霍华德.加德纳 (美国) , 任恺等译.改变思维[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2]国家教育部,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S].教体艺字[2002]13号文件.
[3]王刚.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探索[J].科技资讯, 2011 (19) .
[4]刘贵祥.影响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主导因素[J].体育博览, 2011 (07) .
3.学导式教学法 篇三
一、“学导式教学法”的定义
“学导式教学”是指:教员通过转变教学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教学过程中学员主体作用和教员主导作用的有机结合。其教学方法重在引导学员的主动参与,让学员多想、多说、多做,让讲堂变学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员的主体性参与和教员的主导性引领,学员自主学习的方式贯穿课堂的各个过程,让学员逐步适应自主探究、相互交流的学习方式,进而激发学员探究问题的兴趣,让其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习效率,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和快乐。
二、“学导式”教学法的教学培养目标
教学培养目标即学员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健康发展。学导式教学模式把培养学员的知觉能力、记忆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實际的能力,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形象思维能力与抽象思维能力作为重要目标,通过着力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促进学员心智的平衡发展。学导式教学倡导让学员学会学习,培养学员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乐学的学习情感,为以后自我的不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达到素质培养的目的。
三、“学导式”教学的基本特点和实施方法
“学导式”教学法基本特点可概括为:先学后导,问题先行;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学导结合,符合认知;以导利学,学导相长;及时评价,注重效益;开发智能,适应性强。具体的实施过程可按如下进行:
(一)激发求知欲——创设问题,
求知欲是学员能否乐于自学的动力,也是自学有否成功、有否成效的关键。对于不同学科和知识,均有其丰富多彩的新奇,教员要善于利用其新奇扩大视野,激发起学员的求知欲,使之有动力主动去阅读、去学习、去思考、去探索,从而开发出自身潜在的探索能力。要实施好这个教学环节,其关键在于学员在自学前,教员应做好阅读提示,即创设问题。学员按照教员出示的提示的阅读提纲(即问题)进行自学,其自学效果将获得成倍提升。
(二)提高自学热情——激发学习兴趣
夸美纽斯曾说:“不了解其用途的知识,对学员来说无异于来自其他世界的怪物,学员会毫不关心它的存在,更不会产生掌握它的需求。”因此,如果老师所教的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或将来的工作密切相关,实用性很强,必然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员的自学是自己独立领悟、自己思考的过程。在这期间,学员可以充分开启自己的潜力-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去尽情领悟知识海洋的风光,得出自己的结论认识。在自学过程中采取互相提问、小组讨论、专题辩论,学员自行上台解答等灵活多样的自学方式,不仅活跃了自学气氛,而且激发了学员对知识探求研究的良好学习惯。通过自学,既培养了学员的学习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研究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三)解疑排难——巧用“点金术”,
在“学导式”教学中,学员的自学是认知过程的主体。他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感知示知世界并作出自己的感知,作出自己的判断和结论,掌握理解书本及书本以外的知识。但在自学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疑难点,这就要求教员根据疑难程度选择适当的时机去点拨。
(四)评估总结——巩固自学成果
“学导式”教学的目的,旨在培养学员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在前期自学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加以鼓励,由自学的短期行为变为学员自学的长期行动,这对于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实现终身教育颇为有益。因此对于课堂中的自学和某一阶段的自学要加以评估总结,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员自学方法的总结
由于学员学在先,各有各的方法,其学习效果也不尽相同。教员要对学员自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解、分析、指导、筛选总结出适合大多数学员的自学方法。使学员自学得心应手。对于个别思维敏捷、方法独特、有创造性的学员让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交流自学的体会和经验,教员要抓住其思维的闪光点给予鼓励。对于个别吃力学员,让学员相互邦带,找出其原因所在,这样相互经验,使每个学员均在自学中受益,充分调动学员自身求知潜能,增强竞争意识,更加自学自愿地学习。
2.教员引导法总结
学员肯学、会学是内因,而教员引导是学员单位时间内获取更多知识的外在条件,因而在学员自学过程中,教员的教不是可有可无,而是画龙点晴,在解惑答疑方面起着关键作用。自学效果的好坏与教员的“”引导术”直接有关。因此教员也应总结其经验教训,更好地引导学员自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3.自学效果的测试
课堂中学员的自学效果可以通过课下交谈,作业来检测,阶段时间内的自学效果可以通过章节总结、小测验、学习心得、专题讨论等方式得到检测。测试方法的就任,均要围绕发挥学员的积极性主动性、自学性作文章,并贯穿于“学导式”教学的始终,对于在测试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纠正。
四、“学导式”教学对教员的要求
学导式教学法是“学”与“导”的统一,放手让学生自学、自练,不是降低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对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学导式教学法一般以单元教学为宜。因此,应该制定合理的单元教学计划,设计教材练习的程序,必须依据教材的系统性其动作的原理来编排,设计好学生自学、自练内容,体验动作技术结构的环节,努力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地进行练习。
在学生自学、自练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激疑设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引起思维、探索的兴趣,使学生真正能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五、全程进行“学导式”教学的提议
对学员进行素质教育是一个全程教育的过程,同时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也需要一教育过程,它需要在有内在动力和外部环境。因此有下面几点建议:
1.改变教、学时间比例
教员讲课时间可适当缩短,并非以讲课的时间长短来衡量课程的授课量。
2.变课时教学为知识结构教学
改变按学时教学的模式,依据知识结构教学,重在培养学员的学习能力,为今后的终身学习打下照实的基础。
3.改变课程考核方式
专业基础课程一般都是闭卷考试,这往往使学员陷于死记硬背的模式。对于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的考核在两小时内是无法完成的,因此考试可分为限时答卷和定期答卷两种形式,比如士官班的《发动机原理》课。限时答卷主要考核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定期答卷包括专题论述、学习心得、问题分析等,检查学员查阅资料、分析解决问题、知识运用与创新的能力。
4.《小蝌蚪找妈妈》学导式教学设计 篇四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知识的广泛应用,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模式、改进教学结构、体现主动性创新思维的课题应运而生,学导式教学模式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这种教学模式是在借助多媒体技术提供的丰富的学习材料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观察思考、展开想象、自学探索、激疑问难、解决问题、操练巩固、形成技能。在《小蝌蚪找妈妈》一课中我们运用了这种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34 小蝌蚪找妈妈
教学目标:
一、学会生字词,会用“快活地”造句;进行“感叹句”和“疑问句”句式的训练。
二、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三、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 导语:这两天,小朋友们都在观察小蝌蚪,你们知道小蝌蚪的妈妈是谁?(青蛙。)可是小蝌蚪却不认识自己的妈妈,它们就去找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
(板书课题:小蝌蚪找妈妈)(k ē d ǒu )
2. 多媒体录像出示:蝌蚪长成青蛙的过程
同时出示问题:
(1 ). 小蝌蚪长什么样?它生活在哪儿?
(2 )小蝌蚪为了找妈妈,向谁去打听的?
(3 )最后小蝌蚪在哪儿找到了妈妈?它们的妈妈是什么样儿的?
二、讲读课文。
讲读第一段。
1. 动画出示第一幅插图。(有水草和一群小蝌蚪的图)
提问:你们看,池塘里有多少蝌蚪?(帮助学生理解“一群”。)
2. 如果后面又来了几群(从远处游来数群小蝌蚪),这叫多少蝌蚪呢?(引导学生区别“一群”与“一群群”)
3. (引导学生观察)谁说说这些小蝌蚪是什么样儿的?(训练说一句话:小蝌蚪…… 。)
4. 请同学们看课文上是怎么写的?(指名读第一小节)
5. 指点:课文上说小蝌蚪快活地游来游去,告诉我们小蝌蚪很开心,自由自在的,小朋友想想,我们还可以说什么快活地做什么,谁能说一句。(引导学生运用“快活地”造句,出示:“快活地”的句式)
6. 齐读第一段。
讲读第二段
1、 叙述:小蝌蚪在池塘里游来游去(边说边演示长了后腿的小蝌蚪在水中游来游去),你们看,这时候的小蝌蚪和原来的样子有什么变化?(引导观察进行比较)。
2、 小蝌蚪游呀游呀,看见鲤鱼妈妈在教自己的孩子捉食(演示鲤鱼妈妈在水中)。这时候,小蝌蚪会想起谁呢?(想起自己的妈妈。)哪个小朋友能说一句话,后面用上疑问号,把小蝌蚪想妈妈心情表达出来?
例句:谁是我的妈妈呢?
我的妈妈是什么样儿的呢?
我们的妈妈在哪儿呢?
3、 小蝌蚪想妈妈,就去向鲤鱼妈妈打听。小蝌蚪怎么问的?鲤鱼妈妈怎么回答的?请一个小朋友读小蝌蚪的话,一个小朋友读鲤鱼妈妈话,大家读叙述的话。
分角色朗读。
4、 小蝌蚪照着鲤鱼妈妈话去找自己的妈妈。小蝌蚪找呀找呀,你们看这时候的小蝌蚪和前面的样子又有什么不同?(演示长了四条腿、拖着尾巴的小蝌蚪,在水中,让学生比较。)
5、 指点:小蝌蚪先长出的是后腿,后长出的是前腿。小蝌蚪正游着,他们看见了乌龟(演示长了四条腿的小蝌蚪和乌龟在水中游来游去),小蝌蚪会怎么想的?
6、 分角色朗读。
小蝌蚪是怎么对着乌龟喊妈妈?乌龟又怎么说的?现在请女同学读小蝌蚪的话,男同学读乌龟的话,老师读叙述的话。
7、 你们想,小蝌蚪怎么会把乌龟当着妈妈?学生回答后加以指点:青蛙是四腿、阔嘴巴,但不等于四条腿阔嘴巴的就是青蛙。
8、 现在,你们评一评,鲤鱼和乌龟的话谁说得全面?(引导学生做出判断)。
讲读第三段
1、 小蝌蚪听了乌龟的话,又去找妈妈,过了几天,小蝌蚪又发生了什么变化?(演示脱掉尾巴的小青蛙)
2、 (取下原先长尾巴的小蝌蚪的.剪纸)小蝌蚪这次怎么把青蛙认定是自己的妈妈?
复习读:鲤鱼妈妈和乌龟的话。
3、 小蝌蚪找到了自己的妈妈,该多高兴啊!你们想,小蝌蚪会对青蛙妈妈说些什么?谁能说一句话,后面用感叹号,把小蝌蚪找到妈妈喜悦心情表达出来?
例句:妈妈,我们好不容易找到你啊! 妈妈,原来你在这儿啊!
妈妈,我们终于找到你了!小蝌蚪和妈妈见面了,大家都非常高兴,它们的话该怎么读呢?请一个小朋友读小蝌蚪的话,一个朋友读妈妈话。
分角色朗读。
4、 青蛙的样子,课文上是怎么描写的?让学生比较。
课文上描写的:
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双大眼睛。
换一个说法:
荷叶上有一只大青蛙,背上颜色是绿的,肚皮上的颜色是白的,眼睛是凸出来的。
这两段话意思差不多,你们说,哪一段写得好?(课文上写得好,觉得青蛙很美很可爱。)
齐读这一段话。
5 、那么课文上是怎样把青蛙写得可爱的呢?我们看,写青蛙的动作,用了哪些词儿? (板书:蹲 披 露 鼓 )
6 、启发:这些表示青蛙动作的词,都用得很好。如果把“鼓着一对大眼睛”换成“瞪着一对大眼睛”,怎么样?
7 、这是写青蛙的动作。你们再看,写青蛙身上颜色也是很讲究的。谁能把这些词儿找出来?
(板书:碧绿的 雪白的)
8、 比较:
青蛙披着绿的衣裳,露着白的肚皮。
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
9、 指导朗读。突出四个动词和这两个形容词。
10、 小朋友,想一想,为什么要把青蛙写得这么美呢?
11、 讲述:因为青蛙是益虫。一只青蛙年能捉一万五千多条害虫,我们小朋友要好好保护青蛙。
12、 现在小蝌蚪已经长成了青蛙,它们和妈妈一起捉虫了,同学们看看图,再自己读读课文。
(学生自学课文最后一节)
13 、出示卡片:蹲 蹬
让学生认读,并区别其含义。
三、朗读全文。
四、简要复述。
你们知道小蝌蚪是怎样找妈妈的吗, 在找妈妈的一个多月里,小蝌蚪是怎么长成青蛙的呢?谁能简单地说说?
评论:
一、使用真实的 多媒体录像 导入课题,激发兴趣,定向思维
成功的导入是每一节课的重要环节,也是体现教法特点的点睛之笔。富有生活情趣的童话故事、直观的科普知识常常是导课的优选素材,它可以激发兴趣、活跃思维,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也为思维训练拓展了时空。在《小蝌蚪找妈妈》一课中我们运用自然科学录像,先让学生整体感知、知道青蛙的外形、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思维的材料,学生兴趣盎然,对青蛙与蝌蚪的联系和特点有完整的认识。再让学生说说观察、想象的结果,着重引导学生理解小蝌蚪不知道妈妈长得什么样所以才找妈妈,想妈妈是人之常情,儿童更是这样,于是便自然地引发出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二、问题导学,提供有坡度、有广度、有创造性的思维训练
给学生提供的多方面学习材料,让学生利用以问题引路,亲自去发现应得的结论和规律,使学生成为一个“发现者”,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性。发现学习中新旧知识的迁移,并能自觉进行知识的改组,它使在学习中的新知识同较早学习的知识模式结合起来,并重新加以改进和构造,这就能够起到提高智慧潜力培养思维能力的作用。同时也是儿童以自己的发现作为奖励而进行学习的活动,这就是学习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和动机,学生对学习材料具有内在的兴趣和动机是学习成功的关键。我们在创设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注意“课堂上的生活”,即儿童积极参与的故事情节,一种真的有思考、有推理、有感情、有个性的生活再现,把问题的层次设计为“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变化”、“看到什么”、“干什么”,通过学生自己的感官和已获的思维能力一步一步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又结合画面和几个词组(游过去、迎上去、追上去)的体会与对比,把思维的时空扩展开来,以学生的丰富表象为基础训练,创造自由讨论的氛围,展开无拘无束的谈话,而教师以高度民主的机制引导并参与到谈话中去,使每一个学生都在思考,踊跃发言,有力地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三、动静结合,发挥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创设情境的优势
现代教学论认为:经验与思维的统一、思维与活动的统一是学生中心论的核心。从认识到思维是教学的基础,思维引起疑惑,而疑惑的引起在于提供恰当的感知对象和实际的经验情境,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思维,把自己原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新的知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就是要为学生创设这种情境。《小蝌蚪找妈妈》创设的多种情境就是根据具体情况分为动态和静态两种情境。动态的信息可以反应事物的本质,揭示其内部规律,较好地表达具有普遍意义的内容。设计中,我们把小蝌蚪找妈妈的动作、心理活动和生活环境用动态情境表现,学生如进入童话世界,身临其境,主动参与,积极思维。而小蝌蚪错把乌龟当妈妈这一点,我们采用了静态情境表现,创设了一种困难的情境,突出了错误所在是误解鲤鱼所说的妈妈有四条腿这个本质概念,解决这种思维定势就必须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反复思考,前后联系。这就是理解的难点所在。如果只用传统教育手段解决,低年级学生就更难理解;如果用动态情境表现,乌龟在水中游就不一定产生误解,这就和课文内容不符。
四、渗透思品,体现学习材料的具体内容引发可感的过程
5.学导式教学法 篇五
关键词:学导式教学法;三角函数;演练环节
学导式教学法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也是凸显学生课堂主体性的重要方式之一。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们要认真学习学导式教学法的核心思想,要有效地将学导式教学法应用到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之中,以为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做好保障工作。因此,本文就按照“自学、解疑、精讲、演练”四个环节对如何有效地将学导式教学法应用到《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中进行论述,以确保高效数学课堂顺利实现。
一、自学环节
该环节是指让学生带着目标进行自主学习,即:熟练掌握y=sinx;y=cosx;y=tanx的图象与性质;能熟练进行图象的平移伸缩,等。组织学生带着目标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并组织学生将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纳,如:有学生提出:在函数图象的移动中,很多学生分不清楚应该怎样移动?还有学生提出:是不是在制作图象时,我们只能选择0、π/
2、π、3π/
2、2π这样的
特殊值?更有学生提出:能否在正弦函数与余弦函数之间进行图像转化?„„这些都是很多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之后,引导学生进入“解疑环节”,以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引导学生进行解疑
在自主学习环节,我们不要急着组织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而要在解疑环节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讨论,使其能在互相讨论中顺利地解决相关的问题。当然,除了上述学生自主提出的问题之外,我还引导学生对下面的问题进行了思考、讨论,如:(1)三角函数y=asin(ωx+ψ)的图象除了有平移变换之外,还有什么变换?(2)函数y=sin(2x+π/3)的图象可由y=sinx怎样变换而得?(3)请用多种变换方式来实现函数y=sinx向y=2sin(2x+π/3)进行转化?„„组织学生对上述的问题进行思考、探究,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节课的重点教学内容,而且,这样的问题探究对高效数学课堂的实现,对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师要相信学生,要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中轻松地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锻炼学习的能力。
三、进入精讲环节
精讲环节是完成本节课教学目标的保障,也是高效课堂顺利实现的保障。所以,在结束了上述两个环节之后,我组织了师生“讲”的环节,在这个环节除了教师“讲”之外,还要组织学生“讲”。也就是说,在精讲环节,我首先引导学生对上述的问题进行精讲,比如:“请用多种变换方式来实现函数y=sinx向y=2sin(2x+π/3)进行转化?”引导学生将自己小组得出的变换方式展示给其他学生,之后,有补充的也可以进行补充,等等。接着,进入的是教师精讲环节,在这个环节,作为教师的我们要针对学生在上述环节中未能解答的问题以及存在模糊的问题进行交流,同时,结合教材中的难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以确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顺利实现。
四、组织学生进入演练环节
该环节是检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所以,在该环节,我们要精心选择相关的练习题,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确保高效课堂顺利实现。因此,本节课我设计了下面几道练习题来帮助学生进行演讲,如:(1)用多种方法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y=sinx(x∈[0,2π]),y=cosx(x∈[-π/2,3π/2])的图形,通过观察两条曲线,说出它们之间的异同。
(2)想一想,函数y=sin(x-3π/2)和y=cosx的图形,并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它们的草图。
(3)若函数y=cos(ωx+π/3)(ω>0)的图象相邻两条对称轴间距离为π/2,则ω等于_____
„„
组织学生对上述的问题进行自主思考,并在自主应用所学知识的过程中找到自主学习的乐趣。
6.学导式教学法 篇六
如何进行行而有效的人文教育,这对大学语文教师提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因为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要求使学生学习已经越来越功利化,单纯的去为了掌握知识而学习的越来越少,大多数都是在为了以后的职业或者各类考试。而大学语文既不属于考试范畴,也不会为学生职业增加多少砝码,因此这个地位的教学是很尴尬。但是作为文科教师,他本身的职业责任就在于提升学生基本的人文素养。面对这种尴尬的场景,他需要变化自己的教学方式,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吸引学生主动学习。目前比较有效的大学教育方式是学导式教学,所以本文展开对学导式教学在大学语文中应用的探索。本文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论述,首先了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兴趣点。其次是教师在学导式教学中的作用,最后讨论学导式教学在大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一、了解大学生身心特点与学习兴趣
大学语文的开设目的就是为了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但是由于一些大学语文教师,过于注重灌输式的教学,使大学语文失去了这种效果,甚至适得其反。大学教育是自学与指导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学生凭借自己的喜好与能力去完成学习任务与课外实践。所以,教师如果按照中学的教学方式,势必会让很多学生对大学语文失去兴趣,导致对人文学科的厌倦。
大学语文在学校属于普及性的教育,科班出身的中文系学生一般不开设大学语文课程。而是除去中文系以外的专业,理工科、经济、外语等需要在他们专业之外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这也是国家教育部规定,学生需要在大学进行一定的人文教育。
大学生身心发展与中学生不同,大学生已经具备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能力。他有相当的经验知道自己的喜好与大致的发展方向,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规划能力。大学生对课堂的要求不是教师运用技巧进行知识的灌输,而是希望在课堂上锻炼自己,为将来的前途做铺垫。并且大学生喜欢被教师当做朋友式的对待,而不是听话的小学生。这样的特点决定了大学教育的开放与宽容,注重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与基本的为人素质。
另外一个方面是学生对大学语文的重视也不够。由于高考属于文理分开的小综合,这就导致理科学生在高中时代对文科有了疏远,所以大学语文对他们来讲是陌生而不受重视的。这需要学校进行一定的教学改善,学校注重人文教育将文史哲作为必修课,这可以从思想上引起学生的重视。国外的大学一般在入学的一两年进行的都是人文素质教育,历史、文学和哲学的培养,这对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有很大影响。所以,不能从短期的功利角度去看待文科教育,它是一种看不见的资产,学习它是终身受益。
二、大学语文教师在学导式教学中的作用
大学语文教师要了解学导式教学的内容,它主要是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自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掌握他们学习的导向。所以,这种学导式教学不仅仅是要求学生积极性,也要求教师主动运用有效的方式,去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大学语文的学习。
第一,教师备课充分,学导使教学不是放羊式的教学,而是掌握要有分寸。其实学导式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就是要充分做好教学设计,有些老师认为这就是放羊式教学,不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其实学导式教学更注重教师的教学技巧。运用什么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讲先秦文学那块,《论语》、《庄子》、《道德经》等这些都是基本的教学任务,单凭留给学生自己去完成恐怕不能达到教学目的。教师需要用一些学生平时遇到的人生问题,这些古代的哲人是怎么解决的。他们面对功利世俗是如何应对的。用这些作用引起学生注意的线,然后给他们布置相关的参考书,进一步研读他们的思想。
第二,学生着手准备查资料等事宜之后,教师并不是置之不理任其自由发挥。而要去检查,去了解学生在资料中获得了什么。比如教师布置学生去阅读《史记》的一些故事,学生或许刚开始被老师的故事吸引了,所以才去看《史记》,当他们亲自阅读的时候,遇到很多阻碍。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将学生的疑惑进行疏导,然后指导学生去查阅那些书籍进行更深刻的理解。教师的存在不是事必躬亲的灌输,而是指导学生阅读,减少他们查阅资料的时间,而不是帮助他们阅读资料。
三、学导式教学在大学语文课堂上的应用
刚才我们探讨了教师、学生分别在学导使教学中的心态,职责等问题。其实最关键的环节在于课堂教学。如果教师和学生兼具以上两者的思想,那么课堂教学很容易顺利进行。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最大作用的还是在于教师的方法。
1、注意将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不要以为大学生就可以很耐心的听一些理论的堆叠,其实他们更倾向于教师语言的趣味性与知识相结合,并且可以从中获得某些人生感悟。文科的学习本来就是对人生的感悟。教师只需要将课本与生活,结合起来,抓住学生此时阶段的兴趣点,就可以进行一些教学设计。
2、注重学生自己的实践
例如一个问题在语文课堂上大家有了分歧,教师可以进行分组,然后布置下去鼓励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证明自己的论点。这样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的其他能力,比如辩论、演讲或者是研究。一些大学语文课程要求进行简单的田野调察,教师可以对田野调查的方法做一些简单的介绍。鼓励学生去自由组合,去调查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教师做一个指导辅助性的工作。当学生把自己课题资料拿回来之后,教师应该在此时讲给学生一些分析方法,做课题整理资料甚至是如何组成自己的观点。这些虽然是普通的田野调察,但是如果认真对待,对于学生以后市场调查能力,社会分析能力都有一定帮助。学生在调查、分析之后,教师鼓励各小组进行演讲发言,其余小组作为专家评定。如此以来一堂生动的大学语文将会使学生热情高涨。
3、注重成果验收
如果教师把引导、指导都做好了,不去检验最后的成果,这样也不利于教师总结经验,也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总结。理科学生一般不喜欢书写,不喜欢总结,但是总结确实对学习,对生活都有益处。教师应该在每堂课上进行阶段总结,学生动笔写出自己最近的感悟或者是对某些人文问题的看法。这些文字都代表学生在近一些阶段的人文思想。无论学生以什么的方式写,写出一些什么,都能体现他对社会、对自身、对待生活甚至未来的某种素质是否在提高。
四、总结
学导式教学是大学阶段比较实用的教学方法。教师需要根据自己的科目,和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课程设计。注意趣味性与知识性的结合,注意培养学生实践和思考的能力,用多样化的方式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7.学导式教学法 篇七
同学们, 今天我们学习《长亭送别》。现在让我们借助学习《窦娥冤》的方法, 来确立这篇课文的学习目标。
(一) 认知目标
1. 了解《西厢记》, 积累有关知识。
2. 鉴赏本文诗化的抒情方式。
(二) 能力目标
1. 运用所学诗歌鉴赏的知识, 品味诗中优美的意境。
2. 分析主人公在分别时的复杂心理, 评价长亭离别之美, 理解主人公爱情理想的价值意义。
3. 尝试用诗的形式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三) 情感目标
1. 感受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理解他们对自由爱情的执着追求。
2. 欣赏优美曲词, 领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自学建构
感受长亭诗意
1.营造氛围:播放《送别》歌, 用幻灯片显示歌词。
2.充分诵读:先放录音让学生跟读, 再让学生自由读, 最后齐读或表演读由学生推荐的最喜欢的曲词。
3.交流感受:中国的戏曲是一门综合了诗、歌、舞、曲、画、乐等艺术门类而逐渐形成的艺术, 这部分曲词最鲜明地融入了哪一门类的艺术呢?请简要说明理由。
4.借用祝肇年先生的话说出自己的感受:《长亭送别》是一首感情真挚的抒情诗, 是一副淡雅的水墨画, 是一支撩人心弦的离歌, 它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
三、示范解读
(一) 品味:诗境之美
1. 淡雅的水墨画
⑴让学生给课文随情节展开的几幅画面拟小标题, 要求:切合诗意, 融入感受, 文字优美。回答时能依据以上三点说明理由。
⑵教师点评作结:不仅要感受画中的景物美, 更要将心融入到画中人物的情感世界之中, 这样才能把握意境之韵、意境之美。
2. 撩人的离情
⑴再次诵读相关段落, 让学生更为细腻地感受崔莺莺在长亭送别之时的离情别绪, 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如:愁离别、怨功名、念羁旅、忧弃掷。
⑵引导评价离情之美。从情感角度评价, 如:情深美、执着美。从追求角度评价, 如:自由美、自尊美。从价值角度评价, 如:叛逆美。
3. 教师归纳提升
《长亭送别》是戏剧, 不是诗;但也正是在戏剧独有的尖锐冲突下, 长亭离情才有了超越才子佳人或缠绵之别的浪漫与深广, 长亭送别才营造出了属于戏曲的诗境美。
(二) 赏析:诗化抒情
《长亭送别》有着浓郁的抒情色彩, 其抒情方式是诗化的, 所以才似一首“感情真挚的抒情诗”。请学生说说《长亭送别》借助了怎样的诗化抒情方式。
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两方面进行鉴赏:
1. 借景抒情, 融情入景。以【正宫】【端正好】【一煞】【收尾】为例赏析。
2. 妙用修辞。如诗化用典、比喻、夸张、对偶、反复等。
(三) 表达:诗绘长亭
1. 用幻灯片打出李商隐《板桥晓别》, 简要分析后, 要求学生描绘《长亭送别》。可概括全文, 也可针对某一片段写。
2. 教师评点与示范。
四、拓展迁移:赏析戏剧冲突, 分析人物形象
主要采用课堂提问举证和探究交流的形式, 完成以下内容:
1.对待爱情和科举功名, 老夫人、莺莺和张生各有什么想法?
讨论探究后明确:老夫人恪守教条, 执意功名, 并且严标准、高要求, 全不以女儿和女婿的情感为念;张生本为举子, 意在功名, 尽管不忍分离, 但在赶考求仕这一点上和老夫人是一致的, 且对此充满了自信;莺莺坚决反对张生上京赶考, 她珍视爱情, 毫不在意功名富贵。这三个人在此问题上的不同态度与表现是本剧的矛盾冲突之一。
2.莺莺内心深处的烦恼与痛苦是什么?
讨论探究后明确, 莺莺的内心有两大矛盾:其一, 一方面珍视爱情, 坚决反对张生上京赶考, 另一方面屈从于世俗和母亲的压力, 不得不强忍离愁支持张生上京赶考;其二, 一方面挂念张生赶考的成败和日常生活, 另一方面又担心张生见异思迁、移情别恋。这两大矛盾是课文节选部分中最主要的矛盾冲突, 又集中交织在莺莺一人身上。莺莺的种种烦恼、痛苦、怨恨, 都是由这两大矛盾冲突引起的。作品也正是在这样的矛盾冲突中完成了对人物形象的刻画。
3.莺莺具有反抗封建礼教的叛逆性格, 哪些曲词体现了这一点?
讨论探究后明确:这一折突出刻画了莺莺的叛逆性格。在她心目中, 金榜题名是“蜗角虚名, 蝇头微利”, 不是爱情的前提和基础, 因此临别时不忘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 疾便回来”, “但得一个并头莲, 煞强如状元及第”。这些言语与老夫人汲汲于功名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同时, 她也有深深的忧虑, 明确地告诉张生“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停妻再娶妻”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是有现实基础的。莺莺的态度突出地表现了她的叛逆性格和对爱情的执著。莺莺的离愁别恨, 是她对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悲哀和抗争, 而不只限于“儿女情长”。她的离愁别恨中闪耀着重爱情轻功名、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光辉。
五、反馈提升
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 然后回答问题。 (2008年高考四川卷)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 (1)
春花闻杜鹃, 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 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 趱入种桑园 (2) 。茅苫三间厦 (3) , 秧肥数顷田。床边, 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 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 (1) 吴西逸:生平不详, 曾当过小官, 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 (2) 趱:赶快。 (3) 苫:用草覆盖。
⑴从归隐角度看, 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考点】诗歌内容的鉴赏。
【解析】考查考生读诗的能力和概括能力, 要鉴赏诗歌, 读懂诗歌是最基本的, 也是目前考生鉴赏诗歌的瓶颈。前四句写景, 抒发时光飞逝的情感;后四句写事, 抒发悠闲的田园生活。
【答案】写了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 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光阴如箭之叹, 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后几句为第二层次, 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 “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 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 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⑵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
【考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
【解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一直是诗歌鉴赏的重点, 答题格式一般为:指出表达技巧, 在诗歌中找到具体诗句, 加以阐释, 再说明表达技巧的效果。
8.学导式教学法 篇八
关键词: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辅导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316-01
事物的发展存在着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的因素,外因是内因的条件,内因反作用于外因,并在事物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是掌握系统知識与智力充分发展的关键。改革课堂教法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捷径。
学导式教学法主张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动积极性相结合,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学的重心从“教”转移到“学”上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以提高阅读写作能力。这种教法符合认识规律、教育规律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一直采用这种教学法,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一、抓好课前预习,初步感知课文
1、培养求知欲,增强兴趣
有趣的课前互动是良好的开端,在讲课前先结合学生知识实际,用有趣的语言导入新课,或者采用游戏的方式激起学生热情然后给同学们介绍课文写作背景,共同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愿望。
2、布置预习题,明确目的
课前让学生按要求预习课文,是激励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重要途径,且能有效提高学习效果。预习题可以分两类:一类是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让其完成生字、词语的认识和理解,通过查字典和参考资料来解决;另一类是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在前者的基础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如分段、概括段意、理解课后习题等,这样既达到因材施教的教学目的又可以让学生在上课前就基本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
3、提出疑难点,补充教案
同学们在预习时,让他们把不理解的字、词、句划出写成纸条,班干部利用课余时间分组与同学们共同探讨,较难的问题再由学习委员收集起来找出普遍问题,在讲课时做为难点讲解,这样,会消除课堂盲目性,增强教育针对性,提高课堂教学纯度。
4、学生上讲台,初步感知
在学生做好课文预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各自备课,启发学生上讲台,择优试讲,让学生当小老师。这样一是锻炼了学生表达能力;二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三是更有效地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四是给予学生锻炼的机会。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学会提问题,回答问题,还能锻炼引导别人回答问题。
二、抓好课堂教学,整体感知课文
1、抽查预习,形成习惯
对课文中重点字词进行听写、提问,并让学生进行近反义词的积累,词语意思的理解,以及造句练习,达到进一步理解掌握,然后对遇到的难字词给予讲解,采用字、词、句一条龙教学。
2、理解课文,释疑解难
在教学《伟大的友谊》一文时,我让同学们从课题入手分析课文,我作了如下提问:(1)这篇课文写谁与谁之间的友谊?(2)他们是怎样建立友谊的?(3)为什么说是伟大的友谊?(4)根据以上问题给课文分段并概括中心。同学们讨论后回答:这篇课文写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友谊,他们俩在生活上,事业上共同帮助,亲密合作,建立了伟大的友谊。对于第三个问题部分同学不能回答。我提示:同学们之间的友谊是伟大的友谊吗?不是,那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为什么是伟大的友谊呢?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寻找“共同共同共同创立了”的语句,结果90%同学讲出:“共同创造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这样文章的中心也就清楚了。在讲解的过程中一定要适时地给予学生提示,引导学生多次看课文,画出与问题,与中心有关的词句。
3、教给阅读方法
(1)在预习过程中,采用圈划、标记、查阅工具书方法进行。还要让学生学会在预习中找问题,要善于提问。
(2)理清文章思路。
A、预习时首先要明确文章的写作顺序,有些文章按时间顺序写,有的文章按空间顺序写,有些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写。再根据写作顺序理清文章的脉络,懂得大概的内容。
B、找中心分清文章结构,还可以试着给文章分段,写出分段依据和段落大意。
(3)积累优美句段,以达到背诵程度,为以后写作做准备。最好是要求学生可以用一个专用的本子进行摘抄。
三、抓好课后辅导,进行习作训练
1、习题处理
在课堂教学中遇到课后习题涉及的内容重点讲,处理习题时再次讲解,使学生对课文重点加深巩固,讲解习题前要给学生充分发言的机会,老师只负责点拨和最后归纳。
2、习作练习
(1)运用课文写作特点写一篇短文,要求学生要先理会清楚文章的写作特点,有能力的学生还可以要求多方面入手,以此提高写作能力。
(2)读后感。例: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让同学们写一篇《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身边》,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把自己对小女孩的同情心理写了出来,同时与现在社会主义制度对比,从而更增强了学生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的感情。这样既可以让学生锻炼文笔,又可以有情感的交融,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写日记。坚持认真观察,学以致用,及时写作,日记是记录平时点滴最好的方法。
(4)加强作文评讲,开展作文比赛活动、讲故事等形式提高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学会给同学点评,多让学生说:“要是我,我会这样写…”
【学导式教学法】推荐阅读:
思维学导式数学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10-07
三学三导式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方案08-22
外语教学法之后教学法11-08
英语教学法 教学设计07-07
《中学英语教学法》教学大纲10-12
幼儿教学中故事教学法的浅析论文06-29
教学重点难点及有效教学的思索教学反思08-05
教学随笔教学反思和教学案例的区别08-25
教学法07-08
“项目教学法”在钳工教学中的应用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