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心理健康课教学研究论文

2024-09-09

中学心理健康课教学研究论文(共11篇)

1.中学心理健康课教学研究论文 篇一

思品课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心理素质在人的整个素质结构中居核心位置,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直接影响和制约作用。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对学生进行系统道德素质培养的基础课,从教育内容到教育目标,无不肩负着品德教育和心理素质培养的双重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意挖掘课文中的心理素质培养因素,努力把握住思品教育要求与学生心理需求的结合点,并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实施心理素质培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定势,为接受德育影响准备好充分的内部条件,从而提高了德育实效,促进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

低年级:培养学生的合群心理,使学生从小学会与他人交往低年级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倍受长辈宠爱,加上家庭生活环境缺乏同龄伙伴,使大部分孩子从小娇生惯养,不合群,“以我为中心”的意识较强。刚入学时,又对学校里的一切感到陌生,不能适应学校的集体生活,表现出胆孝冷漠、任性的心理特征。小时不合群,容易养成孤僻的性格,长大就不易与他人交往合作,影响身心的健康发展。从低年级开始对学生进行合群心理培养,引导他们学习人际交往的规范,不仅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心理氛围,使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下自觉接受教育,而且有利于良好班集体的建设,从而进一步加快个体社会化的进程。

在低年级思品课本中,《我上学了》、《课间游戏守秩序》、《我喜欢和同学在一起》、《说话要有礼貌》、《不打扰别人》、《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可爱的班集体》、《团结起来力量大》、《我爱帮助同学》、《心中有他人》、《讲谦让》等课文均是进行合群心理培养,教学生学习人际交往艺术的好教材。

教学中,我们对这类课文的内容和教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力求达到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双重目标。如在教学《我喜欢和同学在一起》一课时,充分利用图中形象,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使学生从中体会到和同学一起生活、学习、游戏十分愉快、有趣,并鼓励他们学习同小伙伴友好相处,不断适应集体生活。本课的两道练习题是对课文内容的深化和补充。在让学生看图明意,说图明理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把自己的感受融进故事中表演出来,设身处地地体会“离开伙伴真没意思”、“还是和伙伴们一起玩快乐”、“在集体生活中要相互爱护相互帮助”的愉快感情,激发学生喜欢和伙伴在一起活动的愿望。

造成学生交往失败或交往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不懂交往礼仪是其主要原因。在教学中,我们不仅注意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使他们明确人际交往是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需要,而且重视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学会正常的交往礼仪。《说话要有礼貌》一课是通过两个同学以不同的交往方式去借锤子,得到不同结果的故事,使学生体验到礼貌交往是获得交往成功的重要因素。教学中,可抓住课文重点,引导学生再现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并设计如下问题进行讨论:(1)叶锋为什么要去向黄爷爷借锤子?(2)叶锋借到了锤子吗?为什么?他当时的心情怎样?(3)小亮为什么能借到锤子呢?(4)你从中懂得了什么?(5)设想一下,叶锋是怎样还锤子的?学生通过有情有景的对比分析,深刻体验并领悟到礼貌语言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逐步掌握了人际交往的要领。

结合思品教学培养合群心理,学习交往艺术,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在中、高年级的《热情大方对外宾》、《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真正的好朋友》、《有事大家商量》等课的教学中,我们同样注意相机渗透,进行强化训练。帮助学生克服在人际交往中产生的心理障碍,不断提高交往水平。

中年级: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引导学生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态度与评价,是人格的核心部分,并对人的行为起调节作用。中年级学生对学校生活基本适应,逐步脱离“权威阶段”,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但水平不高。也就是说,处在这一年龄段的学生一般都缺乏正确的自我意识,自信心不强,自我发展的需要一旦遭受挫折就会产生轻视自己的情绪,即产生自卑感。比如,有的“差生”由于不能正确认识自我,总是认为自己在老师和同学的眼里是个失败、无能的人,由此而直接影响他们的内控行为,成就动机得不到合理发展,成绩呈下降趋势。由此可见,良好的自我意识是学生取得学业成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思品教学中,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辅以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等,学会对自己进行较客观的评价,形成自我调节的心理机制,从而找到一条发展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

第七册《接受别人的意见要虚心》一课是借用一个寓言故事从正反两方面说明正确认识自我、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好处。课前,我把课文内容进行了配乐录音,把书上的两幅图制成幻灯片。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边听录音、边看图、边思考:(1)两棵小自杨都生了虫子,结果一棵长得茂盛,一棵却枝枯叶黄,这是为什么?(2)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法?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初步懂得掩盖自己的缺点、错误,骄傲自大,是不对的。只有看清自己存在的问题,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帮助,才能使自己更快地成长和进步。

接着,教师可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感想,谈体会,使其通过内心体验提高认识。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一课意在教育学生要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要实现这一教学目的,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每个人都有长处,也有短处,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认识自己的不足。在引导学生学文明理的同时,可让他们各自找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正确公正地认识自己。接着,组织学生进行了一场说“长”接力赛,让学生开火车说出同座同学的一两个自己所缺少的(或不及的)优点和长处,比一比谁说得准确。通过以上的交流,既让自以为是的“优等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又让哪些“差生”看到了自己身上的优点和长处,消除了自卑心理,树立起敢超先进的信心和决心。为学生自觉做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矗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认识、评价自己的能力有限,主动性、自觉性不够强。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使其形成健康的人格,不是一两节思品课所能完成的,要注意挖掘每一课的教育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具体指导,不断提高学生的认识和能力。

高年级:加强耐挫心理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学生进入高年级后,学业负担日渐加重,家长、老师对他们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学生既要应付名目繁多的竞赛,又要迎接升学择校考试;既要服从老师的严重管理,又要接受家长的检查监督。处于这一时期的学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种种压力和挑战、迷茫与烦恼。由于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差。面对纷至沓来的困难和挫折,许多人无所适从,因而灰心丧气,精神萎靡,失去了进取的信心和勇气,如不及时加以疏导,就会给这些学生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变成有心理障碍的人。

为此,《思品教学大纲》高年级教学要点第十九条中明确指出:教育学生“做事要有毅力,胜不骄,败不馁,不怕困难和挫折。”结合思品教学不失时机地渗透挫折教育,进行耐挫心理指导,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使其从小就作好承受逆境厄运的心理准备,从而更好地适应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潮,成为生活、事业的强者。

在教学《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艰苦奋斗代代传》、《要有毅力》、《胜不骄》、《败不馁》等课文时,可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生动的事例进行讨论分析,加深对挫折的认识,归纳遭受挫折后的种种表现,使学生正确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还可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展示课文中的典型形象,挖掘其精神实质。如不断攀登高峰的“铁榔头”郎平;艰苦奋斗,发奋图强的南京路上的好八连;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居里夫人;勇于在逆境中锻炼成长的毛泽东;不被敌人残酷迫害所吓倒的徐特立;面对千百次失败毫不气馁的爱迪生、诺贝尔;在考试失败面前不灰心丧气的童弟周……用他们曲折坎坷的人生经历和顽强拼搏的进取精神感染、激励学生,使他们从中体会到,在前进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困难和挫折在所难免,只有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毫不动摇,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之,才能不断进步,获得成功。同时要进行耐挫心理训练。比如,学生通过学习《败不馁》一文,初步懂得失败是成功之母,败不馁才能进步的道理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交流:你遇到过考试失败、比赛失败吗?当时的心情怎样?你是怎样对待的?

结果怎样?从这些事情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学生经过内心体验,加深了认识,提高了抗挫能力。教学中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接受锻炼,磨砺意志,促进心理素质发展。

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是思品课教学的重要任务。在实施培养过程中,既要注重层次性,各阶段有所侧重,又不能简单地把构成心理素质的诸因素截然分开,而应根据思品课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发展状况,有针对性地确定各阶段的培养目标,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

2.中学心理健康课教学研究论文 篇二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学校2008届初二年级学生400人, 其中男生184人, 女生216人。

2.研究方法。以教学实验为主, 结合其他方法进行研究。

(1) 教学实验法。教学实验是本研究的基本方法, 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 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精神, 开展教学实验, 在实验中对施加因素和学生行为、态度、情感进行观察、分析和研究, 探讨中学健美操、团体操选项教学的规律。

(2) 社会调查研究法。 (1) 文献资料研究。收集教学改革的文献和现代教学理论的有关文献, 以及本校教学改革的有关资料, 供教学实验作理论指导和支持。 (2) 问卷调查。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理念, 健美操、团体操项目的特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设计问卷, 通过问卷调查搜集研究资料。 (3) 观察法。在教学实验过程中, 教师通过课堂教学, 细心关心学生的变化, 不断改进教学组织和管理, 改进教学方法, 完善教学内容安排的合理性, 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测试法。按《中学生体育健康测试标准》对受试对象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技能、心理和社会领域进行了基础测试、阶段测试和终结测试, 以搜集效应指标的研究资料。

(4) 数理统计法。对测试数据、问卷资料采用计算机作数理统计分析, 给课题的研究提供科学可信的数据。

二、试验结果与分析

1.理论依据。

团体操是一项体育与艺术高度结合, 反映一定主题思想的集体综合性表演项目, 包容多种的体育、文艺形式。它不仅具有很好的健身作用, 而且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娱乐性和参与性。在学校普遍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团体操作为一种体育表现形式对学校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团体操多在学校运动会或重大节日等活动中表演, 学生通过训练和表演, 可以锻炼体魄和意志, 产生出各种审美的心理效应, 从而得到精神的净化、情操的陶冶、心灵的愉悦和情感的升华, 达到健身、健心、健美之目的。同时, 团体操又是一项严谨的庆典性表演项目, 集动作美、造型美、队形图案美、音乐美、服饰道具美等于一体, 寓宣传教育于表演之中, 能生动地反映校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风貌, 有效地推动学校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

小学生进入初中后, 随着初中学习的深入, 知识范围扩大, 求知欲不断增强。初中阶段是人类个体生命全程中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 初中生的生理发育十分迅速, 在2至3年内就能完成身体各方面的生长发育任务并达到成熟水平。但其心理发展的速度则相对缓慢, 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 这样, 初中生的身心就处在一种非平衡状态, 容易引起种种心理发展上的矛盾。

初中生对各种运动项目有不同的兴趣和选择。如男生多喜欢活动量大、竞赛性强的运动项目, 像球类、武术等;女生则喜欢动作强度不大、姿势优美、节奏韵律感强的运动项目, 像艺术体操、球类、跳绳及某些田径项目等。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 我们在有计划、有目的地执行体育教学大纲的基础上, 进行教学改革, 并尝试新的教学内容, 在完成平常的教学任务后增加健美操、团体操选项的学习。努力让学生更多地去体验运动的乐趣,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 从而促使他们去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参与, 激发他们对体育浓厚的学习兴趣。

2.实践探索。

(1) 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 精选健美操的教学内容。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 选项教学的内容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 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 精心编排了形体舞、搏击操、大众健美操、街舞、32步舞、放松操等学习内容。有提高自我身体姿态表现意识以及柔韧性、规范并美化身体姿态的练习, 有发展协调性、韵律感、表现力的短套路健美操的练习, 有培养群体合作意识发展灵活性、体能的集体舞蹈。并以健美操技能为主线, 还把挑战自我、学会交往和健康教育专题的内容贯穿于教学之中, 从而体现了学科发展的整合趋势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教学实践和问卷调查说明, 学生对体育课增加健美操、团体操教学是非常欢迎的。

(2) 增加团体操教学内容, 培养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一年来, 我们在体育课中尝试增加团体操的教学内容。首先精选奥运会以及我国运动会的开幕式中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团体操表演, 组织同学们观看, 让同学们感受到团体操的魅力, 培养同学们上体育课的兴趣, 从要我学, 要我练, 慢慢转变成我要学, 我要练。

3.教学效果。

一年来的教学实验, 提高了学生的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 增强了合作和创新精神以及体育的实践能力, 学生的心理素质、意志能力、人际交往技能也得到一定的提高。

(1) 团体操教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了学习效果。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 以教学大纲为中心, 学生被动地接受, 结果形成教师要学生学的局面, 学生虽然喜欢体育, 但却不喜欢体育课, 女生更是以各种理由来逃避体育课。首先, 在原来体育课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具备实用性、简易性、趣味性、娱乐性, 能够锻炼身体, 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以及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选入体育课堂, 使其发挥更好的作用, 这样符合学生的兴趣和要求, 改变了他们的被动地位, 再加上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的创新改变, 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问卷调查显示, 体育课增加健美操、团体操内容的班级, 98%的学生都认为增加健美操、团体操教学内容要比原来的体育课更有趣, 更愿意去学。

(2) 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课堂采用小组教学的形式,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比赛、创编。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是学习基本的团体操健美操知识、技能, 健美操的基本动作和团体操的各种队形、造型。第二阶段是教师编一套团体操动作, 三个小组学习最后进行分组展示, 制成录像, 通过教师点评和小组互评, 学生可以看到自己的优缺点, 及时进行改进和提高。第三阶段是学生把教师教的基本技能自己进行组合, 重新编排队形、造型, 最后再进行比赛表演。

(3) 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体操是一项集体运动项目, 但又是在个体的基础上组合成的集体运动。集体的展示是建立在个体技能基础上的,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组织学生相互观察、相互帮助、相互纠正错误, 不断提高动作质量, 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互练中, 增进了学生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也增进了友谊, 培养了和谐合作的社会适应能力。团体操很多队形、造型都需要集体完成, 特别是做波浪动作的时候, 每个拍一个同学运动, 如果中间一个同学错了拍节, 就会影响到后面其他人的动作, 整个队形就不连贯。而且每个小组是一个集体, 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学习, 共同进步, 为自己小组争得荣誉。

(4) 学生掌握了技能, 运动素质提高。通过这一年的学习, 学生对健美操、团体操有了大概的了解, 初步掌握了健美操和团体操的基本动作和身体练习方法, 加强对音乐的感受力。这个班的学生掌握了几套团体操、健美操动作, 参加运动会开幕式、校内艺术节、文艺演出等活动, 锻炼了同学们的自我表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使他们的表现欲望得到满足, 更加喜爱这项运动。由于经常参与锻炼, 学生的运动素质有了提高, 见表2。

(5) 培养了良好的审美能力。团体操教学结合审美教育, 教学过程中展现青春活力之美, 集体运动中互相合作的精神之美, 节奏明快振奋的音乐之美, 动作队形、造型的变化之美, 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4.存在问题。

(1) 场地器材不足, 严重影响课程新内容的实施和顺利进行。

(2) 由于第一次在中学推行团体操, 教师经验不足, 没能很好地按中学生的特点去上好这门课。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未能彻底改变。

(3) 对新课标的精神、新的课程理念理解还比较肤浅。

三、结论

1.在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同时, 尝试增加新的内容, 将健美操、团体操融入中学《体育与健康》课, 试验取得了很明显的效果, 学生的体育行为更积极, 学习体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有了较大的进步, 体育成绩优良, 体质状况有了增强, 体育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2.在教学中, 我们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 注重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 采用新颖的组织形式教学,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 提高教学质量。

3.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 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 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只有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 精选教学内容, 构建知识、技能、态度、行为整合的教材结构, 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 提高教学质量。

4.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日趋迫切。体育教师应当能够从多元的角度对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方式进行创新, 形成自己的特色, 让学生在多元化的教学环境中学到知识, 得到锻炼。

参考文献

[1]彭钢, 张晓东.课程理念的更新[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黎斌.《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兴趣[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3) .

[3]李涤非, 李伟.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体系的创新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2, (1) .

[4]谷长江, 胡媚洁.《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现状分析——浙江省部分地区重点中学的调查[J].台州学院学报, 2008, (6) .

[5]唐丽华.高中《体育与健康》课实施选项教学的实验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4 (4) .

3.中学心理健康课教学研究论文 篇三

一、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

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是教会学生做人、知善,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优秀意志品质。

1.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好思想。中学体育与健康课教师要求体质好的学生帮助体质差的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教育学生做好人好事,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解决问题,并教育学生树立起见义勇为、敢于同不正之风和坏人坏事作斗争的思想,培养学生为他人服务的意愿和行为,使学生从小养成一种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2.培养学生善良正直的品格。在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中培养尊师敬长,爱护体弱者。教育学生做事公正、为人和善、言行一致、文明礼貌、不损人利己、不投机取巧、爱护公物等正直的行为。培养学生做合格的接班人。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靠师生的合作,靠学生之间的合作,只有一个团结合作的集体,才有凝聚力,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要教育学生关心集体、热爱集体,为集体争荣誉,教会同学之间相互交往,尊重人、理解人,善于与同学友好相处。让学生明白,只有生活在好的合作集体中,才能创造出优异成绩。

4.培养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的学习很苦很累,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必须具备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品质。教学中教育学生对应做的事自己要坚持不懈,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教育学生对失败挫折有一定的承受力,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顽强拼搏的优良作风。

5.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重要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老师的讲解与示范,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让学生逐步达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目的。

二、文化科学素质的培养

文化科学素质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术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形成过程进行科学合理的教育,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做到求真、求新、求实。

1.培养学生的求知好学精神。中学体育与健康课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包含了多种文化的内涵。为此,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不但能增强学生体质,更主要的是能教会学生知晓体育理论知识、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懂得自我强身的原则,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学到体育文化知识。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在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中,让学生设计准备活动内容、编排徒手操、设计场地、自制体育器材等,都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而学生的创造性活动往往要靠教师的启发与引导,所以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很重要。

3.对学生进行“三基”教育。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这些是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保证,只有在教学中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规律性,才能使学生的基本技术迅速提高,基本技能得到正常发挥。

4.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田径教学的途中跑练习能培养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篮球的投篮传球命中率能培养学生的准确能力,排球的扣球垫球能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体操动作能培养学生的时空感觉和运动感觉,诸如此类的体育与健康课教学能不断促进学生的智能水平提高和发展。

三、身体心理素质的培养

通过身体心理素质的培养。可促进学生正常生长发育,提高身体活动机能,养成卫生习惯,培养学生脑体结合、综合适用脑力和体力的能力,把学生心理素质调控在最佳状态。

1.培养学生的自理自护能力。通过体育运动动作的学习,能促进学生的正常生长发育,增强体质,提高各项身体素质,练就一身健康的身体,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学会自我保护,提高自理自控能力,适应社会时代的发展需要。

2.培养学生健身锻炼,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中有很多动作能伴随人的一生进行活动,如:田径中的中长跑、力量等项目;球类运动的篮球、排球、乒乓球等活动;武术、气功等,都可以进行健身活动。通过讲授正确的动作技术和科学健身方法,为学生终身体育活动打下良好基础。

3.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组织教学比赛、游戏活动及考试、达标、运动会等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及心理的稳定性和适应性。并向学生讲述健康人的心理标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经常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四、审美艺术素质的培养

1.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爱好。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不仅要讲授动作技术,而且还要教会学生在动作技术学习中去体会美、创造美、鉴赏美,要求学生每学一个动作都要保持动作美、姿态美、体型美。把美蕴藏在动作之中,培养学生具有审美意识和审美爱好,让学生亲身体验动作美与表现美的深刻含义。

2.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和特长。通过选修体育课的方法,可以满足学生的要求,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从而使学生领悟和品出所喜爱项目的艺术内涵,更好发挥艺术才能和特长。

五、劳动素质的培养

让学生学会社会集体劳动,在辛苦的社会集体劳动中磨炼自我意志,不仅自身得到锻炼,还能提高对劳动技能的认识和理解,从小培养敬业爱岗思想。

1.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中学体育与健康课教学的学习过程实现了学生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有机结合,在现实课堂中往往体力劳动大于脑力劳动。通过体育锻炼使身体健康,为以后从事各项工作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并且能使学生明白劳动付出得越多,取得的成绩就越大这一人生道理。所以通过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劳动素质。

2.对学生进行劳动技能和敬业教育。学习体育动作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要经得起反复磨炼。而一项劳动技能的掌握,是需要多次实践的过程,进而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劳动,树立热爱劳动的光荣思想,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工作,敬业爱岗。◆(作者单位:南昌市第十中学)

4.中学七年级心理健康课教案 篇四

“人缘”何处来(梁天利)

教学目标:

1、了解在人际交往中哪些人会受喜欢,这些人有哪些特点;

2、了解不受人喜欢的人有哪些特征;

3、学会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的交往,并找出在人际交往中需要加强和改进的地方;

4、通过人缘的活动课,使学生们了解怎样的行为才能得到大家的赞许;怎样的方式才是最

好的交往方式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活动课)情境创设、角色扮演式教学

教学设计:

1、课题说明:由于初中新生的年龄特征、身心特点和学习环境的突变,他们的人际交往发生剧大改变;他们对新的环境、面对新的同学产生了人际交往困惑,这对他们的后续交往及学习生活带来隐患。如何帮助学生共同找到有效的、适合自己的交往方式,我设计了本课教学。

2、元认知能力的培养:通过人际关系相谈室--人缘篇中的案例系列的分析,引导他们有意识地内省自己在人际交友中遇到的问题,逐步澄清、渗透并建立起科学的人际交往技巧。

3、活动设计中注重浅移默化地“畅所欲言”的情景,用学生的语言、了解学生的心里、引起学生的共鸣,最终达到“情不自禁”

4、由于该课程没有现成的教材、大纲,更没有现成的思想方法,本课试图运用心理辅导的一般方法:引导来访者自己(学生)实现“澄清现状--分析成因--鼓励合理选择--实现自助”来完成人际交往困惑的辅导。

教学过程:

1、引入:热身活动 放松训练《白日梦》

现在请大家关闭你的视觉器官,开启你的智慧大门,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起来做一个美丽的《白日梦》。请在梦里看看今天我们这堂课老师会和学生们一起讨论什么话题?会如何结束我们这堂课的聊天?

好,现在听老师的指导语:现在请你坐好,闭上眼睛,尽量放松自己。我们先调整一下呼吸,深呼吸、放松......深呼吸,放松......,随着每一次呼气,你会越来越放松......放松......放松......放松.当你们听到老师从5数到1时,你们要睁开眼睛,回到教室里来。(感觉舒适放松)。(2分钟)

2、学生讨论本课话题: 讨论话题

现在大家来谈谈你在梦里看到或想到的我们这堂课要讨论什么话题?我们会怎能样结束今天的聊天?(3分钟)

同学们都带着好奇和兴趣来学习今天的内容。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3、多媒体显示:《诗一首》(学生观看画面:一群放飞的鸽子配着音乐飞出,随即一首诗

闪出),一女生配乐朗诵,学生欣赏(1分钟)

字幕出现:人际关系篇、劳逸结合篇、高效学习篇(告诉学生们我们以后的学习中将陆续进行系列讲座)

多媒体显示: 引出话题:“人缘”何处来

4、人际关系测试:(测试题)

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回答下列问题,并填写在白纸上:

(1)你觉得自己的人缘:A、很好B、大部分时候不错C、一般 D、不好

(2)和朋友发生不愉快时你会:

A、试着了解朋友的想法,并婉言表达己见

B、不理他,和他疏远

C、委曲求全,忍气吞声

D、报复他

(3)你觉得嘲笑同学,向同学搞恶作剧是:

A、幼稚且不好的举动

B、不好却有趣的活动

C、表示亲昵,没什么不好的举动

(4)你觉得自己被同学嘲笑,或被同学搞恶作剧是:

A、幼稚且不好的举动

B、不好却有趣的活动

C、表示亲昵,没什么不好的举动

(5)当某位同学莫明其妙被大家孤立时,你会:

A、主动关怀他

B、同情他,但决不主动关怀他

C、没什么特别的感受

D、和大家一起孤立

(6)如果同学给你取绰号,你愿意接受吗?:

A、一概接受

B、大致接受,如果太难听则不接受

C、喜欢的才接受

D、决不愿意接受

(7)你觉得哪种人最有人缘(最多可选三项)

幽默风趣、活泼外向、酷、多才多艺、表现出色、成绩优异、有气质、随和、健康、稳重、有才华、大方、有爱心、体贴、整洁、端庄、真诚、乐观、公正、温柔、勇敢、漂亮、帅气、其他

(8)你觉得哪种人最令人讨厌(最多可选三项)

粗鲁、不友善、外貌较且、懒惰、邋遢、有恶习、爱说脏话、虚伪、自负、笑里藏刀、阴险毒辣、自私、爱撒谎、其他

多媒体显示:字幕打出 他是万人迷 我却顾人怨WHY?

5、喜欢—不喜欢

活动步骤:

第一步:小组讨论。分小组活动,每组六人。讨论受人喜欢、人缘好的人有哪些品质。不讨论受人喜欢、人缘不好的人又有哪些品质;并讨论怎样才能受人喜欢。

第二步:每组分别总结人缘好的、受人喜欢的人所具有的品质,以及不讨人喜欢和人源差的人的品质。

第三步:每小组推选一位同学向全班讲一讲本小组的讨论结果。然后尽量填写课本五页的表格。

6、怎样成为别人喜欢的人:

(1)、爱别人,被人爱。

想要成为别人喜欢的人,就要先主动去接纳和欣赏别人,喜欢别人。

(2)、展示你的亮点。

要想受人喜欢,就要有受人喜欢的理由。因此,把你的优点,把你的可爱,把你的优秀品质充分展现给大家。

(3)、驱除“瑕疵”。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有缺点,但你不能因此就不在意自己身上的那些小“瑕疵”,而应该努力克服它们,让它们也因为你的努力而成为亮点。

7、人际关系的原则

多媒体显示:心理学家总结出了帮助人们赢得别人的喜欢、保持真挚的情谊、避免人际关系不幸的心理学原则,可以帮助人们更成功地建立并维持自己期望的人际关系。

(1)、人际交往的交互原则

人们在交往中往往很注重别人对自己好不好,期待别人首先接纳自己、喜欢自己。其实,这就是人际关系中的一个障碍,需要克服。

(2)、人际交往的功利原则

日常生活中,人与人的交往更多的时候不仅需要性格相似,而且还需要保持交换的对等。即在交往时必须注意相互帮助。

(3)、人际交往的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在人际交往中的接纳与拒绝是相互的。人们只接纳那些喜欢自己,支持自己的人,而对否定自己的人倾向与排斥。

8.进入人际关系相谈室:怎样才能有好人缘?

9.学生讨论: 实现自助

10.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技巧:(学生总结出,老师归纳)

(一)面带微笑

(二)凝神倾听

(三)称赞优点

11.关闭相谈室,结束聊天,音乐响起,同学们下课。

自我评价:

“人际交往”是初一学生的一大心理问题。他们进入中学后出于生理期的提前,而心理期推迟,在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中他们原有的人际交往圈子被打破,新的人际关系尚未建立。面对新的同学、新的环境,他们的人际关系产生了困惑,因此,初一学生在心理健康课中了解自我、感悟自我,是很重要的。

本课宗旨:学生大胆发言,实现自助

本课特点: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学主导;结合学生实际,给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不作批评,使学生在课堂畅所欲言,大胆评价。

5.中学心理健康课教学研究论文 篇五

杞县官庄乡第一初级中学

豆东良

教学目的:青春期到来,少男少女不知不觉中会对异性产生好感,两性间的吸引力在悄然萌生。渴望揭开异性神秘的面纱,真实地了解异性,是少男少女的心愿。他们希望在这个过程中,尽可能地展示自己,以引起异性的注意。但是,客观环境的约束以及少男少女对与异性交往的顾虑,使他们这种本能需求或多处于压抑状态。

教学内容:让我们在花开的季节,正确看待中学生恋爱,帮助同学们认识中学生恋爱的实质,澄清一些错误的认识,避免走入感情误区。

教学重点:中学生恋爱的心理动机是什么,真正的爱情是什么?

课型及授课方式: 讲授课、讨论课

教具:多媒体教室

教学过程:

一、用音乐短片引出本节课的内容(时间:10分钟)

1、播放《老鼠爱大米》的视频音乐,让同学们一起思考,“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作为爱情的比喻,你是怎样理解的?

2、引导:大米是老鼠不能缺少的事物„„

3、小结:爱情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她融入在我们的生活当中。

4、导入主题:青春期到来,少男少女们不知不觉中会对异性产生好感,这是正常现象,就像我们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一样。少男少女们在性本能的作用下,不可避免地就会产生对异性的爱慕、好感、眷恋,以及想进一步亲近的欲望,这并不是丑陋,关键是我们应该怎样去做。

二、游戏——摸摸那双手(时间:8分钟)

1、规则,请男、女生各两位站在讲台上,再请一位男生蒙住眼睛摸四人的手,猜猜是男生的手还是女生的手。另外再请一位女生上台实践。

2、问题:当你触摸女孩(男孩)的手和男孩(女孩)的手时,心理有没有

不一样的感觉?

当你的手被男孩(女孩)触摸时和被女孩(男孩)触摸时,感觉有什么不一样?

3、小结: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异性情感发展的原因之一—我们长大了,那么我们就需要来了解一下爱情是什么?

三、爱情是什么?(时间:8分钟)

1、我们先来看看一则故事: 历史课上,阿力被一道不起眼的选择题卡了壳,他硬着头皮准备好挨老师的训。前排斜对面的娴悄悄回眸一笑,微微一伸拇指,示意他选A。阿力顺利过关,心中激情难平。他不时地打量着娴,回味她的微笑——怎么从来没发现娴的那么一笑会如此动人心魄?深夜,阿力无法入睡,他搂着松软的棉被,想着娴的红唇、笑容,似拥娴入怀„„我爱上她了。阿力在心里低唤:“亲爱的娴。”

2、讨论:阿力与娴之间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3、爱情是什么?

爱情是共同建立在男女之间相互爱慕、相互关心基础之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近的关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情。爱是一门艺术,它需要知识和努力。

4、小结:阿力与娴之间的男女之情与真正意义上的爱情相比还差很远,处在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很可能喜欢上外表漂亮或帅气的异性,但这种感情是喜欢而不是爱,喜欢不同于爱!那这时候的我们有没有真正的爱情?回答:有。

四、初恋的美好(时间:1 0分钟)

1、一个男孩的来信 亲爱的老师:

你好!

我和一位温顺的女孩恋爱了。我们是中学生,明明知道恋爱不对,这个道理无论老师还是家长都讲过无数遍了。可是,感情到来的时候,想挡也挡不住。元旦那天,她父亲看到我送给她的贺卡知道了我们的关系,从此强行将我们分开。我们曾经山盟海誓,我相信我们彼此有很深的感情,我会依她父亲所言——等她5年。但我真的很害怕,人生有几个5年呀,5年,人的变化太大了,我怕山盟海誓也不顶用„„

2、讨论:这个男孩该怎么办?

3、小结:初恋是美好而纯洁的,也许是轰轰烈烈的爱情,也许是绝对单纯的异性相吸,感情到来时挡也挡不住。我们对初恋的神往,使得初恋在我们的情感底片上留下了永恒的记忆。但是,终成眷属的结局常常不是在初恋这块土地上孕育出来的。初恋的收获往往只是是丰富了自己,使自己更加成熟。同时初恋也会给我们带来伤害„„

五、布置作业:如果爱了,你会怎么做?

六、教师总结:(同时播放《同桌的你》作为背景音乐)

周围的社会环境充满了诱惑,它会把清泉与浊流一并倒给我们,我们要靠自身去战胜污泥浊水的冲击,只有了解自己青春萌动的特点,才能把握好青春的心绪。

初恋就像一朵盛开的鲜花,转眼就折断了。这花不会在记忆里凋零,只是突然间定了格:它永远是折断时那样美,它凝结着温馨痛苦的往事。有人曾经这样形容失恋:含珠的贝死了而珍珠不会死,珍珠会闪光。死去的贝就是爱情;留下的珍珠是记忆。每一个爱情故事都可能有两种结果:一是完美的结合;二是痛苦的分手。而历史上留下来的爱情悲剧远远多于喜剧„„

所以同学们处理自己的感情时一定要理智,问问自己:我为什么去恋爱?我爱他她什么?我愿意和他她天长地久吗?

性是重要的,但它并没有重要到可以涵盖整个人生;

性欲也是重要的,但它并不比生存的欲望、发展的欲望、创造的欲望更加重要。

6.中学声乐课教学计划 篇六

日子如同白驹过隙,不经意间,我们又将奔赴下一阶段的教学,需要好好的对接下来的教学进行计划了。但是教学计划要写什么内容才能让人眼前一亮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学声乐课教学计划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中学声乐课教学计划1

一、教学对象

全体声乐学生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歌唱的喜爱。

2、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能做到有感情的歌唱。

3、引导学生能用科学的发声方法演唱歌曲。并能很好的保护嗓子;

4、培养学生独立识谱和处理歌曲情感的能力。自己能很好的演绎歌曲。

三、教学重点

培养少儿歌唱的姿势、呼吸、发声、吐字归韵、音准协调声音的能力及歌曲情感的处理。

四、教学难点

声音的放松,能自如的把握气息,掌握头声和各个腔体共鸣的运用。

四、教学内容

发声训练:

1.哼鸣练习5 4 3 2 | 1 — || 1 3 5 3 | 1 — || M____________ M(u)__________

2.打嘟噜练习1 2 3 4 5 4 3 2 | 1 2 3 4 5 4 3 2 | 1 — || 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1 | 2 1 7 6 5 4 3 2 | 1 — || 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母音练习1 2 3 4 | 5 4 3 2 | 1 — || mi ___-ma ____ mi___ 不同的音的走向要求呼吸的感觉也不尽相同,这一条要求平稳呼吸。5 3 4 2 | 1 — || a o a 此练声曲要求演唱时要有线条感,气息连贯,字要清晰,声音要明亮,共鸣要丰满,歌声要通畅。

4连顿音练习: 1 3 3 5 | 5 1 1 5 | 5 3 3 1 | 1 — || mi ma mi ma mi ma m 此条练习曲要求气息连贯,演唱所有的音都应该在放松的状态下,才能感获得更多的共鸣,要求往后腔体吸着唱,吐字要清晰,共鸣丰满。

训练学生正确的歌唱方法(包括:姿势、呼吸以及各个腔体产生共振的能力)、音量、强弱的控制及协调各声部音量的能力。

教学曲目安排:

(1)、第1.2课时《祖国,祖国我们爱你》

(2)、、第3.4课时《雪绒花》

(3)、第5.6课时《卢沟谣》

(4)、第7.8课时《快乐的节日》

(5)、第9.10课时《七子之歌》

(6)、第11.12课时《童心是小鸟》

(7)、第一13.14课时复习所学歌曲兴趣训练根据孩子们的表现不同定期给予参加演出比赛机会,通过演出很好的锻炼孩子们歌唱的心里素质,并能掌握歌唱的技巧,独立的演绎一首歌曲。

拓展:结合近期学习情况和孩子自身的情况指导、排练一些节目参加演出、比赛等,给孩子们锻炼成长的机会。

中学声乐课教学计划2

一.指导思想

按照中等幼师学校培养目标制定实用声乐教学的教学计划和专业培养目标,通过课程设置,主要教学活动,完成本门课程教学的基本任务和要求,并确定教学基本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及教学实践。

二.教学目标设置

1.一年级学生: 具备一定发声练习基础技能,掌握相关的其它基础课要领及运用方法。一学期将要完成7—10首演唱作品,包括正确发声、科学用嗓、气息控制、情感投入、舞台演唱训练等,达到一定可欣赏性。

2.二年级学生: 掌握较高难度的歌唱技巧,有相当层次的分析能力、驾驭作品的能力和表演水平,包括

良好的心理素质及文化修养,增强舞台演唱综合技能的培养和社会演唱实践。

三.教学重点

1.一年级学生 重点是掌握气息、共鸣支点、咬字位置、歌唱状态有机地融一体,通过科学的练习方法

完成作品,提高演唱能力。

2.二年级学生重在掌握歌唱的高难度技巧。突出风格和艺术性,增强实践性。

四.教学难点

1.一年级学生:流行演唱技巧中真假声转换。

2.二年级学生:专业演唱基本功和艺术修养。

五.教学媒体 钢琴、扩音设备

六.教材

幼师唱歌教材与一定的补充歌曲

七.教学方式

1.示范法:将科学有效的,形象真实的发生过程示范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准确掌握发声原理及方法。

2.讲授法:将相关的理论知识要点贯穿于声乐教学中,使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更高层次的演唱水平。

3.演示法:将最完美的歌唱状态、技巧及表演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全面感受和领会歌唱的魅力,并从中得到艺术享受。

八.教学过程

1.教学要求

教师:良好的饱满的激情,示范或指导到位、明确、有效;(2)传授与交流要具有亲和力、感染力;(3)检查学生回课情况,布置下次回课作业。

学生: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听从指导,配合教学;(2)掌握记忆知识要点,体会歌唱技巧;(3)主动交流提高和参与教学意识,带听课笔记。

2、歌唱的气息

气息是歌唱的动力,气息是歌唱的基础。古人云:“善歌者,必先调其气”。可见呼吸的重要性。学声乐者要通过练习,来掌握歌唱对呼吸的要求,并不断增强呼吸器官的工作能力。歌唱时,要用“胸腹联合式呼吸”方式,不要用“胸式呼吸”方式。歌唱时如果用“胸式呼吸”方式,吸气时,抬胸端肩,小腹回缩,歌唱时上胸回缩、小腹外凸,嗓子容易有挤卡、捏嗓子唱的动作,声音“白”、僵直、不通畅;

3、打开喉咙 “打开喉咙”是声乐学习中常提到的名词,有的老师主张不要用“打开喉咙”,应该用“松开喉咙”。其含义就是:歌唱时喉头应该处于吸气时的位置。喉头不能往上跑,喉头附近的肌肉不能紧张,不能挤卡,或者说,不要捏着嗓子唱,喉咙里的感觉应该是打开的状态、松开的状态。

4、哼鸣 轻声 “哼鸣”是寻找头声的好办法,一般用m或n来做练习,我也用ng做练习。多用“轻声”

进行练习,是寻找正确歌唱状态的好方法。

5、初级共鸣腔体的打开 利用练声时的合理母音做练习,打开共鸣腔体并用到共鸣腔体。

6、演唱教材歌曲 在表现歌曲的思想感情方面,用简明易懂,生动形象的语言。能使学生比较容易的抓住歌曲的艺术形象,表达其歌曲的思想感情。

二年级:更多歌曲的`磨合与发声技巧的运用。与歌曲结合学习声韵结合教学法中的辄韵。以及更多的发生技巧的介绍与运用,按照学生个性特点个别提出联系方案,完善歌唱的技巧。

1.掌握较高难度的歌唱技巧,有相当层次的分析能力、驾驭作品的能力和表演水平,包括良好的心理素质及文化修养,增强舞台演唱综合技能的培养和社会演唱实践。

2、加强共鸣联系,用到鼻咽腔共鸣,并能够与歌曲相结合。

3、学习教材歌曲并能与所学技巧相结合。在延长歌曲时能做到以情带声,情声结合。咬字吐字清晰,依据个人嗓音特点提出合理性的要求。

4、能够更好的把握气息的状态。

中学声乐课教学计划3

一、与新生的首次邂逅

接触到一名新生,首先要通过交谈,对其有一个初步的判断:“性格是内向还是外向;学习是主动还是被动;对待老师是礼貌还是漠视……”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唯有真正的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才会让你与他真正的产生共鸣。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出不同的教学方式,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到达光明的彼岸。

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分为:1、发声练习2、歌曲演唱 3、舞台表演

1、发声练习

发声练习是声乐课最为重要的部分,因为它是歌唱的奠基,没有了它,一切都无从谈起。因此,发声练习应占课时的60%左右。

少儿发音练习的跨度不应太大,因为其声带比较稚嫩,对于音域较宽的学生也应多注意中声区的练习,高声区以快速练习一带而过,不可久练冠音,否则易伤声带。稳固的中声区适当的向上、向下扩展有效音域,是少儿发声教学的基本理念。

2、歌曲演唱

有了正确的发声作为引导,其气息、位置较统一后,对于歌曲的诠释须进一步要求。

歌曲的表情记号,歌词的意境须引导学生找到作曲者作品的初衷。

歌曲的音准、节奏必须严格按曲谱标记演唱。不应给学生养成随心所欲乱唱的习惯。

3、舞台表演

其实在发声练习、歌曲演唱中就应注意学生的站姿、表情并适时的纠正。

歌曲的舞台表演最重要的是面部的表情,在真正的将自己浸入歌曲中时,自然会有投入的情感,表情自然会产生,适时的加以手部动作加以点缀,使演唱变得更加生动。

三、总结

声乐教学-难,难于无形,因其难于捉摸;声乐教学-易,易于无形,因其易于感受。

7.中学心理健康课教学研究论文 篇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 . 1研究对象

以临夏市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现状为研究对象。

1 . 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在中国期刊网、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体育学院资料室等处, 查阅有关学校体育教学研究方面的相关文献,同时通过网络查询、下载有关文件、法规等资料。

1.2.2访谈法

2013年2月走访了临夏中学、回民中学、河州中学,对该中学的部分分管领导、体育教师、学生进行了访谈,对临夏市高级中学新《课标》教学实施现状进行初步了解。

1.2.3问卷调查法

针对所研究的目的和内容,制定了相关问卷,发放问卷300份, 回收295份,有效问卷290份,有效回收率为95%。

1.2.4数理统计法

对所得资料和数据,利用Excel和SPSS l3.0软件进行相应的数据统计与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 . 1临夏市高级中学体育新课标实施后主管校长对体育重视程度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研究表明3所高级中学的主管校长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主要是从思想上模糊对体育的认识。他们认为体育课的好坏就看学生安全情况,没有对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给予足够的重视。

2 . 2临夏市高级中学体育教师对体育新课标的理解和认识

从表1可以看出,没有一位体育教师对新《课标》不了解的,但对新《课标》改革缺乏必要的认识,教师的重视不够,不能更深一层的了解新《课标》。有的体育教师提出对新课程不太了解,这说明在新《课标》的执行过程中该地区存在大的问题。所以在以后的学习和改革中,要对体育新《课标》的性质、结构以及实施它的意义要进行深入的学习,使体育教师统一认识,以尽快适应现代社会需要。这样才会让临夏市高级中学的体育教师对新《课标》有着进一步的了解,对学校实施新课程有着重要的作用。

2 . 3临夏市高级中学器材设施现状

体育器材设施是保证正常进行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体育训练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是检查、监督、评估、规范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1]。临夏市高级中学器材设施调查结果表明,尽管男性同学大部分喜欢足球和篮球,女性同学大部分喜欢排球和健美操,但是还是因为受到设施有限的影响,很多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没有办法进行。这一问题造成的原因是体育器材设施没有或不足导致的。在调查中发现有些体育器材陈旧不堪,一些学生表示看到这种体育器材其兴趣会减少一大半。通过对老师的访谈中得知,临夏中学是300m的塑胶场地,有10多个篮球场、2个排球场,还有室外的乒乓球台。回民中学现在的校区是250m的土操场, 篮球场排球场为数不多,但是听老师说,下学期就搬到新校区,是400m的塑胶场地,有体育馆、篮球场、排球场、乒乓球台。河州中学是300m的土操场,只有一些篮球场和排球场。从上述的调查数据分析可以看出:除了回民中学的新校区外,其余学校都没有400m的场地,从整体上来说缺少篮球和排球场地,器材陈旧,数量有限,学生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2 . 4临夏市高级中学体育教师的学历及工作年限

学校的中坚力量是教师,教师是实施教育教学的保障和核心。体育教师不仅是学校体育教育、课外业余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和执行者,也是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有效灌输到教育实践中的实施者。所以体育教师的学历和工作年限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保证[2]。

从表2可以看出,临夏市高级中学体育教师100%都拥有本科学历,在这3所高级中学里,不存在兼职体育教师,符合体育教学的要求。从工作年限我们可知,体育教师队伍的趋势是越来越年轻化, 只存在部分中老年体育教师,而这些老一代的体育工作者,以往传统的体育教学思想对他们影响很大,他们在接受体育新课程时难免会坚持自己的某些原则;而对于中年体育来说,她们在教学十几年里,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工作起来很得心应手,但要走进新课程,从思想上、行动上还是存在着一定的惰性。为此,就要在新《课标》的实施上加以正确的引导,尤其要强化中老年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改革的意识和参与课程改革的想法。

2 . 5临夏市高级中学体育教学目标

体育教学目标是体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教和学双方都应遵循的[3]。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促进和增强学生的身体健康,提高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它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主动参与锻炼的意识。对教师来说,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 是教师持续进步的基础,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保证,也是教授的目标,对学生来说则是学习的目标[1]。本文对临夏市高级中学体育教学目标进行分析,具体见表3。

由表3中可以看出,临夏市高级中学的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目标的实施排前三位的依次是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36.7%、增强学生关注身体健康意识23.3%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20%,这与新《课标》理念是相一致的。还有就是体育教师们对学生掌握动作技术要领,对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情况需要达到什么要求却没能很好的体现。因此,虽说实施新《课标》的教师们能从整体上把握新《课标》的理念,但在具体操作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3结论与建议

3 . 1结论

临夏市体育高级中学这3所高级中学的管理层对体育不够重视,主要是从思想上模糊对体育的认识,基本上教师的学历结构符合中学体育教学的要求。从工作年限和职称结构来看,体育教师队伍趋势是越来越年轻化,大部分的体育教师工作处在精力旺盛阶段。

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虽然在从整体上能够把握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但是在具体的操作上存在一些问题,并没有这方面的具体指导,这是新《课标》实施中令体育教师最为困惑的问题[3]。

通过对临夏市3所高级中学的调查,我们了解到其体育场地设施、器材不能满足学生和体育教学的需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受到影响。

实施新《课标》的教师们能从整体上把握新《课标》的理念,但在具体操作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3 . 2建议

要想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就一定要针对体育教学的目标、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的、综合性的考虑相关因素,在教育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独特。

要加深学生对新《课标》的认知程度、参与程度。一定要在定期,学校和教师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采取灵活多变的宣传形式,对学生进行体育新课标实施意义、作用等方面的宣传工作[4]。如聘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利用广播、板报等形式进行,提高学生对体育新课标的认识水平[5]。

要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加大对体育基础设施、器材与设备落到实处,保证学校有最起码的运动场地和器材设备,以满足学生上课的最起码的需要。另外对现有体育设施除了应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外,还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因陋就简、因地制宜,自己动手对场地器材进行适时的改造,努力开发它潜在的功能。

8.中学心理健康课教学研究论文 篇八

李凤梅在《教学与管理》2014年第10期撰文指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原则以预防和发展为主,修复为辅;全员参与,突出自主发展;团体训练为主,兼顾个别咨询;情景体验、活动参与为主,兼顾认知传授;以阶段性重点品質培养为主并兼顾其他。要注意三个事项:师资队伍是课堂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工作态度外,更需具备积极的个性品质,身教重于言教;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要注重差异性;要构建积极和谐的校园氛围。强调人自身积极因素和潜能的开发,培养模式有五个:一是课程内容与主题的选择:一方面根据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内容、学生心理特点及阶段性发展任务等拟定计划类主题。另一方面通过问卷、访谈、网络调查等形式挑选学生感兴趣的及内在需求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二是课堂组织形式:以小组为载体进行。三是课堂环境的创设:师生关系的定位、心理氛围的构建、物理空间的选择。四是教学方式方法:体验法、游戏活动法、资料分享与讨论法、自助式教学法,教学方法是课堂不可或缺的。五是课程评价方式:评价应弱化其甄别意义,强化发展功能,评价结果建议采用等级评价的考核方式,还要建立多维度评价体系。

nlc202309040526

9.心理健康课教学设计 篇九

心理健康活动课的一般目标是通过自我探索过程,借助团队的力量,在与其他成员的沟通交流中,增强解决问题和抉择的能力,探索和发现一些可行而有效的途径来处理生活中的一般发展性问题,解决冲突矛盾,评估、澄清个人的价值观,并对此做出相应修正与完善,从而获得自我成长。

针对用人单位需要、学生需要、人的成长需要、学生的年龄特点、群体特点等,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成长、自我完善。学生具体的学习目标确定为以下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

1.能够融入高职生活即学生能够更积极主动地进入新环境,感受由此带来的愉悦,找到自己在新环境中的位置,觉察进入高职后在适应方面尚未解决的问题,相互启发,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2.能够觉察自我

即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觉察自我,更全面、准确地认识自我,发现自己的独特性,提升自己生命的价值,从而更好地发展自我。

3.能够意识到人的潜能

即学生能够关注自己的正向信息,体验自信的效用,觉察不自信的方面,分析原因。

4.能够感受生命的意义

即学生能够澄清价值观,意识到什么是生命中最重要的。能够感受生命的短暂,珍惜生命、珍惜时间,提高生命的质量,过充实精彩的人生。

5.能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即学生能够了解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学现象,能够觉察与周围人交往中的困惑与问题。

6.能够学会感恩与宽容

即学生能够具有感恩的态度和感恩的行为,并由此培养宽容的心态。

7.能够培养健康情绪

即学生能够觉察引发不良情绪的不合理信念,掌握调控情绪的方法。

8.能够学会应对压力

即学生能够面对压力,学会放松,能够觉察面对压力时的反应,分享有效的压力应对方法。

在心理健康活动课中,学生应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了解有关适应、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情绪控制等方面的心理学理论与方法。

心理健康活动课整体设计以“我与环境”为主题与线索,分为初始课、主题活动课、回顾课和结束课四个模块。初始课用于教师对学生、学生对学生、学生对课程的了解,用于帮助学生融入高职生活,帮助学生了解课程,约定课程活动规范,并提取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资料以便了解学生、评估课程效果,并由“融入高职生活”引出课程“我与环境”的主题。

主题活动课是心理健康活动课的主体部分,以“我与环境”为主题和线索,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环境中的我”,二是“我面对环境”。“环境中的我”部分帮助学生觉察自我、提升自信,分为四个单元,即:自我面面观,我是独特的,我可以更好,生命的意义。“我面对环境”部分帮助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积极情绪,学会面对压力,分为四个单元,即:交往有方法、感恩与宽容、积极与乐观、压力我应对。

回顾课用于解决学生生活中有代表性的实际问题,安排在课程结束之前,主要让学生在学习解决心理困惑与问

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与之相关的自身的困惑与问题,借助团队的力量,求得自我成长,促进心理健康活动课向生活的延伸。

结束课主要用于效能评估,学生展示并分享学习成果,处理分离情绪,提取课程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资料以便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课程结构的4个模块下,课程共设计了15个单元的内容,每个单元设计1至2个核心活动,再根据需要和实际教学情况设计热身活动和辅助活动,整个课程共设计20多个活动。

例如,主题活动课“环境中的我”部分,设计了“自我面面观”单元,目标是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觉察自我,更全面、准确地认识自我。该单元设计了2个核心活动,一是“我是谁”,二是“立体我”。“我是谁”主要由学生进行自我探索,“立体我”主要通过学生之间互动,相互进行评价,而后填写表格。最后,小组进行讨论,各组派代表在全班分享,分享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意识的内涵、明确的自我意识及认识自我的途径等。

具体活动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师的特点等进行设计。

心理健康活动课要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成长,就必须要影响到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投入到课程中,因此,在教学方式方法设计上采用活动课形式,活动课的基本步骤是:首先根据实际情况安排热身活动,帮助学生进入活动状态,保证活动课的有效启动;主要安排核心活动,旨在帮助学生深化自我探索,引导学生发掘积极的个人特质,关注积极的主观体验,觉察并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获得自我成长,更乐观、自信、向上地生活,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在活动过程中和活动后,要对心理健康知识与基本理论进行讲授与讨论;最后进行总结,分享心得与巩固活动成果。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心理健康活动课以体验式教学为主要特征,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如小拓展活动、纸笔活动、角色扮演、头脑风暴、课堂讨论与分享、案例分析等。

课程的考核注重过程化,学生参加课程、参与活动的积极程度,学生发言、学习心得、学习总结报告所体现的思考、成果等,都能反映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都要计入课程考核成绩。

学生参与活动、课堂分享、活动记录、完成量表、活动心得等作为平时成绩,以60%计入学期总评成绩,学生心理情景剧表演、课程总结报告作为考核成绩,以40%计入学期总评成绩。课程总评成绩为平时成绩与考核成绩之和。

考核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4个等级,基本考核标准如下。

优秀:出席课程,参与活动很投入,活动体验深刻,积极分享活动感受,能够流畅地表达观点,能够掌握和运用相关心理学理论与方法,活动结果在高职学生中具有较好的示范作用。

良好:出席课程,积极参与活动,能够分享活动感受,能够较流畅地表达观点,能够努力学习相关心理学理论与方法。

合格:出席课程,能够参与活动,能够表达自己的感受,能够基本把握相关心理学理论与方法。

不合格:未出勤,无组织纪律,抄袭,观点明显错误。

心理健康活动课对教学环境有特殊的要求,教室整体设计要宽敞明亮,色彩协调,气氛温馨、舒适,能够营造活动气氛;使用活动桌椅,方便活动实施;可以提供活动的相关道具。教学环境要能够提供专业支持,如舞台、灯光、音响,用于播放轻松的音乐、快乐的教学软件等。

心理健康活动课安排在高职一年级第一学期,每周2课时,共30课时。课程理论授课与活动教学的比例约为1∶2。以20人左右小班为教学单位,以5至6人为活动基本单位。

心理健康活动课要求教师了解学生,有足够的经验与阅历,有团队工作资历与能力,能够帮助学生进入活动情境或案例情境,促进学生获得活动体验,针对学生存在的普遍性困惑与问题,引导学生借助团队的力量,获得自我的成长。

心理健康活动课要求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对自我有一定反思的能力,能够放开自我、具有自我探讨的愿望与能力和一定的表达能力,并且具有一定的团队合作意识,能够倾听他人的发言,具有分析问题的能力。

10.中学信息课教学方法初探 篇十

当前,信息技术的应用日益普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把人类社会带入到了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它已对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及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目前,教育部已把信息技术课列入必修课范畴,在未来五至十年内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将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在中学,大家都很羡慕计算机老师,因为表面上看来,上课只要让学生玩玩电脑,没有升学的压力,轻轻松松。但又有谁知道教信息技术课的苦恼呢?

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其教学方法决不能完全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应在继承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大胆的改进。我们要确保信息技术教育在培养新型人才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必须探讨信息技术教学的模式。作为一名从事计算机教学的教师,本人觉得应善于引导,克服学习障碍,设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多年的学科教学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种行之在效的方法,供同行们参考。

一、抓住独特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并趋向某种事物特有的意向,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也是激发创造力的必要条件。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探索它,认识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兴趣对学习的作用。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能否成功地引入课题,直接决定了一节课的效果。如文字编辑是中学信息技术课的主要内容之一,然而不少学生会认为,文字编辑不就是“打字”吗?只要会输入文字不就可以了,一些连简单的插入、删除还没有学会的学生也觉得它“没意思”。本人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大胆实践,在上“文字编辑”这节课时,从科学家发明了一种“神奇的纸”,用作练习本入手,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这种“神奇的纸”具有容量大、易修改、无污染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之中,如手机短信、商务通等,使学生在体会信息技术对人类日常生活深刻影响的同时,感受到文字输入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比如,在讲计算机组成的时候,我就让学生去学着装电脑,利用所学的计算机硬件知识,根据给定的价格,拉一个攒机清单;在学习Excel后,我就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求和、求平均分、筛选、统计等函数处理本班的各科成绩,进行汇总排序,并制成表。只有信息技术教学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信息技术的世界,学生才能够在一种互动与发展的氛围中想学、乐学、会学,学生才会更加热爱信息技术。

二、操作演示和实践操作相结合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向学生讲解,学生通过聆听和思考获取知识,这种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理性,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要求我们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注重对信息技术的操作演示和

实践。上机操作是信息技术课教学的一大优势,通过上机操作可以使学生手、脑并用,把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从理论到实

践,在直观形象的实践操作中不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使课堂教学的气氛生动活泼。

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学生的演示操作还是实践操作,都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明确演示或操作的目的和内容,也就是说要明确学习的目标,达到什么样的要求;二是要明确演示或操作的步骤,如果步骤有误或顺序混乱,都会导致演示的不成功,操作失败,而不能明确学习要达到教学的目的。比如学生在使用计算机时,如果有不适当的操作或打开了较多的应用程序,就会造成死机;三是学生在学习演示或操作中可能出现或易于出现的错误,大多数学生可能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等,这样在教学中我们就可以有的放矢,强调学生加以重视,提高学生学习的注意力。由于学生的计算机使用能力不一样,有的学生之前已经在家学习和使用过;有的则是到上课时才认识计算机。上机实践时,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不同特长,安排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练习和实践。基础好的学生学习网页制作,可以不局限于课本,把最新的知识介绍给学生,拓宽其知识面。在他们学习时提出有关问题,要求他们自己解决,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发挥他们的个性。而对于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可要求其使用绘图、指法训练等,使他们都有不同的进步。

三、大力推行互动教学法

信息技术课是富含创新意识的一门学科,是非常适宜实施互动式教学的课程。在现有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条件下可以很容易地实现互动式教学,特别是网络技术的成熟,更为互动式教学的开展铺平了道路。信息技术教学的互动性能体现教学双方互通信息,共同发展的交互作用,符合教学的最终目标,有利于培养学生善思考,提高获取、传输、处理与应用信息的能力,从而实现学科教学目的,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我们如何在日常的信息技术课中推行互动性教学呢?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师讲授法,采用老师讲授与学生使用交互式的学习软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初接触计算机的人往往会觉得难以入门,或者在使用过程会因一点微小的失误而茫然失措,或者会为开关机先按哪个按钮而烦恼。教师的讲授是非常抽象的,学生不易理解与掌握,而采用一些软件进行互动式的`学习,将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自制了一些针对性较强的课件。通过界面图形化,可视化,大大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促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理解吸收,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又将促使学生主动去学、乐于去学。在信息技术教学方面,这样会使学生不断体会知识点,从而增强继续学习的信心和决心,并不断在实践中主动探索,能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并与教师共同讨论,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四、加强师生互动,增强学生技能的培养

信息技术课教学的一大特点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讲课内容作出适当的调整,力求精讲、少讲,仅把学生普遍感到陌生的知识点及难点作为主要内容来讲,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操作实习以体现教学中师生互动的过程。实际上学生在操作时提出的问题远比讲理论时提出的问题要多得多,这说明操作实践能有效促进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积极主动的思考。同时信息技术教学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强调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讲授理论知识,而不给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信息技术课教学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反之,教师不讲,只让学生盲目的上机练习,那么学习效率难以保证。所以上课时教师应该在多媒体教室里安排一定时间进行讲解、示范,根据情况,一堂课的内容可以一次讲完,也可以分几次进行,每讲完一个问题后就让学生在电脑上实践一下,这样每堂课讲授的知识学生们都能够及时操作而得到巩固,直到熟练掌握。

11.中学心理健康课教学研究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 中学体育 健康课 生命安全教育

生命安全教育顾名思义是指面对突发的状况时人所做出的应激的反应,其中包括自我的应急和保护,避免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受到损失。中学体育和健康课作为中学生的一门基础性质的必修课,不仅是中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培养全方位发展的中学生必经的道路。生命安全教育的最初目的就是最终目标一直都是培养中学生的求生能力并且加大对于自己的保护力度。

一、当前体育与健康课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的数据统计不难显示,中国学生由于意外伤害而导致死亡的概率普遍为发达国家学生由于意外伤害导致的死亡率的3-11倍。2014年,昆明市的明通小学就发生了一起踩踏事故,这次事故一共造成了6名学生死亡,26名学生受伤。其原因是体育老师将教学所用的海绵垫放置在宿舍楼的过道处,学生蜂拥而出的时候,先下楼的学生跌倒在海绵垫上,后续小学生不明情况,相互积压,造成了学生的严重伤亡。这起本来可以避免的事故,从侧面证明了生命安全教育在中学教学过程中落实不力。

虽然2000年以后,中国开始实施一系列教育和课程的改革。此时有关的教育部门才开始慢慢正视生命安全教育问题,将生命安全教育作为体育健康课的一部分。但是由于中学存在升学率的问题,生命安全教育在落实到实际的过程中并没有引起校方和老师足够的关注。中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仅仅存在于理论的层面,并没有提高身体素质和求生技能。可以这么说,中国中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尚且处于初级阶段,整个生命安全教育的课程体系尚未达成,但是中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却已经迫在眉睫,不容许我们再忽视了。

二、如何在中学体育与健康课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

生命安全教育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的一部分,不仅是对体育与健康课的进一步阐述,而且影响着中学的基础教育。但是目前中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仅仅停留在纯理论层面,中学生本身缺乏实践的应用,一旦发生意外情况,受年龄的限制,中学生仍然没有更好的应急性。如何更好地在体育和健康课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就变得至关重要。我们在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教学中,要努力从以下几点入手:

1.教师要明确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教学目标

我们首先要明确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生命安全教育目标,明白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意义不仅是课程改革的探索,而且是学校落实生命安全教育的必要的模式。我们应该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培养学生对于突发事件的应急的能力。学校作为特殊的群体在面临突发事件中应该将合理的疏散作为自身的必要课程。

2.加大对于师生体育与健康课的教育的重视力度

中学校方要明白生命安全教育贯穿于学校的整个教育过程。老师必须思想上有着清晰的认识,要明确地告诉学生正确面对突发事件或者意外伤害事故的重要性,增强中学生对于生命安全的意识,真正做到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明白生而为人真正的价值。善于利用合法的科学的手段保护自己与他人的生命的质量。要在体育课程中明确运动的危险性,让学生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练习。

3.在教学内容上渗透生命安全教育

(1)要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教导学生逃生技巧和自救互救的办法,如人工呼吸和紧急外伤的处理。

逃生技巧和自救互救的办法并不是中学体育课的考试内容,关于逃生技巧的理论学习,很多学生不重视,没有认真听。教师可以改变以往的说教式教学模式,善于运用探究式教学,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人的一生可能会遇到诸如火灾、水灾、地震、食物中毒等危险,遇到这些危险时应该如何自救和救助他人?接着让学生回答,然后教师进行总结,这样学生的理解会比单纯老师说理要更深刻。

关于自救互救的方法,不能光让老师示范给学生看,教师必须重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训练,确保每个学生都掌握自救互救的办法,当危险来临时,学生才能很好地应对。

(2)要善于利用体育与健康课展开生存技巧的训练。

生存技巧训练包括生存训练和逃生拓展训练,经过之前的理论学习,教师再组织学生开展有关各种生存训练和拓展训练,在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的一些错误做法与选择或把学生的错误做法与选择记录下来,训练结束后再与学生一起总结经验。通过这样一系列教育活动的开展,使中学生在灾难中得以生存并且提高生存能力和应急避险能力,相信这些求生的知识与技能能在孩子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增强学生生命安全意识。

(3)培养中学生坚强的意志力。

面临突发状况的时候,心理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一个人的求生,中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属于弱势群体,但是如果过于慌乱,就会降低应急避险能力。教师要在平时练习中注意对中学生意志力的培养,使学生在突发灾难面前沉着、冷静,并且积极施救,从而降低这个突发灾难对于自身的影响,才能真正面对险情,提高应急避险能力。

4.教师教学过程一定要按照教育教学规律

体育老师要在日常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注重客观存在的教学规律。要组织中学生井然有序地进行准备活动,并且让中学生从根本上明白体育教学活动中体育与健康课的重要性,要让学生从心里做到真正的重视。

在教学过程中要循序渐进,不能一味地突飞猛进,要尊重学生的接受程度,拒绝毫无意义的填鸭式教育,让学生从根本上理解生命安全教育的真正含义。最后,体育老师要排除器械的不确定的故障,经历从根本上克服不安全的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保护学生,并且树立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5.强化学校体育法制观念

近年来,由于中学生命安全教育的不到位,由此而来的相关民事诉讼大大增加。强化学校体育法制观念的目的在于增强老师责任感和法制观念,真心实意地关心中学生,老师要具备较好的职业道德,必要的时候会利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和学生的合法权益。

三、结语

不难发现,在中学体育与健康课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是非常迫切的。生命安全教育不仅有助于中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社会的稳定。中学生命安全教育不仅要有理论知识的构建,还要有丰富的技能和较高的实际操作水平,不能仅仅做到纸上谈兵。正是基于此点,在新课改中完善生命安全教育是中国有关教育部门和学校义不容辞并且责无旁贷的责任。

参考文献:

[1]王帆,杨雪芹,牟少,华路丁.学校体育中生命安全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11,40(3).

上一篇:物业服务工作的总结报告下一篇:小学教师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