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教学实录

2024-07-09

习作教学实录(精选8篇)

1.习作教学实录 篇一

《外貌描写》习作课教学实录

执教:任为新(杭州师范大学语文教学法研究所)

点评:郑桂华(上海师范大学)

点评:严英俊(杭州听涛小学)

师:同学们好,上课时间还没有到,和大家聊聊天。认识一下,我姓“任”,这个字用作姓的时候读第二声,别读错了。我听说师大附小是全义乌市最好的小学,是真的吗?

生:(大声地)是真的!

师:听说六(1)班是师大附小最好的班,是真的吗?

生:(大声地)是真的!

师:听说你是六(1)班最好的学生,是真的吗?

生:(学生哄笑)

师:就是嘛,是不是最好的,不是自己说的,要由别人评判。其实,我今天不是来上课的,我就是来评判的——学习六年了,我要来看看你们语文学得怎么样,你们老师教得怎么样。你们的老师,还有,坐在下面的朱校长,都是我的学生,所以这节课,你们表现好,我表扬他们。你们表现得不尽如人意也没关系,反正我扣分都扣在他们头上……

(“哇”声一片,学生都精神抖擞起来。)

师:今天是作文课,我们来讲怎样写人。六年级了,老师都教过我们了,写人怎么写,最重要是通过哪几点来写?

生:写人要通过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来写。

师:很好。关于人物外貌描写得好的课文,我们学了不少,大家来回忆一下,有哪些。

生:《少年闰土》《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凤辣子初见林黛玉》……

师:不错,这些文章中,有的是面貌写得好的,有的是神态写得好的,《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把王熙凤的穿着打扮写得具体生动,反映出人物身份、个性。不光是这些课文,别的写人文章也都是这样,那就是抓住人物的特征来写。我们今天也来练习外貌写作,看看同学们能不能学以致用,好不好?

生:好!

师:今天你们就写我。现在老师在大家中间走几步,你们仔细观察,然后抓住我的外貌特征,用简洁的文字概括。

(老师在教室中间来回走,同学仔细观察。)

师:看完了?好,讨论一下,然后动笔概括。(学生经过讨论,写下概要,老师的外貌特征是:“高”“ 瘦”“老”)

师:同学们厉害,“高”“ 瘦”“老”,只用三个字,就把老师最大的外貌特征概括出来了。虽然简单,但不够具体,没给人留下印象——怎么个“高”法呢?“瘦”成什么样啊?“老”到什么程度了?这些都没有展开说。小组再讨论,把我的特点写具体。

(经过小组讨论,综合得出如下文字:“老师个子很高,有一米七几。但很瘦,估计一百一十斤也不到。老师看上去显老,脸上皱纹很多,头发稀少,脑门有点秃。”)

师:不错不错,准确、具体有了。现在再进一步,能不能把我写得生动一点,可以用比喻句,把你对我的感觉、想象写出来。生经过小组讨论,得出如下文字。

生1:老师个子很高,有一米七六,站到我面前,像一堵墙。

生2:老师细胳膊细腿,瘦骨伶仃,像竹竿似的。(全场笑)

生3:老师的身板像纸那样薄薄的一片,好像风一吹就能刮跑了。

生4:小脑袋、小鼻子、还有小眼睛——笑起来眼睛一眯就没了。(全场笑)

生5:老师骨瘦如柴,看上去显老,脸上皱纹很多,一笑起来,脸上都是括弧。

生6:老师瘦得像火柴棍似的,头发稀少,脑门有点秃,前半个脑袋像鸡蛋。(全场笑)师:好,不亏是名校的学生,准确、具体、生动,有几句还挺传神,把老师的外貌特征写出来了。但是同学们知道,老师为什么那么瘦吗?

生:不知道。

师:实话告诉大家,老师没有老伴,没有人给我做饭——我一天只吃两餐……(学生惊愕),所以,我今天是来求助的。我要去征婚,征婚要写介绍、写外貌,刚才大家把我写得准确、具体、生动,我要拿这些文字去征婚——

(教室里骚动起来,同学们纷纷说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

生:当然不行啊,里面没有用褒义词,用了贬义的、取笑的手法,这样写出去,看了给人感觉不好。即使有单身阿姨看到了,也不会来跟老师搞对象的!

师:那应该怎样写?

(有学生冒失地站起来,“1 米76 的个头,乌黑的头发,英俊的脸庞,浓浓的眉毛下面,有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

师:你们看我的样子,有“乌黑的头发,英俊的脸庞,浓浓的眉毛”吗?你这是成心害我啊!到时候人家真来相亲了,还不拿砖头扁我这个骗子……

师:大家讨论下,我这个外貌特征,要写得准确、具体、生动,但又是相亲用的,用刚才同学的话说,要用褒义词,看了让人舒服,应该怎么写。经过小组仔细讨论和老师的引导,得出如下文字:

生1:老师个子高挑,有一米七六,身轻体健,风度翩翩,很有魅力。

生2 :老师高高瘦瘦的,有一种玉树临风的感觉。他戴一副金边眼镜,眼光深邃,气质很好,是大学老师的样子。

生3:老师身材苗条,小脑袋、小眼睛,总是笑容可掬,说话表情很生动、很有趣,看上去很和蔼,一定是位脾气很好的先生。

生4:老师五十多岁,脸上有不少皱纹,有饱经风霜的感觉。成熟、智慧的男人都是这样的。

师:哎呀,同学们真了不起。你们前面写我的外貌,虽然准确、具体、生动,但我听了不是很开心,估计也找不到对象。但你们现在说的吧,照样准确,具体,生动,我还特别爱听。这样的文字传出去,那些单身阿姨读了肯定也舒服,会对我发生兴趣,见了面她们也不会说我是骗子。谢谢大家!真是名校的学生,真是了不起。大家鼓掌,为我们自己鼓掌!

师:好,我真的很喜欢你们今天写的文字。我回去要把这些文字整理出来,第一是征婚用,估计找对象不成问题了。第二,我还要把它们打印出来留存,亲戚那里、邻居那里、还有我们辖区的派出所那里,都保留一份备用。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生:为什么?

师:实话告诉你们,我最近老爱忘事,做事丢三落四的。咨询了医生,医生说,这是老年痴呆的征兆……我把你们写的备着,就是将来走失了,找不到家了,别人可以拿你们写的做“寻人启事”.你们看行吗?

生:(同学窃窃私语)感觉有点不行……路人没工夫看。要从最简洁、抓最容易辨认的外貌来写,具体、生动、比喻句什么的都不要了。

师:好,那我们试试看,怎么来写我的外貌特征。好人做到底,送佛送到西。经过讨论,学生得出如下文字:

生1:五十多岁,瘦高个,戴眼镜,有点秃头。说普通话。

生2:五十几岁,高、瘦,上穿蓝色衣服,下穿黑色裤子。说话带杭州口音。

生3:六十岁左右,高、瘦,蓝衣黑裤,走路有点晃悠,老年痴呆的样子。

生4:身高一米七六,偏瘦,头发稀少,戴眼镜,上穿“探路者”蓝色冲锋衣,下穿“七匹狼”黑色灯芯绒裤子,匡威牌子的运动鞋,左小腿有黑色胎记……

师:不错不错,最后一组写得特别好,你这样的,不用说认人,认尸都没问题了!

师:好,同学们,我们来梳理一下。大家今天进行了三组外貌描写,就我一个对象,但写出来的差别很大。第一组,纯粹的抓特征写出我的外貌来,不知道为什么写、写给谁看,有重要信息意义的特征就没有抓住,用词也不考虑感情色彩。第二组,征婚用的,既要抓住特征,用词上还得是褒义的,看了让人舒服。第三组,大家抓住一眼就能辨识的特征,因为我们的阅读对象是路人,太具体,还有生动、传神就没有必要。这组描写还很关注服装,但这和我们学过的课文《凤辣子初见林黛玉》的服装描写不一样。具体我们来看课文(打开 PPT):“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下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鱼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罩翡翠撒花洋绉裙……”曹雪芹那么具体、仔细地描摹王熙凤的穿着、打扮,是小说写人的手法,凸显出王熙凤的富贵样、穷讲究又带点土豪式的俗气,是为刻画人物身份、个性,塑造人物形象用的,对于读者来说,是用来欣赏和品味的。但如果为寻人启事或者帮忙通缉的人物肖像,这样写就太啰嗦,路过的人谁耐烦看啊。还不如你们,抓住我最大的外部特征,抓住我的服装颜色、款式来写,简洁明了,只抓最显眼的,陌生人一眼就能认出是我。大家说,是不是啊?

生:是!

因此,大家以后写作文,除了一般作文要求之外,你们也要问自己两个问题:一是我写这篇作文干什么用;二是这篇作文写给谁看。也就是注意“功用”和“读者”,实际生活中也可以,自己虚拟一下,想象的也可以。这两个问题你们也应该抛给老师,谁叫写作文了,就抛给谁。考虑了这两个问题,我们写作文的思路和目的就会清晰一点,写起来也方便得多,有趣得多。更重要的是,这个能力学好了,将来走上社会,我们的作文能力就会真的在生活中派上用场……

师:这节课时间差不多了,老师和大家的交流就到这里。根据规定,我还要布置一点作业——其实是我还要大家帮点忙,就是关于征婚的事情,没老伴,我可是真急了。刚才我的外貌是写了,但征婚广告光写外貌够了吗?

生:不够!

师:还要写什么?

生:还要写从事什么工作,年薪多少、家里有没有房子、有没有汽车……还要有联系方法……

师:大家考虑得还挺周到的,时间关系这里不展开了,同学们回家帮我补全了。写联系方法,写手机号码,我有点担心,如果有人开玩笑、乱打我的电话怎么办?

生:征婚文章最后要说明,征婚很严肃,不要开玩笑……()再写四个字:“非诚勿扰!”

(全场笑)

师:好,征婚文章很圆满了,但文章里面是不是应该插一张照片啊?现在讲究个图文并茂,有图有真相啥的。

生:是的……老师带了照片了吗?

师:我带了几张,大家帮我参谋。(PPT 打开四张照片:第一张是周杰伦。第二张是老师青年时的照片。第三和第四张是现在的照片。)我决定用周杰伦的,年轻帅气,和我有点像。要么是我年轻时候的照片——先把相亲的阿姨诓过来再说。

(经过讨论,同学们说不行,相亲时候要穿帮的。还是用老师现在的照片,虽然老了点,但可以用“美图秀秀”修一下。)

生:哇,你们太厉害了,图片都会加工。好,照片问题解决了。最后一个问题是,这个征婚文章到哪里去发布好?

(小组讨论,说要到人多的地方,菜市场、公共汽车站、地铁口,电线杆上……也有人反对,说城管要骂的,这样招来的阿姨档次也不够。还是到大学校园里去贴比较好……要不去网络发布,做网站网页……)

师:好了,打住,时间关系,我们不讨论了。总之,你到时候交上来的作业,不能仅是一篇作文,最好是一个完整的方案——有点子、有程序、有实施的策略、方法和路径,最后还要有注意事项。我拿到它,照你们写的执行就可以了。总之,老师的婚姻大事,后半生的幸福就拜托各位了,谢谢!

点 评

让写作回归交流的本位

郑桂华

这是一节很有意思、很感性的课,真切、生动、流畅——相信看完上面的课例,也会有这样的感觉:仿佛自己也置身于教室一隅,与任老师、与孩子们一起想、一起写、一起交流。

思考这节课为何如此引人入胜,启发应该很多——如任老师设计了很巧妙的写作任务情境,贴近生活,又有很强的挑战性,唤起学生表达的热情;又如任老师设计环环相扣的学习活动,每一个小活动直接指向学习目标“描写人物外貌”,不拖泥带水,不旁逸斜出,干净而紧凑;还有从任老师的教学语言能看出他的学生观、教学观。任老师善鼓励,但不滥情,绝不送出廉价的赞美与肯定。当然,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任老师对写作目的的理解和把握,并将它有效地转化为写作指导活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第三学段(5~6 年级)课程目标与内容对于“习作”的规定,非常明确地列有 5 条,其中之一就是“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在现代社会中,用于交流的书面表达能力是一个普通公民必备的生存技能。无论从语文课程标准的规定还是未来社会生活需要的角度来说,语文教师都要培养学生在“与人交流”写作能力上下功夫。当然,也有一些老师研读了课程标准,明白为交流而写作的重要性,只是不知“与人交流”写作课如何设计、如何实施,而任老师的这节课无疑可作示范。其实概括地说,写作的目的究其根本不外乎两类:

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这几年的作文教学,很大问题就出在太强调“自我表达”,忽视了“与人交流”的要求。

作文重视阅读对象很重要,与人交流的写作教学最关键的是写作任务设计,包括写作情境、阅读对象和交流目的。其核心是阅读对象,因为不同读者的阅读立场、需求不尽相同,因而在写作时对选材的选择、表达形式运用以及词语的推敲等方面都要有所考虑,才能达到交流目的。比如是告知、是劝说,还是分享感受,目的不同,表达手段也应不同,这就是读者意识。任老师这节课教学生描写人物外貌,第一个环节是没有交流对象的单纯描写技巧教学,即引导学生将内容写准确、具体和生动——很多教师可能都是这样教的。第二个环节就有了交流对象——要求学生以“征婚”为目的来描写,这则写作任务既有写作阅读对象:可能来应征的某女性;又有写作活动的交流目的:对描写对象产生好感。

同样一个描写对象、同样一批学习写作的学生,有了读者需求分析和写作目的分析,写出来的文字迥然不同。这就是“为交流而写作”在写作教学中的神奇魅力。任老师设计的另一项写作活动:要求根据“寻人启事”进行描写,可以看作是对学生读者意识的一种强化。

任老师这节课可学习之处还有不少,比如他经常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写作活动:“我写这篇作文干什么用?”“这篇作文写给谁看?”不要小看了这种提醒,这其实是现在很提倡的元认知教学,只有让学生明白所以然,并能判断自己的写作行为,写作教学才能起到“授人以渔”的作用。

点 评

从抽屉走向生活

严英俊

这是一节有趣也很有新意的作文课,如何写人和写人如何写,这样两个问题巧妙地进行对比,有机地结合起来,很自然地层层推进,把问题说得很透彻,给学生也给观摩的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我觉得这样的作文课是有明确指向的,是有价值的。

写人,需要写外貌。外貌怎么写?一线老师常有这样的教法:问孩子,写外貌可以写哪些内容?

孩子通常会说,可以写眼睛、鼻子、嘴巴,可以写头发怎么样,穿什么颜色的衣服,老师接着启发,眼睛怎么写,头发怎么写。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句子:乌溜溜的眼睛,滴溜溜的眼珠;乌黑的长发如瀑布一般。这是学生的问题吗?显然不是,是老师的指导策略有问题。老师指导的出发点,就是要写全,写全就是具体了,就更清楚地写出人物的外貌特征了。这显然是错了,读很多作品,我们记住的常常是人物独有的一两个特点。因为若是什么都写,写得很全,反而缺少特点。

不光是写外貌特点,写人物语言、写人物行为、写人物性格也都是这样。我们历来不关注写作的方法,远离生活和社会需要,轻视写作的功能性(即使有人关注了,也找不到合适的方法和抓手),作文教学越来越走入死胡同——这大概就是任老师这堂课能引起这么大的反响、给我们那么多启发的原因吧。写作教学,核心的问题是,我们的学生为什么要写作文?孩子没有表达需求怎么办?我们一线教师常常做一件事,今天的练习,是为了明天更好的写作。于是,经常性地组织学生远离真实表达的情境,进行所谓“纯技巧”的训练。听了任老师的这节课,我深切地感觉到,我们的这些做法,确实是一厢情愿,无怪收效甚微。更值得反思的是,习作教学由此陷入“老师苦,学生怕”的怪圈。

还说写外貌,首先要考虑写给谁看的(读者对象),再是考虑他想要看什么(表达语境)。征婚启事、寻人启事,都需要抓住特点介绍人,但侧重点不一样,征婚启事要注意突出优点、长处,“瘦”不是简单的瘦,是苗条、精干;而寻人启事,则要写出一眼而知的外部特点,如高矮瘦胖;写穿着什么有特点的衣服,如明显的颜色、特别的款式无需修饰,不求美化。任老师指导学生写外貌,和我们指导学生写外貌有什么不同?我们写的外貌,只是在静态地“画像”,是没有考虑写给谁看的,是没有生活的。任老师指导学生写的外貌是基于生活情境的,是有鲜活读者的,这样的习作联系,学生是感兴趣的。

2.习作教学实录 篇二

生:孔老师, 校长老师。

师:应该是老师校长, 不是校长老师。非常感谢你!老实“坦白”, 我是一名校长, 但是, 今天在课堂上, 是你们的什么?

生:老师!朋友!

师:对。今天我和你们在课堂上是朋友。是朋友你们对我应该怎么样?

生:热情。

师:对, 把你们所有的热情都释放出来。这堂课, 我相信会给你们一辈子留下深刻的印象。昨天有一位同学和我拉钩了, 他说今天这堂课你们一定能上好。昨天是你们委托他和我拉钩的, 那说明这堂课大家一定能上得好。是不是啊?

生:嗯。

师:大家说相信不相信他?

生:相信!

师:我也非常相信他!男孩子就要有这种志气!做好准备了没有?

生:做好了。

师:我们就不起立了, 因为座位拥挤, 起立很困难。同学们, 我们开始上课了, 好吗?

生:好!

师:上课要做到眼到、耳到……

生:心到。

师:同学们, 你们已经学过了第五单元所有的课文, 你们也开展过这个单元的口语交际。据我了解, 大家在口语交际的时候说得非常热烈。 (随机请一生) 你在口语交际的时候介绍的是哪位同学?

生:我介绍的是我外地的一个好朋友。

师:哦。当时介绍的情况怎么样?

生:很好。

师:她介绍得怎么样?

生: (齐声) 很好。

师:今天你有表现的机会了。口语交际啊, 的确为我们下面要做的工作做了很好的准备。下面要做什么工作?

生:写事情、写人、习作。

师:你们看到黑板上的板书了。下面, 我们要开始作文了。作文你们怕不怕?

生:不怕。

师:不怕!六 (3) 班的孩子真的很不错啊, 你们都不怕作文啦!同学们, 不怕并不是口头说的, 我要看你们真正的表现到底是怕还是不怕。我们来看一看第五单元的作文要求, 给你们30秒快速浏览的时间, 想想看, 从这个要求里面你们读出了什么样的重要信息。选择最重要的句子, 好好地读一读。

(生浏览作文要求)

师:好了吗?现在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说。

生:这个单元的习作要求是通过写一件或两件事情来突出一个人的特点, 就是他的形象、个性什么的。

师:同意的举手。不同意的有吗?有吗?你们看我手举得这么高, 还有谁不同意?

生:你! (笑声)

师:为什么我不同意?

生:写作文不仅要通过一两件事来写, 而且要写具体, 写完整, 不要写得零零散散的, 那样很难让人读懂。

师:嗯, 你把她的话给深化了一下。我还是不同意!这次作文就是她讲的这个内容吗?

生:这次作文她说的只是第一个题目, 我们还有第二个题目, 就是根据这个故事续写下去。

师:眼睛都不到, 你还学什么?那么大的字摆在这儿, 除了第一个还有第二个, 尤其是第一句话:本次作文可以选择一个角度完成。大家以后在审题、读文章的时候一定要用心啊!听懂的用眼睛告诉我!眼睛要放出你的光芒啊!

师:但是, 我们这堂作文课时间有限, 我不能把两篇、两个角度都给指导好!根据我这么多年的经验, 第一个角度拿捏起来可能还是有一点难度, 所以我打算选第一个角度和大家进行讨论。

师:在座的有没有选择第二个角度的?有没有?选择第二个的勇敢地举手。孔老师绝对不会一定要你写第一个。

师:有两个人。很好。写第二个角度也可以, 为什么呢?它和第一个还是有一点区别。第一个是写我们现实中的真人真事, 第二个写的是什么?

生:续写。

师:续写其实就是写想象作文。用一件事写想象作文你们过去也写过, 你们两位如果觉得这堂课不能满足你们的需要, 孔老师会委托你们的语文老师再给你们单独就第二个板块的内容进行指导。但是我相信, 通过第一个角度的指导, 对你写第二个也是有帮助的。这样, 我们大家一致了, 共同来讨论第一个角度, 同意吗?

生:同意。

师:再给大家30秒的时间, 透过这么短短的几句话, 你能够看出对我们这次作文提出哪些重要的要求?这回要心到。

师:请这位没有发言的女生。

生:我们要用一两件事情来写小伙伴, 还要写出小伙伴的特点。

师:两个, 两个句子, 那么第一个句子主要是提示我们什么?用什么来写人?

生:事情。

师:用几件事?

生:一两件。

师:用一两件事来写一个人。我们把它称之为“以事记人”。第二句话告诉我们写这篇文章要注意抓住人物的什么?

生:特点。

师:其实我们小学生写以事记人的文章最难的就是抓不住特点, 而抓住特点以后怎么去表达其实也是有难度的。在这里我想追问一下, 这个小伙伴我们能不能随便去选?

生:不能。

师:为什么不能?

生:因为我们不了解他。

师:对。我听说有一位同学想写鲁迅, 行不行?

生: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

生:因为我们不了解他。

师:一定要注意, 你写一个人要抒发出你对这个人的特殊情感, 这也是这一单元带给我们的重要信息。所以, 我们学了一组课文, 要知道从这一组课文中能够学到一些最有用的东西。听懂了没有?在你们的记忆中有没有这样的人呢?

生:有。

师:熟悉, 印象深刻, 又跟他相处过, 有着特别的情感, 有没有这样的人呢?

生:有。

师:不要急。给大家一分钟时间, 闭上眼睛, 不想闭上眼睛的, 可以盯在一处, 定神去想一想, 这个人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特点是什么。还要拿出“证据”, 你说他有这个特点, 你有哪些事情可以证明他有这个特点?准备——开始。

(1分钟后)

师:时间到, 请大家睁眼, 可别睡着了。想说吗?

生:想。

师:好, 想说不要急, 请同桌之间把你们刚才的思考说一说, 给你们的时间仍然是一分钟。

师:有没有哪个同桌同时想汇报?没有啊, 看来还没有习惯这种方式。我们请一位勇敢的男孩子, 说一说:你选的是谁?他有什么特点?你打算用哪些事例来证明他有这个特点?

生:我选的是我过去学校的班长。有一天, 我们去爬山, 我们到树林里面, 他就跟着我们, 要去追我们, 老师讲过不能走到树林里面。我们穿过树林, 出去的时候身上被划了几道口子, 班长就准备了几块纱布。

师:这件事已经足以证明了, 有没有第二件事?

生:有。有一次, 他跟同学玩, 他摔倒了, 皮碰破了, 同学们要送他去医务室, 他说, 不用。当同学们开心玩的时候, 他自己一个人才去医务室。

师:尽量不打扰别人, 不麻烦别人, 是吧?这两件事, 足以证明你对他有很深的印象。他的特点是——

生:乐于助人。

师:不麻烦别人。很好, 给他掌声。我还想请一位同学。

生: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我们班的同学王祝瑾。

师:在哪里?哦, 在这里, 好的。

生:第一次认识她的时候, 她的善良和乐于助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师:两个特点, 有没有两件事呢?

生:有。第一件事就是我第一次去她家玩的时候, 看见她在玩滑板, 我就跟她玩, 但不怎么熟练我就摔倒了, 旁边的伙伴都嘲笑我, 然而她却没有, 反而跑过来鼓励我。

师:在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 她鼓励别人。有没有第二件事?

生:第二件事是我跟她一起在学校门口玩, 忽然来了一个乞丐问我们要钱, 我们身上只有几块钱, 而且都是想去买自己梦寐以求的东西。我当时心里很犹豫, 心想要不要给呢。但是她却很果断地把钱给了乞丐。当时我那种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师:乐于帮助那些有困难的人。非常好, 给她掌声。短暂的几分钟时间, 大家把自己记忆的仓库打开了, 能够发现其中最有价值的几颗“珍珠”, 很不错。下面, 我想这样, 个个都说可能没时间, 但是每个人都必须要思考, 给你们一个热身的时间, 请大家拿出发给你们的这张纸。在纸上面写上是谁, 用什么样的事情来证明他具备什么样的特点。我请一位同学上来, 把自己的想法写在黑板上。谁愿意?今天你表现特别好, 我回去以后, 十年都不会忘记你。其他同学准备, 给你们的时间是3分钟, 到时间就结束。预备——开始。

师:写好了示意一下, 用你的姿态、用你的眼神告诉我, 我已经做好了。黑板上写字的同学也落笔了, 全班抬起头来。眼、耳、手、心, 四到了没有?

生:到了。

师:现在我们先看黑板上这位同学她所列出来的非常详细的清单。请你自己介绍一下。

生:这是我在军训时认识的一个很漂亮的女生, 她善良、活泼可爱, 也非常乐于助人。

师:非常好, 用了几件事?

生:四件事。

师:因为时间关系, 我们就不一一地读了, 你可以读第一件事。

生:在夏令营里她非常乐于助人, 就像我的大姐姐一样, 经常照顾我们。

师:同学们, 你们看黑板上的板书, 再对照自己写的东西, 作文其实很简单, 只要把我们写的内容再放大, 每一件事情都放大了, 就变成一篇文章了。不过, 话又说回来, 过去我们通常都是用一件事完整地去表达一个人物, 今天, 要提出更高的要求, 就是用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来写这个人。写过吗?

生:写过。

师:在写的过程中有没有掌握其中的一些窍门?好像不太好掌握吧?我们学过的两篇课文就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想不想看一看?

生:想。

师:《少年闰土》写了四件事, 记得吗?《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也写了四件事。那么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下, 《少年闰土》为什么写这四件事?

生:因为闰土的这四件事留给鲁迅先生的印象很深刻。

师:再进一步, 有没有给他补充的?

生:因为要突出闰土的优点, 所以才写了这四件事。

师:这是最能突出少年闰土特点的, 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事情。给他们掌声, 这就叫合作学习, 一个人说, 后面的补充, 多好!而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 作者为什么也要写这样的四件事?

生:可以突出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 为别人想得多的品质。

师:别人, 在这四件事情中可以看到是哪些人呢?

生: (齐声) 车夫、女佣、青少年……

师:当然“碰壁”这件事主要反映的是什么?

生:对旧社会黑暗与不公的痛恨。

师:这四件事都有代表性, 都能反映出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面对那样一种黑暗社会, 他却能勇敢面对。四件事放进一篇文章里去写, 能不能像平常一样把每件事写成一整篇文章?

生:不能。

师:怎么做?其实课文就是最好的例子。《少年闰土》这篇课文, 四件事就在这么一个不太长的篇幅里全部写得那么清楚、那么生动。怎么写的?

生:先总写, 然后再分写。

师:好, 我还没有看出来, 课下可以交流一下。

生:每件事都要有中心。

师:第一件事情你看出什么中心?

生:第一件事以雪地捕鸟为中心。

师:这件事就是它的中心。

生:这四件事都有过渡句, 把这四件事联系起来。

师:所有的事情都是通过什么方式把它们表述出来的?

生:语言。

师:对!是通过闰土的语言写清楚的, 这四件事中间还有小的过渡。四件事就这么巧妙地在不长的篇幅里写出来了。多好的例子啊!我们如果能够像这样写, 文章水平就高了。

师:再看一看第二篇文章, 他又是怎么去做的呢?四件事都是独立呈现的。 (出示“谈碰壁”这件事)

生:是对话。

师:有人物对话, 给他掌声。除了对话还有什么?

生:动作描写。

师:你举个例子, 哪个地方是动作描写?

生:鲁迅先生摸了摸鼻子笑着说。

师:假如只有说, 没有动作, 如何?

生:不生动、不形象。

师:这个描写突出了鲁迅先生的什么特点?

生:写出鲁迅先生的和蔼。

师:这就是动作描写所蕴含的人物特点。还有什么?有没有心理活动?它是蕴含在作者的语言中, 用他的自言自语表达出内心的活动。这段话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是通过语言叙述事情, 运用人物动作、神态描写来记事的。这样一件事还具备哪些特点?

生:写的事情不长, 但是很完整, 人物形象很具体。

师:写的事情不长称为短小精悍。所以用多件事来写人, 跟我们用一件事来写人是不一样的。每一件事情的要求在写作上是不一样的——写每一件事都必须做到短小精悍, 同时过程要完整, 人物活动要具体。给我们六年级的同学在以事写人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没有信心写好?

生: (齐声) 有!

师:自信满满, 自信还要用你的行动证明。请你选择一件事, 思考一下怎么写, 写好一件事就能看出你能不能写好四件事。大家需不需要交流?给大家两分钟时间选择一件事, 互相交流一下。

(生同桌交流, 师巡视点拨。)

师:满足了大家交流的愿望, 这回能写好了吧?给大家五分钟时间, 把自己选择的事情写下来。

(生开始写)

生:题目是什么?

师:《少年闰土》就是题目,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就是题目, 想一想你的题目是什么。

(生点点头, 继续写。)

师:先请两位同学分享一下自己写的事情, 请大家注意听。

生1:我的作文题目是《我的小伙伴》。有一次上课时, 我忘了带笔。当时的我心里很着急, 没有笔写不成字该怎么办啊?谢思懿看到我无助的样子, 就问我:“怎么了?什么东西忘带了吗?”我说:“我忘了带笔。”谢思懿二话不说, 就从她的文具盒里拿出一支笔来给我, 并对我说:“没事的, 还来得及, 快写吧!”当时, 我立即对谢思懿产生一种敬佩之情。是啊, 一个人做出这样的决定是不错的。

师:有问题想提吗?如果没有问题就夸夸她, 哪个地方写得好?

生:她做到了写一件事情要简短、精练。

师:多么简短、多么精练。具体不具体?清楚不清楚?而且里面有人物的什么?

生: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师:表示一下。

(众生鼓掌)

师:非常感谢你, 你的名字我一定要记住, 回去向我的学生介绍你。这么短的时间, 写得这么好。

生2:在一个夏日炎炎的夏天, 我和好朋友一起去玩。走到路上我热得半死不活, 喝了许许多多水, 我才觉得不怎么热。可是后来玩着玩着比原来还要热, 我看看水只剩下一口了, 实在舍不得喝, 他毫不犹豫地给了我, 而他自己却是满头大汗。回来的路上, 他没有说一句关于很热的话。回到家后他的衣服都被汗水浸湿了, 他就是这么一个乐于助人的人。

师:一路上他给别人喝水却没说热, 回家以后热得已经不得了了。有没有要给他提意见的?

生:第一句话“在一个夏日炎炎的夏天”, 既然用了“夏日炎炎”就不要再写夏天, 可以改为“中午”。

师:你真的用耳朵听了!你对他说一句话吧。

生2:谢谢!

师:谁给他再提一个宝贵意见?想想在这段话中有没有人物的动作?人物的语言?

生:当时天气非常热, 可以用动作表现出来。

生:用更多的修辞手法把人物的特点表现出来。

师:人物的动作、神态还是有一点的, 但是人物的语言少了些。可以再修改、完善。

师:两位同学展示的文章还是不错的, 都可以打上优秀。好文章是怎么出来的?

生:改出来的。

3.《书包里的秘密》习作教学实录 篇三

吴勇,“童化作文”倡导者,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个人,南通市学科带头人,海门市中小学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先后在江苏省、盐城市优质课评比中获得一等奖,相继成为《语文教学通讯》、《作文教学研究》、《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等杂志的封面人物,先后成为《江苏教育》的“呼唤名家”、《小学语文教师》的“月度人物”栏目人物。2008年《人民教育》的年度综述中,赞誉“童化作文”“将写作教学深入到了儿童言语的心灵深处”。出版专著《童化作文——浸润儿童心灵的作文教学》、《儿童写作论》。

授课时间:2011年3月14日

授课年级:江苏省海门实验学校六(5)班

一、说说“书包”

师:孩子们,有一样东西,我们真的离不开,可以背着它,可以挎着它,可以拎着它,只要是学习上的事情,都和它有关!是什么?

生:(异口同声)书包(板书:书包)

师:这个话题大家很熟悉,现在就来做个现场采访,大家可要实话实说哦。(出示)

书包什么时候变得轻盈,什么时候感到沉重?

生:当书包里装满书的时候,会感到很重;放假了,把旧书都放回书橱,书包就变轻了。

师:这是从重量上来讲的,有不同的答案吗?

生:当书包里放着一本好看的课外书,我就会感到很轻盈!

师:是的,一本好书会让我们的心灵飞翔!

生:书包里放着一张考得不太理想的试卷,我就会感到很沉重!

师:可能,今夜会有一场暴风骤雨!(学生笑,师出示)

书包什么时候让你牵挂,什么时候让你忘记?

生:当书包里作业还没有完成,我就总是牵挂着它。

师:这是一份可贵的责任心!

生:我的妈妈喜欢偷看我的日记,所以只要妈妈在,我总是担心她会突然翻开我的书包!

师:坚决捍卫自己的隐私权!

生:当考试已经结束,我就会将书包丢到一边,尽情地释放自己:打游戏、踢足球、看电视……

师:这是胜利后的大逃亡!(学生笑,师出示)

书包什么时候让你快乐,什么时候让你烦恼?

生:当我的书包里放着一张作文比赛的获奖证书,我觉很开心!

师:是呀,书包是装满了成功的喜悦!

生:书包放着一辆新买的“炫彩四驱车”,我总是忍不住从书包里拿出来,抚摸它,欣赏它!

师:书包成了你快乐的源泉!

生:学校不准吃零食,我不小心将一袋“脆吧小饼干”放进了书包,带到了学校,一整天,我都提心吊胆,只要有谁看我书包一眼,我的神经就会绷紧。

师:这哪是饼干,而是一颗“定时炸弹”呀!(学生笑)看来,每个人书包里都是一个神奇的魔术箱,千变万化,带给我们喜怒哀乐!今天,我们就来打开书包,晒晒其中的秘密!(板书:书包里的秘密)

二、打开“秘密”

1.直面自我

师:想一想,你的书包曾经隐藏过哪些小秘密?

生:妈妈不准我带零花钱上学,我只好将它们藏在书包里最最隐蔽的小袋子里了!

师:真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生:我买了一本最新的《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大家争先恐后跟我借书,我只好说书被我放在家里了,其实这本书被我藏进了书包里。等大家不注意时,我再悄悄拿出来看!

师:呵呵,最危险的地方才是最安全的地方!

生:这次数学小练习,我得了个“良”。我将试卷反复折叠,最后成了一个小纸团,藏在书包最里层的角落里,估计老妈怎么翻也不会发现!

师:化有形为无形,真是个“藏匿高手”!

生:我将自己的心愿写成一个个小纸条,塞在铅芯盒里,再藏进书包中,我要见证奇迹发生的那一天!

师:知道吗,你在播种一份绿色的希望!

生:用自己的零花钱买了一个闪光溜溜球,我只敢在学校里玩。回家前,我总是小心翼翼地将它藏在书包的一个角落里。

师:可怜溜溜球,学校里光彩照人,回到家暗无天日!

……

2.相似唤醒

师:是呀,书包里一旦有了秘密,你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所思所想都有了变化,有没有这样的体会?

生:(若有所悟)有!

师:有个叫金玲的孩子就有这样的经历——(出示)

金铃将一袋小蚕放进书包里,而后她不敢再背了,用两只胳膊小心抱住,像抱一只随时都会被压碎的薄胎花瓶。路上,英语老师指着金铃怀中的书包问:“带子又断了?回家都不记得请妈妈缝上?”金铃支支吾吾,自己也不知道答了句什么。第一节课是数学课,讲应用题。金铃有点坐不住了,书包里的小蚕活像在她心里爬来爬去,痒丝丝的。她感觉有两条快要爬到书包外面来了,又感觉有一条大的压在另一条小的身上,小的那一条被压得吱哇乱叫。她忍不住伸手到课桌下的书包里摸,摸到口袋拖出来看,确信没有问题,才放下心来,把口袋送回书包。“金铃!”张老师冷不丁叫了一声。金铃的身子本能地一跳,头从抽屉里慌慌张张地抽出来,挤出一脸灿烂的笑容……

——节选自黄蓓佳《我要做好孩子》

师:金玲的书包里藏了什么秘密?

生:一袋蚕宝宝。

师:此时此刻的金玲,身上发生了怎样变化?

生:书包不敢背了,而是用胳膊小心抱住,像抱一只随时都会被压碎的薄胎花瓶。

师:为了保护秘密,在动作上变得小心翼翼。(板书:动作)金玲在动作上还有哪些变化?

生:上课了,“她忍不住伸手到课桌下的书包里摸,摸到口袋拖出来看,确信没有问题,才放下心来,把口袋送回书包”。

师:书包里有秘密,金玲变得鬼鬼祟祟!还有吗?

生:张老师冷不丁叫了一声,“金玲金铃的身子本能地一跳,头从抽屉里慌慌张张地抽出来,挤出一脸灿烂的笑容……”

师:这句话除了有动作变化,还有——

生:表情变化!“慌慌张张”、“一脸灿烂的笑容”写出了金铃遮掩秘密时尴尬的表情。

师:(板书:表情)此时的金玲成了惊弓之鸟!除了动作、表情之外,金铃身上还有哪些变化?

生:语言上也有变化,原本的金玲能言善辩,可是遇到了英语老师,却是“支支吾吾,自己也不知道答了句什么”。

师:前言不搭后语,王顾左右而言他!(板书:语言)还有变化吗?

生:“第一节课是数学课,讲应用题。金铃有点坐不住了,书包里的小蚕活像在她心里爬来爬去,痒丝丝的。她感觉有两条快要爬到书包外面来了,又感觉有一条大的压在另一条小的身上,小的那一条被压得吱哇乱叫。”这是金玲在心理上的变化。

师:神不守舍,心慌意乱!(板书:心理)是呀,书包里有了秘密,金铃像变了个人似的!

3.交流分享

师: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讲出来,和大家分享分享!

生:放学了,妈妈要帮我拎书包,要是以往我会若无其事地递给她,可是今天,书包里藏着一张打满叉叉的练习卷!我连忙用身体护住书包,竭力推开妈妈已经伸过来的手,说:“妈妈,你工作一天已经很辛苦了,书包我自己拎!”妈妈满脸疑问:“宝贝,是不是今天学校里发生了什么不愉快的事情了?”我连忙岔开话题:“没有,没有,今天我就是想自己背书包!”

师:为了守住秘密,可是草木皆兵!

生:大课间活动,我正在打羽毛球,好朋友路雷蕾来跟我借“活动铅”,我不假思索地说:“在书包里,你自己拿吧!”她刚迈开脚走进教室,我突然想起书包里还有一本原本应该放在家里的《哈里·波特》,我顾不得和搭档打招呼,拿着球拍追了过去!“路雷蕾,等等我!”正在路雷蕾打开书包的一瞬间,我出现在她面前,一把夺过书包,满脸堆笑,“书包里很乱,你找不着,还是让我来找给你吧!”

师:动作干净利落,化解一场危机!

生:包里还剩下最后一袋薯片了!大家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转移到我的书包上!“潘文琪,快把零食拿出来,你看看,我们一个个饿得面黄肌瘦。”我连忙解释:“姐妹们,零食早在上午就吃光了,你们不是还品尝了我的多味巧克力豆吗?”“可是,有同学举报你书包里还有一袋薯片!”卞陈茜一脸奸笑。看来,秘密已经泄露,不如将计就计。“原来你们不相信我,白拿你们当好朋友了。现在就请你们检查,如果没有,你们每人罚买一袋薯片给我,记住,我喜欢吃番茄味的!”我大方的将书包递过去,可是这帮姐妹们却不敢伸手来接书包了。

师:真是“假做真来真亦假”,薯片总算保住了!

生:一天,妈妈突然对我说:“女儿,你的储钱罐里的零钱怎么一天天减少,是不是去买零食了?”我装出满脸冤枉的样子:“妈妈,我没有买零食,我只是用它买了一本伍美珍的《同桌冤家》!”妈妈半信半疑:“把书包拿来,我看看到底有没有这本书!”天哪,要坏事,书包里面正藏着一袋“口水豆”,这可是妈妈明令禁止的垃圾食品。我连忙捂住书包盖,急忙向房间里逃:“今天我作业很多,再不做就来不及了!”进了房间,赶紧把房门关上,防止老妈从天而降。

师:对,赶在老妈发现前,将零食全都藏进肚子里!(学生笑)交流中,我发现:每一个秘密充满着紧张和刺激,每一个秘密都隐藏着快乐和梦想!

三、创造“秘密”

1.原型启发

师:也许有人说,我的书包里从来都没有过秘密。咱们班,有这样的同学吗?(有个别孩子点头示意)没有关系,我们通过想象,(板书:想象)也可以让自己平凡的书包神奇起来,让自己沉重的书包飞翔起来!儿童文学作家周锐就给我们创造了这样一个隐藏着神奇秘密的书包,想打开吗?

生:(跃跃欲试)想——(师出示)

“我是包老师。”书包盖“啪”打开了,冒出一个圆圆的脑袋。脑袋上有一小绺头发和一副大眼镜。包老师一边吐着瓜子壳,一边介绍自己:“一来我住在书包里,二来因为我大小难题包解决……”多多说:“所以就叫包老师!”多多问包老师:“你只吃瓜子吗?你哪来的瓜子?”包老师说:“我自己种的,我种给你看!”包老师拿出一颗瓜子,塞进耳朵眼里。只听“吱吱吱”,瓜藤从耳朵里长出来……很快结了个大瓜!

——节选自周锐《书包里的老师》

师:轻声读一读,边读边想:这只书包神奇在哪儿?

生:这只书包里装着一个包老师!

师:什么样的包老师?

生:一个圆圆的脑袋,脑袋上有一小绺头发和一副大眼镜。

师:是一个外形很奇特的包老师!(板书:外形)

生:还喜欢磕瓜子!

是:习惯很奇特!

生:包老师大小难题包解决,而且还会将瓜子从耳朵里塞进去,不一会儿便结出一个大西瓜!

师:本领很奇特,功能很奇特!(板书:功能)

2.头脑风暴

师:你想拥有这样的书包吗?

生:(异口同声)想——

师:展开想象——(出示:有一天,我的书包里突然……)给大家10秒钟,我们来一场头脑风暴!

生:有一天,我打开书包,里面突然多了一本电子字典,想读什么书,便会出现什么书;想玩什么游戏,就会出现什么游戏!

师:恭喜你,要有了一只魔法书包!

生:有一天,我书包上的“美羊羊”突然复活了,她摇摇头上的蝴蝶结,顿时,满书包的作业、课本变成了颜色各异的冰激凌,舔一口,一个知识就进入我的大脑;吃一个,一本书就学会了!

师:一边吃冰激凌,一边获得知识,好享受哦!

生:有一天,我打开书包,发现里面的书和作业都不见了,眼前出现一个电子屏幕,上面写着:三种学习模式:一是文字阅读型,二是老师讲解型,三是动画演示型。太好了,以后不要再背着书包上学校了。只要带着书包,随便躺着什么地方,可以自己阅读书本,可以听从老师讲解,可以观看动画演示,上课就像玩游戏,既不枯燥,也不单调,什么知识都能轻松学会!

师:真希望有一天你梦想成真!

生:有一天,我打开书包,突然发现书包里的语文书正在洗澡,将我的书包弄得满是泡沫,还不停地唱:“洗刷刷,洗刷刷……”唱得我心都烦了。我一皱眉头,一串泡沫飞了出来,正好被我吸进口中,感觉甜丝丝,而且觉得一篇篇课文好像正向我的大脑里快速传输。这时,语文书抖抖身子说:“我把书里的知识都全都融化在泡沫里,现在你吸进去了,这学期你的语文课就可以不用上了!”

师:我希望每一个同学都拥有这样的书包,这学期的语文课老师就不用教了!

……

师:是呀,丰富的想象,可以让平凡的书包神秘莫测,可以让普通的书包魅力四射!

四、书包“秘密记”

1.引导写作

师:孩子们,书包里的这些秘密,在作家笔下栩栩如生,我相信,如果将我们自己的秘密写出来,一定比作家的文字还要精彩!想挑战一下作家吗?

生:想——

师:你的书包有秘密吗?

生:有——

师:好,那就请你写书包里的秘密“现实版”。(板书:现实版)你想让你的书包有秘密吗?

生:想——

师:你可以写书包里的秘密“想象版”(板书:想象版)但是,无论你写现实版,还是想象版,怎么才能将书包的秘密写清楚呢?

生:首先要交代清书包里的“秘密”是怎么来的?

师:对,就是的秘密的产生!(板书:产生)

生:有了秘密,还要想方设法守住自己的秘密。

师:是的,任何秘密都需要守口如瓶!(板书:坚守)

生:尽管严防死守,最后还是会被暴露!

师:是呀,有句谚语说得好:“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板书:暴露)由于时间关系,在写作过程中,请大家注意这样几点:(出示)

友情提醒:

1.从“产生秘密→坚守秘密→泄露秘密”的过程中,选择你认为最有意思的一部分来写!

2.写现实版的“秘密”,要抓住人物的动作、表情、语言、心理活动等细节来描写;如果写想象版的“秘密”,要从外形、功能等方面,写出你的书包神奇之处!

3.时间是10分钟。

师:谁来读一读?

生:从“产生秘密→坚守秘密→泄露秘密”的过程中,选择你认为最有意思的一部分来写!

师:在这堂课,只需要选择写其中的一部分。

生:写现实版的“秘密”,要抓住人物的动作、表情、语言、心理活动等细节来描写;如果写想象版的“秘密”,要从外形、功能等方面,写出你的书包神奇之处!

师:“秘密”需要通过细节来展现!

生:时间10分钟

师:比一比,谁写得快又写得好!

2.自主写作

(学生写作,教师巡视,即时指导)

五、书包“大揭秘”

1.分享秘密

师:“我的书包大揭秘”(出示)现在开始,让我们一起走进你的书包,分享隐藏其中的秘密!

生:有一天,我打开书包,突然发现竟然有一个圆鼓鼓的宝葫芦躺在里面,在它腰间扎了根红丝带,好像八仙中的“铁拐李”别在拐杖上的酒葫芦。它正美滋滋地翘着二郎腿,津津有味地吃着我刚刚放进去的“怡口莲”。我非常惊讶,“你是从哪里来的怪物,怎么会跑进我的书包?”它漫不经心地停下了手中的“活儿”,对我说:“小子,好像你很不欢迎我吗,要知道,我跑进谁的书包就是他的福气,有了我,无论有啥难题,都会迎刃而解!你就偷着乐吧!”我瞪大眼睛:“你可别把葫芦吹炸了,有本事你帮我将妈妈设置在电脑上的密码破了,我就相信你!”“这可是小菜一碟,不过你千万不要打游戏,否则密码就会消失,电脑立即瘫痪!”宝葫芦摇着身子轻描淡写地说。“真啰嗦,怎么跟我老妈一样?有本事就快显露出来!”只听见“嗖”的一声,宝葫芦已经稳稳站在电脑前,对键盘一阵捣鼓,一阵熟悉的开机音乐回响在耳畔。“打开了!”我欣喜若狂。“不过——”它拉长了音调。我有点迫不及待:“不过什么,快说!”“你每天的零食要给我吃,玩具分我一半……”

师:这只书包怎么样?大家都来评评!

生:对话很幽默,读起来很有趣!

生:宝葫芦的本领也很大,任何难题都能迎刃而解,施钧文详细介绍了解开电脑密码这个例子!

生:我觉得神情描写也很生动,“美滋滋”、“漫不经心”、“瞪大眼睛”、“轻描淡写”这些词语用得特别准确!

师:这只神奇的书包会和小作者发生怎样的故事,让我们拭目以待!

生:“珈娴,把你的书包拿过来,我帮你洗了它。”老妈一向助人为乐。我乐颠颠地腾空书包,随手以一个标准的“三步篮”动作,将书包投进了洗衣盆中,便转身玩电脑去了。屁股还没坐热,我想起了藏在书包夹层的“秘密日记”,上面可记着不少“成人不宜”的秘密!天哪,我怎么这么大意!多年来的隐私可能就在这一瞬间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救命啊!我以每秒1000米的速度,“嗖”地一声窜到了卫生间,老妈正拿着水管准备向盆中注水。“妈……妈……妈,我来帮你,我肚子饿了,你快煮碗面给我吃吧!”妈妈满腹狐疑:“这孩子,刚刚吃过早饭,这么快肚子就饿了?”尽管如此,妈妈还是把水管递到我手中,用毛巾擦擦手,就走进了厨房。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书包夹层中翻出一本蓝色的记事本,立刻将它揣在怀中,然后若无其事地吹着口哨,放起水来!

师:这简直就是一场“蓝色档案”保卫战!(学生笑)说说你的感受?

生:我觉得这段文字中的心理活动描写特别精彩,这种感受我也曾有过!

生:有几个动词我很喜欢:一个“投”字,写出了朱珈娴的轻松;一个“窜”写出了她急迫;一个“揣”字写出了她的慌张!

生:对话描写也很真实。一连串的三个“妈”将当时慌乱的心情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读了让人身临其境!

师:写得好,评得也好!让我们用热烈掌声对未来的作家和评论家表示由衷的尊敬!

生:早晨,我像往常一样背起书包。哎,怎么这么轻?会不会昨晚作业忘记放进去了?我放下书包,打开一看,竟然一本书也没有!里面装着一袋形态各异、五彩斑斓的饼干。准是调皮的表妹搞的鬼,竟敢用自己的饼干来偷梁换柱!我拎出饼干袋,发现里面的饼干很是有趣,居然我从来都没有见过:神似鲁迅头像的饼干,上面印着“语文”;外形像“π”的饼干,上面印着“数学”;形状像指南针的饼干,上面印着“地理”;酷似古钱币的饼干,不用猜就是“历史”;有五环交叠在一起的饼干,一定就是“体育”……细细翻一翻,我正在学习的所有学科都印在饼干上,我还没有学习过的学科,譬如物理、化学、生物,也有相对应的饼干。太好玩了!我随着拿起一块“鲁迅饼干”,一阵香味扑鼻而来,令人垂涎欲滴。我毫不犹豫地丢进嘴里,细细一嚼,又香又脆,爽口宜人!突然,我的大脑里好像出现一串串文字,数量越来越多,速度越来越快。紧接着,文字以排山倒海的气势不断涌过来,一浪接着一浪。等风平浪静之后,我觉得大脑被水洗过一样,格外清晰,竟然可以一口气背出整本《唐诗三百首》。

师:你觉得这只书包怎么样?

生:太神奇了!胡逸的想象力也太丰富了!

生:饼干的形状特别有创意——“鲁迅饼干”代表语文,“π饼干”代表数学,既形象,又有趣!

生:吃了“鲁迅饼干”后,大脑里就像翻腾的大海,写得很有气势,将书包的神奇功能一下子展现出来。

师:我也有同感!刚才展示的一组精彩文字告诉我们:书包里有了秘密,就会让我们感到轻盈;书包里有了秘密,就会给我们带来牵挂;书包里有了秘密,就会让我们获得快乐!

2.拓展延伸

师:今天,我们一起分享了书包的故事系列之秘密篇,课后请大家将这个故事写完整、写具体!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还将走进:(出示)

书包的故事之购买篇

书包的故事之修补篇

书包的故事之更换篇

书包的故事之创造篇

让我们共同期待吧!

4.习作教学实录 篇四

滨城区第三小学 赵小梅

背景说明:

人教版第七册第七组为学生的习作提出了如下建议:“我们了解了许多人的成长故事,也回顾了自己成长的经历,请写写自己或别人成长的故事,要写得清楚具体。写完以后,可以和同学交流,还可以编成短剧演一演。”根据这一建议,我将本次习作训练的目标确定为:指导学生按事情发展顺序把成长中的故事写得清楚具体,把当时的真实感受说出来。课堂实录:

一、点击成长

师:同学们,在刚刚过去的上一学期,曾经学过一组课文是“成长中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回顾吧。这篇课文是„„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师:这是„„

生:《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他批改作文,并请他到他家做客,使他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师:这是„„

生:《乌塔》,写的是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故事,表现了这个少年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以及她对生活的热爱。

师:在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也都有过许许多多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使我们增长见识和经验。这一节课,我们就跟同学、跟老师一起聊聊自己成长的故事,一起回味,一起分享成长路上的酸甜苦辣,好吗?

生:(高兴地)好!

师:来,让我们一起走进“成长聊天室”同学们,让我们先回忆一下自己成长的往事,想一想哪一件事情给你留下最深的感受。师:(教师用目光巡视全班同学的表情)从同学们脸上的表情,老师发现不少同学已经回忆起来了,也有些同学可能还没想起,没关系,或许老师可以帮你们打开记忆的闸门。师:(出示同学的各种照片)(1)第一组照片(出示同学游泳的相片)师:这是在──?生:游泳。(出示同学包饺子的照片)生:包饺子。

师:对,她们学会了包饺子。(出示下跳棋的照片)生(齐声说):下跳棋。

师:对,学会了下跳棋。像他们这样,学会一项本领,就是一种成长。(2)第二组照片

(出示同学制作的手工制作)

师:这是同学们制作的,像他们这样,制成一件小制作,这也是一种成长。(点击课件:做成小制作──成长)(3)第三组照片

(出示“英语”竞赛、获奖证书)

师:参加竞赛并获奖,更是激动人心的成长故事。(点击课件:竞赛获奖──成长)

师:这些只是一小部分而已,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成长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比如做实验成功呀,写的作文发表了,克服了性格上的缺陷呀,解决了生活上的问题呀等等,这些都是值得骄傲的成长故事。

二、诉说成长 1.自由诉说

师:同学们想起来了吗?谁愿意先来说说? 生:我学会了骑车、学会了溜冰、学会了打乒乓球。师:除了学会一项本领外,同学们还有其他方面的吗? 生:我参加过一次绘画比赛,获一等奖。

师:你也很不错,老师也为你鼓掌。(师生热烈鼓掌)师:还有其他方面的吗?

生:我和同学出了一期黑板报,老师和同学们都说出得很好。师:你们这是合作成功啦。

生:老师,我晚上自己睡觉,不怕黑,不怕鬼了。师:你说来听听。

生:我小时候都是跟爸爸妈妈一起睡的,刚上小学的时候,妈妈说我长大了,不方便,要到自己房间睡觉。可是我很害怕,怕晚上有鬼呀,有妖精,不敢自己一人睡觉。后来,我看西游记时,突然想,要是画一个孙悟空贴在床头,鬼怪不就不敢来了吧。于是我就画一张图贴在床头,自己就不怕了,后来也敢自己睡了。看来还真灵。师:你能想办法克服害怕心理,老师祝贺你。生:我用编字谜的办法,来记一些难写的字。师:是吗?怎么编的,能举个例子吗?

生:比如“奔腾”的“腾”字,我老写错,后来我编了一个字谜是“明月前边照,马夫长两角”,就记住了。师:你真聪明,你是怎么想到这个办法的? 生:是有一次,我爸爸跟我玩猜谜语游戏时想到的。师:你能在玩游戏中得到启示,真好。2.同位互动

师:看来同学们的故事还真不少,老师为你们喝彩。但是刚才同学们说得都很简略,还有很多同学没有机会讲。这样吧,我们试着在同位之间把自己的故事先概括地说一句,然后呢,在事情的过程中,你是怎样做的?当时有什么感受?请把这些内容说清楚、说具体。在我们平时写作文时,事情的“经过”部分写得不具体,是同学 们作文中的通病。怎样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呢?一件事(或一种活动),总是要发生在一定的时间(可以是具体的哪一天也可以是大概的时间)、地点,总是要 涉及到一些人物;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总是要有起因、经过、结果,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事情的“六要素”。记事文章,在一般 情况下,只有写清了“六要素”,人们对这件事才会清楚、明白。在这“六要素”当中,起因、经过和结果是事情的主要环节,而“经过”部 分又是记叙的核心,是记事文章成败的关键,是必须要 写清楚,具体的。大家读读下面这段话,体会一下作者是怎样把“经过”写具体的:

农村人图省钱,捆秸秆多不用买的草绳,而是就地取材,自己拧绳。所以,要捆秸秆,首先得学会拧绳。妈妈先拿一些玉米叶,然后缠在一 起,用手一拧,就成了绳子,非常柔软。我学着妈妈的样子,也想把玉 米叶拧成一条绳,可是拧出来的绳,粗细不匀,不是太紧,就是太松,根本捆不住秸秆。可我还是劲头十足。无奈,一连几次,就是“造”不 出“成品”绳来。我有点泄气了,不想再拧了。妈妈看着我气馁的样子,鼓励我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耐心,不要着急。”听了妈妈的话,我准备再来一次。这回,我吸取上次的教训,先找一些不太干也不太绿的玉米叶(因为这样的玉米叶有韧性),然后,把一头踩在脚下,另一 头拿在手中,拧的时候注意用力均匀。这次拧出的绳就是不一样——成 功了!

师:这段话讲述的是小作者由不会拧玉米叶绳子,到会拧的过程。谁来说说,从这段话中你知道了怎样把经过写具体? 生:作者 先写学着妈妈的样子拧,拧不好,仍旧劲头十足;接着写一连几次都失 败了,有点泄气了;随后写妈妈对“我”语重心长的鼓励;最后详写“我” 在妈妈的鼓励下继续学,终于成功了的情景。要把“经过”部分分成几步,按照先后顺序一步一步、一层一层地来写。

生:作者写出了“我”遇到困难时的心理(先是“劲头十足”,后来“有点泄气了,不想再拧”了),妈妈教育“我” 的语言,特别是准确运用了“找”、“踩”等词,写清了“我”拧绳的 行动。这样,事情的“经过”就显得很具体。要把人物的表现具体清楚地写出来。特别是主要人物的具 体表现,如人物在当时情况下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表情怎么样,心 里怎么想的。把人物的表现具体写出来,事情的“经过”部分也就具体 而且生动、形象了。

师:除此之外,根据表达的需要:还可以适当地写一写当时的环境,如天气情 况、景物变化等,以衬托人物、事件,如《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就曾经三次写到绿绿的爬山虎,分别是午后的爬山虎,傍晚的爬山虎以及在眼前绿着的爬山虎,很好的表达了作者当时的心情;如果用可能也可以适当地展开一些必要的联想和想 象,以此补充或引申自己的所见所闻、亲身经历。这些,既有利于表达 事件的意义,也有利于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具体。

师:现在同学们把你的故事和你的同位详细地说一说,好吗?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同学之间可以互相问一问,互相启发启发。生:好。(同位互相交流自己获得成功的过程;教师参与到交流中去,与生共同交流。)

【利用范文引路,让学生通过分析讨论,自行寻找到合适的写作方法。在学习例文的基础上再来分析习作要求,学生更易找到突破口,从而进行恰当的选材。】 3.集体互动

师:刚才同学们说得太热烈了,老师感到很高兴。来,谁愿意把你的故事告诉大家?

师:好,张佳慧同学,请你讲。

张佳慧:一次,我参加舞蹈班的“欢庆鼓娃”的排练。刚开始排练那几天,我开心极了。因为老师教我们的那些动作并不难,还让我站在前排重要的位置上。可是后来,老师又教我们一个旋转的动作,我本来就比较容易头晕,让我做这个动作真的是很难。我费了好大的劲才把这个动作做好。后来,我们去参加演出,获得了成功。当时,我们高兴得又跳又笑。

师:其实不只是你们这些小演员高兴,我们老师和同学都和你们一样高兴。唉?我记得你们带队的老师说过,演出的那一天,你感冒了,是吗? 张佳慧:是

师:同学们,对这件事你们还想多了解些什么吗?

生:你带病参加比赛,我很佩服你。你能说说为什么要带病上场吗? 张佳慧:因为我们排练了那么长时间,总不能因为我一个人而影响演出吧。

生:你能把那个旋转的动作表演一下吗? 张佳慧:没有音乐很难跳。

师:张佳慧同学是没有音乐难起舞,没关系,我们让她把那个动作该怎么做说一说,好吗?

张佳慧:就是要连续旋转三圈,旋转时,一面要注意舞姿,一面要找到中心点,别转错了位置,而且还不能转得太慢也不能太快,要和其他同学保持动作整齐。

师:你这样详细一说,我们就更清楚地知道这个动作确实很难。你是怎样把它做好的?

张佳慧:我们是先画出一个小圆圈,不让自己转出这个圈子。然后跟着老师喊的节奏,慢慢地转圈子,每一拍转半半圈,再加快速度转。就是这样一直练,最后大家就都能把这个动作做好了。

师:你看,经过大家这么一提示,张佳慧同学把整个成长的过程说得多具体呀。但是老师想给你提个小小建议行吗? 张佳慧:行

师:要把一个舞蹈排练好真的不那么容易。它不仅需要个人的努力,还需要集体的合作。你可以把队员们是怎样共同合作,怎样一起克服困难,以及自己的感受也说一说,好吗? 张佳慧:好。师:谁再来讲讲?

生:老师,付宗群同学会捉老鼠,很有趣,让他讲讲。师:是吗?付宗群同学请上来。

生:有一天晚上,家里只有我一个人在做作业,我房间里跑进了一只老鼠,快吓死我了,怎么赶也赶不出去,后来,我想办法把它捉住了。师:完啦?其他同学对这件事还想多了解些什么吗? 生:你能具体讲讲捉老鼠的过程?

师:对,一定要把过程讲清楚、讲具体,大家才会听明白。生:起先,我把门关上,把窗户打开,拿了一根棍子去敲打,老鼠东奔西跑。一会儿躲在椅了后面,一会儿藏在桌子后面,一会儿跑进床底下,一会儿跳上书架上„„

师(用手势让他暂停):好,一会儿怎么样,一会儿怎么样,把老鼠被赶得东奔西跑的样子说得很具体,很形象。后来呢?

生:赶了一会儿,我没办法把它赶出去。后来,我把靠近门口的椅子和其他杂物一件一件地搬出去,小床拉到房中央,再去赶它,老鼠跑进了书桌背后。这时,我突然想到一个办法。师:什么办法?

生:我想老鼠很喜欢藏在杂物里面。就去拿了一个牛奶箱子,是装伊利酸奶的那种小箱子,在里面放了一件旧衣服,把箱子放在桌子的一边,然后,从另一边用棍子去敲,去捅,老鼠从桌子后面跑出来,一头扎进箱子里的旧衣服中躲起来。我把箱子盖儿一关。老鼠就被捉住了。

师:你的办法真行,回去我们也可以用用。同学们,你们听出来没有,付宗群同学说他,起先是怎样拿棍子去赶老鼠,老鼠东奔西跑赶不出去,后来又是怎样把桌椅搬出去,最后想出一个好办法逮住了老鼠。这样一讲,整个捉鼠过程非常具体,非常清楚,我们好像看到他当时捉鼠的情景。(板书:过程要清楚,具体)其他同学还有其他问题吗? 生:你刚才说,快吓死了,后来怎么又敢去捉老鼠呢? 师:对呀,你不说清楚,我也有点纳闷。

生:我当时很害怕,赶快跑出房间去给爸爸打电话,要爸爸赶快回来。爸爸说,你不是经常夸口是个男子汉大丈夫吗,怎么这样胆小如鼠呢?拿根棍子把它打死,或者赶出去不就行了。我很不服气。就试着去拿棍子赶它,后来看到老鼠慌慌张张,东逃西跑,也没什么可怕。师:对,遇到事情要自己处理。其他同学还有问题吗? 生:你能说说,你捉老鼠后的感受吗? 师:对,感受也要说一说。(板书:说出感受)生:我拿着箱子,非常兴奋。

师:怎么就一个兴奋了得。把你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或者你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也说一说。

生:我那时边摇动箱子里面的老鼠,边说“老鼠呀老鼠,你也有今天。”然后赶快打电话告诉爸爸:“我终于捉住老鼠啦。” 师:爸爸夸你啦?

生:我爸爸说,“你真行。”我听了后,心里想,要是我长大了开一家捕鼠公司也不错。

三、再造成长

师:同学们的故事都很有意思,可惜的是时间有限。这样吧,同学们把自己的故事写下来,我们再找个机会,开个“成长故事会”,好吗? 生(欢呼着):好──

师:同学们,把事情做好是成功,把成功的故事清楚、具体地写下来,把感受说出来,是又一次的成功。如果文章还能发表,那是更大的成功。老师有个好消息要告诉大家,《小学生读写》编辑部给我们寄来了约稿信,约稿的内容正好是写成长中的故事。(投影约稿信)同学们想不想争取到这一次的机会? 生:想。

师:同学们,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想你们一定能把自己的习作写好的。课后,请你们再找自己的家人、朋友,或其他老师帮你提提建议,然后自己再仔仔细细地修改,认认真真地誊清,并把稿件寄给《小学生读写》编辑部,当然,你也可以寄给其它的报刊杂志。老师祝你们成功!谢谢同学们跟我一起上这堂课。实录评析:

从教学实录来看,在通过多种方法打开学生思路方面,我做了以下几点有效地探索

1.作文指导,首要工作是解决内容的问题。使学生做“有米之炊”。作文指导的精力、时间、安排都应把重点放在打开学生的思路上。无论是课件的演示,还是指名学生说都围绕这一点来做,打开了孩子的思路。

2.指导过程中对孩子在打开思路的引导要求是逐步提高的,先只要求说说“你想写什么”,然后慢慢引导孩子。在思路还没打开的时候,如孩子说“学会骑自行车”“学会了溜旱冰”,我说“除了学本领以外,还有什么?”这就是往宽处引导;学生说得比较宽了,我又说“能不能说得具体一点”;再接下来很明确提出要求“在事情的过程中,你是怎样做的?当时有什么感受?请把这些内容说清楚、说具体。”要求是逐步提高的。

3.对学生的引导,不是总停留在一个层面上,利用范文引路,让学生通过分析讨论,自行寻找到合适的写作方法。在说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比如说,有一个孩子说到“学舞蹈”,一个孩子说到“捉老鼠”,就在这里面引导了。比如“学舞蹈”,我说“听说你在比赛时感冒了?”这就是引导学生往深处说,“你在感冒的情况下,你是怎么能够坚持参加演出的?”一个学生说“你能不能把那个动作表演一下啊?”我说“可不可以说一说?”因为这是作文课,表演是其次,关健是能用语言说出来。我还让学生把队员间是怎样共同解决困难的,自已的感受也说一说,这些都是引导,看似无意,实际上是一步一步引导孩子说得清楚,说得具体。特别是“学舞蹈”和“捉老鼠”那两段。一个孩子主说,其他学生来问,我在这中间点拔,穿针引线,体现师与生之间,生与生之间的互动,在如何写具体的问题上,很自然地一步一步来解决。既是对话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引导学生解决“怎么写的问题”,就是如何写具体的问题。

4.巧妙利用约稿信。“《小学生读写》编辑部给我们寄来了约稿信,约稿的内容正好是写成长中的故事。同学们想不想争取再一次的成功?”这对孩子是一种激励。这个时候孩子们是人人想写,人人有内容可写,人人写的时候,都会注意把内容写具体。这样,我觉得这次作文指导就成功了。听读吟诵篇目

自由阅读:《大名人小故事》

习作附录:

水 煮 活 鱼

滨城区第三小学四(3)

董雨晴

听说把金鱼放在试管里,然后加热到水沸腾,金鱼居然会不死。我感到很好奇,决定动手做做这个实验,并美其名曰“水煮活鱼”。我往一个大试管里加进三分之二的水,再放进一条活蹦乱跳的小鱼儿。我迫不及待地点燃酒精灯,用试管夹夹住试管。没想到才加热一会儿功夫,就听见“砰”的一声,试管爆炸了,受到惊吓的小鱼儿掉在地板上扑腾着,我不由得责怪自己:太粗心啦!差点断送了小鱼的命。于是,我忙去请教老师,老师告诉我应该先让试管均匀受热,我恍然大悟。先让靠近试管口的地方均匀受热,然后固定加热试管的上半部。我仔细观察着,大约几秒钟以后,便断断续续有小气泡产生。这时,我拿了些鱼饲料放进去,鱼儿发现有吃的,迅速追了上来,可马上发现不对劲,仓皇地逃回底部,满脸莫名其妙!一会儿气泡越来越多,上面的水沸腾起来了,我用尽各种办法想把小鱼儿往试管口赶,可吃过一次亏的小鱼怎么也不搭理我,它可能在想:这世界怎么啦?

其实,不只小鱼感到疑惑,我对同一试管,里面的水却冷热分明,也感到百思不得其解。我随即再一次请教了老师,老师说:“给水加热,热水只会往上升。在倾斜着的试管的上端加热,热水不会对流到试管底部,所以试管上端的水沸腾了,底部的水还是冷的„„” 懂得了实验的奥秘,掌握了以前不了解的知识,我心里头有说不出的高兴。

零食,想说爱你不容易 滨城区第三小学四(3)商浩冉

最近,学校下了一道禁令:在校不得吃零食。可是小孩子的嘴馋惯了,哪能一下子管住自己呀!

一天,我发现小摊前只有几个小同学,不由得心中一阵暗喜: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现在不去买,更待何时?于是,我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了过去,头也不敢抬,胡乱要了几样东西往怀里一揣,迅速扫视了一下周围,确信没人注意到我,便急匆匆地跑进学校,躲在走廊的尽头把零食一古脑儿往嘴里塞,说实在的,那真叫“食而不知其味”!更凑巧的事还在后头呢!上到第二节课时,我就隐约觉得肚子不舒服,放学回到家,肚子越疼越来劲,怎么办呢?我只好把情况如实跟妈妈作了交代。妈妈又急又气,说:“你这孩子,小摊上的东西,也真敢吃„„”说得我恨不得往地缝里钻,暗暗叫道:“零食,想说爱你不容易。”并痛下决心,非把这馋瘾戒了不可。

5.习作指导《胜似亲人》课堂实录 篇五

于金燕 延庆县第四小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 四年级上册

一、谈话设境,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此时,我们往往希望别人伸出援助之手。(播放课件)

师深情地:请看,这是5.12之后的一幅图片,几双素不相识的援助之手伸向地震后垂危的生命,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在画面上涌动,他们从不相识,不是亲人却—— 生情不自禁地:胜似亲人 【板书:胜似亲人】 师:什么是亲人呢? 生:一个家庭里的人就是亲人。

生:有血缘关系,和自己特别好的人就是亲人。师:那你是怎样理解胜似亲人的?

生:虽然他们不是亲人,但是比亲人还要亲。师:他们的情谊要超过了亲人。2.过渡,引出图片。师:那么,今天老师又给大家带来一幅绘画作品。(播放课件)师:这是我国画家王炳炎教授画的《胜似亲人》,今天我们就观察这幅画,进行一次看图作文的练习。【板 书:看图作文】

3.师:下面我们先看一看习作要求(课件出示),先请同学们自由读,再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学生活动:学生自读习作要求。)师:谁来谈一谈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想一想他们可能都是谁,他们之间可能发生了什么事情?” 师:嗯,这是我们想的方法。

生:我还读懂了观察时的要求是注意观察图里的人物和他们的服饰。师:这是观察时的方法和要求。生:第三点是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可以用“胜似亲人” 做题目,也可以根据习作的内容自己想题目。

师:可以自己命题。那么就是这样简单的几条要求,里面藏着方法呢,先观察,再思考,最后再写作。其中观察和思考是我们写好看图作文的金钥匙。下面我们就来观察这幅图。

二、仔细看图,理解图意

(一)指导观察 1.整体感知。

师:请看整幅图,从中你能看出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谁,在干什么? 生1:图上画的是一个小房子前面,一个老奶奶搂住了一个小女孩儿。生2:我根据老奶奶的服饰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苗族的人,她住在一个非常困难的山寨里。

师:按照我们现在的生活水平,会觉得她的生活非常困难,是这样吗?(部分学生点头。生2犹疑不定)

师:在这儿,老师要进行一下资料介绍。这幅图绘画的时间是在1984年,是王炳炎在湖南西部农村当矿工时期绘画的,画面选取的就是当时当地农村的题材。就当时的生活状况,画中的人物的生活条件是怎样的? 生2:也许从那个时候看,她的生活情况一般。师:你能结合与图画相关的资料去观察思考,这很难得。【教师适时补充绘画作品的背景,引导学生用时代的目光去观察思考,学生的立足点由二十一世纪回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有助于对绘画作品更好的理解,同时暗含了借助资料、关注背景的方法。】 2.局部观察。

师:下面我们要想细致的观察就要一部分一部分地静下心来细看,一般咱们按照由人到物,由主要画面到次要画面的顺序来观察。所以咱们先来看人物。【播放课件,人物拉近】

师:拉近一点,你看到什么?刚才有人看到了服饰。生:我看到老奶奶满脸都是皱纹。师:看得非常认真,这样细微的地方你都看到了。

生:我还看到老奶奶都上了岁数,她拄着一个拐棍,把拐棍放到一旁,然后搂着小女孩儿。

师:好,你已经把人和周围的环境联系起来了。不过,我们先抓住主要的人物进行仔细地观察。看到了他们的服饰,你想到什么?

生:看到他们的服饰,我想到她们肯定不是一家人。因为老奶奶穿着苗族的衣服,还带着银圈。

师:这是我们国家湖南、湖北一带苗族老年妇女的服饰。生:我还看到小女孩儿是一个汉族的人。师:那我们来猜一猜,她们可能是什么关系? 生:她们可能是邻居。

生:她们可能是邻里关系,也可能她们素不相识,小女孩儿来帮助老奶奶。师:好,我们再拉进一步,仔细看人物,你又发现了什么? 【播放课件,再次把人物拉近】

生:我发现老奶奶头发都苍白了,小女孩儿让老奶奶搂着,脸都红了,她害羞了。师:哦,你观察出了人物的神态,你真会观察,连人物的表情都看得那么细致入微。那么我们看一下人物的动作,看一下人物的神态。再拉近。【播放课件,第三次把人物拉近】 生:老师,我看到老奶奶正在拥抱小女孩儿。

教师与第一桌的学生边拥抱边说:是这样拥抱吗,我们用上合适的动词。生:老奶奶亲热地搂住了小女孩儿。

师:老奶奶亲热地搂住了小女孩儿,这一搂让我们体会到什么?

生:这一搂让我体会到小女孩儿不是第一次来帮助老奶奶,因为她们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很亲热。师:仔细观察她们还有哪些动作呀?

生:老奶奶搂着小女孩儿,脸贴着脸,满脸皱纹的脸贴着小姑娘的脸。师:你的表达能力真强,“满脸皱纹的脸贴着小姑娘的脸”,那种浓浓的情谊就在这动作中体现出来了。

师:刚才很多同学观察到了人物的面部表情,还看到了她的满头白发。再来看,小女孩儿脸上的神情是怎样的?老奶奶的笑是怎样的笑?

生:小女孩儿脸上是微微的笑,还带着点儿害羞的表情。而老奶奶是非常高兴的笑,不像小女孩儿是微笑,是特别高兴地笑。

师:你真是会观察,连人物的心情你都揣摩出来了。王炳炎教授的画面细腻生动,不仅是表情,甚至人的体态、动作都是那么丰富。【回放整个画面】看,还有什么地方使你觉得小女孩儿的腼腆呢?

生:小女孩儿的两只手在围裙上擦水,说明她刚洗完衣服,手是湿的;也有可能是老奶奶夸她,她两只手不好意思地在围裙上搓来搓去。

生:我还发现小女孩儿的脚尖踩着自己另一只脚,有的人不好意思时就爱这样。师:王教授捕捉住人物动作的瞬间刻画出人物形象,你也抓住这精彩的瞬间,对人物动作、内心进行准确的解读,你是善于观察和欣赏的。谁能说说,她为什么会腼腆、不好意思呢,你能推想一下发生了什么故事吗? 生:我觉得老奶奶应该是夸她了。

师:那她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事,会夸她呢?

生:小女孩儿可能会先帮助老奶奶洗衣服,洗完了,老奶奶看着小女孩儿冰冷的脸很感激,就夸奖她,还用自己温暖的脸贴住了小女孩儿的脸,所以小女孩儿就微笑了,还有点儿不好意思。

【由整体到局部,尤其是画面主体人物的三次拉近,形成特写,吸引了学生的有意注意,符合四年级学生心理特点,从而由表及里,由形到神,层层深入的把握画面人物神态、动作及情感。引导学生感悟到观察的要义:细致、细致再细致,于细微处发现,在思考中见真情。】

师小结并引导:非常好。刚才我们一步一步地拉近,越来越细致地看到了人物的动作、神情,并且思考了人物之间的关系,简单推想了故事内容。那么下面我们再回归到整幅图。看画面的背景,有些什么东西?这些东西是什么样的?它和人有什么关系?

生:我看到老奶奶旁边有一个拐杖,所以我觉得老奶奶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师:非常好,你能把拐杖和人物联系起来,刚才我们也有一个同学发现了这个细节,看得非常仔细。

生:我发现旁边有晾衣服的竿子,上面晾着床单。说明小女孩儿帮助老奶奶洗了很多很多的衣服。师:哦,你真会思考,确实是把人和事物联系起来,这样我们对图的含义理解就会更加的深刻了。生:小女孩儿深旁放了一个洗衣服的桶,证明她刚才给老奶奶洗衣服。而且她们是在屋里,老奶奶搂住了小女孩儿。

3.回归整体,观察构思。

师:刚才我们把人和周围的环境联系起来,把图意理解得更加清楚了。那么下面结合画面,谁能简要的说说图上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生:小女孩儿把衣服洗干净了,把一件件刚洗碗的床单晾在了晾衣架上。这时,老奶奶走了出来,看见小女孩儿把脏衣服都洗完了,很感动,也很心疼,就一把搂住了小女孩儿,好像对小女孩儿说:“孩子,你这几天为我干活儿,辛苦你了,快歇一会儿吧!”小女孩儿的手很湿,所以用围裙擦着自己的手,脸上露出一丝微笑,心里有一些不好意思。

师:你结合我们刚才讨论的结果把图的内容进行了合理的想象和推理。

(二)指导想象

师:确实是,我们刚才观察的是一幅静止的画面,如果让画面动起来,人物的形象就会更鲜明、更生动,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地展开丰富的想象。【板书:想象】想象

师:那么怎样想象呢?我们就要结合画面多问几个问题。比如说:小姑娘怎么给老奶奶洗衣服的等等。你还想问什么? 生:我想问问小女孩儿为什么要帮助老奶奶? 生:老奶奶对小女孩儿说了什么话? 生:是小女孩儿一个人帮助老奶奶吗? 师:我们能紧紧扣住画面上的内容问吗? 生:她们都干了什么? 师:围绕着这些问题,我们展开思考,展开我们想象的翅膀,人物就会生动起来、充实起来。下面你从中选择一方面想一想:她们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小女孩儿是怎样洗衣服的?想好后和你的同桌说一说。注意仔细听,互相评改。(学生活动:学生同桌交流、评改。)

(三)口头作文

师:刚才我们一起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又进行了想象。下面谁能把这整幅图完整地介绍给大家?把你看到的、想象到的都说出来。(请一生到讲台前)

师:大家边听边思考:他有哪些优点值得我们学习,还有什么建议。

生1:小女孩儿已经帮助老奶奶很久了。今天,小女孩儿又来帮助老奶奶洗衣服了。小女孩儿拿着衣服到河边去清洗,清洗完了,老奶奶拄着拐棍儿来到了小女孩儿的身边,一把搂住了小女孩儿,仿佛对小女孩儿说:“孩子呀,这几天可真是麻烦你了,常常来帮我洗衣服。” 小女孩儿不好意思地拿围裙擦着手,她好像在想:“老奶奶,您岁数大了,我们这些晚辈帮助您是应该的呀。”满头白发的老奶奶脸上露出了非常幸福的笑容,小女孩儿露出了不好意思的微笑,仿佛她们真是亲人一样。【师生、生生互动评议】

生2:他的优点是把人物的心理和神态说得非常清楚。我给他的建议是:应该把小女孩儿洗衣服的过程说清楚一些。还有,小女孩儿心里想的话都应该说出来。师追问:别人心里想的内容,我们怎样写出来呢?(生2犹豫)

师:如果我们用第三人称去写的话,人物想的很难说出来。不妨换个身份,就把你当成画中的人物,直接写自己的内心感受,写自己所做、所看、所想,这样会不会是更真实,更自然呀?就把你当成那个小女孩儿,可以吗? 生点头:可以。师:刚才xx同学的建议你接受吗?

生1转身对生2:我觉得你的建议对我有很大的帮助。谢谢!生3:我觉得他用的“拿”和“清洗”两个词值得我学习。师:你也有一双善于倾听的耳朵。

生4:我觉得你用词特别好,尤其是老奶奶“幸福的笑容”说得好。我对你没有建议了。师:只有赞赏了。

三、学生写作重点片段

师:很多同学对这幅图都想谈一谈自己的想法,想说一说自己的所见所想,但由于时间原因,下面咱们把这幅图的内容快速地写下来。可以只写图的重点部分。尤其要注意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注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要写得具体。开始吧。

(学生活动:学生结合看图和交流的内容写图中重点部分,约10分钟。)

四、展示、评改

师:停笔。一、二、三,非常好。很多同学奋笔疾书,心里有说不完的话。没写完没关系,没写的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说。谁想展示一下自己的习作? 【指生展示】

师:我们要学会倾听,虚心学习他人优点;是不是把人物语言、行动、神态写具体了,故事内容是不是清楚明白。

生:小女孩儿找来木盆,把脏衣服放到盆里边,然后吃力地把盛满脏衣服的木盆拿到河边。先用又粗又大的木棍使劲敲打着衣服,再把衣服放到冰凉的河水里洗了一遍又一遍,才把衣服放入木盆搬回老奶奶的家里。就在这个时候,老奶奶从屋里走了出来,看到这些,她一把搂住小女孩儿,用自己满是皱纹的脸贴在小姑娘白嫩的脸上,说:“实在是太谢谢你了。你瞧,把你的手冻得红肿红肿的了,实在是太对不起你了。”“老奶奶,您不用这么客气,这是我应该做的。” 小女孩儿不好意思地说。师:评价一下,你有什么建议或想法?还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她把洗衣服的过程写得非常清楚,而且神态也写得非常的好。师:尤其是哪一句啊? 生:尤其是“用又粗又大的木棍使劲敲打着衣服”这句话。然后我给她提的建议是她的语言有点少,老奶奶的神态也写得有些少。师:嗯,你有什么想法? 生:谢谢你。

另一生评:我觉得她写的非常的具体,也重点写了洗衣服的经过。我想给她提个小建议,就是人物的对话应该写得多一些。她写得非常的好。

师:嗯,写得非常的好,他的意思是再把对话写得多一些,那么我们再来静心的看看她的对话,这样的对话能令我们感动吗?(几生摇头)师:既然是“胜似亲人”,这浓浓的情谊怎么体现?就是通过对人物语言、行为、神态的描写。哪位同学能再接着说说?老奶奶可能会怎样说? 生:老奶奶可能说:小女孩谢谢你。师:能直接称呼“小女孩”吗?

生:孩子,谢谢你做了这么多的事情,我只有一个女儿,她在北京工作,一年才能回来一次。多亏你帮助了我,帮助我这个腿脚不便的老人,谢谢你。师:在你的建议中我们听出了为什么受照顾的理由。这样的话能让我们心中升一种暖流,让我们感动吗? 生:不能。

生:我觉得应该这样写“老奶奶心疼地说:太谢谢你了,为了给我洗衣服,你的手都冻红了,你也很疼吧?实在是太不好意思了。” 师:既有感激又有怜惜之情,确实是这样的。生:我觉得还可能说“你还能把我这个年迈的老太婆放在心里,谢谢你”。老奶奶说完把小女孩搂在了怀里。用她那满是皱纹的脸贴在小女孩白白的脸上。老奶奶脸上的皱纹都荡漾开来。

师:哦,都漾起幸福的笑纹了,你真是比我的亲孙女还要亲啊。如果这样的语言说出来,我们的内心就会更加温暖了。还有谁想提建议?

【为文先动情,情动而辞发。人间真情,难就在这情的表现上。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的细节进行交流,感悟图中情,表达心中情,告诉学生要让自己感动,让自己的内心温暖,这样的文章才有一股真情。】 生:老奶奶说:“实在是太谢谢你了,你年纪这么小就能为我们这些老人们着想,费了九牛二虎的力气洗完了衣服,实在是太谢谢你了,家里只有我这么一个孤苦伶仃的老人,你就住在我的旁边,还能帮我着想,真是太谢谢你了。

师:这样的感激之情是发自内心的。在这里我们应该知道,这个老奶奶是苗族山寨的老人,“九牛二虎”这样的成语出自她的口合适吗?因此,对话要符合她那种朴实的那种特点,谁能帮他想想,苗族的老奶奶会怎么说? 生:真是太感谢你了,要不然我这把老骨头该怎么办呀? 师:这样合适不合适? 生:合适。师:很多同学给她提出了建议,你能不能根据这些建议把作文修改得更好呢? 生:能。师:你也很乐于接受别人的建议。

五、画外联想,丰富内容

师:好,请回去继续修改。由于时间原因,我们暂时评改一篇文章,那么,刚才我们围绕着这幅画面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可以说观察单独一幅的时候,我们要从画面走出去,在画面之前会发生什么?在画面之后会发生什么?你想知道什么,谁来问一问?

生:我想知道之前小姑娘还为老奶奶做了什么。师:嗯,除了洗衣服还做了什么?谁再说?

生:我想知道之后又发生了什么事?小女孩之后还会不会继续帮助老奶奶。生:我想知道小女孩和老奶奶是怎么认识的。师:非常好,很合理的建议啊。生:我想知道小女孩和老奶奶是在哪认识的。师:很好。

生:我想知道小女孩为什么来帮助老奶奶。她们会不会成为一家人。

师:嗯,会不会成为一家人,真的成为了亲人。我们就是这样从图面走开去,推前想后,使一幅图成为几幅图,一个人物去帮助就有可能成为多个人物去帮助,一个故事就可能成为连续的电影在我们的脑海里放映起来了。谢谢你们同学们,你们有着丰富的想象力,使们的故事构思更加完美更加生动了。【推前想后是拓展学生思维的起点,引导学生由单幅图画走开去,借助学生已有经验进行合理想象,画面丰满,习作的内容也会因之丰盈。】

六、作业:

师:今天回家我们完成这样的作业,谁来读一读?【课件出示作业】

生朗读:

1、把画前,画后想象的内容写进去,完成完整的习作。尝试自己修改不满意的地方。

2、主动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家长或他人听,听取别人的建议并认真修改。

七、小结收获

师:我们刚才指导同学们观察了单幅图并根据图意进行了想象,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知道在以后的看图写话中得把重要的部分写出来,根据一幅图想几幅图,还得用合适的动词来形容图中人物的动作。师:你的收获真不小。

生:我的收获也是先要把图中的重要部分写出来,然后再观察人物,再把周围的景物联想起来。这节课最大的收获是您说的四个字:推前想后。

师:嗯,非常好。他不但在观察图的时候知道了由人物到环境,把人和周围的事物联系起来思考,还知道了推前想后,真不简单。谁还说?

生:通过这节课,听您说要写人的时候要写人的表情、内心和动作。

师:这就需要我们由整体到局部,由表及里细致深入地观察,才能把人和人之间那种浓浓的情谊表现出来,对吗?非常好。我们暂时到这,很多同学有着各种各样的感受,有着很多的收获,确实是这样。写好看图作文,老师说过观察和想象是写好看图作文的金钥匙。不仅看图作文如此,我们写其他类型的作文也是这样,要善于观察生活,根据生活去思考。我希望同学们能够走到生活当中去,用我们眼睛去观察,用我们的头脑去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好,下课。

附:

教材插图:

板书设计:

看图作文:

胜似亲人

观察

想象 怎样洗

怎样做 怎样说

教学反思:

看图习作,顾名思义要经历看图和习作两个主要过程,而构建二者的桥梁就是想象。图片是载体,看图是起点,想象是发散思维、深化认识和丰富语言的关键。值得思考的是:四年级的小学生因受心理特点影响,看图时往往注重画面情节的生动有趣,喜欢新鲜并有视觉刺激的画面。对观察单独的一幅画面缺乏耐性。他们往往凭兴趣看图,思维跳跃性大,缺乏条理性。基于此,我在教学中巧妙依托教材图片,细致有序、状若剥笋地观察,引导学生实践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和想象能力,从而激发创新思维、激发学生说的愿望、写的兴趣。1.观察方法要“习得”。

“会读书的人有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书的正面,另一只眼睛看到书的背面。”我想,真正会看图的人也应如此,不仅能洞悉图中之景、想象图外之境,还能够领悟图画之意、感受图画之情。

在要求学生观察《胜似亲人》这幅图画时,我和学生一起观察、思考、交流,由人到物、由主到次,并把人和背景中的事物建立起联系,亲历了看图作文的整个过程。图片成了思维和情感体验的依托,学生的自主观察和师生、生生互动交流中,学生的视觉更加细致、敏锐,思维更加深入、活跃。图中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他们的表情如何?他们在说什么?随着课件画面主体人物的层层拉进,交流中稚气的语言使画面人物更丰富、更灵动,甚至有了鲜活的生命。这样再来观察画面背景中的事物,画在纸上的静物便随之变成了现实中的实物。如此一来,一幅静止不动的面画,转瞬变成了一幅幅流动的图景。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人物的情感了然于胸,情由境生,故事重点部分顺利地跃然纸上。2.想象也要有“根” 心理学认为:想象是在客观刺激物的影响下与人脑中的旧表象重新配合,形成和创造新表象的心理过程。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在看图作文中,想象显得尤为重要。但想象不是无源之水,引导学生依据图片与时代背景进行合理想象,通过“推前想后”和“多问自己几个问题”,使一幅幅静止不动的画面化作一幕幕流动的生活情景,让本无生命的人物画像变成一个个会说会笑、会蹦会跳的活生生的人,从图画中走出来。这些生动的画面和情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二者相互融合,并由画面走开去,使学生的思维越发鲜活。

3.指导评议要有“主线”

6.习作教学实录 篇六

《论语》教学实录

一. 导入:在上课之前,请同学们猜一个人物,(老师简要介绍关于孔子的知识)。请同学们说出你对孔子的了解。老师补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史之悠久,文化之厚重,思想之深远,任何一个民族都无法与之相媲美,今天让我们走进《论语》走近孔子,去感受儒家文化之魅力。

二.新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前二则。

1. 请同学朗读,翻译第一则,老师补充。老师在黑板上归纳出重点实词。

2. 老师提问:“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为什么愉快呢?请同学们回答。

3. 学生:学习可以得到很多知识;可以开阔视野;可以了解外面的世界;可以认识很多新朋友等。

4. 老师:同学们说的很好,我们都知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按照孔子的观点,应该是学海无涯乐做舟,对吗,在学习中我们会获得哪些乐趣呢,除了同学们说的,是否还有别的呢,请同学们课后整理出来。

老师:“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友从远方来干什么?(学生答:请教问题,看望朋友,旅游等),我们知道“朋”是指志同道合的人,朋友从远方来是为了研究学问,互相切磋,共同提高。从这句话中我们能明白什么道理?(与人合作的重要性,合作的快乐)

老师:“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在生活中总有不被人了解之时,你是怎样对待误解的`呢,你认为什么样的人能称得上是君子?从这句话我们又可以明白什么道理?(宽容之乐,理解之乐)

5. 第一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学习之乐,合作之乐,理解之乐)在生活中,我们要去体验学习之乐,合作之乐,理解之乐。如果带着一种发现的眼光,智慧的眼光,你就会感受到生活中的乐趣无处不在。

6. 第一则为何连用三个问句,换成肯定句是否可以?请同学们讨论

7. 朗读后练习背诵。

8. 学习第二则,请同学朗读翻译。老师在黑板上归纳出重点实词。

9. 老师:“吾日三省吾身:”三省是指多次反省,为什么要多次反省自己?在文中为什么只举了三个方面,强调了哪三个字?(学生讨论)(忠,信,习)

10. 老师:我们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反省自己?

学生:今天你帮助别人了吗,上课积极回答问题了吗,是否尊敬师长了,是否顶撞父母了,认真预习功课了吗,是否按时完成作业了等等

老师:静坐常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做人要经常反省自己,只有不断的反省自己,人才能不断的进步。

9.第二则孔子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反省的重要性),我们以前曾问自己:今天你进步了吗,今天你微笑了吗,学完这一则我们可以增加一条:今天你反省自己了吗?

10.朗读后练习背诵。

三.总结: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来概括本节课的收获。

四.作业:请同学们课后收集关于《论语》,关于孔子的知识。整理在本子上,也可以打印出来。

7.《顶碗少年》教学实录 篇七

生:赵丽宏。

师:这节课咱们做三次练习。课件出示要求:1.请你勾画;2.请你评说;3.请你分析。

师:一课三练。好, 先读一下字词。 (课件出示字词)

……

师:请继续来, 读四字短语, 座无虚席———

……

师:好!默默地记一下。 (学生默记片刻)

师:我们来看, 今天是什么样的一课三练:

请你勾画, 请你评说, 请你分析。

阅读活动一:请你勾画

请在课文中用横线勾画, 组合成非常简洁的一段文字, 表述顶碗少年的表演过程。

什么是“请你勾画”?就是要勾画出课文中的关键词句。

我们来看怎么操作:用在课文中横线勾画的句子, 组成一段非常简洁的文字, 表述顶碗少年的表演过程。

看例子, 我们一起来把这一段话先读一次。 (课件出示)

生:一位英俊的少年出场了, 在轻松优雅的乐曲声中只见他头上顶着高高的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 柔软而自然的舒展着肢体, 做出各种各样令人惊羡的动作, 忽而卧倒, 忽而跃起……

师:好, 再把老师打横线的地方连着读起来。读——— (课件出示)

生:一位少年头上顶着高高的一叠瓷碗, 做出各种各样的动作。

师:是不是简化了?

生:是。

师:对。看课文中三次顶碗的过程, 按照这样的方法简单地画一下, 然后你就画出了这个故事的全部内容了。开始吧!

师:我还要给大家重复一下, 我说的是, 找出来的文字是表述顶碗少年的表演过程的。那么你的第一段是不是就不要画了, 再检查一下。

师:好的, 停笔。轻声地把自己画出来的文字读一下, 各读各的。

师: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请一位同学把顶碗少年第一次的表演经过用课文中的语言表述出来。哪位来?好, 谢谢你, 请你来。

生1:一位少年出场了, 头上顶着瓷碗, 做出各种各样的动作。他骑在另一个演员身上, 用各种姿态转动着身躯, 他头顶上的碗晃得厉害, 碗突然从头上掉了下来。

师:多好呀!这么长的一段文字, 经过我们的浓缩, 简洁而又明了。但是你的朗读情感还没出来, 再试一下。

……

师:一大叠碗突然从头上掉了下来。你看, 震动我们的心弦呀。好, 第二次顶碗的经过哪一个同学来讲述?啊, 你来, 谢谢。

……

师:好!第三次顶碗会怎么样呢?大家来说吧。哪一位来?

师:啊, 他终于成功了。谢谢你。经过我们的努力, 一个很长的故事一下子就变得醒目了。请朗读。

生:一个少年顶着高高的一叠瓷碗, 做出各种各样的动作, 在一个大幅度转身的刹那间, 那叠碗突然从他头上掉了下来。碗又稳稳地停在了少年头上, 眼看身体已经转过来了, 碗又掉了下来。少年镇静下来, 手捧着新碗。音乐第三次奏响了, 少年终于把碗稳住了, 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

师:这是不是浓缩课文了呢?再让我们来复述课文是不是很简单了?

生:是。

师:刚才咱们学习的其实是一种方法。通过勾画文字, 然后把它们连接起来就把复杂的内容简单化了。

(课件出示内容)

阅读活动二:请你评说

请你自选角度, 用一个成语评说顶碗少年的故事。为什么要用这个成语,

要说明理由。

师:再看老师的例子。 (课件出示)

例:一波三折

那一大叠碗突然从少年头上掉了下来, 这是一折;接着又掉了下来一次, 此为二折;但少年恢复了镇定, 开始第三次表演, 终于成功。所以说是“一波三折”。

师:读起来。

师:请大家各用一个成语来评价一下少年顶碗的故事, 好, 开始思考。

……

生4:我觉得应该是“勇于拼搏”, 顶碗少年一次次失败后又一次次重新再来。他终于成功了。不勇于拼搏就不会有成功。

师:说得好。勇于拼搏可能不是一个成语, 可能是一个四字短语, 但我觉得你概括得还是很好的。谢谢。好, 请你来。

生5:我觉得应该是“坚持不懈”。因为少年前两次都没有成功, 如果不是他的坚持不懈的话, 也就不会有第三次, 如果没有第三次也就不会有他的成功。

师:对!用意志来坚持。请你来。

……

生7:我认为是“惊心动魄”。

师:惊心动魄!请说。

生7:因为他经过三次的表演, 终于成功。表演中有一些女观众索性用手掌捂住了眼睛, 说明这是惊心动魄。

……

师:我们来看有多少个成语可以来评说这个故事呢?惊心动魄, 扣人心弦, 一波三折。这是故事本身在表演的时候给观众的那种心理感触, 因为他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 然后取得成功。作为顶碗少年来说, 他百折不挠, 勇往直前, 力挽狂澜。“力挽狂澜”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一个很大的波浪掀过来的时候, 他给它挡回去了, 这是一个比喻, 比喻他用自己的毅力、自己的技术, 把快要失败的局面给挽回了, 这就叫力挽狂澜。再看, 从老者和顶碗少年的表现来看, 他们是处变不惊呀, 他在一种很难堪的、很紧张的氛围下, 处之泰然, 镇静自若。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个层面来看, 顶碗少年的失败是出人意料的, 他的成功也是出人意料的, 这就告诉我们, 技术要精益求精呀, 只有技术精益求精才能出类拔萃呀。你们看, 这么多成语都是可以灵活运用的。我们可以再读一下, “惊心动魄”———读!

(课件展示)

生:惊心动魄, 扣人心弦, 一波三折, 百折不挠, 勇往直前, 处变不惊, 处之泰然, 镇静自若, 出人意料, 精益求精, 出类拔萃。

师:把“力挽狂澜”这个成语旁批在第三个故事旁边。

师:还来一次练习吧。

生:好。

师:这个练习很有意思。请你分析, 你觉得整篇课文, 哪个地方的表达处理得最好。或者换个说法, 哪个地方写法是最好的。老师提示一下:开头好吗?结尾好吗?文章的结构好吗?正面的描写?侧面的烘托?修辞的手法?详略的处理?你都可以说, 总之是要说你认为课文里哪一段写得好。

(课件展示)

阅读活动三:请你分析

请你研读这篇文章, 说说你觉得哪里的表达处理得最好。

(生长时间默读)

师:好吧。我们开始交流。先从中间这一组开始。

生12:我觉得结尾写得好。

师:继续。

生12:结尾写了少年给作者的启迪。

师:因此———它就深化了这个故事的教育意义。

生13:我觉得就是第六段的最后一句话“掌声不约而同地从每一个座位上爆发出来”。这个“不约而同”还有“爆发”, 就说这个“爆发”吧, 如果不是用“爆发”的话好像这个声音不是很大, 没有怎么激励他。如果是“爆发”的话好像这个声音使人震耳欲聋。

师:这暴风雨般的出自内心的掌声, 都是为少年在喝彩, 他终于顶住了。好, 这句写得太好了!

……

生17:我觉得课文详略处理非常得当, 课文详细描写了少年三次顶碗取得成功的故事, 简略写了开头和结尾。

师:你看, 她抓住了老师的提示语, 详略处理非常好。下面我还要提一个更有意思的问题让你思考, 你可以不回答。写故事的时候, 写三次顶碗的时候是不是也有很高妙的详略处理呢?好, 哪一位再来?

……

生19:我觉得侧面的烘托作者写得很好, 比如像老者对少年的那一句话还有其他观众说的捣乱的话以及描写表现出害怕的一些动作, 都描写得很细致。

师:对, 这种气氛的烘托非常好。老者的话我们虽然没有听见, 但我们可以想到, 他会说别紧张, 坚持, 对不对?然后还有很多人, 打口哨、呼叫, 那是不文明的表现, 但少年也没有慌张。好, 你发现了一个很———

生19:这几句话更能体现出少年的镇定自若。

师:对了!侧面的烘托, 也是写得很好的。

……

师:好吧, 我发现你们说得真好, 还有一些地方是你们看不出来的地方, 老师讲一下。我觉得还有几个地方需要细细地品析一下。

(课件出示) 第一, 好在气氛的渲染。

师:好在气氛的渲染。这篇课文中对很多声音的描写:音乐声、掌声、呼叫声、喝彩声、喝倒彩声。还有很安静的场面, 没有声音, 这都是气氛的烘托。如果写杂技表演不写气氛, 那就一点味道都没有。所以说, 气氛的烘托在这篇文章里面是表现得很细腻的, 而且是多方面的、多角度的, 几乎每一次声音的描写都有它的作用。

(课件出示) 第二, 好在略写第三次顶碗。

师:就是我刚才让这位同学思考的。详与略, 从全文来看她分析到了。现在我们来看三次顶碗。第一次顶碗用很长的一个段落写他的失败, 第二次顶碗又用了很大的段落写他的失败, 然后第三次就没有重复前面的写法, 只写了“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当那叠碗又剧烈地晃动起来时, 少年轻轻抖了一下脑袋, 终于把碗稳住了。掌声不约而同地从每个座位上爆发出来”。我告诉大家, 如果第一次用了很长的篇幅写失败, 第二次用很长的篇幅写失败, 第三次还用很长的篇幅写成功, 这篇文章就不好看了。必须有详有略, 这是一个很巧妙的地方。成功的这一次写得很略, 就能让我们去想象了。这是最妙的一个地方。

(课件出示) 第三, 好在结尾的抒情和议论。

师:正如大家说的那样, 结尾的抒情和议论都说到我们心里去了。

师:还有一个好地方。 (课件出示:第四, 好在最后一段精致的句式。) 就是最后一段句子的表达是个很精美的句式。这一点我们已经谈到了, “在山穷水尽的绝境里, 再搏一下, 也许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严寒中, 再搏一下, 一定会迎来温暖的春风”。你们看, 这个对称的句子反复地表达我们需要拼搏, 这个句式太漂亮了。我建议大家把这一句话背下来, 好不好?

———

师:好。我们把这一课的学习小结一下。

我们这节课, 大家在一起做了三件事:

(课件出示) 练习一, 第一件事, 其实是概括内容,

练习二, 第二件事, 其实是理解文章的意思,

练习三, 第三件事, 其实是欣赏作者的写作手法。

谢谢大家, 下课!

8.《散步》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 篇八

我带的班级是七年级的两个平行班,语文基础和学习习惯都比较差,5班的学生较内向,6班学生较为活跃,我准备在学校讲一节公开课,选的课题是莫怀戚的《散步》。我先在五班试讲了一节课,效果很不理想,无论是教学预设还是教学环节的衔接都存在问题,经过思考和调整,第二天在六班的课尽管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是有了很大的进步,以下是我两节课的教学实录及自己的教学反思。

《散步》教学实录一

一、教学设想

《散步》是莫怀威的一篇精美散文,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23课,是一篇课内自读课文。文章用爱和责任凝结起浓浓的亲情,在诵读的过程中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深刻的启迪。这个单元是个讲述亲情的单元,文章不足六百字,我希望能通过课堂的学习使学生更加珍爱亲情,真爱生命并肩负起生活的责任。

二、教学目标

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能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能理解并体会这一课的中心思想,主题;

能品析鉴赏语言,并从中得到体会;

能进行拓展延伸,接受情感熏陶与教育。

三、教学难点

对文段末关键语句、即文章中心的理解、把握。

四、教学准备课件、朗诵、音乐

五、教学时数1课时

六、教学过程

师:课文的标题是散步,我想问问同学们,你有没有和家人散过步?家人可曾背起过你呢?那时你是什么感受?

生答:没有,很少

师:我们没有或是很少有这样的经历和感受,文中的孩子却能被父亲背起,而且文中的“我”还觉得背上的同妻子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美文《散步》,那里有南方初春的田野,有铺展着生命的新绿,有阳光下的金色菜花,有水波粼粼的鱼塘,还有相亲相爱一家人的感情涟漪……

板书:散步

师: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下面我们先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请同学们把课件上打出的字词读两遍,然后根据解释说词语。

生读。

师:不错,现在先听老师朗读课文,听的同时,请同学们注意屏幕上的这些问题。

散布的人有哪些?散步的季节?散步的地点?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情?结果如何?

生: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初春;田野;发生了矛盾、分歧;结果选择走大路。

师:分歧是怎么产生的?母亲为什么要走大路?

生: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所以产生了分歧;

母亲要走大路的原因是因为母亲身体不好,大路平坦好走。

师:你认为文章中的“我”、“母亲”、“妻子”、“儿子”分别是怎样的一个人?找出相关的段落和语句。

例:请同学在文中找出有关“我”孝顺的段落或语句。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就象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为母亲的身体着想,不把母亲当累赘,硬要母亲出来,在初春的好天气里运动运动,对老年人有好处。)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说:‘走大路。”很尊重老人家的意见,知道母亲伴同“我”的日子不会很长,所以很珍惜和母亲在一起的幸福时光。)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背起了儿子。”) ……

在师生共同探究的过程中把握人物的性格品质,“我”的孝顺和责任心强,“母亲”的慈爱和善解人意,“妻子”的温柔贤惠,“儿子”的乖巧懂事。在把握人物性格揣摩人物心理的同时指导朗读。

师:这是怎样的一家人?

生:幸福、融洽、互敬互爱……

课件展示

“我”“我”的母亲

孝顺责任心强慈爱亲切善解人意

尊老爱幼爱幼

“我”的妻子儿子

温柔贤惠懂事乖巧

板书:人物的性格品质,构成一个家的图形。

课件展示

品味鉴赏本文语言的平实质朴美

(1)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这四个人的次序再现生活和体现儿子对母亲的匠心独运的爱这两个角度思考。

(2)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熬”字有“忍耐压力、折磨,承受艰苦”的意思。

(3)后来发生了分歧……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分歧”“责任”用在这里,大词小用,写小事用大词,显然是借散步来谈一个道理。

(4)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表现了“我”对老人的孝敬;母亲改变主意,顺从孙子,是对孙子的怜爱。这段话表现了一家人尊老爱幼的骨肉亲情,从中看出“我”处事的原则是“孝”。

关于文中两个写景的段落,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到写景笔墨简省,有神韵,教师可适当引申:第四段是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新绿”“嫩芽”“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气息的透露,它显示了不可遏止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和礼赞。第七段描写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景物,字里行间流露的正是一种对生命的珍爱。两处景物,看似简短,实则蕴含美妙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春天来了,一切都要从头开始,是该抖抖精神,抖去冬日的慵懒;也得活动活动筋骨,用充沛的活力投入新的生活,迎接美好的明天。

(5)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听她的话一样。

提问:这句话在句式上有何特点?你还能找出类似的句子吗?

明确:句式整齐、对称,有一种独特的对称美,互相映衬,很有情趣,写出了慈母孝子之间爱的深沉,和睦家庭的宁静温馨。类似的句子还有七句,此处省略。

(4)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的,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提问: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走的是小路,惟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是经不起摔跌的。这个形象有象征意义,人到中年,肩上负着的是承前启后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

课件展示

一、平实质朴的语言美1.平实质朴;2.大词小用;3.巧用对称;二、 景物描写的意境美

拓展延伸

师:外国人对中国家庭和睦非常欣赏。作者的一位美国友人,看了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后曾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全国像一家人在过年的事,在美国是不可想象的。”这位友人对中国人的敬老爱幼大加赞赏,说中国人是全世界做得最好的。

师:如今,我们民族敬老爱幼的优良传统,有没有丢掉呢?(学生讨论后选代表回答)

小结:遗弃女婴,殴打孩子的事件时有发生;虐待老人,不赡养父母在有些家庭越演越烈;夫妻争吵不休,以致反目为仇的情况比比皆是。而我们自己丢掉的,发达国家的人却拾起来,如获至宝,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说得多么好!

师:亲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之一,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一个和谐与温馨的家庭,需要每一个家庭成员共同用爱心来营造,当彼此的利益和愿望发生冲突时,同学们应该学会理解和体谅,学会忍让和宽容,要有一种保护幼小,善待老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师:课后请同学们阅读研讨与练习中的短文《三代》,完成练习三。

下课铃响。

师:下课。

课后反思

在五班上完《散步》之后,我感到很沮丧。课堂很零散,分析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首先,在课堂45分钟的时间里,我设置了五个教学目标,每一个都想去完成,而每一个都是草草了事。其次,我的预设导入没有把学生带进课文。在备课时我没有全面考虑,忽视了由于深圳快节奏的工作步伐,使生活在深圳的孩子们在感受亲情这块是较为缺失的,全班42位同学中,和家人一起散过步的不足5位,所以我课堂提出第一个问题就没能顺利展开。再次,课堂有二十分钟左右时间我都在带学生一起分析人物性格,完全偏离了我教学的预设目标,尽管学生多方位的努力配合我,但是教学思路的混乱,使学生完全没有思考与发挥的空间。简单的说,他们不知道老师想让他们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该学什么。整堂课结束后,我发现学生没有完整的朗读课文,而我对于最后一句话的讲解也由于时间仓促而简单带过。

课后,我进行了多方面的思考,对上课环节做了调整,我舍弃了掌握生字词和分析人物性格的环节,把理解课文主题、把握人物感情和朗读结合在一起。第二天在六班上《散步》,教学有了很大的改善,我通过引导学生在把握人物情感的基础上反复朗读课文,学习并掌握一种散文朗读的方法,始终贯穿在读中学,在读中品,在读中感。尽管课堂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但是和上堂课比较,确是有了不小的进步。

《散步》教学实录二

课件展示一首诗歌:《如果爱是左右手》,让学生齐声朗读诗歌。

如果爱是左右手

就该一只递给小孩

一只递给老人

如果起是左右手

就该一只递给朝露

一只递给晚霞

如果爱是左右手

就该一只递给过去

一只递给历史

如果爱是左右手

就该一只递给早春

一只递给金秋

师:同学们,刚刚我们齐声朗读了这首诗歌,这个单元是一个亲情单元,亲情是世间最持久永恒的情感,他流淌在我们的青春岁月中,唱响了每个清晨和傍晚,渲染了我们生命的四季。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温暖的情思走进课文,和老师一起在这淡然惬意的秋风中缓缓地迈开步伐。

板书课题和作者。

师:大家先不要着急翻开书,我们昨天已经布置了大家预习课文,现在我们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老师先就课文内容提几个问题:散步的人有哪些?散步的季节?散步的地点?

生: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初春,田野。

师:很好,那我们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呢?

生: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一起在初春的田野散步。

师:能不能更简简洁一些?

生:我们一家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

师:很好,在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情?你能不能用文中的那个词语概括。

生:分歧。

师:好,现在请大家翻开书,找到发生分歧的这个自然段。全班一起来朗读这个自然段。

生齐读。

师:文章是以第几人称记叙的?

生:第一人称。

师:那我们设想一下,如果你是文中的“我”,一边面对年迈的母亲的选择,一边面对年幼的孩子的选择,两者只能满足其一,我会怎么想,回有怎么样的内心感受?

生:会矛盾。

师:会有怎么样的矛盾,说具体一点。

生:又想听母亲的,又想听儿子的。

师:内心会不会有挣扎?

生:会,肯定会。

师:那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应该怎么读才能读出“我”的这种矛盾和挣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体现出来?

生:经过讨论明确“责任的重大”“我决定委屈儿子”的“委屈”一词等。

师:我们请个同学来示范朗读一下,谁来试一试。

生读。

师:读得不错。我们刚刚了解了散步过程中出现的矛盾,那我们来看看,母亲为什么要选择走大路?

生:因为大路平顺;因为母亲身体不好。

师:我们找到课文中写母亲身体不适的自然段。

生:第二、三自然段。

师:一起来朗读一遍。

生读。

师:再次转换角色,如果你就是文中的“我”,母亲年迈多病,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会很担心。

师: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我”的担心。

生:“熬”字,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师:在这句话中,除了担心还也没有别的情感在里面?面对严冬,很多老人都没有挺过去,而我的的母亲挺过来了,我感到……

生:开心,会很欣喜,会觉的幸运。

师:说得真好。会庆幸,会欣喜。那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应该读出这种情感来。我们来试一试。

生齐读。

师:生命让人珍爱,让人欣喜。那么文中还有哪些景物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气息。

生找到第四、七自然段,请学生单独朗读。

师:孝顺的儿子,懂事的孩子,温顺的妻子,善解人意的母亲,这样的四个人组成了一个什么样的小家庭?

生:温馨、和谐、快乐……

师:在这样优美的景色中,洋溢着幸福和快乐的一家人朝着小路走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

师:请同学们一起把最后一个自然段朗读一遍。

生齐读。

师:我们怎么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文中的“我”和家人一起散步,一个小家庭为什么却说是整个世界?大家和你的小组成员一起讨论一下,等会我们请小组代表来说说你们思考的结果。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参与讨论,给学生启发和引导。

各小组代表发表看法,老师在此基础上总结明确。

师:刚刚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理解,综合在一起,主要是这几个方面,一是对于“我”来说,母亲、妻子、儿子都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所以是我的整个世界;第二个方面,文中的“我”和妻子代表已经成熟的中年人,母亲是老年人,儿子是孩子,而社会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和孩子组成的,家庭如此,社会如此;第三,刚刚一位同学提到细胞这个词语,用得非常形象,家庭是小的世界,世界是大的家庭,每个家庭就如同社会的细胞一样,只有健康和谐的家庭细胞才能构成健康和谐的大的世界。

师:最后一句话给我们传达出来了如此丰厚的内涵,我们在读的时候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语气和语调来读?

生:肯定,坚定,应该要重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生齐读文章最后一句话。

师:家人对我这么重要,我和妻子在背起母亲和孩子是是怎么样的动作?

生:“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

师:我们应该怎么读,是急促还是缓慢?

生:应该慢一点。

师:我们来试一试。

生读。

师:现在我们把这一段连起来再来读一遍。

师:读得真好。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去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去担当。大家都是从小长大的,也都是要衰老的,推己及人,尊老爱幼,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一个家庭如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是如此!

师:我们已经在理解中初步朗读了课文,现在就让老师把课文整体朗读一遍,同学们在老师的朗读中再次去感受这份亲情与责任。

老师配乐朗读,音乐我选的是班得瑞的梦花园中的曲子。(约3分钟)

师:在这轻柔温馨的音乐中,全班同学一起来把课文从头至尾朗读一遍。

生齐声朗读课文。

师:课后请同学们阅读研讨与练习中的短文《三代》,完成练习三。

下课铃响。

师:下课。

上一篇:一季度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下一篇:驾校安全生产制度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