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心理压力

2024-08-13

警察心理压力(共8篇)

1.警察心理压力 篇一

警察的心理压力与缓解

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2012年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认为,“心理压抑将成为21世纪最严重的健康问题之一”。警察,作为高风险、高负荷、高强度的“三高”人群,其心理压力首当其冲。据抽样调查,在所有应急性职业中警察的心理压力指数高于常人几十倍。心理压力不仅严重影响民警的身心健康和工作热情,还会导致公安队伍整体战斗力的下降。因此,正视警察心理压力问题,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寻找缓解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警察心理压力的含义

压力由英语“stress”一词翻译而来,也可理解为“应激”。人们面对具有危险性刺激情境时,一时无法消除危险、脱离困境,即产生一种被压迫的感受。如这种感受经常持续存在,即演变为个人的心理压力。

警察心理压力可简单定义为:因警察职业特点在面对具有威胁性的刺激时身心所表现出来的紧张反应。警察工作是一项充斥着风险和不良事件的压力密集型职业,因而也被称作“压力群体”。警察职业的特点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促使警察的心理压力非同一般。因此,缓解警察的心理压力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

二、警察心理压力形成的原因

在现阶段,警察心理压力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警察职业特征的影响。警察工作是一个风险系数大、极富挑战性而又高度紧张的职业,它常使民警处于众多的矛盾、烦恼甚或危险之中。现阶段,警察的职责越来越多,涉足的领域也越来越宽,特别是基层公安机关常常是事无巨细,一应包揽,工作范围之宽,内容之复杂、繁琐,工作量之大,是其他工作无法相比的,我国警察一年的工作量相当于其他公务员两年半。长年劳累、积劳成疾,是导致我国警察伤亡率及过劳死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因素。

2、来自社会舆论的压力。人民警察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警察这一职业应该得到社会尊重和肯定。但事实却与之相反。纠其原因,一是警察队伍内部出现“害群之马”,如以权谋私、贪污腐化、强拿硬要、与黑社会为伍等,在社会上造成很坏的影响;二是社会对警察的期望值过高。警察身着制服,头顶国徽,为民除害,保一方平安,是正义的象征。但是,老百姓认为警察应无所不能,特别是一些刑事案件,很复杂又缺少证据,加上犯罪分子很狡猾,故难以破获。因此,警察就成为社会质疑和指责的对象。

3、个人职业发展和家庭生活的压力。我国公安机关工作任务重,民警晋升慢,特别是一线民警很多是在平凡的岗位上一干就是几十年,到退休仍是一个普通民警,无法实现自己晋升的愿望。这就导致其产生工作倦怠情绪,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另外,民警作息时间不确定,工作时间长,经常不在家,无法照顾妻儿父母,导致家庭及婚姻生活出现危机。互联网上流传的一篇“不能嫁给警察的十个理由”,真实揭示了警察工作的诸多艰辛。

4、来自经济待遇方面的压力。警察属于公务员系列,收入相对稳定。但是,如果将其收入与其职业的高风险、工作的高付出相比,就可发现这一群体总体收入水平较低。特别是一些欠发达地区,基本工资不能按时足额发放,医疗保险不能落实,基层警察家庭经济状况普通拮据。经济压力并未因为警察职业的“三高”特点而远离这一群体。在这样的环境中,容易使一些人产生心灰意冷、出勤不出工、出工不出绩的消极态度。此外,因经济上的困境还可能使警察在各种诱惑面前产生剧烈的心理斗争,从而转化为另一种心理失衡。

三、警察心理压力的缓解方式

从上看出,警察心理压力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综合以上原因,笔者现提出以下缓解方式与对策:

1、正确认识压力,学会与压力共处,并通过适当的渠道疏导、宣泄压力。要学会应对压力,首先要认识到适度的压力是生命所必需的。人们无法控制压力的大小和去留,但却可以做到对压力的控制及反应程度。

2、头脑冷静,注意力集中,学会弹性思维。心理学家通过跟踪研究表明,一个富有弹性思维的人,往往能冷静地应付各种变化,化逆境为顺境,变压力为动力。所以,警察要学会运用弹性思维,抱着“车到山前必有路”的潇洒气概。无论何时只要把注意力集中于手头上的事,就能放松自己,思维就会获得专心和清晰。

3、培养耐挫力,学会休息、放松自己。警察遇到挫折时,要学会升华,将消极转化为积极。要给身体一个机会得以休息,让它从紧张中恢复过来,这是对付压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休息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安排好工作节奏,随时随地打个盹;当觉得身体肌肉绷得很紧时,做一些缓慢的伸展动作等。

4、加强情绪锻炼,平衡和享受生活,学会转移压力。现代心理医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心情舒畅、精神愉快,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最佳功能状态,则其内脏及内分泌活动在中枢神经系统调节下处于平衡状态,整个机体就会协调,充满活力,身体自然健康。因此,警察的情绪锻炼有时要比体格锻炼更为重要。要懂得平衡和享受生活并尝试换个角度去思考;当遇到挫折时,不妨寻找那些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的活动,以转移心中的紧张和郁闷,这样,心理压力也会随之烟消云散。

5、提高警察待遇,给予人文关怀。经济困境系导致警察形成压力感和焦虑感的一大因子。因此,在条件允许情况下提高警察待遇,解决其因经济困境而出现的各种消极情绪及不良反应,是缓解警察心理压力的现实和有效的措施。从经济学的眼光来看,以警察的工作量、工作时间、危险程度而言,我国公安机关特别是基层警察的薪酬与福利待遇应该也必须比其他行政机关优厚许多。

6、建立警察心理健康维护系统。加强心理健康保健与训练,降低警察个体心理压力的负反应。随着现代社会警察工作压力的增加,如何改善压力下的工作绩效,已不再是警察个人的问题了,公安管理部门需要在其中发挥更为积极主动的作用。近年来,一种整合的压力训练模式——“压力暴露训练”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它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培训,使个人或团队熟悉压力环境,改善个人或团体在某种工作环境下的工作绩效。

小结: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人民警察是维护我国社会治安的中坚力量,是打击违法犯罪分子的急先锋,没有人民警察冲锋在前,就不会有社会的安定,人民大众的福祉也得不到保障。因此,警察的身心健康与社会息息相关,正确和充分认识警察压力及心理健康问题并寻求相应对策,是一件利于警察本身同时也有利于社会公众的大事。

2.警察心理压力 篇二

一、警务实战训练心理分析

警务实战内容包括徒手控制、警械使用、武器使用等警务技能使用和战术运用。在警务实战训练过程中,心理因素对实战技能和战术有深刻影响。警务实战心理是指民警在警务实战行动中呈现出来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规律。

(一)运动感知觉对警务技能训练影响

警务技能训练一般情况下是通过反复模仿练习,熟练掌握动作要领。练习模仿实际上就是肌肉和大脑建立警务技能运动感知觉的过程,最后形成肌肉运动觉的动力定型。运动感知觉直接影响着警务技能的训练效果。正常的情况下,当技术动作训练达到25次,机体就会自动建立起技术动作的运动感知觉。除了反复练习,语言提示、适当的训练强度、动作纠错以及训练引导都有助于运动感知觉的有效建立。动作运动感知觉的建立还受情绪状态影响。

(二)感觉适应性对警务技能训练影响

民警首次使用警械武器,在心理上会出现一定的恐惧感和紧张感,为了克服民警对警械武器的恐惧感,在警务技能训练之前,就要让民警建立对警械武器的感觉适应性,以适应对警械武器的感觉,使民警能与警械武器融为一体,从而保证民警在任何紧张的警情状态下都能够对警械武器的使用运用自如,以达到警务实战的标准要求。对警械武器的感觉适应性受情绪影响很大,可以通过调控警务技能训练中的情绪状态,来训练民警在紧张状态下、高心跳率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完成精细的动作,以适应警务实战的特殊需要。

(三)认知能力对警务战术训练影响

在盘查实战中,民警在查找通缉犯罪嫌疑人过程中需要记住犯罪嫌疑人特征、体态等,在进行盘问检查过程中,需要比对犯罪嫌疑人的相关信息,以准确甄别犯罪嫌疑人。当民警检查物品和人身时,要能够把注意力扩散到被检查人的全身,以及配合盘问检查的其他民警身上,以确保安全。如果民警的注意力不能顾及到嫌疑人的变化,仅停留在物品或身体的某个部位,就容易被袭击。民警在盘查实战过程中,要克服知觉的定势,做到对盘问检查信息的统一知觉,防止判断错误。

(四)沟通能力对警务战术训练影响

沟通能力在战术配合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在战术分工上让不同个性心理的民警担任适合的战术角色,增强战术配合的默契度。在警务战术训练的交流和沟通过程中,要善于运用语言以外的非语言方式进行,诸如手语、眼神及微表情等。要把自我观察、分析、评价等自我意识及时准确地传递给战友,紧密结合战术需要,甚至也要一并传递包括在警务行动中的自我体验、自我感受、情感及态度给自己的战友。

(五)情绪状态对警务实战训练影响

在警务实战训练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不良的、影响警务实战效果的负性情绪。例如,由于不能熟练地掌握动作要领,一些民警表现出紧张、恐惧、担心,生理上出现心跳加快,双腿无力等,表现为自控能力差、注意力分散等现象,严重影响训练效果。部分民警由于训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情绪低落、意志消沉、信心缺乏,以致训练效果不佳。还有一些民警在训练中对训练的复杂性和困难估计不足,盲目自信,出现知觉与思维迟缓,过度兴奋也会导致思维混乱、动作变形,训练效果下降。

(六)心理应激对警务实战训练影响

正在进行警务实战训练的民警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应激事件,而应激事件会引起民警的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多种变化。心理应激的情绪紧张状态往往伴有躯体机能和心理活动的激变。心理应激对警务实战训练有两方面的影响,适度的心理应激能够使民警情急智生,使民警的正常身心功能处于警觉状态,提高机体的活动效率和适应效能;另一方面当民警的应激状态长期处于高强度水平或者超出个体承受能力,其结果就会导致民警个体的内分泌、神经系统的紊乱,引起机体的免疫力减弱,严重者可能会出现精神症状和躯体疾病。

二、心理训练融入警务实战训练的作用分析

心理训练能够训练民警充分发挥自主性,促进民警自我发展,通过心理训练,民警能够了解在实战环境下自己的真实表现,从而在今后的警务实战中能够更主动恰当地引导自己和调控自己,减少环境压力的影响,克服以往经验习惯的控制。心理训练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提高民警在警务实战状态下的心理活动的强度

心理训练植入警务实战训练中,能够提高民警在警务实战中的注意力和专注度,提高民警对警务实战中危险的精确认知和敏感性,提高民警警务处置的创造力和自信心,有助于增强民警警务工作的积极主动性,全身心地投入实战、高效率地完成警务,有助于民警缓解疲劳、减少倦怠和无能为力的不良精神状态,激发正性情绪。

(二)提高民警在警务实战状态下的心理自我调控能力

如果民警在警务实战状态下能够有意识地调控自己的情绪反应,保持适当的动机水平和清晰有序的思维过程,以及有效地控制行动的指向等,就能有效地完成实战任务,取得良好的成绩。当民警的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处于较高水平时,在警务实战中就会产生诸如思维敏捷、语言流畅、逻辑严密、动作准确、动机水平恰当、自我意识良好、成就感和满足感明显等。

(三)增强民警对警务实战环境的适应能力

经常开展针对性的警务实战心理训练,能够使民警对警务实战的自然环境、执法氛围、社会舆论压力以及自身条件等方面达到良好的适应。当面临突发重大事件或者实战环境中的一些因素出现变化时,能够快速采取措施,改变应对方式,及时调整自己,避免由于缺少适应性和灵活性而出现行动障碍或身心不良反应。

(四)增强民警对警务实战环境的耐受能力

当警务实战环境中出现持久强烈的刺激源或压力时,民警具有较强的承受能力和抵抗力。例如,遭遇强烈攻击、警械武器装备时刻出现故障等突发的刺激时,经过有意识提高耐受力心理训练的民警往往能够坚强地承受并能正确面对,理智地处理发生的事情,选择积极有效的行为方式去应对,把阻力转变成动力。

(五)培养民警良好的警务实战心理战术意识

开展警务实战心理训练能够变换民警在警务实战训练中的地位,突破传统警务实战训练中民警处于刻板角色的局限性。传统警务实战教育训练往往采取团体作战形式,警务实战培训内容、培训方式、课堂安排以及将来要发生什么都已按照教学实施计划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出现其他变数不大,民警只需旁观或按计划进行即可。而实战状态中民警基本处于被动状态,环境如何变化、面临什么样的人和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等等这些重要的安全因素存在很大变数。

三、警务实战训练中辅助心理训练方法

警务实战心理训练就是把技能动作与实战中的感知觉、思维、想象力等心理因素有机结合,促成多种技能战术的组合,更加完善警务实战训练,提高警务实战效果,培养民警良好的警务实战心理战术意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警务实战中的心理训练:

(一)表象训练

表象训练是指通过有意识地利用头脑中呈现的动作过程的方法,使民警能够有效巩固并改进技术动作。表象训练关键是在受训民警脑海里形成完整表象,通过影像演示让民警观察正确示范动作,教官简单做重点引导,民警闭目想象动作,实地动作躯体模仿练习,教官集体纠正动作,模仿影像演示练习。民警训练时应注意力集中,头脑中呈现的表象必须是准确清晰的,并且是结合视觉和动感的综合表象,从而达到巩固、改进动作的训练目标。

(二)放松训练

放松训练是指民警通过一些方法进行自我松弛,以达到能够自主控制身体和缓解紧张思维的方法。放松因人而异,方法很多,在警务实战训练中,应选择符合民警实战要求的放松方法。研究表明,当人在高度压力状态下会出现换气不足和过度的情况,这时胸部与肩膀就会有明显压力感,就会表现体内缺氧,呼吸急促,这些情况不利于警务实战。通过腹式呼吸等放松法,能减轻民警在实战对抗中产生的压力,缓解紧张,提升耐受能力。

(三)自信心训练

警务实战是一种具有高度危险性的行为活动,民警在警务实战过程中要树立必胜信心,充满力量,进行警务实战时能够敢打敢拼,勇往直前。信心也是一种智慧,能够在处于困境时不惊慌,积极主动创造条件,灵活机动运用警务技战术。在警务实战训练过程中树立自信心可以通过自己或战友的语言鼓励,通过民警自我积极的心理暗示等方法来提高自信心,反复练习和强化后,就会使情绪振奋起来,训练会获得好效果。

(四)情绪调整训练

突发危险警情或遇到穷凶极恶的歹徒时,如果民警心理负担加重会影响警务技战术的正常发挥。在警务实战中保持情绪稳定,既能给对手造成心理压力,又能从心理上战胜对手。通过在脑海中浮现思维想象实战现场可能发生的任何细节的闭目冥想方法能够使民警提前谋划,进行警情分析判断,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方法,做到战时心中有数、有备而战,从而避免因情绪紧张而引起的感知觉的失缺,促进情绪保持稳定以及根据情境能够灵活调整。

摘要:警务实战训练在提高警察执法能力、执法安全及执法规范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提升警察整体素质和战斗力的重要途径。面对警察工作的新形势和新变化,警务实战训练在警察教育训练中面临新挑战,通过对警务实战训练中心理需求、心理训练作用分析以及辅助心理训练方法的阐述,以期促进警务实战训练和心理训练融合起来,符合警务实战心理要求,提高警察警务实战心理水平和实战效果。

关键词:警务实战,心理分析,心理训练

参考文献

[1]明秀峰.实战模拟训练前的想象模拟训练[J].公安教育,2001,(05).

[2]黄希庭.运动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2.

[3]宋万年.警察体育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论人民警察的心理素质 篇三

关键词:人民警察;心理素质;策略

一、人民警察心理素质的主要内容

警察由于承担着惩罚和改造罪犯的重要职责,其心理素质状况的探讨得到了国内研究者的重视。因为作为国家的刑罚执行机关,其队伍素质状况历来为政府及民众所关注。要求警察具有较高的心理素质,包括抑邪匡正的情感,矢志不移的信念,刚毅顽强的意志,沉浮不惊的品格。警察的心理素质包括认知素质、情感素质、意志品质、人格品质等。而有学者对从事罪犯心理矫治的警察所应具有的心理素质,认为包括正确的认知、成熟稳定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娴熟的技能、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等方面。 一名合格的人民警察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就必须心理健康,有较强的心理压力承受能力、自我控制能力以及具备过关的基本心理素质。

(一)基本心理素质

警察基本心理素质指的是除以上三种心理素质外的带有基础性的心理素质。具体来说,警察基本心理素质主要包括: ①警察的逻辑推理能力,分为一般逻辑推理能力和特殊逻辑推理能力两类;②警察的记忆力,分为街景记忆、人像记忆、数字记忆;③警察的反应速度,分常态下的反应度和危机时刻的反应速度; ④警察的个性心理。

(二)心理压力承受能力

心理压力承受能力是个体对逆境引起的心理压力和负性情绪的承受与调节的能力,主要是对逆境的适应力、容忍力、耐力、战胜力的强弱。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是个体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同学习能力一样,是一种不可缺少的能力。提高人民警察的心理承受能力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人民警察的压力主要源于以源于社会的、工作岗位的、家庭的、民警自身的压力。

(三)自我控制能力

自我控制能力是人民警察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影响民警自我控制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社会中的不良风气与消极榜样; ②案件中的各种诱因;③公安机关内部的不良风气; ④民警自身的缺点。

(四)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警察心理素质的综合体现。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警察保持心理健康就应该没有明显的心理上的障碍或异常,心理发育正常;有正确的自我意识;保持稳定、乐观的情绪;保持统一的人格;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社会化良好。

二、当前干警心理素质现状

(一)内在心理问题

(1)疲劳心理。主要表现在:干警工作长期超负荷运转,工作繁多且时间长,而且随着国家法治建设的健全完善,依法、文明、科学管理罪犯的要求提高,责任追究力度加强,干警的工作压力加大。干警长期超负荷劳动,尤其是在重要节假日以及重大活动大事件期间要保证监内外高度戒备,休息得不到完全保障,从早忙到晚,物质生活和文化娱乐生活匮乏,精神压力无宣泄之处。长年累月的精神压力积累,使部分民警精神萎靡、精神恍惚甚至精神失常,在工作中会注意力涣散,丧失警惕和鉴别力。

(2)厌倦心理。主要表现在:不少民警由于长时间工作在压抑、封闭的环境里,或者由于多次没有被提拔重用,在心理上就容易产生厌倦、懈怠,工作就会缺乏必要的动力,表现出易怒、消极,缺乏情感投入,对自己工作的意义表示怀疑,在人际交往中容易发生冲突,消极对待工作职责。民警一旦失去工作动力,在工作中就会“无为”,就会对罪犯违规装作看不到,就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能主动、自觉地开展工作,放纵罪犯,罪犯违规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理。

(3)内疚心理。主要表现在:民警整天忙于工作,占去了许多与家人团聚的时间,节假日又是场所安全防护期,影响了与家属子女的正常交流,造成对父母、夫妻间感情沟通欠缺、照顾不够以及对孩子疏于管教的境地,如:家人生病无暇照顾、家中事务无暇顾及、孩子学习无暇督导和孩子成长无暇监护等,甚至还可能将工作中因不顺心和精神压力等带来的烦躁莫名发泄到家人身上。久而久之,在内心不断产生出对家人的强烈自责感和内疚感。

(二)外在行为表现

(1)工作表现。人民警察工作风险高、压力大,环境相对封闭,接触社会阴暗面多,加之警力紧张,长期超负荷工作,反映到工作中表现为对本职工作缺乏热情、厌倦反感、应付了事、工作方法简单粗暴,甚至政治上不坚定、失去理想、对事业冷漠。

(2)生活表现。个别人民警察在恃强性、敢为性方面表现为好强固执、武断,冒险敢为,有时可能粗心大意,忽視细节;在敏感性、独立性方面表现为感情用事、易冲动,自立自强,当机立断,不受社会舆论约束;在自律性方面表现为自律谨慎,但有时却太固执己见。

三、影响警察心理素质的因素

(一)社会因素

由于受固有思想的影响,社会上一些人对人民警察存有偏见。在改革开放、百业兴旺的今天,绝大多数人都在努力追求现实的物质利益,在这种价值取向的影响下,人民警察容易将自身辛苦又清苦的处境与社会上部分先富起来的人进行对比,从而因为强烈的反差导致心理的不平衡。

(二)职业因素

工作具有特殊性,负荷过度是很多民警感到压力和紧张的根源。民警心理训练不到位,导致了民警心理障碍调整不及时。从当前教育培训工作的现状看,加强民警心理素质训练,还没有引起各级监狱机关的足够重视,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一是训练内容不到位,二是师资力量达不到标准和要求,三是缺乏深入地调查研究,致使民警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调整,负面结果渗透到了工作中,影响了工作的效率。

(三)个人因素

每个警察的工作生活压力不一样,由此在面对日常工作时,产生的抵触情绪是不一样的,所以应当应对不同的因素来解决警察的心理问题,能让人民警察在日常工作中尽量少的掺入个人因素,从而能公正的进行执法。

四、提高人民警察心理素质的策略

(一)完善警察交流机制

警察所从事的工作环境较封闭,工作时间较长,工作压力大,精神高度紧张,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心理障碍。这(下转第页)(上接第页)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排泄和调整,久而久之势必会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严重的还会形成心理疾病,妨碍履行职责,妨碍公正执法。针对警察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成立专门的谈活机构,聘请专业人员作为心理缓解疏导员,缓解和疏导监狱警察积压的心理问题,并建立跟踪回访机制,帮助他们及时排除和化解矛盾,保证警察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态。

(二)改善工作环境和丰富文体活动

由于人事制度的不科学和对警察职工文体活动的重视不够,长期在一线工作的警察,在学习、参观、娱乐等方面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导致心理问题的恶性循环。在人事制度上完善交流、在符合国家政策的前提下,对退休金的计发上提高一个档次、统一为警察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构建友邻共建单位,解决年青警察的婚姻问题和安排警察外出参观学习,陶冶情操、开阔视野。

(三)做好对警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培训工作

身体健康和精神状态是工作的基础,是警察忠实履行职责的保证。应该定期举办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讲座,采取模拟、交谈、训导、疏通等办法,对监狱警察进行针对性的心理训练,培养监狱警察的优秀品质和良好的性格。同时,设置和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心理辅导员,其主要任务是帮助警察处理好工作压力、人际关系、婚姻恋爱、社会适应、学习考试、个人发展、生活琐事等问题,帮助警察在心理上“减压减负”,以此来提高警察在危机环境、突发事件中的心理稳定、应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消除烦恼挫折及情感困扰,防止意外事态发生。

(四)完善自我心理干预机制,提高警察个体心理素质

警察在提高个人修养的同时,还应逐步养成乐观豁达开朗的个性,才能正确处理协调好来自工作、学习、生活中各方面的问题。在面对矛盾冲突时及时找准失衡点加以调整,尽量化解压力,时常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当遇到苦恼、愤怒的事情时,要正确对待,冷静分析思考,并及时找相关部门和知心朋友倾诉。

五、总结

现阶段进入了体制改革和战略布局调整的关键时期,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迫切需要我们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民警察队伍,充分发挥警察职能,完成国家和人民交给我们的任务和使命,为维护社会的安全和稳定、社会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提高人民警擦的心理素质对有效地维护人民警察的身心健康,加强人民警察队伍建设,提升人民警察队伍的执法效率。总之,人民警察的心理素質在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具有极高的价值和功能性,就让我们行动起来,重视心理卫生,关心心理健康,为创建一支高素质、高效率、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人民警察队伍而奋斗!

参考文献:

[1]何丽丽.积极心理学在干警培训工作中的实践性研究.《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2年.

[2]孙国红..如何调节监狱民警心理问题.《法制博览》,2012年.

作者简介:

4.警察职业压力与调适 篇四

一、当前警察职业压力呈现的负面效应

(一)职业重负降低警察健康水平,增加警察“过劳”风险

当前中国警察身体健康水平堪忧。福建省福州市公安局政治部对全市5860名警察的身体健康所作的调查显示,68。6%的警察患有各种疾病,其中众多疾病与职业相关。一线警察工作强度大,食宿无规律,胃部、肝部、肺部患病比例高[1]。2006年涟源市公安局的体检汇总表明,参加体检的309人当中,无明显异常的仅92人,肝功能有问题的77人,B超有问题的162人,胸片有问题的6人、心电图有问题的18人[2]。福州市公安局和涟源市公安局的警察健康数据只是中国警察身体健康状况的缩影。生理和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心理压力与人体免疫系统有密切关系,长期处于心理压力下的人,其免疫系统功能会降低,因而其患病的可能性随之增加。特殊的工作环境和职业压力给警察群体的身体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公安部的统计表明,2005年全年,全国共有154名民警因积劳成疾牺牲在执行任务中或工作岗位上,占全年牺牲民警总数的37。2%。积劳成疾牺牲民警多集中在一线岗位。据调查,我国公安民警的平均寿命仅为48岁,比中国老百姓的平均寿命70岁足足少了22岁[3]。警察已经成为国家“机器”上磨损最快的部件。基层警察常年辛劳奔波,积劳成疾,处于持续、高强度的压力之下,身体和心理都处于亚健康状态,客观上增加了警察“过劳死”的风险。

(二)过度压力增加警察自杀人数,加大离职换岗比例

和其他职业相比,警察因为职业压力过大而采取极端行为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职业,国内外均如此。据统计,从1986年5月到2006年5月,台湾警界平均每年8人自杀[4];在中国大陆,近些年来也开始出现民警因为心理压力过大而自杀身亡的情况;河南省宜阳县公安局局长白山于2002年8月3日自杀,自杀前曾因工作压力大精神抑郁。[5]在比利时,官方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警察行业的自杀人数是其他行业自杀人数的两倍;据美国公布的材料披露:1993年和1994年两年,美国共有700余名警察自杀,是履行公务时牺牲人数的4。2倍[6]。可以看出:警察自杀已经成为一个需要密切关注的问题。自杀事件的增加已经危及到警察群体的归属感和向心力,直接挫伤警察的职业积极性,动摇了警察的职业信念,进而影响到整体战斗力。

福州市公安局公安民警压力状况调研课题组于2005年底对福州市的20个警种1200名民警的压力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由于不堪沉重的压力,有46。51%的民警想调离岗位,20。87%的民警想到了辞职[7]。而前一时期宁夏有关部门对201名人民警察进行无记名心理状况问卷调查发现,许多民警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很多民警感到警察职业压力难以承受,近半调查者想离开警察岗位。警察职业压力过重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人民警察队伍的凝聚力,直接威胁到警察队伍的稳定性。

(三)持续高压诱发警察职业倦怠,影响警察执法水平

工作倦怠是指个体不能有效地应对工作中长期存在的压力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综合症。警察职业特性使其长时间处于待命和高度警惕状态,由此带来巨大的身心疲惫。因此,工作倦怠已经成为警察群体最严重的问题。而工作负荷、人际关系和角色冲突是产生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职业倦怠给警察个体带来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低落等负面影响,警察个体工作积极性的瓦解直接降低公安工作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甚至影响到警察的心理情绪状态,出现执法管理缺乏耐心、暴躁易怒等现象。

(四)职业压力引发警察违法违纪,导致警察队伍涣散

研究表明:当人的压力不能得到及时而有效的调节和缓解时,压力就会转化为行为的反向动力,使人出现一些反常行为。这些反常行为除了极端的自杀以外,警察在现实中常常表现为违法违纪行为。高应激、高危险、超疲劳使警察处于严重的心理冲突中。由于工作负荷压力大,一些警察出现了烦躁心理,情绪自律能力差,受到强烈刺激容易失控,以致出现一些暴力行为,有的甚至触犯刑律。现实社会中,警察很容易拿自己的职业和其他职业做横向对比,高压力的职业性质常常使他们心态失衡。绝大多警察都具有不平衡的心理,他们认为自己付出的和得到的不平衡,身边的亲戚、朋友或同学通过种种方法过上了宽裕的生活,而自己辛苦工作却领微薄的工资,过着拮据的生活。失衡的心态很容易导致行为的越轨,很多警察为了实现这种心理上平衡,不自觉地走上了违法违纪甚至犯罪的道路。

二、警察职业压力的结构分析

警察职业压力是导致警察身心问题的主要原因,也是警察心理失常和行为失范的主要动因。但是警察职业压力也存在自身的结构,全面地认识警察职业压力结构,有助于我们构建警察职业压力的疏导和调适机制,寻找减轻警察职业压力的多种渠道。由于警察压力的来源是多重的,产生警察职业压力的作用方式是多样的,所以警察压力的结构具有多维性,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角度进行结构分析。

(一)职业任务压力

1、工作任务繁重复杂带来的压力。随着社会治安形式复杂性的增加,公安承担的工作任务量越来越大,涉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同时警察工作中变化和不确定的因素也在增加,给警务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是工作任务日益繁重,一方面是警力配备严重不足,警察只能长期加班加点,生活极其缺乏规律,身心俱惫。再加上重大恶性案件的限期破案,过多过滥的专项斗争让警察在各个战线上疲于奔命,长期承受着高强度的压力。以南宁市某交警大队为例:上午七点二十开始上班,下午六点半下班,相比政府规定的早八点、晚六点工作时间超出一个小时计算,每年的超额工作时间为264小时。大量民警都在超负荷工作,身心疲惫不堪。与此同时,警察职业的工资收入福利待遇却与其职业的超负荷、高风险形成了过大的反差,严重挫伤民警的积极性、创造性。

2、职业危险性带来的压力。警察职业是和平时期唯一的一个每天都在流血的职业。警察职业的属性决定了警察群体的职业风险系数远高于其他职业,公安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3年,中国警方共有476名民警牺牲,6076名民警负伤。警察处于各种突发事件处置第一线,处于和各种犯罪分子对抗的最前沿,警察在与犯罪分子的对峙、肉搏、交火以及处置突发性事件中,这些危害性的人或事件所引起的心理应激通常是处于极端状态,也就是最高强度的心理应激。这些过度的心理应激将大大超出人体承受力的内外刺激作用于人体,给人造成强烈紧张感和极大的压力体验。很多警察经历了巨大的心理体验以后,再回到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状态的时候,常常变得难以自控。巨大的压力体验让这些“严重事件”的场面

常常浮现于脑海,于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变得焦虑、恐慌或者抑郁。当警察个体自身长期不能摆脱压力体验和紧张感时,很容易引起心理障碍,发生心理危机。

3、非警务活动带来的压力。实际工作中,来自职业任务上的压力还有非警务活动,这个问题在目前的情形下更为突出。特别是在基层,警察成为部分政府领导偏爱的“尖刀兵”,被指派参与商业活动的秩序维护、等级之外的地方领导的安全保卫任务和拆迁征地等工作,超越了警察的职权范围。一来增加了警察的工作量,二来恶化了警民关系,警察充当了群众发泄不满的“替罪羊”和“出气筒”。

(二)职业角色转换压力

警察履行特殊的行为规范,使得他们不能以常人的心态轻松地面对所要完成的任务。时间的紧迫性、活动的危险性、任务的艰苦性、工作对象的复杂性以及生活环境的险恶,造就了警察特殊的人格角色。警察在职业中每天要与各种类型、职业、层次、性格、气质的人打交道,要面对普通的人民群众、违法犯罪嫌疑人。作为执法者和作为普通公民的自我角色定位,在组织内部面对上级和下级扮演不同的角色,在这些角色的转换中,警察个体很容易产生心理冲突。因为在不同的角色中,对于警察的要求各异,这就要求警察以不同的行为和态度来面对不同的对象和适应不同的环境。而警察的个人特质是稳定的,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角色的频繁转换要求警察能随时调整心态,常常使警察无所适从,因此产生了压力。这种状况的长期持续很容易引发沮丧、失落和茫然,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调整,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三)职业关系压力

1、警察群体内部人际关系冲突产生的压力。公安工作是一个有组织的工作,需要警察团队共同努力来完成。然而,警察团队内部也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音符。成员之间个性不同、意见不同或者一些利益冲突会导致警察群体之间出现内耗,造成成员关系的紧张。例如,上司命令自己做不感兴趣的工作,;上司对自己工作不认可、不理解,不给晋升机会;上司在自己心目中的不良形象等;同事之间配合不默契,产生摩擦、误会。都会引起一系列的综合反应,如:埋怨、担忧、愤怒、不理解、委屈、报复、弥补和消沉等,这些反应的结果导致了警察心理压力的产生。

2、警察与社会公众关系紧张导致的压力。我国公安机关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警察的服务职能得到强化,但警察要面临的新的压力也随之而来。由于传统警察形象的塑造过于理想化,使人民大众对警察寄予了高度的期望和信任,而一旦警察的某些行为不符合公众的理想,便会立即引起轩然大波。公众很容易将矛头对准整个警察群体,这在无形中给警察个体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警察机构是行使国家权力最多的机构,也是最广泛、最直接面对人民群众的机构,所以警察的行为很容易引起公众的关注,警察群体中的执法失误或者行为失范也常常成为公共媒介炒作的主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民对于警察的认知和评价,由此引发了警察的形象危机。在基层的调查中,多数民警反映目前公众对警察有偏见,警察的工作得不到群众的支持,使警察的工作困难重重,这些压力使警察陷入了职业的孤独中。这种公众指向的压力比起面对犯罪分子时的压力更加让警察难以释怀,长期的压力积累很容易使警察群体形成与公众的对立情绪,扭曲警察的执法心理。

(四)警察内部管理压力

1、警察职业培训考核产生的压力。由于目前警察知识结构难以满足公安工作的需要,为了提升整个公安队伍的文化水平和业务素质,为了公安管理趋于规范化

和科学化,公安机关开展了大量的文化补课和业务培训工作,积极推行任职资格考试和“三个必训”——上岗前必训、职务和警衔晋升必训、一线民警必训。繁重的学习和考核任务,给文化水平偏低的中青年民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学习压力。但另一方面,警察部门内部实际存在的大量的培训考核,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培训的内容简单陈旧,培训的教师多是警察机关内部人员,知识层次和知识结构受到限制,有些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调查表明,近1/3的民警参训主要是源于外部动机,只是为晋升、晋级、领证书、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参加教育培训不是“积极主动型”,而是“消极被动型”、“服从命令型”。从某种意义上讲,缺乏效果的培训考核其实是一种负担,也给民警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无休止的培训和实际工作中的攻坚战让很多警察力不从心,心力交瘁。

2、警务工作物质保障产生的压力。我国警察待遇的地区差别很大,而且警察的平均工资不高。与繁重的工作相比,他们的工资却是那样的微薄,以笔者所在的首府城市为例,警察工资水平在二千左右,按2005年的房价,笔者购买一套两居室的月供就占了工资的1/2,经济压力很大。在很多经济条件比较落后的地区,警察的日常办公和出差费用得不到有力保障,甚至警察的工资也不能按时发放,一些地方还出现了“私贴公用”现象。工作强度的超负荷加上经济上的激励不足,让基层民警压力重重,很容易引起心理失调。

三、创建警察职业压力的疏导调适机制

警察职业的特殊性造就了警察职业压力的特殊性,警察职业压力的疏导调适机制的创制要具有针对性,要体现时代性。警察职业压力结构的构成体系决定了警察职业压力的疏导调适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警察主动地进行自我压力调节,更需要借助社会的力量,建立相应的社会组织机构主动干预,而且还要多管齐下、对症下药,着实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真正落实从优待警的方针,使警察群体早日走出亚健康状态。

(一)警察机关要在体制上突破改革“瓶颈”,从根源上为警察“减压减负” 警察“压力”的缓解涉及到政治、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的改革问题,彻底解决警察压力问题必须经过社会各层次、各方面长期艰苦的努力。要从根源上缓减警察压力、建立良好的压力防御机制和疏通渠道,必须从警察体制层面人手,着手进行体制上的改革,将“三基建设”向纵深推进,逐步解决基层警力不足和经费不足问题,缓解基层民警面临的严重的工作任务压力。同时,健全警察机关的双重领导协调机制和监督机制,遏制非警务活动的发生,防止警力的随意调用,减少警力的浪费,继而减少警察的工作负担。要本着从优待警的原则,推动警察工资制度和晋升制度的改革,使警察的福利待遇与警察的工作量度、强度相适应,警察部门的职位数和警察总人数相协调,既要注意到警察作为公务员的一般性,又要考虑到警察职业的特殊性。只有这样才能降低警察的职业落差感,减少警察的职业压力。

(二)警察机关在内部管理上要体现“以人为本”,实施“多重关怀”

警察作为一种准军事力量,要求很强的纪律性,所以警察机关的内部管理是严肃严格的。警察机关是警察个体生存和发展的依托,警察的机构建制和制度规范可以有效地管理警察队伍。管理上的适度压力具有积极的效应,适度的管理压力有助于警察个体素质的提高,有助于警察权力的规范行使,有助于警察群体战斗力的提升。但是,如果警察机关在管理上过于僵化和死板,在管理手段上缺乏“人情味”,仅仅出于管理的需要而不断给警察个体施压,为管理而管理,很容易增加警察的压力应激源。国外有研究认为,由于警察压力主要来自组织压力而不是

与警察任务相关联的压力,所以降低警察压力继而降低警察职业倦怠就应当从警察组织人手,如改变管理模式、增进人际交流、增强社会支持等。因此,警察机关内部应当推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着手消除和减少内部的冲突和矛盾,为警察提供一个优良的组织环境,减少过度的警察压力应激源,将压力强度控制在一个适度的范围,继而使压力产生积极的效应,提高警察的工作效率和战斗力。对于警察机关的领导者而言,要努力提高领导艺术,在工作上要积极给予警察个体肯定和鼓励,在生活上要主动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要细心洞察情绪或行为失常的民警,积极进行交流和沟通,必要时采取措施给予适当的休息和放松,防止压力过大造成的负面效应延伸。

(三)警察机关在对外管理上要坚持群众路线,争取社会支持

我国公安工作的基本方针是专门机关和广大群众相结合,和谐的警民关系是全部公安工作的基础。和谐的警民关系体现公安决策与民意的一致性,这样,公安执法便会得到人民最广泛的支持。目前警民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趋于紧张,和群众路线在这一时期没有很好地贯彻大有关系,公安机关应当将群众路线坚定地贯彻下去。同时,应当加大公安工作的宣传力度,让社会各界了解公安工作、理解公安队伍,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取得对公安工作的支持,营造群众参与维护治安的良好氛围。只有人民群众发动了、参与了、积极主动起来了,警察的负担和压力才能真正减轻。在这一点上,笔者以为,香港警方的做法值得借鉴。香港警署成立了公共关系科的内设机构,向警察传授公关技巧、接听市民热线、组织和颁授“好市民”奖、接待本地和海外访客、防范青少年犯罪、发布警讯、联络媒体、回复公众投诉、提供警务新闻宣传稿件等。我国公安机关也有类似的部门,如宣传科、法制科、信访室,但是在对公众关系的处理上存在各自为政,互相推委的现象,如果能优化整合这些资源,组建一个职能全面的协调警民关系的机构,则能更好地争取公众的理解,减轻警察压力。

(四)稳步推进警察心理服务机构设置,建立警察职业压力疏导的长效机制 针对警察心理健康问题要积极引导警察群体进行自我调节,很多轻度的心理问题通过自身的控制和调适是可以解决的。在控制和调节的过程中,需要从调整警察自身的心态和观念人手,进一步帮助民警转变认知,积极归因,促使其心理控制源实现由外控型向内控型转变。针对职业重压造成的心理顽疾,应当主动引导民警进行心理压力的调适和疏导。美国警方在警察的压力管理上可谓经验众多,各地方警察机构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都建立了相应的心理服务机构。“1997年11月,美国全国警察组织协会开始为达拉斯市警察局的警察提供降低压力培训。培训内容涉及到压力管理战略和资源、爆发性压力、警察亚文化和警察工作个性。

5.警察心理测试试题 篇五

评分项目和标准

一、测试时间及安排

(一)9月7日9:00—11:00进行专业理论测试,测试地点为特警支队综合楼二楼、三楼会议室。

(二)9月7日下午至9月8日进行实际操作测试,测试地点为特警支队办公楼三楼会议室。

二、测试内容

(一)理论考试(50分)

内容涵盖爆炸物品、机械、化学、电子及各类炮弹(炸弹)相关理论知识。

(二)实践操作(50分)

1、测试内容:对模拟爆炸装置进行分析并拆除。

2、评分标准:

a.正确分析爆炸装置结构,得15分; b.正确分析爆炸装置发火原理,得15分;

c.正确制定拆除爆炸装置的方法及步骤,得20分; d.测试规定用时8分钟,超过规定时间,停止答题,以实际完成项目计分。

三、评分方式

实践操作测试由评委组现场评分,在去掉评委组的一个 最高分和最低分后,计算其平均分为考生实践操作测试最终成绩,主考官将现场告知考生。

6.警察心理压力 篇六

易磊增城市公安局

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说:“心理疾病比生理疾病为数更多,危害更大。”两千年后的今天,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关系复杂多样,人们的心理压力和心理危机与日俱增,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越来越严重化、普遍化。由于警察职业的特殊性,他们的心理压力和心理危机比普通人更加严重,据统计,在我国人均寿命已超过70岁的今天,一线警察的平均寿命仅有48岁。心理健康是生活、学习和工作积极性的基础,是个人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警察也不例外。警察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社会治安的质量。只有警察处于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才能充分发挥其主动性与创造性,积极投入工作,充分发挥其潜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因此,积极关注警察心理健康状况,是一个刻不容缓的研究课题。

一、我国公安民警心理健康现状

我国对警察心理的研究起步较晚,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方见诸文字。目前对警察心理研究有两个大的方面,一是为警察的身心健康服务,主要包括警察心理现状、心理问题来源及应对策略等;二是为警察公正、理性地执法服务,其研究内容应该包括警察执法处置案件时的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及应对策略等,即普通心理与执法心理两个方面。在所能查阅到的文献资料里面,警察心理研究多集中于第一个方面,即从不同视角探索警察心理健康现状、成因及应对策略,本文亦属此类,警察执法心理研究相对较少。

国外的相关研究表明:全世界有五分之一的警察存在心理问题,如果按这一比例计算,我们会得到一个惊人的结论,即我国有约34万人民警察的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经查阅国内相关文献,部分地区的研究调查显示:我国有心理健康问题的警察数量及比例高于西方国家。2004年,江苏省厅组织对南京、无锡等地开展调查测试,发现当前公安民警中有80%认为工作、生活压力巨大,其中有10%的人认为无法消除这种压力。同时发现:警察躯体化症状、抑郁、焦虑、人际敏感等四个因素的分值明显高于社会一般群体。其中一线干警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机关民警,25-35岁的青年民警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其他年龄段的民警。2002年至2003年,广东省公安机关组织对广州、佛山、云浮三个市628 名民警进行心理测试,结果显示:民警的心理健康水平远远低于普通人群。接受测试的对象在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偏执、敌对症四个方面问题最为突出。有强迫症的比例为41.6.%,偏执症比例的为34.9%,人际关系敏感症为37%,敌对症的为34%。由此可见,我国警察,尤其是基层一线民警普遍存在心理问题,而且其中很大一部分可以认定为心理疾病。

二、警察存在心理疾患的表现

1.生理上的表现。由于压力对人的身体能造成一连串的破坏,警察不仅容易患上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疾病如冠心病、消化道疾病如消化道溃疡、肿瘤、皮肤病等病症,而且会干扰人的认知程度,降低人体免疫系统功能、甚至致命。江苏省的测试结果表明,心理压力让民警在躯体化的病变症状方面比社会一般群众高出十几

个百分点,接受测试的民警有12.5%常常感到莫名其妙的心痛、头痛、肌肉酸疼和心血管、呼吸系统、胃肠道不适。深圳市公安局的调查结果显示:全局70%的同志患有各种疾病。

2.行为上的表现。警察的心理压力,就其行为发生改变而言,轻者表现为饮酒、吸烟的频率明显增加,抱怨情绪严重,不遵守纪律,易与人争执等;重者表现为酗酒、嗜烟、事故频发、违纪违法等,有的人还会选择自杀或杀人来摆脱困境。

3.工作上的表现。警察心理压力过大,在工作与事业上表现出的厌烦疲劳感增加,对工作不满意、无责任心、注意力不集中、畏难等,工作质量粗糙、缺勤率高、失误增多,工作缺乏激情与创造性,工作效率降低,情绪不稳定,无法对客观事物做出正确的评估,甚至会导致一些极端行为的发生。

4.生活上的表现。警察的职业决定了与家人聚少离多,不能对家人尽更多的责任和义务,这样的直接后果是家庭不和、离婚率高、与子女亲人关系紧张。据江苏无锡市的调查,警察的离婚率居社会各种职业之首,而深圳市公安局从2000 年开始开通了公安民警心理咨询热线,有一半的咨询都涉及情感问题。

三、警察心理问题的主要情绪症状及其原因

1.紧张、焦虑、恐惧等高度应激反应。大量实例和研究证明:真正的危险情境和想像中的危险情境都会使人紧张恐惧,而且想像中的间接危险情境比实际中的更危险可怕。警察值班、巡逻、现场处置都存在潜在的危险,潜在的危险必然在警察的大脑中有所反应,为了避免危险、抓捕罪犯,警察必须时时处于高度警觉的状态,如果不能进行正确的自我心理调适或者心理咨询和治疗,长久下去,很可能引起神经衰弱、强迫症、恐惧症等神经症的发生。

2.抑郁、失眠、无聊、空虚、兴趣和热情降低等消极心理反应。心理学研究表明,警察在任职头三年内耳闻目睹的丑恶面,比一般人一生中见到的还要多。工作的特点决定他们经常和活动在法律边缘的人打交道,接触的基本都是社会上和人性中自私、残忍、贪婪、虚假等阴暗的一面。再加上自身与同事在与犯罪分子搏斗中的生死一线经历,都会像梦魔一样跟随他们。此外,警察为社会积极工作,经常流血牺牲,可很多时候得不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特别是有人借监督之名进行贬低、中伤、诽谤,警察满腹委屈无处诉说,对自己的工作到底怎样做才能使老百姓满意感到苦闷和困惑,对工作的兴趣和热情也随之降低。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比较压抑、郁闷,对别人、对生活缺少信心,变得冷漠和现实。

3.冲动、暴躁、攻击性增强、自控能力减弱等失控性情绪反应。社会转型时期犯罪数量逐渐增加,犯罪种类也更趋复杂,而各基层单位警力严重不足,这必然造成警察经常连夜加班的状况,据统计,警察每人一年平均要比一般人多干130个工作日。长期超负荷的工作、生活极不规律、精神高度紧张,使大脑皮层长期处于兴奋状态,极易让人变得暴躁、易激动、自控能力降低。一个平时很内向、稳重的民警,可能会变得狂躁具有攻击性。个别警察在制止犯罪活动时或在讯问一些顽固不化、充满敌意和挑衅的犯罪嫌疑人时,就可能采取极端措施,危害他人安全,如开枪伤人或刑迅逼供致人死亡等。

研究发现,高危险性及长时间超负荷工作、大量非警务活动及权势压力、警民

关系失调及恶意投诉、社会认知偏见及负面社会宣传、家庭关系紧张等成为引起警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此外,警察在应对个人发展、经济压力、工作调动、人际关系等方面,压力都比较大,从而使情绪易出现波动反常。同时调查结果显示:48%的警察没有释放心理压力的手段,有24%的警察觉得压力有时难以承受。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公安队伍的健康发展和公安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警察心理健康的维护及自我心理调适

维护公安民警心理健康问题需要从社会、团队和个人等多层次、多角度合力进行。1)首先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从优待警。需要各级领导部门实践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公平的竞争平台,健全激励机制,提高民警福利待遇,改善单位办公条件及人际氛围,以及完善上下级沟通机制。2)其次是积极维护警察的合法权益。合理的进行工作部署,减少非警务活动,增加对侵犯警察权益行为的处罚条款及处罚力度,积极进行舆论引导,建立良好的执法环境,使民警的合法权益得到真正的维护。3)再次是给予公安民警相应的专业心理援助,建立心理咨询服务体系。成立或聘请专门的心理服务机构,及时为警察提供电话心理咨询、网上咨询等心理辅导;建立民警心理档案,对有潜在心理健康危险的民警主动预约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定期请专家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有条件的地方应当为警察提供面对面的心理咨询服务。

然而,从目前我国的现状来看,制度的完善不是一时可以完成的,心理咨询在警队中也尚未得到有效的推广应用,维护警察心理健康短期内关键还在于警察的自我心理调适。根据心理学知识原理,试提出以下针对警察心理异常的自我调适方法:

1.正确认识自己,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碰到问题时必须坦然的面对和接受自己的紧张和焦虑,应该想到自己的有紧张和焦虑的情绪是正常的,不要与不安对抗,而是体验它、接受它。要训练自己象局外人一样观察自己的心理,不要让你自己受情绪控制。正确认识自己,意味着全面的评价和认识自己,即允许自己犯错,同时努力寻找自己的长处。在得意与顺境中不自傲自负,在失意与逆境中不自悲自怜,不自暴自弃,不随意退却,任何时候都应该正确认识自己,懂得“有得必有失”的人生道理,这样可以避免心理冲突和情绪上的焦虑和抑郁。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图式理论告诉我们,人与环境的作用要经历图式-同化与调节-平衡的过程,在我们不断接收环境中新事物与自我心理调节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心理冲突,如果不能达到新的平衡就会出现心理问题。所以在碰到问题时民警要懂得面对现实,适应环境,只有与现实保持良好的接触和积极、宽容的心态,才能发挥自己强大的能力去改造环境,以求外界现实符合自己的主观愿望,从而在心理上达到新的平衡。

2.树立理想,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很多心理问题如无聊和空虚等主要源于对理想、信仰及追求的迷失。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但当你坚定地向着自己的人生目标努力前进时,无聊和空虚等不良情绪就会离你而去,而且在你追求理想的同时,能使自己面对困难毫不畏缩,始终保持愉快充实。生活是否美好,就看你以怎样的态度去对待它。你可以认真学习业务知识,为群众排忧解难,在自己的成功中自得,从他人的感谢中欢乐;也可以去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或与好友一起登山、郊游、钓鱼、与家人去公园散步、或到高楼上去观看美丽的城市夜景;还可以培养其他兴趣爱好,如听音乐、看电影、下棋、写作、品茗、书法等,或加强自己身体的锻炼,参加跑步、游泳、健身、打球等各种体育活动等,来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情绪。

3.合理宣泄,学会压力的转移。最好的宣泄莫过于与人为善,多结交朋友,在遇到困难或困惑的时候便可找个好朋友或领导进行疏泄或倾诉。压力转移的方法还有很多,在此简单介绍几种.1)精神胜利法:即自我安慰法,心里只要想不与这种有毛病的人计较,把对方进行丑化或弱化,自己的心里就会宽松了很多,阿Q说的那句“儿子打老子”就是典型的中国式精神胜利法,这不是说要我们学阿Q,而是让我们在某种情况下平息自己的不良情绪,从而避免更坏的情况发生。2)矛盾幽默化:幽默有利于活跃工作或家庭气氛,可以消除尴尬,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更容易解决问题。

3)理疗法:泡泡脚或进行保健按摩,通过身体的放松转移和消除心理压力。4)能量释放法:积极进行体能锻炼、到KTV高声唱歌、或者到专门的宣泄室宣泄,使心理能量得到释放,达到宣泄转移压力的目的。

4.学习心理放松技巧。平时可以做一些放松身心的活动,减轻紧张情绪的困扰。

1)活动身体的大关节和肌肉,速度要均匀缓慢,只要感到关节放开,肌肉松弛就行。2)深呼吸,慢慢吸气,然后慢慢呼出。每当呼出的时候,在心中默念一些能放松身心,减少紧张情绪的词语。3)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些日常物品上。比如,看着一朵花、一点烛光或一件柔和美好的东西,细心观察它的细微之处。点燃一些香料,微微吸它散发的芳香。4)闭上眼睛,去想象一些恬静美好的景物,如蓝色的海水、金黄色的沙滩、朵朵白云、高山流水等。除此之外,还可以做一些与当前具体事项无关的自己比较喜爱的活动,如游泳、洗热水澡、逛街购物、听音乐、看电视等。

参考文献:

[1]胡赤怡等.警察的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人格特征的相关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9).[2]戴静等.警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3).192~193.[3]陈小波.警察工作压力及其调适[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3).[4]蔡荣英.警察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2,(5).[5]李晓临.警察心理健康现状及自我调控[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4,(6)

7.警察心理压力 篇七

关键词:擒拿格斗,实战教学,必理素质

1、警察院校擒拿格斗课程的特殊性及其心理素质训练的重要性

1.1、警察院校擒拿格斗课程的特殊性

擒拿格斗广义上是指在抵御敌人的争斗中, 针对人体各部关节和穴位, 施以切、点、拿、锁、封、扣、压等方法, 使对方失去反抗能力的技击术。而警察擒拿格斗则特指人民警察在执行职务过程中, 在制止违法犯罪行为或遇到不法侵害时, 依法使用武器和警械, 或在不能和来不及使用武器或警械的情况下徒手制服、擒获犯罪嫌疑人, 保证警察生命安全并顺利执行职务必须掌握的一项重要的实战技能。警察院校擒拿格斗是一门以对学员进行擒拿格斗技能训练为主要教学内容, 具有警察职业特色的体育课程。

1.2、擒拿格斗课程在实战教学中心理素质训练的重要性

擒拿格斗不是在舞台上用来决胜负的格斗技能表演, 它可能在极其突然、危险的情境下发生, 没有公平竞赛规则可以遵循。这就要求警察在发起攻击时就能立刻制伏对方, 不给对方留下还手的机会, 必须做到“审时度势”。“审时”是在防卫与控制时要抓住有利的时机;“度势”则是要观察犯罪分子人身处的自然环境、位置等, 比如是否携带刀具等。格斗是体力和精神之力的对抗, 勇猛是必备的条件, 在快准的基础上, 以勇猛的技术动作制伏对方, 在精神上战胜对方, 压倒其对抗意念, 滞缓其反应动作。意念是人的大脑思维, 格斗中击打对方往往在零点几秒的瞬间进行, 平时训练应力争做到“有人打人, 无人打影 (自己) , 无影打形 (想象) , 无形打意 (意念) ”。因此, 科学、客观的分析擒拿格斗的心理要素, 对提高擒拿格斗训练水平, 确保实战中克敌制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技术、劲力、素质是影响擒拿格斗学习三大因素。在对抗中, 双方不仅在技术上斗智斗巧, 同时要在力量、速度 (动作速度和反应速度) 和心理素质 (胆量) 进行抗衡。擒拿格斗是一种贴身制敌技术, 对自身和对手的劲力感知能力和控制能力尤其重要。警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要经过长期训练方能形成的, 在训练中注重加强对学员心理素质的培养, 才能使其在与犯罪嫌疑人的对抗中, 临危不惧, 有勇有胆, 机动灵活地运用好擒拿格斗技术和战术。实践中诸多实战案例表明:在制服违法犯罪分子的对抗中, 警察的格斗技能和心理因素是影响瞬间制敌成败的关键因素, 其中心理素质又影响着警体技能的发挥程度, 其心理能量的发挥水平就成为决定胜败的重要条件。因此, 警察院校在提高学员擒拿格斗技能的同时, 注重并加强对他们心理素质的培养也是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

擒拿格斗教学中的心理素质训练是指通过各种手段, 有意识地对学员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施加影响, , 加强和提高学员为掌握和实施擒拿格斗技能所需要的各种心理因素, 并学会自我调节心理状态, 最终实现在训练和实战中技术水平得到正常或超常发挥的目的。

2、影响擒拿格斗实战的心理因素分析

2.1、攻防意识

2.1.1、攻防意识的内涵

意识是指人运用感觉、知觉、思考、记忆等心理活动, 个人所觉察与认识的经过, 就是意识历程。通过人的行为表现出来的自觉性、目的性以及评价、调节和自我控制等都是意识的基本特征。擒拿格斗攻防意识是指在擒拿格斗中, 为达到攻防效果, 战胜对方而选择的自身活动方式的自觉的心理活动过程, 包括观察、判断感知、理解、想象、随机应变等内心思维活动。攻防意识是擒拿格斗制胜的关键因素, 实战中双方的动作、姿势、身体所处的位置都在不断地变化, 只有靠意识的迅速反应, 才能识破对方的战术意图, 及时应对制胜于敌。

2.1.2、擒拿格斗攻防意识的培养

擒拿格斗技术包括控制对手的擒捕技术 (俗称擒拿) 与反控制对手的解脱技术 (也称脱拿) 两部分, 动作数量和要领多, 方向路线变化不定, 仅在课堂上通过老师示范教学, 让学生领会技术要领都不太可能, 要实现参与实战, 提高警察的战斗力这一目的就更不可能了, 所以必须从培养学生攻防意识出发, 使学员大脑皮层处于一种高度兴奋状态, 并且有意识的调动学生的意识性、目的性、能动性, 使其全部心理活动集中到掌握动作攻防技巧这个目标上, 在大脑中给每一动作留下深刻印象。

值得注意的是, 强化学员树立攻防意识最为重要的是要让学员克服恐惧心理。“沉着”和“胆量”是搏击者必备的心理特征, 警察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首先要有足够的胆量和勇气, 倘若因为“怕”字当头而惊慌失措, 六神无主, 即使有一副好身手也不能得到正常发挥。在使用擒拿格斗技术时, 牢固树立必胜信念, 不慌不乱, 心神安定。所谓“两强相遇勇者胜”就是指要敢打敢拼, 在气势上、精神上战胜对方。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教会学员用自我暗示的方法, 让学生在平时的训练中慢慢领会并加以运用。最终使学员能在瞬间对抗性强、练习强度大的实战中拥有顽强的意志力并完成动作。

2.2、运动知觉能力

2.2.1、运动知觉能力的内涵

运动知觉能力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完成运动动作技能操作中必备的一种基本能力, 正确的运动知觉是掌握各种技术动作极为重要的心理因素。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运动知觉能力, 才能在学习和完成精确复杂的操作过程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 提高人的运动知觉能力对人的各种运动能力的发展和完善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警察擒拿格斗实战技能属于典型的知觉运动技能之一。研究发现, 在特定的实战情境中, 警务人员手、脚反应时间更短, 相关性更低, 手脚反应的时间代表着警务人员在实战中进行知觉预测和决策水平的高低。其中, 脚步移动和脚反应时是快速决策反应安全距离的擒拿格斗实战技能的一个适宜评价指标, 是快速知觉运动技能测量的基础, 既反映出身体的移动和位置的转换, 更反映出实战中警务人员保持安全距离、阻截犯罪嫌疑人的典型运动技能信息。手反应时则是反应警察在擒拿格斗实战中快速对抗攻击能力的一个适宜指标。

2.2.2、擒拿格斗中运动知觉能力的培养

在擒拿格斗实战教学中, 教师应首先明确不同运动强度对机体运动知觉能力的具体影响是不同的, 掌握其变化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科学地培养和提高学员的运动知觉能力, 促使学生更快地掌握技术动作, 提高运动技能水平。研究表明, 大学生的运动知觉能力呈现以下特点:运动知觉能力会随运动强度的增加而增强, 当达到某一强度时又随强度的增加而减弱;运动知觉能力随强度的变化存在一个最佳的强度即功能区域;男女生运动知觉能力存在差异性。因此, 在擒拿格斗实战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运动知觉能力的变化规律, 把练习安排在相应的强度水平上, 同时针对男女学员的差异, 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指导练习, 使男女学员运动知觉能力得到平衡发展。

在擒拿格斗实战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呈现的各种教学材料信息培养学生的感知觉能力。比如, 教师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环境, 既可以适当地消除学员的恐惧心理, 同时又可以培养学员的运动知觉能力;借助感知觉特点来设计教学环境, 如利用线条、颜色等错觉合理布置场地与器械;再如运用各种直观教具, 辅助学生建立清晰运动表象;运用助力或阻力, 提高学生的动作定位准确性等。

3、结语

擒拿格斗是警察执法过程中一种高对抗性、高风险的活动, 它要求警察应具备坚定、沉着、机智、果敢、顽强的品质。警察这一职业的性质决定了擒拿格斗训练必须按照“从难、从严、战训一致、系统训练”等原则进行, 既注重对学员的体能训练, 又加强培养学员的心理素质,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炼就成一支身心素质过硬地人民警察队伍。

参考文献

[1]沈凤铭.心理训练对公安院校擒拿格斗教学的效应研究[J].浙江警察学院学报, 2010 (1) .

[2]郑卫民.擒拿格斗[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9年版.

[3]刘云峰.警察防卫与控制技术[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1年版.

8.维和警察防暴队心理疏导工作研究 篇八

关键词:维和警察防暴队;影响因素;心理特点;对策

我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承担了大量的国际维和任务。自2004年向海地派出首支维和警察防暴队以来,我国先后向相关任务区派出了9支维和警察防暴队。维和警察防暴队员身处异域,战争的危险、文化的冲突、艰苦的生活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峻的威胁,因此,做好维和警察防暴队的心理疏导工作,对于维护队员身心健康、有效遂行维和任务具有重大而现实的意义。

一、维和警察防暴队员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笔者采用自编的“维和警察防暴队员心理健康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对维和归来的,来自福建、广东、新疆和云南等四支维和警察防暴队共计100名维和防暴队员(每支25人)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一)潜在战争危险造成的影响

在被问到“您是否担心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受到武装袭击”时,28%的队员选择“非常担心”,47%的选择“比较担心”。“战争是充满危险的领域,战场是充满劳累的领域。”[1]维和行动必然伴随着战斗和牺牲,各类战场刺激因素必然造成队员出现战前焦虑、战场情感障碍、战场知觉障碍、战斗意志减退等各类问题,对其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二)疾病威胁造成的影响

在被问到“您是否担心在维和任务区感染疾病”时,42%的队员选择“非常担心”,41%的队员选择“有点担心”。在其后“最担心的疾病”选择中,登革热和疟疾排名居前。由于多数任务区环境卫生条件很差,传染病流行,队员对各种疾病威胁心存疑虑,对其心理造成很大压力。

(三)工作压力造成的影响

在被问到“您是否会担心无法胜任维和防暴工作”时,18%的队员选择“非常担心”,32%的队员选择“有点担心”。维和任务繁重,工作对象复杂,事关国家形象,维和警察需要在风俗习惯、人文历史、语言文化迥异的地域开展工作,同时还面临着其他国家同行无形的竞争,当工作压力远远超出队员的承受能力时,应激反应就会表现得非常突出。

(四)生活艰苦造成的影响

在被问到“您认为维和任务区的生活条件是否需要改善”时,52%的队员选择“非常需要”,25%的队员选择“需要”。在“最需要改善的”选项中,饮食供给和文化娱乐排名居前。任务区生活环境异常恶劣,基础设施破坏严重,甚至连吃饭、睡觉、洗澡等最基本的生活条件都不具备[2]。超出想象的艰苦生活必然会对队员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五)角色冲突造成的影响

在被问到“您是否因参加维和任务使恋人、夫妻或家人感情受到影响”时, 13%的队员选择“严重影响”,34%的维和防暴队员选择“比较影响”。队员执行维和任务期间,不但要扮演“维和卫士”这一角色,同时还要扮演警察、军人、妻子、丈夫、儿女、恋人、朋友等多种角色,角色冲突会让队员产生愧疚、无力等负面情感,影响其心理健康。因无法有效沟通,时空距离造成心理距离,影响夫妻、恋人感情的事例屡见不鲜,甚至因此分手的也不在少数。

(六)孤独寂寞造成的影响

在被问到“您在维和任务区的时候是否经常感到孤独寂寞”时,19%的队员选择“经常”,44%的队员选择“偶尔”。队员身在异国他乡,与驻在国民众存在着语言障碍,无法有效沟通,与祖国相隔遥远,无法与亲朋好友相聚,进而产生焦虑、烦躁和心神不宁等负面情绪。

二、维和警察防暴队员的心理特点

人的心理是一个系统,具有整体性、动态性、非平衡性、不确定性、突发性和自组织性[3]。维和警察防暴队员的心理特点,在维和行动的不同阶段有不同表现。

(一) 维和警察防暴队员在待命集训期的心理特点

在国内待命集训期间,队员的心理活动主要是围绕着做好维和行动准备,树立敢打必胜的信念展开的。这个阶段积极心态一般表现为:情绪振奋、急于行动、充满信心,荣誉感、使命感大大提高,全局观念、纪律观念明显增强,训练的目的性、针对性和请战心理空前提高,等等。消极的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心理失衡、过分紧张,注意力涣散、认识能力减退,有的自控能力显著降低,表现出惊慌、焦急、担心、害怕等。

(二)维和警察防暴队员在任务执行期的心理特点

任务执行阶段,队员的心理活动更为激烈、复杂,尤其是在执行任务初期心理反应更加强烈。面对环境的陌生和新鲜,队员比较敏感,甚至细微的小事也能引起迅速强烈的心理反应。在认识方面,队员往往表现出表面性和片面性,爱走极端,思想波动较大。在情绪情感方面,表现出不稳定,起伏较大,反应强烈等特点。在意志方面,表现为容易动摇,缺乏自信和毅力。虽然多数队员能够逐渐适应外界的环境和压力,但仍有少数队员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容易出现消极、悲观甚至出现心理疾病等情况。

(三)维和警察防暴队员在任务结束后的心理特点

维和任务结束后,队员的心理活动主要围绕总结评比展开。积极的心理状态一般是情绪愉快、振奋、持续高涨,作为维和警察的自豪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增强,能客观公正地评价自我,认真总结维和行动中的经验教训,胜不骄、败不馁,不争功、不诿过等。消极心理主要有:后怕情绪严重,意志品质削弱,争功诿过,考虑个人需求较多,不满组织评比。

三、维和警察防暴队心理疏导工作的对策

(一)完善心理疏导的工作机制

维和警察防暴队心理疏导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总体上理清思路、系统上进行构建、重点上实施突破,着眼于心理疏导工作责、权、利的统一,加强组织领导、人才队伍和工作机制等方面的建设,在实践中逐步建立科学、高效的心理疏导工作运行机制。

nlc202309041101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提高规范化水平。当前组织层面尚无统一的组织机构协调统筹维和警察防暴队的心理疏导工作,必须成立相应的领导和协调机构,加强对心理疏导工作的组织领导,以提高心理疏导工作的规范性。可以考虑在维和警察防暴队内部设立心理疏导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保证“心理疏导”进入议程,摆上重要位置,常议常抓。二是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专业化水平。加强随队心理医生、兼职心理骨干两支队伍建设,在保障分队中增加1~2名随队心理医生的名额,从而提高心理疏导的专业化水平,并在队员中培养兼职心理骨干,做好朋辈心理服务。三是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制度化水平。在队员选拔阶段设立心理选拔制度,根据维和工作的特点及要求,将心理健康水平高、心理应对能力强的人员选拔进维和防暴队。执行维和任务期间,要建立心理汇报和咨询制度,队员定期向维和警察防暴队临时党组织汇报心理状况,对发现的问题随队心理医生要及时干预,做到心理问题早发现、早处理。

(二)构建全程化的工作内容

根据维和任务前、中、后三个阶段队员的心理特点,在工作内容上,待命集训期应以预防性心理疏导为主;执行维和任务期间,要坚持预防性疏导与治疗性疏导并重;任务完成后,主要是以进行心理评估、做好预后治疗、引导成就动机为主要内容。从而构建覆盖全程、重点突出的工作内容。

1.待命集训期的心理疏导

维和警察防暴队的培训是完成好维和任务的基础。在国内待命集训期,应制定详细的培训方案,将心理健康教育、模拟心理训练和团体干预三个方面作为国内培训期间心理疏导的主要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重在向队员传授心理科学知识和方法、提高队员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能力,从自身环节控制心理问题的发生。并使队员了解工作任务,熟悉工作环境,充分知晓维和行动的危险和艰苦,尽快完成角色转换,做好遂行维和任务的各项心理准备。

模拟心理训练作为脱敏训练,应坚持“练为战”的原则,努力创设实战环境,通过声、光、电、火、形等手段,进行各项训练,同时制造在实战环境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情绪、意志和智力方面的困难,增强队员的心理稳定性,提高队员的心理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并促进队员集体意识的生成和提高。

团体心理干预可以显著改善维和官兵的心理应对能

力[4]。在维和培训期间,应恰当设置团体心理干预科目,帮助队员增强团队意识,增进自我了解,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应对能力。

2.执行任务期的心理疏导

任务区环境的复杂性、任务的危险性要求心理疏导必须紧贴实战。一是适时开展心理动员,在执行重大任务前,要让队员对残酷场景、恶劣环境、艰苦条件等有心理准备,预想可能遭遇的情况、可能出现的应激反应、可以采取的应对策略,以免产生措手不及的惊慌而留下心理上的后遗症。二是制定心理疏导预案。到达任务区后,要及时组织随队心理医生深入任务区调查研究,摸准实情,在此基础上,针对各种可能的突发情况,制定详细的可行性预案,保证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到有预防、有治疗,思想不乱、指挥不断,增强心理疏导工作的预见性。三是及时开展心理咨询。充分发挥随队心理医生和兼职心理骨干的作用,根据需要和驻地条件,建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宣泄室、心理治疗室,根据队员的适应状况和存在的心理问题,通过心理咨询和治疗,给予队员有针对性的咨询和帮助。四是控制不良心态蔓延。维和任务的突发性、巨大的破坏效应、时局态势的变幻莫测等因素,会空前加剧队员情绪的波动,引发各种不良心理。因此,必须随时对队员的不良心态进行控制、调整和纠偏,使士气维持在一个较高的动态水平。不仅要加强舆论和信息导向,确保形成积极、健康、统一的舆论环境,而且要做好战场心理防控,防止恐慌,尤其是集体恐慌心理的产生和蔓延。

3.任务完成后的心理疏导

研究发现,维和官兵任务完成时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所下降,部分官兵在精神病性方面的测试分值较高 [5]。因此,队员完成任务回国后应重点开展心理评估、预后治疗和动机引导。

回国后,首先要对所有队员进行定期和随机的心理评估,以便了解队员的心理健康水平,发现其心理问题,并为后期队员的遴选做好准备。有研究表明,维和人员回国后,通过一周的修整,除焦虑因子外,各因子分均比常模低 [6]。所以对发生过严重心理疾病的队员要在心理评估的基础上,其原所属单位要做好跟踪调查、预后治疗工作。对评功评奖过程中队员对荣誉的追求,既要给予积极保护,又要给予正确的引导。正确进行表扬批评,公平实施奖惩,在立功授奖等方面,严格坚持标准,做到公道正派。

(三)优化心理疏导工作的内外环境

必须注意尽力克服和消除不良环境对队员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的诱因条件,并尽可能地营造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内外环境,使心理疏导的效果显著提高。

一是要积极营造有利于心理疏导的内部环境。要通过发扬官兵一致的优良传统,努力建立和谐融洽的内部关系。形成尊干爱兵、平等相处、亲如兄弟的融洽关系,使队员产生自尊、自信、自爱、自豪等积极心理倾向和愉快、满足的健康情绪,并内化为强烈的战斗意识和进取精神,进而促进战斗力的生成。要完善维和警察防暴队驻在国营区的基础设施并搞好各种配套服务,尽可能地满足队员的日常生活需求。要通过美化警营,使环境的陶冶、教育和疏导功能得到充分发挥,积极营造以人为本的生活环境。要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积极创造愉悦身心的文化环境,实现陶冶情操、缓解紧张、愉悦身心的目的。

二是要营造有利于心理疏导的外部环境。要积极在任务区开展群众工作,广泛宣传中国政府的立场和原则,宣传中国维和警察防暴队的责任和使命,要严格遵守群众纪律,尊重当地的民风民俗,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驻在国民众恢复生产、营建家园,塑造中国维和警察防暴队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良好形象,增强民众对中国维和警察防暴队的认同感。要不断完善社会家庭支持系统,努力落实各项优抚政策、继续提高队员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真正关心队员的生活困难,切实解决队员的后顾之忧。要引导对维和警察的正面宣传,形成积极的社会舆论氛围,塑造维和警察的良好形象,增强队员的职业荣誉感。

注:本文系公安部公安理论与软科学项目“维和警察心理应对能力的团体干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2010LLYJWJXY050)。

参考文献

[1] 夏征南.克劳塞维茨[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3.

[2] 翟志文.维和警察的心理压力及其调控[J].武警学院学报,2004,20(1): 46-48.

[3] 裴利华.复杂科学原理: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方法论[J].教育探索,2003(2):83.

[4] 王丽杰,隋友乐,于军,严进.团体咨询对维和官兵心理应对方式影响调查[J]. 人民军医,2007,50(5):257.

[5] 许志伟,何晓健,等. 执行维和任务医疗分队队员SCL-90调查分析[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2006,24(1):45-46.

[6] 陈合钦,唐时荣.维和官兵各阶段的心理变化[J].实用医药杂志,2008.

栏目编辑 / 王晶晶.终校 / 黄才玲

上一篇:小学语文课堂多元评价策略的思谋下一篇: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若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