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制造员工培训(精选9篇)
1.模具制造员工培训 篇一
制造型企业培训方案-培训方案
一、培训目的
1. 使新员工尽快熟悉公司,顺利开展工作。 2. 使新员工熟悉公司各种制度,方便后期管理。 3. 传递企业文化,形成企业凝聚力。 4. 规范员工操作,提升员工意识,提高公司效益。 5. 帮助员工转变思想,培养员工归属感。 6. 引导员工树立职业心,更好地创造价值。
二、培训内容
1. 公司介绍及企业文化 2. 公司基本管理制度 3. 基本人事制度 4. 工伤与保险 5. 消防与安全知识 6. 5s 现场管理 7. 产品质量控制 8. 工艺流程 9. 各车间介绍 10. 各车间内部制度 11. 各车间岗位操作
三、培训分类
1.岗前培训
制造部与人事部协调,员工每天上午体检,下午 12:30——15:10 由制造部培训专员和人事部 对新员工进行首场培训,培训课时为 3 个课时,培训地点为多功能厅,培训课程依次为公司介绍 (含集团与公司概况、企业文化、公司基本工艺流程和各车间介绍)、基本人事制度、社保与工 伤知识。之后分配车间。 每周星期三上午由制造部对上周星期六、本周星期一、二入职的员工,每周星期六上午对本 周星期三、四、五入职的新员工进行第二场集中培训,培训时间为 8:00——11:00 培训课时为 4 课时,培训地点为多功能厅,培训课程为规章制度(厂纪厂规、宿舍管理、净化区管理等)、消防与安全(含消防器材使用、消防与安全生产意识)、产品与质量、5S 现场管理。之后安排考核。 部分不认识字的员工采取岗位考核, 考核不通过重新培训或报车间主任, 根据车间主任意见处理。
2.车间现场培训
岗前培训结束后,新员工到车间报到,车间内部培训师代表全体车间员工欢迎新员工到来, 介绍新员工认识车间管理人员,介绍车间结构与功能、车间内部规定、车间内部各个危险源及应 急消防通道;之后描述新员工工作、职责要求,对新员工进行岗位培训,培训后开始上岗。(具 体参考《星星科技车间内部培训方案》)。
3.车间内部每月培训
每个车间每月开展一次针对新员工的集中培训,培训地点为多功能厅,讲师为内部培训师, 主要内容为车间文化、特色、岗位操作规范、产品不良控制等,培训结束后考核,考核通过之后 颁发上岗证,正式结束试用期,开始上岗。
四、培训课程
1.岗前培训 新员工岗前培训日程安排表
时间 上午 08:00-11:00 12:30— 12:40 内容 体检 1.学员签到、领取资料(培训记录表等) 2.过程中播放集团歌 1.播放宣传片 12:40— 12:50 首 日 开班 典礼 2.讲述培训安排、要求 3.欢迎新员工到来 下午 12:50— 13:50 1.公司介绍(公司、集团概况) 介绍篇 2.企业文化(含企业方针、福利、员
工服从意识与素养培训) 3.工艺流程及各车间概况 14:00— 14:40
人事篇
1、基本人事制度 2、公司基本介绍、车间基本介绍
社保篇 1.参保、退保等流程
15:10
2.工伤申报 1..签订劳动合同
15:10— 17:00
2.人事录入、厂牌制作 入职篇 3.分配进入车间 4.安排宿舍
08:00— 08:10 08:10— 09:00
1.学员签到、领取资料(培训记录表等) 1.厂纪厂规、各项管理规定 制度篇 2.宿舍管理 3.净化区管理
次 上午 日
09:00— 09:40
1.质量对于的重要性 品质篇 2.日常生产质量意识提升 1.5S 现场管理的含义
2.模具制造员工培训 篇二
船舶工业是一项综合性产业,是国家装备制造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国民经济发展与国防安全的战略型产业。随着船舶产品节能、安全、环保要求不断升级,需求结构加快调整,船舶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2016年上半年,全球航运市场触底反弹,我国造船完工量同比降幅收窄,新接订单量回升明显,但国内船舶行业的技术能力相对落后、工人劳动率较低等问题仍然严重,造船企业需要改变现有的发展模式。
企业面临全球化、高质量、高效率的工作系统的挑战。企业培训可以使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增强企业竞争力。通过培训,可以使员工补充新知识新技能,以跟上企业发展的步伐。培训使企业人力资本整体增值的同时,也增加了企业自身的价值。
但是在传统的培训模式下,许多企业存在盲目培训的情况。企业缺乏深入的培训需求分析,不去分析企业现在存在的问题,不去了解员工现有的工作能力和培训需求,导致培训缺乏针对性,培训课程针对性不强,培训应有的效果无法实现[1]。
因此,正确实施培训,应在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详细调研的基础上,在充分研究员工培训需求的基础上,找出企业发展的薄弱环节,从而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和课程,组织学员和讲师实施培训[2]。
作者以某船舶制造企业为例,通过问卷的方式分析了该企业员工培训需求,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培训方案,取得了较好的培训效果。
1 培训需求分析
由于培训主要针对生产一线的班组长及技术骨干,因此培训主要围绕生产环节展开。问卷调研了生产进度控制、设备管理和质量管理三个方面,找出了企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出了员工日常工作的薄弱环节,从而针对性地提出了培训需求[3]。
1.1 生产进度控制
该组设置了7个问题,调研了企业生产进度的执行情况。
1.1.1 准时交货情况
较多的员工选择了“大于等于80%的订单能够准时交货”,没有员工选择“小于40%的订单能够准时交货”。这说明虽然现在企业生产任务比较繁重,但是仍然通过加班、外协等方法保证工期。企业也因此吸引了更多的订单。
Q1:有多少百分比的订单被准时发运?
(A)大于等于80%;(B)60%~80%;(C)40%~60%;(D)小于40%。
1.1.2 产能及影响因素
在问及目前产能能否满足市场需求时,仅有少量的员工认为能够满足。说明企业已经满负荷生产,生产能力开始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在问及影响产能的主要因素时,“人员不足”、“材料不配套”、“流程不顺”、“设备较差”、“质量较稳定”所占比例较高;在影响进度的主要因素中,“配套跟不上”、“管理不到位”、“工作安排不当”、“返修率高”、“材料不良率高”所占比例较高。该两个问题的回答说明企业在配套性存在的问题较为严重,这也是项目制单件生产经常出现的问题。
Q2:目前产能进度能否满足市场需求?
(A)能够(B)偶尔(C)不能(D)不清楚
Q3:您认为影响产能的主要因素是?可以多选。
(A)材料不配套(B)人员不足(C)管理较差(D)设备较差(E)产品工艺结构太复杂(F)质量要求太高、太严(G)流程不顺(H)质量不稳定(I)次品较多、返修率高(J)不清楚(K)其它因素
Q4:您认为影响进度的主要因素是?可以多选。
(A)计划不合理(B)工作安排不当(C)管理不到位(D)配套跟不上(E)材料不良率高(F)生产流程不顺(G)品质不稳定、返修率高(H)设备太差(I)人员不足(J)技术不够(K)不清楚(l)其它因素
1.1.3生产进度管理
在生产日报表方面,仅有约一半的员工能够每天按时上交,且仅有1/3左右的员工能够保证报表数据准确。这说明企业的一些基础管理在精细化方面还有所欠缺,应加强规范性。大部分员工认为公司经常进行生产竞赛、评比活动。说明企业在企业文化、员工交流等方面做得很好,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较强。
Q5:各单位是否每天按时上交生产日报表?
(A)有(B)偶尔有(C)没有(D)不清楚
Q6:各种报表的数据是否真实、准确有效?
(A)非常准确(B)一般(C)不准确(D)不清楚
Q7:部门有没有进行竞赛、评估活动?
(A)有(B)偶尔有(C)没有(D)不清楚
1.2 设备管理
该组设置了5个问题,调研了企业设备管理的情况。
Q1:设备信息的记录情况是否完善?
(A)所有设备都有完善详细的记录(B)大部分设备有完善详细的记录(C)部分设备有简单的记录(D)几乎没有设备有记录
Q2:计划外的或者突发性的修理工作占总的维修工作量的百分比约为多少?
(A)小于10%(B)10%~25%(C)25%~40%(D)大于40%
Q3:所有的生产设备平均切换时间是多少?
(A)小于等于30 min(B)30~50 min(C)50~100 min(D)大于100 min
Q4:生产的关键设备或瓶颈设备平均切换时间是多少?
(A)小于等于1 h(B)1~4 h(C)4~8 h(D)大于8 h
Q5:企业设备自动防错装置在多少设备上已经安装?
(A)大于70%(B)50%~70%(C)15%~50%(D)小于15%
“Q1设备记录”和“Q2无计划或应急维修”得分较高,说明企业设备管理的基础性工作还是很好的,各种规章制度较为完善,且能够认真执行。
“Q3关键设备切换时间”、“Q4一般设备切换时间”和“Q5设备自动防错装置”得分较低,这也是造成目前企业产能不足的原因。设备切换时间过长,压缩了可以创造价值的生产时间,产生了较多的浪费。
该企业设备的技术力量较为雄厚,维护保养工作也比较规范。企业在做好设备的基础性和细节性管理的同时,应该大力推广快速换模技术,提高设备利用率。
1.3 质量管理
该组设置了5个问题,调研了企业质量管理的情况。
Q1: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已经建立,并且在企业各个部门得到了彻底实施,这个说法是否同意?
(A)完全同意(B)基本同意(C)基本不同意(D)完全不同意
Q2:企业员工中接受过质量管理相关知识培训占比例约为多少?
(A)大于50%(B)25%~50%(C)15%~25%(D)小于15%
Q3:公司对产品质量检验的做法是:
(A)仅进行最终检验,对发现的不合格品进行处置
(B)设立首检和过程检验制度,及时发现并预防不合格发生
(C)在B的基础上,实行自检、互检、专检制度
(D)在C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
Q4:公司对于采购的供应商的原材料采取了哪些质量控制方法:
(A)对于采购的原材料没有任何质量检验和控制
(B)对于原材料有一般的检验手段和控制方法
(C)采用质量管理的相关技术手段进行数据分析,并对供应商进行绩效评估
(D)经常深入供应商生产环节,参与供应商产品的质量管理
(E)根据原材料质量情况,与供应商合作共同解决质量问题
Q5:企业员工参与质量改进等活动的情况:
(A)只有极少数员工参加
(B)只要是技术部门和质量管理部门参与
(C)有部分员工参与质量管理改进活动,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D)多数员工掌握了质量管理相关工具,应用到具体的工作中
(E)几乎所有的员工都组成了QC小组或团队,提出了较多的改进方案,为企业创造了很多价值
企业已经通过相关质量认证体系,所以“Q1质量管理体系”得分较高;“Q3质量成本统计”得分较高,说明企业在成本核算方面管理较完善。
“Q4原材料或外协质量控制”得分较低,说明供应商或外协商距离公司要求还有差距;“Q5员工参与质量改进活动”和“Q2员工接受过统计过程控制比例”得分低,说明企业员工更注重完成生产任务,参与学习或改进项目积极性不高。
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有较完善的规章管理制度,在体系建设、产品检验等方面的基础较好。但是员工更注重于做完工作,而不是做好工作,更谈不上改进工作方法。所以企业应加大质量管理的培训工作,提高企业产品质量,满足顾客要求。
2 培训需求总结
通过问卷分析,可以发现企业在硬件方面水平较高,但是在管理和员工素质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归根结底是人员综合能力达不到企业要求,人员劳动生产率不高严重制约了企业产能。因此,必须对员工进行生产进度控制、质量管理、设备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并结合公司的生产进行实际操作训练,进一步提高和强化公司生产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
3 结语
企业培训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但是盲目的培训往往不能取到预想的效果。本文设计了基于需求的培训方法,即先做培训需求调研,根据调研结果实施培训的方法,能够明显提高培训质量。该培训的开展是建立在深入了解员工个人特点、需求基础上的,因此能够更好地满足员工的个人培训需求,对员工的吸引力更大,更能够激发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培训效果,避免为培训而培训,减少不必要的培训费用,从而节约培训成本。事实证明,该培训在企业的实施非常成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韩亚明.关于企业培训需求分析的探讨[J].人力资源管理,2011(3):32-33.
[2]刘建锋.企业培训需求及培训效果评估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2(1):12-13.
3.模具制造员工培训 篇三
关键词:机械制造新员工安全培训
0.引言
机械制造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大量的技术装备,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国机械制造行业的水平不高,生产设备和工艺都有待更新,老旧的设备及工艺很可能引发安全事故。我国机械制造行业对生产安全还不够重视,企业新增员工因为不熟悉操作或安全意识薄弱而增加了安全生产的风险。因此,机械制造企业必须加强新员工的安全培训,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效率。
1.机械制造行业的特性和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1.1机械制造行业的特性
机械制造行业不仅有制造机械设备的生产责任,还承担着安全生产的重任。机械制造的生产过程存在许多安全风险,若没有控制好生产的风险性,就可能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机械制造的生产当中,需要对生产设备进行多项复杂的操作,并且所要生产的机械设备也存在多样性,增加了机械制造的难度。机械制造没有固定的生产线路,生产工艺会随着产品的不同而变换,在实际生产中,对各个生产要素的要求都非常严格[1]。
1.2机械制造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安全生产是机械制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生产当中的材料、设备、工艺以及员工都会对其安全性造成影响。安全生产涉及到机械制造企业的切身利益,增加生产的安全性可以有效提高产品的质量,减少生产事故出现的几率,使企业的生产效益得到保障。同时,安全生产可以为企业提供良好的生产环境,增加员工和客户对企业的信赖,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奠定基础。机械制造业有着推动工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保证机械制造的生产安全,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需求。
2.机械制造企业新员工安全培训方法
2.1加强职业道德和安全意识的教育
员工的职业道德和安全意识是生产安全的必要因素,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素质和安全意识的员工能够提高机械制造企业安全生产的主观性,让员工自觉遵守企业的各项规定,规范自身的操作行为,从而减少人为因素带来的安全风险。对职业道德的培训,不仅要让员工认识到个人行为对企业效益的影响,还要把企业的安全生产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让员工承担起社会责任[2]。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下,员工的安全意识会越来越强,从而实现安全培训的良好效果。
2.2开展有针对性的安全培训
对于企业新员工的实际情况,要采取有针对性的培训策略。首先,要充分发挥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才的作用,让安全管理人员来开展安全知识教育,高级技术人员来指导安全操作,企业的培训部门要做好分工。其次,要根据新员工的文化程度,运用不同方式来培养新员工的安全意识,采取统一的技术指导来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再次,要注重新员工的“三级培训”,即公司级、车间级、班组级培训,做到不仅了解本公司主要的安全知识,也要基于新员工的工作岗位进行不同程度的安全培训,要让员工特别了解本职工作中必须注意的安全问题。最后,企业要利用好内部资源,做好“三个一”日常培训,真正做到在每日一题、每月一课、每季一考中了解掌握更多的安全知识,强化安全意识,另外还要以多媒体的培训方式来增加培训内容的直观性,强化生产安全重点内容的培训效果。
2.3强化专业知识技能培训
新员工的安全培训必须要跟生产实际结合在一起,把培训内容应用到生产实践当中,实现安全培训的目标。因此,机械制造企业要强化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根据当前进行的生产活动来选择培训的技术内容以及重点安全问题,可以保证员工在上岗后有最佳的工作状态。为了进一步提升安全培训的实际意义,企业可以让新员工在老员工的指导下分步完成岗位上的工作,通过实践操作来加深对安全生产的理解。除此之外,企业还可以开展生产事故应急演练活动,模拟火灾、爆炸等紧急事故,让员工真切感受到机械制造过程中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并熟悉事故的应急处理方案,减少事故带来的危害[3]。
2.4制定安全管理制度
在安全培训当中,除了引导新员工掌握安全知识和技能,还要制定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让员工遵守企业安全生产的规范,明确安全生产的相关责任。企业化的生产运营就必须以制度化管理来约束员工的行为,明文规定安全生产的细则,建立企业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维持企业长期的生产安全。
2.5完善培训效果评估机制
培训效果评估是培训整体机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完备的培训效果评估机制能够体现培训的成效,考察员工是否具备安全上岗的条件,为安全培训把好最后一道关。为此,企业要对新员工的安全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测评,准确评估培训的效果,并记录测评的结果。在员工上岗后,要根据工作表现来复测其实践能力,与初期测评结合在一起,可以体现员工在安全生产方面的综合水平。
3.结语
综上所述,机械制造企业要为新员工制定系统的安全培训方法,从道德素质、安全意识、专业技能等各方面来减少新员工带来的安全风险。机械制造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时刻关注生产安全问题,不仅要加强新员工的培训,还要做好日常生产管理,提高设备和工艺的安全性,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孙鹏.论新形势下机械制造企业安全生产管理[J].电子制作,2013,(09).
[2]储胜利,裴玉起,周石燕,李自荣,龙飞.机械制造企业安全事故统计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0,(01).
4.模具学员培训协议 篇四
乙方:
经甲乙双方共同协商一致达成如下协议
1.甲方为乙方提供学习实践场所,并重点进行相应的技能培训.2.乙方必须严格要气自己,遵守纪律及甲方的规章制度,为人诚实守信,服从安排调动,积极上进,对公司忠诚。
3.乙方在学习期间,甲方为乙方提供工作餐及住宿。
4.乙方在学习期间的工作或培训时间遵守甲方的安排。
5.乙方缴纳培训期间相关费用2000元,甲方向乙方承诺,自协议生效日起,如乙方在甲方学习满2年,甲方将全额退还乙方向甲方缴纳的培训期间相关费用(2000)。
6.乙方学习期在3个月内工资1100,满3个月后甲方根据乙方的技能和综合素质给予调薪。
7.其他相关事宜参照甲方的相关制度执行。
8.本协议(合同)经双方签字之日期生效。
9.如遇甲方无故辞退乙方,甲方需退还乙方向甲方缴纳的培训期间相关费用(2000),如乙方严重违反公司规定,甲方在3次警告乙方仍未改进时,甲方辞退乙方,培训期间相关费用不予退还,乙方在2年期间内无论因何原因提出离职的培训期间相关费用不予退还。
甲方:昌大模具塑胶厂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元丰工业区4栋 日期:
乙方:
身份证号码:
地址:
5.模具制造员工培训 篇五
培训目的:了解和掌握木器家具制造行业安全基本理论知识(火灾、机械危害、非机械危害);学习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了解
木器家具制造行业安全防护的特点及基本安全用电常识和消防知识
培训对象:木器家具制造行业的员工
培训时间:120分钟
培训内容:
1.事故案例回顾
2.木器家具制造行业存在的主要危害因素及个体防护
(一)火灾
因木器家具制造过程中使用木材、油漆等易燃物品,故火灾发生的危险性特别大。
(二)常见的木工机械伤害事故及防护措施
木材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材料,木材加工或制作各种木制品,都大量的使用各种木工机械。
由于在使用中用手扶持木材的工作量较大,而且两手又与刀具较近,所以危险性较多,极易
发生伤手、断指的事故,木工机械安全技术要求
(三)、非机械的危害及防护措施
2.振动危害
3.噪声危害
4.化学物危害
5.粉尘危害
6.异常的生产环境1.电击伤
3、企业存在的主要危险和有害因素
4、危化品使用和贮存的基本安全知识
化学品的存在和生产极大的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但其因有的危险性也给人类的生活带
来了极大的威胁。因此,认识和掌握化学品的一些安全常识,可以有效的预防危险化学品事
故的发生。
(一)什么是危险化学品
凡具有易燃、易爆、有毒、腐蚀、放射性等特性,会对人员、设施、环境造成伤害或损害的化学品。
(二)危险化学品的分类
根据《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B13690-92)的规定,常用危险化学品按其主要危险特性分为8类:
第1类:爆炸品
如:爆破用的电雷管、弹药用雷管、硝铵炸药、浆状火药、导火索、燃烧弹、催泪弹、黑火药、烟花爆竹等。
第2类: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
如:氢气、煤气、液化石油气、液化丙烷、液氨、一氧化碳、乙醚、乙烯、乙炔、环氧乙烷等。
第3类:易燃液体
如:乙醛、苯、甲醇等。
第4类: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
如:铈、铁合金、二硝基苯酚盐、硝化淀粉、冰片、萘、火柴、点火剂等。
第5类: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剂
氧化剂如:过氧化钠、高氯酸纳、硝酸钾、高锰酸钾等
有机过氧化剂如:过氧化环已铜、叔丁基过氧化氢、过氧化二乙酰等。
第6类:毒害品
如各种氰化物、砷化物、化学农药等等。
第7类:放射性物品
如:钴60、独居石、镭226、氯化铀、氧化铀、硝酸铀、硝酸钍、溴化镭、铈钠复盐、夜光粉、发光剂等。
第8类:腐蚀品
如:强酸、强碱、氢氟酸、氯化铬酰、氯磺酸、溴、甲醛溶液、硫酸、冰醋酸等。
(三)危险化学品的注意事项
(四)现场急救注意事项
(五)、个人防护措施
(六)、常见危险化学品事故的紧急救护方法
5.预防职业病,正确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近些年来,职业中毒事故屡屡发生,严重危害着企业从业人员的健康。例如,我市某个生产液晶显示器和电话机的工厂,在车间里使用一种叫正已烷的化学物品,由于工人没有任何防护,加上车间通风不良,导致数十名工人中毒,出现不同程度的四肢麻木、无力、肌肉张力减退等症状,有的甚至无法站立,落下终身残疾。因此,我们必须对职业病危害引起高度重视。
(一)什么是职业病危害
职业病危害是指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危害。职业病因素包括: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有害因
素。
(二)木器家具制造行业存在职业病的危害点
(三)木器家具制造行业常见的职业病
(四)个人防护措施
(五)如何预防职业病危害
6.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员工基本安全知识
(一)《安全生产法》规定的员工权利与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六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从业人员有依法获得安全生产保障的权利,并应当依法履行安全生产方面的义务”。
①、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权利
根据《安全生产法》第四十四条至四十八条规定,从业人员享有以下五项权利:
1.享有工作保险和伤亡的求偿权
2.危险因素和应急措施的知情权
3.安全管理的批评检控权
4.拒绝违章指挥和强令冒险作业权
5.紧急情况下的停止作业和紧急撤离权
②、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义务
依据《安全生产法》第四十九条至五十一条规定,从业人员必须履行以下四项义务:
1.遵章守规,服从管理的义务
2.正确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的义务
3.接受安全培训,掌握安全生产技能的义务
4.发现事故隐患及时报告的义务
(二)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职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第十七条 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负有下列职责:
(一)建立、健全本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
(二)组织制定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三)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
(四)督促、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
(五)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六)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第二十六条生产经营单位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安全监管监察部门给予警告,并处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建立安全生
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等各项制度的;
(二)未按规定上报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统计分析表的;
(三)未制定事故隐患治理方案的;
(四)重大事故隐患不报或者未及时报告的;
(五)未对事故隐患进行排查治理擅自生产经营的;
(六)整改不合格或者未经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审查同意擅自恢复生产经营的。
(三)《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493号令)
(四)员工基本安全知识
①、消防安全教育
一.引起火灾的主要原因
二.火灾的预防
三.对轻微的火情紧急应付
四.遭遇火灾如何正确脱险
②、工伤保险
一.概念
工伤保险是指国家或政府通过建立社会保险机构向生产经营单位(雇主)强制征收工伤保险费形成工伤保险基金,在员工(雇员)意外遭遇工伤事故或职业病而丧失劳动能力、中断经济收入时,由工伤保险基金在物质和经济上给予以补偿和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二.基本原则
三.工伤保险认定的十种情形:
四.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
五.工伤保险待遇的内容
6.模具制造员工培训 篇六
6月9日接受了由健峰企管资深顾问师-曾老师上的《制造成本管理与降低》培训课程,让我受益非浅。曾老师来自于台湾上市公司――鸿海集团的资深高管,是鸿海集团的创始人之一,与鸿海掌门人郭台铭有着深厚的友情。在鸿海任职27年,专门负责公司的资材与生产管理,有着十分丰富的实战经验;其本人从台北科技大学IE工程专业毕业,是台湾最早从事IE工程学科的先驱者之一,有着扎实的理论基础。
这次培训的主要内容是讲如何通过管理来实现成本的降低。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交流:
一. 管理就是要简单化:
1.管理就是使人做事取得成果,就是这么简单的事情,不能把简单事情复杂化。
2.解决问题的途径:认真,务实,求新,合作。
3.管理不能不懂装懂,想办法把不懂的弄懂才能更好的管理。4.生产管理离不开:良好的供应商,高效的内部生产管理,严谨的内部程序管理与任何关键管制点的控制。
5.生产车间关键管制点是数量与质量,仓库关键管制点是料帐一致与库存管理,品管关键管制点是降低不良与减少客诉,采购关键管制点是满足生产需求与降低采购成本,业务关键管制点是接单达成率与应收帐款。
6.管理之过程:先弄清事情真相,再找出问题分析,提出改善对策,最后要回馈追踪。但是往往最难做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回馈追踪。
7.管理要注重“律,力,率”:绝对遵守纪律,不打折扣的执行力,时常关注数字率(达成率,稼动率,周转率等)二. 降低成本的关键点控制:
1.控制好公司最有钱的部门――仓库:降低库存量,这个为降低成本成效最快。
2.控制好公司最花钱的部门――采购:降低采购成本,这个为降低成本速度最快。
3.控制好公司最浪费钱的部门――生产:降低不良率,提升效率,这是需持续不间断的进行。三. 采购的谈判技巧:
1.不要对产品产生浓厚的兴趣,不能让对方看出你的心理。2.有底摸底,无底控底,让对方先报价,学会倾听,运用料工费三个方面去剖析单价。3.永远不要轻易接受第一次报价。
4.察言观色,不能让对方生气,如果对方只是发牢骚,那就有希望。
四. 采购的三种心态: 1.采购是买真实需要的东西。2.买东西要考虑到共用性与替代性。
3.“没有买不到的东西,只是买了后悔的东西”。五. 生产计划中的六个管理重点:
1.管时间:交货周期=生产周期+采购周期。跟踪好采购,控制好生产。
2.管流程:生产工艺流程的分析与改善。
3.管物料:与采购,仓库结合,展开物料需求计划。4.管设备:与生产有关的所有设备(加工设备,动力设备,运输设备、工装夹具,计量器具等)
5.管人员:与生产流程配合展开实际人数之需求,不可浪费人力。
6.管结果:做好订单的结案,并定期检讨成本分析。
7.模具制造员工培训 篇七
关键词:素质模型,现代轮胎制造企业,一线员工
一、现代轮胎制造企业一线员工的现状及素质新要求
(一) 轮胎行业一线员工现状
我国是制造大国, 但是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品牌影响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究其原因, 主要受制于一线员工技术水平总体不高且参差不齐。这种现象在我国轮胎制造企业中也很严重。首先是一线员工技能等级低, 资料显示, 企业中初级工、学徒工水平和未进行技术等级认定的一线人员超过70%。同时, 一线员工的知识层次较低, 在笔者实地调查的一家现代轮胎制造企业, 其一线员工中专学历、高中学历和大专学历人员分布占总调查人数的64%、15%和14%, 甚至有极少数一线员工为初中学历。同时, 持续十多年的市场繁荣, 使轮胎企业忽视了一线员工的素质提升, 既造成新员工心情浮躁, 不钻研技术, 又使得熟练工不愿传授技艺, 从而导致符合要求的人才数量不足, 层次结构不合理。而且, 企业技能型人才 (特别是一线员工) 职业素质和敬业精神普遍不高。
一线员工的不良状况不仅降低了劳动生产率, 削弱了企业人力成本的比较优势, 同时也制约了企业技术、装备更新换代的速度, 严重影响了我国轮胎制造企业的崛起。所以充分认识一线员工的素质要求, 建立合适的素质模型, 是当前提升一线员工素质的必要途径。
(二) 现代制造业对一线员工的新要求
20世纪80年代以后, 以计算机集成制造 (CIM) 、柔性化制造系统 (FMS) 、敏捷制造 (AM) 、制造资源规划 (MRP) 等为特征的现代制造技术和管理技术广泛应用于轮胎等制造企业, 对一线员工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 随着企业信息化的推进, 生产装备的信息化程度的提升, 对一线员工手工操作、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都有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 柔性化生产技术的产生对一线员工提出技术要求。现代先进制造业模式已经替代了传统的大规模制造模式, 根本目标是满足多种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为不同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小批产品, 从而造成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这对一线员工持续学习、加强知识更新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第三, 对一线员工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出要求。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也是现代制造业的核心。这就要求一线员工不仅应该逐步尝试走模仿创新的路径, 更应该有原始创新的意识。在生产中的创新最可贵, 也最有实践意义。
(三) 现有文献回顾
现有研究人员已经对素质模型及其在制造业内部的实证做了较多的贡献。殷呜、牟立煜 (2005) 基于先进制造业的特征对企业的管理实践和企业经营者素质状况做了实证分析, 认为应以“政府引导规范, 高校组织实施, 市场竞争提高, 个体需求驱动”的思路, 构建立体的培训体系。赵曙明、杜娟 (2007) 验证了制造业企业经营者在不同层级、管理领域、企业规模和形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建立了经营者素质模型。冯明、纪晓丽和付茂华 (2007) 通过对571名制造型企业管理者的问卷调查, 探索并验证了制造业管理胜任力结构维度, 检验了不同背景因素对管理素质的影响。张兰霞、王俊、王雪、赵晋鹏 (2007) 运用文献检索、关键行为事件访谈、问卷调查、多元统计分析等方法, 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高层管理者的素质模型进行了研究。杜娟 (2009) 比较了管理者素质在行业、管理层级和管理职能上的差异性, 并且验证了不同行业中各个层级管理者的素质与工作绩效之间的相关性。
但是, 现有研究大多关注领导者或者管理者的素质, 对于一线员工的研究较少;其次, 大多关注整体行业的发展态势, 对于分支行业或者企业如轮胎制造企业的针对性研究较少;最后, 在调研方法运用上较单一。基于此, 笔者决定采取以实际调研为基础的问卷调查法开展实证研究。在走访企业获得基础数据后, 运用关键事件访谈法 (CIT) 和问卷调查法初步确定一线员工素质模型的维度。之后根据被访谈者提到的特定技能、知识和个性特征出现的频率进行要素提炼, 确定素质模型的基本组成。最后对所筛选的能力进行归类, 初步建立模型, 并针对各类工人不同素质要求进行对比分析。
二、研究设计及分析
为使研究结果更加贴近现实, 笔者带领团队于2010年以青岛某现代轮胎制造企业S作为调查对象进行了关键行为事件访谈和实地问卷调查研究。按行为事件访谈的程序, 对42名从事不同性质工作的轮胎制造企业工人进行关键事件访谈, 收集原始资料。在此基础上, 对一线员工发放包括知识模块、素质能力与个性特质模块的结构化问卷1350份, 回收有效问卷299份, 有效回收率为85.42%。
根据轮胎行业特点, 将一线员工划分为班长、机台长、主手、副手、操作工五类, 并在知识模块设计了6种基本知识、在素质能力与个性特质模块设计了23项素质能力、24项个性特征和29项素质供其选择上司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通过SPSS软件的计算, Cronbach's Alpha系数达到了0.859, 说明了问卷的设计可靠性程度比较高。同时, KMO系数达到0.789, 相关性可以接受;Bartlett球形度检验得到sig.为0.000, 分量表与得分保持一致性。因此笔者认为效度也通过检验, 可以进行具体模型的建立。
三、轮胎企业一线员工素质模型的建立
(一) 条件假设
首先, 建立的是现代轮胎制造企业一线员工的素质模型, 对于一线员工不同行业和部门都有划分。本文所指“一线员工”, 主要指具体操作层面的工人。
其次, 轮胎制造企业工人的能力结构是一个复杂体系, 同个人状态、企业情况、地区差异等有很大的关系。本文假设素质模型的差异仅仅按照岗位群体区分, 而与个人自身能力无关。
(二) 维度设计
维度设计有多种方法, 笔者以专家小组为主、BEI (行为事件访谈) 为辅, 同时参照工信部《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 (“653工程”) 实施方案》、《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相关要求作为验证的方法进行分类。主要应用层次分析法 (AHP法) 的基本思想, 将轮胎制造企业工人素质模型按其属性分为3组, 形成三种维度, 即目标维度、准则维度和方案维度 (如图1所示) 。
首先, 在基础层, 借鉴洋葱模型中个人素质主要由技能、知识、自我形象、态度、价值观、个性、动机七种要素构成的结论, 根据实际情况, 设定了知识、能力、个人素质三种维度, 并进行细化。
其次, 在准则层面和实施层面, 根据关键事件访谈法和头脑风暴法, 笔者选取了相关实施层次的一些准则。之后进行问卷分析, 按照知识模块、素质能力与个性特质模块 (包括能力纬度和个性特质纬度) 进行判断。在知识模块中主要根据排序最高的选项;在能力与个性特质模块主要根据频率的排序确定其掌握程度的要求。同时, 排在前30%的素质认为是3级 (精通和应用) , 后30%的素质认为是1级 (熟悉和了解) , 中间比例为2级 (掌握) 。
(三) 小结
通过具体计算, 构建了五类轮胎企业工人素质模型2。其中, 作为班长, 在知识纬度, 要求精通掌握 (3级) 生产知识中的“专业生产知识、生产管理知识”, 掌握 (2级) 行政知识中的“公司知识”和其他知识中的“法律知识”, 其他类型知识了解 (1级) 即可。
在素质能力纬度, 要求其具有 (3级) 工作能力中的“安全导向能力”, 人际能力中的“团队合作能力、影响力”以及个人能力中的“关注细节能力”;具有 (2级) 工作能力中的“判断能力、执行力、处理突发事件能力”, 人际能力中的“凝聚力、全局观念”, 个人能力中的“口头表达能力、学习能力、处理压力的能力”, 并能做到“客观公正”。其他类型能力重要性较差 (1级) 。
在个人素质维度, 要求其能够做到 (3级) “主动积极, 有责任心、纪律性”, 具有 (2级) “有自信心、事业心、原则性、包容性、果断性、灵活性、诚信正直”。其他类型个人素质影响不大 (1级) 。
针对模型, 进行Levene's方差齐性检验, 结果sig.>0.05, 接受原假设, 两总体具有方差齐性;进行t检验, df>0.05, 接受原假设, 两总体间无显著性差异3。因此可以认为, 班长、机台长、主手、副手、操作工五类员工在知识的重要程度和需掌握程度方面没有差异, 进而说明模型具有一定普遍性和适用性。此外, 从五个岗位的比较中可以看出, 关键性特征均有异同。其中, 主动积极、责任心、原则性都是最重要的个性特征, 其次为纪律性、合作精神、吃苦耐劳精神、灵活性, 再次为诚信正直。但是不同岗位要求的个性特征有所不同, 级别也不同, 充分说明随着职位的上升, 所需要的特性特征越来越多, 且重要性越来越高, 所需业务素质和管理素质都在一定程度上高于下一级岗位。
四、一线员工素质模型的应用分析
制造企业一线员工素质模型的构建, 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现状的排查和检验, 也是同时进一步完善人员组织系统的依据和目标。
(一) 职位分析与评价
素质模型的建立从实践维度对职位分析进行了有效剖析, 并进行基于公司文化基础上的职位评价, 可以更有依据和效率的甄别出各个职位的异同。
(二) 绩效评价与考核
素质模型像是一种行为标准, 根据其设定的考核标准能够引导工人进行修正, 创造更高的绩效。而绩效的多维性也要求更加深入的研究素质模型各个维度和要素的有效性, 从而进行正确的绩效评价和反馈。
(三) 培训、开发与职业生涯规划
素质模型的建立能够使管理者更好的分析培训需求, 使培训资源更有针对性。具体做法可以将素质模型与个人规划相匹配, 同时设计360度问卷, 使培训和开发的重点放在一线员工缺失的素质上面, 促进员工制定适合自己和支持企业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
五、结论
从企业层面分析, 建立素质模型, 一方面有助于组织的人才甄选;另一方面有助于组织开展需求程度和针对性较强的培训计划, 开发并培养工人的各项能力;同时, 将素质模型应用到组织的绩效评估和激励机制中, 也有助于提高主观绩效评估的有效性, 减少绩效扭曲的现象, 提高工人的满意度及工作绩效。
从产业层面分析, 我国已迈入“十二五”, 党中央适时提出了工业结构调整的战略, 大力改造提升制造业, 优化企业组织结构, 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中国造”要想在世界市场占有地位, 必须从根本上重视提高产业工人的理论、技术和综合素质。而产业工人素质模型的建立能够从制造业最基础的地方改善其发展速度和效率。同时, 只有产业工人的创新和进步才是引领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只有鼓励通过加快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 才能推动工业发展转向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
参考文献
[1]李文川, 鲁银梭.基于农民工流动的浙江产业工人素质提升战略研究[J].改革与战略, 2009, 3.
[2]殷呜, 牟立煜.基于浙江省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企业经营者素质实证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5, 1.
[3]赵曙明, 杜娟.制造业经营者胜任力比较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07, 3.
[4]冯明, 纪晓丽, 付茂华.制造行业管理胜任力与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应用心理学, 2007, 13.
[5]张兰霞, 王俊, 王雪等.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高层管理者胜任力模型[J].东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7, 28.
[6]杜娟.管理者胜任力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比较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 2009, 9.
8.模具制造员工培训 篇八
关键词:基层管理者问卷调查培训需求分析
基层管理者处于企业管理层次的最低层[1]。他们的主要职责是传达上级计划、指示,直接分配每一个成员的生产任务或工作任务,随时协调下属的活动,控制工作进度,解答下属提出的问题,反映下属的要求,几乎是样样都要管,事事必须抓。基层管理者执行力大小直接关系到组织的成败得失,并反映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绩效情况[2]。但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基层管理者处于被遗忘的角落。国内某大型制造型企业近些年来抓住国家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强大的市场需求推动下,以超常规的速度迅猛发展,但也遇到了管理上的瓶颈——执行力薄弱。有效执行是企业成功的关键,能否有效执行取决于管理者的执行力[3]。为帮助企业更好地适应新的经济环境,稳健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业绩和市场竞争能力,促进企业一步发展,该企业决定对基层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为使培训有的放矢,对基层管理人员进行了培训需求问卷调查。
1.问卷设计与调查
通过查阅国内相关文献及研究成果,咨询相关专家和参考部分业内教师建议,编制了企业培训需求调查问卷,除答卷人基本信息外,问卷题型分为选择题和简答题两类,其中选择题占四分之三。问题涉及基层管理者能力、专业知识和技能、管理方法和理论培训、培训教学方法等。在企业人力资源部分的配合下,对企业所有基层管理干部进行了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86份,收回370份,其中有效答卷363份,占发放问卷总数的94.04%。 将回收的有效答卷进行统计整理,然后进行深入分析。
2.样本基本特征
从样本的统计数据来看,在该企业的基层管理干部中,男性占79.6%,说明该企业基层管理者中女性比例偏低,这与该企业从事重型机械产品制造行业有关。年龄方面,小于35岁的青年基层管理者仅占6%,而45岁以上的占到了54%,说明该企业基层管理者中青年管理者偏少,这与该企业在上世纪末期经济效益不好,青年人才流失严重有关。
3.调查结果及分析
3.1.对基层管理者角色能力的认知
在对基层管理者应具有的能力的调查中,根据相关文献[4-5],调查问卷列出了准确的角色定位、良好的工作态度、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管理能力等几个选项供选择,调查数据显示,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被认为是基层管理者首要的必备能力,说明工作在企业生产第一线的基层管理者们,由于其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会以一种“专家”的姿态来使被管理者信服,另一方面,还有38.3%的被调查者认为其在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说明他们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难点,需要靠专业的知识才能够去解决。在应该具有能力当中,管理能力排在了第二位,86.5%被调查者认为基层管理者应该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已经大部分人已经认识到做好基层管理工作不仅要靠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必须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从整体上来看,该企业的大多数基层管理者已经意识到要成长成为一名优秀的基层管理者必须具有多方面的能力,能够较为准确的认识自己的工作岗位,但基层管理能力的不足已经束缚了企业管理水平提升,这为企业指明了下一步发展的方向。
3.2需要提高的能力
调查结果显示,在需要提高的能力方面接近70%的基层管理者认为他们缺乏创新能力,接下来依次是策划、应变、沟通等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6]。在各类基层管理者中,对创新能力的需求均毫无疑问的居于首位,这与近几年公司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活动,并依靠自主创新给企业带来了新活力有一定关系,也说明创新精神已经深入人心。生产车间基层管理人员对沟通和协调能力的要求较多,说明企业的管理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导致他们有相当一部分时间忙于协调沟通,致使他们觉得这方面能力还行提高。另一方面,生产单位和职能处室总需求值较大,这说明他们对管理能力的要求较高并注意管理能力的提升。
根据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结合企业现阶段工作需要,调查问卷对该企业基层管理者的培训需求进行了调查。在专业知识与技能方面,管理心理学、管理信息系统、6S管理、质量管理以及生产管理培训需求分列前5位,分别占到了51.5%、36.4%、27.8%、23.1%和18.7%。这说明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已经不再仅仅向某项专门技术要效益,而是向管理要效益的阶段,广大基层管理者已经充分意识到,掌握管理方法和技术是帮助他们解决日常管理工作的问题的利器,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他们的工作业绩。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其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为跟上时代步伐,他们已经由简单、被动地使用变为深入、主动地学习,这为企业实施信息化提供了良好心理条件。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企业的基层管理人员在积极的要求进步,有了不断学习国内外先进管理理论的诉求。
3.3培训方式
在本次调查中,给基层管理者提供的培训方式选项主要有课堂讲授、讨论交流、案例教学、情景模拟、专题调研、实践锻炼和其它共七种,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被调查者较容易接受案例教学这种培训方式,占到了70%,这是由于案例教学能为听者提供现实的情境、协作的氛围和会话的机会,该项受到基层管理者的青睐是在意料之中的;实践锻炼排在了第二位(占52%)多少有些出乎意料,因为基层管理者多是在实践中成长起来的,不缺少实践锻炼的机会,这可能因为他们意识到管理理论知识的不足而急切渴望通过实践锻炼去迅速提高实战能力的想法有关。讨论交流也有一半左右的人赞同,这从某个侧面反映基层管理者由于工作任务繁重,彼此间缺少交流,因此在日常管理中,应适当减轻他们的工作压力或创造机会让他们交流。课堂讲授、专题调研和情景模拟的仅分别占到44%、35%和32%。
4.结论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该企业的基层管理人员已经认识到做好自身岗位工作除了要有良好的工作态度和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必须要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加强管理能力的提升,并希望通过案例教学、实践锻炼、讨论交流等方式对管理心理学、管理信息系统、6S管理、质量管理以及生产管理等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学习和实践,来进一步提高自身创新能力、策划能力、应变以及沟通等方面的能力。
根据调查结果,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相关培训机构和高校结合企业生产运营管理模式和特点,立足于公司现有基层管理队伍的素质能力现状,着眼于现代企业对基层管理者素质能力要求,以循序渐进、逐年提升升为指导思想,制定了基层管理培训的五年规划,以角色认知为先导,通过对专业知识和技能和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学习,不断提高基层管理人员的执行能力,为公司打造一支适应企业现代化、国际化、执行能力强的基层管理队伍,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丽芬,江卫东,制造型企业基层管理者工作满意度对工作倦怠的影响实证分析[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9,28(6):1039-1046.
[2]罗明忠. 把握基层管理者执行力提升的关节点[J].华东经济管理. 2006年12月第20卷第12期:101~103.
[3]柳士顺,凌文辁。管理者执行力的构成要素分析[J]. 软科学.2010, 24(6):85-88.
[4]车间主任工作手册编委会,车间主任工作手册[J]. 北京:北京金版电子出版社.2007.1.
[5]刘海石.现代管理之路——车间与班组管理[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4.5.
9.模具制造员工培训 篇九
一、接受任务书
成型塑料制件的任务书通常由制件设计者提出,其内容如下:
1.经过审签的正规制制件图纸,并注明采用塑料的牌号、透明度等。
2.塑料制件说明书或技术要求。
3.生产产量。
4.塑
料
制
件
样
品。
通常模具设计任务书由塑料制件工艺员根据成型塑料制件的任务书提出,模具设计人员以成型塑料制件任务书、模具设计任务书为依据来设计模具。
二、收集、分析、消化原始资料
收集整理有关制件设计、成型工艺、成型设备、机械加工及特殊加工资料,以备设计模具时使用。
1.消化塑料制件图,了解制件的用途,分析塑料制件的工艺性,尺寸精度等技术要求。例如塑料制件在外表形状、颜色透明度、使用性能方面的要求是什么,塑件的几何结构、斜度、嵌件等情况是否合理,熔接痕、缩孔等成型缺陷的允许程度,有无涂装、电镀、胶接、钻孔等后加工。选择塑料制件尺寸精度最高的尺寸进行分析,看看估计成型公差是否低于塑料制件的公差,能否成型出合乎要求的塑料制件来。此外,还要了解塑料的塑化及成型工艺参数。
2.消化工艺资料,分析工艺任务书所提出的成型方法、设备型号、材料规格、模具结构类型等要求是否恰当,能否落实。
成型材料应当满足塑料制件的强度要求,具有好的流动性、均匀性和各向同性、热稳定性。根据塑料制件的用途,成型材料应满足染色、镀金属的条件、装饰性能、必要的弹性和塑性、透明性或者相反的反射性能、胶接性或者焊接性等要求。
3.确定成型方法
采用直压法、铸压法还是注射法。
4、选择成型设备
根据成型设备的种类来进行模具,因此必须熟知各种成型设备的性能、规格、特点。例如对于注射机来说,在规格方面应当了解以下内容:注射容量、锁模压力、注射压力、模具安装尺寸、顶出装置及尺寸、喷嘴孔直径及喷嘴球面半径、浇口套定位圈尺寸、模具最大厚度和最小厚度、模板行程等,具体见相关参数。
要初步估计模具外形尺寸,判断模具能否在所选的注射机上安装和使用。
5.具体结构方案
(一)确定模具类型
如压制模(敞开式、半闭合式、闭合式)、铸压模、注射模等。
(二)确定模具类型的主要结构
选择理想的模具结构在于确定必需的成型设备,理想的型腔数,在绝对可靠的条件下能使模具本身的工作满足该塑料制件的工艺技术和生产经济的要求。对塑料制件的工艺技术要求是要保证塑料制件的几何形状,表面光洁度和尺寸精度。生产经济要求是要使塑料制件的成本低,生产效率高,模具能连续地工作,使用寿命长,节省劳动力。
三、影响模具结构及模具个别系统的因素很多,很复杂:
1.型腔布置。根据塑件的几何结构特点、尺寸精度要求、批量大小、模具制造难易、模具成本等确定型腔数量及其排列方式。
对于注射模来说,塑料制件精度为3级和3a级,重量为5克,采用硬化浇注系统,型腔数取4-6个;塑料制件为一般精度(4-5级),成型材料为局部结晶材料,型腔数可取16-20个;塑料制件重量为12-16克,型腔数取8-12个;而重量为50-100克的塑料制件,型腔数取4-8个。对于无定型的塑料制件建议型腔数为24-48个,16-32个和6-10个。当再继续增加塑料制件重量时,就很少采用多腔模具。7-9级精度的塑料制件,最多型腔数较之指出的4-5级精度的塑料增多至50%。
2.确定分型面。分型面的位置要有利于模具加工,排气、脱模及成型操作,塑料制件的表面质量等。
3.确定浇注系统(主浇道、分浇道及浇口的形状、位置、大小)和排气系统(排气的方法、排气槽位置、大小)。
4.选择顶出方式(顶杆、顶管、推板、组合式顶出),决定侧凹处理方法、抽芯方式。
5.决定冷却、加热方式及加热冷却沟槽的形状、位置、加热元件的安装部位。
6.根据模具材料、强度计算或者经验数据,确定模具零件厚度及外形尺寸,外形结构及所有连接、定位、导向件位置。
7.确定主要成型零件,结构件的结构形式。
8.考虑模具各部分的强度,计算成型零件工作尺寸。
以上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了,模具的结构形式自然就解决了。这时,就应该着手绘制模具结构草图,为正式绘图作好准备。
四、绘制模具图
要求按照国家制图标准绘制,但是也要求结合本厂标准和国家未规定的工厂习惯画法。
在画模具总装图之前,应绘制工序图,并要符合制件图和工艺资料的要求。由下道工序保证的尺寸,应在图上标写注明“工艺尺寸”字样。如果成型后除了修理毛刺之外,再不进行其他机械加工,那么工序图就与制件图完全相同。
在工序图下面最好标出制件编号、名称、材料、材料收缩率、绘图比例等。通常就把工序图画在模具总装图上。
1.绘制总装结构图
绘制总装图尽量采用1:1的比例,先由型腔开始绘制,主视图与其它视图同时画出。
五、模具总装图应包括以下内容:
1.模具成型部分结构
2.浇注系统、排气系统的结构形式。
3.分型面及分模取件方式。
4.外形结构及所有连接件,定位、导向件的位置。
5.标注型腔高度尺寸(不强求,根据需要)及模具总体尺寸。
6.辅助工具(取件卸模工具,校正工具等)。
7.按顺序将全部零件序号编出,并且填写明细表。
8.标注技术要求和使用说明。
六、模具总装图的技术要求内容:
1.对于模具某些系统的性能要求。例如对顶出系统、滑块抽芯结构的装配要求。
2.对模具装配工艺的要求。例如模具装配后分型面的贴合面的贴合间隙应不大于0.05mm模具上、下面的平行度要求,并指出由装配决定的尺寸和对该尺寸的要求。
3.模具使用,装拆方法。
4.防氧化处理、模具编号、刻字、标记、油封、保管等要求。
5.有关试模及检验方面的要求。
七、绘制全部零件图
由模具总装图拆画零件图的顺序应为:先内后外,先复杂后简单,先成型零件,后结构零件。
1.图形要求:一定要按比例画,允许放大或缩小。视图选择合理,投影正确,布置得当。为了使加工专利号易看懂、便于装配,图形尽可能与总装图一致,图形要清晰。
2.标注尺寸要求统一、集中、有序、完整。标注尺寸的顺序为:先标主要零件尺寸和出模斜度,再标注配合尺寸,然后标注全部尺寸。在非主要零件图上先标注配合尺寸,后标注全部尺寸。
3.表面粗糙度。把应用最多的一种粗糙度标于图纸右上角,如标注“其余3.2。”其它粗糙度符号在零件各表面分别标出。
4.其它内容,例如零件名称、模具图号、材料牌号、热处理和硬度要求,表面处理、图形比例、自由尺寸的加工精度、技术说明等都要正确填写。
三【模具设计技术培训相关:】
1、技术咨询相关,无锡数控模具设计技术指导中心,无锡金鼎数控编程、模具设计培训,学习技术理所应当找师傅教,专业数控编程模具设计工程师辅导你在工作中遇到的平时的点点滴滴让你在哪里都学不到的,等到工作中遇到问题你就比别人有差距了。(像外面的培训机构,培训学校,最擅长山寨剽窃我们的作品,呵呵记住了技术是山寨不去的)。盗用我们的名称名词,技术文章在网上招生,其实他们又懂什么。“大家记住,所有的培训学校培训机构在培训数控编程模具设计的技术方面都是学的皮毛,根本没能力去独挡一面”。
【模具制造员工培训】推荐阅读:
高级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简历08-12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心得体会09-14
模具工培训大纲07-22
模具产品冲压技术理论培训08-20
模具员工转正自我鉴定09-10
生产制造部员工岗位职责07-18
模具专业简历08-05
模具钳工中级试题06-30
模具管理看板图片07-08
模具维修年终总结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