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麦哨》教学设计(通用10篇)
1.四年级下:《麦哨》教学设计 篇一
《 麦哨 》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生字。
2.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课前收集田野风光图片及文字资料,参照请三篇文章学习方法自读全文,质疑,与同学交流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乡村孩子纯朴自然、欢快的童年生活。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感受作者语言的优美。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1.踢足球,参加夏令营、冬令营,外出旅游观光„„..城市少年的课外生活是多么丰富多彩;而农村孩子的生活却别有一番情趣,想了解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生活天地,领略一下他们的生活情趣吧!2.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要知道的?与大家说一说。(学生自由提出疑问)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2.读书交流。(1)请学生选读自己最喜欢的部分。(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3)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交流。
三、细究课文,探究解疑
引导学生重点探究一下问题。
1.农村孩子有哪些特有的玩乐方式?课文重点写了哪一件事?
(1)从文中找出相关的段落、相关的句子读一读。仔细体味一下其中的乐趣。(2)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过渡:以上我们体会了农村孩子那别有情趣的玩乐,他们的课余生活是那样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他们是那样的团结和睦,他们的玩乐方式带有一种纯天然的自然美,那么他们的生活环境又是怎样的呢?美不美? 2.研读课文第4自然段。
(1)这一自然段写了乡村田野的哪些景物?显示了一片什么样的景象?(庄稼即将成熟)
(2)找出文中描写景物变化的语句,读一读。(3)品味精美语句。拟人句:“麦田换上了耀眼的浅黄色新装。”(把麦田当做人来写,显得非常亲切,富有情调,流露了作者的喜爱之情)(4)指导感情朗读。
(引导学生从结构、表达效果方面感悟作者的用意,激发情感)3.质疑:课文以麦哨开头,又以麦哨结尾,有什么用意?
(全文首位呼应,行文流畅,意蕴悠长,暗示孩子们的童年生活也如同那麦哨的声响,欢快、柔美、悠远、绵长)
四、课堂小结
课文描写了乡村原野的优美风景以及农家孩子独特而又愉快的玩乐,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田园风光及农家孩子的喜爱之情。
板书设计
麦哨
割草
麦哨响起-----
玩乐
麦哨又吹响
吃“茅茅针”
(对田园风光及农家孩子的喜爱之情)
2.四年级下:《麦哨》教学设计 篇二
一、改革教学方法, 为学生指引方向
新课程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追求“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学宗旨。教师要树立学生主体观, 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1. 倡导课前预习, 将课堂教学内容前置。
预习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 让学生提前了解课堂知识, 了解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小学四年级学生具有了一定的自我约束能力,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预习。促使学生主动预习的方式有: (1) 填写“预习卡”, 有的小学数学教师给学生设计了“小学数学预习卡”, 为学生的预习提供了依据, 也可以监督和保证学生能完成预习任务, 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2) 教会学生如何预习, 要求学生阅读数学教材, 将教材内容通读, 看看哪些知识可以理解, 哪些知识需要在课堂上验证或者向老师求教, 预习时鼓励学生试着做后面配套的习题, 记录疑难问题, 教师在讲课时要当堂纠正预习中的错误, 巩固强化知识。
2. 让课堂“活”起来,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有新意的课堂才能活起来, 新课程背景下, 教师要在教学中要通过设置问题情境, 将数学问题模型化, 将规律法则风趣化、幽默化, 将题中的数量关系直观化, 使课堂充满情趣和活力, 让小学四年级学生能直观地理解数学。
3. 课堂教学中的“精讲”和“简讲”。
在课堂教学中不再完整讲解全部的教学内容, 只“精讲”重点和难点, 对普通知识点和简单的内容要“简讲”, 如果有的学生没有预习或预习不认真、不透彻, 那么这种“精讲”和“简讲”的课堂会让他们很吃力, 甚至不知道老师讲的什么, 这种困惑会让学生重视预习。对于预习效果较好的学生, 课堂的“精讲”和“简讲”, 势必会给学生留下更多的自主思考和学习的空间,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改革小学数学学习方法, 为提高学习成绩打基础
学习方法与学习效率、学习成果有直接的关系, 所以, 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小学四年级数学有几种基本的学习方法。
1. 阅读教材。
在小学数学书中包含了所有的知识和概念, 甚至包含了教材编写者对知识的重点概括, 这些信息只有在仔细的阅读中才能体会到。因此, 教师要指导学生仔细的去阅读教材、品味每一句话、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逻辑关系的内涵和用意。对于应用题, 如果学生不会做, 就要反复读题, 俗话说, 题读三遍, 其义自见, 在读的过程中不断思考, 就会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印象, 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 数学练习。
在小学四年级数学中有很多知识和概念要在不断的练习中巩固和提高, 习题具有多样性, 同样一个知识点, 可以有应用题、选择题、计算题等多种题型, 可以有排除法、推理法、验证法等多种解题方法, 通过训练可以提高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3. 数学思维锻炼。
和其他课程相比, 小学数学是理性思维较强的课程, 在学习中让学生动脑筋想问题, 学会思考, 学会学习。有的小学老师通过“讲数学, 争当小老师”活动, 让学生讲解自己的做题思路, 开展思维训练活动, 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三、培养学习习惯, 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学习习惯是在兴趣、意志、态度等情感因素驱动下, 逐步形成的行为倾向。养好习惯者成, 染坏习惯者败, 好习惯小到取得一个好成绩, 大到受益终生。因此, 对小学教育而言, 培养习惯是头等重要的事。首先要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和学习活动中, 重视养成教育, 重视学法的指导。其次是确定学习目标, 明确每节课的学习的范围和重点, 教师对学习内容中的疑难点作适当的启发, 让学生明确目标, 找准方向。再次是课堂上保证学生适度的脑负荷和活动量, 使学生注意力充分集中, 并保持一定的紧张度, 实现高效率运转。
总之, 在新课程背景下,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保证课堂教学效益, 实现新课程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谭发荣.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方法初探[J].新课程 (小学) , 2013 (05) .
[2]李志军, 胡开勇.“玩学合一”的快乐数学课——小学四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游戏学习法教学片段[J].教育科学论坛, 2013 (06) .
3.四年级下:《麦哨》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主读悟,感受语言的丰富与优美,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学会仿写。
3、感受田园风光的美好和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感受乡村孩子纯朴自然、欢快的童年生活。难点: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乡村生活的欢快。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田园牧歌
1、板书课题:
给这两个字分别组一个合适的词,想想麦哨是什么?(用麦秆做成的哨子)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听听吹响麦哨的声音是怎样的?看看课文几次写到“麦哨”?是怎样描写的?
3、交流:
读通相关段落(课文第一、二、七、八自然段)。读准多音字“和”、“应”。(提示:这两个字意思相近,可以组成一个同样意思的新词“应和”)
4、读了课文,谁能来模仿吹响麦哨的声音?
(提示:吹得短促,吹得悠长,与同桌合作“应和着”吹一吹,忽高忽低)
5、变化丰富的麦哨声就像一曲曲风格不同的田园牧歌,我们听着有什么不同的感受?(短促的麦哨声是一曲欢快的乐曲,悠长的麦哨声是一曲柔美的乐曲,而相互应和着的麦哨声就像一曲合奏曲)
6、有感情朗读描写麦哨声的段落。
二、赏田园画意
1、为什么孩子们的麦哨声吹得那么欢快、那么柔美?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的其他段落,去欣赏乡野生活里的“欢快”与“柔美”的画面。
2、学生自读自悟,把“欢快”与“柔美”标注在相关的句子边。
3、随机交流所欣赏到的“乐”与“美”和画面,边交流边指导朗读,读出相应的感受。
孩子们衣服美:“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看图品味:碧蓝的湖水边,茵茵绿草地上,孩子们玩耍割草,就像是绿草地上盛开了无数美丽的花儿,好一幅色彩艳丽的画。随机板书:碧湖,绿田,孩子,色彩斑斓的画)
田野里花果美:“前几天,田野里还是鹅黄嫩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哪些颜色映入你的眼帘?(圈划:鹅黄嫩绿、浓阴、金黄、黑白相间、雪白、浅黄色)这些颜色是一起出现的吗?(圈划:前几天、转眼间)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好一幅变幻无穷五彩纷呈的画。随机板书:油菜,蚕豆,稻花)
田园里丰收乐:“前几天,田野里还是鹅黄嫩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哪些词语让你看到了丰收的景象?(圈划:到处、密密的、一蓬蓬、丰满、齐刷刷)重点品味“擎”。(与举、托相比,“擎”字更显出果实的丰满,突出麦子的自豪与献礼般的郑重。)你又从哪里感受到了丰收的欢乐?跳动的音符奏出的是什么乐曲?(好一曲欢庆丰收的歌。随机板书:欢庆丰收的歌)
小伙伴游戏乐:男孩子跑到铺满青草的土坡上面,翻跟头……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看图想象说话,在这天然的草垫子上,孩子们会怎样快乐地游戏?(例:只见小牛来了个倒竖蜻蜓,还倒立着“走”起路来,两条腿在空中一颠一颠的,引得妞妞直拍手。哎哟,不好了,他手一软支撑不住,一头栽倒在草地上。不过,没事,那柔软的“垫子”让他乐得打起滚来)难怪“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随机板书:翻跟头,竖蜻蜓,小伙伴们乐开花)
茅茅针滋味美:“……一股甘甜清凉的滋味很快从舌尖直沁肺腑!”草地是天然的垫子,那茅茅针呢?(是天然的绿色饮料)
三、抒田园诗情
1、同学们,刚才我们品味着课文,仿佛看到了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玩耍嬉戏的情形,那快乐美好的田园生活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你再仔细读读课文,一定会发现课文中的好多词句也像麦芒一样齐刷刷的,也是那样的美。
2、学生自读,寻找有规律的词句,交流美的语句,诵读积累喜欢的词句。(通过师生对读、同桌对读等形式读出句的节奏美,积累词句)
一声呼,一声应
玩累了,喊渴了
密密的,鼓鼓的嚼嚼,吮吮 你呼我应,此起彼落
一张张,一朵朵,一蓬蓬
那么欢快,那么柔美 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重叠与对称)
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排比句)
3、作者用极富诗情画意的语言为我们制作了一部田园风光片。其实那让人向往的田园景色何止这一些呢?诗人刘定安用一首首短诗向我们展示了江南田园美景。(学生自由诵读)
惊飞油菜地里/几只鹧鸪/哨音竟沾住了几片白羽─—《麦哨》
又是一场雨/好多人被淋湿/湿润的清晨和黄昏/原上草色迷离/雨伞长出叶子/蘑菇戴上斗笠/炸雷翻滚在牛角上/少年心事在风里飞─—《在雨季》
像我来时一样/油菜花在拂晓开放/凝露的风/在三月的轻烟里/吹过有梦的村庄─—《三月》
4、课外作业:
4.四年级下册《麦哨》评课稿人教版 篇四
听了老师的课后,我觉得她的班有以下亮点:
首先,教室充满活力
蔡老师对小麦口哨呻吟的线索,紧密与一读文本的文本,可以快速整理出文本的上下文。后来,让学生接触文字,应该,开朗,柔软等字样在瓷卟啉卟啉小麦口哨想象,可以有效地掌握学习语言的基本目标。同时,在教室里的欢快和软的口哨吹新鲜的风,让学生感觉像在牧区。
从口哨的主题到指导工作的直接写作段落的哨子,通过1.2和7.8的想象力,对比,既了解了口音,又加深了对口哨的理解,真正感觉到它的快乐,漫长。然后,通过询问图片来问问题与文章内容之间的关系,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解决自然接近农村孩子的问题,了解农村的农村孩子们开朗,柔和的牧区生活。
第二,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欣赏
在口哨课上,蔡老师成为组织者的一个友好和明智的点,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阅读(自由阅读,命名阅读,阅读,阅读),欣赏,到充满时间的阅读,阅读一个焦点),读一个级别读乐趣,阅读情况,阅读启蒙,读人。以开朗,柔和为重点,让学生学会突破自己,并建立一个有效的学习空间。然后学习关键词词的想象力,让学生对语言的感知,既有共同性又有个性,所以真正的品味 到语言的文本流动的厚厚的乐趣。蔡老师也用生动的语言来描述场景。这些语言的培训,是基于教材,和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而不是用于培训和培训。
在教学中,通过美丽的美国情况和语言,培养学生的美丽,让学生体验美国,感受美国,欣赏美国。这是一篇文章和美国的文章,文字显示了我们对乡村地图的一个渴望的图片,同时,这种语言是生动而美丽的,非常独特的,如刺绣口袋,毛毛针,投标荚,小麦儿童,这些学生远离生活和一些熟悉的东西,蔡老师通过图片展示带回了学生的回忆,并进一步让孩子们接近文字。从这是一个阅读文本,蔡老师专注于教学领域的美。首先通过学生教授色彩的词语,感受色彩的美丽,然后抓住关键词引擎来欣赏收获的喜悦。情感美和语言美在一起,激发学生爱国,爱情语言的情感。
三,人文与仪器的和谐与团结
我们的教学应该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包括提高认知水平,掌握学习技巧和熟悉程度 实践,思维能力形成与发展等。我们主张人文,感情的同时,不能否认工具,忽视语言,人文和工具的和谐与团结是完美的语言教学。在口哨一课,蔡老师进行语言训练来实现。如:课堂教学一开始,让学生注意,应该发音,作者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段(平凡,隐喻,拟人),蔡老师在教授这种修辞的句子练习时,他们角色在文章中。讲述故事,谈论新旧知识。这些不仅渗透了教师的指导,学习学生的方式,而且贯彻了知识点。课后延期:场是什么收获场景?模仿连续写这句话。
四,注意读写能力
在理解和情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语言规律,熟悉积累,就能使文本丰富的语言滋养学生的心灵。此外,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引入延伸阅读,尝试写实践,学习视角到一个广阔的世界,使文本已经完成,并学习无止境,无止境。最后,一首诗来感受学生的诗意味道。孩子们是最原始的 语言,显示乡村风格和特点,这是一门有意义的课堂练习笔,也是丰富的文本。
建议教学口哨 1,旋律的整个部分总是充满快乐和柔软这四个词,学生的心灵也深深地留下丰富的农村欢乐和孩子的快乐的游戏地图。不仅在这一点,文本的结尾,这个“开朗,软”只是小麦口哨?这个灵感是一个上升的过程,学生的视线从文本,拉到更广泛的其他农村的图像,使整个教学是基于文本和高于文本。
5.四年级下《白桦》教学设计 篇五
襄阳高新区孙庄小学 王美
一、教材分析
《白桦》以白桦为中心意象,从不同角度描写它的美。满身的雪花、雪绣的花边、洁白的流苏,在朝霞里晶莹闪亮,披银霜,绽花穗,亭亭玉立,丰姿绰约,表现也一种高洁之美。诗中的白桦树,既具色彩的变化,又富动态的美感。白桦那么高洁、挺拔,它是高尚人格的象征。这首诗流露出了诗人对家乡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绣、潇”等9个生字,会写“桦、涂”等11个字,会写“白桦、毛茸茸”等7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本诗。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读、比赛读等朗读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并分析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体会诗歌的魅力。
三、重难点:了解现代诗的特点,感受诗歌的意境及诗人情感。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白桦的图片)你知道图片中的植物是什么吗?
白桦是落叶乔木,树干端直,树皮灰白色,纸状,分层脱落。是形成天然林的主要树种之一。木材可供一般建筑及制作器具之用,树皮可提桦油。白桦是俄罗斯的国树,是这个国家民族精神的象征。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外国诗歌——《白桦》。(板书课题)(设计理念:通过图片导入新课,能让学生们直观了解白桦这种植物,拉近与文本的距离。为下面学习新诗铺平道路,激发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地把课文朗读一遍。自学生字词语。
2.检查生字词语:
(1)读准字音。
生字:绣 潇 绽 朦 胧 晖 徜 徉 桦 涂 茸 穗 寂 霞 抹
词语:白桦 毛茸茸 潇洒 花穗 朦胧 寂静 朝霞
指名逐词读,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注意读准翘舌音“叉”,后鼻音“瓶”。
(2)理解词义。
学生分四人小组,交流一下不理解的词语。若是小组讨论无法解决的,提出来全班讨论。
(3)重点指导:潇”字是左右结构;“朦”字书写时注意右部不要少了短横;“抹”字右边.上横长,下横短。
3.小组合作朗读。
4.思考:诗歌的每一小节写的是什么?
第一小节:写“我”的窗前有一棵白桦。
第二小节:写白桦在雪中的美。
第三小节:写白桦在朦胧寂静中的美。
第四小节:写白桦在朝霞映照下的美。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了解课文大意。因为是四年级的学生,所以生字词不作为教学的重点,让学生自学和小组讨论来完成。首先要做到读准字音,然后让学生讨论,解决词义。感知课文内容,先分节概括,再整体感知,降低概括归纳的难度)
(三)品读诗歌,感悟意境。
1.自由朗读诗歌,边读边体会:这是一棵怎样的白桦?(美丽)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赞美白桦的美丽?(雪中、寂静中、朝霞中)
3.在文中找出表现白桦美丽的词语。(如画、玉立、光华)
4.想象白桦“如画、玉立、光华”的样子,读出白桦的特点。
5.出示短语,学生读。
洁白的流苏 姗姗来迟的朝霞 灿灿的金晖
晶亮的雪花 白雪皑皑的树枝 银色的光华
同学们,读了这些词语,你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请你选择几个短语描述一下这棵白桦。
6.配乐范读。你体会到了什么?(作者对白桦的赞美、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7.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分组赛读,齐读。
六、板书设计:
11.白桦
第一小节:“我”的窗前有一棵白桦。
第二小节:白桦在雪中的美。
第三小节:白桦在朦胧寂静中的美。
6.四年级下:《麦哨》教学设计 篇六
师:京剧是我国传统艺术中的国粹, 生旦净末丑, 人物特点鲜明, 而且每个人物的动作都有严格的规矩。比如扇扇子这个动作, 不同的人物就有不同的扇法。 (拿起一把扇子, 表演动作) 有的人物扇脸, 有的人物扇肚子, 还有的人物扇屁股。 (学生笑) 这三种扇法, 突出的是三种人物的特点。由于大家不太熟悉京剧, 所以, 我把这三种人物写在黑板上, 请大家对号入座, 猜一猜用扇子扇脸、扇肚子、扇屁股的分别是哪三种人。 (板书:武将、书生、小丑)
生:武将扇肚子, 书生扇脸, 小丑扇屁股。
师:哈哈, 你说得真准!你为什么这么判断呢?
生:扇肚子的动作幅度比较大, 可以表现武将的威风;轻轻地扇脸, 是最斯文的动作, 能够表现书生的修养;扇屁股是夸张搞笑的动作, 能够表现小丑的可笑。
师:你看过京剧吗?
生:没看过, 我不爱看。
师:你们瞧, 一个没看过京剧的同学, 愣能透过人物的一个动作, 猜对角色, 这说明什么呀?说明动作的作用太大了, 透过一个传神的动作, 我们就能认识一个人物。
分析:透过动作, 全面认识小雨来
这种能够表现人物特点的动作, 在文章当中叫做“动作描写”。课文《小英雄雨来》中, 就有一段非常精彩的动作描写:
忽然听见街上咕咚咕咚有人跑, 把屋子震得好像要摇晃起来, 窗户纸哗啦哗啦响。雨来一骨碌下了炕, 把书塞在怀里就往外跑, 刚要迈门槛, 进来一个人, 雨来正撞在这个人怀里。他抬头一看, 是李大叔。
师: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时期, 雨来帮助共产党做工作, 共产党发给他一本识字课本, 上面写着:“我们是中国人, 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样的书, 日本鬼子是不让读的, 他们希望中国人读的是:“我虽然是中国人, 但是我爱大日本帝国。”这时, 雨来正趴在炕上读书, 听到街上有人跑, 以为日本鬼子来了, 赶忙起身出去看。文中用了哪些动词, 描写雨来一连串的动作呢?
生: (纷纷回答) 骨碌、塞、跑、迈、撞。
师:从这一连串的动作中, 你能看出雨来是个什么样的小孩吗?
生:他是个动作敏捷, 头脑机灵的小孩。
师:听到外面有声音, 雨来一骨碌就下了炕, 动作多么敏捷呀。往外跑的时候, 他一头撞在李大叔的怀里, 这说明他行动的速度非常快, 否则, 撞不上。你的回答很正确, 其他同学还有补充的吗?
(生思考、沉默, 师启发。)
师:动作敏捷, 头脑机灵, 这是雨来的优点, 但是, 从一连串的动作描写中, 我们还能了解雨来的一个缺点。他速度快, 但是, 有点快得过分了……
生:鲁莽!
师:对呀!你是怎么看出鲁莽的呢?
生:我是从“撞”这个词上看出来的。如果来的是日本鬼子, 而不是李大叔, 他撞在鬼子的怀里, 那他就完蛋了。
师:说得有道理。我们在影视剧中见到过, 日本鬼子要进屋的时候, 都要端着刺刀, 害怕里面有人。如果雨来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冲出来, 就不是撞在谁的怀里了, 而是撞在日本鬼子的刺刀上了, 那就成了真正的“冲刺”了。
生:我发现他把书塞在怀里, 是不安全的, 日本鬼子一搜身, 就能搜出来。
生:我觉得他不应该先往外跑, 应该先透过窗户或者门缝观察一下外面的情况。
师:呵, 你们可真聪明!那时候的窗户不是玻璃的, 是糊的窗户纸, 雨来应该把窗户纸捅个窟窿眼儿, 往外瞧。雨来毕竟是芦花村里十二岁的儿童, 他还不够成熟。这正是这篇课文的精彩之处, 人物刻画得生动、可信, 既有优点, 也有缺点的雨来, 才是一个真正的小孩。这一切, 都是通过几个传神的动词表现出来的。
拓展:通过动词, 生动刻画“老雨来”
师:小英雄雨来生活在抗日战争时期, 如果他活到今天, 已经是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了, 我们应该管他叫雨来爷爷。有一天, 雨来爷爷正躺在炕上休息, 突然听见街上咕咚咕咚有人跑, 他急忙下炕, 走到门口, 想看看是谁来了。你们说, 他的动作与十二岁的时候还会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那会是什么样呢?
生: (纷纷回答) 动作慢!走路费劲!差点儿摔跟头!
……
师:看来大家对老人的动作特点很熟悉, 那就请你们写个片段, 一百字左右, 表现雨来爷爷的动作特点。注意, 至少要用上三个以上能够表现老人动作特点的动词。
(生写作, 师巡视。10分钟后, 学生朗读片段。)
生:“雨来爷爷慢慢地下了炕, 缓缓地走向门口, 轻轻地推开门……”
师:表现老人动作特点的动词是哪几个呀?
生:慢慢、缓缓、轻轻。
师:你觉得“下”、“走”、“推”是什么词呢? (生迟疑, 答:动词) 那么, 慢慢地下, 缓缓地走, 轻轻地推, 动词前面这些用来形容动作的, 应该是什么词呢?
生:形容词。
师:这些形容词你用得很准确, 但是, 动词却没有老人的动作特点。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 应该怎样“下”?怎样“走”?怎样“推”?
生:“雨来爷爷用一只胳膊支撑着身子, 另一只胳膊抓着窗户框, 慢慢地坐起身子……”
师:好!支撑身子, 抓窗框, 这才是老人坐起来的动作特点。大家写这个片段的时候, 应该想一想生活中的老人, 把他们一举一动的样子在脑海中放映一遍, 选取跟雨来爷爷下炕、开门有关的动作, 写进文章。
生:“雨来爷爷拿起拐杖, 吃力地站起来……”
师:这个“拿”字就没有了老人的动作特点, 以为他是拿拐杖玩儿呢。老人是在借助拐杖起身, 走路, 所以这个“拿”应该换一个更准确的词。
生:换成“拄”!
师:对啦!不过, 我觉得还能再换。老人年岁大了, 眼神不好, 手又有些颤抖, 他们伸手取拐杖的时候, 手是这样的 (师表演动作) 。这个样子, 更像是在摸。所以, 这句话写成“雨来爷爷摸过拐杖来”, 更有老人特点。
(学生一边朗读, 老师一边评点, 并把好词记录在黑板上。不一会儿, 黑板上已经出现了“支撑、抓、挪、移、摸、拄、颤抖、蹭、扶、瘸、拐、喘、咳、靠”等将近二十个动词。)
师:黑板上写的词语, 都是从大家的片段中摘录的精华。不用读文章, 只看这些动词, 眼前就能浮现出一位老人的形象。谁能用上这些动词, 尽量用得全一些, 把雨来爷爷一连串的动作说一说?
生:雨来爷爷用一只胳膊支撑着身子, 另一只胳膊抓着窗户框, 慢慢地坐起来, 身子一点一点地往炕边挪。他伸出颤颤巍巍的手, 摸过拐杖来, 用力地拄着, 颤抖着站起身, 一步一步向门口蹭去。可是刚走了几步, 他的腿就开始疼了, 他只好扶着墙, 一瘸一拐地往前走。他“咳咳”地咳嗽着, 喘着粗气, 靠在墙上休息了一会儿, 才继续走向门口。
师:小雨来变成了老雨来, 你表达得真生动!同学们, 同样是下炕, 动词变化了, 人物特点就变化了。有句话, 叫做“生命在于运动”, 人只要活着, 就得运动, 没有运动就没有生命。在写文章的时候也一样, 要让人物活起来, 就得先让他动起来。为了让笔下的人物充满生命的活力, 我们必须在动作描写上好好下点功夫。
(作业:“在田径比赛的跑道上, 小明和小刚同时摔倒……”请把这句话作为开头, 写一个片段。要细致描写他俩摔倒后的不同表现, 包括动作、表情、语言等, 使读者了解到小明很娇气, 小刚很坚强。)
备课笔记
点灯的人
“茶点快准备好了, 太阳已经西落;这时候, 可以在窗口见到李利走过身边;每晚, 吃茶点的时候, 你还没就座, 李利拿着提灯和梯子来了, 把街灯点亮。”“只要门前有街灯, 我们就很幸福, 李利点亮了许多盏, 又点亮了一盏在我家门口。”这是史蒂文斯的儿童诗《点灯的人》中的句子。读这首诗的时候, 我觉得李利就是我们———辛勤的语文教师们。
任何一篇课文, 在学生面前都是一片黑夜, 即使他们预习了, 朗诵了, 好像读懂了, 自认为朝霞满天的清晨已经到来了, 但是, 黑暗依然存在。就像《小英雄雨来》这篇课文, 多年来, 诸多版本的语文教材中都曾选用, 我念小学的时候, 就认识了这位小英雄。这种故事性较强的文章, 孩子们似乎一读就懂。可是, 他们究竟懂什么了呢?他们懂了每个汉字应该怎么读, 懂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懂了教学参考书上的标准答案, 这还远远不够。
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是一位智者, 用智慧的火花点亮文本的明灯。
有个学生向我诉苦, 语文老师让他们在课堂上把《小英雄雨来》朗读三遍, 要把他们累死了。我不知道这位语文老师目的何在, 是为了体现那句古训“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呢?还是为了贯彻新课标的要求, 培养学生自读自学能力呢?可是无论怎样, 只要学生觉得快要累死了, 这堂语文课就已经失败了。只有在黑暗中枯燥而又茫然地赶路, 孩子们才会感到异常疲劳。如果让他们观赏着风景前行, 他们定会乐此不疲。
我也曾觉得《小英雄雨来》这篇老课文没什么好讲的, 但是, 我不甘心在名篇面前失语。我像笼中困兽一样, 在文本中搜寻突破口。当我发现描写雨来的几个动词在熠熠发光的时候, 我仿佛变成了成功突围的勇士, 看到了生命的希望。于是, 在黑夜中, 我点亮了一盏明灯。就像那首诗中写的一样:“只要门前有街灯, 我们就很幸福。”学生在我的引领下, 感受到了发现的惊喜, 阅读的幸福, 以及创作的满足。
7.小学四年级下教学反思 篇七
在教学前已经让学生读了很多遍课文了,因此我在揭示课题后直接进入生字词的教学。但是起来领读的两位同学都遇到的难题,课下了解她们读的都不是很多。
在课文的教学中我抓住了我从失望――吃惊――遗憾――惊奇――震撼的心理变化的主线展开。在黑板上出示了一段话,让孩子们边读课文边思考:
初见草地,我感到 因为
扒开草地,我感到 因为
离开前我,感到 因为
看到花我,感到 因为
感受到花的勇气,我心头 因为
但是在交流后,我感觉在交流句子的过程中显得对课堂的把握非常的力不从心,原来的思路全乱了。因为孩子对这些句子的把握完全不在我设计的道道上了。体会起来也没有那么深刻。
静心思考还是自己的设计存在问题。我完全可以在一开始只让孩子找心情变化把原因撇开一边。找准心情后直接提问“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读读课文从字里行间去寻求。”这样就给了孩子充分的阅读文本的时间,而且这网也撒得比较小,目的性也更强了。
因为之后的思路比较乱,课堂效率不高,因而一节课没能完成。我于是又把交流句子,品味文章这部分内容花时间理了下。
8.四年级下科学教学计划 篇八
课标要求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3、继续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学情分析
9.四年级下:《麦哨》教学设计 篇九
猪鼻子和防毒面具
1915年,德军在战争中第一次使用了毒气弹这种化学武器。当时,英法联军看到空中慢慢升起了一股白色气团,随后士兵们就开始打喷嚏、咳嗽、流泪不止,有的甚至停止呼吸,直至死亡。
英法联军将抵抗毒气袭击的任务交给了科学家们。科学家们发现毒气的化学成分是氯气。战场上,除了士兵和当地居民的尸体外,飞鸟、家禽、牛羊马狗等均遭毒害。可奇怪的是,猪却没有中毒的迹象。为了揭开这个秘密,科学家们进行了模拟试验:把猪、马、牛、羊等圈在一起,然后放出氯气。观察发现,当猪闻到有毒气体时,就开始拼命逃窜;当无法躲避时,猪就拼命在地上刨土,然后将长鼻子插入刨松的泥土中“闭目养神”。毒气散尽后,其他动物都死了,猪却不慌不忙地拔出长鼻,用力将鼻孔中的泥土喷出。
目睹这一“奇迹”后,科学家们很快得出了结论:泥土颗粒对氯气有明显的吸附作用,猪的长鼻子插入土中,泥土颗粒塞满了它的鼻孔,形成一个类似过滤器的防护面具。于是“,长鼻子”的防毒面具就诞生了。防毒面具上的“长鼻子”就是一个过滤器,里面装着吸附作用比泥土颗粒更强的活性炭,能有效抵抗毒气的袭击。
苍耳和尼龙搭扣
苍耳这种植物你可能已经见过,每当秋天野外郊游归来,它的果实 会挂在你 的衣裤上———它的颜色是灰褐色的,长度约1.5厘米左右。可以牢牢钩住衣裤,不易脱落。你知道吗?像苍耳这样微小的植物也为人们带来了有益的启示呢!
据说,瑞士发明家乔治喜欢带着狗外出散步。有一次,散步回家,他发现自己的裤腿上和狗身上都粘满了一种植物———苍耳。苍耳粘在狗毛上很牢,要花一定功夫才能把苍耳拉下来。乔治感到很奇怪,他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苍耳。
原来,苍耳的纤维与狗毛是交叉在一起的,他想,利用这两种物体的形状结构可不可以设计一种搭扣呢?于是,尼龙搭扣诞生了。两片尼龙布,一边是一排排的小钩,另一边是密密麻麻的小线圈,两边贴在一起的时候,小钩就钩住小线圈,不易分开。
从此,人们的生活中多了一个好帮手———乔治发明的尼龙搭扣。今天,我们穿的鞋有的就是用尼龙搭扣扣上的,背的书包有的也是用尼龙搭扣扣上的。
鱼和潜水艇
在湛蓝的大海上,出现了一个小黑点,时沉时浮,那是一艘潜水艇。在这样茫茫的大海中,如此庞大的潜水艇怎么能时而沉,时而浮,操控自如呢?原来是人们从鱼身上得到了启示。
鱼儿在大海的怀抱里忽东忽西,忽高忽低,自由自在,难道它有什么特殊功能,使它能在水里随心所欲?为了弄清这个问题,科学家做了许多研究,终于揭开了鱼儿沉浮的秘密。原来鱼的肚子里有一个鳔。鳔有什么用处呢?这个小小的鳔能够帮助鱼浮上来,也能帮助鱼沉下去。鱼要浮上来的时候,鳔里慢慢装满了气,鳔胀大了,就浮上来了。鱼要沉下去的时候,鳔里的气慢慢地放出来,鳔缩小了,鱼的身体略微变小,就沉下去了。
科学家模仿鱼沉浮的方法,发明了潜水艇。潜水艇内装有一个“水仓”,这个水仓相当于鱼的鳔。当潜水艇要下沉时,水仓抽满水,潜水艇慢慢地就沉下去了。相反,当潜水艇要浮上来时,只要把水仓里的水排掉,就浮上来了。
大自然真是奇妙啊!
青蛙和电子蛙眼
科学家利用青蛙的眼睛发明了电子蛙眼。
科学家们早在100多年前做了两次实验。一次是把一只青蛙放在笼子里,又把几只活苍蝇放了进去。过了几天,他们去看青蛙,发现青蛙还活着,苍蝇却一只也不剩了。第二次是把一只青蛙放进笼子里,挂了几只死苍蝇。过了几天科学家发现青蛙竟然被饿死了,苍蝇竟然一只也没少。两次不同的实验,证明青蛙的眼睛看活动的东西特别敏锐,看静止的东西却“视而不见”。原来,青蛙的眼睛里有四种神经细胞,在这四种神经细胞的作用下,青蛙能迅速、准确地辨别活动物体。
模仿蛙眼的原理和结构,仿生学家就发明了电子蛙眼。机场的工作人员为什么每次都能准确无误地指挥飞机的起飞和降落?原来电子蛙眼能够敏捷地发现运动目标,迅速判断目标的位置、运动方向以及速度。在机场里,它若监控到飞机要碰撞会立刻发出警告。电子蛙眼还广泛运用在交通要道上,它会指挥车辆的行驶,防止车辆碰撞事故的发生。
备课构想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科普知识性短文,属于说明文。既不能把语文课上成自然常识课,又要依据文章内容,对学生进行语言方面的训练和语文能力的培养。深入研读教材后,我制订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用课文教语文。指导学生通过运用表格提取信息、画示意图理解意思的方法,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蝙蝠和雷达之间的联系。
2.通过阅读一组关于仿生学的说明性文章,感受此类文章在语言 表达上的 精准 、简练、生动、形象。进一步掌握说明文的阅读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在课前的学情调查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对仿生学已经有了一些了解。谈起这方面的话题,他们畅所欲言、津津乐道,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所以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减少了对课文内容的分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前研究、课堂活动、课后延伸中来,运用小组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获得丰富的阅读体验。
阅读本组文章,目的是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使学生发现说明性文章的语言或生动活泼,或平实简明,都是为了更形象地说明事物,使读者很容易就能读懂这个特点。以此为契合点,我给每篇文章设计了阅读任务,需要学生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再次运用表格、示意图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阅读这组既有趣味性,又有语言魅力的科普知识文章,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基本素养,感受科学的奇妙,从而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课例呈现
环节一:理解课文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1课,一起读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读通了课文,还知道了科学家为了弄清蝙蝠在夜间是怎么飞行的做过一个有意思的试验。课后,老师给大家留了一项作业,请每个小组为这次试验设计一份试验报告,完成了吗?
生:(齐)完成了!
(指一组学生汇报,实物投影展示试验报告。)
(四人小组,分别站在投影幕布和展示台前,边介绍自己的试验报告,边用手示意。)
生1:大家好!下面由我们组向大家介绍科学家做的蝙蝠飞行试验。请看,这就是我们设计的试验报告。
生2:这次试验的对象是蝙蝠,试验地点是在一间屋子里,试验道具有绳子和铃铛。
生3:科学家一共做了三次试验。第一次,把蝙蝠的眼睛蒙上,结果蝙蝠飞的时候铃铛一个也没响。
生4:第二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结果铃铛响个不停。第三次,把蝙蝠的嘴封住,结果铃铛还是响个不停。
生1:科学家通过这三次试验,得出结论:蝙蝠在夜里飞行靠得不是眼睛,而是用耳朵和嘴巴配合起来探路的。
生2:这就是我们组设计的试验报告。谢谢大家!
(其他学生鼓掌)
师:感谢你们的汇报!同学们,为什么给这个小组鼓掌?
生:因为我觉得郭宇佳他们组设计的试验报告简洁明了,让人一眼就能看明白。
生:我认为他们组设计的表格内容很全面,比如有试验地点,还有试验对象。
生:他们组介绍得特别清楚,声音很洪亮。
师:我同意你们的看法。老师也想问问这组同学,你们组是怎么设计出这个试验报告的?
生:我们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总结,把科学家的试验过程简练地写下来。
师:看来,这简练的语言可并不简单呢,不仅表达要准确,还要把试验过程记录清楚。这组同学会读书,也会思考,能用表格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
师:同学们,在你们设计的试验报告中,是不是也都关注到了这有意思的试验结论呢?(生点头)
(实物投影,放大试验报告中试验结论一项。)
师:那我们来一起读读。
(生齐读试验结论)
师:快速浏览课文,哪些句子具体描写了蝙蝠飞行时嘴耳配合的方法呢?画一画。
(生浏览课 文 , 标画句子。)
师:来,给大家读读你画的句子。
(指一生读句子,课件出示: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作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师:我们大家画的是不是都一样?
生:一样。(生纷纷回答)
师:好,每个人都出声再读读这段话。
(生自读)
师:同学们读得特别准确、流利,可是这语言背后所表达的意思你读懂了吗?
(生表现出思考和不确定的样子)
师:老师可要来考考你们了。每个小组都有一份图示,同学们先在小组里动手练习。读清楚蝙 蝠飞行嘴 耳配合的方法,根据课文的描写摆一摆这些图 示 ,一会儿在 全班展示。
(小组练习后,指一组在全班展示。)
生:我们来向大家展示蝙蝠飞行时嘴和耳朵是怎么配合的。
(两人配合,一个学生读句子,另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演示。)
师:同学们,你们来当小老师,评一评这组同学的表现。
生:夏步天用粉笔画了超声波,他画得和课文写得一样,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这句话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师:是啊,这样的描写多形象啊,特别容易让我们理解。
生:刘佳盈和夏步天两个人配合得好,刘佳盈读一句,夏步天摆一步。我知道蝙蝠是怎么飞行的了。
师:夏步天,老师想问问你,你怎么这么清楚蝙蝠飞行的方法呢?
生:这段话里有很多动词,比如:发出、推进、反射。我们组刚才在讨论的时候,就是按照课文的每一句话的意思一步一步摆的。
师:仿生学是一种深奥的科学,里面蕴含着很多科学知识。可是课文却用一些生动形象的描写、简练易懂的语言,让我们明白了其中的奥秘。这样的文章,读起来多有意思啊。
师:同学们,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人类发明的一种探测仪器。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课题却用一个“和”字把它们连起来,这个“和”字说明什么?(课件点红“和”字)
生:它们之间有联系。
师:课文中有一句话直接说明了蝙蝠和雷达是有联系的,找找看。
(生读文,师出示句子: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师:蝙蝠和雷达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
(师出示提示,让一生读:默读课文第8自然段,完成课后填空题;小组合作,利用图示,练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蝙蝠和雷达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小组学习,指一组汇报:两人配合,一生说,另一生摆图示。)
生: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嘴,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发出的超声波,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耳朵。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显示在荧光屏上。驾驶员从雷达的荧光屏上,能够看清楚前方有没有障碍物,所以飞机在夜里飞行也十分安全。
师:你们觉得这组同学说清蝙蝠和雷达的联系了吗?
生:说清了。
生:我发现叶子鸣是把课文中的句子背下来了。
师:叶子鸣,你能不能告诉大家,你为什么能把课文中的句子背下来呢?
生:因为我们小组刚才在练习用自己的话说蝙蝠和雷达的关系时,都觉得特别啰唆。我们认为书上的话写得特别清楚,而且很简练,练习读了几遍,就背下来了。
师:这就是说明文的语言特点,你们小组特别善于思考。
师:雷达保障了人类的安全,这不仅要感谢蝙蝠,你们觉得还要得感谢谁?
生 :我认为还 要感谢科学家。
(生读: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师:我们一起仔细听一段资料。一会儿请你来告诉大家,你听懂了什么。
(师播放录音材料:蝙蝠为什么能在黑暗中安全地飞行呢?早在1793年,科学家就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对比试验,提出了在当时看来荒唐的结论,蝙蝠能用耳朵看东西。经过100多年不断地研究,直到1938年,其中的奥妙才被科学家揭开。又经过长时间的反复试验,人类才最终根据蝙蝠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发明了雷达,装在飞机上,才能使飞机在夜间安全地飞行。)
生: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很漫长。
生: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飞行的秘密,付出了100多年的心血。
生: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才揭开蝙蝠飞行的秘密。
师:可是对于这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课文只用了一句这么简单的话进行总结。该怎样读好呢?(生读,突出了“反复”和“终于”。)
师:为什么这么读呢?
生:因为从“终于”这个词可以看出科学家历经千辛万苦才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而从“反复”这个词中,我明白了科学家经历了很多研究和试验,花费了许多时间和心血。
师:两个简单的词语却包含了深刻的意义。带着我们感受到的一起读读这句话。(生有感情地齐读)
环节二:阅读组文
师:老师还给大家带来四篇有趣的仿生学文章,分别是《猪鼻子和防毒面具》《苍耳和尼龙搭扣》《鱼和潜水艇》《青蛙和电子蛙眼》。
(有的学生边笑边拍手)
师:为什么这么高兴?
生:听您说了文章的题目,我觉得肯定特别有意思。
师:一起读一读吧。
(生在小组内传阅四篇文章)
师:读了这四篇文章,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防毒面具是根据猪鼻子的特点发明的。
生:我知道了科学家仿照鱼沉浮的方法发明了潜水艇。
生: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从青蛙眼上得到启示,发明了电子蛙眼。
生:原来发明尼龙搭扣的灵感来自于一只狗。
师:哪篇文章你最感兴趣?
(生七嘴八舌地回答)
师:每个小组选择一篇最感兴趣的文章,再仔细读一读。试着根据文章中的描写,用表格或者是示意图的方式向大家介绍介绍其中的奥秘。一会儿我们召开一个“仿生学阅读分享会”,请“小小讲解员”上台来介绍一门仿生学。
(教师随机指导,学生汇报交流。)
第一组
生1:下面由我们组向大家介绍《猪鼻子和防毒面具》。这篇短文是关于仿生学的,人们根据猪鼻子的特点发明了防毒面具。
生2:读了文章,我们知道了猪鼻子和防毒面具的联系。我们利用示意图来向大家讲解一下。
生3:大家看,这防毒面具的过滤器多像猪鼻子,上面的透气孔就像是猪鼻孔。当猪遇到危险时,就将鼻孔塞满泥土颗粒过滤毒气。人们进行模仿,在过滤器里装上活性炭,就能有效抵抗毒气的侵袭。
生1:这就是我们组的汇报,谢谢大家!
(生鼓掌)
师:其他同学有补充吗?
(生生互动)
生:我也喜欢这篇文章。我觉得文章中猪的样子特别可爱,当它们闻到毒气的时候,有长鼻子保护,表现得不慌不忙,还能“闭目养神”呢。
生:真没想到防毒面具是由猪鼻子发明来的。科学家真了不起!
生:我觉得他们组的汇报图文并茂,很清楚。
师:谢谢这组的同学!一个有趣的小故事,一段简洁清楚的解说,一幅形象生动的示意图,让我们发现了防毒面具里的奥秘。
第二组
生1:我们组向大家介绍的是仿生学短文 《鱼和潜水艇》。
生2:看题目我们就能知道,人们根据鱼的特点发明了潜水艇。
生3:文章向我们介绍了鱼和潜水艇的联系。我们进行了总结,请大家看表格。
生4:当鱼鳔装满气时,它就浮上来;当鱼鳔放出气时,它就沉下去。潜水艇的水仓就像是鱼鳔,当水仓抽满水时,潜水艇就沉下去;当水仓排掉水时,它就浮上来。
生1:听了我们组的解说,同学们知道其中的奥秘了吗?
(生鼓掌)
(生生互动)
师:你们填写在表格中的内容很准确,也很简练。
生4:我们小组认真读了文章,找到了一些描写鱼和潜水艇变化动向的关键词。
师: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为了能让读者理解深奥的科学知识,文中的语言都特别的简单,我们一下子就能读懂。这组同学更棒,能把这些语言简练、清楚地呈现出来。
第三组
生1:大家好,我们来介绍《青蛙和电子蛙眼》。
生2:请大家看这张表格。
青蛙的眼睛很奇怪,对于活动的物体它们反应敏锐;而对静止的物体却“视而不见”。根据这个特点,人们发明了电子蛙眼。
生3:电子蛙眼一般用于判断运动目标的位置、方向和速度。
(生生互动)
生4:同学们,你知道在我们的生活中,哪里会运用电子蛙眼吗?
生5:我知道。机场就装有电子蛙眼,监控飞机的动向。
生6:马路上也有,它能指挥车辆的行驶,避免碰撞。
生4:你们说的都对,这些都是文章中介绍的。
生1:科学家真了不起,他们经过反复研究,才从青蛙眼睛上得到启示,发明了电子蛙眼,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方便。
师: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一篇有意思的仿生学说明文带给我们这么多感受。
第四组
生1:我们组最感兴趣的文章是《苍耳和尼龙搭扣》。
生2:大家请看,这是我们组设计的示意图。
生3:苍耳和尼龙搭扣有着怎样的联系呢?苍耳的纤维钩住了狗毛和衣服,于是乔治根据它们的形状发明了尼龙搭扣。尼龙搭扣带有小钩的一侧就像是苍耳上的纤维,尼龙搭扣的另一侧是由一些小线圈组成的。
生4:这样尼龙搭扣就能牢牢粘住了。这就是我们组的介绍。谢谢大家!
(生鼓掌)
(生生互动)
生5:文章中写“两片尼龙布,一边是一排排的小钩,另一边是密密的小线圈”,他们组这样画就很清楚。
生1:文章还写了,如果两边贴在一起的时候,小钩就钩住小线圈,这样就贴在一起了,就像这样。(双手张开、合拢,演示尼龙搭扣。)
师:文章写得很清楚,你们展示得也很清楚。
生1:我的书包和鞋上面都有尼龙搭扣。
环节三:推荐阅读
师:原来,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仿生学啊。读了这一篇篇趣味盎然的文章,听了同学们的分享,我相信你们和我一样,也有不少收获吧。
生:我还想再读一些介绍仿生学的文章。
生:我觉得这些文章特别有意思。
生:我知道了很多仿生学知识。
生:我也想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设计一个小发明。
师:老师向大家推荐《奇妙的仿生学》这本书。这本书里,还记录了很多有趣的小故事。我们学校的图书馆里就有这本书,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借来读一读,我们利用班级读书会再来分享收获。
课后反思
这节课,我努力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而多样的阅读资源,由课内一篇课文的阅读带动多篇文本的阅读,通过阅读一组有关联的文章,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
阅读材料的选择应该契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在组合本组说明文时,我进行了反复的筛选和修改。我想,阅读材料的呈现应该既能够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又要具有鲜明的特点,使学生在组文阅读中品读语言文字,进行阅读方法的学习和运用。
本节课充分考虑到组文阅读使课堂上的阅读量有所增加,必须要对教材的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对于学生已在课前读懂的内容、经过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弄明白的问题,教师不再进行讲授。学生通过设计试验报告和读后演示图示的方法,理解了蝙蝠和雷达之间的联系,同时感受到了说明文语言表达上的特点,品读中理解语意,赏读中领略语趣。
课堂上,我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组文阅读。宽松的氛围使学生不时绽放思维的火花。在分享阅读心得时,生生、师生之间互动,不仅营造了浓厚的阅读氛围,还使阅读教学和口语交际整合起来。学生的感悟是属于他们的独特感悟,课堂上的我,应该是引导者、组织者,更是参与者和聆听者。
这是一组说明文。课标中对说明性文章的阅读要求是训练学生能抓住要点,了解课文的基本说明方法。学生通过运用从教材中习得的方法,引发出了阅读其他四篇文章时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感受到了作品的文本特征和表达风格。我最大程度地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尽情地品味阅读,享受阅读。
当然,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不一样的。如何运用有效策略,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获得阅读体验和提高,如何通过及时、到位的评价鼓励,指导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是我在完成本节课教学后思考的问题。
课例评析
薄文老师的组文阅读很有特点。很多教师在选择组文进行教学时,往往习惯把目光聚焦到名家、名篇或者诗歌、散文上,而她选择了一组说明文来进行教学,无疑是另辟蹊径。这堂课很好地实现了“用例文教语文”的目的。
一、教师理念前瞻,具有极强的课程意识。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教师把教教材当作很重要的一件事情。但是如果我们只关注教材本身,那我们的学生也大多在一篇篇课文里打转。一个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师,必须站在课程的视角来思考怎么为学生的学习而设计教学,怎么把对学生语文学习有用的东西拿到课堂中来,让孩子享受好吃的有营养的语文。这一点,薄老师做到了。
二、教师头脑清楚,深知文本的例子功能。我们知道,文本内容并不是教和学的全部,文本只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载体,语文教学的内容是隐藏在课文之中的。教师要发掘文本中那些对学生语文学习有帮助的元素,给学生提供学习语文的空间、机会和过程。薄文老师独具慧眼,在众多的阅读材料中,将 《蝙蝠和雷达》《猪鼻子和防毒面具》《苍耳和尼龙搭扣》《鱼和潜水艇》《青蛙和电子蛙眼》这5篇文章组合在一起,构成了学生的阅读材料,使学生能够在了解“仿生学”这一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学习这类文章的基本的阅读方法,领悟这类文章的基本的表达方法,同时激发了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操作简单而富有实效,一举多得,自然值得赞叹。
三、教师教法多样,体现了儿童是学习的主人。在这堂课上,教师有意识地引领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学语文”。例如:指导学生结合文本内容撰写试验报告,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给学生机会在黑板上画图演示试验过程,培养学生把“话”变成“画”的语言理解力;为学生播放补充资料的录音,帮助学生在听中理解“反复”“终于”这些语词的意思;组织学生召开“仿生学阅读分享会”,请“小小讲解员”来作介绍,培养学生活用资料,使学生懂得语文是为生活服务的。
10.四年级语文下学期教学反思 篇十
四年级语文下学期教学反思1
1.《江南好》
教后反思:课标指出阅读是获得审美体验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体验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审美过程是一种见情、见性、见灵、见神韵活动,靠的是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特别对于这么一篇文质兼美的古诗,我更注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当问我“江花”是否可以理解为江上的浪花时,我没有直接给他答案,而是让他自己反复读古诗,找出你所理解的依据。没有想到这位学生读了几遍,就悟出了“江花”并不是浪花,而是江上的开放的花朵。为此,我庆幸自己没有急于求成,让学生有充分思考的时间。
2、桂林山水教学反思: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提到听故事,可能没有一个小孩是不感兴趣的。在授课前,花极短的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人胜的小故事,学生的注意力定会一下子全部集中起来,同时也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3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后心得:“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因认知水平﹑个性情感等方面的局限,不可能把景物的特点完全的表达出来。这时,我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在轻松民主的学习讨论氛围里交流,这样使学生的个人智慧变集体智慧,在互评互议的思维过程中,共同感悟景点的奇﹑大等特点。
4.七月的天山
教后记:沿用上一课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课文,掌握学法。
5.中彩那天
教学追记:本课教学设计以母亲的一句话“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和枢纽。整个教学注意抓住重点语句去体会人物内心变化和矛盾心理,一气呵成。但是课后有位学生的提问倒提醒了我。那位学生说:“老师,我觉得爸爸的做法有点傻,现在的社会有很多人,昧着良心赚钱,哪有诚实可言?”是啊,在当今的社会里,是有很多人走得不塌实,什么苏丹红事件假药贩卖等已经影响了现在的孩子思想,这篇文章更像一剂清洁液,涤荡了学生心灵上的尘埃。 7尊严
教后心得:在本课教学中,我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尊重学生对课文独特的体验,挖掘字里行间蕴涵的人文内涵。在师生,生生互动中相互交流,启发下,共同体验情感,积累语言,张扬个性。运用迁移规律,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自由表达学习本文的收获;借助文本形象,让学生充分感受文章所蕴涵的深刻道理。
9自然之道
教后心得:语文涉及的科学知识,如果在课堂上分析过细,就等于上成科学课了。因而,我在课堂上着重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学生自行探究下,多少对自然的探索有了兴趣,而且在课余活动中体现出来。
11蝙蝠和雷达
教后反思:就这篇课文的教学实践来看,有些方面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还值得改进。比如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尤其是基础较差的学生关注不够,也就是如何对待统一行与差异性还值得思考,今后我们可以尝试把能力较差的学生分成一组,老师直接参与这一组的活动与学习,效果可能会好些。另外,通过实践,有些要求针对四年级学生过高,今后还要做些调整。 12大自然的启示
四年级语文下学期教学反思2
《少年》教学反思:
这首诗的结构形式比较有规律,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预习也比较到位,课前许多学生就能把这首诗背诵出来。因此我就把这篇课文的关键放在了找文中喻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体会少年的特点和精神风貌。我认为这是一个难点。没想到还是有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出来。这让我很诧异,留神一看,不少孩子的桌子上放着一本《英才教程》的书,我翻开一看,此书对课文的解析非常详尽。同学们都是从书上找到答案的。而且非常依赖此书。我要求学生把书收起,孩子们竟然说:“老师,你要求我们勤于查找资料,我们需要的资料都能从这本书上找到,为什么又不用了呢?”“获得知识的途径很多,但只有自己肯观察,肯思考,肯尝试,肯锻炼,获得的知识才会属于你,印象会更深!”听了我的话,孩子们决定不再把这本书带入课堂。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凭借自己的思维理解了少年的精神风貌,在把“少年”换成“我们”朗读的时候更是倍感自豪。
四年级语文下学期教学反思3
《游园不值》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怎样激发兴趣、发展想象,让学生乐学呢?有了这样的思考,我的教学设计也在往这方面努力。教学《游园不值》时,我在学生初步读懂诗句的基础上,紧紧扣住诗中的关键词句进行推敲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掌握学习方法。
首先让学生回忆学过的描写春天的诗,不仅在于归类积累古诗,也加深学生对诗词学习的兴趣。其二,抓住“小扣柴扉久不开”让学生追究久不开的原因。让学生议论后再引导学生细读第一句“应怜屐齿印苍苔”,从而弄清“久不开”的真正原因,体会上下两句的关系,让学生掌握作者的逆向思维方式,也就是联系上下句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接着又进一步抓住“柴扉久不开”时诗人想些什么?心情怎样?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情——失望、扫兴、遗憾,为下文诗人看到红杏的快慰心情的转变打下基础。这也是教给学生体会感情的学习方法。
四年级语文下学期教学反思4
一、《独坐敬亭山》 在教学《独坐敬亭山》这首古诗时,我在学生介绍完李白的相关资料后,又补充介绍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的感情。有了这个知识,学生对于整首诗意思的把握就更加容易了,在汇报完一二句的诗意后,我追问道:“你从哪些词上能体会出诗人孤寂的心情?”学生马上答出:“众鸟高飞尽”的“尽”字,“孤云独去闲”的“孤”和“独” 字,都能体会出诗人的孤寂。因为诗人的孤独,他看到鸟儿和白云似乎也不愿陪他,都离他而去了。我微笑着表扬了发言的同学,班级的同学也表示赞同。这时,赵习雯同学举起手来,说:“老师,我还有不同的理解。”我让她说说看。她说:“我觉得从‘众鸟’和‘闲’可以看出鸟儿虽然是要飞向远方,但是也有自己的伙伴陪着。天空中虽然只有一片云但是它也是悠闲自在地飘走的。而这就与诗人的孤寂形成了对比,显得诗人更加孤独和寂寞了。”听了她的发言,我首先予以肯定,并鼓励其他同学今后和要这样发言。同时我也感到这个孩子真的很有想法,并且她还能够把自己的见解清晰得表述了出来。如果课堂上,其他的学生也能如此,我们的语文课不就上出“语文味”来了吗?
二、《望洞庭》教学反思
今天教了《望洞庭》这首诗,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随即我写下了这首诗的反思。《望洞庭》是诗人在看到洞庭湖的美景时有感而发。诗人描写真实,生动、具体,把湖光和月亮浑然一体的和谐、宁静比作镜子,把君山比作青螺,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学生通过学诗看课件图片,体会诗人所描写的意境,学起来很有兴趣。我在教学这首古诗时就打破了传统的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充分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因此,在上课时,我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从学生已知入手,探讨未知。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在教学中,适时地安排自学环节,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查解字词,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在交流自学成果的过程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教学效果不错。 之后,我引导学生观看书上的插图,再结合诗句说一说诗中所描写的景色,想象诗句中没有提到的内容,然后让他们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写景的记叙文。因为在学习的时候比较感兴趣,所以很多同学想象丰富,写得很优美,想象丰富。但依然有一小部分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说得较空洞,写得很不连贯。这是目前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
三、《忆江南》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高儿童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要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培养语感”……这是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的理念。 古诗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1、提供学生足够的感悟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根据“合作互动”的原则,教学中改变了单纯的师生交往形式,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交流等环节,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这样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在《忆江南》的教学中,正因为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在组内自读自悟,才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得以绽放,体会得如此有滋有味。
2、教给学生多样的感悟方法:
⑴ 多层次的诵读:
“好诗不厌百回读”。朗读和背诵在古诗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古诗节奏鲜明,音律和谐,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朗读和背诵的训练指导,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
⑵ 要求学生质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是探究的动力。在古诗教学中鼓励学生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运用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桂林山水》教学反思
《桂林山水》是一篇写景的经典之作,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让人读来爱不释手。以读为主,品味桂林山水之美是本课教学的特色。 课文开头一段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以一个“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丽之景堪称天下第一。课文的第2、3自然段围绕“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名句分别写了桂林的山、水的特点,先写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接着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第4自然段写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所获得的总的印象,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收尾。 四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主要通过读----找----品----抓(语言表达方式)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学生通过学习总结了这段的表达方法,即:①运用排比句式,比喻的修辞方法准确而鲜明地把水之特点来展现;②运用衬托、对比的写作方法突出漓江水的特点。第三自然段的写法与第二自然段的写法相同,所以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时我放手让学生按照上述方法自学,做到有扶有放,收到较好的效果。本文语句优美,让人百读不厌。为了让学生充分地从朗读中感悟桂林山水的美,我采用了多种不同的读书方式,如:自读、品读、师生合作读、男女生对读等,从读中品味景美,从读中感受本文的语言之美。为了让学生认识排比句,我在学习完第二自然段时安排了一个写话训练----训练用排比句式写话,以提高学生的写作和仿写能力。第四自然段是全文的总结段,我又一次以引读总结全文,揭示“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另外,在教学桂林之山时,我还以抓重点词语、理解重点词语为重点,帮助学生积累词语,如“拔地而起、奇峰罗列、色彩明丽、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只有理解了这些词语才能更好地让学生体验到山之险、秀、奇的特点。为了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桂林的山还会有哪些形状?并出示了相对应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桂林的山之“奇”的特点。课后我留了一个仿写作业,并发现学生模仿例段写话的积极性非常高,我又利用一节课时间让他们交流、互相欣赏。同学们把对比、比喻、排比等写作方法都用在了自己的写作中,我想这就是语文教学中的“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精妙之处吧! 当然,本节课还存在很多不足,如在指导学生读书的过程中,读得还不够到位。在练习排比句写话时,由于环节操作失误,在下一节课才补上。另外,在学习完课文之后,如果安排一个“小导游”环节效果会更好一些。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我着重从口语交际.情感体验.合作探究这一块着手。例如:调查问卷是教育学生做什么事都得有计划,即使是游玩 ,也要有所收获。课文的两条线索,都采用了小组学习的方式方法:自主制定旅游线路图,使得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角色,积极的寻找课文中作者的旅游路线,一下子就了解了文章的明线,而整堂课快结束时在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小溪流水线路图,则让学生发现了文章的暗线。如何详细了解双龙洞各部分的特点,这一部分需要老师引导,于是我采用协助导游完成绘制双龙洞地形图任务:一是打破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界限,不能让他们感觉老是他们在那里挑战这个挑战那个辛苦得很,而导游也就是老师很逍遥。二是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帮助老师,大家一边看.一边找.一边讨论.一边画,师生融洽,不知不觉地了解了双龙洞的各部分的主要特点,完成了教学目标。为了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在体验内洞奇的时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说一说钟乳石的样子,给它取个名字,有的说“定海神针”“牛郎织女”“擎天一柱”“碧海云潭”,孩子丰富的想象力让我为他们感到高兴。孔隙这一段是文章的重难点,我主要引导学生从船小.乘坐方式独特以及乘船时的感受去体会孔隙的低小,自己的感受与作者的感受相结合,去读.去评.去想象.去感受,让学生真正地从内心感受到孔隙的特点。
对学生的评价要注意赏识 ,一个专注的眼神.一个鼓励的击掌,都是对学生极大的鼓励,旅游结束的“致全体小朋友的一封信”中,称赞他们在这次夺标旅游活动中表现突出,学会了合作学习,绘制了非常有价值的双龙洞旅游线路图及地形图,他们已经成为小旅游家.小探险家.小绘图专家.小科学家了。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发掘自己的闪光点,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在满足感和自我肯定中结束学习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写景的课文,作者用抒情的笔调,浓墨重彩描绘了天山夏天的奇异风光,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的赞美之情。
针对本课,我选择了充分调动学生想象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让学生经历一个自读自悟的过程,由一个画面与文字不断转化,就是学生一个感情体验由浅入深的过程。教学时,我让学生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自主选择感受最深的段落,抓住关键词句默读课文,勾画圈点,然后通过放声朗读,读出对天山的独特感受。同时,将读书与说话自然融合,说一说对读的部分的感受。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不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理解。 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就课文内容中优美的语言描写,发表自己的理解,绘出最美的想象。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很好的彰显!
《中彩那天》教学反思
《中彩那天》这篇文章要求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同时,懂得诚实,将信用是人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珍贵的道理,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体会。这一点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是不难理解的,学生在首次接触课文时就能很好的理解到。
但我想并不应该仅仅满足于此,于是在阅读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再通过搜集与处理相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索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一个开放的、主动的探究学习过程,学生的收获是多元的,从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诸方面获得了整体发展。在学习课文中,围绕解决一个个难题,进行探究解决: 1、道德难题是一个什么难题?(生:获奖汽车是留给父亲自己呢,还是给库伯。) 2、到底该怎么办?说说你的理由寻找解决问题的步骤: 3、层层联系分析,解决难题。 生1:留下,因为这是父亲梦寐以求的,而且这个彩票原本也是父亲买的 生2:我也同意留下,毕竟库伯已经忘记了这件事。而且库伯是有钱人,我们家要穷 生3:再穷也不应该留下,毕竟中奖的那张彩票是给库伯买的,怎么能占为己有 生4:是的,如果留下那就太不道德了。 ………… a出钱的角度。b抽奖人的角度。c家庭状况的角度。 d库伯不知道的.角度。e“K”字的角度。f内心愉悦的角度。 得出结论:诚实、信用是一笔看不见的人生巨大财富。 面对这样一辆上百万的崭新鲜亮极为豪华的名牌奔驰汽车,有几人能不心动?更何况是一位梦寐以求有自己的一辆汽车的普通修车技工。父亲面对这样诱人的车,面对这么多的“正当”理由,还能将车送给库伯,这是怎样的一颗心啊! 教学中没有照顾到所有的学生,有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很差,对说话的练习不知所措。还应该加强对学生的语言文字的锤炼,并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当然,在课堂上学生能结合自己生活实际中的事例展开讨论,这一点值得肯定。
《尊严》教学反思
《尊严》是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说理性文章。它讲述了石油大王哈默在还没有成为富翁前的一个小故事,说明了他是一个有尊严的人,正是因为他用自己的言行维护了尊严,并赢得了别人对他的尊重。
在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暴露了我对于教材挖掘不深,缺乏教学机智、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体现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性以及缺乏学法指导等方面的问题。
由于对教材没有深入地挖掘和领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反映出自己还是“背课”的痕迹过重,课堂随机应变能力较差。整节课给人感觉总是“老师问,学生答”,没有真正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比如,设计学生初读课文这一教学环节时,我先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谁赞美了哈默?是怎样赞美他的?二是为什么会赞美哈默?对于第一个问题,由于学生在课前进行了预习,所以看到问题后便可以直接说出答案。但此时,由于我还不能灵活自如地驾驭课堂,还是安排学生自读课文说出答案。这样,给人的感觉就是我在“背教案”。其实,遇到这种情况时,可让学生直接回答,然后再自读课文思考第二个问题。再如,本课的重点就是“尊严”的含意,但这一重点在我教学设计中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反重强调哈默是有尊严的,但是教师并没有抓住这个词,让学生真正体会“尊严”在课文中的含意。在参考其他教师的实录以及自我反思后,我认为应该在课文教学伊始先让学生说一说字典上对于“尊严”一词的解释,以及自己对于“尊严”这个词的最初理解。在学完课文后,再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自己对于“尊严”这个词的新的理解。再指导学生理解杰克逊大叔对女儿说的话。让学生正确理解,当时杰克逊大叔其实并没有预见到哈默以后会成为百万富翁,而只是赞赏他的个性。说明只有一个有尊严的人在今后的生活中才会取得成功。此时,可以顺势力导,问学生:一个有尊严的人还应具备哪些品质?从而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除了尊严外还应具备其他好品质。最后升华主题,让学生对于那些同样也渴望成功的人说一句话。从而深化学生对于课文主题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学法指导。讲读课文的目的,是希望以讲读课文为载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分析课文的方法以及相关学习方法的指导。但在我的这节课上,却是教师在“牵着学生走,教师问一句,学生答一句。”整节课给人感觉是教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学生只是教师的一个陪衬而已。以分析哈默的语言为例,我事先将书中哈默的语言依次做成了课件,在授课过程中逐步出示,并让学生通过对比读体会哈默的性格。这样做虽然实出了教学重点(通过分析哈默的语言体会他的性格),但是给人的感觉却是句子分析与课文相分离,并且没有更好地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我认为以下做法很值得尝试。那就是以“当……时,哈默……反映出哈默是怎样的人?”这样的形式,先带着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找到哈默的第一处语言,并进行分析,指导朗读。然后让学生学会这种方法,再自己在课文中找到相应的语言,完成练习,教师在此过程中再加以指导。这样既可以将课文分析与朗读指导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又充分体现了教师的学法指导,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将心比心》教学反思
我们都知道,“将心比心”是一个成语,其意思是拿自己的心去比照别人的心。指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将心比心》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组中的一篇课文,本组课文以“以诚待人”为专题,要求学生在理解重点语句和段落的同时,思考课文中讲述的动人的故事,并从中受到启示。如在做人处事方面要做到诚实守信;懂得什么是尊严,用自己的劳动去换取报酬;在生活中能将心比心,学会尊重他人,关爱他人,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四年级下:《麦哨》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麦哨教学设计06-28
小学语文人教版麦哨教学设计09-23
四年级下教学工作总结07-10
最新四年级下美术教学反思08-17
四年级语文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07-25
小学四年级下语文教学工作总结07-10
人教版四年级下英语教学计划10-18
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教学工作总结10-06
2024-2025学年下学期四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计划08-15
四年级下写字教案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