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劝学》中学生读后感(共10篇)
1.荀子《劝学》中学生读后感 篇一
读《荀子劝学》有感
在现如今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中,作为一名大学生,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改如何与时俱进、把握时机异也、创造未来呢?我从荀子的《劝学》中找到了答案——学——将学习作为人生的罗盘、灯塔,做一个刻苦学习、善于学习的人,方能成功。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这是我们当代大学生用心浮躁的真实写照。不可否认,面对纷繁复杂的花花世界,面对无法抗拒的种种诱惑,无论是“富二代”还是“穷二代”,都很难做到在大学这座“象牙塔”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还记得高考前的一天曾有人对我说“等你大学毕业时,已是知识爆炸的年代,大学生到处都是,也就没什么用了!”而事实证明他的话只说对了一半,单就如今浩若烟海的网络知识,用“知识爆炸”形容毫不为过,但对于大多数年并非出身豪门的本科学生而言,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技能往往是其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可是,观如今学子,平时不知所学,聊以度日者有之;上课埋头苦睡,浑浑噩噩者有之;实训耽于网游,不务正业者有之„„唯独缺少专心致学,上下求索之精神。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说的是学习必须有踏踏实实、吃苦耐劳的实干精神。年轻人终日而思,而不肯须臾之学,知识技能不会在空想中有任何增加。只愿踮起脚根,不愿奋力登高,又怎能达到光辉的顶峰见识广远?平日里,同学们连课都不愿去上,逃课睡觉、打游戏、谈恋爱,什么堕落的行为举止都有,仿佛来大学不是为了学习,是为了享受,为了逃避生活的责任,大学似乎成了“青年疗养院”,这个状况谈何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呢!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因此没有刻苦钻研的心志,学习上就不会有显著成绩;没有埋头苦干的实践,事业上就不会有巨大成就。只有志存高远,才会学有所成;学习中要勇于实践,知识掌握得才能够扎实。相比之下,我们现在是不知所学、不知学何用、不知未来是何——我们需要清醒了,去重拾我们的志向。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所谓行百里者半九十,学贵专精。学习不能不求甚解,满足于一知半解。善学之人要做到触类旁通、融会贯通,知识才能与时俱进,在未来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上面是结合书的内容与现实大学生作了比较浅的比较,我深刻认识到自己过得是多么的没有意义,我要立即奋起,用青春谱写大学生的篇章,谱写未来党员的篇章!下面我谈点读完《劝学》后自己关于“勤奋学习”的感想和体会。勤奋学习,是一种高尚的精神状态。学习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多储存一份知识,生命就丰富一分。知识储备愈丰富,感染他人的张力和胆识就愈明显。身为入党积极分子,要坚持把勤奋学习作为一生谱写的习惯来培养,作为一生的事业来追求。一是要保持“空杯”心态。“空杯”心态是一种挑战自我的永不满足,是对自我的不断扬弃和不断否定。时刻保持“空杯”心态,尝试归零的感受,在永不满足中不断获取知识的力量。二是要做到勤于积累。“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也。求知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要保持刻苦执着的学习精神,发扬“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精神,才能真正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三是要拥有开阔胸襟。“海纳百川,有容及大。”,具有开阔的心胸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提高自己的境界。人们总是通过学习和实践来磨练自身、克服不足、不断进步的,“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学然后知不足,一个人水平再高,能力再强,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善于向他人学习、向他人合作,境界方能提高,思维方能开阔。勤奋学习,贵在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荀子有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楔而不舍,金石可镂。”,学习知识、成为党的未来栋梁,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心无旁骛,耐得住寂寞,顶得住诱惑,抗得住干扰,静下心来学,循序渐进学,联系实际学,锲而不舍学,方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读书在方式方法上也十分重要,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做一个真正善于读书的人,就要在“想读”和“真读”的关系上,像思想家那样去行动,像实干家那样去思考,在读书的过程中强调“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带着目的、带着思想、带着问题去学习,做到有的放矢,自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读书还贵在学以致用。领导干部要结合一定时期的形势和任务,精心挑选,有重点地学习。要学会在思考中温故,在温故中知新。要学以致用,把知识变为能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领导干部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向书本学习同时注重向实践学习,将学到的知识变为自己的真知和能力,让知识在党的活动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劝学》,如一位长者敲醒了我,明白了自己作为一名大学和入党积极分子的理想目标;《劝学》,如人生途上的那张明灯,指引着我以“学”“思”“用”来实现自己的梦想;《劝学》,鞭笞着我不断前进,不断超越,不断挑战
姓名:乐云
学号:201005001608
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班级:事业10-1
2.荀子劝学读后感 篇二
是先秦诸子百家的集大成者,是中国思想和文化领域的一座高峰。
荀子是战国时期最后一位大儒,儒家称之为后圣。法家说他是先秦法家的理论奠基者和开拓者,是法家的祖师,他的两个学生韩非子和李斯都是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秦统一实际上是荀子理论和学说的一次成功的实践,而且荀子曾断言以暴力征服和镇压来统治国家是不会长久的。故而和韩非子,李斯持有不同的观点。荀子的学说强调后天的学习和锻炼。他不认同孔子的“天生德于予”的观点,他认为“坚人者,人之所积而致也。”孔孟主张“天人合一”,荀子却认为“天人相分”,孟子说“性本善”,由于中国封建王朝以孔孟之学为尊,荀子学说也就慢慢淹没了历史洪潮中,直到近代,史学家开始关注荀子,称其为集先秦诸子百家之大成,开一代师风旷世大儒,谭嗣同甚至认为秦汉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不是孔孟之教,而是荀子。
打开《荀子》,可以说字字珠玑,独树一帜,令人叹为观止。荀子自称为儒家弟子,尊孔子为先师,但他并不是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具有勇敢的学术批判精神,他对孟轲直接提出的批判,可见一斑。他的观点都是当时学术史,思想史的颠峰。荀子与时俱进,以客观为标准,不以个人的好恶评是非,对中国的优秀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荀子的散文被郭沫若称之为先秦的四大台柱之一。他的文学实践和文学创新不但引领了当时的时代潮流,而且开拓了一代文风。《荀子》的文章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有很强的逻辑性。语言丰富多采,善于比喻,排比偶句很多,有他特有的风格,对后世说理文章有一定影响。文字通俗易懂,运用说唱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政治、学术思想,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
3.荀子《劝学》读后感 1000字 篇三
《劝学篇》开宗明义地告诫人们“学不可以已”,意谓学习应持之以恒,不可中辍。他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意思是说青色染料是从蓝色染料中提取出来的,却比蓝色的颜色更深;冰是水遇冷后凝结起来的,却比水冷。通过学习前人积累的知识,博学深思,加以总结提炼,就能够超越前人,后来居上。他又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肢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意谓有了知识,才能够站得高,看得远,就像行千里路借助于车和马,过江河借助于船和桨。
荀子认为,学习的成效来源于辛勤的积累。“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骇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楔而舍之,朽木不折,楔而不舍,金石可按。”只有积土成山,风雨才能从那里兴起;只有积水成渊,蚊龙才能生长;只有积善成德,才能自得神明,具备圣心。所以只有一步一步地走下去,才能到达目的地;只有一条一条的涓涓细流,才能汇成万顷波涛。骐骥那样的好马一跃也不会十步,驽马走出十驾,功效就在不舍。用刀刻物停下来,朽木也不会折断;不停地刻下去,即使是坚硬的`金属、玉石,也能雕刻成功。
4.荀子劝学篇读后感字左右 篇四
荀子的《劝学篇》是关于学习的传世名篇,文中反复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目的、态度和方法,强调学习是人们思考问题、认识事物的重要条件。其中“学不可以己”、“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等等都是此文开宗明义的核心观点,它告诫世人都要将学习作为人生的罗盘、灯塔,做一个刻苦学习、善于学习的人。古人云:“学者政之…荀子的《劝学篇》是关于学习的传世名篇,文中反复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目的、态度和方法,强调学习是人们思考问题、认识事物的重要条件。其中“学不可以己”、“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等等都是此文开宗明义的核心观点,它告诫世人都要将学习作为人生的罗盘、灯塔,做一个刻苦学习、善于学习的人。
古人云:“学者政之出,政者学之施。”、“政不于学,则无道揆法守。”意思是讲,从学习中产生管理国家的学问,管理国家的学问是学习的实施。管理国家的人不学习,就无法度可以遵循奉守。领导干部素质程度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拥有的知识。领导干部掌握的知识越多,并善于应用,其思想就越解放,眼界就越宽广,胸襟就越开阔,品德就越高洁,这样才会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才会使自己更加完美,更加富有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勤奋学习,是一种高尚的精神状态。学习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多储存一份知识,生命就丰富一分。知识储备愈丰富,其向外向上感染他人的张力和胆识就愈明显。身为党的领导干部,要坚持把勤奋学习作为一生的习惯来培养,作为一生的事业来追求。一是要保持“空杯”心态。“空杯”心态是一种挑战自我的永不满足,是对自我的不断扬弃和不断否定。作为在事业里负有重要职责的领导干部,一定要清醒地认识自己,要看到自己知识的差距。时刻保持“空杯”心态,尝试归零的感受,在永不满足中不断获取知识的力量。二是要做到勤于积累。“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也。求知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要保持刻苦执着的学习精神,发扬“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精神,才能真正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三是要拥有开阔胸襟。“海纳百川,有容及大。”,具有开阔的心胸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提高自己的境界。人们总是通过学习和实践来磨练自身、克服不足、不断进步的,“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学然后知不足,一个人水平再高,能力再强,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善于向他人学习、向他人合作,境界方能提高,思维方能开阔。
勤奋学习,贵在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荀子有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楔而不舍,金石可镂。”,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心无旁骛,耐得住寂寞,顶得住诱惑,抗得住干扰,静下心来学,循序渐进学,联系实际学,锲而不舍学,方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书可以增长才干,只有学识渊博的人才能通观全局,得以担当重任。”读书首先要端正学风。要坚决摒弃理论和实际相脱节的教条主义、本本主义,要把“必须学”的客观要求与“我要学”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领导干部要树立“学习为本”、“终身学习”、“带头学习”的理念,使学习成为经常化、普遍化的自觉行为。其次,读书要善假借于“学”。“登高而呼,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读书在方式方法上也十分重要,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做一个真正善于读书的人,就要在“想读”和“真读”的关系上,像思想家那样去行动,像实干家那样去思考,在读书的过程中强调“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带着目的、带着思想、带着问题去学习,做到有的放矢,自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读书还贵在学以致用。领导干部要结合一定时期的形势和任务,精心挑选,有重点地学习。要学会在思考中温故,在温故中知新。要学以致用,把知识变为能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领导干部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向书本学习同时注重向实践学习,将学到的知识变为自己的真知和能力,让知识在领导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5.荀子劝学教案 篇五
荀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子,论证方法;
难点:比喻论证——比喻的本体和喻体,所要论证的道理,如此论证的效果; 【教学方法】
学案教学法、诵读法、练习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作者,解题:
2.辨析文中重要读音,找出通假字;
一、导入
以颜真卿的《劝学》、古乐府诗《长歌行》的诗句导入。
同学们,我们曾经学习过很多关于学习方面的至理名句,西方的培根也说过知识就是力量,每个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本能,但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提高学习效率?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各方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
1.走近作者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时人尊称他为“荀卿”。他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其政治思想主张,礼法兼治,强调尚贤使能。主张“性本恶”和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孟子强调“性本善”)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20卷,收文章32篇。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辩论等方面。其中绝大多数是他的作品,小部分是他门人的著作。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于用喻。这些在《劝学》中有所体现。《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是荀子教学思想的专论,比较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他对教育和学习的一系列观点和主张。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2.了解背景
荀子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只有懂得了礼义,人性才能改变。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学习“积善成德”,成为君子。3.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它有“劝告”“劝勉”“鼓励”的意思。“劝学”即“劝勉学习”。
“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三、导入文本,梳理重点字词
既然,荀子培养了韩非子和李斯这两位超级男生,说明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是宝典级别的,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现在就让我们跟着音频朗读一起来聆听荀子的谆谆zhūn教导。1 播放课文的音频,疏通字词读音。2辨析字音
槁(gǎo)砺(lì)臾(yú)跂(qì)舆(yú)蛟(jiāo)
跬(kuǐ)骐(qí)骥(jì)驽(nú)锲(qiè)镂(lîu)鳝(shàn)
(一)多音字
木直中绳(zhîng)
日参省乎己(cān)(xǐng)
风雨不兴(xīng)
(二)找出通假字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晒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3.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通“煣”,使弯曲 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三、全班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四、走进文本,译读课文。
1、分析第一段:
(1)君子①曰:学不可以已②
①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②已:停止 问题1: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2)青①,取之于蓝②,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③,輮④以为轮⑤,其曲中规⑥。
①青:靛青,一种染料
②蓝:草名,也叫蓼蓝,叶子可制染料 ③中绳:合乎拉直的墨线
④輮:使„弯曲,“輮”通“煣” ⑤輮(之)以(之)为轮:省略句 ⑥规:圆规
(3)虽①有②槁暴③,不复挺④者,輮使之然⑤也。①虽:即使 ②有:通“又”
③槁暴:槁,枯。暴,通“曝”,晒。④挺:直 ⑤然:这样
(4)故木受绳①则直,金②就③砺④则利。①受绳:经墨线量过。②金:金属制的刀剑等。③就:动词,靠近,接近。④砺:磨刀石。
(5)君子博学而日参①省②乎③己,则知④明而行无过⑤矣。①日:名作状 参:验,检查。②省:省察。
③乎:相当于“于”。④知:通“智”,智慧。⑤过:过错。
第一段译文: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冻而成的,但它比水更冷。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就可以合乎圆规,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笔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犯错误了。问题2:第一段通过一系列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人只有经过博学才能增长知识,锻炼才干,成为一个有道德和有修养的人。
2、分析第二段:
(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①之所学也;吾尝跂②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③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④也,而闻者彰⑤
①须臾:片刻。②跂:提起脚后跟。
③见者远:人在远处也能看见。④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⑤彰:明显,显著。
(2)假①舆②马者,非利足③也,而致④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⑤也,而绝⑥江河。君子生⑦非异也,善假于物⑧也。①假:借助,利用。②舆:车。
③利足:脚步快。利,形使动
④致:达到。
⑤能水:指游水。水,动词。⑥绝:渡。⑦生:通“性”,资质,禀赋。⑧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
第二段译文: 我曾经整日思索;却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问题3:登高、狂叫、驾车、乘船这四个比喻句的本体是哪一句?这四个比喻句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本体: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说明:善于借助外物则效益倍增。小结:第二段是论述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
3、分析第三段: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① ;积水成渊②,蛟龙生焉;积善成德③,而神明自得④,圣心备焉。
①焉:助词。一说兼词
②渊:深水。③德:品德。
④得:获得。
(2)故不积跬①步,无以②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③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④,功在不舍。
①跬:古代的半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②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③骐骥:骏马。
④十驾:马拉车一天走的路叫“一驾”。
(3)锲①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③,上④食埃土,下④饮黄泉,用④心一④也。蟹六跪⑤而二螯⑥,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⑦也。
①锲:刻。
②镂:雕刻。
③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④上、下:名作状 用:以,因为。一:数作形,专一
⑤跪:蟹的脚。⑥螯:蟹钳。
⑦躁:浮躁,不专心。
第三段译文:堆土成山,风雨就从那里兴起;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就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最高的智慧,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拿刀刻东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是因为它心思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夹,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因为它心浮躁的缘故。
问题4:第三自然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
4、结合文章具体说说对比论证怎样更全面,更深刻,更有说服力?
明确:先用骐骥和驽马对比,说明骐骥虽然本身条件好,但如果止于一跃,还不能达到十步;驽马条件虽差,如果能够不舍前进,也可以跑得很远。
这就像聪明人和笨人一样,如果我们在舍和不舍之间选择不舍,那么就会成功。
接着用金石和朽木对比,说明不折和可镂的关键在于舍和不舍。两者悬殊之大,让人深思!
人们学习,如果一曝十寒,时学时辍,再简单的知识也学不会;如果能持之以恒,那么即使再艰难的知识也可以学会。
五、课堂小结
本文主要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学习应该持有的态度。作者反复论证人的知识、才能、4 品德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积累取得的。即使是圣人的思想,也可以在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中具备,所以,任何人都应该持恒专一,脚踏实地,不断学习。
六、布置作业
1.掌握本课的生字、多音字、通假字。2.反复诵读全文,熟悉文意。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
1.结合议论文的三要素,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并让学生找出文中采用了论证方法。2.鉴赏本文的论证艺术,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3.掌握文言知识(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并结合议论文的三要素,剖析文章结构:
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1)
论据: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完善自己)
学习的作用(拓展自己)
论证: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注重积累,跪在坚持,用心专一)
二、学生朗诵课文,回答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论点的?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三、全文归纳总结
本文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其中阐述的关于学习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同时,本文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四、本文写作最大特点
大量运用比喻
运用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这些比喻的运用灵活多样,生动形象,增强了表达效果,使论证更有力。这些比喻从各个方面对中心论点加以解释,因而使这一论点既明确又生动
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设喻特点如下: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5 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2)设喻方式多样:
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
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③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
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三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五、拓展延伸——古人的”劝学“
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劝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孔子“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朱熹“三到法”:心到、眼到、口到。
子思(儒学大家)“五之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
六、归纳文言知识
1、重点实词
木直中绳 中:合乎、符合 善假于物 假:借助 声非加疾也 疾:宏亮 不积跬步 跬:半步 功在不舍 功:成功 而绝江河 绝:横渡 非利足也 利:敏捷 金就砺则利 金:金属刀剑 靠近筋骨之强 强:健壮 用心一也 一:专一 輮以为轮 以为:把„做成„ 无可寄托者 寄托:藏身、托身
2、古今异义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验,检查
今义:参加,加入(2)声非加疾也
古义:强
今义:疾病(3)假舆马者
古义:借助,利用
今义:不真实(4)蟹六跪而二螯
古义:蟹脚
今义:两个膝盖着地的一种姿势
6(5)金就砺则利
古义: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今义:黄金的简称(6)用心一也
古义:因为
今义:使用
3、词类活用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泳。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名词作状语,每日。③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利,形容词使动,使„„快 ④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上、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⑤用心一也
一,数词作形容词,作“专一”讲。
4、特殊句式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介宾短语后置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
③輮以为轮
省略句
④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判断句
七、板书设计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完成《随堂优化训练》
6.劝学荀子全文 篇六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蜹聚焉。故言有召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梧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飡壶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
问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诗》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谓也。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7.劝学荀子作者介绍 篇七
原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作者简介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西汉时为 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县)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曾两次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今山东临淄)游学,担任过列大夫的祭酒(学宫领袖)。还到过秦国,拜见了秦昭王。
后来到楚国,任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说”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与其弟子撰成《荀子》一书。
译文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的学习,而且每天多次检查 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 ,而行为就不会有过失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比原来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 什么 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8.荀子《劝学》教学反思 篇八
究其原因,是我在没有引导他们完全熟悉课文的情况下,就探究关于荀子所谓学习的内容和现代意义的学习内容有何区别,劝学主体及客体是谁这两个难度较大的问题,假如学生完全理解文本,那么让他们从文中找出答案自然不是难事,但是在他们不理解文本,甚至连有些句子的字面意义都不理解的情况下去探讨这些问题遭到失败就是毫无疑问的了。
由此想到的是,要想让学生对课文有深入的理解甚至深入的探究,则势必要有基本的初步的了解,学习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不能够万丈高楼空中起,不能够忽视最基本的教学环节,一味图深刻求探究有浮华不实之嫌。另外,从这一课本身来说,开头抛出的这两大问题与本课关联并不是很大,设计这样的环节是没有必要的。
关于引导学生分析文中所举生活普遍现象的共同点或者说规律,及这些共同点或规律与所要论述内容的关系这个环节倒是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启发性较强,学生容易被吸引和被调动。另外这个环节事实上也是在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甚至深入理解文本的重要环节。学生不仅能够通过分析这些生活常见现象的共同点和规律找到他们与学习的关系,而且能够发现写法上的特点,即将奥妙深刻的道理通过浅白易懂的例子表述出来,表现出了作者敏锐的观察能力高超的抽象能力和艺术的表达能力。
关于学习的意义,学生依然不能够概括出来,他们的答案是作用是好处,也就是说以他们现在的思维能力,并不能把意义和作用这两个词区分开来。包括后来的作用,答对的也是寥寥无几。
9.荀子《劝学》中心论点 篇九
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第1段:论述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第2段:论述学习能够弥补不足的作用.
第3段:论述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
第1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作者在这基础上,用“故” 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它们是对后面推论的有力衬托.综上所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2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先来阐说,接着就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 “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综上所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第3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这是本段第二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最后一个层次,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两者缺一不可.
10.荀子的《劝学》 篇十
(一)、说教材
一、简述
《劝学》是收编先秦儒家思想的最后代表人物荀况及其门人言论的著作《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学生能很好的理解文中的深层含义对提高他们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文言文的信心有很大的帮助。
二、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劝学》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经典的力量”主题下的一篇文言课文。该单元的教学目标重点有二:
1、学生探讨阅读经典和求知问道的作用,探讨独立思考和创新的关系,建立科学的学习方法。
2、学生能了解文言的特点,能够对文言熟读成诵,并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内涵。
因此,我认为对于此文不仅需要理解其字词句,更重要的是启发和帮助学生结合各自的学习经历和体验,建立科学的读书方法,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三、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教材大纲要求我们:继续熟悉常见的文言实词的一般用法,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而本文又是一篇文言文阅读课文,从文体上讲,又是一篇典型的总——分式议论文,所以,这篇文章的教学既要担负起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任务,又要把在精读课中学到的知识延伸,能力迁移,形成基本技能的双重任务。基于此,我确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整体把握文章,理清文章思路,背诵1-3节。
(2)掌握“绝、强、假、望、闻”等文言实词的含义及“于、而”等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理解重点词句含义,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
(2)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
3、德育目标: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这些教学目标,我确立了本文的重难点
1、探究词义,熟悉并掌握文章,达到背诵
2、了解荀子的基本哲学思想,透彻地理解文章观点。
(二)、说教法
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囿于“精华”二字,强调知识接受,只注重把语法、文法讲深讲透,却忽略了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中缺少师生独特情感的体验,形成文言文教学模式的单
一、固定化。无疑这样的教学不能适应新课改的需要,更不能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化精髓的感悟力。因此,文言文教学必须从更高的层面和更广阔的视角来把握,应该让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有一个领会的过程,有一个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情感体验,对文章对作者发表真知灼见的过程。充分利用信息资料去了解作品的本身,让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交流经验的反思过程、资料整合的合作过程。在探究中学习、在合作中提高、在感悟中升华,才能真正使文言文的教学个性化、多样化,从而达到新课标对中学阶段文言文提出的更高教学要求和教学评价:“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的品位和审美情趣。”本课教学准备采用启发研究式、讲解式以及朗读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由于初高中对文言文的掌握程度的要求有所不同,高中要求得更深,所以,这对于部分学生特别是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来说,听不懂,看不懂的挫折感可能会更加严重,这时候,学生只有从教师身上得到肯定,才能建立起自信心,也才能调动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学生的年龄层决定了他们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的特点,所以,在学生的学法上我设定:
1、创造更多的条件和机会,让更多的学生发表见解,并给予适当的肯定和鼓励;
2、学生在学习本文时将遇到一些知识障碍,如“虽有槁暴,无复挺者,鞣使之然也”生词比较多,又是判断句式,学生比较难于理解,所以教师更做好点拨工作,首先让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尝试翻译重点句子,从而教给他们处理这类问题的能力。
3、学会辨析词义,并对重点字词的意思进行归纳总结。
(四)、教学基本步骤
根据教学安排,本文由两个课时组成。
布置预习:预习《劝学》,找出比喻句,思考每一段的比喻句的含义和它们的内在联系。第一课时主要在于使学生了解关于《荀子》的常识,了解荀子的思想及其影响;诵读课文、探究课文、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整理、归纳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实词、虚词、句式)。学习本文说理方法,使学生认识到本文论述学习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端正学习态度。同时进行巩固性练习。
这当中要注意以三为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强调三个对话,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学堂,成为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摇篮.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拟由日常生活中的劝说场景导入)同学们,人在日常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不尽人意的事情,当一个人面对这些不如意时往往会情绪低落,甚至一蹶不振。这个时候就需要旁人的安慰。我相信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竟会藏碰到这样的情况,比如同学考试成绩不理想啊,你会采用什么样的说理方法鼓励其重新投入学习呢?
(两三分钟的讨论后,请两位同学上前演示)
(改写两位同学的扮演,对他们的演示)这节课,让我们一起通过一篇散文的指引,穿越时光隧道去聆听两千多年前的儒家大师荀况关于学习的谆谆教诲。这篇散文的题目是《劝学》(课件板书)
“劝学”的“劝”是什么意思?
生:勉励之意。
师:那这个题目告诉我们这是一篇勉励人们努力学习的文章。它虽然是文言文,但其内容浅易,行文思路清晰。同学们一起来读一遍。
二、第一环节:诵读课文
训练方法:分段读、分男女生读、全文读、听课文录音
(一)齐读课文(学生读后,教师指导正音、停顿)
同学们读的很投入,声音很响亮。但也有些瑕眦,例如某个字音不准,某个句子的停顿,还有情感处理不太够。这样好象有些对不起这样的名篇,大家请看大屏幕。
注意下列字音:
有yîu槁 gǎo
砺lì
跂qì
舆yú
蛟jiāo
跬kuǐ
骐qí
骥jì
驽nú
锲qiè
镂lîu 鳝shàn 生xìng
臾yú
注意一些句子的停顿处理:
1、学/不可以已
2、輮/使之然也
3、故 /木/ 受绳 / 则直,金/ 就砺/ 则利
4、君子/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 知明/ 而行无过矣。
5、吾尝/ 终日而思矣,不如/ 须臾之所学也
6、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7、君子/生 /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9、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二)欣赏课文诵读(播放课文录音)(注意朗读名家对诵读节奏和情感的处理)
(三)自由诵读,品味语言(教师下去指导,邀请学生个人诵读)
(四)齐读、个人读。
三、第二环节:探究课文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相信同学们也一样,对课文都有了各自得体会或感悟。下面我们就来简单的探究一下。首先,大家在字词句这个层面上有没有困难?
(一)课文的文言基础知识(师生交流讨论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
1、文言实词
2、文言虚词
(1)“于”的三种用法:
①相当于“从”,如“取之于蓝”的“于”;
②表示比较,如“青于蓝”的“于”;
③表示动作方向,如“善假于物”的“于”。
(2)“者”的两种用法:
①相当于“„„的人”,如“假舟楫者”的“者”;
②指代结果,以示将有所解释,如“不复挺者”的“者”。
(3)“而”的四种作用:
①并列(“知明而行无过”);②表修饰(“终日而思”);
③表转折(“而致千里”);④表顺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3、文言句式(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等)
4、课文中哪些说法你觉得不够严谨的?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则知明而行无大过矣)
(2)蚓和蟹的比喻不太恰当,这些只是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用心专
一、用心浮躁”关系不大。
(二)课文行文思路
老师这里还有几个疑点,请大家讨论。这是一篇议论性散文,那么
1、就议论这点而言,文章的论点是什么?(第一段提出论点“学不可以已”)
2、这个论点是两千多年前的看法,就今天看来是否还有生命力?(学习改变命运、终身学习)
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证自己的论点的?(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
4、荀子看来,学习的意义是什么?(改变自己、提高自己)
学习有什么作用?(弥补不足)
学习的方法是什么?(善于积累)
学习应该有什么样的态度?(坚持、专一)
5、就散文这点而言,它的文学性体现在哪里?(作者通过二十个比喻来说明道理,以喻代议,寓议于喻)
6、谁来总结一下本文的行文思路?
从学习的意义上论证(5个比喻)
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
从学习的作用上论证(5个比喻)
从学习的态度上论证(10个比喻)
四、第三环节:背诵课文
好的,我们已经扫清了字词句方面的障碍,也理清了文章的行文思路。这对课文的背诵很有帮助,下面我们就进入这节课的第三个环节:背诵课文
1、先齐读课文。
2、哪位同学现在就能够背诵出来的?自荐一下。
(你背下这篇文章后,你有什么特殊的感受?)
3、沿着文章的行文思路去背诵课文,也是一种快速成诵的方法。
A、第二段的行文:(5个比喻)
青取之于蓝 学习的意义
冰 寒 于 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輮 以 为 轮
提高自己
木受绳则直
改变自己
金就砺则利
B、第三段的行文:(5个比喻)
跂 而 望
不如登高
学习的作用
登高而招
见者远
顺风而呼
闻者彰
善假于物
弥补不足
假舆马
致千里
假舟楫
绝江河
C、第四段的行文:(5对比喻,10个)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学习方法
积累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对比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坚持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学习态度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专一
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4、小测验:邀请你来尝试背诵(抽查男女生各一名)
5、大家一起来大声背诵全文
五、第四环节:拓展延伸
古时候我国有“嫦娥奔月”的故事,这只是一种幻想,而现在人们利用飞船却真的可以登上月球。请你从课文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种情况。(“善假于物”)
宇宙飞船的发明,是现代科学进步的结果,也是学习的结果。
1969年7月16日上午,巨大的“土星5号”火箭载着“
>阿波罗11号”飞船从美国肯尼迪角发射场点火升空,开始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太空飞行。参加这次飞行的有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埃德温·奥尔德林、迈克尔·科林斯。在美国东部时间下午4时17分42秒,阿姆斯特朗将左脚小心翼翼地踏上了月球表面,这是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
在上古时代,人们也是有发明创造的,课文中有没有提到这一点?(“舆马”“舟楫”都是人的发明创造,说明人是“善假于物”的。
荀子提出“善假于物“这一命题是非常可贵的。人类成长的一大标志就是学会了制造劳动工具。人类社会是随着劳动工具的改善而不断进步的。
六、小结(可请学生来小结)
这节课我们做了什么呢?
1、模仿名家诵读课文;
2、初步理解课文的字词句和行文思路;
3、尝试背诵课文。
七、布置作业
【荀子《劝学》中学生读后感】推荐阅读:
浅谈荀子对思孟学派的批判论文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