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考试总结

2024-06-16

文科考试总结(共7篇)

1.文科考试总结 篇一

失败是什么?没有什么,只是更走近成功一步;成功是什么?就是走过了所有通向失败的路,只剩下一条路,那就是成功的路。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高二文科语文考试试卷,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36分)

(一)论述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到衰的分水岭,标志着大唐盛世的终结,也是陆上丝绸之路鼎盛时期的终结,自此,这条连接亚欧的商贸通道,逐渐衰落,终于湮没。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这是唐代诗人元稹《行宫》中的两句。这些宫女们,再也得不到从丝绸之路西来的香料与珠宝了。因为“安史之乱”,唐朝不得不将驻守西疆的四镇边兵东调长安,一时西北边防空虚,吐蕃乘机北上占据河陇,回鹘亦南下控制了阿尔泰山一带,同时西边的大食亦加强了中亚河中地区的攻势,这三股力量又彼此争夺与混战,从此,唐朝政府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丝绸之路,“道路梗绝,往来不通”。杜甫写诗哀叹:“乘槎消息断,何处觅张骞。”

美国学者爱德华?谢弗著有一本《撒马尔罕的金桃:唐代舶来品研究》,这是一本关于唐代文化交流史的名著,他写道:“在玄宗时代,人们可以随处听到龟兹的琵琶,但到了九世纪,这一切就成了梦想。”陆上丝路的中断,直接影响了唐朝的文化和社会。爱德华?谢弗分析说,为什么唐代传奇和笔记小说中,与《山海经》所记述的珍怪一样的奇珍异物大量涌现,因为“从九世纪初期开始,唐朝的国际时代、进口时代、融合时代和黄金时代,都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对于跨越大海、翻过大山而来的珍奇物品的渴求,都已经不可能轻易地得到满足了。”在九世纪的时候,真实的新奇物品已经无法到达唐朝境内了,唐人只能杜撰虚构出怪异荒诞的贡物。

到了元朝,依托强大的军事实力,陆上丝绸之路再度繁华,丝路上的重要国家花剌子模,因为劫杀蒙古商队、侮辱蒙古使臣,甚至遭遇了灭国之灾。但随着元帝国的土崩瓦解,这条路又陷入没落。河西走廊上的敦煌,是一个很好的参照物,恢宏壮美的莫高窟洞窟,是当年走向远方的商旅祈求平安的精神驿站,从晋朝到南北朝,再到唐朝,都有,但是没有明朝的洞窟和壁画,因为到了明朝,这条路已经没人走了,后来被人遗忘,一直到了近代。

事实上,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有一个历史兴替的过程。安史之乱后,陆路衰落,海路开始发达,后者在宋、元时代以及明前期始终保持兴盛,遗憾的是,明朝“寸板不许下海”的禁令,清朝的“禁海令”和“迁海令”……海上丝路也日渐衰落,中国错过了大航海时代,全球重心转向了西方。中国人因为丝绸之路形成的世界观、大格局,彻底倒退了。

(摘编自关山远《丝绸之路与中华国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安史之乱”是大唐盛世的终结,是陆上丝绸之路的终结,这条商贸通道自此走向衰落。

B.吐蕃、回鹘、大食三股力量的彼此争夺与混战,使唐朝政府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

C.唐代传奇和笔记小说中,大量涌现像《山海经》所记述的珍怪一样怪异荒诞的奇珍异物,直接原因是陆上丝路的中断。

D.元朝依托强大的军事实力使陆上丝绸之路再度繁华,花剌子模因此遭遇了灭国之灾。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二段引用元稹的诗,描述宫女的生活,是为了说明丝绸之路对唐人社会生活的重要性。

B.文章第三段引用美国学者爱德华?谢弗的著作,丰富了文章内容,说明了陆上丝路对唐代文化和社会的重要作用。

C.文章第四段提到莫高窟洞窟中没有明朝的洞窟和壁画,证明了明朝时期陆上丝绸之路已经没落了。

D.文章分析了唐代陆上丝路没落的原因和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以及后来陆上丝路再度繁华与没落的现象,论证了丝绸之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没有“安史之乱”,唐朝就不会将兵力东调长安,也就不会失去对西域的控制,陆上丝绸之路可能也不会衰落。

B.九世纪,由于陆上丝绸之路的中断,人们不太可能随处听到龟兹的琵琶,也得不到从丝绸之路来的香料与珠宝。

C.如果明朝没有“寸板不许下海”的禁令,清朝没有“禁海令”和“迁海令”,那么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就不会衰落。

D.丝绸之路的衰落,使中国人因之形成的世界观、大格局彻底倒退了,可见开放、交流非常重要。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丰子恺

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也莫如“渐”。在不知不觉之中,天真烂漫的孩子“渐渐”变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侠的青年“渐渐”变成冷酷的成人;血气旺盛的成人“渐渐”变成顽固的老头子。因为其变更是渐进的,犹如从斜度极缓的长远的山坡上走下来,使人不察其递降的痕迹,不见其各阶段的境界,而似乎觉得常在同样的地位,恒久不变,又无时不有生的意趣与价值,于是人生就被确实肯定,而圆滑进行了。假使人生的进行不象山陂而象风琴的键板,由do忽然移到re,或者象旋律的“接离进行”地由do忽然跳到mi,人一定要惊讶、感慨、悲伤、或痛感人生的无常,而不乐为人了。故可知人生是由“渐”维持的。

人之能堪受境遇的变衰,也全靠这“渐”的助力。巨富的纨袴子弟因屡次破产而“渐渐”荡尽其家产,变为贫者;贫者只得做佣工,佣工往往变为奴隶,奴隶容易变为无赖,无赖与乞丐相去甚近,乞丐不妨做偷儿……因为其变衰是延长为十年二十年而一步一步地“渐渐”地达到的,在本人不感到甚么强烈的刺激。故虽到了饥寒病苦刑笞交迫的地步,仍是熙熙然贪恋着目前的生的欢喜。假如一位千金之子忽然变了乞丐或偷儿,这人一定愤不欲生了。

“渐”的作用,就是用每步相差极微极缓的方法来隐蔽时间的过去与事物的变迁的痕迹,使人误认其为恒久不变。这有一件比喻的故事:某农夫每天朝晨抱了犊而跳过一沟,到田里去工作,夕暮又抱了它跳过沟回家。每日如此,未尝间断。过了一年,犊已渐大,渐重,差不多变成大牛,但农夫全不觉得,仍是抱了它跳沟。有一天他因事停止工作,次日再就不能抱了这牛而跳沟了。造物的骗人,使人留连于其每日每时的生的欢喜而不觉其变迁与辛苦,就是用这个方法的。人们每日在抱了日重一日的牛而跳沟,不准停止。自己误以为是不变的,其实每日在增加其苦劳!

我觉得时辰钟是人生的的象征了。时辰钟的针,平常一看总觉得是“不动”的;其实人造物中最常动的无过于时辰钟的针了。日常生活中的人生也如此,刻刻觉得我是我,似乎这“我”永远不变,实则与时辰钟的针一样的无常!一息尚存,总觉得我仍是我,我没有变,还是留连①着我的生,可怜受尽“渐”的欺骗!

“渐”的本质是“时间”。时间比空间更为不可思议。因为空间姑且不追究它如何广大或无限,我们总可以把握其一端,认定其一点。时间则全然无从把握,不可挽留。性质上既已渺茫不可思议,分量上在人生也似乎太多。因为一般人对于时间的悟性,似乎只够支配搭船乘车的短时间;对于百年的长期间的寿命,他们不能胜任,往往迷于局部而不能顾及全体。试看乘火车的旅客中,常有明达的人,有的宁牺牲暂时的安乐而让其座位于老弱者,以求心的太平(或博暂时的美誉);有的见众人争先下车,就退在后面,或高呼“不要轧②,总有得下去的!”“大家都要下去的!”然而在乘“社会”或“世界”的大火车的“人生”的长期的旅客中,就少有这样的明达之人。

当然人类中也有几个能胜任百年的或千古的寿命的人。那是“大人格”,“大人生”。他们能不为“渐”所迷,不为造物所欺,而收缩无限的时间并空间于方寸的心中。中国古诗人(白居易)说:“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英国诗人(Blake)也说:“一粒沙里见世界,一朵花里见天国;手掌里盛住无限,一刹那便是永劫③。”

(选自《静观人生》,有删改)

【注】①留连:留恋不舍。②轧:拥挤。③永劫:佛教中指永无穷尽之时。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圆滑”概括了人的一生的整体变化,在岁月的冲刷下,人生就是像鹅卵石一样渐渐失去了棱角。

B.作者指出人之所以能适应人生境遇的种种变化,就是因为这些变化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达到的。

C.时间之所以让人感到渺茫和不可思议,是因为和空间相比,时间既无法把握,又无法挽留。

D.这篇散文语言优美、细腻,文采飘逸、富有想象力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文学韵味,让人回味无穷。

5.本文围绕“渐”阐发感悟,请梳理概括全文的思路。(6分)

6.如何理解文章结尾引用两处诗句的含义和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小题。

材料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天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漫延。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摘编自《垃圾变资源!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分类》,2017年4月5日新华网)

材料二:

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表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可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问及原因时,有人说:“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

这种现象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分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但是,这一方案即使再科学合理,如果缺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也难以由蓝图变为现实。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垃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染者”的基本责任,责无旁贷。当然,各地政府同样不能以“居民没有分类”“缺乏资金”等理由拖延、观望,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垃圾处理设施的进步,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重要的是,居民和政府快把自家的“门前雪”打扫干净吧!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形成合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垃圾分类前景可期。(摘编自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

7.下列关于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多数民众都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而50.9%的民众“仅了解常见的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

B.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与实践情况大致吻合,基本不了解和从未进行分类的都是少数。

C.有些居民不是缺乏垃圾分类意识,而是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挫伤了他们分类的积极性。

D.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是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主要原因。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揭示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民众的认知与实践情况作了统计;材料二分析了垃圾分类难以有效推进的原因并提出-之道。

B.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制约着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

C.生活垃圾既有资源属性,可以回收再利用,但也有污染属性,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所谓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类说法是错误的。

D.针对一些地方政府常以各种理由对垃圾分类工作拖延、观望的情况,《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9.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以故汉追及之

B.谓其骑曰亡其两骑耳

C.项王嗔目而叱之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D.愿为诸君快战吾为若德

11.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史记》: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资治通鉴》合称“前四史”。

B.亭长:属于低于县二级的行政建制长官,战国时始在邻接他国处设亭,置亭长,任防御之责,秦、汉时在乡村每十里设一亭。

C.名、字:“籍”是项羽的名。按照古代称谓习惯,名一般用于自称。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出于礼貌和尊敬,对平辈或尊辈称字。

D.江东:长江在芜湖到南京一段,为自西南向东北流向,秦汉以后习惯称自此以下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又因古人以东为左,位于长江之东,故又称“江左”。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项王率领部下壮士八百多人,趁夜突破重围,因受到农夫的欺骗,陷入大泽中。后来项王估计不能逃脱,认为这是上天要让自己灭亡,绝不是作战能力有过错。这深刻地揭示了项羽性格中的弱点。

B.项羽面对重重包围的汉军,不愿自己的手下再遭受损失,于是独自一人冲向汉军,“斩将”“刈旗”,充分表现出了他的仁爱之心和英勇无畏。

C.项羽面对重重包围的汉军,把骑兵分为四队,让他们从四面突围,自己又亲自杀掉了一名汉将和都尉,以此证明了自己“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的论断。

D.项羽是有机会逃生的,乌江亭长正停船靠岸等在乌江。但他想到自己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没有一个人回去,愧见江东父老,于是赠马给亭长,宁死不辱。一个知耻重义的末路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2)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4~15题。

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14.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破空而来,对苍茫大地之变化无常作了诗哲式思考,奠定了全诗的深沉雄浑的格调。

B.上阕描写了画角、牧马、西风、红叶等意象,营造了壮阔、悠远、荒凉的意境。

C.下阙词人描写的是眼前边塞的恩怨情恨,表达了征人在外对闺中思妇的怀念。

D.此词有描写,有抒情,有议论,三者有机地融为一体,展现出一个年轻有为的贵族,对江山无常、人生意义的思考。

15.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词人遥望金陵想象,并传达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的慨叹的句子是:“----------,----------------。”

(2)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正如杜牧《阿房宫赋》中说:“------------,-----------。”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分析亡国的条件的句子是“-------------,---------------。”

高二文科语文考试试卷

2.文科考试总结 篇二

关键词:文科专业课,考试,应用型人才

中国的高等教育由过去的精英化步入大众化阶段, 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 本科生的数量迅速增长, 一方面, 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日趋严重;另一方面, 用工单位无法招到满意的员工。人才市场呈现巨大的供求矛盾, 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与社会严重脱节, 对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产生的疑问。加之当前我国经济正面临关键的转型期, 即由传统的工业化朝新兴工业化的方向转变, 经济的高度发展需要大量理论知识扎实, 实践能力强, 能学以致用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掌握宽厚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具备转化和应用理论知识的实践能力, 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主要任务是理论联系实际, 将知识应用于实践, 为社会创造经济利益和物质财富, 同时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团队合作意识, 充满自信, 能应对压力和挑战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他能适应社会, 有力的推动社会发展。

1 应用型人才培养与高校文科专业课考试改革

专业课的学习是大学生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素质的重要手段, 由于学科性质的原因, 文科专业课与理科专业课相比, 更注重理论的讲授与传播, 实践性、操作性较弱。 在教学上基本是老师讲, 学生听的模式。重点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理论写作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等。我国高校的教学管理特别是考试制度的规范化实施, 许多文科学生能顺利的完成大学的学业, 并获得较高的成绩, 但进入社会后, 用人单位发现他们不善与人沟通, 语言表达能力不尽人意, 做事呆板, 不懂得变通, 无法达到单位的要求。 为解决困境, 高校的管理部门、教师、学生应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改进教学方法,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适应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

2012 年3 月, 教育部、财政部提出的《 关于“ 十二五”期间实施,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 , 指明了实施教学质量工程的意义, 要求高校深化改革, 加强质量工程建设, 重点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培养, 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使其成为应用型人才。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 年颁布的世界教育分类标准, 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实践的一种专门人才,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 应用型人才不单纯指”学以致用”的人才, 更多强调具备一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1) 。 应用型人才培养涉及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 课程体系的设置)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 考试制度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部分。 利用考试改革的导向作用, 让教师更新教育观念, 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思想环境、轻松的考试环境, 使学生从“ 考生”向“ 学生”跨越, 从以获取高分向提高个人综合素养、实践操作能力转变, 学会做事、做事并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成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才, 只有不断改革, 与时代相结合、与时俱进, 才能使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 提高质量, 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2 我国高校文科专业课考试存在的弊端

2.1 考试形式单一, 范围狭窄

以湖北民族学院的文科专业课考试的实际情况为例, 大多数文科的专业课考试闭卷考试居多, 只有选修课采取开卷考试, 考试的范围大多局限为所学教材和教师讲授的内容, 为得到高分或者顺利通过考试, 就形成大学学习的独特方法, 即“ 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 考完全忘记。”使许多学生用死记硬背来应付学习, 这种突击记忆会造成掌握知识不牢固, 没有真正在专业课的学习中得到启发, 学生在学习中无法找到乐趣, 容易对课堂产生厌倦, 有的不愿意上课, 来上课的学生没有听课, 有的学生看小说、打游戏、刷微博等。 学生学习只希望课程通过就好, 更别奢谈对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考试内容不科学, 重知识轻能力

许多学校的考试局限于教学大纲的范围, 为方便改卷或应付上级的检查, 闭卷考试的题型多为:名词解释、填空、单项选择、多项选择、论述题等。偏重于理论知识、概念的考核。这种考核方式重点考核的是对学生记忆能力, 无法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 缺乏对学生的应用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创新思维的培养, 整个课堂就是教师满堂灌, 缺乏与实践的联系, 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得学生对事物缺乏自己的看法, 没有去认真思考许多问题, 个人的创造能力受阻, 没有个人独特的学习风格、思维模式, 许多文科毕业生在毕业时无法准确的介绍自己, 对待面试无所适从, 无法写出让人满意的一份简历。 许多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步入社会, 应变能力差, 无法适应社会, 这就反映我们的专业课教学已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

2.2 评价体系不够灵活, 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

当前多数高校对考试成绩有严格、规范的制度, 基本上由两部分组成, 即期末成绩占60%-70%加上平时成绩的40%-60%组成, 期末考试课由一张集体或者任课教师命题的考卷分数决定, 平时成绩由平时作业, 甚至平时上课的出勤情况决定, 考查课由一份论文或者小设计决定, 这种由一张考卷成绩决定考试成绩的做法, 强化了考试的结果, 忽略了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程的引导、考评。 学生为通过考试, 会坚持上课, 为的是平时成绩有效, 但不会认真听课, 更不会积极思考教学内容, 高校甚至衍生了代替上课的生意, 他们会利用考试前很短的时间进行强化记忆, 得到高分。 加之考试成绩的高低与学生的升、留级、毕业、保送研究生、获奖、奖学金等息息相关, 学生关注的是分数, 没有主动学习的动力, 更缺乏探索知识前沿的兴趣, 抹杀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探索精神和求异思维。 这种评价体系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运用知识的能力, 与教育的主旨相悖, 容易造成高分低能, 缺乏创造性, 对知识的掌握停留于表面, 动手能力差, 走向社会会感到无所适从, 无法满足社会需要。

2.3 考试时间太集中, 学生压力大, 作弊行为屡禁不止

高校文科专业课考试的范围较广, 几乎涉及所有的章节, 需要记忆的内容很多, 加之考试时间大多集中于学期最后两周, 时间相对集中, 客观上造成考前复习压力大, 疲于应付。大多数学生都希望老师能够划重点, 甚至划定考试范围。 考试及格就行, 有的学生平时没有听课, 考前准备不足, 就会出现多门挂科。有的学生对教师的满堂灌十分反感, 对专业课不敢兴趣, 学习态度不端正, 对学习缺乏动力。 但考试不及格就会导致面临留级、无法毕业的严重后果, 部分学生对考试产生恐惧心理, 以各种理由逃避考试, 有的诱发心理疾病。为通过考试有的学生铤而走险, 采取作弊的方法蒙混过关, 使高校出现一种五花八门的作弊怪相并屡禁不止, 有的学生因此招致严厉的处分。

2.4 忽略考试后的分析与反馈

高校考试就其功能来讲具有两方面的作用, 一方面, 学校通过考试来检查任课教师的教学效果, 评价其教学质量, 实现教学目标;另一方面, 任课教师通过考试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运用情况, 有哪些问题与偏差, 对于难点是否吃透, 教学方法是否存在问题等。这说明考试的反馈与分析具有重要作用。但实际工作中, 每当考试结束后, 任课教师阅卷登分, 成绩留档保存就了事, 试卷分析流于形式, 更无法反馈至学生层面, 对于学生学习中没有掌握的内容没有讲解, 没有释疑解惑, 不懂的继续不懂, 也没有机制查漏补缺, 导致学生的恶性循环, 教学目标没有真正实现, 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依然如此, 考试变成了学生和老师完成的一个任务, 其功能没有真正的发挥。

3 如何进行考试的改革

3.1 加强教与学互动, 转变考试观念

制度的改革, 必须从观念的改革着手。自隋唐以来, 中国的考试制度为国家选拔了大量的人才, 是我国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 但对于考试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观念, 即考试不是手段而是目的, 在古代是获取功名的凭证, 在现在的大学, 考试成绩是大学生保研、评选奖学金的重要条件, 这会导致大家去追逐考试的分数, 具有极强的功利性, 而忽略了考试的真正目的。 科学的考试目的是围绕“ 人”出发的, 重在培养大学生的能力与综合素养, 引导他们主动的探寻学科的发展, 建立科学人生观、价值观。考试的目的不仅仅是获得成绩, 一方面在于检查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 教学效果如何;另一方面, 是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能否学以致用, 使其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 因此, 考试是促进教与学互动的重要手段, 它促使二者相互了解、相互提高, 共同完善。 教师通过考试结果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为改进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水平, 从而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学生通过考试结果, 发现自己的不足, 我将来的学习提供经验与教训, 从而改变学习的方法, 提高学习效率, 提高个人能力与综合素养, 这样考试就不会成为负担, 也不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3.2 丰富考试形式, 科学、全面的评价学生

从现实情况看, 当前大部分高校文科专业课考试都采用的书面考试, 主要进行理论知识的考核, 其结果是大学生死记硬背功力的评估, 她遏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忽略学生能力的培养, 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背离了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因此, 为适应现实发展, 进行多样的考试形式尤为重要。 首先, 应加大平时考试的力度。 根据教学内容, 对每一章节的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小组讨论, 然后进行讲评, 也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辩论、演讲, 使大学生在集体中学会相互借鉴, 发挥大家的智慧, 尝试解决问题,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将平时的表现与考试成绩相联系, 会丰富课堂教学, 有力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其次, 将每门课程考试的形式都分为闭卷和开卷两部分, 闭卷考试重点考核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 开卷考试部分重点进行综合素养的考核, 为促进文科学生对专业课所学理论的掌握和运用, 可以采用笔试、口试结合的方式, 要求学生在本课程的研究范围内自由选题, 查找资料, 撰写小论文, 并将成果制作成PPT进行讲解, 增强其学习的深度, 锻炼了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在口试现场让学生随意抽题, 然后进行回答, 从服装的搭配、语言表达、内容掌握、论述深度等方面对学生综合素养进行评价与点评, 一方面, 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与罗辑思维能力, 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个性特质得到充分的发挥。对于操作性强的内容, 要求进行操作演练, 培养其动手能力, 使考试成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从而改变一卷定成绩的模式, 避免学生平时不学习, 期末搞突击的现象, 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 从而实现考试促进教学效果的目的。

3.3 严格考试纪律, 培养优良学风

大学考试的成绩与学籍管理、评优、研究生的免试推选有密切关系, 要制止大学生作弊, 首先应端正其学习态度,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位专业课教师应给学生开出与本课程相关的阅读书目, 并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 查找资料, 然后进行读书心得交流, 注意将理论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并发表个人见解, 让学生懂得专业课的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激发学习兴趣, 愿意去分析问题, 找到学习的乐趣, 这样学生就会积极投身学习, 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自然就不会作弊了。 其次, 增强大学生的忧患意识, 今天的大学生的最大压力来自就业, 双向选择、供需矛盾对学生形成较大的冲击, 大部分学生不知道自己的目标和前进的方向, 一部分容易陷入迷茫从而消沉, 高校的教师及管理机构应加大对学生就业的引导, 让他们懂得社会人才需求的趋势, 要求的能力与素养, 让学生发现个人的不足、长处, 懂得努力的方向与目标, 将就业的压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就不会虚度时光, 也会勤奋学习了。

最后严格考试纪律。 为加强考试的管理, 每所高校都建立了健全的考试管理规定和学籍管理办法, 对考试流程、考试违纪有详尽的处理规定, 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为保证考试的严肃性, 严格监考, 校、院两级领导进行巡视, 监考教师认真、负责, 防范在前。 同时新生刚进校就应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 让他们懂得考试不及格、作弊的严重后果, 使其一开始就端正学习态度, 形成良好的开端十分必要。按照惯例每学期开学初就会将警告、留级、退学的学籍处理情况进行公示, 这对其他学生有极强的警示作用, 同时辅导员或者班主任要与这些学生进行深入的交谈, 了解实际情况, 积极进行干预, 使这些学生能吸取教训, 积极改进学习方法与态度, 走出学习困境。

3.4 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分析反馈机制

现在许多大学考试的流程就是, 学生考试结束, 教师进行阅卷、评分, 然后进行成绩登录, 虽然许多大学也要求教师填写试卷分析表, 但往往流于形式。 对于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怎样? 教学方法有没有偏差? 补考的学生存在什么问题等等? 教学管理机构与任课教师都没有进行认真的思考。 这种忽略教学评价反馈机制的做法, 没有充分发挥考试对大学教学的促进和指导作用。 首先要重视对考卷的分析, 考试结束后, 一是, 要对考卷的科学性进行分析, 主要考察考卷是否科学?能否全面反映学生的知识水平? 也需要对小论文、口试的内容进行分析, 考察对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有促进作用。通过分析为未来改进考试方法提供依据, 也可以进一步完善题库。二是, 对考试结果进行分析。 比如考分是否正态分布? 部分题错误率较高的原因? 并与学生进行交流, 探索教学方法的改进。 其次, 要重视考试结束后的反馈机制, 信息的反馈有两个方面:一是, 教师将试卷分析结果反馈给教学管理部门, 使其对本校的教学现状、考试机制有深入了解, 从而促进其不断改进教学管理和考试改革。 二是, 教师应将考试结果反馈给学生, 指出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将试卷答案给学生讲解, 对错误率高的问题进行释疑解惑, 加强沟通, 并反思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为将来的教学提供借鉴, 也使学生发现个人的不足, 懂得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考试是检验学生对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掌握情况的主要方式, 也是检验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科学合理的考试制度能有效的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课程体系的更新, 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综合素养的增强, 从而成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警鹏, 郑启跃.“从考试到评价”的实例分析[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 2008 (1) :39-42.

[2]刘建国.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校考试改革[J].现代大学教育, 2006, 2.

3.文科考试总结 篇三

关键词:考试改革;文科类考试;教学改革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大背景下,高校文科专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作为教学改革内容之一的考试改革亦是如此。同时,进入新世纪后的前十年,教育部开展了规模空前的高校本科教育水平评估,各高校为了能够稳妥地说服评估专家,几乎不约而同地对考试采取了一个标准的模式。显然,目前在高校文科教育中单一的考试的方式与教学方式多元化、教学手段多元化的现状有很大的背离。

在这些背景下,考试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考试改革的相关探索也如雨后春笋。不过应当看到大多探索是预定前提下的某种或若干种模式的探索,而相对于整体的理论思考应该说有些薄弱,而这些理论方面的探索更类似于顶层设计,相关问题的清晰有助于具体方案的设计。

一、考试改革的初衷与考试的定位

总览近几年的有关考试改革,尤其是文科考试改革,总有一种感觉,就是为了创新而改革,为了改革而改革。实际上,考试改革的初衷非常明确,但又不得不重申强化,考试改革的目的是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考试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也只能是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高等教育所肩负的培养人才的使命决定了教学的各个环节,包括考试都得符合高教规律,不容许任何闪失,因为任何闪失对于受教育者而言都是不公平的。因此,老调的重弹无非是强调考试改革的重要性、严肃性和严谨性。

考试是教学诸多环节中的一个环节。现在学生普遍反映的是相当多考试虽然仍是教学中的一个环节,但是是终结的环节。考试结束后,这门课程随之结束,考得怎么样,除了学生内心模糊的感受外,就只有一个抽象的分数。这个分数怎么来的,学生不知道,平心而论,可能有的阅卷老师也未必能够清晰说出所以然;分数构成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如何再改进提高,学生也不知道。这样,考试作为促进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的功能就大为削弱,只剩下所谓教学过程中的引导功能和教学结束的评价功能。相对于中小学的考试,显然大学的考试功能发挥是受限的,因为大学的课程考试既不是选拔考试,也不完全是过关测试。因此诸多考试改革有必要向考试的本原定位回归,要让学生最后知道自己为什么得到这样的成绩,要让学生明白这门课程如果在提高应当努力的方向。

二、影响考试模式选择的因素分析

既然考试是教学中的一个环节,改变传统的、单一的、结果性考试的评价方式势在必行。但是选择何种模式,这就得必须与教学结合起来,就得必须结合教学的各因素综合考虑。

教学中有哪些因素?显然主要有三个:教学主体(教师)、教学客体(学生)、教学内容;此外还有影响教学的过程因素:教学场地、教学方式等。这些因素对考试模式的选择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1.教师因素。教师的数量、能力、精力因素会影响考试模式的选择。有客观赋分标准的考试考查,对于教师数量、能力、精力的因素要求并不是特别高,但是如果类似口试、答辩、论文、实践等方式的偏重于主观判断予以赋分的考试考查,显然教师的数量、精力乃至能力的因素就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如果参与评分的教师过少的话,考试考查结果不可避免受教师主观偏好的影响,难言客观公正,在这种情况下,显然多于三人的课程组综合评定更能保证客观公正。同时这些类型的考试考查对教师的精力、能力要求也比较高。

2.学生因素。学生的素质、数量会影响考试模式的选择。如果说学生的素质,即学生的能力、水平、态度本身就是考察的内容的话,受测学生的数量就成为这一因素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因为如果课堂规模大,学生数量多,相当多主观性测试便成为了很困难的任务。比如就文科而言,许多课程采取过程性生成结果评价,即采用课堂小组讨论、辩论形式,综合学生多次表现予以最后成绩评定,但如果课堂规模超过30人,恐怕这种模式就很难实施。笔者教学过程中经常面对160人的课堂,面对这种规模,可能最后的闭卷考试或开卷考试就成了不得已的选择。

3.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亦影响考试模式的选择。就文科专业而言,教学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类型:理论知识传授型、思维方法训练型、业务能力提高型。当然实际教学过程中,这三者亦有可能相互交叉。整体而言,理论知识传授型更适合闭卷或开卷的考试,即考查学生识记情况;思维方法训练型更适合一些类似论文、课程作业、讨论、答辩等方式,这些方式更能考查出学生对于方法运用的情况;业务能力提高型显然更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实践应该说是更适合的一种考查的方法,当然也更适合生成性过程评价。

4.教学场地。教学场地条件同样影响考试模式的选择。教学场地可以有校内、校外,校内教学场地包括普通教室、实践中心、实验室,校外场地主要是指实践教学基地。笔试、口试、论文、答辩等方式可以在校内普通教室完成,对场地要求较低;实践、实验类型的考试考查就必须有专门的场地予以完成,如果缺乏必要教学场地条件,相关考试模式亦受限制。

5.教学方式。理论上讲,教学方式应当根据教学内容类型来确定,不过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往往受制于学生数量、教学场地,相当多可能采用适合于理论知识传授型课程的“教师教-学生学”模式,而非“教师教-学生练”、“教师做-学生练”的模式。如果能够达到理想的状况,显然后两种模式更适合于实验、实践等形式的考试考查。

三、各种考试模式的必要因素分析

简单地说,考试改革即考试模式的改变与选择。但在真正的教学实践中,却并非如此,因为考试是教学的一个环节,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均在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上,因此诸多考试模式必须从实现教学目的出发,综合考量各种要素,慎重做出选择。

1.笔试。这是传统的考试考查模式,也是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过程中为实现标准化而广为高校采用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经常被人诟病为不能考查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业务素质,并且容易存在突击即可顺利通过乃至拿高分的可能。这是存在的事实,但这并不能否定这种考试模式的合理性,因为笔试适合于对学生识记内容的考查,而并不适合与能力、素质的考查。不相匹配不是这一模式的错误,而是选择者的错误。笔试适合于理论知识传授型课程,这些课程本身要求学生了解、识记系统的理论和知识。这种考试又有闭卷与开卷之分,甚至在教学实践中亦有半开卷形式——允许学生带有限的资料,如一张纸,仅仅是这一张纸,至于纸上承载多少内容就看学生了。笔试往往因为有比较客观的评分标准和参考答案,因此对于教师的数量要求不高,对实施场地亦是如此。这种考试可以充分适应数量庞大的学生参试,当然参试学生少亦不是问题。同时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理论知识的牢固掌握,可以适当化整为零,加强日常教学过程中的不定期测试,通过综合多次测试的成绩予以评定,防止学生平时松懈、考前突击的应对对教学质量的冲抵。不过正如大家所诟病的,这种模式最大的缺点是无法真正考核处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但一旦面对规模庞大的参试人群,而参与教师数量较少的情况下,无论什么类型的课程,可能不得已都得采用这种模式。

2.论文、大作业。这种考试模式并不适合于理论知识传授型课程,虽然在不少的考试改革中有许多这方面的尝试,因为这种模式考试往往使学生将过多的注意力放在他所注意的那一个或若干个方面,但对整体的把握会有所欠缺。这种模式适合知识面不广,但注重深度挖掘的思维方法训练型课程。通过论文或大作业,可以使学生充分运用所学方法对材料、案例进行分析,在分析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的思维方法的掌握。采用这种考试模式应当注意两点:其一,教学方式要配套,绝不能采用单一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授课模式,而应灵活多变地采用课堂讨论、教学互动等方式;第二,这种模式在最后的成绩评定中一定要量化出若干观测指标,既利于学生有的放矢,亦有助于最后成绩评定,否则一个整体的印象分很难保证令学生信服。这种考试模式对教学环境要求并不太高,但是对受测学生数量和教师数量会有所要求,首先,如果学生数量过多,课堂很难展开讨论,因为无法顾及到所有人,那么与之相应的这种考查其效果要打折扣;其次,参与成绩评定的教师如果太少,尤其是一个人或两个人,教师主观偏好会有意无意左右成绩评定,难以确保考试成绩的公平。因此实施这种考试模式,除了相适应的课程类型和教学方法外,还应充分考虑到参与学生的数量,当以不超过30人为宜;参与教师的数量,应不少于3人为宜。口试、答辩等方式亦与之类似。

3.实践、实验类型考试。对于高等教育而言,实验、实践似乎是理工科专业的自留地,文科是不需要实验,实践亦不是非有不可。显然这种认识是非常错误的,因为绝大多数文科专业都有一部分业务能力提高型的课程,这种考试模式正是适合于这种类型的课程。这种考试模式显然受限制的条件比较多,也就是说要求比较高。首先,学生数量不宜过多,过多则运作管理相当困难,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实施这种考试模式以不多于50人为宜;其次,教师应当有一定的数量,否则最后的分数评判可能会受到教师主观偏好的影响,公正性不好保障;再次,也是最基本的一点,就是有实验或实践的场所,即有实验室或实践中心、实践基地。如果这三个条件,尤其是第一、第三条达不到,这样的考试强行推行意义不大。

四、考试的实施与管理

加强考试的管理实际上是向高教考试本原回归的努力,即考试是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而不是教学过程的终结。根据对现有课程考试考查的反思,我们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发挥考试的引导作用、检测作用和督促作用。

1.倡导形成性过程评价,淡化结果性评价。原有的一到两次考试决定学生成绩的做法很难全面反映学生知识掌握、能力提高和业务素质提升的程度,同时这种结果性评价在实际中造成考试即课程终结的结果。而分散于教学过程之中,根据教学各因素采用合适的、灵活的考查模式多次对受教者进行测量,一方面其结果更为合理,另一方面凸显考试是教学过程一环节的理念。

2.成绩评定的应当秉持公正公开原则。考试成绩对于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他们看重参与的任何一门课的成绩,一方面与其学习的成就感有关,另一方面他们的成绩在很多现实功利层面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评判教师必须慎重对待要记录在册的成绩。这一点往往是通过教师职业道德进行约束,各高校为了防止引发太多争端,一般情况下对学生复查试卷设置比较高的门槛。随着网络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今后的考试改革不妨引入学生参与,即学生最后不仅能够看到自己的分数,也能够看到自己得到这些分数的缘由,对其学习的改进、提高显然有积极意义,同时这一方式亦能督促教师评分减少人为主观的随意性,从而使最后的成绩更客观、更公正。当然,文科考试没有太多绝对的标准答案,其分数评定有一定的弹性,只要标准制定清晰,虽然有空间可供商榷,但是最后的分数恐怕亦能让学生心服口服。

3.考试改革的实施需要合适的管理环境。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前后,各学校为了保险应对评估,大多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设定统一标准对待千差万别的课程考试。随着考试改革呼声日益高涨,这种模式必须摒弃。考试改革需要一个合理合适的环境,这个环境不见得越宽松越好,但千篇一律显然是不合适。作为组织者,学校的教务处等相关部门更应该从宏观上进行服务、管理,不宜过多插手具体的微观层面的实施,同时相对于传统的考试模式,前文所言的各种考试模式必然会加大教师的工作量,唯有做好后勤保障,才能使教师在设计、组织、实施考试改革时无后顾之忧。

4.高二文科历史期中考试复习试题 篇四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2.周王朝历时近八百年,“盛时的势力,南方跨过长江,东北至今辽宁省,西至今甘肃省,东到今山东省。”为了有效统治,西周实行

A.中央集权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宗法制

3.“汉承秦制”是说汉朝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但汉朝在继承的同时也进行了创新,可以支持该论断的是汉朝

A.设立中朝和外朝 B.废分封,设郡县C.实行三省六部制D.实行中央集权制 4.在中央,皇位由私家世袭,地方由异姓非世袭官僚管理。这种制度是指

A.郡县制度和行省制度

B.二府三司制

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D.科举选官制度 5.秦朝郡县长官产生的方式是

A.考试选拔 B.世代相袭 C.地方推荐 D.中央任命

6.《史记集解》“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该材料反映了

A.秦朝时期人们以金玉为印 B.秦以前以玉玺为皇帝独有 C.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D.皇权为民,与民共享 7.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A.西汉实行“推恩令”削弱了相权 B.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宰相的财权

C.宋代设立通判来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D.元代设中书省代替三省致相权最弱

8.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方式历经 “西汉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其对应的选拔依据正确的是

A.才学──孝廉──门第 B.孝廉──门第──才学 C.血缘──门第──才学 D.军功──门第──才学

9.辛亥革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社会第一次历史巨变,是矗立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其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是

A.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促进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C.实现了完全的民族独立,建立了新中国 D.提出《资政新篇》,成为中国近代第一个资本主义改造方案 10.世界文豪雨果感叹:圆明园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巅峰,是一个伟大的奇迹。然而,扭曲了价值观而且丧失了道德的____________却在这里烧杀抢掠,无恶不做。这简直就是对人类文明,对世界和平的最为严重的践踏。请填空

A.英国侵略者 B.英法联军 C.日本侵略军 D.八国联军

11.海洋文明与大河文明在政治体制方面呈现出“民主与专制”明显差别,形成差别的根本原因是

A.思想观念不同 B.地域位置差别 C.经济形式不同 D.人口数量不同 12.西方法律大多继承了古罗马法。古罗马法规定的基本制度和原则,今天依然起作用的有①陪审制度 ②律师制度 ③民主原则 ④三权分立的原则 A.①②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3.有学者认为《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是古罗马平民阶层的胜利。该学者的主要理由应该是

A.法典的制定,奠定了罗马公民法的基础

B.法典明文公示,限制了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

C.与习惯法相比,该法典内容有大量的扩充

D.法典规定了债务法规,改善了奴隶的处境

14.下列关于罗马法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公民法是调整罗马公民之间关系的法律

②万民法是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所有人的法律 ③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 ④《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5.法国共和制最终确立的标志是:

A.法国大革命的胜利

B.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C.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建立

D.《人权宣言》的发表

16.“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下列各项中不能证明上述观点的有

A.宪法未赋予议会立法权 B.宪法授予皇帝巨大权力

C.内阁和宰相只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D.皇帝和宰相控制了议会

17.下列关于美国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总统是国家元首 B.总统是政府首脑

C.总统由选民直接选出,任期四年

D.总统经参议院同意有权任命联邦法院大法官

18.下列阶级或阶层通过1832年议会改革增强了在议会中地位的是

A.新兴工业无产阶级 B.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 C.封建贵族地主阶级 D.新兴工业资产阶级 19. 材料一:

图示一 图示二

材料二: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不差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 重大军事,则谴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1)根据材料一中的示意图,指出图示

一、图示二所示的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

(2)材料二认为明清时期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请举史实说明。(4分)

(3)材料三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4分)元朝为什么实行行省制?(3分)

20.(20分)民主化道路的选择是近代以来大多数国家探索的重要主题

材料一:我们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

——摘自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

材料二:“与法王路易十四不同,英国的专制君主虽然渴望绝对的权威,却都尊重臣民的‘自由’,尊重议会的传统”。

——唐晋主编《大国崛起》

材料三:“从世界史的观点看,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于是美国成为自由和机会的一个象征,作为一块新的、没有历史负担和枷锁的大陆而受人羡慕。”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雅典民主制的主要特征?雅典民主制与近代西方民主制在形式上有何不同?(6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英、美两国在近代分别建立了何种政体?确立两国政体的法律各是什么?(4分)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英、美两国的民主政体中,政府与议会的关系?(6分)

(4)以美国为例说明资产阶级代议制有哪些基本特征?(4分)

高二文科历史期中考试复习试题答案

1——10 ACACD CBBAB

11——18 CABDB ACD 19.(15分)(1)秦朝三公九卿制,隋唐三省六部制(4分)

(2)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4分)

(3)不同: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机构之一,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2分)元朝设置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2分)

原因:元朝疆域辽阔,行省制是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有效统治。(或加强对地方的控制)(3分)20.(20分)(1)特征:人民主权,轮番而治。(2分,每点各1分。)

不同:雅典民主是直接民主,近代西方是代议制民主(间接民主)。(4分,每点各2分。)(2)英:君主立宪制、英国《权利法案》;美:民主共和制(或总统共和制)、美国1787年宪法(共4分,每点1分)(3)英:政府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如果议会通过了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下台,或者宣布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举。(4分)

美:政府与议会分别掌握行政权与立法权,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分权制衡。(2分)

5.文科综合考试大纲新变化 篇五

内容预览:

历 史   1 .删除中国古代史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 2 .增加世界近现代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 “ 日本 ” 。 3 .中国近现代史新中国时期的 “ 国民经济的曲折发展和外交的新成就 ” 改为 “ **中的国民经济 ” 、“50 年代中期的.外交成就 ” 和 “ 七十年代初期对外关系的新成就 ” 三部分。 4 .删减世界近现代史第……

你还没注册?或者没有登录?这篇论文要求至少是本站的注册用户才能阅读!

如果你还没注册,请赶紧点此注册吧!

如果你已经注册但还没登录,请赶紧点此登录吧!

★ 中学综合素质写作范文

★ 学年综合素质自我鉴定

★ 综合素质评价范文

★ 综合素质作文

★ 综合素质评价

★ 综合素质自我鉴定

★ 河北普通话考试大纲

★ [公告]电算化考试大纲

★ 计算机三级考试大纲

6.文科学业水平考试复习题 篇六

A.  B.

C. D.

内容需要下载文档才能查看

17.一个由n条肽链组成的蛋白质分子共有m个氨基酸,该蛋白质分子完全水解共需水分子

A.n个   B.m个   C.(m+n)个   D.(m-n)个

18.用显微镜观察蚕豆叶表皮装片的同一部位,为了使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数目更多,选择的目镜和物镜的组合是(  )。

A.目镜10×、物镜10×  B.目镜10×、物镜20×

C.目镜10×、物镜5×   D.目镜10×、物镜40×

19.右图为显微镜观察中的两个视野,其中细胞甲为主要观察对象,若要由视野Ⅰ变为视野Ⅱ,下列操作过程中,正确的顺序是(  )。

①转动粗准焦螺旋②转动细准焦螺旋③调节光圈④转动

转换器⑤向左下方移动玻片⑥向右上方移动玻片

A.①③④⑤   B.⑤③④②

C.⑥④③②   D.⑤④③② Ⅰ       Ⅱ

内容需要下载文档才能查看

20.(10分)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表示     ,D表示        。

(2)该化合物是由______个氨基酸分子失去_______个分子

的水而形成的,这种反应叫_____________。在这个过程中,

相对分子质量减少了_________。该化合物称

为      。

(3)图中表示 R 基团的是______ (用图中字母回答),

表示肽键的是_______(用图中字母回答)。

(4)图中有______个肽键,有_______个氨基和______个羧基。

21.下列关于实验操作步骤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鉴定可溶性还原糖时,要先加入斐林试剂甲液摇匀后,再加乙液

B.用于鉴定蛋白质的双缩脲试剂要先将A液B液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样品试管中

C.脂肪的鉴定必须用显微镜才能看到被染成橘黄色的脂肪滴

D.斐林试剂与蔗糖溶液水浴煮沸5分钟将出现砖红色沉淀

22.人体的内环境是指             (  )

A.体液 B.细胞内液 C.细胞外液 D.血液

23.人体内的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间的物质联系正确的表达是(   )

24. 细胞外液的主要理化性质:(     ),(     ),(      )

内容需要下载文档才能查看

内容需要下载文档才能查看 内容需要下载文档才能查看

7.文科考试总结 篇七

1. 若集合A={x | x2-x+6<0},集合B={x∈N | y=},则A∩B=( )

A. {3} B. {1, 3} C. {1, 2} D. {1, 2, 3}

2. 若z =1-2i,则复数z+在复平面上对应的点在( )

A. 第一象限 B. 第二象限 C. 第三象限 D. 第四象限

3. 如图1,ABCD是边长为4的正方形,若DE=EC且F为BC中点,则· =( )

A. 3 B. 4

C. 5 D. 6

4. 某单位春节联欢会中有一个抽奖环节,其中100名获奖者及其奖品价值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2所示,则直方图中a的的值为( )

A. 0.003 B. 0.005

C. 0.05 D. 0.004

5. 若数列{ an }是等差数列,首项a1<0,a2015+a2016>0,a2015 Sn <0使前n项和的最大自然数n是( )

A. 2016 B. 2015 C. 4028 D. 4029

6. 若f(x+1)+1为R上奇函数,则f(4)-f(0)的值为( )

A. 0 B. 2016 C. 2015 D. 1

7. 过双曲线-=1(a>0, b>0) 的右焦点F2作斜率为-1的直线,该直线与双曲线的两条渐近线的交点分别为B, C.若=,则双曲线的离心率是( )

A. B. C. D.

8. 如图3程序框图输出的值是( )

A. 4 B. 5 C. 6 D. 7

9. 正四面体的四个顶点都在同一个球面上,若过该球球心与正面体一边的一个截面如图4,且图中三角形(正四面体的截面)的面积为,则球的体积是( )

A. ?仔 B. 2?仔

C. 2?仔 D. 2?仔

10. 若函数y=sin?棕x 在某个长度为1的闭区间上至少两次获得最大值1,且在区间[-,]上为增函数,则正整数?棕的值为( )

A. 6 B. 7 C. 8 D. 9

11. 一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5所示则该几何体的体积为

( )

A. B. C. D.

12. 若存在x∈(0, +∞)使不等式 ex(x2-x+1)(ax+3a-1)<1成立,则实数a的范围为( )

A. 0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

13. 若cos(-x)=,则cos(+2x)= .

14. 设x,y满足不等式组y≤2x,2x+y≤2,x-y≤1,则z=3x+2y的最大值为 .

15. 已知点A是抛物线y2=2px上一点,F为其焦点,若以F为圆心,以 | FA| 为半径的圆交准线于B、 C且?驻FBC为正三角形,当?驻ABC的面积为时,抛物线的方程为 .

16.若数列{ an }中a1=1,且a1, a3,…, a2n-1是递增的数列,a2, a4,…, a2n是递减的数列,a1>a2,| an+1-an | =2n,则{ an }的前n 项和Sn= .

三、解答题: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7.(本题满分12分)

?驻ABC的三边长a, b, c和面积S满足S =[c2-(a-b)2],

(1)求cosC;

(2)若c=2,且2sinAcosC=sinB,求b边长.

18.(本题满分12分)

在四棱锥P-ABCD中,∠ABC=∠ACD=90°,∠BAC=∠CAD=60°,PA⊥平面ABCD,E为PD的中点,PA=2AB=2.

(1)求证:CE∥平面PAB;

(2)若F为PC的中点,求F到平面AEC的距离.

19.(本题满分12分)

在某红绿灯路口进行随机调查,发现正在等绿灯的有10人,另有8人直接闯红灯,等绿灯的10人,其年龄的茎叶图如下:

(1)求等绿灯人年龄的中位与方差

(2)若从40岁以上的等绿灯人中,随机抽取2人,求其中一定含有50岁以上的路人的概率.

(3)若闯红灯的8人中有2人40以上,其余均40以下,完成下列列联表:

根据上表的数据,判断是否有95%的把握认为“40岁以下与闯红灯有关”.

附:K2 =.

20.(本题满分12分)

已知+=1(a>b>0)的左、右焦点分别为F1,F2,上、下顶点分别是B1,B2,C是B1F2的中点,若·=2,且⊥.

(1)求椭圆的方程;

(2)点M,N是椭圆上的两个动点,过M,N两点的切线交于点P,若·=0时,求点P的轨迹方程;

(3)点Q是椭圆上任意一点,A1, A2分别是椭圆的左、右顶点,直线QA1, QA2与直线x=分别交于E, F两点,试证:以EF为直径的圆交x于定点,并求该定点的坐标.

21.(本题满分12分)

设函数f(x)=x3-(a-1)x2-2bx+1,其中a∈R,

(1)若f(x)的减区间为(-1, 2), 求f(x)在区间[-3, 3]上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2)对小于1的任意a∈R,函数f(x)都有两个极值点x1、x2(x1≠x2),是否存在b使x1 3 + x2 3=1成立,若存在,求出b的值或范围;否则,说明理由.

请考生在第22、23、24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选,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22.(本题满分10分)选修4-1:几何证明选讲

如图,⊙O的弦ED,CB的延长线交于点A.

(1)若BD⊥AE,AB=4, BC=2, AD=3, 求CE的长.

(2)若=,=,求的值.

23.(本题满分10分)选修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坐标原点为极点,x轴非负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 已知直线与椭圆的极坐标方程分别 为l:cos?兹+2sin?兹=0,C:ρ2=.

(1)求直线与椭圆的直角坐标方程;

(2)若P是l上的动点,Q是C上的动点,求| PQ| 的最小值.

24.(本题满分10分)选修4-5:不等式选讲

不等式 | 2x-1| - | x+1| < 2的解集为{ x| a < x < b},

(1)求a , b的值;

(2)已知x > y > z,求证:存在实数k使恒成立-+≥,并求k的最大值.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

文科数学模拟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C;由x2-x+6<0?圯(x - 3)(x + 2)<0,得-2< x <3,

则A={x | -2< x <3}.

又B={x∈N | y=}={x∈N | x≤3}={1, 2, 3, …},

那么A∩B={1, 2}.

2. D;由z =1-2i,得1-2i+=1-2i+=-.

3. C;以AB, AD分别为x, y建立直角坐标系,

则E(1,2),F(4,2).

那么=(-1,-4),=(3,-2),于是·=-1×3+(-2)×(-4)=5.

4. B;由50(0.001+0.002+0.003+a+0.009)=1?圯a=0.005,

即直方图中a的的值为a=0.005.

5. D;由a2015+a2016>0?圯a1+a4030>0?圯a4030>0.

又a1<0且a2015·a2016<0知数列{ an }的前2015项都是负数,

那么a2015+a2015<0?圯a1+a4029<0?圯S4029<0,于是,最大自然数n=4029.

6. A;由f(-x+1)+1=-[f(x+1)+1]?圯f(x+1)+f(-x+1)=-2.

令x=-1及x=3,得f(0)+f(-2)=-2,f(-2)+f(4)=-2?圯f(4)-f(0)=0.

7. D;对于F2(c, 0),则直线方程为y=-x+c,直线与两渐近线的交点为B,C,由y=-x+c,y=x?圯x=,y=,即B(, ),因为F2(c, 0).

由 = 知B是F2C的中点,于是可得C (, ).

由于在y=-x上,得=-·?圯b=3a?圯e=.

8. B;本题的程序框图所揭示的内容,其实是当和大于64时,输出最小的n值.

于是,由1+3+32+…+3n-1>64?圯(3n-1)>64,最小的n=5,

那么输出的值是5.

9. B;如图,由正四面体的特点及性质可知,该截面即为等腰?驻ABC.

设正四面体的边长为a,

由AC=BC==.

那么?驻ABC的面积为×a×=?圯a=2,

于是四面体的高h==.

再设外接球的半径为R,由(-R)2+()2=R2?圯R=,

从而球的体积是V=?仔()3=?仔.

10. B;由函数y=sin?棕x在某个长度为1的闭区间上最多获得一次最大值1,得≤1?圯?棕≥2?仔.

又在区间[-,]上为增函数,则-≤-,≤?圯?棕≤.

于是2?仔≤?棕≤,又?棕为正整数,因此,?棕=7.

11. B;本题三视图对应的几何体是以正方体的中截为底面的两个同底面的四棱锥,如图.

于是体积为V=×2×2×1×2=.

12. C;由ex(x2-x+1)(ax+3a-1)<1?圯ax+3a-1<.

(1)若a≤0,当x∈(0,+∞)时,ax+3a-1)<0,而>0,此时结论成立.

(2)若a>0,由于f(x)=?圯f′(x)=<0,所以 f(x) 在(0,+∞)是减函数,则0 < f(x) <1,又f(x)与y轴的交点为(0,1).

由于g(x)= ax+3a-1与y轴的交点为(0, 3a-1).

那么,如果存在x∈(0,+∞)使不等式ex(x2-x+1)(ax+3a-1)<1成立,

则3a-1<1,a>0?圯0 < a <,

由(1)(2)得实数a的范围为a <.

二、填空题

13. -;由于cos(-x) = sin[-(-x)] = sin(+x)即sin(+x)=,而cos(+2x) =cos2(+x) =1-2sin 2 (+x) =-.

14. ;分别作出三直线y=2x,2x+y=2,x-y≤1,得如图所示的可行域.

由z=3x+2y?圯y=-x+.

显然,当直线y=-x+经过点A时,纵截距最大.

由y=2x,2x+y=2?圯x=,y=1.

此时,z=3x+2y=.

15. 由题意,如图可得=cos30°及DF=2p?圯BF=,从而AF=,由抛物线的定义知点A.

到准线的距离也为,因为△ABC的面积为,即××=?圯P=4,故抛物线的方程为y2=8x.

16. ;由a1>a2,a2-a1=-2.

由于a3>a1又a1>a2?圯a3>a2?圯a3-a2=22,

类似地:a4-a3=-23,a5-a4=24,…,an-an-1=(-2)n-1.

那么an=a1+(a2-a1)+(a3-a2)+…+(an-an-1)==.

从而Sn=++…+=+·=-=.

三、解答题

17.(1)由S=[c2-(a-b)2]=[-(a2+b2-c2)+2ab]

=-abcosC+ab……………3分

又S=absinC,于是absinC=-abcosC+ab即sinC=2(1-cosC).

结合sin2C+cos2C=1得cosC=或cosC=1(舍去).

故cosC=……………6分

(2)又由2sinAcosC=sinB,得2··=?圯a=c………9分

结合条件,可得a=c=2.

由c2=a2+b2-2abcosC,

得4=4+b2-4×b?圯b=……………12分

18.(1)在Rt△ABC中,AB=1,∠BAC=60°,∴BC=,AC=2.

取AD中点M,连EM,CM,则EM∥PA.

∵ EM ?埭平面PAB,PA?奂平面PAB,∴EM∥平面PAB.

在Rt△ACD中,∠CAD=60°,AC=AM=2,

∴∠ACM=60°.而∠BAC=60°,∴MC∥AB.

∵MC ?埭平面PAB,AB

?奂平面PAB,∴ MC∥平面PAB .

∵EM∩MC=M,∴平面EMC∥平面PAB.

∵EC?奂平面EMC,∴EC∥平面PAB.

(2)∵PA=CA,F为PC的中点,∴AF⊥PC .

∵PA⊥平面ABCD,∴PA⊥CD.

∵AC⊥CD,PA∩AC=A,∴CD⊥平面PAC.

又EF//CD,∴EF⊥平面PAC.即EF为三棱锥E-AFC的高.

因为CD=2,得EF=.

从而VE-FAC=×(AC·AP)·EF=×(×2×2)×=.

在Rt△PAD中,AE=CE=PD=×2=.

于是S△ACE=AC·=2,设F到平面AEC的距离为h.

由VE-FAC=VF-AEC即×2h=?圯h=.

故F到平面AEC的距离为.

19.(1)由茎叶图可得15个数据为:22,34,34,42,

43,45,45,51,52,52,显然,路人年龄的中位数为(43+45)=44.

由于x==42……2分

那么s===.

即路人年龄的方差为……………4分

(2)设40岁以上,50岁以下的四人分别为A1,A2,A3,A4,50岁以上的三人分别为B1,B2,B3,那么从这七人中任取两人的所有基本事件如下:

A1A2,A1A3,A1A4,A1B1,A1B2,A1B3,A2A3,A2A4,A2B1,A2B2,A2B3,A3A4,A3B1,A3B2,A3B3,A4B1,A4B2,A4B3,B1B2,B1B3,B2B3共21个.……………6分

其中含有50岁以上的路人的基本事件如下:A1B1,A1B2,A1B3,A2B1,A2B2,A2B3,A3B1,A3B2,A3B3,A4B1,A4B2,A4B3,B1B2,B1B3,B2B3共15个.……………7分

于是,从40岁以上的路人中,随机抽取2人,其中一定含有50岁以上的路人的概率为P==……………8分

(3)若闯红灯的8人中有2人40以上,其余均40以下,完成下列列联表:

…………10分

由K2==2.5<3.841.

故没有95%的把握认为“40岁以下与闯红灯有关”. ……………12分

20.(1)设F1(-c,0),F2(c,0),B1(0,b),则C(,).

由题意得·=2,⊥?圯(-c,-b)·(c,-b)=2,(-,-)·(c,-b)=0?圯b2-c2=2,b2=3c2?圯b2=3,c2=1,从而a2=4,

故所求椭圆方程为+=1 ………3分

(2)设P(x0,y0),

①当PM⊥x轴或PM∥x轴时,对应PN∥x轴或PN⊥x轴,

可知P(±2,±)………4分

②当PM与x轴不垂直且不平行时, PM的斜率为k,则k≠0,PN的斜率为-,

PM的方程为y-y0=k(x-x0),与+=1联立,

得y-y0=k(x-x0),+=1?圯(3+4k2)x2+8k(y0-kx0)x+4(y0-kx0)2-12=0)……5分

因为直线与椭圆相切,所以△=0即4k2(y0-kx0)2-(3+4k2)[(y0-kx0)2-3]=0,

即(x20-4)2k2-2x0y0k+y20-3=0.

所以k是方程(x20-4)2k2-2x0y0k+y20-3=0的一个根,

同理-是方程(x20-4)2k2-2x0y0k+y20-3=0的另一个根,………6分

k·(-)=?圯x20+y20=7,其中x0≠±2,

所以点P的轨迹方程为x2+y2=7(x≠±2).

因为P(±2,±)满足上式,综上知:点P的轨迹方程为x2+y2=7………7分

(3)由(1)得A1(-2,0),A2(2,0),

设Q(x0,y0),则直线QA1的方程为y=(x+2),与直线x=的交点E的坐标为E(,(+2))………8分

则直线QA2的方程为y=(x-2),与直线x=的交点F的坐标为F(,(-2))………9分

再设以EF为直径的圆交x于点H(m,0),则HE⊥HF,从而kHE·kHF=-1,即·=-1?圯=-(-m)2 ………11分

由+=1得y20=,∴ m=±1.故以EF为直径的圆交x于定点,该定点的坐标为(+1,0)或(-1,0)………12分

21. 由f ′(x)=3x2-2(a-1)x-2b………1分

(1)由题意知f ′(x)<0的解集为(-1,2),即不等式3x2-2(a-1)x-2b<0的解集为(-1,2),于是,方程3x2-2(a-1)x-2b=0的两根分别为-1与2.

由-1+2=,-1×2=-?圯a=,b=3,此时,f (x)=x3-x2-6x+1………3分

由f ′(x)=3x2-3x-6=3(x+1)(x-2),

易得x∈[-3,-1)时,f ′(x)>0,此时函数递增;x∈(-1,2)时,f ′(x)<0,此时函数递减;x∈(2,3]时,f ′(x)>0,此时函数递增.

于是,fmax(x)=max{f(-1),f(3)}=max{,}=,

fmin(x)=min{f(-3),f(2)}=max{-,-9}=-.

故f (x)在区间[-3,3]上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分别为与-………6分

(2)对任意的a∈R,函数f (x)都有两个极值点x1,x2,即为对任意的a方程f ′(x)=0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x1,x2,即方程3x2-2(a-1)x-2b=0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x1,x2,于是[2(a-1)]2-4×3×(-2b)>0对任意的a∈R恒成立,即6b>-(a-1)2对任意的a∈R恒成立,从而b>0………………①………7分

若存在b使x31+x32=1成立,由于x1+x2=,x1·x2=-.

那么x31+x32=(x1+x2)[(x1+x2)2-3x1·x2]={[]2-3×(-)}=1.

得b=-=………10分

由b′=-,令b′=0即-=0?圯a=1-.

当a<1-时,b′>0,此时,关于a的函数递增;当1-那么,当a=1-时,b有最大值,其值为b=<0.

由①知不存在b使x31+x32=1成立………12分

22.(1)由圆的割线定理知AB·AC=AD·AE,

∴ AE=8,DE=5.连接EB,∵∠EDB=90°,

∴ EB为直径,∴∠ECB=90°.

由勾股定理,得EB2=DB2+ED2=AB2-AD2+ED2=16-9+25=32.

在直角△ECB中,EB2=BC2+EC2=4+EC2,

EC2=28?圯EC=2.

(2)因为四边形ECBD是圆O的内接四边形,

所以∠ADB=∠C,∠ABD=∠E,所以△ADB∽△ACE.

于是==.

因为=,=,所以()2=·=·=.

从而=.

23.(1)由cos?兹+2sin?兹=0?圯?籽cos?兹+2?籽sin?兹=0?圯x+2y=0,

即直线l的直角坐标方程为x+2y=0.

又由?籽2=?圯?籽2cos2?兹+4?籽2sin2?兹=4?圯x2+4y2=4.

即椭圆C的直角坐标方程为x2+4y2=4.

(2)因为椭圆+y2=1的参数方程为x=2cos?兹,y=sin?兹,

由题意可设Q(2cos?兹,sin?兹),

因此点Q到直线l的距离是d==.

所以当?兹=k?仔+,k∈Z时,d取得最大值.

24.(1)(i)当x<-1时,不等式可转化为-(2x-1)-[-(x+1)]<2,得x>0,此时无解.

上一篇:34牧童与斗牛图教案下一篇:道德与法制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