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法制教育(精选10篇)
1.浅析大学生法制教育 篇一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是当前高校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但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制约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本文从课程教学目标、师资水平、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相应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问题与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校教育制度改革的持续深入,高校大学生面临的竞争和压力加剧,致使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大学生心理健康受到了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等学校目前面临的迫切而艰巨的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16号”文件明确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项重要内容,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为重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这是培育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适应环境和自我调节的能力重要途径。但多数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着目标不明确、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评价不科学等问题。可见,研究和改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存在的问题与表现
(一)课程目标不明确。教学目标对教学具有规定性,它决定着课程教学追求的方向,不同的课程目标界定将对课程教学过程产生的导向性影响,最终对课程教学结果产生实质性差异。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目标存在着一些分歧,集中表现为理论化与技能化之间的争论。所谓理论化,是指强调课程教学的理论性目标,主张课程教学通过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素养,通过提高他们对各种心理问题的科学认识能力,促进他们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状况。所谓技能化,是指强调课程教学的实践技能性目标,主张课程教学应关注大学生应对各种心理问题时实践技能的提高,注重具体方法对大学生应对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心理问题的实践价值。这种分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及其质量的规格和统一产生了不利影响。
(二)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我国高校教育工作中起步较晚,因此课程的专业任课教师较为缺乏,各高校为解决专业教师不足的问题,往往采取一些变通的方法,这往往出现两种情况。
1.以心理学专业教师来承担该课程教学,但由于这部分教师与学生接触较少,缺乏实践经验,因而教学往往是从理论到理论,课堂教学不能真正达成教学目标。
2.以邻近学科的教师来担任该课程教学,主要是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虽然这部分教师实践经验丰富,但又缺乏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因而课程教学不够系统,同样也不能实现教学目标。正因为此,导致目前我国高校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普遍较低。
(三)教学方法单一。当前,许多高校的课程教学模式主要以“授――受”式为主,教学方法则主要以讲授法为主。该门课程同样也存在着教学方法单一化的问题,但在具体表现上,相对于不同类型的师资表现的形式又有所不同。对于心理学专业师资,教学时是以理论串讲为主,缺乏案例佐证;对于思想政治课教师和辅导员,教学时则又是以案例串讲为主,缺乏基本知识和理论的疏理。这种教学方法单一化表现,必然影响到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教学评价不科学。目前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评价存在诸多问题。从“评教”的角度看,许多高校在对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时,忽视该课程的专业特殊性,往往以传统课程的评价模式来对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评价,评价的关注点主要是教师课堂教学的“表演性”;在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时,则主要关注纸加笔考试分数的量化结果,忽视对他们实际心理技能和心理健康维护能力的评价,这种评价导向致使许多大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时发生方向性错误:只突出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相关技能的发展,影响了课程教学目标的真正达成。
二、解决的对策和措施
(一)确立合理的课程教学目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具有特殊性的课程。首先,该课程不仅对大学生当前的生活发挥作用,而且对大学生的未来也产生影响;其次,该课程不仅要让大学生掌握一般心理知识,提高对心理问题的识别能力,也要增强大学生各种心理问题应对能力。因此,该课程教学目标应该是,既要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大学生认识各种心理问题的能力,又要提高大学生应对各种心理冲突和问题的实践技能,即理论与技能相结合的目标。
(二)提高师资水平。教学实践表明,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是制约课程教学实效的“瓶颈”,提高任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就成为提升课程教学效能的关键。根据目前该课程普遍存在的两类师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措施,有针对性地解决。对于心理学专业师资,可安排他们参加心理咨询活动,或担任班主任,让他们深入到学生中去,更多了解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要通过举办培训班的形式,对他们进行系统的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培训,提高他们心理学理论素养。
(三)采用多元化的互动教学形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的综合性,对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应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多元化的互动教学形式,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师生互动和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在教学过程中,要把课程教学和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结合在一起,除了教师讲授外,围绕有关主题,尝试设计不同的教学形式。
1.团体练习。在教学中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组成学习团体,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团体练习,获得直接体验,并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如“同舟共济”、“无家可归”、“盲行”等团体练习,拉近学生彼此的距离,让其充分体验到合作、信任、真诚等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2.案例分析。将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普遍性的问题,融入类似的案例中,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对案例进行讨论,并通过课堂分享了解更多不同角度的观点,集思广益,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的观念体系。
3.角色扮演。通过小品表演的模式,通过学生对角色模仿、想象、创造、感受,释放一些平时压抑的情绪,学会换位思考,了解他人的立场和观点,澄清问题的实质。
(四)建构科学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由于人的心理具有内隐性特性,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结果同样具有内隐的特性,这客观地给我们对课程教学结果的评价带来许多困难。且一种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过程,个性的完善是人全部生活经历、经验积累的结晶,不是一时一事就可以完成的,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期望学生上几节心理健康教育课就发生彻底改变,是不现实的。因此,在本课程的教学评价,特别是学生学业评价中,反对以单一考试的量化手段对大学生的学习进行分等划类的传统评价方式。应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大学生经教学之后对自己在生活和社会实践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建立一种以“自我反思性评价”为核心的新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甘映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探讨.高教论坛,20xx,2:92-94
[2]廖壮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探索.梧州学院学报,20xx,10:97-100
[3]杨民,杨立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刍议.文教资料,20xx,5:21-22
[4]孟庆恩.如何在大学生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xx,6:46-48
[5]刘海燕,高艳.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建设.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xx,4:17-19
2.浅析大学生法制教育 篇二
在由原国家教委发布的《关于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意见》当中明确指出:“学校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这样的定义使得大多数人认为, 法制教育没有独立的定位, 是从属于德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笔者以为, 这种对法制教育地位的认识未免有失偏颇。法制教育与德育之间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法律关注的是整体, 道德关注的是个体, 所以法制教育与德育不能够相互包含, 或者把其中之一作为一个组成部分。在欧美国家的教育体系当中, 法制教育拥有独立的重要位置, 尽管这些国家也强调道德教育或宗教教育, 但法制教育却拥有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在欧美国家, 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或宗教教育无论是从教材编写、专业设置还是教师配备上都有存在着很大的区别。所以, 把大学生法制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的做法是有失妥当的。
把法制教育做为道德教育的一部分, 在实际教学当中按照道德教育的模式来开展法制教育课, 不仅难以较好的实现法制教育的目的, 而且还将致使“法制教育”丧失其自身的特点。正是受这种不合理的传统认识因素的影响, 在许多高等大专院校当中, 法制教育很难拥有独立的法律教研室, 有的只是千篇一律的德育教研室, 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大学生法制教育工作很难得到切实有效的开展。现在, 两课课程体系正在进行改革, 法律基础课与思想道德修养课合并成为一门课程, 极大的压缩了本来就十分有限的法律基础课学时。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 如何在高校开展法制教育, 并且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是摆在广大法制教育者面前的不容回避的新课题。
二、思想上不够重视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深入以及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发展, 高等教育的职能已经由培养精英转化为提高公民素质的大众教育。作为这一职能转变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大学生法制教育, 也应当及时从原有的单一的法律知识传授转化为培养学生法律综合素质的教育体制。但是在实际当中, 在相关的大学生法律教育实践中, 大学生法律素质、法律能力、法律信仰的培养仍然没有引起教育部门、学校以及老师们足够的重视, 这一内容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显得相对薄弱, 最明显的就是对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仍然以课堂教学形式为主, 而课堂教学的内容则是单纯的法律基础知识传授。很明显, 当前的教育模式还没有突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这种传统的法制教育模式只是在认识上认同法律意识的存在, 而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对大学生的法律综合素质培养重视不足。在某些高等院校当中, 非法学专业学生的法律素质教育只是作为高等大专院校德育内容当中相对没有那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内容及学时均少得可怜。
三、建设力度较弱
第一, 师资培训经费不足。现在很多高校的领导认为法律课是一个鸡肋, 可有可无。这种认知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教师培训经费太少。就高校而言, 教师培训经费极其有限, 外出学习、交流、开会、培训根本不可能, 大部分老师五年甚至十年都轮不上一次。因此导致很多老师片面地认为, 多出几本专著、多发表几篇高质量的论文、多做课题比教什么法律课都重要。殊不知, 学习法律与钻研业务并不冲突, 而且掌握法律可以更好的为专业服务。
第二, 教学效果有待加强。课堂教学是进行大学生法制教育的主要渠道, 在具体教学环节中, 高校普遍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也就成为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主要途径。但是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情况看来, 该课程的教育效果并不理想,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得出的数据分析, 其原因大致有以下三点:
首先, 教材编写缺乏针对性。当前, 我国高等大专院校开设法律基础课所使用的教材种类繁多, 有国家级编的教材, 有地方编教材, 也有某高校或者几所高校的自编、合编教材。法律基础课的教材虽然多, 但在体系和内容上大同小异, 而且有一个通病, 即均缺乏非法学专业的特色。
其次, 教学方法以灌输形式为主。教师教学方式呆板, 多采用是口授加板书的传统教学方式。由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课时少、内容多, 课堂讨论、典型案例、社会热点问题等教学形式因为课时有限而难以施行。由于学时极其有限, 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往往只顾追赶进度, 对知识点只进行简单的罗列、堆积, 没有进行知识点的深入理论分析。以灌输形式为主的教学方法导致目前大学生对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效果不甚满意。
再次, 师资水平得不到保证。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大学生法制教育取得实效的根本保证。但是目前高校的法制教育师资队伍存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师资队伍的专业性不强。二是法律教师的业务素质提升慢。
3.大学生危险行为教育浅析 篇三
【关键词】大学生危险行为教育;理论根基;大学生危险行为教育体系
1.大学生危险行为教育的由来
大学生危险行为教育不是概念的主观臆造或翻新,而是在整合借鉴相关思想、理念,结合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1 “第三状态”或“亚健康”
前苏联N·布希赫曼于20世纪80年代将介于健康和患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命名为“第三状态”,这种状态在我国常被称为“亚健康”,是指人的身体功能虽无明显或明确的疾病表现,但却表现出活力较低,生理功能和代谢功能低下,对外界适应能力呈不同程度减退的生存状态。在“亚健康”的高发人群中,大学生是重要的部分。
1.2 危险行为
行为是个体在生存空间中外显的一切活动,危险行为也可称为危险健康行为,是指个体中存在的不符合或违反社会标准与行为规范,或不能良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对自身、他人或社会造成不良影响或危害的行为。主要包括意外伤害和有意伤害行为、自杀行为、吸烟行为、酒精和非法麻醉品及其他毒品的滥用行为、过早不安全的性行为、不当的减肥行为等。
1.3 大学生危险行为
大学生危险行为是在危险行为理论基础上的发展,主要指六类对其健康危害较大的行为,即:非故意和故意伤害行为;吸烟、酒精和其他药物的滥用;导致非意愿妊娠和性病(包括HIV感染)的性行为;不健康的饮食行为和缺少体育活动。
1.4 大学生危险行为教育
大学生危险行为教育是在继承和整合以上各方面思想和实践的基础上,根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而期待创立的以改进与发展为取向,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大学生危险行为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危险行为是疾病的早期预警、行为监测,所获得的信息可以指导干预措施的制定,连续性的行为监测可以观察行为的变化,而且可以主体干预措施的效果。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也是各种危险行为高发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开展危险行为教育对于保护其健康成长,促进其正确认识自我与社会,适应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大学生危险行为教育的理论根基
2.1 和谐教育
和谐教育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已提出来,最早全面阐述和谐教育思想的是柏拉图。在现代教育史上,人类对和谐教育的追求进一步拓展,和谐教育被广泛实施,以民主主义、实用主义为代表的各个思想从各个角度发展和扩充了和谐教育的内涵。教育的民主化、个性化被强调,教育社会化、国家化取代了宗教化,和谐教育成为重要的教育目标,推动了各级各类教育改革的健康发展。
和谐教育是人类历来追求的教育目标之一,是以促进人的和谐发展,从而造就其和谐个性为目的的教育。大学生危险行为教育正是体现了和谐教育的根本,注重通过教育发挥教育要素相关各个层面的合力,促进学生和谐、健康地成长。将教育置于平等思想的的引导下,汲取大自然的生存和发展智慧,使教育中各子系统之间以及各子系统内部不同部分之间良性互动、协调共进,使教育能不断优化,为不断发展积蓄能量,特别是不削弱未来能力的发展。大学生危险行为教育即是在和谐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将大学生纳入和谐发展的氛围,使其在发展过程中,内在与外在关系能处于和谐状态,从而令其获得最佳发展。
2.2 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也译作结构主义,最早提出者是瑞士的皮亚杰。在皮亚杰的理论基础上,科尔伯格在认知结构的性质与认知结构的发展条件等方面做了进一步的研究;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则强调了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作了认真的探索;维果斯基创立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则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以维果斯基为首的维列鲁学派深入地研究了“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建构主义理论的各个层面都为大学生危险行为教育理论提供了建构的基点,大学生关于危险行为的认知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把外部环境的信息吸收进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就引起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使学生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丰富、提高和发展。同时建构主义理念不只是对学生的危险行为进行被动控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主动参与,自觉在活动和交往中实现教育的发展,认同是行为的基础,教育行为体与结构之间存在着互为构成关系。建构主义理论为大学生危险行为教育提供了行动上的理论支撑。
3.大学生危险行为教育体系的构建
3.1 大学生危险行为教育的目标与功能
大学生危险行为教育目标可以划分为三级:一级为普及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行为与危险行为;二级目标以预防为主,面向的仍是全体学生,注重理论与生活的结合;三级目标以解决问题为主,针对大学生中的危险行为进行辅导,帮助解决。长期以来,危险行为实践的重心一直在三级目标上,对一级目标和二级目标缺乏足够的重视,只注重宣传,未注重到学生的掌握,理解与认可,致使大学生危险行为率居高不下。因此,大学生危险行为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强化一级二级目标,兼顾三级目标,实现三级目标之间的有机结合,使大学生危险行为教育落实到全体学生,体现在学生成长的各个方面。
大学生危险行为教育的功能不仅包含发展性功能、预防性功能和补救性功能,还能致力于使人具有积极的心理机制、较好的社会功能、高效率的工作状态、建设性的人际关系、独立自主的人格和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对大学生来说,此教育尤其突出提高调节功能,能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会生活,改善其综合能力。
3.2 大学生危险行为教育的对象与原则
传统的大学生危险行为教育对象主要聚焦在少数学生身上,而此教育的对象在指向问题学生和学生的问题基础上,特别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并且还包括教师和家长的参与,使所有人既是自我教育的主体,又是接受教育的对象。
大学生危险行为教育在尊重传统教育原则的基础上,着重强调“三重”:重学生,重能力,重心理。具体而言,就是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其自身成为自我控制、自我约束、自我教育的主体;使其学会应对、提高生活及学习的效能;扬长避短,发挥多元智能优势;同时以预防和发展为主,修复为辅,全员参与为基础。
3.3 大学生危险行为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大学生危险行为教育提倡全方位、全过程、全面渗透、全员参与的途径。形成以学校分管领导为统领,以学生为主体,以辅导员为核心,以学科教师为生力军,以家长为后援,以面向校园文化、社会环境和媒体宣传为积极氛围建构。在具体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上,注重灵活与多元化,注重与学生特点的结合,与教育的目标与功能及对象结合起来。
3.4 大学生危险行为教育的成效与评价
大学生危险行为教育的成效除了表现为传统教育所追求的大学生危险行为的控制,约束以外,更着重于学生正确认识的形成,危险行为的积极预防以及危险行为的自我控制,能力的提升。
大学生危险行为教育的评价则必须与教育的全过程结合起来,除表现在大学生危险行为的有效控制外,更要注重正确认识的形成,主观认同的建立,最核心的是把评价做为促进其正确处理自己行为的有效手段,崇尚形成性的评价,质性的评价,激励性的评价。
参考文献
[1]【美】伊里亚斯,梅里安.成人教育的哲学基础[M].高志敏译.北京:职工教育出版社,1990.
[2]魏克芹.中职生危险行为与家庭功能的关系[J].商场现代化,2005,(11).
[3]陈振业.广东工业大学814名学生健康危险行为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6,(5).
[4]翟蕾,孙冰洁,王晓智,张莉,申跃峰.北京市1138名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状况[J].中国学校卫生,2007,(3).
[5]周水波.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相关因素分析综述[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12).
[6]卓杰先.高专院校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现状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7,(27).
[7]甄志平.社会分层视角下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特征与管理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8,(2).
4.浅析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四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一、爱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常言道:浇树先浇根,教人先交心。所谓心就是思想。教师必须全心全意的付出感情,只有你对学生付出了无私的爱,他就会把心交给你。这样你才能了解到学生在想什么,针对学生的心理,采取相应的教育方式。
二、渗透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热爱祖国,让学生了解人生存的价值和意义,学会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知道不能仅仅为自己而活,应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健康的人生观。
5.浅析大学生法制教育 篇五
目前,在我国相关经济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的支持下,许多高校结合相关专业,陆续建立了国家大学科技园区、地方性创业园区以及大学生自主创业园区,逐渐成为了高校大学生创业的孵化器并不断成长壮大。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在为大学生创办相关企业提供支撑的同时,培养多层次、全方位的创新创业人才,从而提高创业成功率。特别是我国的一些高新科技园区,更是为大学生进行高新科技创业提供了便利。比如北京的中关村、武汉的“光谷”,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技术入股、前期免税、低利贷款以及简化公司注册程序等优惠措施。
与此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大学生移动互联网创业大赛、以传统互联网为代表的百度高校搜索营销大赛等各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学生创新创业信息服务的平台及各种自主创业网站不断涌现。另外,通过互联网+创业大赛、“中国创翼”青年创业创新大赛、高校教师创业指导课程教学大赛等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方式,引领大学生创业计划。
以下对目前国内主流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归纳整理:
(一)“渐进式”创业教育模式。该模式主要是针对我国创业教育暂无较大成果、甚至从未普及的高校来说的,其过程主要包括创业意识普及、创业实践教育、创业实践模拟以及创业实体顾问四个阶段。具体表现为:首先,通过开展创业知识的宣传,营造创业氛围,优化创业环境,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其次,通过系统的创业实践培训,加强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再次,通过实践模拟训练,进而强化创业培训;最后,通过对创业实体开展创业指导,最终落实并完成创业目标。
(二)“导师+项目+团队”创业教育模式。该模式适用的主要对象是具有良好创业氛围的金融或管理等经管类专业的高校学生。它主要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组建团队,以专业教师或行业专家为导师进行指导,以项目为载体进行实践”的方式,开展大学生创业的实体模拟以及训练,实现将科研与教学、理论与实践、就业与创业相互渗透的“科教研”一体化,从而形成持续健全的良性循环运行机制。
6.浅析大学生法制教育 篇六
随着社会发展,高校学生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跟上时代发展的同时,我们要一边研究当代大学生特点,将特殊群体归类,一边还要寻找切实有效的符合时代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下面我将结合实际工作,对大学生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简单分析
一、大学生特殊群体的含义
高校中的“特殊群体”,主要是指那些在经济上较贫困、在学习上落后、在日常生活中散漫、在家庭、生理上和心理上存在一定缺陷从而呈现出某种不良共同心理特征的非正式群体。这一“特殊群体”中的大部分人都具有某些相近的心理和个性倾向,表现为多疑、敏感,自卑感强,因而性格孤僻,思想保守,对事物的认识偏激,对集体活动不感兴趣,孤芳自赏等。他们承受压力的能力差,看似平常的小事也极易造成他们思想上的包袱,其中个别学生甚至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然而,他们实际上与大多数学生没有什么差别,只是自我感觉的“不同”,造成了他们心理上的种种差距感,从而导致他们在行动上的“与众不同”,逐渐形成一个“特殊”的大学生群体。
二、大学生特殊群体的几种常见类型及应对做法 第一,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群体 第二,是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群体 第三,是沉溺于网络的大学生群体 第四,是学业严重受挫的大学生群体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经济困难的大学生群体,这里主要分为特困与一般贫困,这些群体的学生有的来自单亲家庭,有的来自偏远山区,姊妹众多,有的是家里的老大,未来的顶梁柱等等,从进入大学后,差异性就显得十分突出,那些贫困生,有的要发愤图强,表现为特别用功,勤奋,有的则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无心念书,甚至是被退学、降级。无论这些学生成绩好坏,他们在日常生活与人际交往方面,他们逐渐形成了独立的个性,不轻易向困难低头,虚荣心、自尊心极强,有的则是承受力差,处事谨慎,性格内向,以至于产生自卑敏感,焦虑,孤僻等表象,自傲的外表与自卑的心理形成明显反差。对于这类学生,我们通常的做法有几种,第一,放大该生的优点,多在公共场合赞美;第二,找出该生最亲近的几个同学,亲人,共同引导;第三,根据每个学生特点,为他们制定他们的在校期间的规划,将未来描绘得更灿烂一些;第四,组织团体竞技活动,鼓励参与;第五,通过各种方式增加学生补助,同时跟进学生感恩教育,第六,对个性特别突出的学生,要注意不要与其正面冲突,学会包容学生。
其次,对于存在心理问题的群体,心理问题不一一赘述,我们通常结合普测筛查结果,来缩小学生范围,按照学生心理轻重的表现,来划出心理严重程度阶梯,我们针对每一层级,采取不同的策略。这里面,一方面要利用好心理测量工具,依据它的科学性,给我们一些指导,另一方面,要与学生家长,任课教师,心理咨询室的老师共同做好学生疏导工作,并安排专人进行看防,做到有异常,就有报告。另外,我们还要甄别哪些是我们可以控制的范围,哪些已经超出了我们的能力范围,这点也非常重要。
第三,对于沉溺于网络的学生,目前来说,学生上网,或者游戏成风已经成为不惊的事实,凡是检查宿舍的时候,大部分学生游戏居多。对于这类学生的管理,在年级上,我们对一年级学生的电脑进行限制,或者说制定一些用机规定,凡是在抽查中发现违规的学生,可以将电脑收回。二年级以上的学生,我们应该加强网络技能培训,或者开展一些例如ppt大赛,程序大赛,或者ps大赛,动画大赛,这种小规模的比赛也有利于引导。另外,我们要将就业与专业及计算机应用能力结合起来,为学生列出应该学习的软件,以及何种语言要掌握到何种程度,通过数学,力学建模协会等社团组织的活动来分解长期上网游戏时间。
第四,对于学业受到严重挫折的学生,目前,主要集中在考试挂科,英语四六级是否通过,以及毕业证和学位证的是否顺利取得的事情上。但我们也应当追求一定比例退学率,对于那些无心学习,又很影响他人学习的学生,我们按照学籍管理来处理,必要时可以劝退。
三、特殊群体管理的其他做法
1、集中品学兼优的学生,视为一个群体,这类群体,往往要敲打他们,让他们戒骄戒躁,尤其是完善他们在性格上的不足,例如考研阶段,就要将学习较好者集中在一起;
2、发挥年级骨干作用,要让高年级学生参与到学生管理中来,例如党员联系班级活动,党员可以联系后进生,做好谈话,帮困记录;
3、与特殊群体学生谈话,要根据学生特点,按照不同方式来谈,要摸透学生的脾气性格,可以采取集中谈话,以及个别谈话,要多听取,少说教,用引导带来学生的反思,谈完后,过一周要进行回访。
7.浅析大学生的感恩教育 篇七
一、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现状
1. 亲情的淡漠。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在重重呵护下长大,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淡漠亲情,重视金钱权利。很多学生平时不打电话,一打电话就是问父母要钱。个别大学生甚至脱离家庭经济条件,漠视家长的辛苦,盲目地攀比,追求高标准,理所当然地向父母索取。尽管大学生在经济上过于依赖父母,但思想上却要求独立,我行我素,很少能听得进父母苦口婆心的教诲。
2. 师生情的淡漠。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自古以来都是受到社会尊重的职业,从古至今无数尊师重教的事例都告诉我们老师是“到死丝方尽”的春蚕,是“成灰泪始干”的蜡烛,是值得尊重和爱戴的。尊师是一个民族文明进步的体现,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体现。现在一些学生把尊师当成一种形式,一句口号,或者是教师节才有的专利,甚至带有很强的功利性。比如考试前、评优评先时、推荐入党时对老师千般尊敬,事后就爱理不理,有的在毕业后见到老师竟形同陌路,更有甚者堂而皇之地盗用老师的学术成果。对陪伴自己成长的老师都没有感恩之情,何谈延伸到更多的人,直至整个社会。
3. 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大学生多是十八岁以上的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但一些大学生却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人,已经需要承担社会责任。成为理想信念、诚信意识、公共意识、生命价值等“缺失的一代”。
二、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
1. 家庭原因。
为子女操一辈子心是中国父母根深蒂固的育子观念。在家里,孩子是中心,父母围着孩子转,从小时候帮孩子穿衣、整理书包、接送上学、陪读到长大后送孩子上大学、背行李、排队办理入学手续;从孩子小时候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到孩子长大后毫无怨言地支付生活费、学费等,事无巨细,事事操心。在教育上家长往往只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把学习好作为衡量孩子优劣的唯一标准,忽视基本的道德观念、传统的美德教育、感恩教育。久而久之,孩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形成了唯我独尊的心态,既没有独立意识,又没有情感上的感恩体验。
2. 学校原因。
我国现行的“填鸭式”的应试教育,重学习知识的传授,轻实践能力的培养,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轻学生的人文教育,重语数外等考试课程的教育,轻德、体、音、美等非考试课的教育,导致学生不能全面发展。一些德育课程脱离学生成长需要,忽视了能使学生受益终生的感恩教育、素质教育。片面地灌输理论,讲一些空洞的大道理,举一些“高、大、全”的英雄人物事例,脱离了现实,使学生觉得遥不可及。
3. 社会原因: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随着各种新旧观念的交错混合,社会竞争愈来愈激烈,不可避免地形成了金钱至上、唯利是图、追求享乐的价值观念,出现了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人情淡漠、损人利己、分配不公等现象,影响了大学生对行为方式、价值观的选择。再加上一些反传统道德,颠倒是非、过分宣扬个性解放的不良文化和网络恶搞带来的负面影响给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带来严重的冲击,受这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大学生不懂得感激他人、感激社会。
4. 大学生自身原因:
从大学生自我意识来看,当代大学生是“80后”和“90后”,大都是独生子女,个体意识强、思想变化快,但自立意识、理想意识淡漠、依赖思想、功利思想严重。部分学生存在心理偏差,他们认为父母做的一切都是天经地义的,坐享其成,拒绝成长,依赖父母,成为寄生于家庭中的特殊群体———“啃老族”。
三、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途径
1. 重视家庭教育对培养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影响。
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正处于心理逐渐发育成熟阶段,对事物认知往往显得片面和绝对化。由于学生社会阅历不深,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道德判断力不强的现象,对一些社会不正之风和不正常的现象缺乏辩证的理解,把握不住社会的主流,造成内心深处的矛盾。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把感恩教育从自发提到自觉的高度,弘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从思想上和生活细节上培养孩子感恩意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自我修养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2. 发挥学校教育对大学生强化感恩意识的作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的德育,感恩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学校作为感恩教育的主渠道,高校可以通过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假期“三下乡”等活动开展感恩教育,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体会到对父母、他人、社会的帮助与施恩,不但能锻炼实际动手能力,而且能在活动中升华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可以教师节、母亲节、感恩节为契机,开展各种感谢老师的教诲、体谅父母的艰辛和回报社会等活动,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感恩氛围。让大学生体验感恩带来的快乐和幸福,从而使感恩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 加大社会教育对大学生形成感恩意识的力度。
感恩教育是一个全社会的问题,社会必须从管理、指导、调适各个方面入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促使社会形成尊重他人、尊重财富、尊重创造的良好风气。社会不仅是要是一个“爱的人间”,更要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世界”。可以通过开展发表感恩宣言、写感恩家书、感恩征文、制作感恩卡等一系列活动,引发大学生的认同共鸣,激发大学生的感恩情感。可以通过组织大学生观看有关亲情、感恩为主题的电影、电视,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让社会充满人文情怀,使之成为大学生道德情感产生的基点,通过不断传递正能量,培养大学生知恩、感恩、施恩意识,使其具有责任意识,积极回报社会。
8.浅析大学生法制教育 篇八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教育;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组成部分和延伸,而其教育的水品却长期的低下,现今已经成为了各个大学思想教育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一、生命教育的含义
生命教育即关于生命的教育,大学的生命教育即对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和生命安全的教育。对待生命的态度、生命的认知以及生命价值是生命教育主要包含的内容。具体的理解是教育者教导受教者去追寻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完成生命的传承、寻找生命的源头、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真爱生命的本体。通过生命教育致使受教者增加对生命的认识,懂得生命的内涵,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提升自我的生命价值[1]。
二、在思想教育中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一)生命教育可增加思想教育的实效性。现今的大学思想教育的实效性不强,主要体现在一味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和理论,而不是向学生进行感情教育和道德教育,过于虚拟和抽象化。而通过属于感情教育的生命教育的开设,以及在思想教育中的融入,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度和学生的喜爱度都得到大的提升,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也使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大大增加。
(二)生命教育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化性质。作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出的“人的解放和人的发展”学说与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以人为本”的观点,都表明了人本化的重点。然而在当今的大学思想政治的教育中人本化的程度很低,而以教导热爱生活、珍爱生命为目的的生命教育刚好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本化的程度。
(三)生命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自身的精神成长。生命教育中强调给予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尊重和敬畏,以及尊重、敬畏、责任和原则四个基本的对待生命的态度,尊重使生命的意义得以体现、敬畏使生命价值得以体现、感恩使生命充满甜美,而责任体现了生命的厚度。这样的教育方式使每一个受到教育的人对自我、他人、整个世界都充满了热爱和责任,从而更好地去生活。
三、在思想教育中加强生命教育的途径
(一)生命教育要渗透在思想政治的理论教学中。首先,需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给出专门的章目来介绍和学习生命教育,在关于树立大学生三观的章节中更需要强调,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其次,还需要引进具有丰富经验的生命教育者到现有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队伍中,增加生命教育的师资力量;最后,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授课方式上,要体现更多的精神情怀和人文关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人生目标。
(二)建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现今很多的大学思想政治的教育理念主要以培养“社会人”和“政治人”为主,这是一种落后并错误的教育理念。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要体现“以人为本”的主体,做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体育人,培养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多元的价值观。
(三)建设具备生命教育人文关怀的校园文化。大学生如果在校园生活中体会到了深刻的人文关怀,那么他在潜移默化中就会体会到生命教育的本质。因此,大学在物质文化的建设要特别的重视人文关怀,合理地规划的校园的人文景观。同时学校在校园文化的软件方面也要注意人文关怀的体现,校风、教风、学风都要深含人文的关怀,用积极向上、健康活泼的校园精神文化来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世界的美好,较少生命的焦虑感与不安感。
(四)学校应开展大学生的生命教育的研究。大学生生命教育缺失问题日益严重,而现今对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研究相对较少,作为生命教育主阵地的大学必须为该问题担负一定责任,必须重视大学生的生命教学的研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成立独立的课题研究。根据中外的已有理论和实践,结合我国大学生的实情进一步加强对我国大学生命教育有效途径的研究。
结束语:生命教育作为一个较新的教育理念,当前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比重较低。但社会上有越来越多由于生命教育缺失而导致的问题在发生,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文章通过首先介绍生命教育的具体含义和其重要性,进而提出一系列切实有效的增加生命教育的途径,对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实现自我生命价值的提升有着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9.中职学生心理学教育浅析论文 篇九
中等职业学校主要是培养具有专业技术的实用型人才,毕业后绝大多数学生便直接面向社会,投入生产一线,这与普通中学教育相比较,从学习内容、过程和毕业走向上均是不相同的。正因为如此,尽管中职生和普通中学学生同属一个心理发展阶段,但由于教与学的环境不同,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探究全新的教学模式。
1中职学生面临的心理压力
1.1自身因素
中职学生和普通高中生一样,同属一个年龄段,同处在青春成长时期,同样是由于知识和经验不足,因而存在看问题不全面,综合调节能力明显欠缺,个性心理倾向不够稳定,情绪化情感用事。而就读中职的学生,大多数都是在初中阶段因学习成绩跟不上,影响升学率而被过早地被划成“另类”的学生,因而得不到包括心理学意义在内的应有的教育。因此与普通高中生相比较,他们的起点较低、差异较大、厌学现象较为严重。存在学习动机不强、兴趣不浓、信心不足、畏惧心理严重。这是中职学生在心理上同普通高中生的一种区别。
1.2家庭因素
家长对子女的期望,仅以自己的主观愿望去要求孩子,且期望值过高,而对孩子的兴趣、爱好与实际能力几乎不予考虑。要求过高往往会使许多学生产生自卑和压抑的心理,严重的自暴自弃,甚至离家出走。
1.3社会因素
当前正是市场社会,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求职困难已成为整个社会的普遍性问题,而求职的艰难性就不言而喻了。因此,中职生自入校到毕业,危机感等心理压力一直重压在其心理。社会上激烈的职业竞争,致使中职学生产生很大的压力。
1.4学校因素
当前许多中职学校仍然是以理论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向,而对学生心理教育,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这就使得学生的心理很难得到健全的发展。
1.5学科因素
中职学校与普通中学相比在课程设置上有很大差别,专业课程较多,且专业性较强,教学方法和时间的支配也有异于普通中学,造成许多中职学生难以适应这一环境,所以学习、生活均感到压力很大。
2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1心理健康教育是中职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中职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需要,也是当前解决中职学生心理问题的必要手段。通过心理学教育,可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抗挫折的调节能力,减少中职学生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可以引导每个学生都能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方向发展,即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全面完好的发展。进而为他们将来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能做到抗拒诱惑、承受挫折、自我调节。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动力,也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必要条件。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2.2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增强中职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学校德育不仅是外在地向学生施以占社会主导地位的思想、政治、道德规范等认识性的教育,同时也包括对学生进行心理学意义的教育,促使学生由道德认知到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和道德人格的形成。在这过程中,可以说更多的是体现为德育心理学原理、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也可以说,这几乎已经成了学校德育过程取得实效的一种工作规律。
2.3心理学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帮助
心理学认为,在学生的学科性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贯穿着学生的认识心理和意向心理,如果教育者能使学生这二者达到辩证的统一,学生就能有着好的学习心态和好的学习状态,使学生学习的需要、动机、目标和行动就能在教学过程中达到自觉一致。如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再能根据学生个性的心理实际,能在适合的时间和空间,使用适当的方法,那就能使教育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的程度。这便是心理学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意义。
3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操作
3.1加强学校领导,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各中学校应根据需要成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具体负责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和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制度建设,要在课题研究、教育管理、人员培训、资金使用、工作奖惩、成果推广、科普宣传等方面制定相应的制度。有条件的学校应成立心理学教研室,设立专职教学与研究教师。各职业学校要建立起在校长的领导下,以思想品德课教师、班主任和团干部为主体,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要使学校每一位教师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
3.2建立中职学生心理学教育档案
通过档案的建立,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和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特点及现状,使教师对每个中职学生的能力差异、个性特点、心理欲求、学习心理等有全面了解,为教师科学地管理和教育学生提供直接的方法,从而使中职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能有的放矢,减少盲目性,提高针对性,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心理学教育档案的建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是确定心理学教育档案的内容。主要是有关中职学生的心理状况、心理特点等材料。中职学生心理档案的内容,应尽可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而为中职学校教育提供可靠准确的信息。中职学生心理档案一般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资料,亦即学生基本情况,主要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家庭生活情况、学校学习生活情况及对个人生活有影响的重大社会生活事件等。二是反映学生心理状况和心理特点的资料,主要包括智力水平、个性特征、心理健康状况、学习心理特征、职业能力倾向类型等。其次是中职学生资料的搜集。搜集反映上述档案内容的资料和信息,这是建立心理档案的关键。学生资料的搜集方法主要有观察法、自述法、谈话法、问卷法、作品分析法和心理测验法等。最后是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解释和建立心理档案。在搜集了学生资料后,就要对每一种资料,尤其是心理测验的结果进行解释,并结合学生基本情况提出教育培养上的建议,然后再建立更为系统的心理学教育档案。
10.浅析大学生法制教育 篇十
摘 要近些年来,伴随着世界社会市场经济快速度的全球化发展,各国家以及地区为了提高其自身的综合国力以及国民文化素质,越来越加大对教育事业的重视。教育承担着为人类社会进步发展培养输送必要性人才的职责,而针对学生的思政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一份至关重要,不可忽视的教育工作。同时也是各高职院校整体课程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院校教师能否正确进行思政教育工作,直接关系到一个学校能否正确引导、培养青少年的热血爱国情怀,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健康的思想道德品质,引导青少年树立人生正确的理想信念。各院校做好对学生思政教育的工作是为祖国培养出一代高素质的知识文化人才,为国家各领域的发展提供坚实后备储力的基础发展保障。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思政教育 探索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以及义务教育的普及化,使得国家政府相关机构和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对如何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建设、培养,都极其重视。我国是个人口大国,其中青少年人口大约占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对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是直接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的未来发展前景甚至关系着我国人民的整体素质教养。本文主要针对新时期下我国各高职院校对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研究、探讨,从而分析出合理、正确、有效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模式。
1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在当下的基本性格特征
新时期下高职院校的主要思政教育对象都是大学生,所以在其教育工作开展、实施的过程中,要根据当下大学生普遍的自身特点,设计、制定合理的思政教育工作措施。
(1)由于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信息科学网络技术的普遍运用,部分学生严重沉迷于计算机网络中,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丝毫不关心。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一般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此类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较弱,大多不具备积极的学习热情,所以当下一些娱乐活动特别容易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三观”产生不良影响。
(2)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具有思维活跃、观察力强、富于想象力和创造性,易于接受新知识、新思想和新事物的优势,但是部分学生由于家长的溺爱,又具有任性、占有欲强、以个人为中心、缺乏集体主义荣誉感的缺点,这也增加了思政教育工作的难度。
2新时期下高职院校学施思政教育过程中的难题
2.1过分单一,古老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课普遍都以灌输式的传授知识为主,使学生认为政治课的内容枯燥、教条,甚至有学生反映一学期下来一无所获,所以思政课教师得不到学生的喜爱,从而严重打击了教师的教学热情。不仅影响了教师的学期内的教学目标,更严重扭曲了学生对学习思政课内容的理解,可能会导致适得其反的思政教育成果。
2.2思政教育工作不具备专业的针对性以及时效性
针对新时期高职学生的基本特征和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改变传统的沟通管教模式,完善高职生的管理规章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在教学和日常管理中实施规范学生学习习惯和道德行为,有效地带动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政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自身实际情况的差异与特殊性,对其进行具有时效、针对性的思政教育工作。
2.3高职院校不具备充足的教育设备和资金
当下,由于我国各高职院校中存在各种教育设施不完善,教育资金不充足等各种制约性现象,从而导致各高职院校对学生整体课程体系安排存在很大的弊端、不合理性。目前各高职院校在思政教育这方面长期缺乏资金投入,以及思政教育实践基础设施的构建,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配合不了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展开和实施。
3新时期下高职院校实施思政教育的有效措施
高职院校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正在走向成熟又未完全成熟,世界观和人生观正在形成,他们在思考、选择和探索。这要求各高职院校必须要尽最大可能地去掌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与时俱进,大胆尝试,不断创新,在措施和方法的选择上要利求有针对性,注重科学性和实效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好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加强各教育机构的领导组织,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机制保障,思政教育教师也应该以身作则,以良好的思想品德品质和人格来给大学生们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将学生的思政教育放在首位,根据当下大学生的基本特征,正确运用好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学校可举办各种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自主学习思政文化知识的热情;构建思政教育工作质量的检测监督机构,让社会、家庭、学校三者相互配合,从而针对学生采取多方位的思政教学模式。
4结语
随着当下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社会背景趋势下,当今企业对企业员工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不仅需要员工具备专业的文化理论知识,还有较强的实践动手技能,同时对每位员工的思想道德品质的要求也不容忽视。一个企业整体员工的道德素质,是一个企业能否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最根本基础。所以重视、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能够为祖国未来发展培养输送德才兼备型人才。
参考文献
【浅析大学生法制教育】推荐阅读:
浅析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06-16
浅析大学生自我管理09-21
浅析新时期大学生党员标准08-23
浅析大学生社交礼仪109-21
浅析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07-10
浅析大学班主任工作06-16
浅析天津外国语大学09-30
浅析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法律保障07-16
浅析我国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及解决办法08-30
浅析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的意义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