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mfzs让幼儿在本土化的多元活动中快乐成长(共10篇)
1.Qmfzs让幼儿在本土化的多元活动中快乐成长 篇一
我们不能过分限制幼儿的游戏场所,把知识区的活动和角色游戏绝对孤立开来,而是应该顺应幼儿游戏活动的兴趣,支持他们的想法和玩法,利用这些机会进一步了解幼儿的发展,因为只有当幼儿思维和想象的水平发展达到一定的程度,他们才会对物品进行假想,展开模仿与想象,这样就使材料的游戏意义大于材料本身的意义。
游戏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特殊需要,特别是在角色游戏中孩子通过模仿与想象,创造性地反映自己所熟知的现实生活中的各类人物、事件,轻松愉快地学习、积累适应社会生活的早期经验。虽然没有成人的指导和参与,幼儿同样可以自发地有声有色地进行角色游戏,但是幼儿在充满游戏氛围、材料丰富多样的区域里,在环境与材料的联想下,进行的游戏活动就更生动、更富想象与创新,并且随着操作与交往能力的提高,幼儿各方面发展的需要均能在角色游戏中得到满足,因此角色游戏不仅带给幼儿欢乐的童年,更是引领幼儿愉快成长的特殊学习方式。为此,幼儿园的活动室、走廊甚至盥洗室等等角落,被教师尽可能地利用起来,为幼儿设置了多样化的“游戏乐园”。在这片游戏天地里,教师与幼儿、家长一起收集的材料,经过摆放营造出“家”、“饭店”、“超市”、“理发店”„„等等氛围的活动区,吸引了幼儿在这里玩着不同的“角色”,那孩子究竟在玩什么?怎样玩的?玩得快乐有意吗?教师该怎样处理自己的教育地位呢?就让我们一起到游戏中,去观察去感受几组游戏片段,在思考与实践中,引领幼儿一起畅游“游戏乐园”吧。
(一)宽容“违规”行为,让幼儿主动发展,大胆创新
“娃娃家”里,有小巧精致的餐具、家具、电器模型,有造型逼真的蔬果,有各式点心,„„教师为幼儿设置了一个足以保证“爸爸”、“妈妈”随心所欲地选择材料,进行“炒菜”“做饭”,“带娃娃”。你看,扎着两只小辫的叶儿细心地把彩纸剪成一丝一丝的细条,放在“锅”里翻炒了几下,端到桌上边招呼大家,边自我夸耀:“快来尝尝我做的菜,这黄的是笋丝,红的是肉丝,白的是香干丝,色香味齐全!”大家高兴地坐下来品尝,忽然“爸爸”觉察出这些菜丝是他刚才从“照相馆”带回的“照片”剪成的,就大声嚷嚷道:“你剪坏了照片,赔给我„„”,一帆、彤彤几个见状,也说要告诉老师,叶儿见势吓得哇哇大哭,原本开开心心的欢乐气氛一下全搅了。游戏就此终止,我边安慰叶儿,边与围过来的幼儿讨论:“彩纸有什么用处?”“什么游戏也需要彩纸?”“象这样的彩纸还有其他东西,老师没有摆在你活动的区域,可是你做游戏时又需要它们,到哪儿去取呢?”经过讨论,幼儿理解了叶儿的行为出于游戏需要,可以谅解,由此也推出了“宝物箱”的设置,解决再次出现的材料问题。
为什么那么多的孩子认为叶儿剪坏了“照相馆”里的彩纸,甘愿放弃游戏中“品尝”的过程而加入指责叶儿的行列,使本来还沉浸在游戏欢乐中的叶儿刹那间失去了创新带来的成就感,而为自己的“破坏”行为感到担心害怕。幼儿园里创设游戏的环境,初衷就是为了回归幼儿喜欢自由自在活动的天性,离开教师的“指挥棒”,让幼儿享受自然发展的活动乐趣。我们也常常鼓励幼儿利用玩具、寻找替代物、半成品进行创新游戏,应该说叶儿的行为是一件值得赞赏的事情,难道就因为使用了“照相馆”的材料就要全部否定吗?,为什么孩子们都认为这张彩纸不能改变它的用途,随意剪开来?追根究底是我们津津乐道的活动常规在作祟,常规确实能够帮助我们形成良好的游戏秩序,方便于我们的日常管理,然而过于细密的常规常常变作绳索捆住了幼儿活动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成为行动的包袱,幼儿由于不能完全把握那些行为是允许的,为了避免出错就克制、压抑自己的游戏行为,久而久之幼儿就习惯于使用教师设置的“道具”开展游戏。
“彩纸事件”使我们意识到,教师不能以自己的意愿来要求幼儿发展游戏情节,游戏的环境不是模仿生活的“舞台”,幼儿必须有选择材料的自由,才能在操作中发挥出主动性,教师应该仔细观察幼儿的游戏情况,理解幼儿的游戏需要,精简不必要的活动常规,特别要废除那些为了方便自己管理工作而用来约束幼儿行为的所谓规则,在这起“彩纸事件”中,如果不是“常规”要求幼儿不能随意使用其他区域的材料,也就不会有指责叶儿“破坏”行为停止游戏的现象,或许我们的幼儿也不会顾忌这样那样的规则,而压抑自己的活动,那么我们的游戏中类似叶儿的创新行为就能大量涌现出来,我们的游戏也就更精彩更生动。因此,在角色游戏中教师不能图省事,用规则来统一、限制幼儿,而是应该关注游戏过程中幼儿的反映,视不同的情况分析幼儿的违规行为,及时理解幼儿的意图和需要,给予材料、心理等方面的支持,从而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让幼儿在模仿与扮演角色的过程中发挥主动性与创造性,反映自己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在与同伴一起享受快乐游戏的过程中积累生活经验,逐渐成长起来。(二)关注弱势幼儿,让幼儿共同游戏,共同发展
“小医生”在用“听诊器”给几个幼儿“看病”,接下来轮到“护士”给他们“打针”了,杰非常羡慕正在游戏的幼儿,而“医生”毓以人太多为由,拒绝杰加入到游戏行列,杰无奈又到别的区域转了一圈,又来到“小医院”里,这次毓动员“护士”一起阻拦杰,不让他坐下来“看病”,这下杰生气了,一把抢过“听诊器”,拉扯中听诊器断线了,毓大声说:“老师,我们在好好地游戏,杰捣乱把听诊器弄坏了。”而杰嘟嘟嚷嚷重复着:“我也要玩,我也要玩。”毓对他吼道:“你什么都不会,你只会拆坏玩具的,不要你玩。”我自然明白毓和杰两人各自的心理想法,一边与他们修复“听诊器”,一边与他们交流,“杰不懂怎样使用听诊器,我们这么多做游戏的小朋友,谁能教会他呢?”“如果是你,大家都不让你游戏,你的心情又会怎样呢?”后来,毓和其他幼儿接受了我的建议,让杰扮演“病人”,在看病中学习怎样使用“听诊器”。
我们平息了这例源于幼儿能力之间差异悬殊引发的矛盾冲突以后,不禁对我们的角色游戏的环境与组织方式产生了思考。因为随着幼儿从小班升入中、大班,角色游戏也要从平行游戏向联合游戏、合作游戏过渡发展,期间能力强的幼儿会在游戏中显出自己的优势,不管是轮换角色还是轮换区域,他们都能处于主角地位,有些幼儿还喜欢支配别人配合他们的游戏,如果习惯于这种局面而不加以改变,一些幼儿就会产生“骄气”与“霸道”,另一些幼儿也会失去主见听从于别人的支使,少数幼儿还会失去游戏的机会。喜欢游戏是每一个幼儿的天性,对幼儿来说你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他们越是渴望得到他,如果多次不能参加自己喜欢的游戏,一类幼儿会主动退却,失去进取心与积极性,另一类则会产生攻击性行为,带给他们的不仅是心理受挫,更是失去了成长过程中特殊的学习途径。
因此,游戏的过程不是放任自流的过程,也不是坐等幼儿自我发展的过程,教师应随幼儿游戏中不同的进展情况,成为他们的“玩伴”,“支持者”、“引导者”等等适合于当时情景中的不同角色,所以遇到上述事例教师首先应该干预幼儿的游戏,给能力弱的幼儿提供援助,既可以是物质上的支持,让水平相差不多的幼儿重组游戏玩伴;也可以参与到游戏中去,担任游戏中的“配角”,用语言等形式协调、平衡幼儿之间的差异,鼓励能力强的幼儿带动能力弱的幼儿进行游戏,总之教师既要观察幼儿的游戏情况,也要观察幼儿之间的差异,特别要关注弱势幼儿,让他们也能享受游戏带来的欢乐,在游戏中成长起来。(三)倾听幼儿心声,让幼儿展现个性,发展能力
科学区里辰辰把“钓鱼”游戏里的磁性“小鱼”搁在桌上,用小棒蘸着气味瓶里的糖醋、酱油加工“糖醋小鱼”;美工区里佳佳利和同伴用橡皮泥和其他辅助材料制成的“蛋糕”以后,玩起了“过生日”游戏;“娃娃家”里的枫枫、敏敏抱着娃娃躲进了午睡室,在里面轻轻地唱起了《摇篮曲》;„„
我们常会发现幼儿不是游离了知识性区域的活动目标,就是看到幼儿离开了指定的游戏地点,而有的教师不经过深入的观察,就想方设法引导幼儿回到原来预设的活动中去,却不知幼儿的游戏受到教师干预时,很少再会有幼儿继续坚持下去,粗心的老师也就很少能够体验到这些有着独特个性的幼儿,在中断活动以后内心产生的失落感。其实幼儿也有其独特的个性,他们有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每个幼儿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有其独特个性的体现。
因此,我们不能过分限制幼儿的游戏场所,把知识区的活动和角色游戏绝对孤立开来,而是应该顺应幼儿游戏活动的兴趣,支持他们的想法和玩法,利用这些机会进一步了解幼儿的发展,因为只有当幼儿思维和想象的水平发展达到一定的程度,他们才会对物品进行假想,展开模仿与想象,这样就使材料的游戏意义大于材料本身的意义。上述事例中幼儿从“蛋糕”联想到“过生日”,从“睡觉”需要安静联想到带娃娃离开热闹的区域到午睡室活动,这都表明了幼儿的想象上了新台阶。事实上幼儿游离其他区域的活动目标,也是生活经验的反映,幼儿对物品的象征性想象水平是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上建立起来的。幼儿能够自觉地以物代物,展开联想角色游戏的情节便会有所发展,这样就使幼儿的心理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思维活动变得频繁,就能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要走进幼儿的世界,了解幼儿,仔细倾听他们的心声,观察幼儿的言行,呵护幼儿探求事物的兴趣,让幼儿用自己创造的替代物进行角色游戏,保证幼儿在宽松开放的活动氛围里,自由地展现自己的个性和学习方式,以此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总之,教师应站在幼儿的视角,深入幼儿的游戏之中,了解幼儿的需要,协调幼儿之间的矛盾,发挥幼儿在游戏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促进幼儿个性与能力的发展,让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快乐发展。
2.Qmfzs让幼儿在本土化的多元活动中快乐成长 篇二
关键词:幼儿,老师,游戏
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 幼儿学生年龄段偏小, 他们对好多事情都没有完整的认知, 甚至对幼儿教育课程理解起来也会十分吃力。教师要依据幼儿年龄段, 去选择合适的游戏, 找到游戏与幼儿课程教育的结合点, 从而让孩子们在快乐的游戏中去学习知识、掌握技能、锻炼自我。
1 游戏活动可以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何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 通过教学实践, 我们难发现, 游戏活动在提高幼儿学习兴趣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在游戏中孩子们毫无顾忌额的发挥着自己的想象力, 在好奇心的带领下, 充分发挥着他们的自主性, 探索游戏中的趣味性、社会性和实践性。幼儿阶段的孩子对身边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 他们渴望参与其中, 去探索其中的奥秘。我们可以根据幼儿这一阶段的特点, 巧妙地运用游戏, 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既可促进幼儿学生的身体发展, 又可以让幼儿在游戏中反映现实生活, 培养幼儿科学探究的能力。以一个教学实例来看:在绘画活动“小狗狗”教学过程中, 我一改传统教学方法, 不再简单示范、讲解绘画步骤, 而是给每个幼儿发放一个可以活动的小狗狗纸板玩具, 很快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 激发了他们学习绘画的兴趣, 为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不出所料, 孩子们接过它很快的玩了起来, 转转“小狗狗”的头, 动动“小狗狗”的尾巴, 摆摆“小狗狗”的腿, 非常开心, 我看了如此情景, 问道:“小狗狗在干什么? ”他们争先恐后地回答:我的小狗狗在欣赏美景、我的小狗狗在锻炼身体、我的小狗狗在去找好朋友玩的路上……孩子们经过这个过程后, 轻松的在纸上画出各种动态的小狗狗了。在这个活动中孩子们学的轻松又自然, 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又充分地表现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如:“环保小标兵”游戏, 让幼儿先在户外活动, 再带幼儿观察周围环境中是否有垃圾, 随后让他们把发现的垃圾进行分类, 引导幼儿讨论处理垃圾和重新利用的方法, 从而使幼儿认识环境污染的危害和废物利用的道理;“我是小雷锋”游戏, 让孩子们主动去帮助有需要的人, 让他们去感受别人的困难, 在培养幼儿同情心的同时, 让他们学会坚强, 并找出解决困难的办法。例如, 在音乐游戏《老鹰捉小鸡》中, 既能培养幼儿对音乐本身的节奏、旋律的感受, 又能培养幼儿的勇敢、机智、团队协作的良好品质, 通过追赶、跑跳等动作, 还能让幼儿的身体得到锻炼。将课程融入到游戏中, 可以让幼儿更加主动地去学习、获得知识。既能够让幼儿很好的掌握本门课程的知识, 还能让他们自由表达、主动创造。这种幼儿教学模式才是完善的、先进的教学模式, 我们要打破之前的“灌输式”传统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游戏在课程中的作用和价值, 从而更好的进行幼儿教育。这些游戏的开展, 大大提高了幼儿的综合素质。
2 教育性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教育部教育纲要指出, 幼儿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 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开展教学活动, 这就要求幼儿教师根据幼儿实际情况组织游戏。游戏过程中, 教师要以幼儿为主角, 适当接入游戏以辅助幼儿游戏。教师的介入方式分为情感性鼓励和技艺性帮助。情感性鼓励有欣赏、融入、暗示、启发、建议、引导等, 技能性帮助有示范、参与、帮助、指导、练习等。值得注意的是, 无论教师以何种方式介入, 都要做到不干扰游戏, 不破坏孩子玩耍兴趣, 让游戏在一种自然状态下进行。通过教师的介入, 对幼儿施加一定干预, 确保游戏发挥自身的教育作用。为了切实发挥教育性游戏的价值和作用, 幼儿教师设计的游戏必须符合幼儿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对于教师来说, 除了通过与家长交流了解幼儿的性格和兴趣, 主要是在游戏过程中逐步掌握这些。游戏过程中, 幼儿与小伙伴、游戏环境和情境等相互作用, 由此引发各种各样的情况, 甚至出现争吵, 而这正好为教师了解幼儿提供了契机。教师要善于利用这样的机会引导与干预幼儿, 根据幼儿表现出来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设计游戏。例如, 在观看《喜洋洋和灰太狼》、《唐老鸭》等过程中, 教师观察幼儿的喜好与厌恶, 了解孩子喜欢什么情节、讨厌什么情节, 然后将这些元素融入到游戏中去, 利用孩子的喜好开展趣味性游戏活动, 能明显提高教学效果。游戏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模范和反映活动, 可是仅仅模仿还不足以确保游戏的趣味性和教育性, 还要进行再加工和重组。所以, 除了视动画片为游戏素材之外, 还可以将幼儿生活中趣事趣闻拓展为游戏内容, 然后进一步加工、处理, 使内容和形势丰富, 这样一来就可以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那些生活活动, 并加深理解。例如, 讲互相帮助、团结合作内容时, 为了让幼儿对此有个深入理解, 可借助于生活中过马路、过河等情节, 玩双人三脚过独木桥游戏, 有的小组配合好没有掉下独木桥, 有的则掉下去了, 反复玩几次, 以增强团队意识。一个无趣的游戏, 很难让人有参与的兴趣, 更何况对游戏趣味性要求很高的幼儿。为确保教育性游戏的趣味性, 游戏一定要有情节性和灵活性, 同时, 也要求幼儿教师全身心投入游戏, 用夸张的表情、动作, 亲和的语言引导幼儿, 让其不知不觉地进入游戏情境。幼儿教师不同于其他教师, 幼儿天生活泼、好动, 缺乏自我约束力, 是非分辨能力差, 如不有效引导, 教育性游戏将很难展开。对此, 幼儿教师应具有灵活的应变能力、敏锐的观察力, 以及“应付”幼儿的能力, 才能处理好突发事情。其实, 对于3~6岁幼儿, 幼儿教育主要目的是培养幼儿对外界物质世界的感知和操作能力。通过游戏让幼儿积累大量的体验经验, 提高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 克服消极情绪, 掌握道理、品质, 从而对外界事物有着自己的认知和分辨。例如, 利用卡通人物造型, 配合幼儿教师语言, 培养幼儿的颜色识别能力, 如喜洋洋的白、灰太狼的灰、功夫熊猫的黑白等。再如, 为锻炼幼儿记忆力, 可在动画片播放间隙穿插不同颜色的人名, 让孩子说出有什么人名、什么颜色等。现阶段, 幼儿教育的主要场所还是课堂, 开展游戏教育活动时必须考虑到这一点。所以要针对这一点创新课堂教学, 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新鲜感, 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例如, 由于课堂场地面积有限, 不易实施大型游戏, 所以玩词语接龙游戏, 让一个孩子说出一个词语 (成语) , 然后其他孩子根据前一个孩子说出的词语连成另一个词语, “说话———画图———图片———片段———锻炼———练习———习题———提高……”, 直到孩子们接不上为止, 既有一定教育性, 又能开拓孩子思维, 帮助孩子增加词汇量, 对幼儿成长是十分有利的。
总之, 幼儿教育是人生教育的开始, 是一切教育行为的基础, 幼儿教师要善于通过教育性游戏实现幼儿教育目标。在幼儿教育中, 教师要结合幼儿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组织游戏, 也可围绕幼儿生活设计游戏内容, 通过进一步再加工和重组以提升游戏的趣味性和情节性, 以充分挖掘游戏教学优势, 培养孩子智力、想象力、思维力和身体协调性等, 促进孩子全面、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3.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成长 篇三
关键词 游戏 幼儿园教育 快乐成长
古往今来,任何时代、任何民族、任何国家、任何地区没有不做游戏的孩子,也没有不喜欢游戏的孩子,孩子们离不开游戏,就像鱼儿离不开水、鸟儿离不开天空、花儿离不开太阳。于是,我国正式施行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规定了:“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可见,游戏已成为孩子们“生命”的一部分。
一、游戏赋予教师全新的认识
游戏是一种自然的、有兴趣的、活泼的运动,教师在和孩子的接触中逐渐观察到只有在游戏中,孩子才会全身心的投入,才会开怀大笑,其自主性得以释放。创造性得以发展。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兴趣与好奇,在游戏中孩子可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索、操作,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想象来模仿和表现周围的人与事物,游戏中孩子们学会了相互交流,相互配合,相互分享。发展了同伴之间团结友好的关系。游戏对于孩子不仅仅是好玩,更重要的是在游戏中可以建立起对自己的信心。会获得成功的喜悦,体验到克服困难达到目的的快乐。并不知不觉地将各自的全部精神彰显出来。
二、教师创造性的开展幼儿游戏
1.变单一性游戏为多元性游戏:杜绝了以往集体游戏多,区域游戏少;结构游戏多,其他游戏少;训练眼目多,动手操作少;教师包办多,幼儿独立完成少等现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幼儿喜闻乐见的游戏,如:角色游戏,感统游戏,科学性游戏,社会性游戏,表演游戏,智力游戏等等。
2.变成品游戏为创编游戏:在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精品游戏的同时,每学期还要求每位教师改编或创编一个游戏,然后分年龄组相互学习,来充实幼儿的游戏内容
3.变室内游戏为室外游戏:本学期我们开展了广场音乐游戏,以点带面,开始以各班为单位,在教室游戏,只有幼儿和老师参与,最后发展到全园幼儿在广场随音乐游戏,家长和工作人员都参与到音乐游戏中,大家跳的很开心,仿佛和孩子们一样也回到了童年。
三、为幼儿创造良好的游戏环境
(一)给幼儿足够的游戏时间,为他们提供自主观察、体验、表达、操作的机会。确保幼儿愉快有益的自由活动。我们制定每天下午为幼儿游戏时间,其中每周三下午为角色游戏,每周一,四下午为广场音乐游戏,幼儿园还設有大型角色游戏室和感统游戏室,按时间安排各班轮流组织孩子到游戏室参与游戏。
(二)要给幼儿提供更多的游戏空间,挖掘幼儿园的各个角落,为幼儿提供各种游戏活动的场所,考虑各种游戏活动需要。各班将走廊,阳台,楼梯拐角等,都布置成优美适宜的幼儿游戏区域,引导幼儿游戏、研究、探索。
(三)材料是幼儿开展游戏的物质基础,是幼儿建构知识的依托。创设丰富多彩的游戏材料,充分挖掘其教育价值,是幼儿开展游戏的重要保证。因此,我们要求游戏区域放入的材料要具有趣味性、选择性、多变性、操作性及幼儿年龄适应性。并做到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合理地利用废旧材料。
(四)在区域活动中,教师是环境的创设者,条件提供者,观察指导者。教师主要是通过改变环境,投放不同的材料来影响孩子的学习。发现活动区的内容孩子都掌握了,或是材料太简单了,孩子不感兴趣了,要及时投放新的材料,加强操作的难度,就重新调动幼儿游戏的主动性。 喜欢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对于幼儿来说越是不让接触的东西越好奇,越是渴望得到,如果多次不让参加所喜欢的游戏,一类幼儿会主动退却,从而失去进取心和积极性,而另一类则会产生攻击性行为,不仅会使他们心理受挫,还会使他们失去成长中的特殊学习途径。因此,游戏的过程不是放任自流的过程,也不是幼儿自我发展的过程,教师应随着游戏的进展情况,成为他们的“玩伴”“支持者”“引导者”,给能力弱的幼儿提供援助,让他们进行角色上的转变,让水平相当的幼儿重组游戏玩伴,并鼓励能力强的幼儿带动能力弱的幼儿进行游戏。让所有的幼儿都能享受游戏带来的快乐,在游戏中成长起来。
四、激发幼儿语言的主动性、积极性
陈鹤琴先生曾说:“注意环境,利用环境,环境是最好的教具。”从某种程度上说,环境就是教育,创设良好的语言交往环境,可以使幼儿的语言能力在游戏交往中得到进一步锻炼。教师在创设活动区活动和区域性自主学习活动的环境时,应注意在提供多种活动材料的同时,也给幼儿一个自由交往的空间,让幼儿避开教师的“监护”,打开心扉自由地与同伴交流,在这里,孩子们可以无拘无束地交谈,可以使幼儿的语言结构不断进行调整和组合。例如,在角色游戏中,出于游戏的需要,幼儿必须以角色的身份出现,用角色的口吻表达表达自己的愿望与情感。如在“娃娃家”游戏中,如果扮演妈妈的幼儿对同伴态度不好,同伴就会提出抗议:“妈妈说话是很轻的,不是你这样的。”于是,“妈妈”或会与之辩白:“我是假妈妈。”或改变自己语言输出方式,尽力去模仿妈妈温柔地说话,体贴地照顾孩子,并友好地与周围人交往,语言技巧在游戏交往中自然地得到了实际锻炼和运用。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从“监护”中抽身,着力对幼儿语言的发展进行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引导,也可以进行个别幼儿语言能力的指导。这样,幼儿就可以在视觉信息、听觉信息、主观感觉、愿望(或要求)的表达以及动手操作等实际交往的互动活动中,使语言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瑞藻.提高幼儿科学游戏的质量[J].云南教育,2000(2)
4.Qmfzs让幼儿在本土化的多元活动中快乐成长 篇四
摘要:幼儿园探索型主题活动是聆听童声,透视童真,让幼儿的“100种语言”尽兴地表达、表现,让幼儿智慧的潜能充分地展示、展现的活动。它既顺应和满足了不同幼儿的发展需要,又将幼儿的发展纳入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轨道,让每一位幼儿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各种潜能得以开发。每一个儿童各不相同,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不同的认知发展水平,真正让孩子自己行动起来,不失时机的让幼儿通过亲身体验,认识道理,接触世界的各项活动,使其思维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挥。
关键词:探索型主题活动;多元;探索;智能发展
《纲要》明确提出幼儿是积极的活动者和主动的学习者,直接经验的感知、操作和游戏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幼儿园探索型主题活动是聆听童声,透视童真,让幼儿的“100种语言”尽兴地表达、表现,让幼儿智慧的潜能充分地展示、展现的活动;是积极探索课程改革,努力寻求适合幼儿的教育方式,它具有独特的特点:有核心、有主体,并且有连续性和发展性。探索型主题活动既顺应和满足了不同幼儿的发展需要,又将幼儿的发展纳入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轨道,教师如何通过探索型主题活动,有效地促进幼儿多元智能的发展呢?
一、创设多元的环境,提供多元的材料
材料与环境是幼儿探索活动的“无形教师”。幼儿在材料、环境的刺激下,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在材料、环境的推动下,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例:围绕“鞋子”的主题,既可以让幼儿在鞋城感受一种特殊的鞋文化,也可以让幼儿在家里和父母一起讨论鞋的功能,还可以让幼儿在幼儿园与教师、同学一起相互交流关于“神奇的鞋子”的不同看法。而教师提供的工具和材料也不仅仅是一支蜡笔、一张纸,而应是各种各样的:构造积木、废旧物品、泥塑用具、水墨画工具、各类纸张等等,从而为幼儿的探索与表达提供更广阔的天地。
当幼儿的探索走出了园门,融入到家庭和社会中时,无比宽广的探索天地,就会使他们不断有新的问题产生,生活经验也随之不断丰富。在主题活动“玉米”和“社区里的超市”中,孩子们就有很多的发现和疑问:“超市里为什么总有那么多顾客呢?”带着这个问题,孩子们向不认识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询问。被询问的人就很热情的告诉孩子们:喜欢来超市是因为超市里的商品多,离家近,质量能保证,还很方便,大家可以一次买很多东西。在探索过程中,幼儿学习的地点不在局限于教室、幼儿园,更能激发孩子去体验、去发现、去收获。
二、教师是幼儿参与探索型活动兴趣的激发者
主题的内容是多元的,只要是幼儿感兴趣的,并有操作可能的,都可以作为幼儿探索的主题内容。
自由活动时,豆豆和小伙伴说:“看我的牙在摇呢!”“那有什么稀奇,我已经长出两颗新门牙了。”乐乐接话说。文文说:“我觉得换牙很可怕啊,是不是很疼?”大家开始对“牙齿为什么会掉?”“什么时候换牙?”“人的一生要换几次牙?”等问题十分好奇,于是围在一起说开了……长牙,是每个孩子成长中必然经历的一个过程。于是我顺应孩子探索的需求,创设相应的环境,并提供必要的材料予以支持。
这样一个关于“牙齿”的探索型主题活动便自然生成了。
幼儿在探索“牙齿”的活动过程中,主动地将这些经验用图画的形式表达出来,在表达的过程中相互合作,运用比较的方法选择材料;运用语言加以说明……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各种经验都得到了有效地整合与运用。当遇到困难时,使自己在情感、社会性等诸方面都得到一定的整合发展。
三、主题活动中,要为幼儿提供展示各种才能的机会,更好地促进幼儿多元智能的发展
(一)活动的形式是多元的
针对幼儿发展的特点,学习形式灵活多样:问题讨论、参观调查、动手操作、观察记录、经验分享、成果展示等等。活动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也建立起一种多元的关系:教师既是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观察者,也是活动的合作者、研究者、学习者、欣赏者,等等。幼儿既是学习者、参与者、评价者,通过参与操作和活动学习,掌握知识或经验,并对他们自己的学习、探索活动进行评价;又是互动者,能与周围的同伴、成人、材料及其他环境不断地接触、交往。在开展“有趣的鞋子”主题活动时,幼儿表现出不同的智能优势,有的用绘画形式,展现视觉空间智能;有的`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疑问,展现他们的语言智能;还有用表演形式,展现音乐智能。
(二)给幼儿留下探索的空间
探索是一种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的过程。要进行探索,首先需要有问题、有疑问,从而引发一系列的思考,进而想方设法利用各种途径、手段完成探索。
在餐后活动时,有几个小朋友准备把小火车放在铁路上行驶,无论他们怎样拨弄小火车的开关,小火车就是不动。于是,张翔宇走来对我说:“陈老师,小火车不动了,可能是电池没电了。”我便提供了几节5号电池和7号电池给他,鼓励其自己尝试装上去,张翔宇终于把电池装上了,可是打开开关发现小火车还是一动不动,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当然,他是没有弄清楚电池是有正极与负极之分的。我没有直接地将原因告诉给他听,而是鼓励其他幼儿帮助张翔宇一起来解决问题,通过多次的摆弄、尝试,他们似乎明白了其中的秘密,原来在安装电池时,必须看清“+”和“―”,电池上有“+”、“―”的标记,而小火车的电池盖上也有“+”、“―”的标记,只要按电池盖上的标记相应地放好电池,小火车就会动了。
只有给幼儿一个相当广阔的空间,让每个幼儿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原有图式,以此为起点,才能进行建构。这样做既激发了幼儿学习、探索的积极性,又促进了他们自信心的提高,同时还满足了幼儿的发展需要。
(三)在合作中获得发展
维果斯基说过,“今日孩子若能与他人合作,明日他便能独立行事。”合作不仅仅意味着一种基本素质,更是学习的主要形式和途径。在探索型主题活动中,有的会选择自己喜欢的玩伴,三五个幼儿一起开展合作性游戏,规则意识逐步形成,但不可避免的也会发生矛盾与争执。
例:孩子们要开一个娃娃剧院,经过集体谈论,决定分成四组。每组选出一名组长,由组长组织讨论一些问题。在选组长时,盈盈说:“我来当组长吧。”“为什么是你啊?你刚才上课都没有发言。”蕊蕊不甘示弱。“你不让别人用你的橡皮,你不能当。”“咱们举手表决吧。”晨晨虽没有直接为自己争取,但也想了办法。结果最后蕊蕊获胜。
虽然还能看出盈盈不太高兴,但对于这个结果她还是欣然接受了,并积极参与到了活动的下个环节。这个过程花了10分钟。
皮亚杰提出:要使儿童从自我中心解放出来,最重要的途径是与同伴发生相互作用。因为只有在交往中,幼儿才会把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相比较,才会对别人的观点提出疑问或更改意见。上面例子中的孩子们正是在小组合作式的探索型活动中,通过合作学习、共同建构,使幼儿学会理解,学会交往,学会遵守共同的“游戏规则”,互相尊重,共同协作,增强公正的意识。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儿童各不相同,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不同的认知发展水平,他们在活动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能让孩子自己去摆弄、去探索、去解决问题,真正让孩子自己行动起来,不失时机的让幼儿通过亲身体验,认识道理,接触世界的各项活动,使其思维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挥。
5.让学生在阅读的快乐中成长 篇五
----------浅淡如何促进山区小学的语文低段课外阅读
江雪
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对于小学低段的阅读要求非常具体,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在一些比较偏远的山区小学,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很多目标无法完成。如何才能在现有的条件下,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呢?现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当前偏远农村小学所面临的问题。
1、阅读资源少。
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在农村小学,学生普遍没有课外读物。而家长也不太愿意给学生买书,或者买也不知道买什么适合学生读的书。因此,学生在课余的时间除了课本之外,基本没有其它可读的书籍。
2、没有阅读时间的保障。
由于当前的农村留守儿童较多,加上学生家长的文化程度相对来说都较低。学生回家之后,往往家长由于农活忙,基本没有时间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或者仅停留在问问学生作业完成了没有的层面上。因此,学生阅读时间很少,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基本上课外阅读时间每天10分钟都没有保证。
3、学校图书室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由于投入不足,很多偏远的学校没有图书室,有也只是放了些订的报纸,教学杂志。没有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学生在校的时间里由于课程紧凑,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图书室阅读,因此总的来说,学校图书室没有发挥好作用。
4、家庭,社会文化氛围薄弱,没有形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风气。
在一引偏远山区的很多地方,学生家里除了课本,基本上找不到另外的书籍。家长在农活之余,也是打打麻将打发时光。很少有家长能有意识的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学生多是以看看电视的方式渡过了宝贵的课外学习的时间。
5、缺乏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
由于学校没有与家庭,社会形成合力,因此,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有时就连教材的阅读都没有达到标准,更无从谈课外的阅读。
综上所述,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阅读能力的提升对一些边远的山区小学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们如何才能正视这些困难,找到解决的方法呢?
二、课标的再解读。
(一)小学一、二年级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重要的启蒙阶段,对学生的学习习惯,态度等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一定要从入学就要重视。课标上对低段阅读有如下要求: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4.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6.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7.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8.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9.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10.喜爱图书,爱护图书。
以上的要求,其实很多是在课堂中要落实的,因此,我们对于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要下意识的在备课中体现,在课堂上执行,在课后延伸。
(二)结合课标和我们所处环境,在课外,我们能做什么呢?最重要的我认为有四个方面:
1、培养良好的习惯和兴趣。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以故事的方式引导学生去了解,去探究。特别是才入学的学生,要多利用图文并茂的内容,以图为主。让学生乐于读。在此过程中,学会爱护图书。
2、注意方法的指导。
在课外的阅读中,引导学生不指读,慢慢体会默读。营造交流的环境,让学生能把自己读书的快乐与同伴分享。
3、选用合适的读物。
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在低段,要选择图文并茂的,以童话,寓言,儿歌,谜语为主要内容的读物,学生兴趣浓,易于接受。
4、有意识引导学生积累。
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有意识指导学生去记儿歌,谜语,给同伴讲故事,抄写自己喜欢的名言警句等。通过各种方法,以学生愿意参与的方式,让学生从阅读中积累知识。
三、推进学生课外阅读的措施。
针对以上分析的当前偏远的农村小学所面临的困难和对课标的解读,我们要寻找最佳的结合点,扬长避短,才能有效的落实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训练。
1、以课堂为主要阵地,打好阅读的基础。
由于家庭的条件所限,注定学生阅读的能力提升必须依靠学校,依靠课堂。在课堂上加强对学生发音的训练,读准是第一要求。如果老师都是一口不标准的普通话,学生如何训练呢?更何谈家长?因此,对于一些年纪较大的老师,他们普通话有困难,这时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借助语音,视频为主的多媒体课件来训练学生的发音和阅读。发动学生利用看动画片的时间,多听,多学。这样,学生既感兴趣,效果又很好。
2、营造阅读的环境,争取做到人手一本课外读物。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让学生爱读,一定要让学生爱上丰富的课外书。我曾经在班上给每位家长长写了一封公开信,书后附上推荐书目,有意愿购买的做好统计,然后汇总。对相同选择的做适当调整。尽量做到不重复。家长找不到购买的渠道,不方便的。老师义务帮家长去书店购买。结果,班上成绩最不好的也买了几本。然后,我在班上搞了个图书馆,学生轮流管理,互换有无,结果孩子们阅读的兴趣非常高。
3、学校开展读书活动,引导学生读出快乐来。
学校可以多办“故事大王”、“猜一猜”、“我最喜欢的童话故事”等关于阅读的交流活动,让学生乐于参与,用活动串起学生的阅读。让学生的活动中享受给
自己带来的快乐。
4、学校加大投入,构建阅读空间,积累学生喜欢的作品。
经费的限制让很多学校图书室空空如也,我们可以发动学生为学校捐书,还可以与现在每个村在推进的“农村书屋”进行资源对接。努力构建简易的电子阅览室。这些都是可以有效促进学校阅读环境的有效手段,并且在很多地方都可以实施。旧书市场是个好地方,在那里能淘到很多好书,同时节约经费。
5、争取家校联动,共促学生阅读质量的提升。
通过家长会,特别是家长学校的开办,引导家长转变意识,学习教育方法,更新教育观念。与学校同步,形成教育合力。比如:为学生营造阅读环境,让学生远离不良的活动。由于家长的观念是最重要的,因此,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最重要,要充分学习,深入浅出的与家长交流。让家长与学校老师形成共识,共同推进学生的课外阅读。
6、善于总结,积极反思。
对每个阶段的效果要及时调查,多从学生身上得到反馈,修正阅读目标的设立,做到长期坚持,形成学生独立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从小奠基“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对好的方法及时整理,互相交流,推广。
6.让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快乐成长 篇六
一、选择游戏的自主性
《纲要》指出:“教师应该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应绝对尊重幼儿的意愿, 不用自己的建议去左右他们的想法”。根据这个指导性文件精神, 我平时就注重留心他们喜欢怎样的游戏项目、游戏方法和游戏用具, 每位幼儿各自最感兴趣的内容, 喜欢和谁一起玩游戏, 等等。通过自己的细心观察和了解, 做到心中有数, 活动前就可以胸有成竹地将游戏的主动权交给孩子, 给予每个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 让他们当游戏的主人, 由此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当然, 刚开始也会出现许多孩子想当同一个角色的矛盾, 不过通过讨论、协商, 现在孩子们有了猜拳、多设岗位、面试竞争上岗等解决矛盾的方式。
二、生活经验的丰富性
幼儿的生活经验较少, 一般来自家庭生活和幼儿园的学习。我们知道生活内容越丰富, 游戏内容就越充实, 水平就越高, 创新能力就越强。因此有意去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尤为重要, 我们要利用一切机会引导幼儿多方面地去观察和了解社会生活, 积累生活体验, 以丰富幼儿的知识和经验。例如:在角色游戏“理发店”刚开张之际, 小理发师们经常表现得无所事事, 还擅离岗位四处闲逛, 这是幼儿生活经验不足造成的, 他们不懂得如何招待客人, 不懂得怎么吸引客源, 不懂得怎么创新地为大家服务。我想, 要让游戏精彩地开展下去, 必须请家长配合, 利用周末带孩子去参观理发店, 了解理发的步骤以及理发店里不同分工的工作人员, 同时观察一下理发师做不同发型的方法以及各种吸引顾客的优惠举措, 等等。孩子们通过参观后就像模像样地模仿起来, 而且自发地进行了分工, 门口多了个“迎宾小姐”, 有礼貌地解说着优惠政策, 发起了自制优惠卡, 顾客进去了, 理发师会说:“欢迎光临, 请问你要剪一个什么发型?”洗头工会说:“请问, 你是水洗还是泰洗?”等等。幼儿不仅能模仿各种人物, 而且有“专业”的角色语言, 生意兴隆了, 他们热火朝天地服务着, 再也没有出现因为情节单一没事干而表情呆滞的场面。
三、材料创设的逼真性
游戏情境的创设是角色游戏的核心。根据幼儿特点, 努力为幼儿创设逼真的生活化的游戏情境, 为幼儿营造温馨的生活氛围, 再现生活, 让幼儿见到一些特定玩具就产生强烈想做游戏的愿望。有一次集中活动, 谈到孩子对东井街的什么小吃印象最深, 想不到孩子们对“烧烤”兴趣特别浓厚, 和同伴津津有味地谈着、议着。我趁热打铁, 让幼儿说说:烧烤店的服务员是怎么招待客人的?怎么点菜的?怎么烧烤的?送走客人服务员还做什么事, 等等。经过讨论, 我惊叹孩子们对烧烤的经验是如此的丰富, 于是一个念头油然而生, 在角色游戏中增设《烧烤吧》, 让幼儿继续演绎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我放手让幼儿参与材料的制作, 很快孩子们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 用泡沫, 青泡, 铁罐制作出了烧烤架、豆腐串、鱼丸串、韭菜串、茄子串、调料盒……这些亲手制作、颜色丰富、形象逼真又安全方便的材料, 增强了游戏的逼真性, 孩子们很自然地相互协商好玩法, 分配好角色, 深入到游戏角色中去, 体验到角色游戏带来的快乐。
四、游戏过程的参与性
教师可适当参与幼儿游戏, 教师应针对每个幼儿的特点, 留心观察幼儿的游戏情况, 以玩伴的角色有意参与到游戏中, 与幼儿平等游戏, 遵守同样的游戏规则, 从而有效地支持幼儿技能和能力的提高, 推进游戏的发展。如当我发现小吃店顾客稀少, 积极性有所下降时, 我对四处观望的祎楠说:“老师肚子好饿啊, 可是没有钱, 怎么办呀?”, 祎楠听了, 非常男子汉、豪爽地说:“走, 去吃饭, 我请客。”于是带着我来到“小吃店”有模有样地点起菜来。有了我的参与, 厨师也马上忙碌起来, 想尽办法认真烹调, 让我吃顿“美味大餐”, 什么花蛤炖豆腐、鲍鱼排骨、兴化炒米粉、还有心地在鱼里放了辣椒, 说这样鱼就没有腥味了, 菜上完还赠送了水果, 让我不得不佩服孩子们的懂事、热情、好客。最终, 我在小朋友的盛情款待下, “吃坏肚子”, 陈思羽、黄民泽等几个小朋友马上关心、体贴地扶着我来到了“温馨医院”, 于是医院也开始热闹了起来……
五、评价游戏的灵活性
7.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成长 篇七
关键词:游戏;幼儿园课程;相互融合;自主游戏
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游戏从教育方面说是儿童的优良教师,幼儿从游戏中认识环境,了解物性,幼儿从游戏中强健身体,活泼动作,幼儿从游戏中锻炼思想,学习做人。”蒙台梭利曾提出这样的观点:“游戏就是幼儿的工作。”皮亚杰理论认为游戏是情感发展和认知发展的必要过程。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出,游戏符合幼儿的天性,且与他们快乐地生活、健康地成长有着密切联系,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能促进幼儿身体的、认知、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
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以及在学习上所呈现出的好奇、好动、好模仿等特点,决定了那种抽象的言语讲授、说教、端坐静听式的“上课”或集体统一的规范化教学等不能成为适宜于幼儿的教育形式。在做中学、在活动中学、在游戏中学便是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基本路径。游戏中的言语表达、动作呈现、角色扮演、手工制作以及直观的背景创设、玩具材料的使用等,使游戏活动自然成为幼儿获取知识、积累经验、掌握某种操作技能的基本途径和学习方式。可见,游戏中蕴含了丰富的课程价值,合理的幼儿园课程是不能脱离游戏的。为了满足幼儿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教师需要把幼儿、课程和游戏看成是一个有机整体,其相互的融合有着很重要的价值。
一、继承传统游戏,让幼儿玩起来
按照传统游戏分类,幼儿园游戏分为两大类,即教学游戏和创造性游戏。
1.教学游戏
教学游戏有很多种类型,常见的有音乐游戏、体育游戏、语言游戏、科学游戏等。一般来说,教学活动游戏有两种组织形式:一种是整个教学活动就是一个完整的游戏,游戏在规定的教学时段里可不断进行。例如,体育活动《玩绳》,可以让幼儿一步步探索绳子的玩法,从单人玩法到双人玩法到多人玩法,从跳绳到拉绳到走绳等,使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思考、自由尝试、分享玩法,把“玩”贯穿于整个活动中。另一种是游戏只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的某个特定时间段出现,成为教学活动的一个环节。如认识完各种水果,教师设计了一个“请你来品尝”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巩固对各种水果的认识,通过表述外形、颜色、味道等方面,快乐地把自己喜爱的水果分享给好朋友。另外,一些师幼互动的小游戏,顺手拈来,经常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一些小插曲。活动中,教师应灵活利用这些各领域教学编制的游戏来组织教学活动,以提高教学活动的游戏化程度。
2.创造性游戏
在幼儿园,创造性游戏一般分为表演游戏、角色游戏、建构游戏。在表演游戏中,幼儿会用自己独特的喜爱方式,表达自己对游戏中角色、情节,对现实生活中人们活动的理解和认知,从而变成新的游戏。比如,幼儿学习故事《狐狸和兔子》后,在游戏时常常模仿故事情节,对话,甚至创编新的角色,延伸故事情节进行表演。另外,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在教师或家长的带领下参观生活的环境,体验生活的发生,如参观幼儿园、到菜市场买菜、去医院看病、到银行存取钱、去超市购物等,有了这些活动经历、生活经验,幼儿会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以及自己对环境和角色的理解,在建构游戏及角色游戏中表现出来。
二、开发更多的游戏机会,使非游戏活动游戏化
幼儿园的非游戏活动是对幼儿园除游戏以外的全部教育活动的总称。要求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就必须使幼儿园非游戏活动游戏化。
1.用游戏性语言组织活动,增强幼儿的游戏性感受
幼儿天性是爱玩游戏的。使用游戏性语言来组织活动,能很好地调动幼儿活动欲望。有了这种游戏的情绪体验,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投入到活动中,并从中得到快乐和满足。比如,在活动之前,请出某种小动物,让它与小朋友一起参加活动,活动中又让这位小客人和小朋友说说话,鼓励和表扬幼儿,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或玩个小游戏什么的,调节一下活动的气氛,活动后用小动物的身份来评说活动情况,相信幼儿会更喜欢这样的活动组织方式。
2.用想象的方式组织活动,增强活动趣味性,提高集体活动的教育效果
幼儿的想象力是丰富的,思维非常活跃。他可以把一个圆圈想象成太阳、水果、面包、呼啦圈……同样,他可以把一条线当成小河、大海、草地……并自得其乐,玩得不亦乐乎。在组织活动时,可以根据活动的需要进行不同的假想,可以对角色的假想,也可以对活动情节的假想,更可以对情境进行假想。例如,在音乐欣赏“赛马”的活动中,教师可以请幼儿想象辽阔的草原,有很多骏马,选手们在骑马奔跑的情景,幼儿会觉得身在其中。
3.引导幼儿自己设计、制作游戏所需材料,为游戏做准备
游戏中,幼儿往往需要各种各样的玩具、道具作为游戏过程中的辅助材料。现成的材料固然被幼儿所喜欢,而自制的玩具却魅力独具。在我们幼儿园,曾经开展过一次体育器材的制作,用饮料瓶与竹竿做成小扁担,用呼啦圈和布做成颠纸球的拍子,用易拉罐做成梅花桩,用螃蟹篓做成投篮框等,在平时的活动中,这些自制的玩具很受幼儿欢迎。教师要引导幼儿利用各种材料,可以是利用废旧物动手制作各种手工艺品和游戏道具,还可以用这些幼儿自制的玩具材料进行游戏。这样,为幼儿园课程中如手工制作,劳动等非游戏活动赋予了游戏的特性,让幼儿喜爱。
4.用比赛的形式组织活动,增强幼儿活动的积极性
我们常常喜欢用比赛的形式来开展一些诸如体育、生活方面的活动,这也是促使非游戏活动游戏化的一种手段。
三、更新教育观念,让幼儿自主游戏
在幼儿自主游戏中,有些教师往往以成人的眼光、指导者的角度看待孩子的游戏,急切希望孩子在每一次游戏中都有所发展,有所提高,他们总觉得孩子在游戏中这样做不符合生活实际,那样做游戏规则不严谨。于是,游戏成了教师导演的一台戏。幼儿的自主探索、自我体验、自主创造的权利被教师剥夺了,幼儿的自主游戏变成教师强加于幼儿的教学任务,从而使幼儿自主游戏的积极性受到很大的挫伤。自主游戏的主导者应该是幼儿而非教师,幼儿自主游戏的主题、玩具的选择以及游戏的进行与结束都应该由幼儿自己来确定,教师只需要为幼儿自主游戏的顺利进行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和帮助,幼儿才是自主游戏的真正主人。
幼儿自主游戏的主题与过程都是幼儿自己感兴趣的、自己确定的。教师不能轻率中断幼儿的游戏,因为幼儿的游戏不像成人的工作那样可以打断后再接着做,幼儿的注意力易受其他事物的影响而转移,游戏的中断可能导致幼儿后期游戏不能顺利进行。正确的做法是教师在不打断幼儿自主游戏的前提下,适当给幼儿以启发、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同时,还要保证幼儿自主游戏的时间,不能因为时间不足而使幼儿意犹未尽。
总之,游戏是幼儿期的一种典型类型,也是幼儿最喜欢,并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幼儿心理需要的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方式。在游戏中让幼儿获得知识,对孩子来说学得自在,当然对老师来说也教得自然。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幼儿教师只有真正发现游戏的魅力所在,才能够把握指导的尺度,孩子们才会玩得开心,获得更多本领,接受更多知识,从而使幼儿在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中快乐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杨华.例谈教育特殊幼儿的有效措施[J].甘肃教育,2015(15).
8.让幼儿在情境游戏中快乐成长 篇八
一、游戏贯穿,融入情境
游戏活动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最为幼儿喜爱,最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而小班幼儿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为了满足他们在体育活动中爱玩的特点,并使他们会玩、好玩,应根据小班幼儿具体、形象、直观的思维方式,选择不同的游戏内容,创设有趣的游戏情境,以不同的角色参与游戏。例如:小班体育活动《给小动物喂食》,活动的要求很简单,要求幼儿练习在平行线中间走。如果按要求练习小朋友肯定能达到目标,但整个活动会非常枯燥乏味。考虑到这一点,我利用小朋友们都很喜欢的角色小鸡来设计情境:春天来了,鸡妈妈带着鸡宝宝们要通过一条“小路”(不同宽窄的平行线)去草地上捉虫子,孩子在无形中练习了在平行线中间走。练习几遍后,紧接着我又创设了给好朋友送食物的情境,一下子又激起了他们参与活动的热情。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孩子们的能力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发展。一个如此简单的情境,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引入游戏并创设与体育活动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从而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引发幼儿的情感体验,帮助幼儿在愉快的体育活动氛围中迅速而准确地接受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同时促使幼儿健康、和谐发展。
二、故事再现,模拟情境
幼儿活泼好动、思维活跃,且注意力易分散,重复动作技能的练习会使他们易于疲劳,产生厌烦情绪,而带有鲜明主题的连续的、持久的、丰富的情境的转换,深深地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使他们非常自觉和专注地投入其中,并从中感受无穷的乐趣。因此,我把体育活动的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故事,通过生动形象的故事情节展开体育活动,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在人景互动中促进各项教学目标的达成。比如,在执教小班体育活动《好玩的布垫》时,我设计了拟人化的“小蝌蚪找妈妈”故事情境,构思了有趣的故事情节——春天来了,我们“小蝌蚪”们一起到池塘的“荷叶”(布垫做成荷叶,)上玩耍,探索布垫的各种玩法,然后我们一起去找妈妈,在找妈妈的过程中我们一会儿在“荷叶”上打滚儿,一会儿把“荷叶”当雨伞,一会儿当小船。在富有趣味的故事情境中将小蝌蚪的生长过程渗透其中,使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体验中发展了基本动作。
小班幼儿的情绪情感带有明显特征,良好的情境必然引起小班幼儿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小班幼儿喜欢的物质环境,如生动形象的头饰、趣味的活动材料、舒适的游戏场景等,小班幼儿在这样的情境中能愉快地投入游戏中,让其在快乐中发展,在发展中快乐,有助于小班幼儿体验快乐的情绪。
三、儿歌朗诵,展现情境
1.根据口令指挥渗透儿歌
根据小班年龄特点,选择配有朗朗上口的歌谣,更能激发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因此在组织活动时尽量避免用干巴巴的口令指挥,要通过运用幼儿喜闻乐见的儿歌来指挥幼儿进行体育锻炼。比如:开展《小猫钓鱼》的体育活动时,小朋友们经常自己去玩钓鱼而不听指挥,于是我利用最近学的一个音乐游戏《找小猫》编了一个朗朗上口的口令儿歌“我是一只大花猫,喵呜喵呜叫,我的小猫在哪里,喵、喵、喵”。小朋友们听了以后赶紧来到我的身边听从指挥。
2.围绕动作要领渗透儿歌
户外活动游戏中主要发展幼儿平衡、钻爬、走跑跳等基本动作要领,小班幼儿起初进行的是模仿动作的训练。如练习双脚跳的儿歌《袋鼠跳》:“我用布袋做游戏,双腿放进布袋里。双脚一定要并齐,手抓布袋向上提。屈膝蹬腿连续跳,小小袋鼠笑嘻嘻。”这样把动作要领以儿歌游戏的形式来呈现,能够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自觉性。
3.根据游戏规则渗透儿歌
实践中,我发现幼儿在游戏时不喜欢重复单一地说规则,而是喜欢有主题、有情节、有角色、游戏化、多样化的说教。因此,如何运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方法来组织活动显得尤为重要。我尝试运用儿歌的形式,获得了良好效果。例如,在练习“左右分队走”时,我编了一首儿歌,“走走走,走走走,小朋友们手拉手;左看看,右看看,排成一字向前走。”我利用这首儿歌提醒幼儿在走队时候要照顾整体,遵守规则。利用儿歌生动地告诉幼儿游戏规则,这样更容易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
4.围绕游戏的开展渗透儿歌
在组织小班体育活动时,要恰当地运用儿歌,注意掌握幼儿思维活动的特点。幼儿的思维活动形象具体,行动善于模仿,机械识记能力较强。因此,儿歌要短小精悍,易懂,紧紧围绕游戏。比如:在组织《找找小动物》这个游戏时,我利用小动物的特点编排了儿歌:“轻轻走,轻轻跑,我的小猫喵喵喵。爱吃虫,爱吃米,我的小鸡叽叽叽。长嘴巴,大脚丫,我的小鸭嘎嘎嘎。捉害虫,是专家,小青蛙,呱呱呱。”
四、音乐魅力,渲染情境
音乐有一种调节人情感的神秘力量,在组织进行体育活动时,我们可以根据活动内容选择一些合适的音乐播放,以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例如:小班体育活动《好玩的布垫》中,活动开始先播放欢快的“小蝌蚪”音乐一起来跳舞。接着在“荷叶”(布垫)上嬉戏玩耍,播放一段活泼的音乐,在找青蛙妈妈的过程中以流水、鸟叫、蛙鸣为背景音乐让幼儿有身临其境之感。结束时“小蝌蚪们”变成了“小青蛙”,在一曲舒缓的《小青蛙》音乐中让幼儿身心平静,得到充分的松弛和放松。
音乐是一种语言,从音乐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各种情境、情绪、情感,选择不同节奏、不同类型的音乐融入户外体育游戏中,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游戏情境,幼儿可以通过音乐所表达的不同内容轻松愉悦地参与活动,并伴随音乐所表达的意义进行各种动作的练习,从而达到锻炼身体愉悦身心的作用。当然,音乐不能滥用,要把握正确的时机,选择恰当的音乐才会提高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五、语言调控,带动情境
小班孩子天真、可爱,如果用命令式或较直接的言语指导,他们往往难以接受。我就把各种各样的活动器材进行拟人化,如球宝宝,滑板车宝贝等。幼儿感到自然亲切,也就乐意去尝试。活动中幼儿也更乐意接受形象、有趣的角色性语言。如孩子们在投掷区玩球时,有个别幼儿玩完后总是不把球放回筐里去,于是我扮演球宝宝在那一边哭一边说:“小朋友们总是不把我送回家,我妈妈会着急的,呜呜……”小朋友听了以后再也没有把球宝宝放在外面。
小班幼儿的无意注意占明显优势,注意力很容易分散,但是他们的注意很容易被其他新异刺激所吸引,也容易转移到新的活动中去。因此,我利用丰富的角色语言,让幼儿融入情境,对其无意注意起到好的效果,使枯燥的活动变得十分有趣,让幼儿在有趣、快乐的活动中主动学,提高了小班幼儿注意力。
儿童就是在游戏中成长的,幼儿园情境性的体育游戏活动实际上是变封闭式游戏为开放式游戏,变被动式参与为主动参与的一种改革尝试,最符合儿童身心特点及发展的需要。儿童通过情境游戏获得快乐,也在情境游戏中增长知识和经验。情境游戏从培养兴趣到锻炼技能,从情感体验到实践成效,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就热爱体育,在情境游戏中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姜彦更.幼儿体育游戏教学法[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
[2]王新晨.根据幼儿体育游戏特点实施幼儿体育游戏教学[J].教育导刊.2002(3).
[3]齐春霞.幼儿体育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J].山东教育.2003(36).
9.让幼儿在创意撕贴中快乐成长 篇九
撕贴,是使儿童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培养儿童创造能力和高尚情操的重要手段。孩子们乐于用撕贴来变现自己的感受和内心意愿,在创作中发挥潜能,建立自信,享受成功。由此可见,撕贴在幼儿健康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合理组织教育活动,科学辅导幼儿撕贴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目前许多教师忽略了这点,甚至剥夺了幼儿创造的权利,那如何充分挖掘幼儿的撕贴潜能,拓展幼儿的创造力?
一、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案例分析法。
二、研究过程
1.案例描述
案例一:在撕贴《汽车》课上,老师以下面形式进行活动,过程规范,观察—讲解—撕贴—评价,似无纰漏。教师在黑板上示范撕了一辆公共汽车,要求幼儿照撕下来,只能撕这一辆公共汽车,而且要撑满整张白纸,幼儿是否有兴趣无人理会。最后进行评价,表扬撕得好,撕得像的小朋友。
案例二:教师指导幼儿撕小动物“猴子”,首先示范撕了一只倒立的猴子,并把这只猴子的外部形态和线条的撕贴等都说得很清楚,最后涂上黄色,要求幼儿模仿撕下来。幼儿完成作品,他们撕出来的猴子都是各种各样的颜色,这时教师说:“你们怎么不撕黄色?黄色的猴子多漂亮!”
案例三:教师指导幼儿撕手套,首先教师给幼儿看各种各样的手套,接着示范撕一种手套,最后启发幼儿撕出和老师不一样的手套。在幼儿快完成作品之际,教师指着一个撕贴能力较差的幼儿的作品,说:“看,这撕的是什么呀?难看死了!”接着又走到另一个幼儿面前说:“撕得真美,你的小手越来越巧了。”
2.案例分析
以上三个案例都是目前教师指导幼儿撕贴普遍的方式方法。从这三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都忽略了幼儿的主体性以及内心感受和情感体验,只重视撕贴结果,而忽视了撕贴的过程。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以下两方面:
(1)教师对幼儿作品的评价观
目前,教师已经习惯用“像不像”、“好不好看”来评价幼儿作品的好坏。一般,教师都会先示范撕一张画,幼儿可以参照着撕,其实这样,无意间已经剥夺了幼儿想象的空间,幼儿会无意识地模仿教师的画,而教师在评价时也通常用“像不像”和“好不好看”
(2)幼儿美术的发展观
由于受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幼儿园也无法改变这一观念。似乎都是为了考试而教育,都是为了撕贴而撕贴,一向只重视结果而忽略过程。中国孩子“爸爸、妈妈”还没叫全,雄心勃勃的父母亲们就开发孩子智力的20年计划,各种各样的早期智力开发方案被“开发”出来:一岁学认字、两岁学算术、3岁学背唐诗、4岁学英语等等,撕出的画接近成人撕的,就称为“天才”。以为孩子的潜能无限,其实是父母的希望无限。美国的素质教育强调要给孩子自由的空间,任何人不得干涉。而在美术方面,中国和美国也有很大的不同,中国孩子撕完后都会问“像不像”,而美国孩子撕完后,只问“好不好”,原来美国孩子学撕贴,老师往往不投样板、不立模式,让孩子从现实生活到内心想象的过程中自由“构图”。而中国的撕贴教育是具有一定模式的,孩子从小就反复接受这种模式的训练,久而久之就会习惯性地以“像不像”样板来要求自己。
3.对策建议
(1)指导幼儿撕贴的过程可以包括以下两方面:
①幼儿的知识和能力是由经验中来的,特别是撕贴活动更离不开幼儿的直接经验,他们的撕贴内容来源于自然,贴近真实生活,所以应注重创设让幼儿运用自己的感官,动手动脑的环境,去获得更丰富的直接经验,。
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该尊重幼儿的兴趣,并在幼儿的兴趣点上挖掘具有教育价值的内容,使幼儿获得有关经验,体验成功,树立自信心。教师应该努力使撕贴成为幼儿喜欢和感兴趣的活动,并让幼儿在活动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表现自己的个性特点及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评价幼儿作品可有以下两方面:
①教师要充分认识和利用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要理解童心,从儿童的角度去欣赏,不追求完美,应注重发现画上每一根线条、图形传达的幼儿的思想和情感,赞赏幼儿的点点滴滴的创造,并提供机会让幼儿进行分享、交流,使他有更多沟通。如展览幼儿作品,幼儿互相欣赏,互相评价,同时提高了评价能力;还可以及时反馈幼儿的进步,请家长采用适当的方法奖励幼儿,使幼儿得到满足。
②尊重幼儿。评价儿童并不是一个死的标准,每个幼儿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他的画也就有与众不同的特点,有的作品只有他自己看得懂、说得清,因此,教师在评价幼儿美术作品时要尊重幼儿,善于发现作品中的精华所在,表现出接纳、赞许的态度,只有这样才可能和幼儿沟通。
撕纸艺术活动是一种造型艺术活动,在我国有源远流长的历史,也是幼儿园美术活动的常见形式之一。它以手指作为工具,辅以思维感官的配合,利用双手手指的运动来撕出所需形象,其轮廓线蓬松柔软,毛茸茸的,具有自然浑厚稚拙的美感。活动中,孩子们能通过折、叠、撕等动作来锻炼手部小肌肉,发展自我。同时,撕纸作为民间美术犹如一块朴实而又熠熠发光的美玉,散发着其自身独有的魅力。它清新活泼、健康富于创造性,散发着浓郁的民间气息,蕴涵着深远的文化内涵,它带给儿童的不仅仅是美丽的色彩及独特的造型,在欣赏美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感官的同时运作,能使儿童更好地理解和赏析这些作品,培养审美情趣,提高人的精神素质,可以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为完满人格打下良好基础。
10.让区域活动伴幼儿快乐成长 篇十
一、明确活动目标,提升思考能力
有人曾说过:人生像一张洁白的纸,全凭人生之笔去描绘,玩忽纸笔者,白纸上只能涂成一摊胡乱的墨迹;认真书写者,白纸上才会留下一篇优美的文章。任何一件事如果我们有目标有计划的做,那么做过N次以后,也会出现N次的效果。对于幼儿来说他们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就是在玩中学、学中玩的过程中掌握的。因此在每次组织幼儿进行区域活动时,都要有目标。这个目标不用太多,也不用太高,可根据本班幼儿实际水平制定一个大的目标,也可根据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制定小目标,像“超市”活动,可以设计一个大的目标,培养幼儿学会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通过不同的内容,设计一个小的目标,培养幼儿勤俭节约,讲文明懂礼貌的好习惯。这样在活动中幼儿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玩,而不是盲目、一遍遍机械式重复地玩。如:在一次组织幼儿进行“超市”活动时,结合本班生病的幼儿桐桐设计活动主题:看病人。活动提示:幼儿可以根据对桐桐的了解,选择商品去看桐桐。看!超市里作为顾客的强强对和他一起来的鹏鹏说:“我看看你买什么了?”鹏鹏高兴地说:“我买了一本书。”“买书有什么用?”强强不屑地说,“看我买的玩具。”鹏鹏却说:“桐桐生病了,不能和小朋友们玩,就让妈妈给她讲故事吧。”听着他们的谈话,让我知道,其实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思想,作为活动的组织者,我们要给幼儿营造一个自然、和谐的氛围,不断给幼儿创造新的活动环境、新的主题内容。扩展幼儿的知识,提升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即使幼儿对区域活动始终保持参与热情,又提升了他们的思考力,为今后多姿多彩的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合理分配角色,营造和谐氛围
玩是幼儿的天性,如何能让幼儿在玩中学会谦让、学会和谐,使他们在不同的领域中,找到自己特长发挥的舞台,张扬个性?需要我们平时对幼儿的观察、了解。
1.初级角色安排——教师安排角色
对于刚刚接触区域活动的幼儿,可由教师来带领幼儿活动。
根据幼儿特长安排角色:这里所说的特长不是幼儿音乐、美术等方面的特长,而是根据幼儿的性格、能力来安排他们在活动中的角色,发挥每个幼儿的所长,更好地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与积极性。有些幼儿大方热情,我们可以安排他们做活动的组织者、联络员的角色。像“银行”的区域活动,让爱说、爱张罗的幼儿扮演大堂经理,让性格内向的幼儿扮演顾客,让细心的幼儿扮演银行窗口工作人员。这样既可以发挥他们交际的特长,又可以将活动带到一个高潮的氛围,使那些不爱说话、性格内向的幼儿自然地融入到活动氛围中,使活动中不再有阴暗的死角。
根据幼儿的兴趣安排角色:每个个体是不同的,有的幼儿喜好静,有的幼儿好动。他们的想法兴趣也是不同的,根据每个幼儿的兴趣安排他们参与活动的角色,使他们会在一个轻松、愉悦、自然、和谐的氛围中兴趣盎然的参加活动。
2.生成后角色安排——幼儿自主参与游戏
让幼儿学会沟通、学会交流,自信、自主的参与活动,自然的融入到社会大家庭中,是区域活动的一个重要的作用。一次在进行娃娃家的活动时,平时很内向、不爱说话的萱萱,在看大家玩了一段时间“娃娃家”后,在老师的激励下,在小朋友们热情邀请下,来到了活动区内,和小朋友们自然地玩了起来。幼儿的可塑性很强,观察力也很强。在活动中,我们要将学习、活动的时间与空间最大限度地还给幼儿,不断给他们创造机会,鼓励幼儿、信任幼儿,从而激起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也为那些性格内向、胆小的幼儿搭设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使他们能够敢想、敢说、敢做。
三、师生互动游戏,增添活动色彩
幼儿期的孩子们还小,往往对于活动缺乏持久性,教师要在幼儿活动过程中,蹲下来走进幼儿中间,与幼儿同玩、同乐,观察他们活动需要,适时的进行参与、指点。既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又提升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如:在“医院”活动区域时,作为教师的我们可以参与到幼儿中来,病人刘老师:“护士你好!我嗓子有点疼,怎么办?”导诊护士豆豆:“没事,去找唐大夫吧。”病人刘老师:“大夫我嗓子疼。”唐大夫刚开始只是看着我,不说话,后来在和我的沟通后,消除了紧张、不敢说话的拘谨,然后有模有样地说:“张嘴我看看。”并且拿出道具说:“没事,嗓子红了,吃点药就好了。”刚开始跟老师合作,有很多幼儿不敢说话,慢慢在我的引导下,幼儿们敢说话了,兴奋地敢用手势、道具跟我合作了。几次下来,我与幼儿的合作越来越默契。也正因为有我的加入,使他们的活动越来越丰富。师生合作,不仅提升了活动的质量,更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四、活动形式新颖,培养创新能力
如果每次活动的内容、人物都是一样的,一段时间以后幼儿会产生厌倦的心里。作为老师,作为幼儿活动的组织者、辅助者,我们要不断创新活动内容,根据幼儿的好奇心,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的特点,不断有新的活动策略,吸引幼儿想要玩,想要参与的热情,并在玩中,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学习生活中的一些常识,使他们在今后的成长中,能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成为不是只会读书不会生活的书呆子。如在“超市”活动中,鼓励当经理的幼儿设计超市活动,使更多的顾客来光临超市;当导游的幼儿要想出更多的旅游方案,吸引不想旅游的顾客报团等等。幼儿在游戏中不仅感受到了工作的不易、成功的喜悦,更加提升了他们的思想品质与自信心。
五、赏识评价,激励幼儿的主动性
虽然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活动,但如果在游戏中幼儿受到了老师与小朋友的表扬、赞许,他们会更有动力地去参与游戏,与小朋友更好地进行交流。因此在游戏中教师可针对幼儿不同的进步进行奖励,也可根据幼儿活动中的表现,有针对性地奖励。如今天的售货员卖了很多的货物,那他就能得到老板的奖励;今天的大夫给很多病人治好了病,就能得到院长的奖励等等。通过激励性的评价,使幼儿在这些赞扬中更有动力,更有信心。
【Qmfzs让幼儿在本土化的多元活动中快乐成长】推荐阅读:
本土化--汉语教材出版的瓶颈06-27
让幼儿在体验中自主学习07-23
高等教育本土化07-07
在绘画活动中发展幼儿创造能力的论文07-30
在古诗导读活动中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09-21
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教师提问策略研究07-14
浅谈民间体育游戏在幼儿园户外活动中的实践和利用论文06-18
浅谈幼儿游戏在幼儿园教学中的作用10-05
多元智能理论对幼儿发展评价的启示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