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资产结构分析比较

2024-06-23

格力资产结构分析比较(精选6篇)

1.格力资产结构分析比较 篇一

资产评估方法分析比较

【摘要】资产评估是市场经济的产物,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资产评估在我国得到了较大发展。资产评估的最终目标是要求注册资产评估师出具一份评估结果合理的评估报告,而评估结果的合理性直接受评估方法的影响和决定。本文对资产评估三大基本方法的基本含义、应用前提及优缺点进行分析比较,并指出在选择资产评估方法时要考虑的因素。

【关键词】资产评估方法 市场法 成本法 收益法

一、相关概念释义

财政部颁布的《资产评估准则——基本准则》中明确定义:本准则所称资产评估,是指注册资产评估师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资产评估准则,对评估对象在评估基准日特定目的下的价值进行分析比较、估算并发表专业意见的行为和过程。

资产评估方法是实施资产评估工作的技术手段。资产评估对评估对象的价值进行分析估算的过程既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客观性主要考虑评估对象客观存在的现实状况,主观性主要在于评估师要对评估对象的现状及获利能力进行分析判断。资产评估对客观性和主观性的双向考虑,要求资产评估方法不同于其他工作或学科,多年的资产评估实践,形成了市场法、收益法、成本法三种资产评估的基本方法。

二、基本资产评估方法具体分析

(一)三种方法的基本含义及运用前提。

1.市场法是指将被评估资产与市场上存在的相同或类似的参照物进行比较,并根据两者的差异对参照物的市场价格进行调整,估算出被评估资产的价值。

由市场法的相关含义可知,运用市场法的前提条件包括市场中要存在参照物,并且该参照物是在公开市场条件下进行交易的,由于涉及到对参照物价格的调整,所以要求能够明确参照物价格影响因素,且能量化。

2.收益法是指将被评估资产的未来预期收益折算成现值来确定被评估资产价值的方法。

收益法的运用涉及到未来预期收益,要求被评估资产能够继续使用,可以测算资产的未来收益和预期使用年限,并且可以预测获得预期收益所要承担的风险。

3.成本法要求通过估算被评估资产的重置成本,扣减各项贬值(实体性贬值、功能性贬值、经济性贬值)后确定被评估资产的价值。

成本法的运用需要在被评估资产能够继续使用的前提条件下。

(二)三种基本方法的优缺点比较。

1.市场法的优点在于,由于采用直接从市场中获取的数据作为评估基础,该法直观、简单、合理,评估价值客观公允,评估结果易于被评估当事人各方理解接受。如评估一些实物类的流动资产(存货、材料等),由于该类资产通常不考虑其未来获利能力且具有较强的变现能力,通常采用市场法进行评估,评估结果客观公允。

但因为有些被评估资产在市场中找不到与之可比的参照物,使市场法的运用受到一定的限制。比如一些在产品、构筑物或自制设备,在市场上找不到或很难找到可比的参照物,由于不满足市场法的运用前提,而不能采用市场法进行评估。

2.收益法的优点是通过预测资产的未来收益,来折算资产的价值,评估结果合理,易于被评估结果使用者接受理解。如对企业整体价值进行资产评估采用收益法,能真实和较准确地反映企业本金化的价值,并且与投资决策相结合,评估得到的资产价值易为交易双方接受。

由于收益法使用的都是未来预测数据,主观分析判断的比重比较大,这就对评估人员的专业素质比较高。同时对于一些不能准确估算收益的资产,不能采用收益法。单项资产的收益就是很难单独估算的,例如企业里的一台机器设备、一幢房屋或构筑物等。

3.成本法的优点:较为充分地考虑了资产的损耗,评估结果更趋于合理;有利于单项资产和特定用途资产的评估;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可使评估资产的评估价值接近实际,较真实地反映了资产的现时价值。同时,成本法在不易计算资产未来收益或难以取得市场参照物条件下可广泛应用,从这个意义上看,成本法实际上弥补了市场法和收益法的不足。

2.格力资产结构分析比较 篇二

一、美国家庭资产配置变动趋势研究

美国消费者金融调查 (Survey of Consumer Finances, 简称SCF) 是美联储按照不同指标对美国家庭进行分类, 指标包括年龄、家庭构成、教育程度、种族、工作状况、职业、地区、城乡、自有住房、财富等家庭信息, 针对美国家庭的收入、资产、负债等情况, 进行的一项每三年一次的抽样调查报告, 最新的一次完成于2010年。在每个调查年度的5月到12月期间, 芝加哥大学全国民意研究中心NORC (National Opinion Research Center a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具体负责进行美国消费者金融调查。从1995年开始, SCF利用笔记本电脑和一个程序来收集数据, 之后的抽样方法和统计口径基本保持稳定, 因此SCF是目前美国最权威的家庭金融调查数据。本课题选取1995~2010年的调查数据 (如表1所示) , 来研究美国家庭金融变动的趋势和规律, 为研究我国家庭资产配置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单位:%)

数据来源:美联储网站http://www.federalreserve.gov/econresdata/scf/scfindex.htm

通过对表1中数据的观察可以发现, 从1995年到2010年美国家庭持有定期存单、储蓄债券、债券等固定收益证券的占比从13.2%下降到8.6%, 持有股票的比例从1998年的22.7%下降到2010年的14%, 说明美国家庭对资本市场的依赖在降低。美国家庭持有投资基金的比例从1995年的12.7%增长到2010年的15%, 基金占比的变化或许说明美国家庭对基金等机构管理水平的认可度在提高。美国家庭退休账户从1995年的28.1%持续增长至2010年的38.1% (1998年稍有降低除外) , 保险账户从1995年的7.2%持续下降到2010年的2.5% (2007年的微弱增长除外) , 这两类资产占比的持续反向变化或许可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明美国政府对养老问题的重视以及美国家庭对社会保障制度的信赖和认可度在持续不断地提高。

美国家庭非金融资产构成的分布和变化相对较小, 其中:住宅占比变化比较稳定, 其他住宅物业从1995年的8%上升到2010年的11.2%, 这一变化说明美国家庭持有二套以上房产的理念和倾向在2008年次贷危机之后不仅没有降低, 而是出现了持续强化的趋势, 或许这是美国居民对政府持续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可能产生通货膨胀的预期的理性反映。车辆和非住宅物业的配置比例呈现微小的下降趋势。

二、中国家庭资产配置的现状及主要成因

在中国, 无论是政府层面还是民间研究机构, 对家庭金融的研究都相对滞后, 缺少权威的调查数据。2010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CHFS (China Household Finance Survey) 对随机抽取的位于25个省、80个县、320个社区的8438户家庭进行访问, 获得了中国首份关于家庭金融的微观调查数据, 深入分析中国家庭资产状况及家庭在资产配置上的行为规律。根据CHFS的调查数据, 中国家庭的资产配置中金融资产的占比较低, 非金融资产的占比较高, 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

通过对上述数据的比较研究, 我们发现中美两国家庭资产配置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异, 主要表现在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资产两大类资产的配置结构差异方面。中国农村家庭金融资产的配置比例为8.2%, 城市家庭金融资产配置比例为4.5%, 远远低于美国家庭金融资产平均38.05%左右的配置比例。中国农村家庭非金融资产的配置比例达到91.8%, 城市家庭非金融资产的配置比例更是高达96.4%, 而美国家庭非金融资产的配置比例稳定在62.12%左右。

虽然中国缺少连续的微观金融数据, 我们很难直观地观察中国家庭资产配置结构变动的趋势, 但是中美两国资产配置结构的巨大差异必然有其深层的原因。我们认为形成中美两国居民家庭资产配置结构差异的主要原因有如下三个方面:第一,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 美国是发达国家, 两国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异。2010年中国家庭收入均值为52087元人民币, 其中, 城镇家庭和农村家庭分别为71546元人民币和27606元人民币, 而美国家庭2010年的平均收入是67530美元, 按1美元兑6.2783元人民币的汇率计算, 美国家庭的平均收入是中国城市家庭的5.9倍, 是中国农村家庭的15.36倍。美国家庭在满足衣、食、住、行后有更多的钱去投资金融资产, 而中国家庭在满足基本消费后投资金融资产的能力有限。因此, 中美两国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的巨大差异是造成两国资产配置结构差异的主要原因。第二,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法制不健全、不完善、产品创新不足, 股市投机盛行, 长期投资风险大收益小, 居民对持有股票等风险资产缺少信心, 这是我国家庭金融资产配置偏低的主要原因。第三, 近十年来, 我国房价持续上升, 始终没有走出房价越调越高的怪圈, 房价上涨的预期不断强化, 居民倾向持有更多的房产规避通胀的风险。因此, 房价上涨预期引发的居民偏好持有房产的现实, 以及以温饱为特征的家庭财产配置不可能摆脱房产配置极高的现实, 两者同方向的作用是导致我国居民房产配置比例居高不下的核心因素。

三、对策和建议

研究中国家庭的金融行为以及家庭资产配置状况的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 为政府推进各领域的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为居民优化资产配置结构提供参考。从微观层面来讲, 居民家庭在资产配置中要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首先, 家庭资产配置策略要结合家庭的具体情况及风险承受能力来选择资产的种类和结构, 资产结构优化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在温饱水平上不可能实现快速的优化。其次, 目前我国家庭资产配置中房产占比过高, 房产的流动性较差, 一旦政府出台实质性的房产税等调控政策, 这种单一的资产配置结构要承担巨大的风险。第三, 居民要提高自身的金融意识和理论水平, 构建充分分散化的投资组合, 扩大持有金融资产的比例, 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利用衍生产品进行套期保值, 提高资产配置的效率。

数据来源: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

从政府层面来讲, 中国家庭金融领域有许多问题有待深入研究。我们认为, 我国在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方面的制度建设尚不完善, 居民在生存和发展等方面的制度保障有限, 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由于居民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未来支出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因此, 中国家庭的储蓄率远高于美国, 居民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工薪收入, 财产性收入明显不足, 政府需要通过制度创新去改变居民家庭以工资为主的收入结构, 进而为优化资产配置结构创造条件。比如, 政府如何通过资本市场的改革和创新, 让股票市场走出圈钱的怪圈, 为投资者创造一个更方便的获得长期稳定权益性收益的投资环境。总之, 政府要通过政治、经济和金融制度的改革, 以及金融市场的制度创新和产品创新, 提高居民的社会保障程度, 为优化中国家庭的资产配置结构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多样化的金融产品。

影响家庭资产配置结构变化的因素众多, 与一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教育发展水平、民族的传统习惯等相适应, 我国家庭资产配置结构的优化和提升也同样需要一个过程。资产配置结构优化提升的过程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原理相一致, 反映了一国从贫穷、温饱走向富裕的过程。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 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健全, 以及房产持有环节税收制度的出台和实施, 我国家庭资产配置中金融资产配置的比例会逐渐增加, 非金融资产的配置比例会不断降低。

摘要:有效的家庭资产配置结构有利于促进家庭财富的保值增值, 有利于提高居民的福利和消费水平。文章通过对中美家庭金融数据的比较研究, 发现我国居民家庭的房产等非金融资产配置比例远高于美国。我国政府需要通过制度创新提升居民的社会保障程度, 改变收入分配不合理的现状;通过完善金融市场结构和产品结构, 为居民持有长期稳定增值的权益性资产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条件, 优化居民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的结构, 加快推进我国家庭资产配置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关键词:家庭资产配置,家庭金融,投资组合

参考文献

[1]梁运文, 霍震, 刘凯.中国城乡居民财产分布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 2010 (10) .

[2]陈彦斌.中国城乡财富分布的比较分析[J].金融研究, 2008 (12) .

[3]杜春越, 韩立岩.家庭资产配置的国际比较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 2013 (06) .

[4]姚亚伟.上海市居民家庭资产配置现状及对策分析[J].上海金融, 2012 (06) .

[5]Bertaut, C.C.Stockholding Behavior of U.S.Households:Evidence from the 1983–1989 Survey of Consumer Finances[J].the Review of Economic and Statistics, Vol.80, No.2, 1998 (05) .

3.格力资产结构分析比较 篇三

格力自主创新的硬气与底气

在当今时代,怎么强调创新对于文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都不过分。但是,关于创新的模式,一直以来存在两种争论:一种认为要关门另起炉灶,彻底摆脱对外国技术的依赖,自食其力谋发展;另一种认为要站在巨人肩膀上开放创新,借力谋发展。如何实现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的辩证统一,更是新的命题。在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当下,人们逐渐认识到,自主创新是发展“中国创造”的“不二法门”。2016年5月30日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提出: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在探索中国制造的自主创新方面,格力电器是典型代表,走出了一条自己的“创新之路”。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认为,“创新前面应该加上两个字,‘自主创新’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创新。” 在她眼中,中国制造业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跨越,是“挑战自我、突破自我”。

激发自主创新,“总根子”在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创新团队的打造。在业界,格力被誉为家电行业创新人才的“黄埔军校”。做到这一点,格力有自己的“独门秘笈”。首先,格力为年轻人提供了称之为“一线员工发展四部曲”的技能培训,经过培训,很多年轻人一步步成长为技能精英,有些甚至还被评为珠海市的高层次人才,拿到高达二十几万元的奖金。第二,开展“中层干部训练营、班组长训练营、高级技能人才训练营、配合师带徒培训体系、技能竞赛”等多层次的专项培训,并与清华大学、马里兰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高校合作,为员工提供深造机会。为了员工的长远职业发展,格力还投入巨资筹办了“格力工程技术学院”。第三,鼓励年轻人“犯错”,格力承诺“只要是你为创新而犯的错,我们不仅不会惩罚,反而会奖励。”经过多年的努力,格力目前成功打造出了自己的人才库,形成了一套“选、育、用、留”的有效机制,形成了人才队伍的良性发展模式。

据了解,格力目前已经组建了7个研究院,拥有8000多名技术研发人员,他们的平均年龄是29岁,而且都是清一色的“格力自产”。近年来,共创造了22597项专利。其中,2015年平均每天诞生22项专利,创造了许多国家乃至世界上独有的技术。

激发自主创新,格力“大手大脚”,舍得“下本钱”。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格力每年投入技术研发的资金超过销售收入的3%,是中国空调业技术投入经费最高的企业,2015年用于科研的经费投入都超过了50亿元。

激发自主创新,格力打造出了创新的氛围和全员创新文化。创新是格力人的“信仰”。董明珠在不同的场合多次强调创新的重要性,“只有坚持自主创新,企业才能度过寒冬,民族品牌才能在世界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目前,格力已经形成了一个全员创新的文化氛围,建立了自主创新工程体系,成为创新创造的“重地”。

格力正在努力让每位员工都成为创新的主体。其做法可称之为“创新点风暴”:格力每年都会让每一个岗位的员工,针对自己的岗位提出至少三个“创新点”,并阐述清楚这些创新点有何价值,有何可操作性等。如果“创新点”经过专家讨论,有尝试的价值和实现的可能,那就会成为公司的创新计划之一。这样一来,每一个员工都成为了创新的主体,创新的文化不断发芽和生长。

近年来,通过自主创新,掌握核心科技,格力交出了一份耀眼的成绩单:2013年,成功开发出了“不用电费的空调”——光伏直驱变频多联机;2014年,格力磁悬浮变频离心式制冷压缩机及冷水机组被鉴定为“国际领先”;2015年,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企业技术创新工程类”二等奖;2016年,自主研发的世界首台光伏直驱变频离心机组获得2015年度RAC国际成就奖,这是中国企业首次获该奖,同时,“空调设备及系统运行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顺利获批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绩源于格力人的不懈努力,更是对他们持续创新的充分肯定。

以“智能制造”撬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6年,中央大力推行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为重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致力于解决落后的产能与人们不断提升的消费需求之间的“错配”。对于企业来说,针对供给侧和需求侧之间的突出矛盾,针对消费者对优质、智能、个性化商品的需求与品质产品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需要进行供给侧创新。

在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格力正在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以“让世界爱上中国造”为目标,大力推行智能制造、智能家居、精密模具,并以“智能制造”为“抓手”,推动格力的家电产品转型升级,开启了“格力式”供给侧创新的大幕。

在董明珠看来,如果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减库存、淘汰落后产能、淘汰落后产品,未免简单化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质上是一次品质革命,“倒逼”企业及其产品进行转型升级。在格力的理解中,要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根本的是技术,要求制造企业着眼于长远发展,大胆走自主研发道路。从升级转型的方向上看,要求制造转型和产品转型朝着智能转型进行。

nlc202309091411

基于这些准确的思考,智能制造成为了格力新的发力点。其实,格力在“智能制造”领域早有布局和“埋伏”,进入2016年,动作更加频繁。2016年3月2日,投资50亿元的智能装备产业园在湖北武汉蔡甸区开建;3月6日,发布公告称拟收购主营新能源汽车的“珠海银隆新能源有限公司”;3月8日,在北京推出大松高端电饭煲万人体验行动……格力的转型脉络也由此更加清晰:“格力正在加速实现产业转型,将过剩产能转化为优质产能,同时重点加速智能化的发展。”

除了智能产品外,格力在智能装备上也发展迅速。从产品到装备,营造全产业链和智能生态,这是格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布局”。智能制造给格力和中国制造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格力最近生产了一个自动化设备,原来从国外买入该设备要花费500多万元,现在实现了自主研发和生产,花费才200多万元,不仅节约了成本,而且掌握了“技术话语权”。据报道,经过近3年的发展,格力自主研发的自动化产品覆盖了工业机器人、智能AGV、数控机械手等10多个领域,超过100种产品,已授权发明专利15项,累计产出智能装备3000台套,累计销售额超8亿元。董明珠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未来格力电器将“深耕”机器人和精密机床两大领域,为“中国制造2025”提供一批完全自主研发的高端装备。

在格力的思考和愿景中,中国要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不仅需要靠产品占有市场份额,而且需要原创技术,形成中国制造的“双智时代”——智能产品和智能制造。董明珠对此有明确的思路:第一,坚持用“双创思路”(创新创造的思路)创造并实现原创设计;第二,坚持走自主培养人才的道路;第三,坚持用自主的技术、品质、品牌,服务世界。

中国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格力模式”

在中国制造业走向全球的过程中,核心科技和技术创新一直是企业发展的“痛点”和“难点”,而格力电器集团正是依靠自主科技创新打破了这个瓶颈。

多年来,格力自主研发掌握核心技术,实现了众多的技术突破,引领中国企业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跨越。如今,对于格力来说,这样的共识已经深入人心:格力要立志做“百年企业”,做到“责任制造、质量制造、科技制造”,实现创造,而不只是为了赚钱。

在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征途中,格力秉持自主创新,正在向智能制造和智能化产品发力。格力立足自主创新,通过智能制造解决产能过剩、低产低质的行业问题,是真正的供给侧创新。“像格力这样,把空调、分布式能源、手机结合在一起创造出的智能家居,就是真正的供给侧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研究专家贾康对此评价说。

在某种程度上,格力的自主创新和智能制造,无疑也为中国制造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样本”。反观格力的发展,格力能够做到这些,并非偶然。格力一直以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立业,而这二者都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因”。在改革的推动下,格力也实现了重大转变。董明珠对此分析认为,格力在过去的三年中,实现了从模仿型设计、追随型设计,到原创性设计的转变,这是一个颠覆性的转变。

从“自主创新看格力”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标杆”,格力在自主创新的路上不断前进,“让世界爱上中国造”,以格力等为代表的“中国造”正行走在“中国创造”的征途中。

4.格力资产结构分析比较 篇四

在国家经济过热的1993年,温州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省比重较低,为8.7%;在国家实施经济软着陆的末期,温州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省的比重达到历史的顶峰,为12.4%。这反映出温州市的投资在浙江省的地位与国家经济形势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负相关。

历年来温州市与浙江省投资增长速度对照分析

十多年来温州市固定资产投资均在13%以上的较高速度快速增长,与1991年相比,温州市的投资总额增长了21.4倍,年均增长29.6%;同期浙江省投资总额增长了19.6倍,年均增长28.7%。国家宏观调控,引导经济软着陆后,温州的投资增长速度一直维持在13%以上,而同期全省-19的增长速度仅为个位数,最低为2.1%,这反映出温州经济在国家大环境趋紧的形势下呈现出较强的“抗击打”能力,体现了一种相比更为均衡的增长态势。

5.格力资产结构分析比较 篇五

关键词: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资产核算

2009年8月12日, 财政部会计司下发了《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征求意见稿) 的通知》 (以下简称新制度) , 针对目前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改革, 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与现行1998年颁布实施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试行) 》 (以下简称旧制度) 比较, 征求意见稿的主要变化包括如下方面:高等学校会计核算基础由旧制度的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收支业务的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 改为全部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新增了与国库集中支付、政府收支分类、部门预算、工资津补贴、国有资产管理等公共财政改革相关的会计核算内容;为了真实反映资产价值、合理确定教育成本, 要求计提固定资产折旧, 并修改了会计要素和会计科目;对收入支出类会计科目的设置进行了调整, 以更好地反映高等学校现实的收支情况;规定高等学校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现金流量表、预算收支表、基建投资表及报表附注, 并相应重新设计表中项目构成, 改进了报表格式、完善了报表体系。新制度的实施, 必然会对高等学校的会计核算带来一场变革, 而资产核算向来是高校会计核算的一个重点, 下面笔者对旧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与新制度的资产核算进行比较, 分析新制度下高校资产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

一、资产类会计科目的比较分析

新制度下资产类会计科目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科目的名称与企业会计准则趋同性加强, 增加了累计折旧和累计摊销等备抵账户, 对外投资类账户的名称更加符合当前高校的实际情况等。资产类账户的变化其实也影响了其他类账户的变化, 如在支出类账户中取消了结转自筹基建, 而这部分内容由在建工程和基建工程等账户来进行核算。会计科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权责发生制的全面引入, 权责发生制能客观公正地反映绝对会计期间的收入和费用水平, 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的会计核算, 能够准确反映高等学校的资产情况、负债情况、偿债能力、债务风险以及项目运行成本, 最终服务于预算管理目标。

二、货币资金业务核算的比较分析

现金核算的变化首先表现在将原“现金”科目改为“库存现金”, 在核算名称上与企业会计准则一致。在现金清查上, 对与现金短缺或溢余的会计处理新旧制度有很大的区别。旧制度下由于没有设置“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 对于现金溢余和现金短缺首先分别计入“其他应付款”和“其他应收款”, 查明原因后再转入“应交预算款”或冲减相应支出。新制度规定, 发现现金短缺或溢余, 应当及时查明原因, 并根据管理权限, 报经批准后, 在期末结账前处理完毕。尚未查明原因的现金短缺或溢余, 应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科目核算, 属于现金短缺的, 按实际短缺的金额, 借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 贷记“库存现金”;属于现金溢余, 按实际溢余的金额, 借记“库存现金”, 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现金短缺或溢余查明原因后, 作如下账务处理:如为现金短缺, 属于应由负责人或保险公司赔偿的部分, 借记“其他应收款”, 贷记“库存现金”;属于无法查明的其他原因的部分, 借记“其他费用”, 贷记“库存现金”, 如为现金溢余, 属于应支付给有关人员或单位的部分, 借记“库存现金”, 贷记“其他应付款”;属于无法查明的其他原因的部分, 借记“库存现金”, 贷记“其他收入”。

新制度银行存款核算明确了银行存款收款凭证和付款凭证的填制日期和依据, 在外币折算上增加了一些内容, 主要变化体现在外币折算差额作为汇兑损益计入财务费用, 而不是旧制度增加或冲减相应支出。增加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下使用的“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和“财政应返还额度”科目, “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科目核算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高等学校根据财政部门批复的用款计划收到和支用的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财政应返还额度”科目核算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高等学校年终应收财政下年度返还的资金额度。

三、应收及预付款业务核算的比较分析

新制度保留了“应收票据”科目, “应收票据”核算高等学校因开展业务活动而收到的商业汇票, 包括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应收票据核算的主要变化体现在应收票据的贴现处理上。新制度规定, 持有未到期的应收票据向银行贴现, 应按实际收到的金额, 即扣除贴现息后的净额, 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按应收票据的账面余额, 贷记本科目, 按其差额, 借记“财务费用”科目。而旧制度把贴现差额计入相应支出账户。

新制度取消了“应收及暂付款”、“借出款”科目, 新增“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科目。“应收账款”科目核算高等学校因开展业务活动应收取的款项。明确了如有确凿证据表明确实无法收回的应收款项的会计处理规定, 即报经批准后予以核销, 计入“其他费用”科目, 已核销应收账款在以后期间收回的, 贷记“其他收入”科目;“预付账款”科目仅核算高等学校预付给商品供应单位或者服务提供单位的款项, 但不包括按合同规定向施工企业预付工程进度款, 其通过“基建工程”、“在建工程”科目核算, 如有确凿证据表明预付账款不符合预付款项性质, 或者因供货单位破产、撤销等原因已无望再收到所购物品的, 应当将预付账款账面余额转入其他应收款;“其他应收款”科目核算高等学校除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等以外的其他各项应收、暂付款项, 明确了逾期三年或以上、有确凿证据表明确实无法收回的其他应收款的会计处理规定。

四、存货业务核算的比较分析

新制度将原“材料”科目改为“存货”科目, 核算高等学校库存的各种材料、物品、低值易耗品及达不到固定资产标准的工具、器具等的实际成本。新制度明确了存货在取得时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 存货成本包括采购成本、加工成本和其他成本。新制度对于接受捐赠、无偿调拨的存货的成本计价比照同类物品的市场价格或者有关凭据注明的金额确定, 在会计处理上借记“存货”, 贷记“捐赠收入”、“财政补助收入”等科目, 而不是旧制度的冲减相关支出。对于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 新制度规定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 计价方法一经确定, 不得随意变更。开展业务活动等领用存货, 按照存货的实际成本, 借记“教育费用”、“科研费用”、“管理费用”等科目, 贷记“存货”, 而不是旧制度规定的计入相应支出。新旧制度在存货核算上最大的区别在于修改了存货盘盈、盘亏或者毁损、报废的会计处理。旧制度规定对于盘盈或盘亏的存货分别冲减和增加相应支出, 而新制度则要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进行核算。盘盈的存货, 应当按比照同类或类似存货市场价格确定的价值入账, 并确认为当期收入;盘亏或者毁损、报废的存货, 应先扣除残料价值、可以收回的保险赔偿和过失人的赔偿等, 将净损失确认为当期费用。

五、投资业务核算的比较分析

新制度取消了原“对校办产业投资”、“其他对外投资”科目, 改设“长期投资股权投资”和“长期债权投资”科目, 对外投资业务的会计处理不再涉及“事业基金—投资基金”, 投资收益计入“其他收入”科目, 其核算思路基本与企业会计制度相同。

“长期股权投资”核算高等学校持有时间准备超过1年 (不含1年) 的各种股权性质的投资, 主要指对本校资产经营公司的投资。长期股权投资在取得时, 应当按照取得时的实际成本 (包括支付的税金、手续费等相关交易费用) 作为初始投资成本;以未入账无形资产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 按照评估价或合同确定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投资成本;接受捐赠、无偿调拨的长期股权投资, 按在原单位的原账面价值作为投资成本。长期股权投资持有期间, 应当采用成本法核算, 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现金股利或利润时, 按应享有的份额, 确认当期投资收益, 借记“其他应收款”科目, 贷记“其他收入”科目。处置长期股权投资, 其账面余额与实际取得价款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其他收入”) 。

“长期债权投资”核算高等学校购入的在1年内 (不含1年) 不能变现或不准备随时变现的国债等债权性质的投资, 主要指长期持有的国债。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的长期债权投资, 还应在“债权投资”一级明细科目下设置“成本”、“应收利息”明细科目。长期债权投资在取得时, 应当按照取得时的实际成本 (包括支付的税金、手续费等相关交易费用) 作为初始投资成本。接受捐赠、无偿调拨的长期债权投资, 按在原单位的原账面价值作为投资成本。长期债权投资应当按照票面价值与票面利率按期计算确认利息收入。处置长期债权投资时, 其账面余额与实际取得价款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其他收入”) 。

六、固定资产业务核算的比较分析

新制度固定资产的核算与旧制度相比, 其变化内容是最多的, 最大的改变在于核算的基本思路发生了变化。旧制度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 对于高等学校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 其固定资产的价值损耗不能及时反映出来, 新制度以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对固定资产要计提折旧, 在核算时不再涉及“固定基金”和“专用基金—修购基金”, 固定资产的出售、报废、毁损要通过“固定资产清理”核算, 固定资产的盘亏、盘盈要通过“待处理财产损益”核算。

第一, 固定资产在初始确认时, 新制度明确了固定资产的判定标准, 是指高等学校拥有的预计使用年限超过一年 (不含一年) 、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有形资产。新制度规定高等学校拥有文物文化资产的, 应当增设“文物文化资产”科目核算。文物文化资产指高等学校用于展览等目的的历史文物、艺术品以及其他具有文化或者历史价值并作长期或者永久保存的典藏等, 如高校博物馆收藏的文物、图书馆典藏的善本等。文物文化资产属于固定资产范畴, 除不计提折旧之外, 其他会计处理与固定资产相同。而旧制度把文物或陈列品纳入固定资产进行核算, 而不单设“文化文物资产”。新制度还规定固定资产在取得时, 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 而且对于不同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确定和会计处理进行了规范。

第二, 新制度规定除文物文化资产、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和单独计价入账的土地除外其他的固定资产应按月计提折旧。折旧是指在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内, 按照确定的方法对应折旧金额进行系统分摊。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 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高等学校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一般为其预计使用年限;以科研项目经费购入的固定资产, 按照资产使用年限和项目期间孰短确定其使用寿命。新制度规定高等学校应当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 折旧方法一经确定, 不得随意变更。高等学校固定资产的应折旧金额为其成本, 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不考虑预计净残值, 即假设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为零。在折旧时间选择上, 高等学校一般应当按月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 当月不提折旧, 从下月起计提折旧;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 当月照提折旧, 从下月起不提折旧。固定资产提足折旧后, 无论能否继续使用, 均不再提取折旧;提前报废的固定资产, 也不再补提折旧。高等学校的普通图书, 作为固定资产管理的, 于购入时一次性提足折旧。计提的折旧费借记“教育费用”、“科研费用”、“管理费用”等, 贷记“累计折旧”科目。

第三, 对于固定资产有关的后续支出, 新制度规定为增加固定资产使用效能或延长其使用寿命而发生的改建、扩建或大型修缮等后续支出, 通过“基建工程”等科目核算;为维护固定资产的正常使用而发生的日常修理等后续支出, 应当计入当期费用, 借记“教育费用”、“科研费用”、“管理费用”等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也就是说, 新制度借鉴企业的做法, 把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分为了资本化和费用化, 资本化支出增加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 而费用化支出则计入当期损益。而旧制度规定对已经入账的固定资产一般不得任意变动其价值。

第四, 新制度规定固定资产在处置时, 对于出售、报废、毁损的固定资产, 应通过“固定资产清理”科目核算。而旧制度则是简单的从账面上冲减“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 所发生的清理支出和收益则计入“专用基金-修购基金”。对于以固定资产对外投资, 应当按照评估价或合同确定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 借记“长期股权投资”科目, 按应支付的相关税费, 贷记“银行存款”、“应缴税费”等科目, 按照投出固定资产已计提的折旧, 借记“累计折旧”科目, 按投出固定资产的账面余额, 贷记本科目, 按其差额, 贷记“其他收入”科目或借记“其他费用”科目。对于无偿调出、对外捐赠固定资产:按照发出固定资产已计提的折旧, 借记“累计折旧”科目, 按照发出固定资产的账面余额, 贷记“固定资产”, 按其差额, 借记“其他费用”科目。

第五, 新制度将基建帐纳入财务帐, 增加了“基建工程”、“在建工程”等科目, 增加了专门借款利息资本化的处理。其中:“基建工程”科目:核算高等学校经发展规划部门批准而进行的建造、改建、扩建固定资产等工程及设备购置所发生的建设成本。下设“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待摊投资”、“其他投资”、“预付工程款”、“待核销基建支出”、“基建转出投资”等明细科目, 进行明细核算。“在建工程”科目:核算高等学校未在发展规划部门立项的修缮及设备安装等在建工程所发生的实际成本。本科目应当设置“修缮工程”、“设备安装”、“预付工程款”等明细科目, 进行明细核算。

第六, 新制度对于固定资产的清查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账户进行核算, 盘盈的固定资产, 应当按比照同类或类似资产市场价格确定的价值入账, 并确认为当期收入;盘亏的固定资产, 应先扣除可以收回的保险赔偿和过失人的赔偿等, 将净损失确认为当期费用。而旧制度对于固定资产的盘盈或盘亏只是简单的增加或减少“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科目。

七、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业务核算的比较分析

新制度重新描述了无形资产的定义和内容, 高等学校的无形资产是指为开展业务活动、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且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 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等。高等学校购入的不构成相关硬件不可缺少组成部分的应用软件, 作为无形资产核算。对于无形资产的初始确认, 新制度增加了自行研发取得的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对于自行开发并按法律程序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聘请律师费等费用, 借记“无形资产”, 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依法取得前所发生的研究开发支出, 应于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费用, 借记“科研费用”等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新制度增加了“累计摊销”科目, 用来核算计提的无形资产摊销额。计提无形资产摊销时, 借记“教育费用”、“科研费用”、“管理费用”等科目, 贷记“累计摊销”。而旧制度虽然规定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 但其摊销额计入相应支出。新制度还规定如果无形资产预期不能为高等学校带来服务潜力或经济利益, 应当将该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予以核销。报经批准后, 按准核销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 借记“其他费用”科目, 按准核销无形资产已计提的摊销, 借记“累计摊销”科目, 按准核销无形资产的账面余额, 贷记“无形资产”科目。新制度还增加了“长期待摊费用”科目, 核算高等学校已经发生但应由本期和以后各期负担的分摊期限在一年以上 (不含一年) 的各项费用, 如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发生的改良支出等。

参考文献

[1]财政部, 教育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试行) (Z) .1998.

6.格力资产结构分析比较 篇六

关键词:制定背景 适用范围 可收回金额确定 资产组 资产减值转回 新旧准则衔接

中图分类号:F2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7)12-163-02

一、新准则制定背景

在1992年以前,没有任何规定;1992年“两则”、“两制”提出坏账准备,1998年《股份公司会计制度》计提四项资产减值准备,即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2001年《企业会计制度》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即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委托贷款减值准备。

二、新准则适用范围

主要是长期资产:

1.投资性房地产(采用成本模式后续计量)。

2.长期股权投资(对子公司、联营、合营的投资)。

3 固定资产。

4.生产性生物资产。

5.油气资产(探明矿区权益 + 井及相关设施)。

6.无形资产(包括资本化的开发支出。)

7.商誉。

三、确定资产减值金额的基本方法

1.资产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应当计提减值准备,确认减值损失。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资产减值准备

2.《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各项资产计提的减值准备分别计入:管理费用、投资收益、营业外支出。新准则中规定,所有资产计提的减值准备全部计入“资产减值损失”科目。

四、资产可收回金额的确定

(一)公允价值和资产减值的比较

1.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特点是客观性较好。

2.资产减值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特点是企业特定价,可靠性较低、计算较复杂。

(二)估计资产可收回金额的前提

1.前提一:资产负债表日,当存在资产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时,才计算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原制度没有明确减值迹象的判断,而新准则明确了 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如不存在减值迹象,不应该估计资产的可回收金额。对减值迹象的判断主要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从市价方面考虑:资产的市价当期大幅度下跌,其跌幅明显高于因时间推移或者正常使用而预计的下跌。

(2)从外部环境方面考虑:企业经营所处的经济、技术或者法律等环境以及资产所处的市场在当期或者将在近期发生重大变化,从而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

(3)从市场利率或投资报酬率方面考虑:市场利率或者其他市场投资报酬率在当期已经提高,从而影响企业计算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折现率,导致资产可收回金额大幅度降低。

(4)从资产自身状况考虑:有证据表明资产已经陈旧过时或者其实体已经损坏。

(5)从资产使用状况来考虑:资产已经或者将被闲置、终止使用或者计划提前处置。

(6)从资产的使用效益评估来考虑:企业内部报告的证据表明资产的经济绩效已经低于或者将低于预期,如资产所创造的净现金流量或者实现的营业利润(或者亏损)远远低于(或者高于)预计金额等。

(7)其他表明资产可能已经发生减值的迹象。对于因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企业应当每年进行减值测试。

2.前提二:重要性原则的考虑。

(1)以前报告期间的计算结果表明,资产可收回金额远高于其账面价值,之后又没有发生消除这一差异的交易或者事项的。

(2)以前报告期间的计算与分析表明,资产可收回金额对于资产减值准则中所列示的一种或者多种减值迹象反应不敏感,在本报告期间又发生了这些减值迹象的。比如,当期市场利率或市场投资报酬率上升,该上升对计算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现值采用的折现率影响不大的,可以不因上述减值迹象的出现而重新估计该资产的可收回金额。

(3)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只要有一项超过了资产的账面价值,就表明资产没有发生减值,不需再估计另一项金额。

(4)如果没有证据或者理由表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显著高于其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可以将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视为资产的可收回金额。

(三)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的估计

1.公允价值估计的先后顺序。

(1)公平交易中销售协议价格(有约束力)。

(2)活跃市场中资产的市场价格(买方出价)。

(3)以可获取的最佳信息为基础进行估计(如同行业类似资产的最近交易价格)。

2.处置费用的估计:与资产处置有关的法律费用、相关税费、搬运费以及为使资产达到可销售状态所发生的直接费用等。

(四)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

1.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是指资产在持续使用过程中和最终处置时所产生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

(1)资产持续使用过程中预计产生的现金流入。

(2)为实现资产持续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现金流入所必需的预计现金流出(包括为使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所发生的现金流出)。

(3)资产使用寿命结束时,处置资产所收到或者支付的净现金流量。

2.现值估计的因素。

(1)预计未来现金流量,应当以企业管理层批准的最近财务预算或者预测数据为基础,通常最长不得超过5年,除非企业管理层能够证明更长的期间是合理的。在特殊情况下要考虑在分析评判以前,期间现金流量预计数与实际数差异的情况、在预计未来现金流量和折现率时,考虑因一般通货膨胀而导致的物价上涨影响因素应当保持一致和以资产在当期状况为基础。

(2)折现率的估计,应当是反映当前市场货币时间价值和资产特定风险的税前利率和市场利率。

(3)替代利率。加权平均资金成本、增量借款利率、其他相关市场借款利率、适当调整。

(4)计算公式: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Σ(第t 年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1+折现率)t)

例:某运输公司2000 年末对一艘远洋运输船只进行减值测试。该船舶原值为30000 万元,累计折旧14000 万元,2000 年末账面价值为16000 万元,预计尚可使用8 年。假定该船舶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难以确定,该公司通过计算其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确定可收回金额。公司在考虑了与该船舶资产有关的货币时间价值和特定风险因素后,确定10%为该资产的最低必要报酬率,并将其作为计算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时使用的折现率。公司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该船舶历史营运记录、船舶性能状况和未来每年运量发展趋势,预计未来每年营运收入和相关人工费用、燃料费用、安全费用、港口码头费用以及日常维护费用等支出,在此基础上估计该船舶在2001 至2008 年每年预计未来现金流量分别为:2500 万元、2460 万元、2380 万元、2360 万元、2390 万元、2470 万元、2500 万元和2510 万元。

根据上述预计未来现金流量和折现率,公司计算船舶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为13038 万元,计算过程如下:

由于船舶的账面价值为16000 万元,可收回金额为13038 万元,其账面价值高于可收回金额2962 万元(16000-13038)。公司2000 年末应将账面价值高于可收回金额的差额确认为当期资产减值损失,并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

五、商誉减值的处理

(一)购买日:将因企业合并形成的商誉分摊至相关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

(二)减值测试时:当存在少数股东权益的情况应当调整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的账面价值。商誉减值损失应当在母公司和少数股东权益之间进行分摊。

1.甲企业在2007年1月1日以1600万元的价格收购了乙企业80%股权。在购买日,乙企业可辨认资产的公允价值为1500万元,没有负债和或有负债。因此,甲企业在其合并财务报表中确认:

(1)商誉400万元(1600-1500×80%);

(2)乙企业可辨认净资产1500万元;

(3)少数股东权益300万元(1500×20%)。

2.假定乙企业所有资产被认定为一个资产组,且该资产组包括商誉,需要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进行减值测试。

3. 减值测试过程,确定资产组(乙企业)在2007年末的账面价值。

(1)合并报表反映的账面价值=1350+400=1750万元

(2)计算归属于少数股东权益的商誉价值= (1600/80%-1500)×20%=100万元

(3)资产组账面价值(包括完全商誉)=1750+100=1850万元

4.计算确定资产组(乙企业)在2007年末的可收回金额为1,000万元。

5.比较资产组(乙企业)的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确认减值损失。

公司应当首先将850万元减值损失,分摊到商誉减值损失,其中分摊到少数股东权益的为100万元,剩余的750万元应当在归属于母公司的商誉和乙企业可辨认资产之间进行分摊到单项资产。

6.商誉减值的账务处理。

借:资产减值损失-商誉减值损失 4 000 000

贷:商誉减值准备4 000 000

归属于乙企业可辨认资产的350万元减值损失还需要作进一步分摊。假定乙企业20×7年末可辨认资产包括两项:

1项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为1000万元;

1项无形资产:账面价值为350万元。

350万元减值损失应当在上述两项资产之间进行分摊:

固定资产应分摊的减值损失:350×1000/1350=259万元

无形资产应分摊的减值损失:350×350/1350=91万元

7.账务处理。

借:资产减值损失-固定资产减值损失 2 590 000

-无形资产减值损失 910 000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2 590 000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910 000

(注:如减值损失为250万元,小于完全商誉,应按20%比例冲减少数股东权益50万元(250×20%),不能在250万元中先扣除少数股东100万元)

六、资产减值的转回

属于《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范内的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不予转回。在其他相关准则中规定的减值仍可转回。

七、新旧准则衔接

新准则认定为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在2007年1月1日对原反映为合并价差的部分确定为商誉,并进行减值测试,调期初数,不再进行摊销。只此一项调期初,其他都调入当期。

(作者单位:中和正信会计师事务所 贵州贵阳 550000)(责编:吕尚)

上一篇:监区廉政承诺书下一篇:关于银行的表内与表外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