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海上通信

2024-08-02

郁达夫:海上通信(共4篇)

1.郁达夫:海上通信 篇一

关键词:海上,超短波,通信距离,影响因素

在介绍超短波的通信距离的影响因素之前, 本文首先介绍了无线视距传播和天线特性参数, 为后续的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撑, 确保了我们分析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1 无线视距传播

在无线视距传播的情况下, 地面绕射现象几乎不存在, 可以认为通信路径上完全没有阻挡[1]。

1.1 几何视距

设地球是一个表面光滑规则球体, 其半径为R=6370km, 发射站天线高度为ht (m) , 接收站天线高度为hr (m) , 发收点之间的几何距离为r0 (km) , 则

1.2 有效视距

在真空中, 超短波以直线传播, 在空气中, 空气折射的影响, 超短波会发生弯曲, 这就使得理论计算出的几何距离小宇超短波的实际传播距离, 两者之间的差距是非常明显的, 应在实际计算中加以重视, 设超短波传播的有效视距为re, 则

2 天线特性参数

2.1 辐射功率

根据天线辐射功率的定义, 我们知道, “以天线为中心, 作一球面 (球面半径r>>波长λ) 包围它, 则从天线辐射出来的能量必须全部通过这个球面。在远区单位时间内通过这球面的电磁能量的平均值称为天线的辐射功率”[2]。

在电台功率确定的情况下, 设电台输出功率为PA, 天线辐射损耗功率为Pn, 天线辐射功率为PΣ, 则

2.2 天线效率

设天线效率为η, 则

以电流振幅值为参考的电阻与功率等效, 则:

把这两个等式带入式 (4) , 可得:

从式 (5)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天线效率η不会大于1, 能直观反应有多少高频电流的输入有功功率转化为天线辐射功率;要想提高天线效率, 可尽量降低损耗电阻Rn, 尽量升高辐射电阻RΣ, 理论可使天线效率无线接近100%。

2.3 方向性系数

根据方向性系数的定义, 我们知道, “天线辐射功率PΣ在任一方向 (θ1, φ1) 的辐射功率密度 (坡印廷矢量) S (θ1, φ1) 与相等的辐射功率PΣ均匀辐射时的平均功率密度Su之比”[3]。

设天线集中辐射能量的特性为D, 则

设方向系数为d B, 则

天线的辐射不可能是均匀的, 具有方向性。不过, 为了研究天线的方向性系数, 我们假设天线由一个理想的点源辐射, 辐射功率相等, 辐射是均匀的, 典型天线的方向系数如表1所示。由于各个方向的辐射功率密度相等, 这就使得理想点源辐射的天线没有方向, 方向性函数为1, 其方向性图是一个球体。设球体的半径为r (m) 。为了使球面位于远区, r应足够大。

2.4 天线的增益

根据天线增益的定义, 我们知道, “在任一方向 (θ1, φ1) , 辐射功率密度与将输入功率均匀辐射时的平均功率密度之比, 即为天线增益G”。

据此, 对式 (8) 进行变形处理, 则

经数学运算, 则

天线增益用d B表示, 则

根据天线增益的定义我们知道, 如果均匀辐射天线输入功率G倍大于方向性天线的输入功率, 那么观察点就会有相等的功率密度。

3 影响超短波通信距离的主要因素

在视距范围内, 超短波主要以表面波或空间波的形式进行传播[4]。根据超短波的这种传播特性, 我们可以根据自由空间接收功率的计算方法来计算接收功率Pr, 则

(m) ;通信距离d (km) ;接收天线的实际架设高度hr (m) ;最小有效天线高度h0。极化方式、波长、地面电特性参数均会影响到h0的取值, 当天线高度是h0, 此时表面波起支配作用, 天线架设普遍较低。

式 (11) 表明, 收功率与频率无关, 与发射天线实际架设高度、接收天线的实际架设高度的平方成正比, 与距离的四次方成反比。

由天线的特性参数可知, 在天线输入功率固定的情况下, 天线的效率即天线的增益与天线的辐射功率成比, 也就是说, 天线辐射功率会随着天线效率或增益增高而变大。基于此, 在通信距离增加1倍的情况下, 发射天线高度是原高度的4倍。

综上所述, 辐射功率的4次方根与通信距离正相关、发射天线高度的2次方根与通信距离正相关。也就说过, 在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 辐射功率增加16倍, 通信距离可增加1倍;在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 发射天线高度增加4倍, 通信距离可增加1倍。从中可以看出, 相对于增加辐射功率来增加通信距离, 增加发射天线高度的效果更好。

4 结束语

海上超短波通信距离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除了本文论述的辐射功率和发射天线高度外, 还与海上气候、设备性能等相关。要想提升超短波通信距离, 我们应注重工作经验的积累, 尽量排除不利的影响因素, 以确保通信距离满足通信需要。

参考文献

[1]张建军, 李树芳, 张涛, 等.备件保障度评估与备件需求量模型研究[J].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 2004.

2.郁达夫:海上通信 篇二

关键词:PTP;无线宽带;卫星通信;海陆通信

中图分类号:TN925.91

中海油南海东部地区海上油田地理位置远离陆地,日常生产、办公需要与位于陆地的办公室沟通联系。由于海陆通信距离超过100千米,一直以来卫星通信成为东部片区海陆间的主要通信方式,可以满足海上油田的基本通信需求。

由于所有同步通信卫星均分布在赤道上空4万千米左右的地球同步轨道上,通讯距离遥远,地面发射的信号经卫星转发、接力到达目的地需要一定的时间,由此带来了卫星通信的时延问题。从物理的角度看,這种时延是客观存在的、无法客服的,在信息网络中带来了一定的副作用。[1]根据多年实际应用情况,在4M通信带宽的配置下,网络较为空闲时,海陆间网络数据包传输平均时延为490ms,随着实际网络流量的增加,网络时延会相应增加,导致海陆间的网络访问速度较慢。客观上造成了信息系统虽然在海上平台应用多年,但一直存在用户体验不佳、效率低的实际问题,成为信息化进程中无法逾越的屏障。

1 应用分析

在海洋石油行业中应用较多的三大海陆间的主要通信方式包括光纤通信、卫星通信与微波通信。光纤通信方式由于单独敷设的成本相对较高,施工难度大等多方面因素,无法在短期内解决海陆间的通信瓶颈。

随着信息产业部无线电管理局开放5.8GHz频段用于高速无线局域网的接入,基于该频段无线宽带接入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本文介绍了5.8G无线宽带产品在中海油南海东部海域首次应用的情况,测试链路计算如表1。

对于超远距离海面传输无线链路,需要考虑地球曲率对电波传输的影响,因此存在极限视距与非视距传播两部分。[2]根据海洋石油行业实际应用的情况,点对点微波通信传输距离基本为视距传输,海上传输的极限距离为40千米左右。[3]针对该条测试链路,主要考虑提升两边天线挂高高度以及选择避开高大建筑物、山体遮挡的传输路径两方面的因素,其目的在于增加视距传输的距离,提高远距离传输能力。应用测试分为传输测试、链路测试、业务测试三个阶段逐步开展。

2 应用案例

2.1 传输测试

建立一跳点对点链路,评估安装位置的合理性以及链路连通性等方面,初步判断建立海陆微波干线的可行性。测试结果如下:(1)连通性:链路建立成功;(2)监测时间:2天;(3)设备接收门限:-90dBm;(4)信号实际接收范围:-75~-70dBm,正常,监测期间未发生链路中断;(5)文件传输速率:最大可达32Mbps;(6)数据传输:平均网络时延<10ms,丢包率为0%。

2.2 链路测试

在一跳链路的基础上,接驳至陆地办公室的2Mbps运营商链路开展测试,主要关注多种气候条件下海陆两端信号强度的变化、组网后网络应用及链路的稳定性等因素,初步掌握链路的可用性。测试结果如下:(1)硬件配置调整:海上平台天线更换为2.4米双极化天线;(2)监测时间:60天;(3)海况:晴、雨、大风、大雾等多种气候条件;(4)设备接收门限:-90dBm;(5)信号实际接收强度:主要集中在-70dBm~-50dBm之间,传输正常;(6)数据传输:空载条件下,微波链路平均网络时延在2ms左右,海上平至陆地办公室全程平均网络时延在17ms左右,丢包率为0%;(7)语音测试:采用IP电话测试,语音通话清晰、稳定;(8)稳定性:信道容量的变化对微波链路的稳定运行存在一定负面影响。通过减低链路的调制方式、提高纠错码的方式可以提升链路的稳定性和链路冗余。经过把链路的最高信道调制方式由64QAM0.92减低至16QAM0.67,可以使链路保持在一个稳定的信道容量;(9)频率干扰:测试环境下选用30MHz信道带宽时,链路易受干扰影响,可以规避。

根据监测期间的相关数据分析,该链路可靠性和时效性良好。在多种气候条件下,海上和陆地的信号接收强度均处于正常的信号强度接收范围,传输误码率可以控制在8.819e-6以下,整体测试情况良好。

2.3 业务测试

在上一阶段测试基础上,接入海上油田的实际通信业务开展,关注海陆间语音、数据通讯在海陆微波链路的实际运行效果、信息系统访问效率等方面。为了最大限度减低测试期间出现海陆微波中断对日常通信的影响,采用了新增海陆微波链路与原有卫星链路在线热备配置,如下图1。基于这种组网结构,在不降低海陆通信可靠性的前提下,既实现了整个业务的平滑迁移,也有利于今后对海陆微波的长期监测。

整个测试期间,海陆微波一跳链路的平均网络时延为5ms左右,各项通信网络业务正常,通信效率得到有效提升,明显提高了信息系统的访问效率。

3 结束语

截至2014年上半年,中海油南海东部地区首条跨海远程微波链路已经投入运行1年半时间,期间链路总体运行平稳。该链路通信距离91.7KM,网络平均时延5ms左右,大大低于卫星链路高达490ms的时延,显著提升了海陆通信效率。2013年全年因各种原因导致的链路中断累计时间2640分钟,全年实际可用率99.5%。目前,该链路已承担了四个设施的海陆通信业务,网络访问效率提升一倍以上,达到了预期目的。同时,链路建设具有安装调试简单、通信容量大等特点,对于远距离海面传输、大带宽、高速率的通信需求而言,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孙学海.卫星通信的时延对信息网络的影响[J].山西电子技术,1999(01):8-9+14.

[2]陈岩,董洁,庄云飞.近海覆盖若干问题的探讨[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09(07):58-61+62.

[3]马连波.海洋石油行业海陆主要通信方式分析[J].科技传播,2010(20):233+247.

3.郁达夫:海上通信 篇三

海洋运输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十分重大, 为了实现现代化的航运发展, 适应现代航运发展的要求, 加强对于内河航运的管理, 我们必须进行现代航运科技建设, 对航道进行数字化和信息化管理, 采取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系统, 将会降低船舶的通信成本, 提高航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1 无线传感器网络通信系统的组成

近年来, 航运事业不断发展, 人们对于船舶航行所需的数据信息越来越关注, 而航道信息的采集则显得越为的重要, 航道信息的采集涉及多个方面, 其中通过无线传感器设置不同的传感器节点, 测量航行所需的实时数据, 形成数字化网络, 用以解决对于航道安全航行所需要数据的实时检测[1]。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于航道信息的采集, 对于航道的建设, 规划, 管理, 维护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航道无线传感器监测网络可以用于航道保护, 监测港口设施的磨损, 进行港口设施维护, 船舶助航, 可以有效的保护航道环境。船舶通信中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是将数据采集, 数据传输, 数据处理等功能集于一身的技术手段, 它将通信卫星, 船舶, 地面管理系统, 无线传感器检测网络有机的结合, 利用遥感遥测技术进行动态实时的监测管理, 形成了测量航道信息并且及时进行数据传送的可靠系统。

为了满足船舶航行所需信息的测量, 实现海上航行信息采集的便捷化、信息化, 航道无线传感网络通信系统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航道检测系统, 数据通信与传输系统, 数据处理系统。

航道检测系统主要负责采集航道实时所需数据, 并且将数据传送给数据处理中心。本文采用的航道立体检测, 其目标是检测系统的高效率与低成本, 实现对航道实时信息的及时掌握[2]。其中无线传感器网络检测系统由四个模块组成:电源模块, 传感器, 微控制器, 无线收发装置。为了使无线传感器网络能够合理的应用于实际的航道数据检测中, 我们考虑对于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面进行合理有效的网络布局, 使传感器网络部署简单适用, 并且考虑使传感器网络长时间稳定工作, 同时合理控制价格, 采用低成本、高效率的网络节点。

数据通信与传输系统, 主要负责将实时收到的数据进行简单处理, 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采集信息, 将航道内的船舶航行速度, 航道内水深, 风速, 水流速度, 浪高等信息进行实时采集并且及时传输给地面控制系统和航行中的船舶[3]。

2 无线传感器网络检测系统结构设计

航道无线传感器网络分为水面无线传感器网络和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4]。其中水面无线传感器网络是采用无线电波信号进行通信和组网, 它可以用来监测航道船舶航行的船速, 波高, 航道内的风速, 风向, 水位变化, 水温等, 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采用声波进行通信和组网, 可以监测水下污染物, 悬浮物体。建立立体的水面传感器监测网络, 便于实时测量航道数据的变化情况, 有助于对于航道进行全方位的监测, 对于船舶的引航, 助航起到积极作用。

航道检测系统是有多个由锚, 锚绳, 海面浮标等组成的个体有规律的部署在一起, 浮标上面设置有无线通信设备, 方便与岸上控制基站, 通信卫星进行通信联系, 锚绳上设置有传感器节点, 用于检测水下数据。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通过声波方式传播信息, 然后汇聚到水面无线传感器网络。

无线传感器检测网络采用立体的检测网络, 可将陆地基站网络, 水面无线传感器网络, 通信卫星, 航道内船舶有效的联系起来, 通过无线电波进行数据传输, 行道内主要采用水面无线传感器网络进行数据采集, 水面无线传感器可以直接与卫星进行通信, 并且负责与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进行连接, 水下无线无线传感器由于具有高延时, 高误码率, 充电困难, 价格高等诸多的局限性, 因此在选取测量对象时, 尽量采用水面无线传感器网络, 以保证系统的稳定性与实用性。对于无线信号衰减明显的情况, 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则采用声波信号进行, 这样可以保证传感器信号的及时准确。水下无线传感器将检测到的水流速度, 水温等信息, 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自组织传递给汇聚节点, 与水面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进行数据汇总, 以无线信号的传播方式通过信息发送装置将信息传递数据处理器。

我们考虑建立一种稳定并且可以全面覆盖整个航道的检测系统, 这种检测系统可以长时间的搜集整个航道内实时感知的数据, 通过这些数据的监测, 可以让我们更加了解航道内的具体航行情况, 从而解决航道内船舶航行所遇问题, 如船舶流量, 航道内悬浮障碍物, 水流速度等以便对于航道内航行的船舶进行实时导航。

3 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的优势和发展

通过在航道上建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 不仅可以及时和地面控制系统, 通信卫星进行数据通行, 同时还可以通过水面上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和船舶上的无线网络进行直接通信, 这样即可以提高数据传输的及时性与准确性, 同时还大大的提高了经济效益。

在一个固定区段的航道内, 对航行信息进行实地的测量, 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水上节点和水下节点采集所需的主要信息, 通过信息汇聚节点将原始信号传送给监视主机, 可以及时准确的了解航行所需的信息, 通过节点的测量了解到单位时间段内通过该段航道内的船舶数量, 船舶运动方向, 水深, 浪高, 水温, 天气变化情况, 水流速度, 同时可以区分水面漂浮物体。通过分析各个数据的变化情况, 了解整个航道内的船舶适航情况。

无线传感器网络通过节点对整个航道的水深进行实时的测量, 其测量结构能够真实的反应整个航道内的水深变化情况为船舶的航行制定及时准确的通行标准, 对于不同船舶的通行区域进行及时准确的划分。

功耗是无线传感器节点的运行的稳定的关键, 他关系到整个网络的稳定性与维护所需的成本。因此选取适当的传感器节点, 选取适当的信息处理方法, 对于整个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稳定性至关重要。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工作主要在四种状态下工作, 信号采集, 信息处理, 信息传送状态和休眠。而在四种状态下的能耗中, 可以清楚的发现在信息传送状态下的能耗是最大的, 因此将所采集数据进行必要的整理对于整个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节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 结果分析

本文提出了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海上信息通信系统, 其中包括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布局方式,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发展优势, 为了方便了解海上的交通情况。无线传感器网络通过测量船舶流量, 船舶速度, 水深, 波高, 水温, 水流速度, 风向等参数, 分析整个海上通行情况。通过对航道交通信息的采集, 以达到对交通控制和诱导等方面的要求, 不断增强对于交通的有效使用和管理, 增进交通安全, 提高交通效率。

摘要:船舶航行的关键技术是可以实时准确的了解海上的交通信息情况, 它包括交通流量、船舶速度、航道占有率、水位、水流速度等, 无线传感器网络对于航道数据信息的采集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设计完成了航道通行所需信息的实时采集要求, 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所测信息, 对整个航线上的交通情况进行了合理的分析。实验结果表明, 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通过对于航道内的交通信息进行采集有助于船舶航行。

关键词:无线传感器网络,立体监测,直接通信

参考文献

[1]http://www.eepw.com.cn/event/topic/WirelessSensor/.

[2]罗继业.海洋环境立体监测系统的设计方法[J].海洋通报, 2006.

[3]罗汉江.海洋监测传感器网络关键技术研究[D].

4.郁达夫:海上通信 篇四

随着海洋发展战略的推行和发展,船岸数据业务的不断增加特别是视频业务的开展,现有的移动通信系统已经无法满足多业务、高带宽、高质量、高效率、安全性和可靠性高等需求。另外,海上电磁污染严重,特别是如何在电磁环境复杂的情况下保证船岸和船船的安全、可靠、高速的通信是当今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TD - LTE系统的介绍以及给其帧结构的分析,得到TD - LTE理论最大覆盖距离。在此基础上,根据LTE网络的技术特点,详细分析了适用于LTE网络海域远覆盖的多种增强技术,包括大功率基站、高增益天线以及塔顶放大器技术。 LTE远覆盖技术的使用不仅能大幅提升LTE基站的覆盖范围和覆盖质量,还能为渔民、海上作业人员及游客等提供满意的通信服务。因此,如何实现LTE网络在海面场景的远距离覆盖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课题。

2TD-LTE的关键技术与主要优势

2.1关键技术

( 1) 基于TDD的双工技术

在TDD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中,接收和发送使用同一频率载波的不同时隙作为信道的承载,其单方向的资源在时间上是不连续的,时间资源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了分配。

( 2) 基于OFDM的多址接入技术

TD - LTE以正交频分复用 ( OFDM) 为技术核心,它技术特点是网络结构高度可扩展,具有良好的抗噪声性能和抗多信道干扰能力,可以提供无线数据技术质量更高( 速率高、时延小) 的服务和更好的性能价格比。

( 3) 基于MIMO的多天线技术

智能天线技术是通过赋形提供覆盖和干扰协调能力的技术。MIMO技术通过多天线提供不同的传输能力,提供空间复用的增益。同时,MIMO技术和智能天线技术在后续演进上的结合对LTE系统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2.2主要性能指标

( 1) 高速率: LTE在20MHz带宽下可实现下行峰值速率 大于100Mbit/s,上行峰值 速率大于50Mbit / s。

( 2) 高效率: 下行: 5bit/s/Hz,上行: 2. 5bit/s/ Hz。

( 3) 低时延: LTE系统控制面时延小于100ms, 业务面时延小10ms。

( 4) 大容量: 每小区激活用户数最大400,在线用户数最大1200。

( 5) 支持多种小区带宽: 1. 4MHz3MHz5MHz 10MHz 15MHz 20MHz。

( 6) 覆盖和移动性能好: 采用不同的格式,覆盖距离从1. 4 ~ 100km。

3基于TD-LTE的海上无线通信系统实现

3.1海上无线通信系统的解决方案

海上无线通信系统需要可靠性高、覆盖半径大、 保密性强等要求。系统带宽应满足船岸无线数据业务需求,主要包括视频监控业务、互联网业务 、多媒体业务、调度业务、视频会议业务、定位业务等。

系统还需求要满足安全可靠的需求,安全性主要包括信道加密 、双向鉴权、完整性保护、防Do S攻击、传输安全性IPSec、硬加密的商密级别、单向网闸。可靠性包括设备可靠性、链路传输可靠性、供电可靠性、传输可靠性。近海地形和电磁环境复杂,还应满足远距离传输和抗干扰的需求。

针对海上无线通信系统的网络结构和需求分析,采用TD - LTE固定式无线通信系统的解决方案,包括交换机、固定站、船载台、手持终端、PAD、 CPE终端。

固定站以LTE技术为基础,进行复杂电磁环境、地形和远距覆盖使用条件的技术改造,满足各种宽带业务的传输需求。其由基带单元设备( BBU) 和远端射频设备( RRU) 组成,二者间采用光纤拉远方式连接,支持拉远分布式架设。现有的TD - LTE固定站具有体积小、集成度高、功耗及成本低,以及安装灵活等特点。并且符合安全性、可靠性、环境适应性、电磁兼容性及维修性的要求。

海上无线通信系统采用的关键技术: 复杂电磁环境下抗干扰技术、宽带数字预失真技术、复杂地形地貌下的远距离覆盖技术、MINO多天线技术、TDD的双工技术。

3.2海上远距离覆盖的工程实现

LTE包括频分双工FDD( Frequency Division Du - plexing ) 和时分双工TDD ( Time Division Duplexing) 两种制式。其中,TD - LTE的覆盖半径与帧格式中的保护间隔GP( Guard Period) 及保护时间GT ( Guard Time) 长度有关,LTE FDD的覆盖半径仅与帧格式中的GT长度有关。LTE系统帧格式对覆盖半径的限制如表1及表2所示。

TD - LTE及LTE FDD的理论覆盖范围能够达到100km以上,可满足海面远场景的覆盖要求。而在实际中,LTE系统的覆盖半径不仅与帧格式有关, 还与LTE基站发射功率、接收机灵敏度、基站侧的天线增益、天馈线损耗、正态衰落余量等多项因素有关。可以从工程应用的实际出发在站址选择、综合路径损耗( 空间传播损耗、天线增益、馈线损耗、衰落余量) 、天线挂高、大功率基站、高灵敏度接收终端等方面综合考虑,从而增大LTE海面覆盖半径。

综合海上应用的实际环境特点,海上无线通信系统的技术体制采用空中接口基于TD - LTE技术, TDD频段内可选可调。针对海上高带宽远距离覆盖的要求,工程应用LTE远覆盖主要为视距传播场景,其有效覆盖范围取决于多种因素,如基站发射功率、终端发射功率、基站接收灵敏度、终端接收灵敏度等,同时与无线传播环境( 如地理环境、基站布局) 有着密切的关系。针对无线远距离覆盖需求, 结合影响基站覆盖的关键因素,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覆盖增强技术来增加系统可容忍的最大路径损耗,最终达到大幅提高系统性能的目的。

3.3海上远距离覆盖的实际测试结论

为了验证分析结果,在充分考虑设备应用环境、 天线挂高等因素的情况下,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基站选址,选择沿海视距和传播环境良好的山体上,为保障基站的覆盖半径在70km左右,站高需选择在200m以上,在选择站址高度的同时采用天线挂高的方式。LTE射频部分采用多收多发的多天线技术, 既提高系统容量,又增加无线覆盖距离。另外,工程应用时采用大功率发射基站也能有效地提高LTE的基站覆盖半径。

工程测试效果: 基站安装地点为沿海山体( 高度170米) ,天线架设在40米高铁塔,海上LTE终端( 高度30米) ,终端移动速度在60km/s。实际距离与带宽的测试结果如表3所示。

据表3的测试结果,在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情况下,TD - LTE可以进行近海长距离高带宽的覆盖。上述的工程测试结果是在TD - LTE无线覆盖下,在单天线时的传输性能。如果采用MIMO2 × 2或MIMO4 × 2,传输性能还会大幅度提高。当业务终端超出出固定TD - LTE系统覆盖区域时,可采用中继和机动组网的方式来解决远距离传输的问题。

4小结

【郁达夫:海上通信】推荐阅读:

数学名师赵达夫解读MBA联考大纲07-21

上一篇:十一假期安全提示下一篇:电大学习总结范文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