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仁义礼智信的经典(通用7篇)
1.关于仁义礼智信的经典 篇一
仁
中国历史上的有道明君唐太宗李世民就以仁爱治国。贞观初年,唐太宗对大臣们说,将妇女幽禁在深宫中是浪费百姓的财力,因此他先后将3,000多宫女遣送回家,任由其选择丈夫结婚。
贞观二年,关中一带干旱,发生了大饥荒。太宗又对大臣们说:“水旱不调,都是国君的罪过。我德行不好,上天应该责罚我,百姓有什么罪过,要遭受如此的艰难窘迫?听说有人卖儿卖女,我很可怜他们。”于是派御史大夫杜淹前去巡查,还拿出皇家府库的钱财赎回那些被卖的儿女,送还他们的父母。
贞观十九年,唐太宗征伐高丽,驻扎在定州。太宗驾临城北门楼安抚慰劳将士。有一个士兵生病,不能进见,太宗下诏派人到他床前,询问他的病痛,又敕令州县为他治疗。因此将士都高兴地愿意随从太宗出征。等大军回师,驻扎在柳城时,太宗又诏令收集阵亡将士的骸骨,设置牛、羊、猪三牲为他们祭祀。太宗亲自驾临,为死者哭泣尽哀,军中将士无不洒泪哭泣。观看祭祀的士兵回到家里说起这件事,他们的父母说:“我们的儿子战死,天子为他哭泣,死而无憾了。”
义
关羽与刘备、张飞失散,来到许昌后,曹操待他非常恩厚,赐他一宅府邸,而关羽为了避嫌,分一宅为两院,让两位皇嫂住内院,自己居外院,中间用十名老将把守,晨夕问安,留下来“两院英风”的高风亮节。关羽在春秋楼生活了一段时间后,得知刘备健在,于是载护着二位皇嫂,辞别曹操,踏上了归汉之路。当时情形是,曹操听到关羽辞别的消息,非常惋惜,立即追至灞陵桥向关羽赠袍献酒,以饯其行。关羽疑心有诈,立马桥上,以刀挑袍,长揖而去,由此便有了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的千古壮举。
礼
孔融,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他七岁时,一天祖父过六十大寿,来客很多。有一盘酢梨,放在寿台上面,母亲叫孔融把梨分了。于是孔融就按长幼次序来分,给自已留了个最小的。父亲奇怪地问他:“别人都分到大的梨子,你自己却分到小的,为什么呢?”孔融从容答道:“树有高的和低的,人有老的和小的,尊敬长辈,是做人的道理!”
智
曹操不但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还是一个成功的父亲。曹冲表现出解决问题的高超思维能力。曹操坐骑的马鞍放在仓库中,不慎被老鼠咬坏。库吏大惊失色,自认必死。曹冲知道后,心生一计:他先用利刃将自己的单衣穿戳成鼠齿状,然后装成一脸愁色的样子去见父亲。曹操问他何事忧虑?曹冲说:“世俗以为鼠齿衣者,其主不利。今单衣见齿,是以忧戚。”曹操赶紧安慰爱子,说:“此妄言耳,无所苦也。”过了一会儿,库吏前来报告曹操那桩马鞍被鼠咬坏一事,曹操听后,笑着说:“连我儿子的单衣都被咬坏,何况马鞍乎?”根本没有追究的意思。
信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千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使他免遭祸殃。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而毁了自己的声誉。
温
一、海瑞一生居官清廉,刚正不阿,又温和善良,深得民众的尊敬与爱戴。海瑞被委任到吴地做官。他发现沿途的状况十分凄惨,一些饥民为了换一口饭吃,甚至不惜将自己的儿女插上草标,在路上卖。在田间劳作的农民,也是面带饥色,一脸怨气。海瑞换上便装,亲察民情,扮成路人,装作口渴与老农讨水,打听民情。当知道了恶霸徐玠欺压百姓、加大苛捐杂税的事情,他并不惧怕徐玠曾为当朝宰相,走访了许多农户,掌握了大量徐玠欺压百姓的证据。最终毫不留情地处理了徐玠,为当地民众讨了一个公道。
二、张晋是明朝人,他娶了富贵人家的女儿刘氏为妻。张晋的母亲非常蛮横和妒忌,张家的三个儿媳妇都因为受不了张母的虐待而离开。刘氏是张家的第四个儿媳妇,她来到张家后,没想到婆婆非常喜欢她,人们都觉得很奇怪。很多人问刘氏婆婆喜欢她的原因,刘氏说:“只有顺从两个字而已,只要是婆婆的教训和指使,我都一一遵从,即使是不合礼法的事,或者是妇人家不能做的事,婆婆让做时我也暂时不推脱,过后会找机会慢慢的向婆婆解释这件事情的是非曲直,说的时候从容平静,往往我说的话婆婆没有不听的。”刘氏如此侍奉了婆婆三年,张母竟然变的慈善起来。张家又续娶了三个媳妇,从此再也没有发生婆婆虐待媳妇这样的事。
道
原宪是孔子的弟子,他以清静守节,安贫乐道而受人尊敬。他的房子是草搭成的,门是蓬草编成的,门枢是桑树条,屋内上漏下湿,原宪端坐其中丝毫不觉清苦,以修习礼乐教化的儒道为乐。有一天,子贡去找原宪,他乘坐着高头大马拉的车,穿着雪白华丽的衣服,因为小巷容不下他的大车,子贡只好下车步行前去敲原宪家的门,只见原宪戴着用桦木皮做的帽子,拄着手杖出来开门迎接他。见原宪一副穷困寒酸的样子,子贡说:“嘻!先生这是生病了吗?”原宪回答他说:“我听说没有钱财叫做贫,学了道却不能身体力行去做才叫做病,我现在是贫并不是病。”子贡听后非常惭愧。
容
清康熙年间,张英在朝廷当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老家桐城的老宅与吴家为邻,两家府邸之间有个空地,供双方来往交通使用。后来邻居吴家建房,要占用这个通道,张家不同意,双方将官司打倒县衙门。县官考虑纠纷双方都是官位显赫、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在这期间,张家人写了一封信,给在京当大官的张英,要求张英出面,干涉此事。张英收到信件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给家里回信中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罢,明白其中意思,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也出动让出三尺,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六尺的巷子。两家礼让之举和张家不仗势压人的做法传为美谈。
良
屈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他才华横溢,效忠祖国,深受国人爱戴。他的家乡非常贫穷,老百姓常常吃不饱,穿不暖。屈原自小便很善良,本性仁厚,每每看到这样的情景,他都伤心地落下眼泪。屈原就从自家粮仓中“偷米”灌进石头缝里,以供贫民自取。屈原的父亲发现自家粮仓中的米越来越少,知道原因以后,并没有责备屈原,只是告诉他说:“咱们家的米就算再多,也救不了多少穷人。如果你好好读书,学到了知识,做了官,把国家的农业管理好,天下的穷人才有饭吃。”屈原听了,点头称是。当乡亲们知道了“石缝漏米”的真相,都非常感动,夸奖屈原,说:“要是你这样的人将来能做官,为国家效力,我们的日子就好过了啊。”从此,屈原读书更加用功,博闻强知。后来,楚国国王看他很有才能,就让他当官,管理国家大事,为百姓办了很多实事。
恭
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十分谦虚好学,为了拜师,他更是不远万里,跋山涉水,历经月余,去周朝的都城洛阳拜望老子。他拒绝乘马车,坚持徒步前往,以显示对老子的恭敬。而年事已高的老子也非常谦逊,他听说非常有学问、已经桃李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连忙放下手中的笔,整理好衣服亲自出来迎接。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连忙又起身,恭敬地回答:“我学问太浅薄了,对周朝的礼乐知识了解得不够多,我对周礼又特别喜欢,非常感兴趣,所以特地前来向老师请教。”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阐述了自己的见解,向孔子传授了很多周朝礼乐方面的知识。
敬
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年轻时候,有一天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鞋子扔到桥下。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去!下桥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后,看他是个老人,就把鞋拾了上来。老人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于是张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老人离开桥头时对张良说:“你是可塑之才,五天后清晨,在这里等我!”第五天清晨,张良到桥上时老人已经到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能迟到?再过五天再来吧!”五天后,鸡一叫,张良就赶去,结果还是落在老人后面。老人叫他再过五天早点来。又过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然后他拿出一本《太公兵法》来,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过十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有所作为。”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研究,终成沛公刘邦军师,后又封留侯。
俭
北宋杰出史学家司马光,生活十分俭朴,更把俭朴作为教子成才的主要内容。当他看到儿子读书用指甲抓书页,容易让书损坏时,非常生气。他教诫儿子说:“做生意的人要多积蓄一些本钱,读书人就应该好好爱护书籍。”为了使儿子认识崇尚俭朴的重要,他以家书的体裁写了一篇论俭约的文章。在文章中他强烈反对生活奢糜,极力提倡节俭朴实。在司马光的教育下,儿子司马康从小就懂得俭朴的重要性,并以俭朴自律。司马康历任校书郎、著作郎兼任侍讲,也以博古通今、为人廉洁和生活俭朴而称誉于后世。
让
明人姚广孝,官至太子少师。有一次他独自外出散步,恰巧有一县丞路经这里,小卒们在前面开道,姚少师也不避开。县丞发怒,就把姚少师抓住,用鞭子抽打他。而姚少师也不自报姓名,县丞就拽住姚少师,让他跟在队伍后面走。这时路上有认识姚少师的,就说:“这是姚少师,当朝太子的老师呀!”县丞听罢,大惊失色,伏在地上请罪。姚少师缓缓地说:“暂且送我到郡衙里,然后再说话。”县丞来到郡衙,战战兢兢,以为姚少师会对他加以制裁。姚少师对县丞说:“你是秀才当官,不识高低,狂傲摆威。一位野人行路,何至于用鞭子抽打呢?我没有别的意思,你回去吧!”竟然没有再追究他。
忠
三国时期长坂坡大战中,赵云负责保护甘、糜二夫人和阿斗,但由于战争混乱赵云与之走散,于是带领三、四十随从回去寻找,杀死淳于导救了糜竺和甘夫人。赵云把二人送到长坂桥,将甘夫人托付于张飞后孤身一人回头寻找阿斗。乱军之中赵云刺死了夏侯恩并夺得了由其佩带的曹操的宝剑“青罡”,后于一堵矮墙边寻到了糜夫人及其怀里的阿斗,但糜夫人已身受重伤行走不便,她把阿斗托付于赵云后毅然跳入一口枯井自尽。赵云把阿斗背于身上,幸得曹操爱才心切,命部下不得放箭,赵云才得以在数十万大军中背负阿斗安全杀出重围。
孝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汉文帝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三个儿子。天性孝顺,他虽然做了皇帝,每天要处理的公务很多,但是却从来没有忘记到母亲的房间进行问候。朝朝夜夜,奉养母亲,从不懒惰。有一次母亲生病一直没有好转,汉文帝就不分曰夜尽心照顾,把侍奉母亲当成一件大事来做,怕宫女不够细心,汉文帝亲子服侍。睡觉时眼睛没有闭好过,衣带没有解开过。对于母亲的汤药,必先亲尝,看会不会太烫或太苦,才放心端给母亲服用。常言道:久病无孝子。汉文帝侍奉母亲,却从不懈怠,足足服侍了三年,母亲的身体才好转过来。这件事感动了文武百官及天下百姓,文帝奉母的故事成为千古传颂的佳话。
廉
苏东坡是北宋时期著名诗人,他担任徐州知府时,以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不畏权势、执法严明著称,受到徐州百姓的称道和传颂。他五十岁寿辰时不准家人祝寿,却来了一个送礼人,抱着一盆盛开的月季花。家人便问:“请问尊姓大名,有何事?”来者说:“我叫赵钱孙李,来祝寿。”家人听后,知是百姓心意,但大人从不收礼,只好叫来者说出理由。那人思忖片刻,道出:“花开花落无间断,春去春来不相关。但愿大人常康健,勤为百姓除赃官。”家人把诗写在纸上送给苏东坡看。不一会苏东坡出来,亲自收下那盆月季花,笑着咏诗道:“赵钱孙李张王陈,好花一盆黎民情。一日三餐抚心问,丹心要学月月红。”后苏东坡虽赋闲回家,但他一生清正廉明、惩贪除恶的好名声却在民间永远流传。
悌
宋朝时,有个大贤的宰相叫司马温公,复姓司马,名光,表字君实。他对待父母,极其孝顺,对待哥哥弟弟极其友爱,侍奉皇上极其忠心,对待朋友极其诚信,所以大家称他是一位贤德宰相。司马温公对他的哥哥司马伯康友爱得很。司马伯康年纪八十岁了,司马温公像待父亲一样的服侍他,并且像小孩子一样的保护他。每逢到吃饭稍为迟了一些,就问着他的哥哥道,恐怕你已经饥饿了吧。天气稍稍有一些冷了,就摸他哥哥的背上说道,恐怕你的衣服太薄了吧。司马温公侍兄如父,成为流传千古的美话佳谈。
勇
关羽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人,他单刀赴会这个故事广为传颂。江东吴国鲁肃想杀关羽,夺回荆州,所以在江边亭内摆下“鸿门宴”,亭外设下刀斧手,掷杯为号,群起杀之!关云长明知是计,却只带周仓一人替关云长拿刀,孤舟渡江赴宴!席间,关云长故意骂走周仓,让他先到江边准备,后手拿青龙偃月刀,假借酒意手牵鲁肃,让他送自己去江边,东吴众人因顾及鲁肃安全,不敢妄动。只好眼看关云长安全离去。
敬
汉明帝是一位非常尊敬老师的人。他在当太子时,曾向老师桓荣学习《尚书》,对他十分敬仰,明帝登基后,依旧非常尊重他。有一次,明帝去桓荣家里探望老师,让老师坐东面,亲自执弟子礼节,召集百官和桓荣弟子数百人来行礼。并且对其他人说:“老师在这里,我也是弟子。”明帝不仅在礼仪上尊敬老师,对老师的生活起居也十分关心。每次老师生病,他都派遣侍从前去看望,还专门指派太医为老师治病。桓荣病势沉重的时候,呈上奏折叩谢皇恩,并辞退官职,明帝不许,亲自到老师家询问起居情况,并且一到老师家街道就步行进门,抚摸着老师哭泣,并赐给他老师好多生活用品,陪伴好久才离去。桓荣死后,汉明帝亲自改换丧服送葬,赐他在首山之阳修筑坟墓。用行动表达了对老师的敬重。
2.仁义礼智信读后感 篇二
大忠大爱为仁;
大孝大勇为义;
修齐治平为礼;
大恩大恕为智;
公平合理为信。
天下一统为仁;
民族兴旺为义;
自强不息为礼;
福亏自盈为智;
以义取利为信。
世界大同为仁;
祖国山河为义;
家国天下为礼;
刚柔相济为智;
一诺千金为信。()
3.仁义礼智信读后感900字 篇三
传统美德的“仁”,作为做人之本,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孔子把“仁”作为一种最高的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来倡导,强调“仁”应体现于日常人伦的一点一滴之中:对人,要“爱人”,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对己,要“修己以敬”,“刚毅,木讷”;对事,要坚持真理,“当仁不让于师”,甚至“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为仁由己”,仁不是从外部客观得来,而是由主观努力所具有,人的一生,应是一段依于仁,行于仁,实现仁的旅程。
传统美德的“义”,作为理想人格的根本特征,是君子内在的本质,她只有通过具体行动才能表现出来。孔子认为,在人类生活中,有一种比个人的实际利益更高的价值,这就是道义, “君子义以为上”、“君子义以为质”、“行义以达其道”,对于天下的事情,都应“直道而行”。义,自身具有不为功利价值决定的独立的价值,在义利问题上,孔子主张应遵循“见利思义”的道德原则,“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把住义与不义的底线,维护社会的公平、公正、公益。
传统美德的“礼”,既是社会文明程度的直观表征,又是个人道德素质的外在标志。孔子倡导“克己复礼”,其“礼”的精神,主要体现在“仁”、“恭”、“敬”、“让”、“情”等方面。孔子认为,人的一生,不学礼则无以立身,不知礼则无以自立。“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人们学礼知礼,所重视的并不只是礼的外在表现,而是体现在礼的形式之中的社会道德功能和意义,掌握做人做事的规矩,通过不断的修身、反省、自律,实现“内圣外王”的道德理想人格,建设和谐发展的理想社会。
传统美德的“智”,是知人与求是的理性原则。孔子提倡的“知”(智),主要是一种道德认知与道德理性,他认为“仁”与“知”互为前提,都是做人应有的道德品质,“择不处仁,焉得知”、“未知;――焉得仁” 。孔子还把“知”作为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好学则智”,一个人要成为智者,应该好学、乐思、勤问、笃行,通过学习与实践,吸纳人类的智慧,丰富心灵的世界,涵养生命的气质,提升修养的品级,从而达到做人的理想境界。
传统美德的“信”,是每个人的道德修养之基。孔子提倡“主忠信”、“敬事而信”、“谨而信”,做人就应该保持自己的本色,任凭岁月流逝,也决不能减弱诚信在心灵的光泽。他认为,人之所以高尚,人之所以成功,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自己的至诚至信。“信则人任焉”,一个人忠诚与信实的品格,是人生中最珍贵的财富,在这方面进行培育投资的人,虽然不能在世俗的物质方面变得富有,但可以从赢得的尊敬和荣誉中得到回报。
4.仁义礼智信读后感500字 篇四
“仁”的意思是仁厚、仁慈、友善地对待他人,包括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以及亲戚、陌生人,甚至万事万物等对象。提倡“仁”的道德,就是要以人为本,把人当作人来对待,就是在确认自己是人的同时,也承认他人同样是人,是和你自己一样有价值存在的人,人与人在天命之性和生命价值上是平等的。因此,人与人之间应该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态度友好相待,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态度互相帮助。当然,儒家的仁爱精神还不止于对自己同类的小爱,还应进一步推广到对自然界一切生灵和万物的大爱和博爱。“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语)
“水善利万物……”,大爱世间万事万物。中国儒家文化精髓得益于参透,体悟水的品行本质。
以上是小编整理的有关仁义礼智信读后感500字相关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5.关于仁义礼智信的经典 篇五
孔子曾把“智仁勇”称为“三达德”,又把“仁义礼”组成一个系统,曰:“仁者人(爱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焉。” 仁以爱人为核心,义以尊贤为核心,礼就是对仁和义的具体规定。
孟子在仁义礼之外加入“智”,构成四德或四端,曰:“仁之实事亲(亲亲)是也;义之实从兄(尊长)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背离)是也。” “性善说”,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孟子告子上》)
董仲舒又加入“信”,并把仁义礼智信说成是与天地长久的经常法则(“常道”),号“正常”。 曰:“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贤良对策》)。
6.关于仁义礼智信的经典 篇六
从这本书中我认识了:浩然正气的文天祥,精忠报国的岳飞、宁死不认罪的董宣、互相友爱的孔融,还认识了聪明善良的曹冲。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特别是浩然正气的文天祥,文天祥他生活在我国南宋时期,他在敌人的威逼利诱下,仍然忠贞不渝,宁死不屈,表现出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文天祥以他自身壮举谱写的“正气歌”永垂不朽。
读完这本书,我的收获特别多,从这本书中我学到了:爱国、正直、勤学、仁爱、机智、诚信、重孝等很多中华传统美德,我们应当继承这些精神财富,并使之发扬光大。
7.关于仁义礼智信的经典 篇七
“忠孝仁义礼智信”,应该从孔子时就提出来了,几千年了。“忠孝仁义礼智信”中,“忠孝”是最基本的。忠是立国之本;孝是立家之本。“忠孝”两字,支撑着这个国家、民族以至于整个家庭的“大厦”,就如“四根柱子”,屹立不动;否则,家国大厦将倾。“仁义礼智信”称之为“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这是立身之本。现在有必要学习发扬广大。
提倡“忠”,就是热爱祖国,忠于职守。忠的本义,是指人在祭祀时要保持肃穆恭敬的态度。后来,引申为人要忠于君主及国家等多种含义,一般特指为“忠君爱国”,正如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方面,抗金名将岳飞被认为是“忠”的典范。现在不需要“忠君”,但把忠君延伸为爱国,这是新时代的人最起码的要求。忠于职守,就是忠于你的单位、忠于你从事的工作。至少,你不能当一天和尚不撞一天钟,不能占着茅坑不拉屎,更不能象邓小平说的有些人那样,拿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骂娘。提倡“孝”,就是孝敬父母,尊老敬贤。孝字上半部是“老”字的一半,下半部是“子”字全形,/ 6 上一代人与下一代人融为一体,儿子继承老子,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所以,孔子把“善事父母”的人士,称之为“孝”者。“百善孝为先”,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在传统文化占有重要之地,不忠不孝之徒不能立于天地之间。最典型的当属“二十四孝”的故事。古人非常强调孝道,并且有绝对化的思想,如“父命难违”、“父叫子亡子必亡”等,这些是不可取的。但是,孝是维系社会的最小细胞家庭的基本纽带,如果子孙不孝,这个家庭就将乱套,这个国家就将乱套。所以,孔子提倡“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尤其是对待父母,关键是要真心爱敬,缺乏爱敬,不赡养父母,就跟养个猪养个狗没有什么区别了。孝道的另一引申义,就是要尊老敬贤,一个社会只有这样,老者有所养,贤者有所尊,这个社会就文明进步。一个不孝者,他能蒙人一时,却不能蒙混一世一定会被社会抛弃的。
提倡“仁”,就是以人为本,富有爱心。孔子说,仁就是“爱人”。“仁”体现人的高尚情怀,是仅次于德的、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美好的情操。古代君主把推行仁政,作为孜孜以求的目标。仁的核心,就是要以人为本,一切从关怀人、爱护人、发展人的目标出发,使这个国家民族/ 6 达到和谐的最佳状态,《礼记》说,“上下相亲谓之仁”,能够做到上下相亲,这个社会一定是很和谐的。仁的思想,还体现在众生平等的状态,孔子的教育观是“有教无类”,社会平等才能体现爱心,如果对待别人,不是出于一种平等的理念,那么善良将成为怜悯,它就不是对人的一种终极关怀了。
提倡“义”,就是坚持正义,保持节操。义的本义是合乎道德的行为或道理,舍生取义表明为了重信义可以牺牲生命。古代讲义气的典型人物,当属关羽第一。说到义字,就会想到朋友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其实这是小义。我们要讲的是大义,一种高于自我的善,一种超越自我的善。任何人,在关键时候不能做出危害国家、民族的事情;在敌人、困难面前,不能变节投敌。在社会上要坚持正义,敢于与丑恶势力做斗争,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当然,作为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对待朋友要讲义气,不能出卖朋友,不能损害朋友,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在社会上立足的基本素质。作为我们来说,就是积极维护公司的利益,不能阴奉阳违,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更不能做俗话说的吃里扒外的事情。/ 6
提倡“礼”,就是注重礼仪,尊重他人。“礼”初始的意思是举行仪礼,祭神求福。用珍贵的器物祭祀,表示对“天”的感谢和尊重。礼的核心就是“尊重”二字。要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他人。说到“礼”,就是要保持良好的行为规范,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礼仪、礼节和礼貌。大到国家的外交,要遵循它;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样也要遵循它。讲究礼仪、礼节和礼貌,既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标志,也是个人素质的基本体现。礼的实际运用,也是人与动物区别的根本标志。难怪不讲“礼”的人,人们会鄙夷说他是个“动物”。
提倡“智”,就是提高素质,服务社会。知是智的古字,先有“知”字,方有“智”。“知”的意思是,认识、知道的事物,熟悉到可以脱口而出。因此,我们把通晓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的人,成为智者。可见,这个“智”的要求,是“大聪明”,不许耍“小聪明”;小聪明的人,不是“智者”。“智”首先体现的就是个人的能力。这个社会需要德才兼备的人,如果都是无才无德的人,这个社会是不会发展的,甚至会陷入民族危机。作为每个人来说,首先要养家糊口,如果没有一技之长,那么不要谈服务社会,恐怕家庭都很难稳定。现在,竞争的形势非常激/ 6 烈,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是体现在个人能力上,读了大学找不到工作比比皆是。因此,只有强化自身的能力,才能谈得上为社会为家庭做贡献。
【关于仁义礼智信的经典】推荐阅读:
仁义礼智信感想随笔09-02
孔子思想中的仁义礼07-16
仁义巷社区计生协会06年工作总结10-04
关于孔子的经典故事06-25
关于善良的经典语句06-26
关于观念的经典句子07-18
关于写友情的经典说说07-20
关于生活感言的经典句子08-21
关于友情不变的经典句子09-04
关于人生的幸福经典语录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