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测试的目的

2024-09-18

软件测试的目的(精选8篇)

1.软件测试的目的 篇一

统计软件实习实验报告

实验题目:SPSS基本操作与描述统计成绩:专业班级:姓名:学号:实验日期:2011 年 12 月 21 日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1、能根据实际情况定义变量,建立SPSS数据文件。

2、能根据数据分析的要求,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

3、熟悉各种统计分析方法,能熟练运用SPSS各种工具进行描述统计。

4、理解列联表及其分析。

5、掌握多选题的编码方式,能对多选题进行初步分析。

二、实验内容

1、根据已知40名棒球队员的信息建立SPSS数据文件并回答问题。

2、根据文件《影子价格.sav》中20家影子股票的信息,根据要求对数据进行重新编码,并描述统计回答相关问题。

3、根据所给信息,通过描述统计比较两种车型的安全性。

4、根据两家商店50天的销售额数据。试比较两个商店销售额的分布特征。

5、根据《房改.sav》中提供的信息,通过列联表分析对不同工龄职工对房价优惠政策的态度进行分析。

三、步骤、结果及分析

2.软件测试的目的 篇二

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用于人们生活学习的软件越来越多,软件的安全性研究也逐渐成为了软件行业的研究热点。一方面,用于软件安全保护的技术层出不穷,另一方面,软件攻击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并逐渐呈现多样化的特点。“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研究防御手段的同时,也需要对攻击手段进行深入研究,从攻击角度为软件安全领域的发展提供思路。

软件攻击技术是多种多样的,要达到某一特定的攻击目标所使用的方法和路径也并不单一。传统攻击分类方法主要基于攻击经验术语、攻击技术性质2个角度进行分类。本文通过分析软件攻击目的,建立基于攻击目的的软件攻击分类框架,从攻击所作用的软件资产、攻击所针对的保护技术和逆向工程各阶段所用的攻击技术3个角度来分类软件攻击技术,并采用分类特性评价法和加权计算评价法对5种软件攻击分类方法进行评价。

分类结果有利于对攻击技术的系统性学习,并试图为建立软件攻击模型奠定基础,为以安全检测或安全性评测为目的的研究人员提供多种清晰的攻击思路,同时为构建用于安全保护的软件攻击体系打下理论基础。

1 软件攻击及其分类方法研究现状

软件盗版、逆向、篡改是软件面临的三大安全问题,随着应用软件越来越多,攻击者的攻击目的也不尽相同,攻击者所采取的攻击手段更是五花八门,因此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软件攻击的定义。本文所提的软件攻击指对软件进行篡改,盗版、逆向时所采取的攻击方法,攻击过程以及攻击技术。

软件攻击是一个复杂的行为过程,规模可大可小,手段亦可复杂可简单。攻击者需要根据目标软件的功能、行为特征分析和定位关键代码的大致位置,并对相关代码进行分析。与网络攻击相比,软件攻击更难于描述,分类和建模。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软件攻击分类体系,现有的软件攻击方法大多只针对于某种特定的保护方法,如文献[1]对软件加壳保护方法所面临的攻击技术进行分类。文献[2]综述了软件水印保护方法的攻击方法,文献[3,4]等试图给出代码混淆软件保护方法的通用攻击方法。文献[5]对现有的常用软件攻击工具进行分类。其他大多数软件攻击方法都由黑客提出,比较零散、难于总结,如国内看雪论坛[6]成百上千的软件攻击技术,国外Tuts4 You[7]论坛等等。软件攻击分类方法研究的匮乏,使得软件攻击建模研究以及软件攻击知识库的建立受到很大限制。软件攻击技术分类方法散乱、不成体系,针对于软件攻击技术的分类方法研究甚少,使得保护人员对攻击的研究停滞不前,难以实现“知己知彼”的战术。

网络攻击技术的发展已经十分成熟,已有很多完善的分类体系,网络攻击 分类体系 目前主要 有三类: 列表型分 类体系[8,9]、树型分类体系[10]和多维分类体系[11,12]。通过攻击分类可以自动建立攻击模型,如文献[13]通过Detect Class分类方法,自动建立攻击树生成算法并重用攻击模型。可以借鉴网络攻击分类方法对软件攻击技术进行分类。文献[14]同样根据攻击分类结果对网络攻击进行建模。

攻击分类一直是解决某些安全问题时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人们在攻击分类方面已经作过不少研究,由于这些分类研究的出发点和目的不同,为此,分类着眼点以及原则、标准也不尽相同,分类的结 果也存在 很大差异。著 名的安全 专家Amoroso[15]对分类研究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他认为攻击分类的理想结果应该具有六个特征: 互斥性、完备性、无二义性( 确定性) 、可重复性、可接受性、有用性。虽然现有分类研究中还没有一个分类结果能真正完全满足以上6个特征,但对于分类研究和安全防御方面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软件攻击分类迄今为止还是一个难题,网络攻击分类的广泛研究对软件攻击分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力图为解决软件攻击分类这一科研难题提供思路。

2 传统软件攻击分类方法

2. 1 基于常用攻击经验术语分类

基于经验术语的分类方法就是利用攻击中常见的技术术语,社会术语等来对攻击进行描述分类的方法。

目前对软件攻击的描述常用的经验术语有: 软件爆破、编写注册机、获得使用权限、社会活动、钩子技术、脱壳、反汇编、反编译、内存倾卸( dump) 、运行时内存监控、交互式调试、去除花指令、修改数据流、修改控制流、缓冲区溢出攻击、下断调试分析、数据提升和代码提升、修改目标文件、数据复制和文件复制。

2. 2 基于攻击技术性质分类

软件攻击技术按照其自身性质可分为两类[16]: 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静态分析关注程序的静态信息,即以程序为中心,通过分析程序自身来推断程序可能的行为。常见的静态分析技术有反汇编、分析控制流、分析数据流、反编译等动态分析关注程序的动态信息,即通过执行程序而获取程序信息的过程。常见的动态分析技术有运行时内存监控、交互式调试、数据提升、数据文件替换、分析程序执行流等。

虽然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有很大差别,应用于同一目标系统时开销不同、结果也不同,但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可以使用相同的技术方法。例如切片技术就可以静态地、动态地或动静结合同时使用。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在不同阶段使用,可以相互补充、相互支持。当攻击同时关注静态信息和动态信息时,则攻击方法称为静动结合攻击方法。因此,在实际攻击场景中,通常需要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两种攻击技术结合,如文献[4]采用静动结合的攻击方法对扁平控制流等混淆方法进行攻击,文献[16]采用静动结合的攻击方法对一组水印保护软件进行攻击。

2. 3 传统攻击分类方法存在的问题

基于常用攻击经验术语分类是一种最基础的分类方法,该分类的目的是学习每一种攻击技术,明确软件攻击技术集合。随着新的攻击技术的出现,攻击技术集合会不断扩展。很显然,基于攻击术语的分类方法往往是根据经验进行的,逻辑性和层次结构不清晰,目的性不强,而且采用的术语内涵界定不清,没有获得多数人的认可。对于新出现的攻击只能通过增加术语的方式加以补充,扩充性很差。但是此分类方法最为方便简洁,而且目前软件攻击技术杂乱无章,采用此种分类最容易对攻击技术进行初步分类。基于攻击技术性质分类,其分类效果明确。但是分类过于笼统,攻击技术性质只是攻击技术的一个属性,无法通过上述两种攻击分类方法对软件攻击过程有更明确的认识。

3 基于攻击目的的软件攻击分类方法

3. 1 术语定义

基于攻击目的的攻击分类方法: 从攻击者角度出发,对软件攻击过程按照不同攻击目的实现多角度描述。

攻击方法攻击行为过程的概括性描述。

攻击过程攻击行为的一般过程。

攻击技术攻击过程包含若干分散的攻击步骤,实现每一个攻击步骤所采用的技术叫攻击技术。

3. 2 分类依据

攻击者实施软件攻击的最终意图在于达到不同的攻击目的,为了实现不同攻击目的,其攻击过程也不尽相同。

传统攻击分类只是从攻击技术的层面进行分类,没有全面描述软件攻击这一动态过程。基于攻击目的的攻击分类方法,分析每一个攻击目的所要实现的具体攻击目标,实现该攻击目标采用的攻击技术。攻击分类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对软件攻击这一复杂的过程有更清楚的认识,能够根据分类结果对软件攻击过程进行建模。

安全软件的基本思想就是通过软件保护方法增加逆向破解的难度,从而使得通过逆向破解获取软件资产这一最终目的难以实现。因此,攻击者在实施软件攻击的时候,逆向破解和保护方法的攻击是间接目的,获取软件资产是最终目的。逆向破解这一子目的贯穿于去除软件保护方法攻击以及软件资产攻击中。其关系如图1所示。

三种攻击目的的主要内容如下:

1) 获取软件资产软件资产主要包括: 数据,程序决策和属性,函数和函数调用等。

2) 去除特定软件保护方法软件保护方法主要包括: 版权保护,关键代码段保护,权限保护。通常这些软件保护方法都是用于保护特定的软件资产。

3) 逆向破解逆向破解就是指通过逆向工程手段实现破解软件的目 的,主要包括: 反汇编,修改目标代码段以及反编译。

基于攻击者的 攻击目的,本文提出了一个软件攻击分类框架,如图2所示。从攻击目的出发,分析攻击者的动机,对软件攻击这一复杂过程进行分类,有助于安全人员针对性的改进安全策略。

3. 3 基于软件资产的攻击分类

软件开发者会在软件开发过程中采用一些安全策略,如加密机制,使得软件中的关键数据更加隐蔽。软件保护者更会在软件发布之前对软件进行加壳、虚拟机等保护。软件开发者和保护人员之所以采取诸多安全策略对软件进行保护,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防止软件攻击者获取程序当中的关键数据、函数、控制流、执行流等关键软件资产。文献[17]中总结了现有的软件资产,攻击保护后的软件,其实质就是对软件资产作改变或信息获取。例如对函数、函数调用进行攻击,其主要目的是获得函数参数、函数返回值并改变函数调用点( 函数参数、函数返回值可统称为函数边界) 。

因此,基于攻击对象进行攻击分类的思路为: 确定与每一种程序外观相对应的攻击目标,找出实现各攻击目标的攻击技术,分类结果如表1所示。

通过软件资产的攻击分类方法,可以明确不同类型的软件资产存在什么安全隐患,攻击者是如何利用这些安全隐患来成功获取软件资产的。从而可以给开发人员基于安全人员提供指导和建议。

3. 4 基于保护方法的攻击分类

去除或者绕过软件保护方法是攻击者进行软件攻击的一个主要目的,针对于不同的保护方法,攻击者所采用的攻击方法也不同。

软件保护和软件攻击是相辅相成的,对于每一种保护方法都有相应的攻击方法,将攻击技术按照其所针对的保护技术进行分类整理,使得攻击技术明确化,有利于对保护技术和攻击技术的共同学习,同时使得攻击目标更加明确。目前,已有针对于特定软件保护方法的攻击分类,文献[1]对脱壳攻击( 脱壳攻击是针对加壳保护的攻击方法) 过程中攻击技术进行分类整理,文献[2]综述了软件水印保护方法的攻击方法,文献[3,4]介绍了代码混淆保护的攻击方法。软件保护方法的研究相对较为成熟,常见保护方法主要分为版权保护、关键代码段保护和权限保护[17]。其中,版权保护主要指保护软件的版权,防止软件被盗版。关键代码段保护主要指通过混淆加密等手段使得关键代码段信息被隐藏。权限保护指防止非法用户对于软件的使用。

因此,基于保护方法对攻击进行分类的思路为: 首先对软件保护方法进行分类,确定与每种保护方法相对应的攻击方法和攻击过程,找出攻击过程各个阶段的攻击技术,分类结果如表2所示。表2中,保护技术是实现保护方法所采用的具体技术,攻击方法是针对于特定攻击技术,所采用的攻击方法,攻击过程是该攻击方法的实现过程,攻击技术是该攻击过程中所用到的技术。

基于保护方法的攻击分类,建立了从保护方法到攻击方法之间的桥梁,其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可以分析现有保护方法的优劣,总结针对不同类型保护方法的攻击方法,“知己知彼”,从而更好地改进保护方法。

3. 5 基于逆向破解的攻击分类

逆向破解就是指通过逆向工程手段实现破解软件的目的,软件最初面临的安全问题就是逆向破解,逆向破解迄今为止也是攻击者最常见的攻击目标之一,其根本目的就是获取软件当中的设计和实现细节,以便达到其他目的,如篡改,代码重用等。

逆向工程作为逆向破解的手段可分为不同的阶段,各个阶段都对应不同的攻击技术,通过对各阶段的攻击技术的分类,可以方便地在逆向工程时给出多种攻击思路,逆向工程[18]可以分为三大阶段: 反汇编、对目标代码段分析和处理、反编译。对其进行细化[18]可分为: 查壳、脱壳、反汇编、查找关键代码段、控制流结构分析、数据流分析、反编译。逆向攻击过程如图3所示。

因此基于攻击阶段进行攻击分类的思路为: 明确7个细化的逆向攻击阶段,确定与各个攻击阶段相对应的攻击目标,分析实现各攻击目标的攻击技术,结果如表3所示。

逆向破解这一攻击子目的贯穿于软件攻击的整个过程,逆向工程方法、技术已经较为成熟,基于逆向破解进行软件攻击分类对软件攻击这一行为过程有更深认识,从而有助于研究软件攻击建模。

4 软件攻击技术分类方法评价

目前国内外在网络攻击分类方面的成果已有很多,对于攻击分类的评价也有研究[19,20]。本节借鉴文献[19]中提出的两种常用的网络攻击评价方法,对所提出的软件攻击方法进行评价。

4. 1 分类特性评价法

采用“较好”“一般”“较差”对前面提出的软件攻击分类方法进行定性评价,单独分析传统分类方法和基于攻击目的的软件分类方法对于分类特性的满足程度。攻击分类结果要尽量满足分类的主要原则,直观易理解,并符合人们的习惯,要能较全面地描述攻击,说明攻击过程的生命周期,最终分类结果如表4所示。

虽然表4中已经详细罗列出了各种分类法对于5项分类特性的满足程度,但是通过这种表示形式难以得到孰优孰劣的最终结论。

4. 2 加权计算评价法

为了使表4中的结果能够更加直观,便于人们正确认识和判断,本文借鉴文献[19]中采用的加权计算评价方法分别对每类软件攻击分类法进行综合评判。用Mi( 1≤i≤5) 依次表示5种分类法( 2种传统攻击分类方法,3中攻击目的分类方法) 。设分类法的综合评判结果为H,影响H的两个关键因素分别为对分类特性的满足程度和不同特性对评判结果造成的影响。其中,五项分类特性的满足程度分别为可接受性满足程度h1、完备性满足程度h2、互斥性满足程度h3、确定性满足程度h4、可用性满足程度h5,而可接受性、完备性、互斥性、确定性和可用性对综合评判结果H的影响程度分别为ω1,ω2,…,ω5。最终的综合评判结果H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 hi的值域为集合V = { 1,2,3} 分别对应于“较好”“一般”“较差”的评价。参考专家建议,可分别设定ωi的{ ω1,ω2,ω3,ω4,ω5} = { 0. 1,0. 3,0. 1,0. 2,0. 3} 。对上述分类法进行加权计算后得到的综合评判结果如表5所示。

通过加权计算,对5种分类法可以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并且可以通过分析表中数据得到如下结论:

a) 不同类别的分类法的最终比较结果为:

b) 从综合评分来看,M1和M3分别得到最差和最好的评价,而对于结果相同均为2. 7的M4和M5而言,则无法从结果中得到更加详细的信息来区别两者的优劣。

5 结 语

软件攻击技术与软件保护技术相辅相成,软件自身特征各不相同,攻击者关注的攻击目标也不尽相同,采用的攻击方法也各不相同,因此很难对软件攻击作出准确系统的分类,迄今为止,对于软件攻击分类的研究甚少。

3.一个以社会学目的为目的的手段 篇三

于全兴从开始拍摄这个题材,我就开始关注,包括他写的所有的文字,我都一字不落地看过。我一直感慨:这是个万幸的事情。贫穷是一个不断出现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绝对不是一蹴而就可以的,可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这时候我们就应该需要一个事实和媒体协作的过程。这是纪实摄影典型的一个功能。“纪实摄影是一个以社会学目的为目的的手段”它服务于一个社会学目的。于全兴的摄影就是服务于“幸福工程”的。如果能做到这一步,这个活动的功劳就太大了,这不仅仅是拍了多少照片,捐了多少钱,甚至还将影响到我们民族的一种道德。

于全兴刚刚拍摄这个题目的时候,也很在意自己摄影技巧的发挥,有意识地模仿“荷赛”的摄影语言。后来他改用120相机,目的是要更为平和真实地纪录。面对这些拍摄对象,不要让你的照片成为一层障碍,而是让你的照片成为一个通道,让读者通过你的照片看到对象而不是看你拍照片如何高明。

于全兴对“幸福工程”的理解还是很深刻的,但拍摄的时候是很有顾虑的,他怕领导认为他专门拍中国落后的一面。我认为一个国家和一个人一样,一个患了绝症的人不敢承认他得病,因为他的命快没了,他经不起任何敲打,但是一个健康的人,如果你告诉他有小疾,他会知道用什么方法把它解决。我们告诉国家的只是这个小疾,我们正在积极地帮助国家治一下。于全兴在这方面从心理、从体力、从经济上都有很大的付出。

4.推行6S的目的 篇四

1.改善和提高企业形象。整齐、清洁的工作环境,容易吸引顾 客,让顾客有信心;同时,由于口碑 相传,会成为其它公司的学习对象。

2.促成效率的提高。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气氛,有修养 的工作伙伴,物品摆放有序,不用寻找,员工可以集中精神工作,工作兴 趣高,效率自然会提高。

3.改善零件在库周转率。整洁的工作环境,有效的保管和布,彻底进行最低库存量管理,能够做到 必要时能立即取出有用的物品。工序间物流通畅,能够减少甚至消除寻、滞留时间,改善零件在库周转率。

4.减少直至消除故障。保障品质优良的品质来自优良的工作环境。通过经常性的清扫、点检,不断净化工 作环,避免污物损坏机器,维持设备的高效率,提高品质。

5.保障企业安全生产。储存明确,物归原位,工作场所 宽敞明亮,通道畅通,地上不会随意摆放不该放置的物品。如果 工作场所有条不紊,意外的发生也会减少,当然安全就会有保 障。

6.降低生产成本。通过实施6S,可以减少人员、设 备、场所、时间等等的浪费,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7.改善员工精神面貌,使组织活力化。人人都变成有修养的员工,有尊严 和成就感,对自己的工作尽心尽力,并带动改善意识(可以实施合理化提 案改善活动),增加组织的活力。

8.缩短作业周期,确保交货期。由于实施了“一目了然”的管理,使异 常现象明显化,减少人员、设备、时 间的浪费,生产顺畅,提高了作业效 率,缩短了作业周期,从而确保交货期。

5.实习目的或研究目的 篇五

本次实习的目的在于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个人与社会的沟通,进一步培养自己的业务水平、与人相处的技巧、团队协作精神、待人处事的能力等,尤其是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以便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希望能帮助自己以后更加顺利地融入社会,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

一般来说,学校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的工作环境存在很大的差距,学校主要专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专业技能,社会主要专注于员工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要适应社会的生存要求,除了要加强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外,还必须要亲自接触社会参加工作实践,通过对社会工作的了解指导课堂学习。实际体会一般公司职员的基本素质要求,以培养自己的适应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

实习在帮助应届毕业生从校园走向社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要给予高度的重视。通过实习,让自己找出自身状况与社会实际需要的差距,并在以后的学习期间及时补充相关知识,为求职与正式工作做好充分的知识、能力准备,从而缩短从校园走向社会的心理适应期。

二、实习内容

实习的内容主要是销售保健品,学习公司的企业文化、销售技巧、团队协作精神等各方面的知识。凭着对本公司产品的了解和与其它公司产品的对比,突出本公司产品的优点和公司的良好信誉,积极开拓客户源,向顾客推销产品,并尽量推销系列产品,完成公司分配的任务。

三、实习总结或体会

2009年3月25日到4月30日,我在北京东方红航天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习。这期间公司的同事给予了我热情的指导和帮助,而我也虚心向他们请教学习,把大学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在理论运用于实践的同时,也在实践中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以前没有理解透彻的知识。经过这些天的实习,我对公司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初步熟悉了销售员的操作步骤。更重要的是,这是我踏入社会的第一步,虽然只有一个月的时间,但是也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很多欠缺,让我深知出身社会,还需要很多学校里学不到的能力。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我的实习单位:本公司位于北京中关村高新科技园区,主要从事具有航天生物技术特色的现代生物制药、保健食品和健康用品的研发、生产、销售与服务。本公司本着始终贯彻执行“擎起航天生物大旗,致力民族高新科技产业”为企业宗旨。公司本着“以人为本、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创造“人和”的人文环境,构建了一支管理、生产、研发、销售及服务的精英团队,为东方红公司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公司十分注重人才的培养及团队建设,“广纳人才、培养人才、善用人才、善待人才”的人力资源策略,为公司吸纳了一批年轻有为的技术骨干和营销精英;“乐观、积极、学习、合作”的良好氛围,为每一位员工提供了理想的事业舞台;优厚的薪酬福利待遇及丰富多彩的企业文化活动,充分体现了公司于员工共同成长的企业内涵。这公司的经营理念是:质量和服务是经营的重中之重、把顾客放在第一位。由于有良好的质量加服务,本公司已建立了良好的业务关系。

实习对我来说是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字眼,因为我十几年的学生生涯也经历过很多的实习,但这次却又是那么的与众不同。它将全面检验我各方面的能力:学习、生活、心理、身体、思想等等尤其是心理承受能力。就像是一块试金石,检验我能否将所学理论知识用到实践中去。关系到我将来能否顺利的立足于这个充满挑战的社会,也是我建立信心的关键所在,所以,我对它的投入也是百分之百的!在这一个多月里我还是有不少的收获。

6.举办亲子活动的目的 篇六

亲子活动是一种以亲缘关系为基础,建构良好的亲子互动关系,实施亲情影响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它将游戏活动作为主要教育手段,教学活动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设计而成,为父母和孩子提供了共同游戏与学习的机会和条件,使父母获得恰当的先进的教育行为和教育观念,提高了家长的科学育儿水平,实现了幼儿学习、家长培训的指导思想,形成教师、家长与幼儿进行互动游戏的教学模式,这是亲子活动的最大特点。

亲子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科学的家庭教育模式,更强调父母、孩子在情感沟通的基础上,实现双方互动。因此要组织好这样的活动,首先应让大家明确我们亲子活动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亲子间的互动游戏使孩子得到良好的发展,活动的主体是家长和孩子。

7.软件测试的目的 篇七

1 目的论解释的兴衰

以目的(希腊语telos)为依据的解释方式或功能解释的传统,肇始于苏格拉底,充分发展于亚里士多德及其"目的因"观念。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的对象是对第一原则和原因的研究,这就导致对第一推动者的追寻,他把这种第一推动者理解为宇宙中真理的基础。有专家说,亚里士多德主要是一位科学家,在哲学上进行追根溯源的时候,他常常要回到他的哲学家老师柏拉图那里去。所以,在本质上,中世纪基督教哲学是把柏拉图理念主义片面夸大,并将之推到了极端。亚里士多德说,认识事物要从原因上来进行,而事物的原因归结起来不外有四种: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或终极因),其中,质料因是事物所由形成的原料,形式因是事物的形式或曰模型,动力因是使一定的质料取得一定形式的力量,目的因是某一具体事物产生的目的或作用。亚氏认为,以往的哲学往往只注意到这四种原因中的一种,而只有认识到所有这四种原因后对一个事物的理解才算全面。不过亚里士多德也有侧重,他特别看重形式因和目的因,把它们看作是理解事物的最重要的东西。亚里士多德假定,必须把宇宙中发生的一切事物现象理解为努力追求激发其幸福或有助其生存的某种趋于目的的东西。他认为植物和动物也有"目的",相信它们的行为是为他们的需要服务的,并维持自身的生命。由于自然界是规整有序的,所以他主张,自然本身必定有一内在的终点或目的[1]。

中世纪的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和他的老师阿尔伯特一样,认为亚里士多德是所有哲学家中最伟大的哲学家。阿奎那极力推崇亚里士多德,因为他觉得,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与基督教信仰之间具有和谐一致的特殊认知,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有着对基督教神学最有意义的哲学支持。所以,他富于创造性地、系统地运用了亚里士多德哲学,证明上帝的存在。阿奎那用五种方法或证明(运动、致动因、必然存在、完满性、秩序)来论述上帝的存在。他问到:如果A推动B运动,而B又推动C运动,那么向后回溯这种运动的原因能够追溯到多远呢?根据他的回答,同时性的运动的因果序列不可能永远地继续下去。最终,我们必定发现一个这种运动的第一原因。"我们所有的人把这个原因理解为上帝。"阿奎那主张,理智和信仰,哲学和神学,在人们寻求真理的过程中是互补的,他的思想体系实际上是基督教神学和希腊哲学的混合,其"目的因"在于神学支配哲学。

由于中世纪哲学中,目的论解释预设一位神和全智的设计者,每物的行为都为一目标,而这目标为上帝预定。正因为如此,当近代科学兴起后,目的论思想却受到激烈的批评。近代科学开始时,弗朗西斯·培根曾断言:"探索终极因,就象奉献给上帝的修女是不会怀孕生育的"。笛卡尔也认为,终极因是不存在的,我们必须根除一切目的论语言,甚至包括在解释比如生长和行为这样一些生物过程,以及在讨论适应性结构时都应如此。近代科学之父伽利略也认为,科学研究回答的应当是"怎么样?"的问题,而不应当是"为什么?"的问题。伽利略之后,力学开始大踏步地前进。伽利略的运动学经牛顿发展为一完整的体系,实现了物理科学的第一次大综合。随后,关于声、光、电、磁、热的物理学以及关于物质之间相互转化的化学也发展起来。到19世纪,出现了物理科学的全面繁荣。在物理科学如此成功的背景下,著名科学哲学家孔德曾满怀信心地声称:援引目的对自然进行解释,只不过是人类幼年时代的思维方式,这种知识仅仅处于人类知识的"神学阶段",而真正科学的知识是"实证阶段"的知识。这时,人们用经实验验证了的科学定律对自然的解释代替了目的论的以及形而上学的解释。

2 康德的目的论体系

对"目的"范畴作较为全面论述的是康德。韩秋红、薛文华著文认为,康德的哲学体系就是一个以人为最高目的的目的论体系。在目的论中,康德把自然、社会、人作为一个统一的含目的性系统。该系统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是有用的部分而相互依存,互为因果。人在这一系统中是唯一能规定自己的目的,能对自然作出价值判断的存在,所以人是自然的最高目的。自然向人的生成过程就是人变成文明人的过程,自然的必然和道德的必然在目的论中得到了统一。康德不仅最终用"目的论"理论解释自然,推演道德哲学,创立美学理论,而且用它来做出"人是什么"的回答,为人在与自然的统一中,在历史的必然进程中,寻得一个理想的位置[2]。

康德认为,人类社会演变的过程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他认为,所谓合目的性,一方面是指人作为"一个被造物的全部的自然秉赋都注定了终究是要充分而且合目的地发展出来的", "人类的历史大体上可以看作是大自然的一项隐蔽计划的实现,为的是要奠定一种对内的,并且为此目的的同时也是对外的完善的国家宪法,作为大自然得以在人类身上充分发挥其全部秉赋的惟一状态,是合乎自然目的论的。同时这一目的又是合乎理性的,历史是根据一个合理的而又为人理解的计划展开的,是朝着一个为理性所载的目标前进的,人类并不是由本能所引导着的,或是由天性的知识所哺育、所教悔的,人类倒不如说是由自己本身来创造一切的[3]。"

在康德的目的论中有一些范畴的规定性。康德对目的的规定是:"一个对象的概念就它同时包含这个对象的现象性的根据而言,叫做目的"。这既是说,一方面目的是事物自身所隐含的概念,此概念是造物的规定;一方面一事物作为自身的目的,从其结果上看是它自身的原因。即它所赖以构成或生成的原因,不是来自外部的,因与果相分离的。果只为因所决定,而果不能决定因或影响因的那种机械因果联系。

康德对"合目的性"概念的规定是:"一个概念的因果性,就它的对象来看就是合目的性"。这完全是从前面的目的概念推导出来的。这是说,当我们通过一个对象的效果,来判定对象的因果联系,看看它是否符合它的概念规定时,我们就是在思维着它的目的,或是说在判定它是否具有合目的性。在康德看来, "合目的性"分为两类:一类是对象的形式符合我们的认识功能,即主观的合目的性;一类是对象的形式与对象的概念相符,而对象的概念先于形式而存在,并且是这形式的根据,这就是客观的合目的性。

由"合目的性"又可导出四种目的判断。一为形式而主观的,如审美判断;二为形式而客观的,如数学公理;三为实质而主观的,如人的各种目的;四为实质而客观的,如自然目的。第四种目的性,又分为外在的与内在的两种。外在的目的,是一事物对它事物的适应性,是本身之外的东西。例如当人们说地上的草是给牛、羊吃时,那么草之存在的目的,就是外在的,相对的(这是沃尔夫的外在目的论, 康德对此是持批判态度的);而内在的目的,则是绝对的目的,一事物作为这种目的,就同时既是自己的原因,又是自己的结果。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各部分互相依存,并为整体而存在,因而每一部分都是互为目的与手段的。

在康德看来,自然中的有机物就属于这种内在目的或自然目的。康德正是从这一自然目的推导出了最终目的的概念。他写道:"一个最终目的就是这样一个目的,它的成为可能是不需要任何其他目的作为条件的",这个最终目的就是人。在康德看来,人本来不过就是自然目的链环中的一环而已,自然界并不给它任何特别的恩宠。人类同任何其他动物一样,不可避免的遭受瘟疫、饥荒、洪水等灾祸。那么,人究竟为什么能作为自然的主人,成为它的最终目的呢?这是因为,人毕竟是世上唯一拥有理性,并且能做出目的选择的存在者。它可以不依靠自然而设定目的,能按照自己的自由目的的各个原则,把自然作为一种手段。因而,人作为能为自然立法的存在者,人就是造化的最终目的。没有人,一系列相互从属的目的就没有其完全的根据。

人既是自然的最高目的,又是其绝对目的。就是说,人只有作为道德的存在者,作为服从无条件的道德规律的存在者,才成为最高目的。如果人只是把存在的价值寄托于自然对他们的赐予,即寄托在世间的幸福上,那么人在世上只能是相对的目的。正是道德律为人们提供了条件,使我们努力达到最高的目的,即通过自由而成为可能的至善。

康德通过上述三步推论, 从事物的目的开始,到以道德的人为最高目的告终。可谓是对:我能够认识什么?我应该做什么?我应该希望什么?这样三个哲学思考的中心问题做出了阶段性的总结回答,即把人置于最高目的的地位上。

3 目的的客观性

现代科学发现,在各种复杂系统的运动中,普遍存在着目的性。首先,它广泛存在于生命活动中。生物进化就是趋向一定的目的,这个目的一般讲就是同变化了的环境相适应。中间类型是不稳定的,必然趋向灭亡。对此,20世纪30年代,赖特 (S.wright) 类比峰和山谷提出了"适应峰"和"适应谷"的概念。所谓"适应峰"是指某一基因型的种群,在某一环境下具有的最佳繁殖效率,此时的种群处于稳定发展状态。"适应谷"则相反,谷中的种群,处于失稳状态,如果不确立新的基因型、走向适应峰,就必然趋向灭绝。生物进化就是从一个适应峰落入适应谷,再跃出适应谷,爬上新的适应峰的过程。当生物面对变化了的环境别无选择时,出路只有一条:"种必须重建其所由组成的群体的基因库,并达到代表新适应峰的基因组合",不然,"种可能就会灭亡”[4]。

其次,由于生物学的发展,诸如遗传、胚胎发生、同化作用、以及趋光性、同地性、捕食行为、求偶行为、各种生理常数等等,这些生命现象的目的性都得到了认识,其机理也都陆续揭示了出来,它们不再是神秘的了。1906年谢灵顿发表了《神经系统的整合作用》,书中强调了中枢神经系统对各种刺激和反应的整合作用和对行为支配的合目的性。他写道:"就自然的研究来说,研究反射的目的就像研究昆虫或花朵的色彩的目的一样,是合理的和迫切的课题。对生理学家来说,除非他知道了反射的目的,否则就不能真正理解反射[5]。"坎农 (W.B.Cannon) 等人主要研究的是体液调节间题,他于1926年提出了"内稳态 (homestasis) "的概念,1928年出版了《躯体的智慧》一书详细阐述了生理调节的中心目的是维持生物体内的稳态。基于上述两方面成就的结论是:"一切生命都是实现目的"(巴甫洛夫) 。"一切生物所共有的一个根本特征,那就是:生物是赋有目的或计划的客体[6]" (J.莫诺) 。

第三,自20世纪中叶开始,对目的论的研究再次超出生物学的领域,具有了一般的意义。首先是系统论和控制论的提出。它们所讨论的中心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整体由部分组成,但整体大于孤立的部分之和部分服务于整体,受控制于整体。而没有目的就无所谓服务和控制,所以,维纳说,他"强调目的概念和目的论,虽然这些概念目前颇乏声誉,但它们显得日趋重要"。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自组织 (self-organization) 理论诞生并发展起来了。自组织理论是一个学科群的总称。它们研究的对象比控制论更广阔,从天体演化到微观粒子的运动,几乎涉及到科学的各个领域。但研究有个中心,就是演化规律问题。在研究中有一重要的成果,就是发现了"吸引子"。它是规定系统长期演化行为和趋向的终极状态,教学上叫极限集合。这种终极状态或极限集合就叫吸引子。它标志着系统的存在和演化的目标。"如果系统自己要走向一种有序结构,那就是说代表那种系统有序结构的点的系统是目标,不管从空间的那一点开始,终归要走到这个代表有序结构的点”[7]。

自组织理论的提出使我们又回到了亚里士多德,目的的神秘光环消失了。更重要的是继承和发展了他的科学认识。目的就是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必然要达到的目标。它存在于一切事物的演化过程中,不仅存在于人类的活动中,同样存在于自然界的演化过程中,"不要一提到目的就想到或仅仅想到那单纯存在于意识之内的,以 (主观) 观念形式出现的一种规律" (黑格尔) 。现在,无条件地认为"运动就是一切,目的是没有的"观点不多了。虽然有随机运动,但重要的是广泛存在着走向有序的非随机运动,趋向一定目标的有目的的运动。

4 目的的导向和选择作用

C.5.皮腾德里格 (Pittendrigh) 1958年提出,要用合目的性 (teleonomy) 取代目的论概念。他认为指向目标的活动是存在的,但这种目的不具有"作用因"的意义。可是,许多科学家并不这样看。存在着的东西 (实体及其属性) 都具有一定的功能,目的也不会例外,既然它确实存在于物质的演化过程中,就必然有某种作用。对此,钱学森作过精辟的概括。他说:"所谓目的,就是在稳定的环境中,系统只有在目的点或目的环上才是稳定的,离开了就不稳定,系统自己要拖到点或环上才能罢休。这也就是系统的自组织。"一句话,目的的作用就是规定系统最终要演化到吸引子上来。

目的的定向推动作用有两种形式:直接的作用和间接的选择作用。目的的直接定向作用,在生物学中有种种表现,例如,动物的捕食行为、内稳态的保持和胚胎发生过程等等。在控制论中,这些都属于通过调控实现的有目的的行为,其机理也与控制论的一般原理相同。例如,人的体温调节,其神经中枢是视前区一下丘脑前部的一些神经细胞群,这些细胞群以调定点 (即人体温度的某个相对恒定值,如平均36.8℃) 为界,分为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同时,下丘脑前部在体温调节中具有整合作用。当人体温超过36.8℃时,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整合,作出判定后,使热敏神经元兴奋,又导致散热中枢兴奋,结果体温下降,回复到36.8℃。相反,在体温降到36.8℃以下时。经过整合判定后,指令冷敏神经元发放冲动,促使发热中枢兴奋,通过相关效应器,使体温再升回到36.8℃。在这里,重要的是神经中枢的整合作用,即把经反馈得知的现实体温与目标值 (36.8℃) 进行比较,依判定结果指令行动,以回复原状。显然调节是以目标值为中心,为目的所规定:是上调还是下调,是发热还是散热,以及所必然要回复的原状等,都由目的所决定。调控直接由目的所推动。

动物的捕食、求偶等行为的目的性,胚胎发生中的目的性,人所共知。发育过程是在已编制好程序的遗传密码指令下实现的,那么,这种程序的编制过程也是在目的的指令下实现的吗?现代达尔文主义的回答是肯定的,只是它不是直接的决定,而是在群休中通过选择作用间接实现的。迈尔 (E.Mayr) 指出:"每个特殊的程序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并且经常由达到终点的选择价值来校正",这个"最终的选择价值"相当于赖特的"适应峰",它就是生物每一次特定进化的目的。"正是点目标产生了引起遗传程序历史建构的选择压力”[8]。

进化是突变与选择的综合效应。突变是盲目的、随机的。突变分有利、有害和中性3种类型,所以,突变不等于进化,进化是被选择了的突变积累的结果。要选择就要有标准,标准就是"达到终点的选择价值",也就是适应峰。选择压力就来自进化中的基因型的适应值 (W) 同"终点选择价值"之间的差,即1一W。没有终点选择价值1,没有与W的差值就没有选择压力,就没有进化;进化一旦达到终点 (1-W→0) ,一次进化也就完成了。

总之,现代达尔文主义使我们认识到,"终点选择价值"是选择压力的源泉,正是由于它的存在,在存在有利突变条件下,推动着生物的进化,从一个适应峰走向另一个适应峰。但这种推动不是象拉马克或德日进等人所主张的直生论那样,直接作用于每个个体,从而提高种群的适应值,而是通过选留那些提高了适应值的个体,淘汰落伍者来实现的。所以,目的在生物进化中的导向和推动作用是间接实现的。

5 目的的来源

目的不是外加的,也不是预先产生的,而是事物在内外条件具备时自然出现的。耗散结构理论揭示出,涨落 (突变) 等可以使复杂系统到达分支点,并出现分叉现象,发生进化。这种分叉现象同生物的"系统演化树"非常吻合。但是,在一定条件下,每一次进化只能有一个方向、一个目的。耗散结构理论分叉现象的具体发展的途径、方向和目力是怎样决定的呢?普里戈津 (I.Prigojine) 认为,决定的因素有两方面,一是历史的因素,即系统自身已形成的内在根据,二是分支点上的涨落[9]。这种观点说明:第一,进化的每一具体目的的产生,是事物自身演化的结果。第二,新目的的产生是在分支点上开始的,不是预先神秘地出现的。

在生物学中有许多事实可以证明上述观点。例如,某种古硬骨鱼向两栖类方向的演化是在泥盆纪那种特定的地理条件下出现的。当时,生活在沼泽地带的某种古硬骨鱼,除去一部分因偶然的机会返回到大海中去,得以保持鱼纲的特征之外,其余的要想生存下去,其可能的方向和目的就是两栖类。爬行动物占领天空的形式是鸟类。古猿向人的转化同样是由于生活环境的变迁引发的必然。这些目的显然都是在环境条件变化时出现的,不可能预先产生。而目的的具体形式是内在根据和外在条件这两者协同的结果,不是单方面或凭空产生的。狒狒的祖先与演化为人的古猿几乎同时从树上下到地面上来生活,但他们两者的内在根据不同,虽然生活环境一致,却一个转化为人,一个形成了现代狒狒。

哈肯 (H.Haken) 的协同学 (Synergeties) 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基本相同的原理。目的或吸引子在协同学中叫序参量。序参量是系统自身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处于临界点时形成的。它的性质主要取决于系统自身。总之,一个新的目的是系统在内外条件具备时自然出现的,其性质主要取决于内在根据。它在时间上不是超前预先产生的,在性质上不是没有物质根据而随意决定的。自然系统、生物系统、社会系统皆是如此。

摘要:自20世纪初以来, 一系列探索复杂性的学科发展了起来, 如现代达尔文主义、控制论和耗散结构论、协同学、超循环论等。这些学科的共同成果之一, 是使一个科学的目的论框架日趋成熟, 满足了社会信息科学的目的论诉求。本文的主要任务是讨论目的论解释的提出、误用、沉寂与复兴。

关键词:目的论,解释,自组织理论,社会信息科学

参考文献

[1]S.E.斯通普夫, J.菲泽.《西方哲学史》 (第七版) .中华书局, 2006年版.

[2]韩秋红, 薛文华.《论康德人是最高目的的目的论体系》.载《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8年第2期.

[3]朱淮沂.《全面地理解社会发展的自为性》.载《社会发展研究》, 2000年第6期.

[4]T.杜布赞斯基.《遗传学与物种超源》.科学出版社, 1964版第5~7页.

[5]C.S.谢灵顿.《神经系统的整合作用》 (1906) .转引自E.迈尔:《生物学思想的发展》.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0年版第53~54.页.

[6]J.莫诺.《偶然性与必然性》.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7年版第5页。.

[7]钱学森等.《论系统工程》.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2年版第245页.

[8]E.迈尔.《生物学思想发展史》.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0年版第52-53页.

8.明确促销的目的 篇八

促销的对象和目的是什么?这是做每一次促销活动的首要问题。无论是要提升销量、扩大市场占有率,还是调整产品线、打击对手的战略部署,我们都需要先将其明确了,这不仅是我们促销的方向问题,也关系到我们后期评估考核促销是否成功及接下来的决策从哪些角度入手的问题。促销主要也就是渠道促销和终端促销,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对象和目的,都需要我们平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有目标、有方案、有执行,一个促销活动的成功还需要对活动的过程进行系统管理:促销活动主题的设计、人员的组织管理、媒体宣传的告知、终端销售氛围的营造等是必须仔细考虑的问题。同时做好针对产品和消费需求细分促销、让促销动态化、让促销个性化等等工作,只有这样才能让促销更具实效。

在我们利用促销打击竞争对手、打破对手的战略部署的时候,也会不断地遭到竞品的促销攻势,对此我们需要考虑如何应对,如何来调整自己的促销策略并管理好自己的队伍。本篇提供了一个“三位一体”的方法:定位、速度、执行力一体化!

有针对性地实施精细化促销,控制各环节实现效益最大化。

在商场、超市转一圈,我们发现最多的是什么?应该说是各种类型的促销活动和无处不在的促销员。促销正在成为现代商业的一个主题,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影响着我们的消费行为。从企业的角度来说,是因为“产能”尚未达到满负荷,还有机会获得更多的市场利益,通过促销提升消费者的消费欲望,使企业的产销状况更趋向于合理;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是因为“消费者的消费心态不是贪便宜,而是占小便宜”,促销能迎合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无怪乎很多企业的经理们喊出:不促销就没有出路。面对这样的现实,促销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提升销量和扩大市场占有率

促销作为一种拉动短期内销量提升的战术手段,是为了配合在特定阶段的保有市场占有率、销量促进等目标的需要,这是企业进行促销的最常见目的。在这类促销进行的过程中,往往会有多个不同类型的促销同时进行,企业期望能通过丰富多样的促销,迅速形成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可和消费。作为一种提升销量的战术,这往往是在局部范围内应用的一种手段,在全国范围的适用性相对较低,不具有广泛性和持久性。

南京立志美丽公司,作为一个化妆品行业的后起之秀,曾经依靠在局部范围的有效促销,成功改变了市场格局。2002年,立志美丽在成功的启动了青岛市场后,为了应对其他公司的挤压,在局部范围连续采用了一系列的促销手段,包括买赠、抽奖、搭配销售等各种促销形式,由于限定了购买时间,促使大量的消费者集中批量购买,不仅立志美丽在短期内获得了丰厚的市场回报,同时也有效的稳固了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可,在没有增加广告量的情况下,销量达到原来的2倍,立志美丽在青岛迅速站稳了脚跟。

变相调整价格

促销分为价值促销和价格促销,在特定情况下,价格促销是为了使产品的销售价格进行变相调整。价格做为一个体系,是价值和身份的象征,价格体系的稳定,不只是维护产品销售的基本元素,同时也是品牌形象的卓越体现。可是,产品的定价往往由于市场前期的调研和定位发生偏差而与事实发生差异,这时候就只有通过价格促销的方式,来实现产品的价格调整,以使产品在同类档次产品中更具有市场竞争力。

日本丰田公司的花冠轿车,在进入中国后,发现原定价和竞争对手相比不具有典型的优势,决定通过促销的手段,来实现对产品价格的调整和对消费者的诱导。从产品上市开始,就不断的宣称:“现在买花冠,便宜5000元!”这个广告不仅有效的引起消费者对产品的关注,更通过这种手段,使花冠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价格的降低,从而使丰田花冠获得了市场竞争优势。丰田通过促销的方式变相降低产品价格,既让消费者立即感受到优惠从而激发购买欲望,同时也没有损害企业的品牌形象,非常体面的保住了产品的品牌形象。

有效带动新品上市

新品上市最大的风险来自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可周期,由于是从陌生到认可再到购买,会有较长的教育周期,这段周期也是投入的最大时期。因此,如何缩短消费者的认可周期,使产品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消费者已经熟悉的产品成为解决新品上市的关键,捆绑式促销就能使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将新品当成已经熟知的老产品。

宝洁的新品上市促销就是典范:当宝洁有新的产品要推出时,往往会有大量的促销活动出现,促销以“买某产品赠送某产品”为核心,让消费者通过对原来产品的大量购买而认识了新的产品,随着促销量的逐渐减少,消费者会把原来的赠品作为一个已经熟悉的产品对待,使产品的上市得到成功,而这样运作的风险比单纯的运用广告去教育消费者要小很多。

调整产品线

促销可以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产品线的调整,使企业所受到的影响降到最低。面对多品类产品线,很多企业都存在产品线调整的问题,如果同时停止老产品的生产和开始新产品的销售,消费者会立即感受到差异,既给新品的上市带来压力,也失去了老产品所占有的市场份额。因此,产品线的调整,一定要在不知不觉中进行。

可口可乐首先维护着价格体系的稳定,在可乐的不同规格的包装中,有着明确的价格线,应对着相应的竞争,针对着不同的消费习惯。为了使某价位的产品更有竞争力,可口可乐通过产能的增加而降低生产成本,推出更大规格的包装来取代原来的包装规格,当大包装在市场上已经能接近原来包装的份额后,原来规格的包装将逐渐停止生产并退出市场销售。“现在大瓶装,加量不加价”的促销语已经成为可口可乐进行产品线更替的重要广告标志,而通过加量促销的方式,可口可乐不仅没有失去老产品的份额,甚至在很多时候,产品的市场份额更加扩大。

打乱对手的部署

促销有时候没有明确的利益目的,只是一种面对产品竞争的应战,是打乱竞争对手部署的一种策略,从乱中获得市场利益。此时的促销更多的不是直接体现在产品的价格上,而是通过各种手段实现消费者的价值,这就是典型的价值促销。

2004年夏季,中国移动推出了“移动话题”的优惠方案,第一次开始挑起以降低价格为核心的价格战,面对中国移动的强大攻势,中国联通发现这是中国移动用“非核心产品”来挤压中国联通的“核心产品”,直接攻击联通中低端用户的损招,如果中国移动的策略得到落实,中国移动将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扰乱联通的核心客户群体(中低端群体),从而给联通带来沉重打击。

面对这种局面,中国联通决定针对“移动话题”,抛出更为优惠的价格促销方案,本质是拢住中低端消费群体,同时针对移动的高端用户,以极其优惠的价格进行策反,如果成功,将会使中国移动的主要客户群(利润的核心贡献群体)流失,给移动以致命的打击。结果,由中国移动首次挑起的价格战“移动话题”,由轰轰烈烈开始,以悄无声息结束。经过此役,移动与联通双方都没有从中获得实际的利益。联通的促销应战,只是为了扰乱消费者的眼界,让移动无法正常的满足促销欲望,从而无法达到促销的原有目的。

不要为了促销而促销。作为营销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促销要根据企业的目的来进行,以确保促销具有“明确的目的,有效的产出,可控的成本,相应的影响”,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上一篇:党校走基层体会下一篇:话题作文的复习要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