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青少年迷恋网络游戏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2024-10-22

对青少年迷恋网络游戏的现状分析及对策(共7篇)

1.对青少年迷恋网络游戏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篇一

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对策

网络可以满足青少年追求现代高科技知识的渴望,使他们掌握IT时代安身立命的最新技术;能够使青少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有助于开拓青少年的视野和智力,促进青少年知识的拓展。可以说,在素质教育方面,网络会起到传统教育所起不到的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电脑网络的使用在全世界飞速发展。与此同时,与网络使用有关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实,电脑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双重的,有消极影响更有积极影响,关键在于广大心理卫生工作者、学校、家庭、社会如何进一步发挥电脑网络积极的心理效应,控制和减少其消极作用,这是面临的一个全新课题。

(一)网络对青少年的正面影响

第一,可以开阔视野。因特网信息量大,信息交流速度快,自由度强,实现了全球信息共享,青少年在网上可以随意获得自己的需求,在网上浏览世界,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最新的新闻信息,科技动态。青少年在网上交流、交友的自由化,使青少年交往的领域空前地宽广,极大地开阔了青少年的视野,给青少年学习、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乐趣。获取信息是青少年上网的第一目的,互联网为青少年获得各种信息提供了新的渠道。当前青少年的关注点十分广泛,传统媒体已无法及时满足青少年这么多的兴趣点,互联网信息容量大的特点最大程度地满足了青少年的需求,为青少年提供了最为丰富的信息资源。现在,互联网正在成为青少年获取种种信息的最佳来源。

第二,可以加强对外交流。网络创造了一个虚拟的新世界,在这个新世界里,每一名成员十分方便地与相识或不相识的人进行联系和交流,讨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从而为人们情感需求的满足和信息获取提供了崭新的交流场所。互联网有助于拓宽青少年的思路和视野,加强青少年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增强青少年的社会参与度。而网络的无边无际也会极大的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潜质和潜能能有效地开发出来。

第三 可以促进青少年的学业。因特网上的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学习材料,甚至是合适的学校和教师,这一点已经开始成为现实。这里值得提出的是,有许多学习困难的学生,学电脑和做网页却一点也不叫苦,可见,他们的落后主要是由于其个性类型和能力倾向不适从某种教学模式。可以说,因特网为这些“差生”提供了一个发挥聪明才智的广阔天地。美国的一些专家学者将计算机技能作为未来成功青年所必须掌握的五项基本技能之一,因为在互联网上,我们几乎可以找到涉及人类生活的所有方面的各类信息,对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的青少年来说,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学之不完的知识宝库。

第四电脑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与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网络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扩大人际交往圈子,促进青少年社会化和心理健康。现在的青少年以独生子女为多,在家中比较孤独,从心理上说是最渴望能与人交往的。现实生活中的交往可能会给他们特别是内向性格的人带来压力,网络给了他们一个新的交往空间和相对宽松、平等的环境。

网络也为青少年宣泄情感提供了良好的途径。现代社会的青少年各方面压力较大,经常会遇到各种烦恼,产生一些不良情绪。而且青少年情感体验丰富,波动较大。电脑网络的匿名性特点为青少年不良情绪的释放提供了新渠道。在网络

世界里,他们可以少有拘束地放纵自己的情感,做自己想做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宣泄自己内心真实的快乐、烦恼、孤独、痛苦,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是有利的。

网络还可以提高青少年的自信心,激发想象力、求知欲和创造力,强化逻辑思维能力。网上可供学习的知识浩如烟海,这给青少年进行大跨度的联想和想象提供了十分广阔的领域,为创造性思维不断地输送养料。网上创造的成功可以激发青少年创作的兴趣,提高自信心。

(二)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由于当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侧重于学业成绩,学生的学业负担和心理压力比较重,网络极易成为许多青少年躲避负担和压力的“防空洞”,并沉迷其中不能自拔。产生以下的负面影响:

1、青少年学生长期沉缅于网络之中,有的已出现了网络病症。导致青少年学生出现了精神和躯体的病症,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部分不健康网点问题。因特网上有一些宣传黄色、暴力等内容的网站,还有一些政治上反动的网站。家长最担心的就是孩子容易受到他们的影响、荒废学业、诱发青少年犯罪。

2、电脑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与健康的消极影响

第一,引发青少年网络依赖,恋网成瘾。有研究者认为网络依赖与赌瘾和酒瘾是相似的:一上网就异常兴奋,上不了网就心烦手痒,严重者整天整夜沉溺于电脑网络,导致体能下降、生物钟紊乱,注意力难于集中、情绪低落、思维模糊、头昏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等等不良生理和心理反应,严重者出现体能衰竭或精神异常。

第二,弱化青少年与真实世界交往的能力,引发网络自闭症和人际信任危机。青少年长期沉溺于网络世界,沉溺于虚拟空间,社会中亲属、邻居、同学之间的感情联络淡化了,与现实生活产生了距离感。他们从网络走出来的时候,面对不理想的社会现实感到悲观失望,极易导致情绪紧张、孤僻、冷漠以及其他不健康的心理问题。

第三,造成青少年道德意识、道德情感的弱化,引发人格障碍。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使人在网上不必为自己的言行承担社会后果,这使一些自律性差的人会对自己实行双重道德标准,在生活中是“好学生”、“好青年”,在网上则随意地在聊天室、BBS上进行谩骂、欺骗,充分暴露压抑在心理深层的需要和欲望。一些青少年还时常盗用他人域名、利用终端电脑搞恶作剧。这种行为倾向会引发人格障碍,如攻击性人格、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等。

(三)对青少年沉迷于网络应该采取的对策

有人把网络成瘾比喻成吸毒,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说法并不过分。虽然网络成瘾症并不像真正的毒品那样会危及我们的生命,但会给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带来灾难性的影响,特别是对于身心发展均不成熟的青少年来说,网络成瘾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还会影响他们的个性形成、价值取向等深层次的东西,从而改变他们的人生之路。随着互联网使用人数的迅速攀升,网络成瘾症的危害性应该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现在就从三个方面来采取措施:

1、网络不仅要治标,而且更要治本

虚拟社会中的问题与现实社会中的问题相比非常相似,只不过沟通手段、表现特点不同罢了,所以,不要把社会上发生的所有问题都记在网络的头上,网络只不过是一种工具,它是中性的,关键在于现实社会中人的品质如何、能否用的问题。

我们必须把网上治理和网下治理结合起来,统一起来,虚拟社会的风气好转,归根结底是建立在现实社会风气好转的基础之上的。预防青少年网络有害使用,对青少年的引导和教育是一个方面,而更重要的是对源头——互联网内容的监管和治理。“源头是关键。如果网上是一片净土了,青少年自然就不会被污染了。我们还必须把教育孩子和教育家长结合起来,统一起来,使家长认识到作为父母的社会责任,使社会上没有被家庭冷落的边缘孩子,使网吧里没有那种充满迷惘的少年。

2、趋利避害,维护和促进青少年网民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

面对电脑网络给青少年心理发展和健康带来的双重效应,我们应该正确认识,特别是对其不利影响引起足够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发挥其积极的心理效应,控制和克服可能伴随的消极影响。

(1)控制和引导相结合,使青少年养成良好的用“脑”和上网习惯。对青少年进行网络知识的普及教育,增强他们的网络信息意识。同时给予适当的关心和爱护,多听他们到底在想什么。既带好路,又提供好“保护”,在目前网络法规和技术不完善的情况下,这也许是目前家庭和学校解决上网不利影响的较为可行的一条重要途径。

(2)加强网络传播管理,创设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网络文化环境。目前的互联网管理法律、法规还很不完善,随着网络应用范围的扩大和技术的进步,原有的法律、法规需要修订完善,逐步完善有关保护青少年的立法工作,加快对网络信息分年龄、分层次管理,网络环境保护等条例的出台,建立设立网站主页的审批制度,以法制取代现在的行政管理。立法要严,执法更要严。坚决打击、取缔违法违规经营的网吧、网站。同时要加强技术研究,依靠技术手段,适时监测、监控不健康信息的传播,并对网上信息垃圾及时清理、净化。这是杜绝不良信息对青少年心理危害的关键环节。

(3)建立青少年网站,打赢“争夺眼球的战争”。

互联网的竞争被称为“争夺眼球的战争”,意即谁能吸引住网民的注意力,谁就会在互联网上取得获胜的优势。目前,互联网上的各种网站多如牛毛,既有通过扎实服务来吸引青少年的网站,也有唯利是图、别有用心的反动、色情网站。各种网站都使出浑身解数吸引青少年的“眼球”,培养自己的网民。这种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状况,迫切需要建立青少年自己的网站,通过加强服务力度来吸引青少年的“眼球”。可以通过学习、交友、就业、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等青少年感兴趣的、能切实为青少年服务的形式吸引青少年、凝聚青少年。这种网站的运作,除了旗帜鲜明、健康向上的特色之外,与一般网站并没有什么不同。另外,还可以与现有的一些知名的优秀网站合作,推出网上青少年系列活动。这种合作既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现有网站知名度大、点击率高的特点迅速扩大青少年工作的影响范围,又可以影响一般网站的建设方向,还可以有效地整合网络资源,节约思想教育工作成本,起到一举多得的作用。这方面的工作正在起步,应该加大工作力度。

2.对青少年迷恋网络游戏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篇二

随着网球运动在我国不断地发展,已经普遍成为人们熟识和喜爱的运动,参加网球运动的群体不断增多,而山西省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为提高我省比赛水平和加强群众的参与,青少年网球教练员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本研究对山西省青少年网球教练员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找出问题所在,提出建议。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010年山西省青少年网球锦标赛和2010山西省第十三届省运会及2011年山西省青少年网球锦标赛中注册的带队教练。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于教练员队伍建设文献资料及相关的报告、研究和关于网球教练员现状的书籍、期刊等数据资料。

2.2.2 实地调查法

对山西省2010,2011年省运会及锦标赛带队教练员关于网球教练员基本素质、学习、训练等相关情况进行调查。

2.2.3 专家访谈法

对山西省球类管理中心主任沈广晋、山西省网球协主席、山西省青年女队教练李英等专家,就研究问题进行了专访,获得了生动翔实的第一手资料。

2.2.4 逻辑分析法

结合所得数据和相关理论进行归纳整理,客观的分析我省青少年网球教练员的现状,对实际调查过程中产生的结果进行逻辑分析。

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1 教练员基本情况分析

3.1.1 教练员年龄结构分析

从调查情况来看,教练员中年龄结构比较合理,教练员在能力技能和知识方面各有所长,既有年轻富有活力的教练员也有经验丰富的教练员,比例相对协调使得平时队员的训练生活更加合理。

3.1.2 教练员学历结构分析

从调查情况来看,绝大多数教练员已完成了学历教育,在面对就业的问题上使得一部分网球专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涌到体校和一些青少年网球训练队伍中去工作,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山西省教练员低学历这一现象。我省也进行培养并逐步建立起一支具有一定素质水平的教练员队伍,同时也说明山西省网球教练员来源面广,网球教练员队伍在不断壮大。

3.1.3 教练员职称结构分析

教练员中中级职称占绝大部分,占73.8%,而高级职称的人数比例少,所以还应加强教练员专业技术的提高,鼓励教练员多参加培训提高职称结构。

3.1.4 教练员运动经历与技术等级分析

从表2中可以看出教练员的运动经历和等级水平情况直接影响着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而且运动经历多元化使得训练更加科学、合理、有效率。

3.1.5 教练员执教年限

由表2所显示的情况可以看出,我省教练员年龄和教龄基本合理,具有丰富的执教经验,但从长远看来,应不断加强对年轻教练员的培养和培训,进一步提高我省的网球水平。

3.2 教练员基本素质分析

3.2.1 丰富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储备

丰富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储备是搞好教学、训练、比赛最基本的条件。我省青少年教练员基本掌握了专业运动错综复杂的知识和相关的学科知识,如解剖、生理、心理、训练、保健等。从我省教练员情况分析专业教练员能够身临其境,更加感同身受,而其他专业的教练员能够开拓思路,发展自己的直接经验,使得训练更加全面合理。

3.2.2 教练员的组织管理能力

教练员的组织管理能力是体现教练员的主导作用的重要方面,直接影响着训练结果,也使得训练更加有计划、有步骤。是带领队员完成训练和比赛目标的重要条件。

3.2.3 教练员队伍的科研水平

在训练方面要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佳的成果,体现高效节能的特点,掌握训练监控的基本方法,保证训练课的质量和效果。这要求教练员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具备必要的科研能力。我省网球教练员科研成果较少,与当代竞技网球训练倡导训练科研一体化有较大的差距。

3.2.4 教练员的专项训练和教学能力

教练员在训练中制定的训练计划,所采用的方法、手段,具体实施过程中能否使运动员掌握运动技能取得好的训练效果,是体现教练员训练能力强弱的主要标准。教练员的业务素质对运动员身心健康发展和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将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是运动员成才的关键,只有创新才有生命力。教练员要在自己从事的专项上掌握技术、战术规则变化的动向,敢于超前设想未来技战术、规则对相关项目的正负面影响,并由此创造新的技术、战术和适应新规则的技战术及训练方法。

3.2.5 教练员自我修养(道德、敬业精神)

思想品格素质对教练员的成长与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力、制约力、补偿力和调节力。作为一名青少年教练员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要热爱自己的事业,以高度的自信心和强烈的责任感去完成训练和比赛。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我省青少年网球教练员基本情况为:年龄学历较为合理,主要以中青教练员为主,男女比例不协调,男教练员占绝大多数;职称结构较低,初中级教练员占多数,高级教练较少,有丰富的执教经验和运动经历的教练员,形成了一支以中青教练员为骨干、经验丰富而富有活力、老中青搭配合理的人才梯队。

2.在知识结构方面,我省网球教练员专业知识精深,基础知识表现一般,总体知识表现不均衡。

3.在能力结构方面,我省网球教练员的训练能力、管理、教学能力较高,科研、创新能力较低。

4.在道德品质方面,我省网球教练员整体表现优秀。他们道德行为稳定,工作务实认真敬业,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性,将运动员放在首位,具有自信而又良好的意志品质。

4.2 建议

1.适当增加青少年网球教练员数量,聘请省外高级职称,高水平,执教时间长的教练员到我省各地区的教练员队伍中去,发挥其传、帮、带作用,使得年轻教练员提高科学训练水平和科研水平。

2.多开展一些不同规模的比赛,让人们尽可能地参与,提供了队员比赛交流的机会,同时也加强了教练员学术交流的机会。

3.进一步完善教练员队伍的管理、竞争、激励机制,加大对网球教练员的管理力度,要重视并提高网球教练员的地位和待遇,改善单位的奖励制度,刺激其工作的积极性,加强我省网球教练员的思想建设,增强他们的事业心、责任心,进一步优化教练员队伍。

4.加强网球教练员定期的培训,应多以短期集中的学习形式为主,并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培训内容要新,力争改善教练员多年的训练模式。而且还要不断地更新、丰富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通过不断的实践形成一套切实可行,性质行之有效的训练体系。

参考文献

[1]杨强.我国青少年网球职业化发展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12,(3):68-70.

[2]刘世军.我国男子网球运动发展对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2,(2):60-64.

[3]季敦山.我国高校网球运动现状调查与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3).

[4]黄刚强.我国优秀青少年网球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水平综合评价的研究[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6,(9).

[5]冯庆梅,夏思永.我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军事体育修学院学报,2006,25(2).

[6]许龙.“体教结合”是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新途径[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6).

3.对青少年迷恋网络游戏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篇三

关于网络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的调查报告

一、前言:

实践的参加者:实践的主题:网络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实践的时间:7月15日——7月25日

实践的地点:

21世纪是一个网络时代,几乎所有人们能想到的事情都可以通过网络来完成。不论两个人相隔多远,都能像面对面一样进行交流;再如网络游戏,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能在这个虚拟世界中,释放自己平日的压力,乐在其中。接触网络最多的人群仍然是青少年,不管是学习还是娱乐,都要用到网络。但互联网中的一些不良信息,对他们的影响也是最直接的,从而衍生出一系列问题。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二、青少年与网络

网络的普及使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和使用互联网,在学习方面,青少年经常需要利用网络来获取自己所需的资料,以达到提高成绩的目的;在娱乐方面,平日面对巨大的学习和考试压力,网络是他们宣泄的最好渠道,在互联网中,所有人都不认识对方,可以说出自己平时不能说的话,尽情的发泄自己的感情。如今,青少年已经成为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在促进青少年快速成长发展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如网瘾、暴力行为等等。

青少年的网络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青少年由于身体、心智尚不完全成熟,面对网络世界的新事物、新景象,很容易分辨不清,把持不住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以致容易沉迷其中。有些青少年甚至产生了“网瘾”、“网恋”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学业、生活和工作,妨碍了健康人格的形成,并给社会带来巨大伤害。青少年有事不能很理性的分辨是非,常常因为痴迷某网络游戏而对其中一些不良或危险行为作出模仿,以致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害人害己。

三、青少年网瘾问题

一些青少年因为逃避压力而涉足网络,时间长了以后,往往会出现以下情况:1.他们觉得在网上比在现实生活中更快乐或更能实现自我。现实中,个人的言行举止都会或多或少的受到一些约束,但在网络世界中,青少年可以说平

时不能说的话,做平时不能做的事。在与其他人聊天时,也会感到轻松自由,在互联网上聊天,游戏,听歌,他们可以从中感受到快乐。2.每当因特网的线路被掐断或由于其他原因不能上网时会感到烦躁不安、情绪低落或无所适从。习惯上网的青少年,当某一天突然失去网络的时候,就会觉得生活中好像少了什么似的,浑身不自在。他们已经习惯了网络的陪伴,因为只有网络才能给他们带来青少年所需要的快乐,所以当网络突然从他们的生活中消失时,他们会感到烦躁。3.当亲人问起时,像亲人隐瞒自己的上网时间。上网的目的就是摆脱亲人对他们的监视,平时的生活中,自己所作的每一件事都在亲人的眼皮下,所以丝毫不敢造次,网络在他们看来,是唯一的自由空间,是充满隐私的地方,当然不愿意让亲人了解了。但一般出现以上三种情况的青少年,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出现网瘾的特征。

有网瘾的青少年,整天沉迷于虚拟世界中,忽略了学习的重要性,久而久之,就无法静下心来学习,以至于荒废学业。由于在网络世界中的自由性,很多有网瘾的青少年不会与他人交流,他们习惯独处,很少与他人讲话,他们已经习惯那种独自面对电脑的生活方式,并不适应现代社会的人际交往模式,对他们往后的融入社会和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

四、青少年问题行为

网络是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任何人都能在上面发布图片、视频等信息,其中不乏一些不良信息,青少年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对一切新鲜的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不能冷静的分辨是非,有时存在盲目的模仿,造成巨大的损失。

网络中最吸引青少年的往往是游戏,自从1972年推出第一个电子游戏以来,已经由简单的电子乒乓游戏发展成十分复杂的暴力游戏,而且开发商和经营者为吸收玩家创造利润越来越将刺激性和攻击性作为其关注的重心。玩暴力电子游戏已成为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暴力电子游戏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玩暴力电子游戏会导致青少年攻击性人格增加,并容易诱发攻击性行为发生。具体来说它可以误导青少年的认知模式、唤醒青少年的攻击本能、诱发并强化青少年的攻击行为、教会青少年攻击性行为方式和改变了青少年大脑的正常生理机能。

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有很大一部分喜欢玩暴力游戏,喜欢玩游戏并没

有什么错,但由于暴力游戏容易引导人们作出攻击行为,尤其是自制力不强的青少年。2007年在美国发生的两起命案不得不引起人们对青少年玩暴力电子游戏的深刻反思:4月16日,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校园发生枪击事件,凶手赵承熙在枪杀32名师生后自杀。肇事者正是暴力文化崇拜者,喜欢玩暴力色彩浓重的网络游戏。同年12月22日,两名少年模仿电子游戏中的危险动作,将一名7岁女童殴打致死。这些血的教训,让人们不得不开始注意暴力游戏对青少年心理的不良影响。

五、解决问题的基本对策

社会要对暴力电子游戏的危害性予以高度重视。电子游戏是一个较新的产业,因为它能够带来可观的利润,所以很多人对它持有支持的态度,但如果不能清楚地认识到电子游戏的弊端,就有可能纵容其弊端的无限蔓延,最终对社会造成危害。

国家要采取有效的技术手段遏制暴力电子游戏的泛滥。要通过立法等强硬手段,以方便加强对电子游戏的审核,对网络游戏按不同年龄受众的特点实行分级管理,如美国将各类电视分成六个等级,所有电视屏幕的左上角都显示正在播放节目的级别,其中M级节目中,有明显的暴力、色情问题,只适合成年人观看,并采取电视机加V锁码芯片来限制青少年观看含暴力节目的内容。

开发商和经营者应当增强社会责任感,研究、开发和经营有益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绿色游戏”。开发商应自觉履行应当承担的社会义务,减少青少年观察和学习侵犯的机会,把电子游戏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同时还应根据青少年人格心理发展的特点,多开发经营积极有益的、内容健康的“绿色游戏”,而不应在血腥、暴力上做文章,寻求感官刺激。

参考文献:①《青少年犯罪问题》2010年第四期 《暴力电子游戏诱发青少年攻

击行为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卢建军

4.对青少年迷恋网络游戏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篇四

2008年,被喻为“中国网络监督年”。这一年,“天价烟”、温州公务员考察团等事件相继浮出水面,深刻反映出民间的网络监督已成为反腐的一股强大力量。如何规范和引导日益壮大的民间网络反腐力量,推动民间资源与官方资源在反腐领域形成良性互动局面,对于有效预防和防治腐败具有长远的意义。

一、民间网络反腐作用日渐凸显

民间网站的发展只是近10年间的事,而真正迅猛发展始于2003至2004年间。2004年,凭借曝光轰动全国的山东省济宁市“下跪副市长”李信事件,中国舆论监督网被认为开创了民间网站监督高级官员的先例。此后,一系列民间网站雨后春笋一般冒出,并活跃于网络。随着“天价烟事件”、“最牛县委书记”、“躲猫猫事件”等一系列官员违纪、滥用职权的问题在网络舆论的巨大压力下得到整治,“网络反腐”越来越为普通群众所认可。自然生长、没有合法身份的民间维权网站被众多举报、上访、维权者视为解决问题的捷径,而变“上访”为“上网”。民间网络监督使官员成了公众面前的玻璃人,从而影响了他们的行为方式。官员更加自律,不敢随便越权。同样的,民间网络反腐也逐渐进入高层的视野,一些地方官方将民间网络反腐这种方式列入研究课题,尝试着加以研究、规范管理。从信息科技发展的态势看,民间网络监督发展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注定会成为促进反腐败工作的一股重要力量。

民间网络反腐产生的原因

(一)民众参与反腐的政治热情的不断提高。社会民主化的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民众的民主意识明显增强,保障民主权利、实行民主监督、主张民主诉求的希望更加强烈,人们积极争取对公众事务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与监督权,民主方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信息网络技术给民众了解信息和表达民意提供了非常便捷的渠道。

(二)互联网的固有优势。互联网具有传统信息传播媒体无可比拟的方便快捷、受众面广等特点,通过网络对腐败现象进行检举,不受时间、空间、程序等限制,且容易在广大网民中引起共鸣,一方面可以调动其他知情网民对证据进行补充,形成较完整、具有说服力的证据链条;另一方面能形成强大的舆论声势,促使党政部门有所作为。

(三)举报人担心遭受报复的心理。少部分腐败分子利用手中权力,搭建关系网,相互勾结,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使一些群众产生了“官官相卫”的错误认识;案件受理者素质参差不齐,举报案件失密、泄密现象仍有存在。群众摄于腐败分子手中的权力,害怕遭到报复,倾向于选择网络这种安全系数更高,同时又能引起相关部门重视的反映民情民意的方式。

(四)传统举报机制不畅通。一些地方错误认为群众举报上访是造成不稳定的源头,对群众反映的问题缺乏责任心,敷衍塞责;一些权力监督部门对于被举报反映的顶头上司心存忌惮,不敢查,不愿查,群众举报信被束之高阁。同时,传统的举报方式存在效率低,查处缺乏监督等弊端,群众在合理诉求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的情况下,诉诸网络,以鼓锣喧天的民意督促相关部门有所作为。

三、当前民间网络反腐的存在的主要问题

无疑,网络举报是一条最经济、最便捷、最互动和最保密的举报方式。近年来,一些腐败分子正是先在网络上被炒得沸沸扬扬之后,再被反腐机构锁定,最后落马的。但是,民间网络反腐亦存在着明显的弊端。一是腐败分子若先于反腐机关在网上获悉自己被举报的情况,会有所准备,或根据举报内容销毁不利己的证据,或串供,甚至出逃,为案件查实带来难度。二是目前,我国关于网络管理、网络监督的相关法规尚不健全,民间网络举报多采取匿名举报的形式,难以追究举报人举报失实的法律责任,使得举报具有随意性。一些群众把网络作为泄私愤的渠道,出于个人情感进行人身攻击和造谣诽谤;一些公布在网络上为网友热烈评论的事件,与真相大相径庭。而由此带来的社会负面影响短时期内难以消除。

四、民间网络反腐需要制度化出口

(一)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明确责任。一是要健全网络管理制度。纵观我国当前维权较为活跃的民间反腐网站,大都存在参差不齐,经营无序的现状。很多网络上的声音,真假难辨,在“人们都有一种要表现社会正义感的需求”的群体心理下,一些盲目的宣泄,有可能已经触犯到别人的权利和法律的神经。要通过建立健全网络信息管理制度,对造成网络信息危害的网站运营机构明确承担连带或重要责任,促使网站运营机构以一种理性的态度监管网络上的信息,监督网民的网络行为。二是改革新闻媒体管理制度。同属信息传播手段的新闻媒体,与网络密切相连。网络上的风吹草动,容易被传统媒体渠道进一步升温。可以说,一些网络反腐之所以沸沸扬扬,新闻媒体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要严格实行新闻媒体报道责任制,因报道网络舆论失实造成严重后果或较大范围不良影响的新闻媒体甚至个人要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二)注重宣传引导,加强反腐网络阵地建设。在具体工作中,要针对广大网民来源于不同的领域对腐败现象认识不尽相同的实际,通过各种途径加大党的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对反腐败工作的认识。同时,要健全完善专业网络反腐廉政网站体系。要进一步完善官方反腐网络建设,采取多种宣传方式,提高官方网络反腐途径的群众知晓度。实行民间网络反腐网站备案管理制度,对已备案的网站实行统一管理,形成官方牵头揽总,民间积极参与的网络反腐工作格局。及时了解掌握反腐倡廉网络舆情动态,坚决打击各类腐败现象,建立反腐信息综合反馈机制,及时把反腐工作成效向公众公布,展示党和政府防治腐败的决心。

5.对青少年迷恋网络游戏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篇五

杨斌

(中国石油辽宁阜新销售分公司)

摘要

当前我国网络舆情发展呈现如下态势:舆情热点事件不断攀升、各种社会思潮网上争鸣、网络信息管理渐入法制性轨道、社交媒体的链式传播趋于独立。在“三位一体”的互联网信息管理工作格局下,我国舆情信息工作形成了纵向、横向与协作的网格状运行体系。在新形势下,我国网络舆情信息工作面临诸多挑战,如舆情信息协调不畅,舆情工作发展不平衡,舆情信息分析不准确,舆情研判市场不规范等。由此,建议企业重视网络舆情工作,完善网络舆情工作机制建设。

关键字:网络舆情;工作现状;对策分析

引言:随着信息网络科级的应用,网民增长速度强劲,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微博、微信、陌陌等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使得人人都可以在网络上随意的发表意见,网络的社会影响力急剧增长,成为了信息的集散地和舆论的平台,群体性事件和网络谣言等一些负面信息在网络上频现,引发一系列的社会危机。建立一套完善的舆情监控、预警、引导机制,及时掌握社情民意和了解社会动态,成为了国有企业化解社会矛盾和维护企业稳定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 当前企业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现状及问题

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应用的深入,随着信息社会化和社会媒介化的推进,一些敏感、突发事件相互叠加,社会矛盾多发,企业在新的网络舆情的形势下舆情工作也面临着越来越艰难的挑战,在舆情研判、舆情应对、舆论引导、舆情处置等方面存在着诸多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舆情研判分析能力薄弱

网络舆情研判分析能力薄弱,主要表现在网络舆情收集研判专业性不强、对网络舆情的反应不够迅速、对舆情信息缺乏深度分析、对网络舆情的发展态势缺乏预见性、不善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建议等方面。总体而言,企业的舆情信息工作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由于互联网发展迅猛,从最早的论坛、博客,到现在的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应用,各种媒介通道不断涌现,舆情分析的难度也不断增加,专业化的要求越来越高,难度也越来越大。

相对于舆情信息工作完善的企业,我公司舆情信息分析工作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舆情信息的分析研判中,还存在准确性与及时性、社会舆情与网络舆情等方面的矛盾,影响领导决策的信息分析欠缺。舆情信息工作被舆情发展推着走,处于被动应对状态,导致舆情信息提供的质量差距较大。

(二)、网络舆情危机应对能力有待提升

企业在网络舆情危机应对方面,表现为事前研判监管能力不足导致被动应对、与公众沟通能力欠缺,不善化解舆论压力、新旧媒体联动不力导致信息引导效果不佳现象,在危机应对方面的能力还有待加强。这方面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把小事拖大,大事拖炸,在汹涌的网络民意面前,依然我行我素,罔顾民意,直到引发上层关注才匆忙处置。应对突发事件,或者负面新闻报道,很多企业也摸索出一些“经验”,往往不再是“无可奉告”、沉默不语、毫不在乎之类的冷漠,而常常是及时回应、积极表态、快速处理。但很多回应表面看起来是重视舆论、尊重监督,实质上还是为应付舆论而做的“危机公关”,转移公众监督视线,回避矛盾和问题,或以“进一步调查”“进一步处理”之类回应做舆情试探,静观舆论反映,如果是穷追不舍,紧盯不放,就以“情况复杂”等原因告之“正在调查中”,实则是拖延与搪塞。

(三)、网络舆情工作队伍和平台建设尚需加强

在当今网络时代,要准确把握舆情导向,需要专业的民情监测,在网络大潮中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误判,需要通过借助专业机构,借助科学的方法,以准确的数据和客观的评价体系作支撑。我公司在网络舆情监测信息系统建设方面也较为滞后。目前,信息技术已被应用在舆情监测和研究领域。如自动化的网络舆情分析系统软件,能通过对网络各类信息汇集、分类、整合、筛选等技术处理,再形成对网络热点、动态、网民意见等方面的实时跟踪统计,通过对热点话题、敏感话题、关键词等进行识别,实施主题跟踪,进行倾向性统计与关注度趋势分析,对突发事件、涉及内容安全的敏感话题进行跨时间、跨空间分析和预警。

二、加强网络舆情工作机制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网络舆情收集研判机制实现以快治快目标

新媒体短平快的传播特点,决定了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处置要争分夺秒,由其是对一些负面信息在尚未形成的时期,做到早发现早控制早处置。建立健全高效的处置机制是非常必要的。

1、规范舆情监测,完善日常监测报告制度

网络舆情监测报告主要是通过监控发现网络舆情,捕捉舆情信息,对舆情走势、突发事件应对主体、过程及结果进行研判,其主要内容包括对有关事态发展及事件处置结果网络言论的收集、民意倾向性的判定、研判结果的利用及应对建议的提供等。

网络舆情监测报告制度应对网络舆情监测范围、报告内容、报送程序等加以规定,要求相关部门把网络舆情信息收集、研判纳入日常业务工作,形成制度和常态化。

2、强化舆情分析,把握舆情事件发展态势

舆情分析不能简单地就事论事,要把舆情事件放到时代和现实的大背景下来思考和分析,深化民意研判、社会研判,注重分析舆情背后的社会情绪、社会心态、文化现象等,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从而对舆情的发生发展有一个较为准确的、整体的、宏观的反映。

3、深化对策建议,提供舆情应对决策参考 做好舆情信息工作,还要善于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建议。网络舆情监测部门应将重大舆情监测情况及时通报给有关部门和领导,提供应对策略或建议。对策建议要站在全局高度来提,不要泛泛而谈,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二)、完善舆情事件的干预和应对措施

1、建立网络舆情危机预案制度

要针对本公司具体情况和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制定配套应急预案,在应急预案执行机制中,要明确职能划分,也要有具体的操作指导。不仅要有危机发生后应对各种可能情况的多套行动方案,如遏制危机、处理危机、消除危机,重建或恢复正常状态等,更要通过培训、演练提高应急系统的指挥能力和应变能力。

2、把握舆情干预时机

企业应加强与舆情互动、真相与谣言赛跑的意识,善用“黄金4小时媒体”,如微博、QQ 群、BBS 论坛等,迅速对事件做出反应,做到“速报事实、慎报原因、再报跟进”,化解舆情事件时间压力。

在网络舆情潜伏期,当事方要及时表态,大事化小,抢抓第一落脚点;到发展期后,要冷静面对,加强舆情收集研判,运用新老媒体“组合拳”;在舆情高涨期,要掌握主动,精选角度,因势利导,引领话题;在舆情回落期,要防止舆情反弹,淡化支节,重塑形象;在舆情反馈期,要走群众路线,体现社会责任,进行管理创新。

4、建立舆情引导机制,提升舆情疏导技巧

网络舆情引导机制主要是通过网络发言人、网络留言板、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等网络沟通机制,针对舆情事件的评论尤其是怀疑、指责、猜测、反对等负面和消极评价进行引导,包含互动、澄清、解释、疏导等环节。

通过对大量舆情事件及其应对情况的考察和总结,在舆情应对尤其是在负面网络舆情的疏导方面,应掌握以下基本原则和技巧。第一、第一时间发声。突发事件发生后,企业要成为突发事件的“第一定义者”,掌握主动权、话语权,可以避免谣言流布,同时防止新老媒体交互放大负面情绪。

第二、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遵循网络传播规律,把握时机、精心策划、周密部署、科学应对,不断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实效性。

第三、直面根本矛盾。承认企业的缺陷,尊重网民判断力,提升沟通技巧;积极回应网络议题。

第四、要转变文风。摆事实讲道理,重论据讲逻辑;熟练运用网络技巧,使舆论疏导工作开展得更加有效。

6、落实网络舆情善后协调机制

舆情事件的高涨期过后,为尽快恢复正常秩序,需要建立善后协调机制,继续追踪和监测事态的发展,观察势态有无反复迹象;具体落实善后工作和扫尾工作,监督有关措施的落实情况。善后处置机制还需要保证善后工作人员和资源到位,落实处置机制中明确的有关协议,着手追究有关部门和人员的责任,汲取经验教训,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

三、结论

网络舆情不是“洪水猛兽”,而是网络民意的表达,企业应该本着开明、开放、诚恳的态度,建立起一套预警机制,争取舆论的高低,在危机面前,发出有理有力的声音,从而化“危机”为“转机”,达到善治的目的。

6.对青少年迷恋网络游戏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篇六

阶段报告

如东县马塘镇潮桥初中王新华

一、背景与价值

1、网络的出现,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变化的趋势将表现得越来越明显。掌握计算机知识,是孩子适应现代社会必备的能力,互联网正在改变孩子的学习与生活。孩子能参与计算机网络活动了,一方面,丰富的网络资源使他们眼界大开,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缩短了孩子与社会各个方面、世界各个角落的距离——父母们为之欣喜;另一方面,网络文化中有害信息的戕害,弱化了青少年的道德意识,网络文化的直接化和形象化会对儿童惯有的思维方式产生极大的冲击,从而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又使得父母们无比忧虑。由于网络的自主性、开放性和多元性,它在为人类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和先进高效的手段的同时,也给人们思想带来了许多负面的、消极的影响。因此,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也逐步走入了德育研究的视野。“计算机道德教育也要从娃娃抓起”已成为社会有识之士和广大青少年学生家长的强烈呼声,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的研究也因此成为学校教育工作者刻不容缓的一项重要工作。

2、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04年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教育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意见》中强调了对未成年人思想教育道德建设的重要性,从多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其中包括了对网络环境下未成年思想道德方面的意见。《意见》提出: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给未成年人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与此同时,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在各种消极因素影响下,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面临一系列新课题。

3、中共中央政治局2007年4月23日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加强青少年网络文化建设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会议。会议指出,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互联网等信息网络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扩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辐射力和感染力,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会议强调,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正确的宣传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要在网上建设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思想文化传播平台,努力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要营造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遏制腐朽落后思想文化传播,形成共建共赢的精神家园。

4、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是个体在道德认识、情感、意志、行为和习惯逐渐确定和完善的过程。学生良好品德的教育是一个古老而充满新意的话题。传统的道德教育认为学生的良好道德行为是受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因素影响和作用的。现在网络的出现为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形成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也给我们的学校德育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在计算机网络活动中学生良好道德行为形成势必受到影响,这就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和创设了环境。

5、网络为学生的学习、交往、合作、竞争提供了崭新的环境,同样的也为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展现了全新的舞台。而初中阶段是学生渴望独立、形成价值观念的关键期。鼓励孩子学习使用电脑和网络,不只是要他们学一门知识,更主要的是让孩子们永远保持好奇心,并有信心和能力来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因此,开展本课题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概念与理论

(一)概念界定

1、网络文化:是指基于网络技术而产生的以网上生活为核心内容的新的社会文化生活现象。广义地说,它主要是由网络技术文化、网络规则文化以及网络观念文化所组成。其核心是网络观念文化。狭义地说,它主要是网络信息文化。

2、计算机网络活动:是指在网络环境中,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撑下,以“电脑”、“网络”为主要活动载体的学习和娱乐活动。这一活动是以能充分发挥小学生创新能力、锻炼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其主体人格为基本目的的。

3、青少年思想品德:青少年思想品德是受教育者个体在道德认识、情感等诸要作用下以其相对稳定的方式体现出来的外化的道德品质。青少年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是一个内外因素共同规范的过程。青少年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网络文化对其思想品德的影响较为敏感。道德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对小学生是终身受益的。在本课题中特指学生在计算机网络活动中的良好道德行为。

(二)理论依据

1、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是与科学主义相对立的现代哲学思潮。人本主义讲人,讲的是个体的人,理性和感性相统一的人。人本主义理论十分注意人的个性,重视理性和感性的统一,它支持现代管理理念中的理性科学主义管理和非理性人本主义管理的有机融合。

2、人全面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人在各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潜力,只要给予适当的外部条件,就能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潜能和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一理论认为人在各方面只有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理论揭示了学生参与网络活动的各种能力是有一定潜力的。

3、柯尔伯格关于道德认知发展的理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揭示了青少年道德发展和变化的规律,认为青少年的道德发展是一个从服从外在权威到服从内在标准,或从纪律道德到合作道德的过程。柯尔伯格认为青少年的道德既非固有的善良本性的展开,也非单纯环境强化的产物,而是内在主体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因此,面对“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影响”,既不能听之任之,任其泛滥;又不能视其为洪水猛兽,横加阻挡。而应实施主体参与式的网络道德教育,对网络文化采取科学辩证的态度,恰当引导,有效规范。

4、知行统一的理论。

知行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道德领域的具体体现。“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知识改变意识,观念改变习惯,规范改变行动,是知与行相统一、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提高青少年网络道德素养,认知是前提和基础,践行是归宿和结果。加强青少年网络规范教育,就是要把青少年的网络道德观念内化为他们的自身修养,转化为他们的自觉行动,从而实现网络道德认知与网络道德行为的高效统一,而不应是高度监管下的网络约束。

网络文化的发展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正处于渴求知识期间的青少年可以通过便捷的网络迅速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但在泥沙俱下的混合物中如何取其精华,则需实践者的有效行动予以配合,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

三、内容与策略

(一)研究内容

我校自申请《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课题以来,专门成立了《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课题研究小组,安排了学校德育骨干、班主任以及部分优秀教师参与了该课题的研究。落实课题小组的成员首先调查研究了目前网络对学生思想影响的情况,并通过下发表格了解学生上网的情况,写就了《中学生上网情况调查与分析》、《中学生上网现象调查及心理研析》、《青少年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透视》等论文和研究报告。我们课题组成员先后参加了市、县、镇举办的“十一五课题”相关活动,听取、学习了课题研究的有关内容。

目前该课题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研究成果:王新华在《江苏教育技术报》上先后发表了《网络环境下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新探》、《不良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负面影响》的论文,王新华在《长三角教育》上发表了《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危害及其矫治对策》的论文,王新华的论文《网络文化的内涵、特征及思考》荣获中国教育学会“园丁杯”基础教育论文大赛一等奖,王新华的论文《不良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负面影响》获中国教育学会第21次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三等,王新华的论文《青少年网络瘾症状及其危害论析》获全国第十七届中小学班集体建设理论研讨会三等奖,余志明的论文《信息时代学校德育工作的实践与探索》获全国第十七届中小学班集体建设理论研讨会三等奖,许爱山的论文《初中生上网现状分析及教育策略》获全国中小学德育优秀论文三等奖,钱宗兵的论文《用好网络资源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获江苏省优秀教育论文二等奖,汤亚宗的《母爱》教学案例获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一等奖。

(二)研究对策

1、制定了规范学生网络道德和日常行为的若干规定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人们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信息技术给人们

带来的便利与好处。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和广泛应用,网络中已出现许多不容回避的道德与法律的问题。因此,在我们充分利用网络提供的历史机遇的同时,抵御其负面效应,大力进行网络道德建设已刻不容缓。以下是有关青少年网络道德规范的要求:

⑴禁止去任何商业性网吧。

⑵禁止浏览反科学、反人类,反社会、色情等不健康的网站。

⑶禁止通过网络参加或支持一切反动组织。

⑷禁止在网上传播反科学、反人类、反社会、破坏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危害国家安全或他人人身安全的言论。

⑸为防止学生参加网上非法反动组织,学生不得用维语进行网上活动,在上网期间必须有值班老师进行监督。

⑹对于网上结交的网友要友好,不去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

⑺上网活动须有益于身心健康,不得沉溺于网上玩游戏、聊天等与学习无关的事情。

⑻要维护网络安全,不要坏网络秩序。遵守网络道德和安全规定,不浏览、不制作、不传播不良信息。

2、建立了德育网络资源库

为有效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以校园宽带局域网为基础,建成网络德育资源库,成为我校开展德育工作的平台、班级管理的阵地、师生交流的窗口。

学校将所有教室全部配备电脑网络接口,通过校园广播系统、校园电视系统、校园网络系统开展了一系列德育教育活动。定期组织开展青年团校、法制宣传、远离毒品、文明上网、爱护环境、演讲比赛、网上签名等教育活动,开辟“网络论坛”,学生可就学校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与学校领导、班主任、任课老师进行直接网上交谈,便于学校及时掌握情况,采取有针对性措施;还将几十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和爱国主义歌曲上载到德育资源库,定期供学生收看。

3、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课提高学生的网络素养

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力求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课程中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变传统灌输式德育为参与式德育,将教育内容由枯燥变为生动。为学生推荐优秀网站,在聊天室与BBS电子论坛的教学中,明确指出其利弊,引导学生应将其用于讨论学习内容,如发布难题、征集解答和请老师解答等。学会正确对待电子邮件中的垃圾邮件与不良信息邮件病毒,在信息下载过程中学会辨别信息真伪,学会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使网上丰富的信息成为培养学生多方面素质和良好道德品质的有效补充,同时加强网络媒介教育,使学生把信息技术道德规范和信息技术知识置于同样重要的层面加以学习和掌握,内在地培养出自觉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责任,倡导以自律为主的自律他律相统一的道德观。把德育教育方法从封闭式德育向开放式德育转变,针对扑面而来的信息,敞开思维的大

门,让学生经受信息大潮的冲击和“洗礼”,从而增强对不良信息的抵御能力,从认知式德育向实践式德育转化,重实践而达知行统一,这是青少年远离不良信息的重要保证;从接受式德育向批判式德育转变,培养学生独立的批判精神,构筑一道心灵的信息“防火墙”,采取一系列切实措施预防和救治“网络成瘾症”。

4、加强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教育

综合素质应包括理想、道德、心理、法制和行为规范、网络素养等诸多方面,网络素养教育应纳入中小学的正式课程。所谓网络素养主要是指对网络的认识、利用和参与方面的素养,包括对网络积极作用的开发、利用能力,对网络消极作用的防范、排除能力,对网络内容的分析判断和辨别抵制能力以及使用网络的能力。因此,我们将大力开发校本课程,把正确上网的知识教给学生,让他们自觉建立起防止不良网络信息侵袭的铜强铁壁。

网络这个原本神气的东西已经运用的越来越普遍,而且已经走进了我们的课堂,面对开放的、虚幻的、信息量庞大的而又存在安全隐患的网络世界,我们该如何面对。如:网络课上,布置学生查询有关“中国计算机发展”的情况。学生自己根据搜索出的网址逐个浏览,发现很多网站的内容不符合自己要求,在进行了大量的搜索操作后,学生失去了耐心,转而去浏览其他引起其注意力的内容,如聊天、收发邮件、玩游戏、欣赏Flash动画、听歌曲等。这些总是能抓住他们的眼睛耳朵,吸引他们,使得他们不能集中精力进行学习,而沉迷在这些娱乐内容里面,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四、下阶段课题研究方向

1、研究网络环境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更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通过目前的研究发现,对于学生与网络文化之间的关系有了一定的了解,网络文化对学生产生不小的影响,如何进一步引导学生正确选择网络文化将是我校下一阶段的重要研究内容。面对复杂、多样的网络环境,我校还需要从更深的层面、更开阔的视野观察、调查、研究。根据下阶段研究的主要方向,我校安排了课题组进行充分的讨论,确立了下阶段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网络环境下我校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更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2、技术层面上扬长避短建立校园网络文化。

抢占阵地,尽快发展我们自己的信息带。把《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社会主义荣辱观》及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宣传教育内容制成中文软件,构成强大的宣传框架。强化在网上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形成强大的主流引导攻势。

有效防范,依法建立防火墙。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强化防范意识,加强综合治理,控制污染源。

7.对青少年迷恋网络游戏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篇七

如东县马塘镇潮桥初中 王新华

摘要:网络文化是把双刃剑,当青少年在充分享受网络给他们带来的方便、快捷、乐趣的同时,对其身心健康也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学校应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以积极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运用网络推进丰富多彩的德育工作,推动青少年思想道德健康发展。

关键词 :网络文化;青少年;思想品德;影响;对策。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文化,并且正以惊人的速度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和领域。作为培养人、塑造人的学校,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做好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已成为学校思想文化领域里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影响,探讨新形势下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的对策。

以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网络文化,正在改变着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深刻影响着他们的政治态度、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道德准则,为推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提供了平台,为德育手段的现代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一、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积极影响

1、网络文化改变了青少年的交往方式。消除了传统交往中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文化层次等的差异,拓展了青少年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与交往渠道,扩展了青少年的交流平台,为封闭在“象牙塔”中的青少年,迎接社会风浪的冲击,奠定了基础。

2、网络文化提高了青少年的主体能力。网络文化的双向交互机制激活了青少年的主动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增强了青少年的自我表现欲望,体现了青少年的自我价值。网络文化改革了传统的黑板、粉笔、教科书式的教育场景,变革了传统的说教、灌输的信息传播方式,而是借助网络,提供了人机一体化的环境,开辟了一个新的教育平台,创造了一个新的教育情景,通过讨论、交流的方式,以人为本,尊重个体与个性的发展。网络文化利用多媒体营造出一种相互交流的全新操作环境,极大地扩展了人的智力和感官能力,把人的潜能发掘到一个更深的层次。

3、网络文化充实了青少年的心理空间。在学习孤独感日益严重的今天,网络文化的隐秘性和虚拟性,给人们的精神世界营造了一个相对平等而自由的空间,青少年敢于在网络上 1 抒发情感,倾吐内心感受,反映自身思想,宣泄个人情绪,回归“本我”,使身心得到放松,压力得以缓解。

4、网络文化内容的广泛性有利于青少年观念多元化和现代化。网络文化覆盖面广,包罗万象,超越了传统的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的界限。网络文化不仅丰富了传统道德的内涵,而且为大青少年提供了接触异质文化的机会,有利于青少年吸取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

5、网络文化形式的多样性有利于青少年思想品德工作的生动化。网络使得教育内容的表现形式从平面走向立体,由静态变为动态,从现实趋向超时空,从单一迈向多元,使教育内容变得丰富而全面,并且具有客观性和选择性;这些不仅扩展了德育的时空,而且增强了德育的吸引力,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针对性。

二、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负面影响

毋庸置疑,网络文化带有鲜明的西方文化烙印,在东西方网络文化的互动交流中,西方文化所体现出的侵略性和扩张性不可忽视。在文化国际主义的今天,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化渗透,青年学生很容易被西化,被迷惑,认为只有西方的才是最好的,盲目信奉西方文化信仰、刻意追求西方生活方式、紧紧效仿西方社会现象。

1、浅尝辄止,不善思考。在频繁的上网过程中,青少年浏览到大量信息,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生活的等各个方面,极大地扩展了他们的认知面,使他们在瞬时获取大量信息。然而,互联网上大量的信息如过眼云烟,在青少年的大脑里若隐若现,干扰其思考和价值取向,甚至造成认知麻痹现象,直接影响其思维活动。网络以其超形象化、超综合性的特征使青少年习惯于放弃思考、追问本质的思维方式。

2、情感淡薄,虚拟交往。青少年正处在情感体验的高峰时期,喜怒哀乐情感溢于言表。网络文化极大地拓展了交流空间,改变了青少年与他人交流的环境,改变了工作和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模式。许多青少年在网上毫无顾忌地发表观点、意见。以情感为纽带的人与人之间相互信赖的关系,被人与计算机之间的“网络化”、“虚拟化”所取代。

3、游离现实,虚无人生。网络空间新鲜事物不断涌现,为青少年营造了一个光怪陆离、亦幻亦真的虚幻世界。在网络世界徜徉的青少年都扮演着自己理想的角色,弥补现实中的不善与不美。他们带着理想的希冀上网,期望从网上得到现实中无法得到的东西,抛开社会生活原则和规范自由驰骋,在获得心理空虚和虚幻的满足后,会不知不觉地失去真实的自我,最终变成信仰的“虚无主义”者,甚至人格畸变或双重人格。

4、诱惑难挡,违法犯罪。网络是一个信息的宝库,同时也可以说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学术信息、娱乐信息、经济信息以及各种各样的黄色、暴力信息混杂在一起,使网络成为信 息的万花筒,各种垃圾信息会弱化青少年的道德意识。据有关专家调查,网上的非学术性信息中,47%与色情有关,电脑网络技术使色情内容传播成本降低、传播手法更为隐蔽并且迅速,更易传播,导致青少年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增多。

三、网络文化背景下学校思想教育工作的对策

网络文化为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了新途径。目前学校的思想教育主要还是课堂教育、形势报告、组织青少年讨论学习、个别谈话等,内容单调,形式化的东西比较多,效果一般都不尽如人意。而网络不受时间、地点、地位的限制,能够及时传递信息、解答青少年普遍关心关注的问题,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预测性、针对性和开放性。

网络文化使老师能够了解到更为真实的青少年思想动态,从而增强了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由于各种原因,许多青少年不愿在老师面前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这为老师及时准确地掌握青少年内心世界设置了一道无形的屏障,而网络提供了一个可以匿名、自由的发表观点的环境,其特有的文化氛围和适度的宽容环境,备受青少年欢迎,青少年乐于在网上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流露出来,老师可以据此分析,从而找出对策,网络交流成为观察青少年思想动态的最好“窗口”。

网络文化使得青少年与世界联系更加广泛,学校传统思想教育“制订目标——安排课程——课堂灌输——考试评价”模式显出滞后性,它忽视青少年的情感体验和环境影响,内容枯燥抽象,手段机械单调,难以被青少年认同。而互联网却以其现代化的手段和声、图、文并茂的传播方式对青少年思想品德、价值导向存在较大影响。如何建立学校思想教育有效工作机制和创新机制,加强网络化环境下当代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刻不容缓。

1、建立学校思想教育网络机制,营造绿色网络文化环境

(1)建立学校思想教育网络工作机制。学校思想教育必须认清网络文化发展的新特点,树立强烈的阵地意识,不断加强网络文化阵地建设,努力开辟思想教育的新天地。一是增加网络文化思想教育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二是规划和建设好学校网络文化主题网站,三是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站文化,四是加强网络文化思想教育队伍建设,五是积极利用 BBS 开辟网络文化教育新阵地,六是开辟网络文化专题论坛,七是开展网络文化心理咨询,八是“依网络做活动,以活动兴网络”,拓展网络文化思想教育空间。有计划地开展贴近青少年网络文化生活的有影响的各类活动,如绿色网络教育征文,开展“我与电脑”,“我与网络”,“我看INTERNET”等与之相关的系列征文,关心青少年的思想、学习、生活、交际、友谊、爱情、道德、理想、职业和未来等方面,把主旋律唱到网上,以达到凝聚人、团结人、鼓舞人,激励青少年拼博奋进的教育目的。(2)建立学校思想教育网络创新机制。思想教育必须针对网络文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积极推进思想教育的改革,突破传统,善于创新。一是在思想观念上,把握网络文化的基本特征,确立现代教育观念。二是在思想教育内容上,充分挖掘和利用网络资源,用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内容占领网络阵地。三是在教育方式方法上,体现网络特点,充分利用网络的各种功能,灵活开展思想教育。四是在工作格局上,建立以思想教育网站为主体的新型网络文化教育平台。

(3)建立学校思想教育网络保障机制。在当前学校及社会网络文化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要为思想教育赋予新的、现代化手段,保障网络的科学建设和健康发展。一是切实加大对校园网络建设的投入力度,努力做好思想教育进网络的硬件保障工作。二是加强建设、管理,切实做好思想教育进网络的组织保障工作。三是培养网络思想教育者,努力做好思想教育进网络的队伍保障工作。四是建立学校与政府的合作渠道,努力做好思想教育进网络的环境保障工作。把好网络的“入口”和“出口”。五是争取社会力量加大对学校网络建设的支持,努力做好思想教育网络的资源保障工作。

(4)建立学校思想教育网络功能机制。努力实现网络教育的引导功能,应积极引导青少年主动开展“网德”大讨论活动,强化网络上的自律意识和道德意识,提高网络自我教育功能。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网络生存方式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弘扬健康积极的网络文化。引导青少年开展各种具有积极意义的讨论活动。要堵疏结合,监控和引导并重,有效地引导网上舆论。如果说靠监控和删除文章来控制不良网络文化是一种“堵流”手段,那么及时发布主流媒体信息,扶持正面理性信息,引导网上舆论方向则是一种“疏导”的手段。在网上关于一些话题的热烈讨论中,如果把所有涉及敏感问题的文章一味删除,容易引起青少年的反感甚至导致对立情绪。因此,对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不仅要“堵”,而且还要“疏”,坚持疏堵结合,监控和引导并重。当代青少年对事物有自己的判断标准,无论是眼界、理念还是思想,都比较成熟、比较理性,我们应该相信他们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只要我们注重培养一批有独立思考能力、立场正确而坚定的青少年网友,依靠这些骨干带动更多的网友理性地思考和分析问题,就能够实现青少年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可见,要“疏之有度、堵之及时”,才能牢牢把握网络阵地的主动权。不论是堵还是疏,都要立足于帮助青少年提高对网络文化进行独立判断的能力。惟其如此,才抓住了网络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

2、加强网络文化下的道德教育,塑造健全的网络道德人格

(1)创新理论教育,倡导健康上网。把辨别网上信息的能力、网络道德、网络自我规范意识以及网上的行为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作为工作的重点。把热点问题讨论作为难点,积 极主动引导学生,改变传统的说教和填鸭的方式,要发扬民主,尊重个体与个性,与学生展开讨论和沟通,耐心地把问题从根源、本质上分析透彻,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思想上认识问题。

(2)以文明修身为载体,加强学生文化底蕴的积累。学校应加大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举办网上大课堂活动,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让学生通古今、晓中外,接受先贤志士的教导和熏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具备分析和评判网上信息资源的能力,增强自我防范辨别能力,加强自我约束能力。

(3)重视网络心理咨询,健全学生心理。安排心理咨询师,对学生展开面对面交流或网上沟通,排解学生内心的积郁,调整学生的心态,引导他们重塑健康的心理,步入正常的学习生活。使网络文化成为学生主动表达自己心声的一个窗口,使学生拥有一片抒发自己情感、坦露自己心声的天地,让学生可以互相帮助,解决同龄人内心的问题。使学生既是受教育者,同时也能成为教育者。

(4)健全网络管理,加强综合治理。深入研究并制定切实可行的网络法规,加大网络管理力度,规范净化网络环境。例如制定“网络自律公约”,开通反垃圾邮件平台,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对网络信息进行审查、控制和过滤,使学生无法接触垃圾信息。

参考文献:

上一篇:四上、下传统文化教案下一篇:风景如画的唯美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