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语文教学的本真

2024-06-26

追求语文教学的本真(精选9篇)

1.追求语文教学的本真 篇一

思考:数学教学的本真追求

顾志能谈教学创新

数学的产生,源于人类的思考;数学的发展,是人类思考催动的结果。因此,思考是数学最原始的基因,也是数学最本质的特征。

任何一个普普通通的数学学习内容中,都蕴含着这样的特征。如“10的组成”,蕴含着“有序思考”;“20以内的加减法”,蕴含着“多样化和优化”;“四边形的认识”,蕴含着“分类、抽象”;“三角形的面积”,蕴含着“转化、推理”……每个数学知识都是人类思考的结果,都承载着有助于人们提升认识事物能力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

所以,我们可以大胆地说,数学的知识,本质上只是一个承载了思考的载体;教数学,根本的目标就是要借助这个载体,让学生感悟或掌握其中的思考元素,从而获得更为有意义的思维的发展。承载着新时期教育使命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明确地提出了“数学思考”的教学目标,并强调要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那么,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如何才能实现这样的追求呢?

其一,教学价值的取向要更明确——凸显数学思考。在备一节课时,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数学思考的重要性,要善于挖掘每个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思维元素,将其明确地呈现于教学目标之中,并设想好落实这个目标的教学过程与手段方法。在课堂上,我们要借助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时刻不忘且全力追求数学思考目标的实现。这样的课堂,就会展现出数学教学最本真的价值。

其二,问题情境的设计应更开放——引发数学思考。开放的问题情境,才会激起学生主动探究、深入思考的愿望,也才会让学生有展现个性思维、发挥创造能力的机会。教师给学生多大的空间,学生就会展现多少的精彩!因此,我们在备课时,问题情境的设计应更开放一些,要想办法让学生面临一个情境,能主动调用已有经验,自觉展现丰富想法。方法多样、结果多元的学习任务,会有效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营造出数学课堂的最美氛围。

其三,教学过程的推进可更曲折——激活数学思考。曲折坎坷的学习过程,会让学生面临更多的挑战。想要前行,学生就需要开展更多更深的思考,就需要理解、碰撞别人的思维……思维被全面激活,那是数学课堂最高的境界。所以,在教学推进之时,教师应少为学生“铺路搭桥”,应淡化过程的“平稳流畅”。重要的,是要抓住学生认知的困惑点、疑难处,敢于放大,有意曲折,促使学生通过深刻的思考,实现对知识和技能的真正理解,实现对方法和思维的突破与悟得。

其四,教学方法的运用当更有效——加深数学思考。教与学的方法是多样的,并无定法,更无优劣高低之分。我们不能说“启发式”“探究法”就是好方法,不能说“讲授法”“听讲法”已经落伍过时。要说某种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最重要的就是要看这种方法在设计与运用时,是否指向于促进学生思考的目的,是否能实现加深学生思考的功能。如中国教师最常运用的“变式”手段,虽然非常传统,但却能切实提升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这不就是好方法吗?

数学的教学,除了上述四个方面,一定还有很多的元素需要关注,需要研究。但是,无论哪个元素,只要能时刻指向于“思考”,处处体现出“思考”,那就一定是在追求并实现着一个正确的教学方向——本真的数学教学。

2.追求语文教学的本真 篇二

一、充满生命活力是本真教学的要求

吴星教授指出,研究课堂教学,解决好“为什么教”的问题更为重要,化学教学要为促进学生发展而教,要为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而教,要为理解化学本质而教。因此,我们定位了初中化学本真教学: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让学生学习“真实的化学”,以科学素养为本、以学科课标为本、以学生学习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实现教师、学生、教材、教法等要素协调、和谐发展。要设计真实的情景、进行真实的探究、组织真实的讨论,让课堂既充满智力挑战,又不断让学生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这样的课堂是引导学生崇尚科学、探究真知的课堂,是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二、教学理念支撑是本真教学的前提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进一步明晰了化学课程的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基于课程标准,初中化学本真教学要以三个理念支撑:

1.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化学课程应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要目标,使每一个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去学习生动有趣的化学知识,激励学生积极主动探究,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落实深刻的学科理解。

化学教学需要回归到化学学科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模型、基本应用,教师要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从公民的视角、学科的视角、学生的视角理解化学课程,充分利用并挖掘教材内涵,提炼化学学科思想和思维方法,利用社会和生活中鲜活的事例或史实,把握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效设计教学目标,准确设计教学内容和过程,实现人人学习真实且有用的化学课程。

3.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

课堂上的各类活动都是围绕学生而开展,教师要指导学生有计划地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并让学生以平等的身份与教师互动。

三、优化教与学的过程是本真教学的关键

实施本真教学,能培养学生从化学的角度初步认识物质世界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具体实践中需要优化教与学的过程,这是实施初中化学本真教学的关键。

1.调整教与学的具体步骤。

我们对传统的化学课堂中教与学的步骤进行了调整,明确了课前、课中、课后的具体任务,具体要求如下:课前储备———教师在课前有针对性地布置预学内容,为学习新的内容或主题进行多方面的准备,学生根据教师的课前任务进行自学,整理收获,提出困惑,教师及时检查、评价,并作出教学决策,将教学内容转换成学习活动。课内探究———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内积极主动交流、探究、实验,并通过精当的释疑解惑,使学生逐步获得新的知识,体验探究过程,解决相关问题。课后完备———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课后练习或活动,做好整理与归纳、巩固与演变,完善知识体系,形成良好的思维方法。同时教师在课后要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适时组织教学补偿。

2.优化课堂教学的活动环节。

我们明确初中化学课堂至少应具备五个活动环节:

(1)情景导学。情景导入承载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关联学生的已有认知、渲染气氛等作用,这些都影响着后续的课堂教学的质量。要针对具体学习内容,围绕主题,努力从生活、社会、学生学习实际中提取有价值的真实又富于启迪性的学习情景,并进行创造性的设计和开发,真正把教学问题转换成学习问题,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发现冲突所在。

(2)探究践学。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教学中创设以实验为主的探究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在实验、观察、交流讨论中学习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课堂教学中要精心组织好科学探究,强化化学实验教学,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要围绕核心问题组织学生探究,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主动发展。

(3)释疑助学。教学中要围绕学生在课前和课中产生的疑惑,有目的地进行点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展示交流,把生成的知识技能条理化、明晰化,达到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教学中应该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各种想法、各种观点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讨论,教师的点拨要精当,凸显学科思想。

(4)反思悟学。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的某个环节后,通过讨论交流、教师点评、学生反思等方式,对所教内容、方式方法、学习成果等进行总结与归纳,帮助学生回归课堂教学目标,指导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知识内化,引领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培养学生自我领悟的能力,促进学生养成系统思维的习惯,提升自我构建相关知识的能力。

(5)精练促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留出必要的时间让学生练习,并通过教师或学生的精巧点评,对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技巧进行指导,促进全体学生及时巩固学习效果,及时进行自我纠错和自我评价,以检查教学目标的达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追求“本真化”的词语教学 篇三

【中图分类号】G ?摇【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A-0075-02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词语教学丰富学生的词汇,是教师的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大部分语文教师都认为教材中词语量太少,想系统教学也翻不出什么新花样,往往都是一带而过,学生对词汇的掌握也仅停留在“音、形、义”表面,很难应用于实际。因此,词语教学必须回归“本真”。

一、分析形声,追溯词语本义

汉字是从象形文字发展而来,古人借助“象形”“会意”“指事”“形声”的造字方法,创造了丰富多彩、意蕴无穷的中国汉字。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从这四种造字方法中得到启发,在词语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比较,感受汉字“音”“形”“义”的联系,揣测词语的意思,从而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激发学生学习词语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瘫痪”和“憔悴”两个词语时,一位教师恰当地采用了象形法和形声法,让学生通过字形、发音体会词义,取得很好的效果。

师:请你仔细观察这两个词语,看一看有什么发现?

生:这几个字都是象形字。因为“瘫痪”都是病字头,说明身体有病。“憔悴”二字左边都是竖心旁,“憔”右边的“焦”表示“焦虑”,而“悴”右边的“卒”表示“死亡”,综合起来这个词语表达的含义是“心焦虑到接近死亡”,所以人就表现出“憔悴”。

师:你真会观察。但是,这两个字不单是象形字,还是形声字。同学们,刚才这位同学注意到“瘫”字是病字旁,此外,这个字还包含有一个“难”字,是哪个“难”?

生:困难的“难”。

师:这个字还可以组什么词?

生:艰难

师:很好,这个字还是个多音字。除了读第二声,还能怎么读?

生:nàn,灾难的“难”。

师:同学们,课文中21岁的小伙子双腿忽然瘫痪了,生活变得很艰难,对这样一个年轻人而言,这何尝不是一场人生的——

生:灾难啊!

师:是呀,课文中的主人公“瘫痪”了,给他带来了灾难,主人公的母亲怎能不“憔悴”呢?

在这个教学片断里,教师利用了生字的字形、发音,让学生在形声字的基础上学习词语,加深了学生对词语词义的理解。

二、引领品读,感悟词语意境美

每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都会表现出不同的含义。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将对词语的理解融入到对文本的理解当中,并进行品读,才能帮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加深对词语和文意的理解和感悟,情感体验同时也得到升华,学生的词语学习过程会更加丰满。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遥远”一词的做法是这样的:

师:(出示词卡:遥远),哪位同学愿意来读一读这个词语?

生:yáo yuǎn。

师:刚才这位同学读得很准,那谁来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呢?

生:感觉在很远很远的地方。

师:那如何才能读出“遥远”的感觉呢?

生:读得慢而长。

师:真聪明!下面请大家带着自己的体会,把这个词放回到课文里再去读一读。

生(一起声情并茂地朗读):我仿佛看到,寒冷的冬天,鸟妈妈为了让孩子不挨饿,它四处寻觅食物,飞过了一座座高山,飞过一片茫茫的森林,飞过一条宽宽的大河……一直不停地寻找着。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通过代入待定意境的品读形式,对“遥远”这个词语展开教学,学生不但理解了“遥远”一词的本义,而且通过感悟“遥远”在文章中的意境,更加深切地体会到鸟妈妈觅食的艰辛,从而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三、展开想象,领悟词语多义性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我们在品读课文时,既要对课文修辞手法、写作技巧进行深入解析,又要充分调动学生对文中的每一字、每一词进行联想、想象、感悟的积极性,让词语和学生精神世界的联系更加广泛,更加紧密,从而更好地感受词语的多义性和情趣,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例如,教师在教学《永远的白衣战士》一课时,就可以借助“想象”,品读词语,感悟护士长叶欣的伟大。

师:同学们,我们可以从“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这些词语中想象到护士长叶欣认真工作的状态,那么,文中有哪些词语是体现叶欣的伟大呢?

生:身先士卒。

师:是啊,领导应该走在群众前面,以起到领导的作用。在非典期间,家中每一个人都在牵挂着叶欣,而她却忍心拒听那一个个关爱的电话,是她不爱自己的家人吗?那是因为她——

生:工作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为大家舍小家。

生:心中只有她的病人。

生:抢救期间,时间就是生命,她根本顾不上休息。

师:是啊,护士长叶欣赶来,救护梁先后的这一连串动作,显得那么的熟练,整个救护过程中,她坚持了两个小时,也许后面还有其他的病人等着她,你想到了什么?

生:叶欣不愧为护士长,业务这么娴熟。

生:叶欣的工作强度大,效率也高,真像一台永不停转的机器。

生:叶欣对病人无私奉献,她真伟大。

……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借助联想和想象,通过感性的方式教学课文中“身先士卒”“伟大”等抽象的词语,有效地激活了学生头脑中储存的生活表象,唤起了学生的生活积累,同时,也大大激发了其认同感。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还有很多,教师在词语教学时,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的特点,令词语教学立本求真,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和步骤,力图体现“本真化”的教学追求,从而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词语,提升教学效率。

4.语文味,语文教学的本真 篇四

钦州市第一中学

李爱红

【摘要】多年来语文教学存在这样的弊端:追求热闹、追求形式、小组讨论虚设,多媒体滥用等等,掩卷而思,到底怎样的教学才是语文课堂的本真?程少堂老师提出的语文味课堂就有力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本人从四个方面来谈怎样上出语文味的课堂。

关键词:语文味

课堂教学

十年之久的语文课堂经历了追求形式的多样、热闹、十八般武艺呈现之后,近几年又回归沉静,反思如何上语文课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其实早在2001年12月程少堂老师就提出了“语文味”的教学,2003年在一篇论文对“语文味”下定义为:“所谓语文味,是语文教育过程中,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当时这个观点引起了教育界的关注和讨论。

程老师经过七、八年理论与实践探索,对“语文味”的界定又有了新的补充:“语文味,是指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我通过学习《程少堂讲语文》这本书,结合多年的实际教学的反思,更坚定“语文味”教学是语文课堂的真正回归,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也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追求的一种境界。对教师而言,是凸显个性、师生互学互享其乐融融的课堂;对学生而言,是语文素养和思想境界不断提升的课堂。

如何让语文课充盈浓浓的语文味呢?

一、教师个性化的授课

作为一位语文老师,首先他的语言要有语文味。“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老师文化底蕴越深厚,语文素养越高,他的语言感染力越强,越会评价、鼓励学生,越能激起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他的课堂越有语文味。其次,他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对教材的每一篇文章都是那么爱不释手,就像“情人”那样热爱每一篇文章。即使是枯燥的文章也上得生气盎然。上课时将自己完全融入到教学情景中去,通过语言用自己的感情激发学生的情感,达到心与心的交流,把真善美的种子播进学生的心田。第三,对教材的大胆取舍,善于选择最适合某种文体或语体的教学方法,选准价值点,灵活授课。如程少堂老师上的说明文《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纪念碑》,在细读文本的环节,从四个角度研读。(一)从文章角度细读;

(二)从文学角度细读;

(三)从文化角度细读;

(四)在“反英雄”的时代呼唤英雄。一般教师都能做到第一第二点,从文化的角度讲到汉白玉的特殊意义穿插讲了中国的玉文化,第四点应该是程老师在备课时自己的独特思考(价值点),所以这一课上课的主题为:在“反英雄”的时代呼唤英雄。由什么是英雄到呼唤全民族的不朽意识,提升学生对英雄的理解和认识。看完他的教学实录,实在震撼!原来说明文也可以这样教。程老师向我们展示了勇敢的一课。

二、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学生全身投入的朗读。

语文素养永远不是靠老师细致全面的分析,而是主要靠读出来的。这已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的确,琅琅的读书声,是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朗读是唯一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言语学习方法。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与作者的心灵直接交流,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在琅琅书声中,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还能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有选择的范读,声情并茂的范读更能感染学生,更能尽快走进课文的意境中。教师指导朗读的形式要多样化,如引读、范读、个人读、小组读、齐读、默读、重点读、反复读、配乐分角色读等。无论哪种朗读,都要注意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或悲伤或欢快,或沉郁或悲壮。学生全身心投入朗读,重视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和不同的语气、语调,让学生从声到形,从形到境,因境生情,缘情动声,使语言中蕴含着的丰富思想感情。巧借朗读手段与文本内容的有机融合,这样才能读出语文味,语文素养在读中悄然培养。如读《出师表》追忆先帝三顾茅庐,白帝城托孤这一段,要读出诸葛亮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亲贤远佞”这一段要读出诸葛亮长辈对晚辈的恳切叮咛之情。如读冰心的《母亲》,要读出母爱的宽容和博大。

三、细细嚼词赏句,品味词句之妙。

许多老师在课堂上把这一环节变为可有可无,如时间紧就把它删了,认为太繁琐。其实,如果不品味字词,就不知道文章的精妙之处。所有教学细节无一不是文本的文字引发,并紧紧围绕文字形成波澜,语文课要关注文字。如何体会词句的精妙呢?乌申斯基指出:“比较是思维的基础”,品昧比较是阅读文章,悟其神妙的重要方式。语言的赏析,就引入了对文本思想、情感、形象、韵味体悟的源头活水,课堂的出彩与灵动可能就在这里呈现。教学中要善于启发学生选择课文的精湛词句与其相近词句进行比较,采用“加一加”,“换一换”等方式,仔细解析它们在一定语境中的意义、范围、程序、色彩,情味等方面的细微差别,让学生比较,推敲感悟课文语言,对培养学生锤炼语言的良好习惯起到熏陶作用。如《孔乙己》中孔乙己到店喝酒,两次掏钱各用“排’字和“摸”,“排”字把孔乙己装阔绰,回击对方的那种神气活灵活现表现出来。“摸”字写出孔乙己举止艰难以及穷困潦倒的穷酸相。陶渊明的《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引导学生把“见”与“望”进行比较品味:“见”是不经意而见,无意之中,表现诗人田园生活的恬静,悠闲;而“望”字则有意而望。这一“见”字,意境全出,置一“望”字,神气素然。

四、融入生命体验、幽默点染的课堂。

程少堂语:“一堂好课需要教师倾注整个灵魂的力量来进行,一堂好课在教学过程后面活跃着一个丰富、有力的灵魂。抽离了这个灵魂现场,语文教学是单调的、僵死的,它所创造的,也必定是一个没有智慧和生命的干枯世界。一堂有语文味的好课背后应该站着语文教师这个人。”课即人。语文课堂是课堂上的自由人,他要冲破昔日的条条框框,以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从另一新视角重新构建语文课堂,他会用厚积而薄发的智慧,大气的幽默贯穿整个课堂,学生身心愉悦、快乐学习、面带微笑。也许,语文味的课堂没有老气横秋的匠气和步步为营的模式化。

充满浓浓语文味的课堂是我们教师追寻的理想。我们相信:只要不断读书、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和精神的品位,语文味定会在语文课堂飘荡!

参考文献

5.回归阅读教学的本真 篇五

———李华平《老王》教学实录品析

当一些语文课变得日渐“华丽”“复杂”“深刻”起来时,语文的本真却渐行渐远渐陌生。我们究竟该怎样教学生学语文?我们该如何穿越丛林找到阅读教学的路径与方法,找到语文守正归真的路?钱梦龙先生指出“:要真正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必须排除种种华而不实的语文教学观念和实践,让语文教学回归本原,恢复其朴素平实的本来面目。”李华平教授执教的《老王》一课,就是钱老所说的守正归真、朴素平实又深厚的语文课,是“老老实实教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致力于“教学生学语文”的语文课。

一、教什么:聚焦方法,授人以渔

考察“教什么”,是通过考察教师在语文课上的所作所为,探讨其教学内容的价值和意义所在。透过教师“教什么”,可观察到:教学目标是否符合教学实际;施教的内容是否立足于语言;所教的内容是否符合教学目标的指向,并帮助学生为实现该目标服务。从这个角度出发,李教授在“教什么”上给了我们典范的启示。他牢牢把握学情和教材文本特质,着眼于“教学生学会阅读散文”这一清晰目标,帮助学生“学会一种文本解读的方法”。通过读懂“这一篇”文本,来教学生运用方法读其他文本,用活了课文这个例子。

(一)整体阅读,紧扣文本体式特点

整个授课过程分为五个环节,从形式到内容,形成由浅入深循环提升的方法链。在课堂最后的“交流体会,巩固收获”环节,带领学生回顾学习收获,让学生积淀内化该课学到的文本学习的基本方法。

在每一个环节内,也注意方法导向。如:“概括内容,奠定基础”环节,设置了整体感知渐次推进的三个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概括内容,丰富认知。

1.这是一篇。(体裁)2.这是一篇。(内容+体裁)3.这是一篇。(内容+主旨+体裁)

这三个问题先后呈现,难度逐渐加深,引导学生一遍遍亲近文本,深入课文,整体把握文本内容。其实在这个过程中,三个问题就是三种方法导向,让学生在这一概括环节中积淀文本整体阅读的方法:怎样辨识文体;怎样筛选信息,提炼要点;怎样理解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情感。

(二)点上突破,交给文本解读的钥匙

孙绍振教授说“:一个称职的语文教师,仅在课堂上滔滔不绝不一定是有效的。关键在于,要在学生忽略掉的,以为是不言而喻甚至是平淡无奇的地方,你却发现了精彩,而且揪住不放,把问题提出来,也就是把矛盾揭示出来。”本课重要环节“学习方法,运用方法”正是揪住“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这段话,让学生抓住反常处的矛盾语言,结合上下文深入理解文本,品味人物之间的关系和情感。这里李教授设计了一连串层层深入的问题:(1)这一段告诉你什么样的信息?(2)“我常坐老王的三轮”就已经表明了是“他”在蹬,“我”在坐,但是文本中却还出现“他蹬,我坐”,你认为这多余吗?(3)有一种多余叫做强调,它强调什么呢?(4)作者为什么要在这里强调这么一个雇佣关系呢?当学生回答“作者强调这个关系是首尾呼应的,强调老王就是那个‘不幸’的人”时,李教授及时表扬了学生善于“从前后文的联系中去找答案”,强调学语文的重要方法———“瞻前顾后”。在此基础上,水到渠成地总结文本解读的“症候式解读法”,让学生既有走进文本的意识,又切实把握一种有用有效的解读文本的方法,那就是注意文本中反常规、反常情、反常理的语言,由此入手去探寻文本深处的奥秘。

李教授通过教学生读懂这一文本,教给了学生语文学习最受用的方法。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古人也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当今时代,教学生学会学习更是育人的核心目标,因为更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一个优秀的老师,会在课堂践行这一原则;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更要把握这一要务,善于用好课文这个例子教语文,帮助学生有方法地学语文。

二、怎么教:关注主体,盐融于水

判断学生是否是课堂的主体,就是看教师教学的方式方法是否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是否在课堂指导学生全程参与读写听说的言语实践活动。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曾经说:“教师的一切教学决策和教学行为都必须从学生出发。”李华平教授在《让语文教学回归正道》一文中也强调:“每一个教师都必须确立坚定的学生立场———为了学生。”他的《老王》一课就是对此主张的最好践行。

(一)基于学生,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

本堂课教学出发点的确定,就是基于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的。先了解学情,然后让学生自主选择教学方案,在进行充分课堂讨论的基础上,尊重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需求,选择了第二套学习方案,即“学习一种文本阅读方法”。整个教学过程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从开始的按学情需要设计教学,然后通过学生活动实施教学,到最后的回到学生检验教学,无不如此。教的内容是学生需要的,学的内容是学生有用的,学习活动是学生亲自参与的,学习方法是学生自己学来的。整个过程不灌不输,而是如盐融于水慢慢渗透,一步步规范文本阅读的习惯,形成文本阅读的方法,潜移默化中提升着学生筛选、理解、概括、提炼的能力,真正体现了“在游泳中学会游泳”的教学原则。

(二)相机诱导,善做学习活动的引路人

新课改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方式,这需要教师首先改变教的方式,才能引领学的方式的改变。

李教授在《老王》教学过程中善于设问,让精心的问题设计生成教学的精彩,将问题引向深入,使思考明晰化。比如品析关键句“他蹬,我坐”的环节,在问“有没有不同意见”后没有学生举手的情况下,李教授宕开一笔,巧妙换了一种问法:“这一段话如果是你的作文,当你写了这样一段话拿到语文老师那里去的时候,语文老师会怎么给你批改?或者假设你是语文老师,你会怎么改?你会在旁边批个什么字或词?或者,发现有什么问题?”抛出这样一个情境性的问题后,又适时地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在看似没有疑点的地方提出新问题,让学生疑窦丛生,刺激起学生探索的好奇心,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从而让学生慢慢切近文本内核。

李教授特别关注学习细节,注重从点滴之处培养学生文本阅读的好习惯,例如“勾画删减”的习惯、连贯表达的习惯等。比如在品读“他蹬,我坐”的含义时,特别提醒学生批注“多余”,讨论“是不是真的多余”之后又提醒批注学语文的重要方法———“瞻前顾后”。甚至细微到关注学生怎么用删除符号,“你们用什么样的删除符号呢?哦,画了一个框,然后再给它长根辫子”。在学生回答“作者为什么要在这里强调这么一个关系”时,要求学生“请用连贯的话再说一遍”。面对学生的讨论回答,李教授不是将自己预设的答案一股脑儿地兜售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不断规范学习习惯,不断自我修正,不断生成精彩。

李教授这样的“教”,是真正在“教学生学”,是“为了不需要教的教”。

三、教得怎样:学生学得有方向、有条理、有方法、有习惯、有兴趣

6.语文教学应回归语文课的本真 篇六

作者:唐光彩 点击数:

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人文性、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承载着特殊使命:即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以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为目的。从目前语文学科教学的实际来看,不是教学内容选材和教学方法的运用问题,更重要的是语文教学的异化——不是从教学的需要、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体验出发,而更多是为了考试而学习语文。比如:语文课不是以训练为中心,解读作品不是从作品本身出发,而是机械地沉溺于对“中心思想”的提炼与解读;看待作家,不是从作家的时代背景和完整人生出发,而是在只言片语中随社会思潮而摇摆,要么“微言大义”,要么“只抓虱子”;训练写作,不是从语言文学、生活实际、写作艺术的角度去启发引导,而是拘泥于类型文体。教材教法固然重要,但优化教学更重要,因为教材是死的,而教学是活的。

我觉得,语文教学应从生活实际出发,从语言文学入手,以培养和提高语文综合素养为目标。我们应该把语文教学从“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中解放出来,将死沉沉的教师单一讲授转变为快乐、对话、开放、生动和探究性、训练型的语文课堂,真正“直面文本、直面语言、直面人的心灵、直面人的生命”,实现“文从心出,文在心中,循文会心,实现心灵的相遇相通”,让学生在乐学语文、会学语文、善用语文中潜移默化地完成“语言行为、能力和习惯的培育”。

文以载道,语文学习不仅是为了识字读书,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明理。但是,除了现在的语文教材议论性、思辨性的选文较少,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外,较多的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往往直奔“应试”的主题,侧重对语言文字的学习,忽略了语文思维在生活中的运用。

语文课要以训练为中心,语文教学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语文教学既是语言教学,又是文学教学,更是艺术教学。因此,语文教学应从学生认知和生活实际出发,要充分开发学生的感知能力,让学生借助语言文字的魅力去更深刻地领会生活;语文教学应从文学语言的角度去引发,让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学语言去领悟语言文字的奥妙;语文教学应从生活艺术的角度启迪,让学生运用语言的艺术去感悟语文学习的收获和价值。

7.追求简约本真构筑高效课堂 篇七

一、教学目标简明实在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拟定教学目标应当简明实在,每一节课中每个目标应各有侧重,水滴穿石;而为了与新课程沾边,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面面俱到,反而是得不偿失。

案例1:对“圆的面积”教学目标的拟订,课改前 (1990年) 和课改后 (2006年) 列出后比较:

A: (1) 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计算圆面积的公式。 (2) 在推导计算圆面积的公式过程中,渗透无限、转化等思想,使学生受到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3) 通过尝试猜想,尝试操作,培养学生大胆尝试的精神和思维的灵活性。 (解惑过程) (《邱学华尝试教学课堂艺术》一书,199页)

B: (1) 理解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会运用公式进行圆面积计算。 (2) 利用已有的知识,运用转化的思维方法,经历推导圆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渗透极限的思想,初步体会知识间转化的神奇,体会数学的美。 (3) 在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培养观察、操作、分析、概括的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交流能力。 (《小学教学设计》数学科学版,2006, 9期,14页)

A拟订的目标较为实在,简洁,通过教学容易达成教学目标;B所订的教学目标 (3) 虽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但这应该是需要几年才能达成的长远目标,40分钟的课堂根本不能解决。因此,夯实“双基”,才是数学教学的基点和原点。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必面面俱到,应多些实际,少些形式,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具有真实性和可操作性。

二、教学内容简约凝练

少则明,多则惑。只有对教材大胆取舍,学生才能轻松,课堂才会有生机。但取舍不是盲目随意的行为,是教师深钻教材,把厚书读薄的过程,更是教师反思、总结、提炼的过程,要把复杂深刻的教学内容以凝练简约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掌握。有些教师为了追求“课堂看点”,在例题与习题上大做文章,挖掘数学内容之外的东西,人为地添加许多非数学的教学内容。课堂上我们常常能看到许多生硬的爱国主义教育,牵强附会的爱心教育和贴标签式的环保教育,等等。事实上,一堂课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教学内容越多,“落实”得越多,那么每个内容所分配到的时间就越少。这样,势必造成水过地皮湿,什么内容都体现了,但什么内容都是浮光掠影。因此,教学内容的设定要简约,与其面面俱到、广种薄收,不如突出重点、聚少成多,实实在在地追求一课一得,或一课二得、三得。也只有首先从教学内容的数量上“瘦身”,凸现数学教学内容,才能保证数学课特有教育功能的发挥。把数学课堂当成一个筐,什么东西都往里装,结果只能使课堂无法承载太多的额外任务而变味。当然,在数学课上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渗透环保教育、体现人文关怀等都是必要的。但这些都必须是渗透的,是潜移默化的,是日积月累的,必须与学生的数学学习紧密联系,而不能游离于数学学习之外。

三、教学环节简化厚实

减少课堂的多余环节既有利于教师操作调控课堂,也有利于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供更多的时间与空间。一位教师在教学《角的认识》时,设计了“实物中找角、课本上量角、生活中辨角、动手画角、折角、剪角”等诸多环节,二年级的孩子在“如此丰厚”的课堂环节中马不停蹄,不堪重负,探究兴趣磨蚀尽无。应当明确:教学环节设计的一切都应服务于适切的教学目标,服务于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对于那些看似花哨、实则无用的环节,不管设计多么具有匠心,都应该放弃。

案例2:有位教师在《认识分数》教学时,就从“活动”的视角来组织和设计教学环节。

首先,给学生提供一些探究活动的材料,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来表示出,在此基础上讨论如何表示出4个苹果的,从而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4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明明是“1”个,为什么可以用来表示呢?在思维的碰撞中激起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再讨论出:一个整体不管具体数量是多少,只要平均分成了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接着,又让学生把8只小兔看作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看看能得到哪些分数。学生在活动交流中得出:同一个整体平均分的份数不同,得到的分数也不同。至此,分数意义中的要点已在不知不觉中凸现出来,概念的形成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教学语言简洁精炼

数学课堂教学语言应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启发性、简洁性和艺术性。数学课堂教学语言有内在的规律,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在的魅力,通过生动的比喻、智慧的辨析、幽默的讲解等方法,增强数学课堂教学的语言感染力,唤起学生的参与情感,激活他们的思维。师生间的交流应和谐流畅,所谓和谐流畅就是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和重复,使课堂成为师生互动的渠道,交流时刻畅通无阻,课堂教学少些灌输,多些沟通。课堂教学师生交流和谐流畅,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简洁有效。

案例3:如“平均数”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出示男、女生跳绳成绩统计图。师:要比较哪一队跳得多,你打算怎样去比较?生:女生中XX跳得最多,所以女生队跳得多。

师:一个人的成绩能代表全队的成绩吗?生:先求出每队中一共跳多少次,再进行比较。

师:两个队的人数不一样多,这样的比较公平吗?生:不公平。

师:怎样比较才公平?生:先求出每队中平均每人跳多少次,再比较哪个队跳得多。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问题?

学生的回答,暴露了解决问题方法单一和受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等问题。而教师富有启发性的提问,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追问,加深了学生对平均数的深刻理解。

五、课堂练习简练扎实

数学课堂只有通过练习才能达到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目的。教师要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的练习,把握好习题的精炼程度与练习的强度。在练习设计上,应注重习题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努力提高练习的有效性,让练习落在实处。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尝试错误中获得正确的思维,引导学生从解决问题方法、思维策略等方面进行多角度、多侧面的反思,通过反思,使知识系统化,收到“书越读越薄,概念越学越清,知识越来越精”的功效。

案例4:在教学“5的乘法口诀”时,笔者是这样设计练习过程的:

(一)熟记5的乘法口诀。

师:请小朋友用最快的时间记住这些口诀。并说说你为什么记得这么快?

生1:我发现每条口诀都是小一点的数放在前面。

生2:每条都是增加五,“一五得五,二五一十……”

(二)对“5的乘法口诀”进一步巩固练习。

1. 对口令:二五();()二十五;一五()。

2. 计算:

5×3, 3×5, 5+5+5, 4+4+4+4+4, 5×2, 5+4

3. 解决实际问题:

(1)钟面问题:学了5的乘法口诀,谁能更快地说出现在是几点几分?

(2)算正字:请你帮助统计一下,这几位小朋友得票情况?

(3)你还能举出生活中运用5的乘法口诀进行简便计算的例子吗?

8.追求本真,还原质朴 篇八

我们先来看2007年全国卷Ⅰ(理)上的一道试题:

例1 设函数f(x)=ex-e-x,

(Ⅰ) 证明:f(x)的导数f′(x)≥2; (Ⅱ) 若对所有x≥0都有f(x)≥ax,求a的取值范围.

此题简洁明了.第一小问,上手非常容易,考察了导数的基本求法,并构造了一个极简单的不等式证明;第二小问也是以学生常见的面目出现,一个单参数的含参不等式问题.

我曾在课上让学生现场做了一下,结果令人惊讶,大多数学生都首选了分离参数法,我问他们原因,学生认为参数a很容易就可以提出来.而结果却是一个人都没能当堂解决.原因何在?其实作为老师,第一感觉可能也会考虑分离参数法.但这道题却真正做到了质朴如水,没有去追求技巧,只考察学生最常用的恒成立处理方法:移项,一边化零.

解答:(Ⅰ) f(x)的导数f′(x)=ex+e-x.由于ex+e-x≥2ex•e-x=2,故f′(x)≥2,(当且仅当x=0时,等号成立)

(Ⅱ) 令g(x)=f(x)-ax,则g′(x)=f′(x)-a=ex+e-x-a,① 若a≤2,当x>0时,g′(x)=ex+e-x-a>2-a≥0,故g(x)在(0,+∞)上为增函数,所以,x≥0时,g(x)≥g(0),即f(x)≥ax.

② 若a>2,方程g′(x)=0的正根为x1=lna+a2-42,此时,若x∈(0,x1),则g′(x)<0,故g(x)在该区间为减函数.

所以,当x∈(0,x1)时,g(x)<g(0)=0,即f(x)<ax,与题设f(x)≥ax相矛盾!

综上,满足条件的a的取值范围是(-∞,2].

简评:在(Ⅱ)中非常巧妙自然地借用了第(Ⅰ)问的结论,上下相承,过渡自然,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计算量,适当降低了难度,让学生有迹可循,不感突兀.

从例1我们可以看到,题目平易近人,思路简洁,解法常规是这道题的最大特点,但它却很好地体现了高考的命题思想.平易中蕴藏着简洁之美.

拓展题:(江苏省盐城2010第三次模拟)设a>0,函数f(x)=x+a2x,g(x)=x-lnx,若对任意的x1,x2∈[1,e],都有f(x1)≥g(x2)成立,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 .

此题思想方法和考察点学生极为熟悉,但做下来的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由于g(x)的最大值很容易求得,许多学生立即动手操作计算f(x)的最小值,对参数a展开了讨论.一切皆是惯性思维惹的祸!

解答:根据题意,只需满足f(x)min≥g(x)max,而g(x)=1-1x=x-1x>0,∴ g(x)在x∈[1,e]上单调递增,∴ g(x)max=g(e)=e-1,∴ 只需f(x)=x+a2x≥e-1对x∈[1,e]恒成立,即a2≥[(e-1)-x]x,而[(e-1)-x]x≤-x-e-122+(e-1)24,当且仅当x=1时[(e-1)-x]x取得最大值e-2,∴ a2≥e-2,又a>0,∴ a≥e-2

简评:此题入手平易,方法常规,平实质朴.贸然讨论参数却是不可取的.真是该分离时就分离!

例2 (08江苏高考)f(x)=ax3-3x+1对于x∈[-1,1]总有f(x)≥0成立,则a= .

短小精简是对此题的第一印象.作为填空题的最后一题,这也许是历年高考中最短的一题了.一切都是熟悉的背景:高次函数,参数,恒成立问题.慢!居然参数还是个定值!少见!更要命的是,高考结束之后,我问了班上几个同学,居然有好几个平时成绩一般的同学都说答对了,可好几个成绩较为拔尖的学生却说花了不少时间还没对.做对同学的解法让人晕倒,居然是把x=1和x=-1直接代入猜的答案!不知这算不算诠释了数学的另一种美?

解答:(法一),f′(x)=3ax2-3=3(ax2-1),

① 当a=0时,f(1)=-2<0,显然不满足;

② 当a<0时,f′(x)<0,∴ f(x)单调递减,∴ f(1)=a-2≥0,即a≥2,矛盾!

③ 当a>0时,f′(x)=3ax2-1a=3ax-1ax+1a,

易知f(x)在-∞,-1a和1a,+∞上递增,在-1a,1a上递减,

∵ x∈[-1,1],

(1) 当0<a≤1时,f(x)在[-1,1]上递减,∴ f(1)=a-2≥0,即a≥2,矛盾!

(2) 当a>1时,f(x)在-1,-1a和1a,1上递增,在-1a,1a上递减,∴ f(x)只可能在-1或1a处取得最小值,令f(-1)=-a+4≥0

f1a=1-21a≥0,解得a=4

(法二)据意,ax3-3x+1≥0在x∈[-1,1]上恒成立,

① 当x=0时,显然不满足;

② 当x∈(0,1]时,a≥3x-1x3上恒成立,

令g(x)=3x-1x3,则g′(x)=3-6xx4,

∴ g(x)在0,12上递增,在12,1上递减,

∴ a≥g12=4

③ x∈[-1,0]时,a≤3x-1x3上恒成立,∵ g′(x)=3-6xx4>0,∴ g(x)在[-1,0)上递增,∴ a≤g(-1)=4综上,知a=4

上述两种解法,均是学生易于接受的常规方法,命题者煞费苦心,但又不故弄玄虚,真正地从学生出发,考察常见甚至是熟悉的知识点,但中间游刃有余地综合了导数、参数和讨论问题,很有综合性,而且 题目简洁而新颖,真是不落俗套!至于学生采用特殊值法轻而易举地得到答案,也许是受答案为定值的影响,主要是凭着数感下手了.但想来,愈觉题目构思之巧,令人叹服.真是大美无声.

拓展题:(2009南京一模)

已知函数f(x)=ax-x4,x∈12,1,A,B是其图象上不同的两点.若直线AB的斜率k总满足12≤k≤4,则实数a的值是 .

此题学生的第一想法是求导,但下来却发现与斜率挂不上钩.

解答:设A(x1,y1),B(x2,y2),则k=y1-y2x1-x2=a(x1-x2)-(x41-x42)x1-x2=a-(x1+x2)(x21+x22),∵ 12≤k≤4,∴ 12≤a-(x1+x2)(x21+x22)≤4,即12+(x1+x2)(x21+x22)≤a≤4+(x1+x2)(x21+x22),又 ∵ x1,x2∈12,1且x1≠x2,∴ (x1+x2)(x21+x22)∈12,4,∴ 12+4≤a≤4+12,即a=92

此题设计也是回归质朴之作,但立意很好,真正考察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

立足基础,适度技巧是我们高考复习的基本原则.所以我们要多重视基本方法,而不一味陷入技巧的怪圈,还数学以本真,这才是我们新课程改革的真正目标.

(上接第31页)

效的提问中,教师应寻求开放式问题与详细的、理由充足的回答之间的平衡.

9.追求语文教学的本真 篇九

语文教学模式层出不穷,教学策略越来越细致繁杂,出现了将信息技术的优势泛化,甚至滥用的现象,使得语文课堂丧失了真实的面貌,让学生的说读能力逐步减弱。笔者认为,语文课堂不需要花哨的东西充斥其中,也不能囿于某种模式之内,而应真正落实语言文字教学,应根据教学实际随时调整课堂环节,实现教学的有效性,还原语文课堂教学的本真。

一、扎实基础,不滥用课堂表演

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扎实学习基础知识。不少教师通过组织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活动一个接着一个,气氛非常热闹,但是学生并没有明显的收获,学生记住的只是哪些活动更好玩,而不是从中掌握了知识。如学习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一课时,文章写的是一位小女孩与一个学者的对话,有的教师在上课时安排了对话表演,先是把全班学生分成两个大组进行对话朗读,之后各小组进行训练朗读,朗读占据了课堂大部分的时间。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读”是重要的一个方面,但是语言的积累不仅仅靠朗读,还有词语、句子的理解,文章主题的探究,写作手法的学习等。学生在热闹的课堂中没有静思的过程,所学习的内容就无法变成自己的东西。课堂教学应动静结合,让学生在活动之余获得静思提升。在上述课例中,学生自由朗读之后,教师可以让两名学生分角色对话表演,其他学生带着问题倾听、评价并思考问题答案,问题设计为:“通过阅读文章内容,你觉得季羡林先生告诉了我们哪些学习语文的好方法呢?”学生思考总结,从文章的细节处归纳问题答案,其思维灵动变化,学习更加真实,真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追求简约,脱离固定模式

语文教学要有教案作依托,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随时作出调整,如果学生的表现和预设不同,教师则要根据课堂实际延长或缩短相应环节的时间,让简单的课堂收获不简单的效果,这就是真实语文课的魅力。一节课40分钟,具体环节有课堂导入、检查预习情况、整体感知、静读分析、合作探究、课堂反馈、总结反思、布置作业等。教师如果严格按照程序教学,整个课堂不仅太过紧凑,而且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讨论往往浅尝辄止。教师应对语文课堂进行灵活把握,根据具体内容合理安排环节,留出充分的时间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挖掘。如在学习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落花生》一课时,由于学生都吃过花生,一部分学生也知道花生长在地下,教师可直接向学生讲解花生的播种和收获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自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以后,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教师可通过设问引导学生把重点放在理解父亲的话上:“父亲在说花生的好处时,为什么还提到了桃子、苹果、石榴?”学生结合对比手法的运用加深对主题句的理解:“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至此,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几个简单的环节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有效。

三、探究细节,落实语言教学

课堂教学要注意关注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动态,尤其是在对文本细节的`探究上。如果一部分学生回答出问题,教师便一语带过,对语言知识的学习只作蜻蜓点水式的指导,往往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细节探究是学生对精要语段进行研读,近距离接触语文,对语言文字运用技巧的分析和学习,这也是最真实的语文课堂。教师应当抓好细节教学,让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技巧,真正领略语文学习的真实性。教师在备课时要突出教学重难点,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优化课堂结构,落实语言教学,以求取得高效的教学效果。如学习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细节处“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此处的时间叙述有什么作用?句中标点是逗号而不是顿号会有什么效果?学生分析出用逗号表示停顿的时间更长,在阅读时需延缓语气,表现出父亲的坚持。结合文中对父亲外貌的细节描写“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教师可以提问学生:“课文为什么给父亲这样一个‘特写镜头’?”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文本细节,让学生感受语言的力量,从更深的层次理解文章的思想主题。

上一篇:溶解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下一篇:我的小镇英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