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修复规划论文

2024-07-02

城市生态修复规划论文(共11篇)

1.城市生态修复规划论文 篇一

《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中文名称: 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

英文名称: Landscape Planning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课程性质: 专业选修课 考核方式: 考查

二、课程教学目标 1.任务和地位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景观的需求在不断地提高,如何合理的规划城乡景观,科学的进行资源配置变得越来越重要。同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生态环境都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变和破坏,了解如何能够科学地修复已经受到破坏的生态、使生态环境能够可持续性发展,将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有效结合是本课程的主要任务。

2.知识要求

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能够熟悉并了解在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过程中涉及到的关于植物、动物、地理、社会、美学、园林等的相关知识与内在联系。了解国内外相关案例,和在不同案例中使用的方法与经验。

3.能力要求

掌握编制景观规划方案与生态修复方案的方法和策略,能够完成对已经损毁的生态进行景观修复设计。能够针对案例结合已经学到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并给出改进建议。

三、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和学时分配 1.教学内容及要求(1)绪论

了解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过程中涉及到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的产生、发展、地位和应用,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的主导思想与核心价值。景观生态的时间和空间属性以及所包含的的植物、动物、土地、人类活动环境之间的关系。

(2)景观规划概念

景观规划作为研究景观的科学,研究通过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土地使用评价,实现环境和生态的健康发展。景观规划已经发展成为在区域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过程的重要步骤,它涵盖了水文,林业,地质,和流域管理等科学领域,通过持续的研究与发展,景观设计师和美学概念也逐渐加入到对景观规划的评估与规划过程中。

(3)

景观的要素从空间形态角度分为线、点、形状、纹理、颜色、对称、重复、混合、组团、规模、比例、节奏、序列。对景观要素的掌握是进一步做好景观设计、景观规划的关键。(4)

景观结构模型,从结构角度分为斑块、廊道和基质。景观的网络结构特征包括,城市绿地网络系统,生态交错带特征,生态交错带结构,边际效应及其影响因素。景观空间格局基本类型,景观空间格局结构类型,景观空间格局分析。

(5)

景观的生态功能主要包括:气体调节;气候调节;对环境波动的容量衰减和综合反应;水调节;水分供应,集水区、含水层;控制侵蚀和保肥保土;土壤形成;养分循环;废物处理;传粉;生物防治;避难所,为常居和迁徒种群提供生境;食物生产;原材料;基因资源。

(6)

生态修复的概念,启动或者加快恢复生态系统回归自然状态。包括改善水土流失,再造林,恢复原生树种,清除外来物种,本地植被恢复,日照系统恢复,本地物种放归,为特定目标物种进行的栖息地改善等。

(7)

生态破坏现状分析,我国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经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求经济数量的增加,对生态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国土资源安全、水资源安全、环境资源安全和生物物种安全等四个方面,通过对现状的分析能够更深刻理解生态修复的紧迫性和修复依据。

(8)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编制生态修复性地景的规划,基于课程所学的相关知识对方案进行评价和修改。

2.时间分配和进度

(1)绪论 2学时

(2)景观规划概念 2学时

(3)景观的要素 2学时

(4)景观结构模型 2学时

(5)景观的生态功能 2学时

(6)生态修复的概念 2学时

(7)生态破坏现状分析 2学时(8)生态修复性景观规划方案评价 2学时 3.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过程中涉及到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研究通过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土地使用评价,促进环境和生态的健康发展;掌握、理解和运用景观结构模型;理解生态修复概念,结合生态破坏现状分析制定和评价景观与生态修复规划

难点:涵盖水文,林业,地质,和流域管理等科学等多学科领域;多种空间形态要素的把握与运用;对生态系统复杂性的理解与认识;对生态系统破坏现状的宏观与地域性特点的分析、理解和评价;

4.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作为专业任选课程,基于区域规划概论、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城市环境与生态学,是对于规划理论的专题类深化学习。实际应用环境与影响评价、环境景观设计中学到的知识和评价方法。

5.建议使用教材和参考书目(1)教材:

《城市生态环境原理与规划》

沈清基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参考书目:

《城市生态规划设计教程与案例》

石铁矛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景观设计学》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环境生态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环境学导论》

清华大学出版社

四、大纲说明

1.必要的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方式、范围、程度、要求的说明:本课程为专业选修课,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课程理论讲授内容,配合相关实例予以分析,达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以巩固所学效果,不包括其他教学环节。

2.习题、作业量与质的要求:编制地景生态修复方案框架并对方案进行评价 3.课程中附设实验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单独设置的实验课应单独制订实验教学大纲):无。

4.与本课程相对应的实习、课程设计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无

5.利用演示、幻灯、投影仪、音像、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形象化、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的措施:采用课堂讲授和多媒体教学。

6.对外语、计算机应用、文献检索等基本能力的要求:能够应用计算机网络和图书馆查阅课程要求的相关内容。

7.考查方法:以学习笔记、学习论文为主进行考查与成绩评定。8.对课程选修内容提示:以学生自学为主。9.对相关选修课程的建议:无。

10.其他:如学时比例分配说明,分层次教学要求等:无。

2.城市生态修复规划论文 篇二

1 河道生态修复技术

城市中受污染的河道要进行生态修复是一项巨大且复杂的工程, 就目前而言, 国内正在研究和已投入运用的修复治理方法可以归纳为三大类, 分别是物流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

1.1 物理修复

在城市河道建立水工建筑物, 运用机械对河道中的藻类进行清理, 挖通河道中的淤泥等多种措施, 改善被污染河道的水质和水体环境, 从而实现河道生态的修复。在具体实施上, 建设水工建筑物, 对过水构筑物进行优化和改良, 并选用不同形状构筑物等措施来进行水利工程。充分合理的利用河水在流到过水构筑物时所出现的翻腾搅动等一系列水流现象, 而这种现象的出现能有效的增加空气在水中的溶解量, 提升河道的自净和复氧能力, 以此来达到修复和改善河道水质的目的。比如美国的基西米河在进行生态修复中, 就是运用河道的物理修复技术, 在整个流域进行大规模、大尺度的建设和修复, 并以此取得成功的真实案例。

1.2 化学修复

在受污染的河道中放入化学药剂, 使药剂和污染物出现相应的化学反应, 以此来生成对河道环境没有污染的物质, 从而去除河道水体中的污染物, 达到河道生态环境修复的目的。如果是受重金属污染相对严重的河流, 需要往河流中放入某些能够将重金属进行吸附或者氧化还原的化学药剂, 以此来降低金属的生物有效性。比如铁盐能促进磷沉淀, 石灰可以脱氮。

对于河道中藻类比较多的地区, 可以用含铜制剂和各种氧化非氧化等化学制剂来除藻。整体来说, 化学修复通常用于突发性的水污染, 而且效果比较好, 但是化学修复的效果很短暂, 不能进行永久性的修复, 因为在受污染的河道中, 它只改变了重金属的形态, 并没有改变金属元素, 而这种情况就容易让金属元素重新活化, 危害人类以及动植物的健康。因此, 化学修复一般是作为辅助修复措施。

1.3 生物修复

运用河道中的动植物和微生物, 利用它们来对污染物进行吸收和转化, 以达到净化水体和逐步恢复生态的目的。河道修复过程中, 动植物和微生物起着不同的作用, 因此在运用生物修复技术时, 可以是单一的动植物和微生物, 也可以将它们进行有效的组合, 形成生态循环系统。植物修复是根据植物抵抗、转化、吸收污染物的承受能力为依据, 来除去环境中的污染物。根据相关文献资料, 通过在水体中栽培水生植物, 能将水体中有机和无机污染物去除, 因为水生植物在生长的过程中对水体中的污染物能进行吸收和过滤, 并能够有效的对其进行降解和稳固, 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动物修复则是指通过河流中水生动物种群的直接或间接作用来修复河流污染的过程。直接作用则是动物群种对重金属进行有效的吸收, 并将其进行转化和分解;间接作用是改变水体的环境, 使其能更适合河道中动植物和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在受污染的水中放入抵抗力强且与之相适应的水生动物, 利用食物链的作用对其进行消化, 从而将一些有机污染物进行吸收和分解, 通过水生动物的转化, 使其形成没有污染的物质, 以此来改善受污染的城市河道环境。

2 河道生态修复技术展望

在最近几年中, 世界各地都对河道生态修复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和实践, 通过这些研究和实践, 总结出现今河道生态修复技术的发展方向, 总体归纳为以下几点。

生物生态技术对污染水体的治理有着十分显著的效果, 不仅能长久有效的修复污染水体, 还对周围环境没有任何的不利影响。因此, 可以将其作为河道修复技术的主要生态修复技术。在人们对生活环境要求不断提高的今天, 环保意识也更加的强烈, 而生物生态技术就能很好的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满足人们对环境的需求。

中国人口众多, 地形复杂, 不同城市河道受污染情况也就不同, 呈现了复杂多样的特征。因此, 单靠一种修复技术很难进行城市河道的生态修复, 所以将多种生态修复技术 (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修复) 进行有机的结合已经成为了新的共识, 并通过研究, 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实践当中。

在传统的修复技术上进行改良和创新, 创造出新型的生态修复技术, 这是目前的主要发展方向。现有的技术中也有着相应的成果, 比如河道生态固岸技术, 以及利用垂直复合流来建造人工湿地等。

3 结语

城市河道生态修复, 不仅能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还对我国经济的发展, 社会的稳固有着重大的意义。因此, 在我国进行城市河道生态修复的过程中, 结合当地的情况, 将污染水体的处理技术和修复技术相结合, 实现河道生态的长久性修复, 让其成为一道亮丽的景观。

参考文献

[1]张修庆, 刘军.我国城市河涌治理技术探讨[M]黄真理.中国环境水力学,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4:284-291.

[2]屠清瑛, 张永泰, 杨贤智.北京什刹海生态修复试验工程[J].湖泊科学, 2004, 16 (1) :61-67.

3.城市水生态及其环境修复综述 篇三

关键词:城市水生态 环境 生物 措施

随着全球科技的进步,人类活动的频繁和社会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度,水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但是城市水环境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市民休闲娱乐、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的重要手段。那么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水环境的质量也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采取生态修复的方法解决污染不是很严重格的水环境是今后城市环境治理的必然,修复受损的水生态环境是恢复水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

一、 水生态环境影响因素

现如今随着城市发展的不断进行中,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应该严格按照规定排入城市污水处理系统,严禁排入城市自然水环境。要定期对公园、环城河内的树枝败叶,以及其它的生活垃圾进行清理,强化环境宣传,是人们在休闲游玩的时候养成一个良好的喜欢。这样从环境污染的外源摄入上控制上污染源,才能为内源性污染质量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1.农村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

我国人口多、土地资源少的国情决定了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起到基础地位的作用。我国农业目前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时期。传统农业是在自然经济条件下,采用人力、畜力、手工工具、铁器等为主的手工劳动方式,靠世代积累下来的传统经验发展,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居主导地位的农业。传统农业对水生态环境影响较小。现代农业大量使用以石油为原料的化肥、农药和以石油为能源的农业机械,使现代农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传统农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现代农业生产引起了土壤侵蚀和土地退化,减少了生物多样性,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化肥、农药等产生了有机污染物及氮、磷等营养物质,造成水质的富营养化。

二、水生态环境修复原理

水生态修复是利用生态系统原理按照自然界的自身规律使水体恢复自我修复功能,采取各种工程、生物和生态措施修复受损伤的水体生态系统的生物群体及结构,强化水体的自净能力,重建健康的水生生态系统。而水生态环境修复主要分为三种技术——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修复。(1)物理修复技术为:外源控制、底泥疏浚、水动力循环治理。(2)化学修复技术为:化学除藻、沉淀净化。(3)生物修复技术为:生物过滤技术、微生物技术。

三、水生态环境修复措施

1.城市水生态环境修复措施

1.1增强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及废水能力

根据污水水量、水中污染物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排放标准及处理工艺。修建污水处理综合性能强的污水处理厂,将工艺研究和设备开发密切结合,在推广应用先进工艺技术的同时推出高质量的成套设备,不断扩增污水处理厂综合性技能。

1.2人工建造景观水体,增加城市绿地面积

在城市中修建人工景观水体,满足人们的亲水性需求,改善周边环境,种植适合城市生长的植被与树木,增加降雨后形成径流时间,使雨水能入渗到城市地面以下,补充城市地下水体,缓解城市水资源环境由于城市化带来的不利影响,进而调节局部生态系统。

1.3修建人工湿地,为城市增色添香

模拟自然湿地生态系统修建人工湿地。利用湿地土壤疏松多孔体系,含有大量的胶体颗粒的物理性状,去除水体中的有机物和重金属,进而修复水生态环境。栽植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湿地植物,增添休闲、观赏和贴近自然的美景。

四、天然水体水生态修复措施

我国的天然水体主要由江湖湖海组成,目前已有近60%水体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水体中富含氮、磷等营养物和有机物。局部水体富氧化情况严重,造成诸如蓝藻等生物的大量繁殖,蓝藻等水生生物与水体中的鱼类等生物争耗氧气,而使鱼类等生物死亡。影响了水生態环境的自然规律。目前,我国主要通过修建工程措施、生物修复技术和生态修复技术修复受损的水生态环境。

1.工程措施

利用稀释和冲刷技术,引用外流对水体进行稀释和冲刷,短时间内有效地减少污染物的浓度和负荷,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利用底泥疏浚技术去除水体底部的毒害物质;利用底泥覆盖技术在底泥表面敷设渗透性小的塑料膜或卵石,营造出特定的水流环境和水生生物所需要的环境,抑制藻类大量繁殖;利用气体抽提技术,使用真空泵和井使有机污染物蒸气,或者将被吸附的、溶解状态的或自由相的污染物转变为气相,抽提到地面,然后再进行收集和处理;利用空气吹脱技术将压缩空气注入受污染区域,使溶解在地下水中的挥发性化合物、吸附在土壤颗粒表面上的化合物以及阻塞在土壤空隙中的化合物驱赶出来。

2.生物修复技术

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生物的新陈代谢对有机污染物及氮、磷营养物质的同化作用,将低浓度污染物进行富集转化,达到治理污染水体的目的。该类技术与所要修复水体之间的空间关系属于旁路装置或非紧密结合的状态。常见的技术包括:固定化细菌技术、河道内曝气、结合高效微生物处理修复技术、生态浮床技术、卵石床生物膜技术、稳定塘技术、生物过滤技术土地处理技术等。

3.生态修复技术

生态修复技术是恢复退化水生态系统结构中缺失的组分,达到重建水生态系统的良好结构,实现其功能的恢复,同时改善水质。该种技术包括:生物操纵技术、沉水植物重建技术等。其中,生物操纵技术包括引入滤食性鱼类来控制藻类生物量的富集。沉水植物重建是利用属于本地物种的沉水植物,选择合适的地带进行引种并使之成为水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五、强化政府立法职能,增加社会舆论监督

我们在对水生态环境进行修复的过程中,也要不断地去加强国家监察职能,运用行政手段、通过出台法律、法规约束破坏水生态环境的行为。引进激励机制,对生产、生活中保护水生态环境的企业给予减免财税等方面的政策,奖励和鼓励高污染行业的技术进步。调动社会力量,加强社会舆论监督,对破坏水生态环境的行为提出谴责,舆论干预其企业销售。加大社会保护水生态环境的宣传力度,树立全民保护水生态环境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六、结束语

4.城市生态理论与城市生态规划 篇四

1、复合生态理论与城市生态系统特征

2、生态系统特征对城市化的响应模式

3、城市景观生态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

4、城市化生态过程模拟与结构优化

5、城市近自然生态系统过程及其机理

二、城市生态规划与生态安全

1、城市生态区划与城市生态敏感区规划

2、城市生态模拟和预测

3、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和监测

4、城市生态安全与生态监控

三、城市生态恢复与人居环境建设

1、退化陆生生态系统恢复与城市绿地系网络优化与空间增效

2、受损水生生态系统恢复

3、湿地的保护、管理和修复以及城市河网水系的生态修复

4、生态型城市建设理论与技术体系

5、城市生态社区建设理论与技术体系

四、城市生态系统管理与资源可持续利用

1、自然生态系统(特别是湿地生态系统)中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2、人居生态系统的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5.城市生态修复规划论文 篇五

《城市绿地规划与设计》是一门研究在城市中运用植物、建筑、山石、水体等园林物质要素,以一定的科学、技术和艺术规律为指导,充分发挥其综合功能,因地、因时制宜地选择各类城市园林绿地、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形成有机的城市园林系统,以便创造卫生、舒适、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的学科。因此,既需要学习园林绿地的功能作用、构成要素等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又需要学习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及各类绿地的专业知识。

本课程包括的内容有城市园林绿地的功能作用、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附属绿地的规划设计、道路及防护绿地规划设计。

6.城市生态修复规划论文 篇六

生态廊道桥梁采用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结构, 指的是采用连续梁结构, 以预应力混凝土作为上部结构主要建筑材料的桥梁。连续梁在恒活载作用下, 产生的支点负弯矩对跨中正弯矩有卸载的作用, 使内力状态比较均匀合理, 因而梁高可以减小, 由此可以增大桥下净空, 节省材料, 且刚度大, 整体性好, 超载能力大, 安全度大, 桥面伸缩缝少, 并且因为跨中截面的弯矩减小, 使得桥跨可以增大。但连续梁桥也有自重要比钢桥大, 施工工艺有时比钢桥复杂, 工期较长等问题。但这些缺点属次要问题, 且仍在不断地克服。

2 生态廊道的灌溉技术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拥有一套全自动化、智能化的浇灌系统, 这套系统工作时, 可以直接将土壤水分、植物生长、蒸发、蒸腾等各种环境信息反馈给中央计算机, 计算机通过计算、判断, 实施灌溉。与手动或半自动灌溉相比, 甚至可以节约一半的用水量。而且, 这套系统的喷头都带有起始角记忆功能, 保证不会喷向道路和游人。

生态廊道的喷灌系统采用微喷技术, 在植物的土壤下面铺设微喷管道和适合树木的微喷头, 形成科学合理的水分给养保证。同时, 生态廊道还采取了管道填埋的滴灌方式, 水分直接在植物根部被吸收, 既有利于水的节约, 又避免了桥面浇水对桥下的影响。

微喷技术比喷灌更为省水, 由于雾滴细小, 其适应性比喷灌更大, 农作物从苗期到成长收获期全过程都适用。微喷既可增加土壤水分, 又可提高空气湿度, 起到调节小气候的作用。

3 生态廊道雨水排放技术

3.1 STF生态透水碎石地面

生态廊道采用STF生态透水碎石地面, 具有良好的装饰效果、高承载力和高透水率等优势。跨城市干道的生态廊道在国内尚属首例。

3.2 根阻防水材料

生态廊道采用根阻防水材料, 防止植物根系穿透防水层而造成防水功能失效, 防止根系破坏桥体结构。生态廊道的种植土基本厚度从1.5m~3m, 保证植被各个层次的种植要求。桥两侧的栏杆设计强度大, 保证大风季节两侧的车辆和行人安全。

3.3 透水植草地坪

生态廊道运用了透水植草地坪系统, 可以改变原有草坪的功能。“STF超级透水植草地坪”的生长不完全靠土, 而是以天然普通石子作为基础, 辅以特殊的技术, 能有效解决因践踏而造成植物根系损伤的问题。

3.4 雨水收集系统

生态廊道的雨水收集以“下渗为主, 适当回收;先下渗净化, 再回收利用”为原则。设计中首先考虑树阵、绿地、市政交通道路、铺装地面的自然下渗, 再考虑超标准的雨水就地回收, 就近利用, 在满足雨洪利用设计的要求下, 节省工程投资。充分利用水系, 对雨水实施有效管理, 以蓄为主、排蓄结合, 合理拦蓄雨水资源。减少区域内因开发建设造成的降雨径流系数的增大, 严格控制外排水量。

4 植物种植设计

生态廊道上种植北京地区各种乡土乔、灌、草、地被植物约60余种。选择乔木时主要以抗性强、易成活、形态优美的乡土树种为主, 常绿与落叶树种相结合保证冬季景观, 并且大量栽植秋色叶树种, 美化秋季景观, 体现丰富多彩的四季植物景观。灌木则以观花植物为主。地被植物种类丰富, 构造低层良好的景观。植物整体配置上, 生态廊道采用常绿乔木和落叶乔木结合的配置方式, 使生态廊道一年四季都能为动物的生存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 其中常绿树:落叶树≈4:6。在植物的竖向分布上, 在不同高度上均有植物的种植, 为需要不同高度的鸟类提供栖息的环境。其中落叶乔木主要有杨树、白蜡、国槐、元宝枫、栾树、山桃、黄栌、丁香、山楂、木槿、紫穗槐等, 常绿乔木以油松、白皮松、云杉为主。灌木以连翘、绣线菊、荆条、多花栒子、金银木居多。地被植物丰富, 有黑心菊、沙地柏、白三叶、扶芳藤、玉簪、萱草、松果菊、金叶莸、紫花地丁等。

总结而言, 奥体生态廊道在建设过程中, 多项景观生物通道技术得以验证和实施。奥体生态廊道建成是首都生态建设的又一亮点, 具有良好的示范效应。它所折射的对环境、生态的友好和关怀, 是“绿色奥运”一个具体体现。奥体生态廊道将森林公园系统从岛屿式过渡到网络式, 为孤立的物种提供传播路径, 保障生物多样性, 保护物种及栖息地, 有利于城市生态安全。

参考文献

[1] 李慧敏.奥林匹克公园:首都的生态守护者[J].腾讯网, 2008 (7)

7.城市生态修复规划论文 篇七

【关键词】低碳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探讨

一、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的概念及现状

1、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的概念

首先,低碳生态城市具有综合性特点,通过规划、建设、政策以及各个阶层的社会力量一起推动;低碳生态城市可促进生产与消费之间的互动,可改善城市经济增长、城市发展的方式。其次,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是需要有科学合理的并符合城市发展特色的规划,在规划思想里导入经济、社会、生态的因素,按符合生态要求的原则进行生态规划。它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简单地说它是社会和谐、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形式,自然、城市、人融为有机整体,形成互惠共生结构。

2、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现状

九十年代以来,我们国家相继推出了“生态城市”、“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等城市称号的规划、认证与审查工作,充分显示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国内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当前,我国在一些城市进行了低碳城市的試点,但我国的低碳城市规划建设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低碳城市规划发展所需关键技术尚不明晰,以致国内低碳城市建设工作流于表面、难以深入。而低碳城市的规划发展因缺乏科技支撑也存在盲目性,相关部门也很难进行有效的引导、管理和评价。

二、我国低碳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主要问题分析

1、缺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设计

低碳城市规划建设起步时间较短,还存在许多的问题,实际中主要表现为:

1)缺少从城市发展全局高度制定低碳城市发展规划;

2)忽略本地工业基础,盲目发展新兴产业;

3)未明确认识到建设低碳城市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

2、城市规划设计中缺乏生态环保意识

评价一个城市规划是否合理的重要要素是是否具有生态环保意识。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城市规划过于注重社会经济效应,忽视了对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尽管国家对城市规划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并要求对城市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估,编制水土保持方案,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这些法律法规并没有在城市规划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3、城市规划中缺乏公众利益诉求

1)历史文化建筑等受到严重破坏。为了经济利益,一些城市规划没有考虑历史文化的保持,使一些城市的历史建筑、城市风貌遭受了灭绝性的毁坏。

2)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调控作用已经减弱。许多城市规划缺乏延续性和严肃性,一方面,城市规划可能随着政府主管领导的变动而变动;另一方面,有些城市规划的实施进程又滞后于规划的期限。

3)城市生态受到破坏,环境污染加剧。比如城市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导致地下水源受到严重污染,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4、城市中的各种能源的消耗增长速度惊人,且由于城市中对能源的极度使用导致城市环境的愈发恶劣,空气质量急剧下降、水资源浪费、声噪污染及城市中固体垃圾堆积严重等问题,已经严重的影响到了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工业发展。

三、低碳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策略

1.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在城市建设中,城市空间布局对于城市运行的效率具有重要的引导、限制作用。我国大部分大城市的布局形态,除了少数由于地形条件的限制呈带状、组团状布局外,大部分的城市主要以团状的集中发展模式布局。这是由于城市建设中,没有进行有效的规划加以控制,导致城市形态无序蔓延的现象。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能够适应城市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利于城市的理性生长以及发展目标的最终实现,同时能够使得城市的交通环保、有序,使得市民的生活更加环保。而不合理的城市空间布局则会阻碍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

2.城市产业的规划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研究国际产业发展规律和我国各地产业发展的自身规律,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节能减排战略和建设两型社会的有利时机,先行先试,降低高碳产业的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加快城市经济结构调整与升级,加大污染工业、设备和企业的退出力度,全面完成城区高污染企业的退出;提高各类企业的能源使用效率和排放标准;制定低碳产业规划战略,将可再生资源、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3.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建设

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为体现低碳理念,我们可以合理规划绿地系统,采用碳中和的方式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植物种植采用乔—灌—草相结合的绿化结构,以乡土树种为主,让其消耗掉居民平常生活中产生的二氧化碳。

1)从城市实际情况出发,确定城市各个阶段绿化建设的目标和指标,分析得出在一个城市的市域范围内,生态、社会综合效益最佳的园林绿地布局结构,制订各类绿地规划、树种多样性保护规划及避灾绿地规划等专类规划,并为绿地系统规划目标的实现进行切实可行的建设安排。

2)必须进一步提高市中心绿化覆盖率,加强三维绿化层次,建筑物的屋顶绿化和墙体绿化能使建筑物在夏天的能耗降低30%左右,减少热岛效应,提高城市环境卫生状况与环境质量。

3)规划完善的城市外围生态系统,保护外围城市赖以依托的生态林地、耕地、水系、园地等自然生态要素,构建和谐的城市生态系统网络。

4.低碳能源开发

能源是城市发展的命脉,不论是生活还是生产,都离不开能源。目前,城市中应用最广泛的能源就是石油、煤,但是这两种资源毕竟是有限的而且造成的污染比较严重,开发新能源成为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加快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构筑一条稳定、清洁、经济、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是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

四、低碳城市规划的发展建议

1.加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的控制

根据调查发现,在我国的城市生态用地在城市规划管理体系下,尚未将应有的生态效应发挥出来。主要由于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大多数的城市绿地常常被挪为他用;其次,在进行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只会将绿地的性质进行控制,并没有对绿地的形式进行有力的控制。对于生态效应而言,建设不同的绿地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一般所建设的单纯景观效果的绿地,其所产生的生态效应较差。所以如若要实现低碳城市规划,一定要对绿地规划进行强化,将城市绿地面积加大,并且种植生态效应较好的树木以及草地。

2.加强节能措施地运用

现今,城市规划中运用节能施工技术已经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认可,而其所突出的环保这一特点也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重视,节能施工技术的发展前景具有较大的潜力。节能实施技术的应用可以在很多方面降低城市建设的成本,其中包括人力、物力等多方面。而且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也越来越重视环保,那么在城市规划中,更多的节能施工技术也得到了运用,对一些可再生能源也加大了开发力度,以逐步地减少人造材料的使用,这样不但可以减少使用不可再生资源,也能够降低了工程投入成本。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是一个融合多方面的系统工程,需要与相关行业、每个部门共同努力和配合。当前我国低碳生态城市规划还处在未成熟阶段,许多的问题还有待我们的积极探索。此外城市规划在低碳城市创建中必须充分做到前锋的作用,在城市规划机制和管理的每个步骤中考虑到低碳理念以及低碳做法,运用规划措施有效的节约资源、能源以及环境保护,研究出与国内发展情况相符的低碳发展形式。

参考文献:

[1]郑萍、程娜、倪伟桥.基于低碳交通理念的城市规划策略研究.华中建筑,2010年第08期

8.城市生态环境规划 篇八

辽宁省阜新市规划设计研 究院 辽宁 阜新 130 00 2

摘 要t结合可持续发展 的内涵 ,通过分 析城 市生态环境现状 ,引出了城 市可持 续发展 的必要性;而后通过论述城市可持 续的生态系统,对城 市生态环境规划提 出了一些建 议。 关键词 :城 市规划 生态环境 城 市生态环境 规划

环 境 与 发 展是 当今 人类 面 临 的两 大 主 题 。2 0世纪 6 0年 代以来,世界经济复苏 ,城 市化 进程推进 ,这一方 面加速 了社 会经济 的

商品与质量

2 1年 5月刊 01

35 0

社 科 论 坛

发 展 , 同 时 也 带 来 了 系 列 城 市 能 源 和 生 态 环境 问题 。 在一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中,存 在 着 只 顾 短 期 经 济 效 益 而 忽 视 长 期 环 境 效 益 的行 为 , 造 成 了 环 境 污 染 , 资 源 浪 费 和 生 态 破 坏 。 因 而 有 效 利

用 能 源 , 保 护 和 改 善 人 类 环 境 已经成为一个人类的迫切任务 。自 18 97 年 世 界 环 境 与发 展 委 员 会 ( CE W D)在 《 们 我 共 同的未来》 报告 中提出“ 持续发 展” 可 这一概 念后 ,在世界各 国各地 区 ,可持续发展 已普 遍达成 共识 ,逐步被 引入 到社会经 济发展的 各个领 域 。加 强城市基础 设施配套 建设 ,完 善城 市功能 ,优化城市社 会、经济 、生态环 境 ,不断 改善 人类生存和居住条件 ,建设可 持续发展 的生态 城市足 全人类 在 2 世纪努力 1 追 求 的一 个 重 要 目标 。

城 市建成区特 别是 中心 区开发强度 过大、人 口 密 度 过 高 、 公 共 设 施 短 缺 、交 通 拥 挤 、环 境脏乱等 问题 , 决关 停或迁移城 区 内污染 严重的项 目,清除违法 违章建筑 。要促进建 筑节能技术 的普及推广 ,改善城市 民用燃料 结构,减少和 控制城市 大气污染 。 以通达 、 低污染、低 能耗 为目标 ,实行 公共 交通优先 的城市 交通政 策,推进现代通 讯技术 在城 市 公共交通调度 管理 中的应用 ,积极 促进城 市 交通组织和 管理 的现代 化 。城 市环 境综合 治 理 ,与每 ~个家庭 、每 一个人 直接 相关 ,必 须推动全社会广泛参 与,密切合作,共同促

进。

就必须 革新观念 ,运 用生态 学和 可持续 发展 的基 本 原 理 , 以环 境 容 量 、 自然 资 源 承 载 能 力和 生态适宜度 为依据 ,缓解 城市生态 环境 方 面存在的 问题 ,协调城市 社会、经济 的发 展 与城市生态环 境之间 的矛盾 ,防 止生态环 境 的破 坏与污染 ,从而达到 人与 自然 的和谐

9.浅析生态城市规划设计 篇九

浅析生态城市规划设计

摘要:本文首先就生态城市规划基本概念作了界定,然后针对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应遵循的`原则,要求,以及规划设计的内容作了简要的阐述,并提出了保护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作 者:徐伟 葛大兵 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生物科学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128期 刊:科技资讯 Journal: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18)分类号:X5关键词:生态城市 规划设计 生态规划

10.生态城市规划中生态文明建设初探 篇十

关键词: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

生态城市建设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是人类文明历史文化的传承和积淀,反映着一个国家、民族、地区的文化。城市是以人为主体的一个生态系统,是由社会、经济和自然界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要构建生态文明城市,必须加强城市文明生态的创建和规划。

一、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

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是落实科学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能够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而且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和精神实质,体现了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治民主和文化繁荣的统一,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其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方式的必然要求。我们经济的高速发展几乎都是以环境污染加剧和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以及生态破坏为代价的,这样的发展损失其实是惨重的,近年来发生的气候变暖、沙尘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现象,都与生态破坏有关,大自然正在以她特有的方式告诉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从高能耗、低产出、污染严重的工业文明,走向高效率、高科技、低消耗、低污染、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健康持续的生态文明,是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和谐发展道路的唯一的出路。也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方式的必然要求。

再次,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可以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当前,很多城市存在水污染、大气污染、生活垃圾等污染现象,成为制约城市升级和发展的瓶颈。因此,立足当前,从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突出问题着手,加快推进环境保护“民生工程”建设,不断优化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环境,着力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广的绿地蓝天、更多的碧水青山、更好的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生态文明城市规划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起步较晚,于上个世纪80年代才引入生态文明城市创建理念,但近年来,发展近年十分迅速,吸收和借鉴了国外一些国家的先进发展理念,打造了适合国内发展的独立的文明城市规划和创建理念,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1999年海南率先获得国家批准建设生态省,2001年吉林和黑龙江又获得批准建设生态省,陕西、福建、山东、四川也先后提出建设生态省。约有20多座城市如广州、上海、昆明、成都、贵阳、长沙、扬州、威海、深圳、厦门、铜川、十堰等都分别开展了生态文明城市规划和创建。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态城市规划方面的一些相关的政策法规还不够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规划和发展。实践经验积累不足,很多领域还存在着只片面的追求经济的发展,忽视了环境的保护,和生态资源的循环利用,使得有些城市规划的功能结构单一,城市的生态建设滞后。因此,城市的生态化必须摆上重要日程。

三、全面推进生态城市建设对策及建议

1.制定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规划。立足当前,谋划长远,制定生态文明城市未来的长远和可持续发展。规划既要根据环保部门创建生态文明城市的具体要求,又要紧密结合当地实际进行编写,体现出本地城市风格特色和吸引力。生态文明城市规制要与本地中长期发展规划相衔接,确定城市的主体功能和生态功能,集中力量解决好当前环保生态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2.加强对自然资源的管理。要把自然条件和城市的特色结合起来,严禁乱砍、乱伐、乱占等违法行为,坚决杜绝城区周边丘陵和山头黄土露天现象。要充分利用的河流等水利资源,建设沿河沿江景观带,保障沿江两岸有一定绿化和景观,注重提高群众生活品质,丰富文化生活内涵;进行湿地开发与保护。湿地建设不仅可以丰富城市景觀,还能为市民提供近水、娱乐场所,在降低城市热岛效应的过程中,水面也发挥了作用,同时,湿地中的生物多样性对生态平衡也有重要的作用。

3.加强城市绿地建设。城市绿化是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重中之重,对于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地方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实现林在城中,城在林中,着力增加绿化总量和绿地总面积,城市的街区绿化、园林绿化、通道绿化、市域周边的环境绿化都要抓好。有条件的城市还要从单一的地面绿化向平面绿化、垂直绿化、屋顶绿化等立体绿化转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着实抓好国道、省道、县乡公路的道路绿化,下大力气打造绿色文化长廊,提高森林和绿地覆盖率,为城市文明发展打下基础。

4.推行低碳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造“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发展产业链条,根本改变“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按照高投入、高科技、高回报、低污染的“三高一低”的原则,招商引资,引进项目。同时,加强绿色、环保、低碳的生活方式宣传,把生态文明城市规划的理念融入日常生活之中。

5.完善生态文明城建设的法律法规和一些相关规章制度。健全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综合评价体系,出台和完善一些地方性法规和保护环境发展和生态平衡的规章制度,加强对环境质量监控、污染物总量减排、资源能源节约、生态环境治理、清洁能源推广、再生资源利用等相关生态文明指标的法律监督和行政监管,对破坏环境和生态平衡等一些违法现象严厉打击。

11.城市生态修复规划论文 篇十一

1 水体及滨水湿地概况及问题

1.1 概况

南宁属多低山盆地, 有河流235条, 总长度4 579.86km;市区内有18条较大的内河, 总长约555 km;有各型水库751座, 总库容19.33亿m3, 城市水体及滨水湿地面积很大。整治前沿河有3 000多个水上人家, 数百处的采砂场、驾校、老旧码头、球场、菜地、果园、美食城、庙宇和民房等, 硬化面积大, 自然生态环境恶劣。近年来, 随着南宁市“中国水城”建设推进, 水体及滨水湿地整治取得了显著成效。

1.2 存在的问题

人类过度活动造成生态环境恶化。沿江有众多的水上人家、采砂场、驾校、球场、民房、美食城和庙宇等, 人员流动量大, 对水体及滨水湿地造成极大的影响;排灌站、泄洪口等水利设施及沿河堤路园建设等, 侵占部分滨水湿地;河、湖等水体的渠化、硬化, 亲水平台等对水体及滨水湿地的覆盖阻隔等。如前些年竹排江等一些内河建设, 不少河道去曲取直, 硬质驳岸, 大挖大填, 严重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工业发展对城市水体的污染严重, 整条河、整个池塘死鱼等污染事件频发;违规占用水体及滨水湿地现象不少, 如占用邕江、相思湖、明月湖等滨水湿地进行建房、开垦等。这此行为均在一定程度上破坏自然生态系统, 加速了自然生态退化。

1.3 生态修复的必要性

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宜居的城市环境, 提高生活环境质量, 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还以碧水蓝天、岸绿景美的自然环境, 急需遏制水体及滨水湿地的过度开发利用, 进行必要治理和生态恢复, 使生态系统恢复并能自我维持科学合理的动态均衡。

2 生态恢复的原则

近年来, 南宁市以建设“中国水城”为契机, 推进邕江综合整治和开发利用, 按照“一江、五卷、六带、十八园”的架构进行规划建设。2015-2017年, 计划投资约87亿元, 打造总面积为54.6 km2的海绵城市示范区。开展如此大规模的生态恢复与建设工程, 应坚持以下原则。

2.1 自然循环原则

自然循环原则是生态修复的基本原则。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因势利导地采取适当的人为措施, 使生态系统朝着自然和健康方向发展, 最大限度地构造融洽和谐的环境[1]。

2.2 保护为主原则

生态修复不能替代生态系统保护, 保护好现存的生态系统, 保护生物多样性, 防止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2]。

2.3 生态完整原则

生态修复就是尽可能恢复已退化的生态系统, 使其具有一定的生态完整性, 具有自我调节和自我维持功能, 能适应一定程度的外在胁迫和变化。

2.4 多功能协调原则

健康的生态系统基于各项功能的满足, 生态恢复要考虑各项功能、各项指标值之间的相互协调。

2.5 生物多样性原则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平衡和健康的基础, 保护和增强生物多样性, 注重利用本土生物物种, 构建生境廊道, 谨防外来生物入侵。

2.6 景观美化原则

生态修复的目标是带给人们美好、舒适的环境享受。生态修复应按照景观生态学原理, 运用植物及其他自然材料构建景观, 辅以旅游娱乐等功能, 发掘人文特色, 力求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最大化。

3 生态修复主要内容与技术措施

3.1 主要内容

生态修复是一个多目标、多层次、多措施、多约束条件的复杂问题。主要内容包括生境恢复、群落结构恢复和生态系统功能恢复三方面[3]。

3.1.1 生境恢复

主要是水体底质修复、水体水文、水质的改善等。地形地貌、受光量、水温、水深和水动力条件等都影响水生植物生长和繁殖[4]。底质修复, 就是清除含高营养盐的表层沉积物及其表面由营养物质形成的絮状胶体、半休眠状活体藻类和植物残骸等[5]。

3.1.2 群落结构恢复

优先选用适应环境条件、抗干扰能力强的乡土物种恢复植物群落, 群落空间中不同生活型植物要根据形态、底质、气候等因素合理配置;同时, 应结合优势种的季节变动性, 保证水生植物具有周年连续性[6]。

3.1.3 生态系统功能恢复

主要包括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优化配置和调控、生态系统稳定化管理、景观设计及建立生态监测指标体系等。

3.2 技术措施

3.2.1 缓冲区域的恢复与保护

缓冲区是河流与陆地的交界区域, 如河边湿地、河谷或洪泛平原。设置一定宽度的缓冲区, 保护或适当扩大漫滩面积, 培育多种类物种以提高物种多样性, 营造野生动植物的生息环境。南宁市应通过强化宣传、立法、监管等手段, 划出水体及滨水湿地红线加以保护, 坚决打击侵占滨水湿地行为。

3.2.2 植被恢复技术措施

植被恢复是最普遍的滨水区自然生态修复的重要技术措施。科学合理地营造植被, 可有效地防洪抗灾、防风固沙、净化水体和营建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等。运用植被改良重金属污染的土壤, 已初具治污和生态恢复的效果[7]。克服盲目的土地开发利, 规划好邕江、八尺江等较大水体, 留足滨水湿地空间进行植被恢复, 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缓冲带, 充分考虑生物多样性。植被恢复坚持以乡土植物为主, 引进植物为辅的原则, 注重植被的高适应性, 如花叶芦竹、粉丹竹、海南蒲桃水蒲桃和水石榕等;注重植物的强亲和力, 既不会被原有群落的植物所抑制而不能正常生长, 也不会因它的生长而过分影响其他种类的生长, 如海芋、肾蕨等;注重植物的功能, 应具某方面或某几个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 如净化水质、固土抗冲、生态经济等;注重植物高观赏性, 具有良好的生态效果和景观效果, 给人良好的视觉享受[8]。

3.2.3 补水措施和循环净化技术

通过水利设施调控、补充干净水源以稀释受污染水体, 或者促进水循环利用, 不断净化水质, 用以冲洗水体生物的生长环境, 可利于打破藻类生长磷释放的循环[9];经净化处理后的水有利于降低水pH值, 改善水质, 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10]。流经市中心的朝阳溪、二坑溪等溪流污染严重, 除采取必要的截污治理手段外, 可从邕江上游、天雹水库等补充水源, 直接稀释受污染河道、水体。

3.2.4 生态疏浚技术

由于废水排放等原因, 大量污染物进入水体沉淀、堆积, 成了水体污染。生态疏浚是以生态修复为目的的技术, 通过清除底泥中的污染物, 为后续生物技术的介入创造生态条件[11]。由于历史原因, 八尺江、水塘江和马巢河等水体上游长期工业排污, 河道沉积层较厚, 通过生态疏浚清除水域系统的污染物, 既解决污染内源释放问题, 也解决了航道、鱼道疏通问题, 对改善水环境和生态恢复起积极作用。

3.2.5 生化处理技术

光催化降解技术, 即通过在水体中加入特定的光敏半导体材料, 利用太阳能净化污水;杀菌除藻技术, 即利用化学药品 (如硫酸铜) 来控制藻类的生长;沉淀钝化技术, 即通过使用碳酸钙、硫酸铝和明矾等药剂促进水中内源性磷的沉淀和钝化, 从而延缓内源性磷从底泥中释放[11]。大王滩水库是南宁市重要的备用水源, 但因人为养殖过度、明阳工业园区淀粉厂、糖纸厂等工业排污, 局部水域和塘、溪水质有所下降。应运用生化处理技术, 辅以补水、净化等技术措施加以解决。

3.2.6 生物强化修复技术

通过人工曝气, 加快水体中溶解氧与臭污物质之间氧化还原反应的速度, 提高水体中好氧微生物的活性, 促进有机污染物的降解速度;是利用水体适生水生植物及其共生的微环境, 清除水体中的污染物质的技术方法;培养浮游动物、游泳动物和底栖动物, 让其取食水体中的游离细菌、浮游藻类、有机碎屑等;利用天然材料 (如卵石) 、合成材料 (如纤维) 形成特殊生物膜, 附着水体微生物以降解污染物;人工构建植物浮床, 利用植物根系的吸收和吸附作用, 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元素, 从而达到净化水质、改善景观的目的[11]。

3.2.7 污染源控制技术措施

通过立法和加强监督管理, 加强对排污、除污等行为的规范和约束。运用先进技术如改革生产工艺, 改造设备, 改变原料, 改变燃料构成等, 提高处理污、废水效率, 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

3.2.8 径流水截存利用技术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加强对径流水的截留、存储利用技术的探索和运用。根据《南宁市海绵城市试点建设三年实施计划 (2015-2017) 》, 全市将通过着力建设一批海绵城市示范重点项目, 统筹解决城市水资源、水安全、水环境和水生态问题, 实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低于75%、径流污染控制率 (总悬浮物) 削减率不低于50%的总体考核目标[12]。前些年, 南湖截污、清淤工作取得成功, 水质明显好转, 滨湖自然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恢复, 已成为南宁市重要的旅游、休闲地。而新秀公园的葵湖, 由于地势低洼, 目前仍是周边住宅、工厂、园内公厕部分污水的排放地, 靠每日抽污水、补净水来解决水质恶化问题, 截污和截存净水十分必要。

摘要:城市水体及滨水湿地生态修复理念已深入人心并成为研究热点。提出城市水体及滨水湿地整治和生态环境恢复的原则, 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技术措施, 为城市的水体治理及滨水湿地的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城市水体,滨水湿地,治理,生态修复,广西南宁市

参考文献

[1]倪晋仁, 刘元元.论河流生态修复[J].水利学报, 2006, 9 (9) :1029-1037.

[2]曹建廷, 周智伟, 张婷.河道生态修复工程的组成与生态修复指导原则[J].水利规划与设计, 2005 (2) :48-51.

[3]颜昌宙, 金相灿, 赵景柱, 等.湖滨带的功能及其管理[J].生态环境, 2005, 14 (2) :294-298.

[4]杨龙元, 梁海棠, 胡维平, 等.太湖北部滨岸带区水生植被自然修复观测研究[J].湖泊科学, 2002, 14 (1) :60-66.

[5]Bakker J p, Grootjans A P., Hemy M.etal.How to define targets for ecological[J].Applied Vegetation Science, 2000 (3) :3-6.

[6]柴培宏, 代嫣然, 梁威, 等.湖滨带生态修复研究进展[J].中国工程科学, 2010 (6) :32-35.

[7]王庆仁, 崔岩山, 董艺婷.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整治有效途径[J].生态学报, 2001, 2 (2) 326-330.

[8]韩玉玲, 严齐斌, 应聪慧, 等.应用植物措施建设生态河道的认识和思考[J].中国水利, 2002 (20) :9-12.

[9]李文朝.浅型富营养湖泊的生态恢复—五里湖水生植被重建实验[J].湖泊科学, 1996, 8 (增刊) :1-10.

[10]唐孟成, 贾之慎, 朱荫湄.西湖沉积物磷释放影响因子的研究[J].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1997, 23 (3) :289-292.

[11]李艳霞, 王颖, 张进伟, 等.城市河道水体生态修复技术的探讨[J].水利电力科技, 2006, 12 (4) :34-38.

上一篇:学习研讨会会发言提纲下一篇:造林规划设计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