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

2024-09-12

浅谈我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共10篇)

1.浅谈我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 篇一

浅谈我对现代远程教育的认识

现代远程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是构筑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手段。通常认为,远程教育已经历经三代:第一代是函授教育;第二代是广播电话教育;第三代的基本特征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在数字信号环境下进行教学活动,被评为“现代远程教育”。

所谓远程教育或网络教育,就是在线学习或网络化学习,即在教育领域建立因特网平台,学习者通过计算机上网,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当然,这种学习方式离不开由多媒体网络学习资源、网上学习社区及网络技术平台构成的全新的网络学习环境。在网络学习环境中,汇集了大量的数据、档案资料、程序、教学软件、兴趣讨论组、新闻组等学习资源,形成一个高度综合集成的资源库。这些学习资源对所有人都是开放的。一方面,这些资源可以为成千上万的学习者同时使用,没有任何限制;另一方面,所有学习者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将自己的资源加入到网络资源库中,供大家共享。

现代远程教育,是近年来随着互连网的发展而产生的新鲜事物,我觉得现代远程教育的优点在于,教师的讲授和学员的学习,可以在不同地点同时进行,师生之间可以进行充分的交流;学员能够根据自已的需要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地点,灵活程度很高,学习中的问题也能比较及时的得到答解;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与传统的培训相比更有利于个体化学习,以学员自学为主.与传统培训相比,远程教育占有一定的优势.但要有实效还取决于学员自主的程度和相应的远程教育的监控措施的不断完善。

远程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为:(1)非盈利教育机构向盈利的商业机构方向发展;(2)逐渐成为构建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手段。尽管目前远程教育还存在着种种制约因素,但任何新生事物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都是会遇到种种困难的,远程教育与传统学校教育相比有其无法替代的优势。我们都是社会中的一员,而现今社会正处于“知识爆炸”的时代,社会对我们的要求不断提高,因此我们需要时时“充电”——也就是时时学习,乃至终身学习。而正是远程教育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机会。因此我们应该合理开发利用。

我认为,一个真正有上进心的人,真正关注自身成长的人,没有任何理由不珍惜这次网上学习的机会。我觉得,在平时工作中,应该将远程教育与传统培训教育方式嫁接起来,这样学习效益会更高,更能提高学员的学习动力,是促自我成长的理想途径。

持服务体系概述

在传统教育中,学生学习只是接受、理解老师所讲授的理论和知识,这种学习是被动的,它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一种全新的教育理论——“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从20世纪中期被引入我国的教育领域。“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直接传授得到,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教师及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强调“情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这一理论符合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实际,成为建立在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上的现代远程教育的学习理论,也成为指导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理论。

学习支持服务是基于远程教育的教与学处于准永久分离而提出的,它提供学校与学生之间的窗口,满足学生个体化自主学习的需要,帮助学生在新的教育模式下顺利完成学习任务。英国的远程教育专家大卫 • 西沃特曾说:“远程教育的学生支持服务是一种服务产业,”它满足服务产业的普遍准则,即“生产与消费总是同时的,”“消费者参与服务产业的过程。”这表明学生既是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使用者,也是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建设者;它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思想,也为我们构建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提供了思路。所谓学习支持服务,就是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为学生做好远程学习的资源传输与配送,搞好教学全过程的组织与管理,提供远程学习的指导与咨询,创设协作式学习和交互式学习的环境,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等。具体来讲,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包括硬件系统、软件系统、人员系统以及它们的有机结合、有序管理和有效运行,即:建设和完善现代化的基础设施,重点是网络设施的建设;开发适用的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建立适应自主化学习的组织形式,强化对学生的指导和帮助;建设高素质的适应现代远程教育的人员队伍来进行运作和管理。通过学习支持服务体系,营造适合学生个体化自主学习的环境,使学生能及时获得教学信息;教师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信息,更好地在学习上对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实现教与学的实时或非实时的交互,保证学生学习的顺利完成。

二、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

我们清楚地认识到,现代远程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师生双方处于准永久性分离状态,学生主要通过多种媒体资源和学习支持服务来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因此,建设网络学习环境,构建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成为学校的主要任务之一。

㈠、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网络建设

现代远程教育是在卫星电视网络、电信网络和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开展的远程教育,因此,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网络建设成为支持服务体系的重要部分。我校建有地面卫星接收系统、VBI和IP接收系统,配置有数字卫星接收机3台、录像机10台、彩色电视机17台、录音机8台以及音像带、VCD碟、光盘等若干;教学楼建有自己的闭路电视系统。重点对计算机网络进行了改造,建立中心控制系统,实现了“三网合一”,即将计算机网络和电信网络、闭路电视网络合并,建有100M校园网,通过10M光纤接入Internet,建立有独立域名的互联网站,安装使用了中央电大的开放教育教学平台,配置有视频转播服务器和视频点播服务器、安装有电子图书,建有双向视频系统 ;有语音教室1间,多媒体教室4间,能上网的计算机120台,投影仪5台等设备。通过学校的网络系统,能及时接收、储存、转播中央电大和四川电大通过卫星电视、互联网、VBI、IP发布的教学信息,实现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共享和网上教学及教学管理,能进行实时和非实时的交互式教学;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地点限制,随时访问我校网站和教学平台,查询、浏览、下载网上教学资源,接受教学辅导和指导,参与讨论和提问,同时计算机室向学生开放,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时间和地点,选择所需的学习资源,实现真正的自主化学习。

㈡、注重多种媒体资源的建设

多种媒体资源的使用是现代远程教育的特征之一,是支撑个体化自主学习的关键。多种媒体资源包括基本的文字教材和录音录像教材、VCD光盘、CAI课件等。我们充分认识到作为市级电大主要应为学生及时提供中央电大、省级电大开发的各种资源,并结合自身实际有针对性的开发一定的资源,因此,我校通过各种途径保证各专业的每位学生开学时96℅的文字教材按时到位,90℅的课程有两种及以上的学习媒体资源;电教人员和网络教学管理人员及时通过卫星电视、VBI和IP系统、Internet网络接收教学辅导资料并进行整合发布到教学平台;组织教师制作了《英语(1)》、《英语(2)》、《国际金融》、《宪法学》、《创业设计》等课程的CAI课件,部分教师还编写了辅导资料、自测题等在网上发布,帮助学生学习。

㈢、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

现代远程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模式,其目标是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学生除完成理论学习外,还应该参加一定的实践性环节,因此,满足学生完成实践性学习任务的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成为了支持服务的一部分。在校内,我们利用网络资源开展了会计模拟实验、组织学生上机完成《基础会计学》、《会计电算化》、《办公自动化》等课程的实践性环节学习。在校外,我们分别与法院、银行、商场、学校等签订协议,建立法学、金融、会计、工商、教育管理等专业的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法庭、观摩、实习等活动,进行协作式学习、启发式学习和参与式学习,有利于学生主动发现、启发联想和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㈣、建立适应自主化学习的组织形式,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指导

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开展以课程为单位的教学辅导

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方面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只是教师的作用由对知识的传授转变为对学生学习活动进行指导,即:将导读、导学、导讲、导练、导查等要素统合起来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优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打破传统的年级、专业的限制,根据学生自主选课的实际,以课程为单位,采取音像辅导、网络教学、面授辅导等形式开展教学辅导;对学生完成的作业及时批改,针对学生个体实际进行辅导;把教师的电话和电子邮箱向学生公布,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随时随地向老师请教,展开讨论,获得帮助,建立教与学之间的双向信息畅通渠道。

⒉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

学习小组是远程教育的一种学习组织形式,它具有互助、激励和教育等功能,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行为、学习成绩有积极的作用。我们根据学生工作单位、行业、居住地域的情况把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指定小组长,指导制定小组学习计划,学生利用业余时间集中或在网上开展小组学习,互相讨论交流,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共同完成学习任务。⒊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能力的提高

我们充分利用《开放教育入学指南》课程向学生介绍远程教育的特点、要求,使学生了解和熟悉现代远程教育的学习环境,树立现代教育的学习理念,掌握学习方法和基本学习技能,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安排专业管理员帮助学生根据教学计划制定个人自主学习计划、按照自身实际选择学习课程,对学生进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培训,学会上网查询、浏览、下载学习资源,参加网上讨论等基本学习技能。从抽样调查的情况看,通过培训74.29%的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有明显提高,94.24%的学生基本能适应远程教育新的学习模式,为其它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㈤抓好高素质的适应现代远程教育的队伍建设

构建远程教育支持服务体系,教师、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及科研人员队伍的建设是其中重要的因素。我校自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以来,十分重视人员队伍建设。制定了教职工的培训计划,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等形式,根据不同对象进行培训,对校领导和管理人员重点是组织学习现代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对教师重点是组织学习远程教育的新模式,能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综合利用各种媒体资源对学生进行导学,实现由封闭式教育向开放式教育的转变、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对技术人员重点是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掌握各种硬件设备的使用与维护,保证教与学的正常进行。提倡、鼓励试点人员结合工作实际人人搞科研,边学习边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对理论进行升华,再用来指导具体工作,重点对远程教育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开展研究,推动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坚持对教师和管理人员实行岗前培训,保证试点人员能适应远程教育的工作要求。并及时引进了法学、计算机和英语等专业的教师,使专职教师的专业结构和数量满足教学的需要。

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建设使学生的学习能得到学校的全力支持,保证自主化学习不是无序和无助的。在现代远程教育中学习支持服务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同时它又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建设也是一个动态的逐渐完善的过程,有待于我们远程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实践、研究和总结。

一、对现代远程教育几个要素的认识

尽管世界各地对远程教育的理解有所差异,管理模式和技术手段也不尽相同,但在远程教育的一些最基本的特征上,认识还是相近或一致的。远程教育的办学体制上,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独立设置的开放大学,如我国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美国的国家技术大学(NTU),英国的开放大学等;另一类是普通院校的远程教育部门,如美国各高校的网络大学,我国教育部批准试点的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和湖南大学等。从学习的方式来看,大致可为分两类。一类是以群体学习为基础的远程教育,如我国各地的电大分校;另一类是以个体学习为基础的远程教育,如美国加州的网络学校等。在教与学的交互方式上,有教师和学生准永久性分离状态(无面对面人际交流,各种交互完全通过电子网络等媒体手段);也有分离状态的远程教学和面授辅导,答疑方式相结合,如我国各地电大分校所采取的形式。从开放教育基本特征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影响远程教育的几个基本要素的地位和作用。即组织管理的制度化问题,媒体技术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交互手段的地位与作用。除此之外,我们在实践中,感到远程教育的实践环节也是保证远程教育质量的一个基本要素。对上述四个要素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研究并在措施上落实,才能抑制和减少远程教育形式固有的弱点,保证远程教育的质量。

二、组织管理的制度化

远程教育与通常意义的自学的根本区别之一,即远程教育必须建立制度化的组织管理体制。由于远程教育的规模比较大,教学的形式又有它的特点,不能简单套用传统院校教育的组织管理体制。但是,没有制度或制度不健全,则远程教育的质量保障便是一句空话,应该说,远程教育是一种有计划和系统的教育形式。根据教学资源的状况和社会的需求,在办学类型、专业设置、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师资格评定、教材及多媒体课件的准备、实验(实践)环节安排、考核的标准及注册学生的资格审查、教学日历的编排、日常的教务管理、结业证书的发放等关键问题上有完整的一套制度及标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在多年的程教育实践中,已形成了一整套的管理制度及办法,在远程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如何把人工的管理逐步发展到智能化的网络管理是组织管理现代化的一个课题。现代远程教育应该从开始就着手设计并实施智能化网络管理。保证远程教育的教学质量,必须有一整套完整而且严格的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等教学文件。由于远程教育与传统院校教育的差异,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等都应有专门的组织机构拟制、审核。为此,开展远程教育的普通院校应有教学委员会级别的机构来承担这一责任。国家也应有指导委员会之类的组织,负责对各学校远程教育的质量进行评估,进行必要的监督和指导。否则,放任自流必然会出现良莠不齐,甚至出现滥发文凭,败坏远程教育名声的现象。传统的院校教育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学教务管理制度,当然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学分制等新的管理制度也在逐步形成,但总体上说,教学教务的管理制度是严格的。对于这些制度,开展远程教育的普通院校必须认真加以研究,并根据远程教育的特殊性,作相应的调整,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保证远程教育的质量,而质量则是远程教育得以生存以及发展的关键所在。

三、技术媒体的地位和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手段的变革,现已采用的幻灯。胶片投影等已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部分条件较好的学校采用了实物投影、计算机投影等设备,教育技术水平又有进一步提高。但是,应该看到,在传统的院校教育中,这些教育技术手段都是辅助性的工具。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是起了丰富和补充的作用,总体模式没有实质性的变化。

但是,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由于教师和学生处于准永久性分离状态,因此技术媒体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从某种程度讲,技术代替了教师。不论是印刷媒体、视听媒体还是计算机媒体,对于远程教育的质量,都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教师的意图、思路、观点,只有通过技术媒体形式得以体现。

可以说:“远程教育是一种新型的、工业化的和技术性的教育”,国外有人提出应包括四部分人员:即教师,软件工程师,懂得多媒体传播技术特点、富有创意的美工人员以及教育心理学家。课程设计小组应精心组织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预计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及疑难点。技术媒体的选择,包括各类插图、动画等形象化表现手段,视频素材的选取与制作,以及必要的自我测评用的典型习题的设计等一系列问题。经过精心策划和组织的远程教育课件应最大限度地减少因缺乏面对面的师生间,学生间的人际交流而带来的对教学质量的影响。

但是,高质量的技术媒体的课件制作是需要足够的资金和充足且合格的人员的。视学生类型不同,应采取不同的方针。对于成人类型,特别是已受过大学基础教育的学生来说,过多的形象化手段不只是增大成本,从达到教学目的来说,也是不必要的。因此,根据对象选择合适的技术媒体以及表现手段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课题。

四、交互手段在远程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远程教育和传统意义上的自学方式根本区别之一,即是远程教育应有方便、灵活、有效的交互手段,包括教与学的交互以及学生与学生的交互。

从目前信息网络的发展现状看,利用计算机互联网络中的电子邮件,电子公告牌等方式是十分实用且有效的,我校远程教育的实践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其它如可视电话系统、电话会议系统,电视会议系统、计算机网络会议系统等在将来也会表现出良好的交互作用。对于交互的形式,经过对比,可以分析出传统院校教育的交互主要有下列五种形式:(1)讲授时教师的即兴提问;(2)批改习题作业;(3)习题讨论课;(4)专门设置的个别答疑;(5)学生间对疑难问题的相互切磋。

对于这几种习惯的交互形式,采用电子邮件方式,可解决习题作业批改的问题,也可以解决个别答疑的问题。但由于教师时间安排的局限,只能通过预设答疑时间,学生通过拨打热线的方式来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对于共同性的问题,教师可通过电子公告牌(BBS)的方式来作答。当然,学生间的切磋,也完全可以通过BBS来进行。对于一些典型的问题,教师可通过电话会议的方式开设习题讨论课,这样的交互形式学生是很满意的。

应该承认,缺乏面对面的人际交流毕竟是远程教育的固有弱点。因此,世界各国在大力采用远程教育的同时,没有忽视面授的作用。如美国斯但福大学规定接受远程教育的学生两年内必须保证有一学期在斯但福大学的校园学习,美国另一些大学则规定,在所有规定的远程教育学分中,30学分问题必须通过在校园内面授的方式予以解决。对于管理类学科来说,生动活泼的案例讨论是教学质量保证中的关键环节。这些案例的讨论,相当一部分通过在校园中的案例讨论课来解决,确实能保证远程教育的质量。

五、认真解决远程教育中的实验(实践)环节问题

实验(实践)环节是教育中的关键环节之一,对保证教育的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然,文科类专业和理、工、医、农类专业有很大区别。对文科类专业来说,社会即是一个实验(实践)的大课堂。在教师给予理论上的指点之后,学生可以独立自主地进行各类调查研究,并经过理论分析后,得到实验(实践)的结论。对于理、工、医、农类学生来说,一类是基本实验,加强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和认识;另一类是运用基本理论,结合工程实践,完成较大的课程设计或论文(包括毕业设计)。对于这些问题,需要从事远程教育的同行们认真研究、不断实践,下面只是提出一些我们认为可行的办法。

1.对于基础性实验,可以解决的办法有:(1)在一些条件较好的地区,依托当地的校或研究所,开辟若干个开放性的基础实验室,在教师的统一的实验大纲要求下,学生自主地进行一些课程规定的实验。另外,国外有些远程教育机构专门制作了一批通用实验装置,租赁给学生使用。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地进行实验(当然有疑难问题,可通过前述交互方式向教师请教),完成课程学习的任务。前面已提到远程教育和校园面授结合的方式,有些实验问题可以通过短期到校园来加以解决的。(2)随着计算机互联网,计算机协同工作系统的发展,远程虚拟实验,特别是计算机仿真,电子设计自动化等实验完全可通过远程登录、访问,协同工作的方式解决。这样,对于充分发挥条件较好的高等院校的教学实验资源,特别是计算机工作站等不是特别普及的大型设备的作用是十分有利的。

2.对于和工程实践紧密联系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较大的时间环节,传统院校教育注意提倡和经济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学生的很多工作都是在工地、工程中去完成的。所以对远程教育来说,这些实践不存在无法解决的困难,只是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要加强学生和教师的交互,教师应在学生的题目选择、方案设计、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论文撰写的过程中加强及时有效的指导。必要时,可以采取双导师制,即除了院校的教师指导外,另外聘请一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担任学生实践的指导教师。我们相信,只要认真研究,不断实践,远程教育的实验(实践)环节的质量是可以有较好保证的。

2.浅谈我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 篇二

一、要正确认识和理解算法多样化的基本性质

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改革中倡导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方式, 是教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体现。它是针对计算过程中, 不同的学生从各自的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出发, 产生不同的思考方法而提出的一种教学策略, 也是尊重学生个性化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其实质是尊重学生对计算方法的自主选择。让他们在计算中感受计算方法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因此, 在数学的教学中我们教师不能为了追求算法的多样化, 而将算法形式化、教条化。

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处理好算法多样化和算法优化的关系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们的日常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变化, 这就使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智力发展水平有所不同, 对同一个教学内容他们表现出了不同的认识和理解, 所运用的计算方法也就有了多样性, 因此在解决数学计算的过程中就会形成不同种类的方法。在这些方法中, 有的算法比较简便, 有的算法就相对来说比较麻烦;有些算法的思维水平较低, 有些算法层次就比较高, 因此就产生了算法优化的问题。我们教师要让学生自己逐步找到适合自己的算法。例如, 解决“15+6”这样的计算问题时, 学生提出各种算法后, 教师不要急于评价, 也不要用一种算法去统一, 更不能算法“自由化”, 即想怎样算就怎样算。可以对学生提出的各种算法进行比较、分析, 让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比较中了解各种算法的特点, 找到适合自己的一种或者几种算法, 以此正确地理解算法多样化和算法优化的关系。

三、认识差异, 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因为学生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老师在课堂上就不能对他们的学习统一要求, 要让他们在学习上有不同的发展。对此, 教学过程中我把实物图呈现给学生后, 先让学生说一说, 图片里都涉及了哪些内容?你还发现了什么?在学生说出内容后, 再让学生根据内容提出数学问题, 并写出相应的算式, 学生都能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并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写出相应的算式;但是他们在认知上存在差异, 因而有的学生只提一些表面的问题写算式;有的学生不管能不能算出, 都写一写, 能算的就算出得数, 算不出来的就会产生疑问, 放到问题框里;有的学生对简单的问题不屑一顾, 专门找其他同学提不出的问题提, 别人写不出的算式写, 这样就充分体现了有差异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的目的。

3.浅谈我对历史教学的一些认识 篇三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教学手段;课程标准

在新课改深入进行中,涌现出很多讨论历史课堂教学的文章,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喜人景象。这些做法都有力地推动了教师更新教学观念,为实施新课改注入了新的活力。其实,历史教学与其他学科在教学上有着共同的属性,那就是课前做哪些准备工作和上课时注意什么问题,课后还有哪些方面需要去做。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一些常涉及的历史教学方面的问题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认真钻研教材

依据课程标准,明确所授课程的内容在全册教材或某章节中所处的地位及依据。只有确立了该课内容的地位,才能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才能确定本节课程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才能为教师在备课、在教学方案的设计、在教学方法的合理选择以及在对学生各种能力达到的层次预设中奠定基础。比如,隋朝的建立结束了魏晋南北朝时的分裂局面,重新完成了统一以及隋朝统治的特点即繁荣而短暂。要了解这些就要求我们认真钻研教材,深挖教材精髓,搞清知识的前后联系,摸透教材的前后连贯性、发展性。

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有多种多样,但教学中教学方法的使用并不是教师随心所欲、信手拈来的,它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师生的主观条件决定取舍。恰当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学内容的传授,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可以引起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反之,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将采用精心选择的恰当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告诉学生掌握知识方法和技巧,即学法指导。众所周知,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学生“学会历史”,而更应该是“会学历史”,因此,教师在制订教学方案时,更要考虑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思考问题并提出观点的方法,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就是这个道理。恰当的学法指导,有助于学生对历史基本组织、基本概念和历史结论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的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的能力,给学生带来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三、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有多种多样,教师可以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将多种教学媒体引进课堂,如:挂图、幻灯片、录音带、电影片段、新闻图片等。多样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直观性强、适用性大,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烈的兴趣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在讲述“隋朝大运河”时,可以用多媒体展示隋朝大运河图,从图上找出大运河的走向,重要的地点、分段、沟通了哪些河流,这样就可以一目了然,提高学生兴趣,容易记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需要,准备采用哪些教学手段,当然,切勿为手段而手段,一定要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出发。同时,教学手段的选择也应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

四、编制目标测试题

结合所授课程内容应达到教学目标所编制的练习题。目标测试题一般是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有目的地编制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使学生达到巩固已学的知识和运用已学知识的目的,同时,也能适度地把学生的掌握程度反馈给老师。因此,它也应该是上课的重要环节。但是,教师编制的试题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体现课程标准或《考试说明》的要求。教师在编制试题时,应紧扣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又能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上学期以来,我校学习东庐中学,各科采用讲学稿,讲学稿中的测试题都是各科老师精心选择的,题目中既有基础题,也有拓展题,既联系实际,也包括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讨论,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法。长期坚持,学生学习成绩明显提高,能力也不断增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五、掌控教学过程

教师对所授课程内容的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要有清晰的思路。如应如何导入新课,传授新知识,如何进行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等等,这一过程最能体现教师的基本功和素质,历史教材中有很多地方都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比如,在讲述“抗日战争”这一段历史时,学生了解了这一时期日本侵略者抢占我们的国土,中国人民遭到日本侵略者的野蛮屠杀,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为了避免历史悲剧重演,必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必须认真学习、掌握本领、建设祖国,使我们的国家繁荣富强,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能有效地维护世界和平。所以,教师要紧紧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围绕教学目标,切实处理好各教学环节的关系,进行精炼。

总之,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教师在熟悉掌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注意教材的内容、结构、体系和特点,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和教学手段,通过切实的教法、学法和手段,掌握教材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达到课堂教学的目标,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达到教与学的双重目的尤为重要。

4.浅谈我对课改的认识 篇四

浅谈我对课改的认识

学校:老君庙镇老胡庄小学 校长:曹清华 沐浴着汝南课堂教学改革的东风,汝南县各个学校承担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使命,接受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洗礼。如今,新课改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作为学校工作的管理者——校长,如何使教师接受挑战,尽快适应汝南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已是一项紧迫的任务。校长只有正确地认识到自己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应承担的角色,并勇敢担起新时期赋予的历史使命,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职能,进而促进新课改的成功实施。

一、推动学校教育改革的实践者

课程改革系统而复杂,内容博大精深,要领会实质、把握精髓,决非易事。我认为:校长应做新课改的实践者、探索者。首先,校长在实施新课改中,应做到“四带头”,即带头上课、听课、评课、探讨;其次,要重新改建学校管理模式,为新课改保驾护航,如在制度上突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在体制创新上要建立一套有利于推进新课改的运行体制;其三,在学校还要创建一种领导重视,教师愿意,学生配合,家长理解的课改氛围,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突出人性化、和谐化;其四,在评价方式上注重“全面、过程、综合”的全方位综合评价。如我校对教师评价提出“发展性评价”,激发了教师自我发展、实现自身价值的内驱力,为学校和教师的发展注入活力。校长还应通过教学实践,设法将新课改的先进理念转化为一线教师的自觉行为。如我校采取“三、三、三”课堂教学模式。所谓的“三、三、三”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三自”(即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三有”(即有争论、有发现、有创新),“三动”(即引动、互动、自动)的教学模式。“三、三、三”课堂教学模式,强调同学参与教学过程,倡导课堂师生互动和生成。我们希望通过几年的探索和努力,使其成为我校教学特色。具体研究内容如下:如何培养同学的问题意识,创设问题情景;科学分配教与学的时间、提问与讨论的时间;怎样引动、互动、自动;教学秩序的调控等等。一方面张扬同学个性,另一方面引导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培养同学的竞争和协作能力。

二、建立“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

对教研活动进行新的定位;把教研的“立足点”放在解决课堂教学的实际问题上;把“着眼点”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把“切入点”放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上;把“生长点”放在改革创新的精品意识上。教研的内容以交流上一周课堂教学的反思、体会及研讨下一周的教学设计为重点,通过集体备课,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保证了课改教研的质量。通过定期组织校专题研讨、“优秀教师与新课改同行”活动、与骨干教师对话等形式进行教学研讨,形成浓厚的教研氛围,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三、深入课堂实践

我校提出的“以人为本,成功发展”发展战略规划,正是基于学生健康成长、基于教师专业发展,也是基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它既是我校教育理念,也是我们教育的出发点和追求的教育目标。我校认为:“理想的教育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成功发展,理想的学校应该为每一位教师的成长提供广阔的平台。”就学生而言:“以人为本”,从同学出发,关爱每一位同学,尊重同学人格和个性,对完满人格的培养和追求,是我们的教育理念;“成功发展”,挖掘同学的潜力,让每一位同学都得到成功发展,是我们追求的教育目标。就教师而言:学校相信每一个教师有成功的潜能,期望教师成功,同时也为教师搭建成功的平台,使教师有充分施展才华的机会。通过“教科研一体化”,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教师自我价值。

作为一名村小负责人,我深入课堂教学第一线,深入课堂听课,时刻关注师生思想和学习动态,例如与老师谈教学设计、谈教法,跟学生谈学习方式转变,详细了解课改的进展状况。比如针对课堂教学状况,我县在汝南教学模式中提出的“三主六环”模式,所谓“三主”是以学生自学为主体,以教师点拨为主导,以当堂解决问题为主线。所谓“六个环节”,是指揭题示标、学习指导、自研共探、学情展示、归纳总结、巩固提高。这些措施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效。

四、自觉的改革创新意识

美国管理学家西蒙认为,管理的本质是决策。校长管理学校,首先要决策学校的发展,要根据社会主义教育方针,从学校实际出发,提出校本化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描绘学校发展的蓝图和远景,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在新课改的引领下校长的创新心理素质也极其重要,应完全克服那种因循守旧、盲目依附的心理状态。有人把后者归纳为“三从四得”。“三从”,就是“一从过去,轻车熟路;二从上级,不担责任;三从老规矩,不冒风险。”“四得”,就是“一得省心省事;二得保险可靠;三得上级欢心;四得众人称赞。”这种从众、依附心理其实就是“攀显权贵心理”、“权术营生式心理”的表现。作为一名校长应完全摆脱这种消极心理,树立创新意识。

五、课改工作的引领者

面对课改以及平时各项工作中的困难、压力、磨难,校长应有很强的心理承受力,而不是被弄得身心疲惫、消沉、牢骚满腹、怨天尤人,而是顽强拼搏、冷静思考,善于从失败、挫折中总结经验教训;从困难中寻找突破口,在逆境中用顽强的意志力去征服困难,走出困境,获得成功。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指出:“实际上,我们绝大多数人,一定有可能比现实更伟大些,只是我们缺乏一种不懈努力的自信。”缺乏自信心的校长,工作起来总是徘徊观望,等一等、瞧一瞧的心态严重,往往错过许多机遇。特别是在受到挫折以后,更是缩手缩脚,毫无创见。心理学研究表明,自信作为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能够充分调动、发挥人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和创造等潜在的智力因素。校长们具备了坚定的自信心,才能百折不挠,大胆进行改革,办好学校。

课堂教学改革是一项在教育科学理论指导下的教育改革,是一项严谨的教育科学研究活动,需要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因此,必须克服好高鹜远、急功近利、弄虚作假等倾向,比如不能正视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掩盖或淡化问题;在教师培训过程中不重实效、走过场等。作为校长,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抓课改,克服在改革中出现的种种弊端。务实是课改的保证,务实是发展的根本,务实就体现着一种思想观念、一种工作态度、一种精神风貌、一种干群关系。所以,作为校长我们都必须具有这种务实的工作作风,保证课改顺利进行。

作为一名校长,如果仅凭老知识和老经验,也许能应付眼前,但绝不能适应未来,尤其不能适应汝南课堂教学改革大潮,所以不仅要注重自身的学习与提高,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而且要影响、引导全体教职员工自我充电,把提高自身素质的学习转化为内在需求,使之成为自觉行为。

5.浅谈我对旅游的认识 篇五

目前学界流行的对旅游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种: 1、1941年,瑞士学者汉泽克尔和克拉普夫在合著的《普通旅游学纲要》中对旅游的概念做了诠释: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合。这些人不会导致长期定居,并且不从事任何赚钱的活动。该概念到1970年代被“旅游科学专家国际联合会”(AIEST)采用并向世人推广,故又被称为“艾斯特”概念,这是目前全球旅游界公认的旅游的概念。(“关系论”“综合论”,强调旅游目的的非经济性)。

2、美国旅行代理商协会(ASTA,1964)对于旅游的定义非常简短和实用,即旅游就是个人或公司在国内或国外从事旅行和游览的活动。

3、法国文化学者让·梅特森(1966)认为,旅游是一种消遣活动,它包括旅行或在离开定居地点较远的地方逗留。其目的在于消遣、休息或为了丰富他的经历和文化教养。(文化内涵)

4、美国文化人类学者贾法利(J.Jafari,1977)认为,旅游是离开常住地的游人、满足游人需要的产业,以及游人、产业和旅游地三者的社会交换给旅游地带来综合影响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5、1979年,英国旅游协会(BTS)对旅游的定义:旅游是指与人们离开其日常生活和工作地点向目的地做暂时的移动以及在这些目的地做短期逗留有关的任何活动。

6、世界旅游组织(WTO,1991)的旅游定义是,一个人旅行到一个其惯常居住环境以外的地方并逗留不超过一定限度的时间的活动,这种旅行的主要目的是在到访地从事某种不获得报酬的活动。

7、美国旅游学者戈尔德耐和里奇(C.R.Goeldner&J.R.Brent Ritchie, 2005)将旅游定义为,在吸引和接待旅游和访客过程中,由游客、旅游企业、当地政府、当地居民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现象与关系的总和。

8、于光远先生(1986年)的诠释:“旅游是现代社会中居民的一种短期性的特殊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是异地性、业余性和享受性。”(生活方式说)

8、郭来喜先生(2002年)认为:旅游是现代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凡人类以 1 旅行游览、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休假疗养、消遣娱乐、体育锻炼、探险猎奇、考察研究、宗教朝觐、出席会议、购物纪念、品尝风味、文化交流及探亲访友等为目的的非定居的暂时性移居,都叫旅游。(目的说)

9、谢彦君老师在其《基础旅游学》中认为,“旅游是个人利用其自由时间并以寻求愉悦为目的而在异地获得的一种短暂的休闲体验。”

目前学界对旅游的认识都有范化的倾向,而本人对旅游的认识还不是很深刻,也不系统,对各位大师的概念有所了解后,尝试浅谈一下个人的肤浅的认识。旅游具有的异地性和暂时性已得到普遍认可,个人也容易理解与接受,这里就不多说了,这里主要对一些有争议问题说说自己的看法以及感受:

1、旅游是与生俱来的,是先于旅游业而产生的。旅游是先天的,并不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改变,改变的只是人们旅游的方式。在原始社会旅游都已出现(比如部落首领巡游),我们的祖先早就靠他们的双腿开始了旅游,因此,旅游并不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只是使得旅游变得更加方便、更加廉价、更加舒适、更加大众化了,直至能够成为一项经济产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这项产业就是旅游业,因此,我们只能说,旅游业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作为人的基本需要的旅游则不是。

2、旅游以寻求愉悦体验为目的。这一点上,我很赞同谢彦君老师的观点,旅游应该是以愉悦休闲体验为目的,没有了愉悦这个目的,充其量也只能是旅行。旅游与旅行的共性体现在都具有异地性和短暂性,区别他们的根本在于是否是以愉悦体验为目的。所以,纯粹的会议旅行不叫旅游,纯粹的政治游说也不是旅游。

3、旅游具有享受性。旅游是人们为了逃离现实生活工作的压力、自我放松,通过旅途中不同的感受,不同的经历,追求愉悦身心的体验。这种体验是超越于时空的情感宣泄与心灵感应。旅游的享受性既可以是身体的生理的享受,也可以是情感的无拘无束,充满想象。因此旅游是具有享受性的,让人们真正融入到旅途中,享受旅途快乐。而当前社会,旅游业的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发展的不成熟,很多方面面临着前所为有的考验。旅游已经不是让人处处感觉享受了,不是大家所希望的样子,而是出现了很多让人痛苦与难受的地方。景区资源不断遭到破坏,交通持续堵塞,住宿条件达不到,旅游地 2 人满为患,旅游途中的欺骗行为等,都使大众旅游者对旅游失望甚至恐惧,这些也正是我们今后应该致力于改善的问题。

4、旅游的意义在于有所发现,然后提升自我。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学者于丹曾接受了中国旅游报记者的专访,就中国旅游日的概念与内涵还有对旅游的理念,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说:我理解的旅游有三重境界。第一重是邂逅了一个未曾到过的旅游目的地,在这种全然陌生的旅游过程中获得一种惊喜。比这更高的一层境界是在一个旅游目的地获得一种生活方式。邂逅一处风景只是外观,但是邂逅一种生活方式,会让人们反思现有的生活方式。我所企及的最高一层境界是,在旅游中终于邂逅了全新的自己。因为穿越了景观与生活方式之后,我们会发现自己可以像孩子一样烂漫天真,像诗人一样多愁善感„„所有这一切,实际上是通过旅游,找到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并未发现的生命特质。于老师的这段话让我认识到,旅游的意义不是踏遍千山万水,而是从千山万水的旅途中有所发现。旅途中我们所遇到的情况都是不确定的,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有时会给我们惊喜,而更多的则是让我们从已有的经历中开始重新认识思考自己。旅游让我感觉有种闹中取静的意味,当我们穿梭在旅游地以及当地人的生活方式中时,我们很难融入进他们的生活,则让我们有更多机会去静静思考我们原有的生活,甚至思考生命。

宋代大文豪苏辙对旅游意义的论述中说:“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自古以来,人们总是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提并论。的确,旅游是成就人才的非常重要的手段,一个饱览名山大川、眼界开阔的人肯定会比一个整天足不出户、孤陋寡闻的人更容易成才!

旅游者游走在不同的景观,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文化背景之间,总会让人的情感心灵发生碰撞,让人的心倾刻宁静、胸怀广阔、思绪明朗,发现平时所发现不了的东西。旅游中得来的这些感悟是难能可贵的,它常常是我们对自己、对生命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感悟,这也正是旅游的意义所在。

个人觉得,对旅游这个词,是要用心去感悟,去领会它的内涵,而要用语言比较全面严谨的界定却是很难的,我只能说旅游涉及方方面面,是一个很复杂的综合体。

关于旅游学学科构建方面,个人觉得旅游学应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目前没有哪 3 一门学科能够包含或者替代旅游学。旅游学是具有跨学科性质的综合性学科,是研究旅游现象的学科。但旅游学目前没有达到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条件。主要原因在于,对于很多学科基础问题学界还未达成统一的认识,比如旅游学科的学科属性,对于旅游学是一门“多学科”“跨学科”“边缘学科”,甚至是否是一门“学科”的问题都没有得到一致的理解,这些都阻碍了旅游学科独立性的构建,旅游学是否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旅游学与文化人类学有密切的联系。旅游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由于旅游对象物的吸引才使游客产生旅游动机,并把动机变成旅游行为。旅游对象物吸引旅游者的类型很多,如自然生态有益于身体健康,或者是奇异风光可以满足探险、猎奇的心理需要,或者是文物古迹可供观赏、研究,此外可能还有出于怀旧而故地重游等等。但无论是哪种动机的旅游活动,本质上都是人类的文化活动,而这些文化活动也正是文化人类学所研究的。文化人类学作为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研究人类各民族创造的文化,以揭示人类文化的本质。这明显看出,旅游学与文化人类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6.浅谈我对法治和安全的认识 篇六

产”的认识

加强安全法治,保障安全生产就是要自觉地弘扬法治精神,切实用法治思维审视安全生产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用法治方式推动安全监管规范化、法制化,从而保障安全生产。

今年6月,围绕加强安全法治、保障安全生产主题,已落实安全责任、传播法治文化、普及安全知识为重点,将开展第十四个“安全生产月”活动。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个领域安全形势依严峻,尽管在安全认识上、意识上、知识上、技能上、制度上有所提升,对安全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依法治安总要求,保障安全生产。特别是中央提出的“四个全面”的背景下,生产安全从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示范化、信息化的前提下进一步强化安全法治。

安全法治是决定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加强安全法治,必须牢固树立红线意识。习主席指出: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要以“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价值观在生产工作中落实和践行。加强安全法治,必须狠抓安全责任落实。根据国家的相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规范、标准的企业应建立以下几项安全管理基本制度。

1、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

安全生产责任制是安全管理的核心,是保障安全生产的重要手段,有效的预防事故的发生。安全生产责任制就是根据“管生产必须管安全”、“安全生产人人有责”的原则。明确各级领导和各职能部门及各类人员在生产活动中应负的安全职责。把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从制度上固定下来,从而增强了各级管理人员的安全责任心,真正把安全生产工作落到实处,才能有效地控制施工中的安全隐患和事故的发生,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的生命更加强大。

2、制定安全检查制度、制定安全教育制度及劳动防护用品管理制度

安全检查是在施工过程中发现隐患、消除隐患、防止事故的发生、也是企业预防安全生产事故的一项重要性的手段。安全教育制度是企业对职工进行安全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安全知识和操作规程培训教育的规定,加强对员工安全教育是提高员工安全意识的重要手段。劳保用品是为了减轻或避免劳动过程中,劳动者受到的伤害和职业危害,是保护劳动者安全健康的一项预防性辅助措施。

3、制定各工种安全操作规程

工种安全操作规程是消除和控制劳动过程中的不安全行为,预防伤亡事故,确保作业人员的安全和健康一项重大措施。安全操作规程的内容应根据国家和行业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各工种的安全操作规程。同时根据现场使用的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制定出相应的安全操作规程,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进行全面监督并其实施。

4、建立应急救援预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建立应急救援组织,建立应急救援的目的是保障一旦发生生产安全事故,迅速启动应急救援预案,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的损失。

落实是抓好安全工作的重点。班组安全建设是搞好安全生产工作的关键,班组长全面负责本班组的安全生产,是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直接执行者,贯彻执行本单位对安全生产的规定和要求,督促本班组的职工遵守有关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切实做到不违章指挥、不违章操作、不违反劳动纪律。安全工作是重复的过程。

1、事前宣传教育培训,员工入厂三级安全教育:公司级-部门级-班组;特种、安全管理等人员,有国家相关部门培训,持证上岗。

2、事中检查、危险源评估、隐患排查及整改,并落实措施,不能及时整改的应落实防范措施。不断完善制度和应急预案。

3、事后处理,要把历史上的事故当成今天的事故对待、把小事故当成大事故来对待、把隐患当事故来对待。

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安全生产是一项极其广泛复杂的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创造和谐的生活环境,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实现民生的永恒主题,我们应该在思想上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转变观念,开拓创新,增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做到未雨绸缪,综合解决安全生产问题。

7.浅谈我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 篇七

一、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其他任何方法都不可替代的, 从以下两个角度来看

1. 从化学科学的角度看, 化学作为一门研究物质及

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其产生、形成都是以化学实验这种科学实践为基础而不断发展起来的。从17世纪中叶波义耳进行的物质燃烧、动物呼吸的实验研究, 到18世纪中叶罗蒙诺索夫和拉瓦锡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论证, 以及19世纪初不少化学家对这一定律的实验论证;从18世纪形成的实验化学, 到20世纪理论化学分支领域的飞速发展和21世纪计算机模拟实验的逐步形成;从人们对元素、空气等简单物质的研究, 到现代人工合成各种复杂的天然化合物等等, 无不标志着化学家们从实验到发明、发现的光辉业绩。实验是化学的生命线, 是化学科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没有实验, 任何新的东西都不能深知。

2. 从化学教学的角度看, 化学实验是高中化学教育

的基础和必由之路。取消了化学实验, 也就扼杀了化学教育;不做化学实验, 再有才华的学生也学不好化学。学生学习化学基础知识、掌握实验技能和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要靠化学实验教学的运作;学生养成科学态度、情感意志品质, 离不开化学实验;学生科学世界观、科学方法论及良好学风的形成, 更是与化学实验教学紧密相关。正如我国著名的化学教育家戴安邦教授所说:“在化学教育中强调化学实验, 无论如何都不会过分;化学实验室是学生学习化学最有效和收获丰富的场所”。

当前, 我国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结构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在高中化学教材中, 大部分实验是演示实验, 约占实验总数的80%以上, 所以学生自我创新的机会太少。而演示实验又以验证性实验为主, 探索性实验很少, 这也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常用的实验教学模式是老师将实验方案、步骤和注意事项明确地呈现给学生, 然后进行演示实验, 再把实验现象、结果和对应的知识进行比较, 最后进行概括。学生在观察演示实验的时候“严格”地要求自己所看到的实验现象和结果与书上或老师所讲的相吻合, 否则就认为自己的观点有错误。这样下来, 做实验和观察实验只是对新知识的巩固, 以便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书写实验报告也只是将知识进行整理、归纳。而实验的目的却最终演变成了让学生被动地接受、巩固和检验知识。

二、从这种教学模式中, 我们可以看出当前的实验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主体性得不到充分发挥, 学习主动性受到抑制。

2. 教师教学的主要任务只是传授知识、学会解题, 忽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3. 教给学生的知识是预设的, 对问题的解决只要求

一种方案或答案, 忽视对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不可能很好地洞察实验现象并从中发现问题。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角度看, 长期、单一地选用这种实验模式教学显然是极不妥当的。这样的模式不仅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而且忽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忽视对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需要更新、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指导实验教学。

三、优化教学法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主精神, 真正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落到实处, 我们有必要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为以探究性为主, 其他多种教学方式为辅的教学方法, 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

总之, 高中化学教学应十分重视化学试验教学, 让学生在探究性实验中快乐地学习, 这样就会大大提高高中化学的教学质量。

摘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实验在地位、功能、内容以及教与学的方式等方面, 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从实验探究、实验事实、实验史实和实验方法论等角度改进高中化学实验教学。

8.浅谈我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 篇八

关键词:社会主义道路;共产主义社会;医疗;拿来主义

中国现在是在走真正的社会主义道路,或许这句话要打上一个重重的问号才行。中国的文字文学一直都很深厚,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旧中国想踏入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国家是不可能的,如果不改革,不走“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是发展不了的,甚至有可能再一次沦落。可是这“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却让我感觉是一种变相的资本主义道路。

什么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呢?真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具有这样几个基本特征:它是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它是政府高效、廉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市场经济;它是经济高度繁荣,人民生活幸福并实现共同富裕的市场经济;它是人民诚信守法、互助友爱的市场经济;它是科技进步、资源节约、人与自然和谐的市场经济。

为此,这样的市场经济必须具备两根最起码的支柱,一是国家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一是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我们要加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制度;规范政府官员和政府部门的行为,政府制订的法律法规、政府的收支、政府的施政行为必须要公开、透明、依法办事,接受人民的监督;要加强舆论监督;加强司法公正。

我想问的是“如何具体去做才是走了真正的社会主义道路呢”,具体落实到行动上似乎却很难。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按照马克思的描述,作为共产主义社会低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具有如下一些主要的本质特征:

其一,生产资料由社会占有,实行"社会所有制"。这种社会所有制,既区别于集体所有制,也区别于国家所有制。

其二,商品生产和交换已不再存在。

其三,使用劳动券按劳动量来直接分配消费资料。

其四,政治意义上的国家已经消亡。

我认为,原始社会如果加上生产力高度发达、人类智力的高度开发也许可以称为共产主义社会。但是如今的人类智力在高度发展之后,已经很难有所统一,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就算有一天生产力发展到马克思所设想的高度发展的程度,社会也不会变成共产主义社会。“当每一个人都依循自己的想象去追求自由的时候”,灾难将不可避免地降临,因为“所有人都会为了个人利益而侵害公共利益”。

当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这个构想,本拟用之于台湾,后则用之于港澳。香港和澳门是收回了,但在这两个特别行政区是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就拿医疗方面来说,在两种不同的制度下,却迥然不同。

在香港,看一次牙医,挂号柜台的小姐微笑着取出资料让你填写;请你坐下时,轻声细语地告诉你,“对不起,要等五分钟喔”;你要再订下一个约会时,她仔细地看医师时程表,无法满足你的指定日期时,她满脸歉意,一再地说“不好意思”。五分钟之后,真的有人呼你的名字。医师办公室,一位医师细声细语地说话,预先告诉你每一个要发生的动作,免得你吓一跳或突然痛苦:“我要将椅子降下来了。灯刺眼吗?现在我要检查你的牙齿,然后再帮你洗牙。”她把一个小镜子放在你手上,然后细心地解释你看得见的每一颗牙的体质状况。检查结束了,她对你解释你的牙齿问题可以有哪几种处理方式。她手里拿起一个牙齿模型,认真地、仔细地跟你说话。你会想,她怎可能花那么多时间跟你说话?门口难道没有一排人不耐烦地等着她吗?她确确实实不慌不忙地跟你把牙的病情和病理仔细地说完,然后和你亲切地道声再见。

无论是挂号柜台小姐,还是医师,她们都是专业敬业的,不仅仅是她们的个人教养和道德如何与众不同,而且她们的背后一定有一个制度支撑着她们,使得她们能够如此。如果柜台必须每天接待三百个神情烦躁的客人,从清晨工作到晚上,她不可能维持她的笑容可掬。如果医师所得工资微薄而且升迁无门,与她的辛劳不成比例,她不可能态度从容,心平气和。如果医师所受的医学教育没有教她“以人为本”的医疗哲学,她不会懂得怎么让一个呲牙咧嘴躺着的人感觉受到尊重。

在她们的春风和煦后面,藏着好多东西:有教育理念的成熟与否;有管理制度的效率高低;有经济力量的强或弱;有人的整体文化素质的好或坏;有资源分配的公平合理或不合理,后面有一层又一层错综复杂的社会网络与基础结构在衬托和支柱,才可能你随便进入一个牙医诊所,就会遇见这样的柜台和医师,温温柔柔地和你说话,同时将你的烂牙有效地治好。你离开时,签一个字就可以,不会追着你要现金。检查的结果报告会随后寄到你家,你订的下一次约会提前一个星期电子信箱里就来了提醒的通知;时间到了,请来赴约。也就是说,在她们后面还有财务管理系统的周全不周全,还有传讯系统的先进不先进。

再把视线转移到大陆,跟在香港的情况差别太大。怨声载道、滥收医疗费用、先交钱再治病,也没有医生跟病人解释病理,病人只会觉得医院漫天要价、故意不把病治好。

以上两种情况的对比,这背后深藏的看不见的东西跟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有关系吗?我看不是,如果是为了老百姓的生活富足健康幸福,制度姓“社”,跟姓“资”没有关系。

9.浅谈我对职业技术学校的认识 篇九

浅 谈 我 对 职 业 技 术 学 校的 认 识

前两天看杂志的时候,偶然看到了一篇关于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10-2011全球竞争力报告》的相关报道,瑞士蝉联榜首。这个只有连绵不绝的群山和裸露的褐色岩体的国家不禁让人惊叹,这个缺少耕地和自然资源的国家,靠什么做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世界第三呢?

“靠人才!”文章中说瑞士人通常会这样骄傲地回答。然而,在美国争取高等教育人口比例世界第一,日本、韩国高等教育入学率超过80%的同时,瑞士却有三分二的年轻人在初中毕业后进入职业技术学校,然后开始工作。这是一种怎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它是如何助推名列全球竞争力前端的瑞士经济发展的呢?

近几年来的金融危机令很多国家的经济陷入低迷,而高等学校教育一直被视为解决危机的关键。但是,随着就业等一系列问题的显现,使得国家和一些社会组织开始把目光投向职业教育。我们国家春节后频频见诸报端的企业用工荒,拥有一技之长的职业蓝领更是成了不少人羡慕的香饽饽„这些现象的转变使我(一名毕业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对学校教育,特别是职业学校教育的性质.功能与价值有了重新的认识。

据一些媒体的数据显示,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率只有50%,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还不足10%,扩招后到2010年也才15%。那么,还有大批未能进入高等学府甚至未能进入普通高中的学生,以及大批文化素质不足的从业人员,要通过什么途径来获得自身素质的提高呢?很显然,必须依靠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

在瑞士,职业教育不是“后进生”的归宿,而是国家经济链条上重要的一环。瑞士是联邦制国家,各州享有教育的立法权和管理权,但是唯独职业教育由联邦和各州共同管理。

“一个健全的人须掌握一技之长并获得一份工作”,瑞士人从小就被灌输这种概念。从初中二年级开始,瑞士的学校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指导。这样的环境下,没人会因选择了进入职业学校接受教育而感到低人一等。

但在我国,由于精英教育观念及其制度的惯性作用,现行教育的选拔功能被过分地扩大,甚至成为教育功能的主体。不同教育类型的人口“分流”原本应该是积极的、自主的、愉快的选择活动,实际上却变成为被选拔与被淘汰、受青睐与受歧视的重新组合;“行行出状元”的思想被否定了,现实生活中往往片面的承认一种“应试状元”„„

在不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和人才观影响下,职业学校教育被社会看成是“次等教育”,职业教育的发展得不到公正对待也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另一方面,职业技术学校的教育工作者自己也很容易把职业教育设计成单纯的技能培训,忽视职业学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

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我国的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先生早就认为:“仅仅教学生职业,而于精神的陶冶全不注意”,是把一种很好的教育变成“器械的教育”,只能是改良艺徒培训,不能称之为职业教育。就比如教师专业的中职毕业生,在长期的一线教学岗位上积累的经验,往往比晚毕业几年的,刚参加工作的接受了“所谓”更加系统-全面的高校毕业生更擅于处理教学工作中面临的问题。所以,职业教育在这一方面比普通教育培养的人才在一些基础的行业或岗位(比如学前教育.初等教育等等)具有更加明显的优势。

大量事实也证明,职业教育把一部分在基础教育阶段遭遇“学业失败”或是因为家庭经济等其他原因不能继续升入普通高中.大学接受阶段教育的青少年导向了“学业成功”,使他们找回自尊和自信。像我们身边和我一样从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的有很多同学,现在大部分人都已经能够凭借自己的技术之长-学以致用。构想自己人生拼图的同时,也为社会奉献着我们的热情,感受着一个劳动者踏踏实实付出的光与热„„反之,也千万不能小视了“学业失败”可能酿成的社会危害。现实生活中,因为自身知识能力欠缺导致的职业技能不足进而在求职.家庭等方面引发矛盾的事例也屡见不鲜。由此可知,职业教育的存在和发展对于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10.浅谈我对企业家精神的认识 篇十

从“企业家精神”这个术语的内涵上分析,精神首先是一种精神品质,是一种思想形式,是一种驱动智慧运思的意识形态,但精神不完全是仅仅表明个人意识状况或过程的心理的、主观的概念,精神相对于意识,它似乎应该是对意识的一种价值抽象。企业家精神也是表明企业家这个特殊群体的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是他们所具有的独特的个人素质、价值取向以及思维模式的抽象表达,是对企业家理性和非理性逻辑结构的一种超越、升华。而我对企业家精神的认识则是多方面的,但是最核心的是创新、坚持和责任。

一、创新精神

企业家的作用是创新,创新精神就是创新职能的具体表现。从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制度创新、观念创新五个方面比较全面阐述了企业和企业家创新精神。产品创新

产品创新是指生产消费者以前没有使用过的新产品或赋予老产品以新的特性。任何产品生产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某种需求或欲望,而人们的需求或欲望是变化发展的,是永无止境的。不断变化的人的需求或欲望决定了任何一种产品都有一定的产品生命周期。因此,企业家的首要拥有的就是分析市场需求,界定产品概念,寻求生产该产品的技术来源,不断创造出新的产品或赋予老产品新特色以满足不断变化发展的人的需求或欲望。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一方面通过增加用途、完善功能、改进质量以及保证使用而使产品对消费者更具有特色吸引力,另一方面通过降低成本而使企业产品在市场上更具有价格竞争优势,从而在整体上推动着企业竞争力不断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有自主创新、模仿创新、技术引进、合作创新四种实现方式。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是根据市场机会和企业自身现实优势或潜在优势相结合,选择相应的技术创新实现方式,解决企业技术创新来源问题,并以此为支撑,通过与创新资金、人力资源、组织体系、创新机制等协同作用形成有效的企业技术创新系统,从而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整体功能。市场创新

市场创新是以开拓新的市场、创造新的需求、提供新的满意为宗旨,能否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主要指潜在需求、不同层次的需求、特殊需求、新需求)是能否成功开拓新市场的关键。市场创新不以巩固已有市场份额、提高既有市场占有

率为满足,而是把着眼点放在开拓新领域、创造新市场上。市场创新强调主动进攻,即在企业产品市场形势尚好的情况下,有计划、有步骤的推陈出新,开发新产品,开辟新市场,而不是等待竞争者来做。市场环境创新不是企业为适应外界变化而调整内部结构或活动,而是通过企业积极的创新活动去改造环境,去引导环境朝着有利于企业经营的方向变化。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是从社会经济角度来分析企业系统中各成员间的正式关系的调整和变革。制度是组织运行方式的原则规定。新制度经济学家认为,制度创新决定技术创新,好的制度选择会促进技术创新,不好的制度选择会将技术创新引离经济发展的轨道,或遏制技术创新。企业制度主要包括产权制度、经营制度、管理制度以及合理的组织形式等四个方面的内容。观念创新

观念是思想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概括的形象。企业家的观念是企业家在进行企业的组织、领导与控制等“维持职能”和“创新职能”活动时所依据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观念创新体现了企业家对市场营销、企业经营、要素组合、利益调整、组织整合、文化塑造等基本问题的认识、看法和根本态度,是企业家所奉行的经营哲学或理念的革命性改变。

二、坚持精神

企业家不但充满梦想和欲望,他们更具有一种为实现梦想、满足欲望而拼命奋斗的执著精神和内在推动力。古今中外历史上许多著名的企业家不但对自己的事业充满自信,而且不轻易受外界影响,在挫折面前坚忍不拔、永不放弃。企业家的坚持和执著就像一支激光枪,让他们集中毕生精力追逐并实践他们的梦想。日本本田汽车公司创始人本田宗一郎就是这样一个相当执著的神奇人物。本田在创业过程中勇于挑战传统,性格自由奔放,思想充满活力,坚持原创,拒绝模仿,终于创造了本田的引擎技术,形成今天本田的核心竞争力。

做企业有非常重要的两点,首先是不怕失败,还要能够不断进取。做企业失败的几率一般要比成功多,如果都能够成功的话,就没有什么企业家,更没有什么大企业家了。做企业要想获得成功,最重要的一点是你看待失败的态度。怕失败、怕输,就永远不能成功。

三、责任精神

责任精神。做企业为什么?企业做大为什么?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在企业家身上无不体现为“责任”二字。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企业家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要充分意识到内外责任。对内要把企业效益做好,使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对外通过承担社会责任,回报社会来实现自我价值。现在 许多企业很重视社会责任,每都会向公众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相反,有的企业本位主义严重,只图自己的利益,不顾社会责任,在经营过程中导致危害

他方、社会和环境的行为,这都是企业家责任精神的缺失造成的。

真正的企业家有着达则兼济天下的经营哲学,希望自己的成功能给他人带来福祉。实践已经证明,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也不会取得真正的成功。

结论:

上一篇:随想日记下一篇:家委会工作会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