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职业暴露和防护(精选8篇)
1.护士职业暴露和防护 篇一
检验科人员职业防护和职业暴露处理管理制度
1、检验科工作人员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
2、当工作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时,检验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3、在抽血过程中,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4、使用后的锐器直接放入利器盒。禁止将使用后的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
5、发生职业暴露后的报告处理措施
(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4)损伤处理完后首先报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负责人,负责人立即报告医院职业暴露事故处理工作小组,医院职业暴露事故处理工作小组登记并立即对损伤者抽血备查(在预防药物应用前),12小时内送检。
(5)对于既往已有免疫,其抗HBsAg>10mIU/mL时,不需要进一步治疗。
(6)对于没有免疫力的人,应预防性肌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尽早使用(最好48h内,最迟≤1周)。同时进行乙肝疫苗全程接种:(0、10mg)、(1个月、10mg)、(第6个月、10mg)三次注射。
(7)免疫注射后还应进行血清学追踪调查,以确定是否有了合适的血清学反应。
(8)对受伤的医务人员可能感染的病原体,采取有针对性预防与治疗,并追踪监测与观察。(9)对损伤事件进行调查与处理,提出改进措施,开展预防锐器伤的全员教育。
2.护士职业暴露和防护 篇二
医院职业危害一直以来是人们最关注的焦点,我国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情况不断发生并呈上升趋势[1],因此,医院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与防护成为医院的难题之一。我国于2004年11月30日专门在上海召开了“国际护理管理学术会议”,中华护理学会理事长黄人健表示:“针刺伤已经成为一个必须重视的风险,我国有八成以上的护士曾经被针刺伤”。由于感染科的特殊性,感染科护士承担的职业危害可能性更大,因此,感染科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危险越来越受到关注[2],笔者通过对我院感染科临床护士进行调查,对职业暴露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2007年6月—2009年6月,我科共有12名临床护士,从事护理工作最少半年,最多10年。其中93%的人经历过针刺伤等职业暴露,51%经历过2次以上,95%回答都担心职业暴露会被感染相关疾病。
2 职业暴露的影响因素
2.1 职业暴露的客观影响因素
2.1.1 临床易发生针刺伤的高危科室
主要包括感染科、急诊科、手术室、产科、接触化疗药物的护士(包括血液科、肿瘤科)等。调查结果显示,在感染科临床一线工作的护理人员,大部分都不同程度地发生过针刺伤,在工作中,如不慎被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等血液污染的针头刺伤,就有被感染HBV、HCV等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潜在危险,从而给护士的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3],感染科接触的都是具有传染性疾病、不明原因的发热患者,因此更是居职业暴露的高危科室之首。
2.1.2 不可预知性
结果显示,95%的人认为暴露的情况不可以预料。在临床护理中存在着较多不可预料的潜在的危险情况,如护理对象不合作不能配合、意识不清的病人、操作中病人有意无意的躁动,这些情况在抢救病人的过程中难以避免,都可能造成针刺伤,或被其他操作者无意刺伤。且发生的时间多在工作最繁忙、最疲倦、最困乏的时段。
2.1.3 护理人力配备不足
工作负荷重,身心疲惫,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和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相比较,护理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制约自身发展的问题。由于医院床位在增多,担护理人员严重短缺,从而导致针刺伤职业暴露的概率大,受危害程度重。
2.1.4 防护用具配备不全
临床一线医护人员还不能够充分使用安全性能良好的防护用品。如静脉抽血、输液等所用的一次性头皮针,出现针刺伤的概率较大,调查显示职业暴露中的63%被静脉抽血、输液所用的头皮针刺伤。当被针刺伤后,约86%的人采取一般的消毒措施,而0.33%护士未做任何处理[4],因此,我们倡导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尽量减少针刺伤的概率,同时呼吁能有有效防止医护职业暴露的好产品上市。
2.2 职业暴露的主观影响因素
2.2.1 不良情绪的影响
职业暴露的危险不因从事护理工作的时间长短而有所差异。来自多方面不良情绪对职业暴露的影响较大,其中来自病人的原因排第一位,其次是家庭方面的原因。可见,病人的因素和不良情绪的影响,是职业暴露潜在危险的主要因素。62%的护理人员在一般操作过程中发生职业暴露。这从另一方面提示,带着不良情绪操作,即使在最简单的一般操作过程中,也会发生职业暴露。因此护理管理者对护理人员的培养教育中,既要灌输“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排除干扰专心投入的工作态度,更要重视学习与病人沟通的技巧。
2.2.2 自我防护意识不强
由于护理专业教育的缺憾,国内护士学校普遍未开设职业安全防护课程,也没有相应教材[5],加上护士少,工作量大,上岗后没有进行正规的职业防护培训、学习、教育等,因此,护士在进行抽血、静脉注射、静脉输液等基础操作时绝大部分没有戴手套,防护意识比较薄弱。因此必须不断加强护理人员的知识教育,更新知识,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工作中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工作中要劳逸结合,加强锻炼,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同时,加强对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
2.2.3 生理、心理的危害
护士身心的危害主要来源于高度及紧张状态下的精神压力,超负荷的体力消耗等,加上长期在高风险、传染性强的环境中工作,情绪受到极度压抑,护士三班轮流值班,生活无规律,睡眠障碍、代谢紊乱等,造成职业危害是难免的。
3 对策
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工作中意外被传染病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黏膜,或者被含有传染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或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感染的情况,因此,医院应加强职业防护教育,积极改善工作条件,配备适当的防护用具,合理配置人力,减少护士因工作忙而引起的损伤。多关心护士,科学排班,合理安排工作流程,从而减少护士的职业危害。同时,护士也应人人树立自身职业防护意识,工作中要认真专心,不能一心二用,操作严格规范,不能马虎。同时,我们要认识到,职业暴露不但存在于收治传染病人的病区,收治其他病人的科室同样存在职业暴露的危险。因此,我院各科医护人员均应熟知标准预防的知识,认真操作。更希望能加大投入针刺伤等职业暴露防护的专项资金,尽可能全面实现普遍防护措施,使临床医护人员能在安全的环境中工作。
参考文献
[1]肖萍,安红梅.HIV孕产妇母婴阻断中职业暴露后思考及防护.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2(3):71-72.
[2]覃金爱,黄素芳,赵劲民,等.临床医生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调查分析.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8,7(3):179-191.
[3]谢红珍,聂军.护士针刺伤的危害及其危害因素分析.实用护理杂志,2002,18(3):54-56.
[4]任小英,邓敏.护理人员工作中被针刺伤调查及对策,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3):258-260.
3.采血护士的职业暴露和安全防护 篇三
【关键词】护士;职业暴露;安全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12-0149-01
1采血护士的职业有害因素
1.1物理因素包括(1)针刺损伤。主要指在采血过程中的针头刺破和针头处理过程中的刺破,采血护士是发生针尖刺伤及感染和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80%的采血护士有被针尖刺伤的经历。被带HBV的利器刺伤,感染率为6%~30%(平均18%);被带HCV的利器刺伤,感染率为1.2%~10%(平均5.6%);被带HIV的利器刺伤,感染率为0%~0.9%(平均0.3%)。虽然大部分采血护士注射了乙肝疫苗,但是HCV、HIV疫苗尚无问世。(2)血液外溢。采血过程中,如止血钳松夹出现血液外溢、留样时血液外溢、处理献血反应时针眼血液外溢等,会不同程度地污染采血护士手部皮肤黏膜,尤其是存在破损时,与带有HBV、HCV、HIV的血液接触就有感染的可能。
1.2生物因素主要包括HBV、HCV、HIV、结核杆菌、流感病毒等病原体。它们不仅危害采血护士的身体健康,也是引起站内感染的一个主要原因。采供血人员在血液及成分血制品的采集、制备、贮存、发放整个过程中,与开放性血液接触机会最多,因锐器、钝器致皮肤粘膜破损后有可能造成相应病原体感染。
1.3化学因素血站是一个特殊的工作环境,存在各种具潜在危害人体健康的化学因素。污染的空气可直接引起呼吸道感染,各种消毒剂通过呼吸道和皮肤黏膜对人体造成的伤害也不容忽视。常用于室内空气、物品表面消毒的甲醛、戊二醛、过氧乙酸、氯消毒剂等,长期吸人混有较高浓度戊二醛的空气或直接接触戊二醛容易引起眼部灼伤、头痛、皮肤过敏、手部色素沉着等症状;甲醛可诱发细胞突变并有积累效应。臭氧消毒机未散发完的臭氧味,采用20mg/m3浓度的臭氧,对自然菌的杀灭率达90%以上,但对人有毒,气味难忍,胸闷等。另外,不容忽视低温保存血小板用的冷冻防护剂二甲基亚砜等低毒有害物质长期接触对人体的伤害。
1.4心理因素采血护士的主要心理问题是精神紧张和心理疲劳。尤其是在采血过程中会遇到一些紧急突发事件,如献血员出现晕针反应、休克等现象,会加重护士的心理压力,增加了职业暴露的机会。
2职业暴露的预防措施
2.1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有关部门要建立和完善与职业暴露有关的站内感染管理、消毒隔离、实验室安全工作、医疗废弃物管理等制度,最大限度减少病原体与包括采血护士在内的血站工作人员与病原体接触的机会,将献血员、用血者和工作人员的安全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血站应建立可行的职业暴露应急处理预案,详细规定职业暴露后的处理预案,包括采供血各环节以及从业人员安排、采用方法、物品设备准备和使用等各方面的处理措施。
2.2工作环境消毒和防护有效的消毒不仅可以满足安全采供血的要求,而且对工作人员的防护起到积极作用。工作环境消毒可根据不同空间分别采用臭氧或紫外线等消毒剂进行消毒;物体表面消毒,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或0.2%过氧乙酸擦拭,每工作日消毒2次,不同区域的抹布不能混合使用。消毒时应严格执行国家的相关规范。使用戊二醛消毒液时,应将戊二醛存放在有盖的容器内,且放通风良好处,接触戊二醛时应戴乳胶手套,防止溅入眼内或吸人体内。使用臭氧消毒剂,必须是在封闭空间,室内无人条件下进行,消毒后至少30min才能进入,符合国家规定的最高容许浓度(MAC)的要求。
2.3采血过程中的防护措施(1)个体防护用品控制。使用个体防护用品大小要适中,穿戴舒适。首先要正确穿着防护服。防护服应吸水性强,有一定厚度,以防血液浸透伤及身体。防护服要定期清洗、消毒,污染时及时更换。其次,要戴合适的手套。美国CDC建议采血员应戴手套,戴手套可减少70%-80%的污染。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时可能减少50%以上[1]。(2)洗手、擦手。每采一位献血者,用消毒小毛巾擦手一次是一种既保护献血者又保护采血者,防止交叉感染的有效措施。注意在采血结束后应立即洗手。(3)针头的使用和弃置。正确使用和妥善处理针头尤为重要,HBV、HCV、HIV等多种病原体可通过针头刺伤接触感染,对于经常接触采血针的护士危险性大大增加,特别是当一名护士同时为两位献血员采血时,一定要先夹住一个采血袋的导管,放松止血带,再给另一位献血员拔针并立即减掉针头后再处理第一位献血者,因为竖立在桌上的针头无论对献血员还是采血护士都是一个极大的威胁。所有污染的针头必须及时处理,丢入贴有标签的、不能穿透的、防漏密闭的、易于消毒的锐器收集容器内,收集到容器容量的3/4时应停止使用,并及时更换,送到指定地点统一毁形。(4)清除血迹。基本步骤是:戴手套→用吸水性强的毛巾、纸巾吸干血迹→用高浓度消毒剂擦拭,并达到一定的作用时间→废弃物连同手套统一焚烧。当采血者手上沾有血迹时,立即用“84”小毛巾擦手,更换新的小毛巾。
2.4废弃物管理废弃物分类放置。废弃针头,放入防穿透的容器内包裹好,医疗性感染废弃物,非感染废弃物一起由专人到科室收集,先集中高压灭菌,再集中处理。
2.5提高采血护士的心理素质应根据自己的工作性质,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多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缓解自身的身心疲劳。
3职业暴露后的处理
3.1现场紧急处理工作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都应立即进行紧急处理,皮肤有损伤或针刺时,应立即挤出刺伤部位的血液(应始终捏住伤口近心端挤压,不要采用一松一紧的方法,防止松开手时,污染血液因压力降低重新进入体内),用肥皂和大量的水反复冲洗5min;然后使用70%酒精或者其他皮肤消毒剂浸泡或涂擦消毒,并包扎伤口。采血护士眼睛溅入液体后,立即用冲眼晴设施冲洗,避免揉搓眼睛,连续冲洗至少10min。工作过程中感染物污染衣物后,用消毒剂消毒被污染处;要脱掉防护工作服和防护手套并更换,同时将工作服放人高压灭菌器消毒。
3.2特殊处理因献血员当时检测符合献血标准,但HBV、HCV和HIV存在窗口期问题。HBV暴露立即检测抗体,并依据免疫状态及抗体水平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HCV暴露后3~4周内进行抗体检测,6~9个月复查以确定是否感染HCV;如感染HCV要查肝功能,为尽早使用α干扰素治疗提供依据,避免慢性化。HIV感染后2周~3个月为窗口期,因此暴露后、1个月及6个月进行连续监测以确定是否受感染,并按照《艾滋病诊疗指南》的要求服用高效抗艾滋病病毒药物。
4.手术室职业暴露防护制度 篇四
一、标准预防
认定急诊手术或检查报告未出结果需进行手术的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患者上述物质的手术室工作人员,必须采取防护措施。1.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2.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患者传到手术室工作人员,又防止疾病从手术室工作人员传至病人。
3.根据手术患者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如:接触隔离、空气隔离等)。
二、标准预防的措施
l.手术室工作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如有梅毒、HIV阳性、HBV、HEV阳性病人手术操作过程中,手术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围裙(防护用具存放在隔离手术间内)。
3.手术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4.手术人员在进行侵袭性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针头、缝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划伤。
5.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以防刺伤。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6.手术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采取以下局部处理措施:
(1)用洗手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洗手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75%酒精或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5.护士职业暴露和防护 篇五
摘要:目的:分析我院产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现状、发生原因,进一步探讨防范措施,以减少护理人员损伤。方法:2012年l一2013年12月对我院产科护理人员用主动登记上报的方式了解职业暴露的原因、次数、程度、损伤后如何处理等情况进行登记。结果42名被调查产科护理人员中,31名有职业暴露的经历,与产科护理有关的职业暴露总次数112次;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差,接触患者血液、羊水和体液时戴眼罩、面罩及穿隔离衣者仅34名,占27.0%,每次接触母乳戴手套者仅6名,占4.8%。每次换尿布戴手套者5名,占4.0%。发生职业暴露后向疾控科上报25名,占25/34%。结论:产科护理人员面临的职业暴露风险大,职业防护意识较差,应加强对临床护理人员职业防护知识培训,落实标准预防措施,有效避免产科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
关键词:产科,护理;职业暴露;职业防护
我国医院是面临发生医院感染等潜在职业危险的高危工作场所。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区,且艾滋病梅毒发病率呈逐年快速上升趋势,而产科护理人员因工作环境,工作性质的特殊性,经常暴露于血液、羊水、分泌物及锐器(缝针、刀剪)损伤等多重危险因素之中,是护理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1]。因此为了了解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现状和目前防护状态,探讨进一步的防护措施。对我院42位产科护理人员进行用主动登记上报的方式报表职业暴露,了解从2012年l—2013年12月发生职业暴露及职业防护情况,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2012年l—2013年12月,选择我院产科护理人员42名,其中护士12名,护师14名,主管护师15名,高级护师3名。大学本科12名,大专20名,中专10名。护龄3—31年,工作年限小于5年12名,5~10年14名,10—15年13名,15—20年3名,大于20年2名。
1.2调查方法采用自行设计主动登记上报的方式报表职业暴露。
1.3调查内容①登记护理人员个人资料如学历、职称、护龄。②产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情况。③产科护理操作中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情况。④产科临床常见12项护理操作戴手套情况调查。⑤临床操作不戴手套原因。
1.4统计方法用Excel2003软件录入数据,并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
2结果
2.1 2012年l—2013年12月产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情况42名产科护理人员中,31例曾发生过职业暴露,发生率为70.6%,其中,皮肤、黏膜被患者血液、羊水、体液接触暴露76例,占总暴露例数的85.4%。2.2 2012年l—2013年12月产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原因见表1。暴露原因例次数构成比
助产中被剪刀、缝针损伤136%
收集清洗器械时误伤188%
接生、助产、阴检时手套破损被血羊水分泌物污染6126%
接生助产时皮肤粘膜、眼被血、羊水、分泌物溅沾9541%会阴擦洗、阴道冲洗及更换会阴垫、引流袋污染3214%输血、穿刺、处理血标本时污染2.3 产科护理人员临床护理操作中自我防护情况见表2。
2.4 产科护理人员护理操作戴手套情况见表3。
2.5 临床操作不戴手套原因见表4。
2.6 产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情况见表5
(n=42)
内容全部部分没有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羊水是戴手套378841012接触患者传染病诊断不明时戴手套20481433819操作者有皮肤破损时是戴双层手套***6接触可能溅射血液体液羊水时戴口罩眼罩隔离衣122920481023接触性病患者时戴口罩及隔离衣23551331614 使用锐器后及时放入锐器处理盒12292252819表3产科护理人员临床护理操作中戴手套情况(n=42)
内容全 部部 分没 有不做此操作
n%n%n%n%抽血、输血及处理血标本4102252163800
静脉穿刺、注射371843225000
婴儿洗头、沐浴、穿衣51214331945410更换尿布25102318431229
接触乳汁2581920481229
会阴冲洗、消毒30718191237
更换会阴垫及引流袋
表4临床操作不戴手套原因(n=42)
内容是否n%n%
操作不方便31741126
担心患者不理解12293071
取用不方便13303870
抢救或工作量大没有时间3379821
不习惯16382662
没有想到4103890
没必要6143686
5产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情况(n=42)
内容是
n%n%
皮肤粘膜眼沾患者血液体液羊水立即清洗3890410
医用物品被患者血液体液羊水污染后用消毒剂消毒3583717
被锐器刺伤后挤压出血后清水清洗消毒409525
被有传染病患者污染后用疫苗8193481
发生职业暴露后上报疾控中心31741126
3讨论
3.1造成产科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的原因
3.1.1客观因素:产科护理人员工作繁忙,工作量大,人员不足,夜班加班频繁,每天需完
成大量注射、抽血、输液、输血、导尿等护理工作,接生时接触血液、羊水、分泌物的几率
都是100%。会阴切开术、会阴缝合术、断脐、抽脐血、注射催产素、会阴神经干阻滞麻醉等操作时,易发生针刺伤。产后护理时,会阴揩洗、更换会阴垫、床上沐浴等操作接触恶露、血液、体液的几率也很高。新生儿出生后操作中不可避免造成血液、体液、羊水、胎粪等污染物。而我国目前乙型肝炎国民高发区,总感染率高达10%;通过血液、体液传播的传染病如梅毒艾滋病等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2]。而经常接触血液、体液是不接触者发生血液性疾病机会的2.4倍[3]。
3.1.2主观原因: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安全观念不强和防护意识淡薄,在接触可能污染物时抱有侥幸心理,养成不穿戴手套及防护用具等不良习惯,部分人员工作经验不足,操作不熟练。管理部门制度制定不合理;部分因预算及开支等经费问题使防护器材配备不齐;拒绝为职业暴露护理人员提供免费材料及免费疫苗。
3.2对应的防御措施
3.2.1据报道,工作压力源与工作疲溃感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4]。紧张而繁重的工作给产科护理人员造成更大的心里压力,也极易造成生理、心理性疲劳,而这种疲劳可影响行为的准确性和协调性,从而增加了职业暴露的次数。改善工作环境、降低产科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纠正产科护理人员缺编等引起工作量超负荷,鼓励护理人员参与体育锻炼及休闲活动,舒缓心理压力,提高反应、应急能力,降低因心理性危害而造成的职业损伤。
3.2.2加强职业安全教育,提高职业暴露防护意识,是减少职业性损伤的有效措施之一。加强自我防范,规范操作流程。接生时戴双层口罩、使用护目镜,穿防水隔离衣,最大限度阻断血源传播性疾病。此次调查表明,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不强,对职业暴露认识不足,应在护理专业教育中开设产科护士的职业防护课程,上岗前的产科护理人员有针对性进行医院感染、职业防护、安全工作技术和方法的专业培训,经考核合格方可上岗。要达到减少职业暴露发生的目的,对护士进行的相关培训教育必须是持续的,经常性强化性教育,而不是一次或几次培训教育就可以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峥o。工作后应不间断地接受继续教育,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主动防护意识,树立标准预防的观念,从根本上减少职业损伤的机会[5]。
3.2.3加强执行标准的安全锐器处理措施,防止锐器刺伤,安全使用锐器的标准重点是在使用前、中、后的正确操作及对使用后锐器的安全存放及销毁。用过的针头和锐器应装入防水、耐刺的容器内集中储存,总量不能超过容器总容量的75%。在处理已经使用过的锐利器械时,应佩戴防护手套,减少锐器暴露,配备必要的防护隔离措施。静脉操作及缝合伤口时要有良好照明环境,注意力要集中,减少干扰。尽可能地使用安全医疗器具。据CDC统计,使用安全性能良好的装置能减少大多数的锐器伤。提高护士自我防护意识,改变不良习惯,尽量减少造成医护人员伤害的不必要操作。每项操作时应戴手套,严格执行接触患者和操作前后洗手制度[6]。
3.2.4推广和强化标准预防处理意外暴露。被无乙型肝炎等传染病的孕产妇血液、体液污染的利器损伤后,应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尽可能挤出伤口处的血液,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清洗被污染的皮肤。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伤口冲洗后,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HBV阳性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时,最好在24h内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
3.2.5建立健全的职业暴露上报制度,合理配备人力资源 医院对于不慎被锐器刺伤的医护人员进行登记、报告管理,进行血源性疾病检查和随访,建立职工健康档案,进行免疫接种等。根据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产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率很高。根据国外相关报道,与患者接触的时间超过1h,而患者的出血量大于250ml时,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风险将明显升高。产科护理人员工作量大,职业特殊,工作中长时间暴露在产妇的血液、羊水及阴道分泌物下,因此,正面临严重的职业暴露的危险。所以,产科护理人员在进行接产及其他任何操作时,都应该做好预防性的防护措施,主动阻断锐器伤及其他职业暴露途径,严格执行“标准预防”,严格规范操作行为,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把职业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3.2.6血液、羊水、分泌物处理地面、墙壁、家具、医疗器械有患者体液渍溅时,不能直接用抹布或拖把去擦,应该用2%c含氯溶液擦拭,然后再用抹布去擦,擦后立即洗手。4小结
护士直接为患者进行治疗和护理,接触各种已知和未知的感染性的血液、体液及分泌物,每天处于被病原菌感染的危险之中。因此,护士应掌握各种防护知识,具备高度的自我防护意识,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降低职业暴露的危险性。职业暴露发生后及时消毒机使用疫苗治疗。
参考文献:
[1]甘明霞.产科护士潜在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J].实用医技杂志,2007,14.No.20.
[2]曹明霞.血液性传染疾病与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J],护士进修杂志,1999,14(1):51-52.
[3]吴丽军,何仲.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风险与预防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86-388.
[4]李晓妹.刘彦君,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溃感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1):645-649。
[5] 张秀娟,齐继红.助产士职业暴露的原因分析及管理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9):7139—7140.
6.护士职业暴露和防护 篇六
医务人员工作与病人接触最为密切,从事医疗工作中,意外被含有微生物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粘膜,以及锐器刺伤皮肤,职业暴露危险大,在临床工作中存在许多感染机会,我院于2011年6月6日在机关五楼会议室由李海峰主任对科室主任、护士长等相关医护人员共计108人进行了培训。
医护人员在参加培训过程中非常认真,确保保障医疗安全,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有效保障医务人员身心健康,减少血源性疾病的传播机会,全院职工积极参与各项防控工作,建立健全了医院感染管理监督机制,各项控感工作制度逐步完善并实施。有计划的开展环境微生物监测,按照规范开展消毒灭菌效果监测与评价,为防控工作提供有力保障。会后,参加此次培训人员再对该科未培训人员进行二次培训。
医 院感染 控制科
7.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损伤与防护 篇七
关键词:职业暴露损伤,护士,防护
医务人员因职业关系, 接触致病因子的频率高于普通人群, 长期以来, 医院感染的控制主要是针对患者, 而对医务人员因职业暴露, 而感染血液性传播疾病的情况关注甚少[1]。手术室护士因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决定。经常接触新仪器、设备、医用材料、血液制品、有毒有害气体、液体和许多锐器。尤其是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传染率较高的国家, 和HIV感染又呈上升趋势, 工作人员经常暴露于各种损伤中。加上医护人员自我防范意识较淡漠, 缺乏相应的防护知识和措施, 经血液传染疾病有明显上升趋势, 所以有效的控制医护人员职业暴露损伤, 加强对医护人员的职业安全教育和个人防护, 显的十分重要。近期对安徽省灵璧县人民医院20名从事手术室护理工作1年以上的护士进行问卷调查, 得出结果如下。
1 研究对象
安徽省灵璧县人民医院20名从事手术室护理工作1年以上的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男2人, 占10%, 女18人, 占90%;年龄19~55岁;护龄1~35年;中专9人, 占45%, 大专11人, 占55%;主管护师7人, 占35%, 护师4人, 占20%, 护士9人, 占45%。
2 研究方法
笔试答卷, 发放问卷20份, 收回20份, 无缺项, 有效回收率100%。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 手术室护士职业损伤常见的10个项目 (表1、表2) 。 (2) 护士认知程度:分为知道、不完全知道、不知道、或有、无锐器损伤。 (3) 防护措施:分为有防护、不完全防护、不防护。 (4) 上报院感:分为有、无。
3 讨论
3.1 经常性职业安全防护教育与培训相结合
从上述统计数据来看, 护士对接触环氧乙烷灭菌物品和接触含PVC成分的一次性用品认知的程度最低, 几乎不防护。长期接触这类产品可致子宫内膜异位, 内分泌失调及癌症[2]。对接触有毒有害气体、液体、放射线等防护意识也比较淡漠。从理论上讲, 大家都知道长期大量接触放射线可致自主神经生理紊乱、造血能力下降、晶状体浑浊、精子生成障碍, 甚至诱发肿瘤等[1]。但在实际工作中, 护士怕操作不便、麻烦, 加上工作量大、较忙, 有相当一部分护士不穿防护服或穿着不全, 长期下去把身体搞坏了, 影响了健康。所以必须经常开展职业暴露安全防护知识教育和培训, 提高护士的自我防范意识。对新上岗护士培训内容应包括: (1) 手术室职业暴露常见的因素和防护。 (2) 感染性手术正确处理流程。 (3) 锐器在手术中正确的传递方法。 (4) 锐器刺伤后正确的处理方法。 (5) 理论考试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3.2 规范操作规程
锐器伤是职业暴露感染HBV、HCV、HIV的主要传染途径[3]。所以必须规范各项操作规程。
3.2.1 戴单层或双层手套
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必须穿戴手套操作。医务人员皮肤有破损者或接触血液传染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 必须戴双层手套, 脱手套后洗手, 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3.2.2 接触锐器时, 禁止直接接触使用过的针、刀片等锐器[1], 特别是污染的锐器必须放入无漏的利器盒内安全处置。
3.2.3 手术中传递锐器时尽量使用无接触传递技术代替用手进行或其他锐器传递[1]。
3.3 医疗废弃品的正确处置
锐器和一次性医用废弃物分别放置, 送焚烧炉焚烧, 并做好登记记录[4]。
3.4 建立和完善职业暴露损伤报告、登记、处理制度
从表1和表2中统计来看, 护士在被刺伤、割伤后, 首先能正确的处理伤口, 但报告制度做得欠佳, 约占57%, 强调客观理由。如暴露源为HBV者, 约70%的护士在24h内能注射乙型肝炎高效球蛋白, 但跟踪随访一年的只占到30%左右。
3.5 健康体检
手术室护士每年至少一次健康体检, 按要求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参考文献
[1]朱丹, 周力.风险管理[M]//朱丹, 周力.手术室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222.
[2]侯琳, 张彦虎, 胡晶敏, 等.手术室护士职业损伤的认知及防护行为的调查[J].护理管理杂志, 2008, 8 (5) :22.
[3]刘翠月, 张品超, 洪瑞乔.手术室护士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J].护理管理杂志, 2005, 5 (4) :51-53.
8.护士职业暴露和防护 篇八
文章编号:1003-1383(2011)03-0370-04 中图分类号:R 512.910.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1.03.055
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i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以免疫功能缺陷为主的一种传染病[1],是目前威胁和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重大传染病,也是当今全球面临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2007年10月底,我国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223501例[2],而最新资料显示,截止2009年底,估计现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10.5万人(9.7~11.2万人)[3]。由此可见,AIDS的传播速度呈迅速递增趋势,HIV的流行在中国已经从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展[4],HIV感染者或AIDS患者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临床上,护士接触AIDS患者的机会随之增加,对艾滋病的职业暴露日趋严重。为加强基层护士的HIV职业防护,避免其职业暴露,现就基层医院护士HIV职业暴露的现状及其防护综述如下。
护士职业暴露的现状
1.自我防护意识淡薄,缺乏HIV知识培训 国内多项调查研究提示,我国护理人员对AIDS一般知识认识不足,安全防护意识差。毛秀英等[5]的研究发现,只有12.5%~24.2%医护人员知道标准性预防原则,在进行注射、输液输血及采血操作中,仅有7.7%护士经常戴手套,22.1%护士偶尔戴手套。表明基层医院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普遍较弱,对职业暴露的危险性认识不足,对普遍性预防原则的了解不够。李映兰等[6]的研究也发现,护士对AIDS标准性预防原则掌握不够,安全防护意识较差。相当一部分护理人员认为AIDS离我们还很远。在临床工作中,由于护理人员少,工作量大,除了少数专职人员外,很少能安排参加培训或各种学术讲座。显然,没有接受HIV相关健康教育和职业知识培训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之一。刘大华等[7]对HIV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中发现,临床对HIV基本定义和传播途径以及如何预防和控制HIV等知识贫乏,主要是因为没有接受HIV有关的健康教育和培训。医护人员对艾滋病认识不足,在医疗活动中疏忽大意,警惕性不高,造成HIV医源性感染的危险性就会增加[8]。基层医院受条件的制约,多数住院患者都是在住院一段时间后才发现是感染者,绝大多数护士针刺伤后抱有侥幸心理,缺乏相关知识,认为患者不会是艾滋病携带者或AIDS患者而置之不理,不进行任何处置,潜在发生职业暴露的危险。
2.设施条件,普遍性防护措施不到位 现阶段我国基层医院医疗设施的配置和防护用品的缺乏普遍存在,对职业防护基础设施、设备方面投入资金少。绝大部分基层医院洗手设施不合格,无脚踏式或感应水池,甚至为了节约成本使用肥皂洗手而不用洗手液。由于种种原因没有配备如利器盒、防护眼镜、隔离衣、防护服等专门的防护用品,严重制约了护士在HIV职业暴露的防护。锐器及针刺伤是常见的职业伤害因素,而且护士是接触锐器最多的群体,清洗手术器械、回收、毁形一次性物品等处理,增加了护士侵入性操作机会。锐器伤经常发生在操作者缺乏经验,匆忙、疲劳时或患者不合作时。黄小红等[9]对916名临床护士发生锐器伤的概率进行调查,结果针刺伤的发生率为70.47%。在护理过程中,患者的突然运动可导致29%的针刺伤,特别是护理对象不合作是导致针刺伤的危险因素[10]。有研究证实[11],护士是发生医疗锐器伤及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人群。在编制不足的情况下超负荷工作,被针刺伤的风险很大[12],护士长期处在针刺伤的危险中。HIV职业暴露引起的职业感染,多数是通过被污染的针头刺伤或其他利器割伤皮肤引起,而这种损伤往往是由于护理人员本身疏忽大意或操作不当造成。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普遍性防护原则”是医务工作者安全操作的行动指南,临床一线护理人员接触HIV感染者或发病者的血液和体液的几率较高,如果在医疗过程中不遵守“普遍性防护原则”,操作不规范,保护措施不到位,将使HIV职业暴露成为可能。
护士HIV职业暴露的防护
1.强化安全意识,加强培训 有研究认为HIV是传染病中较新的一种,职业暴露知识对较多的临床护士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发现对HIV的认识程度明显不够[13]。由于基层医院的护士起点低、知识面窄、信息闭塞,是更需要学习培训新知识、新技术的群体。有研究表明,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教育已经被公认是减少职业性损伤的有效措施之一。应加强对护理人员HIV/AIDS知识的学习与防护的培训[14]。只有学习与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技术,才能有针对性地预防和处理职业暴露后的有关问题[15]。笔者建议专职卫生人员应定期到基层进行HIV的有关知识培训,做到不用走出家门就能学到新知识。
2.改善医疗环境,加大防护设施投入 医院的管理层应对护士的职业暴露及防护高度重视,完善各项设施,改善工作条件,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确保护士使用上先进的保护性用具。有研究表明,医务人员操作时针刺伤的发生,多在静脉滴注或经静脉或肌肉注射,而且针刺伤更有可能是因为设计的原因而不是粗心引起[16]。因此,护理人员迫切需要对人无害、无危险、注射器产生的废弃物不会对社会构成危险的安全注射,如利器盒、毁形器等;配备充足的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隔离衣、眼罩、防护服等;医院可装备脚踏洗手池、感应式洗手池;购进先进的仪器设备,如器械清洗机等。要理解和支持护士职业暴露的防护,解决护士因防护用品供应不上而放弃防护措施的尴尬局面。
3.做好防护,实施标准预防 医务人员预防HIV感染的防护措施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原物质,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17]。①洗手:对于医务人员,最有效的控制感染措施就是在接触患者前后以及所有操作前后,均应用洗手液在流动水下洗手;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和被污染的物品后要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脱去手套后仍需要立即彻底洗手;护士应掌握六步洗手法。②戴手套:手套能保护医务人员避免血液、体液接触皮肤或伤口。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时应当戴手套;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时要戴双层手套。韩晶等人[18]对7例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的预防分析认为,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医护人员接触到的血量比未戴手套可以减少50%以上。戴用双层手套可使血液接触率由戴单层手套的11.84%降至4.69%,且内层手套的穿孔率仅为0.52%[19]。③戴口罩、防护眼镜和面罩:有些操作可能出现血液或体液飞溅、喷射的情况,如分娩和外科手术,这时需要戴口罩、防护眼镜和面罩,保护眼睛、鼻子和口腔黏膜。④穿隔离衣或围裙:防止操作过程中血液和体液污染衣物。
4.锐器误伤的预防 规范各项操作行为,培养良好的操作素质与防护意识。治疗中尽量使用一次性用品,包括注射器、输液器、试管、手套、隔离衣等。用毕的针头和尖锐器具不可用手直接接触;不要将针头再插入针头套内,双手回套针帽是一个很危险的动作,针头很容易刺伤拿针帽的手,当必须套回针帽时要采取单手操作;手持针头和锐器时,不要让针头和锐器面对自己或他人;手术过程中传递手术刀、缝合针等尖锐物品时,注意安全操作,防锐器刺伤。不要直接用手毁坏用过的注射器、针头等,用毕的针头和尖锐器具应放入利器盒后再作处理。Castella A等[20]对439例与针刺有关的经皮损伤的调查中发现,24%的伤害可通过正确的安全操作程度得到避免。有学者认为医护人员对针刺伤认识不足,工作粗心大意,未按操作规程执行,操作不熟练,针对这些情况,有关部门应加强教育及监督管理力度,规范操作规程。
5.HIV职业暴露后的处理 医务人员一旦发生HIV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实施局部处理措施,这样可以降低通过职业暴露感染HIV的危险性。污染眼部等黏膜时,应用大量生理盐水反复冲洗黏膜,连续冲洗至少10分钟,且避免揉搓眼睛。存在伤口时,应当在伤口旁边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的清水进行冲洗,切忌用力挤压伤口。伤口冲洗后,用75%酒精或者0.5%碘伏对伤口局部进行消毒,并包扎处理。暴露后预防性用药的开始时间越早越好,最好在意外事故发生1~2小时之内。预防性用药的开始时间推迟至24~36小时后将无预防作用。发生职业暴露后,应立即向有关部门报告,有关部门应当对其暴露的级别和暴露源进行评估和确定,并详细记录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暴露方式、暴露的具体部位及损伤程度、接触物种类、处理方法及处理经过,是否采用药物预防、首次用药时间、药物毒副作用情况及服药的依从性状况,并且定期进行追踪随访和咨询教育,对事故涉及到的每一个人均应严守秘密,注意做好保密工作。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艾滋病流行形势严峻,流行趋势已由大中城市流向县级和乡村,由于基层医院存在设施简陋、资金不足、防护设备短缺、防护意识差等,医护人员存在HIV职业暴露的一定危险性,但是只要各级政府和医疗机构的高度重视和加大支持力度,增强投入,提高医护人员的防护意识,执行严格的安全操作及防护措施,做好自身保护,医护人员在工作中的职业暴露情况将会得到有效的控制,从而就能减少基层医院护士HIV职业暴露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周正任.医学微生物学[M].6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23-327.
[2]卫生部.中国艾滋病防治联合评估报告(2007年)[R].2007-11-29.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世界卫生组织.2009年中国艾滋病疫情估计工作报告[R].2010-5-31.
[4]吴尊友,柔克明,崔海霞.HIV/AIDS在中国的流行:历史、现有政策和对未来的挑战[J].艾滋病教育与预防,2004,16(增刊A):7.
[5]毛秀英,吴欣娟,于荔梅,等.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422-425.
[6]李映兰.美国护士预防经血液传播疾病的意识和措施[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8):633-634.
[7]刘大华,李 征,邱 扬,等.北京市石景山地区医务人员有关性病艾滋病知识的调查报告[J].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1998,4(5):220-221.
[8]尤飞龙.艾滋病的医源性感染及预防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7):559-560.
[9]黄小红.临床护士发生锐器伤的调查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7):748-750.
[10]Gou YL,Shiao J,Chuan YC,et al.Needle stick and sharps injurirs among health care works in Taiwan[J].Epidemiol Infect,1999,122:259-265.
[11]毛秀英,金得燕,于荔梅.实习生护士发生医疗锐器伤的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2):110-112.
[12]任小英,邓 敏.护理人员工作中被针刺伤调查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3):258-261.
[13]马兰煌. 护士HIV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概况[J].右江医学,2007,35(6):727-729.
[14]李小寒,崔 雷.国外艾滋病护理研究的热点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4A):51-55.
[15]杨燕珠,钟柱英,陈秀珍.艾滋病病人的护理探讨[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5,22(1):151-152.
[16]Tan L, Hawk JC 3rd, Sterling ML.Report of the Council on Scientific Affairs:preventing needle stick injuries in health care settings[J].Arch Intern Med,2001,16l(7):929-936.
[17]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护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M].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4:6.
[18]韩 晶,陈 征,田建华,等.7例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的预防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67-369.
[19]李秀云,徐敏,赵体玉.双层手套在外科手术中保护作用的调查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5):504-506.
[20]Castel la A,Val lino A,Argentero PA,et al.Preventability of percutaneousinjuries in health care workers:a year-long survey in Italy[J].J Hosp Infect,2003,55(4):290-294.
(收稿日期:2011-03-08 修回日期:2011-05-31)
【护士职业暴露和防护】推荐阅读:
护士职业暴露原因分析09-07
临床护士的职业防护08-06
护士职业损伤因素与防护措施07-03
护理职业防护及暴露07-26
口腔科职业暴露防护09-20
手术室职业暴露防护制度06-19
护士职业倦怠论文10-13
护士职业精神大讨论09-08
护士个人职业期望规划例文07-19
护士礼仪职业素质心得体会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