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

2024-08-23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精选3篇)

1.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 篇一

关于加快京郊农业科技创新,实现科技跨越式发展的意见

目前,京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科技创新与发展已成为促进农业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产业升级的重要动力。年初召开的全国农业科技大会和北京市农村科技工作会议,主题都是要“大力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加速农业由主要追求数量向注重质量效益的根本转变,为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为贯彻落实全国农业科技大会和北京市农村科技工作会议精神,确定“十五”期间农业科技工作重点,切实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实现科技跨越式发展,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优化升级,特提出职下意见:

一、农业科技发展的基本方针与任务

全国农业科技大会强调“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加速农业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的转变,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这是摆 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北京市农村科技工作会议指出:”北京农业进入新世纪后,面临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实现技术跨越,发展高新技术型现货农业是新时期北京农业的主要任务”。《北京市2010年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发展纲要》和北京市”十五“发展规划对加快实现北京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进行了战略部署。

根据这些精神,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局确定今后五年农业科技发展的基本方针是:加忆人农业科技创新,实现技术中专越,促进农业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转变,促进农产品生产由增加数量向提高质量和效益的根本转变,发展高新技术型现货农业,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按照这一方针,对今后农业科技发展的方向和重点进行战备性调整:调整科技服务方向,由产中服务为主转向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调整技术攻关方面,由资源开发利用技术为主转向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与市场开拓技术并重;调整科技发展方向,由生产技术为主转向促进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的技术;调整市场服务方向,从面向本市市场提供技术保障转为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提供技术服务。

(一)农业科技工作遵循的原则

科技创新与致富农民相结合:提高科研学术水平与面向市场、解决农村实际问题相结合;发展高新农业技术与加快先进适用技术大面积推广相结合;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国内外先进农业技术相结合;稳定和完善科技推广队伍建设与运行机制创新相结合;发挥自身科技优势与充分发挥首都农业科技优势相结合,吸引在京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技力量参与北京农业现代化建设。

(二)农业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任务

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建立与首都地位相适应的、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使我市农业科技总体水平率先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部分领域达到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

(三)具体目标与任务

大幅度提升农业生产科技水平:应用现代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使猪、奶牛、蛋鸡、肉羊、水产、专用玉米及特种瓜菜等良种要全国处领先地位。跟踪世界前沿技术,使农业生产水平在全国处领先地位。

显著提高农产品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全面开展安全食用农产品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科技会计师含量,使农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中具有强劲的竞争力。

加速高新技术全面向农业渗透:应用现代生物、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形成生物农业药、肥料、兽药、饲料及信息化技术,实现技术跨越,推动农业产业优化升级。

保护和恢复农业生态环境:全面实现养殖污染零排放,化学物质投入科学、合理、农业资源得到高效利用和保护,为农业持续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建立创新性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使推广队伍多元化、推广服务社会化、推广形式多样化,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队伍,为增强北京农业发展后劲,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支撑。

二、农业科技工作发展重点

为实现上述基本目标和任务,今后五年农业科技工作的重点将紧密围绕新阶段农业结构调整方向及增加农民收入这一主线,在5个领域加强技术储备与创新;重点针对10项工程开展应用技术研究与攻关,促进农业科技整体水平的提高;在10个重点方面加强先进实用技术示范与推广,促进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在4个高新技术与产业化领域积极探索,发展高新技术型现代农业,推动农业产业优化升级。

(一)加强技术储备,促进科技创新

重点针对农业结构调整中急需解决或有应用前景的基础性农业科技问题问题,跟踪国内外科技发展前沿,利用在京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开展合作研究,进行科研积累,解决农业生产中带有战略性、长远性的基础理论、科学方法、发生规律等应用基础性的科技问题,为重大技术的突破提供技术储备。重点领域:

1、品种结构调整中所需的动植物种质资源的改造利用研究,育种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动植物品种结构调整发展战略研究;

2、农业结构调整中有应用前景的动植物新品种营养需求、生长发育规律、影响品质与产量因素和人工调控技术的研究;

3、动植物重大危险性疫病、病虫害发生规律、危害特点、诊断及检疫方法、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主要畜禽免疫机理与新型疫苗的研究;

4、不同栽培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群体变异规律、水肥运行规律、土壤盐渍化规律、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及无害化调控方法和措施研究;

5、保护性耕作制度研究、水肥资源高效利用机理研究,利用生物保护、治理和恢复生态环境的方法研究,农业生产、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

(二)加强应用技术研究与攻关,促进农业科技整体水平的提高

紧密围绕现代农业结构调整中急需解决的重大科技问题,包括单项关键技术的突破和先进技术的组装配套和集成,通过技术攻关使专业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使行业科技发展率先进行现代化。重点研究与攻关10项工程。

1、良种工程动植物新品种引进、选育、繁育及配套技术攻关,突出优质、专用、抗病抗逆性好,能突破性解决结构调整中品种结构及其配套技术。使主要动植物良种覆

盖率达到85%以上,猪、奶牛、蛋鸡、肉羊、水产、专用玉米、特种瓜菜等良种在全国处领先地位。重点攻关:优质肉羊、奶牛、蛋鸡、禽类及水产新品种引进、选育、繁育有配套技术;优质专用粮、饲草、瓜菜等种植新品种引进选育、扩繁及配套技术;籽种(畜禽、水产、种植新品种)遗传评估及质量检验技术体系建设。

2、绿色高效养殖工程重点针对肉羊、奶牛、禽类及名优水产新品种绿色高效养殖综合配套技术进行攻关,针对畜禽病情诊断、检疫、防疫及鱼病防治难题开展研究,有突破性解决优质、高产、低成本、无公害高效养殖技术,使生产水平在全国名列前茅。重点攻关:肉羊、奶牛及名优水产新品种高产、高效绿色养殖综合配套技术;肉羊、奶牛优质、高产及名优水平新品种绿色饲料、饵料营养配方技术;畜禽、鱼类重大流行病诊断、免疫、监控、预警技术;饲料(饵料)、兽药(鱼药)违禁添加剂、药物残留检测技术。

3、绿色高效种植工程重点研究新品种在不同生态区域、不同耕作制度下最佳栽培技术模式;病虫草害发生规律、预测预报及无害化综合防治技术;新品种营养需求规律、营养诊断与平衡调控施肥技术;高效节水灌溉管理技术;安全施药、施肥技术;研究开发与栽培品种配套的系列化作业农机具;建立种养结合试验示范基地;能突破性解决优质、高产、低成本、无公害高效综合配套技术。

4、无公害安全食用农产品体系建设工程重点研究攻关无公害安全食用农产品质量监控技术;药物(农药、兽药)、重金属、硝酸盐等残留快速检测技术;研究产品质量规范化检测程序,生产基地环境检测技术、批发市场产品质量监控技术,建立信息网络,向社会公告。研究不同环境背景,不同生态区域,不同种类农产品无公害生产综合配套技术体系。

5、保护和恢复农业生态工程重点研究开发保护性耕作、轮作技术;免耕覆盖,减少对土壤物理性状破坏的新技术;农业节约水、肥料、农药、饲料、能源等技术;生态养殖、种植高效利用资源技术;建立农业生产区环境(农药、土壤、有机废弃物、养殖水域、规模养殖场、违禁兽药及饮料添加剂)背景值数据库,建立长期稳定的监测点,开发保护恢复农业生态技术;突破性解决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技术体系。

6、农业标准化建设工程重点研究制定安全食用农产品生产环境、生产环节、产品质量和产品加工、包装、贮藏、运输等系列标准,建立安全农产品准入、出口、销售技术标准;研究制定农业环境、畜禽及水产养殖场环境、土壤肥力质量及其评估标准、安全限量标准及安全使用技术规范。

7、设施园艺自动化控制工程研究开发多种类型温室设计、环境自动调控,建筑材料和节能节水技术;研究开发适于现代化连栋温室和单体日光温室栽培管理技术体系,根据作物生长发育特点,建立自动调控温、湿、光、气、肥的计算机控制系统。

8、农产品加工、出口创汇工程引进开发适宜加工、出口的蔬菜、畜禽、水产等优良品种;研究开发产前、产中、产后标准化生产、加工及贮藏系列配套技术;研究开发无害化生产基地、出口创汇基地环境与产品质量认证技术体系;研究建立农产品保鲜质量检测、监控技术体系,发展有机食品,并逐步与国际标准接轨。

9、旱作节水农业工程结合水利工程节水措施,研究农艺节水技术体系。研究不

同灌溉方式、不同土壤质地、不同栽培方式和不同作物等全生育期耗水量参数,建立科学的肥水调控及管理制度;研究旱作综合节水技术体系,引进、筛选抗旱保水剂;研究保护性耕作及生物覆盖保水技术、肥水调控促根技术、优质有机肥、专用肥应用技术,提高水利用率。

10、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在山区五小水利工程网络化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山区资源特点,从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考虑,研究提出适宜发展的特养、草饲家畜及种植品种结构、规模、比例,研究开发适合不同区域的优质高效、经济实用、无公害种养结合技术,建立示范基地,总结提出系列高效模式,为山区农民致富提供技术支撑。

(三)加强先进实用技术示范与推广,促进结构调整 增加农民收入

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为重点,以提高农民收入为目的,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农业科技跨越式发展为目标,整合一批具有辐射面广、带动力大,并能产生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成熟技术进行示范推广。

1、绿色养殖技术重点示范推广绿色安全饲料、饵料;疫病诊断规范化标准;安全用药技术;绿色养殖、生产、加工技术;畜禽粪污综合治理技术;养殖场、水环境质量监控技术。

2、肉羊、肉牛、奶牛良种及配套养殖技术重点示范推广草食家畜优良品种及繁育技术;优质、高产、低成本饲喂技术;无规定疫病防治技术。

3、水产名优品种及配套技术重点示范推广优良品种及繁育技术,改造常规品种;不同水域条件下优质、高产、低成本养殖技术;投喂颗粒饲料集约化养殖技术;鱼病防治及水质监控技术。

4、无公害蔬菜生产综合配套技术推广重点示范推广优良品种,改造常规品种;无公害标准技术规范及速测技术;设施高效栽培技术;无化害诊断施肥技术;病虫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滴灌施肥设备及应用技术;常温烟雾施药技术;小型配套作业机械。

5、出口蔬菜标准化技术重点是出口基地环境和产品质量控制标准、优良品种及配套的栽培技术体系、采收、加工、包装、贮藏技术标准体系等示范推广。

6、规模高效种养结合模式以肉羊和奶牛为主,分别在山区和平原规模养殖小区结合养殖品种和规模,确定种植品种和面积,示范推广高效种养模式,形成生态良性循环。

7、畜禽粪污综合治理模式在不同区域、不同养殖方式、不同养殖规模的畜禽养殖小区,以生物、化学、物理、工程等冷处理工艺为重点,示范推广综合治理畜禽粪污模式,使粪污无害化、资源化、商品化。

8、绿色农药、肥料、兽药(鱼药)、饲料(饵料)筛选及应用技术重点试验筛选绿色农药、肥料、兽药(鱼药)、饲料(饵料),形成规范应用技术,在绿色养殖基地、无公害粮菜生产基地、出口粮菜生产某地示范推广。

9、优质专用粮经菜新品种及栽培技术重点示范推广优质、专用粮食品种及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示范推广名特优新瓜、菜、药村品种及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10、新型实用农业机械推广重点示范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揉碎、青贮、袋贮、包

裹贮等)机械;饲草、饲料收获、粉碎、青贮、烘干等系列机械;养殖、设施栽培配套系列机械。

(四)发展高新技术,实现技术跨越,推动农业产业优化升级

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化经济竞争以及我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北京农业将面临国际辆两个市场的竞争压力,必须充分发挥北京区位、科技两大优势,发展高新技术型现代农业,实现技术跨越,推动农业产业优化升级。重点在4个领域加快发展高新技术。

1、转基因良种应用技术应用基因标记、克隆与转移技术研究抗虫、抗病、抗逆农作物品种,现代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开发适合北京种植、养殖的优良新品种、新品系,为形成高新技术籽种产业提供技术支持。

2、生物技术农业应用应用生物杀虫剂、杀菌剂、动物疫苗、生物兽药、饲料、绿色生物及矿物肥料、植物生长调节剂,开发其生产工艺及农业生产应用技术,为形成生物技术产业提供技术支撑。

3、纳米技术农业应用研究纲米肥料、农药、饲料在农业生产应用技术,为形成纳米技术产业提供技术支撑。

4、信息技术农业应用开发农业信息系统平台,建立可提供政策、市场、资源、技术等综合信息的网络体系。利用GIS、GPS、RS、ES等信息系统,建立准确快捷的农业资源、环境、种养结构、产量、市场行情估算,灾害、疫情、病虫害、土壤肥力动态及污染等监测、预报、预警系统,为形成农业信息产业提供技术支撑。

三、保障措施

(一)积极探索建立适应农业新阶段的创新性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农业科技要实现跨越发展,生产力要产生新的飞跃,必须具备一支有生机、有省略的农业科技服务队伍。要建立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队伍,促进专业队伍与农民组织及企业相结合,积极支持民营企业从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加速科技推广与科技成果转化。要鼓励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创办农业科技示范场,建设农业科技和农业结构调整的示范窗口。要鼓励推广机构和人员采取多种方式开展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支持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开展农技服务。鼓励基层农技推广机构领办产业化龙头企业或与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结成利益共同体,带动农民致富。

(二)实施知识结构更新与素质培训工程,加速人才培养“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关键是人才”。通过实施知识结构更新与素质培训工程,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开发人才资源。一是利用现有的各类科技研究与示范推广项目资金,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其它科技资金,加速培养一批学术水平高、科研和组织协调能力强、掌握国内外科技前沿、熟悉郊区生产和行业发展的农业学科带头人队伍。二是加速培养一批有下不为例、懂技术、有实践经验、了解行业发展现状、熟悉农业生产的中青年农业技术推广专家,为他们创造学习条件和锻炼机会,使他们能够深入基层,理论联系实际地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尽快提高他们的农业科技推广水平;三是造就一批有知识、熟悉行业发展特点、善于管理经营的农业科技复合人才,加快农业高科技产品和技术的转化,实现农业产业跨越式发展;四是积极探索农业科技人员知识更新与培训制度,使知识更新与培训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形成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开拓创新、勇于实践、乐于

奉献的良好氛围。加强农技术推广人员继续教育,利用多种途径,为农技推广工作创造条件,改善推广服务手段,提高推广人员素质。五是利用技术讲座、农广校、电视大学、远程教育系统、绿色证书、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等多种形式,加大郊区农业技术培训,切实提高京郊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三)发挥首都科技优势,拓宽技术来源加强与地方科研院所和中央在京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与攻关,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创新能力以及科研人才优势,合作研究北京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科技问题,通过项目合作,提高科技推广人员的科研水平和科研能力。同时利用科研院所成熟的研究成果,拓宽技术来源,加快技术创新,研究开发应用技术,加快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加强国际智力引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积极引进国际上动植物优良品种、先进技术、设备以及先进的科学方法与管理经验,吸引国外资金合作研究,引进与消化吸收相结合,提高自创能力和水平,加强国际技术使用与交流,通过技术交流与培训,了解国际科技发展动态,跟踪国际科技发展前沿,促进农业科研跨越式发展,使农业科技部分领域率先进入国际先进先列。

(四)广开融资渠道,拓展资金来源农业科研与推广是一项长期而艰巨工作,需要政府投入与多渠道融资相结合。公益性的技术研究与推广,影响面大、社会效益显著,可以利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允许的“绿箱”政策,申请政府积极支持,以促进农业科技健康、快速发展。经营性的科研与技术推广,可多渠道吸引资金,吸引企业、民营和农民个体等社会力量增加农业科技投入,特别是积极吸引城市企业投资农业和农村经济。股份合作的项目,可积极争取金融、税收、保险对农业科技的支持。

(五)加强科技管理创新,促进科技发展在科技项目管理上,严格按照农业局下发的科技项目管理办法实施,实行目标管理,重大科技项目将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竞争的原则,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以促进科技管理创新。各单位领导要把农业科技工作作为业务工作的重点,始终把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放在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析优先地位,营造崇尚科技、热爱科技、宣传科技的良好氛围,制定政策鼓励和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投身于农业生产第一线,为北京市率先实现农业科技现代化做出贡献。

2.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 篇二

1 认真总结, 全面回顾“十一五”林业发展成果

1.1 大力造林, 全面绿化, 超额完成“绿满垦区”任务

“十一五”全面启动了以绿色城堡、见缝插绿和绿色屏障三大生态工程, 5年纯增人工林6.67万hm2, 更新造林2.87万hm2, 使垦区城镇绿化覆盖率提前两年达到35%, 有林权的森林覆盖率达18.2%, 均大大高于国家平原区绿化的森林覆盖率标准, 尤其绿色城堡和绿色屏障工程的全面实施, 使垦区7万条林带构成的4万个网格, 林木总蓄积量达6270万m3, 有效保障了农业的稳产高产, 实现了田成方、林成网、营区花果香的具有北大荒特色的园林化垦区。尤其2010年完成造林绿化2万hm2, 完成省下达计划1.73万hm2的115%, 各级投入植树绿化苗木资金58668万元, 建设绿色城堡856个, 绿色通道1450km, 完成绿色屏障5567条, 见空插绿7630块, 决战三年完成造林绿化4.65万hm2, 完成与省政府签订责任状3.98万hm2的117%, 提前实现了到2012年绿满垦区目标, 创造了垦区造林绿化年度投入、造林绿化规模、造林绿化推进速度和造林绿化标准“四超”历史的佳绩, 使绿满垦区、共建生态家园目标提前两年实现。

1.2 调整结构、注重特色, 全面实现林业经济倍增

在调整林业产业结构, 突出林业产业特色, 开拓林业产品市场上下功夫, 重点抓了园林化苗木繁育基地建设, 蓝莓基地建设和生态示范基地建设, 并借助参展林博会的契机积极开拓长水河柳编、八五四刺五加和铁力中草药、五九七小苹果等产品市场, 带动了林业经济多元化发展。截止目前, 全垦区家庭林场达1.6万个, 民营苗圃达100个, 经济林达8000hm2, 食用菌年产量突破万吨大关, 水果产量达2.5万t, 育苗2666.67hm2, 中草药4000hm2, 人工养殖野生动物达30万只, 林业综合产值达5亿元以上, 实现了年30%的增速。尤其2010年争取国投专项资金5906万元, 用于发展林业产业, 新增食用菌1220万袋, 北药712hm2, 经济林及经济作物2082.67hm2, 蔬菜大棚3.1hm2, 长水河林业经济示范场生产林业产品已走出国门, 成为农场主要经济增长点, 林业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

1.3 强化队伍、严格执法, 森林、湿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为了强化林业执法, 年初组织了垦区林业行政执法、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人员的全员培训, 按照省林业厅统一部署, 开展了毁林, 毁湿和乱占林地严打行动, 重点查处了一批案件, 并积极协调省和国家林业部门加快了垦区公路建设, 水利设施建设和城镇建设征占用林地审批, 成立春季森林防火督查组加强了春季森林防火督查, 全面落实了四长负责制, 全员上岗值班, 全面完成了春季森林防火工作;重新对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人员进行了技术培训, 全面部署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 为巩固造林绿化成果, 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提供了安全保障。

1.4 主动对接, 全面申报, 在争资金、上项目上有重大突破

林业局积极协调省林业厅, 国家林业局, 将垦区造林绿化, 林业产业, 森林、湿地保护等全面纳入发展规划, 同时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将北安、九三等41个农场纳入了国家编制的《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保护及经济转型发展规划》, 将垦区松花江以北山区农场纳入了大小兴安岭重点火险区项目建设规划等, 为下步垦区争取林业建设资金投入奠定了基础。全面通过了国家对垦区46个农场2002年退耕地造林转段验收和2009年重点防护林工程的抽查验收, 宣传了垦区, 为垦区发展生态经济型林业和开展生态旅游提供了基础保障。

2 积极主动, 全面融入垦区经济社会和全省林业发展大局

当前, 场县共建已上升到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决策, 由农机跨区作业延伸到经济社会统筹发展, 承载着越来越重的社会责任, 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支持。在“十二五”期间, 垦区林业更要抢抓机遇, 主动全面的融入到垦区经济社会和全省林业发展大局中。具体来说:要通过“三个加强”实现林业和谐发展。一是加强与林业厅的沟通协调, 主动将垦区林业发展规划纳入全省林业发展大局中去, 全面对接, 积极申报林业项目, 争取更多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二是加强与垦区周边市县的沟通协调, 在资源、林政、防火、湿地、动植物保护五个方面相互配合, 实现联防共建, 使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三是加强在造林绿化、林业经济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 依托农场技术优势带动周边市县加快发展林业经济。

通过“三个积极融入, 三个着力打造”实现林业经济持续倍增。

2.1 积极融入绿色农业体系建设, 着力打造生态经济型林业

从林业的特性来看, 生态中有产业, 产业中有生态, 两者不可分割。只有将生态与产业结合起来, 推进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 才能实现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协调平衡。为此, 促进生态化与产业化紧密结合, 着力打造生态经济型林业。坚持“严格保护、积极培育、科学经营、持续利用”的方针, 通过加强对森林、野生动植物、湿地、自然景观等资源的保护管理, 进一步发展壮大森林资源, 为垦区发展智能化、低碳化、功能多元化绿色农业体系提供可靠的生态屏障, 为林业产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同时积极培育,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造林, 坚持因地制宜, 从各地实际出发, 大力发展垦区特色经济林果, 着力优化林业结构。

2.2 积极融入绿色产业体系建设, 着力打造加工型林业

主动融入垦区现代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工业发展之路, 推动林业产业化步伐, 着力打造清洁化、低碳化林业产业。要立足林业资源优势, 在林业资源丰富的农牧场, 大力发展以精深加工为主的木材加工业、浆果加工业、中草药加工业、食用菌加工业和手工编织业, 走出一条以林产工业带动林业产业化发展的“绿色经济”新路子。

2.3 积极融入绿色城镇体系建设, 着力打造休闲型观光林业

垦区要继续大力造林, 全面绿化, 使城镇绿化提档升级, 在打造大森林、大草原、大湿地, 大界江、大冰雪和旅游名镇建设中发挥林业应有作用, 形成依托资源优势, 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自然景观和动植物资源, 发展森林生态旅游, 湿地观光游, 山水体验游等, 把生态旅游业打造成垦区林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强势产业。

3 精心谋划, 努力实现垦区林业“十二五”发展新跨越

“十二五”期间, 垦区林业在继续完善“三绿”工程的同时, 启动“绿在我身边”行动, 实施林业生态、森林经营、林业产业和森林安全“四大”工程, 努力增加绿色覆盖, 完善生态体系, 推进林业经济向产业化转型, 建设具有北大荒特色的园林化垦区, 到2015年建成完善的生态林业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高效的林业保护体系, 为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提供生态保障和产业支撑, 为垦区生态安全、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新贡献。

3.1 具体目标

3.1.1 生态建设规划目标

到2015年, 处于平原区农场森林覆盖率达15%以上, 处于半平原区和水土流失严重区农场森林覆盖率达19%以上, 处于半山区和严重沙化区农场森林覆盖率达23%以上, 处于山区农场森林覆盖率达30%以上, 城镇暨管理区绿化覆盖率达38%以上, 农田林网化率达95%以上, 道路绿化率达95%以上, 区域森林覆盖率平均稳定在20%以上。

3.1.2 林业产业规划目标

到2015年垦区林木总蓄积量达8000万m3, 林业增加值达10亿元, 森林质量进一步提高, 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林业产业进入良性、快速发展阶段。

3.1.3 林业保护规划目标

杜绝重大森林火灾和森林病虫害的发生, 到2015年垦区森林火灾监控面积达100%, 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5‰以内, 人工林病虫害监控面积达50万hm2, 森林、湿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3.2 工作思路

3.2.1 继续加大林业生态工程, 实现林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在垦区所有农场实施林业生态工程, 建设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 管理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 维护和发展生物多样性, 保护好“地球之肺”和“地球之肾”, 为垦区现代化大农业提供生态保障。对垦区挠力河、洪河、兴凯湖等国家级湿地保护区和哈拉海、水莲、虎口等省级湿地保护区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稳定机构, 充实人员, 加强保护, 并在许可范围内开展科研和旅游。对总局级湿地保护区和保护地要落界立牌、严禁毁湿开垦, 使垦区湿地面积稳定在86.67万hm2。在锦河、友谊、绿色草原、查哈阳等人工林面积较大农场全面实施以人工林为主的森林抚育, 通过抚育间伐, 透光伐和封山育林等措施提高林地生产力, 改善林分状况, 增加森林碳汇, 为充分利用林地资源, 发展低碳经济做贡献, 使林地产出率提高10个百分点, 为发展健康森林奠定基础。

3.2.2 继续加大造林绿化力度, 实现垦区绿化水平的提档升级

实施“绿在我身边”行动, 重点建设园林化城镇, 内部绿化提档升级, 环城林、护路林在加宽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标准, 乔、灌、草、花、品结合, 打造北大荒欧洲园林和森林城镇;对垦区内旱田、水田科学设计防护林, 完善防护林体系, 优化树种结构, 加快平原区防护林网建设, 重点突出三江平原水田防护林和新划入农场防护林建设, 构筑针阔混交, 乔灌结合的防护林体系, 为现代化大农业提供生态保障。

3.2.3 继续加快林业经济示范场 (带) 建设, 实现垦区林业经济向产业化转型

在天然林较多的北兴、八五三、嘉荫、逊克、勤得利等农场和林业产业基础较好的宝泉岭、五九七、八五四、长水河、山河、七星泡、克山及城郊农场通过推进林业经济示范场建设, 加大林业产业投入, 积极整合林业育苗、经济林、食用菌、中草药、特禽养殖等特色经济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努力开创市场, 深化林业改革, 多方投资融资, 加快打造具有北大荒特色的林业品牌, 使林业产业始终保持30%的增速, 为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提供产业支撑。

3.2.4 继续严格执法, 确保垦区森林湿地资源安全

要加强培训, 规范执法, 严力打击以各种名义进行的毁林、毁湿等违法行为, 使林政案件查处率达100%;要继续完善森林、草原防火体系建设, 加大投入武装好三级森防物质贮备库, 加强扑火应急分队建设, 完善应急预案, 力争不发生大的森林草原火灾, 过火率控制在5‰以内;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预测预报体系建设, 保证病防设施设备和药剂投入, 使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4.4‰以下。依托阳光培训尽快建成覆盖全垦区的森林草原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和林业技术推广三大体系, 为保障垦区森林安全奠定基础。

3.2.5 继续实施开放开发战略, 实现垦区林业多元化发展

要继续推进人工商品林流转, 促进人工林更新;加快推进森林经营管护责任制, 盘活森林资源, 提高林地生产力;大力兴办家庭林场、民营苗圃, 发展民营林业;充分利用森林、湿地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积极落实《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项目, 争取国家、省林业资金和政策, 使垦区林业在多方投入、全面发展上实现突破。

3.3 保障措施

3.3.1 必须稳定林业管理机构, 充实加强林业专业队伍

农场、分局和总局林业部门要全面落实《黑龙江省垦区条例》, 承担起全垦区林业建设和林业执法职责, 各级都必须保证农场林业科、分局林业局机构的稳定, 并充实加强林业扑火队、护林队, 将林业工作经费纳入各级预算, 以保证垦区森林和湿地资源安全。

3.3.2 必须认真贯彻落实林业政策, 保证林业投入

国家和省、以及总局为了保证林业建设顺利进行, 出台了一系列林业法律、法规和政策, 必须认真遵守并抓好落实, 尤其总局提出的森林效益补偿基金和造林绿化基金必须提足用好, 对国家和省投入的防火、造林、湿地保护和林业产业资金必须专款专用, 并足额配套, 以保证林业的投入。

3.3.3 必须明确各级林业建设责任, 保证林业建设目标如期实现

各级要认真落实造林绿化、森林草原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防沙治沙和林业执法责任制, 明确各级党政领导是第一责任人, 分管领导是具体责任人, 林业部门是技术责任人, 全面推进林业工作双责制, 定期考核, 及时兑现奖惩, 确保林业建设目标的全面实现。

3.3.4 必须深化林业改革, 转变工作作风, 全面推进林业工作

3.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 篇三

【关键词】 林业 生态 建设 发展

1.树立正确的观念

1.1 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发展林业要立足于增加资源、改善生态,满足全社会在物质、文化、生理、心理、交往等方面对林业的需要。同时在林业发展中注意解决包括农民在内的生产经营者的收人问题和合法权益,增加廣大林业干部职工的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特别是解决贫困林场、森工企业和自然保护区贫困职工的脱贫以及基本设施建设问题,要让林业建设的主要依靠力量也步入小康社会建设的行列。

1.2 树立不侵害后代人的生存发展权的道德观 当代人不能为了自己的发展,过度使用资源,造成资源枯竭,环境破坏,使后代人失去生存发展的基础。当代人在利用现有森林资源的同时,既要保护现有森林资源,又要不断发展新的森林资源,为后代人留下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以及良好的生态系统。

1.3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纵观人类历史,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一个由原始和谐,进入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征服自然,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地索取,对环境的破坏,如果任其扩大和加剧,将必然导致人类文明本身的衰落甚至人类自身的毁灭。为了人类的生存发展,必须抛弃人与自然的冲突模式而走向融合,去探寻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林业发展上,无论是造林、培育和采伐,都应当尊重自然规律。适地适树恢复森林植被,也是减少劳民伤财,求真务实的具体体现,这应当作为林业建设最起码的评价指标来实施。

2.推进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实现由以采伐天然林为主向以采伐人工林为主的转变

林业不仅要满足社会对林产品的多样化需求,更要满足改善生态状况、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的需要,生态需求已成为社会对林业的第一需求。我国林业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变革和转折期,正经历着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实现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推进这一战略的实施,在战略步骤上,应根据不同地区的生态需要和森林功能,划分生态功能区,采取不同的措施培育和保护不同功能的森林资源。在生产组织和技术措施上,应调整生产技术规程,使森林植被建设由注重取材的经营行为向森林生态系统经营转变,建设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提高生态建设的质量;同时根据生物多样性森林的多种功能利用实际,加大科技研究和成果推广,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让经营者能够便利快捷地得到他们的技术指导,新技术开发研究能够引领林业发展各领域新的技术潮流;在生产关系上,应调整管理体制、投资经营政策等,明确新时期政府和市场在林业建设上不同的责任和义务,真正建立起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政府财政支持体系和市场调控体系,形成适应新时期林业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发展模式。

要加大人工林培育,实现由以采伐天然林为主向以采伐人工林为主转变的战略目标。采取强制性措施保护天然林资源。对我国森林利用结构和发展模式进行重大调整,加大人工林培育,逐步实现由采伐利用人工林替代采伐利用天然林,解决木材供需平衡矛盾,真正保护好天然林。充分利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木材及林产品市场潜力大、农村富余劳力多、山地面积大、社会资金充裕的有利时机,通过政府宏观调控,结合市场选择,按照不同所有制经济承担的不同职能实施分类经营,鼓励私人部门发展高投入、高收获的工业原料林及其它林产品,用较少的局部的林地换取全局的生态效益。

3.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建立生态建设的机制

要培育生态服务市场,推动生态效益货币化、资本化。生产或消费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消耗,应当计入成本,予以折旧。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中应当包括环境成本,环境成本包括资源开采和获取的成本,环境损坏和恢复的成本,以及当代人占用后代人资源的“用户成本”。

要发展高效益的木材加工业,以加工业发展拉动森林培育,增加“经济人”的利益驱动。应以科学合理的采伐利用引导造林、营林业的发展。森林发达的国家往往是林业加工业发达的国家,如芬兰、瑞典、加拿大等。实践证明,造林和管护不与人们的经济利益追求相一致,消极的保护和被动的建设,往往是低效益甚至是负效应的。

4.要加强宏观调控,坚持政府的财政金融支持,强化依法组织管理

从建设投入上看,林业发展不仅需要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投资,也需要企业、单位、其它投资主体和广大人民群众踊跃参与投资投劳,具有广泛的社会性;从建设工程管理和行为主体上看,需要中央和地方各级计划、财政、农业、水利、林业、国土、环保、司法、行政执法部门以及广大人民的通力合作和参与;从建设收益上看,生态的改善事关整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触及社会各界和全体公民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由于生态建设不仅是社会公益性基础工程,而且正是宏大的系统工程,具有投入高、规模大、周期长等特点,在投资上具有很大的外部性,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使他人收益却不会因此得到补偿,社会收益或成本大大高于行为者的个体收益或成本,正面的外部性总是削弱私有部门的投资热情,需要代表全体人民利益的政府进行干预,经济的外部性才可能被内在化。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态建设的公共物品属性、经济外部性和社会性,决定了需要政府加大宏观调控和依法组织管理,以合理配置各种资源,保障生态建设。

政府应把以林业建设为重点的生态建设,纳入政府组织生产公共物品的范畴,将生态建设和林业行政管理以及执法经费纳入各级政府公共财政预算。对规模造林的大户以及带动营林业发展的制浆造纸业、人造板加工业、竹藤加工业等龙头企业,不分所有制,不分地区,不分内外商,加大政府贴息货款扶持,延长贷款期,扶持工业用材林的发展。

上一篇:项目投融资计划书范文下一篇:送给爱人最深情心里话